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规范语言传承中华文明

2024-06-08

使用规范语言传承中华文明(精选9篇)

使用规范语言传承中华文明 第1篇

使用规范语言 传承中华文明

责编:程丽芸 陈莉

编者按:近日,普通话水平考试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已结束,不少考生走出考场后表示:一测试才知道,一些常用字存在误读和误写,而且对字的文化涵义知之甚少。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中华文明和规范语言遭到了网络语言的挑战。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正确使用规范语言?本版几篇文章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从辞典中学习使用规范语言

人文学院副院长

陈立新

规范的语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到底是由谁来制定的?在印刷媒介时代,新词往往较早地出现在报章,然后会出现在书籍,最后被收录到辞典里。也就是说,新词条要被出版周期较长的词典收录,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得到权威语言学家的认可。因此,语言规范化的工作是由语言学家来承担的,最后是以辞典的形式公之于众的。

然而,当我们跨入电子媒介时代,因特网上出现了“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爱词霸”等无时不被更新改写的百科全书和辞典,仿佛所有网民都是权威的语言学家。语言的规范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往日的辞典还会有规范语言的功能吗?近日出版发行的《辞海》第六版,增收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萨达姆、叶利钦、下岗、黑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网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3G、MM、博客、闪客”等一万多新词条,而像“超女、PK、雷人、山寨、囧”等使用频率很高的网络流行语却被挡在门外。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年轻人在追逐流行,而上了年纪的人却在怀旧感念。当我们揭开纳西族东 1 巴文化的神秘面纱时,才发现是古老的东巴文字——“斯究鲁究”让时间凝固,是古老的东巴经典让人与自然真正和谐,是古老的东巴习俗让丽江古城绽放着她独有的魅力。不言而喻,语言的教化作用是其规范性的重要内涵。

因此,在考察语言的规范性时,要兼顾语言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既要照顾到沉淀下来的书面语,又要照顾到口语(包括网络社交流行语)。十年一修的新版《辞海》在秉持传统的同时又体现了现代性,特别强调对新词条作出既准确又科学的阐释。

毋庸置疑,纸质媒体的权威性还是凌驾于电子媒体之上的,但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程度的改变,敲击键盘取代了书写记录,阅读纸质媒体的时间是少之又少,那些权威的辞典只能静静地躺在图书馆里。最近东莞、深圳街头出现的“图书馆ATM”使得市民接触图书更为便捷。当然,我们更期待《辞海》电子版的早日问世,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随时在线查阅,让人们能更便捷地学习更权威、科学、严谨的汉字。

2,上海应带头说好普通话

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

郑闽江

在上海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上海市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和受重视程度是其他城市远远不能比的。40年前,能说好普通话的上海本地人不多,所以侯宝林的相声《戏剧与方言》专门把上海话里最容易被误会的语言说出来,足足笑倒了全中国。现在到上海不用担心听不懂上海话,年轻人的普通话早就克服了不会翘舌音的弊病,只是在舌根音的发音上还有些缺陷。而年纪大一些的老叔叔老阿姨和你聊天时的普通话基本上是巩汉林的戏剧小品水平,没什么听不懂的。可以说,普通话在上海的普及程度和运用水准在全国非北方方言区名列第一。

上海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易接受新事物,注重参考和借鉴“外来语”,不断地从中衍生出形象生动的新词汇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方言,夹杂着英语和电脑用语是这个城市话语的特点。上海一些聪明的年轻人似乎很乐意创造,每天都会有新的语言派生出来:无论是从开埠时期十里洋场一直流传至今的词汇“司伯灵锁”(英语spring,弹簧锁)、“水门汀”(英语cement,水泥或混凝土)、“派克大衣”(英语parka,风雪大衣)、“派司”(英语pass,证书)、“老虎窗”(英语屋顶为roof,屋顶上的窗子英译为老虎窗),还是当今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名词“立升”、“拗造型”、“发调头”等等,无不显示出海派文化极大的包容性。

上海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际化大都市,如果能正确地运用普通话和标准汉语,不仅能保证其对中华文化的引领,也表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修养和水平档次。相反,如果不使用标准汉语语音和高水平文字,在语言中带着俚语土话,夹杂英语和不规范的电脑用语,最终会贻笑大方。一位美国外教对我说,为什么在美国被视为垃圾语言的电脑话语在中国这么流行?一位台湾游客说,你们在国语中夹杂英语和我们30年前差不多。口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社交的招牌,文化水准、受教育程度均在其中。所以,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及个人的内涵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3,只求意会不重言传的E时代语言

本报记者 陈 莉

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网络语言生动形象,与时代接轨,具有亲合力的特性使其被迅速广泛地运用于当下年轻人的日常口语表达之中,成为各色“潮”人们的关注焦点。那么,到底是什么赋予了网络语言独特的魅力让其在年轻人中如此受宠?那些貌似生硬难懂的个性化表达方式都有怎样的特点呢?

