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论文范文

2024-06-20

胶体论文范文(精选8篇)

胶体论文 第1篇

《胶体与表面化学》课程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程老师:

完成日期:

胶体化学在材料科学的应用

姓名ΧΧ(学号ΧΧΧΧΧΧ)

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07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班

摘要胶体化学的理论和应用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已深入到制药学、生理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许多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胶体化学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几种重要的应用实例,并结合本人学习胶体化学的体会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胶体化学 材料胶体材料应用

[正文,小四,宋体]××××××

1.1 □×××××

1.1.1 □××××××

⑴ ××××××××××××

2□××××××

2.1 □××××××

2.2 □××××××

{表的编排,采用三线表(不能出现竖线,外侧两条为粗线,中间线为细线);

参考文献[宋体;五号;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空一行]

英文和数字为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左对齐

内容:(1)对某种胶体相关的材料进行制备及应用的探讨

(2)对胶体在材料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3)对胶体某块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4)其它(胶体相关)

硅溶胶的制备及应用

前言

硅溶胶的性质特点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 离子交换法

单质硅一步溶解法

电解电渗析法

直接酸化法(酸中和法)胶溶法

聚合溶胶法(水解法)分散法

硅溶胶的应用

硅溶胶在精铸上的应用 硅溶胶在纺织上的应用 硅溶胶在造纸业上的应用

硅溶胶在催化剂方面上的应用 硅溶胶在涂料工业中的应用 硅溶胶在陶瓷制造中的应用 硅溶胶用作抛光剂磨料粒子 硅溶胶用作澄清剂

硅溶胶用作橡胶增强剂 硅溶胶用作硅酸盐粘结剂

硅溶胶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 硅溶胶在胶体电池中的应用 硅溶胶在喷墨涂层中的应用 硅溶胶行业展望

胶体论文 第2篇

胶体是什么

胶体又称胶状分散体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相,另一种连续相。分散质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胶体不一定都是胶状物,也不一定是液体。如:氢氧化铁胶体、云、雾等。

高考热点“胶体”知多少 第3篇

例1“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有丁达尔现象

(C)所得液体可能呈胶状

(D)所得物质一定是浊液

解析: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为几个纳米至几十个纳米,介于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1~100 nm之间,所以纳米材料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范围,具有胶体性质,不能透过半透膜,具有丁达尔现象等.

答案:(B)

例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胶体微粒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和溶液、悬浊液区别开来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发生丁达尔现象

(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较小的分子、离子通过

(D)胶体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解析:胶体粒子一直在做无规则的运动,也能发生布朗运动.区别胶体与非胶体,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利用丁达尔现象.胶体粒子的直径比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水分子等较小粒子能自由透过.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吸附某些离子,从而胶体粒子带有部分电荷,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移动,产生了电泳现象,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例3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溶解,该溶液是()

(A) 2 mol·L-1 H2SO4溶液

(B) 2 mol·L-1 NaOH溶液

(C) 2 mol·L-1 MgSO4溶液

(D)硅酸溶胶

胶体本质的探究性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背景

从教材内容安排上,“胶体”紧随“晶体结构”之后。从知识体系上,胶体与之前学过的溶液、浊液一起都属于“分散系”,而晶体结构与之前学过的分子结构、原子结构一起都属于“物质结构”体系,这看似分立的两块知识之间却有着深层的关系,因为一个研究的是物质的构成形式,一个研究的是物质的分散形式,都与“粒子”有关。因此进行胶体一节的教学时,晶体结构自然成为胶体研究的基础之一。

溶液、浊液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当然也是进行胶体教学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考(说课)

1教学方法

基于教学背景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主要利用对比法,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与学生已认知的溶液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探究中发现新的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法认识新的知识——胶体的本质。

2教学引入

同样基于上面的背景分析,本节教学选择以晶体的构成为基础,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入本节的教学:晶体是由微粒(分子、离子、原子等)构成的,那么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分散时,能否分散为单个的分子或离子呢?(由此让学生回忆起“溶液”知识);进一步设问:那么晶体分散时是否只能以单个的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呢?(由此让这生回忆起“浊液”的知识)。

设计这样的方式引入教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本章要学习的知识,与上一章是逆向的。上一章是研究物质的构成,本章是研究物质的分散,既然是逆向的,就必然有联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在晶体结构之后进行本章知识的学习是顺理成章,这样既能强化知识间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关于物质分散的知识(溶液、浊液),从而为学习胶体的知识作准备。

3教学准备

为了有利学生作对比探究,在引入本节教学后,顺势引导学生对溶液和浊液进行了对比式的复习准备,通过这种准备:

1.适时引出分散系的概念;

2.为学生比较粒子直径大小作实验方法上的准备(过滤、光照)。

4 教学情景

作了以上的教学准备后,及时将教材上制备Fe(OH)3胶体的演示实验作为教学情景推出,学生眼前会呈现一外观透明、均一的红褐色液体。

面对该情景,问题自然就产生了:该红褐色的透明液体是溶液吗?溶质又是什么?

5 问题探究

面对从情景中产生的问题,设计了两个探究步骤:

5.1引导学生在探究该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发现——存在一个新的分散系。方法——对比法。

5.2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探究去认识该“新发现”的本质。方法——实证法

第1个步骤的探究设计以原理分析和对比实验相结合。

第2个步骤的探究设计时以相关的化学史知识启发学生。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活动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对话交流环境,学生在过程中兴趣和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1)认识胶体的本质;

(2)建立分散系概念并初步建立分散系的知识结构。

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形成用“对比”和“实证”的方式探究问题的方法;

(2)学会从化学发展史中获得启发和灵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形成善于质疑和发现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胶体的本质。

难点:胶体中胶粒直径与溶液中分散介质粒子直径的比较。

教学方法

对比法、实证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及课堂教学实录

1教学引入

在上一章中通过对晶体结构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分子、离子或原子等)依靠一定的作用构成的。那么反过来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散时,可能以什么样的形式分散呢?这就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2教学准备

2.1知识准备

[复习引导] 设问1: 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中分散时,能否一直分散到单个的分子或离子形式?举例说明。

[过程实录:学生想到了溶液,并举出了NaCl溶液和蔗糖溶液等]

设问2: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分散时,是否只能以单个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呢?举例说明。

[过程实录:在稍作提示下,学生想到了浊液,并举出了CaCO3悬浊液等;我作了补充:如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乳浊液]

[教师讲解]化学上,把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2 实验技能准备

[教师引导]设问3:如果要用实验来证明悬浊液中分散相粒子(固体小颗粒)直径比溶液中分散介质粒子(分子或离子)直径大,你会想到什么操作?

[过程实录:学生想到了“过滤”]

设问4:我们知道“溶液透明,浊液浑浊”,如果一束入射光分别照射它们,结果会是怎样?

