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识字教学中浅谈我对小学语文知识教学总策略的理解

2024-09-17

在识字教学中浅谈我对小学语文知识教学总策略的理解(精选2篇)

在识字教学中浅谈我对小学语文知识教学总策略的理解 第1篇

浅谈我对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高效课堂的理解与认知

摘要:新课程要求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尤其是新一轮课改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课堂。本文简要阐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对语文优质教学的必要性、作用以及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知识学无止境,教师当与时俱进!所以每年一批批教师都要参与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但有些老师对其认识不足,有点敷衍应付,为捞学分或拿证晋级。其实在当今课改大力推进的形势下,我认为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打造高效课堂是有必然联系的,非常必要和必需的!目前,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就是“轻负、低耗、全维、高质”,而信息技术有其独到的作用,能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一个新载体,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与认知。

一、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对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课堂现状。心理学对记忆率和遗忘曲线的研究表明,同样是学习,如果只单一的听觉或视觉功能,三天后大脑仅存20%的记忆,如果多种感官联合作业,三天后大脑能留存65%以上。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手舞足蹈”的平台,让学生在同一瞬间多个感官被刺激到位,这就为学生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变教师传统填灌式的现状和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极大可能,我们何乐而不为?

二、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对打造高效课堂的作用 课堂上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我认为有三大好处。

1、可以让沉闷的课堂“动”起来,动感十足!人的一生中获取信息知识绝大部分通过多种感管器官刺激,其中视觉器官是最重要的认知器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灵活穿插具有直观性和美感的设计、动画、视频、图片,极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我们可先连续播放一段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必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绪瞬间升温,激动与兴奋之后,再来研习课文,自然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可以让平淡的课堂 “味”起来,妙趣横生!

传统的教学,学生面向平淡的教材和呆板的黑板,难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东西,就可让平淡的材料变成有生命、有声音的物件,电子白板在师生的调控、点击下妙趣横生,往往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读《皇帝的新装》一文,它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教师课前绘好画,利用Flash等小插件制成动画进行直观演示,展示了一幅幅这个皇帝游行中生动有趣的面画,又让学生根据动画叙述故事,那么枯燥的文字,也有趣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又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下课前又点击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教学过程妙趣横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可以让有限的课堂 “宽”起来,穿越时空!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可以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有的课文内容和元素已经远离了现代学生的生活经历,但信息技术就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穿越时空的平台,上下五千年也好,在地球的另一边也罢,它都可以把它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课件里,游离在一个窄窄的地球村。一切都可施展“拿来主义”,不亦君子乎!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看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的欣赏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江南水乡的独特画面,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就拉近了文本内容与学生心理的距离,通过老师的讲解,使他们很好理解“我”与闰土之间的感情,之后展开热火朝天的合作探究,学生对远不是一个世纪的课文精髓的理解和重点把握自然水到渠成,实现了教师讲读与课件展示的互补,既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让课堂“大”了,“宽”了。结果内容更丰满,教学更精致,三节课要讲完的内容两节课就完成了。

三、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科学使用,我们往往容易有一个使用误区,就是把本该属于辅助地位的多媒体展示平台,替代教师的主导地位,鸠占鹊巢!我常下学校听课,也参与组织了许多教学竞赛,有相当一些教师精心制作了课件,在教学中居然被课件束缚了手脚,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变成课件的解说员与播音员,学生一样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又打了折扣,“优质高效”的竞赛课堂变了味,本末倒置,买椟还珠,“主导人”被辅助教学的物件牵着鼻子走。要知道教师和学生在课题是活生生的人,能洞察课堂中的问题,及时输送、反馈课堂教与学的信息,教师可以对制作好的课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甚至大胆跳过、舍弃一些内容,教师和课件服务的始终是主体学生。一切要围着主体转,如果教师的作用只限于“授业”层面,围着课件转,死搬硬套,就谈不上真正的传道解惑,其知识水平与驾驭课堂能力就无法体现,高效优质的教学自然无从谈起。

当然,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话题,有许多人极有见地的评论过。以上看法不过是我的肤浅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一道道不同的风景!

参考文献:[1]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教学研究,2001(10)[2]张秀田,张丰田.新课程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2(05):85.(作者单位: 刘学龙 刘向阳 肖志刚 湖南隆回七江镇中心学校)

在识字教学中浅谈我对小学语文知识教学总策略的理解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

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

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上一篇: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历史典故下一篇:关于安妮日记阅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