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腾飞

2024-06-27

力推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腾飞(精选8篇)

力推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腾飞 第1篇

力推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腾飞

涟源市财金办副主任 肖志凌

本土成长起来的三一重工,把“一切源于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之魂。以创新支撑跨越。从2005年销售收入58亿,跃增到2010年的500亿。世界500强索尼公司以“不断变革和创新技术为人类带来快乐”为价值目标。2010年销售收入796亿美元。足见创新魅力。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命脉的核心,“金融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最早实施金融管制放松的美国,以“金融创新”,至今吸收全球75%的金融资源。2010年,全市新增贷款8.6亿元,其中4.5亿元是靠创新组织和产品产生的。

去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前不久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紧扣“主题”、“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强力推进“四化两型”进程,打造“三基地二中心”。要理解好、把握好、落实好中央及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首先必须研读政策,研判形势。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个人理解,既不是从紧,也不是从松,而是回归常态。研读政策,要把握“四个基本”,基本思路是中央采取总量对冲,增量控制与适度升值、谨慎加息、适当控制流入资本等对策,控制通胀性、收缩流动性,促进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基本任务是调结构、防通胀、保增长。基本要求是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阐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对中央的货币政策,要辩证看待,科学应对,既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妄自悲观。中央政策表面来看,越来越紧。从09年的“宽松”到10年的“适度”,再到今年的“稳健”。信贷总量2009年10万个亿,2010年8万个亿,2011年专家预测7.2万亿元。但同时应该看到,中央政策具有宏观性,实行的是无差别管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仍可以看到具体操作上犹存的“曙光”。从基本思路看,强调了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针对哪些地区、哪些产业,不言自明;从基本要求看,提出了“调节有度”,要求把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这里的“更多”,我的理解是比往年“多”,比其他行业多;从基本取向看,“灵活”与“审慎”相提并论;从基本任务看,“调结构”是目标,“防通胀”是底线。从这里的分析我们不难判断,中央政策出台的初衷还是要把经济搞活搞好,而不是搞乱搞“死”。对于涟源,不应是政策调整的重点地区,甚至还可成为受益地区。

2011年,中国仍将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防控“上涨”物价,打压“高涨”房价,放在货币政策调控的突出位置。流动性过剩是当前金融调控面临的最大挑战。特别是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

结合市情,就是要引导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重点关注涟源支柱产业——煤炭工业。以金融创新推动涉煤企业优化重组,支持优势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做精。2011年,市政府提出新增贷款10个亿,这个目标是可行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一、要着力金融理念创新

金融创新首要任务是理念创新。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需要金融企业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发展。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源于创新。创新包括金融体制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管理创新和金融理论创新等等。创新需要金融企业确立创新理念,扩充想象空间。要想“无缝对接”金融政策,既要“红灯亮了绕着走”,也要“等来绿灯放心走”,更重要的是“创造绿灯快步走”。我们过去的许多“土”政策在有了普遍意义后,许多变成了政策,过去的许多政策有了稳定的基础后变成了法律。这就是创新思维。涟源金融业既要吐故纳新,更要弃旧扬新。

二、要着力金融组织创新

社区性新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资金互助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我市新成立了2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即源方小额贷款公司和鼎盛汇祥投资担保公司。源方注册资本5000万元,自2010年4月26日开业,至2010年底,公司累放贷款148笔,贷款金额1.335亿元。实现贷款收入659万元。鼎盛汇祥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自2009年12月开业至2010年12月底,共为47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18205万元,实现担保收入481万元。当前政府要为新型金融机构的引进和市场准入创造便利,要巩固壮大现有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有力补充”和“拾遗补缺”作用。尽快提高小型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覆盖率。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抢抓机遇,积极筹建村镇银行。要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鼓励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促进三农产业做大,金融事业做强。

二、着力金融产品创新

一是继续加强“银煤联手”,做活“煤业”文章。我市素有“煤炭之乡”美称,已形成了“煤矿”、“煤机”、“煤电”、“煤焦”、“煤化”、“煤贸”为一体的涉煤产业。2010年,全市95家煤矿,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上缴煤炭税费1.6亿元。全市煤炭机械规模企业17家。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继2009年市工行、市建行打破向煤矿贷款禁区,去年市工行与担保公司合作支持煤矿技改扩能;市建行向煤焦企业成功办理14500万元贷款业务,实现银行与“煤业”的有效联姻。为农村经济播散“及时雨”,为农户和企业构筑“聚宝盆”。

二是以“联贷联保”为推手,创新金融产品的投放。“联贷联保”即企业“组团”,联合贷款、联合担保,无需抵押、质押。去年,市建行在全市率先推出“联贷联保”新产品,为我市的锦源煤业、大华福利煤业、湖南腾达煤焦实业、安立煤业四家企业联合贷款8000万元。市信用联社以“库存产品”为质押,创新贷款4000万元。各金融机构可以此为借鉴,在巩固小企业动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信贷产品的基础上,推行中小企业联贷联保、订单农业贷款、林权质押贷款等新型信贷品种,满足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元融资需求。

四、着力金融服务创新

现代金融更注重“民生金融”。我相信,我们在场的绝大多数,都可以切身地感受到“刷卡消费”带来的便利和便捷。这说明,现代银行电子化程度的实施,带来了金融技术创新和服务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创新,服务先行。一方面要简化信贷流程。推广“信贷工厂”模式,推行“平衡作业”模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缩短办贷时间;另一方面要改善支付环境。服务手段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通过增设ATM机、POS机,发展和普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做好网上税费扣缴和民生资金直达“双服务工程”。大力推动农村惠农卡、信用卡、直补一卡通等业务发展。使金融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

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展手机银行业务。随着3G服务的兴起,手机银行技术的不断成熟,手机银行与“三农”市场更加贴近。从农村地区看,金融成本过高和金融网点覆盖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手机银行可以帮助银行解决建立网点和处理小额交易两大成本问题,降低低收入人群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从而实现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五、着力融资主体创新

金融市场发育情况,是一个地区金融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培育优质融资主体,激活金融要素,提升经济自主增长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银保合作”力度。保险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经济补偿,这实际也是一种融资方式。要在保险领域里,通过整合资源,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多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现“银”“保”共享、双赢局面。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企业上市是建设现代企业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源建设的重大举措。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可实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结合。省政府已出台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政府应积极鼓励,切实引导。江苏省江阴市,人口118万,有上市企业18家,融资100亿,这与政府的扶持与引导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地方只要成功推出1家上市企业,可拉动地方1/5的产业。其融资效果,地方品牌效果,比几届招商引资效果还要突出。目前,我市已推荐远扬煤机和湖南回春堂制药两家企业入选湖南省上市企业后备库,争取年内,入选省级上市企业后备库实现“零的突破”。

