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大纲

2024-07-01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大纲(精选10篇)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大纲 第1篇

《**市**县地质灾害防治“进千家入万户”

宣传活动大纲》

1.前言 1.1 任务来源

**省国土资源厅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意识,有效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拟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进千家入万户”活动。****公司作为**省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积极投身到本次活动当中,并与**市国土资源局、**县国土资源局、紧密配合,对**市**县的“前火山村地面塌陷”、“舍堂村滑坡”、“悬中寺不稳定斜坡”、“圪洞村地面塌陷”、“三角村地面塌陷”等五处隐患点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宣传。

1.2 目的任务

1.2.1 目的:采取集中宣传与分散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意识,有效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1.2.2任务

⑴.深入村庄、家庭、学校、厂矿企业进行面对面讲,手把手教,解决不懂、不会的问题;

⑵.突出老村庄、老住房、老人的宣传重点,确保宣讲言语通俗化,讲清面对隐患特点及危险,讲清成灾条件及征兆,讲清监测防范及措施,讲清避让方案及要求;

⑶.使村庄、家庭、学校、厂矿企业的人员,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常识,认清地质灾害的危害,识别征兆,学会监测,掌握避让本领,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⑷.结合实际情况,对各个村灾害进行具体分析讲解。1.3 活动概况

⑴活动名称:地质灾害防治“进千家入万户”宣传活动 ⑵地理位置:**市**县天宁镇三角村、岭底乡前火山村、岭底乡圪洞村、洪相乡舍堂村、洪相乡玄中寺。

⑶灾害类型: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滑坡。

2.工作部署及技术要求 2.1工作部署

⑴搜集资料:a**市**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工作总结报告b《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c《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国土资源部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⑵室内准备: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有重点的编写地质灾害防治宣讲稿,做到语言通俗易懂;编排打印地质灾害宣讲海报,做到画面简洁明了;印刷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单。

⑶外业作业:a地质灾害现状进行调查了解;b集中讲授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c进村、入户手把手进行宣传讲解;

⑷室内资料整理:对宣传活动中的相关文字、影像资料进行整理,统一提交至**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2.2技术要求

本次评估工作,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及有关规程、规范执行。

3.组织管理 3.1人员组织

高级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3人。3.2工期安排

总工期37-38天。其中: ⑴准备阶段20天; ⑵野外宣传阶段2-3天;

⑶室内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制阶段15天。4.预期成果

⑴地质灾害防治“进千家入万户”宣传活动宣讲稿两份; ⑵地质灾害防治“进千家入万户”宣传活动传单1000张; ⑶地质灾害防治“进千家入万户”宣传活动宣传条幅一条; ⑷地质灾害防治“进千家入万户”宣传活动宣传海报二张; ⑸地质灾害防治“进千家入万户”宣传活动照片若干张; ⑹完成五处隐患点的地质灾害防治“进千家入万户”宣传活动; 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进千家入万户”活动汇报材料一份。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大纲 第2篇

1、预防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方针。

3、善待地球,和谐发展。

4、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5、群测群防,防治地质灾害。

6、加强监测,预防地质灾害。

7、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在农村。

8、防治地质灾害,建设美好家园。

9、认识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

10、地质灾害猛如虎。

11、监测避让,群测群防。

12、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易发区。

13、边坡隐患险于明火,防治避让胜于救灾。

14、人为削坡和连续降雨是诱发地灾的主要影响因素。

15、严格建设用地审批,预防地质灾害发生。

16、地质灾害防治以避让为先。

17、您平安地生活就是我们真诚的愿望。

18、地质灾害防治从宣传开始。

19、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20、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21、防治地质灾害人人有责

22、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4、以人为本建设幸福家园

25、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6、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7、自然资源有限,请您珍惜;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大纲 第3篇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粤府[2007]68号)的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科学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管促防、以管促治’的目的”,科学地安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计划对于增强广州市相关单位和市民主动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 工作成效

笔者所在单位自2007年正式开展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以来,在将近三年多的时间内,已编制、发放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挂图1500套(每套5幅)和宣传手册13800册,发放宣传台历、挂历10000多份,环保袋10000个。配合各区、县级市国土房管部门举办了42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培训人数5495人次。另外,在花都区梯面镇、从化市鳌头镇、增城市派潭镇、白云区永泰村磨刀坑和金沙洲、荔湾区大坦沙等地区设置了永久性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墙(栏)15个。

2008年汛期期间,广州市遭受罕见的强台风强降雨等严重自然灾害,降雨量远超往年水平。5月29日,从化市良口镇胜塘东区群测群防网络成员监测到位,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动员人员临时撤离,成功避免人员伤亡。南沙区深湾村泥场边坡于汛期初发生多次小型崩塌,影响中船输电线蝴中线29号电塔的安全,国土房管局南沙区分局于6月11日协请专业地质灾害调查技术人员前往现场调查,提出针对隐患点的防治措施,预见性地避免了灾害的发生。从广州市2008年的两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的案例来看,随着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宣传面的扩大,群众识别灾害、主动防灾避灾的意识和能力也随之提高,较以前已有明显改观。

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自笔者所在单位设立专项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以来,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该项工作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 宣传主题不明确

2.1.1 内容主题。

从过去编制的与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读物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的宣教活动来看,宣传内容总是力求全面,却忽视了宣传力度和深度。反复地罗列方方面面的条款式定义或说明等容易让宣传对象对其失去兴趣,产生排斥。建议考虑制作宣传读物、宣传栏、举办培训时采用“一次一主题”形式,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内容进行分解宣传,做到宣传内容主题明确、深入浅出。

2.1.2 周期主题。

宣传工作开展已有四年之余,基本是按照年度计划进行的。宣传工作其实是一项长期工作,有必要根据城市规划建设或者地质环境的变化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阶段对社会所需的地质灾害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建议今后采用“一阶段一主题”形式,为社会及群众提供更具有时效性的科普知识。

2.2 宣传形式缺乏针对性

2.2.1 区域针对性。

广州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广州市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如从化市、增城市、花都区多发生崩塌、滑坡等斜坡类地质灾害;在番禺区、南沙区等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则易发生地面沉降,在花都区、白云区、从化市良口镇和鳌头镇以及增城市派潭镇等隐伏岩溶区,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居多,广州市近年来实施的主要地下工程建设项目也容易引发地面变形类地质灾害。根据各类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在当地开展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而不是以同样的内容在各区、县级市进行模式化的巡讲、宣传。

2.2.2 对象针对性。

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的宣传是面向全市范围的,宣传对象不同,其内容和形式也应该有所区别。我们不应统一地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角度准备宣传材料,那样容易致使信息接受方出现理解困难,可以给自己假定一种角色进行宣传策划。比如面向学校师生,可考虑用活泼的画册、简易文字的宣传单或动画短片;面对社区群众,可考虑用张贴宣传栏、挂横幅标语、发放科普读物等形式;对于城区周边相对分散的村镇居民可考虑发放宣传挂历、科普读物等方式;再如对于国土部门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可用培训讲座配合科普读物的方式,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进行宣传。如此根据对象有侧重点地开展工作可保证其作用发挥得更到位。

2.3 资源有限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作为广州市的一项长期专门项目,工作面对的群体范围广、差异大,与纯技术类工作不同的是它不仅要求体现一定的专业性,还需要在形式上有好的点子,并不断的出新,目前,此项工作通常由不固定人员组织,因而难以做细、做深、做实,而是停留在程序化的层面上。

3 结束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仅仅依靠专业队伍是不现实的,为了更好地发挥群测群防网络的功能,让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有关地质灾害的科学知识、先进的防治技术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中提出的“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扎实细致地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有关地质灾害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防治技术,使他们掌握这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增强防灾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动态的工作,应该以现有的政策法规及相关文件为基础、结合本市建设发展规划,让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依据透明化,使科普知识内容具有地区特色且易于理解。

摘要:结合作者所在单位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以来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大纲 第4篇

关键字:彭州市丹景山镇;地质灾害;环境保护

一、基本情况

成都市彭州市丹景山镇地处龙门山前山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以浅山和丘陵为主,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以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为主,每年五至九月雨季属重点监测和防范期。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14个,涉及白塔村、石河村、东河村、丹景村以及双松村等5个村。其中威胁公路及行人1个,威胁农户13个(威胁农户63户197人)。通过宣讲活动,共获得204份问卷样本。

从204份抽样调查的丹景山镇村民年龄分布显示,由于多数年轻人外出读书、务工,本地居民以中老年为主。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到调查的61.77%。针对当地的实际地质情况和村民应该如何在灾难来临的时候逃生等问题进行统一的宣传活动引起了村民的围观,部分群众对学习地灾知识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二、问卷数据分析