首先,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在网络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词汇的变化最为显著,旧词新译,汉语新词,甚至是一些网络符号的出现都给形式丰富的网络语言奠定了多样化的表达基础。例如“青蛙”,“恐龙”,“贤惠”,“灌水”这些词都早已摆脱原先的含义,依次转变成了 3 “丑男”,“丑女”,“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随便乱发文章的意思”;而像BF(boyfriend=男友),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栏系统),CU(see you=再见)这样的英文缩写也是使用率极高的表达方式。网上聊天时单一文字表达显得有些单调,网民们就创造出了表示表情或语气的“象形文字”,即将几个标点符号组合在一起的图形。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的第一大特点。

网络语言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超越常规语法所导致的口语化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影响理解沟通的前提下,网民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将各种材料信手拈来,随意组合,例如英汉混杂,符号和字母混用等等,而语序的变异和奇特的句式诸如 “兄弟我闪先”、“我还真有点舍不得的说”更是造成了网络语言很大的随意性。另外,语气词、方言词的过多使用也使得网上即时沟通的效果更显口语化。

最后,网络语言也因为主体性的隐蔽而带有着不可避免的粗俗化的特点。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多大年纪,什么身份,你可以扮演你想要扮演的任何角色,随心所欲地说你所想。为了放松而上网所用的语言一般都很通俗很随便,不讲什么语言规范性。还有一些人上网是为了发泄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或是满足自己的低级趣味,他们在没有现实交际原则的束缚下,多少会显得有些肆无忌惮。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网络语言文化的阴影。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文化,使用者是数量众多的网民。然而网民不仅活跃在互联网上,而且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因此网络语言就会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中来。不难想象,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规范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愈加贴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现代规范语言的发展,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4,我身边的奇“语”怪“形”

本报记者 赖嘉炜

前几天,闲来无事去论坛转转的时候,发现自己又落伍了,帖子里面有网友说某一个卡通人物“好萌”,一时不理解,去百度一下才知道,“萌” 4 就是可爱的意思。

这就是网络用语。平日里时常会听见周围同学蹦出“酱紫”、“表”、“小白”、“雷”这样的词。老师们可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可是它们已被我们使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些网络用语的出现与学生和网络的相伴密不可分,经常上网聊天、看帖子就会不经意间把网络用语带入日常生活中。

举例说,上文提及的“酱紫”就是“这样子”的缩略版,“表”就是“不要”的意思,小白是指新手、菜鸟,被“雷”就是被震惊到。网上聊天时如果对方打出“==”,不要以为对方输错了,这个长等号就是“稍等”。网络用语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繁琐的打字输入,也让网络聊天的气氛更轻松愉快。

有一段时间“OTL”或者“orz”这几个英文字母很是流行,在各大论坛上出现频率颇高,最早我也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打问过后才知道,其实这几个英文字母就是象形图案。再一联想,别说,还真像一个小人两手撑地,双膝跪地的样子,通常用在表达对他人无比崇拜或者是被震惊倒地的情绪。

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不得不说是广大网民智慧和幽默的体现,它让屏幕上的文字更诙谐更富有活力。于青年人而言,这是一种流行。而对网络语言有大致了解,可以让自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的通行更加方便。然而,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不能太泛滥,否则会带来尴尬或误会。记得有一次课堂上,一位同学评价美国某一参赛者的表现时,他来了一句:“我被完全‘雷’到了”。在座的同学笑了,老师却困惑了,继而是一阵沉默。还有学生同老师的交流、写作业、考试做答卷或写论文等这些不可怠慢、正规严肃的场合,网络语言也不能随意使用。它再怎么诙谐幽默,也只能存活在网络和密友中。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才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5,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规范用语

本报记者 程丽芸 11月底,在我校被认定为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考点之后,我参加了这次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通过专栏、开展各种诗歌朗诵活动等形式,以增强学生的规范语言文字意识。而这次通过这样一个测试,我才深有感触。

普通话考试对字词的读音要求很高,字与字之间的音节要分清楚。然而有一些很常见的词语却被我们忽视了。比如,周围的人常会将“不要”两个字连起来读成“表”音,我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因为平时在网上和人聊天交流,为了加快打字速度,会习惯性地将一些词语连读后用相似发音的字作为代替。久而久之便习惯了这样的读法,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沿袭了过来。

考试的最后一部分是要求自己发挥,根据话题说满3分钟。这是考验标准普通话的水平。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道考题很简单,其实不然。因为我们会一不小心说出那些“不规范”的字词,如“偶在暑假的时候和父母出去旅游了”,“路上看见一个打扮很古怪的人,我好汗”,“在那里我看到了好多我好喜欢的东东”等。这些夹杂了不准的发音和网络用语的口语,都是在平时生活中无意养成的。同学间交流的时候都大量使用这样的网络词汇,不规范地用着一些常用词句,时间长了就成为一种习惯。这势必会对我们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规范用语的使用产生影响。

经历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大学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就开始注意使用正确的规范用语,避免不规范用语的泛滥,让我们做不规范用语的终结者。

使用规范语言传承中华文明 第2篇

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汇报材料

乌鲁木齐县四十户中学

四十户中学是我县一所有着优良办学传统的民汉合校。在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教学管理,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在上级领导和县乡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成为乌鲁木齐县声誉较高的窗口学校,跨入了我县名校建设工程行列,配备了多功能教学设施。学校被评为“乌鲁木齐县文明单位”、“市级综合治理学校”、“乌鲁木齐县德育达标学校”,成为经常对外展示交流的窗口,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我校现有教学班24个(汉语21个、民语3个)学生712名。在职教职工63名,其中民语教师5人。教师中小教高级中教一级教师26名,小