力推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腾飞 第2篇

----------兴国县创新金融支农方式纪实

自2008年人总行、银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出台以来,全国自上而下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兴国县作为拥有25个乡镇和80%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县、劳力输出大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各类经济组织和新型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兴起和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复杂化的金融需求。对此兴国各金融部门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经过不懈努力,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信贷服务模式,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创新产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三农经济发展。

镜头之一:回乡创业正当时

“邓主任,你好!你好!欢迎来本店指导”,某个体经商户王老板紧紧握着某乡信用社邓主任的双手,“千万别!指导谈不上,我们只是来了解情况,搞个贷后调查”邓主任边说边打量着装修一新的店面,“欢迎!欢迎,要是没有你们,咱这店都不知道在哪了呢”,王老板深有感触的说道。

说到王老板,在当地也算是响当当的“成功人士”,15年前的他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加入了打工大潮,经过近10年的打拼,凭借着汗水和智慧,成为了某皮具公司的高级经理,正当其处于事业的发展高峰期的时候,却放弃了辛苦打拼的一切,来到兴国重新创业,原本

计划的一切,只是因为资金不足,即将功败垂成,这时,信用社找到了他,因为他有着丰富皮具销售经验和广泛的客户资源的优势,为了给创业者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该社特意给开辟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手续,及时、快速的发放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题外音:兴国县是江西省典型的以农为主的劳务输出大县,作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成为创业就业的主阵地,农村劳力外出打工极其普遍,至2009年6月末,兴国县农业人口68万,占总人口的86%,其中外出务工13万人,在外创业青年约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69%,但是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和自身经验资金实力积累、回乡创业欲望等因素影响,该县农民工自动或被动返乡创业的趋势明显增强,2009年全县共有1.5万外出农民工陆续返乡创业,占当年农民外出务工总量的11.5%,同比增加2.3%。

针对兴国县农村创业发展及融资需求状况,近年来兴国县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优化金融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信贷体系,构建和完善了创业信贷组织体系和农村创业联动机制,形成了“异地创业+留守创业”的信贷支持模式,有力地助推了农村创业就业。

截止目前为止,全县共发放农村青年异地创业贷款7000多户,金额达1.5亿元,留守创业贷款44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青年群体的资金问题。

镜头之二:农合发展天地宽

兴国某兔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某很动情的说:“我们兔业合作社能发展到今天,全靠农信社大力支持。”的确,该兔业合作社从最初的几十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拥有几千户兔户,还有拥有2座厂房,固定资产达500多万元,并且加强了与国内大型肉兔加工、实验用兔公司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自身得到的极大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养殖户的致富,最近,还成为该县第一家获得“农村经济组织+评级+授信”信贷支持的农合组织。

题外音:农村经济组织作为当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在联结农户、带动农户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组织中的农户数占比份额不断提升,农户覆盖面不断扩大,至2009年末,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6家,实现产值1986万元,带动农户4416户,已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广大农户。但是农合组织作为新兴农村组织有着组织松散、财务制度不健全、可抵押物不足等“先天体弱症”,使得各金融机构对其“敬而远之”。针对这种状况,人行兴国支行积极引进第三方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对农合社进行信用评级,形成“农村经济组织+评级+授信”的信贷支持新模式,并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农工部一起,经过逐户走访调查了解,在全县66户农合社中,确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第三方信用评级试点。在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组织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填补了农村经济组织贷款的空白。

目前,该县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对参与试点的山村油茶专业合作社、绿园花卉专业合作社以及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

共给予放贷1000多万元。

镜头之三:政银联手扶三农

埠头乡老瓜农老李一看到电视便禁不住激动,拿出手机便拨:“是兴国农信社吗?”“我符合贷款的条件吗?”“好!好!我明天就过来!”,坐在一旁的老伴一头的雾水,懵懵懂懂的看着老李,老李一看乐呵了,待这老李一解释,老伴也激动了。原来,这电视屏幕的上方正轮播这一条“政府与农信社共同成立农业贷款基金”的游字广告,这几天,老李估摸着今年西瓜形势一片大好,想扩大种植规模,多赚两钱,可这资金从哪来呢?老李这几天愁的脑瓜都快抓破了,这可正好,说曹操,曹操就到。第二天一早,老李忙着收拾了下地里的瓜苗,便骑着摩托车急冲冲的去乡里的信用社咨询去了。

题外音:兴国县是江西省的农业大县,近几年来,广大农民立足本地,深入发展本地特色化经营,逐步形成以油茶、花卉、苗木、脐橙、烤烟、制种等一大批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将近5000多户农户从事规模化生产。为了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切实解决部分农户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县政府与兴国联社强强联手,签订了《合作协议书》,由县财政注资2000万元,在该社营业部开户建立农业贷款基金,兴国联社则依据农业贷款基金账户余额的一定比例,对辖内有效益、有市场、有发展的农业项目或农业贷款客户发放农业贷款,且申请农业贷款客户应是农业户口或从事的行业属于农业项目,贷款用途必须用于农业,贷款期限与利率,按照农信社现行的农业贷款期限和利率执行。

据统计,至2011年5月,兴国农信社今年累计投放支农贷款3.11亿元,占各项贷款投放量的89.7%,同比净增8692万元,增长38.7%。

后记:成效显著 多方受惠

近几年,兴国县逐步推进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以来,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信贷支持,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达到了农民增收、金融增效、经济增长、社会增色等多方共赢的效果。

1、拓展了农村信贷市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推进,为金融机构打开新的农村市场和利润空间,截止2011年5月,兴国县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8.15 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创新产品类贷款累计放贷7800多户、金额1.06 亿元,同比增长11.2%。

2、助推了三农经济发展。兴国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项目,覆盖了广大农村区域,从圩镇到乡村,从边远山区到林区,受益群体大到龙头企业、农村小企业,小到农户、农民工,有效解决了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较好地助推了辖区三农经济发展。2010年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农业产值47320万元,占辖内农业总产值的25%。2010年,该县农业生产总值为18.928亿元,同比增长4.9 %。

3、促进了农民增收。兴国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项目,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如兔业合作项目,使当地农户人均增收1200多元。2010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54元,同比增长9%。

4、提升了社会效应。除了带来直接的经济金融效益,农村金融

服务创新也形成了明显的社会效应,增强了社会影响力,特别是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村就业和财税收入,让地方政府认可满意。

5、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普遍选择信用环境好的区域、诚信度高的客户作为试点进行突破,因此随着创新工作的推进,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有利于形成了争做诚信商人、争创诚信模范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村信用意识的提高,推进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姓名:曾绍敏

收件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国大道166号

收件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力推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腾飞 第3篇

经济总量较小, 发展水平不高是睢宁的基本县情。睢宁要实现突破发展和快速崛起, 希望和关键在工业。2010年, 县委、县政府为实现“增速全省领先, 经济两年翻番”的奋斗目标, 按照“一体两翼, 多元发展”的格局, 提出以“工业兴县”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 大力推进工业再造和重大项目建设, 助推纺织服装、白色家电、钢铁机电、皮革皮具、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飞速发展;努力把睢宁经济开发区建成标杆园区, 积极引领宁江工业园、八里金属机电产业园、临空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桃岚化工园五大园区的建设, 形成主导睢宁经济发展的五大产业, 让工业经济成为“突破睢宁”的主导力量。

