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2024-06-28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精选15篇)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第1篇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土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头上有鱼的影子,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无法看到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令人感到悲哀。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题了字离去了。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第3篇

一、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为什么没有注解了?

这句话比较好理解:形成坻、屿、嵁、岩, 等各种不同的形状。但不好理解的是新人教版删去了对“坻、屿、嵁”的注解。

为什么?小石潭以石得名, 石头又各具形态, 怎么个形态, 除了这几个解释, 文中并没有更多的描写。因全石以为底, 故水流过有异响:如鸣佩环;因全石以为底, 故鱼在水中, 影布石上。那我们看看究竟“坻、屿、嵁、岩”是怎样的状态?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坻, 小渚也。”——《说文》

屿:“岛屿中的“屿”是指依附于大陆或岛周围, 涨潮时和大陆或岛相离, 落潮时和大陆或岛相连, 就像上下牙齿分合, 又像母亲身边的孩子, 时而离开母亲身边, 时而回到怀抱。山为本体, 与为喻体, 借“与”声来完善其意义。”——《百度百科》

再看“嵁”:“嵁, 指凸凹不平的山岩;险峻;悬崖峭壁等。”——《百度百科》

这三个注释从位置、形态上展现了小石潭各种石头形成的各种姿态:或于水中挺立、或与石岸依偎、或陡峭险峻。

这也直接呼应了“全石以为底”, “全石底以出”的概貌, 既有整体印象又有细节描绘。也为下文“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做了铺垫。没有陡峭的石岸, 何来参差垂披的绿植?

百度了一下现在永州的景点“小石潭”发现, 其实小石潭是真的小, 如果不在意““坻、屿、嵁、岩”这样“小”里的乾坤、麻雀的五脏, 那还有什么可观之处。所以, 认为这样的注释, 不能删。

二、“乃记之而去”的“记”是“题字”么?

译至“乃记之而去”, “记”讲成什么又犯了难。

师生人手一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步解析与测评》并没对“记”单独作解, 只提供了“乃”“去”的解释是“于是, 就”“离开”, 整句的翻译是:“就题字离去。”

又查《教师用书》, 也找不到单独“记”的解释, 整句的翻译和《同步》一样。

从上述两种比较权威的参考书来看, “记”解作“题字”, 那“题字”又是什么意思?求助百度, 有两个解释:①为留纪念而写上的字。例句为:书上有作者亲笔题字。②留作纪念而写字。

那么问题就来了:柳宗元是在小石潭上留了字才离开的?还是现场就写下了这篇《小石潭记》?

又搜百度, 《古诗文网》的译法:“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查资料, 发现“记”主要有这样几种理解:

1.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取。~性。博闻强~。2.把事物写下来:~录。~功。~者。3.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大事~。 4.符号, 标识 (zhì) :印~。标~。~号。5.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6.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7.量词, 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

联系全文来看, “记”直接解释成1 (或者2) 似乎更说得通。柳宗元是和亲友同游, 欣赏完潭水游鱼观察了岸势潭源, 坐潭上觉出“悄怆幽、邃凄神寒骨”之感, 然后“以其境过清”离去的。

离去之前, 只是把小石潭的所见所感记在心里 (或者把相关情况记下来) , 随后才以“记”传世流传到今天:这样理解似更顺理成章。再看“题字”, 如今出现在怎样的情况下: (“爱词霸在线词典”, 未收录完) :①牌楼上有汉字题字。②可以免费在你的婚戒上刻上你的题字。 ③他将一则题字刻在长凳上。④一块由石头或木头做成的, 适合题字、刻碑文的平板。这是山西省省长孙文盛的题字。⑥邓小平同志还为座落在清华园内的晗亭亲笔题字。⑦里面有一个光油墨的封面题字, 没有其他缺陷。

从以上例句看来, 题字需要有合宜的条件:题字的工具和题字其上的地方。这一来, 又觉得既然前文都能“伐竹取道”, 后文为什么不可以将就“伐”的工具题诗文于小石潭上?再搜了一下“题字”“题诗”, 发现唐宋时期流行题诗, 是为非网络时代的发帖, 有籍此传播作品之效。但小石潭是个什么地方?如果是相当于如今4A级以上的风景区, 那题诗题文的确有帮助扩散传播的功用。对于养在深山人不知的小石潭而言, 并不是。是不是解作“记下、记忆、记取”更好更灵活?