实验设置1:一束入射光分别照射:①CuSO4溶液; ②Fe(OH)3悬浊液(临时用FeCl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混合配制)。

现象:CuSO4溶液——入射光正前方能观察到透过来的亮点, Fe(OH)3浊液——无此现象。

[过程实录:学生分析得出,区别是由于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造成的,由于悬浊液中分散质小颗粒直径大,对光产生反射现象。]

[教师讲解]这种光学实验方法也可以用来比较粒子直径的大小。

复习板书:

1.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分散相——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分散介质——起分散作用的物质。

2.溶液、浊液比较

3教学情景及问题产生

实验设置2:将1~2mL FeCl3饱和溶液滴加到盛有20mL沸水的小烧杯中,加热煮沸一段时间。

现象:(原来)黄色的液体转化为透明的红褐色液体。

问题产生:该透明的红褐色液体是溶液吗?溶质是什么物质呢?

4问题的探究

4.1从原理角度探究

[环境设计]在此设计一个学生交流对话的环境,让学生从理论上进行充分的分析、讨论。

[过程实录:有学生认为是溶液,理由是:①该液体外观透明;②红褐色是 Fe(OH)3的颜色;③加热促进铁离子水解,产生的是Fe(OH)3

也有学生反对,理由是Fe(OH)3在水中不溶,液体的颜色不可能这么深;

我也参与讨论中,提出:如果是溶液,那么分散相粒子应该是单个的离子或分子,从颜色上看,可能全部以Fe3+和OH-形式分散吗?从晶体类型上看,可能以单个Fe(OH)3分子形式分散吗?]

[学生质疑]学生开始产生质疑,难道在溶液与浊液之外存在新的分散系?

4.2从实验角度探究:

[教师引导]设问5:证明该红褐色液体与溶液是否存在区别,通常用的实验方法是什么?

[过程实录:学生想到了“对比实验”,我趁势启发学生在刚才的教学准备(实验技能准备)启发下设计实验]

实验设置3:一束光分别通过①CuSO4溶液、 ②红褐色液体。

实验设置4:将实验1中制得的Fe(OH)3浊液静置,将上层清液[对Fe(OH)3而言,上层清液是它的饱和溶液]与红褐色液体进行颜色对比。

[说明]:静置Fe(OH)3浊液,在小烧杯中的效果比试管中好,而且很快。

[过程实录]:在实验3中,学生观察到红褐色液体中出现了一条光路,而溶液中没有该现象;在实验4中,观察到Fe(OH)3饱和溶液呈无色,与红褐色液体完全不同。

[教师讲解]红褐色液体出现了一条光路,是粒子对光散射的结果,该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

[学生发现]该红褐色液体不同于溶液和浊液,是一个新的分散系。

[教师引导]设问6: 那么该分散系中, 分散相 Fe(OH)3是什么形式分散呢?

[方法指导]:实证法。

1.假设

与Fe(OH)3悬浊液中的小颗粒类似,红褐色液体中分散相粒子也是很多Fe(OH)3的集合体,但集合的程度小一些。

[假设依据:①加热促进Fe3+水解,产生很多 Fe(OH)3;②红褐色较深却没有固体小颗粒;③不属于溶液,不是以单个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2.实验证明

[教师启发]按照这种假设,该液体中分散相粒子的直径会比溶液中单个分子或离子的大很多,请大家从这个角度讨论设计实验证明。

[过程实录:受到前面教学准备中的启发,学生立刻想到了“过滤”,在我说明实验证明该粒子也能透过滤纸后,学生沉默了。]

[教师启发]介绍相关的化学史知识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1861年,苏格兰科学家格雷姆(Graham)在研究不同物质的分子在水溶液中的扩散性质时,发现有的分子扩散速度很快(如甘油分子),有的则扩散较慢(如淀粉分子),并且在进行分子能否透过半透膜实验时,证实了扩散速度较慢的分子(如淀粉分子)的直径大得多。

实验设置5:淀粉与食盐的混和溶液装入半透膜袋中,然后将半透膜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进行渗析实验。

由于在烧杯的液体中没有检验到淀粉分子,而检验到了氯离子,说明淀粉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从而证明了淀粉分子直径比氯离子大得多。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设计了以下实验来证明假设。

1.直接证明:用半透膜取代滤纸,将红褐色液体进行渗析实验。

2.间接证明:用一束入射光照射淀粉溶液(与红褐色液体进行对比实验),观察是否能产生达尔现象。

[过程实录]:教学中选择的是间接证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与红褐色液体一样,淀粉溶液也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从而证明了红褐色液体中分散相粒的直径与淀粉分子直径接近,比溶液中小分子或离子的直径大得多。

[教师讲解]:1、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发现了一个不同于溶液和浊液的新的分散系,并认识到这个新的分散系中分散相粒子的直径介于溶液与浊液中粒子直径之间(1~100nm), 科学家把这样的分散系称为“胶体”,其中的分散相粒子称为“胶粒”。

2.胶体不是某些物质特有的现象,而是物质的一种分散状态,如NaCl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而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关键是分散相粒子直径是否在1~100nm的范围。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成功得益教学设计中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准备的设计,既作了知识上的准备,也作了实验技能、方法上的准备;另一个是问题探究部分的设计,设计为先发现再认识两个步骤。

胶体教学案 第5篇

一、学生分析

1.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2.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3.经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材分析

1.学习分散系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方法,教材将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放在物质的分类中介绍,与过渡教材相比,其功能和地位有明显的不同。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确实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的科学性”,而不是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2.教材设计两个实验对三种分散系的特点进行探究,虽然能达到教学目标,但还没充分运用对比实验研究方法,稍作改变,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通过实验探究熟悉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学习习惯以及仔细观察、认真实验、思考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分类方法后知道,科学的分类方法对我们熟悉和研究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有重要的作用,那今天我们尝试用合适的分类方法来熟悉混合物。【活动1】请阅读课本第15-16页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分散系?分散系的组成?

2.分散系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投影】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分类依据。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 溶液(d<1nm)胶体(1nm<d<100nm)浊液(d>100nm)注:1nm=10-9m 【活动2】展示三种样品,分别是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肉眼观察分辨出哪种是浊液,哪种是胶体,哪种是溶液吗?(学生观察,大多数能指出浊液,但无法区分胶体和溶液。)

【讲解】我们用肉眼很难区分溶液和胶体,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别它们。【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跟着教师操作】用激光笔照射FeCl3溶液、Fe(OH)3胶体。【讲解】出现这条“光路”的效应叫丁达尔效应。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较大对光有散射作用才看到光路,而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则说明分散质较小。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1)分散质粒子大小:溶液最小,浊液最大,胶体介于两者之间。(2)稳定性:溶液最稳定,胶体较稳定,浊液不稳定。

(3)丁达尔效应:溶液无,胶体有,此法常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过渡】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去熟悉这三种分散系的特点。

【活动3】实验1:取两个烧杯,第一个加入40mL水,第二个烧杯加入40mL热水(并继续加热至沸腾)。在第一个烧杯中逐滴滴入饱和的FeCl3溶液12滴,待第二个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快速滴入12滴饱和FeCl3溶液,同时撤去酒精灯。观察两个烧杯里的混合物,分别用激光笔从烧杯外侧照射烧杯中的液体,观察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1。(见下表)

【讨论、分析】学生讨论回答上述表格内容,然后整理得下表(投影):

【活动4】实验2:把实验1中的FeCl3溶液倒掉一部分,留下约10mL,往其中加入一滴管NaOH溶液,摇匀,观察现象。把实验1得到的Fe(OH)3胶体和实验2制得的Fe(OH)3悬浊液进行过滤,观察过滤后的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表2。(见下表)

【讨论、分析】学生讨论回答上述表格内容,然后整理得下表(投影):

【小结】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活动5】家庭小实验:在一个用半透膜(肠衣或鱼膘)做的袋子里装入半杯食盐和淀粉的混合液,将袋子悬挂在一大杯纯净水中,一段时间后,检验大杯中的水是否含有食盐和淀粉。(如何检验?)

