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区存在的问题

2024-08-13

残疾人社区存在的问题(精选6篇)

残疾人社区存在的问题 第1篇

个案需求评估访谈提纲之社区残疾人入户调查问题

1.2.3.4.5.工作员自我介绍,来访目的 您的身体状况如何?(访谈过程中,通过观察,初步评估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状况)您的家庭状况?有几位家庭成员,与他们的关系?照顾者是谁? 家庭经济来源?(酌情提问此问题)如果社区为您提供服务,最需要什么服务?(一定要提问的问题)(如果服务

对象不明确自己的需求,可以引导他提出,如物质援助、精神慰藉、生活照料与家政服务、康复、职业介绍、家庭关系调整、婚恋介入)

如果社区为您提供服务,您希望用什么方式实施?服务的频率?(一周一次?一个月一次?需要时提供?)

您听说过社会工作者吗?如果听说过,您能接受他们的服务吗?希望他们做什么?(酌情提问此问题)6.7.8.年龄;

9.婚姻状况;夫妻感情(印象深刻的共同经历);家庭成员关系;婚恋状况;

10.文化程度;上山下乡的经历;

11.职业、职位;与同事关系;年轻时的经历;

12.子女:子女人数;工作及收入;有没有住在一起;家庭成员及其家庭关系;

13.朋友:跟亲戚联系频繁吗;以前的朋友、兄弟有没有联系、经常吗,有没有

一起做什么活动;

14.目前身体情况;有没有疾病;有没有在吃药,多久拿一次药,药费,药效怎

样;饮食状况eg.饭量,有无偏爱或禁忌;

15.精神状况:情绪情感eg.会不会大起大落或触景生情的情况;睡眠时间及质量;

有无焦虑、恐惧等情绪;

16.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娱乐方式、日常活动;比较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17.与邻里的互动和关系;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关系及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看法;

18.享受过什么社会福利保障,什么时候享受的;目前有参加什么保险项目;

19.对社区的无障碍设施、康复设施及文体设施等社区资源是否熟知;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关心措施有无了解,是否会及时了解(即是否了解针对残疾人的相关服务和政策);

20.目前最需要的服务eg.康复医疗救治,物质援助,辅助器具配发,心理辅导,劳动技能培训,家政服务,婚恋介绍;

21.最近生活上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

22.家里小孩学业是否让你操心;

23.对社区目前的服务、环境及设施的建议;

残疾人社区存在的问题 第2篇

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就不免成为一项较为紧迫的话题。虽然现在社会的保障体系有所提升,但是我国的残疾人就业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残疾人就业不仅牵涉到就业的工作,而且还涉及残疾人本身的心理问题。

关 键 词:残疾人;就业;心理;权益

一、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劳动就业是残疾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残疾人就业存在不少问题,就研究者所提到的情况来看,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1.残疾人就业率低残疾人就业率与国内就业总体水平存在着的较大差距,这种社会现状影响了残疾人社会参与,更谈不上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我国一直存在着残疾人就业率低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就有钱鹏江、许琳等专家学者指出了残疾人就业率较低的问题。近10年中有十几篇研究文献中比较一致地确认了该问题。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不在业的残疾人比例较高,占到60%以上。张建伟等在调查数据中推算出我国目前尚有858万达到就业年龄、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没有就业,而且每年还将新增残疾人劳动力30万人左右。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很不适应,与广大残疾人的需求和期望还有较大差距。

2.残疾人就业岗位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残疾人就业层次低。我国残疾劳动者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残疾人口主要分布在一些操作简单、收入低微的行业。赵燕平调查发现,九成以上的在业残疾人在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用人单位在招用残疾人时,80%的岗位所开出的工资是当前最低标准工资。不仅如此,钱鹏江研究发现,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平均工资不到社会平均水平的40%,许多地方残疾人工资甚至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一些企业似乎忘记了残疾人也应当执行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导致少数残疾人的收入与低保线接近,失去了参加社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残疾人就业岗位结构不合理。罗秋月等研究发现,残疾人劳动就业的主要行业比较单一的,特别是对于某些类别的残疾人更是局限于一到几个行业,例如,盲人所从事的职业主要局限于盲人保健按摩,由于劳动力市场所容纳的劳动力有限,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残疾人的就业面,不利于广大残疾人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干,就业岗位结构与健全人差异大。

3.残疾人就业的风险大

已经就业的残疾人随时都可能失业。卿石松等研究发现,残疾人就业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甚至不签劳动合同,随意解雇残疾劳动力。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往往不如健全人,当企业裁减人员时,他们可能首先失去工作。陈珍等研究发现,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短,再失业风险大。很多残疾人在一个岗位上的时间平均不足5年,即使是就业机会较多的肢体残疾人,也不容易连续就业,听力残疾人更换岗位的频率则更高。

残疾人在岗位上的劳动权益不能得到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参保率低,城镇16岁及以上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社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7·87%、36·83%、1·11%、1·35%。有些企业不严格执行有关劳动的政策法规,对残疾人提前退休、残疾妇女特殊劳动保护、流动残疾人员就业保护等存在不足,而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维权能力较弱导致残疾人的劳动权益受到损害。

残疾人隐性失业现象较多。卿石松指出,在国家按比例就业政策的要求下出现了“挂靠式”就业现象,即有的用人单位每月发给残疾人几百元的“悬空上班”工资而不用工作,这种名义上的就业事实上是失业。

