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与文化概述

2024-09-10

南京历史与文化概述(精选6篇)

南京历史与文化概述 第1篇

十一、清代的东南重镇

明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1628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不久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其中著名的起义领袖有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外的万岁山(今景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一)短暂的南明王朝

明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了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地方性政权,统称南明王朝。

(1)南明弘光朝廷的覆亡

1644年,福王朱由崧(万历皇帝之孙)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年号“弘光”,史称南明弘光政权。弘光政权腐朽不堪,第二年(1645年)就被清军消灭了。

(2)清初江宁府

清军占领南京以后,将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在南京设两江总督,官居一品,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改明皇城为驻防城,由江宁将军驻守,南京成为清初统治东南的中心。

明代国子监(今四牌楼东南大学一带)改为江宁府学;明代武庙(在今市政府大院内)改为文庙;明代应天府学(在今夫子庙)改为江宁上元两县县学,今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仍是江苏、安徽两省“乡试”(考“举人”)的场所。

(3)郑成功“白土山之役”

南明弘光王朝覆亡后,明朝遗臣们又在福建、浙江分别拥立了皇室后裔唐王、鲁王,继续进行抵抗清军的活动。

1659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南明唐王大将郑成功,联合浙江鲁王政权的大臣张煌言,进攻清政府的东南重镇南京。

7月上旬,郑成功率大军乘船在南京仪凤门附近登陆,然后分别在城周围建连营83座,将切断水陆交通,将南京城重重包围起来。

清军采取诈降之计,突袭郑军总部白土山营寨。郑军无力抵抗,四下溃逃。“白土山之役”使郑成功的军队损兵数万,十多位大将战死。郑成功只好退回厦门,此后再也无力北伐,其抗清斗争被迫退回东南沿海地区和海上。后于1661年3月收复台湾。

(二)康熙乾隆下江南与“金陵四十八景”

16世纪末,东北女真族在其首领努尔哈赤(1559-1626)的统领下,逐步壮大。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1626年,改女真族为满族,改金为清。

(1)清王朝的兴起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次年,努尔哈赤迁都盛京(今辽宁沈阳)。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其第八子皇太极即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建州为“满洲”,改女真族为“满族”。

1643年,皇太极去世,其第九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1644年五月,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军击败李自成军,将政权从沈阳迁至北京,建立了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2)康熙乾隆六下江南

江南的局势稳定以后,清政权对于南京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作用十分重视,这样,就导致了康熙皇帝的六次下江南。数十年后,乾隆皇帝效仿其祖父,也先后六次下江南。

康熙皇帝南巡时,有五次住在江宁织造府,一次住在江宁将军署。乾隆皇帝六次都住在以江宁织造府扩建的行宫里。“大行宫”之名由此而来。

(3)金陵四十八景

金陵名胜,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顾起元《客座赘语》,其中有《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景各为图,图各为记,记各为诗”,这“四十景”也就成了后世作金陵景物图咏的蓝本,但所绘之图现已不知下落。

清初,“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又绘制《金陵四十景图》,周亮工为这部图册写了题跋,回顾了“金陵山水,旧传八景、十景、四十景,画家皆图绘”的历程。高氏这一组金陵景物图后来刊入康熙《江宁府志》。

大约在乾隆年间,“金陵四十景”发展成为“金陵四十八景”。

(三)文学艺术

(一)三部文学作品

清代前期的三部著名文学作品——《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是以金陵为主要的背景写作的,并且书中有不少关于金陵景物的描写。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代孙,所写《桃花扇》是清代成就最高的一部戏剧。《桃花扇》以明末南京为背景,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深刻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弘光小朝廷奸臣当道、昏君误国的兴亡教训。

《儒林外史》被誉为“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南京的客居地“秦淮水亭”完成的。《儒林外史》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婪吝啬,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伯父和父亲,曾经先后四代在金陵拉任“江宁织造”官的要职达60年之久,从而构成了《红楼梦》的重要历史背景材料。《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二)“金陵八家”画派

明末清初,大批富有个性和文人学养的明朝遗民画家聚居南京,隐居市井、山林而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授徒为生;又常常聚一在起,以诗文书画相与酬唱,其画多以山水见长,多取材于南京、江淮一带的实景。

于是金陵画坛上出现了八位笔墨投契、互通师表的知名画家,人称“金陵八家”,即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叶欣、胡慥、吴宏、谢荪等。“八家”中尤其以龚贤、高岑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极其深远。

(四)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清朝经过“康乾盛世”的一段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之后,到了道光皇帝时,整个国家已经处于内外矛盾交织、上下危机四伏的境地。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帝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量很有限,同时也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了限制了对外贸易规模,这给英国商品的向中国输入以顽强的抵抗。

(1)鸦片战争的爆发

1840年6月,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保护鸦片走私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英军先后攻陷虎门、厦门、舟山、宁波、吴淞、镇江等地,打开了通往江南重镇江宁(今南京)的门户。1842年8月初,英军战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

军事失利的清朝派两江总督牛鉴和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为代表,与英方交涉,在位于南京市狮子山西麓的古静海寺开始中英和约谈判。

(2)《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2年8月29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于南京江面上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有:(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2)清政府向英国赔偿军费、烟费共计白银2100万元;(3)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4)英商进出口货物所交纳的关税税率,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五)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以捐税形式转嫁到民众身上。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2)定都天京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进行了北伐和西征。(3)天京事变

1856年8月,发生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的“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2万人丧生。

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给太平天国带来严重后果。(4)天京保卫战与起义失败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面临险恶局面,洪秀全为挽救危局,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为英王和忠王,使太平天国后期军事斗争出现新转机。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族弟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一个里程碑。

1864年3月,天京遭合围变成孤城。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六)南京近代工商业和教育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起,以李鸿章(1823-1901)为代表人物的一批清政府官僚,掀起了大规模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热潮,开始“洋务运动”。

