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中课程方案

2024-05-15

北京市高中课程方案(精选8篇)

北京市高中课程方案 第1篇

北京十一学校高中课程方案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是否能成功实现,关键就在于这个目标是否清晰,实现标志着成功;没有实现就标志着失败。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个性化课程体系。目前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把不同的孩子教育的最终相同。所以人才趋同性太强,人才的储备和人才的使用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二)培养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人和人绝对是不一样的,拿着培养一个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所有的人身上,这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要立足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变的范围:

(一)高考科目思考

就高考的范畴而言,相信还有一个科学的做法。这个做法,一方面能推进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教育,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保证高考。

(二)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不是限定在所谓的校本课程,只有改变国家课程,触及这个领域,才能真正称得上变革的课程。为此,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称,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特点:分层、分类课程体系

(一)类别上的差异 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创设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有些课程,孩子们的差异主要在类别上,比如体育,不同的人兴趣不一样,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网球,有的喜欢武术,它是个类别的差异;比如技术和艺术,差异主要在类别上。因此,像此类的课程,怎么样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是强化类别上的不同种类上的提供。

(二)层级上的差异

有些课程,实际上它是层级上的差异,比如数学,它是一门逻辑学科,每个人对逻辑的敏感度不同,所以它在学习的层级上差异很大。语文、英语、体育、艺术、技术,它们是按类别的,这一类和那一类,这就是课程体系。

四、学段设置 一学年(两个学期),将每个学期划成三段。第一、三段是九个星期,第二段是两个星期;九个星期的学段,称之为大学段,最后简称为学段,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果这个孩子读四年高中的话,那是1-16学段,如果你要查他的成绩,一说每个学段,它是唯一的。把小学段用A、B、C、D表示,如果是四年的高中,它是一直的到H,前面九个星期的大学段,是八个星期上课,一个星期的诊断与评价。诊断与评价结束后,两星期是小学段,小学段内学校内无课程安排。

四年制高中的学段设置情况是:大学段的表示方式依次为1—16大学段,小学段的表示方式依次为A—H小学段。高中四年共设16个大学段,其中1—12大学段主要用于学习新课,15—16大学段主要用于高考总复习。

以下用表格的方式列出大小学段的安排:

五、语文课的设置

(一)高中语文

一类是完成语文的工具性职能,称之为高中语文,这门语文课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选的,是完成高考的需要;另一类使我们的学生学会怎样去写记叙文,怎么样去写议论文,如何去阅读一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上让孩子们去累积更多的字、词、句。

(二)自选课

第二类语文课叫自选课,分两类:一部分是补弱,另一部分是欣赏的语文课,针对语文修养比较高的孩子。

(三)其他语文课

在此基础上,还开设了维语和藏语,这是一个全校性的选修课。还有对外汉语阅读,对外汉语写作,对外汉语听说,这是给国际课程的孩子设置的语文课程。

完成知识点学习

一、英语课程的设置

英语和语文在社会思想上是一样的,一门高中英语,每周3节课,这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的,当然有一部分学生可以放弃。比如说选法语作为第一外语,那么英语可以不修。没必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过去由于教师的配置有困难,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但今天不是这样的,学校鼓励有一些学生,可以选择法语、德语、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学校招聘了德语、法语、日语,还包括俄语的教师,来帮助学生学习。

二、数学课程的设置

高中数学,一共有五个层级,因为有两种学制,一个是高中四年,一个是高中三年。

(一)数学一

数学一,是服务于人文方向的历史、地理、政治,就服务于这些,考试就是文科数学考试;

(二)数学二

数学二,是三年制高中的,它服务于将来考文科,但从事于经济的学生;服务于将来考理科,但将来从事于工程而不从事数理研究的学生。

(三)数学三

数学三是把初高中打通的一门数学课,它服务的对象是四年制高中,因为四年制高中的学生,他初中都在本校读,在本校读两年的初中,直接升本校的四年高中。

(四)数学四 数学四是三年高中的学生,水平比较高,他的这门课是把大学的一部分内容拿下来,和高中重整,这门课的内容基本上20%-25%和高考无关,都会高于高考,是大学的内容。

