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佛禅意味

2024-07-26

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佛禅意味(精选13篇)

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佛禅意味 第1篇

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佛禅意味(网友来稿)

刘佳杰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01级 湖北,武汉430079)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是被人们当成他豪放词的代表作而得到推崇,它显示了诗人壮怀激烈,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但却往往忽略了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佛家解脱,“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道出了苏轼心灵的嬗变的历程--由儒而释

《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的第三年。是年七月,苏轼游于黄州城外的赤鼻矶,面对如画的江山,缅怀古代的英雄人物,凭吊之间,诗人心情激动不已,遂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千古传诵的名篇。这首词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追慕向往,以无限深情,塑造出周瑜这个雄姿英发,丰采绝伦的英雄形象,并以周瑜自况,寄托了自己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可是,当作者从神游回到现实中时,他所面对的,却是自己非罪获谴,远谪荒州。早年华发而一事无成的冷酷现实。这不啻是对诗人理想的一个绝大讽刺!正因为如此,全词结尾发出多情应笑我这样痛苦的自嘲,和人生如梦这样悲哀的长叹,可以看出,这首词以热情讴歌心中的理想始,以抒写内心理想的破灭的痛苦终--这样一条思想主线,在词中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在全词的结尾,“一樽还酹江月”一句,就应当是这一线索的必然衍生:诗人洒酒于大江之中,正是理想的破灭悲哀哀悼,为心之破碎而长歌当哭!

苏轼贬官黄州以后,明显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苏轼自己也说过,到黄州以后。“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大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安国寺,有茂竹修林,批池亭榭。间一二月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黄州安国寺记》)他的弟弟苏辙也曾指出,苏轼自“谪居黄州…… 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崖也。”(《东坡先生墓志铭》),可见苏轼贬谪黄州之后,由于特殊的遭遇,的确有过出入空门,濡染佛释的经历,他的思想也明显受到过佛家的影响。我们今天看苏轼黄州时期的诗词,也确有一些表现出“归诚佛僧”,“身心皆空”虚无空幻的色彩。如“心困万缘空”(《安国寺浴》),“人生如梦”(《赤壁怀古》),“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所以,苏轼在《赤壁》词中,完全有可能受佛家思想的影响。用“人生如梦”来抒写内心的悲哀,亦不足为奇。

“乌台诗案”是苏轼入仕以后遭受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黄州之贬,使诗人的感情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贬黄途中,苏轼一再悲叹自己“逐客”“楚臣”“放臣”的身份,为自己的贪恋功名误入仕途而懊悔不已。这种情绪,遂成为他在黄州濡染佛家的直接原因。唐宋以后,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遭受了仕途第一沉重打击之后,都走上了这样一条共同的道路,如白居易之贬江州,柳宗元之贬永州,欧阳修之贬滁州等等。所以苏轼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较多的接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在诗词中使用佛家语,都是可以理解的。

“人生如梦”是佛家常用的比喻法,“如梦”,“如火焰”,“如水月中”,“如镜中花”等等,都是大乘十喻中的比喻。在佛家教义看来,世事人情统统不过是过眼云烟,就连人也不过是一具臭皮囊,名利都是身外物。人的一生就象一场梦:有噩梦,有迷梦,有痛苦的梦,有欢乐的梦,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为醒来后,什么都不再存在。任你梦里是春风得意,还是失魂落魄,都不会给你增添什么,一切都只是内心欲望的释放。佛教之所以这么认为,其目的是让人抛弃一切私心杂念,作到无欲无望,而这样就不会任何痛苦了。但它至于苏轼,则有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感慨人生的虚空。心灵的虚空则来自于理想的破灭。大凡有点政治抱负的迁客骚人莫不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期望名君,“何日谴冯唐”是苏轼一直以来的梦想。“西北望,射天狼”则集中体现了他建功立业的热望。但事实呢?终其一生仕途坎坷,贬谪无数,左冲右突,仍免不了谪放黄州的命运。此时此刻,赤壁鏖兵的周郎,诸葛烛照着千年以后的东坡居士,历史何其相似,屈原,曹植,贾长沙,李太白……一幕幕的悲剧在历朝历代都有上演。身居江湖,遥望庙堂,臣子之心,谁人诉说?更何况金銮殿上一群小人正在虎视眈眈,怒目相向,这种悲剧性的体验,加深了诗人的虚空。

但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苏轼的这种了却世事,归入淡泊,并不意味着他理想的丧失,恰恰说明了他他对理想的苦恨执著!正因为诗人在遭受沉重打击的情况下,始终不能放弃理想,所以他的精神才那么痛苦,他胸中才会掀起那么汹涌的感情波澜,他才会那么悲愤!这是我们理解时应该注意的。假如诗人真的完全相信了“人生如梦”,假如日他的思想已经完全消沉了的话,他就决不会在此词的前面那么多情地去歌颂历史上英雄的业绩,也决不会在全词的结尾那么深沉的,几乎无法排遣的苦闷了。所以应该认为,此词结尾部分因理想的破灭而产生的苦闷,悲愤的情绪,与前文追求建功立业的昂扬奋发,是对立统一的。

作者邮箱: dashi998@sohu.com

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佛禅意味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佛禅意味 第3篇

关键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赏析,风格,影响

苏轼是人们熟悉的作家, 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千百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词堪称他的代表作, 气势豪迈奔放, 感情激昂旷达, 正如胡寅所说的, 能使人“登高望远, 举手高歌, 而逸怀浩气, 超然乎尘垢之外” (《酒边词序》) 。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 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演绎出这首千古名篇的?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时代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 (公元1079年) 因有名的“乌台 (御史府) 诗案”被捕下狱。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 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 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加以弹劾。苏轼几罹死难, 经多方周折, 方许释放,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逆转。人生命运的遽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 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 自然思想也就发生了改变。苏轼虽然心志未灰, 对世事未能忘情, 但佛老思想愈益占据了他世界观的主导地位, 成为其精神避难所。佛老思想固然能使他在超然的外壳下洞明世事, 练达人生, 追求美好的境界, 但也使其世界观散发出浓重的虚无主义气息。一个文学家的创作是受环境影响、世界观支配的, 因而, “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 是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这样, 才能寻绎出此词的意脉。