4.残疾人就业地区差异明显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对陕西、河南、山东、浙江、江苏、上海的残疾人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残疾人就业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残疾人就业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同构性;就业结构也有地区差异,在经济较发达的江浙地区,福利企业集中就业比重较大,在按比例就业推行困难的地区,个体就业比例较大;在浙江,残疾人就业初步呈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残疾人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残疾人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综合影响,就研究者提到的影响因素来看,导致残疾人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下列3个方面。

1.残疾人就业社会条件障碍

社会歧视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观念障碍。当前社会仍然有很多人将残疾视为二等公民,在观念上歧视残疾人。许多单位深受旧残疾人观的影响,顽固地认为残疾人素质低,能力差,在招聘过程中设置歧视条款,提高残疾人的准入门槛,把残疾人拒于门外,人为增加残疾人就业的难度。对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歧视同样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素质的残疾人人才身上。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也受到歧视。不少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充满曲折,社会歧视如影相随。残疾妇女在残疾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下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承担着更大的就业风险。残疾人就业过程中,歧视和不尊重现象被某些传统“道义”认为是公正的。周林刚将残疾人在就业领域受到歧视归纳为3种类型,即行业顾客的个人偏见导致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对残疾人教育的歧视会导致雇佣的歧视、工资的歧视;统计性歧视。

社会排斥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行为障碍。社会排斥是指社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和过程,它是造成社会弱势群体的根源。社会排斥非常典型地发生在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对于残疾人的排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正是在制度排斥、观念排斥、教育排斥等多重社会排斥的叠加作用下,构建了残疾人恶劣的就业环境,导致残疾人长期处于就业市场的边缘。

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不够完善成为残疾人就业的制度障碍。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残疾人就业政策支持体系,但是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就业支持政策不够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不够合理。我国对福利企业的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对兴办福利企业投资主体和经营范围限制较多,影响残疾人集中就业发展。②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容易导致残疾人隐性失业。现有按比例分散就业政策不仅导致了所谓的“挂靠”就业现象,按比例就业成了按比例“救济”,有企业交钱也不接受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就业成了按比例“收钱”。

社会市场化的进程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样也造成了残疾人就业的岗位障碍。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不仅没有充分考虑残疾人就业的需求,提供充分的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导致岗位要求的提高,客观上拉大了与残疾人就业能力的距离,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此外,全社会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也造成残疾人的失业率远

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因为“强势群体”就业需求都有很大缺口,更不用说在就业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的残疾人“弱势群体”。

2.残疾人本身就业能力障碍

人力资本低下造成了残疾人就业能力障碍。根据人力资本论,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越高,人力资本越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残疾人教育排斥导致残疾人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第二次残疾人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全国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9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残疾人为406万人,初中程度的残疾人为1248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为2642万人。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3951万人,文盲率为43·29%。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明显比正常人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残疾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也不能适应竞争机制下的就业需求。由于缺少社会承认的技术,或掌握的不是劳动力市场中真正需要的技术,会导致残疾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只是很一般的、单调的、低水平的、不稳定的和没有前途的。有相当比例的文盲、半文盲缺乏适应工作需要的劳动技能,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因此残疾人作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弱势群体”,不仅工资低,与劳动力流动无缘,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就业机会很少。

3.残疾人就业信息障碍

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残疾人就业信息障碍。当前存在着残疾人就业渠道单一,就业市场建设滞后等问题。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人单力薄,服务缺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渠道不畅。这种就业信息障碍导致我国的各种社会机构不能为残疾人提供充分的就业服务,不能够使残疾人获取充分的就业信息,从而给残疾人就业又增加了难度。

三、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的重构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城镇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在当前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是各种社会条件客观上设置了残疾人就业的种种障碍,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残疾人要实现充分就业,须由“适应”向“支持”转换,建立一个强大的生态化支持系统。因此,研究者就如何重构城镇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对策。

1.构建支持性人文环境

依法保护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权利。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着对残疾人就业的歧视,有些国家进行了反歧视专项立法。我国应该积极贯彻《残疾人权利公约》,保护残疾人平等就业权。对没有履行相应义务、侵害残疾人劳动权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处罚。加强对侵权行为的司法监督,对各种侵权行为进行司法干预,对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

给残疾人就业以舆论和道义的支持。全社会要实现从人道主义向人道主义与公民权利并行的理念转变,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和新的劳动就业观,树立残疾人自强形象和助残典型,形成全社会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就业的社会风气,为残疾人营造充满关爱的人文环境。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改变人们对残疾人的扭曲的刻板印象,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发自内心的接纳他们,不再排斥他们。当然,在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中,政府有能力也应该承担主导力量的角色。政府不仅对宣传平等意识、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责任,同时也必须身体力行,作为劳动力市场中一个最大的雇主,应该带头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得歧视残疾人和最大限度的雇用合格的残疾劳动者。

根据残疾人就业需要,完善残疾人具体就业政策,逐步建立符合残疾人就业需要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应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对弱势群体救助的办法,通过引导、鼓励、减免税费、建立财政补贴基金等经济手段,刺激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灵活就业,增加对残疾人就业各环节的支持。在制订和调整对福利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方面,针对福利企业不同的经营性质、经营规模和经营情况,制定比较精细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公平”原则,从而实现政府促进残疾人就业制度的优化。

虽然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导致岗位要求的提高,客观上拉大残疾人就业愿望与实际能力的距离,但是可以通过开拓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劳动市场,开发残疾人劳动资源来增加残疾人就业的机会。要加强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留置,适当鼓励企业生产岗位的专向留置,重视特殊匹配性岗位的开发培训。福利企业应在平等环境下对社会开放,允许公有制福利企业实行转让、出租和承包,取消对福利企业的行业限制,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调整就业结构。