(五)数学五

数学五,是四年制高中用的,它的内容是初中、高中和大学打通。

三、地理、历史和政治课程的设置

能否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课,学生可以充分辩论、收集证据、支持或批驳某人的观点,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程进行改革,从过去的长时间改短,一个学期,一周四节课,把内容重新调整。

当然还想着把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里边的一些内容作为游学课程,不允许在教室里面上课,小学段的时候,拉出去到自然当中去学,这个是现在初中做的,将来高中再跟上,高中暂时没有做。

四、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的设置

物理、化学和生物,跟数学的道理是一样的。

一、商学和经济学课程的设置

学校还开出了商学和经济学,在国家的课程领域上,高中课程是有缺陷的。缺商学和经济学,商学的基本理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实际上渗透了人生活的最基本的东西,而高中如果不学学商学和经济学,对于有些学生一辈子都不可能了。十一学校毕业的学生必须有商学和经济学的学分,否则不予毕业。

二、技术课程的设置 技术有两个问题:

(一)高中开的技术课,档次太低,严重不符合现在的社会的状况 学完通用技术之后,到农村作坊去招工,肯定落聘,因为现有技术课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而农村的造假作坊的技术含量都相当的高,技术是和这个时代最紧密联系的东西。

(二)技术课品种太少

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机器人,平面电脑设计,手工DIY,影视技术,移动互联于开发,网站设计开发,基于数据库的系统设计与实现,网络技术,汽车造型技术等等。技术一定要很丰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喜欢。

三、艺术课程的设置

国家的艺术课程本身有两类,一类是音乐美术,另一类是艺术。

四、体育课程的设置

体育开设了很多的体育项目,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

五、管理与服务课程的设置

目标很清晰,积累管理经验,去服务他人,每一个职位都有对应的课程的标准,培养服务意识,锻炼管理能力。

六、深度体验课程的设置

通过每一个项目带两三个学生,使他们在高中阶段就能够感受深度,或者叫体验深度的科研,力争本科毕业的时候能有较扎实的研究过程,否则永远都培养不出来所谓的高精尖端人才,这就是课程体系,用一句话概括,该课程体系就是想实现民主的课程体系,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学生,为了不同的学生而设置的。

课程体系必须是公开的、透明的、可选择的。

北京市高中课程方案 第2篇

老师:张显臣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武术体育教学内容,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场地器材、教学过程、预计生理负荷、课后小结等方面来分析本课教材。

一、指导思想:

首先设计理念活泼不失有序,锻炼不失兴趣,学习不失创新是这节体育课的初始目的。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以新课改的精神为依据,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及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的提高。

二、教材内容:1.武术长拳自编动作;2.武术表演队形的设计与比赛.三、学情及教材分析:

1、本课授课对象为正在处于青春期的高一男生,他们的特点是头脑聪明,善于思考,喜爱较剧烈运动,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对身体的形态及身体素质有着较强烈的追求,而武术运动的特点正让他们有培养的可能和展示的机会。

2、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人体的柔韧、灵敏、力量、协调等素质,同时还能陶冶人们的身心,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发展技能的同时,又在欢快的气氛中娱乐身心,增强体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激发学生对武术运动的热爱,加强对武术运动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

2.运动技能目标:学习武术自编队形;学生能有意识的尝试运用队形的创编来增加武术的表演效果。

3.身体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的灵敏、柔韧、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各器官的调节功能,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4.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审美情趣,塑造良好的形体,体验获得成功带来的乐趣,提高自尊和自信。

5.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提高实践、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武术的动作路线。

难点:1.动作舒展大方、有力、协调及节奏;

2.如何合理的通过队形,增加武术的表演效果。

六、教法措施: 本课采用“自学----教师讲解示范----练习----讨论、合作学习----尝试、创新----展示、评价----巩固”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和自我调控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项交往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和自我调控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理念,思维拓展练习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由发挥、大胆尝试的平台。

七、教学流程:

准备部分:(13分钟----15分钟)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互行抱拳礼,师生相互问好。2.导引武术的发展概况。3.宣布课的内容与任务。

4.灵敏素质练习:①反口令练习:原地转法 ②叫号下蹲起 5.“8”字形跑:两路纵队,由体育委员带领(播放轻快的音乐)。6.徒手操(武术操)①绕臂运动 ②体侧运动 ③体转运动 ④腹背运动 ⑤弓步压腿 ⑥仆步压腿 ⑦手型变化 ⑧劈拳换打 要求:学生要开发思维,积极主动,练习认真。二.基本部分:(24—26分钟)