(一)金陵机器制造局 金陵机器制造局位于南京市区中华门外晨光机器厂内,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开办较早、规模较大的工厂,占地面积约3800平方米,创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

1865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为两江总督,将其先前在苏州创办的西洋炮局也迁至南京,开办了中国近代四大兵工企业之一的金陵机器制造局。

现存制造局厂房7处,每厂门上均有横额,并书有建厂年代和厂名。其中以机器大厂规模最大,如今厂房保存完好,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水师学堂位于下关挹江门附近,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于1890年,是张之洞为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学堂相抗衡而建立的。

堂内开设驾驶、轮机、鱼雷3个班,每期学员120名左右,教员大多为英国人。课程有英语、机械、航海、天文等。

(三)三江师范学堂

1902年,两江总督刘坤

一、张之洞向清廷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所在地江宁创办三江师范学堂。

1905年改名两江师范学堂,1915年改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再改名东南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校名先后改为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直至1928年5月定名为中央大学。

1952年7月,教育部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形成今日的9大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和江苏大学。

(七)夫子庙和江南贡院

(一)夫子庙

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原来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始建于北宋1034年。

夫子庙以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气势磅礴,为全国照壁之最。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殿、学宫、尊经阁和明德堂等。

(二)江南贡院

位于学宫东侧的“贡院”,始建于南宋1168年,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居全国各贡院之冠。整个贡院成正方形,内有号舍(俗称考棚)20644间,一人一间,每次考试可容纳2万多人。

目前已经复建江南贡院陈列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

(八)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位于白下区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是一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俗称“九十九间半”,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一)甘氏家族

甘氏家族为江南望族,是南京著名的文化世家,以藏书、文学、地学闻名。因甘熙在家族中名望最高,因此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

(二)故居布局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雍正初年,兴起于嘉庆年间,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旅游价值。甘熙故居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由六组建筑所构成,其中五组坐南面北,一组坐东朝西,由多进、穿堂庭院式住宅所组成。

(三)建筑艺术

甘熙故居在建筑装修上颇有特色,传统的石、木、砖雕细腻的装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筑细部变化无穷,它们在建筑装饰艺术中独具一格,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

木雕主要集中在格扇门及梁枋等建筑构件上,如门裙板上刻有花鸟、虫兽、山水、人物等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砖雕构图灵活,内容涉及戏曲、故事、书法、花卉、山水等,刀法简朴,线条协调,清晰细致,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四)津逮楼

津逮楼是甘家建造的江南地区最大的藏书楼。甘氏自清代中叶迁居南京城内,世代书香,并悉心收藏乡邦文献、历代典籍,藏书10余万卷,为当时金陵之最。

其中所藏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为传世孤本,现为北京图书馆收藏。甘熙故居于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

南京历史与文化概述 第2篇

2.与青奥共成长!(Grow with YOG!)成为南京市申办2014年青奥会理念口号。

3.中国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七大古都”增加了安阳。南京市人民政府位于玄武区。市委书记朱善璐,市长季建业

4.民族:南京市共有51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56%。少数民族以白下区的止马营、朝天宫两街道的回族为最多

5.宗教:全市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五个宗教,信教群众近30万人,宗教教职人员300多人,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有289处

6.语言:南京大部分地区通行南京官话,南京官话属于汉语言北方方言区江淮官话。

7.城市精神: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

城市象征:辟邪

市树:雪松

市花:梅花

市歌:《茉莉花》

别称:冶城、越城、石头城、秣陵、金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蒋州、上元、白下、集庆、应天、江宁、天京、龙盘虎踞、六城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开明之城、钟山风雨帝王城

8.2009年南京云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9.中国四大名锦: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杭州和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南京为四大之首。除“挑花结本”、“通经继纬”以外,夹金织银也是云锦一大特点。

10.南京的阅江楼是我国继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之后的吴楚第四名楼。

11.天王府——太平天国王府遗址,又称“煦园”,是一座颇具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明代曾为沐昕府第,清代设两江总督衙署于此。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将两江督署改建为洪秀全的天朝宫殿(天王府)。

12.朝天宫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现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1956年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五世纪末,在今朝天宫所在的冶山就曾建筑南京最早的城邑——冶城。

13.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至康熙皇帝南巡时,在此登临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楼基座上树碑建楼,并更名为“碑楼”,故而鼓楼有“明鼓清碑”之称。

14.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 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

15.栖霞寺坐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起永明元年(483),隐士名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1919年重建。后为今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16.江南第二泉位于雨花台东岗,原名雨花泉,因清泉一泓在永宁寺内,又曾称永宁泉。宋陆游品为第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赵谦为其书题“第二泉”匾额,后毁无存。

17.甘露井与第二泉相对而望,据载,此井是南京最古老的井之一。

17.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18.南京梅花山处于明孝陵南,原为东吴大帝孙权墓地所在,又称孙陵岗。梅花山遍值猩猩红、骨里红、照水、宫粉、玉蝶等珍稀品种,是南京人踏青赏梅的胜地。山上有观梅轩,博爱阁等景点。

19.秦淮河风光带1990年入选中国旅游胜地40佳之列。

20.南京金牛湖有“天然氧吧”之誉,为国家AA级风景区,南京新55景之一,堪称“江北第一景”。目前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国家森林公园,南京市十大风景区,金陵新五十五景之一。

21.南京总统府,迄今有600年历史。明朝初年曾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为“行宫”。

22.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天王府)。

23.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号攻陷南京,4月24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红旗插在了门楼上,建立人民政权。毛泽东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4.毛泽东《毛主席诗词》,描写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

钟山(今紫金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5.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考古发现,大约 30万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类活动,6000年前南京就出现原始村落,聚居着本地原始居民,时至今日,已经历了无数世代生息繁衍。“湖熟文化”之称。

26.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为南京至今。

27.乌衣巷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那首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对此处的感慨。