三、“记”要不要给知识短文科普

新教材发下来, 很欣喜发现多了好些知识短文, 但是, 金贵的版面, 到底哪些知识短文更有必要选入?

窃以为, 首先要补充的是关于文体的知识。以古代文体知识为例来说说: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界定有什么不同、相同点?韵文、骈文怎么区分?古诗的分类?重要年代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目录?何为“记”何为“说”何为“论”?……

然后是现代文体, 用专门的篇章, 分别讲清楚“散文、戏剧、小说、诗歌, 相关的典例……”概念定义的东西可以少点, 典型的篇章, 典型的段落, 让学生看出明显差距。

各种节庆的来源, 撷取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内容, 精选文质兼美的诗词歌赋, 只需要给目录, 方便师生自去学习。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常识……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向东北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注释

〔1〕径:一直。

〔2〕少:同“稍”,略。

〔3〕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

〔4〕垠:边际、界限。

〔5〕睥睨:通“埤堄”,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又称女墙。梁俪:房子的正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

〔6〕堡坞:土堡。

〔7〕洞然:投石入深水的声音。

〔8〕激越:声音高亢激昂。

〔9〕箭:箭竹。

〔10〕疏数偃仰:长得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有高有低。疏:稀。数(cù):密。偃:俯,卧倒。仰:挺拔。

〔11〕造物者:古人指创造万物的神灵。

〔12〕中州:中原地区。

〔12〕夷狄:古时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荒远地区。

〔1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更,经历。伎,技。

〔14〕固:实在。

〔15〕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

〔16〕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

(17)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18〕类智者所设施也:类,好像。

(19)诚:确实是,的确是。

(20)逾:越过

(21)或:有的人

(22)益:特别

(23)已:停止

(24)愈:更是

(25)果:真的

(26)窥:注意,留心

(27)售:指得到赏识

(28)自:从

(29)乃:才

赏析:

作者:佚名

这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亲身经历的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后游历自然时触景生情的感慨,这自然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上段写景。可分两层,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反映了作者在永州借游赏自然寻幽探奇。“无所不到”以排遣悠闲时光和怀才不遇的烦忧的精神状态,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是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的,自然景致随着观赏者的游历渐次展现,这样的笔法使本文的景物描写达到了紧凑而自然流畅的效果。同时,也给小石城山的发现笼罩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二仁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围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吻合。此后写石上如门的洞穴,其深邃且有水,可感其幽静;“环之可上,望甚远”,则见其高旷;石上没有土壤,却疏密相间、高昂低伏地生一长着秀美的树木竹子,又显其奇丽。这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把石城写得不仅奇美异常,而且生机盎然。柳宗元曾说过:“游之适夕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登其高,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实为作者眼中适游的奇妙之地,从而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慨叹。以本句承上启下,第二段对造物者的疑问就不感突兀了。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 第5篇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环, 心乐之。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为, 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 龚古, 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 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作品鉴赏: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原文与翻译166 第6篇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kān)为岩。青树翠蔓(w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砍倒竹子,第一文库网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

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的高地、岛屿不平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枝被藤蔓所缠绕,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蹋yǐ)然不动;m(chù)尔远逝,往来翕(x

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中的鱼大约有几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起嬉戏。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探知它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探知它的源头。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同游的人有

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文言文《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的高地、

岛屿不平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枝被藤蔓所缠绕,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几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起嬉戏。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探知它的源

