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演讲范文

2024-06-09

国学经典演讲范文(精选14篇)

国学经典演讲 第1篇

我与国学经典演讲稿-国学经典演讲稿

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灿若云霞,打开一部部传统文化经典,宛若打开一座座知识的殿堂!让我们一起将经典捧在手中,感受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聆听那千年不灭的回响—— (先秦诸子名言)

春秋战国,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是我们智慧的结晶。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圣贤,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却有很多相通之处,那就是对人与人类社会的“理性态度”和“终极关怀”。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思考,人,究竟要怎样才能幸福;社会,究竟怎样才能和谐。这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字——仁。

仁,二人为仁,这个字诠释了世界上最复杂也最简单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仁爱之心,就是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心中永远装着别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即爱人、爱自己、仁者爱人。爱,是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叫爱。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中的第一美德便是“仁爱孝悌”。仁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中华儿女的仁爱之心已经达到了“大爱”的境界,我们的精神家园的造福着全世界的人民。

仁爱垒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用飘飘的杏花,酿造中华文明的芳香。仁爱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用万仞的宫墙,围住中华文化的精髓。仁爱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用万卷的诗书,传授中华精神的.奥妙。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行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是几千年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圣君、贤相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是他们长期努力为中国赢得的誉称。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

但是两千年后的今天,每个中国人应该反思,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传统礼仪,究竟继承了多少!看看旅游景区扔下的一地垃圾!那就翻开《礼记》吧!再次聆听智慧的圣贤谆谆的教导,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举止文明,言谈得体,文质彬彬的大国的子民!

壮哉我华夏名族,美哉我中华礼仪!

国学经典演讲 第2篇

国学经典比赛演讲稿: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大家好,我叫孙**,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国学像一阵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课堂,吹进我们的心灵,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传统文化,美丽情满中华。

神州大地,国家传承千年,何为国学?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中中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深沉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从中受益的精神财富,文化深沉。

《弟子规》教导我们人们生活的规范,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句虽短,意深刻。孔子关于学习和交友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人行,必我有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意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第二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学习,多向别人请教,第三句告诉我们要真诚对待朋友,这些话虽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义深刻,正所谓:“海纳百川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雄伟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点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学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庆幸洪小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刻感到浓浓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明白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人生梦,实现中国梦!

国学经典演讲 第3篇

关键词:国学,环境,活动,人格

中华民族有5000年灿烂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经久不衰, 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可惜,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 现在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新闻:广东佛山小悦悦被车多次碾压撞, 18名路人视若无睹;武汉88岁老人摔倒无人敢扶, 窒息身亡, 离家不到100米;成都女子轻生跳桥, 上百车辆经过无人施救……这种让人痛心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社会人情冷漠, 道德低下, 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蔓延, 长此以往, 我们的社会不再有温暖, 我们的孩子、老人这些弱势群体也得不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怎样唤起人们的良知, 懂得感恩、关怀?唯有《国学》能让我们领悟到古人充盈的智慧以及为人处事的规范, 《弟子规》、《三字经》等, 犹如一部部穿越时空的经典, 让孩子从小学习, 能知礼仪、懂规范, 将国学经典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尺, 健全自己的人格。

一、环境渲染, 浓厚国学氛围

国学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是祖国文化永恒不朽的源头活水。学习国学经典, 能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 维护、更新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孩子来学习国学经典, 首先是要创设浓郁的环境氛围, 让孩子置身其中, 感受《国学经典》中蕴藏的礼仪、诚信、关爱、坚持等可贵的品质。

1、建立国学实验班, 营造国学氛围。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国学中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等内容, 分别让小、中、大班的幼儿学习和感受, 并在各年级组各选择了一个班做为实验班。实验班里, 你会看到墙上贴的是国学中精彩的历史典故;读书吧呈现的是丰富的国学书籍;教室中间悬挂的是教师和孩子精心制作的古诗配画, 不管是教师、家长, 还是孩子, 置身于这样的浓郁的国学氛围中, 怎会不受到国学经典的影响, 在每天的看、听、讲过程中, 这些实验班的孩子和教师都特别的温文尔雅, 谦逊有礼, 这就是国学经典独特的教育魅力。在“十二五”期间, 我们又申报了市级课题《幼儿园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研究》,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 我们将国学经典这一特色向全园铺开, 创设国学经典教育大环境, 让更多的孩子、教师和家长都参与到国学经典的教育中来, 学经典、诵经典, 慢慢将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2、创设国学专用室, 感受国学经典。