2.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

对残疾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而提高人力资本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要加大对残疾人教育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全面提高劳动素质和就业能力,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创造准备性条件。另一方面要形成教育、培训和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不仅要根据残疾人的状况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就业培训,使他们获得参加现代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技能。还要以残疾人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就业前培训。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加强在职培训。总之,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市场就业竞争力,使其成为用人单位的可用之才。

3.构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残疾人获取充分的就业信息有利于增加残疾人选择职业的机会。我们应该建立残疾人劳动服务网络,把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工作联系起来,把劳动部门从劳务市场获得的供求信息与各级残联组织的残疾人培训信息档案联网。残疾人经过考核取证后,输入各级残联组织的信息库,建立档案与劳务市场供求信息联网沟通,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隔离,将残疾人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当中,建立起统一、高效、有序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因势利导、因人荐策、因需择业的个性化职业指导,实现“各尽其能”、“人尽其才”,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四、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的分析与展望

许多专家学者利用掌握的各种相关文献就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在不同层面上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制定和完善原有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现有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是从国家、社会关系和市场化3个视角进行的研究。

国家视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现有研究多从国家扶持残疾人就业政策,如通过对现有福利企业政策、按比例就业政策等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如何使构建合理的政策支持体系保障残疾人平等实现就业权。对残疾人就业的未来走向,多强调国家政策对于保障残疾人就

业的制度惯性。

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对残疾人就业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残疾人与企业关系的研究,如残疾人进入就业岗位后,企业是如何逃避责任,歧视和排斥残疾人造成残疾人“隐性”失业等问题。从市场化的视角出发对残疾人与我国社会经济日益市场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指出了由于残疾人人力资本低下,他们不能够适应市场化带来的劳动力岗位变化以及作为市场中介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不够完善导致的信息障碍影响了残疾人就业。现有的这些研究暗含着市场化与残疾人就业之间一种较为悲观的态度,认为残疾人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现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这3个视角的共性就是都强调了外部环境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基本上得出我国当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并不是由残疾人本身的残疾所造成的,而是社会建构所导致,因此强调政府和社会,给残疾人就业提供特别的支持。而当前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是,制定了那么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实际上残疾人就业的问题依然持续地存在,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阻碍残疾人就业呢?笔者认为,为使研究结论更加全面而科学,未来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3个视角展开或者加强研究。

1.“自下而上”的残疾人个体行动研究需要加强研究残疾人个体因素如何影响残疾人自身就业同样重要,因为我们认识残疾经历了从个体模型向社会模型的转变,但是当前我们应该反思社会模型的不足。实际上新残疾人观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局面是政府、社会及残疾人双向的责任。残疾人要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创造自己、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因此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支持,更加需要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在研究残疾人就业问题中,也应该重视研究残疾人自身如何实现全面发展,增加就业竞争能力。

2.社会关系视角研究有待拓展

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需要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如残疾人就业与企业的关系,残疾人就业与残联组织的关系,残疾人就业与各种社会媒体和民间组织力量的关系,残疾人就业与家庭的关系等等。在研究残疾人就业与企业的关系的时候,除了指出企业对残疾人就业的歧视和排斥现象外,还需要认真分析企业排斥残疾人就业的深层次的原因,找到排斥的根源,才能把病从根子上治好。当前,缺乏各级残联组织、各种媒体和民间组织力量在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并帮助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研究残疾人家庭、亲友、同乡等关系网络在残疾人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过程中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具有现实意义。

3.优势视角的研究需要展开

优势视角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残疾人就业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展开。应该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兴的行业不仅提高了对残疾人就业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可能提供更加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徐芳等研究发现,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服务方式的转型,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呼叫中心产业也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得到快速的发展,其独特的工作特性在吸纳残疾人就业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她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那就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研究者要通过研究要善于发现适合残疾人就业的新兴行业,从而引导国家和社会作出积极的回应,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此外,由于残疾是按照生理属性划分的特殊群体,因此在这一群体中会有不同类别的残疾,而不同类别的残疾会给残疾人就业带来的问题不尽相同,通过研究不同类别残疾的身心特点和就业能力状况有利于寻找和开发新的就业

岗位,因此今后研究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可以更多地开展不同类别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研究,从而使研究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残疾人社区存在的问题 第3篇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根据中国残联2012年发布的数据,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502万人,大概占全国总人数的6%,共涉及7000多万个家庭,值得社会各界予以高度关注。就业是获取生活来源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是民生之本,关注残疾人就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更是党和国家关注民生的重要映射。然而,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基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受经济发展水平、择业受自身残疾限制、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同时,我国残疾人数量庞大,目前残疾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有待国家和社会力量的进一步帮助和扶持,促进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实现就业是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关系着国计民生。残疾人就业问题是关乎人权、人道的重大问题,是我国残疾人事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现状

(一)残疾人就业受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我国早在建国初期,政府便通过采取收养救济的保障方式帮助残疾人群体实现就业,旨在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社会环境的优化,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其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认可。此后,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的法律法规,如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同时,各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如甘肃省于2011年出台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为残疾人就业兜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并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并将促进四大群体之一的城镇困难人群的就业作为新时期就业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残疾人实现就业,参与社会生产的机会均等程度不断提高。

(二)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残疾人事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残疾人就业事关其自身生活的保障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关乎整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稳定,社会成员的团结互助,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是社会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就业是残疾人增强自信心、走出生活困境、增加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认可度的重要途径。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发展都将面临就业困难的社会问题,其中,残疾人就业困难显得尤为突出,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残疾人就业量增长不充分。

