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老师的课的感想

2024-07-22

听完老师的课的感想(精选6篇)

听完老师的课的感想 第1篇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半壁山联合小学 高明月

12月29日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报告会。我不仅心灵震撼的聆听了几位感动校园的教师的报告,还欣赏了两位名师的数学语文授课。尤其是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对自己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一次,但是这仅仅一次都让人意犹未尽,总觉得时间过得那么快,让我跟那些孩子一样不愿下课,恋恋不舍。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在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学生,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学生。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短短几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课后吴老师的报告《我的儿童教育主张》阐述了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吴老师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儿童要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学简单一点儿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用心做一个读懂孩子的老师,去寻找被长大的人逐渐遗忘的童趣,去倾听孩子原生态却充满生机的智慧心声,去体验孩子创造的精彩与成长中的挫折,去分享孩子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成功的自信。让我们留住那颗童年的心,找回那段童年的梦,燃起那段童年的情,用心静静守候教育的真谛。

听完老师的课的感想 第2篇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三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1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2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 1 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1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1个集市上有1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1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第3个活动是猜八个人的年纪。有八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八个人的年纪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猜的情况有:12、12、19、15、10、18、11、13;11、14、13、10、19、18、15、16;12、13、11、13、12、2 11、13、11等,很快就有学生快速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写错了。这让孩子们再一次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最后揭示答案的时候孩子们挺吃惊的,答案是:47、8、7、6、6、7、7、8。其中47岁这个人就是华老师本人。这张图片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的时候平均数是不能体现整体情况的。

3.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地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1个怎么样的„人‟?” 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易变的、公平的、神奇难测的、会忽悠人的、接近实际的等等。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是计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1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总结得多么精彩!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华老师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1种思想方法。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他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他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特别是他视学生 3 如朋友,平易、谦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教学作风,与贯穿始终的妙语连珠融为一体,展示了他渊博的知识底蕴,使我记忆深刻。

他的讲座从“这些精彩的设计我怎么没想到?”说起。“我有没有想过?” “我会不会想?” “我有没有坚持想下去?” “我想到的有没有记下来?”这四想蕴含了华老师对教育教学的不断追求和不断思考,这是我值得学习和效仿的。

听完党课后的感想 第3篇

周六下午的党课在最后的结尾时,主讲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他身边的学习认真的例子,一个是他朋友的儿子,在清华大学;一个是他的女儿,有扬州大学考上了南京大学的化学系的研究生。呵呵,说实话,听完也就一个感觉,那就是,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发生在我的身边,就是没有一个是发生在我的身上的。晚上和老妈打电话,把这句话说给她听,她笑着说,要发生在你身上那就发财了,是不是?我说,是啊。

听过这么多成功人士的故事,也就知道了,没有真正的天才,也没有真正的蠢才。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源自于他们背后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就如冰心的《成功的花》中所说的,成功的花啊,人们只看到了她的花朵,却没有看到她所流的鲜血。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不是“富二代”,“富三代”,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的。这是我所坚信的理论。有时候和朋友、同学谈自己的梦想,他们总是说我不够现实,太天真。可是我觉得自己还是够现实的,但我不愿太世俗,不愿彻底陷身于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总觉得好麻烦。总有人说我幼稚,只有自己知道,其实我一点也不幼稚。记得我在聊天时,和同学说,我一直在家反省自己。然后和她说一大堆关于一个她所不了解我。最后问了她一句,你了解我吗?她说不是很了解,谁让你藏那么深呢?我们已经相处了两年了。

关于老师上网课的心得感想精选 第4篇

首先,备课这一块,我们五年级是全区抱团集体备课,这样做的确是1加1大于2,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聚”到一起,不仅理清了近期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规划出了近期要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还对每一课的教学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由各学校的备课组长牵头,组织老师们对每一课进行研讨,拿出较为理想的教案、课件、预习单、作业单等资源包,供全区分享,这样的举措也让我们老师对远程的网络教学满怀信心。

对于老师而言,网络上课,才是真正的主战场。二月份,自接学校通知以来,我就不断地尝试通过QQ班级群聊、钉钉群聊的方式组织学生自学,在线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引导学生在线阅读《蝙蝠给人类的一封信》等。前期我们班的语文教学,由于我个人咽喉炎持续咳嗽,根本无法开口讲课,在征得校领导的同意,又与家长取得了良好的沟通后,我采取了钉钉群聊的形式组织教学,每节课提前五到十分钟签到,学生整体参与的情况还不错,很多家长也配合此项工作,提醒并教育孩子,参与在线学习。诚然也有极少数学生时间观念不强,但只要一经发现,我就主要联系其家长,形成家校合力,引导、教育该生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经多次提醒沟通后,这种现象目前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刚开始的一、两节网络课,有少数同学“不适应”,在网络课的教学时间里总会出现多余的文字或图片,后经及时批评指正后,现在的课堂很干净,教学过程也比较流畅。当然,因为时空的限制,网络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部分学生的专主力有时老师真的无法把控,我就坚持“表扬为先”的原则,并尝试在教学设计上尽量做到“少而精”,增强趣味性,如:看图吟诗、知识竞答、观看泰微课等环节的设计,让课堂的“凝聚力”,互动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现在,我也已经克服身体的困难,坚持“网络直播”,这样学生如还有不懂的难点就可以多一个回放学习的渠道,其中连麦的功能,让师生的对话也更流畅了,这样一来,进一步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前期期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次,作业这一块,我要求学生每天最迟不晚于晚八点私交作业!我在作业量上也做了严格的控制,总是选择布置一些“含金量”高的作业,批改时基本都是以激励性地语言为主,指出问题,引导改正,尤其强调认真书写的重要性,坚持做到有布置有反馈……

