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024-05-23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精选11篇)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1篇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山东 莒南 ●王秀建

纵观现在初中地理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革,在原有的文字叙述之上,加上了很多的图表。这一改革表明在初中的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图表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图可以作为一个媒介帮助我们理解初中地理知识。这包括世界的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特征以及人口、交通、资源等情况。但是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读图能力,图表的展示不仅不能够给他们带来帮助,反而理解地图成为他们的负担和压力,导致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一、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地图,对于刚刚触及初中地理知识的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对于专业地图(比如等高线图)理解更为吃力。所以读图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对读图能力的训练应当贯穿于每一节地理课堂当中,有耐心地从基础开始教学。在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中最基本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地图“三要素”。即地图比例尺、方向坐标以及图例。

在教学中学生清楚扎实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的基础后,方能继续深入地理解地图的内涵。在这一基本训练之上,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清地图的类型。这其中包括地图、地理原理图、剖面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各种类型,经常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慢慢地就能够区别每种地图不同的特点、性质以及各自不同的读图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二、引导看图

初中生对于图表有陌生感,很多学生拿到图表之后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图表繁杂的表现形式和数字经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初中生普看图的通病。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图。比如教导学生在拿到地图的时候先看图表名称,了解图表所要展示的内容。在这基础之上,利用地图三要素找到图表中重要的地理事物,明确他们的性质和概念,对他们进行分类。再结合所学知识把图表中的事物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文字化概括,最后依靠文字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这种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让学生面对地图的时候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让其明白了自己拿到地图后,该干什么,该想什么,该做什么。

三、培养感情

由于读图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图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所起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世界地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觉记忆各个大洲、大洋的轮廓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增加这节课的趣味性,可以展开一个绘画竞赛,主题就是描绘各大洲大洋的形状,并要展开丰富联想,利用大洲大洋的轮廓再进行创作性的绘画。(范文网 )比如中国的疆域轮廓可以指引学生记忆成一只大公鸡,或是一个穿着纱裙的美少女战士。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会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利用世界地形地貌分析各大洲出现的各种地理现象的原因。

四、贯穿教学

对于读图能力训练并不能脱离课堂,只要求学生一味地自我理解。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

一方面通过图表的展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理解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做到图文并茂,将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的地理第二语言。

例如教师在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课时,在介绍当地地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一部分当地居民生活的真实图片或视频,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地貌图片,给学生一个形象化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起学生对这一地区的兴趣。之后将这一地区的自然山川景观图片抽象化,向学生展示地形图和农牧业分布图等地理情况,这时候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结合书本知识,讲解图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五、补充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平时训练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影响读图、识图能力。教师不能对这部分学生丧失耐心,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在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读图能力补充训练。比如和他们一起用趣味形象的生动的图形记忆法来区分各大洲、大洋的轮廓;进行一系列的填图训练,或是裁剪一些简易地图。

总之,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单纯的背诵地理知识以应付考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既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无法激发起学生兴趣,又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莒南县筵宾镇初级中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2篇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地理的读图能力

文/任 彪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使之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在地理学科的测试中,往往运用地图作载体,传递信息,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基本技能。因此,读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我认为,提高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会看图

要指导学生有序看图。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一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地进行。比如,看区域位置图,就应按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一步步地进行指导。通过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训练。二是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借助多媒体资源,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如,在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上,可以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区域,从黄河、长江各流域,从各地形区甚至各省区等不同角度去认识。

二、懂得析图

所谓析图,就是学生对图像展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它的根本要求是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分析出“为什么”。要让学生明白:地理图像所反映的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的互为因果,有的相互制约,并且这些联系之间一般有普遍规律、共同原理可循。如,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与其气候、河流、植被等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并对工农业生产、建筑交通、旅游和聚落等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自然资源、能源、交通、人口分布等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等。学生多方位地联系分析,放开思路,其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认真绘图

全面细致绘图,是读图的继续和深化,可以深化图形记忆,概括图形规律,加深对图形的辨析。当图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学生在纸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使他们形成空间观念。可以先让学生画简图,关键是画出区域的特点。比如,欧洲西部,先画出四大半岛、地中海和大致三角形的.轮廓,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把它画好。这样整个地理学习过程紧紧围绕读图、用图进行,就脱离了死记硬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能顺利地完成。

四、考查填图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适当填绘一定数量的地图是复习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填图不但可以复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知识,如,海陆分布、气候类型分布、矿产资源分布、人种宗教分布等,而且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当图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可通过填充图册练习填图,教师在黑板或多媒体课件上示范填图,最后通过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通过读图,可在图中感悟地理事物,在图中感知地理信息,并通过读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地理事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