一、中二级教师13名,本科学历17名,大专学历5名,大专以上学历占全校人数的70%。教师学历达标100%。在职教师中有党员15名,团员19名,教师平均年龄33岁。教师中县级学科带头人3名。干净、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团结、务实、勤政的领导班子,敬业、爱生、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积极、乐观、向上的学生风貌。为四十户中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了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我校认真将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结合我校民汉合校的实际,注重创建工作的过程和实效,努力做好此方面工作,现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认真抓好组织领导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结合乌鲁木齐市及乌鲁木齐县下发的关于争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文件要求,我校首先制定了争创语言文字示范校工作领导小组,联系学校实际,出台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分工,并及时制定出我校争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实施方案,使语言文字工作从领导到老师,再到学生层层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了全校师生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其次,学校每年制定语言文字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到位,同时将其纳入学校工作之中并贯穿于工作始终。党政领导首先做到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做好表率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青少年人文素养为目的,建立语言文字工作网络,各部门积极配合,高效开展工作,齐抓共管。从营造优美的语言环境入手,制作长期性的“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标语。继续利用校园小广播,选派普通话标准的学生轮流播音,以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校园氛围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手拉手,民汉师生共同学普通话”、“一帮一,结对子”等活动,使民族师生和汉族师生一同学习普通话,在学生中开展“一次演讲比赛、一次写字比赛、一次板报评比”的“三个一”的推广普通话活动,真正将推普工作落到实处,使普通话示范校的创建活动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在学校各部门工作实施中,我校始终坚持贯彻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的规范性。在各项工作中,无论归档材料还是师生交流均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以此促进学校语言文字整体的规范。同时指导学生精心布置教室内部环境,将“双推”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每年一次的“推普宣传周”活动中,为更卓有成效的实施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在“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学校加大了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教师、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意识。学校充分利用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利用黑板报、出学生手抄报、办专栏橱窗、开汉语主题班会、教师硬笔书法展示、普通话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写字比赛、作业展等时机,展示有特色,有创意的宣传活动。并且在每年“六一”、“十一”等节日举办报告会、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等,普通话是否标准作为重要的评分指标。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1.我校注重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广大教师的普通话素养、运用规范字的能力。及时组织教职工学习各级语委下发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强化教职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识,组织教师针对自身及学生运用普通话、规范字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及措施,从日常教学抓起,要求师生在校内外组织的活动中,都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交流。同时,要求教师率先垂范,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讲标准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情况,并把它作为一年一度教师公开课比赛和教案评比的主要评分标准,以语文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龙头,组织教师的普通话达标升级,目前我校汉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已全部达到标准。其次,我们还把写好规范字作为学校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组织教师开展书法比赛和作品展示活动,达到规范用字的目的。对教师教案和作业批改,要求教师书写和批阅中的用字规范化,我们把教师因书写习惯而导致的不规范字和“自创字”都记录在案,并反馈给教师令其改正。同时,利用我校民汉教师合署办公的优势,充分发挥向民族教师推广普通话、推广规范用字的辐射作用,民汉教师在一所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为民族师生学习汉语提供了语言场所,民汉教师同处一校,共同学习,共同备课,共同探讨教研教改,对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相互交流,其同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相互传递各种教学信息。这使民汉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促进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2.重视“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教育改革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事,不存在民汉差异。要做好课改工作,就必须掌握汉语,不掌握汉语,就无法面向全国。要掌握汉语,就要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时乌鲁木齐市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全面提高各族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和推进民汉合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工作,我校制定了出台了《双语培训制度》和《双语培训规划》、并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和乌鲁木齐县教育局的要求,从2005年9月在上一、二年级开设汉语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上汉语课的同市要求教师在数学课上也要进行初步的双语授课,并特意安排汉语水平较高,经验较为多一点的教师承担数学课教学工作,这对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无疑是一个挑战。为此学校加强了民族教师的业务培训,号召民语教师和汉语同年级教师共同进行业务学习,共同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业务培训,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学校还要求民族汉语教师和数学教师每周至少听汉语教师1至2节课,担任双语教师的教师上相关课程时更要主动去听课。民族的汉语课教师必须用汉文备课。为提高汉语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民语教研组还派出了再吐南老师脱产进修一年。为更广泛、深入地推进双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工作,学校积极为教师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市、区两级各类研讨活动和组织民族教师参加HSK培训及测试。到目前为止,我校已达到HSK7级的1名、6级的3名、5级的1名,对还没达标的教师学校鼓励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培训,尽快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四、以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规范字为契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为语言文字传播的主阵地,我校紧紧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大力开发课堂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文字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从训练学生说好每一句话,练好每一个字入手,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把学生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作为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其次,我校积极接受民族学生入学,并配备较强的师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训练和汉字的书写,努力使他们与汉族学生达到同等水平。特别是在每年十月学习汉语月中,学校民语部全体师生大力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学生分别开展学习汉语演讲比赛,班级与班级开展汉语小报、板报的评比活动,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高普通话的表达能力以及文字书写的规范性。

五、开展在辖区内查找不规范字的工作

我校为了改善普通话使用的大环境,全校统一行动,针对各年龄学段的不同特点、要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走出校门,检查身边的牌匾、标语用字情况,净化我们的语言环境。在查找不规范汉字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查找,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反映出社会中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普遍性,从而警示了学生要规范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是作为一名小公民所必须的素养。活动的目的是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理念进一步辐射到校园外,传播到家庭和社会,努力营造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大环境,同时也为家庭、为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尽一份力量。

在创造活动中,我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了师生推广普通话和规范用字的意识,使广大师生深刻感受到说好普通话和正确使用文字的重要性。我们今后要继续为全面提高我校师生的素质,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整体办学水平而做出不懈努力。

乌鲁木齐县四十户中学

2010年8月 2009——2010学年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大事记

2009.10

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成立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领导小组

分工负责,明确职责。

2009.4.15

组织教师学习《关于进一步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全面2009.4.21 2009.5.10 2009.5.20 2009.6

2009.9.11 2009.9.20 2009.9.29 2009.10

2009.10.27 2009.11.2 2009.12.9 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在学校广泛宣传,召开动员会,开展学习普通话的热潮,规范社会用字,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条件。

