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

2024-08-10

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精选11篇)

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 第1篇

教育随笔:让任性的孩子摆脱“任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最为常见的是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和放纵,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一种理应被包容、被关爱、被保护的依赖型人格――任性。

一、案例背景

张阳:男,年龄5岁,性格外向,聪明可爱,学东西也很快,但最近我经常发现孩子很任性,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脾气。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他总爱把音量开得很大,我们觉得闹腾,让他把声音调小一些,他就像没有听见,谁要再多说他几句,他就开始顶嘴。我气不过,抢过他手中的遥控器,他便开始发脾气,大吵大闹。有时,我们晚饭后出去散散步,我带他去超市走走,他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就缠着要我买,我觉得那些东西也不实用,没有买的必要,便轻言轻语哄他,可他都听不进去,把想要的东西死死地拽在手里“就要,我就要!”一边喊还一边抹眼泪……惹得身边的人不住的往我们这边张望。

二、教育方式及结果

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生活中,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是尽量满足。很少考虑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有时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又一次又一次的做出让步,以至于孩子如此任性。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一开始我会按捺自己纠结的情绪,耐心的跟他讲道理:“电视声音太大,对我们的耳朵不好,还会影响到别人,我们把音量调小一些好吗?”“我们知道的,好孩子都会听爸爸妈妈的话,在超市里不随便要东西,对不对?” 如若孩子还是不依不饶的,我便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脸地对他一顿教训,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对于孩子任性时的表现,我万分头痛。那么,怎样让任性的孩子摆脱“任性”呢?

三、家长反思

张阳是我们家的独生子,加之年龄又小,不知不觉间,便出现了放纵、娇惯的现象,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孩子养成了任性的坏毛病。我们仔细剖析孩子的种种表现,不难发现,孩子的任性多半是成人的教育不当造成的。 长辈的溺爱,为孩子提供了千依百顺的生活环境,家长的让步迁就,使孩子积累了“成功”经验,形成 “任性”的习惯。当他们的`目的没有达到或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又哭又闹、撒泼打滚。有时我真的束手无策,只好满足他的要求,有时实在生气,便简单粗暴的制止他的行为。其实,这样做,不仅不能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反而会导致他更任性,或使他们变得蛮横不讲理,攻击性行为增多。因此,当幼儿有任性行为,我们家长要及时洞察幼儿的心理活动,采取正确的态度,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任性行为逐渐消除,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新教育方式方法

幼儿形成任性、散漫,无拘无束,唯我独尊的习惯,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喜好,不顾他人的感受,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半点委屈,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对幼儿的成长很不利。我认为要改善孩子任性这一普遍问题,我们要讲究教育策略: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

对于幼儿的任性行为,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对幼儿正确、合理的要求就予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可以对他们讲清理由,拒绝要求。时间长了他们就知道哪些行为是可行的,哪些行为是不可行的。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之间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一致,否则不仅对孩子的要求无法达到,降低教育效果,而且会产生不良的作用,让他觉得自己有“靠山”相助,变得更加任性。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好朋友来家里做客,儿子把自己新买的遥控汽车拿出来显摆,可不小心弄坏了,儿子便不依不挠的撒泼“都怪你,我的玩具才坏的,你给我赔!”当孩子任性,乱发脾气时,我们的劝说他根本听不进去。可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我们可以利用其他的新鲜事物吸引他,转移他的注意力。“哎呀,你还有一个这样的玩具,是变形金刚吗?它该怎么玩呢?”这时候,儿子很认真的说:“我教教你吧!”于是他开始摆弄他的变形金刚。当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我们告诉他刚才的做法是很不好,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3、必要时,家长对幼儿做出适当让步

在人多场合,幼儿有任性行为时,家长不要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态度,可顾及一下幼儿的“面子”,灵活处理,暂时满足他的其他要求,做出适当让步。比如,孩子看上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但这件衣服没有适合他的号码,价格又太贵,可孩子拗着非要买不可。这时候,我们可以跟孩子商量:“妈妈今天没带那么钱,我们买一盒新彩笔吧,明天带到幼儿园给老师和小朋友看一看,他们肯定喜欢。”事后告诉他,他的表现妈妈不喜欢,别人也会笑话的,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仅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还会给以惩罚。

