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歌讲解范文

2024-06-29

乐府诗歌讲解范文(精选8篇)

乐府诗歌讲解 第1篇

乐府诗歌讲解

入汉以来,先秦的雅乐日趋没落,从民间或西域传来的俗乐成为新兴事物,西汉时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用来管理那些新兴的俗乐,乐府诗就是乐府机关采撷、演唱的这些新兴俗乐的歌辞。

汉代的乐府诗合乐可歌,魏晋以后,许多文人曾大力的摹仿过古乐府,他们沿用古乐府的旧题而写新诗,这些作品已同一般的古诗没有什么差别。有的作品连古题一起抛开,着重的是古乐府的风格和意态,习惯上,上述作品也称作乐府诗。(乐府的这个称谓,后来也用过指称按谱歌唱的宋元词曲,不过性质实异,同这里所说的乐府不是一个概念。)

总之,古代的乐府诗既有合乐可歌的,也有仅以书面形式出现的,在古曲早以散失的今天,却都是以书面文学的形态出现。

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曾把乐府诗分为12类:

1、郊庙歌辞:祭祀用的歌辞。

2、燕射歌辞:朝廷享宴用的歌辞。

3、鼓吹曲辞:军乐的`歌辞。

4、横吹曲辞:同样是军乐的歌辞。

5、相和歌辞:原是汉代的“街陌谣讴”,后来为乐府所采撷,是汉乐府的精华,魏晋文人的乐府诗一般都用此类题目。

6、清商曲辞:东晋南朝时期流行的清商新声歌辞。

7、舞曲歌辞:分雅舞和杂舞两类。

8、琴曲歌辞:配合琴曲的歌辞。

9、杂曲歌辞:上述诸曲以外的,或为被乐府所采撷,也有后世不详其声调,无法明确

归属,还有不少是民间歌辞。

10、近代曲辞:隋唐时代的杂曲歌辞。

11、杂歌谣辞:历代的歌谣、谚语等。此类实际不属于乐府诗,但乐府本出于歌谣,可以相互引证,所以一并收录。

12、新乐府辞:唐代诗人的新题乐府诗。

汉魏及六朝乐府诗最有价值的部分,绝大多数集中在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和横吹曲辞四类里,它们包括了大量所被称道的乐府民歌,是乐府文学中的珍宝。

两汉是乐府诗兴旺的时代,由于年代较远,许多作品都已散失,现存的汉乐府诗主要有《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歌》18曲和40多首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都是汉的郊庙乐,而《铙歌》本是军乐。

其中除了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加上《铙歌》里的《有所思》《上邪》《战城南》等作品采集于民间,其他的大部分都远离现实,缺少社会内容,文字也难以索解。

乐府诗歌讲解 第2篇

012969

刘双琴

两汉乐府诗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歌是由朝廷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一. 乐府的兴废:

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

二.两汉乐府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说西汉乐府诗歌:“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两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生活层面。也体现了许多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首先,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更多的体现于相和歌辞中,典型的诗篇是《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以及表现富贵之家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诗歌。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麋。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霞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非。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蝶蝶,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着少,啗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心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

妇病连连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涕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

文1班

012969

刘双琴

尔耳!弃置勿复道。”

其次,汉代乐府诗歌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两汉乐府诗歌中还有像《陌上桑》和《羽林郎》这样的诗,在这两篇作品中,男女双方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男方企图依靠权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女方,于是出现了秦罗敷巧对使君、胡姬誓死回绝羽林郎的场面。

再次、两汉乐府诗歌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的愿望。在超越个体生命有限性的重要课题上,两汉乐府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大的开掘。最典型的是《韮露》、《蒿里》、《日出入》《战城南》等篇章。《韮露》、《蒿里》是汉代流行的丧歌,送葬时所唱,都收录在《相和歌词中》。《战城南》表现的是对阵亡将士的哀悼。《日出入》由太阳的升降联想到人的个体寿命。《艳歌》描绘出一副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同类诗篇还有相和歌辞中的《长歌行》、《董逃行》,不过这两首诗的长生之乡是靠神药延年益寿。两汉乐府诗歌在表达长生幻想时,有时还写神界的精灵来到人间,和创作主体生活在同一世界。如郊祀歌《练时日》、《华烨烨》。《练时日》通过对灵之游、灵之车、灵之下、灵之来、灵之至、灵已坐、灵安流等多方面的依次铺陈,展示出神灵逐渐向自己趋近的过程及风采,以及自己得以和神灵交接的喜悦心情。《华烨烨》在写法上和《练时日》极为相似。

两汉乐府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时,受《诗经》影响较深,有国风、小雅的余韵;而在抒发恶生乐死愿望时,主要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是《庄》、《骚》的影响。

班固虽曾对这些民歌作了很好的概括,这就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些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它们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同时还深刻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汉代土地兼并剧烈,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极惨重,农民生活异常痛苦。如《妇病行》所反映的便是在残酷的剥削下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塞牖舍”之“舍”即徘徊空舍之“舍”。牖舍连文,看似重复,但正是汉魏古诗朴拙处,象舟船、觞杯、餐饭、晨朝、门户等连用的例子是很多的(诗歌中的这种复词,唐以后始告绝迹)。

由于破产,大量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兄弟三人同在一个地主家干活,他们终岁劳动,却仍然衣不蔽体,如《艳歌行》:“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还有《孤儿行》中的控诉: “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乌生》和《枯鱼过河泣》是两首奇特的寓言诗。通过乌鸦和枯鱼的遭遇曲折地表达了受迫害者的悲惨命运。

在汉乐府民歌中也反映了人民对统治阶级尖锐的实际斗争行为。如《东门行》和《陌上桑》《东门行》写的是一个“犯上作乱”的穷老汉: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

文1班

012969

刘双琴

久居!”