(作者单位 四川省阆中市宝台乡中心学校)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3篇

一、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 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地图是空间地理信息的一种形象展示, 在地图中有很多的“地图语言”, 这些地图语言是读图的第一步, 只有认识了这些语言我们才能读懂地图。比如在地图中, 方向、比例尺、图例、标注以及经纬网等基本的地图语言使我们必须要牢牢掌握的, 教师在地图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基本功。除了这些基本的地图语言之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示意图的基本知识。比如, 气温、降水量等的柱状图、直线图、曲线图, 地形的剖面图以及一些地理空间的分布图, 等等。这些在地理课教学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这些示意图的语言也是十分丰富的。

在让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语言的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 让他们在拿到一幅地图或者一张示意图的时候, 知道从哪里入手, 这样就避免了读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读图一般来说要按照地图的内容来进行, 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读图技巧,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图过程中注意规律的总结, 什么样的地图应该重点注意什么。比如, 我们在看一张地形或者是降水量的分布图的时候, 我们就应该注意地形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不同的地理空间里会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在看世界人口分布增长的示意图的时候, 我们就要既要注意人口在空间上的不同, 也要注意人口在时间上的变化。

二、引导学生进行动手绘图, 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地理学习更多是依靠空间形象思维, 读图也是空间形象思维的一种延伸, 但是仅仅通过读图, 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将知识牢记。读图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会识图, 而是让学生在脑海里能够留下一个空间印象, 等到用到相关知识的时候, 能够从脑海里随意的调取。因此在读图的同时,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绘图, 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另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看图的效果和强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绘画简易地图, 或者教师将事先绘制好的简易的地图, 让学生进行空白填空;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地理填充图册进行练习。

学生在进行动手绘制简易地图的时候, 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要让学生知道绘制地图并不是把地图绘制的惟妙惟肖, 十分逼真, 而是用笔勾勒出基本的轮廓, 并能够知道一些重要地理信息的方位即可。在初中地理课中, 我们学习的空间分布图是比较多的, 比如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以及山脉河流等。学生只要能够绘制出他们的方位, 大体的轮廓, 山脉河流的走向以及所处的经纬度就达到目的了。比如, 在学习湘教版《中国的河流》绘制黄河的地图轮廓时, 学生必须要明确黄河的“几”字形走向, 并且要注明黄河的发源地, 经过的省份, 经过的平原、高原, 经过的重点城市以及从哪里入海等信息。

三、挖掘地图中的深层信息,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时候, 仅仅满足于对地图信息的辨认是不够的, 还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对这些基本的信息进行整合, 进行思考, 这样学生才能从地图中获得更为有价值的信息。在考试的时候, 题目的设定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外, 有一部分体现能力的题目, 也都是通过挖掘地图的信息而设定的, 因此在平时读图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比如, 在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这一章节的时候, 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本介绍和地图册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是什么以及我国降水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些都是基本的知识, 学生通过自学或者相互交流很容易得出答案,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形成这种气候和降水规律的原因。这种探究原因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册中地球五带的分布图, 中国的地形特点等来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

在读图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地理课中, 一些表面的地理现象都是有一定的地理原因的, 而这种原因需要学生深挖地理信息进行得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联想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地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在读图时要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相会融合, 从而正确认识地理现象。

总之,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题中之义, 也是提高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以及空间感性认识能力的必要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技巧, 才能够进行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 地理概念才会不再抽象, 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会更加牢固。教师要将读图教学贯穿于教学之中, 在地理知识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读图能力的提高中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摘要: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 它对于加强学生的直观记忆, 提高学生地理的理解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是地理课程的第二语言。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读图、析图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抽象的地理空间知识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空间概念。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戚艳萍.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新课程 (中旬) , 2012, (8) .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地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60-01