明确了上述的背景后, 我们可以进入对这首词的具体分析了。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 (公元1082年) 贬谪黄州游黄冈赤壁 (今湖北黄冈县内) 时所作。作者通过《赤壁怀古》一词, 赞美了江山之胜, 缅怀了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 并抒发了自己“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感慨。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赏析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一) 雄浑豪放、旷远深沉的意境。

起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是作者凭高远眺, 所见所感。浩荡的长江, 浪涛滚滚, 日夜奔流, 无止无休, 不禁使人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 就像东流的江水, 一去不复返了。这里所勾画的艺术形象是飞动的、雄浑的;气势是奔放的、豪迈的。此处把江山人物合写, 不仅创造了一种旷远、深沉的意境, 而且中含暗示, 点出了本词的“怀古”旨意。“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一句, “俯仰今昔, 鸟瞰悠悠历史;高屋建瓴, 数说万千英雄。这里的借景发端是为着渲染烘托, “大江”是“赤壁”的衬景, “浪淘”句是“怀古”的点题。这样, 就以大江的景语和包含的情语起兴, 渐入“赤壁怀古”的题旨。壮阔的背景描绘, 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评说蓄积了足够的气势, 染上了浓重的色彩;雄奇的议论, 为下面的说古道今述怀奠定了基调。

既然来到“赤壁”, 何能不想到八百年前的历史烽烟, 又何能不想到那运筹帷幄、江面奏凯的周郎, 于是词人面对浩浩江水、历史陈迹不觉心神交飞, 身着彩翼, 联想到“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明知眼前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故址, 而却在词中写道“三国周郎赤壁”, 这是因为作者已在怀古抒情, 并非为考证。为了避免混淆真假, 故又用“人道是”这种疑似之词, 表明是“人云亦云”而已。至此, 所要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便和盘托出, 作者这样写, 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周郎赤壁”, 既是拍合词题, 又是为下片缅怀公瑾预伏一笔。接着, 就极力渲染江山胜景:“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一连三句, 一气入注, 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 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 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穿空”盛夸山崖气势, “拍岸”极言浪涛威猛, “雪”字渲染光彩气象。寥寥十三字, 抓住最有表现力的动词, 捕捉最有感染力的形象, 把读者带进一种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使读者如见其景, 雪浪接于眼目;如履其境;浪花溅发身旁;如闻其声;巨鸣震耳欲聋, 这是何等壮观。作者以如椽大笔, 只用十三个字, 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境图”。这画面怎不使作者脱口赞道:“江山如画!”字韵浏亮, 比喻精当, 把放开去的笔墨绾拢过来。由对赤壁江山的赞美, 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豪杰, 现在是江山依旧, 人事皆非了, 于是感慨道:“一时多少豪杰!”这豪杰既包括孙权、曹操、刘备, 当然更包括少年英俊的周瑜。他们一时竞起, 逐鹿中原, 谁不想做江山的主宰者?上片结句与开首两句一样, 将江山人物合写, 不过把“千古”风流人物, 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罢了。上片由地及人、由远及近、由虚到实、由概括到具体,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 为下片歌咏周瑜作了极好的铺垫和蓄势。

(二) 高亢豪壮、撼魂荡魄的场面。

上片重在写景, 将时间与空间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片作者就集中描绘他理想中的人物周瑜了。换片后的前五句, 作者以特写的笔法, 着力描绘周瑜, 写他年轻有为、雄姿英发;写他指挥若定、风度潇洒。作者以赞许之笔写周瑜, 不仅仅因为他是赢得“赤壁”大捷的孙吴主帅, 更欣赏他少年英俊, 才智出众。他统率精兵三万, 一举击败老谋深算、转战中原向无敌手的号称率八十三万众的曹操, 使“周郎”少年英名与赤壁千古并存。“遥想公谨当年”总领下文。岁月悠悠, “当年”自是“遥”, “想”再扣题目的“怀”, 进入直接怀古。“小乔初嫁了”, 暗用唐人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意思是, 假如不是“借东风”, 说不定周郎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大小二乔给曹操当猎获品虏到铜雀台去。作者楔入此句, 是直接写当年小乔初嫁时, 周瑜雄姿英发, 更好地表现周瑜的少年英俊, 又勾起读者对“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联想。同时又引起读者对赤壁大战意义的认识。“雄姿英发”一句不仅写周瑜英姿勃勃, 风度潇洒, 而且写他言谈见解卓越不凡。周瑜能以少胜多, 才略上有过人之处:战前, 他对敌我双方优势虚实作了精辟透彻的分析。战中, 他采纳黄盖“火攻”之计, 所以赤壁一战一举得胜。“羽扇纶巾”写周瑜的服饰, 他虽身为主帅, 遭遇大敌, 却羽扇便服, 不着戎装, 风度闲雅, 这里又从服饰的描写上突出了周瑜的超人风度。正因为如此, 所以在“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周郎善择战机, 使曹操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强大舰队顿时灰飞烟灭, 可见周瑜韬略过人、战功显赫。上几句, 有对照, 谈笑间的雍容, 对照出强敌的崩散;有气氛, 形若见到金戎铁马、浴血奋战的激壮场面。于是在管弦般的词的旋律中, 仿佛有奔腾激越的声浪在卷面翻滚。当词篇银瓶乍破、铁骑突进般推进时,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一句, 幽咽低呜, 情绪陡然跌落下来。从历史回到现实, 从怀古转到自抒怀抱。“故国神游”是神游故国的倒文。作者临“故国”思“豪杰”, 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境界, 同时也自然地引起联想。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 又深受孙权信赖, 年轻时即建如此显赫功业, 留名千古。而自己呢?一腔热忱, 虽有抱负, 但有志难伸, 年近花甲, 贬居边地, 无所建树。相比之下, 无限感慨, 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 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 点出自己虽然相忘情世事, 然而终不能够, 以至“早生花发”。词中两次提到“故”, 前“故”是拓开怀古, 后“故”是引起伤今;两次出现“笑”, 前“笑”是突现周郎风姿, 后者是聊作自我解嘲, 从而形成了感情的波澜起伏, 张驰跌宕。

