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2024-08-25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精选9篇)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第1篇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情感的教育,需要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形式。

“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与评价,可以克服学生低级情绪和消极情绪,培养学生高级情感和积极情感,可以优化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

可以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美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情感;课堂体验;感悟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第2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调控作用。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熏陶作用。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不过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是健康情感的拥有者,因为低年级学牛的情智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有意识地分辨教师的情感取向,假如教师的情感出现偏蓐,是非、爵恶、好坏态度不明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3、审美作用。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它们都浸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要从审美对象中感受到美,获得美感,就必须要有情感。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但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打开他们内在思维的情感闸门,而且还能让他们在真情的交融中领略各种审美情韵。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和调动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因素呢?我认为可以从教师创情和学生体情两个方面着手。

1、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情感共鸣。据心理学分析,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和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编选的,其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打电话》表现了少儿的童真无瑕,《金色的秋天》表达了小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虽然低年级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无~不是作者情感的产物,而要让作者的情感被小读者感受并能使之体验和有所感悟,就要求语文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动情点,做好与学生进行情感撞击达到共鸣的充分准备,这是教出情感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态度,如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假如未被充分挖掘.,就不能充分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这也正是上海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成功奥秘。用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f]己的情感之火,然后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壑个蚺i:数‘颗心灵的情感火焰。

2、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

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

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让学生领悟语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灌溉出一个更为绚烂的情感花园!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初探 第3篇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 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 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的状态下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是几句导语、一首歌、一幅画或一段视频等等。如, 在教学《钱塘江大潮》时, 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 在开始上课时, 笔者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为导入, 当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大家都被这大潮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所震撼, 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通过创设情境, 笔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课文, 走近钱塘江, 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品析文本, 品味情感

情感深深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 在品赏词句时, 教师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 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 让学生“披文入情”, 体会文章的“味”, 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如, 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中, 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在表现人的生活, 是潮声, 更是心声、时代声。在这里, 作者站得高, 看得远, 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 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观。作者尽情描绘大海的神奇, 为大海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饱含激情的笔触, 使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 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使学生品味到大海有激情喷薄的一面, 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

三、朗读课文, 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 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 因此说“三分诗, 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 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产生共鸣, 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多一点感情指导,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 《草原》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 教师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草原的迷人景色。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读自悟、美读品悟, 使学生的情感被激发, 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 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

四、延伸阅读, 体验情感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远远不够的, 只能是杯水车薪。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 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因此,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不能只局限于课文, 应当在完成教学目标后, 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 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 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 增加信息量, 扩大知识视野, 进而使学生体验情感,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 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 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让学生体味文中小主人公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处, 但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祖国深深的爱, 对亲友的真挚之情。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 最终使我们的教育得到爱的升华。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初探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一直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小学语文教學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有效、合理地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小学生學习语文服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据心理学分析,小学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所以说,开展情感教育首先要从创设一个合理贴切,感情浓郁的情境人手。

如教学《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催人泪下的场面,学生缺乏有关历史的感性经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录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实况录像,播放哀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环境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运用语言描绘,以言育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字、词、句、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指导学生领悟文中的情感;或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鲜的、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作用的事件,用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语音导读,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等营造一定的情景和氛围。

如教学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对大海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特别是在读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这一句,尽情描绘了大海的神奇,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品读作者在文章中反复使用的“涌起”“闪烁”“滚动”等动词,使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并萌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用真心激发情感

脸面是心灵之镜。老师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言,它蕴涵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媒介。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因此,上课之前,不管我们是在为纠正了几次的错别字依然错误、修改了几次的作文还是不通而恼火,还是在为生活中的琐事、工作上的不顺而烦躁,我们都要“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整个身心迅速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教学,进入角色,以情感人,以情动情。

如教师朗读《黄山奇松》时,带着赞叹自豪的冲情,讲解《黄果树瀑布》时,带着赞美舒服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全身心投人主动学习中去。一个没有真挚情感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一个嘴里说着“你真棒”,脸上却没有微笑,眼中却没有赞许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呢?所以,我们要带着真心真情,去上每一节课,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观察联想,升华情感

