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的心得体会

2024-05-12

读博士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读博士的心得体会 第1篇

读博士的心得体会(转载)

大家好,突然想写些东西给准备读博士的朋友们看看!

现在硕士多了,很多人想读博士了,但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博士是怎么一回事就盲目随从。我觉得首先你得知道以下得几点你再考虑读不读博士。认识自己。这个好像很可笑,但是很多人就是迷迷糊糊,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曾经一个朋友对我这样说,“我在一个地方连续待上2个小时就受不了了,想外出活动活动。我从南京坐车到上海,到后再坐车到北京,办完事后立即坐车回南京继续上班”。听了我深有感慨,我是不可能像他那样的。我能做着看书一个上午,做几个小时的车后就不舒服想睡觉休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世界有365行,行行都需要人,但不是行行都需要博士的。但每个人都能生活得很好,行行都出状元。我那朋友可以说由于销售做得好不比一般得博士生活差,事实上薪水还要高。最重要得就是你首先得了解自己,自己擅长什么,缺点是什么,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你既然已经是硕士了,也就是说做了科研了,你还热爱科研吗?你适合做这些工作吗?这些问题在读博士前你得想明白。了解博士。这个其实也很重要,我觉得大多博士阶段出问题的人就是首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盲目随从,反正硕士都读了,博士就接着上吧,殊不知慢慢地走进了自己制造的深渊。博士和硕士是不一样。硕士大多做横向课题,难度和要求一般都比较低,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厂家独立工作的科研人员。博士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一个硕士读100篇外文文献就够了,精读15篇左右。而一个博士至少需要读1000篇的外文文章,精读至少100 篇。而且现在国内的大学都是这样的毕业博士需要SCI的文章一篇或几篇,硕士是不需要SCI的。我说明这些的原因就是说硕士博士要求不一样,对人的能力,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差别还是很大的。尤其做为博士你得静得下心来,你需要忍受更大的压力,需要耐得住寂寞。硕士课题可能查查CNKI就可以得到思路参考参考师兄师姐的就可以做出来了,但是博士课题你从CNKI上是查不出来的,你必须会查外文文献并从中得到启发,必须学会创新,而且必须有闪光点。所以你必须了解这些再做决定我适不适合读博士,我有这个潜力吗,我能不能忍受这一切。不然你可能慢慢走进自己制造的深渊,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博士上了后悔恨不断,最后以命相许的。这些案例能说明什么呢?你自己没有认识以上这些问题!女生读博士。这也是个热点问题。前不久称女博士是“灭绝师太”,这话可能过分,但是还是很形象的。至少我见过的几个女博士有一半的就是这样的,由于实验压力大,成天一个苦瓜脸。长期这样性格就古怪,找对象就有问题了。所以没有男朋友的女硕士是更不应该读博士的。(当然我这说的都是那些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而不是来混文凭的)可能由于女士擅长形象思维而博士要求更高的逻辑思维,但男士一般都擅长逻辑思维而不擅长形象思维。这是大脑的差异造成的。所以我个人的意见是女士读硕士就可以了,不要再受罪读博士了。事实上我要求我朋友就是这样的,当时她读硕士的时候我看就把她折腾得够呛了,所以我不愿意她读博士,但她也从来不提想读博士。现在一个月3-4千我还是很满意的。上班后回家就休息看电视比我的日子舒服多了,不过我乐意看她这样。当然女强人还是有的,那就另当别论了。博士工作。博士毕业后的工作问题事实上也是个头疼的问题,不要认为你的就业面就一定好。我校的硕士,本科的就业好于博士。博士一般是到高校,研究所和大型科研单位,这样来看事实上就业面反而比硕士,本科窄。还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单位前几年招聘博士当招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老板很实在的,就看你能否给他带来效益。由于博士做的课题大多是基础型课题与实际应用差别还有较长的距离,你说老板是愿意招一个博士养着还是愿意招一个有工作经验的硕士或其它啊?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博士做基础研究型课题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不然我们中国就没有人真正搞基础研发了,但是博士的应用能力就不一定比有工作经验的硕士强)还有高校的就业现在也不是很好,本科大扩招的年代已经过了,所以现在老师的需求可能相对比前几年少。还有高校的待遇确实不高,这个网上已经很多讨论了。仅仅因为以后收入高的想法读博士的人就要好好考虑考虑了,你还不如硕士毕业后马上工作积累实践经验,等你踏踏实实做几年后你的薪水绝对不少于博士了。博士的好处。上面说了很多好像叫大家不要读博士,事实上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想把大家比较模糊的有些问题辨正的看罢了。我们国家基础型理论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应该是 10-20年,没有理论的基础是不可能有原创型的发现的。所以在这个急需创新的年代还是很需要博士搞研究的,因为中国可以说80%以上的基础型研究都是博士在做。这是读博士的价值,可以说是社会价值吧。还有读了博士后你的起点确实是不一样,看问题办事情的思路也可能不一样,你的社会名誉也会不一样,毕竟是博士吗!这些都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机会,更高的起点。关于硕博连读这个问题说实在话我个人是极力反对的。但是有些人以为捡到便宜,硕博连读多好啊,节省一年时间早工作多挣钱。殊不知科学的道路从来是没有捷径的,只有老老实实做科研才能终成大器。这也正式一般博后肯定不招自己的博士的原因所在。在同一个实验室,跟同一个老板,接触同一类的人,你认为真的对你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吗?每一个人,包括你的导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试想一下,你硕士博士在不同的老板手下读你的收获是不是应该更大呢?因为你接触到了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导师,不同的实验条件,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那你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等综合素质能比硕博连读的差吗?答案是明显的。真正想做学问的人就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做,没有捷径,你必须学百家之长,你才能成为大家。科学灵感的火花从来都是不同思维的碰撞的结果,真正想做学问的你,想以后有所做为的你还会选择硕博连读吗? 博士的待遇读博士的待遇现在是个热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在读博士大多数待遇太低了,很多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费。这种现实实在让人无法忍受。真正在中国做科研的人--博士的月收入比农民工还少,我现在的补贴(国家+老板的)不到350元,你说这博士怎么搞科研?中国科研水平差的部分原因你看出来了吧?中国的科研就是由这么一部分连基本生活费用都难以得到保障的人做出来的,这就是一部分博士生的现状,事实上这绝对是个得不偿失的待遇。所以现在有些博士生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还做私活,有的甚至于做家教类的兼职工作,这都是生活所逼啊,我可以理解,毕竟大家“奔三”这个年龄不能支援父母还伸手要钱实在心里难受啊。这怨恨谁呢?但是这样明显会分散博士生的研究,这个问题是个很值得人深思的问题。当然我不否认中科院的博士生待遇一般会好一些!但下面的高校呢?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在读博前了解了解,毕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以上说的都是本人有感身边的博士而写的,确实现在有些人对博士的认知存在问题。以上观点也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这是每一个面临读博的学生甚至开始读博的学生的困惑。

