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观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

2024-07-26

水景观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精选9篇)

水景观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 第1篇

关于城市住区中水景观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的思考 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来源: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2008-03-24 19:01:

54作者:薛滨夏;林建群;汪明文 国家

1中水景观的意义

1.1中水景观的意义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高速发展,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也成为一个严重而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668 座城市中有 400 多座为缺水城市,100 多座严重缺水,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而我国人均用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综观各国城市发展,发达国家早在 80 年代中叶城市化率就已达到 80% 以上,而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仍在 35% 左右,可以预计,今后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化规模和水平仍将大幅提高,这必将给供给不足的水资源造成更大压力。因此,树立生态观、加强水资源的治理与保护,扼制水资源的浪费与流失,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今后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中水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提高城市污水综合回收利用的广度和效率,并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人文等多层面的意义。同时,中水景观规划与设计,在丰富环境品味,提高环境艺术性的同时,又可强化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意识,改善局部的微观的生态环境,并创造一种新型的城市亲水文化和氛围,而带动了城市区域经济良性和集约化发展

1.2国内外中水景观的发展现状

目前有很多国家已经着手建设中水道系统的研究和实施,日本、南非、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早已开展了污水回用的工作,各国根据各自的用水特点确定出适合其国情的中水回用技术,并在中水回用景观设计方面做出了大量的优秀范例,法国对中水回用景观水的纯净度要求甚至达到了饮用水标准。

在我国80年代初,北京、青岛、太原、天津、西安等城市相继开展了污水回用的实验研究,其中有的已修建了回用试点工程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目前我国对中水研究越来越深入,已制订出《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并把污水回用作为八五、九五科技攻关的项目重点研究。近年来根据中水回用技术的新发展,建设部制订并颁布了《再生水作为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标准》。

我国中水回用景观水体方面近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成都府南河改造工程中兴建的“活水公园”无论在污水处理的工艺设计还是景观设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获得了1998年“联合国人居奖”、“优秀水岸最高奖”、“国际环境设计奖”。随着北京市首座人工湖于2002年落成,标志着我国利用中水进行大规模景观水体建设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圳与欧盟合作研究的洪湖公园“人工湿地”技术的成功与进一步推广,标志着中水景观向生态、节约、高效型设计模式发展。

2城市住区中水景观设计策略

城市住区与各类工厂企业是城市中水回用的主体,其中城市住区的生活用水,更适宜进行低成本的回收利用,并通过水体景观取得环境、社会、经济与人文等多种效益。

2.1整体策略思考

适度的规模,方便实用的技术,与环境尺度的匹配,符合居民行为模式与习惯的场地设计,主次衬托得体的水景设置,是中水景观设计的主要出发点,应做到设计巧妙、使用合理、主题明确、动静分区、休闲宜人,并有助于创造社区文化和场所精神。

2.2中水景观设计与中水回用技术的结合中水景观设计的难点在于景观设计要切合与中水处理工艺的要求。如利用水体处理中对流动性、曝气的要求,可以多采用水墙、跌水池、喷泉、涌水等多种富于动感的水景形式,在提高景观美感的同时,加强对水体循环的促进。同时也可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地势起伏的亭榭山石,池塘湖泊,制造水体流动、曝气的环境。

2.3中水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3.1技术与艺术交叉

如何在一个多学科相互影响、配合的体系内,通过科学的评估以预测与规划,建立一个经济有效的利用城市中水进行小区环境改造与景观规划的参照体系,是中水景观设计取得成功的焦点和前提。

2.3.2适用性和普及性

针对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以往中水工程由于处理费用偏高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提出采用将洗浴废水加雨水作为水源,应用物理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处理的中水处理技术思路。该技术处理成本低、运行管理方便,适应我国及众多经济不发达国家优先采用优质杂排水的政策的实际情况。

2.3.3应用的多层级性

拓展中水的应用度也是提高中水景观设计效益的重要途径。首先,在景观用水之外,还应利用中水进行建筑立体式绿化的浇灌,创建生态社区,增加城市绿化率;其次,中水景观设计要注重点面的层级建设,做到主景、次景与微型景观的合理配合。

2.4中水景观设计的框架

根据当前居住小区的通常规模、环境布局、组团形式、绿地及公共中心的规模、位置及布局形式、中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技术要求等,确立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1)根据居住小区规模及组团分布情况,将污水处理系统分为集中式、分散式、集中分散式三种。原水的进口及曝气池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若两个小区毗邻,建议采取合建方式,污水处理的选址不应影响相邻小区的卫生条件。

(2)在中水处理技术研究方面,将洗浴废水+雨水作为水源,应用絮凝、气浮、纤维过滤、膜处理、吸附等各种物化方法及其组合方式对水源进行处理。采用效果好的除臭技术,使出水指标达到《再生水作为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标准》,建立节能、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的一套规范化处理流程。

(3)在中水道系统中,针对优质杂排水及雨水的收集、输送、储存和在源水处理后输配所形成循环中水管网系统的敷设及中水循环水量平衡计算,提出符合生态城市的中水道系

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建议。并对以中水作为水源长期用于绿化的效果和影响进行分析论证。

