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糖尿病之健康教育

2024-06-03

浅论糖尿病之健康教育(精选6篇)

浅论糖尿病之健康教育 第1篇

浅论糖尿病之健康教育

崇阳县疾控中心健教所叶国器437500

摘要 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面对面交流与发放宣传资料相结合,随访指导筛查与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对糖尿病患者给予全面健康评估指导,从而使患者掌握正确的治疗、饮食和运动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自我保健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使糖尿病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大疾病,全世界约有糖尿病病人2、21亿,新增患者主要集中于中国、印度次大陆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它严重影响人们的寿命和生活质量;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除来自遗传因素外,主要来自营养过度、活动减少、吸烟等环境因素,是一种现代富贵病;糖尿病的控制在于掌握糖尿病知识,控制饮食,体育运动和服药治疗;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需要患者终身面对,因此,健康教育就成为综合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健康教育目标的制定

健康教育就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

健康教育的制定应根据疾病的发展史、个人病史、治疗护理、心理健康等方面如定。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化,从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整体健康教育服务;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症状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从而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保健能力。

2、健康教育的形式

首先,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和慢病工作人员要掌握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和健康教育方法,再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因素、家庭状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

2.1面对面交流 面对面交流作为临床医学一种直接的健康教育方式,是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各个发病阶段。对新人院患者而言,糖尿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许多事项需要向患者交代;对病程较长的患者而言,疾病过程中亦可能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同样需要医务人员给予解释。

2.2 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各级医疗机构应在通道口设置涵盖糖尿病防治知识在内健康教育宣传专栏,门诊大厅和住院病区应放置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供人们随时拿取。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应包括糖尿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并发症、治疗方法、运动指导、饮食指导等。

2.3开展社区或病区健康知识讲座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应深入社区或病区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授课者为资深专业人员,将糖尿病有关知识授课内容制成幻灯

片,以便形象、生动、直接进行教育。听课对象为糖尿病患者及家属或对自身健康关注的社区居民,医院病区患者及家属;授课时间、地点由医院或卫生院公卫科安排。

2.4开展筛查和随访评估 对个别病情较重,行动不便和边远山区的患者,乡镇卫生院公卫科要派专人定期进行家庭随访和有针对性的评估指导;同时组织病友间开展经验交流,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亦可利用电视台及播放录像等形式,使糖尿病患者从多渠道获取糖尿病防治知识。

3、健康教育的内容

3.1糖尿病基本知识介绍糖尿病一般知识,包括糖尿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并发症、治疗方法、运动指导、饮食指导等。

3.2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患者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少食含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并嘱咐患者定时、定量进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3 运动指导“生命在于运动”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运动,如原地踏步、摆臂散步等,均可有效控制血糖,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3.4 心理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易反复等特点,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行为,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要通过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让病人了解糖尿病,认识糖尿病,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3.5 药物指导 适当的药物治疗,是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能力的重要保障。在应用药物治疗时应向患者祥细讲解有关药品的种类、作用特点、服药方法及副作用;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应掌握胰岛素的种类、作用特点、保存方法、注射方法及注射时间、常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

3.6糖尿病的并发症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性,并告知当出现并发症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控制疾病发展。、小结

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识多来源于卫生技术人员,为使健康教育真正做到知、行、信,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利用各种平台耐心细致地开展健康教育,使糖尿病患者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并能掌握正确的治疗、饮食和运动方法,控制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减轻症状,保持疾病的稳定,避免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并促使糖尿病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使其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浅论糖尿病之健康教育 第2篇

执:掌握、捕捉、坚持、实行; 行:从事、传递、流通、达成;

在许多企业的内部宣传标语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口号:赢在执行力;执行力是企业立足与发展的根本„„等等等等!然而,何为执行力?如何提高执行力?却成为绝大部份企业一直面临着的重要课题。

有好的点子,不去做,终究流于空想。什么是执行力?对个人来说,执行力是将你所正掌握的事,达成你预计的效果的能力;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执行力则是实现企业即定目标或方针的整体综合战斗力。俗话说:有行动才会有结果。那么我们便可以这样理解,执行力即为针对我们所希望的结果而付诸于行动的能力。

想一想:怎样把一头大象装进冰箱?如果把这样的一个任务交给你,你会怎样?你可能会带着譬如“这根本不可能完成”“是在开玩笑吧?”,又或者“是多大的大象呢?死的还是活的?能将大象杀死后一块一块的放进去吗?等等一系列的怀疑和问题抛向将任务交给你的人,然后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其实,正如某人笑言:把一头大象装进冰箱里只需要三步,打开冰箱,把大象装进去,关上冰箱,就这么简单!

而在日常的工作中,无论作为领导还是下属,你是否也常常因为某些事情,听到或者说出类似的言语呢?是的,那些如满天星斗的先哲圣人们告诫过我们要“三思而后行”,而我们却无师自通的学会“三拖三问而后行”。我们习惯于在接到任何一个新任务时,先去衡量失败后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而不是去思考达成任务的方法与途径;习惯在谨小慎微和畏首畏尾中裹足不前;习惯在明日复明日陈旧的思绪模式里不求上进,虚度一生。

我们的企业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寻找一个关于执行力的答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用尽一切手段来提升整个团队综合执行能力,其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当我们一再强调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却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绝大部份人是在为一份薪水工作,而并非为企业本身工作。换而言之,这些人并不会像企业家自身一样去为这个企业付出,仅是因为这个企业能给他一份固定的收入而已。而长期在这种消极被动的情绪影响下,执行层的推展工作之艰难,也就变得不足为奇了。

态度决定一切!这似乎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做任何一件事,首要条件与必要条件必定是执行者的意愿,其余的均为次要条件,那么,执行者的态度,也必将决定整件事情的结果。一个偶然间,我有幸读到过这样一个令人无法忘怀的故事---这便是闻名于世的《致加西亚的信》: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必须马上与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隐藏在古巴辽阔的崇山峻岭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因而无法送信给他。但是,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与他建立合作关系。怎么办呢?有人对总统推荐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军,那个人一定就是他。”

于是,他们将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信——写给加西亚的信。罗文接过信将它装进油纸袋中打封,并在胸口藏好,然后转身出发,徒步穿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三个星期后,将信交到加西亚手中。其中的过程与细节并没有作任何描述,我们也不知道罗文如何避开敌人,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生死与考验,最后又怎样找到加西亚将军,将信交到他手中。

那么,当你再问我什么时执行力的时候,我会告诉你,这就是执行力!从这一段平淡无奇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也许仅仅是一个被执行的任务,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我更想说明的是:如果你就是罗文,你会怎么做?你会像他一样平静的收好信,转身就去做吗?不!你一定会将心中所有的疑疑问个明白,你会问:加西亚是谁?他在哪儿?我怎么样才能找到他?为什么不派另一个人去呢?……!