《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罗敷之美,不从罗敷本身实写,却从旁观者眼中、神态中虚摹,是有独创性的。

(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汉代自武帝后,长期的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有的民歌通过战死者的现身说法揭露了战场的惨象和统治阶级的残忍与昏庸,如《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十五从军征》则是通过一个老士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战争通常是和徭役分不开的,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不少流亡者的怨愤的呼声。他们有的是无家可归,如《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汉代自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也就随之加重。在“三从”“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更加可悲。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我们很少读到象《诗经》的“国风”所常见的那种轻松愉快的男女相悦之词,只有《江南》是个例外。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也。”可能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比喻女性。它可能是武帝时所采《吴楚汝南歌诗》。

但是,更多的还是弃妇和怨女的悲诉与抗议。有的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此篇向来列入古诗,其实是“缘事而发”的民歌。张玉谷说:“通章问答成章,乐府中有此一体,古诗中仅见斯篇。”

有逆来顺受的弃妇,但也有敢于反抗夫权,对三心二意的男子毅然表示“决绝”的女性,如《白头吟》。为了追求并实现“愿得一心人”的爱情理想,在这类恋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用火一般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大胆地冲破礼教束缚的另一类型的女性。这就是《铙歌十八曲》中的《有所思》和《上邪》所表现的。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毒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兮!秋风肃肃晨风思,东方须臾高知之!《上邪》所表现的感情更为强烈: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文1班

012969

刘双琴

除上述三方面的作品外,汉乐府民歌中还保存有少数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剧和权门豪家的荒淫生活的。前者如《长安有狭邪行》:“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便是刺的卖官鬻爵。后者如《相逢行》,极力摹写那个少年家庭如何荣华富贵,好象是句句恭维、钦羡,其实是句句奚落,是另一种讽刺手法。对较好的官吏,民歌也有表扬,如《雁门太守行》写和帝时洛阳令王涣的政绩,表现了人民的爱憎分明。东汉乐府继续采诗,这也是一个明证。

总之,通过汉乐府民歌,我们可以听到当时人民自己的声音,可以看到当时人民的生活图画,它是两汉社会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

(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胡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

(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绝大多数汉乐府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可以称为新体诗。这新体主要有两种:一是杂言体。另一是五言体。这是汉乐府民歌的新创。

(四)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在汉乐府民歌中,作者不仅让死人现身说法,如《战城南》,而且也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如《乌生》,甚至使腐臭了的鱼会哭泣,会写信,如《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与,相教慎出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

三、两汉乐府诗歌叙事手法娴熟巧妙,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两汉乐府诗歌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两汉乐府诗歌在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诗歌中有两篇作品是以酒店妇女为主角,一篇《陇西行》、一篇《羽林郎》。《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选择的都是“夹轂问君家”的特写镜头。《陌上桑》、以春日采桑为背景,相和歌辞《艳歌行》选择女主人公为他乡游子缝补衣服,引起丈夫猜忌的情节,都是以常见而富有情趣的画面入诗,诗人找到了最佳视点。类似的还有《上山采蘼芜》、《艳歌何尝行》,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两汉乐府诗歌在选择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天马》叙述将军李广利从大宛获汗血马,《陇西行》、《乐府》都提及过西域产品、胡商及其携带的物品,使诗篇带上异域色彩。两汉乐府叙事诗多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妇病行》、《孤儿行》中都有完整的场面,又穿插了许多细节。收录在古诗中的《十五从军征》也是一首乐府诗歌,叙述80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各个场面前后连贯,血脉相同,并时见曲折。《孔雀东南飞》的故事

文1班

012969

刘双琴

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两汉乐府诗歌在刻划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秦罗敷聪明多智,以机智言辞戏弄使君、胡姬刚烈坚贞,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群像也是各各肖其声情。另外,两汉乐府诗歌中还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的重要组成成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汉乐府的一个特点。属于这一类的诗歌有《锥子班》、《乌生》、《豫章行》、《董娇娆》等。

四、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诗前小序说: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这几句话告诉了我们许多事: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男女主角的姓名,以及诗的作者和时代。这说明徐陵必有所据,才能这样言之凿凿。尽管由长期流传到最后写定,难免经过文人们的修饰,但从作品总的语言风格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风尚看来,仍然可以肯定它是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只以太守求婚刘家一端而论,这在门第高下区分森严的六朝就是不能想象的事情。

《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孔雀东南飞》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个性化的对话。

第二是注意人物行动的刻划。

第三是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第四是运用抒情性的穿插。

第五是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五、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首先是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我们可以用线条作出如下的表述:“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诸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如前所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的朴素生动等,都成为后代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榜样。

