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2024-09-13

乌当地质填图实习报告(精选6篇)

乌当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第1篇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他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的科学。由于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和地幔在内的物质组成的不均一及其地球各部分演化历史的差异,造成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地层层序、岩石特征、构造样式及生命面貌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地质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乌当地质教学实习就是地质专业学生学完《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与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等课程后进行的一次野外实习。实习的目的在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野外现场实践,一方面使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在认识上进一步深化,以达到概念明确、融汇贯通、牢固掌握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以达到逐步提高和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野外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整个教学实习过程中,训练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掌握和提高基本技能和训练野外地质工作基本功也是本次实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二章 地 层

一、概述

测区位于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地层出露齐全。主要为沉积岩,化石完整。受乌当断层影响,是乌当断层北翼地层多有缺失主要为三叠系地层,南翼为乌当背斜,出露不全。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娄山关组,奥陶系桐梓组、红花园组、湄潭组、牯牛潭组、黄花冲组,志留系高寨田群,泥盆系蟒山群、高坡场组,石炭系祥摆组,旧司组、上司组、摆佐组,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惠水组及第四系。三大类岩石主要为沉积岩,约为97%,岩性为砂岩、页岩、灰岩、白云岩、砾岩、构造角砾岩、砂砾松散堆积物等。岩浆岩在区内不可见,最新地层为第四系。附地层发育简表。

二、综述

区内地层出露比较齐全,仅见古生界,各系,统间多为整合、角度不整合接触和平行不整合接触。

奥陶系

一剖面列述:

大洼---黄花冲寒武系—奥陶系

上覆地层:志留系高寨田群下亚群:灰绿色块状泥岩,可见一层底砾岩。--------------------平行不整合--------------------奥陶系黄花冲组:一层,灰色块状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化石种类单一,含量较多,主要为珊瑚。

二层,灰色块状泥晶灰岩夹泥质条带,似缝合线发育,可见

溶洞。

三层,灰色块状泥晶灰岩夹泥质条带,似缝合线不发育。

牯牛潭组:一层,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泥质亮晶灰岩夹泥质条带,风化表

面为蜂窝状,俗称“破乱灰岩”。

二层,灰色中厚层至块状含泥质亮晶灰岩,可见苔藓虫等化石。

湄潭二段:一层,黑褐色薄层含锰质泥岩,紫红色、土黄色薄层粉沙岩互

层,形成韵律。

二层,土黄色中厚层砂岩。

三层,灰绿色、紫红色砂岩、页岩互层夹泥岩。

四层,灰白色块状含生物碎屑亮晶灰岩。

五层,灰白色块状生物碎屑亮晶灰岩含泥质条带,缝合线、似缝合线发育。

六层,灰白色块状生物碎屑亮晶灰岩,顶部有一层10—20cm

厚的含亮晶介壳灰岩。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介壳类、棘皮类、海百合茎、海绵等。排列杂乱,说明当时水动力条件强。

湄潭一段:一层,米黄色中厚层长石砂岩,紫红色中厚层泥质粉砂岩互层

夹褐色含锰质泥岩。形成韵律

二层,灰白色、土黄色中厚层至厚层硅质岩。三层,紫红色、灰绿色页岩。

四层,紫红色、灰绿色页岩夹砂岩,顶部为一层厚砂岩。五层,土黄色、砖红色薄层粉沙岩夹紫红色、灰绿色页岩。六层,砖红色、肉红色薄层粉砂岩。层理发育,可见一层薄薄的白云母。

七层,紫红色页岩夹土黄色中厚层粉砂岩。

八层,土黄色中厚层砂岩夹紫红色页岩,页岩含量约10%。九层,紫红色页岩夹灰色薄层粉砂岩。

十层,紫红色页岩,含有大量笔石,如中华笔石。十一层,灰绿色、紫红色页岩夹粉砂岩,含有大量腕足类化石。顶部可见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泥质灰岩,呈透镜状分布。

