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交通规划

2024-08-05

第二篇交通规划(精选7篇)

第二篇交通规划 第1篇

第二篇 交通规划

1、交通规划的定义

2、交通规划的阶段与层次

交通规划的定义

(1)规划:确定目标与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和行动的过程

(2)交通规划(Traffic/Transportation Planning

确定交通目标与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和行动的过程。

(3)城市交通规划

了解城市地区内现有的交通形态和土地的使用情况,研究目前的交通路线及设施是否合理、是否足够,应如何加以改进,以配合将来发展的需要,或引导城市走向计划的目标。

(4)交通规划新理念

引导城市最佳形态的形成、公共交通为主骨架城市的形成、生态城市的形成等,以及新交通规划手段、合理的交通结构、交通设施结构、交通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面向小汽车社会的新理念等)。

(5)现代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

新理念的运用:人性化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绿色交通的建设等;

现代城市与社会条件的考虑:现代化生活条件;信息化社会;可靠性与抗灾减灾等;

现代高新技术的运用:GIS/GPS/GSM以及建模技术与优化计算技术和诸多交通规划工具等。

2、交通规划的阶段与层次

1、交通战略规划——是长远的方向性规划,年限在20年以上。解决的问题有: 远景交通发展目标及水平;远景交通方式及交通结构;远景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客货运输设施的选址及用地规模;实施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2、交通综合网络规划——着眼于整个交通网络,研究整个网络上各种线路、枢纽的定位与规模,以及这些建设项目的投建顺序,期限在5~20年。重点解决: 中长期交通方式及交通结构;中长期道路网络布局;城市公交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公交场站设施的分布及用地等;大运量轨道交通可行性分析;综合网络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

3、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近几年(1~5年)要动工的项目的具体方案规划。包括:现状交通网络评估;现状交通网络的完善计划(项目划分及优先排序);道路交通建设项目方案设计;阻塞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改造方案;近期大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建设资金筹措;建设计划的技术经济评价

第二篇交通规划 第2篇

一、授课类别:理论课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认识大学新环境的特点,知晓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的各种变化

3.学习怎样适应大学的生活

4.学习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5.学习怎样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6.学习如何应对经济压力

7..学习如何调整入学后的不适心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之2,3,4,5,7.2 教学难点: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的各种变化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

倡导快乐教学、快乐学习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采用案例分析形式,从案例入手,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轻松中把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采用师生互动讨论形式,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掌握本篇的重难点;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意现场调整学生的心理。

2、教具:挂图、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3、教时:2教时。

七、教学内容————见下文

导语: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已;你不能改变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这就是关于环境适应的忠告。

第一节 认识大学新环境

认识大学新环境,了解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每一个大学新生入学后所要上 的第一课。这对我们顺利融入大学生活十分有益。

一、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

【案例1】我该怎么办(略,具体内容见教材)

为什么很多新生都会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引起的。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一进入高校,首先面临的就是环境适应问题。而且,在此后的大学生活及将来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都随时会遇到生活适应问题。适应能力与学习成绩并不是同一的,它不是指现有的具体知识、技术如何。适应不仅与能力有关,而且与个性也有关系。适应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灵活性,并能充分地开发。大学生能否迅速进入新的角色,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素质如何。心理素质好的同学,随着环境的变化,能进行自我调整,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朋友,建立新的友谊,开拓新的生活空间,产生新的归宿感和稳定感;能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很快地投入到新的环境中,步入学习生活的正轨。相反,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产生适应障碍,则会影响心理健康。适应表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细小,却对个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它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

二、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每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主要有下述几方面: 1.生活环境的变化

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生活上的事绝大多数由父母包办,而到了大学后,生活会发生很大变化:需要住集体宿舍,过集体生活,自己支配经济,自己料理生活起居等等。此外,由于地域与习俗的改变也会使某些学生在生活上产生不适,给新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大学课余生活与中学相比也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比赛、晚会、讲座、学术报告会,既让许多新生感到新鲜又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新生拒绝参加一切活动;有 的则来者不拒,应接不暇。

2.学习环境的变化

大学与中学,分属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 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首先是教学目的的差别。中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础性 文化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或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大学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各 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是社会发展所箭要的各种高级专业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 育则更突出了它的专业应用性特点。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差别。中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非 定向的文化基础课,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定向的专业课,教学内容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 广度上都比中学有了更大的拓展。再次是教学方法上的差别。中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 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大学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教 师的主要作用是引领入门,答疑解惑,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人际环境的变化

中学时代,学生生活单调,主要任务是学习,很少接触杜会,主要是和父母、老师、同学 打交道,人际环境相对简单。在人际交往方面,没有语言的障碍、乡土的差异,交往相对容 —易,到了大学,人际关系、交往范围则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了。现在我们不仅要和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同学打交道,还要和校、系等有关部门的教职工 打交道;由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社会活动,还要与不同年级、不同系、不同专业的同学打 交道;由于勘工俭学、参加各种教学实习或上网交友等,还要广泛地与社会接触。其次,人 际交往的难度也增大了。大学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再加上同学之间语言、生活习惯、价 值观、性情等方面的差异,增加了我们交往的难度。

4.自身角色地位的变化

与中学相比,我们自身的角色和地位,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过去我们中的许多人,都 是父母的宠儿,老师、同学眼中的高才生,受到大家的重视和羡慕。而到了大学,我们会突 然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过去的佼佼者,现在大多变成了一名普通学生。这种角色 的转变,会直接影响自我评价,有的同学因此而自暴自弃,情绪低落,失去了往日的自信与 雄心。有些同学在学习上虽然仍处于优势地位,但因缺乏特长,反而感觉不如那些学习成 绩比自己差、有其他能力和特长的学生受人青睐,因而也会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动摇。