乐府诗歌讲解 第3篇

一、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念

1. 重振诗歌的舆情原察功能

舆情现象始于国家治理,舆情与民众的政治参与有关,在古代专制社会中是一种批判力量。《汉书·艺文志》载录了古代的舆情制度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1]可惜这项制度后来坠失不举。白居易痛心于“十代采诗官不置”(《采诗官》)。他在元和初年所作《进士策问》第三道中就拟了“复采诗之官”的建议,在《策林》卷六十五第六十九题中又拟了“采诗以补察时政”的问答 :“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讽刺之兴,日采于下,岁献于上者也。”(《采诗》)裨教化而济万民,可惜“时无采诗官,委弃如泥尘”(《读张籍古乐府》)。白居易从治道的角度出发倡导恢复“采诗官”的舆情原察制度。他在《采诗官》小序中说“鉴前王乱亡之由也”,说明他是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诗道 ;这种给定功能下,“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采诗官》)诗歌发挥讽刺之道也成为必然。

2. 擅于利用诗歌的民间传播路径

白居易不但具有可贵的舆情观念,还具备文学传播的思想,他有意识地运用文学传播实现“诗可以观”的舆情功能 ;白居易摹写民病、表达民意,舆情采集构成他的信源 ;他不但自觉运用人际传播,还明显为新乐府类诗歌设计民间传播的路径 ;他说“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读张籍古乐府》),携带着施政利弊信息的诗歌经过民间传播的充分酝酿,最后上达天听,“天子闻此章,教化如法施。直谏从如流,佞臣恶如疵。宰相闻此章,政柄端正持。”(《和阳城驿》) 从而建立了完整的传播过程环路 :信源(舆情采集)→信道(民间传播)→信宿(天子救弊)。

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念对新乐府通俗化文艺思潮生成的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舆情观念规约了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创作宗旨 :篇无空文,句必尽规,决定了作品必以刺为主,所写事相客观化 ;“愿播内乐府”,传播路径民间化的设计,必然要求风格上的通俗化,放弃“主文谲谏”,走向“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可以说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念,对新乐府通俗化文艺思潮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有 :

1. 主题上的以刺为主

白居易的诗歌舆情观念,使得他在创作中充满了问题意识,所写只瞄准各种社会问题,在写法上也以讽刺为主,所谓“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采诗官》),这样他打算扶树的“六义”仅坐实了“美刺”二端。白居易也用这样的标准去评价其他作家,他于唐代诗人独重陈子昂和杜甫,对李白颇不以为然,谓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显然仅指李白的讽刺诗 ;于杜甫,他也仅称赏“三吏”《花门》《芦子关》等诗,谓其不过十之三四(《与元九书》)。

2. 创作风格的浅俗“易谕”

中唐乐府诗的平易质实从元结就开始了,张籍、元、白均是如此。这种平易之风往上可以回溯到杜甫,向下可波衍到宋代。其成因到底有哪些?除了其他因素,民间传播路径的意图,使作品乘借民间传播的风势被之乐府、上达天子是一个关键因素。也正是这种路径设计,使得通俗浅易成为必然。《唐才子传》云白诗“不尚艰难”,老妪能解[2]17;白氏自道诗体顺肆,以便播于乐章 ;这些正是民间传播路径设计的必然要求。

3. 作品的径直质实

白居易将切谏的思想灌注到诗歌创作中,摈弃了讽谏“主文谲谏”的传统,改为径直质实的赋笔。“讽谏”本指委婉劝谏。《毛诗序》云《关雎》“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又曰“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3]63。荀子曰 :“《诗》故而不切,其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4]1553。《诗经》讲作诗目的凡11例,其中“讽”占8例,余下3例“颂”亦有讽意[3]12。白居易化委婉为径直剀切,目的在于使“闻之者深戒”。这种变化是对中国诗学传统的一种巨大改变。

可以说,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念在对传统的选择性继承和强化的同时,构成了对传统的颠覆,不仅将民歌自发反映民意变为谏官对舆情的自觉采择 ;同时还摈弃追求韵味的诗歌美学,变诗歌“有余不尽”为“务尽”;摈弃诗歌多元丰富的审美旨意,变诗旨多元为单一化主题表达 ;摈弃“言不尽意”的传统,以小序的形式替代读者完成主题归纳,取消了接受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在这一影响下,中唐新乐府通俗化文艺思潮便逐渐形成。

摘要:新乐府运动领袖白居易借鉴歌谣的舆情功能,为新乐府运动设计了民间传播的实现路径,通过先期的民间传播,让诗歌充分发挥反映民生的舆情功能,最终达到“天子知”的传播目标。中唐新乐府通俗化文艺思潮的生成正是以其诗歌创作理念为内在动因。

温子升的乐府诗歌 第4篇

关键词:温子升 乐府 捣衣诗 新题乐府

北魏文学是北朝文学的核心,但在北魏前期文坛却显得较为沉寂与萧然。少了几分文学之士的生气与激情,有抑郁沉闷之感,这也正是北魏前期文学的总体特征。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北魏文学进入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发展阶段。

作为北魏最著名的作家温子升(495—547),其生活与创作经历与整个北魏后期及东魏文学相始终。作为“北地三才”之一,他在当时不仅是北朝寒门文学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也是叱咤北魏文坛的著名文士,还是跻身国史修撰的史学家,以及东魏政权的律令制定者和历法修订者之一。他在熙平初年(516)年仅二十二岁便补为御史,文名大噪,“朝来靡旗乱辙者,皆子升逐北”,“台中文笔,皆子升为之。”(《魏书本传》)温子升以自己突出的文采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望。以至吐谷浑国王的床头,也放着温子升的文章,梁武帝在读了温子升的文章以后,会有“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之叹。尽管北朝的文化在当时与南朝相比确还有一段距离,尽管北朝文人对温子升的推许被视为“硗确自雄”(张溥《〈温侍读集〉题辞》),但温子升的文名和才气在当时确实享誉南北。