幼儿园专门设立了一个国学经典专用室, 有环境渲染、游戏体验、自主阅读, 让人置身其中, 不知不觉被浓厚的国学氛围所感染。墙面上的《弟子规图说》, 让小朋友明白“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的规律, 懂得“事虽小, 勿擅为, 苟撤为, 子道亏”的道理;游戏体验区的亲身体验, 让小朋友知道为人处事的道理;自主阅读区的书本阅读、课件欣赏等, 让小朋友形象直观的学到更多优秀的国学经典, 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文学修养。

二、活动开展, 领悟国学精髓

国学经典内涵丰富, 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幼儿文化的积淀。我们以国学经典为载体,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 将国学经典的种子撒播在幼儿的心里, 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我们坚持“近、小、实、亲”的一贯思想主张和“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以小、中、大各年龄段为纵坐标, 以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社会交往为横坐标, 把国学的精髓融入到幼儿一点一滴的日常言行之中, 突显出主体性、生活化、情感化、易操作的特点, 从而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魅力。

1、一日活动中渗透, 润物细无声。

清晨, 校园广播里播放的是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歌曲和儿歌, 孩子们哼唱着国学经典快乐地踏进幼儿园。来园自选活动时, 会想到“兄道友, 弟道恭”, 大家像兄弟姐妹一般相互谦让;入厕盥洗时, 会想到“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早晨起床后, 知道要刷牙洗脸,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操作活动时, 会想到“用人物, 须明求, 借人物, 及时还”, 懂得与人相处的规范;离园时, 知道“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国学经典的学习, 让孩子懂得规范、懂得谦让。

2、教学活动中学习, 塑人格魅力。

除了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我们还分年级组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活动开展特色活动。小班《弟子规》教育。小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缺乏规则意识, 让孩子了解《弟子规》的内容, 能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 了解日常的生活规范, 懂得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准则。中班《三字经》教育。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直观行动思维渐进到具体形象思维,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规则意识, 所以重点要为孩子打开广阔知识的大门, 这个大门的金钥匙就是《三字经》, 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一些伦理道理, 掌握世界万物的规律, 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古老文明。大班《古诗》教育。大班幼儿在思维水平上开始有抽象思维的痕迹, 所以在《古诗》的学习中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感受古诗这一文学体裁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在古诗的学习中, 幼儿获得了更多的经验积累, 为今后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家园协作中展示, 扬国学精华。

除了日常教学, 我们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 让更多的家长也参与进来, 弘扬国学经典, 弘扬我们的祖国文化。如读书节上, 孩子们分年级组学习国学经典, 闭幕式上, 大班组两百多名幼儿诵读《三字经》、中班组以家庭为单位表演国学经典, 小班组制作精美的国学小书签, 我们不但在幼儿园里展现我们的国学经典教育特色, 我们还要走进社区, 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国学经典教育。

国学经典 唱响武当 第4篇

诵读经典,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

在每一个晨读时间,走进武当山特区的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总可以听到孩子们朗朗的吟唱诵读声,像天籁一般响彻校园。通过经典诵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熏陶之中,可以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学艺术修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精选诵读教材。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做好长期规划。由武当山特区教育局为各年级确定诵读内容:低年级学生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弟子规》以及一些童歌、童谣等;中年级主要诵读《百家姓》《增广贤文》和唐诗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高年级主要诵读《千字文》《唐诗宋词三百首》和其他经典书籍。这些国学教材,既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情操,又蕴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优化诵读课堂。为引导和激励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特区各中小学充分用好“两课”:一是晨读、午间课,每天早晨7:50-8:10、下午14:00-14:20,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引吭高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诵读经典、感悟经典,滋养心灵、陶冶性情。二是每周一节诵读课。诵读课以“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程度。诵读课注重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科学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唐诗宋词》时,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200字以内,化整为零,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武当山特区中心幼儿园还将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与意境美,融经典学习和道德教育为一体,一举多得,提升综合素质。