正如原作者阿尔伯特所言:像罗文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一座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教诲,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当然,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存在的两面性。作为一名领导者,你一定百分之百的喜欢像罗文这样的员工。然而,在国人凡事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对他人无私付出的精神集体缺失的今天,我们想要找到像罗文这样的员工,其难度似乎不亚于从无边的大海里捞一个珍珠。而且,扪心自问,作为一名领导的你,是否也能如美国总统那般对自己的下属以绝对足够信任,无条件的相信他们,并放心大胆的将许多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去完成呢?

常常听到我们的企业家们,我们的领导者们在抱怨队伍管理困难,人员工作消极怠慢,态度懒散,凝聚力不足等等问题,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便是你所带领的团队现状,即为你自己目前的自身状态。换句话说,这个团队里所有存在的问题,均由你自己一手造成,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兵熊一个,将熊一窝!便也都是这个道理了。很多时候,领导者们往往容易沉迷于领导和管理别人所带来的所谓的成就感,来满足自己强烈的权力欲和虚荣心,从而忽视了对自我的管理。事实上,真正伟大的正是那些能够将自己管理好的领导者。不忽视与社会良性透明的互动,不辜负社会道德的期待,不违背对制度的遵循。作出良好与进步的典范和表率,对整个团队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推动并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那么,怎样改变目前的现状呢?我们在改正错误的时候,一定会先了解所犯的是什么样的错误,错在哪里?因此,要改变管理不善,执行不力的状态,就必须要先了解我们都容易犯下那些错误的管理,再进一步分析,对症下药,做出有效的改善行动。那么,就让我们先看一看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都犯下了哪些无意间的错误吧:

一、茫然无绪的管理

我们应该朝什么样的方向去做?而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这或许是大部份人在迷茫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都愿意去进行一项工作,但我们却不知道进行这项工作的方向是什么,最终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是一味的低头拉车,并不会抬起头来看看所走的那条路是否正确。而作为任务发布的领导者,如果不能很明确的向执行者说明任务的目标与方向,就很容易造成执行者的迷茫。

管理者们往往在本末倒置,过多的干涉任务的过程,而忽略了对目标的宣导与阐明,认为他们没有必要知道,只需要按自己所交待的内容去做就行。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管理者们不以实际状况作为判断依据,不断以自己的理想思维对任务强行加以干涉,使原本也许可以进行得很顺利事情一再偏离,重新向另一个方向发展。而且对执行者来说,工作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久而久之,执行者们在长期漫无目的而且无自主权的执行工作中,所引发出来的消极怠慢的心态,不负责任的马虎态度,都将滋生蔓延。当这些态度日积月累形成习惯,最后形成整个团队的风气,其结就可想而知。

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状况:员工似乎都很忙,工作事务也很多,但所收到的成效却甚为寥寥。而当你问他们在忙些什么?他们很难说得清楚,只会告诉你:总之就是很忙。执行者们在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处理繁杂而无意义的事务,而不能将全部力量投入到真正的任务上来。这样便会给任务的执行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误导,他们会认为当前所处理的这些繁杂的事务才是领导者所需要的结果,从而与真正的任务偏离。这样长久下去,执行者将从“忙”到“茫”,最终到“盲”。

任务发布者应该给执行者更多的自主空间,在交代任务的同时,向执行者明示任务的目标,并要求他们提交执行计划。只需定期按计划追踪进度即可,而不应该过多的干涉达成任务的方法。执行者们应该更多的自主找到达成任务的途径与方法,而不去依赖于领导者。这样相对独立的执行过程,才是最佳的执行模式!

二、主次不明的管理

重要而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任何事情一定会包含以上任意一种属性。而当其中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状况同时发生,我们应该按怎样的先后顺序来处理呢?当然,你也许会说可以同时进行。不可否认,许多事务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但无论是作为领导层还是执行层,都一定会有一个关注的重心,那就是什么才是与自身工作息息相关的,或者是有着重要联系的。

我们常常在工作中将所有的事项不分轻重的多头并进,想到什么做什么,做到哪儿算哪儿。其最终结果只可能是任何事情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每一项工作的认真对待,并不是要将每一项工作都作为重点对待,是要将所有的事项进行梳理,分清主次。将重心放在主要的工作上,并在次要的事务上认真作评估,做到次要层面的最佳处理方式。换而言之就是每一项事情的层面不同,重要层面重要对待;而在次要层面上,我们可以稍缓或者花相对少一些的精力对待,但不能忽视,因为在细节管理中,往往是一些被忽略的小事决定了管理任务的成败。也就是说,要将每一件事情分清其所处的层次,并做到该层次的最佳状态。

在日常的工作中,所有的事情都有着其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衔接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不分清工作的主次,则会造成重要的事情做得不足,而次要的事情则过之,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运作效果。那么,以这样的思维,再将上述四类事项进行排序,你会发现我们将优先处理那些“重要而且紧急”的事务(这类事务基本上属于对当前至关重要,且为突发性的事件);其次将“紧急但不重要”(一般为与当前工作有一定关联性,而且会影响当前工作进展的突发性事件)的事情完成;再接着进行“重要但不紧急”(通常为当前工作的日常管理、监控或推动等)的事务;最后处理那些“不紧急也不重要”(主要为一些其它的杂事,譬如说日常报表的签署,下属的牢骚与抱怨,某项日程变更的安排等)的琐事。

三、纵容姑息的管理

在对待如何针对那些错误或者是蓄意破坏某种制度的行为上,管理者们常常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姑息。这是一种很常见也最容易犯的管理错误,譬如说某人与领导者私交关系不错,又或者是顶头上司的亲戚什么的,总之碍于某种情面,很难对其做出该有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之下,绝大部份管理者会选择睁只眼闭只眼,或者只是在私下里告诫他。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利的方式。

姑且不论对其本身无法清楚的认识并避免同样的错误,单指对整个团队带来的不良影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姑息迁就的同时,将一颗不平等对待的种子就种在了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心中。我们知道,要破坏一个良性的工作氛围,比建立它容易千百倍。人们总难抵抗某些不良习惯的诱惑,对比、计较和对公平强烈的诉求使其从心态上开始失衡,这便是团队凝聚力涣散的开始。而这一切,便是因为管理者们纵容错误与坏份子唯一的结果。

那么,最好的方式是怎样呢?管理者们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团队成员,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有必要对错误做出相应的惩罚,使每一个团队成员意识到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当所有人都得到公平对待,当人的职业尊严在得到有效的维护时,才能不由自主的吸引他们向这个团队靠拢,并真诚的为之服务。