高中地理学科兼有文科和理科的特征,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学起来困难较多。运用地图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它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和许多地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地图教学,将地图作为载体,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提高课堂效率。目前,地理内容的综合考查几乎离不开诸如景观图、等值线图、区域图等各种各样的地图,要想提升正确解读和有效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一定要熟练掌握各种地图,具备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往往表现得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尤其在地理考试中,读图识图不准确普遍成了限制学生得分的瓶颈。掌握各种地理图表是很多试题的解题关键所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全面提取地理信息,灵活运用各种地图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成为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1 读图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掌握读图技巧,促进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读图能力是指从地理图像中掌握信息的能力。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地图中准确提取解题所用的关键信息?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读图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用图及图文转换、图像转化的习惯,形成判读、用图的规范,对典型图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看书时需要“图文互换”、“图图转换”。如令学生最头疼的日照图问题,无论题目中的图多么抽象,如果把它转换成学生所熟知的侧视图和俯视图,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绘制转换图时,一定要明确点、线、面的空间关系,还要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再如,教授《中国地形》一章的内容,包括三级阶梯、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形取得名称、位置特征,只需把所有文字知识全部都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学生就会很轻松地掌握本章内容。这样不只是获得了中国地形的知识,也拓宽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必要的铺垫。形成了读图习惯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图。

第一、读图的一般步骤

首先,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第一步,先读图名,以此推测题目所考查的内容。第二步读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第三步观察细节内容,准确提取途中反映出的有效信息,包括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第四步,联系实际问题,学会变图、图文转换等。其次学会用图。把从图中读到的信息通过平时积淀的相关知识与该题考查的问题相结合,最终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最后,要善于总结读图、用图的方法、规律,熟悉图像语言,从图像中获取、处理、运用信息,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

第二、教给学生观察、读图的方法

观察地图、图表等的方法有一定的规律。观察柱状曲线图,应先看纵横坐标代表的内容、数值的大小,然后再看柱状高低变化,或曲线的起伏变化状况。观察区域图,首先要根据经纬度、区域轮廓、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景观等定位方法,确定区域位置。其次是从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

2 析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读图分析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一是要让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多方面的联系使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在教北美洲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时,先引导学生在“北美洲气候分布图”上找到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两条特殊纬线,回顾五带知识,从图中了解到北美洲既有南北向的寒、温、热三带的气候类型,又有东西向的不同气候类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北美洲哪些气候类的分布呈非地带性,至此学生自已能从插图中读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狭长。读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导致气候南北狭长成因,这就得依靠课本中北美地形图。图中运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北美洲地形分三部分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中部是中央大平原,东部是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和拉布拉多高原。西岸滨临大西洋,由于西部受纵向排列的高大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只能影响沿海狭长的地带而无法进入内陆。从而使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范围被大大地缩小。北美较大的纬度跨度、地形和海陆分布是影响北美气候的重要因素。通过一看、二分析、三综合,就把北美洲的气候深受地形影响难题给解决了。二是要引导学生,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如对同一纬度的北非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截然不同的气候类型及成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地区地图,以找出北非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各自的特征。

3 绘图

绘图是对读图的提高和再创造,是提高学生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绘图时,学生会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对地理事物产生直观的认识。比如,气候的考察是绝大多数试题必定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典型的难点内容。为了使该内容能够深入浅出,我在教授气候类型内容时,要求学生在空白的世界轮廓图或中国轮廓图上反复填涂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至于识记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同时,自绘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各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与自绘图结合,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提高了该部分内容的复习效率,所以引导学生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比较高层次的要求,绘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简图,如轮廓图、水系图、等高线地形图等。先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曲线图、柱状图,勾画各大洲的分布、国家的轮廓图。再指导学生绘制中国政区简图,并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加绘山脉、河流、城市等多种地理要素。

实践证明、善于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其教学效果往往很好,经常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和独特风格。可以这样说地图运用得成败巧拙,是衡量地理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付占强.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J].学园,2011(8).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5篇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各类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图像系统”。这些图像系统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负载着大量显性的或隐性的地理信息,一方面为教师讲解知识、演示地理原理、说明地理成因及地理分布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变化规律提供了方便,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真正重视地理图像,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才能极大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理清教材图像,解读课标要求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地理图像可分为5种类型:

1、地图:包括各级各类政区图、地形图和专题图(如气温、降水量、资源、人口、交通分布图等);

2、示意图:包括线形图(如各类等值线图、经纬网图等)、剖面图(如地形剖面图等)、立体图(如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等);

3、统计图表:如气温、降水量数据表格及各类扇形统计图等;

4、景观图;

5、以提示某一地理主题为内容的地理漫画。

关于地理图像的阅读,课标中有明确的能力要求。例如:掌握地图基本知识,正确阅读地图和各种地理图表,正确地从地图或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根据地理图像中的显性信息获取隐性信息等等。仔细解读地理课标,不难归纳出地理学科教学对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即:学会识图、学会记图、学会析图。