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近年来,残疾人实现就业的人数呈下降态势。一是城镇新安排残疾人就业从2011年32.4万减少到2015年的26.3万,从2011年到2015年镇新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增长率为-2.34%,就业人口不断减少(见图1)。二是2011年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1748.8万人,实现增长率为1.23%,而后几年中实现稳定就业的人数不断下降至2015年的1678万人,从2011年到2015年共减少了70.8万人,年均减少0.82%,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人数不断减少。三是2013年城镇新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36.9万,增长率为12.16%,但是在2014年城镇新安排残疾人就业减少了24.66%,城镇新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变化较大。从近年来残疾人就业量的增长趋势来看,无论是城镇新安排残疾人就业量还是农村稳定就业量并未实现持续的、稳定的增长,甚至呈下降态势。

资料来源:2011—201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 残疾人就业率不高、就业途径相对单一。

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残疾人的总体就业率仅为16.93%,农村残疾人的总体就业率约为35.65%,残疾人的就业水平与社会其他群体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我国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为4.1%。但实际上,能够实现就业的残疾人本来少之又少,加之很多残疾人下岗失业后并没有登记失业的意识,同时我国失业登记缺乏有效监管,残疾人就业率不高,且失业现象普遍,残疾人就业困难值得社会各界予以高度关注。

从全国残疾人找工作的途经可以看出,残疾人实现就业的途径相对单一。首先,残疾人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熟人介绍,其中,城镇残疾人找工作主要通过熟人介绍的占66.4%,农村为75.7%。其次,网络就业信息、就业服务机构等新的找工作途经逐渐在残疾人就业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13年残疾人通过网络信息找工作的比例达到了9.1%,较上年增长3.19%(见表1),但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城镇残疾人使用网络找工作人较上一年增长了近一倍,而农村使用网络找工作的人数却在下降;2013年全国寻找工作的残疾人中,通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找工作的比例为45.6%,比上年度增加4.8个百分点,尤其是城镇增加了12.5个百分点;同时还应看到通过这类新途径找工作的残疾人毕竟只占少一部分;最后,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通过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的途经实现就业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成本高、且风险系数不断增大,很多人创业失败后不再愿意做出尝试;另一方面,其他形式的就业途径成本较低且成功率高,如招聘会、就业服务机构、以及网络就业等新的就业途径成为残疾人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

(单位:%)

数据来源:2011—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

3. 残疾人就业结构偏低。

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从残疾人就业结构看,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接受教育的机会普遍少,受教育水平不高,掌握技术水平的能力不够,以及社会的歧视观念等诸多因素,被认为其就业能力达不到劳动力市场要求,这些因素使得残疾人的就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很难在技术性、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业部门从业,而主要是从业于农业、服务业等行业。如城镇残疾人多是从业于一些劳动强度大的服务业,而农村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大多是从事农、林、牧、渔等传统农业部门,残疾人就业结构处于偏低水平,而就业结构偏低会衍生出众多社会问题,如残疾人就业工资低、稳定性差、失业率高、增加残疾人陷入贫困的风险等问题。

4. 残疾人就业政策效应不明显。

依据近年来我国残疾人新增就业数据,残疾人新增就业量不断减少,残疾人就业政策效应不明显。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残疾人新增就业的实现主要有五种渠道,只有辅助性就业实现了增长和保持不变,其他渠道的新增就业量均不断减少,其中,自主就业、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就业为最主要的新增就业渠道,其中,自主就业占城镇新增就业近40%的比例,可以看到,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新增就业缺乏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个体及其它形式灵活就业的渠道实现新增就业。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从2011年到2015年通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实现稳定就业人数平均占总就业人数的78.67%,即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主要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然而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季节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的特征,通过农村生产活动实现家庭收入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农村残疾人通过农业就业增加家庭收入的难度较大,残疾人就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就业政策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2007年我国政府出台了《残疾人就业条例》,2008年修订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目前中国已有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50多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专门性法规100余部以及大量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和其他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地方法规,可以说,中国残疾人福利政策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但是,现有的法规和政策大多是从概括性的角度出发,缺乏对于相关事项的具体规定,且一些领域或方面的法律政策仍然缺位,同时,相关法规政策依然存在可操作性差、法制建设滞后、执行力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数据来源:2011年—201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二)残疾人就业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

我国目前形成了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就业援助政策及就业服务配套政策为主线的残疾人就业政策结构,但在政策贯彻实施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一项具体的政策落实到位,必须经过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评价等诸多环节,而目前很多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制定,缺乏对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的监督和评价,使得好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我国也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有关残疾人就业的激励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税费减免、技术援助、福利企业专产垄断、政府采购优先、信贷优惠以及就业服务补贴等,而这些就业激励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被一些个人和企业利用。出现“谎报”、“瞒报”以及“套牌现象”,拿着伪造的残疾人名单和福利企业的认证,堂而皇之地享受税费减免、技术援助、福利企业专产垄断等激励措施,而残疾人并未切实享受到相关福利政策。

(三)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就业环境建设滞后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专为促进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的组织,是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基础。截至2014年,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达到6154个,进行残疾人待业调查和劳动力资源登记,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培训和推荐残疾人,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但是这些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还存在着地区、城乡之间的不平衡,资源不能共享,2013年,虽然通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找工作的比例比上年增加4.8个百分点,但也仅为45.6%。促进残疾人就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支持,而现有的残疾人就业体系由于一些职能尚未发挥,存在着就业信息与用工信息之间的不对称,残疾人就业的职业培训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此外,残疾人就业管理的工作中人员、资金缺乏,人员缺少工作经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在其作用的发挥上被打了折扣。