南京历史与文化概述 第3篇

扬子饭店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原下关区)中山北路599号,是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1912年的多层建筑带有典型的法式乡村建筑风格,却选用了中国化的明城墙砖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扬子饭店最初由法国人法尔里(Farrel H.A) 出资,后由英国人威廉·博耐登(William Walter Brydon)所有,是南京近代第一所由外国人出资并主持经营的旅店。

历经百年,扬子饭店早已结束作为旅馆的生命周期,优良的材料和建造工艺却使得建筑本体得以保留, 在南京明城墙申遗的大背景下,对扬子饭店的保护性修缮于2013年底正式启动。藉此机会,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这座独特的建筑,她所蕴含的文脉也获得了新生,并通过建筑和材料的语言清晰阐释。(图1)

2. 从植根到深埋——扬子饭店的历史回顾

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开通,南京下关在正式开埠13年后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随着西方侨民的大量涌入,居住和接待的需求也日益提升, 扬子饭店的建设时期谋和了历史的背景,这也为其日后的兴盛奠定了基础。1932年,《旅行杂志》 第6卷10号的《南京之旅馆》一篇中提及扬子饭店的设置为“一应俱全”,这在当时的南京只有两家旅店(另一为惠龙饭店)能达到标准,其房间价格为10-20元,也远超行业平均标准的十余倍。(表1)然而,1937年南京沦陷后,扬子饭店步入了快速下滑的道路,最终在1952年停止营业。

(数据来源《旅行杂志》第 6 卷 10 号的《南京之旅馆》)

扬子饭店的运营状况受社会局势影响较大,按历史时期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912-1927年为第一阶段。是时中央政府控制力有限,军阀混战,但南京总体和平的局势促成了扬子饭店的良好经营。饭店当时的常客包括了外国领事机构、金陵关、洋行等机构的西方人员,以及中国的高级职员和达官贵人。

1927-1937年为第二阶段。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定义南京为“首善之区”,进行了现代化的都市规划和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山大道全线通车后,扬子饭店借助下关滨江这一地理和交通的优势,达成了“外侨之来京者,都下榻于此,平素营业亦称不恶”的繁盛运营。(图2)外国使节和政府要员的入驻为饭店同时带去的了利润和声誉,南京的“首都十年”是扬子饭店发展的黄金年代。

1937-1949年为第三阶段。在此期间,中国先被卷入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经历了内战,扬子饭店饱受战争创伤。在日本占领南京时期,扬子饭店遭到了劫掠,博耐登一家被迫移居上海,饭店由日本人宫原静雄继续经营。1945年,博耐登回到南京复业经营,但在混乱的政局中客源也日渐萧条。

1949-1952年为第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带来了全新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在这种巨大的挑战下,扬子饭店的营业最终无以为继,并与1952年8月歇业。

1952-2012为第五时期。扬子饭店歇业后, 博耐登一家于1953年移居上海,夫妇两人在1954年和1965年相继病逝,因资料丢失,他们的后人无法继承房产。扬子饭店于1965年正式交由南京市公安局下关分局,并一直使用至2013年扬子饭店保护性修缮开始之时。

从植根南京到黯然隐去,扬子饭店作为旅馆的四十年虽短,其蕴含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却意义非凡。 作为明城墙砖建成旅馆的孤例,她的建造技术在今天看来仍值得借鉴,引发的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更发人深思。

3. 由陌生到认可——扬子饭店的建筑与文化要素

扬子饭店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337平方米,地面最高处三层,其余多为双层, 另有地下层一处和二层附楼一幢。这一系列建筑分为多期建造,使用的建筑材料也不尽相同,从德国生产的钢梁到中国辉记营造厂制作的木地面,中西方建筑材料和工艺的融合造就了扬子饭店建筑元素的与众不同。

3.1西方建筑文化的输入——由殖民外廊式起源的建筑形式

为适应南京潮湿而炎热的夏天,法尔里在扬子饭店初建时选择了殖民地外廊式的建筑样式,用意是营造凉爽的居住环境。在1913年的明信片中, 扬子饭店的形象是砖木混合的外廊式双层小楼,并被冠名为“Yangtse Villa Hotel”。(图3)1914年, 南京国民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变卖拆卸于明皇城的城墙砖,法尔里抓住机会大量购入了这种廉价却优良的建筑材料,从而迅速扩大了扬子饭店的规模。 建造者在水泥铭牌上留下了各期建筑完工的时间,可以确定的是1912-1917年之间,扬子饭店完成了四个时期的建设并最终达到今日的规模。(图4)

1|1920年代的扬子饭店(图片来源www.google.com)

2|扬子饭店区位(底图为1941年南京地图,底图来源www.google.com)

3|明信片中的扬子饭店(1913年,图片来源www.google.com)

3.2对西方建筑文化的认可——创新的建筑功能

“扬子饭店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面阔34米, 进深28米,房间总计82间,除客房外,其他房间则被用作餐厅、酒吧间、舞池、弹子房、会客厅、 理发店、小卖部等等。”这一描述中的数据未必准确,但可以看出,与中国传统客栈的食住结合相比, 扬子饭店的定位是综合性更强的社交场所。正因此, 她的每一期建设都拥有独特的功能目标。(图5)

饭店的一期为二层,均用作餐厅;二期地面三层为客房,地下一层为设备间和办公室;三期局部二层,为娱乐和生活功能;四期二层,独立使用作为高规格接待。前三期的功能围绕客房展开,依次布置于内天井的东、南、北三侧,四期为保证私密性独立在外,置内天井西侧。这种空间布局颇有中国传统四合院的风韵,其功能却完全按西方标准设计。独立的卫生间,由地下层贯穿各层的设备管道, 位于客房区中心的行李井,尤其舞池、酒吧间这类大空间的出现对营造商的建造技术和材料选用提出了考验,推进了当时国内建筑技术的发展。

3.3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多样的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