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1、识图能力的培养

识图是读图的第一步,其根本要求是学生能看懂图像,看出“有什么”、“怎么样”。

首先,要为学生识图排除“障碍”。地理图像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看懂图像的起点和关键。我们知道,不同图像对地理信息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地图表达信息主要是依托其三要素,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达信息是依靠其坐标的意义等等。因而,教学中下大力让学生理解各种图像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是学生能读懂图像的关键所在。于是,概念教学就应该是地理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要指导学生有序看图。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地进行。比如,看区域位置图,就应按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一步步地进行指导。通过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生良好识图习惯的养成。

再次,要指导学生多角度看图。图看三遍其“义”自见。但是,反复看图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比如,在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上,可以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区域,从黄河、长江各流域,从各地形区甚至各省区等不同角度去认识。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不仅能形成巩固,还能使认识全面。

此外,要引导学生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看图。特别是在看区域图时,不能让学生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是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但对于区域中的一些重点地区,又应该进行“放大”观察,细致入微地认识其细部特征。比如: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对于其“十字路口”位置的认识,就要把它放到更大的范围,看到它与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洋洲,甚至美洲、欧洲、非洲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形成“十”字形象;同时,对于“十字路口”之“咽喉”马六甲海峡的认识,又应该把其范围缩小,把局部放大,细致观察它的准确位置和细部轮廓特征。这样把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看图,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2、析图能力的培养

所谓析图能力,就是学生对图像展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其根本要求是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分析出“为什么”。

首先,在意识上,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图像所反应的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的互为因果,有的相互制约,并且这些联系之间一般有普遍规律、共同原理可循。例如: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与其气候、河流、植被等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并对工农业生产、建筑交通、旅游和聚落等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自然资源、能源、交通、人口分布等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并对工业或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等等。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的联系分析,放开思路,瞻前顾后,从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其次,方法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可着重进行两类思考方法的训练:一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普遍规律。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的分布面积小而狭长,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一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普遍规律;二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个别现象,分析其特殊原因。例如: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赤道及其附近一般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东非高原出现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训练,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避免在析图过程中,片面、绝对、静止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

3、记图能力的培养

既然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那么很显然,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应是学生读图能力不可或缺的。记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记忆图示的重要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心理图像”。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记忆训练。例如:

形状联想训练(如长江干流形似“V、W”,黄河像“几”字,广东像“象鼻”,黑龙江像“天鹅”),相对位置记忆训练(如四川省大致在长江“V”形中间,武汉位于长江“W”中间凸起处,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空白地图填绘训练(如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出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单位)等等。通过各种感观的结合,形成有效记忆,从而更多地积累地理信息。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第6篇

一、本课题实施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工具。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基本手段。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对终身有用”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本人确定的研究小课题,我计划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二、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

地理对初一学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内容又是从整体开始,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的难度。地图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从认识、了解,到会看、会用需要师生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开学初,我将在教室后面悬挂了《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地图。在讲解《地图》一章时,意识到学生接受地图的难度,我会放慢讲课的速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地图上,先指导学生看不同版本、不同图幅的《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再看各大洲图、地区图,城市图,通过反复地翻阅,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大要素,逐渐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同学们对地图也就有进一步的认识。我还将并结合《敦化旅游图》,引导学生找寻各个旅游景点的位置及周围的乘车路线,并找出最近的路线。把地图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无形中会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距离。

三、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兴趣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我会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中国的形状象什么,是否能够找出我们的家乡——敦化。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学完“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后,我将出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野炊的地点和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学生兴致会很高涨。

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把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四、注重训练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

“光看不练,功夫不硬”。地图能力的培养必须“善用地图”,进行恰当、适度的填图训练,“一图多填”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学习(复习)俄罗斯时,我将先在黑板上勾画出俄罗斯的空白图,从位置入手,在黑板上填注周围的洋、海和邻国,然后填写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再填写地形区、河流、矿产地、工业区、城市、交通线、港口等。填注地图时也要注意方法,有规律地按照一定顺序填写,效果会最好。

这样,只一张地图可以反复填写,一图多填,一方面提高了地图本身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填图的乐趣,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同时,因为各知识点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还有利于我们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养成广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处理地理信息的习惯,提高综合记忆、综合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五、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

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应重点研发的课题。

六、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索性和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七、实验策略或方法

(一)主要措施

1.加强认识地图重要性的思想教育

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这门新的课程,这时候对学生进行地图教育,认识地图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2.平常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图读图的方法需要融入每一堂课、每一幅图,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很好的使用。