红花园组:一层,灰白色块状含生物碎屑亮晶灰岩,生物种类较少。

二层,灰白色块状微晶生物碎屑亮晶灰岩夹硅质条带。生物种

类繁多,主要有古杯、海绵、角石、海百

合茎等。

三层,灰白色块状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生物种类单一,主要

为古杯。

桐梓组:一层,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微晶白云岩。生物较少。

二层,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含生物碎屑微晶白云岩,顶部可见一

层紫红色页岩,俗称“桐梓页岩”。含有大量的藻席,叠层石,生物碎屑构造。

下覆地层 娄山关组:一层,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微晶白云岩含燧石团块。

二层,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微晶白云岩,可见溶洞。二.岩石地层单位

1.娄山关组(∈ls):1930年丁文江先生在遵义娄山关命名娄山关灰岩,后经演变,尹赞勋将其称为娄山关组。本区娄山关组主要分布在大洼和小谷农地区,构成了乌当背斜核部地层,主要岩性从上到下 含大量燧石团块及条带,在本区出露厚度不祥,未见底。产出的生物化石稀少。

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微晶白云岩含燧石团块。

2.桐梓组(Ot):1940年张鸣韶,盛辛夫所命名的桐梓层。1950年中国区域地层表将其正式称为桐梓组。在实习区主要分布于大洼和小谷农地区,主要岩性、底部为杂色页岩,分布不稳定,在大洼见,上部向东西两侧见肉红色结核、内碎屑、冲刷构造。在黔北地区为桐梓页岩厚度远远小于标准地区的页岩。黔北含钾岩。同标准地区相比:颜色不一样,桐梓地区灰绿色页岩。此处为粉砂质页岩。下部生物丰富,腕足、潮汐。上覆地层生物稀少,冲刷构造发育(顶部竹叶状)岩性: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含生物碎屑微晶白云岩,顶部可见一层紫红色页岩,俗称“桐梓页岩”。含有大量的藻席,叠层石,生物碎屑。

3.红花园组(Oh):1940年张鸣韶、盛辛夫在桐梓县城附近红花园火车站附近命名为红花园组。1964年张文堂将其正式命名为红花园组。与标准地区相比有大的差别。厚度略小于标准地 区的红花园组。生物特点:下部生物以核形石为主。往上生物逐渐变大。在实习区域的西部小谷农、大小麻窝的地区受断层影响,白云岩化、硅化现象比较严重,但其内仍可见海绵、古杯化石。

岩性:灰白色块状微晶生物碎屑亮晶灰岩夹硅质条带。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古杯、海绵、角石、海百合茎等。

4.湄潭组(Om);1929年由法国人葛利普在遵义地区湄潭地区命名湄潭组。1933年俞建章先生将其命名为湄潭组。1964年张文堂将其命名为湄潭组。在本实习区内根据其岩性将其分为湄潭组一段、湄潭组二段。湄潭组一段分布在干榜上,小谷农等地区。(下部夹泥质灰岩,含大量菠萝扬子贝故称为下扬子贝层,东部较薄(2米左右),在西部较厚达十米左右,且中间不连续)。

湄潭组二段:相变 在东部龙井村寨一带下部为灰色中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褐色粉砂岩、页岩、泥岩,含锰质。在西部豹子窝其相变为灰岩、偶夹页岩。与标准地区相比,湄潭组二段的生物碎屑灰岩,而标准地区为含泥质条带灰岩。时代相当于湖北宜昌的大湾组。分布于干榜上,小谷农,豹子窝等地区。

岩性:湄潭一段,灰绿色、土黄、紫红色页岩夹灰色粉砂岩,下部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泥质灰岩透镜状体。

湄潭二段,下部为灰白色块状含生物碎屑亮晶灰岩夹泥质条带,上部为灰绿色、土黄色页岩、泥岩。

5.牯牛潭组(Og):1957年张文堂先生在湖北宜昌分乡所命名的牯牛潭石灰岩。1974年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将其命名为牯牛潭组。底部含泥质条带,泥灰岩。主要生物为苔藓虫,贵阳扬子贝等。与标准地区相比较。标准地区为纯灰岩。此地区泥质含量较重,与之时代相当的遵义为石子铺组。同石子铺比较则又由泥灰岩变为钙质泥岩,介于标准牯牛潭组与石子铺组之间的过渡型岩性。由于其岩性一钙质为主,故将其命名为牯牛潭组。分布于黄花冲,高院等地区。