扬子饭店的建筑材料由城墙砖、木材、钢铁和玻璃组成,前两者取自中国传统建筑,后两者则代表着西方现代建筑独特的先进性。

4|扬子饭店的四个建设周期(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1)酒吧间,(2)客房,(3)城墙砖外墙,(4)德制钢梁(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6|扬子饭店修缮设计鸟瞰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值得一提的是,扬子饭店初建之时市面上并未有城墙砖流通,因此一期的砖墙是由大量定制的红砖和少量装饰用青砖砌成的,与传统青砖形成了尺度的对比,提升了建筑外观的识别度,作为折衷的是,砖缝应用了中国传统的“元宝缝”,在近观时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这种设计的构思在城墙砖引入后被放大,典型的法国乡村式建筑体量和拱券门窗洞代表着西方的建筑文化,方整砌筑的城墙砖却又隐约散布着独特的中国建筑韵味。

4. 基于文化理解的建筑更新——扬子饭店的保护性修缮

扬子饭店的保护性修缮计划于2012年正式提出,贯穿修缮设计的原则是对有形文物和无形文化的双重保护,恢复扬子饭店的旅馆功能,同时提升建筑的使用品质。修缮设计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三点:

(1)原有设计的优异之处,予以借鉴和保留;

(2)原有设计的不足之处,予以整改和摒除;

(3)原有设计未能实现之处,予以增加。

4.1建筑布局的重塑

扬子饭店在南京市公安局下关分局使用期间, 人为增加了多处违章搭建,修缮设计拆除了多处后加隔断,恢复了南入口、北入口、内天井多处的历史原貌。同时,当时建设遗留下各种问题也得到解决,一到三期之间增加天井平台完善了步行流线, 四期的标高通过调整得以其他各期协调。景观设计复原了扬子饭店原有花园布局,解决的场地内原有的交通和排水问题。(图6)

4.2建筑功能的恢复和提升

扬子饭店百年前拥有的先进建筑功能如今已不合时宜,修缮设计通过建筑和文化价值的双重分析, 对原有功能提出了保留、更新和改造的策略。

4.2.1对原有主要功能的保留和更新

餐厅、客房、酒吧间等大空间是必须完整保留的功能,这些旅馆的必备功能将以其历史原貌得以再次呈现。连通这些功能的楼梯、过廊和敞廊将在保持原风貌不变的情况下略做更新,主要体现在标高的调整和部分不合理廊道的通达性更新上,目标是更好地为主要功能服务。

4.2.2对次要和落后功能的整合及改造

受到建筑材料的约束,扬子饭店的地下层和三期存在着十余处面积小于5平方米的单间,这些曾经附属用房在如今已不堪使用,修缮设计整合了这些房间,通过打通非承重隔墙的方式重构起数个大空间并引入了会议、办公、机房等功能。

4.3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的更新

由于对建筑材料品质的执着追求,百年之后的扬子饭店除外窗和屋面已部分损坏外,砖、木、钢构件均保存良好。修缮设计按照历史风貌修复了外窗和屋面,对卫生间、厨房等有防水和荷载要求的区域进行了钢筋混凝土浇筑楼面的更新。

4.4建筑设备的新增

利用建筑原有的行李井、排烟道等竖向井道, 修缮设计增加了全套的给排水、智能化和空调系统, 这些系统的竖向走线隐蔽在原有井道之中,末端通过与新制天花的整合得以隐藏。

5. 结语

扬子饭店作为西方建筑文化在近代南京扎根的独特案例,在沉寂了50余年后,借助城墙砖这一中国建筑元素获得了新生。在建成后的百年的风雨中,藉由建筑承载的中西建筑文完成了多次的碰撞和致敬,伴随着即将完成的修缮,必将再次得到传承和发扬。

南京历史与文化概述 第4篇

(一)

“钟山虎踞,石城龙蟠”,六朝古都南京乃东南重镇,三面临山,一面临江,山环江傍,地形险要,但从现代战争角度来说却是易攻难守。举世闻名的明城墙依山傍水,蜿延长达33.676公里。气势雄伟,又壮观,为世界上现存古都城墙之冠,是中国筑城建造史上的杰作。然而,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却于1937年底在侵华日军的狂轰滥炸中遭到极大破坏。

早在1935年,蒋介石和国民党最高核心层似乎已意识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难以避免,已下令部署首都防卫。任命中央军校副校长杨杰为军委会城防工程组长,工兵副司令林同济等为副主任。调集近万士兵和工人,在城墙上下进行国防施工。共修建暗堡260多处、炮台6座。还在城北挹江门附近,城墙山体下秘建地下城防指挥部一座,耗用钢筋水泥千余吨。杨杰将军等对官兵和工人们三令五申,务必爱护古城墙,施工中严禁使用炸药爆破,尽量人工开掘,国难当头之际,大家都认真照办了——那历经五六百年风雨沧桑的明城砖上都雕有明初全国各省、州、府无数的名字,本就都是历史文物啊。然而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可不会这么去想。

1937年12月7日,守城军总司令唐生智为了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断然拒绝了日酋松井石根的劝降书,日军全面攻城之战拉开至为惨烈的序幕。松井石根以“帝国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名义签发的“攻占南京”要领,提出“进行炮击夺取城墙”。随后,日军在向南京内郭阵地进攻时,使用野战炮、坦克、装甲车乃至飞机,向中山门、光华门、通济门和中华门等城门、城楼及各城门之间的城墙地段实施轮番轰炸。很遗憾的是年余前中国工兵、工人精心构筑的城墙工事暗堡和炮台大多未起到效用——被动防守是难以御敌的(湘军名将唐生智指挥战守失当也是事实)。成千上万名守军依托着城墙墙体仍浴血奋战,如守卫光华门和通济门的八十七师、教导总队的官兵们在城墙被炸塌后组织反攻,一再击退已冲进城的寇军。更有几位勇士抱着炸药,包围下城墙,炸毁日军战车,以血肉之躯搏杀。直到弹尽援绝,城池才告失守。那一段古城墙被炸为一片废墟,雄伟的中华门(即聚宝门)城楼在熊熊烈火中荡然无存。13日上午,百余辆日军坦克、装甲车边开火边冲进城,后边是大队步骑兵一路烧杀掳掠,其它如雨花门、水西门、太平门等内城门亦在日寇的攻城战中遭严重破坏。