四、责备求全的管理

与纵容姑息的管理相比,责备求全的管理则是走入另一个极端了误区。每一个都有着其自身的优点,这些优点足以使他们在一些方面超越别人。然而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理所当然的每一个人亦同时存在许许多多的缺点,这是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区别于别人的随机因子。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环境使然。作为一名团队的领导者,应该以宽容雅量的心胸与包容他们,并从他们身上发现各自的闪光点,使其的长处得以完全发挥。

领导者不应该以个人的好恶与批判的眼光来对待自己的团队成员,更不应该对任何一个成员性格缺陷加以贬低苛责甚至对其进行人格上的羞辱,而是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进行对话沟通。在当今的企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们开始重视人性化的管理,什么是人性化管理,那便是尊重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扬长避短,使其处于合适的岗位,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当然,我们所说的包容(值得提醒的是“包容”而非“包庇”)是要容纳每个人个性上独有的特性或缺点,而非庇护其在工作中的错误或违背制度与原则的行为。人们都希望而且也有能力找到一个欣赏自己、包容自己的团队,并努力溶入其中。一个领导者的心胸能容纳多少人,就能够带领多大的团队。这是一个不变的管理法则。

五、信任不足的管理

从《致加西亚的信》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一事件的两个方面。一是罗文无条件的执行,一是总统无条件的信任。我常想,是什么原因让罗文如此义无反顾的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这项任务。当然,罗文的那种或者天赋的或者后天养成的优秀迅捷的行动力是任务达成的重要因素。然而让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总统无条件的信任,使罗文在这次行动中更加充满斗志与激情,正是这种受举国之托的荣誉感与使命感,让罗文更加专注与投入,最终出色的完成任务。

而在今天的绝大部份企业里,我们常见到的一种现象却是领导者们常常怀疑自己的下属是否有能力完成所交代的任务,担心他们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结果或影响,进而频频催促或干涉他们的工作,使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既怀疑其能力,又需要他们去做,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并非主动积极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使他们自身的能力永远无法得到提升。这实际上更是一种愚蠢与得不偿失的做法。

我们都知道大汉王朝的缔造者刘邦的故事。众所周知,刘邦在起事前只是个游手好闲的街头混混,也就是不良少年,尽管他做过秦朝的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并在后来建立了大汉王朝。但他在很多时候始终难改那一身泼皮无赖的习性。无论个人出身与能力,以及最初的实力,刘邦与项羽均有天壤之别的差距。但在刘邦的身边却吸引了如韩信、萧何、张良等大批优秀的人才,有的甚至来自于敌对阵营。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优秀的人才聚集在这么一个并不优秀甚至有些糟糕的人物身边呢?我们都知道,刘邦的个人能力不强,但其对下属却总是信心百倍,而且颇具慧眼,总能很放心的将所有的事情完全托付给某个人,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做,这就是信任。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是信任的力量,成就了这个辉煌的帝国。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便是企业管理的最高水准,要如何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其首要条件必是了解与信任,了解其才能,安置于相应的正确岗位,并完全相信他能够胜任,这样方能尽其最大的才能。知道不是力量,相信才是力量。无论是对事或对人,知道了解并不能让人产生任何动力,而真正明白并坚实的相信,才会令人产生无可估量的动力。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放诸古今都不会褪色的名言,在人皆以利为先,信任缺乏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知己者,懂得并相信自己的人。古人云: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尽管这是一个信任危机的年代,但绝大部份良知未泯的人们,仍常怀感恩的心,去回报那些给他们知遇之恩的人。

六、拖沓散漫的管理

在研究所有与人相关的活动中,我们都必须研究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以,对管理学的剖析,实际上也是对人性的解析。作为自然界中最不确定的因子,人性中随机产生的连续或跳跃性思维时刻影响每一个人的行为。而人们的任何一种行为,也都可能随时在决定与改变着未来的一切!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懒惰是绝大部份人与生俱来的人性缺点。试想,假如你所有的需求都能轻而易举的获得,假如你所有的梦想不经过努力便触手可及,你还会历尽那些辛苦与磨难,奋力拼搏吗?答案几乎可以肯定的会是:不会!换作任何人,我想也都会这样回答。

但我们也同样相信,这世界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付出与收获也永远存在恒久不变的因果关系。你也许会问,拖沓散漫与这个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无论是在任何事情上的拖拉,都是与人性里不愿意付出就想得到回报的惰性,有直接而重要的关联。你是否有过幻想某一天能中大奖而迟迟不肯努力赚钱?是否想过也许不用自己动手,便有人将你所有面临的问题都圆满解决,而一拖再拖?是否再想也许某一天时来运转,不用再这样辛苦拼搏就能拥有你想要的一切,而一直不肯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究其根本,其实就是惰性在作祟。

这种拖沓的对待工作的方式,这种散漫的态度,便是对执行力的致命伤害。我们在处理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与困难,如果每一个问题,我们都一拖再拖,期望有人来替自己解决这些难题,那么其工作效率也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是企业或个人,无情的制度将会引进更新更敏捷更有活力的因子,来淘汰那些陈旧、迟缓与腐朽没落的。所以,企业要想发展,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紧跟潮流的步伐,紧跟市场的节奏。而高效迅速的执行力是保证这一切的根本条件。

七、独断专制的管理

群策群力,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回溯古今上下,独裁思想与官本位的思想似乎已经根深蒂固的植入每一个国人心中。一个企业便如同一个王国,大部份中国企业家们,在长达几千年的专制文化的影响下,似乎也很难摆脱“人治”的不利影响。我们总在依赖于某一个英明的领导来扭转乾坤,而让所谓的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流于表面的口号与形式化。万通集团的董事长冯仑说过:领袖并不创造财富,只有制度才能创造财富。我认为这句话是极为值得借鉴的。

当然,我们需要一个英明的决策者在团队里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旗帜性的角色。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决策是针对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而不是策划执行的过程与方法。决策者们应该对某个结果根据实际情况作最终的最有利的取舍和判断的决定,而不应该纠缠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过程与方法。所以,我们常看到在各类报告或是申请中,决策者们的签署往往只有“可”、“准”、“同意”等简单明了批示。即便是在执行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领导者也只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去获得执行任务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提供执行方案。因为这容易养成其依赖意识,只有让他们自己去获得这些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才能使他们真正的成长起来。也只有当这些执行者们成长起来之后,整个团队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坚实的提升。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这里,“鱼”便是达成某任务的方法。

正如前所说,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在于其个人能力的卓越和个性上的强悍,而是他能否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的体系与制度,并以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力,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惜代价的忠诚于它,维护它。我以为,个人能力过强,反而不合适作为一个领导,一般来说,个人能力越强的人,其恃才傲物的个性缺陷就越显得突出(当然也有例外,而这些例外则不在表述范围内,上述所指均为常态),而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的行为与处事方法很难入其法眼。如果让这样的人来带领一个团队,势必造成两种结果,一是所有成员均俯首贴耳,噤若寒蝉;另一种情况则是团队成员与领导者离心离德,一盘散沙。无论那一种结果,都是一个人而非整个团队在战斗。

纵观历史,在独裁与专制下产生的人性的扭曲与变异比比皆是,指驴为马,欺上瞒下的故事不胜枚举。而在我们的企业中,这样的情况不也是时有发生吗?我们常常低估了集体的智慧,尤其是那些长期处于一线的实践人员,他们的经验是通过经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实战结晶。而这些,在大部份的企业里却被一些看似高明实则愚蠢至极的领导者们白白糟蹋,这岂非是一种更可耻的浪费?