1.基本概念

博士:在美国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简称Ph.D.,是最高学位。

读一个博士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

掌握一个科研领域

要通读所有这个领域的文献。一般开始时是看书,然后要找学术期刊杂志,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

一般在读博之前,学校会有一些方法来考核你对某一个领域地掌握情况。比如要有相关专业本科或者硕士学位。然后,为了证明对本专业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并确获得较高的平均分。最后还要通过一个评委会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评委都是博士。

开创新理论

博士和其它学位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字:科研(Research)。要开创一个理论,学生必须探索,调查,思考,总结。学术界用“科研”来表示这种行为。

“科研”经常暗示着要“实验”。但是科研绝不仅仅实验,还要解释和深层理解。

以计算机科学专业为例,科研意味着要探索并发现数字计算和通信领域的新法则。必须要发现帮助建立和使用计算机制的新技术。要寻找新抽象、新算法、新规则、新机制。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要写博士论文,并且通过博士论文口头答辩。

成果的关系

科研的成果可能可以开发新产品或者改善现有的。但是,博士论文的价值不是用商业效益来评价的。必须要引导将来的研究和知识体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会在短期创造,而是在长期才慢慢体现。

2.问自己几个问题

决定是否要读博士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想做科研工作吗?

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

你想进高校工作吗?

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你有足够的能力吗?

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智力:显然

时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

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你学高数时感到有意思吗? 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

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

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 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 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3.警告(博士不是。)

让自己有声望:你毕业后,你周围每个同事都是博士。

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要各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

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

证明自己的聪明:你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

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 找工作更容易:搞笑!

比其它选择好:每个人都要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什么最能激励自己。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4.还有几个好消息

如果你有能力和兴趣,搞科研将获得与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奖励。你能遇到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甚至与他共事。你将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将解决以前从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上博士到现在工作已很多年了,帮老板国际国内也审了不少稿,先说 国内的吧,我发现其实各地区的科研实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写的论文 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出来。但是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因为这是 老板决定的。但是有些稿件,我认为作者写作的态度有时会决定这篇文章的最 终命运。因为一些稿件,很明显作者没有经过认真修改,文章中错别字时有出现 格式错误频频,这样的稿件,审稿人一看心里就会有抵触作用,再加上本身内容 又在可收可不收的范围,最终的命运大家可想而知,所以千万不要忽视这些细节 问题,有时它往往能决定一篇文章的命运。我曾遇到过两三篇这样的文章,其中一 篇我认为内容还行,但写了很多修改意见,老板看了后,说“这样的文章还能让它 过?”所以给枪毙了。

