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听课有感的教学反思

2024-05-23

七年级数学听课有感的教学反思(精选18篇)

七年级数学听课有感的教学反思 第1篇

今天,根据学校的安排,听了胡老师的一节课,感受颇多:七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努力培养下,进步很快;老师,课改起步虽晚,但课改精神却领会的较透,落实的较好。课上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交流的时间,并注重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敢讲,也比较会讲,不少学生能讲到点子上而不是就题读题;学生敢质疑,有时问的也很尖锐,这也说明了老师注重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较强;师生的文明用语用的较好,“我明白了,谢谢你!”等等。总之,通过听这节课,再次感受到了课改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变化,感谢课改!

另外,就这节课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七年级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一小部分同学还需老师多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老师还需注意倾听学生叙述中暴露出的问题,如,对于任务5中,一女生在讲述时,是把约数、倍数弄混了,注意给予纠正;老师还要注意提升,当在学生能力范围达不到时,老师就要出面了,或引导学生得出或直接点出,如最后一题,是关于代数式求值,老师要渗透这个知识,有关步骤要求也应规范;另外,重要的知识点还需板书。以上仅是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七年级数学听课有感的教学反思 第2篇

(1)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画(部分孩子的样张不齐全,就画一张),从感性到理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交流,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2)购物付款。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付款→找钱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新情境,增加小面额购物,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环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3)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情感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用过人民币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然我也有一定的困惑:

七年级数学听课有感的教学反思 第3篇

最近到一所农村中学听课, 其中听的一节课是仁爱英语《Project English》七年级Unit 6 Topic 1 Is there a computer in your study?Section B。该教师对这节课的单词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 学生齐读单词两遍;

(2) 教师带读一遍;

(3) 教师解释单词、词组的意思:

talk about sth与talk with/to sb的区别;

near与next to的区别;

key钥匙/答案……

这是该教师的整个单词教学流程, 从该教师的单词教学流程我们可以看出该教师侧重讲解词的区别, 而拼读音标、字母组合的读音却被忽略了。恰恰是这样的忽略, 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发音不准, 甚至是拼读困难, 影响了农村学生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体教学水平。这一问题在目前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还较为普遍的存在, 制约着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值得我们重视。笔者基于长期的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 对此问题做相关的分析, 以期对农村薄弱校的英语语音教学能有所裨益。

1 初中生在英语语音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中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近几年来学生两级分化提前出现, 而且处于落后水平的学生越来越多。实际上, 学生学英语最大的困难是单词拼写困难, 记不住, 遗忘率高。由于缺乏必要的语音意识训练, 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读音和拼写存在音对应的联系, 更没有掌握基本的读音规则, 具体表现在许多学生在单词拼读中发音不准确, 甚至读不懂音标, 不会根据读音规则拼读单词, 也不会根据音标拼读单词。许多学生存在分不清“开音节”、“闭音节”和“重读音节”、“非重读音节”的问题, 不会给单词划音节, 看着音标读不出单词或读不准单词, 尤其不能正确拼读多音节的单词。老师在课堂上领读过的单词随着单词量的增加一转眼就忘记了, 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观其形, 知其音, 听其音, 知其形。”在英语单词的学习中完全靠死记硬背, 考试中常发现拼写错误, 如把first写成frist, (R音节没掌握) 把play写成pray (辅音连缀没过关) 。

2 问题的根源

我县初中部英语教材使用的是仁爱英语《Project English》。该套教材的编写思路以交际功能为主线, 把国际音标分散放在Unit1至Unit 4里, 部分教师为赶进度, 弱化了语音的教学。还有部分教师对语音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对学生没有进行必要、足够、系统的语音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出现生词, 教师就领读, “Read after me”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课堂用语。因而造成学生的语音不是越来越好, 而是越来越差。另外,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也减少了语音教学的力度。近几年来, 无论是市里的统考还是中考, 都没有直接考查相关的语音试题。部分老师认为, 考什么, 就教什么。正是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 学校教师不重视语音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没能得到相应的指导, 导致阴郁教学成为中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甚至是整体教学质量。