八、无章可循的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实际上亦为同一个道理。任何事情或活动,离开某种制度的约束与流程依据,很难想象会得到怎样糟糕的结果。人类离开了规则的制约,将彻底陷入一片糟乱之中。试想,如果没有法律与道德的规范,所有的犯罪与违背道德的行为将随处可见。这个道理,同样适宜于一个企业。

在企业的任意一种管理活动中,都应该要做到有制度的约束,有流程为依据,有系统的监控。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那些作为制度的建立者与守护者,应该时刻作好榜样,去遵循它,并对敢于破坏它的任何人给予毫不留情的惩罚。这才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值得重视的事情。所以,有章可循必将为企业的执行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大部份的企业中,要说无章可循的状况一般很少,但有章不循,甚至由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者带头破坏的事情,却屡见不鲜。这或许就是当今企业中,特权化的体制下积重难返的诟病。而这,也往往是导致大坝崩溃的一个小小的裂缝。

九、缺乏创新的管理

有人戏谑般的解释困难与出路这两个词语: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是难;出路出路,走出去才会有路。这其中亦不乏几味真理。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成为常态。一切皆在变,人们的思想、潮流、科技等无时不刻不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企业要立足与发展,只有把握未来的趋势。这种趋势,即是针对潮流的方向,依据当前的状况做出正确的反应。所以,我们必须随时准备改变不合时宜的东西,用更新更适宜的方式去替换,甚至是一场革命,去打破那些传统的,陈旧的,腐朽的观念或是一切。

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现有的框架与制度等再也无法满足日益扩张的管理需求,这个时候的企业,便到达一个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充满着希望的张力,同时也是致命卡口,就像一直孕育在母亲腹中的胎儿即将降生。或者说在这个阶段的企业,迫切的希望进行一场体制上的改革。这也将是一个企业的阵痛期!过去了,便迎来更坚实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否则,则将每况愈下,直至领导者的完全醒悟,或者彻底被淹没。所以,我们就必须以创新的理念而绝不是固有的传统方式来对待这一场忧关整个企业生死的变化。

而对于执行力来说,要达成某种任务的途径与方法均有很多种,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必须遇上许许多多不尽相同的问题,那么要一一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要学会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停留在惯性的空间里,必将永远受困。很多时候,跳出传统模式,多个角度对待问题,往往能得到更为高效的解决。

十、言出无行的管理

什么是执行力?用再多的语言也很难将它真正的诠释清楚。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很明白的是,执行一定是言出必行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说到做到。我们有说过关于信任的问题,那么要让别人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你自己就必须用自己的信用来建立起良好的口碑。而我们所说的讲信用,简单的来说就是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说出去的一定做到,对别人许下的承诺,一定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长久的坚持这种习惯后,就能使身边的人对你产生足够的信赖。这样便是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口碑,一个自身的品牌。

每一个人,都是这世界上另外一些人的镜子。你自身的一切信息,都将会从别人眼中反射而出。无论作为领导或是下属,言而无信的结果将直接导致个人信用的破产,也将使对方不再相信自己所反应的一切。这样的状况,在一个团队中将是极为糟糕的一件事情。

领导者的言而无信,将使执行者失去动力,造成团队成员心态上的疲软与怠慢;而执行者的信用不足则必将招致领导者的怀疑,包括其忠诚度或对真实结果的质疑。进而使整个团队人人隐瞒真相,相互猜忌,人心背离。这样的团队,其执行力或许只有在蒙敝真实的方面才能有更为显著的体现了。

当然,一个企业在管理中会遇上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并非将上述的管理误区一一改正,企业就能完全摆脱管理上的困境。我们所列举的,是企业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最常见与最极易犯的错误,并且这些错对将对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产生严重与不利的影响。所以,要真正的打造一个一流的企业团队,中国的企业家们,尤其是占绝大部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在了解到一些的管理错误后,并加以调整改善。是不是就可以使执行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呢?事实远非如此。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初步的学习一下如何建立一个快速高效的执行力系统吧。

我们在贯彻企业战略意图,把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效益与价值的时候,常常需有一个完整、连贯与强有力的执行力系统。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对其有足够充分的了解与认识。而我们在认识执行力时,通常将其分为这样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按照命令和规则做事的过程,即能够听话照做;第二个层次则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行为的过程,即为按章办事;第三个层次则是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也就是规划实现。

执行的第一层面比较简单,尤其是对不太聪明的人来说(例如一块钱两个、五毛钱不卖),这绝对没有贬义的意思,正是因为很多人太聪明了,以至于简单的事情就很难做好,听话照做很难。这是对组织来说最基本的一种执行:对规范和流程的尊重,只有如此才能让组织的基本行为协调一致,才能有基本的效率(其实往往很多的流程破坏者恰恰是领导者,也就是说很多领导者缺乏最基本的执行)。

但对一个组织来说,第一个层面的效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第二个层面的执行,按照计划来做事情。看起来第二个层面和第一个层面好像是一回事,其实不然。对第一个层面来说,要做的事情是片段的、非连贯的,但对第二个层面来说是连续的、整体的。一个计划并不是一两个步骤做好就行,而要将整体的顺序都做好才能达成效果(例如健身计划,就绝不是一两个动作做标准就能解决的问题)。

有了第二个层面的执行,组织的运转就有了相对较高的效率,但仍然不够,这就需要第三个层次的执行:创新规划并落实执行。组织的进步在于创新、在于设计、在于策划、在于走出习惯的自我,而且不仅仅是要有想法,还要有实现想法的能力,这就是第三个层次的执行。

这三个层次的执行是逐步支撑的,第一个层次是第二个层次的保障,第二个层次是第三个层次的保障,只有到了第三个层次的执行,组织的效率才能够真正提升。很多管理者强调各种规划,但常常没有能获得预期的结果,其本质并非规划得不好,而是在于执行的保障体系不好,也就是问题在第一、第二个层面。遇到这种问题,真正反省的应当正是管理者本身。

