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2024-09-22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精选6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1篇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言讫()

聒噪()

自诛()

摩挲()....shē()欠

wù()那

yì()语

点mǎo()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4分)

(1)几年前,我与母亲之间就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血缘关系。

a(2)一次在外祖母家,母亲又为学习方面的事情唠唠叨叨,我顶撞了几句,正当“硝烟四起”时,外祖母把我拉到了另一个房间。....

3.默写。(4分)

(1)当是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时鸡鸣月落,________,百步见人。

(3)《浣溪沙》一词表现诗人惜春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4分)

小说是以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的描

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学习小说,要抓住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

5.凤翔中学七年级(8)班同学在阅读完《水浒传》、《三国演义》后,开展了一次“识英雄,学英雄,做英雄”主题班会活动。在选择学习对象上,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同学(甲方)选择诸葛亮,而不选宋江;一部分同学(乙方)选择了宋江,而不选诸葛亮;另一部分同学(丙方)则将诸葛亮、宋江都选了;还有一部分同学(丁方)则认为宋江、诸葛亮都不值得选。甲方选择诸葛亮的理由是:诸葛亮有运筹帷幄的卓越的军事谋略,同时还有对刘氏王朝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而宋江道貌岸然,虚情假意,在梁山正在兴盛,腐败的宋王朝束手无策之时,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接受招安,出卖梁山,使众多英雄罹难。(4分)

(1)假如你是乙方、丙方、丁方中的任何一方,请谈谈你的选择理由。(2分)

乙方: 丙方: 丁方:

(2)在平时课外名著阅读中,你最喜欢读那本书?谈谈喜欢读这本书的理由。(2分)

作者及书名: 理由:

6.下面是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请你对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怎样的态势?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一下,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思考这些问题后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0000美国英国德国法国 加拿大系列***0002000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印度尼日利亚巴西中国韩国

(1)从表一可以看出,(2)从表二可以看出,(3)表一和表二比较,7.仿照下列句式,再写出两个你对“友谊”理解的语句。(2分)友谊是香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井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及释义。(4分)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 .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貌甚寝

B.故尝与过宋将军 ..C.与人罕言语

D.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3.从节选的这段文字来看,你觉得大铁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4.与“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5.“大铁椎”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这是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4分)

(二)阅读《赌》一文,回答下列问题。(15分)①一个暴君,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中。②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你!”哲人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

③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说:“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他指着暴君说:“你一吵闹,我就痛苦难忍。”他又指着哲人说:“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后,上帝建议他们一同穿过沙漠,不带任何补给。谁活着出来,谁就是王者。暴君骂骂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厮杀、搏斗生涯使他藐视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见任何异样。[来源:中.考.资.源.网] ④开始的两天,暴君一鼓作气,遥遥领先。他计算过:骑骆驼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劲,估计5天足矣。哲人并不知道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死了,他就去见上帝;如果活着,他就去云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当车,只是偶尔考虑一下前进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远远看见沙漠上有个小黑点。渐渐走近,发现是暴君。那时暴君又热又累又饿,不堪重负,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坐在沙丘上。看见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与哲人一块前进。哲人一直不说话,世界很静,只听见脚踩沙子的沙沙声。暴君终于忍不住了:“你,不渴吗?’’哲人笑笑。暴君又问:“你,不饿吗?”哲人笑笑。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恼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无聊吗?’’哲人笑笑。又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说:“若有剑,我会立刻杀你!”

⑥第四天,两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艰难。暴君一路咕咕哝哝,像是与哲人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哲人脸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旧。沙漠越来越静了。

⑦第五天,暴君远远落后了,他的精神已处于半失常状态,胡言乱语着。静默的沙漠对于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腾、喧嚣。哲人也极端疲惫,难以支撑,但他依然移动脚步,没有停歇,像宇宙一样空旷、自由。

⑧第六天,暴君在癫狂中迷失方向,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虚弱得栽倒,但方向感还在,他爬啊爬啊……

⑨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

1.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暴君和哲人的形象。请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4分)