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 发展工业经济, 加快园区建设与发展是不二的选择。无论是发挥土地、资本、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 集约利用各类要素, 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组织跟随性的模仿创新, 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还是提高项目入驻率, 实施“大干项目、干大项目”,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实现集群式发展, 加快“突破睢宁”战略实施进程, 进位争先, 实现“增速全省领先, 经济两年翻番”, 都需要加快园区建设与发展。

1.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 使睢宁园区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1) 突出创新主体作用, 着力提升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园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发机构, 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 逐步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扶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 联合培养高水平研发人才, 联合转化合作创新成果, 提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二是不断完善园区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鼓励园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扩大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 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撑保障体系。

三是加快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制度和政策。支持园区企业实施专利 (自主创新) 、标准 (行业标准为主的创意) 和品牌 (标准为主的创优) 战略, 建立健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机制, 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应用,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 严格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 加大园区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

(2) 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 着力做强做大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围绕白色家电、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 大规模聚合创新资源, 扶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通过加大创新项目的对上争取力度、科技资金的支持强度、特色产业集群的推进深度, 膨胀企业规模, 使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真正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以园区为载体, 重点发挥好睢宁县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创业园与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 通过国家、省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睢宁科技创业资金的扶持, 引导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通过政策扶持, 培植典型, 实行示范带动, 积极扶持全县园区各类传统企业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 不断提升产业层次, 加强技术改造,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装备水平、研发能力,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

(3) 以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为手段, 进一步推进园区经济提速增效。

创新科技管理工作, 主动增强为企业服务功能;创新工作方法, 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一要按各园区的总体规划、功能定位、发展现状、运行机制、产学研结合、政策措施落实、投资渠道、土地流转、品牌创建、成果转化、辐射带动等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以及下一步的打算, 制定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二要建立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 使各大园区科技能力不断提高。作为科技部门, 要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紧密依靠院校的科研力量、科技人才、科技成果, 逐步建立与园区科技合作和技术依托关系, 发挥科学技术支撑作用, 为共同推动园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当前, 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困难, 需要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服务。作为科技工作者, 一要落实好园区内现有的各项科技政策, 二要加大科技保险、技术开发项目备案等政策的落实力度, 让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

一是加强对科技中小企业的服务, 组织引导更多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享受税收优惠, 并帮助企业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政策, 特别要加大重大载体、成果转化资金、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等争取力度。此外还应加大对科技中小企业速效贷款力度, 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扶持。针对睢宁的科技重点项目, 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科技项目重点服务小组, 科技局作为牵头部门做好沟通协调, 并对项目逐一跟踪, 及时了解进度, 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以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快速崛起。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与管理服务。积极资助企业申请专利、培训专利管理人员和健全企业专利管理机构, 使科技园区及特色产业基地企业发明专利持续增长;提供专利实施资金和专利质押贷款, 加快优秀专利技术产业化;为企业提供软件著作权和贸易合同“一站式”登记服务。

三是加强对科技管理人才的培育使用。加强园区留学人员创业扶持工作, 在政策、服务、孵化以及资源共享、融资推介、资金扶持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留学人员归国创业, 支持和鼓励园区内以创业企业家、创业投资家为代表的创新型人才, 为做大做强科技园区发挥领军作用。

(4) 以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为宗旨, 着力加强对园区企业的发展、指导、协调和服务。

作为科技工作者, 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 积极协调相关单位与部门, 通力配合解决园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搞好服务, 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园区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在培育园区特色产业上务求突破。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特色鲜明的要求, 切实提高各大特色园区规划水平;着力抓好进园项目审批, 促进园区企业、项目、资源围绕特色产业集中, 形成一批以优势产业群为主体的特色园区;着力抓好园区产业配套, 促进园区资源循环利用。

二是在做大产业园核心企业上务求突破。要强调和讲究引进企业的容积率、投资强度和外立面的设计标准。把工作重心放在重大项目的推进上, 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企业的协调服务上, 对核心企业和重大项目要舍得花本钱、花精力、花时间。

(5) 以促进园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 着力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

科技计划要重点支持园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发, 支持以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条件设施建设以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在各个园区及特色产业基地的实施。突出“三个合作重点”, 把产学研合作作为增强园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 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 拓展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内知名院校的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一是实现“三个转变”。从项目合作向平台合作转变, 从松散合作向紧密合作转变, 从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单一合作向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全面合作转变。

二是创新“五个方面合作机制”。鼓励园区企业建立健全与高校、科研院所高层互动合作的机制, 通过定期会商、共建联合体、组织重点领域攻关、专业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 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对接合作的平台, 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的领域和模式;建立健全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系交流制度, 科技部门要定期组织科技信息交流、举办科技项目洽谈会或科技成果展示会等活动, 为园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 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 引导园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机构, 特别是要鼓励探索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三位一体”联合体, 努力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互利双赢。特别是要把引进人才优势与睢宁县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由技术创新向管理创新、结构调整、战略策划等方面发展;充分发挥创新服务平台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促进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的紧密衔接。

2. 意见与建议

(1) 进一步重视园区产业定位。

建议提高企业入园 (区) 门槛, 对于投资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 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 坚决不予入园 (区) , 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向大企业、大项目、优势产业倾斜。建议成立入园 (区) 企业 (项目) 评审组, 严格把关, 想方设法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小、能源消耗少的项目入园。各个园区都应依据自身的产业定位, 有意向地、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形成大产业与大项目的良性吸引与互动, 充分发挥园区效应。

(2) 注意搞好园区规划和管理。

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目标, 切实搞好园区的发展规划, 已有规划要根据新要求, 大手笔、高起点、高标准地重新修编, 并且注意加大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使规划2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落后。要做好园区绿化、亮化、美化、环保等工作, 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实施。建议园区管理委员会借鉴外地经验, 结合本地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档次, 为园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3) 切实提高园区服务水平。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园区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及园区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重要方面, 积极开展满意在园区活动, 园区管理委员会可以组织园区内各企业开展部门服务情况评议活动, 宣传和表彰涌现出来的好典型。建议增加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 将入园企业专人帮办的要求落到实处, 使问题不出园区就能得到很好解决, 要求不出园区就能得到很好实现, 并且尽快对外来企业实行绿卡制度。对政府承诺的各项政策要坚决予以兑现, 取信于民, 取信于企业, 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4) 加大对入园企业投资的督查。

据了解, 睢宁的园区中有一些企业投资强度不够, 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园区所有企业进行检查, 督促入园企业加大投资强度, 抓紧开工建设, 争取早日建成。对闲置3年未用的要依法予以收回;对改变用途、转让的要补交当初减免的费用, 并按现在有关规定征收相关费用。

