《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

2024-08-2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句子节奏。

3、理解、疏通文段。

4、理解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5、背诵第四段。

6、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第四段。

3、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

2、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朗读、自学、点拨、引导、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投影常识,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完成(学习目标一)

常识:

1、关于孟子的常识。

2、关于《孟子》一书。

检查、齐读。

二、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学习目标二)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学生再读课文。

三、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文,不理解处打“?”,提问(学习目标三)

1、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文,教师前后巡视,了解情况。

2、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回答。

3、请二三位学生翻译课文,错误处教师引导指正。

四、在疏文基础上,理清课文结构思路(学习目标四)

1、引导、讨论。

2、师生共同归纳: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结得出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课堂巩固

背诵课文第四段。(学习目标五)

六、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开头就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助精神的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 第2篇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

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四、总结

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

(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五、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 委而去之

⑵ 环而攻之

⑶ 池非不深也

⑷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⑸ 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⑵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

3、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 第3篇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为主;合作探究,品读欣赏;总结归纳,拓展迁移。在操作中化整为零,缓缓推进。

1、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一节课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在上这一课时,先到教室里,和学生聊天。正在热火朝天时,听课的老师们进来了,学生不自觉地紧张了,当时我随意说了句笑话,学生们会心地笑了,情形好些了。伴随着铃声,我们开始上课。在学生问候老师后准备坐下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站着做了个练习,我让他们对所在的多媒体教室做个简单的介绍。按照适当的顺序,重点放在特点与功用上,大声地练习“说”。学生被这种方式影响,开始左顾右盼,刚开始的紧张彻底消失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2、明确学习目标。现在才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心中有数,有多重要。

我不想把这篇欣赏课当成教读课,学生应该轻松学习:①理解作者及其思想。②能正确识读“寡”“粟”。③解决一个通假字,两个关键词。④理解“天时”“地利”“人和”“道”等几个词的意思。⑤理解文中的道理。⑥拓展延伸。

①理解作者及其思想。这个环节只是让学生自己来识记。至于思想稍点一下,为后文的“仁政”思想做准备。

②能正确识读“寡”“粟”。这个环节是在诵读基础上处理的,“粟”读错了,其他学生来纠正,“寡”字难写,我特意在课题上留下空位,学生是反复看了几遍,居然还有些错。通过这种方法,这两个字我想无论读写与辨析,应该都没问题。这个环节使整节课的氛围更好。

③解决一个通假字,两个关键词。通假字的答题模式学生知道,直接让学生来做。“去”“有”这两个词语的安排在疏通课文时处理。

④理解“天时”“地利”“人和”“道”等几个词的意思。这几个词的理解放在疏通课文中进行。首先让学生明白第一段与二三两段之间的关系。教者稍加点拨,学生就脱口而出,他们是总分的关系。第一段是作者的观点,二三段是在围绕观点陈述自己的理由。教者接着点拨,准备突破难点。二三段是怎么陈述理由的呢?在学生讨论简单翻译后,学生才明白,原来作者是举了战争的例子,再结合战例分析,逐步得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观点的。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的。

⑤理解文中的道理。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把它放在第四段中处理。先由“多助”“寡助”说起,让学生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再考虑“得道”“失道”。“道”的理解也是个难点,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讨论,教师在学生中引导。“对大家好”“关心人民疾苦”“施行仁政的”“品德高尚的”……关于“道”,学生有好多种理解,教师强调“道”即“仁政”,那么“得道”是……“失道”是……,学生理解了。到这里我顺势提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他其实是要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人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⑥拓展延伸。“得道”“失道”对不同的人来讲,有不同的理解。对国君来讲,“得道”是指施仁政,“失道”指不施仁政。那么对一个学生来讲,怎样才能使帮助你的人多呢?对一个老百姓来讲,怎样做才有人帮助呢?对一个企业老板呢?这些问题一提出来,全班都热闹起来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 第4篇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型、课时】

导读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伴随音乐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3、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⑴ 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⑵ 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1、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⑵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⑶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⑷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⑵ 战争结果如何?

⑶ 为什么?