2.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过程,请用三个词或短语将这一过程概述完整。(3分)答:一鼓作气 癫狂失常

3.试分析标题“赌”的含义。(4分)

4.读了这篇小说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4分)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1分)

三顾茅庐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予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岗,刘备轻扣紫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快快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丈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侯,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1.依据本文的内容,动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2分)

司 马 徽 再 荐 名 士

□ □ □ □ □ □ □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2分)[来源:Www.zk5u]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3分)

刘备:__________。

关羽:__________。

张飞:__________。

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2分)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卡片] 关于修养的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写作(35分)

提及中学生生活,有的同学认为太枯燥无味了,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哪里还有什么多彩的生活可言?其实,生活的美重在发现,美,就在你身边。围绕着校园生活,各种思想、各种矛盾、各种冲突也纷至沓来,这些都是作文的好素材。小到排座位、同桌关系、作业多的烦恼、考试的压力,大到升学过程的苦闷与焦虑、与家长的代沟隔膜,以及亲情、友情的展现,可以说,仔细地观察,用心地感悟,只要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值得你写、令你乐于写而写都写不完的事。请根据自己的所察所思,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以“那一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题目自拟。

2、文体以记叙文为主。

3、要注重描写表达方式地运用,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等。

4、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qì

guō

zhū

suō

2.(1)指自己和母亲之间不能沟通、交流。

(2)指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冲突。

3.(1)妇手拍儿时,儿含乳啼声,口中呜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2)星光照旷野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塑造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

语言

行动

外貌 5.(1)乙方:宋江仗义疏财,受到中英雄的拥戴。他统领梁山英雄,除强扶弱,打富济贫,一身英雄气概。而诸葛亮效忠于昏庸无能的刘禅,东征西讨,七次北伐,影响了广大百姓的安宁生活。

丙方:诸葛亮、宋江两个都是名著塑造的民族英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智慧,敬业精神,学习宋江的仗义疏财,侠义精神。

丁方:他们是小说塑造的英雄,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实际意义。即使有这样的英雄,也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要学英雄,我们就要学今天的英雄,学身边的英雄。如:任长霞,面对黑恶势力,她拍案而起,面对贫民百姓,她柔情似水。(2分,理由要符合人物特点,谈到两个方面,表意清楚即可)

(2)例:作者及书名: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由:该书以生动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一个身残志坚,献身于共产主义壮丽事业的平凡而伟大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给人们极大的教育和鼓舞。(2分,说出作者、书名1分,理由1分,理由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方面谈均可)

6.(1)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总体水平较高(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较多),国家之间发展较为均衡。(2)印度、尼日利亚、巴西、中国、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总体水平不高(或:大部分国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之间的差异较大。(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较大。

7.示例:友谊是温暖怡人的阳光,让人倍感温暖。友谊是涓涓的细流,可以滋润荒漠的心田;友谊是激昂的号角,可以鼓舞奋进的斗志。

二、(一)1.xǐng 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shěng 省份 2.C 3.神秘,行踪飘忽 4.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5.因不知大铁椎是什么人,所以用他使用的兵器——大铁椎,来指代他。这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二)1.暴君:张狂(盛气凌人)、傲慢、自大(自负)、浮躁(急躁、意气用事)哲人:沉稳(沉着)、谦卑、耐劳(坚韧或坚毅)、心态平和 2.不堪重负自负傲慢恼羞成怒

3.表层意思是上帝让暴君与哲人打赌,谁能穿越沙漠谁为王者。深层含义是人生就像一场赌博,狂妄自大者必然输掉人生,输掉性命。

4.可从学习哲人的明智之举这一角度谈启示,如:谦卑、坚毅者才能达到心仪的彼岸;也可从暴君的直横做法这一角度谈教训,如:目空一切的狂妄者一般都没有好结局。

(三)1.刘玄德三顾茅庐。

2.兴复汉室

3.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4.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

5.①为二顾孔明未见埋下伏笔;②表现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③暗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2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虎大骇(hài)益狎(xiá)甚蕃(fán)濯(zhuó)清涟

B.隐逸(yì)苔(tāi)痕 车马喧(xuān)犬吠(fèi)