(四)残疾人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一方面,受教育程度残疾人普遍较低,其所能掌握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不能适应竞争机制下就业需求。据统计,2013年度学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72.7%,还有27.3%的学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而全国非残疾学龄儿童基本上都接受义务教育,二者差距较大。然而,受教育的程度深刻影响着其作为求职者所应具备的自身素质,因而直接关系到就业者的就业结构、升迁机会以及薪金收入。另一方面,部分残疾人存在严重的“等”和“靠”的思想,依赖心理明显,,缺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

残疾人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困难的脆弱群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受到不同程度的社会排斥,尤其体现在就业过程中,在我国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护者和集中代表,应该通过各项重要举措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仍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同时,长期以来,我国推动残疾人就业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道义力量,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国残疾人就业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强有关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为促进残疾人实现就业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引导企业积极承担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实现劳动力就业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应逐渐转变过去对残疾人的传统的错误观念。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应摒弃狭隘的旧观念,抛弃那种认为残疾人没有工作能力或工作能力极低的观点,全面了解残疾求职者的就业能力水平,让残疾人有权利享受机会公平。同时,企业还应该在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并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吸纳有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通过促进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增加残疾人家庭收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

(三)充分重视残疾人就业环境建设

残疾人就业环境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兴建无障碍环境的举措,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如增加盲道建设面积及覆盖范围,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专用设施,以及开展残疾人辅助器材支持计划等无障碍建设。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摒弃歧视观念,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均等的机会,帮助残疾人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就业观,提高他们的自我保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现自身价值。

(四)注重残疾人自身潜力的开发

残疾人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一些特定的人体功能可能无法正常发挥,但是他们往往拥有常人没有技能,这就是生理学上的代偿理论,如聋人虽然听不到,但是他们在形象思维领域的能力强于正常人,这都是代偿功能的表现。因此,残疾人在一些领域的就业是完全可行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具备一定人力资本优势,是潜在的可开发人力资源,在增加残疾人救助力度的同时,还应注重其自身潜力的开发与应用,尤其是农村残疾人。通过开发人力资源,丰富就业形式,提升就业结构,而残疾人也要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要只依赖于社会救助,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市场竞争,增强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实现就业。

摘要:残疾人是人类历史中与生俱来的一个群体,也是社会进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残疾人可以通过就业参与社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且通过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因此,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最好途径,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根据近五年内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现状来看,虽然建国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完善,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状况。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学静,赵萌萌.中国残疾人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就业,2012(10)

[2]张晓筱,柯卉兵.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J].经济学研究,2014(2)

[3]徐景俊.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实践,2014(12)

[4]廖娟.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J].理论讨论,2014(4)

[5]周云,荣茹静.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策略研究---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7)

[6]廖娟.残疾人就业政策效果评估---来自CHIP数据的经验证据[J].人口与经济,2015(3)

[7]李静.从生活救助到就业支持---优势视角下残疾人福利的实现路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6)

[8]许巧仙.嵌入性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支持的制度困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9]祝萍.优势视角下残疾人劳动就业问题研究[J].东岳论丛,2014(5)

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4篇

关键字:社区养老;内涵;问题;对策

一、社区养老的背景与概念

我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 1/5,2000 年我国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就已经达到 8811 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 7%左右,标志着我国基本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截至2006年6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有3856万。2000年我国城市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6万,到2006年增长到382万,增加了55%;城市80岁及以上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8.4%增至2006年的9.9%,年龄结构高龄化问题显露。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的境况下发生的,而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来临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老龄化基数之多是其他国家不曾发生的。解决城市老年人口的供养照料问题、慰问服务问题和精神支持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社区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不是类似于的社会养老模式,而是将社会机构养老中的各项服务引入社区,从而实现老年人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也能享受物质供给、医疗服务、法律保障、精神慰藉等需求的养老模式。它吸取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能够有效应对中国快速老龄化形势。

社区养老模式的优点:一是吸收了家庭养老的优势,满足了老年人的亲缘、地缘心态,在心理上易被老年人接受;二是社区养老不仅可以利用社区资源,而且可以为当地下岗待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的就业压力。三是社区互助合作交流较强,有人情味,有利于社区中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四是让老年人实现继续社会化。一些身体相对健康的老年人可以参与到社区志愿者服务机构中,帮助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这样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就会重新得到实现,就会获得来自社会及自我的认可。[1]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2008年,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提出“十一五”期间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城市将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我国民政部门把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力推进,使居家养老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

三、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现象,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在社区养老保障中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政府决定和推动社区大小事务及其进度,仍然存在着大包大揽的现象,这样不能充分发挥社区基层民主作用,社区的发展规划需要按照政府规划进行,而不能按照自身需求具体调节。政府在干预社区发展的同时,也并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在支持社区养老服务中的职能。[2]

(二)监督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社区养老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事物,其相应的监督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是不完善的。虽然有些地方对社区内部服务网点进行了监督和管理,但在制度上评价网点的优劣却未给出;在各种资金补贴的使用上,也没有配套的监督评估体系。

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部门之间的多重领导和部门内部的管理。多重领导主要表现在,社区养老涉及、民政、妇联以及劳动人事等多个部门,但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管理,使得社区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面临很多困难,造成资源浪费,综合合力也受到了限制;系统内部的管理则主要表现在系统内部上下级上,对社区养老不能达成共识,对社区养老资金没有制定相关的长效机制,使得社区养老发展受到阻碍。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责权不明确