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第二段中:

⑴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⑵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⑶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⑷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第三段中:

⑴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⑵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⑶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

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四、总结

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

(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五、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 委而去之

⑵ 环而攻之

⑶ 池非不深也

⑷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⑸ 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⑵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

3、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反思 第5篇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值得肯定的:

一、在学习这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的思想的精髓,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可以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合理的,但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想面面俱到确实很难。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失”:

一、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翻译情况时没能注意形式的变化,使得气氛较沉闷,学生注意力没能高度集中。

二、文言文应该在诵读中理解,但我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没有充分地让学生接触文本,朗读不到位。

三、在学生讨论中心论点时,没有紧紧围绕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得学生理解还不够透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反思 第6篇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学习几个句式。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我就先谈谈我在这次教学中的“得”。

1、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安排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并指导他们分类整理。这样活动就能为文本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可以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用读书卡片的形式归纳整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温故而知新”,这样可以巩固学习的成效。

4、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在设计过程比较合理的,但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想面面俱到确实很难,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失”。

1、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翻译情况时没能注意形式的变化,使得气氛较沉闷,学生注意力没能高度集中。

2、文言文应该在诵读中理解,但我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接触文本,朗读不到位。

3、我设计的整理活动形式很好,但学生要有时间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学完后做效果会更好。

4、在学生讨论中心论点时,没有紧紧围绕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得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到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7篇

公元前379年,周天子册封田和为诸侯七年后,形影相吊的齐康公在一座荒凉的海岛上凄然离世。自姜子牙受封起,延续了六百多年的姜齐从此改姓田。

田和的祖上田完本是陈国公子,因国内动乱投奔齐桓公,从此落户在齐,史称“田陈氏”。

田陈代齐是一段漫长的和平演变,比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兴替要温情脉脉得多。

拐点在齐景公执政时出现。

彼时,齐国百姓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要上缴,景公的国库里,粮食堆积如山,生虫长蛆;衣料俯拾即是,破烂腐朽。

与此相对,民众却啼饥号寒,衣衫褴褛,冻馁倒毙于途。

作为当朝大夫,田陈氏反其道而行之。每逢百姓借贷,皆用特制的大容器多给,而当其纳粮、还款时则以法定的小容器少收。

不仅如此,从山上进购木材,从海边采买鱼盐,进价多少,卖价也是多少,遇有家庭困难者,还施以救济。

很快,齐国上下便对田陈氏“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以至于齐相晏婴出使晋国时不无忧虑地对叔向说:“被国君(齐景公)抛弃的子民只能到田陈那里去。我不敢断言田陈会不会得到邦国,但我们齐,肯定已经是末世了。”

终于,齐景公也开始觉悟,在一次同晏婴聊天时说:“寡人的宫殿美轮美奂,却不知道将来是谁的。”

晏婴道:“田陈的吧?他虽没什么大的功劳,但民众对其春风雨露已然载歌载舞。”

景公去世后,田陈干掉齐国最大的两家卿族,通过废立国君掌握了军政大权。及至平公即位,齐相田成子进言道:“喜赏恶罚乃人之常情,你我君臣,不妨这样分工——赏赐的好事,君上来做;惩罚的恶名,臣下来担。”

齐平公见美誉归己,何乐不为,便欣然同意。但他不知道的是,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田成子已聚拢人气,唯缺惩罚之权柄。

自此,国人不再畏惧平公,田陈离王座只差一道手续。

不诚无物

从来治世民为天。

再颟顸的统治者也懂。

但揆诸现实,无论“永不加赋”的许诺如何动听,兴勃亡忽才是史不绝载、经久不衰的大戏。

这跟高喊“互联网转型”,却折戟沉沙、尸骸枕籍的传统企业所经历的别无二样。

事实上,互联网思维既非工具,也非商业模式。商业对现代社会而言的确重要,但绝不是全部。

一言以蔽之,互联网思维是溶于你行走坐卧、待人接物的精神气质与行事准则,是对自由的向往、平等的热望,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人权宣言》的主旨的自发认同,即: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

因此,三观不正之人,即便散尽家财,智尽能索,距离互联网思维,终究是“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论自由》的作者约翰·穆勒曾说:“表面上似乎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直接利益相去甚远的思辨哲学,其实是世界上最能影响人们的东西。”

的确,当此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交替之际,抱残守缺者不乏其人,坚持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大规模宣传的传统商业路径,拒绝与时俱进,严丝合缝地验证着哈耶克的论断:如果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那么,从短期着眼,我们就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

在工业时代,资源和渠道被当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颠扑不灭的金科玉律。但在互联网时代,产品更多的是以信息的方式呈现,不仅渠道垄断难以维持,媒介垄断也被打破,消费者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妄图通过买通媒体单向度、广播式地制造热点、诱导消费的模式轰然坍塌。

而另一方面,“锚定效应”又使得转型步履维艰。

这个由诺奖获得者卡尼曼发明的词指出:人的决策实际上是依据于过往和局限的信息来做出的。由于人无法通天晓地,因此那些片面的信息就主导了我们的决定,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比如19世纪末,整个伦敦到处都是马粪,因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