再讲国际的,其实国际论文最重要的还是成果的新颖性,如果成果能让审稿人眼前 一亮的话,那文章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写作时,应该注意尽可能得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成果。就写这些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呵呵。

兵贵神速,先进的学术期刊出了学术水平的要求外,越来越注重发表的速度。这其实是符合投稿者的心愿的。但是如果方式不恰当,搞不好会弄个欲速则不达的结局。本人结合个人的发文经验,发表一点见解。本人两次投稿到JACS(IF>6.5)均被拒,然后马上投稿到org.lett(IF>4)都顺利接受发表,第二篇org.lett更是不到15天即被接受。能够顺利在较高档次期刊发文,主要得益于JACS审稿人的有益意见。从评审的意见来看,JACS的审稿人学术水平明显的高于org.lett的审稿人,因此经过JACS这样高水平期刊审稿人的点播,修改后改投低一点的期刊,成功率会大增。因此投文前要客观估计本论文的学术水平,然后投到高一两个档次的期刊上去,目的是要牛人的点播。毕竟得到高人指点的机会是不多的,而且发文不是目的,提高科研水平才是最终目标。经过这样一个和牛人的学术交流,个人的水平也会有长足的进步的。

1.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早动手

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3.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4.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5.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6.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7.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8.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9.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

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10.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如今不论去***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读博士的心得体会 第2篇

1、学位:

以香港大学为例,SJD是港大刚引入的新学位,因此每年招生较少,而招生标准和PHD类似。港大法学院的研究学位统称RPG,三个学位SJD/PHD/MPhil每年只录取不到20个学生,但这个数目在全港法学院中已算是最多的。学校对申请人的学位要求一般是法律本科加法学硕士,并且偏好研究型的学位。三间法学院中对于学位要求比较宽松的是城大,允许法学本科直接申请,但需要是甲等荣誉学位或者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2、语言:

三间学校均接受托福和雅思,除港大外,另外两间也接受六级分数。基本上来说,托福92以上或职责雅思7分(单项不低于6.5)即可同时申请三间学校。

3、文书

RP:除城大的SJD外,均需要写RP,且是申请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格式和篇幅等,每个学校有自己的.要求,不过总体来说区别不大。

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所得 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然哲学,哲学体系

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以下简称博士论文) , 一开始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如贝克所说, 困难是个严厉的导师, 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但是斯迈尔斯又说, 困难产生于克服困难的努力中, 所以越是读得细致就有越多问题不断涌现。在二十世纪的哲学研究中,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常常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前哨或发端进行研究, 这是一种“从后往前看”的角度。而也有不少学者从马克思的前辈如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入手, 研究他们对马克思博士论文到后期思想体系的影响, 这是一种“从前往后看”的角度。本文在前人双向观察的研究基础上, 希望能从博士论文本身的结构和内容出发, 简单分析论文的行文关系和行文目的, 就其发表一点浅见。

一、马克思对于论文对象的选择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开篇指出了论文的对象。他指出, 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没有再出现足以顶立整个希腊哲学体系的人物, 遭到了一个平淡的结局。而与此同时,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出现的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 虽然各有其特点, 但是总的来说与整个希腊哲学带来的巨大前提———笔者理解为辉煌的成就, 以及其带来的较高的基点, 是很不相称的。和这些流派相对应的, 自然有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 这些主义是形成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体系, 马克斯研究的就是这些体系同更古老的希腊哲学的联系, 从而试图开辟一条新的、充满生机的哲学道路。

马克思比较简单地说“在这里, 好像通过一个例子, 并且也只从一个方面, 即从它们与较早的思辨的联系方面, 来阐述这种关系也就足够了。我选择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关系作为这样一个例子……”但是, 为什么马克思选择了这个例子, 却没有全面深刻的解释。他只是说这并不是一个便当的出发点。

但是从接下来的、为什么说这个例子不是一个便当的出发点来看, 马克思阐述了两个理由, 从中可以窥探到一些端倪。第一个理由是人们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根深蒂固的旧偏见, 把德谟克利特的简介当作是随心所欲的臆造或者是对德谟克利特的抄袭。由此推广来看, 当时在整个哲学界, 人们对于一些学派提出的一些观点, 应该都持有“臆造”和“抄袭”的态度, 因而肯定态度较少, 这一点, 从世界大事年表的记载上也可以看出。在公元前500年上下, 哲学界有很多的后来影响世界的成就, 比如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发现摩擦起电现象,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 建立了完整的佛教教义学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世, 提出自发辩证法思想, 而在伊壁鸠鲁之前,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一脉相承, 可以说成为古希腊哲学在那一个时代的主流, 德谟克利特紧随其后, 在笔者看来他的“原子论”学说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影像说”可以算做是一个时代的余音。