(4)根据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将景观处理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针对一级处理过程曝气池气味较重的特点,对水处理系统及相关构筑物采用封闭式处理,用绿化环绕隔离,如曝气池尺度不大,适当搭建藤架进行顶部绿化,利用通风处理控制气味扩散的方向。二级处理过程亦可采用封闭式景观处理,以远距离观赏为主。

(5)中水的景观设计采用开放式设计,在卫生指标达到景观用水的条件下,结合小区绿地及公共空间,设计为喷泉、活动喷泉、组合喷泉、水帘、水幕、叠水、旱喷泉、瀑布、荷塘、自动喷淋、管流、水渠、汩水池、与雕塑组合的戏水池、仿自然的溪流等等。

(6)中水景观设计的主要形式,根据小区特点,可采用仿欧园林、中国园林、现代环艺、仿自然山水等不同形式进行处理。

(7)中水景观结合场地高程、绿化灌溉、广场布局进行一体化设计。

(8)中水景观设计在小区内相互协调呼应,做到系列化,整体化。要以不同尺度、规模的水景相互配合、烘托,做到点,线、面结合,集中与分散并

置。3中水景观的发展模

式中水景观设计涉及到人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技术以及景观艺术多个层面,旨在创造一种优美、舒适、融洽、宜人的居住环境。

吴良镛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将人居环境科学分为“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个层次,以对全球、区域以及城市、社区与建筑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一个合理优化的建设生态自然的人类居住环境的模式。可见,中水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城市环境的发展战略,涵盖环境艺术、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政策制订以及社区活动组织与教育等多个层面。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城市中水景观建设首先要纳入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及规划导则。其次从城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及分区规划等各个层次入手建立一个分层次的城市中水回用与景观设计的网络系统。再其次应确立一套适合于当地条件的中水技术工艺流程、设施与景观设计标准体系。最后通过中水技术的景观设计为社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适宜的公共活动环境,加强了人际交流与联系,力求创造一种新型的社区人文环境建设,同时也对社区居民进行环境生态教育,培养民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中水景观的研究与推动模式可以从下几个环节进行(图1):

(1)通过建立一个适合于通常规模的居住区中水回用景观设计参照模型及其各项调节内容和系数,来探索适于各类居住小区的建设模式。

(2)结合中水处理中的工艺流程和环境景观设计的最新趋势,建立一套创新、经济、实用、美观、宜人的居住小区中水回用景观规划体系,进而推广。

(3)探索结合中水处理工艺流程与设施进行居住小区公共环境及其景观设计的模式。中水处理过程的景观化可以全方位地介入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提高出水水质、降低造价,为社区提供优质环境,从而增强中水建设的吸引力。

(4)通过提高中水回用工程中的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双重效益,吸引开发商及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城市住区的中水景观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建设体系。

(5)就建成的中水回用景观项目进行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估。

(6)城市中水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应用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倡导、倾斜与推广,相关政策对于城市及社区积极进行中水利用基础上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4中水景观应用的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类对淡水需求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这在我国北方和部分沿海城市表现尤为严重。为此国家不得不投入巨资,建设长距离引水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同时通过阶梯水价等方式限制城市用水。面对如此严峻的供水形势,除了政策、法律在宏观方面控制外,从科学技术方面大力推进节水技术的发展、开辟新源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居住区环境的整体改善的要求日益迫切,广场、绿化、城市小品、水体设计等等环境的美化使得城市居住环境的品味得到提高。尤其是结合城市污水的再生与回用进行景观设计的综合规划得到了普遍的重视。这就使得利用中水回用的景观设计尤显意义重大。

对于日益缺水的人类居住环境,解决水资源问题,一是开源、二是节流,而一直被视作“脏水”的污水正是一种宝贵的淡水资源,而在城市的小区洗浴废水、雨水就近易得,易于处理,数量巨大稳定,开辟这种非传统水源,既可以实现污水资源化,又可以减少污水中有害物质对水体的污染。因此,污水回用对节约用水、保障安全供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这点看,结合中水的环境景观设计又具有多方面意义:显著的经济效益;改善环境,与绿地结合可调节居住小区的湿度和温度,减轻大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有助于降尘;减轻对城市河流的污染;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调节人的心理;创造亲水文化,促进社区交流。

在人们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注城市整体环境的今天,中水景观建设必将为提高环境质量、提升文化品味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滨水景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9月

[3]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第14卷5期2001年10月

[4]董卫.“关于生态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建筑学报》.2000年9月

[5]黄晓鸾著.《居住区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2月

[6]董卫.“浙江省海盐县南塘生态型生活小区规划设计”《建筑学报》.2002年7月 P11页

[7]朱钧珍.《园林塑水艺术》.北京:中国森业出版社,1998年8月

[8]韩洪军.《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计算》.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9]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Sustainable Water Use in Europe, Environment Issue Report[R].NO.19.2001