面对日积月累的马粪和束手无策的政府,伦敦人民苦不堪言,或咒骂、或逃离,并根据以往经验判断这座城市行将崩溃。

万万没想到的是,汽车的出现终结了所有问题。

同理,计算机诞生时,IBM创始人沃森说:“人类只需要五台电脑就够了。”

他的依据是自己的眼睛。彼时的电脑重达数吨,大到能装满一间屋子,谁也无法想象有朝一日会人手一台。

未有知而不行者

俱往矣,替人做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究其实质,互联网思维是在商业民主化的土壤中孕育的用户至上的理念,而检验其真伪的唯一标准就是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没有真心发愿,真情流露,做再多的社会化营销、大数据分析,也只是自欺欺人,缘木求鱼。

若企业大谈简约思维,却不懂得少即是多,我知其未知也;

若企业大谈极致思维,却无法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我知其未知也;

若企业大谈迭代思维,却不会从小处着眼,快速创新,我知其未知也;

若企业大谈流量思维,却不能把免费从量变坚持到质变,我知其未知也;

若企业大谈跨界思维,却对产业链和产业边界模糊不清,不敢进行颠覆式创新,我知其未知也;

若企业大谈平台思维,却没有多方共赢的胸襟,将公司打造成“自燃型”员工创业的航母,我知其未知也。

当初,达摩祖师从海路来中国,见到痴迷佛教的梁武帝萧衍。

萧衍大建佛寺(南朝四百八十寺),精研教理,甚至亲自登坛讲经,还动不动就跑到寺庙剃度出家,自以为功德无量,夸示于达摩,孰知只换来一句:“并无功德。”

萧衍不甘,追问怎样才算有功德,达摩对曰: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即既净化自我,又净化他人。这种度己度人的功德,不是靠世俗的有为来求得的。

互联网思维亦如是,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未发之中”。

《中庸》把喜怒哀乐等情感尚未发动时内心保持的一种寂然不动、不偏不倚的状态称作“中”;情感表现出来时,都能把握一个适当的度,符合自然常理与社会规范,称作“和”。

“中和”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能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思维又“卑之无甚高论”,不过“饥食渴饮”,己欲达而达人罢了。

正如有僧问慧海禅师:“修道时如何用功?”

慧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又问:“所有人不都这样,难道他们同师父一样用功?”

慧海:“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

诚然,常人脑海中每天要闪现千万条妄念,如果收摄得住,则言“百姓日用皆道”亦不为过。

依托互联网,真正意义上的消费主权破茧而出,人类再也不需要虚伪的“顾客就是上帝”。

人也好,信息也罢,互相之间是一种网状而非从属关系。个体来去自如,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不再重要,人与人之间也不存在谁必须依附谁,美国学者格兰诺维特将之形象地喻为“镶嵌”。

这是一种对人性的释放,因为网状结构中的节点是平等的。它承认节点有关系,但拒绝承认其有高低贵贱之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第8篇

课题孟子二章

教学案序号

授课时间20xx年x月x日课型新授

教与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弄懂词义、句义。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3、背诵全文。

“先学后教”设计(学生自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思路、方法手段)

1、自学内容:朗读课文,

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2、教学思路:学生自读自己释词,弄懂句意教师点拨反复朗读

全文背诵

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环节及内容

自主:自读课文,根据注释,弄懂句意。

综合:以前学过的文言虚词。

拓展:想想以前学过的骈句,有何特点?与本课对比,指导朗读。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中

改进

一、导入新课: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最后背诵全文。

二、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朗读完毕,教师适当讲评。注意字

“粟”、“夫”、“畔”

2、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思考:这篇短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地利:

指山河险要,城池坚固;利,利益,功用。

人和:指齐心协力,能得民心。和,和顺、和谐。

(3)齐声背诵第一段。

做笔记

生评议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中

改进

2、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之,的`。城:内部。郭:外城。环:围绕,包围。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夫: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一定。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而:但是,却。是:这。也:表判断。

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第二段。

3、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非:不是。也:表判断。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坚:坚固。利:锋利、锐利。粟:粮食。委:放弃。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去:离开,逃走。之代这座城池。

(3)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第三段。

4、讲读第四段。

(1)齐声朗读第四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故:因此、所以。城:居住。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使)------居住。以:凭借、依靠。封疆:疆界。封,疆界。之:的。固:稳固。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

稳固。险:险要。威:震慑。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者:的,的人。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寡:少。之:到。至:极点。

圈点批注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中

改进

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假“叛”。之:代失道者。顺:顺从、归附。以:用,拿。之:助词》所:表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故君子有关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得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得之人的通知名人称。必:一定;矣:表肯定。