武术的组合动作:1.并步直立 2.起势 3.抡臂砸拳 4.左弓步冲拳 5.搂手冲拳 6.弹腿冲拳 7.马步架冲拳 8.并步抱拳 9.收势 组织教法:

1.学生分组看想,模仿练习动作。

2.教师讲解与示范――教师领做――教师用口令及术语指挥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学生集体练习。组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分组指导,并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自编创新队形及组合练习。组织:同图一所示

4.分组展示(配乐),教师评价,同学之间互相鼓掌。要求:勇于实践,团结合作,探究创新。三.结束部分:(3-4分钟)

1.放松活动:播放轻柔的音乐

①运动意念呼吸放松法 ②拍击四肢腰部放松法。组织:同图3所示。

要求:动作舒展、柔和、放松。

2.小结课的情况,拓展今后练习的方向,让武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成功幸福健康快乐。

3.下课,行注目礼。收还器材(第一小组)。

八、教学策略:

本次课的教学主要以教师的引导、激励,学生自学,、探究、合作及反复练习为主,在反复的练习中提高武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强化武术动作的力度和节奏。以运用队形变化可以增加武术的表演效果为契机,拓展学生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还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他们都能体验到良好的思维、集体的智慧和大胆的尝试所带来的成功感和快乐感。

课后小结:

希望同学要做到吃苦耐劳精神,发扬“ 流血流汗不流泪 掉皮掉肉不掉队精神” 再接再厉。

九、场地器材:

篮球场一块、录单机一台

十、预计“运动负荷”:

全课练习密度预计:约55%,全课平均心率预计:约135次/分。

1、什么是武术

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2、武术简介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候﹐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的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著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著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象。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

武术分类有以地区划分的﹐有以山脉﹑河流划分的﹐有以姓氏或内外家划分的﹐也有按技术特点划分的。现代一般按其内容分为5类; 经常坚持武术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对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武术包含多种拧转﹑俯仰﹑收放﹑摺叠等身法动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到步到”﹐“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对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整套动作往往由几十个动作组成﹐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所以能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得到全面发展。练习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如太极拳﹐强调以意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脉流通﹐适合于慢性病患者作为医疗手段坚持锻炼﹐有较明显的疗效。对抗性的散手﹑推手﹑武术短兵﹑武术长兵等竞技项目﹐运动激烈﹐除能增强体质外﹐还能培养勇敢﹑机智﹑敏捷等优良性格。

如今,中国武术可以分两大类:传统和长拳。长拳是指国家认证的一种搏击技术。而传统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各个门派民间功夫,如今大多传统武术已失传,但还剩下3类:少林、武当、峨眉。

4、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按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

二、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1.武术课程是壮内强外内外俱连、身心双修。2.武术课程可以自卫防身。3武术课可以锻炼中学生意志。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她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美,更对中学生得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引导意义。

传统武术体育教学在长期演化与发展中形成了集健身、防身、养生为一体的独特锻炼功效,武术是一项很好的健身和终身体育运动。

武术也成为了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这一形式满足了不少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由于授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武术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一技之长。

三、中学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

当代中学的实践教学中,套路运动教学占据内容。教学中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正式的套路运动一样,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循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武术主要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等。格斗项目在校园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比较少,因为格斗运动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的比率较大。现在校园体育开展的格斗运动有散打和太极推手。

四、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武术由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精神都在武术的精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武术同时对强身健体有着显著的功效,更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力,武术的道德也在不断影响着现在的中学生,起着教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地位优势。同时也因为武术神奇的强身健体的功效,也为其赢得了广大中学生的喜爱。1.武术课程是壮内强外内外俱连、身心双修。通过练习对外可以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特别是太极拳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锻炼对调解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气养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作用。

2.武术课程可以自卫防身。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的动作为主要内容,可以起到一定的自卫防身效果。这同其它体育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的体育项目能做到的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效果,却不一定在自卫防身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3.武术课可以锻炼中学生意志。武术课程不仅仅有利于提高中学的武术基本技艺,而且能培养吃苦耐劳、果敢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长期以来中华武术都有重礼仪、讲武德的优良传统。通过习武让正在成长的中学生可以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礼仪守信、宽以待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武术套路都是由基本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跳跃、平衡等单个动作组成的基础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以后教学武术套路效果。