温子升现存诗歌11首,其中乐府诗7首。除《捣衣诗》外,其余均为五言诗。其诗歌,写游子行人者,“出语率真,格调开朗,全无愁苦之音”(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如《凉州乐歌》、《炖煌乐》;写游侠少年者,动感十足,活泼如画,如《白鼻马呙》;写思妇者,画面清美,意境空灵,笔触柔婉,情思浮荡,如《捣衣诗》,各有特色。但要说到其诗歌的价值,自不必说他作为一个北朝文人对南朝诗歌特色的吸收而创作出的轻柔小诗,也不必说他对于北朝诗歌特色的继承和发展而使其诗具有古朴苍劲的韵味,只其对于乐府的继承和开创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诗歌的价值所在。

一、《捣衣诗》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在中秋夜思夫、充满无尽思念的少妇情状。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捣衣诗》)

《乐府诗集》收有《捣衣曲》,解题言:“班婕妤《捣素赋》曰:‘广储县月,晖木流清。桂露朝满,凉衿夕轻。改容饰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於是投香杵,加纹砧,择鸾声争凤音。又曰:‘调无定律,声无定本。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飙之远近。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长卷。盖言捣素裁衣,缄封寄远也”。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秋歌》之一:“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就是通过明月、秋风、杵衣之佳人传达出一个女性对远在他方的心上人的悠悠情思。到了温子升的《捣衣诗》中,一个女性变成了千万个女性,又增加了捣衣的声音和鸳鸯楼上望天狼的女性两个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分量。

这首诗被沈德潜选入《古诗源》且评为“直是唐人”。不仅仅是就诗歌的意境上而言,少了之前捣衣诗的绮丽和温婉,而引入了边塞之荒凉,与初唐某些诗人的诗风已比较接近了。而且就其格律上看,清赵翼《陔馀丛考》言:“温子升《捣衣》一首……七言属对,绝似七律,惟篇末杂以无言二句耳。”对句中“黄”、“凉”、“光”、“狼”同押一韵。颔联“蠮螉塞”与“鸳鸯楼”地点相对,“绝”与“望”动作相对,“候雁”与“天狼”典型意象之相对,可谓工整之极。《升蓭诗话·六朝七言律》云:“其体不纯……后魏温子升捣衣,第五、六句又作五言。”的确,若无颈联“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之五言诗句,《捣衣》绝对可以看作是一首纯粹的七言律诗,无论形式之格律、对仗,还是其营造的意境,全似唐诗风调。

唐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正是化用温子升此诗。诗中那萧瑟的秋风、朦胧的月色、凄清的砧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以及向往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情,形成了一个富有特殊美感的艺术境界,是为捣衣一类诗歌的千古绝唱。

温子升的诗虽比不得李白唐代大家的手笔,毕竟从这种捣衣诗的传承和发展上来看,有其桥梁的作用。

二、新题乐府

温诗现存的7首乐府诗中,《结袜子》、《安定侯曲》、《敦煌乐》属子升首创之新题乐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此三题归入《杂曲歌词》中。

《结袜子》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有其解题。而子升《结袜子》亦是幽曲地表达自己的心境,前文已经述及,全诗表达的是对庄帝复使其为舍人的感激。

在此诗中,温子升还多次用典。第一句“谁能访故剑”之“故剑”:指汉宣帝即位前,曾娶许广汉之女君平,及即位,封为婕妤。时公卿议立霍光之女为皇后,宣帝乃“诏求微时故剑”群臣知其意,乃议立许氏为皇后。见《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广汉重令为介,遂与曾孙,一岁生元帝。数月,曾孙立为帝,平君为婕妤。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此处亦是反其意而用之。疑问代词“谁”的介入,使“访故剑”的行为变得遥不可及。“会自逐前鱼,裁纨终委箧,织素空有馀”中“逐前鱼”语出《战国策·魏策》:“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裁纨”出自汉班婕妤之《怨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织素空有余”指纵有巧手,能作女红,若丈夫无情无义,则易惨遭抛弃。暗用古诗《上山采蘼芜》意。诗曰:“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样的用典手法实际上是诗人借以前的事情要表达一己之情,联系此诗创作背景,永安二年,元颢入洛,温子升曾受其“中书舍人”之封。及元颢败走,庄帝还京,复使子升为舍人。此诗正是以弃妇的不幸来反衬自己的有幸,以妇人自比,但非弃妇,以此来表达对庄帝的感激,真可谓用心良苦。

唐李白有同名诗作: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

此诗所表达的是荆轲对燕太子丹的无限感激,以致演绎为“士为知己者死”的豪迈壮举。同样是围绕《结袜子》之题来作,比温子升诗的指向性更明确,但温子升开创新题之功不可磨灭。

温子升《敦煌乐》,郭茂倩《乐府诗集》亦将其归入杂曲歌辞,解题引《通典》曰:“敦煌古流沙地,黑水之所经焉。秦及汉初为月支、匈奴之境,武帝开其地,后分酒泉置敦煌郡。敦、大,煌、盛也。”

隋王胄赋有同题乐府二首:

长途望无已,高山断还续。意欲此念时,气绝不成曲。(其一)

极目眺修涂,平原忽超远。心期在何处,望望崦嵫晚。(其二)