壮丽的河山, 英雄的壮举, 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感情, 但也加深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于是又产生江山依旧、人事皆非之慨, 不由叹道:“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 世事沧桑, 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 作者只有举杯对月, 自浇心中愁绪。全词也就以衰飒的意趣收煞结韵, 笼罩着一层浓重虚无主义的色彩和黯然情调。苏轼在词中交织着称颂和伤感、热烈和悲愤。当他的笔毫一触及古代豪杰, 就情绪昂奋, 勃然而生敬慕之情, 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及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但是, 当他回到现实中来时, 就不禁喟然长叹, 字字呜咽。苏轼因“乌台诗案”, 处境困厄, 加之北宋边患日殷, 国事不堪, 他是多么希望像勇破曹军的周公瑾那样的英雄豪杰再世, 引兵西征, 克寇制胜。但是, 古人已逝, 当今朝中又尽是“高第良将怯如鸡”。作者怀古刺今, 悲愤但不颓废, 沮丧但不灰暗, 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理想的超脱, 面对不舍昼夜的江水, 又怎能不触景伤怀, 叹息“人生如梦”呢?这和与之先后的《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不是同一支洞箫中吹出的凄凉哀歌吗?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风格及影响

(一) 俊逸洒脱, 慷慨奔放。

苏轼是北宋时期兼擅诗词散文的杰出作家。他在词的创作上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向来被公认为北宋豪放派词人的领袖。他的词向以豪放俊逸著称。这首《念奴娇》也是如此。愈文豹《吹箭录》中记载, 东坡在翰林院问一幕士:“我词比柳词何如?”慕士说:“柳郎中词, 袛如十七八女孩儿, 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按指苏轼) 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从这段趣事可看出苏轼这首词的词风, 与柳永词风截然不同, 柳词多写离愁别绪, 风格婉约;苏词胜意迭出, 词风豪放。这首词通篇大笔挥洒, 气势磅礴, 格调雄浑, 高唱入云, 其境界之宏大, 是前所未有的。

(二) 咏史怀古, 壮怀激烈。

词在五代和北宋初年只不过系于“艳科”之列, 到苏轼便一开生面,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词的内容走向了新的表现天地, 开拓了词境, 光大了词体, 建立起清雄激壮的豪放派, 使之激荡在社会生活的空域之中, 凡记事、抒情、说理而为诗文之所能写得, 都可以用词体来发表了。这首《念奴娇》以磅礴的气势、豪宕的诗情, 从当前景色入手, 引出了历史人物, 发抒了个人感慨。随着作者感情的直起直落, 构思上大开大阖, 当前景色、历史人物、个人感慨, 三者贯串一气, 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作者以纵横之笔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铸一体, 纵论古今, 横览江山, 发有志报国、壮怀难酬之感慨, 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感染力。以词表达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 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成为豪放派词风的一个重要特色。

此外, 《念奴娇》一词语言刚健清新, 奔放流畅。文章写得极有气势, 浩荡长江, 滚滚滔滔, 无止无休, 历史人物, 风云聚集, 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辽阔纵横的艺术天地。景物描绘更是雄奇险峻, 有声响, 有色彩, 声响宏大, 色彩壮伟;以白描手法, 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长江胜景图”。写人更是生动传神, 画龙点睛, 采取理想和现实结合、夸张与写实并用的手法, 使人物典型化、理想化, 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历代文人词家都对这首词交口称赞, 此词被胡仔叹为“古今绝唱”, 被王世贞叹为“感慨千古”。时至今日, 这首词中的语言材料还被人们时常沿用。后人以“大江东去”、“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名;“大浪淘沙”还被用作电影片名, 由此可见, 此词影响之大。

参考文献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第4篇

教学要点:

一、进行有成效的诵读练习,掌握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二、体会苏轼词风豪放的特点和洒脱,旷达的性格。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两周来,我们穿越千年历史,神游了国人引以为傲的盛唐时代,诵读了“诗仙”李白激越奔放,气势磅礴的《将进酒》以及大诗人白居易充满伤感和愤慨之情的叙事长诗《琵琶行》,当然还有唐宗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著名散文《师说》。今天,让我们再穿越一次来到词的王国宋朝领略宋词带给我们的无限美感。

二、板书课题《边说边写边解释词牌,题目》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词牌)(题目)(作家)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俗话说唐诗、宋词。唐诗乃诗中奇葩,宋词则诗中极品。宋词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词至北宋而始大,至南宋而遂深,”其中北宋词又以柳永、苏轼、周邦彦为代表而苏轼又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

(揩板书)苏轼。请大家翻看题注。老师提问:北宋文学家《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同学们请思考,题注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 苏轼,有各的文坛奇才、全才。诗,词,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均为卓然大家,散文,苏轼直逼韩愈,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法方面擅长行书、楷书,与当时书法各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等等,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全才,在当时的官场上却屡遭贬谪、倒霉透顶下面请大家 听我读一段背景资料(P152参)

四、教师范读全词(以下是练习诵读时间)

1.指<男、女各一人>领读全词各一遍。

2.全体齐读课文。老师指导纠正后再齐读

五、诵读、分析、讨论

1.由学生齐读上片,<教师指导,再齐读> 2.指名学生读注释<可考虑2遍> 3.教师串讲并点拨<可参考教参P149> 教师:下阕就着重写周瑜……(参考教参P149)

A.由学生齐读下篇<教师指导> B.指名学生读注释<可考虑2遍> 指导轮读全词(分句轮读,分片轮读,男女生轮换跟读)