[10] Guidelines for urban and residential use of reclaimed water, recycled water Coordination Committee[M].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1993(薛滨夏 林建群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2.汪明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水景观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 第2篇

1.给出若干种典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根据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目标,以一种教学模式为依据设计教学过程。(典型的教学模式及其应用)

2.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选择)

3.教学设计中小组合作学习阶段的步骤和分组策略(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4.给出教学流程图,要求指出指定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教学过程设计)

5.选择与学生有意义学习有联系的选项(选择)(有意义学习)

6.按照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将教学方案补充完整。(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7.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汇报阶段的设计。(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8.给出不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要求根据已有知识点,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并能和下一个知识点产生联系。(教学过程设计)

9.根据学习者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方式的选择)

10.给出教学活动,指出该活动的目的,给出教学目的,分析教学活动的合理性,指出不合理指出并做相应修改。(教学过程设计)

11.给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资源的确定)

12.给出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指出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属于哪个阶段,且为某一个阶段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步骤不少于两个,并编号。(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13.给出教学设计方案,要求指出方案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并给出修改建议,同时提出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并给出预防措施。(案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水景观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 第3篇

1通过保护修复维育水生态

1.1 水生态系统维育的规划途径

1)总体规划为水生态系统维育奠定基础。城市总体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维护城市的整体自然山水格局,避免城市盲目扩张造成对自然景观基础的破碎化,更主要的是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的河流、湖泊、湿地,对恢复和重新构建水生态系统起决定性的作用。2)制定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3)合理划分水生态敏感区。根据城市水体水质、水生态现状及规划发展布局,依据水域生态系统受到的破坏程度不同,合理划分水生态敏感区。4)全面保护与修复水生态。要正确处理好流域生态维育和区域维育的关系;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系;陆域治污和水中修复的关系;城市生态修复和农村生态修复的关系;工程建设和管理措施的关系。

1.2 水生态系统维育的技术途径

一般可遵循人工修复、自然修复、人工和自然修复相结合三种途径。其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控源减污、基础环境改善、生态修复和重建、优化群落结构四个方面。同时充分利用水调度手段,使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达到持续的协调统一。

2通过综合治理整治水环境

2.1 进行城市水功能区划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来进行城市水功能区划。通常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一级区划是从宏观上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协调地区之间的用水关系,长远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级区划主要协调各市与市内城市范围的水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一级功能区分四类,即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和缓冲区;二级功能区划是在一级功能区中的开发利用区进行,分七类,包括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

2.2 水环境健康综合治理的途径

1)必须从治理污染源头入手。把水污染防治的重点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2)根据水功能区划,对不同水体做出水质模型与水体纳污能力分析计算,做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水质检测站网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及细则,建立水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为整治水环境健康提供实践和技术指导。3)合理布局水处理设施及处理措施,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4)建立健全“水权”制度,严格用水、排放的责任。

3通过洪涝管理保障水安全

3.1 防洪排涝安全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应从简单地对洪水截排向与洪水和谐相处转变。应从系统整体的观念出发,统筹协调与洪水和城市内涝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的防洪措施,达到既防治洪水、减缓城市水患,又增加绿色空间和自然景观的目的。

3.2 环境用水安全保障

将在一定水域空间内,凡是对理水景观的生存和发展及环境质量的维持与改善起支持作用的系统所消耗和现存的水量,称之为理水景观系统环境用水。忽视和严重挤占环境用水,会导致水域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减弱,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在理水中保障环境用水,在保持整个水域生态系统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改善水质,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才能促进整体景观要素的良性互动。

3.3 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

按照不同水体、不同水域、不同地段的功能定位,合理有序规范理水开发强度和空间布局,要与两个承载能力相适应,即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的景观项目。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理水的可持续发展。

4通过涵养水土辅助水循环

4.1 水循环辅助规划

水域景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尊重水的自然运动规律,使得上游地区的用水循环不影响下游的水体功能,地表水的循环利用不影响地下水的功能与水质,水的人工循环不损害水的自然循环,维系或恢复城市乃至整个流域的良好水环境。目的是要留给水出路,从水循环的角度来与水环境共生共存。水循环辅助规划主要包括:1)河川水系的水循环辅助。2)公园绿地系统的水循环辅助。3)社区水循环辅助。4)大地的水循环辅助。

4.2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主要包括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建设、山地及坡地植被生态建设、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建设园林式、花园式现代化的生态城市的战略布署,且水土保持为其提供基础和生态保障。

5通过传承创新展示水文化

5.1 划定城市水文化保护区

划定城市水文化保护区,有利于历史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本着“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的理念,在积极的保护、特色的保护、整体性保护和作为发展战略的保护原则下,水文化保护区规划既要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要保持城市水系的历史文化。