北京市高中课程方案 第3篇

一、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将学生摆在信息技术评价的主体位置, 通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评价来完成对信息课程教学的评价。高中信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学生的信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方面的评价。教师在教 学高中信息课程时, 其教学主体也应该发生改变, 即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摆在教学的第一位。

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后, 能够自己对自己的信息学习进行评估打分, 还能在其中发现自己的短处, 从而获得对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发展改进的机会, 突出信息技术学习的平等性。例如, 在教学信息集成课程时, 教师已布置学生分小组将视频、音频等集中到一起制成网页进行成果展示。在给这项作业进行打分时, 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评分, 然后再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评分, 最后由教师对网页进行评分。最终将学生、小组和教师对网页的评价综合起来, 对网页呈现出的最终效果给一个综合分数。这样就摆脱了过去只由教师对网页进行打分的模式, 将学生放在了信息教学评价的主要位置上。

二、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

教师可使用各种评价方式, 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要多侧重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 然后用建议书或报告的形式将结果呈现出来, 这样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促进其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少用定量性质的评价方法。所谓定量, 就是通过一个数字来形容某一物体的性质。传统的打分制度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但是使用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信息课程中的学习情况。教师可用评价操作过程的方式对上机结果进行评价, 这样能对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的操作和态度等进行考查;还可设置一些特定的任务或作业, 如设计上机处理任务等, 完成对上机过程的教学评价。必修信息教材的第五章对音频、视频和图片进行处理的部分需要学生实际上机操作。在学习这一章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将给定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按照课程要求进行处理, 并在课程末尾时展示作品。这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可以应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对学生在操作期间的态度、操作熟练程度、理论掌握程度、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最后的成果等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综合整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学生也能在评价报告中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不断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 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目前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设置任务法、测验法、成长档案袋法以及轶事记录法等。各种方法各有优劣。教师应灵活使用评价方法, 或者综合采用几种方法, 要注意不论应用哪一种评价方法都要提前对评价标准进行详细制定, 有时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决定评价标准, 以期评价方法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应该综合信息技术教师、教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以及家长等多方面的意见, 制定可操作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用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呈现出来, 以突显课程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信息技术评价标准进行设计制定, 并选择工具;二是教师收集学生信息课程成果, 并输入系统进行评价;三是根据系统输出的结果, 对其进行评价报告等的处理。通过信息技术评价系统, 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长短处。例如, 在学习第四章《表格的处理》时, 教师就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根据表格处理课程的要求和教材培养要求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然后将学生的作品和资料收集上来, 由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形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报告, 客观、真实地将学生这一章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最后将系统评价的结果交给学生, 让学生从自己的信息技术评价报告中能够直观地看出学习成果, 能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

北京市高中课程方案 第4篇

最好的教育是适合的教育。从高中教育现状看,目前,各高中的课程体系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不适应国家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和学校特色发展。笔者认为,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一基本要求,实施“横向分类、纵向分层、大小学时并行”的课程架构是落实新高考方案的有效之策。

“横向分类”,即根据育人为本、五育并举的原则,将学校课程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文化课程)和艺体课程三类,把高中生的所有活动纳入课程规划之中,提高课程育人效益。育人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提高其选择课程的能力,因而,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高中课程架构必不可少的一环。

学校德育课程可以以生涯规划课程为核心,分年级开设生涯认知、生涯定向、生涯笃行三类德育课程。生涯认知课程重在明德,引导学生了解生涯发展需求和个人志趣特长;生涯定向课程重在志远,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目标和方向;生涯笃行课程重在行动,引导学生从自我认知和生涯定向转向行动自觉,坚定自信心,增强意志力。

这样,生涯规划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学生认识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坚定人生信念,明确人生目标,为其适应选考和终生幸福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德育课程与智育课程及艺体课程相对独立而相辅相成,适应了新高考科目设置和分类考试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开设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精神。

“纵向分层”,即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业水平不同的特点,将国家课程(主要是智育课程和艺体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三类:基础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拓展性课程面向学生的个性特长,研究性课程面向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在教学策略上,采取选课走班和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既让全体学生达到学业水平的基本要求,更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还让学有专长的优秀生发挥其个性潜能。“纵向分层”实现了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从而更有利于落实新高考要求,大幅提高教学效益。