4、对幼儿的任性行为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当孩子出现任性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去理睬他,如:吃饭时,幼儿从汤碗里拿起一块排骨,吃过后,又扔回到了盘子里,结果把排骨汤溅的满桌子都是。我们都很生气,但鉴于是吃饭时间,我们决定对他不理不睬、不闻不问。过了一段时间,他觉得气氛不对,就主动跑到我们跟前献殷勤。这时,我们要简单而认真地对孩子说明这件事上,他做的不对的地方,让他切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引导幼儿进行规则训练

家庭中,我们可以多跟幼儿玩一些规则性游戏,加强规则训练,引导幼儿学习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此外,我们要鼓励孩子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改掉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的坏习惯,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质。在教育过程中,孩子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我们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技巧,坚持锲而不舍的教育态度,引导任性的孩子摆脱“任性”。

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 第2篇

不少父母说:“我的孩子太任性,应该怎样教育他?”有的家长甚至说:“我的孩子是天生的拧种,真没办法。”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会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其一,模仿别人的结果。

在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对其他孩子起了一个反面教员的作用。有的是非不明的孩子,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样会模仿。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其二,家长迁就的结果。

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迁就的结果。

其三,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孩子的结果。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贬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产生任性对抗行为。孩子长大了太任性,一点好处没有。在家里,不听父母长辈的话,我想怎样就怎样;在学校太任性,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怎样使孩子由任性变得不任性呢?分析孩子任性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前述三种原因,第一种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响,重点在分清是非,让孩子对任性产生一种讨厌的心理,不去模仿。如果是父母自身一方有任性行为,则应认真反思,坦诚地与孩子交流,承认自己的行为不对,教育孩子不要学。而且请孩子监督自己,帮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如果是第二种原因,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矫正自己的迁就行为。一方面教育孩子认识任性的害处,有实例说明任性会使人做错事,会碰壁,在集体中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影响进步。另一方面,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责任,无原则的迁就是不对的,孩子任性,自己应负主要责任。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克服任性,来个约法三章。比如,父母给孩子提出某种要求,先讲清道理,为什么这样要求;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有自己的主张,也必须说明理由。如果双方有矛盾,就充分讨论,还可以请其他长辈、老师发表看法。

如果是第三种原因,家长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同时,坚决改变过于苛求和伤害孩子的行为,要宽严适度,保护孩子的自尊。创造民主气氛,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其实,任性就是不讲理。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突出了讲解的过程,任性就会改变。切记不可以任性对任性。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改变任性的毛病。群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个人的意愿与大多数人意愿不符,就会被否定。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性活动。节假日安排出时间约几个小朋友一起进行游乐活动。事先给孩子讲清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要服从多数,不固执,不闹情绪。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更要积极参加,应主动向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要任务,认真完成。家长主动与老师联系,给孩子安排点负责任的工作。孩子在与别人的沟通中,会体会到任性无用武之地。帮孩子选择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孩子做朋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同龄伙伴之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讨论问题,对克服任性毛病大有好处。允许孩子到小朋友家里去,让他感受小朋友是如何听从父母的教导的。还可以让孩子请小朋友监督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 第3篇

关键词:《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朦胧诗,童话诗人

一、顾城的“城”——安静的孤独

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顾城在众人中的存在感似乎不高。不少当年的诗友, 提起他时都声明不愿做过多的评论。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对赵振开、北岛、芒克、赵一凡等人有着浓墨重彩的回忆, 并就他们在当代诗坛的地位进行了评价, 说:“没有北岛、芒克、黄锐等人就没有《今天》, 这是事实;没有北岛的《回答》, 没有芒克的《天空》, 没有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没有江河的《纪念碑》, 就没有《今天》在中国现代诗历史中的地位, 这也是事实。”但对顾城却没有太多印象。顾城像一个稀薄的白色影子, 沉默的飘荡在众人周围。他总是戴着一顶裤腿改造成的帽子。据他解释, 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从顾城的诗歌来看。虽然他眼中的世界满是尘埃, 但他与生俱来的高洁却依旧能燃起穿透灰尘的光亮。然而那顶帽子保护了他, 却也让他远离了真实的世界。顾城的姐姐顾乡称他“小时候干的最多的事, 就是走到穿衣镜前看自己, 或者在墙脚下数蚂蚁”。如同希腊神话中孤芳自赏的少年那耳喀索斯, 临水照影, 化为水仙。