5.2 开展丰富的水文化活动

水文化活动是水文化最生动、最现实的体现之一。水文化活动的形式大体可以归纳为:教育类水文化活动、艺术类水文化活动、健身怡神类水文化活动等。

5.3 提供完善的水文化设施

1)保护和再利用已有的水文化设施。

将水文化古迹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对水文化设施保护的意识,整合城市内分散的水文化设施资源,保护好水文化古迹所在的整体历史环境和风貌,促进开发建设协调进行,重现水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2)兴建水文化设施。

通过对新环境的设计和建构,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时代精神。

3)把水文化内涵融入社区规划。

在现代住区景观开发中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理水文化、形成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可以进一步促进水文化在大众中传播的深入。

5.4 以传承带动创新

水文化只有建立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具有真实的生命意义。因此,理水有必要审视其与各城市发展的渊源与空间定位,并从地理历史等脉络中发现被遗忘或具有历史文化景观复育和以之为基础创新的契机。

6以水绿网络承载城市空间

6.1 水域空间结构逐渐向网络形态发展

组建水域空间网络为在城市环境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解决策略。采用景观生态学中“基质—斑块—廊道”的模式,构建水域空间网络,能够改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

6.2 水与绿空间网络的结合

水绿空间在城市巨大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干扰下很脆弱,而且水域和绿地斑块破碎化程度高,缺乏联系。因此,有必要通过整合,即通过水绿景观空间系统内部要素数量、质量及其结构关系的调整与组织,来达到景观空间系统完整的目的,有利于达到生态延续的目标,形成多元共生的景观特色。

6.3 水与绿网络平衡城市空间结构

水域空间与绿地空间系统相关联,通过彰显生态功能,在平衡都市区空间结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集中板块式发展结构中,水绿网络模式通常采用环式结构、环形加楔形结构、指状嵌合式结构来平衡城市的过度集中。

在分散式发展中水绿网结构包容了城市的各个组团,防止各组团之间连接成片,使城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7以崇尚自然为主选择水工技术

人类在享受水利工程带来种种有形经济效益的同时,水域生态系统长期为人们无偿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却不知不觉的消失了,这种隐形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反省,提出水工技术须向崇尚自然的、以生态为主的方向转变,主要有下列四种类型:1)选用自然型工程技术;2)选用近自然型工程技术;3)选用生态工法;4)选用当地传统的工程技法。在应用这些工程时应注重它们与水景艺术设计的结合。

8以水域开发带动水经济

“江河”激荡“水经济”。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将城市水域空间景观开发和建设中可以用来经营的存量资本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寻求开发途径,从中获得收益,将收益再投入到城市水域空间景观建设和管理的新领域,从而实现城市水域空间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水经济开发和经营的主要方式有:1)政府直接开发;2)联合开发和经营;3)产权拍卖转让;4)经营权出租。

9结语

针对当前理水景观建设中条块分割、学科分离、技术单干、行为割据的还原论趋势,理水迫切需要一种思想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以积极应对新的发展趋势。理水景观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的理想模式将水景观规划、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恢复、水工程建设、水文化传承与水经济开发等涵盖其中,形成多位一体、整体协同的一体化建设模式,有利于协调各种矛盾并使不同价值观共存,从而有助于解决在理水中面临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摘要:根据目前城市理水的变化趋势和发展动向,构建了城市理水景观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的理想模式,将水景观规划、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恢复、水工程建设、水文化传承与水经济开发等涵盖其中,为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城市理水,景观系统,理想模式

参考文献

[1]左其亭.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关系[J].水利学报,2005(11):1286-1291.

[2]汪恕诚.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J].水利发展研究,2002(1):2-6.

农业图书出版发展策略与模式 第4篇

一直以来,化学工业出版社在与化工有关的农药、化肥等部分涉农专业图书出版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整个大农业图书板块,却涉足不深。直到2008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审时度势,决定大规模进入大农业图书出版领域。6年来,化学工业出版社农业板块图书发展迅猛,零售市场占有率目前已达22%~25%,居全国第二位。笔者作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大力发展大农业图书板块的过程参与者和执行者,总结和分析了化学工业出版社发展农业图书板块的过程和策略。应该说,化学工业出版社进入农业图书出版领域是有一套科学合理和务实、有操作性的策略,坚持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农业图书出版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一条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前进轨迹。

周密分析市场,迈好关键第一步

虽然农业图书属于科技图书,但是其特点又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科技图书。一方面,农业图书的出版过程与投入(包括选、组、审、编等各个环节)与其他科技图书类似,而且在发行方面要求更高(需要深入基层一线和更广泛的销售网点);另一方面,农业图书的读者特点又决定了它的定价水平一般相对低廉,因而其经营风险相对更大。因此,找准定位、看清市场、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农业图书出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大规模进入农业图书出版之前,化学工业出版社经过了周密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反复的图书销售数据分析。制定具体策略时,化学工业出版社在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特点、国家有关政策、从业人员群体及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分析了过去几年的全国大农业图书开卷数据。分析图书销售数据发现,畜牧兽医专业类图书在大农业类图书排行榜中表现突出且稳定,具体体现在销售数据高、处于排行榜前列的品种所占比例很大。另外,分析农业产业特点发现,畜牧产业属于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其占农业比重越来越大,从业人员众多(据农业部门统计的数据,当时全国仅兽医技术人员就超过100万人)。最终决定,首先进入畜牧兽医等热点板块,在有巨大潜在读者市场的前提和良好图书销售数据支撑下,仔细寻找市场的空白点和对已有题材图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