C.好事者(hào)远遁(dùn)案牍(dú)亵(xiè)玩

D.淤(yū)泥 呓(yì)语 齁(hōu)声 曳(yè)屋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远遁 大骇 妖媚 庞然大物

B.鸿懦 素琴 德馨 何陋之有

C.丝竹 诸葛 淤泥 中通外直

D.隐逸 呓语 咳嗽 众妙毕备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B.两股战战(哆嗦的样子)

C.益习其声(有益)D.尽其肉(吃完)

4.填空。(6分,每空0.5分)

(1)“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是古代一种,“ ”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陋室铭》的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思乡的句子是:。

(4)《饮酒》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5)《登幽州台歌》中写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的句子是:。

(6)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用到的一些成语和本单元所学课文有关,如 是对《黔之驴》一文内容的概括,请你再举一例:。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仿照例句形式,重新写两个句子。(4分)

金钱,能买来佳肴,买不来好胃口;能买来书籍,买不来知识。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蕃:(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不蔓不枝 枝:(4)陶后鲜有闻 鲜: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0.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4分)

(二)(2015河南)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8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5山西)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可以调素琴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1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有仙则名_______

15.任选下面一句翻译。(3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17.完善作者小档案。(2分)

姓 名__________

字梦 得

朝 代唐 朝

主要经历①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

②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

作 品《陋室铭》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3篇

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

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并没有将各阶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各类教学参考书关于教学的建议也并不完全准确具体。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并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学习惯展开教学,结果常常是教了学生已会的,学生不会的却没教或者没有教好。

“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灵活而开放。

这样,教师不再是仅仅关注教材中的一个一个的点,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出单元的目标,整合单元、语文教材乃至更多的语文资源,让学生获取的不再是一粒一粒的珍珠,而是一串一串项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任意一册的目录,都不难发现编者将每个单元的课文以不同主题进行组合,同一单元的课文大多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录。这样一来从宏观上要求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并注意前后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力求保持每个单元的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的单元目标、资源整合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结构体系的封闭、零散和乏味,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元整合教学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但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有机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获知的数量和获知的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设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这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练习6和习作6。通过集体钻研教材,课题组尝试进行这样的整合,目标如下:

(一)识字写字

1. 独立识字,认识6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用钢笔写好“垮”“碎”“竭”等左小右大的左右结构的汉字;用毛笔学写“装”“帮”含有衣字底、巾字底的汉字。

(二)阅读

1. 朗读诗文,特别是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语气,体会情感;

2.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能体会诗歌表达的儿童纯真与朴素的美感;

3. 背诵诗歌3篇;

4. 课外阅读美文诗歌;

5. 体验与同学交流阅读美文诗歌的乐趣。

(三)习作

1. 能从所给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习修改习作,正确使用添加和删减符号;

3. 画出自己习作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他人分享;

4. 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处。

(四)口语交际

1. 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 能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真实环境中鼓励同学和亲人。

(五)综合性学习

1. 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 走进社区,利用手抄报、剪贴报和宣传画等向社区居民宣传保护环境。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总11课时):

(一)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

1. 书写练习:1课时(可分在每课时10分钟)

2. 朗读《沙漠中的绿洲》,体会阿联酋人民对花草树木的热爱。(1课时)

3. 朗读《云雀的心愿》,体会云雀的心情,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2课时)

4. 学习“练习6”(第一板块“处处留心”)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感悟形声字的特点。(1课时)

(二)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小池》

1. 学习《池上》,懂得诗意,感悟儿童的天真无邪;学习《小儿垂钓》,边读边演,体会儿童的可爱(1课时)

2.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诵读成语。(1课时)

3. 古诗小擂台:搜集、诵读一组描写儿童的诗词,开展诵读小比赛,以赛促读。(1课时)

(三)习作

1. 学习《小池》,感悟初夏荷塘的安静之美,想象《小池》描绘的景色,尝试写下来,进行景色描写练习。(1课时,不算总课时)

2. 习作及修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适当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2课时)

(四)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 口语交际:能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学习鼓励别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1课时)