问题: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你的结论是什么?怎样解释?

要求:本实验在家完成,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建议用数码摄像机或数码相机把实验过程拍下来,让同学们分享你的成果。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4人以下组成小组完成。

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整个过程以下几点较好: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2.突出了教学重点──分类方法。

3.运用对比实验,围绕着“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进行探究。

4.让学生初步把握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的新课程理念。5.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合作能力。过程中的几点不足:

1.预备不同类的胶体样本太少。

2.时间比较紧,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

3.关于胶体与生活、生产等方面联系的知识介绍较少。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胶体

1.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分类依据。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 溶液(d<1nm)胶体(1nm<d<100nm)浊液(d>100nm)注:1nm=10-9m 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1)分散质粒子大小:溶液最小,浊液最大,胶体介于两者之间。(2)稳定性:溶液最稳定,胶体较稳定,浊液不稳定。

(3)丁达尔效应:溶液无,胶体有,此法常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巩固作业:

1.制取Fe(OH)3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下面正确的是

A.Fe+3H2OB.Fe3+ +3H2O C.Fe +3H2O D.Fe3+ +3H2O 3+3+

()

Fe(OH)3+3H

Fe(OH)3(胶体)+3H+ Fe(OH)3(胶体)+3H Fe(OH)3↓+3H+

()D.Fe(OH)3胶体

()

+

+2.既能透过半透膜,又能透过滤纸的是

A.NaCl溶液

B.淀粉溶液

C.酒精溶液

3.用饱和的FeCl3溶液制取Fe(OH)3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A.将FeCl3溶液滴人蒸馏水中

B.将FeCl3溶液滴人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

C.将FeCl3溶液滴人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

D.将FeCl3溶液滴人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

4.将淀粉和KI的混合溶液装在羊皮纸制成的袋中,将此袋下半部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

里,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半皮纸袋一定有破损的是

()

A.加入碘水变蓝色

C.加入AgN0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B.加入NaI溶液不变蓝色 D.加入溴水变蓝色

()5.下列各组中,可用相同的方法除去混有的杂质的是

A.淀粉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蔗糖中混有少量NaCl B.Fe(OH)3中混有少量盐酸;淀粉溶液中混有少量KI溶液

C.Na2SiO3胶体中混合有少量NaHCO3;NaHC03中混有少量Na2CO3 D.CO2中混有少量SO2;CO2中混有少量HCl 6.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胶体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B.胶体粒子的大小决定了胶体丁达尔现象的产生 C.胶体能透过半透膜,所以可用渗析法提纯 D.制备胶体必须在加热条件下进行

D.F(OH)3溶胶 7.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的是

A.食盐水

B.碘酒

C.淀粉溶液

8.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等体积混合,在室温下激烈振荡,静置后,能够形成均匀溶液的是

()A.四氯化碳、碘水 B.甲醇、水

C.汽油、水

D.乙酸乙酯、水

9.在半透膜袋里盛有淀粉和溴化钠溶液,将半透膜悬挂在蒸馏水中。

(1)如何用实验证明淀粉未通过半透膜?

(2)要求只检验一种离子,就能证明钠离子、溴离子通过半透膜,写出检验该离子的实

验方法?

(3)如何用实验证明两者已完全分离?

(4)如何证明半透膜破损?

(5)如何证明两者已部分分离?

(6)如何操作能使两者完全分离?

教育教学案

第一节胶体的教学案

单位:迁安一中

姓名:王艳丽

高三化学胶体教案 第6篇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性质;了解胶体的实际应用。

2.掌握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掌握胶体的精制方法;理解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初中已有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列表比分散系的有关知识。要重视以旧带新,联系已学过的与胶体知识有关的基础,以达到边复习边旧知识、边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结合实验和列表比较,从观察比较中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

3.胶体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记忆难、应用难等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归类知识。

第一节

胶体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了解胶体特征。

2.能够从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分散系的性质等角度理解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3.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以及胶体的精制。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法原理。

二、教学过程

1.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分散系一般有三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分散系分成以上三种的依据是 _________,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时,是_________,大于100nm时,是_________,在1 nm~100nm之间时是 _________。

2.如何分离胶体与浊液_________,如何分离胶体与溶液_________;如何分离浊液与溶液_________,胶体净化的方法是_________,为什么可以采用该办法_____________。

3.胶体的形成不是物质_________的反映,而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形式。根据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溶胶,如 _________;______溶胶,如_________溶胶,如_____等。

三、重点、难点点拨

1.如何理解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渗析的关系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nm~100nm之间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

胶体粒子直径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但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据此可以通过“渗析”的方法制某些胶体。渗析是一种分离操作,通过多次渗析或把半透膜袋放在流动的水中,可以使胶体得到更好的精制。

2.为什么有的高分子溶液具有胶体的某些性质?

高分子化合物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就成为高分子溶液,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分散质颗粒太小与溶胶粒子相近,表现出溶胶的某些特性,例如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高分子溶液可纳入胶体研究范畴。另一方面高分子溶液是分子分散体系,又具有某些真溶液的特点,与胶体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例如:高分子溶液一般不带电荷,溶胶粒子则带电荷。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是它的高度溶剂化起了决定性作用,粒子不带电也能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中。

高分子化合物能自动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当蒸发溶剂后,再加入溶剂仍然自动溶解。胶体溶液则不能由自动分散来获得,胶粒一旦凝聚出来,一般很难简单地用加人溶剂的方法使之复原。

3.胶体较稳定的原因:①胶体中胶粒体积小,被介质分子碰撞而不易上浮或下沉,凝析;②胶体中胶粒带有同性电荷,相互排斥的结果不易凝析出来。

4.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习题精析

[例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粒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C)胶粒不能通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解析]胶粒可以透过空隙较大的滤纸,但不能透过空隙较小的半透膜。胶体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

[答案]B [例2]胶体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的主要原因是 A.胶粒直径在1 nm-100nm之间 B,同种胶体的粒子带有同种电荷 C.胶体溶液显电中性 D.胶粒是运动的

[解析]胶体稳定的原因是其中的胶粒带电荷,并且同种胶体的粒子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而胶体稳定。

[答案]B

[例3]下列各种物质中,常用渗析方法分离的是

()(A)CaCO3和Na2CO(B)NaCl和KNO3

(C)CCl和水

(D)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解析]渗析方法适用于胶体和溶液的分离。[答案]D [例4]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A)溴水和汽油

(B)硫代硫酸钠和盐酸(C)乙二醇和甘油

(D)鸡蛋清和甘油

[解析lA形成的是溴的有机溶液,B形成的是单质硫沉淀和NaCI溶液,C二者物质互溶,D形成的属高分子溶液,也属于胶体的范畴。

[答案]D [例5]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l~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D)呈红褐色