20世90年代初,台湾著名的《传记文学》杂志曾刊登1937年底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两张老照片。一为日军某联队攻陷中山门、朝阳门时,官兵们立于垮塌城墙上举着枪刺和太阳旗狂欢狞吼;一为日酋松井石根在参谋长朝香宫亲王等将佐簇拥下骑战马进入中山门,举行“圣战胜利”入城式。正是这个自称“幼承汉文化熏陶”的大刽子手及其嗜血成性的同类有意毁坏着他称作“凝聚了东亚文化精华”之称的中国古都江宁(南京)……1938年初,因为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全世界,遭到欧美苏各国进步舆论的抨击与声讨。裕仁天皇迫于压力,下诏书召松井石根回国,退出现役。这个屠夫居然还不忘携回劫掠自南京的一块古城砖和一尊小玉佛。

松井石根隐身于京都古灵栖寺,拜佛诵经,但他并无忏悔之意,常吟咏自己作的汉体诗:“悬军奉节半星霜,圣业未成战血腥。何貌生还老瘦骨,残骸誓欲报英灵。”直到9年后日本已战败投降,这个恶魔终被盟军宪兵拖上东京巢鸭监狱的绞刑架。

南京自孙吴、东晋、宋、齐、梁、陈以来,寺宇甚多,闻名遐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许多寺宇、尼姑庵被日寇付之一炬。南京南郊的牛首山(又名天阙山)是佛教牛头宗的发源地,也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日军某族团在从汤山经江宁土桥进军途中,在淳化镇一带遭到后撤的俞济时部七十一军王耀武团的一次反击,被击毁战车七八辆,死伤近百人。日军遂被迫放缓行军速度,进至东善桥一带,以防止中国军队在附近牛首山上设埋伏为名,竟纵火焚毁满山古树佛寺,始建于六朝的幽栖寺以及幽静的文殊洞、观音洞等名胜均未逃出日军魔掌,重峦叠嶂、岚光苍郁,充盈着佛教文化气氛的牛首山在两昼夜熊熊大火中被烧成一片荒山秃岭,成百僧尼和山民惨遭日军杀害或死于烈火浓烟中,现场景况惨不忍睹。

遭到日军炮火轰击和纵火焚毁的还有南郊明代花神庙,城西水西门内的清真寺,江宁湖熟镇上的清真寺,城南花露岗下的相传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曾客居过的瓦官寺金栗庵。城北妙峰庵、祖师庵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日军攻陷南京后3个月内南京城内就有220多座寺宇道观被毁。

位于城西清凉山麓的扫叶楼初建于明末清初,为著名画家“半亩园居士”龚贤隐居之处,楼后即是善司庙大雄宝殿等古建筑,巍峨壮观。1937年12月14日,日军借口追击在这一带山寺楼宇间进行抵抗的中国参战宪兵二团某部纵火焚烧。并砸碎许多古代碑刻和梁柱。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美籍女教授魏特琳在1938年1月26日的日记里记载“……我去了龚家——明朝第一代皇帝赐予的宅第,这里已成一堆烧焦的木头和焦黑的瓦砾。”抗战胜利后,清凉山僧人寄龛勇敢地站出来,以其当年死里逃生的经历,控诉日军在城西汉中门至清凉山一带屠杀几千无辜同胞(包括和尚、尼姑和道士)的野蛮罪行,以及对扫叶楼、小九华寺、清凉寺、云香阁、崇正书院(明代御史名学者耿定向所建)等古建筑的毁坏。他的证词曾被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采用,广受关注。

“四方云山朝古刹”,佛门清静之地都难逃日军魔掌。城东北郊22公里外的栖霞寺被称“江南第一丛林”。寺后的千佛岩石窟群堪与敦煌石窟、云岗石窟相媲美。1937年12月初,二三万难民扶老携幼涌进古老的山门寻求庇护,寂然法师大智大勇,临危不惧,在国际友人辛贝格等协助下,在寺内外设立国际难民营,和僧人们奋勇救护,还救助过入寺躲藏的廖耀洒、黄植兰等国民党军官。难民营结束后,日军冲入栖霞寺,劫走大雄宝殿上如来佛祖塑像头顶毗卢帽上镶嵌的红宝石一颗,寺中明代经卷百余卷。几年前由传真法师倡议并撰剧本《栖霞寺1937年》拍摄成功并广为播映,影片大体上真实反映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史实。

1937年底,侵占南京的日军某部官兵在两名浪人带领下砸开市中心淮海路上的金陵刻经处,将工作人员未来得及转移走的佛教经卷劫走一千余卷,砸毁木质经版几百片。还进入后院园林,在刻经处创办者清末佛学家、进步思想家杨仁山居士的墓塔旁耀武扬威的举战刀枪刺拍照片留作纪念。

南京城破之初,冲杀进城的日军纵火焚毁了夫子庙的大殿、明德堂等部分古建筑,又焚毁了乌衣巷口的明代古建筑天禧长生祠,劫走祠内属于中央国医馆的几大箱明清版中医典籍及一尊宋代铜人(研究针灸之用),运回国内。尤为令人发指的是一些日军士兵杀人杀红了眼,踩踏过路上受害者的尸体疯狂地冲进距乌衣巷不远的一小巷中的正觉庵,对着庵内相拥相偎瑟瑟发抖的五六名老少尼姑一阵近距离射击,将明照等尼姑全部杀害。兽兵们还劫夺走正觉庵内的明代宣德香炉和一对清代大型青瓷供瓶。

(二)