依托热点板块,打造畅销图书

《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丛书》是化学工业出版社进入畜牧兽医板块的第一套丛书,并取得不错的销量。前已述及,兽医群体非常庞大,提供了巨大的潜在读者市场。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仔细分析了当时兽医诊疗类图书市场,发现此类图书品种很多,但是风格基本相似,大多都是简单介绍各种动物疾病的诊疗方法,然后把各种方法简单地融合在一起。读者都知道兽医临床实践离不开兽药,兽药的临床应用是兽医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的编辑发现图书市场上向读者介绍怎样科学使用兽药,尤其以用药处方的形式简洁地向读者介绍兽医诊疗技术的图书很少,而此类图书很读者受欢迎。当时市场上唯一的此类图书《兽医处方手册》不但第一版总印数超过1万册,而且3年后推出了第2版。但该书是一部综合性图书,内容全(涉及各种动物疾病),定价也较高。根据读者调查发现,如果在此基础上,专业门类更细化一些,按照不同动物类别相应出版几个分册,针对性可更强且价格可较低,更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基于良好的市场前景预判和与已有同类图书产品的差异化、新产品的精细化思路,2008年1月化学工业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丛书》(含《猪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禽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牛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经济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和《宠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羊病诊疗与处方手册》6个分册)。该套丛书出版后果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全套丛书中有4种在半年内就实现了重印,重印比例达到67%。尤为突出的是,《猪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从出版至今已印刷了19次,销量达13万册,而且经常排在全国大农业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

根据产品差异化策略和贴近读者的原则,在后续的图书开发中,化学工业出版社在畜牧兽医板块中陆续打造畅销品种。另一个代表性实例是《蝎子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的出版。《蝎子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在2010年6月份上市后,仅两年半内就印刷11次,总销量突破10万册。另外有连续7次、累计9次在大农业图书月度销售排行榜列第一名。

目前,整个畜牧兽医板块图书出版已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农业图书出版的头号阵地,不仅种类比较齐全,涵盖了畜牧养殖、兽医、兽药、特种养殖、饲料等多个门类,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图书销售状况比较喜人。

抓住机遇拓展专业领域,构建较完整农业图书体系

园林园艺、水产养殖、蔬菜和果树种植、农村能源等板块是大农业传统的主要组成板块。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追求既营养又健康的天然、绿色蔬菜、果品等农副产品;同时,对人居、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改善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畜牧兽医图书出版领域初战告捷外,化学工业出版社同样经过详细的图书市场调研、图书销售数据解析和产业背景分析后,紧接着进入了水产养殖、蔬菜果树种植、园林园艺、农村能源等重要农业板块。现已初步构建了该社较完整的农业图书体系,并且出版图书大多数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全国大农业图书销售排行榜前100名中化学工业出版社已经稳定在30个品种以上,很多品种短时间内就实现了重印,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农业图书板块成为该社增长最快的图书板块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自国家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化学工业出版社紧紧把握这一契机,立即启动、组织策划和出版了涵盖农、林、牧、副、渔等多个农业产业门类的大型服务三农项目——《农村书屋系列》,在2008年上半年集中推出了15个品种上市,出版后不久即有7个品种被不同省市选作农家书屋用书。到目前为止,《农村书屋系列》已出版64个分册,其中累计有20多个分册被全国各省市选作农家书屋用书,并且60%以上品种当年就实现了重印,有的多次重印,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目前该系列图书出版还处于持续推进中。

夯实基础,坚定发展

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给农业图书的出版带来了机遇和极大的动力。同时,分析最近几年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各门类和各专业图书销售数据和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近几年来大农业类图书出版呈增长态势,其在整个科技图书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目前在5%以上。

事实已经证明,化学工业出版社进入大农业图书出版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基层大多数读者需求的策略,根据农业领域中各专业板块表现差别,采取先后切入的模式获得了成功。北京市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化学工业出版社大农业图书动销品种大幅增加(最新数据位813种,比大规模进入农业图书出版领域前增长了约2.3倍),居全国第三位。大农业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由刚刚大规模进入该领域时的约11%提升到目前的22%~25%,位次也由当时的第五位跃居到目前的全国第二位。

化学工业出版社将继续坚持自己发展大农业图书的策略和模式,紧紧依靠市场,继续在畜牧兽医、农村能源、园林园艺、水产养殖、蔬菜和果树种植等热点和重点农业板块的基础上加大出版力度,还将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和特点以及农村基层文化需求,大力开发和拓展农民工权益、农村医疗健康、农村科普、农业现代化以及进城务工农民技术培训等领域的图书出版,以逐步形成一个门类更加齐全、结构更加合理,内容实用,符合我国“三农”实际情况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农业图书出版体系。