[解析]从分散系角度来分类,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属于不同的分散系。氯化铁溶液属于溶液,其中的分散质微粒是Fe3+和Cl-离子。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其中的分散质氢氧化铁构成的胶粒,分散质的直径要大一些。但两者加热蒸干、灼烧后,都会得到氧化铁。

胶体教学设计 第7篇

课题:胶体 知识目标: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胶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和性质;了解胶体的分类及分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使

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感受化学实验之精妙,激励学生学好化学,将来应用化学知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

板 书

计篇二:=胶体教案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各位专家,同行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第三个内容《一种重要的 混合物---胶体》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化学体系的教材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元素与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混合物知识的运用,为进入高等学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掌握胶体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业生产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胶体的概念和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胶体的性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记住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2)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2.能力 目标: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总结(1)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3.思想目标: 结合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严谨治学的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本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胶体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的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2.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胶体性质。

3.比较法:通过nacl溶液与胶体,nacl溶液与浊液,胶体与浊液的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胶体,获得新知。

五、学法: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

本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学习方法: 1.观察法,学会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2.归纳法,学会根据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丁达尔现象的定义。3.阅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为了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反馈矫正和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堂引入: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三个对比试验引入,这样引入会使学生感到分散质,分散剂,分散系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溶液,浊液知识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胶体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2、讲授:接下来是胶体定义的讲解,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胶体定义时,我强调胶体是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的分散系,通过与浊液,溶液的对比,让学生知道胶体有不同于溶液的独特性质,截下来,我直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定义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

在胶体聚沉的的教学中,我通过讲解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的故事给学生设疑,从而引出胶体聚沉的概念,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渗透科学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科学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最后再讲解胶体的电泳时,我设计试验,让学生真切体会工业生产中将乳胶,橡胶等微粒通过电泳镀到镀件上的工业流程,加深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他们继续深造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完成一个试验后,我及时提问,如: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等问题及时反馈实验教学。

3、教学效果的反馈:课堂练习有针对性、系统性。针对重点、难点;系统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包括提问

4、归纳总结:小结中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承上启下。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注意了教学中学生易出现的问题。

七、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胶体的定义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性质为主线,运用实验,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七,板书

八,布置作业:p37,2(1)(2)

九,教学评价

课堂过程设计说明: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本人尝试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索所需知识的能力。2.1 【讲解】在本节课开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展示一组有趣的实验。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支试管,大家看这第一支试管里盛有na cl溶液,溶液澄清透明,而这第二支试管里盛有泥土浊液,我们看到泥土浊液浑浊,这第三支管中盛有牛奶,它既不像nacl溶液那般澄清透明也不像泥土浊液那般浑浊,那么牛奶属于溶液,浊液还是自成一派呢?要想揭开这个谜底同学们还须学习今天的的知识。在学校新课之前呢,同学们需要了解分散质,分散剂,分散系,大家看小黑板和老师一起朗读: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了解了这些预备知识后,老师要考考大家,哪位同学知道溶液,浊液的分散质各是什么呢?

【同学a】溶液的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浊液的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评价】回答的非常好,请坐。

【讲解】正如同学a所说的溶液的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溶液中分散质微粒小于1nm,才表现出均匀、透明、稳定的宏观特性,常见的溶液有nacl、kno3,而浊液中的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其微粒直径大于100nm,所以表现出浑浊的宏观特性,长见的浊液有泥土浊液。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介于1nm到100nm之间的又是什么物质呢?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介绍化学家族中的新成员------胶体。【板书】2..1.3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讲解】我们先来了解胶体的定义胶体是分散质的微粒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胶体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与人体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胶体有豆浆,血液,云烟雾,有色玻璃等,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介绍常见的fe(oh)3的制备方法,大家看这是75ml蒸馏水,老师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后向其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红褐色,所得的分散系就是fe(oh)3胶体,在这个实验中fe3+发生了水解反应:

【板书】fecl+3h2o= fe(oh)3(胶体)+3h2o 【讲解】下面老师用钢笔式激光笔照射fe(oh)3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神奇的现象发生呢?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同学b】我看到fe(oh)3胶体有束光亮的通路而nacl溶液没有通路

【讲解】很好,请坐,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个神奇的现象就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丁达尔现象的定义。

【提问】同学们讨论出结果了吗?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的给大家展示所讨论的结果呢?

【同学c】我们总结的是:用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可观察到胶体的光亮通路。

【评价】回答的非常准确,请坐,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么定义丁达尔现象的呢?同学们请看挂图----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换句话说,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的散射而形成的,丁达尔现象在生活实际中随处可见如“清晨在密林里看到的一缕缕光束等”在实验室里可用来鉴别胶体与溶液。

【讲解】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同学们愿不愿意听啊?

【回答】愿意

【讲解】传说汉高祖刘邦之孙,人称淮南王刘安,其母亲喜食黄豆,一日母亲病卧在床,淮南王便派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之以便让母亲引用,又怕食之无味,于是加了些盐调味,没料到居然凝结成块了,这也正是豆腐雏形的形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淮南王制豆腐的秘密呢?好,我们需要继续学习胶体的第二个性质聚沉,下面老师要通过一组实验给同学证明胶体的聚沉的现象,在实验开始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本实验用到的主要实验药品。大家看这是fe(oh)3胶体,这是nacl,al2(so4)3, 亚铁氰化钾溶液,老师要请三位小助手来辅助老师完成实验,那三位同学愿意来呢?好同学a,同学b,同学c 请这三位同学分别向试管里加入少量的fe(oh)3,同学a,向试管中加入nacl,同学b向试管中加入al2(so4)3,同学c向试管中加入亚铁氰化钾溶液。并震荡。好请这三位同学回到座位上。

【讲解】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看看fe(oh)3胶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同学d你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什么现象了呢?

【同学d】我看到胶体聚沉了

【评价】回答的非常好,请坐,胶体的聚沉现象在生活生产中有重要的作用,如“江水点豆腐”现在哪位同学能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给大家揭示制造豆腐的原理呢?好,同学e,你给大家揭示这其中的奥妙吧!篇三:胶体教案 [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

广东省潮州韩山师范学院 黄婵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胶体的性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3)了解胶体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结合上节课的分类,对知识进行一个分类,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究精神。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内容《分散系及其分类》。本节课我将通过列表格对比的方法,巩固学生对溶液、胶体、浊液的区别,以及懂得如何鉴别它们。为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例子,胶体的例子,来认识胶体,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上高一的学生还是好奇心比较强,所以做好“科学探究”中的三个探究实验也是比较关键,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四、教学准备 cuso4溶液、饱和fecl3溶液、泥水、蒸馏水、稀墨水、肥皂水、稀豆浆、茶水、激光笔、铁架台、酒精灯、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引导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主要学习了哪些分类方法?(学生齐答。)在学习树状分类法时,我们对“物质”进行了分类,大家回忆下是怎样分类的呢?(师生一起回顾。)在这棵树中,纯净物这个分支发育得非常好,这节课呢,我们将让混合物这个分支也发育,让这棵树很好地开枝散叶下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

【板书】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提问】什么叫分散系呢?大家把课本翻到25页,认真最下面那一段,找出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组成。