丰富活动形式。诵读之外,特区各学校还通过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画经典,生动形象地再现文化经典的艺术魅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开展丰富多样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逐级评选诵读之星、读书标兵、书香班级,通过大型文艺活动、诗文朗诵会展示诵读成果,激发孩子们的诵读热情;在教室、楼梯间、走廊里、文化墙上张贴悬挂图文并茂的古诗词;通过班报、校报、手抄报、宣传栏、文化墙、校园小广播、文学社等传播文化经典,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遇见”经典。一系列活动成果丰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识字总量,而且推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很好地发展。

研修经典,促进教师内涵提升

国学经典进校园,关键不在于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在于教师的躬身示范、言传身教。只有教师自己首先成为读书人,热爱国学,提高修养,才可能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正如孔子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引导教师走近经典。特区教育局为教师推介、指定经典书目,引导教师走近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各学校还编印校本教材《经典晨读》,鼓励每位教师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充分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时间,品味名著、提高修养。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两本好书(一本国学经典、一本教育专著),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写学习笔记或读书随笔,促使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搭建读书交流平台。学校积极开展主题阅读沙龙、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读书典型事迹宣讲等活动,评选学习标兵,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

开展师生同读活动。各年级制定师生同读方案,积极开展师生“同过一个节(阅读节)”“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活动,利用晨会课、阅读课组织师生朗读经典美文。

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通过研修传统文化,教师自觉“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成为师德建设的动力源和良好载体。

文化建设,特区学校打造“书香校园”

如今,“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已在特区教育系统上下深入人心。武当山特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一个宗旨,即让校园处处洋溢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在特区学校的每一栋教学楼、每一个文化长廊、每一个文化区角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书香校园”已升华为武当山特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共同追求,成为武当教育的特色文化。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释放出浓醇的芬芳,武当山下的学校文化底蕴亦将更加丰厚。

国学经典演讲稿 第5篇

让经典的种子开出璀璨之花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弟子规》《三字经》《史记》„„犹如一汪清泉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这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便是——《论语》。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仁礼之风。《论语》中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与之类似,《论语》中的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实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随着自己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当回过头在看到以前的学过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为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中的仅两句话,我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国学经典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若我们一味读书而不勤于思辨,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学习的过程亦是味同嚼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张网捕风,一无所得。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不但诠释了学习过程中温习与思考的重要性,还提醒我们要重礼仪。“不学礼,无以立。” 只有简单的六个字, 却含义深刻。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国家就不能安宁。不学礼,不懂义的人;只有言教,没有身教的人,最终也无法以德服人,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被淘汰的。两千五百年前的夫子就是这样教书育人,而我们,作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小公民,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提高

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小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心修身,格物致知,克己复礼;躬行仁义,九思慧德,智道不失;立心定于道,建中建极。两千五百年的荏苒时光,没有让《论语》湮灭在汩汩的岁月洪荒之中,反而因时间的打磨而显出璀璨之华。

朋友们,用仁爱之心,为自己寻觅一个拥有文明和谐之美的桃花源吧。愿你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精美的花朵,阅读经典之书,享受精致生活。然后躺在清风送爽的绿色大地上,仰望那无边无限的蔚蓝屏障,聆听那动人心弦的国学经典传唱,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

让经典的种子在我们的校园里开出璀璨之花!

国学经典演讲稿 第6篇

大家好!我叫徐梦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扬民族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带着一种神圣的朝拜,我翻开了《国学经典》。怀着一种虔诚的心境,我品读了《国学经典》。我深深地认识到,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

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李毓秀的《弟子规》是我们生活、为人处世的典范。它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规范一言一行;要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用宽容之心对待他人的缺点。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三国鼎立的战乱纷争,那一幅幅鲜活的面容在我们眼前飞扬: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刚正不阿的张飞,还有一代枭雄曹操的雄才伟略,都让我们不由得发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的感概。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情感真挚,寓意深远。可谓当代的国学经典。他的名字和光华,影响着我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一回想这些,不光是我,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心里有个大问号,何为国学,何为经典?其实很简单,不就是那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演讲稿 第7篇

八二班

田永申

辅导教师

马君艳

有一种教育,在深远的天空下,如江河之水般绵延着,涌动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潮起潮落。岁月悠悠,但那种来自历史深处气定凝神、平和缓慢的吟诵声在中华大地上经久不衰„„ 这就是国学,这就是经典,这就是传统文化。

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经历五千年的时光洗礼,先辈们留下来的文化精髓,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出淤泥而不染。

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了我们只有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示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提醒我们时不我待,应当抓住青春年华。庄子的“白马非马”向我们展示了雄辩的力量;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人应当有博爱的胸怀。