制定语言文字规范化制度,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语言文字规范化领导小组检查学生,教师写字,讲普通话的情况。

开展第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开始。关爱健康主题中队活动。更换学校各办公室、年级门牌。

整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材料,迎接验收。

师德演讲比赛。

更换校训、标语牌。

教职工书法比赛。

加强书写教育,传承中华文明 第3篇

我时常在想, 为什么几千年的文明, 如此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 在许多人的心中一夜之间被电脑所取代?我想, 这绝不是简单的教育方法问题, 更不能将它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上出现了偏差, 是我们对汉字功能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从表象上看, 大多数学生书写姿势错误, 执笔不规范, 错字、别字、看不懂的字随处可见。实质上, 我们丢失的不光是书写能力, 更重要的是丢掉了传承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 加强书写教育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书写水平现状及原因分析

据简单统计和推算, 全国大约有90%以上的中小学校未开设写字 (书法) 课, 有些地方虽然开设, 但有名无实。2006年我到教育局工作时, 曾对一所学校学生的书写能力进行观察, 发现近60%的学生书写姿势不正确, 80%的学生执笔有问题。通过抽查某初中校学生的作业、笔记, 发现很多学生字迹潦草, 错别字频出, 甚至有不少学生连自己写过的字都“不认识”。

当时, 我对此事的认识程度还没有达到现在的高度, 只是从表象上分析了问题的成因。

一是认识上有误区。受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影响, 学校、家长、学生对写字的重要性缺乏理性科学的认识。

二是时间上没保证。在很多学校中, 写字 (书法) 课或被其他学科挤占, 或是“变”成了自习课。再加上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 能完成作业就已经“不错”了, 没有时间顾及练字, 导致作业写得“龙飞凤舞”。

三是现代科技的冲击。随着科技的进步, 电脑走进千家万户, 它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使一些传统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离我们远去。许多学生对电脑越来越依赖, 对汉字书写越来越生疏, 电脑键盘代替了手中的笔, 打字的速度越来越快, 写出的字却越来越丑。

四是缺少师资。由于书写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从事书写教育的师资十分缺乏。其他学科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他们从未接受过正规的书写训练,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达到板书规范要求, 更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为师者尚且如此, 学生的书写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五是招生体制的弊端。从目前高考招生情况看, 考入各类艺术院校的学生有些是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 起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学生, 一些家长和学生是在无奈之下才选择了这条路。大家可以想象, 这样一个群体去从事艺术专业, 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后要当书法、美术教师, 心态上不情愿, 智力水平和文化修养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明显的差距, 试想, 如此传承下去, 书写教育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何在?

二、从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书写教育的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弘扬中华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就是弘扬我们的书法文化。书法不仅有实用功能, 还有艺术功能和生命陶冶功能。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之处。”

由此可见, 加强中小学书写教育, 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方法问题, 而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这样说似乎“夸大其词”, 事实上千真万确。

过去, 我们教育体制上的最大弊端, 往往是只注重行为, 而忽视修养;只注重分数, 不注重能力。比如英语教学, 有许多学生高考得了高分, 上了重点大学, 可到大学后, 由外籍教师执教, 在英文环境中上课, 学生们痛苦地说, 真的听不懂, 更谈不上实际应用了。

我们在书写教育中, 往往要求学生把字写好, 写清楚, 可很少有教师能够讲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其他学科教师就更加无法在课堂上渗透书写教育了。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发现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某小学历史教师在讲课时说:“唐代有四大书法家, 苏、黄、米、蔡。”结果被一个书法家的孩子 (小学四年级学生) 当堂纠正。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的是行为, 很少注重提高学生的修养。有的教师让学生学颜真卿的字, 可不知道让学生学颜真卿的为人。书品与人品, 行为与修养,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被无情地丢弃了。

我国古代就对书写教育非常重视。传说朱熹小时候学写字, 在写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时, 一心想着快点写完, 好出去玩耍, 便误把“桃”字写成了“挑”。朱熹的父亲回来, 看到写错的字, 便教导朱熹道:“心正则字正, 心不正则字不正。”言下之意, 你之所以把字写错, 肯定是因为心不在焉。朱熹听出父亲话外之音, 十分惭愧, 便认认真真地把“桃”字写了一千遍给父亲, 请求原谅。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说过:“心正则笔正。”我们不要小看写字, 它与人的品行、修养、心术、情操密切相关。我国历来认为“书为心画”, “字如其人”。写字也好, 书法也罢, 其内涵都是人内在意识的流露。练习书法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培养观察力、注意力和养成耐心、细致习惯的过程, 它对学生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汉代大书法家蔡邕说:“夫书, 先默坐静思, 随意所适, 言不出口, 气不盈息, 沉密神彩, 如对至尊。”

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 会有一种难言的感觉。经济社会发展了, 科学技术进步了, 可我们顾此失彼, 把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丢失了。

痛定思痛。我们必须深刻反思, 应该把书写教育放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应该怎样理解书写教育的必要性?我们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觉得:在充分认识书写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必须调整思路, 对教育方法进行彻底的改良。必须把书写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阶梯, 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 作为智育的必修课。

三、加强中小学书写教育的方法

1. 把书写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 天津市宝坻区对此进行了大胆实践, 自编了一些教材。比如, 《颜真卿与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把颜真卿的书品与人品放到一起讲, 让学生带着对颜真卿的崇敬去欣赏他的书法名作。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 现在学生最不愿上的是德育课, 那些简单、枯燥的道德说教, 让学生厌倦, 甚至失去了对教师应有的信任。如果我们把书写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再加上其他形式, 我们的德育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了, 学生自然会乐于接受。