第二节 积极适应新环境

一、怎样适应大学的生活

1.努力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案例2】 高才生为什么拒绝出国深造

某大学曹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即将毕业的物理系高才生,因成绩优秀,被学校选送到美国某大学深造。可该大学生一口回绝,原因是他不会洗衣服、不会买东西、不会烧饭、不会与人交往,也就是说他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四年,他的衣服铺盖都是他的妈妈定期到学校取回清洗。

这位大学生失去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就在于其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必要的生活自立能力不仅是适应环境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大学新生一定要从买饭、洗衣、叠被、提水等一些小事做起,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积累生活经验,独立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锻炼生活能力,为踏上社会做好准备。

摆脱依赖心理,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应是新生人学后最重要的一课。

独立生活能力还体现在理财上。要有一个起制约作用的计划:首先要明确开支中哪些是必须的和基本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其次还要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经济来源的可能性来安排开支。消费计划的制订和执行,要建立在对这些情况基本把握的基础之上。

2.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要制定严格的作息计划,按时起床、锻炼、学习、休息和睡眠。

其次,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常言道:“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是有一定道理的。此外,坚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对身体健康也非常重要。

最后,还要坚持锻炼身体。

3.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呢? 首先,应学会权衡,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少可供支配的时间,要合理地安排业余活动时间。其次,要学会分配时间,追求时间整体效益。

最后,还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人体生物钟:在一天之中,早晨7点至10点之间和晚上7点至10点之间,是人们头脑比较清醒的时候,用于学习一般效率较高;而在中午12点左右、下午4点前后和夜晚11点左右,身体一般处于低潮,容易疲惫,这段时间可以用于休息、睡眠、娱乐或锻炼。

总之,我们要度过一个理想的大学时代,就必须学会积极地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学会自立、自强、自律,做新生活的主人。

二、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如前所述,大学的教学体制、教学方法等与中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如何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每一个新生需要注意解决的首要问题。

那么我们应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呢?

1.要尽快熟悉学习环境

新生人学后,首先要了解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会利用现有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

2.要树立新的学习观念

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的积累越来越 快。因此,我们不可能凭借在学校学的这点知识就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适应。

学校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是学习知识技能,还是学习方法?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学校应该教学生如何获取、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即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换言之,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远比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更重要:更新学习观念,比掌握一两种学习方法更重要。

从学习的递进性上看,学习过程将不再会随学校学习生活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会伴随着人们的一生。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因而在大学学会怎样学习,就会为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学习的范围来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科学文化知识早已超越书本界限,遍布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则更应强调直接向社会实践学习。

从学习方法上来看,我们在学习上要讲究科学性,不要盲目学习,要学会有选择地学习,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那些与专业目标一致的,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能提高人文素质的有益知识来学习,并且要学会触类旁通。这样,既可以避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有效地培养自己的特长,成为一个学有所用的人。

从学习的自我激励方面来看,自尊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鼓励自己建立起自尊心,让自己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尤为重要。

3.要调整学习方法

大学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必然会导致学习方法的改变。

首先,课程的设置不同。

其次,学习成绩考核方法不同。

最后,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不同。

综上所述,大学的教学模式与中学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因此,能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仅关系到能否很好地完成大学学业,而且还会影响到毕业后能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能否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检查学习效果;查阅资料、检索文献;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学会批判式学习:不唯上、不唯师、不唯书;培养求知、求真、求实精神,积极探索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4.要及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

在中学时代,考大学是我们惟一追求的目标,他们的学习动力十足,但一旦考上大学后,往往会突然失去努力的方向。究其原因,主要是没能及时确立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动力。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明确专业方向,培养学习兴趣,及时确立学习与奋斗目标。

我们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目标要明确、具体。第二,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当。

第三,目标的设置要现实。

三、怎样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到了大学以后,由于交往范围的扩大,人际关系也会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新生往往由于缺乏交际经验,很容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问题,产生心理负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在大学里,我们要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宿舍关系、同乡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和家庭关系等。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呢?

1.师生关系的处理

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有两种极端表现值得注意:一种是对老师过度依赖和顺从,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事事等着老师决定、安排,老师没安排的课程不主动学,老师没指定的书不主动读。这类学生以完成基本学分为目的,对自己缺乏更高的要求。另一类学生,走向另一极端:一切由自己做主,做事不与任何人商量,视老师指导为多余,安排学习随意化,甚至完全凭个人兴趣决定,以致造成偏科、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学业成绩。

能较好适应新的师生关系的学生,就能自己确立好学习和发展目标,制定好学习计划,安排好时间表,能自己检查学习效果,出现问题能主动找老师征询意见,请老师帮助解决困难,能主动定期向老师汇报学习状况,提出计划与老师共同探讨。

2.宿舍同学关系的处理

人际关系中问题最多的是同学之间的关系。其中宿舍关系处理尤为重要。

宿舍关系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紧张型。第二,相容型。第三,亲密型。

关系紧张的宿舍有的是由于拉帮结派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个别同学不良品行或习惯引起的,还有的是由于个性或价值观念不同引起的。要改善宿舍关系,彼此和睦相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理解,学会宽容

要理解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如果你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要连同他的生活方式一同接受,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习惯都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一时难以改变,因此大家要学会相互理解,相互适应。但适应并不等于放弃原则,否则,就是消极适应。当然,要想处理好同学关系,必须动脑筋,讲究方法技巧。

对自己而言,要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他人要学会宽容。当然,宽容是有原则的,对于不良品行和不良习惯就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是纵容。

(2)求同存异,善于沟通

在出现矛盾时,要善于从分歧中找到共同点,学会求同存异,加强沟通,彼此开诚布公,切忌相互猜疑,心存芥蒂。

(3)互助互爱,彼此尊重

宿舍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庭,彼此之间如同兄弟姐妹, 要注意彼此尊重,应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友好相处。

(4)要尽快转变角色

上大学之前,许多学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备受关爱,一些独生子女尤其如此。但是你一旦到了学校,其角色就是学生,不能还扮演家庭角色,而要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同学之间关系应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别,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和平友好地相处,为顺利度过大学时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种角色的转变,除了自觉之外,还应制定制度加以词整。如制定相应的宿舍规范约束各人的日常行为,对实现角色转变、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异性同学之间关系的处理

异性之间的交往是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我们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学生应如何处理好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呢?