(5)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实现园区高效率发展。

发挥优质人力资源优势, 齐心协力求发展;利用丰富基础资源优势, 千方百计求发展;依托扶持政策资源优势, 迈开大步求发展。

(6) 加大园区的推介和招商引资。

在园区整体包装的基础上, 要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各种媒介尽快把园区推介出去, 提高园区的知名度, 使投资者能够了解园区情况、引资政策和比较优势。在招商引资上要创新方法, 切实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各大园区要把力量向招商引资倾斜, 开展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策划招商、全员招商和以地招商, 同时要落实好总部经济。坚持做好园区特色产业招商, 以自身特色产业为中心, 以高成长性为目的, 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为重点,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形成“产业锁定”效应, 增强园区在吸引优势产业内投资的磁性。

(7) 做好园区硬件配套建设, 为项目落地提供平台。

各个园区要围绕自身产业特征, 进一步加快标准厂房的建设, 成为产业内中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床, 推动土地集约, 促进科学发展。

(8) 进一步完善园区的运行机制, 激发园区内生动力。

以市场化的手段、严格的考核、创新的方法激活内生动力, 为经济的发展、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更为优质的平台。

总之, 作为科技工作者, 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和省市科技部门联系, 建立联系渠道;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利用国家、省、市政策和资金、投资项目的衔接, 争取第一时间把各类支持项目引入各大园区的细河之中。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实实在在帮助园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积极向企业宣传科技政策信息, 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集中的优势, 切实帮助园区企业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一步加大调研工作力度, 挖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项目进行包装整合, 为各大圆区内企业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

(编辑王遐)

摘要:文章论述了科技创新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深刻认识发展工业经济与加快园区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实现县域经济腾飞的重要作用。围绕睢宁县五大产业, 针对目前县域园区发展面临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提出积极开展园区建设, 逐步让工业经济成为突破的主导力量的建议。

金融创新助推经济绿色转型 第4篇

《经济》:今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为全球首个政府主导的较为全面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在您看来,国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可能会给经济与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和挑战?

刘优辉:一方面,绿色金融将成为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确定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同时全力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正是贯彻中央调整经济结构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

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将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调节和引导作用,绿色金融是绿色产业繁荣发展的推动力,发展绿色金融是从应对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方向进行的改革发展举措,有利于遏制环境恶化趋势,同时对国家提倡的绿色事业给予资金支持,对社会资本起到先导信号作用,激发广大社会资本的投资兴趣,这将有力促进环保节能领域的技术进步,促进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经济》:去年年底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后,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很快成为了绿色金融的重要融资渠道,但相关监管标准、配套政策尚不健全。就您了解,目前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还需要做出哪些优化?

刘优辉:一是适时调整优化《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充分考虑“三农”项目。建议适时修订目录,将生态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棚改建设等与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相关的產业项目列入支持目录。

二是整合绿色金融相关优惠政策并促进其落地生根。目前诸多政策还停留在“鼓励”层面,或者短期内无法落实,例如财税优惠包括价格补贴、贴息、减免税收等,需要金融监管部门与财税部门沟通协商尽快落地。

三是创新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要积极发展绿色证券指数、绿色指数基金、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债券和相关投资产品,丰富投资选择,鼓励机构投资者投资于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拓展绿色金融市场空间。

四是统一绿色金融投融资项目认定标准。目前央行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均对我国绿色债券项目分类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但两者口径略有差异,应探索对两个目录的互相认可和整合。

五是统一境内外绿色债券标准,积极吸引境外机构到中国境内发行绿色债券以及鼓励境内机构到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满足不同投资人和发行人的需求。

六是加强债券信息披露和规范第三方认证体系。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发行主体的增加,项目透明度和“绿色”的认定将成为绿色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经济》:绿色经济转型所需的资本规模庞大且周期较长,因此如何拓展绿色投融资渠道也备受关注,除了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基金等领域也在积极创新。以目前的市场情况看,您认为,这将给投资市场带来哪些“福音”?

刘优辉:首先,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绿色信贷流动性,一方面为银行挪出信贷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在公开市场发售为绿色资金寻求更多的投资者。其次,绿色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绿色投资先行者的功能,通过特殊政策支持,动员和激励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投资中。最后,各种类型的绿色指数基金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分享绿色发展成果的手段,有利于扩大融资渠道,活跃绿色金融市场。包括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在内的绿色金融工具、产品创新将有助于丰富投资者选择,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发行人参与绿色金融,实现绿色发展收益共享,最终实现绿色金融体系长期可持续发展。

《经济》:在经历经济增长下滑后,我国将着眼于绿色发展,金融部门也将迎来一次绿色金融大发展的良机,您觉得未来经济的绿色转型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刘优辉:“声誉效应”十分显著。“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者正积极寻求兼具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投资渠道,在追求商业回报的同时,收获良好的社会声誉,这样不但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体现了保护环境、造福后代的责任担当。

基金“撬动”作用将逐步体现。《意见》明确提出“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目前包括内蒙、云南、河北、湖北在内的地方已经纷纷建立起绿色发展基金或环保基金。许多很好的绿色项目,初始条件不完备时风险比较大,甚至资本金也不到位,所以让很多社会投资人望而却步。现在绿色发展基金参与进来后,将很大程度上消除投资人的疑虑,分散、降低投资风险。

不仅如此,还明确了对投融资方的激励措施;强调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强化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绿色金融体系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比较齐全的产品选择。近十年来,我国各项绿色金融业务不断发展完善,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证券指数、绿色保险业务等。此外,我国已经宣布2017年将启动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碳交易价格的有效性,并可为绿色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融资工具。

力推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腾飞 第5篇

这也是刚刚召开的河南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座谈会的主要议题。2013年6月21日, 来自全省33所高校的书记、校长参加了座谈, 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省财政厅副厅长梁太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座谈会由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主持。座谈会上,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13所高校在简要汇报了各自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情况后, 分别围绕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省教育厅如何更好地为高校服务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和思考。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

“说起河南的水资源, 甚至包括在座的有些校长可能还不太了解。据统计, 河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40立方米, 约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6。而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 如果某地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大于500立方米, 则标志着这一地区已处于严重缺水状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河南的水资源十分匮乏。现在, 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甚至比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还要高。我们到底一年的可用水资源量最高是多少?用水效率应该是多少?怎样提高用水效率等, 这都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座谈会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严大考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

“毋庸置疑,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所高校应有的使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结合本校的实际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 根据社会需求, 重点做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农业节水、水利工程这三方面的工作, 以此为突破口,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严大考介绍。

在座谈会召开后不久, 第二批“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公布, “中原经济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工程”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验证。该中心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牵头单位, 重点任务是建设4个研究平台: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平台、农业节水研究平台、水环境保护研究平台、水资源保障工程研究平台。“每一个平台的建设都是以国家发展大局、社会需求、河南实际为前提,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该中心牵头人, 严大考对记者说。