如何提高地理读图能力 第7篇

作者/何玲

摘 要:地理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地理的学习能力除了对文字的掌握能力之外,还有对图的理解和阅读能力。而对图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但是在地理图表读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论述提高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地理;读图能力;理解能力;训练方法;以图析题

有句古话:左书右图,说明地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相对于文字来说,更加形象、直观,但是也正因为将复杂的内容融合到了简单的图片当中,所以需要学生掌握地理读图的技巧,这样才能正确读图,获得信息。

一、重视读图步骤,培养学生读图技能

阅读地图是有科学的步骤可以遵循的,这不是思维定式,而是一种高效率、准确的读图方法。首先要看地图名称,确定图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经纬网来确定所研究事物的位置和方向;再根据各种山脉、河流、交通线等标志性的事物来确定其周围环境;接着要看地图的.比例,来确定实际距离和面积;最后是根据等高线来读懂地形、起伏大小等等。重点要求图文结合,重视文字的引导,观察图片的细节。对于综合题,答题时要注意分析题目中的限定词语,从图中找信息,组织答案有针对性地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二、重视读图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练习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实践有助于理论理解,能够解释一些只有理论的图像,有利于学生把它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对于一些读图理论,只有进行了多次的实践练习,()才能够正确掌握,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老师在教给学生正确的读图步骤之后,要用大量的练习使其巩固。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重视知识总结

地图呈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地理环境,还包含一些隐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析图能力,具有一定的析图能力,那么看图能力自然就能够得到提高。教师可以针对地图,先设计问题,依靠问题的导向作用来纠正学生析图的方向。接着要引导学生对图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对其进行归纳和整合。最后是对地图提供信息的思考,衍生地图的知识。要多问:为什么,是哪里,是什么等问题。学生自己要通过实践总结自己的读图经验,不断纠正自己的读图误区,完善读图能力,延伸读图范围。

老师要注意对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水平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掌握读图能力,提高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8篇

关键词:读图,地理教学

地图是以图例、符号等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载体, 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 整张文综试卷地理图像的图幅数量最多。地理试题大有“无图不成题”之势。因此,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本人在这几年的地理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害怕地图, 特别是一些女同学, 对地图有很强的排斥心理, 甚至问:“为什么地理有这么多图呀, 我一看就晕了, 能不能不要那么多图呀”。因而,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我深深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那么在地理教学中, 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让学生真正掌握好读图技能, 更好地去获取地理信息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建议。

一、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习中地图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以为, 地理是文综科目, 死记硬背就可以了。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 特别要强调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学生知道, 文综地理试题经常以地图为切入点, 再设置相关问题, 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以2011年福建省高考地理题为例, 共有7图1表, 包括人口统计表, 城市用地空间分布图, 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柑橘气候风险等值线图, 美国西部等高线图和选做题当中的海水温度变化图, 月雹日曲线变化图, 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时间变化图。其次, 还要让学生知道,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作指导, 如日常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图、旅游图和交通图等, 都离不开地图。

二、让学生明确中学地理地图的主题和种类

中学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主要种类有以下几种:经纬网图、太阳光照图、地理统计图 (等值线图、折线图和曲线图、柱状图、百分比图等) 、地理景观图 (自然地理景观图, 人文地理景观图的图片和素描图) 、地理分布图、地理漫画 (它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 多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主题, 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等) 。

每一类地图的读取都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让学生明确各种地图的种类和主题, 可以使学生更加迅速地从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三、培养学生正确读图与析图的一般步骤

1. 看地图的名称、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地图的名称包含了这幅地图所要表达的内容, 很多学生在读图时就经常忽略这一点, 着急地去看图, 在较难理解的图中就会搞不清楚图中的含义, 其实只要看看图名, 许多东西就变得好理解多了, 图名往往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弄清比例尺, 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是地理事物的标记, 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 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 明确要素, 确定目标, 引导读图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 因此, 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 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本人认为这个步骤应该通过教师读图析图做示范, 学生模仿来实现。例如, 冷锋和暖锋的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两者的异同点, 如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位置是否相同, 冷气团的方向是否有差异等等, 学生很快能发现无论是冷锋还是暖锋, 都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 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进而得出冷气团和暖气团两者的性质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读图方法多加引导和训练, 久而久之, 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时, 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时, 他的读图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四、培养学生经常看图、用图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经常看图、用图, 包括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插图等, 积极从图中查找教学中所述的各种地理事物, 并借助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特点和规律等内容, 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 变文字内容为地图语言, 丰富地图的内涵, 增加学生对地图符号的理解, 并通过《新学案》、《地理填充图册》及教材中各“活动”的读图题强化训练, 久而久之, 形成学文看图、图文对照的良好习惯。