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的竹林和树木环绕着,寂静空旷没有旁人。使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注释: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人,著名文学家(还可以称之为哲学家或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柳河东集》《永州八记》。

2、小丘:在小石潭东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3、篁(huáng)竹:竹林

4、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玉佩相碰击的响声,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使动用法,使。。。鸣。心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尤其、格外。洌,清。(“洌”意为清澈)

6、全石以为底:潭底是一整块石头。

7、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部分翻卷出水面。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8、为坻(chí):为,成为。坻,水中高地

9、屿:小岛。

10、(kān):不平的岩石。

11、翠蔓:翠绿的藤蔓。

12、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蒙,遮掩。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

13、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14、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悬空游动,没有什么凭借。空,名词

作状语,在空中。

1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下,向下。澈,穿过,透过。

16、蹋yǐ)然:愣住的样子。

17、m(chù)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m尔,忽然。

18、翕(xī)忽:轻快疾速的样子。

1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

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游蛇那样蜿蜒前行,忽隐忽现。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

见。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20、其岸势犬牙差互:其,那。势,形状。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象狗的牙齿一样。

21、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寒,使动用法,使。。。寒。

22、悄(qiǎo)怆(chuàng)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悄,寂静。怆,悲伤

、以:以为。 、清:凄清,冷清清。 、居,停留。 、去,离开。 27、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23242526

被贬在永州。

28、龚古:作者的朋友。

29、宗玄:作者的堂弟。

30、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人。

31、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课后习题探究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

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注意,这个很重要: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

潭水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水清、石奇、树茂、鱼欢、境静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

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

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答:示例:句子:倘徊欢;m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

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

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19.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20.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21.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

22.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23.从听水声“心之乐”,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

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小石潭记》赏析 第7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 小石潭是一处奇异美丽之景, 但却遭人忽视、为世人所弃。在描写过程中, 作者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于自然之中, 借“弃景”来表现自己虽才华横溢却不为世用, 反被远弃荒僻的悲剧命运和愤懑心理, 文中虽“乐”犹悲, 使人于意会中领略到作者的情感指向。

开篇作者以独特慧眼, 发现了小石潭这个风景绝佳之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人“隔篁竹”, 未见潭水, 却已清晰可闻“如鸣珮环”的水声。这水声, 打破了作者的沉思, 悠扬的乐音, 缭绕于竹林之中, 碧水之上, 给身隔竹林, 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 带来无穷的联想, 可知有溪水流淌, 注入潭中, 似一位带有万种风情的村落少女, 戴着被轻风拂动的玉环、玉珮。此声引发作者急切一睹潭水容颜的强烈愿望, 作者完全忘却了自我, 完全陶醉于自然之中, 面对此景, 难怪柳宗元要感叹:“心乐之”了。在这里作者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 以“鸣珮环”, 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 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 唤起了读者的审美通感, 真是字少意丰, 惜字如金, 字字显意。当然, 这里作者选择的是路程近, 声音美, 竹林成片的小石潭之景。我们不免要问, 这样美的景致为什么少有人涉足?原来, 这是玄虚之笔, 作者联想自己的遭遇, 景如此, 人亦然, 这“乐”中暗暗地透露出作者“虽有千里之能”, 然而却无人赏识, 被弃于世之感伤。另外, 作者选取竹林来描写, 也有着深层的意义, 竹常是墨客画家笔触之物, 大凡画家喜竹, 来源于竹的本性, 郑板桥一生以竹为友, 丰子恺画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吴镇画竹, 强调竹子的坚韧个性, 他曾作《雪竹图》, 题诗云:“董、宣之烈, 严、颜之节。斫头不屈, 强项风雪。”他以董狐、赵盾 (宣子) 、严颜、颜果卿等人的气节比喻雪竹的坚韧不屈。他以“虚心抱节”来赞颂竹子既虚怀若谷、坚守气节的人格化的植物特性:“抱节元无心, 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 凛此君子志。”这里我们不难窥探到作者隐于心底的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 他以竹自诩, 以竹自赞, 竹的孤傲与他寂寥的心境相得益彰, 达到物我两融的境地。