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 任何的突破都会显得有一点微不足道。就如同在唐诗骄人的成绩之后, 很难有一个朝代再次在“诗”的领域有大的突破, 就算向这一方面努力的话, 也会让人有自然的联想, 继承了哪一个人, 哪一个流派的风格。就像宋诗到了现在学术界认为其实有很高的成就, 但是却湮没在唐诗高峰后的阴影之下。马克思选择这样一个角度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去看“那些体系”和古希腊哲学的联系, 大约就是有找到一些突破点的意味, 这不仅仅是为伊壁鸠鲁的成就正名, 也是为了给哲学的发展找到更开阔的事业和空间。

第二个理由马克思说“就具体情况来说, 我又不得不去研究一些看起来好像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严谨治学的一面, 当然应该不仅仅只有这一面。在马克思看来, 前人之所以觉得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点有很多抄袭的地方, 就是因为他们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细枝末节”的东西。“贯穿到二者之间的差别特别重要, ”马克思说, “在细微处可以证实的东西, 当各种情况在更大范围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更加容易加以说明了”。可以打个比方, 一平方厘米的方块中点上一个小点, 可能微不足道, 但是当这个方块被放大很多倍的时候, 那个小点也会被放大到特别明晰的地步。要想在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继承中找到差异, 就要从细微处入手, 放大出差别。

二、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继承关系和异同

有了要论述的对象, 在博士论文接下来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论述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重点还是在原子论方面 (包括元素、时间、天象的论述, 也可以说是基于对原子的论述而论述的) 。原子论在东西方哲学思想中都出现过, 并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古希腊罗马时期, 原子论是由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创立的, 希腊晚期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之后的古罗马的哲学家卢克莱修继承、发展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其原子论成为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发展的高峰。

德谟克利特是留基伯的学生, 他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 原子是充满而又坚实的, 所以是存在;而虚空是空虚而又稀疏的, 所以是非存在。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 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下落过程中, 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 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 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 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它们没有“内部形态”, 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简言之马克思总结为原子直线下落和许多原子的相互排斥。

在原子理论的基础上, 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他的天体演化学说, 即在一部分原子由于碰撞等原因形成的一个原始旋涡运动中, 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 较小的被赶到外围, 中心原子聚集形成球状即地球, 较小的原子在地球之外的空间产生环绕地球的旋转运动, 变成各个天体。

而伊壁鸠鲁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思想时, 最具有突破性的一点, 便是“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并修正了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体积和形状有无限多差别的观点, 增加了与原子运动有关的重量这一特性。可以说继承关系很明显, 突破、改进的地方着眼于“细枝末节”, 分析到了原子本身的种种特性才找到了不同。这种不同在马克思看来就是放大之后很明晰的区别, 体现了一个哲学家的思维特点, 也是一种学说不同于另一种学说的关键点, 是不可以被忽略的。

三、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人生哲学的差别

虽然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告诉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二者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但是从自然哲学延伸开来, 必然的, 和人生哲学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近年来也一直有学者著文, 全面研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各自的自然哲学对认识论、伦理学、人生哲学等方面的影响。伊壁鸠鲁的人生哲学很多观点认为是一种准则学, 或者伦理学 (有的地方也把这二者并行起来) , 这部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 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 节制欲望, 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 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 这是生活的目的。这和原子偏离直线的原理有些思维上的一致性, 博士论文中说伊壁鸠鲁认为“行为的目的就是脱离、离开痛苦和困惑”。依笔者观之, 给这种观点命名为花园哲学也好, 快乐主义也好, 都强调人应该脱离痛苦, 向着幸福和快乐“偏斜”、“靠拢”。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 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他说:若不谨慎、光荣和公正地生活, 便不能快乐地生活, 若不快乐地生活, 便不能谨慎、光荣和公正地生活, 因为德性与快乐生活自然相联, 快乐生活与德性不可分离。这种哲学价值取向应该得到认同, 想来这种取向区别于德谟克利特的那种无所不学, 但不知所学为何的选择, 在马克思眼中也是显得很可贵的。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德谟克利特也是一个追求幸福的人, 但他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目的是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的理智的敏锐) 的做法, 就使得他行为上的说服力大大下降, 这恐怕也是马克思在精神理论上更支持伊壁鸠鲁的原因之一。