3 语音教学的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提出了语言知识的五级目标, 该目标描述中的语音5为“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如果把英语比作一座高楼大厦, 那么语音就相当于这座大厦的地基。语音集中教学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英语学习进程中沉重的第一道大门, 还为他们以后记忆单词、发展口语、提高听力都有极大帮助。只有通过语音教学, 学生才能掌握以下几项重要的英语学习技能: (1) 听音、辨音和模仿; (2) 把单词的音、形、联系起来; (3) 按照读音规则把字母及字母组合与读音建立起联系; (4) 迅速拼读音标。

由此可见, 英语语音学习在中学英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英语语音是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指标之一。英语语音教学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水平。学生英语发音不标准, 不但会影响其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会对学生的英语听力带来不利影响, 会造成学生的误读误认。

4 加强农村中学语音教学, 为学好英语打下牢固的基础

针对我县仁爱英语教材音标较分散的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实际, 笔者认为要做好农村中学的语音教学, 应当重点做好的是整合教材, 集中音标及读音规则教学, 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巩固和重复。可采用的策略是:相对集中、分散巩固;先易后难, 难点分散;字母、音标、单词“三结合”。笔者认为具体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先集中后分散, 字母、音标教学同时进行

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国际音标, 我们把26个英语字母、48个国际音标放在一起集中、强化教学。利用2-3周左右的时间先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 是学生在学校一开始便化被动为主动。教学的重点应当是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明白三者各自在单词拼读中的作用, 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 让学生初步掌握音标的发音和单词的拼读规则。

由于小学阶段开了英语课, 学生对字母很熟悉, 会读会写, 字母不再是教学的难点。而音标才是学生掌握的难点。我们一般是按一课时6个字母, 6个音标 (元音和辅音交叉) 的进度。先易后难, 集中教学。以第一课时为例, 教学目标是掌握字母a—f, 掌握音标/i:, i, e, , p, b/。具体的做法是:在学生能拼读单个音标后, 然后再领着学生做拼读练习。如/b i://i:b/……由于拼读的单词都是单音节词, 学生拼读起来相对容易。这样, 他们对音标很快熟悉起来, 同时也很快掌握了怎样拼读。大约在12课时之后, 学生能独立正确地拼读单音节和双音节单词。这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认真练习单词拼读。

在完成26个英语字母、48个国际音标和基本拼读规则的集中教学后,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 应当注重对学生拼读能力的考察、矫正和指导, 不断巩固语音教学成果, 把语音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从而保证语音教学的效果。

4.2 强化单词的拼读和发音规则, 达到“观其形, 知其音, 听其音, 知其形”的能力

学会音标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单词的拼读和发音规则, 如:开音节、闭音节、字母组合、R音节, 成音节等等。在开音节中五个元音字母发它们自己的本身字母音, 如:name、bike、time、those、go、do、stay等等;而在闭音节中发它们的短音, 如:big、pig、dog、box、but等等。这些单词都是规则的。在学生掌握了某样读音规则后, 如掌握了开音节词take的发音后, 出示cake, lake, make, snake等词给学生巩固拼读, 并要求学生从课后单词表中归纳这种发音规则的单词。从而达到“观其形, 知其音, 听其音, 知其形”的能力。降低学生学习英语, 记忆单词的难度。虽然一开始, 学生不一定都能掌握好这种方法,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训练, 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4.3 语音教学要贯穿整个中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语音教学要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从入学阶段开始, 教师就应尽可能多地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经常向学生发出一些简练而准确的指令, 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巩固中了解、掌握语音信息。单词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语调等语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句子就不断反复重复。通过学唱英语歌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练习重音、节奏、语调等朗读技巧。总之, 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关键。中学英语入门教学主要是语音教学, 然而, 语音教学绝不限于入门阶段, 而是要贯穿整个中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5 结语