2. 把书写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阶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 其书写内容又是令人赞叹的绝妙文章。比如,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其书法艺术精妙绝伦,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佳词妙语更是脍炙人口。这样博大的文化内涵, 我们不去传承, 实在是遗憾, 是失职。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书写教育时, 不能简单地就写字教写字, 而要把传承中华文化作为重点, 过去的方法必须改变。

3. 把书写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这是美育中的问题, 需要从青少年时就施以良好教育。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学生迷恋网吧, 迷恋网上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有的学生因此出现了不良行为, 令教师感到无奈。一些家长因为孩子有网瘾而哭着找到学校, 痛苦万分, 不知所措;个别原本很优秀的学生, 因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迷惑, 甚至走上了不归路。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有人把这些归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显然是片面的。深刻反思才知, 其实是学校、家庭和社会, 主动把阵地让了出去。学校的美育跟不上, 家长的言行不检点, 青少年的世界观不成熟, 辨别是非能力差, 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为此, 我们应该把书写教育和绘画、音乐等结合在一起, 形成美育的集合体, 和社会上一些丑的东西做斗争, 学生们自会辨清美丑。

4. 把书写教育作为智育的必修课。

近年来, 我们把书写教育作为干部教师的基本功, 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 每周安排1至2节专门的写字课, 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同等对待, 备、讲、作、考形成体系, 定期对干部教师进行书写水平考核,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在实践中感到, 汉字不仅有实用性, 有审美性, 同时也是中国人智慧的集大成者, 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比如, 汉字不但有形声字, 还有指事、象形、会意、转注、假借等多种内涵, 即“书之六义”。书写者不但写其形, 而且会其意, 所谓“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头脑要对世间万象有所联想, 寓意象于书, 这种联想就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这是中国人的大智慧、大聪明, 这样的智慧和学问, 不亚于古今中外的伟大发明创造。近年来, 我们为让学生了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与各级书法家协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不定期地请一些有影响的书法家进校园, 使学生们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培养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书法家协会会员, 他们已经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每年我区都要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 对师生书画作品进行巡展, 努力践行着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以上这些方法的改良, 需要大的环境, 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书写规范汉字 传承中华文明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08-02

在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里,参赛选手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应试心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书写汉字能力的反思。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策划关正文说:“在世界各大文字体系中,汉字是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但汉字又是最难书写的文字,每一个字都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也降低了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计算机的普及,令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使用键盘书写,人们手写汉字的能力正在逐渐下降。很多汉字似乎记得,但真正动笔去写,又写不出来,偶尔写出来了,还是个错字。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提笔忘字”的现象,但导致出现这种书写情况是有原因的,即长期以来汉语文化被人们所忽略了。

笔者就《中国汉字书写大会》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就存在的问题给出一定的建议,以期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文化,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明。

一、存在问题

(一)汉字识记量不多

据统计,汉字中最常用的字有560个,常用字有807个,次常用字有1 033个,三者合计共2 400个,占一般书刊用字的99%。而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出现的很多汉字其实并不生僻,如复赛第一场出现的词语“光绪”“荷尔蒙”“曾国藩”“惴惴不安”“溘然长逝”,复赛第二场出现的词语“蜈蚣”“诧异”“岱宗”“瓜瓤”,复赛第三场出现的词语“暮霭”“惆怅”“厉兵秣马”,这些汉字涉及历史、医学、地理、文学等领域,虽然参赛选手表现很好,基本上能够默写出来,但也有一些未能写出来的,如词语“束脩”“岳麓书院”“浑天仪”。而在赛场上的成人体验团中,则很少有人能够全部写对,尤其是“考妣”一词,成人体验团中无一人书写正确,这说明我们的汉字识字量并不多。

(二)知识面不广

知识面不广体现在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汉字的漠视,还体现在不关注非本专业的知识。比如,地理名词“图们江”“束河”“缅甸”,医学名词“髋关节”“核苷酸”“针灸”“疮痂”“藿香”,历史名词“隋炀帝”“朝觐”“金兀术”“社稷”,上述词语很少有人写对。此外,人们对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领域的关注较少,比如,专有名词“钙化”“浑天仪”“蒸馏水”“鳜鱼”等,这些名词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虽然我们能够正确地读出来,但动手书写就有难度。这说明我们对这些经常出现的词语视若无睹,更多的是由于我们的知识面狭窄,对一些并不生僻的词语不够了解,特别是地理词汇,比如,居住在南方的人们如果不了解北方的地理和历史,要写出“涞源”一词就有困难,同样,不了解南方的北方人也写不出“束河”一词。

(三)普通话语音不标准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地方方言也很多,为了便于交流,我国一直都在推广普通话。然而,由于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很多人存在发音不准确的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汉字书写的准确性。比如,“骰子”的正确读音是“tóu zi”,而在很多地方被人们念为“sɑǐ zi”,因此这个词的书写正确率很低。再如,“扫帚”的正确读音是“sào zhou”,但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则被人们念为“sáo jǔ”,“篦子”的正确读音是“bì zi”,而有的地方则念为“bèi zi”。当主考官念出这些我们经常念错的词语时,我们面临的窘况就是要么理解为另一个词,要么根本不知道是哪一个词,无从下笔。

二、原因分析

(一)过多地依赖计算机等智能化输入

汉字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有的人能够读出来但写不出来,有的人能够写出来但读不出来。随着计算机、手机等键盘书写方式的普及,用笔书写逐渐被忽视,虽然智能化输入方式远远比手写快捷,但长期脱离汉字书写,会导致对汉字的字形结构记忆模糊化,出现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