(3)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第四段。

5、齐声朗读全文

四、讲解课文

1、提问:开篇两句提得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句谈得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人和”就是下文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反应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这两句提示了本 篇的中心论点。

2、提问:第二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明确:本段是分论之一,设例(攻之而不胜)论证“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只从进攻一方的失利来说。

3、提问:第三段内容谈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是分论之二,设例(弃城逃走)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下半部分内容。只从防御一方的失利来说。

4、提问:第四段内容谈什么?提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必胜”。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全篇的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朗读

分组讨论

板书设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论据域民

失道寡助治国固国治国需要

威天下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

课内外练习题设计课内练习:

反复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他们的节奏,读出气势。

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

2、写会字词。

3、翻译出课文的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第9篇

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教学过程:

一、直入导新课

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 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

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

1、过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师: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学生沉默,老师用红粉笔标注两个地利)

学生2:运用顶真,突出人和是作战克敌制胜的最重要的条件。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1开门见山,亮观点。单刀直入,显力量。

学生3:要雄辩得有自己的论据,孟子为了具体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列举了具体的战例。

师:哪些文字与这些战例相关,请你把相关文字读一遍,全班思考孟子列举了几个战例,什么样的战例?

学生3读“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读完后学生回答:两个战例:攻城不胜和守城而逃。

男生读与第一个战例相关的句子,全班思考:攻一座什么城?如何攻?列举这个战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易攻,“环而攻之”说明攻势之大,结果却没有胜利,孟子通过分析这个战例得出:主动攻打,说明攻城方必得天时,结果却失败,只能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所以孟子用这个战例具体证明“天时不如地利”这个观点。

女生读与第二个战例相关的句子,全班思考:守一座什么城?列举这个战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5:守城方守的是一座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粮食充足的城,结果却是弃城而逃,用这个战例来具体证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观点。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2列举战例,来论证。一攻一守,很具体。

师:这一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其作用是什么?

生:排比。

学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这是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

生:双重否定句的排比,突出守城方地理条件非常优越,但结果却弃城而逃,更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语言也更有气势。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3排比句式,增气势。大气恢宏,有气场。

师:还有哪些句子运用了排比,请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故曰……不以兵革之利。

师:这还是在谈作战吗?

生:是在谈国家治理了。

请一个学生翻译这一个句子。

师:这是一个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

生:否定句的排比。

师:治国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限,不能靠山河的险要,不能靠武器的精良,那么得靠什么?

生:人和。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4类推治国,靠人和。两方论证,更全面。

师:孟子还运用了其他雄辩艺术吗?

学生6:在最后孟子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得道者”和“失道者”进行对比,突出“得道”就能“天下顺之”,“失道”就会“亲戚畔之”,最终得出实行仁政的君主“战必胜矣”,来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师:施行仁政有多重要?

生:施行仁政就能“多助”“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师:施行仁政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就能天下归顺,就能握有“人和”这枚“战必胜矣”的尚方宝剑。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5对比论证,巧结论。得道多助,战必胜。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并思考:孟子是按什么样的思路来推行其仁政主张的。

学生7根据板书归纳概括:孟子先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举攻城不胜和守城而逃的两个战例来具体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类推到国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过运用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师小结:

雄辩艺术6层层深入,逻辑强。开合自如,真雄辩!

5、学生根据文章思路自由背诵全文。

6、背诵比赛。

四、拓展巧运用。

作业:

请运用这节课我们学习到的孟子雄辩艺术在班级劝告那些写作业依赖智能手段搜题的同学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

附孟子雄辩艺术:

开门见山,亮观点。单刀直入,显力量。

列举战例,来论证。一攻一守,很具体。

排比句式,增气势。大气恢宏,有气场。

类推治国,靠人和。两方论证,更全面。

对比论证,巧结论。得道多助,战必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 第10篇

三看课文:看注释,看简析;一查:查工具书。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⑵ 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⑵ 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预习检测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三、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3、小组讨论,质疑解惑:

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同意强调,内容如下:

⑴ 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⑵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

⑶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

以天下之所顺(用)环而攻之(代词)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⑷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4、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⑴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五、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1、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们的团结,这也是和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背诵中理解、感悟课文更透彻。

3、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得根本。

当堂反馈

1、本文的主旨句()

2、表明战争三要素的句子()

3、解释黑体字及句子:

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板书】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英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11篇

英语中等生的逆袭之路

——一切从听开始

文 重庆 杨康

进入高中以后,不会读,听不懂,作文就只能写点干瘪瘪的句子,其他题目死磕下来勉强拿到一半分数,我的英语不能及格了。

有一天,高中英语张老师点到我去她的办公室背课文。

我:老师,我能默写吗?