“大小学时并行”,即:按照“基础性、适用性、选择性”的原则,打破现行45分钟的课时结构限制,采取课时40分钟、课堂连排、长短学制等灵活多样的课时结构,既不会额外增加课时,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高质量地完成课程与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大小学时并行”策略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北京市高中课程方案 第5篇

本报讯市教委、北京教育学院、市普教干部培训中心昨天在大兴培训高中新课程管理干部时披露,从秋季起,全市高一年级所有课程和高二年级的生物课程实施新教材,不再分文理科。

高中新课程“新”在何处?北京教科院教材编审部有关专家认为,与现行高中课程比较,新课程增加了弹性,设置上分必修、选修两大类。必修课设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设有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开设的课程。

新课程高中阶段不分文、理科,学校可指导学生按照侧文、侧理的志向,分别加以选择。高三分侧重升学与就业准备两类。新课程减少了课时总量,对周课时累计和周活动总量做了指令性规定。要求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3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高三年级上课26周,复习考试12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活动总量34课时。

新课程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每学年各一周。可集中或分散进行。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吉吉在归纳教育专家对新课程的评价时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多方面的创新。课程目标从过去重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改变到重知识和技能、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结构从重系统性,改变到重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教学方式从传承式接受学习,改变到更重视探究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北京市高中课程方案 第6篇

业水平考试

高考政策高考改革自主招生异地高考招生计划出国留学网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北京2017落实中高考改革方案 高中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北京2017落实中高考改革方案 高中实施学业水平考试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近日印发2017年工作要点。今年,北京市将着力推进部分教育功能疏解,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市属高校、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以及在京高校的办学规模都将受到严格控制,严禁在京新设高等教育单位。

今年,本市将加强市级统筹,紧密对接区域人口分布、产业调整和城市功能,统筹中心城与新城、城市与农村、市域与区域教育发展,支持引导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六区以外的平原新城和山区转移。坚决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严格控制市属高校、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严格控制在京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严禁在京新设高等教育单位。同时,还要适当调减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规模。研究解决未经审批自办校问题,大力整治非法办学问题。

本市还将加快推进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研究启动若干市属高校疏解项目。完善沙河和良乡高教园区规划方案,支持部分中央高校本科教育向外转移。加强城六区中职学校调减规模和转移疏解,研究推进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向外疏解。

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本市将对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结合首都发展需要和民办学校发展情况,本市将研究推动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推动不具备条件的全日制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向非全日制转型,并研究建立民办高校退出机制。市区两级将积极引导面向全国招生为主的一般性培训机构控制在京尤其是城六区的培训规模。

在城市副中心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今年本市将编制完成城市副中心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支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市第二中学等学校通州校区建设,并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强化东城、西城、海淀与通州合作机制,支持通州内部挖潜加速发展,鼓励教育改革项目先行先试,大幅提升城市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水平。

今年,本市将积极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和对口支援。一方面加快完善京津冀教育合作机制,落实数字学校资源共享、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教育督导协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合作协议,另一方面,支持在京高等学校在京津冀区域内合作办学、学科共建,成立学校联盟,促进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此外,还将加快京冀职业院校精准对接,构建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或强弱帮扶的职业教育联盟,推动优质基础教育学校通过集团学校、联盟学校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今年本市还将落实中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同时,加大学前教育服务力度,扩大教育部门办园,支持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址分部,支持小学开办附属幼儿园,支持现有幼儿园改扩建班级,鼓励民间资本集团化办园,还将启动“无证幼儿园专项治理行动”。

高中课程设计教学方案 第7篇

养生模式系列(两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老子、庄子、荀子、孔子的养生特点,理解老子、庄子、荀子、孔子的养生的观点,形成正确的养生观

教学重点:

老子、庄子、荀子、孔子的养生论点

教学难点:

老子、庄子、荀子、孔子的养生论点的理解并形成对养生观的正确认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资料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养生一词的来源: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二、中国古代名人养生模式及相关论点介绍

1、老子:

看过我国古代名著(西游记)的人,大概都会记得书中这样一件事: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惹恼了玉皇大帝,于是玉帝准备采取措施对他进行严惩。这时,有个老头,名叫太上老君,主动向玉皇大帝献计请旨,要把孙悟空投入八卦炉里化掉。——传说中的这位“太上老君”,就是大名鼎鼎的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化身。

老子(公元前约571-471),本名李耳,字聃,周朝时期人。早年曾任周“守藏室之吏”,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公元前5,周朝发生**,老子辞职回家,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即《老子五千言》)及其它著作,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一生崇尚养身之道,提出的“无为”、“‘清静”、“守一”之说,成为道家修炼成仙的“根”。由于他创立的道家学说和摄生有术的影响,后被东汉末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奉为道教的开山祖师、“太上老君”和“太清道德天尊”。

追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修炼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在《老子》、《庄子》这两部道家代表著作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并对以后神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老子》中说:“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穿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说,善于养身修炼的人,身上没有可以致死的地方,以至咒角、虎爪、兵刃都伤害他不得,所以他走路时不怕遇见凶虎,打仗时不用甲胄护身。尽管老子所说的“善摄生者”是“闻”来的,但实际上老于本人就可称得上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养生修炼者,这不仅是他高寿,活了102岁,而且提出了“长生久视”的途径。老子认为,要想“长生久观”,最重要的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即要能使人的血肉之躯与灵魂合一而不分离。这里的关键在于“谷(即养)神不死”,也就是炼养精神,使之永不衰竭。为些,就要做到“清静”、“无为”、“守一”,少私寡欲,知足常乐,与世无争,使心灵经常处于恬淡宁静的状态。这就是《老子》修道而养寿,以达长生久视的基本内容。

2、庄子

庄子(公元前约369——286年),战国时代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成为道家最著名的人物。庄子生活在奴隶社会迅速崩溃,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战国中期。这是一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时代。据传,庄子曾做过看管漆园的小吏,一生都很穷。面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自身的困境,他感到无能为力,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他用文字营造的世界中,寄托在他创造出的每个神人、圣人、真人的形象上。他在《庄子》一书中,描绘了各式神仙人物,提出了各种“成仙”方术。

关于“道”,庄子描写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集中概括了道的特征。庄子说,“道”的功用,其妙无穷,古代帝王、神人、仙人、圣人之所以不同凡响,就是由于他们得了“道”。譬如,黄帝得之,以登云天;西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等等。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神仙的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成年谷熟”这样的神人,外物不能损伤他,洪水滔天不会把他淹没,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地焦枯,他也不会感到不舒服。他们“其寂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以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知悦生,不知恶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将“神仙”的内涵向世人披露。

庄子认为,要想返老还重,延年益寿,进而由人到仙,就只有修道,并提出了多种修炼方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下面四种:

第一,导引。“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第二,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第三,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血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第四,守一。“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不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人于窃冥之门矣,至彼至阳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心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3、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享年72岁,据史料记载比当时鲁国人平均寿命高出许多,可见他对养生不但有研究,而且躬身力行。

孔子主张“仁德润身”。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心理安定,意志不乱,得以高寿。鲁哀公曾问孔子:“知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然,知者乐,仁者寿。”接着孔子讲了人有三死:疾病死,服刑死,争战死,这些死的人都与道德有密切关系:“寝处不适,食欲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甘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

孔子又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强调道德高尚的人才会健康长寿。孔子不仅要求别人这样做,自己也是个道德高尚的人。《论语》一书,是孔子的言行记录。《论语》里记载的孔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思想深沉,举止端正,勤恳好学,诲人不倦,是一个伟大教育家。孔子自己,则是“仁者寿”、“大德者必寿”的典范。他重视道德修养,心理安定,胸襟广阔。正如西汉理学家董仲舒说的仁人:“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其身自然气血调和,不易发生疾病。

此外,孔子情趣高雅,精通诗书礼乐,喜欢运动,爱好骑射狩猎、驾驭马车、登山,善于调摄起居,讲究饮食卫生等。这些都是他健康长寿的原因。

“仁者寿”,是孔子论养生的总纲。什么样的人是“仁者”?就是“仁爱”、“仁厚”、“仁义”的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中心点是指人与人互相亲爱。

“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孔子是这样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永远是活泼的;仁爱的人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聪明人不断探求知识,思维是活动的;仁爱的人有涵养,看事情是冷静的。探索知识求得乐趣;宁静有涵养,不容易生气,寿命自然会长的。