(二)对知识不够重视,阅读量少

有一位印度人的一篇网络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中写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人年均读书7本,日本人年均读书40本,俄罗斯人年均读书55本。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阅读量严重欠缺。阅读量不够,人们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也就越来越弱,书写能力自然越来越低。

(三)方音造成人们对词语的理解出现偏差

我国地方方言多,因此推广普通话非常重要。然而,有的地方较为封闭,且具有排他性,本地人之间基本使用方言交流,甚至在和外地人交流时也都使用本地方言,这严重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因此,我们要重视普通话语音的学习,尽量将语音说准确,这样才能够准确地书写汉字。

三、对策探讨

(一)追根溯源,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汉字

汉字本身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体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是以表意为主要特点的立体型块体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将汉字的结构(组合方式)与汉字的构造(造字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使识字教学化难为易。

比如,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出现的“胁持”的“胁”,“腱鞘炎”的“腱”,“上腭”的“腭”,“扼腕”的“腕”,“集腋成裘”的“腋”等,这些汉字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月”,“月”的古义是指“肉”,用于表示人的身体的各个部分,上至脸,下至脚,内至膏肓,外至肌肤,全身无处不与“月”有关,有了对“月”的理解,在识记这些词语时就容易多了。同样,带有“王”偏旁的汉字几乎都与“玉”相关,如“玳瑁”“璀璨”“玛瑙”“瑕不掩瑜”等。此外,“ ”“ネ”“イ”“ロ”“ []”“心”等偏旁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因此,借助偏旁的含义识记汉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理解了汉字偏旁的基础上,再根据字义区分形旁差异是识记汉字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馨”“磬”二字在汉字听写大会上都有涉及,这两个字的上部声旁相同,“馨香”的“馨”,义为“香气”,下部形旁为“香”,“钟磬”的“磬”是指玉石制成的乐器,下部形旁为“石”。另外两个词语“好高骛远”“趋之若鹜”中的“骛”和“鹜”,声旁与读音完全相同。“骛”由“马快跑”引申义为“追求”,故形旁为“马”;“鹜”在古代是指“野鸭”,故形旁为“鸟”。从汉字听写大会的情况来看,场外观众由于对这两个字的含义不够了解,书写的错误率很高。因此,识记汉字时只有追根溯源,准确理解字义,再根据字义进行猜想,识记汉字的形旁,这样才能达到辨其形、识其义的目的。

在汉字听写大会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来自广西大学附属中学代表队的廖乙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谈到了自己识记汉字的方法是追根溯源记忆法。此外,安徽代表队的沈沁源、湖北代表队的张诺娅、浙江代表队的刘浥尘,他们都谈到了自己喜欢古典文学,对不认识的字词都会查清楚它们的出处和含义,然后根据字词的特点进行记忆。

只识不写还不能算真正的识记汉字。美国有全国拼字比赛《National SpellingBee》,从1925年延续至今,成为了全民关注的带有民俗性质和国家精神的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毕竟不同于英语拼读,这是因为汉字的识记需要解决同音字、简繁体、异体字等问题,因此,汉字在记忆和练习上显得更为重要,并且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书写过程和记忆过程。由此可见,识记汉字时更需要重视书写,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书写时间。

(二)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4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弥补知识欠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

阅读活动可以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都很熟悉,其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可是,由于这种阅读与考试息息相关,阅读的功利性较强,因此,书本的阅读范围有限。而课外阅读是弥补课内阅读不足的重要途径,据调查显示,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获得知识总量的15%—30%,在中学阶段,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获得知识总量的40%,在大学阶段,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获得知识总量的65%—70%,这说明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现在很多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阅读,在寒暑假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书目表,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这些假期阅读书目囊括了科技、历史、地理、政治等各个领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阅读引导。此外,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意识到了孩子对纸质书本阅读的欠缺,并逐渐开始引导孩子扩大阅读量和阅读面。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更是对课内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内化,只有阅读的书变多了,知识面才会变宽,对汉字的接触才会更加频繁,才会有更多地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升汉字的书写能力。

(三)规范普通话语音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有56个民族,存在80多种地方方言。由于各个地区的方言不同,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交往。要消除地方方言障碍,必须学习普通话。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有白话、客家话、壮话、平话、桂柳话等地方方言,如果用地方方言与他人交流,势必造成语言不通的情况,因此,使用普通话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对于弘扬汉字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用普通话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形式,各个服务行业也对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有了一定的要求。在学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达到二级甲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普通话水平考试也是一门重要的科目,普通话的使用变得越来越规范。

汉字是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书写能力的缺失降低了汉字的文化重量。学习语言文字非朝夕之功,需要日积月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汉字进行溯本求源,还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给学生正确的普通话发音,提升学生汉字识记水平和书写能力。

传承中华文明作文 第5篇

老子曾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便是水的韧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便是草的韧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分开慢慢的历史长卷,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坚韧的中华儿女,他们的脊梁承载了中华任性,文明撑起了中国的万里河山。坚韧不拔一词出自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因为颇有才华,早期得到了文坛豪杰欧阳修的赏识,他的前半生仕途走得很顺利,但是他的,但是在他43岁的时候卷入了乌台诗案,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文官去做五官,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没有因为困境而因此消沉,反而写出了许多豁达致辞她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此消沉,而是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有着中华文明所传承下来的韧性的高贵品质,他的诗句和品质也成了我们千古传唱。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如今的时代,我们中华文明的韧性也从未消失。凉州山间,一场火灾在艳阳高照的四月夺走了几十条鲜活的生命,这些消防员用他们年轻的身躯肩负起了保护着绿水青山的责任,他们用他们蓬勃的命展现了中华儿女坚韧的性格。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在浩瀚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兼收并蓄,才有了流传千年的韧性而闻名中国新青年在继承先辈的品质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强化自己富裕文明更强的韧性。