首先,应端正交往动机。以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基础,发展健康、文明的异性关系。

其次,广泛交友,以获得更多的友谊。要多参加男女同学共同参与的活动,与不同的异性交往,以从不同人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再次,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注意把握分寸。异性之间的友谊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发展为爱情关系:一是绵续保持朋友关系。如果不想发展为爱情关系,则要把握好友谊与爱情的界限,以免让对方误解,错把友谊当爱情。

最后,异性交往不要有过多的单独活动,即使客观上需要,也要选择适当的环境与场所。遵循上述原则,就会有健康的异性交往,就会在异性之间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范围很广,除了我们所谈到的这些内容外,还有同乡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杜会关系等。处理好这些关系,同样非常重要。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的篇章中涉及。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掌握这门学问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人性的了解和把握,了解自己的长处与局限,并不断充实自己,我们便可以坦然地与他人相处,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案例】 如何消除流言蜚语引起的怨恨

孔某,女,19岁,某高职学院二年级学生。前一段时间,其所在的宿舍曾出现丢东西现象,另外两个女同学对其指桑骂槐。孔某感到非常气愤,欲制造事端。这引起了班主任注意,班主任建议孔某进行心理咨询。

一个周末的下午,孔某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问:“老师,您有空吗?能不能找您谈谈?”

“有空,请坐下来慢慢谈。”咨询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她,并简单介绍了咨询的原则和性质。

“老师,我最近特别生气,真想好好整治一下那两个人!”

“哪两个?”

“我们宿舍那两个‘家伙’。”

“看来,你和她们很不友好。你们发生了什么矛盾呢?”

“前一段时间我们宿舍有人丢了东西,她们俩也说丢了饭票,但我什么东西也没丢。因为我住在上铺,自己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重要的东西都锁在柜子里,所以我没丢过东西。我没丢东西不等于我偷东西,可那两个人老是嘀嘀咕咕,指桑骂槐,言下之意是我偷了她们的东西。指桑骂槐谁还听不出来?我就质问她们说谁?她们说:‘说谁谁自己知道,谁偷了别人的东西我们就说谁!’我特别气愤,就和她们吵了起来,后来隔壁宿舍的同学过来把我叫了出来,她们才算罢休。但我气愤不过,总想找个茬儿出这口恶气。我曾想,要不找我哥的同学来揍她们一顿,但我哥不同意。后来,我就想,如果她们再欺侮我,我就豁出去了,宰了她们,我再自杀,一个换俩也够本了!‛

‚你真的这么想吗?‛

‚还没下最后的决心。气头上来时,真想这么干,气消了以后冷静想想也不值得。何必为她们而毁了自己呢?我这话是和隔壁宿舍同学说的,后来传到老师耳朵里,老师说学校有咨询室,让我来咨询一下。‛

‚你和那两个同学在别的问题上有没有矛盾?‛

‚刚入学时还行。大家住在一个宿舍,在一起有说有笑,关系都还可以。我的性格很开朗,爱说爱笑,爱唱歌,见了男同学也不拘束;有时周末或节假日,男同学也常到我们宿舍来一起下棋或打打扑克。‛

‚那两个同学也和你们一起玩吗?‛

‚有时候一起玩,但她们见了男同学比较拘谨,不像我这样自然大方。而我却比较随便,和男同学也敢开玩笑,在学习上有了问题也常找男同学讨论,所以班上男同学和我的接触也较多。她们对我有点妒忌和看不惯,所以慢慢地就和我疏远起来。后来她们俩接触较多,经常在一起嘀嘀咕咕议论同学,在宿舍搞起了‘小团体’‛。

‚你们宿舍其他同学和你相处得怎样?‛

‚我们一共六个人。除我和她们两人外,其他三人中,两人保持中立,另一个同学独来独往,她家在本市,经常回家住。‛

‚你和其他宿舍同学的关系怎样?‛

‚还不错,她们很同情我。认为那两个人是因为妒忌我和男同学大大方方地接触才和我作对。我不喜欢在自己宿舍呆着,上完课以后常到别的宿舍坐一会儿。我和老师提出来想调换一下宿舍,但别的宿舍同学也不愿到我们宿舍来住。我在这个宿舍,少不了还要和她们吵架。我这个人性格直爽,脾气不好,惹急了,我没准控制不住自己,干出什么事来。‛

‚老师,还有些事没告诉您。‛孔某接着说。‚我爸是党员,经常嘱咐我要靠近组织,要求进步,这学期初我还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那两个人为这事也私底下议论,说‘就她那样,还能入党?’总之,她们处处和我作对。不过最不能容忍的是竟然污蔑我偷东西。这口气我实在是咽不下去!‛

咨询老师对她进行了指导帮助,帮她稳定情绪,分析处理面临的问题,并约定了下次咨询的时间。

分析诊断与指导:

从咨询谈话中可以看出,小孔是个性格外向、开朗直爽的姑娘。经气质测验,她是较为典型的胆汁质气质类型。其气质特点是热情、直爽、精力充沛、易激动、心境变换剧烈、不善忍耐。小孔咨询以后,班主任老师又主动与咨询室取得了联系。从班主任处了解到,小孔热情外向,爱说爱笑,但事发当时不能听从劝告,过后冷静下来才能听进老师同学的意见。她还有乐于助人的优点,同学有了困难也肯热情相助。但遇到不平、不顺心的事易冲动、不冷静。