1、地质灾害知识的了解程度

问卷受访者基本覆盖所有年龄段,丹景山镇是彭州市的地质灾害多发点,除了滑坡崩塌等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的发生更为频繁,同时该地区曾有过洪涝和泥石流灾害。高频的地质灾害却没有更多地引起当地居民对地质灾害的关注与了解,从数据上显示,仅有7.35%的人对于关注地质灾害很了解,而高达89.7%的人对地质灾害的了解程度只停留在“一般了解”和“很少了解”。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对于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认识远远不足,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农村防灾减灾制度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农村地区群众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地质灾害教育的重点方向之一。

2、地质灾害知识的学习途径

可以看到,农村地区群众普遍缺乏对于自然灾害的提前预防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发现丹景山镇村民对防灾救灾的意识非常薄弱。这些与群众了解和学习各种地质灾害的方式的局限性有很大的关系。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年龄段的被调查人群对地质灾害知识的了解方式局限在电视节目上。据统计,约七成的群众仅仅通过电视节目这种方式了解相关地质灾害的知识,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防災演习,部分老年群众甚至连防灾演习的概念都不了解。但是调查中,群众又普遍认可预防教育和实践演习对发生灾难时逃生的重要性。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文化教育方面的差距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农村的中小学,特别是受地质灾害影响较重的地区,应当有针对性的开设有关地质灾害预防和实践演戏教育的内容,强化群众对防灾减灾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尽可能的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3、如何普及地质灾害知识

由于受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及其后的一系列地震的影响,当地群众对于地震这一地质灾害现象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有了很多的切身经历,也对地震发生时避震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调查中,许多村民表达了对地震来临时逃生的各种办法,超过80%的受访群众表示能够在灾难来临时,带领家人到达安全地点躲避并等待救援,同时能够指出一定的安全场所。

多数受访者表示丹景山镇的多次地质灾害均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诸多影响。人们愿意学习一些实用的避险知识,人们也从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总结了一些急救知识,像止血、包扎、搬运伤者等。近70%的人表示基本了解地震发生后的紧急救助方式,而对于其他灾害的救助了解就远不及地震了。而至于救助方面的学习方式方面,青年人多倾向于主动关注和学习理论知识等方式。70%以上的中老年人倾向于观看视频、听别人讲述这样直观的方式来学习。这也对于我们普及地灾知识提出了特别的要求,那就是按照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宣传,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预防地质灾害教育的实现路径

第一,以2009年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为契机,呼吁各级地方行政机关高度重视防灾减灾的教育工作,特别是针对农村薄弱地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以普及地灾知识为目标,每年对于地质灾害教育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保证教育的质量,拓宽教育宣传的方法和形式。

第二,将地质灾害教育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和国家“三下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督促相关地质院校和专业开设一定量的实践学分,鼓励相关知识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对口农村地区进行支教,将自己所学的地质灾害知识充分运用和传播。同时,组织农村中小学学生及群众参加地质灾害宣传讲座、知识竞赛、逃生演习等。

第三,鼓励社会开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宣传教育音视频产品。

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和活动,把地质灾害教育与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为农村工作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帮助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实现美丽乡村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资料:

[1]《农村突发事件应急置方法》

作者:张彩云编著 出版社: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

[2]《中国国土资源年鉴 2007》

作者:吕国平主编 出版社:中国国土资源年鉴编辑部 出版日期:2008.04

作者简介: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简报 第5篇

五岔路乡国土资源所 2011年10月21日

五岔路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

今年以来,我国气候极端异常,南方持续强降雨,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芒市政府与芒市国土资源局领导高度重视。

在五岔路乡政府与五岔路乡国土资源所的组织下,于2011年10月17日,利用街子天人员比较集中的优点,在乡政府门口搭建了简易的宣传平台,制作横幅一条,发放了宣传材料500余份,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2011年“五岔路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本次宣传的内容:一是宣传地质灾害的特性;二是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三是宣传成功避险案例。立足防大灾、抗大灾,坚持不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宣传活动期间召集各村委会负责人在五岔路乡文化站进行防震减灾专题培训会,由邵斌副乡长主持,会议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领会学习,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监

测防治的重要性,认真做好监测防治工作;

二、各村负责人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使群众明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大纲 第6篇

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我局将按照市局2013年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具体方案如下:

一、宣传培训主题

本次宣传培训活动主题为“识灾、避灾,家喻户晓,防灾、减灾,人人有责”。主要内容是对我县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乡(镇、街道)村监测责任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应急知识培训。

二、宣传培训目的宣传培训活动旨在提高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水平,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向社会群众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氛围,促进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宣传培训对象

本次宣传培训对象是全县国土资源系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乡(镇)村地质灾害监测人、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威胁的全体群众和成员单位负责人。

四、宣传活动内容及形式

本次宣传培训采取省、市、县三级结合,分类培训方式进行,以集中学习、室外宣讲和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式开展,主要围绕识灾、防灾、避险自救、灾情报告等内容进行宣传。国土资源所要结合实际,室外宣讲要深入乡村、学校、厂矿、企业、旅游景区和在建工地等开展宣传活动。做到电视有影,报纸有字。

五、培训安排

(一)省国土资源厅主要组织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分管局长、科(股)长、基层国土资源所长培训,分2批5期进行。

第一批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工作的分管局长和科(股)长,分2期进行。我县参加第2期培训,培训地点为太原。

第二批为基层国土资源所长,分3期进行。我县参加第5期培训,培训地点为临汾。

(二)我局主要负责对乡(镇、街道)所长以下工作人员、监测责任人、监测员、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负责人的培训。

以上培训,时间自定,总体培训要在7月中旬前结束。

六、总结评价

各有关股(室)、所要对宣传培训工作进行自我评价、认真总结、上报好的经验做法。

七、有关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各国土资源所要充分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突出教育防范、超前防范,把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作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二)要合理制定方案。各国土资源所要统筹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认真制定方案。培训方案6月15日上报县局地环科。

地质灾害宣传片观看汇报 第7篇

三(3)班

针对春季雨多,结合学校地处山区的特点,为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2016年3月23日下午下坝初中三(3)班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了科普教育宣传片——“珍惜生命,远离地质灾害”。

影片全长约半个小时,主要讲述了四种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以及灾后如何避险的知识和方法。每一处防范和逃离知识讲解都配以现场视频,让学生在强烈感受地质灾害肆虐无情的同时,也清楚明白地掌握了防范知识和逃离方法。通过观看影片,同学们牢牢记住了“听”、“查”、“看”、“记”、“让”五字秘诀,也懂得了在灾害发生前如何争取更多的时间躲避灾祸;在灾害发生时如何正确逃离,从而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大纲 第8篇

吉县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境内山高坡陡,土石结构松散,地质环境脆弱,是典型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全县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312处,受威胁群众4227户、15689人。在开展治理搬迁工作中,该县的主要做法是:

结合实际作规划。该县首先从调查摸底入手,2014年7月,成立了由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县乡村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调研组,以行政村为单元,对全县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区域特别是重点区域的情况认真调查摸底,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依据上级政策、群众需求和危害程度,绘制了全县地质灾害威胁村庄分布图,列出了治理搬迁时间表,编制了治理搬迁任务书。从2014年起,利用7年时间,完成全县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区934户、2727人的治理搬迁任务。

宣传发动造氛围。为了让群众掌握政策,自觉参与,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采取设立电视专栏、张贴标语、制作版面、利用逢集日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治理搬迁政策,切实让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政策宣讲组,深入重点防治村,与搬迁户座谈,讲危害,讲政策,讲好处,努力把每一个应搬迁户的思想做通做顺。居民李某居住在特别危险区,包户干部动员其搬迁,上门达20多次,李某总是找借口迟迟不搬。2015年12月13日,地质灾害巡查员巡查时发现异常情况,马上报告村委、镇政府,包村包户干部立即组织人员帮助其搬迁,2小时后窑洞坍塌,避免了一次人员伤亡事故。有关部门抓住这个事例,说服教育其他群众打消侥幸心理,积极配合搬迁。针对有些群众不愿舍弃几辈人居住的老宅院,既想搬迁、还想保住祖业的问题,该县组织乡村干部、老党员、老干部,反复讲政策,耐心做工作,与他们算经济账、安全账,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在全县形成了干部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支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的浓厚氛围。