此二首,其“意欲此念时,气绝不成曲”“平原忽超远”是一种悲观而感伤的情调,与温子升乐观向上的《敦煌乐》相比,颇为迥异。王胄传达给读者是一种绝望、压抑之感。温子升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开阔、爽朗的心境。敦煌古地,人烟浩渺,远游之人行到此往往缺乏归属感,一种思乡的感伤油然而生,温子升却扭转了这种感觉,变悲为喜,赋予了敦煌全新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王胄诗作确显逊色。

《乐府诗集》在《安定侯曲》下只系温子升诗作一首。概自子升后迄宋代前,无人作此调乐府。

与温子升生活的北朝时期相对的是南朝齐梁时期,这一时期南朝文学甚是繁荣,初有“永明体”出现,重视声律、对偶,后又“宫体诗”出现,尤重雕饰、细笔描绘。与此相较,北朝由于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而且战乱频仍,文坛可谓一片荒芜,子升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中进行自己创作的。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汲取南朝文学之精华,使事用典自有妙方,同时其诗文创作中又饱含北朝文学中质实的一面,故可谓子升创作是在继承中颇有新变,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风格的创作道路,是使北朝文坛重新复苏的开创者。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著.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5][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明]张溥题辞.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7][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9]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0]康金声.温子升集笺校全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1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罗国威.温子升年谱[J].辽宁大学学报,1998,(3).

[13]罗国威.温子升年谱(续)[J].辽宁大学学报,1998,(4).

乐府诗歌有哪些 第5篇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闲主人,览取为吾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李白乐府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6篇

李白的乐府诗对乐府诗既有继承又有改造,显示了其自身特色。

乐府者,是我国传统的经典诗歌,源于汉代乐府机构演唱的乐歌,之后经魏晋一直延续到南朝,并出现了大量的文人模拟之作。不管是乐府机构演唱的乐歌还是文人的模拟之作,都可以统称为乐府。在众多文人拟乐府中,李白的乐府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李白的乐府诗颇具“古韵”

乐府诗无论在今天还是在李白生活的唐代,都是一种经典性的作品,超过了文学本身的价值。经典难以超越,但却可以将它的精华延续下去。李白的乐府诗继承了乐府诗的形制、题材等,古典意象丰满,颇具“古韵”,延续了一种典雅之风。李白的乐府诗不管是在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还是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都收录了一百多首。根据现在的研究统计,具体数目为:前者中收录149首,后者中收录159首,约占李白现存诗歌总数量的七分之一。可以判断,李白实际创作的乐府诗数量更多。就创作拟乐府的数量来看,李白似乎要比鲍照、谢眺、萧衍这些以拟乐府著称的诗人都要多,并且不减乐府的“古韵”,颇具乐府的古雅风貌。在这些乐府诗中,李白大量地使用乐府古题、旧题,包括汉魏古题《长相思》《怨歌行》《少年行》等,南朝旧题《乌栖曲》《大堤曲》《乌夜啼》《夜坐吟》《上云乐》等。从而,李白乐府诗的题材和内容也与古乐府有很多相似之处。李白的一些乐府诗,如《于田采花》《王昭君》《东海有勇妇》《秦女休行》等篇,从题材、内容、立意、语言上纯粹是拟古。所以说,在文人的拟乐府中,李白的乐府诗是非常像古乐府的。胡震亨《唐音癸鉴》说“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徐、庾、杨、王亦时用之。”

二、李白的乐府诗具有阴柔美

李白是一位以豪放风格为主要特征的诗人,难以置信的是李白诗歌在阳刚美的主体特征下,也有一部分诗歌具有阴柔美,其中主要是他的一部分乐府诗歌。继承汉魏乐府的风雅传统是李白乐府的主要特点,不过李白也有18首清商曲辞,这些具有南朝乐府柔媚的特色。如,李白模拟的《大堤曲》就是以宫体而闻名的梁朝简文帝萧纲的原创之题。清代王琦在李白《大堤曲》一诗下按曰:梁简文帝作《雍州十曲》,内有《大堤》《南湖》《北渚》等曲,其源盖本于此。实际上,仔细统计《乐府诗集》《李太白全集》所收录的乐府诗,以女子为题材的有三十多篇,除了少数篇章是纯粹拟古、贯穿古雅精神以外,其余的都是极富阴柔美之作,尽显女子风情。李白以女子思夫为主题的乐府诗写得婉转清丽,非常动人。如,这首《捣衣篇》:闺里佳人年十馀,颦蛾对影恨离居。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此诗虽然牵涉了戍边,但颦蛾、玉手、红粉楼等具有暗示意义的词汇堆砌浓密,使诗篇显得纤弱、妩媚,尚有南朝萧纲等人宫体乐府的遗风。从此,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歌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征,阴柔美是李白乐府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

三、李白的乐府诗创新意识强烈

李白的乐府诗虽然“古韵”浓厚,但新风也很明显。如上面的《捣衣篇》,虽然尚有南朝遗风、与宫体乐府难以撇开关系,但其中的婉转流畅、灵活的典故、鲜活的意象,在文人拟乐府中却是只有李白一人可为。再如,在题目与题材上,李白的乐府诗内容更宽广了。与南朝的宫体乐府、艳体乐府相比,李白的《玉阶怨》《春日行》《妾薄命》等乐府诗具有明显的揭露、映射现实的创作意图。最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怨歌行》,作者自注曰:长安有内人出嫁,友人命代为《怨歌行》。内人出嫁也就是改嫁,在这首乐府诗里李白的笔触直接接触到了底层社会现实。在写法上,李白的乐府诗最大的特色是白描,像以上那首《捣衣篇》中繁缛的辞藻堆砌是少数。来感受一下李白的《大堤曲》: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春风无复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如果与南朝萧纲的《大堤曲》做一个对比,李白乐府诗的变化是巨大的。至于说李白的乐府诗《子夜吴歌》,写法的变化就更大,其三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乐府由创作手法的变化,发展到了思想内涵、诗歌境界的更大创新。