日前, 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即“2011”计划) 首批入选名单, 14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以河南农业大学为牵头单位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 成为河南唯一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此次上榜的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其中9家牵头高校是“985”高校, 2家是“211”高校。所以, 对于普通地方高校而言, 能获得这样的机会相当难得。

“能够入选国家‘2011计划’, 最重要的是得益于河南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对于第一批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非常重视, 组织专家深入每一所牵头的高校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现在, 协同创新中心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因为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情况下, 我们究竟怎么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真正地协同起来, 是最为关键的。”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对协同创新中心如何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协同起来, 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高校如果不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 不要说发展, 就连生存也会出现困难。”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在座谈会上说。但是, 他认为, 目前“2011计划”的实施机制创新是最大的“瓶颈”。在这一点, 他和张琼的思考颇为一致。为此, 他建议, 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应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支持和推进校企合作, 建立相关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付真心、动真劲、出实效

座谈会上, 各位书记、校长一致认为, 如何紧紧围绕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 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 促使高校尽快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去, 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是目前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2013年3月, 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第一批13家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尤其是河南农业大学申请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获得首批支持。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容互视的问题。”訾新建在座谈会上通报调研情况时说。

问题一:重视协同创新中心的立项和培育, 忽视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有些协同创新中心的进展仍然在汇报材料中, 实际动作力度不大, 效果不明显;有些协同创新中心仍在沿袭传统的科技合作模式, 分散的设备资源仍然没有相对集中, 支持的政策性措施仍然在老框框打转等。这些问题无不体现出高校对协同创新中心立项申报态度积极, 而对中心建设和运行重视不够。“各高校要付真心、动真劲、出实效, 多把功夫下在培育和建设上, 多把力量用在行动上, 把设计的思路转变到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訾新建强调。

问题二:注重“三位一体”的形式宣传, 忽视了“三位一体”的具体运作。这主要表现在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解、措施的完善上, 过多地强调了科研创新、项目带动和科技成果支持, 弱化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学科的驱动作用和人才培养的成果展现。各高校要把“三位一体”的要求设计在整个改革方案中, 分解到各个目标任务上, 贯穿于机制改革进程中, 体现在协同创新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

问题三:注重中心的具体运作, 忽视中心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多数高校特别注重各项指标的数量体现, 忽视了理念和机制创新这一核心任务的完成;特别注重经费驱动的支持, 忽视了政策多元驱动的促进。“协同创新计划的核心不仅仅是争一个项目、搭一个平台、出一些成果, 真正让我们感到应该下功夫的地方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如果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达不到体制改革的目标, 就是取得了一些成果, 也不能说完成了任务。”訾新建说。

问题四:注重校内与校外的协同, 忽视了校内协同的基础;注重单一部门的责任加压, 忽视协同部门的责任分工和联动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是校内协同, 如果高校内部的资源还不能有效整合、校内的共享机制还未建立, 又怎么会搞好校际协同?所以, 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之初, 高校就要把顶层设计做好, 从机制建立上下功夫, 首先把校内协同做好, 把校内各种创新要素汇集起来, 集全校之力, 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建设工作。

协同创新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

协同创新作为一项新生事物, 必然不同于过去的大项目, 也不同于过去个别领域的改革, 而是一个系统推进的工程。座谈会指出, 各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中, 要把机制体制创新作为重中之重;要围绕“河南急需、国家一流”的目标, 以中心建设为载体, 形成改革的特区、相对独立的实体;要把“2011计划”做成一个开放性计划, 要对所有高校开放, 对所有学科、专业开放, 要尽快形成“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要自下而上进行探索, 自下而上推动改革, 鼓励先行先试;要做成一个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相结合的计划, 对资源优先支持、研究生指标优先保证、人才优先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形成有利于中心发展的政策特区。

“‘2011计划’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不是扶贫性计划, 是要靠实力和贡献来体现的, 也就是说, 谁有实力, 谁能解决问题, 谁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就支持谁来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訾新建说。他指出, 我省在今后的协同创新中心考评时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对地方产业的实际和直接贡献率, 二是经过一段时间运行 (4年) 后社会对它的反映和评价, 而不是看申报了多少项目、转化了多少成果、获得了多少奖项。

从本质上看, 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就是各项制度建立、完善和实施的过程。制度建设是开展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的前提, 也是机制体制改革实施的根本保障。其中, 协同组织管理制度是基础, 人事聘用、考评、分配和人才培养制度是核心, 科研组织、资源配置制度是支撑, 国际合作和创新文化建设是方向。

座谈会上, 大家一致认为, 高校领导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不能把协同创新看作是联合攻关或项目合作。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虽然都是汇聚相关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 集聚多所高校、企业、研究院等力量联合起来, 共同完成。但这种组织形式的缺点是没有长期性、持续性, 无法形成一支稳定的科研团队。协同创新则是通过一种创新的体制机制, 把最优秀的人才、团队或机构聚集起来, 在某个领域或者研究方向上形成一支稳定的、长期的研究团队、基地或者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上, 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

归根结底, 高校协同创新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 协调好教学、科研等各种资源, 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 衡量和评价高校科技创新工作, 不仅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比重, 更要重视科技成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源和优势, 这才是高校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努力的方向。在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的参与, 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 不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升他们的协同创新能力。

海淀:科技金融助推中小企业腾飞 第6篇

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人类社会每一次大的革命,特别是产业升级都源于科技的创新和金融的支持。

近年来,海淀区正在全力开展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和全国性股权投资中心建设,为落实国务院和北京市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两个批复”精神,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政策措施先行先试。

搭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海淀一直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科技金融创新的重点之一,积极促进科技与资本的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创新。欢迎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中关村核心区的政策和公共服务优势,把海淀当成金融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试验田’、‘孵化器’,海淀也将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为金融机构创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海淀区代区长隋振江在近日举办的海淀园中小企业履约保险贷款仪式上强调。

至今,海淀区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政策措施,搭建不同功能定位、专业化、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金融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良好发展态势,科技金融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科技金融特色日趋显现,科技金融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金融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近几年来,海淀区相继获得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称号。与此同时,新型金融机构逐步成型,多元化金融格局初步形成。

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使企业融资成本不断增加。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而海淀区中小企业资源丰富,12万家经济主体中,90%以上属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相当于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

“创新型企业要想做强做大,一定要插上技术和金融的两个翅膀才能够腾飞。”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一语道破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为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渡过融资难关,海淀区金融业基本形成了以股权投资、财务公司、证券、信贷、保险机构为特色,包括担保、典当、科技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后台机构等多种业态,传统型和新型金融机构并肩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业格局。

上半年,海淀区新增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111家,机构总数达到1740家(其中法人机构636家),金融机构总税收完成276.03亿元,区级收入9.6亿元。

其中,新增股权投资企业69家,累计达到357家,管理资金规模近2000亿元;在海淀区注册的新增上市企业25家,转板1家,各类上市企业(含挂牌)达到200家;目前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12家。