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但具体的法律法规、规范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若没有具体规范提供服务组织的行为,则会在管理上出现混乱。若没有具体规范提供服务方和接受服务方的具体权益,则会出现权益不清问题,易损害老年人的权益。

(四)国家宣传力度不够大,大众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近年来兴起的,还没有被广大公众所认识,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大众缺乏参与意识等因素阻碍了社区养老的进一步发展。[3]

(五)所需资金来源不足

前面已经讲到我国的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像发达国家底子厚。我,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财力去完善社区养老制度、配置社会资源。地方财政拨款有限,社区自身筹资难度较大等造成了社区养老资金的缺乏,影响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专业化水平低

随着老龄化的推进,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养老服务机构不论是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很难满足养老需求,养老服务机构压力日趋增大。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服务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群体,而面向普通老年群体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护理服务仅占少数。因此造成很多老年人得不到相应的养老服务。对于老年人的需求大体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生活照料需求、经济支持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精神慰藉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社会参与需求。目前各地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主要还是集中在生活照料的层面,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医疗保健服务比较缺乏。由于我国未富先老,受政府财力限制,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经济实力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而且我国的社区服务专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国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服务专业化水平低。

四、解决对策

(一)正确定位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体制下,全能政府应逐渐转为服务型政府。对于社区工作政府有关机关应逐步放权,不可大包大揽,更不可错位越位,应充分发挥基层社区自我管理的民主和积极性。政府应该有选择性地干预,正确支持社区养老服务。

(二)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可以量化的评估体系,对社区老年人实际生活现状进行量化评估,掌握老年人真实的生活状况。其次,对社区内服务网点进行定期量化考核,对不能提供有效服务的网点则坚决予以取缔。最后,在社区内部建立专门负责协调工作的部门,以此来协调社区各部门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

(三)健全法律法规,明确责权

我国政府应该出台具体的社区服务的实施细则,而不是一些指导意见。对于接收方与服务方应该明确其权益,防止出现扯皮问题。明确服务收费标准。

(四)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是新型养老方式,应加大宣传期内容和其优越性,使更多的人熟悉并参与其中。调动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

(五)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

一是加大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二是探索福利彩票公益金,以此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是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向慈善机构等非营利机构进行捐赠。四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中介组织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并面向服务对象进行收费。[4]

(六)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

由政府统一规划社区养老机构,并利用社区内各类资源,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老年人群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完善城市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建设,定期组织老人体检,及时发现疾病并治疗,并提供医疗保健和心理咨询服务,使老年人“病有所医”,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城市社区娱乐运动设施建设,提供各种娱乐运动设施,鼓励老年人参加文体社交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5]

(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

第一,可招聘相应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第二,可对社区养老服务队伍进行职业培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素质。第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技能的培训,为老人排解忧烦。

社区养老作为一个新的养老模式登上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既避免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所带给家庭、儿女的养老压力,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单纯的社会养老所带给政府、社会的压力。由于目前社区养老事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促进其发展,真正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养老目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谭英花.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11)

[2]丁甜.中国城市社区养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4)

[3]张玲.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11(5)

[4]郑惠强.大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群言,2012(5)

[5]陈宁.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吉林财经大学,2011(4)

[6]肖丽.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探析.南昌大学,2012(6)

残疾人社区存在的问题 第5篇

一、残疾人及其社会福利的界定

对于残疾人.国内和国外法律、法规都有明确的界定。我国认为残疾人是指因病伤造成身体缺损或生理功能障碍。在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影响日常生活的人。以缺陷为标准。残疾人一般可分为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语言残疾等五种。

残疾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残疾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虽然各国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一致。

二、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必要性

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巾的一部分。长期以来遭到社会的排斥。正是基于这些排斥行为.我国政府实施了残疾人杜会福利政策,以便更好地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一)观念排斥

观念排斥主要指对残疾人的价值的否认。存在观念排斥的社会中,人们认为“残”即是“废”,残疾人等同予废人,否认残疾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遭遇到人们的嘲笑、讥讽、厌恶、歧视,抑或是可怜、同情。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实际上都将残疾人的人格和社会价值降一等,人为地将残疾人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致使全社会无法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风气,残疾人自己也自然形成一种自卑心理。不敢完全融入社会生活。

(二)劳动排斥

出于观念排斥的原因.认为健全人一定要比残疾人的效率高,企业一般会选择雇用健全人而不雇用残疾人。导致许多残疾人即使拥有技术和知识。其劳动就业程度也远远低于健全人的就业率。

(三)教育排斥

长期以来,残疾人所遭到的教育排斥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残疾人考生考上大学却被拒绝的事情层出不穷,残疾人特殊学校过少,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不充分,相对于健全人,残疾儿童入学率较低。残疾人文盲、半文盲率较高,等等。

(四)其他排斥

如环境排斥、交往排斥等。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开始建设较为完善的无故障设施外,我国许多地区建筑、交通等在设计时仍没有充分考虑残疾人的行动不便,没有设计适合残疾人活动的无障碍通道等。

三、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残疾人数量众多,是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目前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约8296万人,然而与数量众多的残疾人密切相关的残疾人的社会福利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的偏见与陈腐观念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残疾人社会福利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长期以来.残疾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必须依赖别人、毫无生活能力的“残废人”。没有同情心的人,对他们嘲笑、讥讽、厌恶。有同情心的人,对他们也只是可怜、同情。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实际上,都将残疾人的人格和社会价值降了一等。以致于当一些没有偏见的人和残疾人交往,其他一些人就会认为这个健全人一定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或是自身也有心理或生理的障碍。这样的一种残疾人观念,必然是人为地将残疾人排斥在整个社会生活之外,全社会扶残、助残的风气也就不容易形成。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尚未走上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