听完于漪老师的讲座 第5篇

高陵一中 贺利萍(中学第七组)

近三个小时的春风化雨般的讲座中,一个83岁高龄的老人侃侃而谈,没有稿子,没有喝水,没有休息,是什么让一位外表“柔弱”的身躯内潜藏那么大的能量呢?

能量来自为学生的人生负责的精神。

于漪老师说:我一辈子做教师,其实是一辈子“学”做教师。其中有两件事让她认识到了做一个合格教师的不易!一件是解释错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两个成语,另外一件是修改作文时“着”字上面“羊”字头中的“竖”笔写成两笔的错误,于是,她的教师生涯在两次改行(教育心理学改教历史,再改教语文)中,从“一个草根教员”终其一生开始了寻找语文教学大门的漫漫长路!

能量来自为国家命运的担当精神。于漪老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一步步从一个草根教师成长为一个合格教师,这个“格”就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孩子的人生。我想,正是这崇高的“格”让她用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识成就了一批批学子的人生,完成了她为“国家期望”的使命。

能量来自于宽阔胸襟、谦虚态度。于漪老师一生用“两把尺子”谦虚学习。一把尺子专门丈量别人的长处,另外一把专门丈量自己的短处,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越比心胸越宽广,越比内心的“自我校正”的驱动力越大!“海纳百川有容为大”,正是于漪老师卓越人生的真实写照!

能量来自于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于漪老师能够挥洒自如、左右逢源的驾驭教学人生,得益于她的三个“学”。第一,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第二,紧扣业务深入学。第三,拓宽视野广泛学。她一生用意志韧性支撑,向自己的“无知”挑战,最终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的一面旗手,“学有追求,学有方向”的学业理想功不可灭!

听完刘丽娟老师的讲座心得体会 第6篇

沈学峰

上周六,在我校科技楼三楼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讲座,会上刘丽娟老师就考试研究和增分策略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高考回顾:通过对往年高考试题研究分析,总的命题趋势是:

1.稳中有变,变中出新但仍求平衡过渡

变中出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突出能力。

2.重视能力的考查 如重视实验能力、生物用语的考查:试题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实验评价能力。

二、反思体会

(一)认真研究“三考”,把握命题方向

1、研究《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形式等作出十分具体的规定,在考试内容涉及的范围和《教学大纲》是一致的,即学什么,考什么。所以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高考主要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了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生物信息的能力以及生物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这一复习方向,认真研究这些能力要求的含义,并结合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搞“偏、难、怪”试题,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可以不复习,对考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搞拓展,对考纲要求的内容要花大力气进行复习。在充分研究剖析考纲的基础上,将围绕“考什么、教什么”的被动状态真正变成“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主动状态。

2、研究考题(高考试题和考纲例题)。

从试题的难度看,七年的理综试题基本是稳定延续。总体趋势:难度逐渐下降。

研究高考试题和考纲例题,要重视:

(1)对“往届高考题”的改编 删去教材和考试说明已不作要求的知识点或材料,适当在原高考题基础上补充新材料,重新整合试题;

由此启发,备考阶段精选往年的经典高考试题,对落实基础与技能较为有效。

(2)对课后习题的改编、重组和整合

课后习题可以说就是高考的母题,高

一、高二上新课时一定要把课后习题融会贯通,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基础试题,也是经典试题,历经多年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自编原创试题

《生物教学》从去年开始征集原创试题,自今年开始每期上都有2-3篇优秀的原创试题刊登,我们不妨看看,借鉴使用。3.研究考试数据的价值(1)、利用考试数据分析教学优势和劣势(2)、利用考试数据指导平时教学(3)、利用考试数据帮助学生增分(4)、利用考试数据指导学生智慧考试(5)、利用考试数据讲评试卷

(6)、利用考试数据助力尖子生成长

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尖子生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教师水平的一把尺子。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也是教师人生价值的体现方式之一。

(二)发挥集体智慧,制订详实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

研究“三考”,是为了把握命题的方向,加强“双基”教学,构建知识“网络”,抓好三轮复习,都是为了提高应试能力。所以,各校根据自己生源的实际情况,要制订周密可行的总的复习备考计划和阶段性备考计划,计划要落实到人、落实到哪一周甚至哪一天,以我为主,避免复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反对不顾学情的一味照搬照抄。如某一个知识点(或专题)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弱点在集体备课时都要认真研究,可采取一个专题(或章)由一个教师主发言、主命题,其他老师补充,最后讨论定稿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又可以迫使发言教师对所讨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所命题目的反复斟灼,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

上一篇:爸妈您放心幼儿园综合活动教案下一篇:我希望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