2. 综合性学习: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1课时)

3. 毛笔字练习。(1课时)

三、具体教学设计(以《云雀的心愿》《沙漠中的绿洲》为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与“植树造林”有关,都传递了“爱护树木”这样的环保理念。于是,将两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教,并将主题确定为“环保心愿”。

教学时间仍然为两课时,相较中规中矩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任务明显增多,课堂容量变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需要更加熟悉文本,并增加课堂的参与度。

第一课时的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生字和疏通文本、理清脉络的环节。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大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能够基本自学生字,熟读课文。这些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打下了基础。

在第一课时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将两篇课文通过“心愿”一词巧妙串联,阿拉伯人民和云雀一样拥有共同的心愿———“让沙漠变成绿洲”。接着开展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解读“沙漠”的成因。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分析阿联酋王国的沙漠和云雀看到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通过自读分析,很快地归纳出阿联酋王国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云雀看见的那片沙漠是遭到人为破坏的结果。

第二步,领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个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章的主体部分归纳得出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消失,从而造成“土地沙漠化”和“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明白森林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阅读云雀回到家里后的对话,得出森林具备“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的作用,再三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语言生动,内容简单,主要以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轻松,文章条理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的时候,学生参与度和准确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这使得教学过程能得以流畅地进行。

第三步,分析阿拉伯人民为了实现心愿做出的努力。

通过自读和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经教师整理归纳,知道阿拉伯人民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绿洲,“不惜代价培植花草”并“精心侍弄细心呵护”,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美丽的沙漠绿洲———迪拜。

相比较《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脉络没有那么清晰,需要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思考教师的问题。这对于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于是,我采取的自读配合小组交流,试图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通过迪拜的一组图片欣赏,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了解“绿洲”的美丽,衷心赞叹阿拉伯人民为实现心愿做出的“壮举”。同时,结合图片学习第一自然段迪拜街景的描写方法。这样一来,《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重点解读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让“心愿”在课堂响起,在心田回荡。

首先,回到《云雀的心愿》,读一读小云雀表达心愿的句子,体会它植树造林的决心。

然后,写一写。“让我们先在心里和云雀一起种下一棵树,如果要在树上挂一张‘心愿卡’你想写上什么呢?”这是一个拓展延伸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深刻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以“心愿语”的形式写下来,既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又能真正将“爱护树木、保护环境”这样的情感目标种植进学生的心田。

满满当当的一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全方位的对话。两篇课文的整合过渡自然又巧妙,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教学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实现了两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灵活用教材的目标。

最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课的时间上网搜集我国北方治理沙漠的文字和图片,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对孩子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宛如植树。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才能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语文体系也是一棵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教材观,绝对不可一叶障目。一棵树,必须有根有枝有叶有脉络。

单元目标和资源整合实施语文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通过不一样的奔跑的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给师生都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看到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起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摘要:<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写作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是怎样实施语文课程的,是如何引领学生在跑道上奔跑的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时采用一课一课地实施教学。这无疑是将语文教材分解为一个一个点。语文教师是否都有能力把这一个一个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珍珠项链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参考文献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4篇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5篇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共27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炽热(chì)

羸弱(yíng)舷窗(xián)

屏息凝神(bǐng)....B.点缀(zhuì)

载人(zài)吟唱(yén)

心有灵犀(xī)....C.迟钝(dùn)

癫狂(diān)蔚蓝(wèi)

毛骨悚然(sǒng)....D.负荷(hē)

告罄(qìng)闲暇(xiá)

坚持不懈(xiè)....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无虞 轮廓 不期而至 耀武扬威 B.俯瞰 蒙眬 天涯海角 珊珊来迟 C.凸现 闲暇 精打细算 怏怏不乐 D.漫步 重负 语无伦次 洋洋得意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B.这篇文章错别字很多,用语无伦次来评价它是再恰当不过了。....C.元宵节时,人们不期而至地来到城隍庙赏灯。....D.当你资金告罄的时候你一定要给我说,我能够帮你的就帮你。....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B.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啊!C.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D.由于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5.对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议论)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叙述)C.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叙述)D.愿上帝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保佑大家并给你们安慰。(抒情)6.下列对课文内容解说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伟大的悲剧》一文讲述了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的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最后,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悲壮覆灭。因此,他们彻底失败了。