孔子谈人格修养,讲了三个重点:“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意思是说:“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仁爱的人,不因环境不好而动摇,不患得患失,没有忧烦;真正勇敢的人,坚持正义,为人民做好事,没有什么可怕的。”“仁者不忧”,说起容易做到难,“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人生一世哪有不遇到困难挫折的。近人梁启超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论毅力》)。虽然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但谁都有过逆境。我们岁数大的人,年老力衰,不顺心的事可能会多些。怎样对待?就得做好“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也是孔子的名言。君子(仁者)襟怀开朗,无论得意或失意的时候,都是乐观的,不骄不躁,“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小人处世以自己为中心,以求利为半径,总觉得自己吃亏,所以心理上常是苦闷的。“君子坦荡荡”早已深入人心。在孔子身后一千五百年的五代,人们塑造了布袋和尚(欲称“弥勒佛”),整天笑呵呵地,该是“君子坦荡荡”的典型形象。

孔子更对老年人谆谆告诫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个“得”字不外逐名逐利,岁数越大,越应警惕,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描写一个当过官的老人,久病在床,早就“门前冷落车马稀”了,可是在病危的时候,还要过把官瘾。于是两个仆人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片来,一个念道:“某某官长驾到!”另一个人说:“老爷欠安,挡驾。”这样演习了几遍,他才合上了眼睛。试想这样对失去官位耿耿于怀的人,还能长寿吗?

“仁者”是长寿的。怎样的人不是“仁者”呢?(《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论语》中罕见的重复,可见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反感了。什么是“巧言”?就是吹、拍、盖。什么是“令色”?就是会使脸色作伪。这样的人假言伪行,装腔作势,煞费心机,就难怪“小人常戚戚”了。

唐代韩愈对孔子所说的“仁”作了高度概括:“博爱之谓仁”(《进学解》)。仁者,就要有一片爱心,胸怀广阔,淡泊名利,心理平衡。这些都是长寿的根本。“仁者寿”,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4、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字卿,赵国(今邯郸一带)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同《荀子》一书中, 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

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天论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楛耨失岁,政险失民;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yin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菑甚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可怪也,而亦可畏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明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差,治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

复习与思考:

1、中国古代养生各流派的养生观点是什么?

北京市高中课程方案 第8篇

Human Resource Costing&Accounting, 1999, 4 (1) :

[3]傅钢善, 杜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 2009 (7) :5~7.

[4]梅云霞.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4

教学管理2013年第6期

给教师, 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 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 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根据《方案》的指导思想, 浙江省各普通高中都在开展学生走班选课活动。因此, 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实际建设情况, 以便更好地探究选修课程开发的路径。

一、选修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选修课程是在学生兴趣、志向的基础上, 为拓宽知识、培养特长、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由学生自由选择的一种课程。《方案》把选修课程的学分从原先的28分提高到了48分, 把选修课程分为知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 :35~36.

[5]吴岩, 谭玉红.论学校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地图”[J].教学与管理, 2004 (12) :3~5.

[6]钟启泉.从SECI理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J].全球教育展望, 2008 (2) :7~23.

[7]周成海, 孙启林.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转移的基本范式[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6) :68~70.

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因此, 选修课程的学分成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高中三年每位学生必须在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社会实践等四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学分。根据《方案》的指导思想, 浙江省各地在高中一年级均开设了门数不等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课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发展自己的个性, 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体会到了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校归属感明显提高。但检视浙江省各地学校的选修课程开发现状, 我们会发现, 短期内许多学校的选修课程已经突破了一百门, 甚至更多, 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 课程意识的缺失

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 其中包括大纲和教材。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规划, 教学大纲是具体学科的规划, 教材是具体知识材料的叙述[1]。从所述概念来看, 课程强调的是内容和进程, 特别是进程,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教材则侧重于内容, 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开发结果, 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显然, 将选修课程的开发直接等同于教材, 是典型的课程意识缺失的表现, 同时也是导致选修课程开发走入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 选修课程的教材不成熟, 很多学校的选修课程并没有专门的教材, 只是教师编写的讲义, 随机性也很大。