观察是儿童的智力源泉,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是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的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图使语言文字更加具体、形象,有的图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有的反映了课文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文中的插图,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壮烈情景。教学时,我们通过媒体展示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对其眼神、表情等方面细致观察,体会邱少云的光辉形象,从而把握英雄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崇高品质,继而启发学生联想:此时此刻的邱少云的内心想些什么?是什么情感使英雄一动也不动?他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这样通过观察联想,诱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必将是空洞的、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与熏陶,使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相统一;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使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情趣等各方面都得到更加深刻的发展,促进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的形成,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第5篇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又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和美德教育 第6篇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情景:教师精讲细解,旁征博引而学生则沉默寡言,无动于衷。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循循善诱的课堂语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什么呢?教学模式单调。那么怎样才能根本改变语文课堂教学这种僵化的状况呢?《文雕龙》中说:“情者文之径,理者文之纬。”一篇文章没有“理”就没有灵魂,而没有“情”就没有血肉,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既要讲清文章的“理”,又要讲清文章的“情”。也就是说要给传统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让它流动起来,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究竟怎样注入“血液”呢?我感觉说到底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激发学生情感,渗透美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涉及到自然、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等知识。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在于写作中发现不了乐趣,工作对他来说是痛苦的,他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明”。所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情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就有必要。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感知形象,感知情趣从而培养高雅的情趣。

语文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它们有的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的展现了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有的描绘了一个个优美的自然景观,但是文字形象具有间接性。心像性,即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象性,需要通过读者的想象、联想,才有可能被感知。所以,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就是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他们在头脑中再现文学作品的形象,这个过程中音乐往往是能让学生从中找寻到情趣的捷径。在教学《索溪峪“野”》一文中,作者曹敬庄用清新、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张家界中的索溪峪的奇丽风光,把读者带入了美妙的意境。我在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同时让多媒体介入课堂,动用幻灯片在舒缓、优雅的音乐声中重视索溪峪的立体之美。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奇光异形,体会社会生活的美好与温馨。我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活中这些稍纵即逝的镜头,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心中充满了对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当学生具备了对生活的感悟力后,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使他们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觉、体会,吸进自己的肺腑,渗入自己的血液,从而使学生心灵净化,情感高尚。在教学美国著各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之天光明》时,以往在教学这篇散文时,我虽然对范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大多数学生仍然无法感受到海伦的顽强与乐观。为了加深学生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并从中吸取力量,我运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贯穿始终,在课前、课后适时播放,一方面调动了学生们求知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带着问题欣赏激昂的旋律的同时,感知作者坚强乐观、积级进取的生活态度。由于运用音乐创设出了语文教学情境,营运了愉快的教学气氛,所以再现了作者笔下的“境”,同时激发出了学生自身的“情”,让学生愉快地感受到了文章的人、物、景、情,获得了情感上的共唱。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7篇

恩阳四小:彭志华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认知教育外,我特别注重情感教育。我认为情感是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点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于文章中的情和义,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影响,教育者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所占分量越来越轻。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策略的研究很有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进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 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怎么实施。

2、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调控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知识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备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容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他们需要被理解、沟通和交流。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里潜能,从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结合语文这个载体,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从而使学生在教师鲜明的道德情感的激发下,体会到高尚的道德情感对每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以及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培养良好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这样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教师必须作到贮情于胸,并用激情导入,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于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己要满

腔热情,并把自己的热情化作一种强大的感召力,然后充分利用 这种强大的感召力去感染学生,因为感染更富有艺术性,更富 人情味,更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方式

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通过录音、录像、幻灯、插图、环境布置等手段为学生创造特定的环境,渲染特定的气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均不失为营造体验情境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2、以丰富的教学语言传递作品中的情感

语文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执行者,应该充分运用语文学科中丰富的教育语言和教学方式,在考虑到认知因素这一基础上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大情感因素的渗入,由此带动和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和诵读,会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师尤其要善于运用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充满激情,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尾要善于总结拓展,给学生留下回味与深思的空间。

3、教师要身为表率,提高自身情感素质和艺术

情感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厚、敏锐的心。爱是一种积极的高尚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爱心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就应该关心、热爱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爱浸入学生的心田,触动他们的情感,引起他们积极的情感反应。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转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灵魂,有极大的激励与感染作用。反过来,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爱的满足之后,又会更加尊敬与信任教师,教师在学生这种爱的回报的激励下,会更加爱护学生。这种师生间爱的良好关系,循环往复,会促使教师更加投入教育工作,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好好做人。教师应善于与学生交往,了解并理解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之余,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进行“感情投资”,将欢乐给予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理解。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越浓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无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辅助手段。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精神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能带出情感热烈的学生。因而教师自身具备的情感素养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语文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素养,从只会教书到重教书更重育人,以适应时代要求的迫切要求。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和情感内涵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决定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素养。

漫谈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第8篇

一、发挥语言优势, 以情激情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是意识的载体, 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 加强了解, 交流思想, 增进感情。以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 上课铃一响, 曾琳老师用深沉的话语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 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 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 使群山为之肃立, 大海为之哀泣, 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 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也洒遍了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 就是我们非常崇敬的与爱戴的周总理……”曾琳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入语不但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 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 而且学生的审美快感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 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二、以理促情