群众参与定方案。省里制定的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方案是指导全省的宏观方案,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了“一院多户、多房一户”的实际问题,而且户与户、院与院、房与房的情况千差万别,如何既执行好上级政策,又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意愿,切实把这一惠民实事办好、好事办实?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该县让群众参与,集思广益,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按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办,让绝大多数人满意。经过反复、上下的比较、讨论、研究,制定了切合全县实际的治理搬迁方案:自主搬迁、货币补偿,有证无证、区别对待,窑多窑少、综合考量,连片搬迁、集中治理。群众最为关心的是补偿标准,该县根据农村宅基地审批大多是三孔窑洞为一户的惯例和搬迁户大多是三孔窑洞的情况,拿出的办法是:三孔窑洞为一个搬迁户;少于三孔窑洞的,交足自筹部分和差价,按一户进行安置;多于三孔窑洞的,交足自筹部分和差价,最多按两套住房安置,选择一套住房的退发超出三孔窑洞部分的搬迁安置费;没有土地使用证的,按有关法规处罚到位后,享受安置政策。这一方案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有力地调动了群众自觉搬迁的积极性。

因地制宜搞安置。针对地质灾害类型不同、危害程度不一的实际,在搬迁安置工作中,该县不搞“一刀切”,不统一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进行搬迁安置。一是连片搬迁,集中安置。对符合条件且愿意集中安置的连片住户,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安置。政府划拨建设用地,协调办理项目手续,减免相关费用,委托当地乡镇政府实施。二是自主搬迁,分散安置。对愿意自主搬迁的住户,由本人提出申请,领导组审核同意后实施。同时规定,建新宅或购买房必须手续齐全,且不在地质灾害区;旧宅院土地、房产手续缴回发证机关注销,土地收归集体;房屋、窑洞一律拆除,验收后兑付补偿资金。三是治理隐患,就地安置。对通过削坡、卸载等方式可以消除隐患的住户,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聘请有资质的单位施工治理,彻底消除隐患,就地安置群众。目前,已自主安置202户、671人,集中安置64户、165人;今年又规划集中安置122户、356人,安置工程已动工兴建。

根除隐患抓治理。针对灾害区的实际,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彻底根除安全隐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灾害体规模大且治理难度高、威胁对象相对较少且分散的,划定危险区,树立标志,组织群众永久搬迁避让,随后工程治理除险;对集中搬迁后的区域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宜耕的复垦土地,发展生产,宜林的造林绿化,恢复生态。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第9篇

1、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6、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3)滑带岩土体因磨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

(4)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

(5)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6)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7)滑坡前缘出现鼓丘;

(8)房屋倾斜、开裂,出现树木东倒西歪(醉汉林)、马刀树等。

7、哪些人为活动容易引发滑坡?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的人类活动都会引发滑坡。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

(1)开挖坡脚。最常见的是山区丘陵地区农村傍山切坡建房,修建铁路、公路、水库、水渠,开矿等工程建设开挖坡脚,使其失去稳定而下滑。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溢水、漏水,农田灌溉以及其它排放水,使水流渗入坡体,软化了土石,增加了重量,引起滑坡。(3)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兴建楼房、修建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碴等,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而滑坡。

(4)破坏山坡。在山坡上松土、开荒种植,或者乱砍滥伐,使水容易渗入坡体而引起滑坡;放炮使山坡上的土石振动、破碎而引起滑坡。

8、如何避免滑坡造成灾害?

避免滑坡灾害,一方面要避开滑坡,另一方面要治理滑坡。

一是在不会产生滑坡的地方活动。比如在建房或活动时,选择地势较平或山体较稳固的地方,避开陡坡和避免开挖坡脚。房子不要靠山脚太近,房后要留出一定的防滑空地。在农村,建议选择地势较平缓的地方集中连片进行规划建房。在工程选址时,尽量避开已有或容易产生滑坡的地方。在工程建设中,不要形成新的不稳定斜坡。

二是在可能会产生滑坡的地方,要经常对周围的情况进行检查(比如看是否出现裂缝,裂缝有没有变化等预兆),尤其在雨季要更加注意。要避免引起滑坡的破坏活动。

三是对已经有滑坡预兆的地方,要时刻注意异常现象,并对滑坡进行监测,选好撤离路线、撤离信号。同时要向当地乡镇或县级国土资源(地矿、矿管部门)报告。在雨季要有人值班监视,出现异常及时发出信号,组织人员和财产转移。一些容易治理的滑坡,要在雨季前进行治理。难以治理的滑坡,人员和财产趁早搬迁是理智的选择。在出现小崩小塌现象时,可能大的滑坡就将发生。这时,千万不能进入滑坡影响区,去清理塌下来的土石、清水沟和抢救财物。

9、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有很多,归纳起来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设物;三是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

(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在滑坡体外围筑截水沟,在滑坡体上筑排水沟,尽快尽量排出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特别注意水沟不能有渗漏,否则反而有害,可以用水泥沙浆摸底摸面或压盖塑料薄膜。对坡体上的裂缝、空洞,要及时填补。

用肓沟或埋带孔眼的塑料管疏干滑坡体内的地下水。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设物的主要工程措施

削坡减重,可以分成几个台阶;筑挡墙(要预留缝和泄水孔)、埋抗滑桩(有木桩、钢管桩、混凝土桩等);在坡脚填方压脚,注意使地下水能通畅排出。

(3)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的措施有焙烧法和爆破灌浆法。

由于滑坡的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具体采用哪种措施,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常常需要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

10、当遇到正在滑坡时怎么办?

当发生滑坡时,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最佳方向是向两侧跑离,向上和向下跑都很危险。当遇到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方法。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通知受威胁的人赶紧撤离,并向当地乡镇或县级国土资源(地矿、矿管部门)报告。当地政府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和进行抢险救灾,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滑坡的活动情况和影响范围。

11、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的岩土体突然崩落的现象或者过程。发生在土体中的叫土崩,发生在岩体中的叫岩崩;规模大,涉及到山体的叫山崩;发生在河流、湖泊等的叫岸崩。

12、什么时候容易发生崩塌?

崩塌发生的时间大致有以下规律:

(1)降雨过程中或稍微滞后。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连续降雨,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

(2)强烈地震过程中。

(3)开挖坡脚过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

(4)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5)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13、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

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通常有以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裂隙较多,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较多、顺坡裂隙或软弱带较多,坡体上部已有裂缝,并且切割坡体的裂缝已经或可能即将贯通,形成了分离之势;(3)坡体前部有一定临空空间,有松散物。

当上部裂缝不断加长、加宽、加深,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要发生,已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

14、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

(1)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3)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

(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15、怎样避免和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滑坡和崩塌?

(1)主动学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知识,增强防灾减灾的自我意识,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活动。

(2)坚持预防为主。避免或禁止在斜坡上修建路坝、厂矿、建筑物,设堆积场等使斜坡“加载”的工程;避免或禁止在斜坡下部修路障、挖沟切坡、挖洞采矿等削弱坡脚稳定的工程;避免或禁止大量爆破等引发滑坡、崩塌的活动。对于工程建设,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农村建房先要对周围的地形仔细察看,尤其要弄清斜坡的稳定情况,最好选择地势平缓、岩土坚固稳定、较开阔的地方建房。

(3)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时间,避免破坏斜坡的稳定性。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最小程度地破坏斜坡稳定性的施工程序和方法。如开挖时,边开挖要边砌筑加固。尽量避开雨季施工。(4)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在工程建设期间或建好后,要加强对周边地形的检查,及时发现不稳定迹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治理,控制其发展。

(5)避免或禁止无规划、不合理地向斜坡引流、排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生产、生活废水,也要防止坡体上的蓄水池、渠道等输水、蓄水设施向坡体渗漏,并严禁在稳定性差、裂隙多的斜坡体上进行农业灌溉。

(6)严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开荒造田、乱砍滥伐,破坏山坡保护层。

16、当发现了滑坡、崩塌的一些可疑的异常现象后,该怎么办?

发现了滑坡、崩塌的一些可疑的临滑、临崩的异常现象(即前兆)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根据这些现象的发生程度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立即向所在地村委会、乡(镇)政府或县级国土资源局(地矿局、矿管局)报告。同时,告诉周围的人注意不要靠近滑坡、崩塌区域。有关国土资源局(地矿局、矿管局)会及时派技术人员前来调查,发放“避险明白卡”,提出防治建议。(2)以乡(镇)为单位,落实防治和监测责任,做到责任到人,落实防治建议,建立群测群防体系。汛期要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公布值班电话,保证电话畅通。要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素质的人进行巡查和监测。巡查和监测人员按要求做好巡查和监测,并做好记录,雨季或雨后要加密监测,发现变异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对要避让的,要主动避让或配合乡(镇)做好搬迁安置工作。

(3)编制好应急避险救灾方案。方案要明确撤离路线、信号和避险场所,组建抢险救灾队伍。方案要向群众公告,并进行演练。

(4)要密切关注天气和周围情况,增强防灾自救能力。

17、如何监测滑坡、崩塌?