语音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对于农村薄弱中学来说, 英语语音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口语表达和听力水平, 进而影响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在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当结合仁爱英语教材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实际, 在语音教学中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 把字母和音标的教学同时进行, 并强化发音规则和拼读规则的教学, 把语音教学融入到日常的英语教学实践, 切实提高中学英语语音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第4篇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听课学习反思 第5篇

环节一:自学、交流

学生自学课本要求尽可能寻找出课本中的知识点。

时间大约15分钟。

设计原因:本节概念、记忆性内容较多,易理解掌握,学生方便自学、交流。

教后心得:对于概念性多,较需记忆的内容应给学生一定时间熟悉;对于较易理解的学习内容应该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给予信任,才会促使其更好地成长。

环节二:互动、归纳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师生互动、归纳并板书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书写要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比,同时强调“对应”和“顺序”。其二是分析“做一做”,并结合多个图形进行拓展,得出重要结论: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交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作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时间大约20分钟。

设计原因: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间的互助情况。

教后心得:学生普遍对教材的内容能够较好地掌握,但对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由于教材缺乏相关内容,学生的思维无法独立产生飞跃,所以需要教师备课时先做好延伸的准备,即备好相关的内容。这样,教学时学生就犹如享受知识的大餐――自助餐加上特别的、珍贵的赠品,心理上产生愉悦,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

环节三:练习、作业

由于课本没有设计相关的例题,而性质的应用是较简单的,因此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练习是可行的。但注意对相关知识的归纳――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练习2),同时为方便比较记忆可增加“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暂时不作原因说明)。由于课后作业量不多,所以作业设计时采用让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应部分的形式。

时间10分钟。

七年级数学听课有感的教学反思 第6篇

体育组李明生

课的内容是巩固提高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学习双手反弹传球。重点是传接球的方法,难点是全身协调配合和对球的控制能力。准备部分在慢跑的基础上加了两组行进间后踢小腿跑,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活动开。基本部分,第一部分是熟悉球性加上持球往返跑急停后双手胸前传接球。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对于球运行路线和飞行路线的控制力。第二部分是学习双手反弹传球,分两种形式进行了练习,教师在练习过程中进行指导、纠正。在做练习时,利用一组进行讲解,其他各组小组长听完讲解后回去组织各组进行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省去了再次集合队伍,同时培养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课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整体来看,学生上课状态较好,能够配合老师完成各项任务,反应灵敏,注意力集中、动作方面虽说有所欠缺,毕竟接触篮球的时间短,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相信经过更多的练习后会有所提高。同时还存在很多不足:

1、时间安排不合理。准备活动的临时改动,没有把握好时间,使准不活动部分时间过长。本来准备用队列的并队裂队来多准备活动,可我又怕学生的强度上不去,就改成了围绕砖场慢跑,导致了准备活动时间过长,大致看一下,加上徒手操这部分大约用去了十七、八分钟的时间。

2、临场发挥死板。当我意识到准备活动部分时间过长后,把熟

悉球性巩固提高学过的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改成了抱球跑传接球,时间不但没节省反而学生注意力分散了,好在这班学生组织纪律好,课堂还不散。

3、新授部分不突出。因为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导致了新授的双手反弹传球练习时间过短,在教师讲解之前大约还有十五分钟,讲解用去三、四分钟,学生练习剩下的时间就只有十一、二分钟了,导致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不细致,观察不到位,学生展示,评价的各环节就几乎一带而过了。

4、课的结构不完整。结束部分的整理放松留在了课下完成,时间再不够都不能少了环节,应该占用一分钟时间简单放松。结果一着急就没多想。导致课缺少了一部分,从而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5、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了学生的评价。

七年级名著听课反思 第7篇

1.在富有感染力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情感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用千千静听,读书与展示,贯穿了课堂。通过诵读训练,学生体会了名著的的魅力。

2.在诵读,品析,感受与领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意境美。通过展示画面,让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透过物象的连接,再现了名著的情景画面之美。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当学生在头脑中出现清净画面时,体验其中的`所蕴含的意境。据画面,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创设了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场。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极富有亲和力,始终在鼓舞学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

4.探究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名著教学课堂的有趣高效。教学方法的选择情感渲染,音乐渲染,图片资料展示,起到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的重要作用。