当作者急切“伐竹取道”, 直奔潭边时,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这“清冽”二字, 不但写出了水质的清澈, 还写出了水温的凉意。清澈的潭水, 使整块山石铺就的潭底一览无遗, 近岸处, 那石底边沿翻卷露出水面,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争宠:千姿百态的山石, 倒映于碧潭中, 水色山光, 撩人眼目。潭边“青树翠蔓”, 在山风中,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这与相邻的山石潭水, 一动一静, 相谐成趣。由于潭水的清澈见底, 看下去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这一段描写, 鱼的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静逝之神态历历在目, 这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如此清澄的潭水, 柳宗元心情似有所乐, 他感到尾尾游鱼“与游者相乐”。这清澈的潭从何而来, 柳宗元不觉立于潭边, 西南而望, 极力循声溯源。“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的小溪, 正匍匐奔来。两岸高高低低, 凸凹不平, 犬牙相错岩石, 使人倍感形象逼真。大凡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往往把抒发的感情统一在一个基调中, 把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结合, 使审美形象进入作品中, 也就是说, 作家写作时注意对景物的选择, 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安身之地。挑选景物时, 所选取的景物所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着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随着作者视线的移动, 静动相迭、明暗相生, 这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颠沛流离、孤寂无奈的多重矛盾心态下的情感轨迹。清冽的潭水, 呈现的出一派凄凉萧瑟气氛, 这也是作者怀才不遇哀叹伤感的绝唱。作者选取了树林、藤萝、风等自然之景, 然而有林而无嘤嘤鸟语;有藤萝而无夺目鲜花, 亦无沁脾花香;有风却无啸鸣之声;有人未闻人语, 这难道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作家张而不扬、收放有度, 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为景而喜, 为己而悲的复杂心理, 真是“增之一分太多, 减之一分太少”, “此时无声胜有声”, 也可以看出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高明之处。但也有人问, 文中描写了如鸣珮

环的水声, 难道不是作者“乐”之表现?其实, 这美妙的水声只是表明作者探访石潭的缘由, 此乃醉翁之意,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 被贬远方, 精神负担很重, 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 为何能“乐”?实是因为抛弃了烦恼的官场, 在这里找到了清静之地, 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给这位破碎了心的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但他的欢乐是暂时的、表面的, 悲怆才是他内心真实的体现。

小石谭记翻译和原文 第8篇

文言文《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w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文言文《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的高地、岛屿不平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枝被藤蔓所缠绕,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几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起嬉戏。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探知它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的竹林和树木环绕着,寂静空旷没有旁人。使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注释: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著名文学家(还可以称之为哲学家或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柳河东集》《永州八记》。

2、小丘:在小石潭东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3、篁(huáng)竹:竹林

4、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玉佩相碰击的响声,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使动用法,使…鸣。心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尤其、格外。洌,清。(“洌”意为清澈)

6、全石以为底:潭底是一整块石头。

7、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部分翻卷出水面。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8、为坻(chí):为,成为。坻,水中高地

9、屿:小岛。

10、嵁(kān):不平的岩石。

小石潭记原文及拼音 第9篇

xiǎo shí tán jì

小 石 潭 记

táng dài

唐 代

Liǔ ZōngYuán

柳 宗 元

cóng xiǎo qiū xī xíng bǎi èr shí bù , gé huáng zhú , wén

从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 , 隔 篁 竹 , 闻

shuǐ shēng , rú míng pèi huán , xīn lè zhī 。

水 声 , 如 鸣 佩 环 , 心 乐 之 。

fá zhú qǔ dào ,xià jiàn xiǎo tán ,shuǐ yóu qīng liè 。

伐 竹 取 道, 下 见 小 潭 , 水 尤 清 冽 。

quán shí yǐ wéi dǐ ,jìn àn ,

全 石 以 为 底 ,近岸 ,

juàn shí dǐ yǐ chū , wéi chí, wéi yǔ , wéi kān, wéi yán 。

卷 石 底 以 出 , 为 坻 , 为 屿 , 为 嵁, 为 岩 。

qīng shù cuì màn , méng luò yáo zhuì , cēn cī pī fú 。

青 树 翠 蔓 , 蒙 络 摇 缀 , 参 差 披 拂 。

tán zhōng yú kě bǎi xǔ tóu , jiē ruò kōng yóu wú suǒ yī 。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 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