六、教师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赤壁怀古》领略了豪放词风的壮美,大气,也感受了苏轼为人的练达,洒脱,下面我们具体认识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1.豪放的 风格 2.烘托映衬

3.情景交融(可参考教参P150)

七、布置作业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第5篇

—王静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和品味以苏轼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的风格和特色,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解读能力;积累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解决课后相关练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和学习过程中,分析诗人使用的诗词创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感受古诗词创造的独特审美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和感受作者渴望为国效力,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家国情怀;学习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述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

• 导入: 导入语: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宋词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说到宋词,同学们,你们想到哪些著名词人呢?(让学生举手配合回答,一两个学生回答完毕后),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很丰富的,很好!那老师觉得呢,说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东坡—苏轼,他的词风堪称经典,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今天呢,请大家喝老师一起走进苏东坡的诗词世界,学习他的一篇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 解读课文,整体感知 • 作者简介

师: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家,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可以说,苏轼的文学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写作背景介绍

师:和《赤壁赋》一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免罪后发配到黄州充军。在心情极度失落的情况下苏轼两次游览赤壁,几乎是在和《赤壁赋》同样一个时期,苏轼写下了这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

3、问题:文章标题是“赤壁怀古”,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什么? 答案:作者游览赤壁,触景生情,抒发怀古之情。

4、带着两个问题通读全文:

问题:(1)、整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

上阕运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法?

• 文本研读:

分析上阕的字词,豪放的气势。• 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内容上有什么不同点?上阕运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法? 夸张、拟人、比喻。

2、提问:上阕描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色?用笔在文中画出来,思考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景物:大江、浪、乱世、惊涛、千堆雪

景物特点: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 上阕的一些词用法很精到,表现了“大江”的雄浑壮阔,请大家找出来并作赏析;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4、齐读上阕,注意关键字重音,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

分析下阕,对周瑜人物形象分析,苏轼的情感。1、1、问题:这样的壮阔场景,确实很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在文中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问题:作者为何只提到周瑜,而不是三国里的其他人物(比如:曹操,刘备)呢?

(一)、抒发对英雄的丰功伟业的仰慕之情;

(二)、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来感叹自己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3、齐读课文下阕,看看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 泰然自若(自信洒脱的语气)

4、作者在遣词造句中,运用哪些写作手法?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烘托和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讨论:作为一个豪放的词人,作者有没有一直沉迷于这种失落的心境?作者有没有排解这种失落的心境的方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全班分六个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确实,作者将自己的惆怅寄托给明月,斟一杯酒洒向大地,体现了自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赤壁赋》中,作者也有类似的表述:“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自由探讨: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结语

师:无数的宦海**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如果苏轼的这首词可以让我们学到了用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那也算是我们的一个收获了。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 江山如画 怀古 遥想公瑾 抒情 人生如梦

课后作业:

•(1)通过网络等手段,自学有关宋词的 知识,查找学习苏东坡其他的诗词作品,课后与同学谈论学习

•(2)比较柳永《雨霖铃》与苏轼的《赤壁怀古》,体会两种不同的词风:豪放派和婉约派,并作概括和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教学重难点:

学习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洪基唱)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连大词人苏东坡也敬仰周公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找同学简单介绍苏轼。

因为上学期学习过苏轼的《赤壁赋》,学生已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直接找学生介绍,然后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补充:

苏轼在词上的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到他影响的作家。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苏轼开创了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三,走进作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设计两个问题:

(1)词的上阕写景,写的是什么景?请赏析“拍”“卷”等字的表达效果。

(2)在三国众多的英雄豪杰之中,作者为何单单写“周郎”?你是怎样看待“人生如梦”的?

解析:(1)词的上阕主要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写的极其壮美。

“惊”的本意为“马骇也“。在这里,汹涌的波涛像受惊的战马那样奔腾,拍打着岸堤。排山倒海的波浪翻滚着,就像雪花一样,“卷起千堆雪”这一句话既是比喻又是夸张,一个“卷”字形象地写出了水浪的力度与气势。

(2)在三国众多的英雄豪杰之中,作者为什么单单写周郎呢?这是有深意的!因为作者当时已经45岁,还只是个团练副使的虚官,而周瑜20多岁就已经名满天下,统领东吴水军,将曹操的战船打的“灰飞烟灭”。这样一个年轻俊美的青年将领不正是很多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书生钦慕的对象吗?苏轼,此时被贬黄州,心情可想而知。

“人生如梦”是诗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致君尧舜”、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理想。即使遭贬谪,他也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诗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早生华发”之慨叹纯属一种人之常情。“早生华发”的感叹是在诗人与周瑜的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对比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苏轼的感伤是由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四,落实背诵、默写,纠正错别字