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执行力系统,清华大学中旭商学院院长郭鹏老师提出了系统执行力——执行到位十大步骤:

步骤

一、制定战略规划---解决企业发展方向迷茫,向心力不足问题

步骤

二、设计组织结构---解决岗位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

步骤

三、编制岗位说明---解决职责不明,考核无据的问题

步骤

四、梳理管理流程---解决部门各自为政,不相配合的问题

步骤

五、制定目标体系---解决效率不高,工作被动的问题

步骤

六、考核员工绩效---解决工作无结果,分配不公平问题

步骤

七、设计薪酬激励---解决工资大锅饭,工作不积极问题

步骤

八、建设文化制度---解决企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问题

步骤

九、打造人才梯队---解决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

步骤

十、管控措施到位---解决执行不力,推委扯皮的问题

一个有效的系统建立后,均有对其进行巩固与强化的必要。执行力系统亦不例外。“知行合一”!“知”乃“行”的前提,以利益为导向激发员工自律意识。当今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使得员工素质日益提高,其自我实现意识日趋成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观念难以适应而今企业管理民主化的潮流,员工关注的不仅埋头苦“干”,更为关注的是“干”的目的、利益,有所求才是有所为的真正动力。员工个体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也许不尽同质,因此企业不能光靠整体利益激励员工,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员工个体受益具体承诺”的激励。“利之所趋”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理,企业应使员工明白,制度是企业整体利益与员工个体利益价值、利益的形式转换,强制性制度约束隐含着可取利益,只要付出就有回报,从而激发员工集体的尽责意识。

文武兼具。古代兵家“先廉耻而后刑法,先起亲爱而后律其身”的治军理念对于今天企业制度文化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文而化之,“强制性”是制度自身属性所决定的但同时也表明了企业的价值取向,本身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企业通过对员工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教育、引导,通过架构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的人文环境来提高广大员工职责意识,借以强化执行的速度与力度。

后记与附注说明---企业执行力的五个关键词:沟通、协调、反馈、责任与决心!

沟通是前提:

这里有一个很俗的概念,既SMART原则。所谓SMART原则,即是: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有好的理解力,才会有好的执行力。好的沟通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沟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可以在执行中分清战略的条条框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通过自上而下的合力达使企业执行更顺畅!

协调是手段:

协调内部资源。好的执行往往需要一个公司至少百分之八十的资源投入;而那些执行效率不高的公司资源投入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中间的百分之六十就是差距。这些不仅仅只是在书面上显示的。一块石头在平地上只是一个死物,而从悬崖上掉下时,可以爆发强大的能力。这就是集势,把资源协调调动在战略上,从上到下一个方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馈是保障:

执行的好坏要经过反馈来得知。市场被动反馈或者市场主动调研。而反馈得来的效用可以用具体而细致的数据来展示。同时我们又从数据形成的曲线中了解产品销售走势或者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以趋利避害!

责任是关键。

企业的战略应该通过绩效考核来实现。而不仅仅只是从单纯的道德上来约束。从客观上形成一种阳光下进行的奖惩制度,才能不会使执行作无用功。HR中目标协议书利用KPI关键绩效指标来管理执行力。该协议书以法律依据明白当事人责任。从主要业绩,行为态度,能力等主客观方面来评价个体执行能力。具体奖惩措施:奖金,工资调整,轮岗,评选优秀,储备人才培养等,同时实行一定比率淘汰制。用大棒加胡萝卜来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来更好的管理执行力。

决心是基石。

狐疑犹豫,终必有悔,顾小忘大,后必有害!专注,坚持这种人生信条同样也适用于管理执行这个方面。成功就像一扇门,如果战略这把合适钥匙我们已经找到,那么现在需要的只是我们把钥匙插进去并朝正确的方向旋转把门打开。

------鑫 2011年6月4日于深圳

浅论糖尿病之健康教育 第3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日常生活越来越重视美的享受, 急需创造美发现美的艺术类人才。而这些人才大多出自美术教育的培养。现在反复被大家拿来诵读的还是以前大师经典画作或设计作品, 却很少看到当代艺术作品的突破与创新, 没有象征时代的作品涌现。因此, 当前美术教育下的我们急需增加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创作出与时代俱进的艺术作品。

然而, 现在大多数高校里培养出来的艺术生, 他们普遍是高分低能或者是扩招生。由于学校扩招, 有许多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并不扎实。就学生自身而言, 由于很多学生为了应付高考形成了速成模式, 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艺术生, 虽然专业分数达到了高校录取分数线, 但是真正的专业基本功却不容乐观。就家长而言, 家长普遍认为:学美术, 可以占便宜, 考上好大学, 以为考上好大学就一定有好的稳定的工作, 实则不然。董希文曾针对素描的单一模式严厉批评道:“没有基本功的百花齐放, 就不可能出现创作上的艺术风格、艺术手法的百花齐放”。董希文认为素描的单一模式是阻碍美术教育发展的因素。那么更不要说是学生对画画没有一颗虔诚的心。这种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可能给艺术教育今后带来无穷的后患, 值得深思。

二、对艺术专业学习的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艺术生, 已经不同于高中、初中那种教育模式, 进入大学之前的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应试教育、速成教育。进入大学后的美术教育下的我们更偏向的深层次的自主研究性学。大学里的普遍现象是艺术生时间太空闲, 老师的放手式教育, 有利有弊, 很多艺术生缺乏自控能力, 四年下来, 不仅在文化上没有什么成果, 在艺术专业上也无成果。

每一位成功艺术家的背后都有一位自己难忘的师傅, 像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这样非凡的的天才画家是人人仰慕的。但大多数的我们都是普通人, 老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像著名油画家靳尚谊, 他的老师有徐悲鸿, 董希文, 马克西莫夫等, 他们都是著名的实力派画家, 有这样的老师指导, 再加上靳尚谊的勤奋好学, 才能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靳尚谊曾回忆:“董希文先生的素描教学非常具体, 学生根据他的意见改了以后很快就有了效果, 这是他教学的显著特点。有的时候每个人到一定程度就停顿, 进步不了了, 他说了以后也改不好, 比如我当时画得比较死, 不够生动, 在这种情况下, 他就动手给你改, 改了以后就生动起来, 给你一种新的启示。”可见教师的适当指导是极其重要的。达芬奇曾说过:“谁善于临摹, 谁就善于创造。”可想而知, 了解过去对理解现在事物有很重要的作用。像国画大师张大千, 他经常临摹敦煌壁画, “广漠戈壁万里天, 敦煌临摹二三年”。再三强调, 临摹不是照猫画虎, 要摹出人物的形, 更要传达出人物的情, 形象兼备是其宗旨。张大千曾对儿子心智说:“对于初学画的人, 临摹十分重要。临摹多了就掌握了规律, 有了心得, 这样可借前人所长参入自己所得, 写出胸中的意境, 创造自己的作品, 那才算达到成功的境界,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超过古人。但是不下功夫, 是永远也达不到那个境界的。”敦煌以后, 张大千的绘画全面升华至另一个境地, 尤其是人物画。经过敦煌对大壁画、大结构、大章法的营造, 酿就了张大千日后绘制巨型画幅的雄心、能力和魄力!

