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影评及经典影评

2024-08-23

怎样写影评及经典影评(精选6篇)

怎样写影评及经典影评 第1篇

快速教你怎样写影评

怎样写影评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电影基础知识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起电影热,97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最近,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

迫降遇险。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8.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的关系。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

9.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10.古庙栖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11.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16.祭奠忠魂。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

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

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

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

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

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

1、单一人物;

2、某类人物;

3、对比性人物;

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

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

2、东西方观念;

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怎样写影评及经典影评 第2篇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criticism或Film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北京东方引航教育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引航教育)是一家集艺术类、自主招生类、传媒考研类于一身的人才教培机构。旗下拥有东方引航教育—传媒考试网、传媒书城、传媒考试论坛和传媒e资料平台。

东方引航教育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全部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师资组成的权威培训机构。东方引航教育成立四载有余,培训学员近两万人次,通过率逐年递升。近两年飙升至97%(艺术类高考)和65%(自主招生)。四成学员顺利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一流艺术院校。

东方引航教育全面整合京内外高校艺术类、自主招生类、传媒考研类教育资源,秉承“人文、创新、多元、艺术”的教育理念,立足传媒领域,引领学生打开知识之门。

东方引航教育艺术类及自主招生类培训课程包括:播音主持类(汉播、英播);编导类(电编、文编);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文学;电视摄影;音乐学;美术类(动画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导演;表演;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小语种等。

东方引航教育传媒类考研专业课辅导课程,主要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传媒类专业课。

如何写影评 第3篇

学写影评, 不但能提高写作能力, 还能提高鉴赏能力, 一举两得。

如何写好影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突破口, 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影视剧展示的东西很多, 写影评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应该选取那些给你感受最深、最能打动人的内容 (甚至是某个方面的内容) 。这样, 才能写深写透,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影评重在评。就文体而言, 影评属于议论文范畴。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就容易把影评写成影视简介。一部影视剧, 哪些地方最精彩, 最能吸引人, 或者哪些地方表现得好, 哪些地方有瑕疵, 都可以作为评论的内容。关键在于写出你对它的感受, 即好看或不好看、精彩或不精彩等, 并据此进行评析。

三、影评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但也必须客观公正。既不能人云亦云, 也不能为了某种功利目的而不顾事实地夸大其词, 或者片面地把所评的电影说得一无是处。

下面是关于去年热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的一则影评, 请同学们欣赏。

《功夫熊猫》中的几个亮点

最近热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有这样几个亮点深深地打动了中国观众。

一、除暴安良的故事情节

除暴安良历来是中华武术的优良传统, 也是中华武林人士价值观的充分体现。《功夫熊猫》叙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除暴安良的故事:

熊猫肥波在和平谷举行的一次武林大会上, 意外地被长老乌龟大师指定为“神龙大侠”, 这就意味着他要为捍卫和平谷的安宁付出代价。而此时, 被猫头鹰师傅关在监牢里的大弟子残豹太郎正蓄积力量, 准备冲破牢房重出江湖独霸武林。对一个平时好吃懒做、毫无武术功底的胖熊猫肥波来说, 要成为一代武林高手, 并且要对和平谷承担起责任, 实在是不可想象!

猫头鹰师傅费尽心机, 精心指点, 肥波开始了魔鬼训练, 终于学有所成, 勇敢地打败了一心想独霸武林的太郎, 为和平谷重新赢得了安宁。除暴安良的价值观迎合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是这部动画片在中国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

《功夫熊猫》是一部武打片, 武打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在这部影片中, 有两处打斗场面可圈可点:

一是猫头鹰师傅的五个弟子———“盛怒五杰” (猴王、灵鹤、快螳螂、俏小龙、悍娇虎) 与残豹太郎在和平谷悬崖的长索道上进行的殊死较量。悍娇虎一马当先, 毫不畏惧地拦住了太郎的去路, 给太郎以迎头痛击;接着娇小的俏小龙———小蛇, 奋不顾身地死死缠在太郎身上, 猴王和灵鹤牢牢拉住摇摇欲坠的索桥绳索。在打斗的过程中, 快螳螂不失时机地果断剪断索桥绳索, 猴王乘机一头撞向太郎……就这样, “五杰”你一拳, 我一脚, 齐心协力, 终于把太郎打下山谷。精彩的打斗场面, 令人目不暇接, 拍手叫绝。