5.创设了富有个性特色的交流场。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当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后,组内自读,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有独特的眼光研读了文本。

七年级数学听课有感的教学反思 第8篇

1. 摸清底子, 搞好衔接

要搞好衔接, 首先, 教师要了解小学毕业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 然后进行摸底测试, 与学生座谈,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然后查漏补缺.对于重点内容, 可以集中在开学初用一至两个星期复习.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 开始几周不妨采用小学的教学方法, 讲解详尽、细致、清楚些, 尽量使用直观教学.这样做, 可以让学生有一个适应阶段, 以便过渡到采用中学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这样做教学效果很好.

2. 明确目标, 主动适应

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 就应该把中学数学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告诉学生, 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主动地适应要求中小学数学的内容不同, 教学目的的要求也不同, 中学数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外, 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些目的, 对于许多的概念、定义、结论、规律将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抽象出来, 而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这就要求七年级新生要多动脑筋, 勤于思考, 逐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从而很快适应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3. 培养兴趣, 因势利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在探索、创新中获得成功, 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 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从而开发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

七年级的学生, 好奇心强, 兴趣广泛, 可塑性强, 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转化.针对学生这一特点, 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有对一门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它.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 结合所学内容, 以实例说明生活离不开数学.还可以出一些趣味题让学生解答,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搞数学游戏、举行速算竞赛等, 并结合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数学的发展, 使得原来繁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容易,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 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作为一个初中启蒙老师, 一开始就应以科学、轻松的态度活跃在课堂上, 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样便会自然而然地萌发学习兴趣, 从而会主动、自觉的学习数学.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培养学习兴趣更有必要.

4. 教给方法, 精心指导

进入中学后, 由于科目的增多, 加之要求又比原来高了, 因此, 学生往往出现盲目性, 从而影响数学成绩的提高.因此, 作为七年级启蒙教师, 除了做到上述几点外, 还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搞好学习.

(1) 要求学生要熟悉和掌握任课老师的教授方法.只有熟悉老师的讲授方法, 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而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作为教师, 则可以把自己用的授课方法告诉学生, 尽快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

(2) 讲解例题时, 引导学生深究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个例题, 目的是什么, 要达到什么要求, 假如把这个例题的条件改一下将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追索结论、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怎样使用,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逆向使用行不行以此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举一反三、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3) 引导学生深究解题的依据, 如一元一次方程时, 要求学生写出每一步的依据, 并引导学生比较、联想, 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盲目性, 少犯错误, 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小学, 学生一般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 但七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新概念, 有很多概念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由此, 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 这样不但可以弥补听课的不足, 而且可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 指导学生抽象、概括数学概念.在小学, 学生习惯于老师概括、总结, 而自己只是机械地模仿和记忆.因此, 七年级数学老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 当然在指导时, 必须指出明确的方向, 否则将收效不大.如在引导学生概括同类项的定义时, 要指明方向, 否则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5. 分散难点, 反复练习

七年级新生好动、回答问题的热情很高, 喜欢上黑板板演, 为适应学生这一特点, 老师授课时间不宜过长, 应精讲, 着重讲清一两道例题, 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活跃课堂, 同时还可以及时检查教学效果, 从而能及时补救.对于确实难以掌握的内容, 不一定硬要在一节课内要求每名学生都掌握, 可以将难点分散, 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复习, 且每天出一两道题给学生练习.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又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从而培养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展示过程, 培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为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和活动,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制作、画图、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过程.在这些数学活动中, 要充分让学生分析比较、交流讨论、质疑说理, 归纳结论, 从而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第9篇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如何用好、用足教材,在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就目前的新教材来看,它更加注重学生预习习惯、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各种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相反,对于一些语文知识点的要求则略显模糊。如标点的使用、句式的了解和训练等等。就七年级的初中生而言,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真正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以及他们的认知规律等等,才能在预设教材时,有一个正确的预测,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化,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不断完善,优化课堂