法国著名油画家雷诺阿的一幅油画作品《阳光下的裸女》, 阳光下的裸女的身体上充满了透明响亮的阳光, 画中裸女肌肤上呈现着阳光与阴影交织而成的斑块, 但绝没有使人感到它是附加的, 而是光照的结果, 是美的肉体在阳光的阴影投射的自然真实状态。画家运用统一而较细腻的笔触描绘肉体, 而以激情奔放的笔触画背景, 造成一种对比, 使人体发出诱人的光辉。因此, 我们只有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设计, 才能使得美术教育得以传扬。

三、加强基础艺术教育

从小就开始重视孩子艺术特长的培养, 加强基础艺术教育是时分有必要的。我们能从日本低幼儿童的绘画艺术作品中能看出儿童天马行空的才能。都源于日本学校对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视。无论从他们的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资源样样都为孩子着想, 使孩子们的绘画天赋得以最大程度的开发。日本的教学理念是:扩展表现及鉴赏能力, 在体验到造型创作活动喜悦的基础上, 培养爱好美术的心理, 培养高尚情操。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每一学生学会深刻独立的思考。南京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教学理念是“顺其自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课程, 有陶艺、剪纸、线描、儿童画、版画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美术教育的课程种类, 使得每个孩子的特长得以充分展现。在课堂上, 孩子们大胆的画, 积极地构思, 向老师请教, 完成作品后, 还为自己作品附加说明寓意, 在绘画的过程中, 美术教师注重培养同学间的合作与分享的精神。

只有不断借鉴外来文化精华使其和谐的融入自己的美术教育之中, 更富有创造性、创新性地去激发每个学生的绘画潜能, 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基础艺术教育, 才能为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作铺垫, 才能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艺术人才。

摘要: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艺术教育应该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基础艺术教育, 即学校艺术教育, 主要关注的是自小学到高中毕业阶段的艺术教育, 学前艺术教育也并入其中;二是高师艺术教育, 为培养基础艺术教育师资而进行的教育;三是专业艺术教育, 为培养艺术创作人才而进行的教育。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去谈我们学生身边的美术教育。

关键词:忧虑,反思,专业艺术教育,基础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靳尚谊口述.曹文汉撰文.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

[2]张大千/张大千绘, 张明远编著.中国名画家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2.

浅论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善;信念教育

《国语·晋语》将“善”与“德”相联系,“善,德之建也”,近乎价值观的一种表述;《汉语大字典》对“善”作了23个释义,本文取“善行、善事、善人”之义,即好的行为和品质。笔者所要研究的“善”是一种单一的不可定义的属性名称,是非自然的属性,它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产生,是人类对善与恶的情感体验及行动。

“人”作为社会主体,是“善”理念依托的主要对象,在“善”理念教育中学生群体是主要的客体,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理念教育将大幅提高人类文明。就理念的稳定性来说,当“善”的观念成为学生的理念之后,该观念对其行为的正面影响将会趋于稳定。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善”之理念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补充,是年轻學子步入社会的关键阶段,“善”之理念教育的教育效果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其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一、高职教育中“善”之信念教育现状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及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除了提高职业能力之外,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也起着标杆性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方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善”之教育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前,由于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应试特性、家庭教育缺失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善”的观念淡薄。具体表现有:“善”的观念不深入,基本文明素质不高;对他人的苦难缺少“共情”,冷漠、讽刺、落井下石等行为仍然存在;个人主义仍有一席之地,集体主义、为他人服务等思想浅淡;“善”之意识与行动之间仍有差距,有善的自觉意识而无行动表现,如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行为仍存在,表现较为明显的还有不为“善”。

2.高职教育“善”之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尚未有专门“善”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多出自国家要求的两课课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个别章节内容为代表,而对于“善”之信念并无专门的系统教育。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职能片面化;教育方式往往忽视社会现实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大多采用灌输和说教式,缺乏实践基础,缺乏因材施教,等等。

3.高职教育“善”之教育载体单一

目前,高校探索各种教育载体,大方向上基本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第二课堂包括学校生活、学生工作、实践活动、社会实习等。在“善”之教育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在教育载体上也未进行深入的挖掘,更遑论在第二课堂的应用了。该项教育的载体大都为课堂教学,只有少部分高职院校利用了两课课堂及第二课堂。若要使“善”之教育得到明显的成效,则要深入挖掘及丰富教育的载体。

二、把“善”修炼成一种信念

“善”最初之意为向上提升人,在词义演变过程中,逐渐有了善意、善良之义;善还有对是非对错的明辨之意。此处之“善”,又可认为是“良心”“善意”“善行”等,是愿意为他人奉献时间、金钱和鲜血,甚至帮助自己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

自从人类文明伊始,“善”便被世人所公认,继而追求。卢梭曾言,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所以,对善的追求,人类并未停止过,可为何在当今社会,“道德水平低下”“人类文明滑坡”等言论总是盛行,究其原因,无非是敌不过现实的利益。

作为“善”的教育,要着眼于如何让“善”成为一种信念。信念,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指一个人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是激励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的思想倾向,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积累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信念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有了信念的支撑,“善”将更深入人心,并指引人的行动。

学生群体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学校教育的系统教育效果比社会教育更先一步、效果更为突出。因此,在培养学生“善”之信念中,学校教育需发挥主要作用。

“善”的形成,部分在于人的本性,人人都有区分善意和恶意行为的能力,也有消除他人痛苦的意愿,不同的人其“善”的程度不同而已。对“善”的强化则来源于生活环境,如文化熏陶、艺术追求、宗教信仰都可以在生活中影响一个人的善念,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善”的信念。

三、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善”之信念教育新体系

古时“善”之教育溶于道德教化,此一项被世人看作道德形成的重要手段,甚至为成熟手段,为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善”的信念教育,应加强其实践教育,将“善”之教育融入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融于实践中,建立一个教育新体系。

1.构建“善”之信念教育新体系架构

在新体系架构过程中,借鉴已有的道德教育中某些体系结构可为“善”之信念教育体系架构增色。

首先,体系开端——认识教育。毛泽东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要区分“善”“恶”,提高“善”的修养,要了解何为善,知道关于善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义务,然后他们才能有所适从。