张:不能!

我:老师,我不会背。我默写行吗?

张:不能!今天不背完你就别去吃饭了!

我:#%……%¥&%……&

经过垂死挣扎,最终我还是得背。背完后,老师直接笑喷了。

张:你以前没学过音标?

我:是。

我开始讲我之前在农村中学的备种学习资源匮乏啊,老师差劲啊,放学回家要干农活啊等等悲惨经历。

张:你们班农村来的同学挺多的,你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哟!晚自习的时候我去做个调查吧。(同情的语调)

果真,当老师说没学好音标的同学请举起手来的时候,一大片爪子被同学们用力“抛”到了空中。于是,至少有半个学期的英语晚自习变成了音标课。

音标是认识了,读音比以前是准了点儿,但考试的时候还是不及格。OMG!我该怎么办呢?

2004年5月,我实在是忍受不了英语长期不及格所带来的痛苦,决定把英语难题逐个干掉!从哪里开始呢?我看看试卷,第一大题不就是听力嘛!那就先把听力解决了!

我是怎么做的呢?

工具

找父母要钱买了个步步高复读机,现在看来体积很大的那种,我那时候还不知道有MP3,能有一个复读机就已经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了。

材料

当时我找老师借来《英语周报》(高一上)配套的两本磁带(高一下的老师正在用,没法借给我),找同学借了一本《疯狂英语》杂志及配套磁带。这是我当时在班里能弄到的所有看起来还算合适的材料。

练习

光说不练假把式,在搞定了工具和材料以后,我开始行动了!四个多月后,高二上学期的月考,我的英语成绩是全班第一!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我的练习方法,睁大你的眼睛好好看哟!

坚持听

在学校的时候,只要有空闲时间就打开复读机,戴着耳机开始听,吃饭、睡前这些时间都不放过。暑假在家要干农活,就把复读机充好电放到田埂上,边干活边听。学英语,零散时间的利用很重要!

反复听

总共就三盘磁带,不停地翻面,刚开始别管是否能听懂,一遍两遍三遍四遍地重复下去。其中有一盘磁带甚至被我听坏了。千万别贪多,重复才是硬道理。

找财富

耳朵很累的时候,我就把《英语周报》(高一上)的听力材料和那本《疯狂英语》杂志里面的生词都查出来抄在本子上,觉得有用的表达也都尽量背下来。这样,我的词汇量和英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跟着读

听了很多很多遍以后,其实每个词的发音我都能听得很清楚了,理解速度也能跟得上录音播放的速度了。这时候,嘴巴开始痒了(跟昕歌一样,听多了就想唱,哈哈)。我就开始跟着录音朗读,坚持这样做以后,语感比以前好了很多。后来我做选择题,好大一部分题目光凭语感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2004年,某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成绩:全班并列第一!具体多少分我记不清了,但我能记得的是,听力只错了一个!我的总分跟我们班某学霸女神的一模一样!

我的高中故事就先讲到这里,现在我以一名英语老师的身份,用我多年来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经验再给同学们强调三点听力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到你们。

读书虫系列简写本小说

理由:①比原着简明易懂;②引人入胜,能培养你对英语的兴趣;③由专业英语作家改编,语言地道;④配有MP3光盘,发音标准,可练听力,也可模仿。

注意事项:书虫分了很多难度层级,同学们务必选择适合自己目前水平的读物,一步步增加难度,切勿一开始就挑战高难度,打击自信心。

要养成背诵的习惯

林语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在谈及英语学习方法时曾表示:“学习英语唯一的正轨,不出仿效与熟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熟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使能顺口而出而后已。凡能依这方法读英文的,无不成功,而且这极容易,真是学习英语的康庄大道,其应用远超出于物体教授法之上,初级高级都可适用。”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多背诵,你的语感会越来越好。多背诵,你才不会无话可说。

那么,背什么呢?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我个人推荐以下背诵材料:①教材课文;②新概念英语二;③高考英语作文范文。你也可以找你的英语老师,让Ta给你推荐好的背诵材料。

重视历年高考真题

对于高三的同学来说,充分利用好历年英语高考真题非常重要!就拿听力来说吧,①众多专家一年就命一套题,题目质量不是一般模拟题能比的;②真题听力的录音发音很标准,不会让你“误入歧途”;③多练历年听力真题能让你提前适应高考听力节奏,熟悉高考听力考点。不仅是听力,其他备题型,你若能将历年真题反复研究透了,你的应试能力肯定能得到大幅提升!