五,课外推荐阅读,做好摘抄本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节选)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 “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 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 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 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 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 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 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 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 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 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 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 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 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 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审美心理 第7篇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 该词虽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 但背后却暗寓着人类的情感。什么叫人类情感?朗格打了个比方予以说明, 她认为一个嚎啕大哭的儿童所释放的强度, 远远超过一位正在演奏的音乐家, 然而人们宁愿花钱去听音乐家的演奏而讨厌那嚎啕的哭声, 原因就在于音乐家及其演奏的乐曲包孕着人类情感的心理内容, 而嚎啕大哭声只是个人情感竭斯底里的爆发。这首词虽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但在本质上它却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体现。它所蕴涵的心理内容, 远远地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而成为一种更为博大悠远的人生感叹, 甚至成为整个人类的一种深远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种叹息, 源于人类的无意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无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的欲望, 一种是死的欲望。这两种欲望在人的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该词所表现的就是人类无意识中的死欲动机。这种死欲动机就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无意识地趋向死亡的努力, 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说, 死欲是“无生命的物体开始有生命的那一刻产生的”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第47页) , 是有机体“回归到无机世界平静状态中”的一种手段。叔本华则说:“一切生命必然匆匆走向老迈和死亡, 这是自然对于求生意志的努力终必归于乌有的宣告” (《爱与生的苦恼》第119页) 。基督教也曾把人作为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来的““有”。奇怪的是, 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和苏联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学者们的研究竟然证明了这些说法: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存在于泥土之中, 生物有机体是从大自然的无机质中产生的。这说明, 人作为生命的一种, 它的最后资源在无机界。它从产生的那一刻起, 就开始了“必死”的运动, 但是这一运动是无意识地进行着。在意识中表现为求生意志的挣扎与努力, 而在无意识的深层则是对死的追求与向往。人的心理就是如此的荒谬和怪诞!该词所蕴涵的最深广的寓意, 就在于它在客观上大气磅礴地道出了人类对于这一必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深沉的叹息。正因如此, 这一叹息才搅动了“千古读者”的无意识, 并成为一种回音, 激荡在心理的太空,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表面看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篇开阔恢弘气势宏大的作品, 但它背后还隐藏着死的恐惧和悲凉的调子。当心灵受到严重创伤之后, 这种壮志难酬的悲哀, 在作家的创作心理中时常处于一种交战状态。大江东去韶华易逝,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想归于乌有之乡内心却又怀有极大地遗憾。死的欲望与死的恐惧反复争斗此消彼长, 创作动机就在这种情况下爆发。该词的意念被冥冥之中持续交战的无意识力量推动着, 蓦然萌生于意识之中, 冲口而出, 发为歌咏。于是, 这首词便染上了十分离奇的色彩, 既有万念俱灰对死的渴望, 又有惟恐匆匆逝去而来不及完成壮志对死的恐惧, 成为死亡恐惧掩盖下的死亡欲望的混合体。之所以怀念周瑜, 是想在期盼中被人们赏识和重用, 而江水却淘尽了千古英雄, 禁不住悲从中来, 这就是这首词的内在真谛。

除此之外, 该词能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量, 还在于作品的境界能给社会中那些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们以心理上的启迪和共鸣。荣格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正是遭受或已经遭受心灵创伤的个体, 会产生一种不可遏止的孤独感。由于某种不可启齿的原因和某些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 遭受心灵创伤的人往往陷于可怕的孤独之中而不能自拔,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证实了这种孤独寂寞的心理状况。四顾茫然, 无可奈何, 孤独到了极点, 无意识深处的死欲被激活, 在孤独中想到“人生如梦”, 死亡之感油然而生。因此, 这种寂寞的心理蕴涵着个体对于生的烦恼和死的永恒的深思。正是基于这一点, 苏轼的心理和千古读者的心理沟通起来。从这一意义上他的叹息, 也成为人生乃至人类命运的深沉叹息。

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浅显的审视和研究,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引论》

《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8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常规演讲

导入:

我们星期天到长江去采风,大家都写了不少作文,谁愿意交流?

(3--4名同学交流)

面对浩瀚长江,苏轼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千。(多媒体范读《赤壁怀古》)

尽管地点不同,但我们和大文豪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来请大家一边阅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拿自己的作文与之比较,看看有什么收获。(学生阅读、比较)

我们还是老规矩,按学习小组先小范围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问题abc)

分组讨论

写景

哪几句好?(学生读)

我们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写景的,看课文写景好在哪?(讨论)(写景:用词、修辞)

再看几句同样写水的诗句。(多媒体“写水”)

学生讨论3。

写人

文中怀古的对象?(周瑜)

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众说纷纭、介绍周瑜)

我们应该如何把人写好?(讨论)(写人:特征、典型)

解答问题a:作者为什么先写“小乔”?(讨论)

人生得意2、裙带关系3、和自己对比)

(三)伤今

谁来介绍苏轼的生平?(介绍苏轼)

填表:

项目

年龄

婚姻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第9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描写壮丽的.景物,追叙英雄的人物,抒发激昂的感情,这是豪放派词风的典型写法,所以本次堪称为豪放派词的典范作品。

念奴娇 赤壁怀古(比赛) 第10篇

优质课有怎样的面孔

——点评江苏省优质课第一名刘宏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有幸去江苏省沭阳中学参加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活动,听到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好课,尤其是江苏省优课一等奖获得者刘宏伟的课,让人印象深刻。于是,根据现场听课情况,整理如下,并做点评,从中探究优质课究竟有怎样的面孔。

老师出场,先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因为沭阳中学的学生刚刚跑操回来。刘老师顺势引导他们高呼跑操的口号,调动现场的气氛。(王按:这个环节很好。不仅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关键是能给下面的豪放诗预热。)

但老师却没有把上课的课题、文本事先呈现给学生。临时分发课文,反面朝上。老师说,所有的学生什么都不需要,需要的是和老师共同来一场精神之旅。

(王按:学生总是喜欢好奇的。这里的设计打破常规,让学生有一种新奇感。但我觉得老师的想法不仅在这里,他还在事实上指向评委。他的诉求是我不让学生做任何准备。那么,最后我的课堂前后学生的落差,就是我的教学效率。)

一切准备就绪。老师开始导入课文。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最好的导入: 老师说,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 一个大书法家 一个创新的画家 一个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 一个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 一个酒仙 一个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 一个小丑。他是谁?