岩性: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泥质亮晶灰岩夹泥质条带,风化表面为蜂窝状,俗称“破乱灰岩”。可见苔藓虫等化石

6.黄花冲组(Ohh):来源于1974年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在贵阳乌当黄花冲组一带研究命名的黄花冲组。本地区黄花冲组为标准黄花冲组。其岩性为:与之时代相近在遵义地区命名为宝塔组:同其区别为:宝塔组产大量的龟裂纹,同时产大量的中华震旦角石。分布于黄花冲,高院等地区。

岩性:,灰色块状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灰色块状泥晶灰岩夹泥质条带,似缝合线发育化石种类单一,含量较多,主要为珊瑚。三.沉积相

志留系

一.剖面列述:

母猪洞——豹子窝志留系剖面 上覆地层:泥盆系蟒山群 :紫红色中厚层至厚层石英砂岩,底部为一层铁质风化壳。

--------------------平行不整合--------------------高寨田群上亚群:一层,土黄色中厚层泥岩。

二层,灰绿色钙质泥岩,底部为泥灰岩。

三层,灰绿色、土黄色泥岩夹紫红色页岩。

四层,灰白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泥灰岩,可见珊瑚,石燕贝等化石。

五层,灰绿色泥岩夹泥灰岩,中部可见紫红色泥岩。

六层,肉红色中厚层粉砂岩,底部为钙质胶结,顶部为铁质胶结。

七层,灰绿色、紫红色泥岩。

八层,深灰色中厚层泥灰岩夹紫红色泥岩。

九层,灰绿色泥岩夹灰绿色、紫红色泥灰岩,可见泥灰岩透镜体和钙质结核。

十层,土黄色钙质泥岩夹泥灰岩。

十一层,紫红色泥岩,俗称“红飘带”

高寨田群下亚群:一层灰绿色泥岩夹钙质泥岩,部分风化呈土黄色粘土

二层,灰绿色钙质泥岩。

三层,灰绿色泥岩夹钙质粉砂岩,可见龟裂。

四层,灰绿色泥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五层,灰绿色泥岩。

六层,灰绿色泥灰岩。

七层,土黄色泥岩夹灰绿色含钙质泥岩,可见腹足类生物化石。

八层,灰绿色钙质泥岩,含有少量钙质结核

九层,紫红、灰绿色含钙泥岩

十层,灰绿色钙质泥岩。

十一层,灰绿色含钙泥岩夹薄层砂岩。底部夹有一层10cm左右的底砾岩。

--------------------平行不整合--------------------下覆地层:泥盆系蟒山群:底部为褐色铁质风化壳,顶部为肉红色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加土黄色泥岩,其泥岩约为3%,层厚约为0.1m。

二、岩石地层单位:

高寨田群(Sgz)1944年乐森璕在贵阳乌当地区命名为高寨田泥岩及灰岩,1956年秦鸿宾将其正式 命名为高寨田群,并将其分为高寨田上下亚群。分布于,田坝头,母猪洞—豹子窝一带。

岩性:下亚群,土黄色、紫红色、灰绿色泥岩夹钙质泥岩、泥灰岩含有少量的钙质季结核,可见腹足类生物化石。

泥盆系

一. 剖面列述:田坝头剖面

上覆地层:志留系高寨田群下亚群:灰绿色,土黄色薄层泥岩页岩夹粉砂岩。--------------------平行不整合--------------------泥盆系蟒山群:一层,底部为褐色铁质风化壳,顶部为肉红色中厚层

中粒石英砂岩加土黄色泥岩,其泥岩约为3%,层厚约为0.1m。

二层,底部为月一米厚的浅黄色泥岩,上部为:肉红

色薄至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夹浅灰色含铁质泥岩,岩层较薄,泥质含量较上层多。

三层,肉红色薄至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夹浅灰色、肉

红色泥岩,泥岩含量约为20%。

四层, 肉红色薄层中粒石英砂岩夹浅灰色、肉红色泥

岩,泥岩含量约为40%。

五层,肉红色薄至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夹浅灰色、肉

红色泥岩,顶端有厚层石英砂岩出露,泥质较少。

六层,肉红色厚层至块状中粒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

岩。顶部为厚层白云质石英砂岩。

高坡场组:一层,深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白云岩,晶洞发育。底

部为深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砂质白云岩,中部深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生物碎屑白云岩,可见层孔虫化石。二层,灰色块状白云岩,可见晶洞,层理无法辨别。