结束语

功夫巨星李小龙曾经说过:“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nlc202309021130

说得好!我在上面谈的学习方法,就算你全都明白了,如果缺乏行动,英语照样是学不好的。

最后,打上爱默生的一句话:

“An ounce of action is worth a ton of theory.”

翻译成中文就是:

“一盎司的行动抵得上一吨的理论。”

立足自身

且行且奋进

——英语中等生进化论之方法篇

文 重庆 付晓勇

认识你自己——中等生的自我审视

中等生在英语学习中,总是感觉面对着一道难以逾越障碍,每次分数部徘徊在中间区域。这样的尴尬境地往往会打击中等生的信心和勇气。其实,中等生在英语学科的突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艰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中等生要做好自我剖析,找到限制自己提升的障碍点,然后以客观冷静的心态对待它,以科学有效的学法攻克它,前进的道路将会是一片坦途。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请同学们用下面的几个问题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英语学习:

你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吗?

知道在课前应该预习什么内容吗?

及时做好笔记了吗?

对课堂上的内容有过疑问吗?

对当天的英语知识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巩固吗?

你对当天的英语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和适当拓展吗?

你每天课后读了多少英语文章?

你有高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吗?

在背单词的时候,你是简单的英汉对译、死记硬背,还是仔细分析单词构成的内在规律,了解单词的发音规则,在语境中掌握其用法,适当联系与之相关的单词?

在学习语法时,你是死记语法规则,还是将规则进行分析、比较,并在语境中加以体会和运用?

在写作时,你是按照中文提示逐字逐句地翻译,还是在充分审题后开展谋篇布局、信息整合、句式选择、语言提升等环节?

你的基础知识掌握得牢固吗?

你的词汇量达到考纲要求了吗?

你的语法知识掌握得牢固吗?

你们的语法体系健全吗?

你掌握了多少个基本的英语句型?

你对英语文章的文体特点足够了解吗?

你对高考试题的研究透彻吗?

那么,你对考试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吗?

你知道各个题型都考查哪些知识点、哪些语言技能吗?

你知道每个题型的考查角度和命题特点吗?

你知道每个题型的答题策略与答题技巧吗?

你知道每个题型的难点、陷阱往往如何设置吗?

你知道各个题型的答题规范吗?

仿知道阅卷教师的评判标准码?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让你仔细拷问一下自己的英语学习,查找一下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你的突破和腾飞奠定基础。只有找到自己难以突破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改变自己。

了解你的对手——需找自己的突破点

充分了解高考,掌握高考所要考查的内容以及形式,就可以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方向指导,自己的英语学习就会有的放矢,提高效率。结合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个人特点,就可以找到针对自己的易错题类和需要攻克的难点。因此,需要关注高考试题中最容易失分的考点和题型。在整套高考试题中,对于中等生来说,主要有以下一些题型容易成为失分点,要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首先,单项选择题中,同一考点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题目的,如时态、非谓语动词、句式结构、交际用语等,一定要注意其难度的梯度变化。后面出现的题目一定比前面的题目难度大,且存在一定的干扰度和陷阱,往往成为失分点。如2015年高考英语(北京卷)第22、26、27等三个题目,考查的都是时态语态,但其难度逐渐上升,最后一个题目27题就成为了中等生的失分点。

例1(2015高考英语·北京卷22)

Did you enjoy the party?

Yes,We__well by our hosts.

A.were treated

B.would be treated

C.treated

D.had treated

例2(2015高考英语·北京卷26)

In the last few years,China__groat achievement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R

A.has made

B.had made

C.was making

D.is making

例3(2015高考英语·北京卷27)

Did you have difficulty finding Ann's house?

Not really.She__us clear directions and we were able to find it easily.

A.was to give

B.had given

C.was giving

D.would give

以上三个题目,第22题以对话形式考查一般过去时结合被动语态,第一句中有“did you enjoy”这样的信息提示,考生很容易确定答案为A项;第26题考查一般现在时语境中也给出了“In the last few years”这一明确的时间状语按时,考生很容易确定答案为A项;第27题考查过去完成时,但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几个过去动作“Did you have”“we were able to”等作为干扰信息,考生需要推敲几个动作的时间关系和句意逻辑,中等生就容易出现判断失误。本题难度较之前两个题目难度明显提升。考生仔细推敲,结合语境含义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nlc202309021130

此外,完形填空中往往会有两个题目成为失分点。一般来讲,一篇完形填空设置20个空,主要考查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对于中等生来说,这20个题目中一般会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动词的特殊用法,一个是短语生僻含义。比如2011年高考题(重庆卷)第45和第55题。

When we were in the middle of the lake,a 42(strong)wind came all of a suddeR The boat was hit 43(violently).Dad was always at hjs best In any 44(danger),but at this moment he 45.