为防意外事件发生,大家决定分头进行帮助。班主任老师负责找小孔宿舍另外两个同学谈话,看她们说小孔‚偷‛东西有无事实根据,如果确有证据应与保卫部门联系,进行处理;如没有事实根据,不能捕风捉影、背后议论和诬陷。咨询老师则负责在咨询过程中对小孔进行指导帮助。

在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首先,帮助来咨询者对自己的个性进行分析,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第二天咨询谈话,咨询员首先肯定了小孔为人热情、直爽、坦诚等优点,并转告了班主任老师对她热情助人等优点的肯定。小孔听了很高兴。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请她分析一下自己个性中还不够完善的方面。小孔认为,自己脾气不好,在宿舍也爱发小脾气,惹同学生气。自己爱说、爱笑、爱唱,高兴起来就不顾周围同学的学习和休息,也容易引起周围同学的反感。心理咨询老师对她的自我分析进行了鼓励。

‚遇到误解时该怎么办?‛,‚人在社会中生活,会遇到各种人和事,有时也免不了产生误解,甚至受到冤屈或某种不公正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感到气愤是自然的,但不能凭一时的冲动鲁莽行事,这样于人于己都很不利,而且也不利于澄清事实。就拿这次遭到诬陷后企图‘宰了她们’的想法来说,这种莽撞的行动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使三个人都受到伤害,这种做法只能出出气而已,但并不能使事实得到澄清,从而证明自己的清白。正确的做法是设法澄清事实,闲言碎语不攻自破。凡事都要学会冷处理而不要热处理,不能意气用事。

其次,要学会和自己脾气秉性不同的人相处。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遇到各种不同个性的人,要想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就要学会与不同观点、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求同存异。在集体生活中更要彼此关心照顾,不要因自己的行动影响了别人的学习和休息。要处处关心别人,与人为善。

最后,‘谅解是友谊的阳光,嫉恨是友谊的冰霜’。同学们在一起生活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或矛盾,当发现别人错了的时候,不能‘得理不让人’,而应‘得饶人时且饶人’。宽容和谅解是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与人相处,学会尊重、宽容、谅解,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心胸狭窄、嫉妒心重的人,很难有真正的朋友。‛

效果与点评:

小孔同学对咨询老师的分析表示赞同,愿意以宽容大度取代‚以牙还牙‛。班主任老师也作了宿舍其他两位同学的工作,她们认识到没有真凭实据的猜忌是对同学的伤害。在三人都有了认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老师把她们找到一起进行了和解性的交谈,各自作了自我批评,小孔表示了对她们的谅解。

事后的调查证明,宿舍丢东西的问题,确实与小孔无关。问题得到了澄清,小孔也没有‚得理不让人‛。宿舍人际关系融洽了许多。

青年人涉世不深,在生活中更不能忍受不公正的议论,特别是那些性格急躁、脾气火暴的人,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很可能引发一些恶性事件。因此,在心理咨询或思想教育中应重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引导。如果遇到可能引发的不良事件,则应与班主任老师配合进行工作,但一般则应力求在咨询范围内解决。

【问题讨论】

1.有人说,“与人共处”是大学生主要的能力标志之一,你认为对吗? 2.结合实际谈谈同寝室同学之间应如何相处?

四、有了经济压力怎么办

为了有效地解决和缓解经济压力,我们可考虑尝试以下做法:

1.合理消费.节约开支

2.申请助学贷款和特困补助

3.争取获得国家奖学金

4.勤工俭学

当前,勤工俭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协助老师搞研究。

(2)做家教。

(3)临时打工或做兼职。(4)经商。

(5)在校内勤工俭学。

总之,勤工俭学是解决经济压力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一种趋势,但要注意处理好学习与做工的关系,不要因做工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业,也不要因此而累垮了身体或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误入歧途。

五、如何调整人学后的不适心理

【案例】 自卑的女生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大学生,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等。我在上高中时,学习成绩总 是班上第一,老师经常夸奖我,同学们也狠羡慕我。高考过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但是到了大学以后,我发现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都很好,我再也不是班里最好的了,尽管我也很努力地学习,可是总也不能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出类拔萃。逐渐地,我开始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后来发展到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在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担心自己不及格;不愿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交往,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话;拒绝在文娱和体育活动中扮演角色,因为我害怕自己出丑。有时别人问我话,我甚至会张口结舌,吞吞吐吐。我现在害怕与人打交道,同时也羡慕别人在交往中那种从从容容的姿态。我以前也是一个很自信的学生,可为什么现在却变得如此自卑了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学时都曾有过像以上这位女生的辉煌的历史。可进人大学以后,我们大都从“佼佼者”变成了“普通人”。如何才能在心理上接受这些事实,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呢?

1.要学会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调整心理不适的关键。在世间万事万物中,我们最不了解、最难了解的就是我们自己。认识自己虽然不容易,但却是必需的和可能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真理的精华在于人们最终会自己了解自己。”随着我们阅历的增长,自我认识的能力也在日益提高。我们在经历了心理落差之后,应重新审视自我,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重塑自我形象。

2.努力塑造自我

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重新塑造自我。除了完成既定的学业目标外,还应在更广泛的生活领域,通过各种渠道,显示自身的能力与风采。如在社交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高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特长,以求得到同学和社会的认可,进而强化自我设计,用实力证明“我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3.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的茫然、困惑有些是来源于优势地位的丧失,有些是来自于理想的破灭,更多的则是由于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人生奋斗的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大学生活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都要正视现实,重新给自己定位,站在新的起点上,描绘未来的人生蓝图,谁都可能成功,谁都可能遇到挫折,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坚信: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目标得以实现。我们只有奋斗于耳前,才能收获于未来。