关于汉乐府诗歌的文献综述 第7篇

乐府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定制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在乐府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设立的官吏职位也是各司其职,层级分明。乐府的出现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班固的《两都赋序》中有文:“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武帝通过设立乐府,得以“兴乐教”、“观风俗”,时至今日的我们,通过汉乐府,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风貌。哀帝 “罢乐府”使乐府民歌有所失散,而到了魏晋,乐府机关虽然没有被废除,但是却没有了采诗的制度,只沿袭了已有的乐府歌辞。随着南朝时期新声杂曲的大量繁荣,虽然在作品数量上有所进展,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其内容的单一性和题材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汉乐府诗的主要搜集和保存,是依靠政府的乐府机关,然而,传唱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则得力于民间歌人和百姓的口头传唱。

随着乐府的发展和乐府歌辞的不断丰富,“乐府”从机关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其定义也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乐府是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集自民间的;而广义的乐府则连词曲也包括在内。此外,更为广义的乐府有包罗了并未入乐只是沿袭了乐府旧题或是模仿乐府体裁的歌辞作品。

了解了乐府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乐府诗是取材于民间,传播于百姓,彰显其时代风貌的叙事作品,由此我们也将对汉乐府诗的叙事性特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在对叙事诗进行溯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想要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叙事诗,针对诗经展开的研究是必须得到重视的。

现存可知最早带有叙事色彩的诗歌,是汉之前的《弹歌》,全诗内容言简意赅:“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又有,《击缶歌》中有:“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完整地展现了原始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些原始歌谣中,已经初步具备了叙事的轮廓。

《诗经》中的叙事诗从内容上划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民间吟唱,这些内容多保存于《国风》之中;另一种是讲述先民历史的“史诗性断片”,多保存于《雅》、《颂》之中。民间吟唱的歌辞中,多描述的是短小的生活片段或生活横截面的记录;庙堂鸿音则另有特色,在这些诗篇中,往往在情节上注有奇幻的想象和充实连贯的情节,这些诗歌在当时多用于祭祀,出于对先祖的崇敬和赞颂,在叙事过程中,便使他们有了奇幻的人生经历,具有了“史诗”的性质。

对叙事诗的探讨,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在刘歆的《七略》中有:“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一说。

在对汉乐府诗的叙事特征这一问题的论述上,沙云星的《试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征》认为,汉乐府的叙事因素发展与先秦歌谣有密切关系,在先秦歌谣中的简短叙事,尚未构成连贯的故事情节,因而不能算作是叙事诗。但不可否认的是,汉乐府中集中表现民生疾苦的作品,依然可以窥见来自先秦的叙事踪影。在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征上,沙云星认为,与汉乐府之前的叙事诗相比,汉乐府诗歌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大大增强。《诗经》中的生活画面和人物形象,多是作为情感寄托,而汉乐府则更重于叙事本身。汉乐府对于整体形象的真实性和故事的完整性都有新的要求。除了故事性,汉乐府的戏剧性也使其更富有文学魅力。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多条叙事线索并行,故事完整,叙事宏大,情节波澜起伏,是叙事诗发展的里程碑。在情节方面的成就只是汉乐府的成功之一,另一方面,汉乐府诗中高超的叙事艺术,也离不开鲜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直接叙述的基础上,通过制造情节冲突和矛盾并为角色加上更为丰富的动作和精巧的语言,或独白,或对话,使形象生动饱满。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除了完整的故事外,更多是丰满于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和灵活的心理活动,并加以社会环境的烘托。汉乐府在细节上的成功塑造,也是不可忽视的。

杨静的《试析汉民间乐府叙事诗的叙事艺术》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而与沙云星的《试论汉乐府民歌叙事特征》不同的是,本篇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诗的对比,更突出了叙事诗的发展脉络和进展。汉乐府诗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最突出的特征表现是:叙述者多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出于作品的中心位置,叙述者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描写环境、叙述人物、讲述故事,他和自己所描述的世界史同质的。除第一人称视角外,第三人称视角作为两汉乐府中最基本的叙事视角,客服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局限性。在这些第三人称视角的两汉乐府诗中,叙述者以第三人称提及故事人物,这样的叙事所产生的是一个全知全能型的叙述者,不但可以全面详尽的讲述故事,还可以对人物和情节进行评论和情感的抒发。汉乐府诗是我国叙事诗歌走向成熟的标志。

张志斌的《先秦至两汉:中国诗性叙事的开展和深入》认为汉乐府诗是中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第一次高峰。在由多重叙事视角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构建的叙事诗骨架下,细节是叙事诗的血肉,使叙事诗为人传颂,感人肺腑。