“John!46(Help)!”he shouted in a trembling voice,with the tiller still in hjs hands

That was the first time Dad had counted On me in a moment 0f emergency More importantly,I found it was my turn to start 55 for my father.45,A.suffered B.fell

C.fraze D.withdrew

55.A making up

B.getting ready

C.paying off

D.looking out

第45题考查freeze(惊呆,呆住),第55题考查look out for(照顾)。中等生对于freeze这个词的含义,一般只掌握到“冻结、冷冻”这层含义,而不知道还有“stop moving or become immobilized”这层含义;而对于look out for,大多数中等生只掌握了“小心、当心”这个含义,而不知道还有“寻找、搜寻”“照顾、照应”等含义。所以,中等生要适当拓展词汇量,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更加深入。

还有,阅读理解中的推断题、主旨大意题,往往会成为中等生的失分点,要尤其关注两类题目的命题方式和特点,以及应对策略和技巧。如2015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阅读理解第35题。

35.Why are psychology cafes becoming papular in Paris?

A.They bring people true friendship.

B.They give people spiritual suppert

C.They help people realize their drearns.

D.They offer a platform for business links.

在原文中,考生可以在文章最后一段中找到题目相关信息:

“People have few real friends And they need to open up”Lehanne says she'd like to see psychology cafes all over Franca“If people had normal lives,these cafes wouldn't exist”,she says“If life weren't a battle.people wouldn't need a specml place just to speak.”But then,it wouldn'tbe France.

这一题目属于推理判断题,考生需要总结、归纳文中信息的深层含义,进而得出结论。根据“People have few real friends.And they need to open up"的直接正面表述以及“If people had normal lives,these cafes wouldn’t exist”的虚拟反向暗示,考生要提炼出作者要传达的真实含义:人们需要psychology cafes是因为它们能够在精神层面提供支持,所以答案为B项。

对于写作部分来说,中等生失分往往是由于卷面问题,主要是书写不规范、不整洁、不美观造成的;另外,中等生在作文中的语言错误也是造成阅卷老师扣分的原因之一。这些语言上的错误主要包括句式结构的问题(谓语动词缺失、多个谓语动词、句式杂糅等)、时态语态错误、主谓一致错误、单词拼写错误等。

针对以上提出的常见失分点,再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中等生可以明确自己的突破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每次在做题时要格外关注自己的易失分点,在做题后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知识层面做好积累,在技能层面做好反思。使易失分点成为突破点,让突破点成为增分点。

高效的英语学习——中等生的全面提升策略

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英语学习需要良好的习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跟紧老师;其二,自主学习。

所谓“跟紧老师”,指的是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积极完成老师的备项指导和要求。

课前,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有效的预习。比如,背好每个单元的新单词,熟读单元课文,对单元话题做一定的前期了解,对老师要评讲的试题或作业进行提前的自主研究等。

课上,要全神贯注,跟紧老师的讲课思路,将老师讲到的重点知识或自己存疑的难点记在笔记本上。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参与老师安排的活动,主动进行与同学的小组讨论,认真有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等。

课后,及时复习每个单元的单词、短语、句型,认真完成作业,反复诵读课文。对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或语法项目做好复习巩固,通过自学和提问来解决课堂上存疑的难点,对课上内容做到充分吸收和适当拓展。

nlc202309021130

所谓“自主学习”,指的是对英语学习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英语学习应有明确的目标,有主动探求知识、提升自己英语能力的欲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自己英语学习的策略和科学的规划,并且有着强大的执行力。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在高效完成“跟紧老师”这条线上所有任务的基础上,在自由掌控的学习时间里,还能够适当拓展、深化课堂内容,自己学习很多“课外知识”,强化训练自己的英语综合技能。比如,在充分掌握课本要求的词汇基础上,有规划地拓展自己的词汇量,每天在英语作业之外进行适当的听力、口语练习,在完成课堂任务之后进行适量的英语阅读等。

考纲词汇

中等生首先要做的就是熟练掌握考纲词汇。对于词汇的学习和记忆,一定要有一个系统、长期的规划。每天背多少、什么时间背、什么时间复习等都必须有严格的计划,并且每天按照计划坚定不移地执行。

基础语法

中等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完善自己的语法体系。由浅入深,各个击破。先从简单的语法专题入手,先理解记忆一般规则,再深入研究特殊用法。

以冠词的学习为例,中等生可以先了解冠词的基本含义和功能、基本分类;再学习不定冠词的基本用法,定冠词的基本用法,零冠词的基本用法;在充分理解和记忆了这些基本规则之后,再去学习冠词的活用,逐一掌握各种特殊情况。然后再利用高考真题和备地的高质量模拟题来检验和巩固自己的语法学习。比如,对以下两个高考题进行学习。

[例1](2015高考英语·重庆卷3)

I just heard__bank where Dora works was robbed by__gunmanwearing a mask.