课堂是教材呈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终身受益。但是,学生刚由小学转到初中,教师的指导也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使课堂达到最优化。此外,教师应特别注意不要为了所谓课堂教学的“完美”而一味地勉强学生,导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三、挑战自我,不断成长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3月份听课反思 第10篇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3月份听课反思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3月份听课反思正文:创设情境,拨动学生情感的弓弦――青浦一中七年级语文备课组3月份听课反思 沈玉莲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听了张宝莲老师的课之后,对这一点的感受更深了。张老师在上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一开始就运用了多媒体播放了配乐朗诵,并有同步画面呈现。包含感情的朗读,低沉悠扬的音乐,淡色勾勒的画面,自然地营造出了一种带着淡淡地忧伤的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其中的父子深情所感染。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的确,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静态语言转化为动态语言,那么,不但能形象地把课文的物景再现给学生,而且能轻易地拨动他们的情弦,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刘霞老师的《活板》一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中,运用了一段制作活板的`录象资料,她让学生先看录象,然后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活板的制作流程。从之后学生的发言表现来看,学生已经从中清楚了解了活板的制作过程,并且也清楚地感受到了活板相对于之前的雕版印刷的先进性,对毕升这一发明的意义有了叫深刻的认识,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此一环节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两得。可见,通过多媒体对描绘性的语言进行语音形象的模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听”的景,可感的情,避免了那种平板的、单调的接触,能较轻松地扫除学生的理解障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深刻的体会作品的内涵。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当然,创设情境,并不局限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记得有一位老师在上鲁迅的小说《社戏》时,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老师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因为《社戏中国大学网()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课听课反思 第11篇

6月5日上午,里庄中学、张哨中学来我校进行学习交流,一起听了一节由徐秀芝老师执教的七年级文言文复习课。听完之后,感觉有话想说,下面就结合当前我校的课改及自己的观点略谈几点:

目前我校正大规模、全方位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可谓是全校总动员,师生齐参战。学理论、听报告、走出去、请进来、听评课、写反思、发评论、建文化、出板报,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课改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课改典型,徐老师就是一位进步很快的年轻教师。纵观这节课,首先徐老师课改态度鲜明,努力践行小组合作学习,紧扣学校推行的“四段六步教学模式”及县教研室“126策略”。其次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利用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上来先赠送笑脸,且点出了平时每一组的优点,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再次任务项明确,小组内交流时间充分,各小组展示人数多,展示流程较顺畅,且适时进行评价。最后能根据学科、课型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适时点拨,落实学习目标,培养学习能力。

七年级数学听课有感的教学反思 第12篇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课题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讨论、交流、应用数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的过程,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自己数学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

在八年级的数学(上)中的《整式的乘除》中,我们遇到了《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任务。根据过往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学生的定向思维就认为(a+b)2=a2+b2,而且还是根深蒂固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转变或是加深学生对此公式的正确认识呢? 在课前,我想了很多方法,也参考一些兄弟学校的做法,我尝试用两种教学方法做个试验,看学生的接受情况如何。

方法一:数形结合——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的学习

从代数式的几何意义出发,激发学生的图形观,利用拼图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的试验中发现、归纳公式。本课中,本想让学生课前先做好纸片,然后再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公式。但是按学生的学习习惯来看,这课前的要求怕难落实,因而我改用了课件,用学生看屏幕观察和小组合作完成学卷的方式完成教学。

教学环节:(学生观察、小组合作归纳) 问题1:首先请你仔细观察下图,你能用下面的图解释两数 和乘以它们的差公式吗?