我国大量残疾人福利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从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为残疾人制定了一些法律条款。但我国关于残疾人立法的缺陷在于:法律内容过于笼统、过于原则。

(三)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服务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能够享受到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的残疾人仍然是少数人。虽然我国政府解决了大量城镇与农村的残疾人就业问题,但新增就业的残疾人速度远远低于新增残疾人速度,我国每年仍有大量残疾人接受着失业的考验。加之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金水平低。从而导致我国处于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以下的残疾人数量仍然很大。

(四)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筹资渠道较单一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筹资渠道较单一,这就造成了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资源不足。而在行政色彩浓厚的管理体制中,残疾人社会福利基金的管理和运用较为混乱.因此。资源来源渠道单一与资源有限及管理低效的局面急需改变。

(五)残疾人社会福利城乡差距较大 残疾人社会福利城乡差距过大受我国城乡分割、二元社会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严重落后于城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二是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方面。三是社区服务方面。

四、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认清残疾人的社会价值

转变观念的关键是从旧残疾人观转变为新残疾人观.新残疾人观的树立,主要指认识到:残疾人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没有残疾人的存在,就没有预防和治疗残疾的医学知识的产生;残疾人有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作为公民,有宪法赋予的合法权益;残疾人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残疾人参与就业后,为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残疾人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二)完善法律,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保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残疾人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霞要组成部分。因此,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历来都非常关心和重视。通过立法手段保护残障人士利益,并给予尽可能多的照顾,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做法。通过残疾人社会福利法。避免对残疾人的歧视,并帮助残疾人适应社会。

(三)健全机制,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福利 1.生活保障

残疾人生活保障,是针对残疾人因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导致终身生活无来源保证的情况。国家和社会利用各种手段,解决残疾人的生活温饱问题。以及最大限度地缩小残疾人和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异。首先,继续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主的中国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对于已就业的残疾职工,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建立残疾人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制度;再次,各城市在各种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需要。

2.就业保障

残疾人就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帮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就业。应该采取一些列措施,以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利。一是加强劳动就业法律保护;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推动残疾人就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残疾人劳动潜能;三是积极组织残疾职工参加再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就业。

3.教育保障

残疾人教育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采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手段和方法,保证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残疾人享受教育的权利。首先,保护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加强残疾人事业信息网络建设。

(四)逐步实现资金筹集多元化,推进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事业

兴办残疾人福利事业.资金投入是第一要素。传统的筹集渠道只靠政府拨款,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必须建立新的投资体系,催生新的热点。首先,中央财政建立社会福利专项资金,加大中央对各地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其次,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应继续放开,由社会、公共团体、企事业甚至个人来创办,但加快残疾人福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拓宽资源来源渠道,使其多元化,原则应是非盈利或低盈利。国家在进一步重视民间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的同时,应有计划地组织一支志愿(或低报酬)的义务人员队伍,参加残疾人社会福利工作。

(五)统筹两个区域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缩小城乡差距

残疾人社区存在的问题 第6篇

院: 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桥渡2班

名: 刘耕云

号: 20123604

关于农村残疾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寒假期间我在本村的附近社区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了关于残疾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农村残疾人在经济发展、就业岗位、社会保障、子女照顾与发展、社区融入等方面的需求层次。最后,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供需矛盾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及我个人对此社会实践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我的社会实践研究主要是采取对农村残疾人相关人员的访谈,大致有以下相关内容:政府每年补贴情况、家庭年收入情况、日常生活是否方便等等问题,同时对被调查人的所做的相应的问题的回答做详细记录。除此之外,我还会询问了残疾人是否了解国家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福利政策,并为其介绍国家政策知识和内容,使他们更多、更好的了解到他们应该享受的福利。通过访谈进而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切实体会他们的感受并对此描述,完成实践报告。

(一)背景及发展

在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农村残疾人都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兼具农村与残疾人双重弱质型。我国现有残疾人8300 多万,其中,农村残疾人6225 多万,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农村残疾人问题一直是农村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而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服务需求状况则是关系到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问题,是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

地方各级政府真正将贫困残疾人作为扶持对象,将残疾人扶贫以具体的措施和明确的要求切实纳入了政府扶贫计划,制定了地方残疾人扶贫计划,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层层分解任务指标,层层落实责任,限期完成任务。各级残联把残疾人扶贫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协助政府摸清底数、制定计划、建立完善的基层残疾人服务体系,为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提供全方位服务。初步形成了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上下一心,全力攻坚的残疾人扶贫的新局面。

(二)生产生活

临沂市对农村残疾人家庭的救济工作高度重视,当地一级、二级残疾人除享受低保外,每月享有 50 元补贴,但是社区多数农村残疾人家庭生产生活仍然停滞在勉强维持生存的低水平层次上,且残疾人家庭与健全人家庭的生活差距日益扩大悬殊化。当地大多数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生活靠社会救济、家庭其他成员和亲戚供养,然而现在农村低保、五保的标准依然比较低,仅能够维持生存需求。现如今,农村残疾人对生产生活的需求比较大,有残疾人口的家庭因残疾者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劳动力的照顾,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收入减少,而家庭贫困又必然造成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残疾人康复率偏低以及医疗、护理成本增加等后果,这就导致残疾与贫困双链条的恶性循环。