A.the;/ B.a;/

C.the;a D.a;the

[例2](2015年高考英语·四川卷5)

Brian is gifted in writing music;he js very likely to be__Beethoven.

A.a B.an

C.the D.不填

这两道高考题都在考查冠词用法,但难易程度不一。前一题主要考查冠词基本用法,后一题考查冠词特殊用法。对于中等生,可以利用前一题训练和检测自己对冠词基本用法的掌握,而用后一题来强化自己对冠词特殊用法的灵活运用。

其中,例1的句意为“我刚刚听说朵拉工作的那家银行被一个戴面具的持枪人给抢劫。”第一个空表示朵拉工作的那家银行,表示特指,用the;第二空表示一个戴面具的持枪人表示泛指,用a。因此答案为c项。例2的句意为“Brian在创作音乐上极有才华,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像贝多芬那样的人才。”考查不定冠词的活用,在人名前,表示“一个像……那样的人”。故选择A项。

以这样的方式,由浅入深,备个语法项目逐一突破后,再梳理起一个比较健全的语法体系,中等生就有了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工具。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境中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最大的难点不是词汇的识别,而是语境意识。中等生缺失的往往就是语境意识,他们总是孤立地解决每一个空,只是着眼于单一的句子而忽略文章的整体性,注意不到前后的照应,把握不准文章的脉络。

因此,中等生在完形填空题的备考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语境意识。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要通读全文,深入领会文章内容和含义以及作者的行文思路。然后要深入分析段落大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充分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填空选择。这样才能减少因片面理解而造成的失误。例如,2015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Ⅱ)第44题和第50题。

Where do you go when you want to learn something?School?A friend?A tutor?These are all 41(traditional)places of leaming.But it may welI be that the leaming you really want 42(1ies)somewhere else instead。I had the 43(chance)of seeing this first hand on a 44,

Through the first two games,her 48(team)did not get one serious shot On goal.As a parent.149(hated)seeing my daughter playing her best,50 still defeated.

It seemed that something clicked with the 51(girls)between Saturday and Sunday,When they52(showed up)for their Sunday game,they were 53(completely)dirferent.

44.A.trip B.holiday

C.weekend D.square

50.A.if B.or

C.but D.as

其中,第44题考查对语境的理解,以及前后文的照应。从下文周六的比赛会很艰苦和“It seemed that something clicked with the 51(girls)between Saturday and Sunday.”可知,是周末发生的事。因此答案为c项。

第50题考查对语境的理解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根据上文可知,没进球,自己的孩子尽力了却要输,这是作为家长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答案为C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 第12篇

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 :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第13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解释题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题目的意思:

“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违背道义

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学生翻译)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2)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政”。

(三)精读品味

(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是比不上。“人和”是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比较,那哪个更为重要呢? 对,“人和”比较重要。那又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看。

(2)“三里之城”的“三里”是什么意思呢?对,三里是周围,方圆的意思;城,是指内城,郭,是个古今异词,古义:外城,今义:姓氏;那“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又是什么意思呢,对,“环”名词作状语,是围的意思。第一个而,表顺接;第二个表转折,是“却”的意思。

好,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很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我们再接下去看,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学生朗读)

“城”是城墙的意思,“池”是指护城河。池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今指水塘;“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灰甲;坚利,是指坚固锋利。米粟,是指粮食。那“委而去之”的“委”是什么意思呢?

对,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指离开,去也是古今异义词,今义:往,到。

好,还是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这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对,“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4)好,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完后面的几句话,“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最后”,师:读得很好,故是所以的意思,域,本来是名词,但是,在这里却用作动词,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域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居住,定居。以是凭,靠的意思。固国,巩固国防,固,也是使动用法,使……巩固。威,也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为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我们接下去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寡助之至”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至”是指极点;亲戚,是古今异词,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畔,是通假字,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5)课文的大意我们已经分析完了,现在,请全体同学们再有感情地大声地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五)讨论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 地利 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八)板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

教后反思:

上一篇:形容水多的诗词下一篇:中级经济师考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