B.《太空一日》具体叙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以及看到的太空奇景和所遇的神秘的敲击声等故事,表现了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的精神和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感念之情。

C.《带上她的眼睛》是一部科幻小说,用轻快又略带哀伤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动人故事。

D.《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大学士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文章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7.诗句默写。(6分)

(1)《约客》中表现作者含而不露的表达寂寞、焦躁心情的句子:

(2)杜牧在《泊秦淮》中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的句子是:

(3)《贾生》中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的两句是:

8.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1)请从以下三则广告词中,任选一则来分析其创意的妙处。联想电脑:“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宛西制药:“药材好,药才好。”

山东省旅游:“走近孔子,扬帆青岛。”

(2)下面是旅居台湾的孔子第77代嫡传孙孔德写给在大陆的二姐的对联中的上联,请为它选填下联。上联:风雨一杯酒 下联:

A.天涯共此时

B.羁危万里身 C.江山万里心

D.千里共婵娟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2分)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2)求之下流,固颠……“之”指代

10.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3分)()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3分)()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3分)道理:

句子:

(二)伟大的悲剧(节选)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遗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遗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4.第一自然段中,斯科特上校日记的内容表明了什么?(2分)

15.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2分)

16.斯科特遗体的姿势是怎样的?这表明了什么?(3分)

17.文中为何要写“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3分)

18.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9.斯科特一行去南极探险的意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 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小军,”我说,“你儿子?”“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登……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太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晓得。”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在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穷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20.文中老太太两次说到她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蕴含的不同心理及重复出现的作用。(4分)

21.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2.请结合文本就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某一特点进行探究。(3分)

三、写作(50分)23.请你以“那一次,我读懂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扣题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第六单元质量评估

【答案与解析】

1.C(A.yíng——léi;B.yén——yín;D.hē——hè)2.B(珊珊——姗姗)3.B(“语无伦次”与错别字多不相关联)4.A(B.语序颠倒;C.成分残缺;D.缺少主语)5.B(这句话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6.A 7.(1)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3)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8.(1)示例:联想电脑的广告运用双关。说明失去联想品牌电脑与人类失去想象力一样。后果同样不堪设想。宛西制药用谐音既强调了制药原料的精良,也道出了药效高;同时又简单易记。山东省旅游运用借代的手法,用孔子指代山东文化,提醒游客来山东观光,可以亲近博大精深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又可亲身感受海滨城市青岛的魅力。(2)C 9.(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石兽。10.C B 11.C 12.D 13.略

14.他心中惦记着祖国、民族、朋友、妻子,有着无私的爱。

15.“遗孀”的意思是“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称为某人的遗孀”。这是斯科特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冷静、坚韧的性格以及他对妻子深深的爱。

16.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表明斯科特在关键时刻爱护着同伴,为探险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17.“国王”是英国人民的代表,以此突出他们心灵的无比高尚,表现了人们对他们的敬仰。18.最后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是全文的主旨句,起点题作用。

19.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20.不同心理:①第一处表现了老太太初与人搭讪谈及儿子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自豪;②第二处则表现了老太太因思念儿子,内心极为痛苦,但又不愿以之示人,想要用夸耀儿子的语言来掩饰的微妙心理。作用:①重复出现,突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怀念和自豪之情,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②前后呼应,突出了“儿子”玩魔方水平之高,照应了小说的标题。

21.①心直口快。看到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途径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直言他们这些年轻人身体都不行了。②命运悲苦,内心痛苦。丈夫与儿子相继离世,孤单无依,生活很痛苦,双眼像干涸的枯井;因村里人说自己命硬克死丈夫、儿子而自责、内疚。③外表冷漠,言行古怪。旅途中面无表情,很少笑,称四十岁上下的人为“少年”,且不满邻座男人对她的质问,并以自己的“逻辑”回应,不管他人是否尴尬。④坚强。平静地向“我”讲述丈夫和儿子离世时 的惨状;尽管内心十分痛苦,在人前仍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⑤深爱儿子。与“我”谈到她儿子拼魔方时充满自豪;七十岁高龄,还要去看“儿子”,去看珠穆朗玛峰。