【问题讨论】

面对大学生活新的环境,你是否已经适应了呢?如果不适应,在哪方面存在问题?你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课外自测

测 试 量 表

第二篇交通规划 第3篇

在地方经济中, 特别在沿海地区, 已经很难改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也很难改变现有投资结构, 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度还是太高。

一年多来, “限贷”和“限购”像一把铁钳合力夹住了房地产市场的咽喉, 而今, 随着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信号的释放, 铁钳的另一方也隐现松动, 这其中, 地方政府的“冲动之情”表露无疑。

11月30日, 武汉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宣布从12月1日起, 放宽该市享受契税优惠的普通住房标准, 放宽普通住房标准后, 武汉市七成以上的商品房都在享受契税优惠之列。

武汉不是第一个有所动作的城市, 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地方冲动

按照武汉的新规, 该市享受契税优惠的普通住房标准为中心城区单套住房总价标准由此前的100万元提高到140万元, 远城区单套住房总价标准由80万元提高到90万元。而在其之前, 北京、南京、杭州等地早已先行一步。

10月, 南京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宣布, 从10月24日开始, 南京公积金贷款将恢复最高可贷额度。最高贷款额度将由20万元/人、40万元/户, 恢复为30万元/人、60万元/户;在杭州, 根据《2011年度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安居工程补助实施细则》内容, 开发区财政安排企业员工安居补助专项资金1亿元, 用于建立租房补助和购房补助机制。

在北京, 北京市住建委、地税局联合制定《关于公布本市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平均交易价格的通知》, 以及北京市财政局、地税局、住建委联合制定《关于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的通知》, 自12月10日起, 北京市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平均交易价格调整为按照全市住房平均交易价格结合区位调整系数确定。

业内人士分析, 一些地方新规的出台, 表明为保证经济稳定, 地方正在适度调整限购政策。财经评论人士叶檀更是直言, 在房地产调控成效初现的同时, 从刚性需求与招商入手, 中国房地产调控定向放松的迹象已经显现。

时近2011年年底, 由于交易量大幅下降, 地方政府出现土地流拍、年关难过的困境。原本是土地供应高峰的第四季度, 今年却一反常态的冷清, 流标与底价成交已经成了土地市场的常态。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11月全国主要35个热点城市的土地出让陷入低谷, 流标地块达到117宗, 环比10月份的22宗翻了4倍多, 流标面积也达到了1580万平米。这其中, 也不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而随着楼市调控的持续推进, 一线城市土地市场低迷态势愈发明显, 并呈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扩散之势。

“楼市调控的核心问题, 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的调节。”德意志银行亚洲投行部主席蔡洪平表示, 一方面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少了;另一方面, 在地方经济中, 特别在沿海地区, 已经很难改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也很难改变现有投资结构, 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度还是太高。

房子卖不出去, 开发商头疼;土地卖不出去, 地方政府头疼。这似乎是楼市调控的连锁反应。

尽管各地政府大范围、大尺度放松调控措施并未出现, 但地方政府收入与楼市调控之间的矛盾也开始突显, 房地产政策博弈屡有试探之举。

成都早前被视为放松限购令的新政在实行了约一周时间即被叫停。不过, 相比佛山市放松限购政策的“一日游”, 成都限购令松绑仍算得上命长。上海某网站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就指出, 任何一轮经济下行、楼市调整中, 都会有地方政府试图或明或暗地放松楼市调控政策, 主要是因为楼市低迷会导致土地出让金 (包括房地产税收) 大幅下滑, 从而影响地方政府的收入。

中原研究数据显示, 11月1日到28日, 在其所监测的35个重点城市中, 11月流拍土地出让金额达436亿, 环比增加308%。

空间博弈

尽管此前中央明确指出未来地产调控将毫不动摇, 但随着市场出现的一些变化, 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会否出现松动依旧成为焦点话题。

中金公司最新观点认为, 随着房价调整, 政策将放松, 预计从2012年年初采取这样的步骤, 首先信贷定向宽松, 接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然而地方政策微调取消限价, 紧接下调利率, 最后取消限购或限贷。

面对房地产调控放松论, 先是温家宝总理强调房地产调控不放松, 而后副总理李克强表示, 房地产市场调控仍处于关键时期, 要坚持实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目前看来, 地方政府收入与楼市调控之间的矛盾也开始突显, 这很可能会是房地产继续调控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

11月中旬, 继广东佛山“限购松绑乌龙”事件后, 四川成都市政府发布通知, 将成都市落实限购政策的甄别购买资质的起始点, 由签订购房协议后推至办理房产证, 即在业主办理房产证时, 再对其已购房情况进行审查。由于房地产市场多为期房销售, 向后推迟审查购房资格的日期, 实际上是为房地产销售留下了空间。

但是, 此通知在出台不到一周后即被叫停。据悉, 与佛山限购令当日被收回的情况类似。国务院办公厅、住建部均向四川省政府询问了此事, 在中央政府保持的高压态势之下, 最终这纸带有松绑性质的通知也被叫停。地方政府两次“松绑试探”均告失利。

“没有地方政府愿意公开承认自己希望松绑限购, 但从利益格局的角度看, 地方松绑限购的利益冲动和诉求始终是存在的。”11月30日,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说。

2011年11月30日, 人民银行宣布将存款准备金下调0.5%, 是三年多来首次下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此举立刻被解读为宏观政策向放松方向调整的信号。但据报道, 在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前, 住建部已经知会地方政府, 对于“限购令”即将到期的城市, 如果没有极其特殊的情况, 须出台政策对限购令的有效期进行延续。

据统计, 近十个城市的限购政策将于今年年底到期, 其中青岛、石家庄、厦门、合肥、中山、福州、海口、苏州等城市在颁布限购令时都曾明确, 12月31日为限购政策执行的“有效期限”。