水景观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 第5篇

on Network Era

谢幼如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E-mail: YJSXie@public.guangzhou.gd.cn 本文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提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建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阐述了研究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意义、理论和方法、目标与内容等问题,并结合当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研究策略。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研究策略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理论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因此,开展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2.1 关于教学模式的理解

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在传统的教学论中早已作了许多定义。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与过程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定义教学模式这个概念,有多位教授作了深入的研究,这里综合他们的思想表述如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

如何去理解这个概念,本人认为可以抓住如下三方面,或者说,教学模式应体现如下三方面的内容:(1)理论与思想,作为一个教学模式,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应能体现一定的教学理论,反映一定的教学思想。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反映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新型的教学模式,应反映现代的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思想。

(2)环境与资源,教学模式离不开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如教室、黑板、粉笔、教科书等;新型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系统和教学媒体,如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其他网络资源等。

(3)关系与结构,作为一个教学模式,应能体现教学要素的关系,而且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综上所述,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模式更能反映教学活动的指向性和系统功能。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引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改变,而教学内容的改革、201 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却无法导致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化。

2.2 建构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如何去建构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本人认为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影响。2.2.1 信息技术的影响

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度量、传输、变换、处理、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应用于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视频会议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局域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因特网络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实现资源高度共享、能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实现远程协商讨论、实现信息的查询与利用、不受时空的限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还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人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

信息技术的这种影响不光体现在教学环境上,还体现在教学资源上,甚至体现在教学过程上,这些影响对教学设计理论的重新建构将产生巨大的影响。2.2.2 现代教学理论的影响

建构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除了强调信息技术的影响以外,还要注重现代教学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由于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思想观念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和影响,再加之它对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适应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其影响和作用。2.2.3 教学设计理论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其对教学过程与教学实践的特殊影响,加之目前对教学改革的作用,所以教学设计理论自身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2)操作性:教学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它面向广大的第一线学科教师,要被广大学科教师所掌握并在教学中操作应用。

(3)指导性:教学设计又是一门指导性很强的理论,它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将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

在建构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时,我们应避免只强调信息技术的影响或现代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既要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设计理论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也要看到现代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所造成的冲击,更要看到教学设计理论自身发展的规律,只有将以上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建构出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2.3 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设计理论与新型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学设计理论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202 的基础,另一方面,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将促进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研究的目标

开展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与学模式,形成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理论,探索普通学校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

3.1 突出研究的创新点

(1)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与学模式。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工具软件。

3.2 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项研究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3 应用价值

(1)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模式。

(2)通过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3)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4)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学校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5)通过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基于校园网络环境和Internet的在线学习的教与学的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4.1.1 基于校园网络环境和Internet的在线学习的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包括网络环境下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学习模式的研究;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模式研究;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研究等。4.1.2 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

包括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03 4.2 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4.3 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包括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应用。

4.4 网络环境下教学效果的研究

包括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工具的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研究的具体策略

5.1 教学模式研究的策略

5.1.1 典型教学模式的分析

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要注意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有很多,而且因学科而异,我们要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教学模式,对我们开展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我们在对这些教学模式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它们的划分标准有些是按教学形式来分,有些是按教学环境来分,有些是按资源的利用方式来分,但都存在有部分交重现象。如何深入研究,提出既能体现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又能发挥网络教学功能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去努力。5.1.2 教学模式的设计

根据教学模式的定义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可以将教学模式的设计归纳为如下五方面的工作:A、明确指导思想,体现先进理论;B、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C、设计、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环境与资源;D、设计教师的主导活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E、设计活动进程关系,形成稳定结构形式。

5.2 教学设计研究的策略

5.2.1 明确网络时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别,重要体现在:(1)教学(学习)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学习(教学)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3)学习(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以任务来驱动;(4)学习(教学)过程是协商合作、共同建构的过程;(5)学习(教学)成果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204 5.2.2 应用教学设计不同的模式类型

开展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研究,可以根据原有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并注意二者之间的优缺点,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因此,要注意应用以下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类型:

(1)强调以学为主的设计模式;(2)强调以教为主的设计模式;(3)强调学与教并重的设计模式。5.2.3 体现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如下几条原则:

(1)强调教与学的结合;

(2)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情境创设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等);(3)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4)重视可操作性。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策略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加速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水景观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 第6篇

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依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有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这么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即幼儿教师应对各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有一定深度的认识,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灵活的运用,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融会贯通,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起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良好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学习者。所以,不能用一种模式去教授所有的课程。乔伊斯和威尔说过:“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幼儿教师选择与设计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现在社会各界普遍提倡的是幼儿园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反映在学前教育中,其最具核心、最具时代特征的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因而,幼儿教师在选取幼儿园教育模式中,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这一精神,始终把幼儿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动精神。