【生】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它 的组成是分散质和分散剂。【板书】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质和分散剂。

【师】(展示实物cuso4溶液、泥水)像cuso4溶液和泥水都是分散系,它们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呢? 【生】cuso4溶液分散质是cuso4固体,分散剂是水,泥水分散质是泥沙,分散剂是水。【师】对,非常好。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还有很多,像空气,分散质是氧气、二氧化碳等等,分散剂是氮气;还有酒精水溶液,分散质是酒精,分散剂是水。我们在分析分散质与分散剂时,通常我们按这个规则:量多的为分散剂、量少的为分散质,而当有水存在时,一般水做分散剂。

【过渡】我们举的这些例子中,分散质与分散剂都有不同状态。我们知道物质有三态,如果按分散质分散剂所存在状态不同来分类的话可以怎样分呢?可分为几种呢? 【生】九种

【师】对。现在大家思考下,尝试分别它们举个生活中的实例。【板书】(3)分类: ① 按分散系组成所存在状态的不同分:9种

【分析】

【设问】生活当中,我们最常见的分散系还是分散剂是液态的,所以对当散剂是液态时,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呢?

【答】我们按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为溶液,大于100nm的为浊液,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为胶体。

【板书】②当分散剂是液态时,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本质特征)【讲解】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以下这表格是用小黑板先准备好,然后根据讲课进度,再一一填写上去的,如果有多媒体条件的话,可选择使用多媒

对于溶液和浊液大家比较熟悉,像我这里的cuso4溶液和泥水,在我们初三下册第九单元里对溶液这样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透明、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所以我们知道溶液外观上是均

一、透明的。而浊液,像泥水,外观不不均

一、不透明的,且放置一会马上大颗粒就沉降下来了,所以它是不稳定的。

【过渡】那么胶体呢?是我们所陌生的,所以要想研究胶体,必须先得到它。现在让我们来做“科学探究1”这个实验,制备fe(oh)3胶体。大家先阅读下课本的实验步骤。【板书】

2、胶体(本质特征:胶粒直径在1~100nm之间)

(1)fe(oh)3胶体的制备 【实验1】取1个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将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可在上课一开始,就开始煮蒸馏水,等讲到制备胶体时,水基本上刚刚好煮好。)【板书】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讲解】这是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加热条件,还有这里fe(oh)3是胶体,不可以打沉淀符号,而应该在后面打括号,注明是胶体。现在胶体制备出来了,大家观察它是均

一、透明的。是不是所有的胶体都透明呢?不是的,像牛奶,它是胶体,但不透明。

【提问】溶液是稳定的,浊液是不稳定的,那么胶体的稳定性呢?

【答】它具有介稳性。是由于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的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使得它们不容易聚焦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此外,胶体粒子所作的布朗运动也使得它们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板书】(2)胶体的性质

① 介稳性(同种电荷相排斥、布朗运动)【提问】刚刚在制备胶体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用自来水呢?

【答】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少量电解质杂质,使得制备好fe(oh)3胶体马上发生聚沉而形成fe(oh)3沉淀,得不到胶体。聚沉是: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时,由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聚沉是胶体的另一重要性质。【板书】②聚沉

【提问】对于溶液、胶体和浊液要怎样鉴别呢?

【答】首先,我们从外观上就可以马上分辨出浊液,浊液静置,马上就沉降分层。那胶体和浊液呢,我们知道溶液是能通过滤纸的,那胶粒直径比溶液大,我们猜想要是胶体不能通过

滤纸,那么,用过滤的方法便能将溶液与胶体区分开来,现在我们就来验证下,我们来做“科学探究3”

【实验3】将fe(oh)3胶体和泥水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提醒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过滤的要决“一贴二低三靠”)【现象】fe(oh)3胶体:过滤后,全部通过滤纸;

泥水:过滤后滤纸上留有滤渣,滤液澄清。

【结论】胶体能通过滤纸,无法用过滤来区分胶体和溶液。【提问】其实胶体和溶液的粒子直径大小还是有区分的,那有没有一种东西的孔隙比滤纸还小,使溶液可以通过而胶体不能通过呢?

【答】是有的,那就是半透膜。溶液可以通过半透膜,胶体不能。或许对半透膜大家比较陌生,我这里也无法提供给大家看,不过鸡蛋大家熟悉吧,鸡蛋在蛋清与蛋壳之间的那一层膜就是半透膜。我们腌咸鸡蛋就是利用半透膜的这种性质。蛋清是一种胶体,我们用食盐来腌制时,食盐水主要是氯化钠溶液,溶液能透过半透膜进入到蛋清里面,而蛋清是胶体不会透过半透膜跑出来。

【过渡】有没有其它方法可以鉴别它们呢?大家看看“科学探究2”

【实验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cuso4溶液:无明显现象;fe(oh)3胶体:能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条通路呢? 【答】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性质,它是我们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它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只要激光笔一照,便能分辨出是溶液还是胶体。

【板书】③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师】丁达尔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或者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中时,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丁达尔效应;当夜晚,我们用手电筒一照,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也是丁达尔效应。我这里有几种胶体,我们一起来验证下,是不是胶体都有丁达尔效应。(分别对稀墨水、肥皂水、稀豆浆、茶水进行照射,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师】胶体还有一个性质,就是电泳。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电做电泳。这个性质只做了解就好。【板书】④电泳 【过渡】化学的学习中,我们有一句很经典的话,那就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胶体的粒子直径的大小,决定了它有以上这四种性质,而这四种性质又决定了它有广泛的应用。【板书】(3)应用:纳米技术

【讲解】我们课本上说到,纳米粒子的尺寸正和胶体粒子的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科技的发展,所以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动力。像我们生活当中,涂料、颜料、墨水的制造,洗涤剂、喷雾剂的应用,是利用了胶体的介稳性;豆腐、肉冻、果冻是生活中经常见一的凝胶态物质,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还有我们的明矾净水、激光手术刀、止血胶布止血等等,都是胶体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练习】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a盐酸 b蔗糖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淀粉溶液

【分析】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常用的物理方法。因此要观察到丁达尔效应,必须是胶体。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b、c均是常见的溶液,故选d。淀粉溶液,为什么说它是“溶液”了它还可以选呢?其实它是胶体,只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性了把它叫为溶液。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当分散剂是液体时,可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本节课重点介绍了胶体,胶体的本质特征是粒子直径在胶粒直径在1~100nm之间,重点要掌握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常见的物理方法。【作业】p29 5、6、7

七、教学后记

本课时内容比较多,所以时间上比较紧,必须很好地把握住重难点,便于很好地突破。另外,本节课的实验也很重要,有些人等要制备胶体的时候才来加热,往往会在加热这里浪费时间,导致讲不完或者拖堂,所以我认为有两种选择,一是上课的同时就开始加热,二是用事先准备好的煮开的蒸馏水。

新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老师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所以本节课采用小黑板形式,制作了一个溶液、胶体、浊液的对比的表格,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下去,另外,利用表格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它们的比较,便于学生的掌握。

八、板书设计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2)组成:分散质和分散剂。(3)分类:

①按分散系组成所存在状态的不同分:9种

②当分散剂是液态时,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本质特征篇四:胶体教案(2课时)★★★★★