目前, 这些城市至今未对明年限购是否继续执行明确表态。如青岛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限购政策到期后是否延展, 需视国家宏观政策而定。石家庄市有关人士也表示, 要根据国家政策与市场变化情况综合考虑是否延期。

但据报道,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一次会议上明确表示, 虽然限购政策是“不得已使用”的调控手段, 但是为了确保地方政府能够积极落实这一政策, 住建部和监察部已经联手, 对不能落实这项政策的城市主要行政负责人进行约谈, 乃至行政处分, 此举收到了相当的成效。

一切表明,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 政府企业、中央地方之间博弈最为激烈的楼市调控, 目前仍看不到放松的迹象。

第二篇 对中国的看法 第4篇

失望56人

吃惊22人

讨厌16人

理解6人

无所谓3人

表示“失望”的问卷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有不少人都提到,日本是从学习中国而发展而来的,虽然后来转向西化,但是到现在为止日本国内仍然有许多人对中国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的。但是,在亚洲杯上中国部分球迷的低素质表现让这些对中国怀有好感的人觉得分外失落。佐藤隆信老人说:“过去一直认为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令我失望。”

有些则是由于“失望”之极而“吃惊”。“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人,行动如此激烈。”在他们眼里这不是爱国,而是由于“道德水平低的缘故”。

很多调查者认为中国观众是把某些不恰当的情绪混进了奥林匹克精神里面,小林广赖说:“运动与政治是不同领域的事物,不同的事物要有不同的规则。”松井逢子说:“运动是让人健全的活动,所以希望能够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结束。”在这件事上,给予中国人同情的人非常少,星健一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理解(中国人民的心情),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面对过去的历史。”但假如我们总是借助历史问题发泄不满,是不是表明我们自己太幼稚了。北村孝司说:“奥林匹克将至,如果不能成为‘文明礼貌’的国家,将会为世界人们所取笑。”

不少的日本人尤其是老人还沉浸在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想象里,真让我们羞惭不已(说句实话,中国不是礼仪之邦久矣),我们如何以自己行为来继续延续并证实日本人的判断?

2.你对今年中国的“反日”言行的看法

失望49人

讨厌22人

吃惊17人

理解9人

怀疑3人

无所谓1人

遗憾1人

没有作任何回答1人

这次“反日”应该是针对日本入常的事情。与上面的一样,“失望”仍然是他们的主要反应。日本人对于“反日”的游行示威一般都有一种观点:“游行示威是一种自由表达意见的方法,如果只是宣示意见的话,那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走极端发生暴力事件的话(例如把日资企业的广告撕毁、冲击日本料理店,更有甚者破坏日本使领馆等),那就是不被允许的。”北村孝司的话很具代表性:“言论是个人的自由,但是攻击使领馆等的事情,是一个国家的耻辱,是不能这样做的,是不能容许的。”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方面在这些暴力的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而且事后也没有对实施暴力的人作出相应的处理。前一种意见是比较客观的,而后一种意见中,中国方面虽然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很明显,这是日本一般媒体的观点在日本民众中的反映。无论事实如何,日本人都已经是这么想了。

有些人表示了遗憾:“我认为这是一小部分人的言行,但是诉诸暴力只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越来越刺激日本政府、自民党和右派,让他们越来越强硬,而且还会成为日本军事大国化的口实。相反,反而对日本的和平运动产生不良影响。”

60来岁的丰田真麻子表示了“讨厌”,她的见解很特别:“我认为共产主义中国在经济上引入了资本主义,由此而引起的不公平、贫富差距,民众的不满被转引到日本头上,借以回避本来是中国政府的问题。”

3.中国是否进行了“反日”教育?

是63人

否4人

不知道34人

没有作出回答2人

回答“是”和“否”的人根本就不成比例,倒是老老实实说“不知道”的人占了1/3。

其实在回答“是”的人群里,很多人也不真是了解了中国教育,基本上是推测的居多,媒体煽动的居多。河野宽就说:“与历史上的日本一样,对外反映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跟教育有关。”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不是煽动了反日思想,这个判断是见仁见智。但是很多日本人在以后的言辞里多次提到了中国教科书缺乏实事求是地记录大事的做法,“中国人对历史的认识也不一定是全部正确的,自己没有自省,却一味说其他国家的历史认识有问题,这是一件怪事。”

由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某些事实不实推断出中国历史的整体不实,继而使得日本人有理由采取了不承认中国历史、不承认自己过往罪行的态度,这期间的逻辑值得我们思考。

第二篇作文 《打破定向思维》 第5篇

这种思维定势使我们观察事物,只注意最耀眼的局势而忽视整体;使我们处理问题,只顾局部不看全局,这就犹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又如林中观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的思维定势通常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和习惯,而人类就是有这样的缺点,凭借经验处理问题。一位富翁的公司在一夕间破了产,也欠下了百万巨债;他为了还清债务,用仅剩的钱批发了一些零食并开了一间店,他认为只要用以前治理公司的办法来经营小店,顾客就会络绎不绝。于是他又去批发了一大堆零食回来,他兴奋的想着:自己一定会赚到钱的!哪知几天过去了,由于各种因素,买零食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门庭冷落,而店里的零食也因难以保存而变质,发霉。有经验固然是好事,但固于经验,就容易画地为牢;而习惯可以使人们不假思索跟着感觉走,但却更容易使人循规蹈矩,固步自封。一个聪明的人,成功的人恰恰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在大家看到了黑点的时候,看到了白纸。

打破思维定势,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一位名画家的孙女也是个小画家,她画的风是五彩的,她画的树和草像是被风吹染过一样,也是五彩的;名画家认为孙女画的都是不正常的“怪物”,但他眼里的“怪物”却在国际儿童绘画大赛上得了一等奖。