四、马克思打破前人评价体系而为伊壁鸠鲁正名的意义

关于马克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出发点写他的博士论文, 也是一个重要疑问。在以往的研究中, 一旦抱有前文所提到的那种“从后往前看”的写作先导, 就容易将博士论文的思想与马克思后期的人权、契约、自由、政治哲学等思想作出结合。这些追溯的研究可以使得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源流和思想起点, 但并不能作为马克思拟写博士论文的目的和成文的意义。

笔者认为, 除却在前三部分的论述中已经提到的, 关于打开哲学研究思路, 引导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意义之外, 在当时马克思很需要拿到博士学位以求入校讲学, 也是他急急下笔的一个原因, 在博士论文中, 他也反复强调“关于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和怀疑派哲学的全部概况, 以及它们和较早的和较晚的希腊思辨的总体关系, 我打算在一部更详尽的著作里加以阐述”, 可见对于博士论文, 马克思也认为有不甚详尽之处。但这应该只是他下笔的一个动因, 和观点选择的关系尚显不足。

从对马克思著述原典的草览来看, 大致可以知道其哲学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经历了一个进深完善的过程。早期的马克思应该说是意识到了上述一些社会问题, 并且敏锐地察觉到一些解决思想。他的博士论文虽然和他许多年之后成熟的思想成果相去甚远, 称不上一脉相承, 但是关注于人和社会的思想还是有所体现的, 在论文中关于肯定“非臆造的希腊艺术塑造的众神”, 肯定排斥的具体形式“社会契约、最崇高的友谊”, 都含有这种关注。因而, 卡尔马克思在最后称伊壁鸠鲁为“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 这是一个多么高的赞誉!卢克莱修称颂伊壁鸠鲁的一段话被马克思引证,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敢于率先抬起凡人的目光, 面对强暴, 奋力抗争……”的选择给予尊敬, 当马克思认同“我们被胜利高举入云”的时候, 他本人也在走向将世人高举入云的宏伟大业中。

参考文献

[1] .梁景时.德谟克利特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上、下) [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109~111;2012, 4:103~105

[2] .孙强.马克思人权思想的起点——《博士论文》所蕴含的人权思想研究[J].理论导刊, 2010, 4:36~44

[3] .陈菊.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兼论其与近代契约论的关联[J].伦理学研究, 2011, 5:70~74

[4] .徐嵩.马克思对自由概念的本体论证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一得[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4:40~45

读博士还来 第4篇

来中国之前,Ahmed就决心学好汉语,他认为汉语非常重要,因为全世界有众多人说汉语,学会汉语就更容易跟世界交流。初来乍道,Ahmed的语言学习能力非常惊人,秘诀原来是看动画片。“看动画片是学习语言最便捷的路径。因为动画片中的配音更多是针对小朋友的语言习惯,简单、易懂,却又最能表达自己的意愿。”Ahmed是北京电视台卡酷少儿频道的忠实观众,对目前流行的动画片、少儿剧目他都了如指掌。他最喜欢看的是《熊出没》,狡猾的光头强,勇敢的熊大,憨憨的熊二,偶尔Ahmed还能模仿出三个人物,也有几分神似。

平日里,Ahmed只要有空儿就用汉语和实验室的同学聊天。刚开始也就是天气情况,食堂饭菜这些小事儿;后来上网聊天,他也要用汉语;再后来他有一段儿时间,经常去学校附近的市场,他觉得和卖水果的小贩们讨价还价很能提高他的汉语水平。

学习掌握了更多的汉语之后,Ahmed在中国的感觉越来越好。他喜欢中国的文化,却又总是担心自己在中国的时间短暂,想尽办法多走多看。利用课余时间,Ahmed组织来自欧洲、南美和中东地区国家的几名同学先后在北京游览了天安门、长城、故宫、北海公园、颐和园、十三陵、首都博物馆和798艺术区。暑假期间,Ahmed还和几名同学结伴去过杭州西湖,因为知道《白蛇传》故事,他还特地到了雷锋塔。每次浏览过后,他都会把这些景点拍成照片,精中选精地做成图册,然后通过网络发给他的父母和亲戚们看。Ahmed说,他来中国就是想了解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他想把他在中国的感受传达给他的亲戚朋友,让更多的人和他一样真实地感受中国。

Ahmed是穆斯林,对吃饭比较讲究。中国的煎、炒、烹、炸让他大开眼界。Ahmed现在最喜欢的菜是宫爆鸡丁、牛肉米线、西红柿炒蛋和老干妈炒饭,当然还有北京烤鸭。这五个菜是他的最爱,尤其是宫爆鸡丁说起来字正腔圆。他总是把这些菜推荐给他的同学们和朋友们。Ahmed也喜欢中国的饺子,但是如何做面皮和准备馅儿,对他来说真的是无从下手。曾经有一位他的中国朋友,把Ahmed请到家中做饺子,但他只是学会了把馅放进饺子皮中,捏出来的像个小包子。Ahmed希望回国前学会包饺子,这样回国后就可以请亲戚朋友尝尝他的手艺。