随着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鑫泰小额贷款股份公司和一批股权投资机构入驻,金融机构在中关村西区、西直门外商圈不断聚集,科技金融服务聚集区已经初步形成。

截至6月,中关村西区共有金融机构172家,法人单位80家,较年初增加22家,实现税收1.9亿元,区级收入7044.75万元。其中,PE大厦作为股权投资机构的重要承载空间,已聚集了鼎晖投资近80家股权投资机构。西直门外商圈共有金融机构79家,法人单位22家,较年初增加4家,实现税收9740.68万元,区级收入2670.67万元。

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201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规划纲要指出,将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为大力进行科技金融政策创新,海淀区相继出台了《海淀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海淀区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发展支持办法》、《海淀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发展支持办法》等一系列鼓励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财政支持、人力资源服务等方面支持金融机构发展,调动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积极性,吸引一大批金融机构入驻。

今年发布的《海淀区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与任务。

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以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为支撑,以创新型金融机构为主体,以股权投资、证券、信贷、保险等金融业务综合并用为特色”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到2020年,基本完成涵盖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区域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把海淀建设成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未来5到10年,海淀将积极探索开展政策先行先试,争取中关村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1+6”系列政策、科技金融创新人才政策、外汇管理政策和QFLP、股权投资行业税收改革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在海淀率先试点落实。

而创投引导基金的设立,更加扩大了海淀区股权投资行业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

2007年7月6日,财政部、科技部正式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投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首个国家级创投引导基金正式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投引导基金通过引导创业投资行为,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技术创新,其支持对象为从事创业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具有投资功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以及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政府通过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借助其提供的参股和融资担保等政策扶持,引導社会资金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依托全区丰富的科技资源、教育资源、高素质人才资源以及众多创业型、原创型、高端型、服务型的科技企业聚集优势,吸引股权投资等金融机构入驻海淀。

截至目前,海淀区引导基金首批合作成立的3支子基金投资项目多达33个,投资规模9.51亿元,其中投资海淀区内项目13个,投资额1.85亿元;目前已完成引导基金第二批申请合作机构的尽职调查和专家评审工作。

除集中地方力量助推企业上市外,海淀还积极争取监管机构、各大证券交易所等支持海淀企业上市工作,这些都为海淀企业上市铺平了道路。政府与深交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共同推进海淀区中小企业上市的意向;与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等四方签订设立美国纳斯达克海淀工作站合作备忘录。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专门在海淀设立分支机构,开创了该事务所在同一城市设立两家分支机构的记录。

围绕科技金融中心建设这一目标,到2015年,海淀区将被打造成为交易集中、投资规模大、世界知名的股权投资机构聚集区,使驻区内股权投资机构总数达到500家,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形成“海淀中关村”板块。全区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总数达2200家。其中,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公司数发展到50家以上,资信评估公司增加10家以上;注册资本5亿元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达到3家,担保金额20亿元以上的融资担保公司达到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达到25家。

建设全国性的股权投资中心

为打造股权投资机构等科技金融要素聚集的空间环境,海淀区政府在中关村西区共同建设了中关村PE大厦,在大厦内专门设立了300平方米的科技金融展厅,为驻区金融机构提供集中办公、商务洽谈、项目对接、融资路演和宣传展示等一系列个性化服务。

截止2011年6月底, IDG资本、鼎晖投资、英飞尼迪等国内外知名的股权投资机构78家入驻PE大厦。入驻机构管理资金总规模187.8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管理资金规模为2.41亿元。

作为全国首家以PE命名的股权投资机构空间聚集载体,中关村PE大厦的推出,对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巩固全国性股权投资中心领先地位,推动海淀区股权投资行业规范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为吸引国内外各类股权投资机构来到中关村,新设立或新遷入海淀的投资机构在开展投资业务后,将获得50-8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助;租用办公用房获得三年租金价格补贴,其中第一年补贴50%,第二年30%,第三年20%;投资于海淀区企业且被投资企业成功上市的企业,还可按股权比例获得一次性资金奖励。

截至目前,已有12家入驻PE大厦的股权投资机构获得海淀区财政专项资金补贴,补贴金额610.26万元,占全部获得股权投资专项资金补贴金额的48.1%。

今年以来,海淀已为44家股权投资机构落实了PE大厦集中办公注册事宜,推动了资本与技术的对接,在PE大厦连续举办了4场“海淀区创新创业企业投融资对接会”,邀请近50家有融资需求的区域创新创业企业,与投资机构、信贷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对接。

现在看来,PE大厦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初见成效。根据PE大厦入驻机构抽样数据统计,在获得股权投资机构资金支持的被投企业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项基本指标增长较快,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研发投入不断加大。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从2010年至2011年6月底,海淀区内股权投资机构共计投资企业170家。其中,已经披露投资金额的有123家,共计为117.86亿人民币,平均投资金额为9582万。在170家被投企业中,海淀区被投企业32家,其中已披露投资金额的有25家,共计12.53亿人民币,平均投资金额为5012万。已有19家入驻PE大厦的股权投资机构披露投资情况,共计投资企业57家,占全区被投企业数的33.5%。其中已有33家披露投资金额,为15.53亿元人民币,占全区已披露投资金额的13.2%,平均投资金额为4706万。

在57家被投企业中,有博雅软件、奥瑞安、天天网等8家是海淀区企业,占全区投资海淀企业数的25%,其中已披露投资金额的7家,共计4.24亿元人民币,占全区投资海淀企业已披露投资额度的33.8%,平均投资金额为6057万。

下一步,海淀将继续依托“海淀区创新创业企业投融资对接会”等形式,积极组织驻区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开展细分行业的对接交流,挖掘潜在项目源,促进投资合作。同时,积极促进驻区行业协会、股权投资机构和高端中介机构强强合作,打造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交易上下游的完整体系。力争2011年底全区股权投资机构达到400家,管理基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成为股权投资机构聚集地和资金高地。

其次,在加快落实《中关村PE大厦招商方案》、《关于为入驻中关村西区股权投资机构做好服务的实施办法》、《海淀区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发展支持办法》等优惠政策之外,进一步制订新的支持政策,为入驻PE大厦股权投资机构做好服务,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在海淀快速发展,聚集一批股权投资领军人才和高端股权投资机构。

为积极拓展科技金融产业发展空间,海淀将在中关村西区建设“中关村金融大厦”,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为优质的服务,引导大型财务公司、知名银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总部级担保机构、金融中介机构、股权投资等金融服务机构入驻,形成金融机构密集、要素市场完备、集散功能强大的金融机构和市场集聚区。

力推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腾飞 第7篇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的工作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为减轻工作压力, 旅游就成为了人们的首要选择。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 人均1000美元以后, 旅游市场需求就将旺盛, 很快就会实现大众旅游。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在2003年的人均GDP就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 2009年达到3711美元。从我国近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如下图所示) , 我国每年的旅游收入正在逐年递增, 旅游消费已成为中国人日常支出中的重要部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