传承中华文明作文 第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中华文明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承中华文明作文1

中国,一个浩浩荡荡闪耀着五彩光辉的国家。五千年的华夏乐章,激荡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灵,谱写一曲曲动人的篇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顺着黄河的波涛,踏着长江的碧浪,从远古一直流传开来,敲击着中华大地,敲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洗涤着中华儿女的灵魂……

中国,一个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的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古有礼义廉耻,今有五讲四美,文明的碧浪从远古踏着青波一路欢歌而来,做为华夏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当自觉地将其优秀文明传承、发扬,让它们闪耀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以中国为骄傲,让华夏儿女以中国为自豪……

令人叹怀的是,在今天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许许多多的优秀中华文明正遭受无情的摧残与破坏,变得暗淡起来,繁华的市井背后,却是以摧残文明,牺牲文明为代价。大批大批珍贵物种正在生死边缘徘徊,当我们无视于文明,当我们的利益与文明发生冲撞时,我们是否还会想起古人言犹在耳的谆谆教诲,是否还会发现文明在闪耀光茫,是否还会听到这个文明古国最深情的呐喊,最真挚的呼唤……

大街上牛皮癣爬满了墙壁,塑料包装纸随着风儿无情的吹乱,在空中漫天飞扬。在这个信息、经济时代,人们的腰包是鼓了,但文明道德之风却如同一个泄气的皮球般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遗忘在脑后,遗忘在这个喧闹的闹市之中……朋友们!醒醒吧!让我们一起让文明的江水去滋润华夏每一方土地……

有一着歌是这样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当我们十三亿华夏儿女共同携起手来,我相信中国这只威武的雄狮,必将腾空在世界的东方……

传承中华文明作文2

悠悠数千年,无数的文明已经悄然泯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然而中华文明经历了战乱的冲撞和炮火的洗礼绵延至今,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韧性,正是这文明造就了无数坚韧的中华儿女,这种韧性如薪火,代代相承,绵延不绝。

老子曾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便是水的韧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便是草的韧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分开慢慢的历史长卷,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坚韧的中华儿女,他们的脊梁承载了中华任性,文明撑起了中国的万里河山。坚韧不拔一词出自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因为颇有才华,早期得到了文坛豪杰欧阳修的赏识,他的前半生仕途走得很顺利,但是他的,但是在他43岁的时候卷入了乌台诗案,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文官去做五官,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没有因为困境而因此消沉,反而写出了许多豁达致辞她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此消沉,而是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有着中华文明所传承下来的韧性的高贵品质,他的诗句和品质也成了我们千古传唱。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如今的时代,我们中华文明的韧性也从未消失。凉州山间,一场火灾在艳阳高照的四月夺走了几十条鲜活的生命,这些消防员用他们年轻的身躯肩负起了保护着绿水青山的责任,他们用他们蓬勃的命展现了中华儿女坚韧的性格。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在浩瀚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兼收并蓄,才有了流传千年的韧性而闻名中国新青年在继承先辈的品质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强化自己富裕文明更强的韧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百年前五四英雄熔铸中华文明的韧性的品质,当代青年应身体力行的去诠释新时代的青年精神,将中华文明传承让这份文明的韧性永垂不朽。

传承中华文明作文3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使我们炎黄子孙受益不浅。中国文化就像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才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受到了丰厚的滋养。

一束阳光洒落在安静的小院里,苹果叶的`影子落在我的脸上。我坐在树下搭建好的秋千上,膝上摊开一本厚厚的《孟子》,感觉书中的每个字都说得很对,很有哲理。我不停地读着、背着,那感觉真好呀!读着读着,一个下午的时间静悄悄的过去了,可能就是因为很快乐,所以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吧!

就在这时,一股清新的风吹来,好舒服呀!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鸟儿飞来飞去,美丽的歌声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清脆动听。

所谓的中国文化,就像是风雨中坚韧不拔的大树,无论多大的风雨雷电都无法将它打倒;就好似风雨来临时,人们同舟共济的努力,用爱温暖每一个人;就像风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与困难搏击之后才会显现。

我国是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勤劳刻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是天资聪颖,却不勤奋的呢?就算有的人大脑不够灵活,但是却勤奋好学,任劳任怨,久而久之,自然也就取长补短了。当然,还是有很多很多勤劳向上的名人,都成为了世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曾子杀猪》中的曾子坚持说到做到;商鞅的立木为信等故事我们都耳濡目染。这些都是古老的故事了,历史和时间或许把它们打磨得有些褪色了,但无论光阴的轮回,世事的变迁,都决不会被一个有道德、有品德的中国人会遗忘、丢弃。

传承中华文明的作文 第7篇

真正长城雏形的概念,一个字就是“疆”。从象形来讲,疆字里的“田”就是被夯实的土块,中间那两横是板,或者就象我们汉长城看到的那种用芦苇或木块垫起来,一层一层。板筑是中国最传统的筑城方式。70年代农村打墙时,还用这种最古老的方法,两个门板,一层一层地夯实,放上芦阶节,一层一层,那么这个疆,也就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墙。疆、墙一声,从文字学来讲,也是一音之转。那些与疆相关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所以,板,后来又称为版图。版图的意思就是以墙为界,你所控制的范围和地域。可以说,从我们先辈在文字中创造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我们最早长城建设当中的文化意涵。甚至包括边关的边,繁写的“边”也指敌楼很高,下面是土方,还可以绵延不绝。古老的长城,西方翻译成“GREET WALL”,非常准确的翻译。长城最早就是墙,后来变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夯实的土,下面用木头搭建的一种结构。所以,现在我们边界的界也是与夯土建墙直接相关的。