打破思维定势,需要眼光,更需要魄力。知道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吗?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地的经验论;但伽利略不迷信于名人和人的生活经验,他找了大小两个球在比萨斜塔做实验,最后验证了自己的正确。

经济思想史第二篇 第6篇

李嘉图认为,工资是劳动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者自身的价值或价格。他从劳动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来分析工资,劳动的自然价格相当于平均工资水平,而市场价格是实际支付的价格,收劳动的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劳动自然价格上下波动,不断趋向于劳动的自然价格。还有,他否定了斯密关于工资随财富增长而增长的论断,认为资本主义下工人实际工资有下降的趋势,并提出了相对工资理论。最重要的是,李嘉图提出了工人在长期只得到最低工资的“工资铁律”。

在工资理论方面,李嘉图的科学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前人未曾提出的相对工资理论。他指出,使用机器以后,也许工资、利润和地租都会增加,但如果工资没有像利润增加得那样快,那么工资就是降低了,而利润就是提高了。因为在劳动创造价值中,工资和利润是成反比例变动的。现在归工人所得的价值比以前少了,而归资本家的价值就比以前多了。他把工资和利润的这种变动称为相对变动。[3]③马克思认为,确立相对工资的概念,即确立

[4]和资本家利润相比较的工资的概念,是李嘉图的功绩之一。

二、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利润分配理论上的异同

一方面,斯密认为利润是工人创造出的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劳动对原材料加工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另一面,斯密认为利润是工资的“自然报酬”,是构成价值的源泉之一;利润是资本家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收入,他说“利润就是他的收入,也就是他生活资料的正当资源”。利润是对劳动生产物的扣除,而利息则被看作利润的一部分,是由利润派生出来的收入。他说:“有资本不自用,而转借他人。借以取得收入,这种收入称为货币的利息或收益。出借人既给借用人以获取利润的机会,借用人就付给利息作为报酬。由借款获得的利润,一部分当属于冒险投资的借用人,另一部分,则当然属于使借用人有获取利润机会的出借人。利息总是一种派生的收入。”

李嘉图则始终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分析利润,从而发展了斯密利润理论中的科学因素,他始终把利润看成是劳动耗费的产物,是劳动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李嘉图说:“商品的全部价值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5]也就是说,利润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耗费的结果。李嘉图还认为,工资和利润在量上存在着反比例关系,而在工资和利润的变化中,工资是变化的原因,利润是变化的结果。引起这种变化的最终原因,是生产生活资料(主要是谷物)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当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下降,工资也就下降,从而使利润增加;当劳动生产率下降,生活资料的价值就提高,工资也就提高,从而使利润下降。李嘉图的利润理论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理论,他在利润理论中,揭示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③工资铁律:又称工资钢铁定律,指劳动的自然价格就是必须使劳动者能够共同生存,即使人类不增不减永世长存的价格。

④剩余价值理论: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它有区别于马克思剩余价值

第二篇专项题型突破3 第7篇

3谈看法、认识类试题

谈看法、认识类试题概述

谈看法、认识类试题是以学生实际为材料(情境),让考生结合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的试题。此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挖掘材料、捕捉有效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例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有人说,志愿者已经成为标志社会受心和奉献的品牌。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亮丽的色彩。从去年年初的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到奥运场上的里里外外,我们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特别在这次汶川强烈地震中,志愿者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事情:他们到废墟中抢救幸存者,在医院里照顾伤员,在帐篷里看护孩子,在公路上运送物资„„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民间志愿者行动,其行动速度和力度都超过以往任何事件。自然之友、绿色和平、绿家园志愿者等组织在地震次日联合发起“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NGO(非政府组织)抗震救灾行动,号召公众为救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天内便有来自北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陕西等地的近30家NGO(非政府组织)加入。在社会向文明与和谐的跨越中,志愿者功不可没,全社会对志愿者怀有深深的敬意。对此,请你从爱心和责任的角度,谈谈自愿者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和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例答)(1)爱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消极情绪,增强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战胜生活中的不幸。有爱心的人会自觉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2)广大志愿者自觉自愿承担责任,有助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3)我们广大青少年应该向志愿者学习,树立责任意识,培养爱心观念,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试题以2008年我国志愿者活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爱心与责任的作用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深深的感受到爱心、责任、奉献教育,突出了试题的教育价值。答题时,既要答清爱心与责任的作用,又要注意把爱心的作用、责任的作用与志愿者的活动联系起来,最后还要谈出自己的想法。

2、.仔细阅读漫画《举报新途径》,请谈谈你对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

举报新途径

参考答案:(例答)(1)网络成为公民举报的新渠道,公民行使权利的途径更加丰富。

(2)如实举报人讲诚信,依法行使了监督权,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匿名举报人不讲诚信,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是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3)公民要树立法制观念,学会依法行使批评建议监督权。

【解析】::此题既考查学生公民应当如何正确行使权利(监督权)的把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观察漫画的能力。公民行使权利有很多渠道和途径,公民要正确运用新的途径和渠道行使权利。本题要充分利用漫画所反映的“新”进行分析说明,要说明“新途径”好在什么地方,如何利用好“新途径”。此题的难点在于对网络举报这一新途径的正确认识。学生易被这一新途径所迷惑,而事实上还是对监督权、名誉权等知识点的考查。

要原因。

参考答案:(例答)(1)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其他表述只要有道理也可。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加,对外贸易额大幅增加等)

(2)这是我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教兴 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现阶段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析】:此题以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材料,既考查了学生对我国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发展战略、以及系列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深刻理解,又考查了学生读图表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首先,读图表的题目,看表头。其次,看表中的内容,把内容转换为我们的学科语言。再次,对数值进行比较,要纵向比较,也要横向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本题难度较大,要懂得知识转化和迁移,从图表数据中总结出我国的巨大成就,在回答原因时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等关键词联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的内容,否则就容易答不到点上。

例4、2009年2月起,“抵制网上低俗之风”主题班会活动陆续在我市部分中小学展开。实验中学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准备召开一次“健康上网,快乐成长”主题班会。下面是其中几个环节内容,请你参与!