★★★★★

《胶体》教案(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题 胶体

[目标]

1、知识传授:⑴初步了解分散系、胶体的概念。⑵一般了解fe(oh)3胶体、agl胶体的制备方法。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 力以及想象能力。

3、德育渗透:适当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爱国 主义教育。[重点]胶体概念 [教具]多媒体 [教法]实验探究法

二、教学过程

ⅰ、引入新课

[设问]先让学生写出ki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否任何情况

下混和agno3和ki溶液反应都有黄色沉淀产生呢? [实验] 33 ① ② ③

无沉淀 无沉淀 有沉淀 [提问]上述实验中制得的液体,哪些是浊液? [追问] ①、②号液体外观相同,都是溶液吗?它们的性质

是否完全相同?请看实验。[实验]让一束光照射盛放①、②号液体的试管。[小结]实验发现,②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这被称为丁达尔现象,①中则无。由此可见两种液体的性质有所不同。通常我们把

②号中的液体叫胶体。本节主要介绍什么是胶体和胶体的重 要性质。

ⅱ、讲授新课

[揭题] 第8节 胶体

一、胶体 [讨论]上述①、②、③号试管中的溶液、胶体与浊液是怎样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 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 + 另一种物质

混和物

分散质 + 分散剂

分散系 [提问] 上述①、②、③号试管中液体,分散质、分散剂各是什么? [ 讨论]刚才实验时同样的反应物,②中无沉淀,③中有沉淀,这是 什么原因呢? [小结] agno3+ki=kno3+agi↓ agno3+ki=kno3+agi(胶体)

浓→快→多→颗粒大→有沉淀——浊液

稀→慢→少→颗粒小→无沉淀——胶体 [设问]大家知道,分散质的颗粒溶液小,而浊液大。这可以通过过 滤实验加以证明,前者可透过滤纸,后者则不能。那么胶体 中的分散质颗粒的大小又如何呢?能否设计出类似的实验来 证明呢? [实验] 兰色 白色↓ 3 [小结]淀粉胶粒和溶液里的离子或分子都能通过滤纸。

[追问]现把滤纸换成半透膜,胶粒能否透过半透膜呢? [讨论]⑴要证明食盐水里的na+、cl-能否透过半透膜,需要什么试 剂?所取试液是半透膜内还是半透膜外的液体?为什么? ⑵同样,如何证明淀粉胶体的微粒能否透过半透膜? [小结]⑴证明cl-、na+能透过半透膜 取膜外

外有cl-黄色→说明膜外有na+ 取膜外

取膜外的液体 碘水 不变蓝色→说明膜外无淀粉 [实验] 漏斗架

绳 子 烧 杯 半透膜蒸馏水 [小结]实验证明:胶体微粒大于溶液里溶质的离子或分子。进一步实验

证明其直径大小在10-9——10-7米之间。这是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一)胶体的本质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米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讲解]把混有离子或分子杂质的胶体装入半透膜的袋里,并把这个袋放

在溶剂中,从而使离子或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的操作叫做渗析。应用渗析的方法可精制某些胶体。[提问]由实验你可知道普通滤纸的细孔直径范围多大?而半透膜的 孔径又是多大? [谈话]过滤、渗析实验好像渔民用渔网打鱼一样,小鱼穿网而过,溜之

大吉,而大鱼则在劫难逃了。当然,不同的渔网,网眼大小不同,故从网中可以漏出大小不同的鱼。滤纸孔径大,不仅可以漏出溶液中的单个离子或分子,也可以漏出胶体颗粒。但是半透膜的孔径太小了,只能漏出溶液中的单个离子或分子,而胶粒则无法漏出。[设问]胶体是否一定是液体?分散剂是否一定是液体? [小结]

(三)胶体的分类

1、根据的状态分

2、根据分散质的组成分

气溶胶 固溶胶 液溶胶 粒子胶体 分子胶体 [讨论]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胶体,它们分属于哪类胶体? 分散质、分散剂又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选用下列方法、药品和仪器制备fe(oh)3胶体,并用丁达尔现

象验证之。

药品:饱和fecl3溶液、浓naoh溶液、蒸馏水、fe(oh)3固体等。

仪器:烧杯、酒精灯、试管、研钵、三脚架、石棉网等

方法: a、饱和fecl3溶液与浓naoh 溶液混和 b、长时间煮沸饱和fecl3溶液 c、将1-2ml饱和fecl3溶液滴入20ml沸水中 d、将1-2mlfecl3溶液滴入20ml 冷水中 e、将fe(oh)3粉末研磨成直径小于10-7m的细颗粒,再分

散到极稀的fecl3溶液中

[讨论] 上面哪些方法制得了fe(oh)3胶体?那些不能? [小结]

(四)胶体的制备3+

1、水解法 :fe+3h23(胶体)+3h+

2、复分解反应法:fe3+ + 3oh-3(胶体)

3、固体研磨法

ⅲ、巩固新课

[练习] 上述制取实验中,有些同学用方法c制得的fe(oh)3胶体,产生了

少量浑浊,如何除去浑浊?又如何除去里面过量的fecl3和生成 的hcl等杂质?怎样检验fe(oh)3胶体是否净化了?

ⅳ、结束新课

[谈话]上述制取实验中,用b法都没有得到fe(oh)3胶体。用c法制fe(oh)3 胶体喜忧参半。大家所用的方法、药品和仪器都差不多,为什么有些成功,有些失败?其实,这些问题都涉及胶体的重要性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ⅴ、布置作业

[作业]课本no.6(填表)

课外小实验:早餐时在豆浆里加白糖或加酱油,看一看有何 不同现象。

三、板书设计 略篇五:《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紧密结合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启发引导,问题探究” 的教学模式,介绍了胶体的制备并重点探讨了胶体的化学性质,密切联系了化学和生活,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

【关键词】分散系胶体性质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路

胶体属于分散系内容,知识相对独立,但胶体知识与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纳米材料)联系密切,并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交叉。本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适宜于对学生进行学科内和多学科间综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加强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的渗透,加强多种媒体的运用。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引导,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等概念

2、认识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3、能够通过实验区分胶体和其它分散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探究胶体的本质

3、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事实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并获得成功体验

2、形成乐于探索、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胶体的性质

教学流程

【课题引入】运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以下图片:早晨阳光射入森林的美丽景象、自然形成的五彩石头、河流入海处冲刷成的三角洲、彩灯刺破夜空形成的绚丽景色以及大自然中的云山雾海,这些色彩斑斓的画面将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这时,老师就会及时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加以总结,很容易得出这些物质都是混合体系这样一个结论。

【教学环节】

【讲解】: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在分散系中,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叫分散剂。

【提问】:以前我们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分散系又可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分类呢?

【讲解】: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分散系。请试着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例子并加以讨论交流。展示ppt。

【过渡】:分散剂如果是水或液体时,分散系又可以分为什么呢?

【讲解】: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的为溶液,大于100nm的为浊液,介于两者之间的叫胶体。对于溶液和浊液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具体来研究一下胶体。

【过渡】:胶体究竟是如何制备的呢?