(三)精神文化需求

当今社会对文化精神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村残疾人对于文化的渴求也在变化。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残疾人的文娱生活比较单一,大多为看电视、听广播,缺乏书籍等其它文娱渠道,部分残疾人家庭文娱生活为零,文娱生活单一枯燥,且缺乏针对农村残疾人的针对性文娱渠道,又由于农村残疾人本身就缺乏与外界沟通渠道,交际圈狭窄,这直接导致部分残疾人由于长期内心闭塞,精神状况低迷。本社区中,18%的残疾人为文盲或半文盲,58%的残疾人是小学水平,20%属于初中水平,仅仅只有4%是高中水平及高等教育水平,但是他们的文化使用率几乎为零。在精神文化和教育缺口的环境下,当地的文娱设施、师资等硬条件配置缺口严重,缺乏针对残疾人康复的设备和残疾人需求的文娱节目、书籍等;而且农村残疾人对残疾人学校的需求非常强烈,然而现如今残疾人学校少,且层次单一缺乏针对性、多元性、永续性。

(四)社会服务保障

对于有工作的农村残疾人来说,由于受到身体残疾的条件限制,从事的工作技术水平低,收入水平较低,残疾人中有一技之长可以靠工作收入和自主创业获得高收入的比例很低。而现在农村针对残疾人的福利企业很少,待遇水平低,就业无保障。

对残疾人来说,政府支持、群体支持和个体的自我供养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才能更好地为他们这一特殊困难的社会阶层提供基本的生存环境,帮助他们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在目前的农村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中,血缘和亲缘关系所提供的个体支持成为农村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主要力量,而政府支持和群体的支持力量较为薄弱,效果不显著。目前农村残疾人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经济收入太低,还有看病及子女上学的费用太大等。

(五)子女发展

大多数农村残疾人家庭处于贫困境遇,这就很难保证农村残疾人子女接受教育的延续性,在现在的农村子女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子女未来发展环境下,接受教育以走出发展困境目前还是一个普遍性和可行性选择。在现在社会发展环境下,对于广大农村残疾人家庭,依靠自身家庭的发展还 是目前摆脱困境的切实可行、方便快捷的渠道。所以,有关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子女的照顾与发展,将此类问题纳入农村残疾人未来发展的保障制度中。

(六)进展与改善

根据临沂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市残联及时将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融入到社区工作之中,促进了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我了解的临沂市康复工作的进展情况。(1)完善组织、充实人员

农村社区的建立既整合了公共服务资源,也提供了为农民服务的平台。为更好的对农村社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临沂市残联积极协调,在市社区工作办公室帮助下,在 208个农村社区成立了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选聘了208 名工作人员担任社区残疾人工作协调联络员。同时,依托社区医务室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室,选聘一至两名医务人员兼职为社区康复指导员,负责掌握辖区 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做好基础性调查登记建档、计划、管理及转介服务,利用本辖区的康复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2)资源整合、平台共享

临沂市残联与卫生部门相互配合,建立互通信息和工作协调机制,并发挥各自系统内的政策、资源优势,将残疾人康复业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范围,做到平台共享,共同做好社区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另外,市残联还积 极争取财政局、体育局的支持,为各社区康复室配备牵引器、助行架、各种拐(手)杖、固定训练架、手指分离板等多种康复器材,为残疾人开展肢体功能训练提供了方便。

(3)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能

依托社区学院和社区医务室这个平台,对康复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康复指导员实行上岗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0 小时,确保培训合格率达到100%,从而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员的康复、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

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晚 且严重滞后,资金投入少,保障项目少,保障水平低,保障覆盖面窄,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保障体系,这使得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供需缺口很大。8300 多万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就业、康复、教育、参与社会等方面往往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状况仍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在拉大,甚至有相当多的残疾人还难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

首先在康复工作方面,我们要积极协调民政、财政、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将残疾人工作进一步完善提高。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巩固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成果,加强社区康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康复指导员的素,加强舆论宣传,使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

二要改善民生,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把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是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扶助残疾人和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是必须在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和利益上下功夫。制定地方性法规,通过立法,将残疾人的权益尽可能细化和明晰化,体现出对残疾人的特别扶助,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增强严肃性;制定福利性优惠政策,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政府及其部门对这一群体的“倾斜保护性”工作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打破“一视同仁”模式,在医疗与康复、培训与就业、学习与教育辅助设施、生产生活救助、人格权利维护等方面制定出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

四要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根据农村残疾人特征为依据的文娱、康复设施建设,并在配备硬件的基础上,提高其自主意识加强农村残疾人的文娱设施建设,健全农村残疾人康复设施和服务保障的双重建设。

五要积极关注农村残疾人子女的照顾与发展。在现有的经济条件和国情环境下,单纯的靠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很难完全摆脱困境,农村残疾人子女的未 来发展问题是关系农村残疾人家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理应受到高度重视,并应该被纳入农村残疾人社会服务保障的一部分,通过纳入政策制度以保障其健康发展,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七)关注残疾人事业的意义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事关残疾人的福利,更关乎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他们的生活过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所以,对于残疾人群体,我们应该从提升公共利益的角度来关注他们的健康,应该从全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关心他们的福祉。

关爱残疾人有利于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大对残疾人群,体的关心和扶持,这不仅涉及到社会稳定,更涉及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关心残疾人群体,帮助残疾人,在社会上形成对残疾人群体的人文关怀,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关注残疾人体现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残疾人群体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八)我的认识

上一篇:电厂生产经营工作汇报下一篇:优秀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