rì guāng xià chè , yǐng bù shí shàng , yí rán bù dòng ;

日 光 下 澈 , 影 布 石 上 , 怡 然 不 动 ;

chù ěr yuǎn shì , wǎng lái xī hū , sì yǔ yóu zhě xiāng lè 。

倏 尔 远 逝 , 往 来 翕 忽 , 似 与 游 者 相 乐 。

tán xī nán ér wàng , dǒu zhé shé xíng , míng miè kě jiàn。

潭 西 南 而 望 , 斗 折 蛇 行 , 明 灭 可 见 。

qí àn shì quǎn yá cī hù , bù kě zhī qí yuán 。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 不 可 知 其 源 。

zuò tán shàng , sì miàn zhú shù huán hé , jì liáo wú rén ,

坐 潭 上 , 四 面 竹 树 环 合 , 寂 寥 无 人 ,

qī shén hán gǔ , qiāo chuàng yōu suì 。 yǐ qí jìng guò qīng ,

凄 神 寒 骨 , 悄 怆 幽 邃 。 以 其 境 过 清 ,

bù kě jiǔ jū , nǎi jì zhī ér qù 。tóng yóu zhě : wú wǔ líng ,

不 可 久 居 , 乃 记 之 而 去 。同 游 者 : 吴 武 陵 ,

gōng gǔ , yú dì zōng xuán 。Lì ér cóng zhě ,

龚 古 , 余 弟 宗 玄 。隶 而 从 者 ,

cuī shì èr xiǎo shēng : yuē shù jǐ , yuē fèng yī 。

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 第10篇

【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赏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

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小石潭记》之“清”流探幽 第11篇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给“清”字作如下解释:“清,朖也。澂水之皃。朖者,明也。澂而後明。故云澂水之皃。引伸之,凡潔曰淸。凡人潔之亦曰淸,同瀞。《说文》:澂,清也。从水,徵省声。”水清而静。后作‘澄’。”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上关于“清”字的解释,有这样的一个义项:“冷清”。据此,“清”字可以做以下几种理解:①清澈,明朗,不浑浊;②清静,清幽;③洁净,高洁;④清爽,寒凉。

本文拟根据“清”字的这几个内涵,寻找与《小石潭记》相关的契合点,从潭水之清澈、环境之清幽、意境之凄清、品格之清高四个方面来探索《小石潭记》通往柳氏内心的通幽曲径。

一、潭水之清澈

文章开篇就写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未见潭水,先闻水声。此声“如鸣佩环”,“佩环”本是玉制配饰,供人随系身边,走起路时摇曳轻碰,遂发出清脆悦耳之声,此乃水声之“清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则泉水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之清澈即可想见。

接着作者写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正面写潭水之清澈透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潭中游鱼历历可数,在水中若“空游”,所谓“空”,即什么都没有,鱼儿怎么可能“空游”呢?这里明写水中游鱼,实则意在“烘云托月”、“背面傅粉”、“注此写彼”,以游鱼游于水中似“空游无所依”来烘托潭水之清澈,也能将人带入欣赏游鱼空游、与人逗乐的清雅意趣中去。

二、环境之清幽

小石潭之得名,全由“石”字而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石质坚硬,流水不腐,因此潭水清澈。涓涓溪流从石上流过,便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雅兴。