对滑坡、崩塌的监测,包括斜坡开裂变形、整体变形、地下水和应力等方面的监测。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在最容易发生变形的地方监测其变化情况。(1)监测方式

1)设桩观测地表裂缝:在斜坡变形开裂大的裂缝两侧布置几对观测桩,定期用尺子量每对桩的距离、高差。

2)设标尺观测地表裂缝:与设桩观测相似,是把做好的标尺固定在桩上,定期观测标尺上的水平和垂直数据。

3)刻槽(或划线)观测:在已经产生裂缝的地方(如墙壁、地面)刻槽(或划线),定期量槽(或线)的距离。注意每次要在同一个点上测量,最好是同一把尺子。

(2)观测时间

一般情况下,设立观测点的最初1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如果发现开裂是在缓慢变形阶段,以后观测间隔时间可以为半个月或1个月一次;如果发现变形在加快,观测应加密为3天或每天一次。

在雨季或连续阴雨季节,要加密观测。在连续2天中雨以上或遇暴雨,并发现变形在加快,要加密到每天一次至每小时一次,加密观测至少要持续到雨停后10天以上,如未出现变形加速才能逐渐加长时间间隔。

(3)观测记录

要用专门的记录本,每次观测都要详细记录测量数据、天气情况及相关迹象(如渗水、垮塌、出现新裂缝等),并计算和对比变化量,分析斜坡活动状态。

18、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要形成泥石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陡峻的便于汇集水、物的地形地貌;大量的松散堆积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雨季,尤其是连续降雨、暴雨、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时期,有明显的季节性。泥石流的暴发多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在连续降雨稍后。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矿和修路等工程建设的大量弃渣,也为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19、泥石流发生有什么异常迹象?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山谷中传出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意识到泥石流就要到来,并立即采取逃生措施。

地有微微的颤动,很清的水浑了,有时能闻到一股火药的味道,听到山沟内有轰鸣声,或看到主河洪水上涨、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震动感,这些迹象都能确认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20、泥石流发生时该怎么办?

在逃避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方向:不要顺沟方向朝上游或朝下游跑,应该朝着沟岸的两侧山坡跑,但注意不要停留在凹坡处泥石流发生之后应立即逃逸,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转移、撤离;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游客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

21、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突然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现象或者过程,也常有地面下沉、地面开裂现象。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容易引起地面塌陷。地面塌陷又分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及黄土湿陷。

岩溶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岩溶塌陷是地面塌陷的主要类型,也是一种岩溶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以碳酸盐岩塌陷最为常见。岩溶塌陷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采空塌陷是指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形成的采空区顶板冒落塌陷。

22、为什么会发生地面塌陷?

发生地面塌陷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地下有一定的空洞,如岩溶洞隙、土洞和采空区。

(2)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

(3)破坏地下洞室稳定的动力因素,如地下水变化、振动、地表加重和地表水渗入等。

23、地面塌陷有什么征兆?

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

(1)井、泉的异常变化。井、泉水位的突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

(2)地面变形。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微微可听到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3)附近建筑物作响,出现开裂或倾斜现象。

(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地表水位下降或干枯。

(5)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24、如何监测地面塌陷?

一般选择有异常变化现象的点(如井、泉水位,地面和建筑物裂缝等)进行监测,在变形的不同部位布点,形成监测点网,以全面掌握变化情况。

监测的方法和工具可根据具体条件确定,以能取得观测数据为原则。对水位的观测,可设立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标尺;对地面裂缝的观测可在裂缝两侧钉小木桩,木桩上划出十字作为观测基准点;对墙上的裂缝可在墙上直接划线测量,可以观测裂缝的宽度,也可以观测裂缝的延伸。测量数据精确到1毫米。从发现异常时起开始观测,一般每天1次,如变化加剧,要加密观测,每天可增至2到3次。出现险情及时报告,并果断采取应急措施。

要用专门的记录本记录每次的数据、天气情况、降雨起止时间、地表水的变化等情况,最后以时间为横坐标、观测数据为纵坐标画出曲线图,分析变化情况。

第二部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

一、房屋选址安全

新建住房时,选址非常重要,除了看风水、生产生活方便,更要注意安全。否则,可能人财两空。

从预防地质灾害的角度看,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形

为了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首先应选择在常年洪水位以上一定高度的平缓平地上建房。当斜坡有陡崖或土质坡坡度大于40°,岩石坡坡度大于45°时,容易发生崩塌、滑坡,还应避免在陡坡下、沟谷口和塌陷区建设。

当不得不选择在山坡或溪沟边建房时,注意以下事项:

一要了解掌握以前有没有发生过崩塌、滑坡、山洪泥石流。二要仔细查看周围情况。查看后山和房前坡地是否稳固,如果有裂缝、陡坎,岩土松散,或者岩石顺坡分层明显,又有涌水,或者山体成“大肚子”凸起,就容易发生崩塌、滑坡,不宜建房。如果树木东倒西歪,成了“醉汉林”、“马刀树”,说明斜坡表层有动,快要滑坡了,应马上避开。了解附近修路、采矿、水渠和山塘水库等情况,看坡体的稳固性、是否堆放大量土石和有没有渗水;松散泥石多或者有渗水,就可能会崩塌滑坡;地下采空或有溶洞,就可能会塌陷。在山口、溪沟边选址建房,主要是了解选址区山洪水位,察看行洪迹印,了解沟谷的汇水范围、沟谷坡度、堆积物、植被发育等情况,判断遭遇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及程度。位置要高于历史最高洪水位,与岸边应保持5—10米的安全距离。一般不宜在汇水范围大、沟谷坡度大,沟内地形较陡又容易崩滑,沟谷内存在较多松散岩土,山上植被较少,历史上发生过泥石流的沟口及边部建房。禁止在行洪通道中或边缘修建房屋。

三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屋后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可以削坡或分成几个台阶,来降缓、降低坡度;尽量尽快将房前屋后的水排走,在可能滑塌的坡体边界外围,挖筑1条或多条环形截排水沟,特别提醒的是,要用水泥沙浆摸底摸面,防止水从沟中渗入山体;在坡脚砌筑挡墙,墙内预埋导水管;对在坡面摸一层薄的水泥沙浆或临时盖薄膜,防止水渗入坡体;对出现的裂缝及时填埋压实,以防水渗入;对沟溪岸坡应作适当的块石防护墙,在地势较低处修建新的行洪通道等。

具一定规模的村镇房屋新址,应进行规划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二)岩土

一般山体表面分为均质土质边坡、均质岩质边坡和非均质的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岩土质混合边坡。

均质土质边坡是所有边坡类型中,整体稳定性偏差的一类。土层干燥时,强度一般较高,边坡相对稳定;而在有水如雨季情况下,更容易下滑。对均质土质边坡区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宜选择开挖高度小(一般不超过6m),且山体相对平缓的地段;

2、宜选择土质性质较好的地区;

3、宜选择坡顶无常年积水(渠、沟等)或自然排水条件好的地段;

4、不选择类似地段曾出现地质灾害的地段;

均质岩质边坡是所有边坡类型中,整体稳定性最好的一类。它的稳定性主要看岩石是否有顺坡向的裂缝和裂缝有没有渗水软化作用。对均质岩质边坡区的选址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宜选择岩石强度高的地区;

2、宜选择整体性好岩层,单层厚度大的比厚度小的好,裂缝少的比多的好;

3、宜选择坡顶无常年积水(渠、沟等)或自然排水条件好的地段;

4、宜选择坡顶岩石风化程度不与下部岩差异过大的地段。非均质边坡是最常见的边坡类型,也是最易出问题的边坡类型。它的稳定性主要是看其中最差的部分,要看是不是容易导水、遇水软化程度、有没有顺坡向的夹层等。

(三)降雨

降雨往往是引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首要因素。在强降雨期及较陡斜坡地段,粘性土层厚度大于2米时,当土层水量过饱和时,易产生滑动;粘性土层厚度小于2米时,在土层与岩石接触处,雨水的冲刷润滑易产生滑动。雨水进入裂缝,最容易使不稳定的山体发生崩塌滑坡。暴雨、长时间降雨,易形成山洪而引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四)植被