他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他给自己建了一座城, 把一切肮脏复杂的成人世界关在外面, 只留自己一人在安静的天地之中徘徊。如他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描写的一样,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孤独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的情感, 然而顾城的孤独是安静的。他沉默, 却没有在沉默中爆发。在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 顾城却只是选择了坐在枝头, 沉默安详地观望着世间的一切。这种孤独, 不由令人在怒其不争的同时, 由衷地哀其不幸。

二、彩色的时刻——丰富的意象世界

顾城是一个孤独、安静而又任性的孩子, 他沉浸在孩子般的世界里, 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里用自己特有的风格描绘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意象。

(一) 象征。诗人在诗中写到“我希望 / 每一个时刻 / 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 我希望 /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 画出笨拙的自由 / 画下一只 / 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泪水象征着悲伤和软弱, 而“永不流泪”则代表了诗人的坚强与渴望。提到顾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就不能不说起他那首著名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黑暗象征着一代人心灵上的阴影, “眼睛”象征着一代人探索的眼睛, 而“我”自然便是那一代人的象征。短短二十个字之中连用三个象征且平滑自然, 不得不称赞诗人的灵性和技术。

(二) 变形。诗人可以画下“爱情”, 画下“笨拙的自由”, 画下“未来”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意象的变形其实是诗人心态的体现, 情感的流露。他渴望纯粹的自由和爱情, 可现实的残酷导致他愈发的失望和颓唐。因此他最终才会忍痛“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 / 让他们去寻找蝴蝶”。诗人的心灵被扭曲, 流露出的视线也因此变形, 因此视角中的一切改变了原有的形态。

(三) 通感。诗人意象世界的建造是新鲜生动的。如诗里有“淡绿色的夜晚”, 成人的夜晚可能是黑暗的, 而孩子般诗人的夜晚却是“淡绿色”透明的, 通感的运用使客观世界一下子变得丰满和形象起来。诗人的另一首诗《爱我吧, 海》中也有“声音布满冰川的擦痕”这样的运用。诗人将无形的听觉形象表现为有形的视觉形象, 在诗中创造了广阔的世界。

(四) 拟人。“最后 / 在纸角上 / 我还想画下自己 / 画下一只树熊 /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从林里 /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 发愣。他没有家 /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 他只有 / 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 /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诗人通过“树熊”来刻画自己的心态和内心深处真挚的渴望:树熊没有家, 坐在树枝上发愣, 不知去向何方。它所拥有的, 只是许多甜美的梦想和一双渴望幸福之光的眼睛。树熊实为诗人的写照, 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五) 蒙太奇。“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落叶 /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这些似乎毫无关联的意象在此本身就是语言, 是超越了公式化的语言。顾城诗中的意象, 正是诗人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

三、童话诗人——温柔的浪漫

顾城是我国现当代史上唯一的一位“童话诗人”。他宣布自己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这一句描述了他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 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着, 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复杂甚至有些肮脏的成人世界里, 顾城选择了“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他甘愿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 他要“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他的诗歌建立在分裂的现实之上, 并试图在诗歌中解决这个世界不和谐的痛苦, 以实现“笨拙的自由”。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采用了儿童视角, 在儿童的世界里改造着成人世界。儿童的形象细数着泪水和阴云, 冲洗着暴力灰暗的残迹, 干净温柔如镇魂歌一般。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这样一语洞悉了世界的斑驳, 悲凉而又崇高。用孩子的口吻诉说着一切, 比成人的咆哮更振聋发聩。顾城在诗中让小河快乐, 让丘陵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生于黑暗但没有诅咒黑暗, 却是歌颂自由和光明。他纯净的愿望就像雨后不染尘埃的大地, 所有人都在这里受到了洗礼。顾城用未涉世的孩童的眼睛和心灵感受着成人世界。关于“童话诗人”这一称号, 他曾在采访中指出, 这个“童”是李贽“童心说”的“童”, 指未被污染的本心, 而不是儿童幼稚的心。因此他的诗中住着一群不会流泪的眼睛, 住着没有痛苦的爱情, 住着美丽的未来——只有他们才可以拥有“一个彩色的时刻”。