学生不断修正,最后异口同声的高呼——苏东坡。

老师说,对,苏东坡,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赤壁怀古》。(王按:这个导语,精彩至极。它可不仅仅是以一种有趣的形式导入文本,还有效的帮助学生评价了苏东坡,内心中有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学好文本的冲动油然而生。这个导语的成功,一半也要归功于林语堂。写得太精彩了。最后的缺憾是,如果课文再回到这个导语,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善莫大焉。)音乐随之响起,好像有金戈铁马之声。老师激情吟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波澜壮阔矣,气壮山河矣,不逊色于濮存昕矣。吟诵罢,全场掌声雷动,如醉如痴。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诵读。

(王按:刘老师的朗诵水平一流。因材施教,也要因老师之材而施教。写到这里,先鄙视一下自己。我的普通话一点也不普通。接着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模拟老师的诵读。这里既是指导诵读,也是初步熟悉文本。)

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老师开始切入诗歌。先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学生说是“赤壁怀古”。老师追问这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学生语焉不详。老师明确“赤壁怀古”自然是怀古诗。老师告诉学生怀古诗的特点,常常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王按:至此,本课下面的脉络已经一目了然,紧抓怀古诗的写法特征教学,把诗词的鉴赏分成三部分,简洁、明了,切中肯綮,而且交给了鉴赏的方法。但也剥夺了学生探究怀古诗的过程。但这是公开课公开的缺陷,可说是瑕不掩瑜。)

一、观眼前之景。

要求学生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回答是“江山如画”。老师问最具有画面感的句子是?学生回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拍、卷”几个动词用的有声有色。老师带领学生鉴赏了这几个词。

过渡语是诗人写诗推敲揣摩,我们读诗也要咬文嚼字。下面我们就来尝试。

比较苏版的“惊涛拍岸”和黄版的“惊涛裂岸”。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有人认为:“裂好,理由是能显示动作气势”。有人认为“拍好,因为用了修辞。”还有人认为“裂好,能和上面的惊照应。”老师点评时把回答的角度界定为“动作的表意,修辞,上下文的关联。老师自己也提出看法,用 “拍”好,因为还能体现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接着老师问,这里的景色怎么样?学生说“美”,老师要求在美前面增添一个修饰语。学生回答是壮美。老师板书: 壮美之景。(王按:这是“观眼前之景”的学习,可谓乏善可称,最多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因为只抓住景物这几句,未能充分体现苏轼的豪放风格。起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更为精彩,这是惟有苏轼能驾驭的大开大阖之典型。“大江东去”,可见空间之阔大,“千古”可见时间之浩远,“千古风流人物”可见人物之众多。如此起笔,世所罕见,但苏轼挥起如椽巨笔,只轻轻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空间之阔大只聚焦于“赤壁”,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物之众多只聚焦于“周郎”。没有这么一层铺垫,下面的景物就是空中楼阁,水中花,镜中月。所谓“观眼前之景”,只是一般怀古诗的鉴赏起步而已。苏轼又岂是一般人可比?两个版本的比较,实际上老师的目的在于诗歌炼字的赏析,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告诉学生,没有单纯的“字”用得好不好的问题,只有用的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最好的字都是对思想感情表达最合适的字。但角度的归纳是好的。我猜想这些归纳的方法下面还会有迁移,事实也证明了我的看法。)

二、思历史之事。

老师说思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联想到了周瑜。那么,周瑜有什么特点?学生归纳:英俊潇洒,文武双全,年轻有为,镇定自若。

这里依旧比较了苏版和黄版,“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正好用上了上文引导的方法。

此后,老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一时多少豪杰”的“一时”是指哪一时?学生回答是三国时。老师让学生一个个列举三国人物。一个人列举一个,一直往后列举。三国人物众多,自然信手拈来。老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果然老师的问题来了。既然有那么多人物。比如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比如神机妙算的孔明等等。比如曹操。现代的流行歌手还在唱《曹操》的歌。接着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唱了《曹操》这首歌。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泊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泊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既然有这么多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老师说,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看清,我帮你们列了一个表格,看看周瑜怎么样的特点。你们填一填。人物周瑜 年龄34岁

生活幸福美满(小乔初嫁)外表英俊潇洒 职位东吴大都督 成就功成名就

那么,苏轼和周瑜有哪些人生的关联?老师出示苏轼的生平。

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再贬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

苏轼晚年对自己的一生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学生再填表格。豁然开朗。苏轼原来是用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小乔初嫁)贫困潦倒(妻子早死)外表英俊潇洒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 成就功成名就一事无成

老师觉得还不够,在此又拟了一副对联来强化两个人的人生况味的比照。周瑜是“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是“黄州、惠州、儋州,州州潦倒”。第二部分至此圆满完成。

(王按:此段最为精彩,为什么写的是周郎?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是咏史诗的重中之重。刘老师的铺垫也好,唱《曹操》流行歌曲,实际上还能起到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介绍。最经典的是两次用表格,先填周郎,再巧妙的介绍苏轼,最后两相对比,一目了然,直观的揭示出了苏轼隐秘的内心世界。)

老师板书:风流之人。

三、述一己之怀。

解读文本,突出了苏轼的释怀、旷达、乐观。最后选择旷达。老师板书为:旷达之心。

最后,师生合作朗诵诗歌结束。

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佛禅意味 第11篇

首先是感情的旷达与无奈。

《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紧紧围绕“乐———悲———乐”, 贯穿全篇。可以看出作者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快乐到苦闷, 再由苦闷到解脱的发展过程。开篇首先描述月夜泛舟:明月、秋水、凉风, 心情怡然自得;但作者马上转笔一变, 借“客人”之悲表达自己的感情。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触景生情, 赤壁一带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多少英雄豪杰, 随着岁月流逝, 已经不在。二人生须臾, 和浩瀚的历史比较起来, 如沧海一粟, 一种虚无的情绪油然而生。三抱负无以实现, 一心忠于朝廷却落得贬谪的结局, 一心想建功立业, 却无机会。渴望能借“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摆脱困境, 但终究不得。最后诗人以江水、明月为喻, 提出“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经过一番哲学思辨, 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由悲而喜, 开怀畅饮。通篇可以看出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 显得深沉蕴藉, 却缺少了豪放的味道。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苏轼浓墨重彩刻画了周瑜的意气风发、年轻有为及婚姻生活的美满舒适, 暗中与诗人此时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周郎赤壁”几个字写出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事业周瑜因赤壁之战名扬天下, 而作者半生颠簸, 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 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 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最后感慨“人生如梦”, 既是指人生像梦一样短暂, 自己年近半百却一事无成;又是指人生既然像梦一样, 在梦里有功无功无所谓。这是自我解脱, 有一种淡淡的无奈。