在已确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中,现代的幼儿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模仿”;“教师表演,幼儿观看”的做法,把幼儿的主动活动、积极活动放在首位,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意识、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得到培养。在“游戏活动模式”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展开、自由选择、自由交流;在“体育模式”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使幼儿能自由选择器具,自由组合,自己创造游戏规则。在“教学活动模式”中,教师应重视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教学中强调培养幼儿自信、自立、自知、自制、自尊等良好品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观察、思考、想像、创造等能力。如“感知―体验式”教学模式就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主动体验,积极思维,相互交流,达到理解,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情感陶冶”及“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则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的表演及讨论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它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交互作用,亲自去发现、探索新学的知识和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

2.重视师生间的关系及合作学习的原则

现代教学论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不再单纯是“教为主体”或“学为主体”,而是强调了两者的统一,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合作。幼儿园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出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能够自由探索、安全轻松的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相互作用。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了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并鼓励和允许幼儿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以获得新的知识或概念。“创作―表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教师与同伴认可的愉悦心理体验,使幼儿有信心,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3.重视幼儿情感、态度与认知相统一的原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认知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情感与态度依赖于认知的发展,并作用于幼儿的认知。它既能推动也可以阻碍幼儿的认知的发展。能否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况且,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也成为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当代幼儿园许多教学模式都十分强调教学中情感、态度与认知的统一,以充分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例如,在“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给幼儿创造浓郁的艺术情境,激发幼儿良好的情感,并使幼儿理解和掌握蕴涵在艺术作品中的“故事”,以达到明辨是非,指导其行为的目的。在“讲解―演示”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强调情感在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动力。“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则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幼儿观察、操作体验,深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进行学习,发现新知。所有这些,无不重视情感与态度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将情感作为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使两者相互作用。

4.注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原则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幼儿教师所能给予幼儿的只是知识总量中的很少的一部分,教学应使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这对于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受用终身的。因此,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也力求体现这一重要的思想。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幼儿主动探索,强调让幼儿学会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更好地使用和转换信息,从而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些教学模式的基本目的就是教给幼儿调查、分析、解释某种现象的能力,如何有效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能够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

5.与教学目标相衔接的原则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应依据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它是为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所服务的,其宗旨是尽可能的整合各种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优化教学过程。

水景观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 第7篇

一 循环经济的来源、内涵与模式

(一) 循环经济的来源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早期理论。鲍尔丁认为,地球就好比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如果生存,就必须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地球资源、毁坏地球环境,就会走向灭亡。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如何有效治理生产带来的污染物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依然是人类关心的问题,这种环境保护的最终治理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让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直到 20 世纪 90年代初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越来越引起世界瞩目,许多国家改变了平衡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手段,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预防和全程治理,经过人类不断的探索,提出了以污染排放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主导意识,同时使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生态化产业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

(二)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的过程。

自然资源、人和科学技术是一个大的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把经济生产的全过程---从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使用过程中的用品、到使用期限的废品,把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变为发展经济循环利用生态型资源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融为一个循环的整体,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将在根本上被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消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三) 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线型经济模式而言,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以物质流动的方式分析,“资源---产品---废物”这种单向流动的经济是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

滨水景观的设计与发展 第8篇

滨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 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 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 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滨水带的规划设计在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属于比较复杂的一类, 国际上专业同行要比水平, 往往就看这一项目的设计水准。为什么说它具有挑战性?因为它涉及内容很多, 不仅有陆地上的, 还有水里的, 更有水陆交接地带的。有水, 有湿地, 与景观生态联系极为密切。犹如建筑学的核心课程是空间构成, 城市规划的核心课程是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 (从物质形态角度讲) , 景观建筑学的核心课程一门是场地规划, 另一门就是景观生态。滨水带规划设计包含了这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人类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是每个景观片断的简单叠加, 而是景观在时空多维交叉状态下的连续展现。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征, 使其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 滨水边界的连续性和可观性十分关键, 令人过目不忘。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目标, 一方面要通过内部组织, 达到空间的通透性, 保证与水域联系的良好的视觉走廊;另一方面, 滨水区为展示城市群体景观提供了广阔的水域视野, 这也是一般城市标志性、门户性景观可能形成的最佳地段。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 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 就整个行业而言, 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 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 面对激烈的竞争, 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 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 我们只能“就人论人, 就事论事”, 绝不能以偏概全, 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 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 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

回首中国近年来随着全球滨水景观大潮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行业形成了一个何种态势。近10年来, 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 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 面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 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 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全面入侵与占领, 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 加深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认识, 营造既符合“全球一体化”趋势、又具有本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 避免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完全丧失自我, 以致被世界文化所淘汰, 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大量的园林景观建设项目和低劣的设计施工水准, 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整体行业欣欣向荣, 设计作品却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 长此以往, 将严重阻碍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 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 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 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 还是继承中国传统, 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的治学态度, 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 反对各种形式的断章取义、惟我所用。

目前国内的滨水区规划, 包括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的规划设计和水利部门的河流治理, 都往往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 未能将滨水区的问题予以综合理解和综合解决。而景观设计学, 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更为综合的学科, 其优点之一在于可以从比其他学科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解决问题, 综合建筑学、艺术、城市规划、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提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的、多目标地解决问题”, “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两方面的知识, 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 更应努力发挥其综合优势, 致力于更完善的滨水区建设, 而多学科的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应是景观设计人员首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次规划作为进行多目标滨水景观设计的一次尝试, 运用了综合的知识、方法, 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设计, 以期实现综合的目标。

大篇幅的比较和研究, 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通过踏实的工作在我国出现一些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到底何谓好的园林景观作品?一个好的作品, 是不能凭空臆想出来的, 而是应该从场地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一方“水土”出一方景观。许多有识之士, 许多境外严肃的设计师, 都在强调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本土化研究, 都在探索营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之路。

参考文献

[1]孙鹏, 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演水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J].2000 (9) :19-22.