其次,用“善”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对某种行为善或恶的倾向,“我们生来都有对惩恶扬善的道德偏向,认为善良的人应该有善的回报,恶之人应得到一定惩罚”。但,学生仅有道德认识,不足以让其执着于“善”的追求,因此需要强烈的“善”的道德情感作支撑。这种感情的形成与作用的产生,非一般教化所能达到,需要教育者有极大的毅力和耐心。

再次,树立学生“善”之意志。意志的树立,是“善”之教育产生作用的关键环节,坚强的意志可以指引学生在“善”的实践中克服困难,摈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真正做到为他人、社会奉献自己。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善”的修养。

最后,确立学生“善”的信念。此环节是“善”之信念教育最后的环节,若将前面三个环节踏实做好,本环节便水到渠成,对学生“善”的信念教育也就有了效果。

2.拓展“善”之信念的教育载体

(1)充分利用选修课程的教育作用。结合思政理论课、军事理论课、语文课等课程,强化学生对“善”的认识教育,开设专门性的“善”的教育课堂。

(2)创设“善”的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任何人都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一分子,不可能脱离开与自然的交往、与他人的交往,“善”的教育不可能脱离环境而产生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可利用情景模式创设为“善”的场景;也可利用“善”的案例,激起学生对善恶的评价,利用学生与生俱来对善的偏向之心,指导自身如何修养自我。

(3)利用地方文化载体。“善”的教育应结合地方文化历史、事件或者文化传承。“善良的行为其实是我们从自己的文化中习得的”,高职院校可开拓院校所在地的文化因素,引入课堂或将课堂引入文化场所,等等。

3.创新“善”之信念的教育方式方法

(1)发挥语言的作用。此语言包括教育者的语言艺术,也包括文字语言、视频语言、图文语言等。教育過程中要注重舆论扬善,因为个体生存于群体中,语言对“善”的传播不缺路径,关键在于做好语言艺术的诠释。作为教育者,应提升自身语言魅力、善用语言工具。

(2)发挥故事的作用。故事不单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例来激发同情,还可引导我们质疑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习惯。通过创设和利用一个个“善”的案例,一方面可活跃课堂,另一方面可提升教育效果。“善”的行为品质不是“教”出来的,也不从“强制”中来,而是从体验中得来。

故事的作用能得到发挥,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实践,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故事、创造生活故事,如让学生在社会中寻找“善”的案例,并分享,才能真正有效地促使个体品德的发生与发展。

(3)发挥习惯的作用。教育需要持续,在持续中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如设置一系列教育模板,每个星期设置一个关于“善”的教育主题及实践活动,学生以组为别,以完成任务的模式开展,使学生使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养成习惯。

参考文献:

[1]徐宗良.道德问题的思与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保罗·布卢姆.善恶之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4]徐宗良.道德问题的思与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浅论法官之公正 第5篇

一、司法公正的含义

公正是司法的第一属性。没有公正,司法便失去存在的价值。现代意义的公正有两层含义:一是公平,二是正义。公平,要求法院在司法活动中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保证诉讼各方平等地行使权利。正义,要求司法活动追求科学和真理,摒除邪恶与反动,实现文明。公正是人类活动的目标之一,是文明的要求与象征。法院之所以在社会上成为最受尊重的机关,就是因为它代表着公正。法院作为社会终极裁判者,也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终维护者,是处理案件、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公众需要公正、期待公正, 是法院审判工作的催动力之一, 否则公民或法人的纠纷完全可以自行了结,无需耗费人财到法院诉讼。公正还是一种信念, 是当事者内心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和判断, 要不为什么我们要公开审判,就是要让公众消除对审判“暗箱操作”可能导致不公正的疑虑, 尽管最后的裁判不一定达到了实际上的公平。《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就将“保障司法公正”摆在首要位置,可见司法公正的重要所在。

二、法官的自身素质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因素

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法院在某些方面离司法公正还有一定的距离。法院要追求司法公正的形象,就必须保持中立无偏,而裁判者的自身素质是与司法的被动性密切关连的。法官这一主体因素为核心来加以思考并进行一些制度上的设计与调整。实际上,法官是实现司法改革的目的——司法公正这一过程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一)、为人民服务必须在审判中体现出来,法官必须树立“审判就是服务”的理念。法官要注重观念的转变,树立一种服务的观念。这一提法可以说是丰富了司法的民主与文明的内涵,把实现司法的民主与文明,从一种理论高度归结到服务这种具体的模式上来。使司法的民主与文明由内在的、抽象的东西成为了一种机制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事物,司法的民主与文明也就归结、转化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这就是司法机构公正、高效的服务。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法官的司法技能再高、法律水平再精、法律思想再深,他们或许无力评价。但是,他们最有资格以一个通达之人的心态评判法官的行为是否对人民、社会有好处,是否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权利实现,是否做到了公正适用法律。这种评价是最权威的。当然,如果一些法院落实服务理念的结果,使司法不再是独立、公平、权威的司法,或许“最满意的服务”会成为最凶的“法治杀手”。中国人民吃尽了法治不彰、司法不独立的苦头,而前些年出现的所谓“主动服务”、“保驾护航”、“法律咨询”、“寻找案源”、“参与中心工作”、“下乡收税费”等,又着实把法治的萌芽吓了一跳。当前,虽然上述问题减少了,但当地政府仍然把法院当作其一个职能部门,法院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政府分派的任务,如招商引资、参加某些工作组等,我们期待着尽快恢复法院的宪法地位,即一府两院。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服务”仍然被理解为法院不独立、受制于人的代名词。澳大利亚前任首席大法官布伦南爵士曾指出,法院不是“人民的法院”,而是“为人民的法院”。这一精辟阐述既体现了独立审判的工作方式,又揭示了法院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对服务型法院理念的一个有力支持。美国的“五好法院”都反映出了“法律为民众服务”这样的理念。

(二)、法官的综合素质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先决条件。譬如甲法官谈吐文明、举止得体,而乙法官出言不逊、衣着不整, 案件由甲法官办理,当事人一般觉得比由乙法官办理会更公正一些。笔者所在的法院院长就再三强调:开庭时,法官必须着法官袍,书记员必须着制服,佩带徽章;上班期间必须着法官服。这正体现出了法官作为法官角色这一特殊社会形象所具备的最基本素质,表现出了法官的较高涵养和浓厚的法院文化,这就是法官素质反映出来的表现公正。法官应是学识渊博、知识结构完整的,是精通法律的、有较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是有修养的、儒雅性的,是有强烈敬业精神的、有职业自豪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精英群体,应是具有足以让不同场合的人肃然起敬的人格魅力的社会群体。但目前我国的法官队伍素质现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同地区、不同审级法院的法官素质都有差别,非正规法律院校毕业或没有经过比较系统、严格司法培训的法官占整体法官队伍的大多数。社会公众没有视法官为特殊群体,没有视法官为公正的化身。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法院许多方面改革的深入, 也成为法院许多改革难以取得实效的合理托辞。但是目前随着《法官法》的修改,晋升法官前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这一职业准入的提高,上述现象已明显改善。同时也说明了法官的高素质化对司法公正的重要影响所在。