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给了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孝道,并且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父母,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还能指望他去爱谁呢? 孙子兵法点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制胜韬略。再看李白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万丈豪情;以及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就连生活中伴我们一日三餐的筷子也在时刻提醒我们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有所作为。

读懂这些,你还会对父母的耳提面命嗤之以鼻吗?你还会在看到摔倒的老人时在扶与不扶之间犹豫再三吗? 当我们的良知沉睡不醒,当我们的道德底线一降再降时,请回过头去,读一读,听一听先辈们对我们的教诲。

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成就了圣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

国学经典演讲 第8篇

一、何为国学———国学经典的含义

国学,是属于中国的特有文学。中国国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用简要明了的文字对人文伦理、道德教育进行深刻的描述,使人们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就能明白其中包含的教育理念,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二、用出世之智,做入世之事———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价值及其实践应用

( 一) 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分辨人性的善恶, 还有助于人们日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诵读国学经典,并不需要彻底学会国学经典所包含的所有道理,只要对国学经典进行熟读,在熟读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

(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应用

1. 志当存高远,有志事竟成———激励学生前进,掌握正确原则

小学生这个群体与步入青年甚至成年的学生群体有所不同,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年龄和心理年龄较为相近,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而且,每个学生又分别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针对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应该把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鼓励和赞美性原则。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老师要经常对学生鼓励和赞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次数甚至不批评学生,让学生渐渐对诵读国学经典甚至学习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

( 2) 差异性原则。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一般情况下都是整个班级一起进行的,但是,学生之间的记忆和思维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对于某篇国学经典,有些学生可能已经能够背诵了,有的学生可能还无法通顺的进行诵读。因此,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老师可以让读的好的同学领读,无法通读的同学跟读,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 3) 模糊性原则。对于诵读的国学经典,老师可以进行大致意思的讲解,不要求小学生对其要表达的含义彻底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不成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国学经典想要表达的大量信息。

( 4) 自主学习性原则。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国学经典进行诵读,不局限于课堂、书本上的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加如鱼得水。

2. 别类而分门,因材而施教———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内容

不同年纪的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对知识的需求种类也是不同的。所以,选取的国学经典要适应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年龄。

一年级正是学生启蒙的最佳时期,应该选择一些启蒙性国学经典。例如,拥有“蒙学之冠”美誉的《三字经》。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让学生学会善意待人。

二年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教育人伦道德的国学经典,例如《弟子规》,其中的“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教育学生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开始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国学经典。例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能够教导学生要虚心接受学习,不能认为自己学得好就骄傲自满。

四年级可以让学生阅读《大学》中的节选,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可以让学生懂得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五年级则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诗经》《老子》等国学经典中的节选,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情趣。

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读一些《陋室铭》等短篇的古文,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3. 春风未开了,却似笑春风———纠正汉字读音,规范学生读法

( 1) 适当选择有拼音标注的书籍。在一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的字数较少,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标明拼音的书籍让学生阅读,规范学生的汉字读音。

( 2) 老师应适当纠正读音。文言文中通假字较多,如“见”字,它通用的是“现”字,属于发现的意思,意思不同,读音也就不同。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诵读前纠正通假字的读音。

( 3) 规范领读。对于一些文言文类的国学经典,有些汉字读音和正常口语读音是不同的,如“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常”字读音就和平时有所不同,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常”字语气应该加重,声音适当延长。有一个规范领读的例子,学生们就能轻松掌握阅读的节奏。

4.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设置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 1) 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可以将国学经典的内容编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描述,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 2) 设置情境。小学生的想象力最为丰富,老师可以先将文章内容进行大致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文章的内容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诵读兴趣。

( 3) 引人入胜。老师可以通过将文章中的内容编成一个情景剧的模式,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对故事进行演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三、结语

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对提高学生的认字水平、朗读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国学文化素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友爱他人。

摘要: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国学经典则是整个国学的精髓,国学经典包含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的智慧结晶。将诵读国学经典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实践应用,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还能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小学生的国学经典文章进行诵读,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都有着巨大的有益影响。通过对国学的含义进行阐述,分析国学经典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具体实践方案。