问题2:请你组员一起合作,仿照问题1的方法,

表示(a+b)2与(a-b)2的几何图形。

就这两个问题,学生用了一节课完成。中间的学生活动,老师还是讲的比较多,因此答案也比较一律了,当然这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不过,学生总算明白两公式的几何意义了,这也算是本节课最大的收获了。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还是半熟。

方法二:数值验算——利用数值计算归纳公式

此方法可以说比较老套,但是对学生来说,可能容易接受。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第13篇

关键词:数学兴趣,生动性,趣味性,学习习惯,求知欲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 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 兴趣就慢慢消失, 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 长期以来, 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

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 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 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 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功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 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 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向往着教师, 向往着数学。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 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 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语) , 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 我的具体做法是: (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 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自由结合) ,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起准备操作教具、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动手操作, 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 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 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炼、语调的变化得当, 板书设计合理, 字体优美雅观, 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 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办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 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 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 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完毕, 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 使学生获得成功之喜悦, 从而产生兴趣, 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兴趣。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 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引导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

3. 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 但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

另外, 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 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 展示闪光点,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反思 ——听课有感 第14篇

第一节课是由范村小学的薛红梅老师主讲,本堂课安排的很好,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很扎实,通过听这节课,我有很多感悟:在课堂不论是哪一环节,老师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多说,说过程;多想,多想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把新学的知识进一步掌握进一步理解,使同学们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听课有感》。真正懂得知识的内在联系,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重这个环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节课是由实验的薛老师主讲。这位老师的应变能力很强,当时这节内容学生已经学过,并且作业全批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马上把新方案的内容转化为让学生用多种方案板演,并让学生亲自画一画,来转变成一题多解,这样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值得学习的地方是本节课老师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整堂课实在欢乐和愉快的气氛中结束的,学生的愉快教师的轻松,是课堂气氛活跃的条件。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第15篇

下堡初中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初步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应用来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有关问题。整式的加减不仅是整式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还是以后学好数量关系、研究整式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式加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有效利用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是,他们的抽象想象能力不强,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

为使课堂高效、生动、针对性强,我特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把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知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

②知道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③会按要求正确地列出多项式的和或差的算式,并求出其结果;

2、能力培养

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②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难点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

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两道实际问题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我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去渗透知识。

问题一为: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元小红买这种笔记本3个,买圆珠笔2支;小明买这种笔记本4个,买圆珠笔3支,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多少钱?

对于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先思考写在练习本上,不会的可以互相讨论、研究,得出答案的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说出多种解法.(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过程。)

这个问题师生互动完成的很好,学生分别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方法一:考虑两人各花费多少,然后相加。具体做法: 小红买笔记本和圆珠笔共花费(3x2y)元,小明笔记本和圆珠笔共花费(4x3y)元。

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

(3x2y)+(4x3y)=3x2y4x3y =7x5y(元)方法二:考虑笔记本和圆珠笔各花费多少,然后相加。具体做法: 小红和小明买笔记本共花费(3x4x)元,买圆珠笔共花费(2y3y)元。

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

(3x4x)+(2y3y)=7x5y(元)

问题二为:

做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尺寸如下(单位:cm)

长 宽 高 大纸盒 a b

c 小纸盒 1.5a 2b 2c(1)做这两个纸盒共用料多少平方厘米?(2)做大纸盒比做小纸盒多用料多少平方厘米?

这个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后,由学生贡献智慧,叙述思路,然后由我板书解题过程:

解:小纸盒的表面积是2(ab+bc+ac)cm

2当我写到这儿时,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生:老师,那个2与后边的小括号之间为什么没有乘号? 师:好,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还记得吗,我们前边学习了一节课叫《代数式的书写》,其中我们学到了怎么处理乘号和除号,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生:噢,老师,我想起来了。(坐了下去)

师:很好,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并敢于提出问题,值得我们学习。

课程继续往下进行。当问题二进行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这节课的课题:2.2整式的加减,并板书。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

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此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掌握了整式的加减的概念和方法。

【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例、求x2(xy2)(xy2)的值,其中x2,y.(对于七年级的学生首先要强调看到这种复杂的题目要先不要怕,观察题目要求。再先将式子化简,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比较简单。还有就是规范做题,要严格要求,这样养成一规范做题的好习惯。)

31231221 =x2xy2xy2

23331213321323解:x2(xy2)(xy2)1213 =3xy2

当x2,y时,原式=(-3)×(-2)+()2 =6+=6 【巩固练习】

1、计算

3xy4xy(2xy)