【讲解】:通常制备胶体的方法有两种:分散法和凝聚法(物理凝聚法和化学凝聚法)。【活动】:播放运用化学凝聚法制备fe(oh)3胶体视频

【讲解】:方程式:fecl3+3h2o(沸水)fe(oh)3(胶体)+3hcl,注意事项:①沸水、饱和fecl3溶液,②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③不能用自来水,也不能搅拌,④不用“↓”,写胶体。

【演示实验1】: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置于暗处的cuso4溶液和fe(oh)3 胶体

【学生总结】:照射fe(oh)3胶体可以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照射cuso4溶液时无此现象。

【讲解】:这就是胶体的第一个性质——丁达尔现象,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物理方法。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线进行了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

【活动】:观看动画,解释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故事引入】:1827年,brown在用显微镜观察花粉时发现花粉颗

粒不停的无序运动。在胶体里,胶粒不断地进行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布朗运动。这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也是胶体的第二个性质[1]。

【活动】:观看胶体微粒在某一时间间隔中的运功轨迹动画。

【演示实验2】:在一个u形管里盛有红褐色的fe(oh)3胶体,从u形管的两个管口各插一个电极,通直流电,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学生总结】: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

【讲解】:这表明fe(oh)3胶粒带正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阴极移动。像这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2],这是胶体的第三个性质。

【交流讨论】:胶体的这种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具体应用

【讲解】:胶体的分离和水泥厂除尘

【故事引入】:生活中的“卤水点豆腐”是把cacl2(或mgcl2)加入豆浆中发生凝聚制得豆腐。

【讲解】:这是利用了胶体的第四个性质——凝聚。由于胶体胶粒带有电荷,加入电解质后,由于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能中和带有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和带有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常用到的凝聚方法有:1.加入电解质溶液 2.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3.加热4.搅拌[3]。

【交流讨论】:同种品牌的墨水为何不能混用?

【演示实验3】:将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放入半透膜袋里,再将此袋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之后,分别取烧杯中的液体加入agno3溶液和碘溶液中,观察现象。

【学生总结】:agno3溶液中会有白色沉淀生成,而碘溶液中无现象。

胶体金技术及其应用 第8篇

1 胶体金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或显色剂, 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由于它不存在内源酶干扰及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等问题, 且利用不同颗粒大小的胶体金还可以作双重甚至多重标记, 使定位更加精确。因此已成为继荧光素、酶、同位素及乳胶标记技术之后的一种新型标记技术。

胶体金是由氯金酸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 聚合成为特定大小的金颗粒, 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 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 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合, 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胶体金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 还可以与许多其它生物大分子非共价结合, 如葡萄球菌蛋白A、植物凝集素 (PHA) 、刀豆素A。 (Con A) 、免疫球蛋白、抗生素等。胶体金标记技术实质上就是蛋白质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因而在基础研究和检验检疫中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免疫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高密度的特性, 在显微镜下金标蛋白结合处, 可见黑褐色颗粒, 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 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 而可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

2 胶体金的制备

2.1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制备胶体金溶液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学还原法, 基本原理是向一定浓度的金溶液内加入一定量的还原剂使金离子变成金原子。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还原剂, 可制备出不同大小的胶体金颗粒。常用的制备方法有自磷还原法、抗坏血酸还原法、柠檬酸三钠还原法、鞣酸~柠檬酸三钠还原法、乙醇超声波还原法和硼氢化钠还原法等。其中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为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将0.01%的氯金酸溶液加热至沸腾, 快速搅拌的同时迅速加入1%的柠檬酸三钠水溶液, 继续加热, 直到溶液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变为澄清透明的红色。此法制备程序简单, 胶体金的颗粒形状、大小较均一。

2.2 胶体金标记

胶体金-蛋白复合物又称胶体金探针, 用于免疫测定时多简称为免疫胶体金 (immunogold) 。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 实质上是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标记前需将蛋白质用双蒸水透析以除去影响标记的电解质, 然后通过系列稀释法找出能使胶体金稳定的蛋白质溶液的最低浓度, 在此基础上再加1%~20%, 即为最佳标记量。将待标记蛋白以最佳标记量适当稀释后, 缓慢滴加到胶体金中, 继续搅拌20 min, 然后缓慢滴加10%的BSA至终浓度为0.5%或1% (或加入10%PEG20000至终浓度为1%) , 继续搅拌1h。4℃静置2~3h (或过夜) , 终止反应。反应结束后, 4℃10000r/min离心1h, 弃上清液。将沉淀悬浮于1/10原体积的1%BSA中, 离心洗涤, 加入等体积的1%BSA溶液, 最后加入含0.02%叠氮钠防腐剂的TBS缓冲液悬浮, 即可获得胶体金探针, 也可加甘油混匀, 4℃保存备用。标记好的免疫胶体金溶液可4℃保存数月。

3 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

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快速斑点免疫金渗滤法 (DIGFA) 和胶体金快速免疫层析法 (CGEIA) , 其基本原理均是以微孔膜为固相载体, 包被已知抗原或抗体, 加入待测样本后, 经微孔膜的渗滤作用或毛细管虹吸作用使标本中的抗体或抗原与膜上包被的抗原或抗体结合, 再通过胶体金标记物与之反应形成红色的可见结果而达到检测目的。

3.1 快速斑点免疫金渗滤法 (DIGFA)

又叫滴金免疫渗滤试验 (Dot-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 DIFA) , 由Spielberg F等于1989年建立, 为穿流形式 (Flow through) 。该实验以微孔膜为固相载体, 其上固定有已知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将其装入充满吸水材料的渗滤装置中, 加入待检标本后, 经滤膜的毛细管作用或渗滤作用使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与膜上包被的抗体或抗原结合, 再用胶体金结合物标记而达到检测目的。反应可根据待测物的不同, 选择不同试验方法, 特别适合于问接法检测抗体或捕获法检测Ig M。一般需要3~5步, 但所需时间很短, 只需3~6min。

3.2 胶体金快速免疫层析法 (CGEIA)

该试验是在免疫渗滤试验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简易快速的检测技术, 由Beggs M等“最先用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uman chorionic gonadothphin, HCG) 的测定, 为侧向横流形式 (Lateral flow) 。该技术也是以微孔膜为固相载体, 其原理是将已知的特异性抗原 (或抗体) 固定于膜上作为检测带, 胶体金标记物干燥在玻璃纤维的结合释放垫上, 其一端与膜相连, 另一端与样品垫相连, 膜的另一端连有吸水垫。当加人待测样品 (全血、血清、尿或其他体液) 后, 样品通过毛细管的扩散作用向前移动, 并通过含标记物的玻璃纤维, 使标记物重新水化, 并与胶体金标记物相互反应, 然后一起向前泳动, 至检测线 (固定有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时标记物与待测物的复合物会被检测线截获, 而出现明显而直观的红色结果。如果样品中不含待测物, 则会和游离标记物一起越过检测线, 到达质控线或试验终止线, 被截获而出现红色的对照结果。多采用夹心法检测抗原或问接法检测抗体, 也有采用双孔间接法或反流免疫层析法检测Ig G和Ig M, 对于小分子抗原 (如药物残留、类固醇的测定等) 来说则宜采用竞争抑制法。