日本当局在野蛮摧残,毁坏南京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存的同时,还精心策划和实施了对南京极其丰富而珍贵的图书、典籍的劫掠。1937年12月初,日本华中派遣军总司令部在东京帝国大本营授意下,成立了“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专门负责劫掠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图书文献。南京是中国的文化古都,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众多,公、私藏书和文物数量惊人。其中除部分(以南迁的北平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在南京沦陷前仓促迁移大后方外,大多数都落入了日军手中。如图书馆,规模较大的有成贤街上的中央图书馆(相当于国立图书馆),1937年拥有藏书15万册,西迁时仅带走了1万多册。城西盋山下龙蟠里的图学图书馆(前身为江南图书馆)拥有藏本24万多册(其中一半以上为宋、元明、清善本珍籍),1937年秋紧急转移走四分之三。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在“八·一三”淞沪大战打响时,择重要图书封存263箱,但迁走130箱时,日军飞机重点空袭中大校园,击中停在校园外的两辆国民党运弹药的卡车,造成大爆炸和人员伤亡,造成迁移图书行动的中断,令罗家伦校长痛心疾首。他留守在校内指挥数千师生撤退,直到队伍平安出城抵达江边码头,罗家伦才含泪恋恋不舍地上车离开三遭敌机空袭的美丽校园。

此外还有南京市立图书馆、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中央文物保护所、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各部会、各机关的图书馆、各科研文化机构的图书馆等。这类公共图书馆在南京沦陷时,均遭到日军的劫掠,据日本专家松本冈研究统计。这些被劫掠的图书共计844060册以上。战前,南京各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约142万册,其中遭日军劫掠的竟占60%以上,损失惨痛,令人发指。

民国时期,南京古旧书店大多集中于城南夫子庙的贡院街、状元境等古街小巷,共有问经堂、求知轩、翰文书店等20多家。此外,太平路上的萃文堂、朱雀路上的保文堂、杨公井的中华书店等也很有名气。这些书店大多经售明清古版石印本书籍及民国时期南北各地出版的书刊。每家书店的书刊至少有三五千册甚至上万册。南京沦陷之初,从中华门冲杀进城的谷寿夫指挥的第六师团最为凶残野蛮,几天内杀害平民5万多,城南中华路、三山街、奇望街等地尸体成丘,血流成河,夫子庙地区大火竟日。这些古旧书店一半以上被日军焚毁,成千上万册书刊化为灰烬。未被焚毁的书刊则被日军强迫居民用三轮车、板车拉往临时兵营供烧火取暖。

据南京市档案馆《南京文献》、《陷京三月记》等档案记载,当年南京还有大量的民间私人藏书遭到日军劫掠。例如家住城西龙蟠里3号古宅院的顾传贤家(其父顾云,为清末民初学者、诗人,著有《盋山集》等,与陈作霖、薛圣木、秦际唐等并称“金陵诗坛七子”)所藏2000多册古籍均遭日军劫夺。因日军洗劫南京之前几天,顾家七八口人已逃入宁海路上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内的国际难民区,才免遭屠戮。日军砸开院门,将清代红木桌椅连同藏书、文房四宝、古代字画,全部劫走。再如家住城南大石坝街59号的名中医石筱轩家,藏书丰富,闻名当代,仅珍贵的宋版医书《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等就达十几部,还珍藏有明代名医李时珍初刊印于南京书坊的《本草纲目》,被公认为国宝级医书。早年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统治南京时,曾受其首席日籍军事顾问冈村宁次(后来这个老牌日军间谍竟成为中日战争中华北派遣军司令官乃至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升任陆军大将,双手也沾满中国人民的鲜血)之委托,表示愿出价7万银圆求购“石家藏书”为石筱轩婉拒。此次被日军明火执枪劫去名贵书籍4大箱、字画古玩2000多种(其中唐伯虎、文徵明、赵孟頫、董其昌、恽寿平、龚贤等10多古代名家字画就达70多件,价值连城)。石家世代居住的三进宅院也被烧为废墟。这批书籍和字画大多很快就被日军辗转运回日本。国立编译馆大学图书编委会秘书、中央大学教授卢冀野原名卢前,家住中华门内赝福街(后迁剪子巷)为金陵世代书香名门,其住宅内所藏书籍不少于数十万卷,多有善本典籍。“自其祖云谷太史翰林院编修卢岑所遗留者为倭寇焚劫”……

按松本冈的研究统计:日军劫掠南京民间私家藏书为53118册。这虽然是不完整的统计,但已数目惊人,侵华日军在南京共劫掠公私图书至少89万少册。它超过了当时日本最大的东京帝国图书馆的85万册的藏书量。而当时日本的都道府县图书馆中最大的大阪府立图书馆藏书总量只有25万册。日本各图书馆所存藏书籍整体质量和价值也远远不能与劫夺自南京的书籍相比……

(三)

1938年3月,在世界进步舆论的抗议谴责声浪里,南京的野蛮大屠杀终告止息。3个半师团的日寇分批撤出城,城内仍有成万驻军,实行所谓的“皇道威慑”。其实维持秩序的日军宪兵部队又何尝是衣冠善类?他们仍常打家劫舍。这在近年出版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书里多有披露,兹不赘述。

据1986年日本《赤旗报》(日共主办)载文《日本侵略军进行的南京文化大屠杀》称:1938年1月22日,日军驻上海特务机关控制的华中“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派遣人员赶到满目疮痍的南京,决定暂将掳得的图书馆文献放一边,先成立了一个“学术资料接受委员会,又称“标本整理部”专门负责接收与整理劫掠来的文物古董与学术标本。