现在,中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同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顾炎武在《驭戎论》中讲过三段话,很有启发意义。他说:“宏大公之度,以开其向化之心。”虽然你修了长城,但有的时候,你要敞开胸怀,要怀柔的政策,包括对待世界的文明,你要开“向化之心”,要“宏大公之度”。第二句话是“蓄不测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诈。”就是积极的防御。你没有防御,有不测之威,你就要受人欺负,长城也有这方面的作用。第三句话:“严必然之防,以绥其窥伺之祸。”

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国学经典 第8篇

[关键词]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 诵读诗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01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古典诗文丰富语文课堂有其深远的意义。但如何在教学中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优良文化的熏习教育,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呢?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采用“激发兴趣—导之以法—引导背诵—课外摘录—灵活运用”的古诗诵读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身心修养。

一、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它有兴趣的接受得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和自读古诗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读浅显的诗,让他们感到读诗并非难事,以此来调动和激励他们自学和自读古诗的兴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自己能背的古诗背诵给同桌听;然后再把他们接触过的部分简单的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这样,学生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的自信心就增强了。

二、导之以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对科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大量诵读古诗文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数量。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导之以法。

一是学诗授法。以教材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注重指导学生读诗的方法,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细读—精读—感悟”三步骤自读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二是配诗悟法。学完课本里的一首古诗后,教师补充一首易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自学,求同存异,让学生进行自我体会和巩固。如在学习唐代贺知章的《咏柳》时,我引导学生说: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了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春风能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了春天无限的创造力。这样指导,学生就容易领会和掌握诗歌了。

三、引导背诵

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诗方法后,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古诗背诵。首先,我引导学生总结背诵古诗的一般方法,即通过适当解说,引起学生对内容产生注意和兴趣。教师可选择一些比较浅易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内容来引导背诵。这样,学生愿意读,以后也会记得住。教师可采用词组语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有了背诵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系列的背诵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再适当引入一些与古诗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的特性或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或展开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的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这样理解以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就会进行关注并产生兴趣。

四、课外摘录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读书时随手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词语、名人名言或警句、精彩生动的片断描写等,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原文的内容,丰富和积累词汇,提高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不论是哪一首经典诗文,都经历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刷,最终沉淀而形成。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了工夫,所以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诵读,感悟诗意,找出名言名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边引导,边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摘录记住了重点词句,再加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背诵起来就没有多大困难了。

五、灵活运用

在古诗文的诵读学习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作文练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古诗。但对此我不会作过高的要求,不会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产生惧怕心理。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运用效果甚佳。有部分学生就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的篇章,有部分学生还能尝试着写诗,并能写出一些小有韵味的古诗来。

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里有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路在曲折后出现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就会出现新的境界。理解了诗意后,学生在习作中或在平时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这句诗,从而将古诗合理地运用于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名言名句既能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和自读古诗的兴趣,又能鼓舞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目的。

此外,当我们知道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应注意不要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对此,我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读时间进行“读诗指导”,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大意,还有诗人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记忆。二是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古诗、背古诗。三是利用下课10分钟的时间和课外活动的30分钟时间,让各个语文组长检查同学的古诗背诵情况。有时,我也会搞突然袭击,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抽查。每到这个时候,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检查我。老师,检查我。”看到他们兴致如此高涨,我常常会面带笑容、心情舒畅。

经过几年时间的古诗文诵读,学生们获得了明显的提升。在日常的作文中,学生们的古诗词运用自如。如一个学生在《教师节的礼物》中引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同桌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不听老师讲课,写作业时就去抄别人的答案,这不成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像这样句中有诗、朗朗上口的句子随处可见。

现在,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学生们不但会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而且还能说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行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各班学生表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让大家受益匪浅。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愚昧落后,没有先进文化和科技,就会任人宰割;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愚昧无知,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和异化,甘为奴隶,受人鄙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背诵国学经典诗文,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无论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就算身在他乡,心也会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精神的血液一代代流淌,永不停息!

[1] 黄桂梅.诵读经典古诗文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成才之路,2010(14).

[2] 金延旭.诵读古诗词,增强师范生语言表达能力——谈我校在推普活动中引入古诗词诵读的做法[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中华文明的传承演讲 第9篇

大家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四大发明”可谓是人人皆知。它为整个中国甚至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的问世,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的产生,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快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我们不仅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还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唐诗,宋词,元曲。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是唐朝时期文学成就的标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新纪元。“词”是始于梁朝时期,形成与唐朝,兴盛与宋朝,所以被称为宋词。元曲是继唐宋诗词后形成的一种文学样式,形式更为灵活,元曲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深受人们的喜爱。

到了近代,中华文明在经济、科技等方面,曾远远落后与世界。而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引导下,伟大的民族走上了一条复兴的道路。

说道复兴,我们必然会想到“复兴号”。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文命名。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复兴号”的出现,让在十年前还没有高铁的中国变成了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的中国。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少年。我深深地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最后,补入一个感召结尾,升华主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使用规范语言传承中华文明】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字使用规范09-15

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教案01-23

合理使用规范08-01

空调使用规范通知06-06

规范使用方法06-25

安全标志使用规范07-02

规范使用手机教案07-11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08-25

pda使用规范范文06-12

耙装机使用规范范文06-14

上一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下一篇:理想照亮未来主题开学第一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