《诗经》中多是服务于抒情的叙事,而随着汉乐府的发展,叙事诗中叙事和抒情逐渐独立,并产生了主叙事兼抒情、夹叙夹议的行文特点。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长河中,仅有这一阶段的诗歌具有主叙事兼抒情的主要特点,到了诗歌最为繁盛的唐代,一大部分诗歌基本上已经和叙事无关,作者在篇幅和词律的规则下仅通过意向抒发情感了。

谈艺超的《汉乐府的叙事角度》在探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了“视角的转换”这个新的观点,单一固定叙事视角在多层次反映生活片段和变现人物性格方面多会受到限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更立体的描述社会,不少作者也根据情节需要转换叙事视角。传统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在表现生活场景和刻画人数众多、细节繁琐的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而第一人称的应用,则更能够拉近主人公和读者的距离,更有利于故事的丰满和情感的抒发。

程相占的《古代叙事诗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深入分析,首先对叙事诗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的划定。作者认为,所谓“叙事诗”是在特定的用意支配之下,用押韵的语言把时间的安排具有一定顺序的作品。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历史流变,把文学与历史发展相结合,对诗歌发展的客观因素进行了解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叙事视角和人物形象上,细数了丰富的人物类型。在第四部分“诗体”中,重点挖掘了叙事诗的叙事意义。

杜甫“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或者说‘因事命题’的作法,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1

葛晓音的《论杜甫的新题乐府》中,首先对杜甫的诗作进行了种类界定。在重新界定了“新乐府”和“新乐府运动”的前提下2,研讨杜甫写作新题乐府的自觉意识和独创性。

在继承了汉魏晋古乐府的基础上,杜甫在题材选取和叙事特色都有所区别和发展。相较于汉魏晋乐府歌辞多记述百姓生活场景的诗歌内容,杜甫多选取能反应民间疾苦的社会生活片段,通过百姓生活疾苦的片段,高度概括地反应社会的无情和统治者的昏庸。杜甫多采取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全面的叙述自己的见闻,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对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借鉴和继承。乐府歌辞因多为生活截 1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二册。

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1995年第三期。面描写,所以在时代代表性上稍有逊色;新题乐府在以其高度概括的宏观视角,是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代表性。

在对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创新上,新题乐府克服了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叙事单一性,立体多面的从宏观角度出发,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和抒情性。杜甫共著有三十多篇新题乐府作品,值得关注的是,在三十多篇作品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无一雷同。可以看出,诗人在可以摆脱初盛唐乐府歌行的拟古习惯的同时,自觉地运用新题歌行等诗体,继承汉魏乐府的创作特点。这样的创作思路,不仅是杜甫个人追求艺术创新的需要,也是叙事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叙事诗在我国的诗歌系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叙事诗的研究和探讨,从古至今也不乏良作,通过对汉乐府进行溯源,在汉乐府中寻找叙事诗的发展共性,未来的叙事诗创作和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研究资料索引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

[3]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沙云星:《试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葛晓音:《轮杜甫的新题乐府》,社会科学战线,文艺学研究,1996。[6]张志斌:《先秦至两汉:中国诗性叙事的开展和深入》,学术论坛,2009。[7]杨静:《试析汉民间乐府叙事诗的叙事艺术》,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8]谈艺超:《汉乐府的叙事角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古代诗歌朗读讲解是关键 第8篇

一、古诗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朗读时要体现音乐美

小学教材精选的古诗主要是五言古诗(五绝)和七言古诗(七绝)。划分音节时,一定要照顾到词义,不能把诗句中的词意割裂开。五言古诗读法有两种:一是“二二一”,二是“二一二”。

例(1)《静夜思》

床前‖明月丨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七言古诗读法也有两种:一是“二二二一”,二是“二二一二”。

例(2)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丨黄云‖白日曛,北风丨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丨无知已,天理丨谁人‖不识君。

准确指导学生划分音节,能够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也能读出古诗的节奏,体现古诗的音乐美。古诗渗透着作者喜怒爱憎的感情,在诵读时,要明辨重读和韵律。同时,为了使某些诗句的意思表达得清楚,有些字和词需用较强的气流来加以突出和强调,这就是重读。选定重读字词的恰当与否跟读者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选词用字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流露出诗人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强烈情感。因为是独处,所以异乡越是繁华,就越显得孤单。所以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这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单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所以它要重读。作客它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显示,但一旦遇到某种感触,最常见的是佳节,这种情感就很容易爆发出来,并且是倍思亲,“倍”字朴素无华,却又高度概括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所以这个“倍”字也要重读。了解了这些,选定重读词语,则更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艺术。重读应该读得凝重有力。由于是力量集中,读时发人深思,令人遐想,因而加重“口诵心惟”,可以读得较慢。

绝句和律诗都有固定的位置押韵。诵读古诗,还要找准韵脚字,诵读时要适当拉长韵脚字音,把和谐的韵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以增强诗的音乐美。当然,有时也可以读代讲,在朗读中把握内容,理解意境。

二、讲解古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诗的题目与时代背景的紧密结合

讲读之前,简要地解题,同时把写作背景向学生介绍,这样有助于理解诗的意境,如李白的《赠汪伦》、《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2. 对有关字词要重点讲解

(1)古诗中的有关字、词,不能仅限于理解字面上的本义,还要领会它在诗中的含义。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有人把解释为“老朋友坐一条船孤零零地越开越远,一直消失在遥远的天边。”这把诗意讲得过死了。