二是太郎与熊猫肥波为争夺武林秘笈———卷轴进行的单打独斗。双方从山崖打到山脚, 从空中打到地下, 从屋下打到屋顶……最终肥波拿出杀手锏———巫师指, 制服了太郎。

三、幽默搞笑但意蕴深刻的无厘头语言

如:“昨天是历史, 明天是谜团, 只有今天是天赐的礼物”;“我私家汤的绝密食材, 就是什么都没有”;“认为它特别, 它就特别了”;等等。这些无厘头语言, 不但为影片增添了喜剧气氛, 也给观众带来启迪。

如何写影评 第4篇

学写影评,不但能提高写作能力,还能提高鉴赏能力。一举两得。

如何写好影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突破口,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影视剧展示的东西很多,写影评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选取那些给你感受最深、最能打动人的内容(甚至是某个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写深写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影评重在评。就文体而言,影评属于议论文范畴。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容易把影评写成影视简介。一部影视剧,哪些地方最精彩,最能吸引人,或者哪些地方表现得好,哪些地方有瑕疵,都可以作为评论的内容。关键在于写出你对它的感受,即好看或不好看、精彩或不精彩等,并据此进行评析。

三、影评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也必须客观公正。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为了某种功利目的而不顾事实地夸大其词,或者片面地把所评的电影说得一无是处。

下面是关于去年热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的一则影评,请同学们欣赏。

《功夫熊猫》中的几个亮点

最近热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有这样几个亮点深深地打动了中国观众。

一、除暴安良的故事情节

除暴安良历来是中华武术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武林人士价值观的充分体现。《功夫熊猫》叙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除暴安良的故事:

熊猫肥波在和平谷举行的一次武林大会上,意外地被长老乌龟大师指定为“神龙大侠”。这就意味着他要为捍卫和平谷的安宁付出代价。而此时,被猫头鹰师傅关在监牢里的大弟子残豹太郎正蓄积力量,准备冲破牢房重出江湖独霸武林。对一个平时好吃懒做、毫无武术功底的胖熊猫肥波来说,要成为一代武林高手,并且要对和平符承担起责任,实在是不可想象!

猫头鹰师傅费尽心机,精心指点,肥波开始了魔鬼训练,终于学有所成,勇敢地打败了一心想独霸武林的太郎,为和平谷重新赢得了安宁。除暴安良的价值观迎合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这部动画片在中国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

《功夫熊猫》是一部武打片,武打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在这部影片中,有两处打斗场面可圈可点:

一是猫头鹰师傅的五个弟子——“盛怒五杰”(猴王、灵鹤、快螳螂、俏小龙、悍娇虎)与残豹太郎在和平谷悬崖的长索道上进行的殊死较量。悍娇虎一马当先,毫不畏惧地拦住了太郎的去路,给太郎以迎头痛击;接着娇小的俏小龙——小蛇,奋不顾身地死死缠在太郎身上,猴王和灵鹤牢牢拉住摇摇欲坠的索桥绳索。在打斗的过程中,快螳螂不失时机地果断剪断索桥绳索,猴王乘机一头撞向太郎……就这样,“五杰”你一拳,我一脚,齐心协力,终于把太郎打下山谷。精彩的打斗场面,令人目不暇接,拍手叫绝。

二是太郎与熊猫肥波为争夺武林秘笈——卷轴进行的单打独斗。双方从山崖打到山脚,从空中打到地下,从屋下打到屋顶……最终肥波拿出杀手锏——巫师指,制服了太郎。

三、幽默搞笑但意蕴深刻的无厘头语言

如:“昨天是历史,明天是谜团,只有今天是天赐的礼物”;“我私家汤的绝密食材,就是什么都没有”;“认为它特别,它就特别了”;等等。这些无厘头语言,不但为影片增添了喜剧气氛,也给观众带来启迪。

电影头号玩家经典台词及影评 第5篇

1、这是“绿洲”世界,在这里唯一限制你的是你自己的想象力

2、大家来到绿洲是因为可以做各种事,但是他们沉沦于此是为了不一样的人生

3、我现在跟你们说这些,是因为未来陷入了危机

4、我来这里是为了逃避现实,但我发现了远比自己更重要的东西,我交到了许多朋友,我找到了真爱

5、现在有很多人已经失去了生命,这是一场控制未来的战争

6、找到他,欢迎加入起义军

7、这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我说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生死

8、问问你自己,你愿意为此而战吗?