国学经典诵读之 第9篇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演讲稿 国学经典 第10篇

大家好,我是来自 年级 班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知识的渴望,对科学的追求,对人类文明不可遏止的向往,是现时代我们成长之路的动力,国学经典和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汲养的源泉。国学,它犹如一阵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涤荡着我们的心灵,学习并继承国学,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美丽情满中华。

神州文明上下五千年,何为国学?那就是孔子的《论语》,是司马迁的《史记》,是屈原的《离骚》,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唐诗宋词和元曲,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中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之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从中受益的精神财富,文化深沉。

《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世,修养我们的身心。“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句虽短,意深刻。孔子关于学习和交友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人行,则必我有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意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第二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学习,多向别人虚心请教,第三句告诉我们要真诚对待朋友,句句至理名言,意义深刻。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雄伟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从每个人的身上汲取精华。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不仅仅是家训,更是我们值得遵循和规范自己的标杆。“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这句话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努力拼搏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学国学经典中,我们不仅能学到孝慈仁爱、谦虚礼让,也让我们懂得很多人生哲理,从而把从国学经典中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精髓落实到现实生活,自律自我,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演讲稿 第11篇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的郭子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扬民族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带着一种神圣的朝拜,我翻开了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这本书。正如本书作者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影响较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读了这本书之后,更让我觉得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李毓秀的《弟子规》,使我们生活的典范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他gap是·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言慎行,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对待,这时儒家的基础,更是我们人行的基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三国鼎立时的战乱纷争,有着呼风唤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刚正不阿的张飞;和汉代皇帝的后裔刘备守蜀国;还让我们领略到一代枭雄曹操,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位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刮目相看,正所谓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矣!

一句“江山如此多交,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道出了毛泽东所思所想,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毛泽东思想是当代的国学经典,他的名字和他的光华,将会影响流传几代、几十代以致久远。。。

回想这些,不光是我,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心里有个大问号,何为国学,何为经典?其实很简单,不就是那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演讲稿 第12篇

国学经典,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经典”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一百年来一直在讨论国学经典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讨论?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关注?当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落后了,人们认为是优秀传统文化作怪;当政治独立、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开始文化反思;当经济全球化开始、强势文化借着现代技术迅速传播的时候,人们也出现了反思和寻根。百年来的讨论说明了什么呢?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认为,所有的国学经典讨论,归根到底都是东西文化的交流,是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本国已有的文化优秀传统,如何建设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国家。

我们发扬优秀传统精华,发掘我校青年学生的青春活力,向山大“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进军。当然,更重要的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为中华文化的复兴略进绵薄之力,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使国学经典随青春飞扬!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风中招展的艳帜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蓬勃的朝气,更是新时代青年学子对祖国千年文明的敬重与对优秀传统精华的承接。“苟日新,日日新”,踏着青春的步伐,呼吸朝露的清爽,让我们共聚一堂,为我们的文化放歌!

纵横五千年,琅琅晨读声。侃侃把古谈,风清云高淡。

身负天下志,晨兴吟沐泽。执手问古今,无畏青年人!

我们是年轻的斗士,是时代的弄潮儿,风尖浪口磨不掉我们的斗志,起起伏伏摔不掉我们的勇气。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国学经典,今天我们诵读,明天我们传扬!在晨光中沐浴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伟人圣哲的教诲中提升个人素质。小至修身,大至治天下,在这里既有经世致用又有达观练达,既有平凡人的生活又有圣哲的狡黠思辨,让你不由得陷入其中欲罢不能。

传承国学经典启智立德树人 第13篇

一、开发国学教材

“读经典, 习礼仪”是我校的特色教育, 如何把读“经典”与现代礼仪教育相结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2009年, 我校选择《弟子规》《论语》《老子》 等部分篇节及唐诗宋词经典篇目, 按年级编写了六本校本教材———《中华优秀古诗文选编读本》, 每周设置一节经典诵读课, 作为校本课程列入课表。2010年10月, 我校引进新“八德”教育, 每周设置一节“八德”课作为地方课程列入课表, 让学生们“读圣贤书,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

二、开展多样活动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经典融于活动之中, 化枯燥为快乐, 有效提升了传统经典的诵读效果和育人功能。

1. “看与听”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我校充分发挥亭廊文化、展板的育人功能, 在学生中开展“寻宝”活动, 让学生与国学知识牵手。学校精选《弟子规》《三字经》、名言警句等, 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播出。每天的校园音乐还融入中国古典名曲、诗文朗诵, 把配乐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和放学铃声, 让国学伴着学生上课、下课, 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点燃学习热情。