(2)有的字、词多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法不同。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第一句是“高”指上下距离,与“低”相反,这句诗意思是:这楼真高啊!足有上百尺那么高。第三句中的“高”指声音大,与“小”相反。这句诗意思是:在高楼上不敢大声说话。

(3)有的字、词古今变化大,词性不同,讲解此类字词时,可紧密联系上下文加以解释,不要脱离上下文去旁征博引。如《寻隐者不遇》诗中,“只在此山中”,句中的“只”在这里当“就”讲。联系上下文意思是:(我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采药)。

(4)要讲清诗中的有关文言虚词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寻隐者不遇》诗中的“者”是“……的人”等等。

(5)指导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词的对照用法,并加以背诵记忆,提高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这很有助于学生自学古诗。例如:

鸣、啼——叫;似——像;闻——听;遥——远;

言——说、回答;归——回;此——这;佳——好;

朝——早晨;暮——黄昏;皆——都;语——说话;

舟——船;思——想念;辞——离开;眠——睡觉;

径——小路……

3. 引导学生认识古诗的语言表现形式

(1)古诗与现代汉语有别,有些是倒装句式,教师在讲这类句子时要启发引导学生把词序调换过来,把话说通顺以便符合现汉语的语言习惯。

(2)有此句子是省略的,有些句子中有压缩的,讲读时要指导学生把省略的成分补起来,把压缩的东西引出来,使诗句意思更完整。例如《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省略,又有压缩。第一句“松下问童子”,谁松下问童子呢?省略了主语“我”(作者)应补上;为什么要问童子呢?为了“拜方隐者”,这是压缩了的,应引出来;问谁的童呢?压缩问“隐者”的书童,应引出来。这句诗完整译为:我去拜方隐者,来到他家门前松树底下,问隐者的书童。

对诗句中省略的成份,压缩的东西,应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回答,补充完整。

(3)要注意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形象、生动、具体,促进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例如《早发白帝城》诗中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和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船快”和“山多”。

(4)不同类型的诗作,不同的分析方法。小学语文课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短诗。这些抒情诗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者描写的客观景物,另一方面是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情与境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显现诗的形象即意境,提示诗的思想和感情、愿望和意图,是诗歌教学的根本途径。但在教学具体实践中,还应根据作品不同的抒情手法,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①写景抒情的古诗,要启发学生联想,做到一诗一画,以景寄情,领会意境。如《绝句》根据诗句内容,引导学生先在头脑中勾画一幅浣花溪草堂周围的自然图景,然后再引导学生把头脑中想像的用文字描绘;有啁啾的黄莺,翠绿的垂柳,有向上飞翔的白鹭,尉兰的天空,有耸入云霄的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有停泊在岸边正待远航的船只。这样就把草堂前的近景和草堂外的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引人入胜,使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使景物形象再现,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上获得清晰而亲切的感受,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②情景交融。诗人把写景和抒情交织融合在一起。这类诗歌,须把写景部分与写意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这种诗作中,往往出现带感情色彩的诗、或抒情句。要引导学生扣着这些词、句去体会诗意,看作者抒发的感情在景物上的流露。如《宿建德江》孟浩然的“愁”情,是和暮霭沉沉、天低树高,江清月近的寂寥空旷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的。抓住了“愁”就抓住了纲。再如《早春》,作者写了天街上“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和“遥看近却无”的嫩草之后,加以评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类诗的教学就应先使景物形象再现,再揭示景物形象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情变化。当然前两句的景语也兼抒情,后两句情语也兼写景,应结合起来分析。

③直抒胸臆。这类诗不作过多的形象描绘,而是直接说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即心里话)表明自己的思想。教学这类诗要抓住感情色彩浓,含义深刻之处进行分析,以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如陆游诗《示儿》注意通过“元知”、“但悲”、“无忘”这几个动词的分析,揭示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④托物言志。这类诗作作者通过写一事物,把自己的愿望、理想、感情寓寄其中。如《马》一、二句写了供马驰骋的环境;明月下广阔无限的沙场(象征用武之地)。三、四句写作者的愿望;披上威武的鞍具(象征被重用),在秋高气爽(象征适当的时候)的疆场上驰骋(象征受到赏识重用、建功业)。通过写马抒发自己想做一番事业的情怀。

这类诗的教学,可在简介作者、诗作背景时,对诗人所言之志有所交待。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诗的意境以后,回过头来,引导体会诗人是如何通过所咏之物来表达他的感情和愿望的。

⑤托物言理。这类诗作作者通过写一事物,阐明或者暗含一定的哲理。如《题西林壁》阐明的道理是:置身于复杂的客观事物之中,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它,只有摆脱局部认识,才能看清它。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小学这类的诗作还有《草》、《游园不值》。教学这一类的诗,要先使景物形象再现,后讲其阐明的道理和象征意义。但这种讲解切忌概念化,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实例来理解,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⑥叙事写人的古诗,它有情节和人物。古诗情节的连续性不明显,诗句跳跃较大,这就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恰当补进一些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突出人物形象。如《少年行》一诗,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在弄清字词的基础上,可补充情节,启发学生想象:这个少年为什么能有能骑善射的好武艺呢?人们对他将有怎样的评价呢?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少年身强力壮、能骑善射、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描写出来。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而对诗歌的朗读讲解却少有人提起。本文从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形式、鉴赏等方面来诠释中国古代诗歌朗读讲解是关键。

关键词:诗歌朗读,诗歌讲解,意境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浙江:浙江文献出版社,1980.

[2]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执行校长工作的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