影评:

斯皮尔伯格把他对电影的梦想、热心、爱与情怀,浓缩到这部片子,通过极具年代感的经典电影和角色,又并茂高科技的现代游戏闯关,他拿手的、专注的、想诉说的都在这里给影迷情倾盆呈现,并在最后一句“谢谢你玩我的游戏”推向高潮,就像在银幕前看着他对我们说“谢谢你看我的电影”…

公民凯恩串起了闪灵、鬼娃、高达、哥斯拉、亚基拉、街霸、铁巨人、金刚、龟波气功……,加上迪斯科音乐和各种游戏卡,简直是是一部全球世纪流行文化编年史。感谢撕皮儿剥壳,把我们这些大孩子一把拉回追看《回到未来》和《夺宝奇兵》的神奇年代,跟着逼真的.特技和癫狂的想象去重温我们的“玫瑰花蕾“。

老男孩斯皮尔伯格或许借此片宣告了未来电影的走向,电影不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玩的

老斯这次真是玩炸裂了,一部让游戏迷、科幻迷、影迷、动漫粉、电子乐迷燃爆的年度科幻神作,各种梗和彩蛋不刷个两三遍是看不过来的!!(已二刷,嘻嘻)

怎样写影评及经典影评 第6篇

84年后电影的片头是一段发黄的老镜头,但是其实是运用技术手段模拟出来的效果,其用意就是再现当年这艘船出发时的壮观景象,令观众的思绪飘回到那个发冷的日子。194月10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号称“永不沉没的客轮”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普顿出发,计划的目的地是美国纽约,开始了这艘“梦幻邮轮”的处女航。4月14日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两小时四十分钟后,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为人所知的一次海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了解这个事件之后就打算将本片改编成电影。但是在这之前,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已经四次搬上过银幕(其中1958年的《冰海沉船》最为中国观众所知)。卡梅隆就自己构思了一个发生在这艘轮船上的一个关乎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没想到成为了经典。

在这一段镜头中,我们可以听到一段十分舒缓而熟悉的音乐,在本片中也多次出现,代表了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这段音乐是著名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的作品,由他创作的《勇敢的心》《燃情岁月》等电影音乐都以动听的旋律深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和收藏。通过他的作品可以听出他本人的音乐创作受到爱尔兰地方音乐的影响很大,风笛等元素的加入使得这些音乐拥有了如梦似幻的唯美特质。《泰坦尼克号》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其中音乐的紧密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下文会提到。

影片采取倒序的结构。一开始的时间是,一艘比较先进的深海探测船潜入大西洋3821公尺的深度,船舱里的探险队员是要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中寻找一块价值连城的钻石“海洋之心。跟随他们的在迷宫一般的沉船里游弋,能够看到当年乘客们的皮鞋、眼镜、破败的钢琴。终于,探险队员们找到了一个保险箱。当他们上船后满怀期望敲开后却发现里面只有一滩毫无用处的泥浆和一张画稿。那幅画稿经过清理之后,竟然可以看出是一幅裸体女人的画像,而女人的脖子上正挂着他们所要寻找的那块钻石海洋之心。这一段镜头明显看出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船发出的光居然可以照射到海底。类似这种缺乏常识的穿帮镜头在电影中比比皆是,接下来我就不多揭穿了,因为很多著名穿帮都已经路人皆知。不过通过这一段,可以感受到这艘大船如今的凋敝,并且可以想象出当时沉船时震撼人心的画面。

84年后最终罗斯没有嫁给卡尔。探险队员们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唏嘘感叹,受了一次心灵的净化,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那么那个“海洋之心”究竟在哪里呢?它仍然被罗斯保存着。年迈的罗斯拿着它,慢慢的踏上船的围栏,虔诚的将这块价值连城的蓝宝石投进了大海中,愿它与杰克的在天之灵同在。在灾难中的人性显得更加充满光辉。这让我想起了这次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爱情故事,而我总会被他们所深深打动。灾难无情,可是只要有爱,哪怕不能此生在一起,这份感情也会跨越灾难的阻碍,成为永恒,封存在心中最美好的位置。

电影还有一个尾声。在老年罗斯的睡梦中,我们又一次梦回泰坦尼克号,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杰克迎接罗斯,两个人在大家的期待中拥吻,周围的人无不为之欢呼鼓掌。导演在最后满足了我们的心愿,让整部电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那首《My heart will go on》在最后响起。这也开创了大片贯用的“出片尾字幕在播放主题歌”的习惯。席琳.迪翁的歌声穿透银幕,回响在观者的心中。

上一篇:掘进一队管理制度下一篇:金融管理专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