2. “讲与演”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讲与演活动, 让《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孟母三迁》等经典小故事融入学生脑海, 引导学生做人。师生把经典诗文或故事改编成剧本, 进行表演, 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又使学生接受了“经典”的教育。2010年6月, 学校开展了“咏读传世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比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展与赛”活动。我校在师生中开展诗文书画创作, 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 培养和彰显自身的创造能力。通过活动, 我们共收集改创诗文三百多首, 评出了小诗圣、小诗仙、小画家。

4. 践行 新 “八 德 ”教育 系 列 活 动 。新 “八德 ”的内容是“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就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 特点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在德育教育层面, 我们具体规范了当代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八个德”“八个根”“八个成才方向”和所应接受的“八个教育内容”;在法制教育层面, 从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法律警示教育和法制基本常识教育;在教育范围上,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立体化。新“八德”教育是国学教育的子系统, 是国学教育的具体化, 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整合, 并为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战略主题提供了较好的内容、方法和途径。2010年10月, 我校启动并实施新八德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得到了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的支持和认可, 同时也赢得了家长的赞誉。

三、注重三个结合

1. 国学教育与教师、家长培训相结合。

我校制定了适合教师、家长学习的培训内容, 定期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和家长学校培训班, 聘请营口市老边区司法局副局长王起顺为教师和家长做报告, 传授教子良策。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和家长为家长学校授课, 交流家教方法, 向家长推荐相关书籍, 如《家庭教育演讲录》《国学小常识》《弟子规讲解》 《幸福人生讲座》等书籍和光盘。通过学习, 老师与家长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 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国学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为了保证国学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我校将国学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开设国学教育课, 构建国学课的授课模式。通过每周一次的国学课程和新八德教育地方课程, 学生在国学教育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突出一个宗旨:即让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特色气息。整个校园突出新八德教育主题, 设置了标语、孔子像、宣传板等。教学楼的文化主题分别是经典格言、经典赏析和习惯导航, 并通过活动激活校园文化, 使之变成会讲故事的老爷爷、大伯伯, 为同学们讲述一个个蕴含道理的好典故……

四、建立三个机制

为深入推进国学教育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我校建立了国学教育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学校层面由教导处负责监督、评价, 班级层面由班主任负责监督、评价。学校要求“经典诗文诵读”要做到三“不”:不以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 注意个人的纵向发展;不是所有的经典诗文都适合诵读, 特定年龄的孩子应该读特定的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生读懂, 力戒“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注重熟读成诵、意境感染、品味积累。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校建立学生诵读激励机制, 定期总结奖励。遵照“只奖励, 不强求”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意愿和能力, 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五、国学教育成果

通过近三年的国学教育实践,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国学力量的巨大和儿童潜能的无穷, 也让我们看到了开展国学教育的果效。

学生在变化———

我校学生现已熟诵《弟子规》全文及《论语》 《笠翁对韵》、唐诗宋词的部分篇章, 表达能力在逐渐提高, 思维和记忆力明显增强。学生阅读经典, 不知不觉增长了许多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和名人励志的故事。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 使很多孩子聪明而有灵性。

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他们比以前懂事了, 对家长更加孝敬了, 对老师更加尊重了。校园里没有了打架、争斗的粗鲁行为, 有了更多的和谐与微笑、文明与向上的校园风气。

教师在转变———

我校的教师和学生一道享受着读经典的快乐, 浮躁之气少了许多, 务实聪慧愈发彰显, 教师的品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教师之间团结友爱、相互理解, 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家长的心声———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 开展新“八德”教育活动, 家长们发现自己孩子的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 有的说:“自从校园里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 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主动帮我们做家务, 整理自己的房间, 比以前听话了, 好管了。学校做了件大好事呀!”从家长的话中, 我们体会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带给学校的办学效益。

从国学到新“八德”, 一路走来, 城区一小在不断地成长, 各项工作得到了省、市的认可和有关领导的关注。从2010年开始, 学校被评为新民市中小学养成教育示范校、沈阳市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沈阳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单位、沈阳市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学校、辽宁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家长学校实验工作先进实验学校、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中国学校法制教育行动的研究》实验基地学校、中国教育管理创新示范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学校等。

国学经典选读 第14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上一篇:我国绿色饭店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下一篇:风景秀丽的家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