两篇作品中苦闷解决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其次是江水的柔美和奔放。

《前赤壁赋》中情景交融, 作者陶醉在美景之中:初秋时节, 清风阵阵拂来, 水面泛起点点银光, 作者和朋友喝着美酒, 不禁扣舷而歌, 吟诵着有关明月的诗句, 吟唱着婉转优美的乐曲;白茫茫的雾气轻抚江面, 水光和月光远处相接;小船随波逐流, 在这短暂的陶醉中, 作者感觉自己仿佛要羽化成仙。充分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 闲适洒脱的心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起笔高唱入云, 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 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以下“乱石”三句, 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生动描写, 刻画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使人心胸为之开扩, 精神为之振奋, 尽显豪放派的风格: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 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 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 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最后是历史人物的失败和成功。

赤壁之战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曹操和周瑜。这一仗中曹操中了反间计, 败走华容道, 丢了一世名声;周瑜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 英名远播。

《前赤壁赋》中缅怀的是曹操。“破荆州、下江陵”宛如破竹之势;其水军之多, 船队之大令人叹服, 曹操面对长江饮酒, 横执长矛吟诗, 视天下为无物, 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就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最终被周瑜打败, 而今安在?由败者曹操引发已悲, 抒发了“宇宙无穷, 人生短暂”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用“遥想公瑾当年”六句集中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先从“小乔初嫁了”从细节上写英雄生活的幸福。“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 风度翩翩, 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 稳操胜券。用“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水战的特点和周瑜的卓尔不凡的气势。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 他很渴望有周瑜一样的人物, 来扭转这一现状。这正是作者缅怀赤壁之战, 并着力刻画周瑜的思想感情契机, 同时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 为下文抒情蓄势。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 心实为己发。周瑜是宾, 自己是主, 寓主于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第12篇

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11级5班

李雨昂

试讲分数:74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过程与方法

诵读与品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首先由苏轼的字画作为导入点,同时提及,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近年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4/ 1

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平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提问: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

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

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下片:

1---6,回忆历史

7---9,抒写己怀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 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冈之美。

4/ 2

(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

“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平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

4/ 3

凉消沉的影子?

定**(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八、作业:

背诵本词,课外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第1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杭州市萧山区第五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陈胜良

一、导入

师:当代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在谈到词的诵读时说:声情随词情而变化,长吟短咏,抑扬顿挫。《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同学们觉得诵读这首词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生1:要读得豪放一些。

生2:要注意词的节奏。

生3:声音要洪亮。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师:诗词是用来诵读的。老师安排了一个活动:同桌对读。要求:认真倾听,并互相指出诵读的不足。

生1:对读。

师:请推荐你们的同桌来诵读。

(学生诵读。)

师:请你点评一下同桌的诵读,要实话实说。

生:他读得还是比较有感情的,语速可以慢一些。

师:点评得不错。有同学还要作点评吗?

生:他有两个读音错误,一个是“浪淘尽”的“淘”,应该读第二声。另一个是“羽扇纶巾”的“纶”,他读成了“lún”。

师:对了,这里应该读“guān”。“纶”是多音字,“经纶世务”的“纶”读“lún”。请同学自由朗读,尽量把声音放出来,把豪放的气势读出来。读后完成投影上的填空:

诗人,伫立于,看到,怀想,感悟。

生:诗人伫立于赤壁,看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怀想到了“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感悟到“人间如梦”。

师:谁有补充。

生:诗人还怀想到了“千古风流人物”和“一时豪杰”。

三、研读鉴赏

师:同学们很出色地完成了对这首词基本内容的梳理。看看,我们这首词的题目是……

生: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对吗?

生(意识到):赤壁怀古。

师:对了。“念奴娇”是词牌名。从题目看,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应该是我们解读这首词的关键。又有任务了:请同桌交流,就怀古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你很想解决,又能代表你解读深度的。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师:老师选择其中三个小组的问题。你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怀古”主要怀周瑜?

师:这个问题很有分量。

生:为什么要写小乔初嫁了?

师:不谋而合,老师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机会,哪一组来?(学生举手)好,你们的问题是?

生:诗人写周瑜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师:三个问题都很关键,而且都是围绕“周瑜”的,那我们先来看看“周瑜”在词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请同学们先读读有关写“周瑜”的句子。

生:读“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师:上片有没有写到周公瑾?

生:“三国周郎赤壁”。

师:你来说说周瑜是怎样一个人?

生:英俊。

师: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雄姿英发。

生2:从“羽扇纶巾”可以看出他的从容闲雅。

师:从容闲雅,概括得不错。你能用自己的话对“羽扇纶巾”作一下描述吗?

生1:拿着扇子,哦,是手摇着羽毛扇子,头上带着青丝带做的头巾。很是儒雅。

生2:“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说明他很有军事才能,指挥若定。

师:有道理。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生:当时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布阵江面,气势逼人,周瑜指挥若定,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

师:同学们好象忽视了“小乔初嫁了”,为什么要这样写?据老师所知,赤壁之战时,小乔可是出嫁十年了。苏轼有何用意?

生1:与小乔的感情如初。

生2:我觉得故意这样写是为了映衬周瑜的年轻、英俊、潇洒。

生3:我认为苏轼这样写说明周瑜是个很懂感情的人物。

生4:周瑜在生活上的儿女情长,更衬托出他在战场上的大将风度。

师:分析得有道理,情场得意,战场也得意。我们能不能用词中的一个词语来定位周瑜?

生:“风流人物”。

师:风流人物到底是怎样的人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有关“风流人物”的句子谁背一下?

生齐: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不是风流人物?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不缺武功,但缺少文才,成吉思汗更没有文才。

师:那请你为“风流人物”下一个定义?

生:风流人物是具有文才武功的人。

师:如果说到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汉末英雄曹操是不是?