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有人的情感。从根本上来说, 只有那些被认识了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感。并且由于人的认识不同, 对同一事物会持有不同的态度, 因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一般来说, 正确的认识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 而错误的认识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同时, 情感是随着主体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 认识越深刻, 情感体验才能越深刻。一个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无所知的学生也不会容易产生出深厚的爱国情感。可见, 认知对情感具有很大的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 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以理促情的策略。

这一策略的操作要点是:第一, 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对所要传授的知识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只有教师对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有了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时才能确保学生被解之惑的准确性, 进而形成学生健康情感的理性基础。第二, 教师应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学习之余, 给学生提供一些知识是必要的, 但“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人生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 让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还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一些好书, 让书中的内容打动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由读书而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 是一个强大的杠杆, 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书籍是带领学生从狭隘的个人天地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的航船, 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热爱学习。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因为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 学生就不可能形成语感, 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 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乏根基和土壤。现在的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的阅读总量应当在140万字以上, 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完成的目标。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 充分施展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 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样能感染学生。因此, 语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感情影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其次,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相信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最后, 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热烈高涨的情绪, 绝对不要把个人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 以免影响学生。

四、情感教育的外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拉近课文和生活的距离,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课堂, 渗透于生活中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熏陶学生的性情。如何开展课堂以外的教育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广泛阅读、接触, 增加信息量, 加强情感体验

语文课本传递的信息量有限, 因此情感教育的空间需要拓展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听广播, 收看相关电视片, 广泛阅读文史类、科普类书籍, 积极关注生活中的事件, 接触身边的人、物,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情认识。此外, 教师对学生的这类认知要密切关注, 及时做出指导, 使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情感活动, 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参加实践, 积极表达, 强化情感体验

笔者认为情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还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表达情感。因此, 笔者常就课本及课本以外的信息——情感的载体给学生的影响, 及时地创造机会, 寻找合适的渠道, 帮助学生表达。具体的手段很多, 其一, 行之于笔。以读书笔记、观后感、心得体会、曰记等形式作表达。其二, 言之于口。借助日常口头作文的机会表达, 或不定期地组织座谈、讨论、辩论等活动, 在交流中使学生接受更为生动的情感熏陶。笔者曾在班中多次组织辩论, 如关于中学生服饰的辩论赛, 场面热烈而有序。其三, 编写剧本, 表演“生活”。其取材范围不拘于课本, 形式不拘一格。笔者也曾组织学生编演过《皇帝的新装》《我家的一天》等剧目, 学生在编演过程中得到的对社会、家庭、亲情、友谊的认识, 产生的情感体验是课堂上得不到的。再有, 组织学生深入生活, 参观实践。笔者也曾带领学生实地去学校附近的砖瓦厂参观, 了解砖、瓦的生产流程, 部分同学还亲自动手制作了砖坯, 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语文教师要将情感的熏陶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生活中, 贯彻因文解道、以情悟理、以理晓情的思想, 做到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点滴渗透。这样, 学生在每一个单位时间里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情感教育, 认识上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螺旋式深化, 而且使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得以循环往复, 逐渐加深。

无数事实证明, 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吸着情感, 其学习才会有动力, 才可能真正做到“我要学”。总之, 情感的熏陶与教育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使语文教学走向成功。

摘要: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部分, 教师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潘小梅.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作用[J].学生之友 (小学版) , 2011 (05) .

情感教育和小学语文教育 第9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教学氛围  教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49-02

1.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从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老师还扮演着演讲者的角色,热衷于满堂灌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以分数论英雄。还有一些老师整天抱怨学生对语文如何不感兴趣,他们恨铁不成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语文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2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情感教育,积极调动情感教育的激发功能。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对语文的浓厚情趣,从而调动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对教学的责任感,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不断提高成绩。

2.情感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同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看作是同义词。实际上,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和情感可以互相传递,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理智性是指人在智力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它是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和对真理的探究相联系的。社会性是指人的情感往往受社会情景的制约。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学习或生活的情绪易变性是指情境很容易使人的情感产生变化。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语文新课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所以情感教育必须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情感教育运用到教学当中。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呢?

3.1实施情感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教学氛围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之中,是在语文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主要的环节和过程我们应该承认,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必须与语文教学本身相结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说是情感教学中的备课与传统教学中的备课的不同之处,实施愉快教学是通过老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爱好的转变。

3.2優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传递,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注意角色的变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从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4.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比较紧迫。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新课改的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情感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但无论有多少方法和形式,都必须依靠教师去实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对学生满怀深情,学会触景生情和动之以情。把情感教育真正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09)

上一篇:宿管工作分析调查问卷下一篇:城市建材购货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