2 旅游电子商务——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虽然拥有优厚的旅游资源, 但由于受区位经济发展缓慢和营销技术运用的不恰当的影响, 安徽旅游产业却没有得到飞速发展。据统计, 2009年, 安徽旅游产业总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3位, 在中部6省中也只排名第4位, 增速在中部6省中也只排名第4位 (见表1) 。

续 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

当前形势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 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 旅游电子商务必将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综观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前形势, 安徽要实现旅游强省目标, 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 将旅游业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 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途径。

2.1 旅游电子商务有利于旅游企业降低经营成本

由于旅游电子商务的众多特点可极大地降低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

(1) 由于旅游电子商务所依附的网络媒介具有无时间地域限制、无版面约束、内容详尽、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 因此, 旅游电子商务可降低旅游企业的信息传播成本。

(2) 旅游电子商务中的旅游营销通过虚拟的网络和其他电子媒介完成, 在营销过程中无须固定的销售店面, 因此, 无须付出店面租金成本。

(3) 减少了旅游市场的交易成本。在旅游电子商务行业中, 计算机网络形成的“虚拟空间”取代了“传统市场”, 消费者可与旅游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 减少了交易环节, 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2.2 旅游电子商务可提供个性化服务, 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个性化的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在现代旅游消费中, 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个性化的旅游线路、个性化的旅游经历、个性化的旅游纪念品等, 加上不断完善的高速交通网络, 随着旅途时间的不断缩短, 这种个性化需求正逐渐加剧。据中国旅游局统计, 在我国2009年的旅游业总收入1.26万亿元人民币中, 有90%来自于商业散客和家庭自助游, 说明个性化旅游市场潜力极大。显然, 依靠传统的业务模式将极大地提高运营成本, 而这恰恰为旅游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它会以类似“定制”的方式去满足众多的远距离、小批量的个性旅游消费需求。

2.3 旅游电子商务是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 我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 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取决于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 无疑, 安徽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是重要条件之一。

(1) 借助旅游电子商务可以将安徽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推向世界。网络的无国界是电子商务的一大重要特点, 多形式、多语种地将安徽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介绍给全球的消费者, 这种极其便利的宣传方式要比其他媒体的宣传效果要好得多。

(2) 互联网的“无国界”和“零距离”, 可持续为安徽旅游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户。互联网的“无国界”和“零距离”, 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辽阔的消费市场, 让每一个上网者都可能成为安徽旅游业的潜在顾客。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推广, 可以使安徽的旅游产品迅速走向世界。

3 安徽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优势条件

3.1 旅游市场接待规模和收入快速增长

2009年, 安徽全年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亿人次大关, 达到1.23亿人次, 同比增长23.44%。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56.2万人次, 同比增长18.22%;旅游外汇收入6.64亿美元 (含旅游商品创汇数) , 同比增长22.32%。

3.2 与中部和邻近省份相比, 旅游业发展有了新突破

(1) 与中部省份相比, 旅游总收入上升到第四位

2009年, 安徽省旅游总收入达908.9亿元人民币, 比去年同期增长23.30%, 与中部6省份相比, 安徽省旅游总收入上升到第4位。

(2) 入境旅游人数发展快于邻近省市

2009年, 随着安徽省旅游市场质量的不断提升, 旅游市场吸引力和活力在不断增强, 与中部6省市相比, 安徽省入境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邻近省市, 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率分别居中部6省的第一和第二位。

3.3 宏观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 为推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安徽省先后编制了《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规划通则》、《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一批科学含量高、指导性强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制定了《安徽省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 通过深入分析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机遇, 明确旅游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并提出了实现安徽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

3.4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008年, 安徽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1.0102万人, 间接旅游就业人数为4.0129万人, 相当于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15.8%, 总就业人数的4.1%。旅游景区 (点) 462处, 正式对外开放的387余处。拥有旅行社744家 (国际社38家、国内社706家) , 旅行社全年营业收入达到299736.85万元人民币;星级饭店451个 (五星级5家、四星级61家, 三星级156家, 二星级212家, 一星级17家) , 星级饭店总营业收入达到352619.03万元人民币。

3.5 互联网快速发展, 网络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主题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政府逐步加大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网络基础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6月30日, 我国网民人数达到4.2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1.8%。同时, 我国网民在家和单位上网的比例继续提升, 2010年上半年, 有88.4%的网民在家上网, 33.2%的网民在单位上网。2010年上半年, 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 大部分网络应用在网民中更加普及, 各类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其中, 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 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 其中从事网络购物的网民达到总网民的33.8%, 使用网络支付的网民达到30.5%。

为加快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 安徽省都积极响应我国宏观政策,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始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网络基础平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据安徽省信息产业厅统计, 截至2008年年底, 安徽省长途光缆纤芯长度达到71万芯千米, 本地光缆纤芯长度达到268万芯千米;互联网宽带用户也从2003年的6.9万户增加至155.9万户;电话普及率也翻了一番, 达到每百人47.5部。此外, 还投入约5.52亿元人民币用于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升级, 铺设光缆2600多千米, 使得14个市和40个县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信号, 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07%和95.44%。

3.6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后续效益

2010年, 中国上海举办全球参与的世博会。经验表明, 世博会将极大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据统计, 世博会为上海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大量客源, 形成了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2010年上海世博会, 有17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了这次盛会, 60个参展国展馆, 参观总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另外, 上海世博会在给上海旅游业带来大量旅客的同时, 也带动了周边省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 上海世博会吸引的众多游客中, 有35.6%的参观者顺道去了周边城市一游。

4 安徽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不利因素

4.1 政府缺乏旅游电子商务的引导和宣传

尽管安徽省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视, 在旅游发展和旅游规划方面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 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但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缺乏引导和宣传。这从过去的各中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中多处提到要发展安徽信息产业和旅游业, 要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及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业, 但未曾提及要在旅游业中发展电子商务;《安徽旅游“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如何加快旅游业发展提及要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建设, 但对于如何推进并没有详细政策。

4.2 旅游管理者电子商务意识淡薄

据统计, 安徽省目前涉及旅游的网站有90余家, 表明安徽旅游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 开始通过网络寻求新的发展良机。但是,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现有网站大多数还只是简单地把网络视为介绍旅游信息、旅游企业、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工具, 还没有企业通过网站将旅游信息、旅游线路、旅游预订、旅游产品销售、在线旅游及旅游企业核心流程、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等都延伸到互联网上, 还没有通过网络获得直接商业价值。虽然有部分旅游企业在网上推出了各种预订系统, 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电子商务前台系统支持及后台服务系统, 后台工作往往仍然由传统的手工方式完成, 前台与后台脱节, 电子商务与企业传统的旅游管理、营销不能很好地融合起来,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没有为企业创造巨大利润, 反而逐渐成为企业的负担, 致使旅游企业逐渐丧失了开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