植被根系对斜坡土层的水流冲刷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使土层的整体性加强。在沟谷中上游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明显抑制泥石流的形成,在沟谷下游或房屋附近周围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可以为避免泥石流危害提供安全屏障。但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适宜种植草皮或低矮的灌木;高大的竹林及乔木经风吹摆动,会松动土体和促进水体的渗入,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甚至直接诱发滑坡发生。

二、房屋建筑施工安全

房屋新址选定后,不合理的房屋建筑施工也会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切坡 房屋建筑施工应尽量减少切坡,同时切坡不能过高过陡,土质切坡高度不宜大于3米,坡度不宜大于45度。新切坡要及时采用砖石浆砌护坡,并预埋地下水的排泄孔;切坡与房屋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崩塌滑坡直接危及房屋和居住人员安全。

(二)填方

一些建筑在山腰的房屋,施工时要填方。填方时要注意前坡是否稳定,可先清除松散不稳定的岩土,在平台前缘用砖石浆砌作防护墙,预埋好排水管孔。填方不能过厚过高过陡,要及时压实,以防形成新的滑坡隐患。

(三)截水、排水和导水

水会引发和加剧滑坡,因此,要使房屋周围的水迅速排放出去。新建房屋施工时,要根据地势和集水情况,及时在新形成的切坡后缘斜坡挖筑截排水沟,水沟应做好防渗处理,否则,反而会起相反作用。房前院场的水应挖沟集中排放。填方时,及时设置排水导水设施。(四)结构

在斜坡上建房,应选择适当的建筑方式,可采用桩柱、框架结构,形成人造地坪作基础,从而避免切坡破坏斜坡的稳定。但要注意的是,桩柱应落入较硬而稳定的岩土层。桩柱框架可采用木质结构,也可用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特别注意的地质灾害防治事项 农村建房,要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使房屋错落有致。乱挖乱填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挖、填方形成的坡处理不好很容易有滑坡的危险,填方厚时,还可能引起基础不均匀下沉,造成房屋开裂等。

人为缩小河道宽度,或改变河流方向,也可能引发山洪与泥石流灾害。

随意兴建池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当池塘建设在不稳定的斜坡上,加重了斜坡,斜坡变形拉裂时,池塘的水容易渗入坡体,加剧了汛期的形成。因此,特别要注意房屋后部的池塘。在一些农村,没注意生活废水和雨水的排放设施建设和管理,形成常年不断的渗水,导致房前屋后坡体稳定性大大降低,地面裂缝增加增大。特别是后山拦山堰、水渠、山塘水库等的地基处理较差时,很容易拉裂破坏,汇集地表水渗入坡内,引起滑坡崩塌。因此,要采取措施避免坡体积水、沟渠堵塞和水库水沟等渗漏。

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当斜坡较陡、表层土体松软时,过密的植被、过高的树木反而更易引起表层滑坡。后山绿化是防治坡面泥石流的好方法,但要经常查看树木的形状,出现“马刀树”、“醉汉林”表示斜坡不稳定。遇到台风,“树大招风”,树木摇摆时土体易松动,使水渗入,山坡稳定性下降甚至滑坡。因此,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最好不要种茂密的竹林或高大树木。

不可在滑坡前缘随意开挖坡脚,不得随意在滑坡后缘堆弃土石,注意控制滑坡体上的建筑密度,避免在冲沟内排放垃圾,禁止挤占行洪通道。

第三部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一、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地质灾害的防治以预防和避让为主。各级政府对管辖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矿管部门进行监督、组织、协调和指导。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承担责任。

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区,点多面广,发生的时间短。加上地质环境的变化、地质灾害的预兆,最先被当地群众所发现。要进行应对,也是当地干部群众行动最快。因此,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度,这也是当前农村地质灾害减灾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县、乡政府和村委会,组织当地单位和群众,通过宣传培训、建立防灾制度等手段,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前兆和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巡查和监测,从而及时发现、快速预报和有效避让的一种主动减灾措施。

县级群测群防工作,在县政府领导下,矿管局(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乡级群测群防工作由乡政府组织实施;村级群测群防工作,由村委会组织群众,针对具体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

二、村级群测群防网络职责

由村委会主任担任村级群测群防网络负责人。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乡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本村干部群众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根据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具体安排、管理各隐患点的监测人员;落实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在上级指导下,填写避灾明白卡,向受威胁村民发放。

(三)按要求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分析隐患点变化,根据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监测工作,并上报调整情况。

(四)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灾;危急时,直接组织群众迅速避灾自救。

第四部分地质灾害应急

一、应急准备

因为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速度快,所以要预先做好应对准备。主要的准备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一)防灾预案及明白卡

1、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以上各级政府和重点乡镇,在每年年初发布本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方案要求:一是明确领导机构和抢险救灾队伍,落实防灾责任;二是部署全年的防灾工作,落实防灾措施;三是摸清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划出易发区、危险区段,列出防治重点,对全年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四是布置群测群防工作,明确监测人和预防责任人,公布联系电话。

2、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县以上各级政府发布了专门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对领导指挥机构、部门职责、信息传送与灾情险情速报制度、应急机制和程序以及应急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各乡镇编制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对做好防御山洪灾害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达到指挥应急更协调快捷,措施更有力。

3、具体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编制具体的避险应急行动方案(预案)。明确灾害类型、受威胁对象,应急指挥机构和抢险队伍,监测与信息传送责任人,紧急避险的信号,选定安全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等。

(二)排查巡查与监测

每年汛前,在乡镇政府统一部署下,依靠广大群众,要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掌握各隐患(危险)点情况。逐点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测人和防灾责任人。雨天及滞后几天要加密对各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发现变化要及时通知周围群众和上报情况,做好应急准备。

(三)信息监测网络建设

主要是乡村两级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政府逐步建成与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沟通和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确保应急期间灾害现场应急指挥通讯联络畅通。

(四)物资与抢险救灾队伍准备

乡村要建立以武装部、基干民兵为主,群众自觉参加的抢险救灾队伍,有条件的要进行演练。

(五)主动学习、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知识,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自觉服从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安排。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发生,要保持冷静,首先判断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胁的范围,然后及时撤离险区。具体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滚石、坡体或泥石流都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侧撤离,而不要选择顺着滚石、坡体或泥石流运动的方向逃生。如果身处正在运动的滑坡体上,无法脱身时,可抱紧附近粗大的树木以求自保。

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播报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为:

3级为注意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加强巡查监测; 4级为预警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要密切关注周围情况,做好避灾准备; 5级为警报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要时刻准备避灾。

二、临灾应急处置

当出现山体明显变形,即将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要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一)立即撤出危险区。

(二)迅速发出信号、告诉周围人员撤离。

(三)马上向监测人、防灾责任人和当地政府报告。

(四)帮助其他人员撤离,阻止人员进入危险区。

(五)参与抢险救灾。

三、灾后应急自救

地质灾害发生后,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滑坡、崩塌发生突然,有的会多次发生。因此,不能立即进入灾害区去挖清水沟、塌方和搜寻财物。

(二)立即派人报告将灾情政府。

(三)迅速组织人员查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

(四)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

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多发区内居住的居民,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与降雨有关的气象预报。一些已开展地质灾害天气预报的地区,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天气预报。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当连续降水达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可能开始发生;当连续降水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水150毫米以上时,崩滑流灾害将大量发生。降雨时和降雨之后的2-3天内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五)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人员

四、应急抢险

一般情况下,应急抢险处置应有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组织专业队伍实施。常见的应急抢险处置有:

(一)开挖排水和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在未稳定的滑坡、崩塌堆积体上修砌排水渠时,要注意基础的稳定性和水沟的防渗措施。

(二)及时封堵裂缝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

(三)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动。当山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起和推挤时,表明滑坡即将滑动,这时可尽快在前缘堆积砂石压脚。

(四)在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如,拆除危房,清除部分土石。

山区防治地质灾害要诀

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地质灾害,尽早防范。

崩塌滑坡,泥沙俱下。冲毁家园,房倒人亡。

房后砍树,危险增加。切坡建房,地灾难防。土坯砌墙,更要提防。暴雨来临,提前避让。

发现地裂,加强监测。出现险情,及时撤离。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大纲 第10篇

(2010-2020年)编制大纲

0.前言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峡工程全体建设者和库区及移民安臵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初步建设任务将基本完成,目前已具备了并全面发挥设计的防洪、发电、航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巨大综合效益的能力。三峡工程建设,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显露。这些问题,有的是在三峡工程论证和设计中预见到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的,有的是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当时难以有效解决的,有的是当前社会济经发展对三峡工程运行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三峡工程及库区主要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战略定位有了重大调整和提升。因此,启动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是中央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大型工程运行管理经验及教训后,针对三峡工程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确保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可持续发挥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峡移民工作要“努力使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温家宝总理强调,需要解决库区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移民安稳致富三个重大问题。为了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2008年9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对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进行了部署,确定由国务院三峡办、会同发 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提出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审批。2009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三峡办上报的《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请示》。