四、“我任性”——必然的毁灭

顾城这种孩子气的风格, 有其可爱纯洁的珍贵之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对待世界的态度上, 北岛着力于“战斗”, 舒婷用心于“爱”, 而顾城则逐渐采取了完全不负责任的“任性”态度:他任性地肆意使用孩子的权利, 他“想涂去一切不幸”, 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以至于在“领不到蜡笔”的时候, 任性地“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他这种顽童般的性格是对文革时期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驳。但这种反驳是以一种孩子气的方式完成的, 因此顽童到最后也容易失控。童话成就了他, 最终也将他毁灭。他是一个至死也没有走出精神的童年的诗人, 拒绝成长是他一切成就和悲剧的原因。他用最天真质朴的语言在写作, 并终究将自己迷失在这样虚幻的罗网之中。他再次生动地证明, 在高尚和卑下之间, 在真理与谬误之间, 在善良与邪恶之间, 在天才与疯狂之间, 只有一步之遥。他说着“孩子们将死都理解成一件容易而且无所谓的事, 他们不会知道人死了也就永远离开了这个美丽干净的世界”。然而他却在新西兰的小岛上和这个世界就此告别, 毫无留恋, 残酷无比。

但诗歌从来就是这样。他不是伦理纲常的的楷模和范本, 虽然它往往蕴含着比道德更复杂更动人的情感。从这个角度而言, 顾城不但无法删除, 而且是一个最生动的楷模。

参考文献

[1]徐晓.今天与我[A].刘禾.持灯的使者[C],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A].顾城精选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3]顾城.一代人[A].顾城精选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4]顾城.爱我吧, 海[A].顾城精选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5]顾城.生命幻想曲[A].顾城精选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面对孩子的任性 第4篇

大眼睛姐姐,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看电视时,他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他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到饭桌上……面对这样任性的孩子,我真的好无奈。

热 线

解 答:

孩子的任性使父母万分头痛。面对任性的孩子,父母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父母选用。

一、 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 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儿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 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 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家长怎样教育孩子的任性问题 第5篇

一、三个方法应对宝宝的小任性

1、暂时回避

孩子任性时所提出的要求多也不合理,这些要求不被满足,孩子就会无休止地纠缠父母。这时,家长可以回给宝宝一个冷淡的态度,纠缠、哭闹都没有用,因为爸爸妈妈根本不理会。发现了这一招无效,孩子会很快收住自己的任性。等到事后,家长可以针对这一件事情和宝宝交流,告知不理会宝宝的原因。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任性行为出现时,父母可以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孩子坚持要在游乐场玩耍,但家长却有事情要尽快离开,这时妈妈可以对宝宝说:走吧,我们去坐公共汽车!宝宝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转移的,妈妈的提意会让宝宝产生新的兴趣,所以欣然答应。这样让宝宝愉快地消除了任性,是一个非常棒的.方法。

3、理解孩子的情绪,约束孩子的行为

比如说,今天的饭菜没有宝宝想吃的那一种,宝宝因此耍起了小脾气拒绝吃饭。家长这时一定不要去迁就孩子,去单独给宝宝做想吃的饭菜,而是应该向宝宝表明饭菜只有这些,不可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依然坚持,那就让他小尝一次挨饿的滋味吧,宝宝不会真让自己饿到的。

二、宝宝任性的危害

任性从心理学来讲,是一个人缺乏自我约束力的表现。这种情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宝宝一次任性家长放纵,那么今后宝宝任性的次数会越来越多,这极容易让宝宝成为个性偏执、意志薄弱的一类人,所以纠正宝宝的任性非常有必要。

任性不及时纠正,还容易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变得固执、不讲道理,这样一来,宝宝正常的生活能力发展就会受限。在人际交往方面,任性的宝宝很难被他人所接受,所以这些宝宝常会感到孤独,经常会产生挫败感,如果任性持续到成年,那么任性就易发展为冲动,冲动之下,一些严重的错误与过失极容易发生。

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 第6篇

1、转移注意力

遇到孩子任性的时候,就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开,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当孩子在闹脾气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物上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转移后,便会忘记刚才的不愉快,忘记无理取闹的要求了。

2、有意冷落

当孩子因为一些过分的要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那么父母不妨有意冷落孩子,不要与他讨价还价,父母不予理睬,孩子也会觉得没趣,然后就会作出让步。事后再对孩子作出说明,讲一下大道理,这样才能让孩子听进去,如果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和他讲道理,那么基本上是没用的。

3、提前约定

如果已经发现了孩子的任性行为,那么不妨用“约法三章”的方法来对付孩子的任性,如要带孩子去商场,提前就跟他约好:“今天上街买衣服不是买零食,答应就带你去”。

4、榜样示范

孩子总是喜欢有样学样的,发现孩子任性的,不妨多举一些乖孩子的事例让孩子学习,也可以让孩子看看童话故事或者动漫片,让里面的人物来给宝宝树立榜样,让宝宝戒掉任性的行为。