五、强化读图能力, 加强专题地图指导

地理图像类型很多, 每一种图像都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比如在地理分布图的阅读顺序, 可以有三种方法:一是空间顺序法, 如位置图、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等可按一定的空间顺序 (自上而下, 自东向西, 从内及外等) ;如阅读气温分布图, 可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 依次读出大气垂直层次的名称、高度和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的垂直变化不同, 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二是时间顺序法, 凡是表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和特点的插图、分布图, 均可按其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由前及后地依次观察、分析。读这类图时, 一般要在“读图名”后马上“看坐标”, 认清坐标再分析内容;三是逻辑顺序法。即按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逻辑顺序来阅读。凡用来揭示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图象, 都可以用此法, 如中学地理课本里的特征图、地理成因图、地理规律图等。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9篇

关键词: 学生 ;习惯;方法;规律

高中地理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插图,有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面对类型多样的地图,大多数学生不会阅读地图,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 养成读图习惯

有道是“熟能生巧”,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学生养成运用地图的习惯,教师在上课就应有意识的多用地图,例如:凡是讲课过程中涉及到经纬网图时,都要求学生能正确的读出东经还是西经,北纬还是南纬,最后指出位在的具体区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指图、填图、画图等环节,让学生把读图当成一种习惯,不断地提高读图能力。

二、养成正确的读图方法

学生养成了看图的习惯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看图。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碰到图后,不知如何下手,其实读图是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所以要想提高读图能力,必须训练正确的读图顺序。例如:在读图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名,图名是揭示地图内容的最简洁的概括,通过对图名的阅读可以直观的把握该图将要包括的主要内容。其次,读图例和注记,图例和注记是表示地图所表示事物为何物的重要工具。学生在读图时一定要看清地图中的各种符号、颜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这也是保证读图正确全面的前提所在。再次,读方向,方向是地理事物空间判读的重要基础。最后,读图上所表达的信息以及各种地理事物之间包含的关系,这也是地图判读的最终目标。只有将地图所包含的信息及其逻辑关系彻底提取并分析出来,才能算对地图进行了准确全面的判读。此四步是正确读图的良好习惯,也是正确读图的重要保证。

三、总结读图的规律

地理地图类型多样,揭示的地理内容也丰富多彩。而这也是学生在面对地图时感到浩瀚无边,力不从心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如何高效快捷的进行地图判读,就成为了学生学习地图的重要目标。面对不同的地图类型,都有各种不同的判读技巧。例如:在读等值线图时,不论什么样的等值线图,等值线上值得大小都具有渐变的规律,即向某一方向逐渐增大或减小。在读有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地图时,这种地理事物不是只停留在地理事物表层的观察,而是包含着对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深层的思考,这需要把零散的地理事象连成了一个整体,进行深层的内在联系,诸如中学地理课本里的地理特征图、成因图、相关模式图等等。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10篇

【摘 要】: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词汇、基础语法,并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情景和要求,写出切中题意、内容连贯、文理通顺的文章。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度较大的任务。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实施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性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 写作能力 培养

初中英语写作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写作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写作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更加突出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情感表达的要求。但目前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一、学生英语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阶段学生基本上没有进行正规系统的写作训练。英语语言的基础也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贫乏且运用能力差

词汇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要写好一篇作文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以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因而在写作时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出现的问题往往有拼写错误,影响理解;词语误用,表达不准确;某一词语反复使用,语言表达缺乏变式,文章显得单调乏味;文章中出现大量“造词”,让人看了啼笑皆非等。显然词汇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学生写作的瓶颈。

(二)句式单一枯燥

文章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形式也不容忽视。然而很多同学作文中的句子都是同一句式,长短相近,所用句型也多是些there be类的句子,而且全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的单一顺序,缺少变化,读起来乏味、枯燥;平时学到的 很多语法、句法,如分词、强调句型、倒装、虚拟语气等等在单项选择题中很顺手的东西这时却派不上用场,仿佛它们只是用来对付选择题的。

(三)段落、文章的逻辑性差

传统的英语教学把语言知识放在首位,忽视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段落,因此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信息感不强,逻辑性差,很少有主题句,偶尔有了主题句,下面的支持细节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主题句。文章整体内容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内容安排上也无主次之分,所以读完之后有时甚至全然不知所云。