小潭周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更是翠色欲滴,人迹罕至,极其清幽。“青”、“绿”这样的色彩本就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安宁、舒适之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入目青翠之色,让人尘心荡尽,寡欲清心。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此处再一次写到小潭周围的环境,似与前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重复之嫌,其实不然。此处具体地选择周围“青树翠蔓”中的“竹”来渲染清幽、深邃的意境,与文章开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遥相呼应,大有让人心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超脱之情怀,此处虽无“崇山峻岭”,但有“茂林修竹”,泉水叮咚,环境之清幽脱俗,也足以让人陶醉、留恋了。

三、意境之凄清

发现小石潭的过程,本就是曲折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里面起码隐含两点信息:其一,小石潭所在之处,必是极其荒远偏僻之所;其二,作者此刻的处境,必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时。这与苏轼在《后赤壁赋》中的探险句子极其相似,“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中国古代士大夫往往于失意苦闷时选择探幽揽胜,寄情山水,而这背后,却意在掩盖内心的凄凉。

潭中游鱼,兀自欢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昔者孟子见齐宣王,问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曰:“不若与人。”此处的游鱼似乎有意与游者分享欢乐,然而此时的柳氏似乎怎么也走不进鱼儿无忧无虑的欢乐里,始终萦绕于字里行间的,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落寞与感伤。

小石潭的岸势“犬牙差互”,这个喻体毫无美感,甚至给人以阴森恐怖之感,“不可知其源”,一种不可知、没来由的惶惑和恐惧感在心底暗暗滋生,并在全身蔓延。这给本就地处荒僻之地的小石潭营造了幽静深邃的境界和清冷凄迷的氛围。

最后作者再次绘写小潭的环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正面写其凄清寂寥,令人不由产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最终深感“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离开。

作者正是通过对小石潭发现的过程、小石潭自身的特点及其周围环境的叙写,为全文营造出一种难以明察的凄清的意境。

四、品格之清高

小石潭的水流之声“如鸣佩环”,叮咚清脆。“佩环”皆由玉制,“玉”在中国文化中一直以纯洁无瑕的特点为人所钟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将自己为官的清正廉洁之冰心寄托在“玉壶”之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传达出的是为气节而献身的不屈的精神;屈原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却依然“怀瑾握瑜”,宁赴江流,葬身鱼腹,也不愿随波逐流,其品行更是如美玉般洁白无瑕,光耀千古。小石潭的流水声在柳氏听来“如鸣环佩”,正流露出作者内心对美玉般高洁的品行的坚守。

小石潭“水尤清冽”,正面写潭水之清澈,即写自己此心亦如潭水般澄澈。“皆若空游无所依”则言自己心如潭水一般空阔、敞亮,不含杂质,可任游鱼嬉戏,可凭日月照鉴。此心清白、高洁,便如此水。

柳氏发现小潭是“隔篁竹”而闻水声,小潭所在之处“四面竹树环合”,可以说小石潭是坐落于茂林修竹的怀抱之中。“竹”在中国文化中,以其特有的风姿品性,在中国古人的审美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秋水》言凤凰“非竹食不食”,就以竹来衬托凤凰的鄙视功名的高洁不凡;邵渴《金谷园怀古》有“竹死不变节”,白居易《养竹记》中“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都是以竹来表示文人伟岸清高的气节和不屈的风骨。这里柳氏便以竹来渲染幽僻凄清的环境氛围,以表明人内心的淡泊与个性的清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小石潭记》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竹就都有着鲜明的“我之色彩”。作者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变革,失败后被贬于蛮荒之地,失意苦闷自不必说,然其内心的不屈与高洁却始终倔强地伴随着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氏在《江雪》中所画的这个寒江独钓、孤独倔强、高洁不群的渔翁形象便是自己。他的这份孤寂、清高如同小石潭之清流一般,或直接或委婉地流露与永州山水之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我们便可以循着这或显或隐之石潭“清”流,去窥探柳氏内心的深幽之境。