Ahmed第一次和我们一起吃饭时,不会用筷子。但老师说,既然来了中国就要和中国人一样儿,也要用筷子,于是在餐桌上开始了现场实地教学。Ahmed手指非常灵活,一顿饭下来筷子用得就有模有样儿了。一周以后,我们在食堂再见到他,他已经开始教其他外国同学们用起筷子了。

明年,Ahmed就要毕业回国了,目前他已经在尼日利亚农业研究委员会(Agricultural Research Council of Nigeria ARCN)申请到了工作机会,这个机构主管尼日利亚所有的农业研究机构,并为其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读博士的优点和缺点 第5篇

这个好像很可笑,但是很多人就是迷迷糊糊,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曾经一个朋友对我这样说,“我在一个地方连续待上2个小时就受不了了,想外出活动活动。我从南京坐车到上海,到后再坐车到北京,办完事后立即坐车回南京继续上班”。听了我深有感慨,我是不可能像他那样的。我能做着看书一个上午,做几个小时的车后就不舒服想睡觉休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世界有365行,行行都需要人,但不是行行 都需要 博士的。但每个人都能生活得很好,行行都出状元。我那朋友可以说由于销售做得好不比一般得博士生活差,事实上薪水还要高。最重要得就是你首先得了解自己,自己擅长什么,缺点是什么,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你既然已经是硕士了,也就是说做了科研了,你还热爱科研吗?你适合做这些工作吗?这些问题在读博士前你得想明白。了 解 博士。

这个其实也很重要,我觉得大多博士阶段出问题得人就是首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盲目随从,反正硕士都读了,博士就接着上吧,殊不知慢慢地走进了自己制造的深渊。博士和硕士是不一样。硕士大多做横向课题,难度和要求一般都比较低,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厂家独立工作的科研人员。博士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一个硕士读100篇外文文献就够了,精读15篇左右。而一个博士至少需要读1000篇的外文文章,精读至少100篇。而且现在国内的大学都是这样的 毕业 博士需要SCI的文章一篇或几篇,硕士是不需要SCI的。我说明这些的原因就是说硕士博士要求不一样,对人的能力,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差别还是很大的。尤其做为博士你得静得下心来,你需要忍受更大的压力,需要耐得住寂寞。硕士课题可能查查CNKI就可以得到思路参考参考师兄师姐的就可以做出来了,但是博士课题你从CNKI上是查不出来的,你必须会查外文文献并从中得到启发,必须学会创新,而且必须有闪光点。所以你必须了解这些再做决定我适不适合读博士,我有这个潜力吗,我能不能忍受这一切。不然你可能慢慢走进自己制造的深渊,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博士上了后悔恨不断,最后以命相许的。这些案例能说明什么呢?你自己没有认识以上这些问题!女生读博士。

这也是个热点问题。前不久称女博士是“灭绝师太”,这话可能过分,但是还是很形象的。至少我见过的几个女博士有一半的就是这样的,由于实验压力大,成天一个苦瓜脸。长期这样性格就古怪,找对象就有问题了。所以没有男朋友的女硕士是更不 应该读 博士的。(当然我这说的都是那些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而不是来混文凭的)可 能由于 女士擅长形象思维而博士要求更高的逻辑思维,但男士一般都擅长逻辑思维而不擅长现象思维。这是大脑的差异造成的。所以我个人的意见是女士读硕士就可以了,不要再受罪读博士了。事实上我要求我朋友就是这样的,当时她读硕士的时候我看就把她折腾得够呛了,所以我不愿意她读博士,但她也从来不提想读博士。现在一个月3-4千我还是很满意的。上班后回家就休息看电视比我的日子舒服多了,不过我乐意看她这样。当然女强人还是有的,那就另当别论了。博士工作。

博士毕业后的工作问题事实上也是个头疼的问题,不要认为你的就业面就一定好。我校的硕士,本科的就业好 于 博士。博士一般是到高校,研究所和大型科研单位,这样来看事实上就业面反而比硕士,本科窄。还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单位前几年招聘博士当招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老板很实在的,就看你能否给他带来效益。由 于 博士做的课题大多是基础型课题与实际应用差别还有较长的距离,你说老板是愿意招一个博士养着还是愿意招一个有工作经验的硕士或其它啊?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博士做基础研究型课题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不然我们中国就没有人真正搞基础研发了,但是博士的应用能力就不一定比有工作经验的硕士强)还有高校的就业现在也不是很好,本科大扩招的年代已经过了,所以现在老师的需求可能相对比前几年少。还有高校的待遇确实不高,这个网上已经很多讨论了。仅仅因为以后收入高的想法读博士的人就要好好考虑考虑了,你还不如硕士毕业后马上工作积累实践经验,等你踏踏实实做几年后你的薪水绝对不少 于 博士了。博士的好处。