(四)中句式差异分辨不清

英语句子中的状语可以由很多成份来充当,而且位置也很灵活。另外,修饰语和插入语的使用都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别,而很多同学都是按汉语的习惯来组织句子的,这样就显得语言很不地道。

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阅读,丰富词汇量。

写作离不开句子,句子离不开单词。要想学好英语,提高写作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了解词义,并能正确拼写和熟练运用,否则,写作就会受到限制。可见,词汇量的多少及正确运用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表达能力。然而,任何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除了记忆单词外,还应结合一些词组、同义词、反义词来加强记忆,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写作时运用这些知识来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生动性。

阅读与写作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阅读能丰富词汇、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写作的基础。从阅读入手学习写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思想,也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揣摩原文的语言特点、用词造句、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找出主题句,分析扩展句,总结概括文章大意,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遇到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就要求学生背诵,既能有效地减少文章的错误,又能给文章增色添彩。

(二)区分英汉差异,克服“中国式英语”。

在进行英文写作时,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缺乏对 2 英汉语言差异的了解,往往会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律,语言使用习惯等迁移到英语写作中去,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和汉语的习惯来组织英文句子,结果造成句子逻辑混乱,写出来的句子非常生硬,甚至令人费解。如学生常把 “我很喜欢英语”译成I very like English,在英语交际中套用汉语交际习惯使用Teacher Zhang(张老师)作为称呼语,Have you eaten up?(你吃过了吗?)作为打招呼用语。这种句式虽没有语法错误,却不合英语文化习惯,“中国式英语”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意识,培养英语语感,同时注意英汉表达和文化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各自有自己独立的词汇体系,词汇含义不可能完全一一对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但是由于各国、各民族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即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汉语中有“像老黄牛一样耕作”,而英语则用“马”来表示:work like a horse。学习类似表达时,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够加深理解双方的文化,而且有助于英语学习和英文写作。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有很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和积累有关知识,正确运用英语表达式,养成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使写作更加规范,提高表达能力和文章的质量。

(三)指导背诵,发挥范文的作用。

英语是结构语言,具有其自身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基础句型。为了让学生大脑中输入和储存更多的语言信息,以便写作时灵活应用,应让他们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对话和课文,做到脱口而出,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培养语感,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此外,还可以多背一些格言和谚语,写文章时能正确使用,会使文章更加生动。常见的谚语有: ① No pains,no gains.②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③ 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④ 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因此,背诵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背一些好文章、好句子、好段落,使学生深刻了解英语的句子结构和变化规律,掌握地道的英语 3 表达方式,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众所周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坚持让学生背诵一些好文章、段落、句子、谚语等,在写作中注意引用和借鉴,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教师应尽量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范文不仅要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上给学生树立样板,而且要考虑到英语的多种表达方法,让学生多接触正面的东西。学生可通过范文比较一下自己的习作,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快速掌握英文句子的写作技巧,使文章语句行文流畅,结构规范、语义清晰,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教给语篇分析方法,训练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四)加强语篇项目的分析与练习,提高语篇衔接能力。

外研版新标准这套教材十分注重语篇的安排,并设置了大量语篇项目的练习,于一些连接词、副词或词组的衔接在语篇分析中也是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在分析语篇时,可以列出有关中心句、关键词和语篇标志词的表格,让学生熟悉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同样,教师还可以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把他们打乱次序,然后给予一些关键词,让学生重新安排,这也不失一种较好的语篇训练。

加强语篇连接的训练,帮助学生理清语篇脉落。坚持“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写作训练的开始阶段,要狠抓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训练句子时,可以采用连词成句、模仿造句、回答问题、换词改写句子等形式。在学生掌握的简单句之后,再根据课文体裁训练写各种类型的小段文章。这项练习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句法的熟练程度,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

(五)培养写作习惯和加强写作运用技巧。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如切题,抓住全部要点,不能遗漏有用信息,但也不能加一些不着边际无关紧要的内容;要抓住不同的文章体裁对时态选用的特点。如:介绍性文体、说明文、书信体的等在表达时常常以一般现在时为主,穿插对过去的回忆(一般过去时态)和对未来的展望(一般将来时态);记叙文、日记等常以一般过去时为主,因为他们常常记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包括即时的感受,也用一般过去时表达;通知、便条等在表达时常常以祈使句为主,用将来时态交代要做的事情,另外,还要注意选用适当的表达方式;留意直接引 4 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在写作时要多从交际角度来考虑。如:在写信时,就要考虑写信的目的,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对方已知或未知的信息等等。对写出的每句话,都要考虑是否能明白的传递信息,是否符合英语的习惯,是否符合写信人的身份;认真对待书写效果。定稿前要打草稿,认真检查无误后再定稿。书写要整齐规范。