(二) 课程开发的随意

选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需要充分开发、利用本校教师已有的优势, 尊重教师的意愿。但是部分学校的选修课程开发由于缺乏对学校选修课程的顶层设计, 办学目标模糊, 导致开发的随意性, 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 如教师喜欢十字绣, 就开设十字绣课程, 教师喜欢喝茶, 就开设中国茶道或中国茶文化;或者是片面地迎合学生的需要, 如课程开设过程中纯粹让学生欣赏音乐或电影等。由此造成学校选修课程体系零乱, 层次不齐, 缺乏课程的整体性设计与课程开发的的可持续性。

(三) 课程体系的零散

从教学目标上看, 必修课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 而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 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 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 一些学校很少考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专题性内容和综合性内容相结合的问题, 有的学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全是专题性的, 有的学校设置的选修课程全是综合性的, 导致选修课程零零散散, 无法形成系统性。选修课程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 过于零散的选修课程设置, 显然不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二、选修课程开发的路径探究

选修课程是学校根据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条件、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课程, 其合理路径探究是各个学校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笔者认为, 选修课程的路径选择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多样化、特色化、层次性、梯度性的原则, 做到优化选修课程顶层设计, 重视选修课程多重衔接, 构建选修课程合理结构, 完善选修课程管理制度。

(一) 优化选修课程顶层设计

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 “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强调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课程的顶层设计是指学校应根据明确办学的目标与特色, 梳理好学校办学的优势与劣势, 调查学生、家长与社会的需求和需要, 分析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而制订的学校课程规划。因此, 校长必须具有明晰的办学理念, 如果校长对课程设置都模糊不清, 整个课程开发必定一盘散沙。与此同时, 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 要通过分析所在区域和学校的优势、劣势并加以综合评估, 利用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所在区域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 了解开设选修课程过程中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调整方法、优化资源。

(二) 重视选修课程多重衔接

高中教育中的衔接应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等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2]由于我国高中课程规定的必修学分占总毕业学分的80% (114/144) 左右, 因此一直以来提倡的高中教育衔接主要是必修课程的衔接。但随着必修课程的减少、选修课程的比重加大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规定必修学分从116分减到96分, 选修学分从28分提高到48分, 选修学分比重大幅度提升) , 高中教育的衔接亦要重视选修课程的衔接, 彰显衔接特色, 最终实现不同学段、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向上的多重衔接。

(三) 构建选修课程合理结构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学校选修课程有序开发的保证。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共同构成了高中课程体系, 且被纳入了高中课程评价体系。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 打破了过去单一按照学科设置的模式, 各学习领域的科目由模块来组织。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 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 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 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能与其他模块、其他科目发生多种可能的关联, 从而使统一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和多样化。将科目分解为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若干模块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调整上的重大举措。在国家规定的必修学分中, 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 只规定最低的必修学分, 但没有规定学习相同的模块, 学生有权决定自己学什么内容, 每一个科目所包含的模块都有必修与选修之分。学校应当致力于选修模块的校本化开发与组合, 在必修课程内设置体现不同要求、内容各有侧重的选修模块。

(四) 完善选修课程相关制度

选修课程门类、模块增多, 要求也不同, 而且相当灵活, 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 如何根据选修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管理, 是摆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研室和学校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 建立一套选修课的管理制度、指导制度和选课制度, 是课程管理的当务之急。首先就主管者而言,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应设置专门的机构, 要有专职人员对选修课程进行管理;其次对学校和教师而言, 学校要有选修课程的指导机构和指导教师, 有进行选修课程指导的方法、步骤和制度;最后就学生而言, 要建立选修课程修习制度, 其内容包括选课应该遵守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应选课程的范围和数量、选课的程序和成绩考核, 等等。修习制度的建立, 可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有利于形成井然有序的课程环境。所以, 只有用制度规范选课行为, 才能确保选修课有序运行, 提高选修课程的实施质量。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路径探究外, 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涉及, 如加强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课程开发技术培训是学校选修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从现实来看, 技术的缺乏是课程开发的软肋, 应当明确课程开发有哪些方面的技术要求以及技术培训的一些可行做法, 切实提高选修课程的开发技术。

总之, 加强选修课程建设, 构建各具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 是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大举措, 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学校特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 (第二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95~196.

上一篇:我的家乡初二日记500字下一篇:当寒流来袭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