三、提高法官的威望与人格魅力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也是法官的定位所在。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中国法官的个性犹如中国法院判决书的书写模式一样----千篇一律,几乎没有什么特点可言。”因而中国法官的威望与人格魅力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与体现。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法院评“办案能手”往往是看办案的数量,严重忽视上诉率问题。笔者认为,上诉率低的法官才是办案能手。因此建议将上诉率和案件质量作为衡量法官能力的重要判断依据。一般而言,上诉率低,说明当事人对法官的判词认可,服从法官的理据,因而不行使上诉权。依照笔者的经验,当事人之所以提起上诉,主要原因是一审法官的判词没有正确表达,或

说理不透,或自相矛盾等等。而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法官的威望与人格魅力。衡量法官的学识和判决质量水平是提高法官的威望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所在。法官的人格魅力是法官内在道德涵养的综合体现,而法官的人格魅力对于公正审判的实现或某些制度的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谷口安平指出,由于“吸收了大陆传统自成一个专业系统的日本司法官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权威和威信,一般人对法官的职业道德与公正性抱有很强的信赖感。法官能够独立地执行其职务,很少受律师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美国联邦系统的法官和德国的法官也是如此,这使他们有可能发挥‘管理型’的作用”。此外,在我国马锡武在诉讼制度史创造的“马锡武审判方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广为流传,与其本人公正廉洁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当然那种审判方式是顺应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在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着更深层次的审判方式改革,并有着较好的审判环境,作为法官必须廉洁自律、清心寡欲、增强学识,审判公正,以提高自己的威望与人格魅力,进而提高法院裁判的公信力,以期达到法官心中的公正。

总之,法官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威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自己的工作---公正、高效地审理好案件并赢得公众的信任和社会的肯定,才得以做到公平正义,即法律的公正所在,也是法官定位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实现司法公正所在。

(作者单位 山东省垦利县人民法院)

联系电话0546--2525279

email—sunjianping00710@sina.com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第6篇

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对中国是利是弊,如何去评判?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对改革开放利弊评判的问题。本文借助所学的自然辩证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带来的影响。关键词:改革开放;两面性;矛盾的主要方面

1引言

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经济的发展,从78年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已开始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这些经济成就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环境污染,腐败滋生,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贫富差距加大……如何正确评判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要求我们使用自然辩证法归根溯源,客观地去看待它。

2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弊端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必须认清其成就和弊端。

2.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五年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有力政策和科技的发展。试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想想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中国是何等的衰败,持续十年的经济倒退让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变为高度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由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逐渐使中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进了人均GDP 5432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更加重要的是这种经济的增长惠及我们每一个人,改善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和福利水平,迄今为止,中国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停滞陷井或在经济增长期所出现的那种社会两极化的大规模对抗和动荡。占人口主体的中国农民,被免除了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税,农业的机械化和专业程度逐渐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让部分农村劳动力获得解放,并通过进城打工,改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也为祖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中国人的选择自由和机会,无论对最偏僻和最草根的乡村农民还是多少得天独厚的各类精英,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广阔,既超越了历史,也超越了国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创造力勃发、财富空前涌流的基础和源泉。

2.2改革开放带来的弊端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各种弊端也浮出水面,并日益影响国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主要的弊端有:

(1)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粗放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巨大破坏,造成各种生态问题,如洪水、沙尘暴、温室效应、动植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某些疾病发病率上升。

(2)改革之初的让东部先富,先富帮助后福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东部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西部还是前发达。此外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分配的畸形,对底层人口的伤害,治安恶化,阶层间对立情绪弥漫,社会公正以及民众对社会公正的信心的瓦解。

(3)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泛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道德体系的在逐利思潮下逐渐丧失,导致社会道德水准的整体下降,造成国民的素质下降,社会冷漠,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

(4)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官员的腐败变质不断出现,买官卖官、盗窃国家财产、生活作风腐化等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5)市场化过程中的分配不均和整体性的浮躁腐蚀学术严谨性,近年学术造假和抄袭不断,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环境恶劣使学术人才大量流失。

(6)改革开放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外国资产与权力寻租结合,掠夺式开发我国的自然资源,如稀土,煤炭等,由此带来一系列是社会及生态问题。

(7)国民收入的增长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成正比,居民增加的收入被上涨的物价抵消,居民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住房难,看病难等。改革开放中的辩证法

3.1 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然辩证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矛盾又具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们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又

要看到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更本性质,正确地解决问题。

3.2改革开放的两面性

不难想象,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定会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存在。改革开放鼓励开放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引进大量地外资和技术,不但扩大了我国的就业,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与外来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经济的发展注入的活力。相对应的外资的涌入,也极大地冲击的本土企业,造成大量的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且外资大量占领了我国的市场;又如国家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改变,打破原来吃大锅饭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自负盈亏,大大减少了国家的负担,激活了全国的经济,是我国的企业向着更见健康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导致大量的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出现很多垄断性的企业。这都是改革开放所具有两面性,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3.3 改革开放影响的主要方面

改革开放是会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很多人会回忆改革开放以前的生活,有铁饭碗,有城市户口就可以享有很多资源,贫富差距比较小,官员比较清廉为民,国民素质比较高……

但是我们要看到导致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经济是贫穷的,城市人享受的各种优越条件都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而得到的,改革必将打破原有的社会秩序,建立更多人享有利益的社会。且现在出现的诸多问题,有很多是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改革开放的确具有两面性,其不利方面是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减少甚至化不利为有利。如国家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提高我国的技术能力,转变粗放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先进集约的生产模式,走循环经济之路,发展绿色GDP;同样官员的腐败问题也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必然影响,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建设和权利制约以及群众监督来限制官员的权力,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国家同样可以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发展,让民众自觉选择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而且通过闭关锁国来达到抗拒外来侵入的目的是无效的,这早在清末已经证明过了,闭关锁国只会使自己丧失和世界联系,利用国外良好资源的机会,最后落后于西方国家,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4思考和结论

通过所学的自然辩证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很容易的发现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利大于弊的,这些有利的方面为推动中华民族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成就是改革开放以前无法想象的。当然其

上一篇:品管部主管的职务说明书下一篇:我的古筝学习路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