5、适当惩罚

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惩罚一定要得当,过度惩罚会让孩子更加叛逆。但孩子任性的时候,可采取取消购买食物或玩具的承诺,或者让孩子到房间去闭门思过,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6、注重表扬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方面要规限孩子的不良习性,一方面当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重表扬,这样会让孩子开心,从而更喜欢当一个好孩子。

想要孩子不任性,父母还应做到:

1、不宠溺孩子

2、不要总是顺从孩子

3、孩子有错不能偏袒

4、要让孩子适当吃苦

5、自身也要做好来

/写在最后/

任性孩子的教育方法 第7篇

1.建立一个和谐的民主型的家庭

对少年期的孩子,一般说来并不要求放任,并不决然反对家长的干预,而是要在父母的关心与孩子的独立之间寻求某种可以接受的关系。因此,父母对子女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有计划地放任”。

一方面,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其自然发展、充分发挥其特长,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另一方面,绝不放任自流,娇惯孩子,使其随心所欲。宽容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承认他们是有各种感情愿望的独立人,纵容则是容许孩子有不良行为,它只会给孩子带来奢求,增加孩子对不合理权利的需求。

在民主型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他们正当的要求给予肯定和满足,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则耐心地作出解释,因势利导地加以制止。孩子想用剪刀,家长就教他怎样用,不会生硬地把剪刀夺过来,对他痛加呵斥。

2.对孩子不良的行为连行必要的“惩罚”

“惩罚”不是责骂和殴打,而是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施行的一种心理对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的就一定要做,不行就是一定不行,绝不做出让步。

孩子晚上想看电视,哭着闹着不去睡觉,父母对他的哭闹就不予理睬,把电视关掉,让他去哭.等到孩子感到哭闹的“武器”不灵的时候,他就会自动停止哭闹。这时再去跟他讲道理,他就容易接受了。

3.对孩子的任性进行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5.采取预防措施

在先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

6.巧妙运用儿童心理

孩子任性,怎么办? 第8篇

任性是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的通病, 常听同事抱怨自己的孩子老是不听话, 脾气大, 很难管。面对孩子的任性, 你是怎么做的呢?训斥一顿、棍棒吓唬还是置之不理?我家的宝贝——燃宝已经5岁了, 越来越能干了, 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她喜欢找事做, 绝不会无所事事待着。于是, 燃宝说“我要”、大人说“不行”的较量越来越频繁。不过面对她, 我可有自己的招。

二案例描述

“四点钟学校”放学回来, 已是五点多了, 进门看见奶奶正在厨房里烧菜。一回头只见燃宝正围着茶几在玩弄奶奶昨天买给她的新玩具。“燃宝, 你在玩弄什么玩具?”我说。听到声音, 她才知道我回来了, 抬起头, 似乎很高兴, 说:“妈妈, 我在玩‘超人’。”说完, 就又低下头, 继续摆弄着“超人”的不同姿势, 不时发出阵阵欢笑。而茶几旁边则散落了一地的玩具车、橡皮鸭、彩色笔、泡泡枪等玩具。我本来想让她先停下来, 但看到她如此投入, 不忍心打扰她。

十几分钟过去了, 地上的玩具越来越多。我原想把地上的玩具收拾起来, 但转念一想:如果就这样把玩具收起来, 那她下次岂不会重犯, 长此以往, 不就养成了随地乱丢玩具的坏习惯了吗?“开饭了。”随着爸爸的回来, 奶奶宣布。“燃宝, 过来吃饭啦。”宝宝头也没抬, 只顾自己玩着“超人”等玩具。爸爸有些生气, 径直朝客厅走来, 看见满地的玩具更生气了, “燃宝, 你吃不吃?赶快把玩具整理好过来吃饭!”爸爸大声说。“不吃, 我还要玩呐!”燃宝也不甘示弱。爸爸气不打一处来, 拿起地上的一个玩具“啪”地往茶几上一摔:“你吃不吃?”“不吃, 不吃, 就是不吃!”燃宝怒目圆睁。见此还不见效, 爸爸拿出毛竹枝就想打。见此情形, 燃宝非常害怕, 急忙跑过来躲进我怀里, 并投诉:“爸爸打我, 爸爸打我!” (之前燃宝被毛竹枝打过) 我示意爸爸坐下:“别急呐, 你不是常说教育孩子需要智慧吗?”