上面说了很多好像叫大家不要读博士,事实上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想把大家比较模糊的有些问题辨正的看罢了。我们国家基础型理论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应该是10-20年,没有理论的基础是不可能有原创型的发现的。所以在这个急需创新的年代还是很需要博士搞研究的,因为中国可以说80%以上的基础型研究 都是 博士在做。这是读博士的价值,可以说是社会价值吧。还有读了博士后你的起点确实是不一样,看问题办事情的思路也可能不一样,你的社会名誉也会不一样,毕竟是 博士吗!这些都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机会,更高的起点。关于硕博连读

这个问题说实在话我个人是极力反对的。但是有些人以为捡到便宜,硕博连读多好啊,节省一年时间早工作多挣钱。殊不知科学的道路从来是没有捷径的,只有老老实实做科研才能终成大器。这也正式一般博后肯定不招自己的博士的原因所在。在同一个实验室,跟同一个老板,接触同一类的人,你认为真的对你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吗?每一个人,包括你的导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试想一下,你硕士博士在不同的老板手下读你的收获是不是应该更大呢?因为你接触到了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导师,不同的实验条件,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那你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等综合素质能比硕博连读的差吗?答案是明显的。真正想做学问的人就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做,没有捷径,你必须学百家之长,你才能成为大家。科学灵感的火花从来都是不同思维的碰撞的结果,真正想做学问的你,想以后有所做为的你还会选择硕博连读吗? 博士的待遇

读博士的待遇现在是个热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在读博士大多数待遇太低了,很多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费。这种现实实在让人无法忍受。真正在中国做科研的人--博士的月收入比农民工还少,我现在的补贴(国家+老板的)不到350元,你说这博士怎么搞科研?中国科研水平差的部分原因你看出来了吧?中国的科研就是由这么一部分连基本生活费用都难以得到保障的人做出来的,这就是一部分博士生的现状,事实上这绝对是个得不偿失的待遇。所以现在有些博士生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还做私活,有的甚至于做家教类的兼职工作,这都是生活所逼啊,我可以理解,毕竟大家“奔三”这个年龄不能支援父母还伸手要钱实在心里难受啊。这怨恨谁呢?但是这样明显会分散博士生的研究,这个问题是个很值得人深思的问题。当然我不否认中科院的博士生待遇一般会好一些!但下面的高校呢?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在读博前了解了解,毕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以上说的都是本人有感身 边的 博士而写的,确实现在有些人对博士的认知存在问题。以上观点也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这是每一个面临读博的学生甚至开始读博的学生的困惑。

1.基本概念

博士:在美国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简称Ph.D.,是最高学位。

读一个博士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

掌握一个科研领域 ,要通读所有这个领域的文献。一般开始时是看书,然后要找学术期刊杂志,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

一般在读博之前,学校会有一些方法来考核你对某一个领域地掌握情况。比如要有相关专业本科或者硕士学位。然后,为了证明对本专业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并确获得较高的平均分。最后还要通过一个评委会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评委 都是 博士。

开创新理论

博士和其它学位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字:科研(Research)。要开创一个理论,学生必须探索,调查,思考,总结。学术界用“科研”来表示这种行为。

“科研”经常暗示着要“实验”。但是科研绝不仅仅实验,还要解释和深层理解。

以计算机科学专业为例,科研意味着要探索并发现数字计算和通信领域的新法则。必须要发现帮助建立和使用计算机制的新技术。要寻找新抽象、新算法、新规则、新机制。

要获得博士学位,必 须要写 博士论文,并且 通过 博士论文口头答辩。

成果的关系

科研的成果可能可以开发新产品或者改善现有的。但是,博士论文的价值不是用商业效益来评价的。必须要引导将来的研究和知识体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会在短期创造,而是在长期才慢慢体现。

2.问自己几个问题

决定是否要读博士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想做科研工作吗? 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

你想进高校工作吗? 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你有足够的能力吗? 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智 力:显然

时 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

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你学 高数时感到有意思吗?

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

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

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

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

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3.警告(博士不是。)

让自己有声望:你毕业后,你周围每个同事 都是 博士。

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要各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

工作的保障:很多 公司不要 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

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

证明自己的聪明:你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

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

找工作更容易:搞笑!