参考文献

[1]王力《竹意象的产生及文化内涵》,《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

[2]尚永亮《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3]代保民,丁雪梅《潭就是我,我就是潭》,《语文建设》,2010年第5期。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 第12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它们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的地方都没有。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身或现或隐,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石潭边上,这里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我题下字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一同作为随从跟着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原文翻译

★ 小石潭记重点句子翻译

★ 《小石潭记》 练习题

★ 《小石潭记》全文鉴赏

★ 《小石潭记》课文感知

★ 《小石潭记》随堂练习题

★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

★ 语文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 小石潭记重点词语解释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解析 第13篇

【作品介绍】

《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

小石潭记原文 第14篇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小石潭记练习题】练习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_________。

(2)“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

(3)描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写其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

2.文中依次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①因以及手其避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②人之有一能,③使后人尚之如此,④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且②夫③而④虽B.①而②盖③且④况

C.①而②盖③而④况D.①而②夫③而④况

2.解释文中的词语。

①推王君之心:②推其事:③遗风余思:

3.“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句中三个“其”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他(指王盛)他的(指王盛的)那些

B.莫非它的(指州学的)那些

C.莫非他的(指王羲之的)那些

D.难道他的(指王羲之的)他的(指王盛的)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第15篇

其上有居者, 以予之亟游也 (3) , 一旦款门 (4) 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 (5) , 既芟 (6) 山而更居, 愿以潭上田, 贸财以缓祸 (7) 。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 (8) , 延其槛, 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 (9) , 有声潀然 (10)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 于以见天之高, 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 胡永生主编, 长春出版社2006年)

注释:

(1) 屈:通“曲”, 弯曲。 (2) 其颠委势峻:其, 指冉水的源头。颠委, 首尾, 这里指上游和下游。势峻, 水势峻急。 (3) 以予之亟 (qì) 游:因为我经常去游玩。以, 因为。予, 我。亟, 经常、多次。 (4) 款门:敲门。 (5) 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承受不了官家租税和私人债务的重压。不胜, 承担不了。券, 债务的借据。委积, 累积的压力。 (6) 芟 (shān) :割草。 (7) 贸财以缓祸:贸财, 以物变卖换钱。缓祸, 缓解目前灾难。这里指解救税债之灾难。 (8) 崇其台:加高潭边的台沿。崇, 加高。其, 指示代词, 这里指潭。 (9) 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引导那些高处的泉水, 使之坠落到潭里。 (10) 潨 (cōng) 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译文: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 它最初是冉溪向南奔流, 受到山石阻挠, 曲折向东流去。它的上游和下游波涛汹涌, 激荡撞击得更加猛烈, 侵蚀着岸边, 所以, 旁边广阔而中间深邃, 最后碰到石头才停下来。水流激起泡沫形成漩涡, 然后缓缓流去, 那清澈而平静的水面将近十亩多, 四周有树环绕在那里, 有泉水悬挂在那里。

潭上有居住的人, 因为我多次来这儿游玩, 一天敲门来告诉我说, 他忍受不了官府田租和私家债务的累积, 已在山上开荒而搬到别的地方居住, 希望用钴鉧潭上的田换钱来缓解灾祸。

我高兴地按照他所说的把田买了下来, 接着就加高那里的台子, 延长那里的栏杆, 疏通那里的泉水到高处, 使它能落入潭里, 发出淙淙的声响。这儿特别适合中秋赏月, 可以感觉到天之高、气之远。是什么让我乐意居住边远地区而忘记故土呢?难道不是这个小潭吗?

鉴赏空间

《钴鉧潭记》重点写潭。第一段写潭的形状;第二段写得潭的经过及潭上景物因人工改造而显得更加优美宜人;然后通过感慨与潭的密切关系作结, 余味无穷。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流动变幻、神秘瑰奇, 有着强悍的生命力。通过这些景物, 作者长时间被压抑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读有所思]

上一篇:电化教学的作用下一篇:河北省医疗保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