我见机会来了, 对宝宝说:“爸爸为什么要打你?”

“我不吃饭, 要玩。”宝宝似乎明白被打的原因。

“不吃饭, 宝宝怎么长高高、长胖胖呢?我们去吃饭好不好。”

“不——要——”宝宝还想着玩。

“那我们先吃饭, 吃完了饭, 妈妈陪你一起玩, 跟你一起摆更多的‘超人’造型, 好不好?”我眼睛盯着她, “妈妈不骗你。”

听到我要跟她一起玩, 宝宝很是乐意, “好。”一声清脆的回答。

但我还不满足, 继而对她说:“你看你刚才玩的过程中, 地上丢了这么多的玩具, 我们之前不是‘约法三章’了吗, 玩具只能放在茶几上玩, 不能丢到地上, 玩好后要放进书柜里, 你难道忘记了吗?”

经我一提醒, 宝宝似乎觉得自己做得不对, 有些后悔。

“那我们一起把它们捡起来, 放在书柜里, 好不好?”

宝宝点点头。

收拾好玩具, 吃完了饭后, 我陪着她一起摆弄“超人”玩具, 当她摆弄出一个新的“超人”造型时, 她都会发出一阵阵的欢呼。我则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一个个不同的“超人”造型就这样诞生了。这时爸爸投来赞许的目光, 说:“看来, 教育孩子是要讲究方法的。”我望着宝宝那调皮、可爱的神情, 不由感慨:要教育好她, 任重而道远啊!

三分析与反思

分析上述案例, 孩子的任性往往是由大人不当的教育方法、言行举止引起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特别是面对新鲜的事物时。当你这时想要剥夺孩子玩的权利, 若方法不当, 极易激发孩子任性的一面。案例中的燃宝跟她爸爸急我完全可以理解。反思以上案例, 我的几点做法值得各位家长借鉴。

1.“约法三章”

导致孩子任性的原因往往是孩子本能的需要——吃和玩。吃是维持生命的需要, 玩是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 孩子不断地会有“我要……”的要求。但是, 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爱说“不行”。即使他们长大一些后, 知道了“为什么不可以”, 他们的自控能力也还是很有限, 还不足以控制强烈的“需要”冲动。而值得庆幸的是, 幼儿的思维很刻板很模式化。父母若从一开始就和孩子“约法三章”, 不轻易改变, 孩子的意愿就能够接受。比如, “饭要吃干净, 不能浪费”“睡前要刷牙、洗脸”“玩具玩好后不能丢在地上”等。案例中的燃宝教育“约法三章”起到了作用, 当她发觉自己做错时, 很快改正了错误。这样经过几次教育之后, 相信燃宝很快会养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

2. 采用“延缓战术”

延缓就是一种有条件的满足。有些东西虽然易损坏、散落, 但也是可以让孩子碰的, 因为这是孩子心理探索的需要, 只要在给定的条件下满足孩子, 孩子多数会配合。比如, 快吃饭了, 孩子想要喝酸奶, 你可以告诉他“吃完饭后可以喝”, 这就是延缓满足。案例中的我采用此术, 不仅让孩子吃了饭, 也让孩子玩的天性得到了发挥。不过, 在这过程中父母必须说话算数, 取信于孩子, 试想我如果后来没有一起陪燃宝摆弄“超人”玩具, 那么孩子下次还会相信我吗?

3. 少干涉, 多鼓励

案例中的我十分重视孩子充分探索、摆弄的自由。只要对生活起居, 对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没什么影响, 我都不会干涉。如果燃宝在玩耍的过程中有了“重大发现”, 我也总是给予热烈的称赞, 并尽量放下手里的活去欣赏她的“新大陆”。燃宝不是在我的赞扬声中, 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超人”造型吗?这不就提高了她的思维创造能力了吗?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理解孩子的任性 第9篇

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个说法,就是“我们把最坏的一面都留给了最亲近的人”。我们的文化倾向于维护长幼尊卑,也容易把撒在亲人那里的怒火理解为,这是因为亲人好欺负,不会因为自己的任性行为离开自己。单就道德的方面来评价,这个确实没有错。只是,对任性的说教和指责,很少会起到正向的作用,被指责的人,不是愤愤不平,就是觉得自己很糟糕,很差劲,这样的效果,其实也是发出指责的人不想看到的。