2008年10月,国务院三峡办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规划调研,并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三峡水库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研究报告》基础上,编制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纲要》(讨论稿),经修改后,于2009年3月16日组织院士、专家进行了咨询研讨,通过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提出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纲要》(审议稿)。

2009年3月26日,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规划大纲》(审议稿)进行审议,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国家有关部门,湖北省、重庆市、湖南省、江西省等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等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提出了书面意见。在认真吸收上述意见基础上,对《规划大纲》(审议稿)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送审稿)。

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家宝总理提出库区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之一。2009年5月22日,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承担三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滑坡、崩塌体、危岩体防治和塌岸防护部分的编制工作。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立即召集湖北、重庆两省市三峡地防办、国土资源厅(国土房管局)认真讨论了规划大纲的编制,部署了规划编制工作,并委托湖北、重庆两省市承担各自辖区内区县、省市地质灾害规划的编制工作。在两省市规划的基础上,由指挥部和两省市一起汇总、编制全库区规划。

为了统一全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指挥部依据三峡建委办公室下发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纲要》,在两省市有关工作的基础上,2 结合库区实际情况,编制了本规划编制工作大纲。1.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长江三峡库区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暴雨、洪水频繁,历来是地质灾害多发区。特别是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受其影响,地质灾害隐患点明显增多,地质灾害灾险情发生频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自2001年7月国务院决定安排专项资金启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来,按照国土资源部编制完成、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要求,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由两省市负责基本完成。

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显著,按期满足了三峡工程135米、156米和175米试验性蓄水要求,使库区百余座移民城镇和大量复建设施的地质安全得到加强,有效保护了库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库区群众生存环境,发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根据国内外已建水库的经验,新建水库蓄水至高水位初期3年-5年内将集中产生新生滑坡、塌岸和部分老滑坡的重活并伴有相应的入江涌浪灾害。综合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库区地质灾害情况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主要体现在:从2008年9月28日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全库区发生新老滑坡变形200余起,塌岸百余处,不稳定库岸近30公里,涌浪灾害已逐步显现,直接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移民安稳致富、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对潜在地质灾害进行勘察、研究、监测、防治和对已治理工程的维护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后续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峡工程是唯一由全国人大通过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它的建成和投入运行极大地改变了长江流域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综合效益,对长江流域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作用。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三 峡工程及库区主要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战略定位有了重大调整和提升。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妥善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不仅是进一步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保护国家战略水资源,以生态可持续性支持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持续发展和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进一步对库区地质灾害全面持久地防治,大规模减轻库区地质环境承载压力,全面提升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的保障能力,使移民和库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从而支撑三峡工程长久持续发挥综合效益和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规划编制依据

(1)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指挥部承担“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中滑坡、崩塌体、危岩体和塌岸部分的编制工作委托函(三峡后续办函[2009]18号)。

(2)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2009年5月)。

(3)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2001年10月)。(4)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崩塌、滑坡、塌岸)》(2003年12月)。

(5)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城镇塌岸处理规划报告》(2002年2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水法》、《防洪法》、《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河道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令、条例、办法。

(7)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的规范、技术标准和有关费用定额。

(8)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 的成果资料。

(9)地质灾害防治后续规划规前调查成果资料。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3.1指导思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综合采取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对涉及群众人居安全的,应以搬迁避让为主;对确需工程治理的,要充分勘查论证和进行多方案比选;要全面加强监测预警,整体提升库区监测预警预报的水平和应急处臵的能力,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充分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稳致富相结合,充分考虑规模化土地资源、水库资源保护和航运安全以及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全面妥善处理前期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遗留问题,控制移民城集镇规模,减轻库区城集镇地质环境承载压力。

要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库区应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不利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移民安稳致富、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库区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2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确保安全,关注民生,安稳致富

从人民生存和长远发展出发,地质灾害防治尽量考虑搬迁避让,确保安全。

搬迁避让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稳致富进行。通过搬迁避让,进一步改善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能力建设,增强移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可同时达到脱贫、改善环境和安稳致富的综合效果。

要解决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搬迁安置遗留问题,为构建长期和谐稳定新型库区创造有利条件。库区因地质灾害而进行的搬迁避让,要与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生态屏障区人口减载规划、生态迁移安臵相结合,进行有序实施。

(2)因地制宜,保障发展。地质灾害防治与库区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库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为移民安稳致富创造条件,提供地质保障。

(3)保护土地,保护环境。有效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为库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特别应加强对库区原本稀少的规模化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缓解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

(4)限制城集镇扩大对地质环境容量的需求。对位于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移民迁建县城、集镇,进行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合理限制其人口和发展规划,限制建筑物密度和高度。

(5)加强工程治理。通过工程治理,全面消除已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保护受其威胁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长江干支流航运航道安全和公路交通安全。对已建防治工程进行必要的后期维护和效果监测,确保发挥防治效益。

(6)加强监测预警。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各类监测方法的科技含量与自动化程度,完善监测机构和设施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7)加强应急处臵能力建设。建立区县、省市和国家主管部门的库区地质灾害应急处臵队伍,全面加强应急调查、勘查、应急监测预警预报、应急搬迁避让转移、应急抢险救灾、应急工程治理、应急装备设备等应急能力建设和经费保障。

(8)针对性地加强科学研究,全面提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和能力。

(9)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在蓄水后新的条 6 件下,应对库区潜在的地灾威胁区全面排查,幵与前期防治规划相衔接,制定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分期实施。

由于高水位蓄水后,要产生新的滑坡并诱发部分老滑坡复活和新的塌岸产生,对此,目前规划不能包容。因此决定了规划的时限性和动态性,对规划需适时调整才能达到经济高效。4.规划范围、规划对象和保护对象

规划范围为移民安置区和生态屏障区。

生态屏障区是指坝前175m土地征用线至第一道山脊线的区域。规划对象包括滑坡体、崩滑体、危岩体、塌岸岸段。

保护对象是受上述灾害地质体威胁和危害的人群、建筑、设施、规模化土地、交通运输和长江干支流航运。

规划基准年为2008年,规划实施起始年为2010年,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15年,远期为2020年。5.规划目标

(1)规划范围内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航运安全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库区可持续发展得到可靠的地质保障,规模化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搬迁避让群众得到妥善安臵,生产有着落,生活有保障。(3)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臵能力得到全面建设和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全面覆盖,预警及时,应急处置达到及时有效,资金保障及时到位。

(4)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有所突破。

(5)地质灾害防治综合措施总体有效,移民安置区和生态屏障区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程建设安全得到保障。6.规划任务和规划内容

6.1依据地质环境容量编制移民迁建城集镇的发展规模、方案和建议。科学分析移民迁建城集镇地质环境容易,对库区城集镇发展规模、建筑物密度和高度等提出控制方案和建议。

6.2全面进行规划前的地质灾害调查和勘查,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6.2.1 规前调(勘)查项目的选择

由于后三峡规划范围扩大,需对新的规划范围内的滑坡、崩塌、危岩和不稳定库岸进行全面排查。在此基础上初步选定需防治的进行规前调查和规前勘查。对于明显属于不需防治的,则不进入调(勘)查范围。属于二期和三期已规划为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专业监测的,不进入本次规前调(勘)查范围。

6.2.2 规前调查的工作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规前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参照《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调(勘)查总体设计》(2003年9月)(以下简称调(勘)查总体设计)中“规划阶段调(勘)查技术标准”执行。由于时间紧迫,此次全部为规前调查,暂不投入勘探工程。崩塌、滑坡、危岩体的规前调查(包括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参照《调(勘)查总体设计》之5.2执行。塌岸按5.3 执行。

6.2.3规前调查成果

(1)、提交单体滑坡、崩塌、危岩、塌岸段的规划阶段地质调查报告,包括文字报告、平面图、剖面图、实物指标调查成果和照片。

(2)、按区县提交《××区县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阶段滑坡、崩塌、危岩、塌岸地质调查报告》,包括文字报告、平面分布图、分类汇总统计表等。具体要求规定(包括电子成果)按《调(勘)查总体设计》之9.2“预期成果”的有关规定执行。