(六)坚持写作训练,持之以恒

写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思维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奏效。只要通过大量的写作知识的学习和写作训练,掌握写作技巧,英语知识就会不断得到巩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坚持每天动笔,比如写一篇日记、记一件事、谈一点体会、或者背一些好段落等。

“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勤能补拙”,只有持之以恒的进行写作,才能熟中生巧,真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才能掌握各种写作技能,而且写作技能也只有在不断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才能达到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得到提高和完善。总之,提高写作能力是一项艰苦的双向劳动,不仅在于教师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更在于学生不断的写作与实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实践,才能取得进步。

我们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按照《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思路上求实创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11篇

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好坏,遗憾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多的承担了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英语教师常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知识点传授、复习、掌握和操练上,对于阅读训练,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能力训练不足,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没得到实质的提高。

随着初中英语阅读量不断增加,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越来越成为阻碍学生提高英语考试成绩的一大障碍。而阅读理解题更是越来越多地检测学生对文章的隐含意义、逻辑结构等的理解和对主旨大意的概括,问题的答案多数隐藏在文章的脉络之中,学生通常无法直接从字面意思中获得,必须开动脑筋、激活思维。因此,要想在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学生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由此看来,当前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英语教学课题。

一、以教材为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的养成主要在课堂。通过阅读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教材中的题材广,内容丰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一方面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确定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并考虑到上课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这样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背景知识的材料和预习练习。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并能培养起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开一个好头。在阅读前,可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愿望,然后带着目的去读。然后,学生们带着老师提的问题,一段一段地去读,并找出每段的中心意思在导读阶段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种方式:

1、略读。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理解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大意,明确文章的主旨。它可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技巧和获取文章整体信息的能力。

2、精读。在精读阶段应着重于文章的内涵。仔细推敲和揣摩文中的关键句和段落,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同时应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难句和长句进行语法分析,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还应要求学生通过词法分析掌握词语的字面意义,有效地获取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

3、熟读。通过熟读,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对已摄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使信息的吸收得到强化和巩固,并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练习,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复述课文是一种极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阅读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表现。看着显目的板书,这样,语言点得到了操练,口语也得到了训练,分析文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每一位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选入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是经典,如果教学得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和写作能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读书需要多种能力,需要语言能力、记忆能力、语言技能、理解能力及阅读技能。

阅读能力也是阅读方法,阅读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阅读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类的书需要不同的方法。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对阅读技能、方法作过论述:“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只须读其部分者”是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可通过巡查与略读来完成;“有可吞食者”,即“只须大体涉猎者”,指快速吞食,可大体略读、查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即“少数则须全读”,需要进行反复阅读、精读、研读。

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后,还要多练,做到熟能生巧,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下面分别介绍一些阅读技能。

1、寻找主题句

每篇文章都是一??有机的整体,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个段落都有一个句子表达这个段落的主题思想,这个句子叫做主题句。大多数主题句出现在段首,有些主题句出现在段尾,也有少部分的主题句出现在该段中间。但一般文章的写作都是遵循把重要信息放在第一句这种原则。所以“首行”读法对于学生读自己太熟悉的题材的文章时尤为适用,这样可以帮助读者先在头脑里树立整篇文章的内容框架,然后再补充框架,仔细阅读。

2、首末段落与各段首句读法

每篇文章或章节的首段和末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作者会在首段里陈述他的写作意图,也可能会在末段里对整个章节做出总结。因此,应十分重视首末段落。同时,还要重视各段的第一句,因为往往首段后的各个段落是对首段的展开。再有,重视各段首句可以弥补有时首段陈述不详的缺陷,解决末段综述性话语里的疑难问题。

3、搜寻式阅读,即跳读

跳读的目的是要从文章中查阅到所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信息。要采取竖视视向阅读。即眼睛不横向视读,要竖向阅读,对于每行的东西只读关键词,非关键词不用注意。对关键词也是一扫而过,因为竖视视向阅读或者扫视关键词都是在掌握主旨大意后,对其他部分的阅读,速度必须快。关键词是指主语、谓语、宾语;文章标题、引号部分、粗体字、黑体字、大写字、斜体字、划线部分;承接语、过渡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4、正确判断和推理

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语言,叙述的事实、引用例证、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

上一篇:女孩的性格特点下一篇:下学期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