我跟那位一岁多孩子的妈妈是这样说的,孩子之所以会在别人那里很乖,在你面前会放肆,是因为在你这里感觉安全。发展心理学上有个主流观点是,小孩子刚刚出生时,是没有个人界限感的,不知道我和世界、我和他人是有区别的。不会控制自己躯体的婴儿偶尔挥动胳膊打到自己的头,还会不理解,以为自己被攻击了,哇哇大哭。

最初孩子没有我和妈妈的概念,也无法把妈妈跟其他人分辨开来,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会发现,我跟周围的人不是一体的,周围的人也各不相同,这个时候孩子会辨认出妈妈和其他人有什么差异,并变得更亲近妈妈一些,从这个时候,有的孩子就会开始认生。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就能充分体会到,不同的人对待他的态度不一样。慢慢地孩子还会发现,不同的人对自己行为表现的要求和期待不一样,比如跟爸爸一起也许不能被抱着走路,提出要求也可能不会被答应,孩子跟爸爸在一起时也许就一直自己走,显得独立而勇敢,跟爸爸一起走到妈妈身边时,一直因为感受到爸爸的态度而没有提出“抱抱”要求的孩子,也许就会马上跟妈妈说“抱抱”。妈妈也许会说“跟你爸爸一起就知道疯玩,到我身边就要抱了。”其实是孩子知道,跟爸爸一起不能得到在妈妈那里得到的拥抱和温存,但可以玩得很刺激;跟妈妈一起不像跟爸爸一起那样好玩,危险动作都会被阻止,但在妈妈这里有很多的拥抱和温存。

孩子学会了自然地在不同的人面前调整自己的行为,去不同的人那里寻求不同的需求满足,这从孩子的发展来看是有益的进步,是健康的,就像大人懂得根据时机和场合去调整自己的言行一样。

到孩子更大一些,进入幼儿园或者白天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的时候,妈妈们也许会发现,孩子在自己面前,短时间内负面情绪似乎变得更多了。幼儿园老师、老人家和保姆会告诉你“一切都好啊,吃饱喝足了啊,很听话啊”,然后孩子交到你手上,就是各种哭闹,不讲道理。有妈妈甚至以此为理由判断老师才能带好孩子,于是把孩子送全托。其实这是孩子知道妈妈不在身边,感觉不那么安全,所以会收敛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要求,压抑自己的感受,去适应另外一个教养人,但收敛和克制并不代表孩子的需求也会被压制下去,到孩子再次看到妈妈时,孩子就会去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要求妈妈去满足他的需求。而孩子还没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妈妈我今天受委屈了,我需要你安慰我。”“妈妈我觉得很伤心,我想你抱抱我。”这样的说法很多孩子说不出来,所以会选择哭,闹,胡搅蛮缠。

家长可以做的,是倾听孩子的感受,满足孩子的需求,等孩子平静下来,再教教孩子可以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认为孩子越小,这个过程家长就越要耐心,接纳孩子的表达,传递对孩子的关爱和信任,这要求家长放下对孩子的评判,把孩子当做一个需要关怀的生命来看待。一个孩子如果“任性”也不被当做不懂事的坏孩子看待,他就能够在成长中感受到家人的信任和关怀,也能感受到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和肯定。

对大人,或许稍微不一样。很多大人选择在家里对亲人发火,确实也是因为需要释放。除了倾听,家人还需要坦诚地告诉发脾气的人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让发脾气的人学会用不伤人的方法来表达情绪。总的来说,面对这样“任性”的人,理解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都比批评来得更“有用”。在此列举一些应对“任性”的孩子和大人的技巧,请大家酌情使用。

对孩子:

1.目光的关注,专注地倾听和陪伴,比语言更重要。

2.有的孩子在很“任性”时需要身体接触,拥抱和抚摸能让他们安静下来,但有的孩子宁愿你在一旁呆着,不碰他。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3.等孩子稍微平静一些,用语言帮助孩子梳理经历“事情是这样的……”,表达感受“你感觉……”。

4.等孩子完全平静下来(情绪平复,需求得到满足),如果情况合适(你有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条件),可以跟孩子探讨一下: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可以怎么办?我希望妈妈怎么办?如果希望教孩子一些方法、技巧和规矩,这是很好的时机。

对大人:

面对不那么激烈的“任性”表达,请参考对孩子的第1~4步。

面对很激烈的“任性”表达,请在对孩子的1~4步之前,加上一个“沉默”或“暂停”时间,让发脾气的人先释放一下。

面对让你难以接受感觉自尊受挫的“任性”表达,请在对孩子的1~4步前,表达对方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和感受,比如“你当着其他人的面这么大声地跟我说话,我的耳朵都嗡嗡响了,我很害怕,也觉得很难堪。”如果你有力量跟对方继续对话,就坚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倾听对方,反之,可以等对方情绪平复后再继续。

教育随笔:孩子任性怎么办 第10篇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独生女,一直生活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怀抱里,由于各种社会和家庭的原因,任性成为现代孩子的共性,在家中,家长事事都顺着他,而一旦融入到一个大集体中,由于自己的要求一时得不到满足,他们会显得暴躁、情绪失控,因而会以各种方法来宣泄,以达目的。

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那怎样引导任性的孩子,使他们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呢?

一、要严、爱适度

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同样也是老师心中的“宝贝”,在真诚的爱护和关心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的坚持说服教育,不能随意顺着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使他们知道做的对的,大家会支持他,相反,则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使孩子慢慢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二、以多种方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对荣玉的教育中,老师告诉孩子,得“第一”的渠道有很多,例如:在幼儿园里帮助老师和小朋友打扫卫生、整理玩具、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团结协作等等,都是“第一”的表现,都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并不是以不合理要求排在“第一”,大家就会认可。

三、“冷”“热”处理要恰当

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要重视孩子此时个性上发展的特点,“冷”“热”处理要恰当,对其不合理要求不能迁就,一时难以说服,可采取“冷处理”,使孩子明白无理取闹所得到的收效是不大的。

四、家园协同教育孩子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重视幼儿的在园教育,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恰当,要求不一致,会使其有机可乘, 从而形成孩子在园很听话,而在家仍是“小霸王”的现象。

孩子任性家长教育理念要跟上 第11篇

第一章:与任性的孩子“过招”

第二章:让孩子远离心理疾病的几种能力

第三章: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了,只知道一味的宠爱,造成了孩子人性的心理。如何才能让孩子远离任性呢?今天小编就教你几招。

与任性的孩子“过招”

现在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过度宠爱致使一些孩子变得很任性,让很多父母头疼。要想改变孩子任性的习惯,不妨这样做:

家长教育理念要一致

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家长要“统一战线”,不能各执己见,否则会造成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严重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在教育方面意见出现分歧时,家长要事先讨论,意见达成一致后再面对孩子。

自己动手,积累自信

任性的孩子在自己做不好一些事情时(比如组装玩具)会气馁,甚至大发脾气。这时,家长要耐心地教孩子去做,而不是代替他。让孩子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情后的快乐与成就感,以积累其自信。

合理满足孩子的需要

对孩子的非理性需要,家长要慎重考虑,不能一味地无条件满足。比如10岁的孩子哭闹着要买苹果手机,如家长不满足就不去上学。面对这样的要求,一定要先了解孩子要买这款手机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耐心地倾听孩子要手机背后的欲望、动机和情绪,然后给予情感上的理解,同时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讨论除了手机等外在的物件,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总之,让孩子感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让孩子适度体验受挫感

适度地经历挫折,会使孩子渐渐地坚强起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当然,问题的难度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设立难度太大的问题,以免让孩子感觉到无助。

教孩子学会适度忍受愿望的延迟满足

有的家长,孩子夜间突然提出要求吃大餐时,也会马上穿衣下床,立即“执行”,以弥补自己因工作忙平时不能陪孩子的内心歉疚。殊不知,这样一味地即刻满足孩子,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优越感,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中甚至不能忍受在游乐园玩滑梯时需要排队,错误地以为所有的人都得听自己的,这样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形成和日后人际关系的处理。

让孩子远离心理疾病的几种能力

1.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家长和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所谓“短处”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即使对成年人来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流时,不注意他人的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大人要帮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避免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儿童青少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许多的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一些儿童青少年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一个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乐”,这是我们培养儿童青少年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儿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冲突,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态度和办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要讨论,要协商,要探讨,要尝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儿童青少年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就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

如有异常表现应该尽快找精神医生

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培养出以上几种能力,他应该可以有比较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表现诸如: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对网络或某种癖好成瘾,类似吸毒;多门主课不及格,阅读、计算困难;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无事自烦;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懒于交往,情绪低落;兴趣变淡,欲望骤减;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

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找专科医生咨询。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

上一篇:读影响孩子一生下一篇:开幕式局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