新闻评述

当前,“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正在连出重拳。截止2009

年2月16日,已有多家网站被分6批点名曝光,有1 911家传播淫秽色

情和低俗内容的违法网站被关闭。有关部门还迅速通报被曝光网站的整

治情况,同时要求整治不力的网站立即对其低俗内容进行彻底清理。曝

光、清理、关闭这几项举措已经取得积极成效,重拳打击互联网低俗之

风,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学生家长、师生的一致好评。

(1)请你谈谈: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活动为什么会受到学生家长、师生的一致好评?

观察思考

(2)你认为应怎样解决漫画中的问题?(请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

共同成长

(3)面对互联网低俗之风,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例答)(1)这一行动的开展,可以有效遏制互联网低俗之风的蔓延,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4分)

(2)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落实和执行;社会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规范对网络、网吧的监督和管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要常抓不懈;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网络安全、网络文明教育,增强未成年人对网络低俗内容及其他不良诱惑的抵御能力;父母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监督,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3)①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文明上网,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依法自律,坚持不浏览违反社会公德、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充斥低俗内容的网站;③自觉接受老师、父母的监督;④对于网络上违反道德的现象,我们要共同谴责和排斥,对于违反法律的现象,我们要及时举报。

【解析】:本题以“抵制网络低俗之风”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的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未成年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等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有: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保护以及青少年自我保护等。本题开放性较强。解答第(1)问可以从两个角度回答,一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角度,二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第(2)问要注意问题的要求,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中任选两个角度作答,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来回答,切不可模棱两可。第(3)问也要注意从多角度去回答,只要观点正确,表述清楚即可。本题的较难之处在于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选材切近生活实际,题目设置开放性强,这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语言组织能提出了较高要求,答题时,注意条理清晰、多角度思考,把具体认识能力转化为学科语言。

例5.母亲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她辛辛苦苦地抚养我们长大,默默地奉献着无私的爱,温暖着我们的心,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会生活。每年5月的第2个星期天是母亲节。作为子女,我们应该为母亲做些什么?请你谈谈对下面两幅漫画的认识。

参考答案:(1)两幅漫画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2)我们每个人要孝敬父母。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为养育儿女付出了自己的毕生心血,这种恩情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一个有爱心的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②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对学生来说,亲情是其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③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受到法律的制裁。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3)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敬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体贴父母的辛劳,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分担分母的忧愁,把孝敬父母的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敬父母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解题时,首先肯定孝敬父母的行为(是什么);其次说明为什么孝敬父母的行为是正确的(为什么);最后要说请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孝敬父母(怎么样)。

例6.在学校进行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育活动中,小新所在的九年级(4)班就下图一组镜头展开了热烈讨论,请你与他们一起探讨下列问题:

(1)这组镜头所反映的行为违背了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哪一要求?

(2)一些同学说:“考试不作弊会吃亏。”你对这一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参考答案:

(1)这组镜头所反映的行为违背了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的“明理诚信”的要求。

(2)“考试不作弊会吃亏。”这种说法是极其错误的。①考试作弊违反考场纪律,是缺乏诚信的表现,不利于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弄虚作假得来的成绩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水平,无法为以后的学习做指导,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②诚实守信是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诚信考试,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不会吃亏,还会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3我们青少年学生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解析】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要求有五条,概括性比较强,必须结合上述漫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分析。解题时,首先观察漫画,明白画意(即“是什么”);其次要谈认识(即“为什么”);最后要表明正确立场观点(即“怎么样”)。试题通过考试作弊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有关内容。回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回答第二问时,可以运用所学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回答第三问的关键是紧紧围绕诚信考试这个主题进行思考。不能脱离主题,也不能局限于某一角度。

(1)表述言简意赅。答案要短小精悍,内容准确,不拖泥带水,含糊不清。

(2)做答准确全面。答案要在《课程标准解读》、时事政治(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所学的教材内容中找出相应点;要是用学科语言;要完整体现 是什么(评判)、为什么(原因、意义)、怎么样(正确观点或怎样做)。细读材料,捕捉重点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重要前提。学生先要认真阅读材料,在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分清材料中的重点信息和有效信息。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基本方向。这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重要条件。学生要在总体把握材料的前提下,仔细思考试题的不同设问角度,明白答题的基本方向。

仔细比照,找准设问教材关联。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点。“看法、认识类”试题,每道题都有其特定的命题指向,学生应该依据材料和设问,寻找到问题与课程标准解读、时事政治以及所学教材内容的最佳结合点。,若是多个角度设问,应弄清多个角度与课程标准解读、时事政治以及所学教材内容的结合点。

规范作答,注意言简语准层清。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生一要语言简明,不啰嗦;二要用语准确,要求使用学科术语;三是层次清楚,思路清晰。从答案中能清晰地看出“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说明原因)——怎么办(讲清做法)”思路。(积极或消极)或某个事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析。答题时可遵循以下模式:

看法类题:

(1)、此行为是一种是么行为。

(2)、此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品质(违背了道德和法律)。

(3)、此行为有什么样的意义(危害)。

(4)、我们应如何弘扬、学习(应如何解决)。

认识类题:

(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此现象会带来什么样的意义(危害)。

(3)、我们应如何学习(如何解决)。

1、阅读材料不仔细,未能从材料只能够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答题方向偏离。

2、对《课程标准解读》、时事政治(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所学的教材内容不熟悉,未能准确地从《课程标准解读》、时事政治(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所学的教材中找到答题所需要的相关内容,导致答案不准确。

上一篇:生物实验室评估报告下一篇:镇宗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