234949232、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5(3a2bab)(ab23a2b), 其中 11a,b23请同学板演,并同时巡视其他学生,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本节课在一种轻松的氛围结束了,感觉很有满足感。

【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常规课,没有游戏和丰富的活动,在进行新课改的今天,这节课如何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就成了我思考的重点。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逐步引出课堂重点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的特点,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当堂课知识,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不再是灌输式,而是引导式。教师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课堂气氛宽松融洽,有利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在处理问题二时,学生的突然提问属于课堂上的意外。对于这个意外,我自己感觉处理得比较好,解决了学生提出的疑问,保证了课堂的顺利进行,维护了课堂公平、民主的氛围,并保护了学生敢于质疑的胆量和精神,为学好数学奠定了基础。

三:在处理问题一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的数学素养,锻炼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

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16篇

2.本课时在课前一定要提醒学生带齐三角板和直尺,否则无法作图.

3.本课时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要求较高,因为作平行线是目前第一册内容中最难的作图,主要是学生的两手都要拿几何工具,并要求左右手紧密配合.对于一些协调性不强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要将工具的拿法讲清楚.

4.作业中出现了作出梯形和三角形的中位线的题目,目的是将典型图形及早让学生见到,只要求观察出结论,而不要求去证明.

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第17篇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功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 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 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同时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 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 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 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 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 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 通过简单的表演, 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 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 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 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 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 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 板书设计合理, 字体优美雅观, 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 达到“亲其师, 信其教”的效果。

三、开辟第二课堂, 展示闪光点,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 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 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 多鼓励他们, 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 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 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 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 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 行为要规范, 做个好学生, 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第18篇

人们对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传统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学校课程以升学为惟一的价值取向,学校开设的是有限的几门学科课程,音、体、美、劳等科目往往被严重忽视,活动课程更是无人问津。部分学生误认为参加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糟踏精力,耽误学业。一般教师更不屑于开展课外活动,认为它是无关紧要的闲事。可见,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活动课的地位基本上是没有的。

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以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竞争的需要。针对中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全国各地开展了教育实验,大胆进行课外活动的实验研究,并先后提出了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等术语。但在这阶段,活动课程也仅被视为学科课程的延续和有益补充,处于“学科辅助”的地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笔者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与国际教学接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

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口号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仍难以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教学目标、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的课堂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巨大变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竞赛而竞赛、为发展特长而发展特长。

2.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及实践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

如:笔者在设计《截一个几何体》这一活动课时,做了一个前期准备:即在上课之前,便引导学生准备一些易切割的立方体材料,如萝卜、马铃薯、粘土等。在做立方体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空间图形及实践操作经验。在截几何体的活动中,笔者没有直接将书上给出的结果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切与截,让他们在操作中寻求结果。然后,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填写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占主导地位,让他们在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是必不可少的,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2.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1(A)— 13(J表示 11,Q表示12,K表示1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然后当众公布,想好24的同学马上到黑板写出过程。也可组织活动比赛,如:可以是二人或四人进行小组比赛,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学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他们运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讲故事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学习数学家严谨、刻苦、勤奋的作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配合已学过的数学基础知识,设计“数学故事会”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有趣的数学知识及好的学习经验。如“棋盘上的学问”、“代数的由来”、“七巧板的来历”、“瞎转圈的道理”等,都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了《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笔者安排了一节电脑操作的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创造园地”,让同学们及教师进行投票评价。由于注重普及,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活动课中,也应考虑到异步性原则,提倡保留“异步”。数学活动课不象数学学科课,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至少“及格”,最好“优秀”,师生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分数”包袱。活动课师生均可“放开”,同一年级同一内容,在培养层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许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适应每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有所得。

2.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例如:笔者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精心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例如:

问题: 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本环节设计三道思考题: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 2.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3. 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①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学生想象丰富,设计作品多达30余幅,解说词更是各有千秋,如:“宁静的夜晚”“鱼儿你慢些游”“争分夺秒(没有时针的闹钟)”等。整堂课学生学得既活跃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上一篇:两篇读后感下一篇:销售管理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