区县调查报告提纲按照指挥部于2003年下发的《三峡库区三期地质 灾害防治××区(县)滑坡、崩塌、危岩、塌岸规划调(勘)查报告提纲》执行。

6.2.4 规前调查工作进度安排

6月中下旬,各区县完成规前调查,为7月完成省市规划和全库区规划(初稿)打下基础。8月上旬、中旬指挥部组织专家组对规前调查成果进行核查。今后根据需要在规划实施前或计划之前进行必要的规前勘查。

6.3 编制滑坡、崩塌、危岩、塌岸工程治理规划

(1)、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长江三峡库区城集镇塌岸处理规划》总体框架的基础上,根据规前调查成果,提出规划范围内需要工程治理的项目名称、地理位臵、坐标、灾害地质体规模、稳定状态、影响对象及经济损失、经费估算等。

其中塌岸防护要综合考虑塌岸灾害对土地资源、航道安全等的危害和库容保护,结合消落带整治、岸线综合利用和城市景观建设,确定需要处理的库岸范围,提出治理方案。城市塌岸防护和规模化土地保护可考虑修筑大堤。

(2)对于二、三期规划为搬迁避让、专业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的项目中如今符合工程治理标准的,列入工程治理规划。

(3)对二、三期规划工程治理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对其中需工程治理的根据当前规划原则,纳入本次规划,解决其遗留问题。主要清理一下内容:

1)、与三期设计技术要求相比,二期安全储备不足的项目; 2)、二、三期未彻底治理、尚需继续治理的项目,包括半拉子工程、隐患工程,175米蓄水后已出现险情或可能出现险情需继续治理的工程治理项目;

3)、因涉及移民迁建区安全、地方已自行治理且符合规划条件的应归 9 垫投资项目(如渝增、鄂增项目);

4)、因为投资缺口等原因,评估后将工程治理改为监测预警、搬迁避让或改变治理方式的确需工程治理的项目;

5)、进入三期工程治理规划、因资金缺口而省市无法实施的三期非应急工程治理项目。

(4)工程治理规划中需列支施工期监测、竣工后效果监测、竣工后工程维护费等。包括二、三期已竣工的工程治理项目。

6.4 编制滑坡、崩塌、危岩、塌岸搬迁避让项目规划。

(1)、提出需搬迁避让处理灾害地质体的名称、地理位臵、坐标、灾害地质体规模、稳定状态、影响对象及经济损失、需搬迁户数、人数、实物指标、估算所需经费。

(2)、对于实施搬迁后灾害地质体仍对长江航运或公路、铁路交通运输构成威胁危害的,则仍需要程治理,在规划中标注,同时进入工程治理项目规划。

(3)、全面清理二期、三期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遗留问题,纳入本次规划(单列)。

(4)搬迁避让安臵规划,按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规定,由水利部长江委编制。

其内容应包括搬迁安臵点选址和地质安全评价,采取多渠道安臵,搬迁去向以进城集镇、集中居民点为主,要切实考虑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便利条件。地灾搬迁群众的补偿标准、后扶政策等按三峡库区移民同等对待。

6.5 编制滑坡、崩塌、危岩、塌岸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1)、对库区各区县级地质灾害监测站、省市地质环境总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重点站)当前已建和拥有的全库区GPS控制网、RS监测网、局域网、广域网、信息系统、监测仪器设备、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宣传培训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评价。10 在此基础上,编制十年监测规划,全面提升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保护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编制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和专业监测预警的规划。

提出灾害地质体的名称、地理位臵、坐标、灾害地质体规模、稳定状态,影响对象及经济损失等。估算所需经费。

对于其中危害性大的重要灾害地质点,实施专业监测,提出专业监测预警项目名单。

对于二期、三期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项目进行调整,将需进入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的项目调入上述规划,将升级为专业监测预警的项目纳入专业监测预警名单。以区县为单位整合形成统一的后续监测预警规划和项目名单,保留二期、三期监测预警项目在统计表中备注标示。

3)全面建立新规划范围内的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和专业监测网。由于规划范围的扩大,有一些原不属于三峡库区的乡镇纳入规划范围,需对这些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和专业监测网。

同时,需建立新纳入规划的群测群防监测点和专业监测点,需对已损坏的二、三期群测群防监测点和专业监测点进行必要维修和重建。

6.6 编制三峡库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规划

已建水库统计表明,高水位蓄水初期,库区会有一定数量的老滑坡的复活、新滑坡的产生、塌岸并伴有涌浪灾害,且具有突发性。由于突发性崩塌、滑坡发生时间、空间难以准确预测,因此,对库区突发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应急处臵极为关键。

分别以区县、省(市)和全库区为单位,编制本辖区三峡库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应急机构、应急队伍、应急管理、应急预案、应急处臵程序、应急监测预报、应急搬迁转移、应急抢险救灾、应急调查勘查、应急工程治理、应急预警指挥系统、应急装备与应急能力建设、应急经费、应急保障等。

6.7提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框架、研究方向和需针对性研究的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问题,全面提升库区地质灾害防科技水平和能力。按比例估算科研经费。7.规划防治措施分类及划分

对进入规划的崩塌、滑坡、危岩和库岸,规划采用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不需防治四种处理措施,其划分标准如下:

7.1工程治理的

(1)经过规前调勘查稳定性预测评价为不稳定,对重点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崩塌、滑坡、危岩,无法搬迁避让、不能搬迁避让的,经过工程治理的必要性和经济技术可行性方案对比论证后认为必需进行工程治理的;

(2)稳定性预测评价为水库蓄水后稳定性差的(预测蓄水后要产生塌岸的),对重点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库岸,经过工程治理的必要性和经济技术可行性对比论证后认为必须进行工程防护的;

(3)二期、三期规划和本期规划列为搬迁避让的,但对长江航运、公路铁路交通构成威胁和危害的。

(4)二期三期规划为监测预警的,经过监测后,认定其稳定性恶化并符合上述工程治理条件的。

7.2搬迁避让的

(1)稳定性预测评价为不稳定的滑坡、崩塌、危岩或稳定性差的库岸,并对居民构成威胁和危害的,首先规划为搬迁避让。若该灾害地质体失稳对长江航运、交通运输构成威胁和危害,则同时进入工程治理规划。

(2)二期三期规划为监测预警的,经过监测后,认定其稳定性恶化并符合上述搬迁避让条件的。

7.3监测预警的

稳定性评价为潜在不稳定的崩塌、滑坡、危岩或库岸,初步认为有可 能属于隐患,今后有可能对保护对象构成威胁,经分析论证后,可以暂不进行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通过监测预警进行防范的。

7.4不需防治的

(1)稳定性评价为稳定或基本稳定的崩塌滑坡危岩体和库岸;(2)移民迁建线(177米)以上,无人居住且无重要设施并构不成危害的;

规划工程治理的灾害地质体的稳定性评价标准,按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极确定防治工程等级,按工程等级确定治理工程的最小安全系数。具体按《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2004年)执行。8.经费估算

三峡库区后三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期限10年,概、估算主要包括:规划前期经费、工程治理经费、监测经费、应急处臵经费、二三期已建工程经费、科研经费六部分。

(1)规划经费包括:规划调勘查、区县、省市、国家规划编制、规划编制。

(2)工程治理经费:按《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02]116号文。

(3)监测经费包括:监测预警工程设计、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网络维护运行、仪器设备更新、监测预警运行监测、监测数据汇总入库、处理分析、预警预报、信息上报发布、科普宣传、技术培新、监测工程维护、县级站交通、运行管理。

(4)应急处臵经费包括:应急调勘查、应急监测、应急搬迁转移、应急工程治理、应急抢险设备及能力建设预备金。

(5)二三期已建工程经费包括:已建工程的维护、已建工程的效果监测。

(6)科研费。8.1 主要编制依据

(1)国家或部门的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2)《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02]116号文;(3)《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2002]116号文;(4)《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2006]116号文;

(5)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发布的《工程勘察计收费标准》;

(6)调勘查设计文件、图纸和水利工程设计计算工程量的规定。8.2 基础价格

(1)人工概估算单价:根据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算编制规定》中河道工程费用指标计算,施工津贴按3.5元/天计取。其它津贴按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执行。

(2)主要材料概估算单价:根据定额管理站发布的各(县)区2009年第二季度价格水平确定。主要材料价格若发生变化,其材料价差计算税金后列入独立费用中的其它项目之后。

8.3 取费标准

(1)其他直接费:取直接费的2%(包括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其他费用);

(2)现场经费:土方工程取直接费的4%,石方工程取6%,模板工程取6%,混凝土工程取6%,钻灌锚固工程取7%;