南京沦陷前,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迫分5次将大部分文物迁到南京。虽然国民政府指派杭立武全权负责指挥抢运走16681箱,未及运出的还有2953箱,分藏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朝天宫)与国府路(今长江路)上的国立中央美术馆中。日寇攻进城后即以重兵看管。然后,将1503箱工艺美术品搬迁到城中高家酒馆12号国民政府中央侨委会大院内暂存放,另外1000多箱由大队宪兵押送装车运往城北下关码头。装上由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二艘炮舰护送的“鹤见丸”号海轮,运回日本,存放于大阪千田兵站内。进行分类整理登记选册后,美其名曰为“圣战掳获物件”。侵略者们欣喜若狂,弹冠相庆。这些故宫文物多是珍贵的国宝,其中有清康熙、乾隆年间西洋各国进献的自鸣钟、羊毛印花织毯等精美工艺品,有《明实录》、《大清实录》、玉牒及清宫内务府档案等。日军劫走与损坏了其中的大部分,日本各博物馆的存藏得以很不光彩的大大充实。

位于南京城东的中央博物院建于1935年,尚未全部竣工,但其宏大规模已初见雏形。中西合璧式的宫殿型建筑,琉璃瓦大屋顶金碧辉煌。国民政府为筹建国家博物馆拨出巨款,由行政院发文,几年里从全国各地征集来大量各种珍贵文物。日军仅在此就抢走了1679种,计420大箱。其中有从陕西岐山、宝鸡征集来的战国大型青铜礼器31件,山西赵城县辽代佛寺壁画4块,从南京栖霞山齐塔内出土的南齐石刻佛1尊,元青花瓷梅瓶2件,乾隆五彩瓷扁豆等8件,同治五彩瓷盖盏碗20件及上万件古砚墨、象牙屏风、对联字画、古代服饰衣物等珍贵文物。

南京许多古建筑上的有文物价值的构件也被日军劫走。如朝天宫正殿屋脊两端安装“鸱吻”一对,也称“鸱尾”,用以禁压火灾。这种起源于东晋时期的神秘装饰物,曾被唐代高僧传至日本,在日本被视为国宝,出现在京都灵栖寺、奈良招提寺等寺宇的大殿顶檐。日军攻占南京后,竟将朝天宫的“鸱吻”拆卸下来,送回日本。东郊衡阳寺在南京攻守战中被日军炸毁,寺中的两尊宋代鎏金铜佛和乌檀木雕成的梁代高僧宝志和尚座像等全被日军劫走……南郊雨花台附近普德寺内供奉的500尊明代铸的铁罗汉中最具形象的3尊阿罗汉(在日本被尊奉为战神之一),则被日酋谷寿夫和派遣军副参谋长柳川平之助下令拆下运回国安放被劫走的还有南京地区各政府机关与科研文化单位收藏有大量的极为丰富多样的学术样本,如十几头白垩纪恐龙化石、寒武纪鹦鹉螺、龙鱼化石、全株硅化木等。

从1938年2月起,日军将10万多件学术标本和1500多箱考古资料全部运至标本整理部,进行整理,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3万多件装箱运回日本。

1938年3月6日,日军“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的文化特务组第二次来到南京,住进国府路(今长江路)的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本部大院,开会策划部署了劫掠图书文献的工作。在驻扎在仅一墙之隔的国民政府大院(即清代两江总督府,1946年后为总统府)里的日军十六师团司令部和驻中山东路上中央饭店的宪兵大队部协助下,从3月14日开始,出动军用卡车31辆、官兵400人、中国劳工2930人,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南京各部门、单位的图书60多万册全都运至珠江路942号原中研院地质调查所一座花岗石砌的3层大楼中,依次堆成200多座像小山似的。派重兵把守,戒卫森严。在这些被日军劫掠的数量巨大的图书典籍中,还有许多世所罕有,价值连城的善本珍籍,如宋版书《三朝北盟会编》、《五岳志》、《孔氏谈苑》、《大金国志》、《中吴纪闻》等4100多种;明朝的《永乐大典》抄本190多册(不全),原版《鼓掌绝尘》、《三言二拍》、《清波漫笔》等5000多种。这些善本珍籍被劫后在我国已绝版,或无法凑全,以至于解放后,我国王古鲁、郑振铎、孙楷第等一些文史学者为了研究古典文学,不得不赴日本去各图书馆查阅,拍摄微型胶卷再携回国……此外还有《清朝历代皇帝实录》抄本3000多册以及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10套等,这些无比珍贵的书籍文献直到战后都没有归还给中国,给历史留下严重的缺憾。

(四)

如果说,南京沦陷初期,日寇施行的全方位的杀戮和文化劫掠是疯狂的、完全没有节制的犯罪行径,那么,在其后的七八年里,在这座笼罩着悲情,愁云惨淡的六朝古都,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南京市民们并没有屈服。人们以各种隐蔽的形式进行反抗,发生在1939年6月间的日本公使馆毒酒案即由军统地下人员王高科等人策划,詹长炳、詹长麟兄弟冒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给了日伪一次当头棒喝,令侵略者惊恐万状。

而1942年底发生在南京的日军盗掘唐玄奘法师顶骨事件又一次勾起南京市民们对血腥往事的沉重回忆,一时舆论哗然,引发了各界的强烈抗议……

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高僧和佛学理论家。他不辞艰险西去印度求经,历时19年,归国后在唐长安慈恩寺翻译佛经著作,逝世后迁葬于樊川北原,建塔宇,名兴教寺。他的头顶骨在唐总章年间迎至终南山紫阁寺,上建五重塔。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波及寺塔。宋朝天下稍平定,长干寺演化大师可政传得顶骨,遂将其带回金陵,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葬于古长干寺内的东冈,上建白塔。宋《景定建康志》和元《至正金陵新志》均有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工部左侍郎黄立恭奏请在长干寺遗址建浮图九层(永乐六年毁于大火)。在此施工期间,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玄奘顶骨迁葬于寺的南冈,上建三藏墓塔,为喇嘛塔形式。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在这一带建造大报恩寺,其中琉璃塔称“天下第一塔”。在三藏塔前建三藏殿,太平天国时期,大报恩寺塔毁于兵火,三藏塔的上部遭到破坏,被土覆盖。但三藏殿完好。1942年深秋的一天,一直盘踞在金陵兵工厂一带的日军高森部队驱使几百名南京工人在三藏殿后的小山包上施工,欲建一座神社(用以祭奠战死的日军官兵)。无意中掘开一个洞,发现内有石条盖板,掀开石板,发现一只石函,双面上刻着字,周围散布着古钱币,并出土一尊小金佛像,日军指挥官匆匆赶来,立即封锁了现场,进行戒严,撵工人们回家,并由日军几十人连夜挖掘。对外界严密封锁消息,此事直到1943年2月3日才披露于汪伪的《民国日报》。