22.示例一:小说以“魔方”为线索,贯穿全文。①“魔方”引出了“我”与“老太太”的对话,进而引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回忆,故事情节随之自然展开,最后,“我”为了安慰老太太而花了一个晚上拼好魔方,给她惊喜。②在老太太的叙述中,魔方多次出现,与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相始终。可以说,“魔方”是链接“我”“老太太”和“儿子”三者的纽带,整个故事围绕魔方展开,情节发展更为自然也更为紧凑集中。

示例二: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①老太太一出场就面无表情,言行古怪,让周围的人觉得阴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屡遭不幸但性格坚强,外表冷漠却内心充满着爱。②“我”起初觉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强敷衍她;后来却对她肃然起敬,满怀同情。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为突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6篇

案)

二十九 《礼记》一则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食(fú)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ǎng).(yáo)弗...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鱼、肉之类的熟食).(2)不知其旨也(味美).(3)虽有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4)教然后知困(困惑,疑难).(5)然后能自反也(反省).(6)然后能自强也(勉力).(7)教学相长(互相促进)..3.更好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虽/有嘉肴 B.不知其/旨也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然后/能自反也(解析:不知/其旨也。)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不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

5.写出出自选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6.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

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

在诵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决定作用,是“封建糟粕”,《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

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怎样说服他? 示例:“国学”是当时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必然会有一些糟粕或过时的东西,但同样有着许多精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7.我去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以“教学相长”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下面几幅图中,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投影仪的底图的是哪一幅?为什么? 示例:最适合的是第③幅,该图虽无“教学相长”字样,但其内容却是师生互动,真实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主题,并且图中的人物面容亲切,气氛融洽,极具亲和力。

8.(鄂州中考)综合性学习。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示例)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举行读书报告会;举行“我爱读书”征文比赛;办一期介绍名著的黑板报等(活动形式设计合理即可)(2)下表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所占比例 调查年份 调查内容 不喜欢阅读 喜欢 阅读 阅读纸质书籍 用手机、电脑阅读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42% 20% 38% 32% 23% 45% 20% 24% 56% 示例:这所中学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或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少);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3)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较少能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

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示例:小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虽然更快捷、更方便,但长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会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对我们的眼睛伤害也很大。

阅读纸质书籍,能使我们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之中,放飞想象,陶冶情操。

我们何不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有称呼、表述得体,意思对即可)02 课内精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味美。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不足,这样以后才能从自身找原因;知道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己努力向上。

11.请用四字句概括文中所说的教与学的关系,并谈谈你对这四字原则的理解。

教学相长。

即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老师经过教学能够发现需要完善的地方。

12.本文的重点是论述“教”与“学”的关系,为什么要从“嘉肴”讲起? 文章从大家熟悉的“嘉肴”谈起,运用类比,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13.本文观点鲜明,理由充足,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其结构思路。

作者先采用比喻从反面证明“学”的重要性,再理论阐述教学相长,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最后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14.从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非常重视实践。

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03 拓展阅读 古之教者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⑨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⑩11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礼》)【注释】①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

②塾:闾中的学校。

③党:五百户为党。

④庠(xiáng):设在党中的学校。

⑤术(suì):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⑥序:设在遂中的学校。

⑦国:京城。

⑧学:大学。

⑨小成:小有成就。

⑩记:记言记得事的书。

11蛾子:小蚂蚁。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比年入学(每年).(2)其此之谓乎(大概).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

(2)记曰:“蛾子时术之。

” 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衔土堆成堆)。

” 17.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18.从本文可以看出儒家教育的缺点是什么? 交学问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凡是与政治无关的都算不得学问。

【参考译文】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

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

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

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

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

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

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衔土堆成堆。

上一篇:坐标下一篇:公开课0的认识和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