4.3 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 安徽旅游景区所在的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医疗、教育等配套跟不上, 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又较低, 难以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虽然安徽目前省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6所, 在校学生为53835人, 但总体培养模式单一, 缺乏系统人才培养机制, 即使有些院校有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也是纯理论的培养机制, 真正开展校企合作, 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更少,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旅游人才尤其是既懂理论有较强实际管理能力的人才和懂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管理、涉外旅游等中高端人才短缺。另外, 直接从社会招聘的从业人员由于缺乏理论培训, 只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 且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预见, 随着旅游产业的升级和大发展, 安徽省旅游人才的瓶颈制约可能会更加突出。

4.4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这方面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良好的交通, 一切无从谈起。从目前来看,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仍是安徽省旅游产业尤其是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位制约因素。比如“两山一湖”间的连接通道仍不通畅, 尤其是太平湖至黄山之间的大通道还未建设。黄山景区的环线交通还未打通, 直接导致了黄山的东、西两大门至今没有打开。其次是旅游环保设施滞后。综观安徽的一些核心景区, 环保设施建设基本空白, 餐饮、生活用水直接排放, 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相当程度的破坏, 既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也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5 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抗风险能力弱

在安徽省现有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中,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据统计, 安徽现有各种旅行社共计744家, 其中国际旅行社38家, 国内旅行社633家, 国有企业84家。另据统计, 2008年安徽旅行社中, 营业总收入超过亿元人民币的仅3家。这些小规模的旅游企业, 往往会由于经营不善、管理薄弱而不经意间关门倒闭, 抗风险能力弱。据旅游管理部门记载, 2008年, 受雪灾、藏独、四川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的影响, 安徽一些旅行社出现了严重的亏损现象。另据《安徽省2008年度旅行社业务年检通报》显示, 2008年, 在安徽现有的744家旅行社中, 由于经营不善、改制等原因自动申请注销的达30家。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安徽旅行社行业脆弱的特点。

5 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发展, 助推安徽省经济腾飞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安徽省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当前形势下, 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是安徽省旅游得以飞速发展的最佳途径。但是, 安徽省目前的旅游业电子化水平还较为落后, 发展旅游电子商务还需要通过多方面努力。面对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竞争, 安徽省必须借助信息化来提升整个旅游业的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的营销理念与模式, 朝着高技术化、高信息化发展。这样才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安徽旅游产业跨越式前进。

5.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扶持旅游网络系统发展

安徽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搭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为提高安徽旅游业的竞争力服务。同时, 强化宏观调控功效, 从总体上把握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的大方向。另外, 要加快制定、完善和修订旅游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和法律, 如有关电子合同的法律, 要对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予以明确, 对数字签名、电子商务凭证的合法性予以确认, 对电子商务凭证、电子支付数据的伪造、变更、涂销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消除制约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瓶颈。

5.2 建立网上旅游者信息库

旅游者信息库应尽可能包括游客的姓名、年龄、职业、收入、所在地区、兴趣爱好、曾在本企业购买过何种产品或服务、对本企业的商品或服务有何意见或建议等。掌握这些信息, 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消费者档案, 实施常客计划, 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5.3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加大宣传力度, 尽快推出安徽旅游资源主体形象

安徽省的旅游资源不论是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旅游业之所以滞后, 就是没有做好资源到产品的开发和宣传工作。安徽省旅游宣传促销手段不足, 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研究表明:电子商务比传统交易方式节省11.61%的费用和9.34%的时间。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 网络促销已经成为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重要的促销手段, 也是推动旅游业直接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窗口, 而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商务平台, 无疑是安徽省尽快推出旅游资源主体形象的最佳选择。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产品信息发布媒体, 对于旅游景点企业来说, 可以将景点的特色, 人文景观, 服务设施和交通情况等以图、文、声、像的方式制作成Internet上的浏览主页, 供所有旅游消费者查询浏览, 为游客提供大量丰富的旅游信息, 吸引大批潜在的游客前往实地浏览。

摘要:本文从分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入手, 分析了安徽旅游业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必然性, 并从安徽省目前所拥有的自然条件、网络环境和政策导向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安徽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独特条件及存在的不利因素, 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安徽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几点建议。

经济腾飞 科技助推 第8篇

林州市科技局孙存周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林州市科技局紧紧围绕林州市委、市政府“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和“双进”目标的科技工作思路,确立了以开展“科技创新,贴身服务,引领发展”活动为主题,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突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为“双创”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精干力量,明确责任分工,努力当好企业“科技保姆”,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

林州市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99年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4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县(市)级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林州市科技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钢铁、汽配、煤机等高耗能、高排放重点产业的节能减排科技需求,引进、消化、再创新了一批节能减排技术。同时积极发展高效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实施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程项目。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6.9%,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减少比例分别达到16.94%、27.11%、12.82%。

建区以来,林州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发展区位优势,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实现了工业经济突破性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良性发展,旅游经济不断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载体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大好局面。先后被国家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科普示范县(市)”、“科技进步先进市”、“造林绿化百佳县(市)”、“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名优特经济林之乡”、“文化模范市和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被河南省确定为扩权县(市)、省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全省20个县域经济强县(市)等。

如今,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林州市科技局不断优化科技进步环境,出台鼓励政策,着力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快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研发和推广,以更佳的业绩努力争创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加大科技投入,为创新提供财力支持

近两年,林州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十强,全国进百强”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工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达52.3%。两年来,林州市申报并实施科技项目167项,争取各级各类科技资金350多万元;建成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个,市级企业研发中心4个;获省、市科技成果奖11项,市科技进步奖3项,全市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达到85%;申报国家专利180余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8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27.89%。林州市被确定为安阳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2008年,在安阳市对所属五县(市)四区科技工作考核中林州市名列第一。科技局被安阳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姚村镇、茶店乡被评为安阳市科技进步先进乡镇,陵阳镇被确定为安阳市第一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

有序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2006年,林州市被确定为河南省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根据本市山多地少的特点,林州市科技局与畜牧局通力合作,大力实施科技兴牧富民九大工程,支持引导养殖户走上一条科学养殖、规模养殖和标准养殖相结合的科技致富之路,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林州市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各方面运做良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畜牧业迅速崛起,成为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08年,林州市畜牧业总产值达16.52亿元,较上年增长18%,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还多,撑起了林州大农业的“半壁江山”,农民来自畜牧业的人均收入达到1955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获得了“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省养禽大县(市)”和“全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市)”称号。

知识产权工作跃上新台阶

近年来,林州市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林州市委、市政府和安阳市知识产权局的领导下,以创建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林州”为目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活动。为此,林州市科技局不断完善制度,积极开展专利试点企业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并积极开展专利申请优惠月活动,搭建专利成果转化平台。在开展企业专利试点工作、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扩大专利申请量、做好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8年,林州市被确定为安阳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成立了安阳市五县(市)四区第一家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61件,较2007年增长666.7%,其中发明专利占34%,来自企业的专利占31%,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

上一篇: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下一篇:认识自我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