生:是。

师:曹操“文”体现在?

生:他是文学家,写过《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师:曹操可是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为什么苏轼不选曹操作主角呢?

生1:曹操是赤壁的失败者。

生2:曹操的形象不佳,他是个奸臣。

师:这是真实的曹操吗?

生:不是,是《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

师:文学形象可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形象。

生1:《赤壁赋》已写过曹操了,这里再写,就重复了。

生2:周瑜年轻,曹操年纪大了。

师:有道理。大家再联系一下苏轼。此时的苏轼是怎样一个状况?

生:四五十岁了,被贬到黄州的。

师:现在看看选谁作主角好?

生:选周瑜作主角比选曹操作主角更能衬托苏轼的郁闷不得志。

师:苏轼当时已四十五岁,除了文名,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又有美人相伴的周瑜相比,内心有难以言说的痛。苏轼和曹操,一个是赤壁的失意者,一个是赤壁的失败者,两个人放在一起是……

生1:同病相怜。

生2: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对了,周瑜,他的青春年少、风流倜傥,这一切比照得苏轼自感黯然,选择周瑜是对自我人生落寞的一种祭奠。曹操安在?周瑜安在?更何况一介微官呢?面对此情此景,苏轼不禁感叹“人间如梦”。

四、主题探讨

师:“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两句真是写得太好了。老师还想请同学来读读。

(一生朗读,语气显得平淡,情感苍白。)

师:再读得缓一些,深沉一些。

(该生再读,有所改观,但还不能让人满意。)

师(示范性地): “一樽还酹江月”。

(该生胸有成竹地点点头。)

师:有把握了!再读一遍。

(这一次,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师:好,我们一起再来体验一下。

(生齐读最后两句诗。)

师:老师读书时,课文的最后两句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我想啊,不管是“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专家们的选择肯定是有道理的。老师今天想让同学们当一回教材的编者。(投影)

如果你是教材的编者,你会选择哪一个版本,请向主编简要陈述理由。

(同桌交流。)

生1:我选择“人生如梦”,理由是:这首词主要抒发的是诗人被贬黄州的郁闷不得志,抒发的是他个人的情感,感叹的是自己的坎坷人生。他的人生就像一场梦。

生2:我选择“人生如梦”,我的理由是,“人生如梦”的抒情范围小,诗人怀古抒情,可以在与周瑜的对比中,更显出自己的黯然。“人间如梦”范围大,但不能深入挖掘诗人的情感。

生3:我选择“人间如梦”,我的理由是,“人间如梦”涵盖的面大,它包括“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苏轼是豪放派诗人,是一个胸襟坦荡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不会被个人的厄运困得无法解脱。

生4:我选择“人间如梦”。苏轼外道内儒,因为太有才能而遭人嫉恨,他们就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出几句诗,在皇帝那里诬陷苏轼反朝廷,酿成了“乌台诗案”,苏轼在牢里关了103天之后,被流放到黄州。这个时候的他,对人世是绝望的。因此,他到佛教、道教中寻求心灵的安慰,炼就了旷达的人生态度。当他站在长江边上,看滚滚东逝水,眼前浮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坎坷人生,同样浮想起历史上的人们,“人间如梦”就是浮想联翩后的感叹。

师:说得太好了。老师也想把观点拿出来和同学分享。我选择“人间如梦”,我的理由是:首先,从整首词来分析,词的开头,以“大江东去”作背景,演绎了“千古风流人物”的悲喜人生,然而,这一切最终逃不过“过眼烟云”四个字。这很符合人间如梦的意味。第二,面对如画江山,面对如斯的逝者,苏轼对人生有了很深切的感悟和深刻的思考,这思考和感悟,有悲凉,有旷达,有感伤,有乐观……“人间如梦“仿佛要告诉我们:谁的人生不是梦呢?这样,苏轼的失意、感伤、达观,就跳出了一己的感怀,而上升到了群体性的感怀。他的洒酒祭月是对自我人生的祭奠,更是对千古风流人物人生的祭奠。

还有许多同学想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请大家把自己的思考化成文字,探究“人间如梦”和“人生如梦”。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为什么?那是因为苏轼用他的旷达、广博、深厚,他的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声情”去呼应苏轼的“词情”。(师生一起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专家点评(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导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力教授)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研读鉴赏时紧扣了“本色”两字。

首先是以学情为基点的本色鉴赏。课例中探究的主要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包含的思维量和对思维品质和能力的要求更高,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幼稚,也许会不合教师的心意,但幼稚,正说明需要教师的引导。真正应该让教师感到可怕的是学生提不出问题。以学生的学为基点,是一种本色的鉴赏。

其次是以教学必需为前提的本色的拓展。本课例教师的主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拓展上,即引进了两个对比的对象,一组人物和一个人物。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还是“曹操”,他们都是课中的“闲笔”,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教学进程的需要,必需时就用,没必要时就不用。拓展是对文本的一种解读,对教师而言,拓展是为了引导,拓展是为了引发思考,拓展更是为了生成教学资源。

第三是以学生成长为着眼点的教学细节本色处理。诗歌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根据场景的需要,机智地改变设计,比如课例中请一位同学朗读,但学生第一遍朗读不理想,本来可以换个同学再读,但这样的话,即使第二个同学读得很理想,味道就变了,无法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性。于是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简要的指导后,依旧让这个学生读,第二遍读的效果有些出来,随即教师作了一次示范性的诵读,教师本想让学生坐下了,忽然发现学生听了示范后胸有成竹地点了点头。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让他三读“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个小小的环节应该给我们很多感悟。什么是课堂的本色,本色应来自于学生的欲求。表面上,教师只指导了一位学生诵读,但是,这个细节会长时间地留在这个学生心里,也许他会爱上诗。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们也会在这位同学的诵读成长中感悟到自身的成长,本色鉴赏关注的是学生自主性的成长、可持续性的成长。

上一篇:咬定质量不放松下一篇:浅谈广西水彩画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