1943年,日军因舆论所迫,在发掘的现场,由日方高森大佐等人将出土文物移交大汉奸伪外交部长褚民谊。移交的文物中有顶骨(约二寸宽四寸长),金质佛像一座、纳骨小龛及银锡制箱、石龛、黄铜佛器、瓷器、玉饰珠宝、古钱等,分装于10个盒子,后陈列在博物馆内二楼。而发掘和研究报告则由日伪文物保管委员会谷田阅次完成。日伪为了掩盖盗窃玄奘顶骨的丑行,并利用玄奘法师的中外影响来捞取资本,为汪伪政权打气,遂决定将玄奘的顶骨及石函重新安葬。后选定城东紧傍台城和玄武湖的小九山(古覆舟山)上仿西安兴教寺玄奘塔形式建五层楼阁式砖塔。1944年10月10日,三藏塔竣工之时,日伪还大张旗鼓、兴师动众地举办了玄奘顶骨的“奉安典礼”。其实,日军在办移交前已窃走了其中若干重要文物。1943年12月28日,日伪窃分玄奘法师顶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部分由大汉奸褚民谊打碎后瓜分,一说分为6份,一说分为3份。据查考:解放后留在国内的顶骨除南京小九华山塔所葬一份外,还有北京广济寺、天津大悲院、成都静慈寺、南京博物院各一份。西安兴教寺的一份是在1972年中日建交后日本送还的。保存在天津的一份于1957年当时由达赖喇嘛代表我国政府赠给了印度政府,安徽在玄奘当年留学讲经的那烂陀寺的纪念塔中……

南京历史与文化概述 第5篇

南京,2470多年的建城史,450多年的建都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四大古都,南方第一的大古都,山水城林交融密合的现代都市--在这样一座城市中行走,真的.仿佛漫游在地名的海洋里,穿行在地名的蛛网中.

作 者:胡阿祥 Hu Axiang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 刊 名:城市管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POLYTECHNIC COLLEGE OF URBAN MANAGEMENT 年,卷(期):2006 15(2) 分类号:F59 关键词: 

★ 地名标志管理试行规定

★ 地名谜语

★ 猜谜语地名

★ 台湾地名谜语

★ 地名教学设计

★ 汉语地名造词法

★ 基于GIS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

★ 全市地名普查会议讲话

★ 猜中国地名谜语

南京历史与文化概述 第6篇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忽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致使部分城市历史格局和历史风貌受到损毁的现象。以南京市为例:

南京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现存的古城多是明太祖朱元璋打下的底子。600多年来,南京先后是明代的首都、留都,清代的两江总督驻地,以及民国的首都。昔日的南京既似北京,拥有雄伟的城墙、壮丽的宫殿;又似苏杭,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勾勒出雅致的江南风韵。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和抗日战争,南京历史上诸多宫殿、坛庙皆已消失。在南京2500年的建城史中,城市有过多次巨变。公元589年隋灭陈后,隋文帝下令将六朝城阙宫殿拆毁,并“荡平耘耕”。

目前南京老城的传统民居集中于城南,早在1000年前的南唐,这里就形成了今天的街市轮廓,更在宋元明清发展成为南京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区,有的地名从六朝、南唐、宋元沿用至今。乌衣巷之名更可追至三国东吴。唐代诗人刘禹锡写有《乌衣巷》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城南的街坊多形成于明初,从地名便可知来历,如与工匠作坊有关的铜作坊、弓箭坊、糖坊廊,与丝织业有关的绒庄街、颜料坊、踹布坊,与名人故居或府署有关的南捕厅、朱状元巷、皇册库,与私家花园有关的瞻园、胡家花园、小西湖。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汪永平发表于199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大量明清街坊、建筑乃至传统的邻里和习俗当时仍保存完整,城南民居多为清代中期至晚期建筑,保存较好的又多是清代中期的建筑。这些多进穿堂式的清代中晚期住宅,厅堂规整,外观朴实,高大的马头山墙廓出街巷之美,数以百计的古井、古树、古桥散落其间。成片成片的老街坊在近十多年大规模改造中迅速消失,目前仅在中华门以内的秦淮河两岸,也即门东、门西地区有少量遗存。

2006年7月南京市房地产局发布拆迁公告,将南京市秦淮区、白下区的门东、颜料坊、安品街、钓鱼台、船板巷等5处秦淮河沿岸的历史街区,列入了基层区政府推动的“旧城改造”的范围。总面积达数10万平方米的5片历史街区,涉及40多条历史街巷、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座历史院落。近年来,南京老城先后已有邓府巷、皇册库、下浮桥、糯米巷、红土桥等多处历史街区被拆除,至2003年,据地方政府统计,90%的南京老城已被改造。”“一个‘拆’字,拆掉的将是秦淮河两岸珍贵的历史街区,是散发着丰富的历史、文学、民俗、建筑等丰厚文化气息的历史遗产。而取而代之的,只是基层区政府为了‘投资40亿打造新城南’,在‘中山南路G3、G4’、‘门东A’等地块之上,增添几处每平方米近万元的房地产项目,或是‘打造’拆旧建新的假古董‘南门老街’。”

上一篇:秋学期六年级班务工作计划下一篇:《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名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