(3)间接费:土方工程取直接工程费的4%,石方工程取6%,模板工程取6%,混凝土工程取4%,钻灌锚固工程取7%;

(4)企业利润:取直接工程费与间接费之和的7%;(5)其它工程:取工程直接费的5%;(6)税金:

建设项目在市区的:取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与企业利润之和的3.41%;

建设项目在县城镇的:取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与企业利润之和的3.35%;

建设项目在市区和县城镇以外的:取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与企业利润之和的3.22%;

8.4 临时工程

其他临时工程:按1-4部分建安工作量之和的0.5-1%计取(不包括其它临时工程)。

8.5 独立费用(1)建设项目管理费

由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能较多、分散,建设项目管理费可能不适宜按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规定计取。因此,建议按区县为项目主体计算建设项目管理费。

(2)工程建设监理费

根据国家物价局、建设部[1992]价费定479号文规定按工程概估算(1-4部分)的百分比计算。

(3)项目科研、设计费

工程科学研究试验费按建安工作量的0.2%计算,设计费按国家发改委计价字[2002]10号文规定计算。

(4)建设及施工场地征用费

参照当地有关标准编制,已征土地不再计算征地费。(5)其它

定额编制管理费:按建安工作量的0.13%计列。工程质量监督费:按建安工作量的0.1%计列。(6)监测费(包括施工监测和效果监测)可参照滑坡监测进行计算。8.6 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按5%计列,价差预备费不计列。8.7 概估算编制要求

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概算编制要求和表格按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参照河道工程编制不作资金流计算。

9.规划报告提纲

前言(区县、省市地质灾害二期三期防治工作概况及完成情况,后续规划组织、进程及编制审查情况)

1.(区县、省市)三峡库区气象、水文、水库运行、移民迁建 1.1 行政区概况 1.2 气候、气象和水文 1.3 水库运行及移民迁建

2.(区县、省市)库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概况 2.1 库区地质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1.5 水文地质

2.2(区县、省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概况及发育规律 2.2.1库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2.2.2 二期三期规划范围内地质灾害概况 2.2.3 本次规划范围内地质灾害概况(1)本次规划规前调查情况及成果统计

(2)本次规划范围内地质灾害概况(与二期、三期规划一起进行 分类汇总统计)

分类包括:数量、规模(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分布: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等。2.2.4 库区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复活诱发因素 3 前期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3.1 二期规划及实施情况 3.2 三期规划及实施情况

3.3(区县、省市)二期、三期规划实施情况分类统计

按照工程治理、搬迁避让、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分类统计,均附项目明细表(按照统一格式,作为附表)。3.4 存在问题 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意义 5 规划编制依据 6规划防治目标 7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规划范围、保护对象和防治对象 9 规划任务与内容 规划防治措施分类及划分标准 11 滑坡、崩塌、危岩和塌岸防治规划 11.1 规划总数、分布特征及影响对象

11.1.1规划总数、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1.2 新进入规划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及影响对象(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1.3 二期规划进入本规划的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及影响对象(综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1.4 三期规划进入本规划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及影响对象(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2 滑坡、崩塌、危岩和塌岸工程治理规划

11.2.1规划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2.2 新进入规划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2.3 二期规划项目进入本规划的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

(1)二期已经治理但需要加固的项目(包括二期安全储备不足项目、出现变形项目等)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2)二期搬迁避让项目需纳入治理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3)二期监测预警需纳入治理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2.4 三期规划项目进入本规划的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18 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

(1)三期已经治理但需要补充加固的项目(包括三期安全储备不足项目、出现变形项目等)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2)三期规划工程治理后改搬迁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3)三期规划工程治理后改监测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4)三期规划工程治理后因无资金无法实施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5)三期规划工程治理后被取消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6)三期搬迁避让项目需纳入治理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7)三期监测预警需纳入治理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2.5 施工期监测和效果监测(1)施工期监测(2)效果监测规划 11.2.6 工程后期维护(1)、已建工程维护(2)、规划拟建工程维护

11.3 滑坡、崩塌、危岩和塌岸搬迁避让规划

11.3.1规划总数、总规模(方量或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19 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搬迁总人数(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3.2 新进入规划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搬迁总人数(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3.3 二期规划项目纳入本规搬迁划的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搬迁总人数(综述)

(1)二期规划为搬迁避让项目中因遗留问题等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2)二期规划为工程治理项目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3)二期规划为监测预警项目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3.4 三期规划项目进入本搬迁规划的总数、总方量、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

(1)三期规划为搬迁避让因遗留问题等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2)三期规划工程治理项目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3)三期规划监测预警项目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3.5搬迁避让安臵规划,包括安臵点初步选址,安臵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搬迁避让群众享受移民后期政策扶持资金测算 11.4 监测预警规划

11.4.1 监测预警项目规划 11.4.1.1 监测预警项目综述

(1)总数,总体积(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影响对象和人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2)新进入规划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3)调整后保留的二期项目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4)调整后保留的三期项目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4.1.2 专业监测预警项目规划(1)选点原则(2)主要监测内容

(3)专业监测总数,总体积(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影响对象和设计人数 1)综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2)新规划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3)二期专业监测点保留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4)三期专业监测点保留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4.1.3 群测群防监测预警项目规划(1)选点原则

21(2)主要监测内容

(3)群测群防监测总数,总体积(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影响对象和设计人数 1)综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2)新规划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3)二期监测点保留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4)三期监测点保留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4.2 专业监测网点建设与补充 11.4.2.1 GPS三级监测网点建设与补充(1)A级基准网(2)B级控制网(3)C级监测网 11.4.2.2 RS(遥感)监测 11.4.2.3 综合立体监测网建设

(1)钻孔倾斜仪监测孔(新建、恢复与补充)(2)推力监测孔(新建、恢复与补充)(3)地下水监测孔(新建、恢复与补充)(4)相对位移监测孔(新建、恢复与补充)11.4.3 群测群防监测网点建设与补充 11.4.3.1新建点(1)建点内容(2)建点数量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4.3.2需补充点

11.4.4 三级监测站能力建设与补充

11.4.4.1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能力建设与补充(1)库区三级监测站计算机网络(2)信息系统软件和硬件建设(3)网络运行

11.4.4.2 区县级地质环境监测站(26个)能力建设与补充(1)监测仪器与设备(2)监测预警通讯(3)监测预警交通(4)监测人员装备与更新(5)工作(办公)设备设施

11.4.4.3 省市地质环境总站能力建设与补充(1)监测仪器与设备(2)监测预警通讯(3)监测预警交通(4)监测人员装备与更新(5)监测工作设施

11.4.4.4 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能力建设与补充(1)监测仪器与设备(2)监测预警通讯(3)监测预警交通(4)监测人员装备与更新(5)监测工作设施

11.4.5 地质模型、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的建立与补充

23(1)新增专业监测点的地质模型、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的建立(2)二期保留专业监测点的地质模型、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的建立

(3)群测群防监测点(二期和三期)地质模型与预报判据的建立

11.4.6 培训、宣传、总结表彰、工作交流、学术研讨、现场考察 11.5 三峡库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规划 11.5.1 应急机构与应急队伍建设 11.5.2 应急管理

(1)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更新(2)应急处臵程序的编制与颁布 11.5.3 应急监测预警预报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11.5.3.1应急监测预警队伍 11.5.3.2应急监测预警设备和仪器(1)应急监测预警指挥车系统(2)应急监测预警单兵系统(3)应急监测预警设备和仪器

(4)应急监测预警信息传输、远程决策与远程指挥 11.5.3.3应急监测预警工作程序的制定 11.5.4 应急搬迁转移 11.5.5 应急抢险救灾 11.5.6 应急调查勘察 11.5.7 应急工程治理

11.5.8 应急装备与应急能力建设 11.5.9 应急经费 11.5.10 应急保障

11.6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

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竣工验收等建立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化、规范化管理。11.7 科研框架规划

11.7.1 后三峡科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7.2 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11.7.3 后三峡科研需针对性解决地质灾害防治重大科技问题 11.7.3 后三峡科研方向与框架 12 经费估算

12.1 经费估算定额和标准 12.2 分类经费估算 13 规划实施 13.1计划 13.2保证措施 14 防治综合效益 15 有关问题和建议 附表(另汇编成册)

附表一 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程治理崩塌、滑坡。危岩和塌岸)明细总表

附表二 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搬迁避让崩塌、滑坡。危岩和塌岸)明细总表

附表三 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监测预警崩塌、滑坡。危岩和塌岸)明细总表

上一篇:月牙泉游记作文下一篇:四年级数学半期考试成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