[2]干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 1998 (2) :42-45.

[3]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 2001 (6) :66-69.

[4]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整治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四川环境, 1999 (1) :19-24.

[5]俞孔坚, 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慧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慈溪市图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3.

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策略探讨 第9篇

关键词:地域性 滨水景观 设计 策略

序言

滨水景观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一大亮点,在人们的居住区和城市公园等地随处可见,这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准提高的必然产物。城市景观的设计必须依附于地域性的特征,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下进行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以地域文化来增强人们对城市和现代文化的认同感,让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得以真正有效实施。

一、相关概念的概述

地域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区的特性,是对一个地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等特征的总体概述。主要包括了区域内的气候条件、地质地貌、水力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等,还有就是区域内人们的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滨水区是一种现代针对城市景观的新表述,它所处区域一定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沉淀,滨水区所在的城市地带具有很强的生态性,能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调节,改善城市气候。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尊重地质地貌,在原有基础上重构地域文化,做到自然和人文的交融,现代与文化的协调。

地域性滨水景观的设计必须以一定的元素为基调,不可缺少的是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文化沉淀的交相映衬。其中,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水域资源等,人文因素要以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活动方式和原有建筑等为主,文化沉淀就是要有沿袭的文化脉络为支撑,将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人们现有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努力营造现代生活所需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

二、地域性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地域性滨水景观逐渐成为人们高品质时尚生活的追求,但是我国的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起步晚,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忽视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一些地域性表达的问题。

首先是地域范围内的植被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滨水景观设计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植被的利用,植被和气候息息相关,能够改善局部气候,同时还能利用植被营造视觉上的享受。然后是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习惯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没有让民族风俗习惯和当地传统文化得以沿袭,破坏了当地的民族风俗,这也是地域性滨水景观特色减退的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最后是在就地取材上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滨水景观的设计过于注重对新技术的融入和新材料的使用,这样不但破坏了区域性的特色,还造成了对本土资源的浪费。

三、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的策略

地域性滨水景观的一大特色就是自然和人文的高效结合,滨水景观的设计要以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和地貌等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人文条件为基础,再加以现代设计上的新技术等,充分体现出滨水景观的地域性特色,让滨水景观呈现出厚重的历史韵味。如图一所示:

地域性滨水景观是一个地域内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设计时要做到和自然的协调。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础性因素之一就是土地,在尊重土地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土地加以利用、改造,既遵循了自然发展规律,同时又是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的好途径。滨水景观的设计现代生活推崇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这让滨水景观在城市有了发展的可能,同时也成为了发展现代化新型绿色城市、维持生态平衡、净化城市环境的必然选择。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得到满足,就需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在居住环境上就表现为地域性滨水景观的设计要同人们生活区域内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相协调。自然和人文的统一是地域性滨水景观的最高要求,这样的和谐设计能够使现代生活方式与历史实现高度平衡,从而让滨水景观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亲和感。

地域性滨水景观的设计不但要注重对原有元素的继承,还要根据时代的变化需求,注重表达与创新。滨水景观设计整体上是区域性的特征,以浓厚的地域色彩为依托,彰显地域文化,创新也是来源于地域特征,在地域特征中寻找新特性,建构滨水景观的新理念,打造出创新型的地域滨水景观。

地域性滨水景观更大一部分是依托于天然的设计,在自然的赋予下重构自然,所以,这就需要整合资源,规划用地,让滨水景观成为节约型设计。滨水景观的设计是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原则,更好的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营造生活环境,因此,要以新技术的利用为手段,打造人们满意的居住场所。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挖掘潜在资源,塑造新型园林式的地域性滨水景观;在自然环境中加入人类的活动,巧妙进行结合,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

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十分关键的。在挖掘现有资源的同时,要对可利用资源进行改善,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具有很大的发展性,在塑造上要达到对视觉上的美观、可看,还要体现历史的韵味。设计的部分也要包含管理模式,合理的维护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实现地域性滨水景观的自然性和可持续性。

结语

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区域内自然环境资源为依托,对地域内的特色进行开发与利用,打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优美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吉越.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哈尔滨道外区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2]马玉杰.地域文化背景下哈尔滨道外沿江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3]李毅.适应山地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

上一篇:党员6个问题对照检查下一篇:学消防促平安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