4 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的特点

4.1 检测面广

免疫胶体金技术既可用于抗原抗体检测, 也可用于体内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半抗原等小分子物质的检测。可广泛应用于动物疫病快速诊断和兽药残留快速检测等领域。

4.2 操作方便

不论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还是斑点免疫金渗滤技术都具有操作步骤简单无需特殊仪器、样本无需特殊处理、检测结果可直接用肉眼判读等特点, 操作方便, 对操作人员无特殊技能要求。

4.3 快捷迅速

免疫胶体金快速诊断技术需时短, 一般只要5~10min就会出结果。而其它方法如ELISA需要1~2h, PCR需要时间更长。

4.4 特异性强

由于该技术大多用单克隆抗体标记, 这决定了它只对某一抗原决定簇进行检测, 因而具有很好的特异性。

4.5 灵敏准确

由于试验条件的不断优化, 许多试验的灵敏度都可达到1ng/m L或更低水平。该技术与ELISA的平行检测中总体符合率均在95%以上, 显示该技术结果准确可靠。

4.6 携带方便

由于胶体金标记蛋白质是一物理结合过程, 结合牢固, 很少引起蛋白质活性改变, 所以试剂非常稳定, 不受温度等外界因素影响, 可随身携带, 随时检测, 检测结果也可长期保存。

4.7 安全环保

与其它检测方法相比, 免疫胶体金技术大大简化了操作, 没有诸如放射性同位素、邻苯二胺等有害物质参与试验, 所以既不会损害操作者健康, 也不会污染环境, 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或酶标等检测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安全性。

5 胶体金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5.1 在畜禽病毒病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畜禽疫病的复杂化, 对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求不但要准确, 而且要求快速, 才能有效的做好防治工作。伴随着病毒抗原检测技术的进步, 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其快速、简便、可单份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检测标本种类多等优点也开始被逐渐应用于畜禽病毒病的诊断。

目前, 利用胶体金技术制备的试纸在畜禽病毒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郑鸣等用胶体金标记抗原和双抗原夹心法建立的猪瘟病毒抗体检测免疫层析试纸条, 它可以用来猪瘟的临床诊断, 这种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 并且能区分强弱毒感染;孔繁德等应用提纯的蓝耳病病毒抗原包被硝酸纤维素膜, 用胶体金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向 (SPA) 建立了检测PRRSV抗体的斑点免疫金渗滤法。该种方法与ELISA方法的符合率达98%。

此外, 如鸡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犬瘟热、狂犬病、乙型肝炎等多种疫病的胶体金诊断试纸条也相继研制出来, 给疾病的监测和预防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手段。

5.2 在畜禽病细菌病诊断中的应用

胶体金技术在畜禽细菌性疾病的诊断中作用也十分突出。张书环等用大肠杆菌表达的牛分枝杆菌重组抗原MPB83和MPB70分别作为胶体金标记抗原和检测线上的捕获抗原, 制备的牛结核抗体检测试纸条,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应用该试纸条做交叉试验时, 牛的其他非相关疾病的阳性血清呈阴性反应;唐景峰等建立诊断布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体金标记单抗, 以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线检测布病, 该种方法与PCR检测符合率为100%;刁琳琪等用双抗体央心法的原理, 以胶体金标记一株单抗制备的试纸条可快速筛选标本巾的大肠杆菌O157。近年来, 更多的细菌性疾病, 如鸡自痢、霍乱等诊断试纸条也研制出来, 有的已在基层兽医中普及应用。

5.3 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大多数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性疾病, 因此, 对畜禽寄生虫病的诊断具有很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李学伍等利用旋毛虫重组分泌抗原研制的旋毛虫病快速金标试纸条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且与ELISA和消化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何伟等建立的检测血吸虫抗体的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方法敏感性高, 特异性较强, 阳性检出率为100%, 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4%~95.3%。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虫媒传染病, 病原为疟原虫。研制简便快速、敏感价廉适于基层应用的诊断试剂盒, 是疟疾防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以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层析试验ICT, 对疟疾诊断的灵敏度能达到100%、特异性99.74%, 展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 一些其他的寄生虫, 如日本血吸虫病、边虫病、片形吸虫病、奶牛肝片吸虫病、羊东毕吸虫病、绵羊脑多头蚴、棘球蚴囊肿等疾病抗体的检测, 尤其是原虫病的胶体金检测试纸条正在研制中, 有的也已在进行临床试验。

5.4 在兽药残留中的应用

兽药残留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影响畜产品质量的因素之一,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检测方法是初筛加确证的方法, 即首先采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对待检样品进行快速初筛, 而后采用准确性较高的方法对初筛结果为阳性的样品再进行确证分析。利用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是常用的初筛方法。李余动等用胶体金标记氯霉素单抗, 利用竞争式的方法让人工合成的氯霉素与待测样品中氯霉素竞争结合金标氯霉素单抗, 检测虾肉等组织样品时, 最低检出量可达到1ng/m L。刘见将盐酸克伦特罗通过一定方法免疫动物后获得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 用胶体金标记抗体后制备成试纸条。试纸条对盐酸克伦特罗的最小检测量为40ng/m L, 检测86份ELISA试剂盒测定阴性样品和42份阳性样品, 其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5.2%。目前针对四环素等多种抗生素和药物的胶体金试纸条也正在研制过程中, 不同的报道相继不断, 试纸条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也正在向更高方向发展, 胶体金技术在药残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5.5 在重金属以及毒素中毒检测中的应用

重金属是有毒的、持久的环境污染物, 在农畜等产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留。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重金属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进入人体, 在人体内长期积累, 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费用低廉、简单易携、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强等优点, 可用于现场检验。在对农畜产品的现场抽查及进出口快速通关检测中, 利用胶体金试纸条对产品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进行初测, 根据试纸条上面的颜色深浅程度判断重金属离子含量是否超标, 若超标或者是接近超标, 则可选择化学方法精确测定重金属离子含量。利用免疫胶体金快速诊断来初测农畜产品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 可以节省时间, 大大加快检测进程, 提高现场抽查和快速通关检测的效率。目前, 国内外已经建立了针对有机污染物的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 并且将该方法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分析检测, 迄今为止, 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已经成功用于水中的铟、汞、镉、铅和铀等的检测。

在毒素检测方面, 胶体金试纸条也显示出它的优势。适合于现场的快速检测, 高灵敏度的胶体金试纸条已研制成功, 有的甚至是ELISA检测方法敏感度的两倍。Shyu等人研制了检测蓖麻毒素的胶体金试纸条, 试纸条灵敏性和特异性均可比得上ELISA的方法。Timo、左庭婷等利用胶体金标记技术, 分别研制了检测A、B、D、E型肉毒毒素的试纸条, 试验的敏感性甚至达到50pg/m L。

6 胶体金免疫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免疫胶体金技术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快速检测和现场诊断上, 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其在实际研究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 该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常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其次, 检测的灵敏度及可重复性程度不高, 检测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展。最后, 因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纳米颗粒作为标记物, 颗粒本身的一些特性也导致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如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清洁程度高, 胶体金溶液的稳定性较差, 存放时间短, 胶体金颗粒大, 渗透能力较差等。

上一篇:的励志工作语录下一篇:浅析plc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