比其它选择好:每个人都要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什么最能激励自己。

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4.还有几个好消息

如果你有能力和兴趣,搞科研将获得与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奖励。你能遇到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甚至与他共事。你将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将解决以前从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上博士到现在工作已很多年了,帮老板国际国内也审了不少稿,先说国内的吧,我发现其实各地区的科研实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写的论文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出来。但是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因为这是老板决定的。但是有些稿件,我认为作者写作的态度有时会决定这篇文章的最终命运。因为一些稿件,很明显作者没有经过认真修改,文章中错别字时有出现格式错误频频,这样的稿件,审稿人一看心里就会有抵触作用,再加上本身内容又在可收可不收的范围,最终的命运大家可想而知,所以千万不要忽视这些细节问题,有时它往往能决定一篇文章的命运。我曾遇到过两三篇这样的文章,其中一 篇我认为内容还行,但写了很多修改意见,老板看了后,说“这样的文章还能让它过?”所以给枪毙了。再讲国际的,其实国际论文最重要的还是成果的新颖性,如果成果能让审稿人眼前 一亮的话,那文章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写作时,应该注意尽可能得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成果。就写这些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呵呵。

兵贵神速,先进的学术期刊出了学术水平的要求外,越来越注重发表的速度。这其实是符合投稿者的心愿的。但是如果方式不恰当,搞不好会弄个欲速则不达的结局。本人结合个人的发文经验,发表一点见解。本人两次投稿到JACS(IF>6.5)均被拒,然后马上投稿到org.lett(IF>4)都顺利接受发表,第二篇org.lett更是不到15天即被接受。能够顺利在较高档次期刊发文,主要得益于JACS审稿人的有益意见。从评审的意见来看,JACS的审稿人学术水平明显的高于org.lett的审稿人,因此经过JACS这样高水平期刊审稿人的点播,修改后改投低一点的期刊,成功率会大增。因此投文前要客观估计本论文的学术水平,然后投到高一两个档次的期刊上去,目的是要牛人的点播。毕竟得到高人指点的机会是不多的,而且发文不是目的,提高科研水平才是最终目标。经过这样一个和牛人的学术交流,个人的水平也会有长足的进步的。

1.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早动手

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3.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4.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5.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6.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7.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8.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9.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

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10.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读博士的心得体会 第6篇

其次,在美国只要具备正式的本科学士学位就可以申请美国的博士研究生,而不必是硕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根据学生修读的学分和课程,部分学校会授予学生一个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

美国高校对中国的研究生学位不太认可,即使申请人在国内已经拿到了研究生硕士学位,美国大学并不会以一个硕士毕业生的身份对待,不会有类似于中国的学历上的晋升关系,当然也不会直接给予学习时间上的减免。

如果大四刚刚毕业的学生想直接申请美国的硕博连读还是很有难度,竞争激烈,而且录取率比 申请硕士的同学要低一些,因为美国博士研究生的录取对于申请人的专业背景要求较高,对有着丰富的相关专业研究背景或项目经验的申请人更加青睐。如有过国内研究生的学习经历,无疑在申请上比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更具竞争力。

博士学位的一般学制是5年,采用的也是学分制,申请美国的博士通常申请的是硕博连读,就算你申请的时候申请到硕博连读,但并代表你一定可以读到博士,通常在硕博连读读完第二年的时候,大学会有一个博士资格考试,如果你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可以继续就读博士,如果没有通过那就要结束学业了,当然,如果你完成了你的硕士学位后,不再继续就读博士,那么也是可以获得一个硕士学位的证书,但我们并不支持这样做,因为美国大学或者是你的教授还是希望你完成你整个的学位,如果你在读到一半退出,这样你的教授在下一次招中国学生的时候就有考虑。在美国,虽然博士学位通常5年可以完成,但有很多的学生会超过5年的时间,有些甚至达到8年或者更长,因为在美国想要拿到博士学位最终要看博士论文能否通过答辩。修够学分并顺利通过答辩,即拿到了学位,否则二者缺一,都不会拿到博士学位。

在申请美国硕士连读的时候,如果你是本科毕业的学生那么需要大学四年的成绩,如果你是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或者是研究生在读的学生,要把之前研究生的课程一并寄至学校,由学校对申请人之前的学习和课程做出评估以折合一定的学分,这样可以缩短博士研究生的学制,尽快撰写博士论文以早点拿到博士学位。 硕博连读的学生相对来说申请美国的奖学金更容易,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前,基本上理工科硕博连读的学生录取都能获得全额奖学金,而从这两年的申请变化来看,因为美国大学资金的问题,也有很多的申请博士连读的学生录取了也是全自费。

上一篇:国庆快乐简单句子下一篇:电气焊工试题(B)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