三层,灰绿色中厚层白云质泥岩与灰色中厚层微晶泥

质白云岩,呈两次旋回出现。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白云质泥岩。

四层,灰白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

--------------------平行不整合--------------------下覆地层:石炭系祥摆组:土黄色厚层钙质石英砂岩。二.岩石地层单位

1.蟒山群(Dm):1912年,乐森璕在贵州省都匀命名的蟒山石英砂岩。1962年,王钰将其命名为蟒山群。

1965年,地质部泥盆系专题组,在贵阳乌当一带进行地质工作,将其下部命名为乌当组,上部为马鬃岭组。

本是实习认为乌当组和马鬃岭组没有明显的界线,难以分开,所以才用蟒山群。分布在东南情人谷—赵家庄,南边大关口—小谷农一带。面积约为:

岩性:肉红色中厚层至块状中粒石英砂岩夹泥岩。本区与标准地区比较,岩性,生物化石相当。但是本区的泥质含量较高,厚度较小,且标准地层,底部含有大量砾岩,本区少见。

2.高坡场组(Dg):1979年,贵州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贵阳花溪一带所命名的高坡场组。分布在东南情人谷—赵家庄,南边大关口—小谷农一带。面积约为:

岩性:深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白云岩夹绿色中厚层白云质泥岩与灰色中厚层微晶泥质白云岩,晶洞发育,见层孔虫化石。

石炭系 一.剖面列述:情人谷石炭系坡面

上覆地层:泥盆系蟒山群:灰色中厚层白云岩

--------------------平行不整合--------------------石炭系祥摆组:一层,土黄色中厚层钙质石英砂岩,夹碳质页岩。

二层,灰黑色碳质泥页岩夹煤线。

旧司组:一层,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夹浅灰色砂岩。

上司组:一层,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

摆佐组:一层,浅灰色块状粗晶白云岩,含方解石团块,风化表面为刀砍状粗糙,颜色较深。

二层,灰白色粗晶钙质白云岩,含方解石和白云石团块,风化表面较光环。

三层,浅灰色块状粗晶白云岩,含方解石和白云石团块、脉体。

四层,深灰色块状微晶泥晶白云岩。

五层,浅灰色块状微晶白云岩,含方解石团块,其白云岩可能为灰岩白云化。

黄龙组:一层,浅灰色块状生物碎屑亮晶泥晶灰岩。可见蜓,珊瑚等化石。

--------------------平行不整合----------------------下覆地层:二叠系梁山组:一层,灰白色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二.岩石地层单位

1.祥摆组(Cx):1975年,张明发先生在贵阳花溪一带所命名的祥摆组。分布在东南情人谷—苗天,南边大关口—小谷农一带。面积约为: 岩性:灰、土黄、灰白色中厚层土黄色中厚层钙质石英砂岩,夹

碳质页岩,灰黑色碳质泥页岩夹煤线

2.旧司组(Cj):1930年,丁文江先生在贵州省平塘县西关所命名的旧司灰岩而来。分布在东南情人谷—苗天,南边大关口—小谷农一带。面积约为:

岩性: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夹浅灰色砂岩。

3.上司组(Cs):1930年,丁文江先生在贵州省独山南城西南所命名的旧司灰岩而来。分布在东南情人谷—苗天,南边大关口—小谷农一带。面积约为:

岩性: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

4.摆佐组(Cb):1965年,贵州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贵定平伐所命名的摆佐组。分布在东南情人谷—苗天,南边大关口—小谷农一带。面积约为:

岩性:浅灰、灰白和深灰色块状粗晶白云岩、钙质白云岩。本区祥摆组、旧司组、上司组在同一时期形成,在空间上不同地区表示为相变关系。简之旧司组为穿时地层单位,乌当地区,上司组主要为厚层 白云岩,底部可见少量瘤状灰岩,摆佐组则主要为在白云质灰岩、灰岩,夹白云岩组成。两者可呈上下关系,亦可呈相变关系 摆佐组在苗 天马蹄沟、老鹰岩一带以东尚可分辨,向西至大、小关口和田坝一带则全部相变为上司组白云岩,在小范围内相变如此剧烈 .说明当时海底微地貌差异较大。为一次海侵和一次海退。本区二叠系梁山组为土黄色中厚层至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但是二叠系、三叠系超出实习区范围,未进行详细研究。

白垩系

一.剖面列述:

上覆地层:泥盆系蟒山群:紫红色中厚层石英砂岩。

--------------------角度不整合--------------------白垩系惠水组:一层,砖红色块状中粒至粗粒砾岩,砾石主要为灰岩,铁质胶结,颗粒支撑,孔隙胶结,点接触,分选性差,次圆—圆,最大粒径为300mm,主要粒径为60—80mm,颗粒由大小大小变化的正粒顺,砾石含量为65% 二层,砖红色含砾含粉砂质泥岩。砾石的大小为2—4mm.三层,砖红色粉砂质泥岩,往顶部粉砂质逐渐增加,顶部为泥质粉砂岩。

四层,砖红色块状中粒至粗粒砾岩,砾石主要为灰岩,铁质胶结,颗粒支撑,孔隙胶结,点接触,分选性差,次圆—圆,最大粒径为300mm,主要粒径为60—80mm,砾石含量为60%--------------------角度不整合--------------------下覆地层:第四系:灰色、灰白色细砂、粉砂、粘土淤泥互层及腐植土 二.岩石地层单位

惠水组(Kh):分布在乌当盆地周围。

岩性:砖红色含砾含粉砂质泥岩,砖红色块状中粒至粗粒砾岩。

第四系 第四系是地史上最后一个阶段,其开始时间大约距今200-300万年,第四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类出现、冰川广布和地势差异显著。贵州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地区,第四系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形成云贵高原,地面同时受到剧烈的切割,地形破碎,河流深切,峡谷众多。因此第四系分布广泛而零星,类型繁多,有残积、坡积、冲积、洪积和洞穴堆积等。

第三章 地质构造

乌当教学实习区位于扬子板块南部的黔南拗陷带中的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北界边缘和黔北台隆带的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南界边缘,区内构造形迹主要为近东西向的乌当背斜和与之相伴的一组近东西向逆冲断层和不甚发育的近南北向断层。

一褶皱

乌当教学实习区主要发育近东西向的乌当背斜。

乌当背斜:位于大洼—赵家庄,长约为55250m:背斜走向为北东方向,核部地层为寒武系娄山关组,东南翼的地层为寒武系娄山关组——二叠系梁山组,岩层倾向为东南方向,倾角为40°。西北翼由于有乌当大断层和大洼断层的存在使其地层缺失严重,转折端为弧线形,枢纽为曲线,轴面倾向为西北方向,.两翼均发育逆冲推覆构造。褶皱形成可能时代为上三叠统—上白垩统。

二、断层

在乌当教学实习区,自北而南共发育了六条走向近东西向向南倾斜的断层和一条南北向向东倾斜的断层.它们分 别是乌当断层、大洼断层、小麻窝断层、大麻窝断层、黄花冲断层、田坝头断层和高院断层。

Ⅰ乌当断层是测区内的一条区域性断层,活动时间长,始自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再次复活而形成如今所见的逆冲断层。该断层横贯实习区北部呈东西向延伸,倾向南,倾角大约85°。区内多处可见该断层良好露头,断层南盘分别为寒武至泥盆系地层,北盘为三叠系地层,断层面向南倾斜,下边分别为乌当大断层在不同出露点的描述:

1、乌当断层一碗水出露点

图6 乌当断层一碗水出露点素描图

照片1 乌当断层一碗水出露点

该点为乌当大断层一碗水出露点(见图6),其中最左端为主断层,自左向右描述如下:①为Ty的土黄、深灰、深灰色薄-中层白云岩夹土黄色薄层泥岩,靠近断层的白云岩产状变陡,顶部有“S”型牵引构造,靠近断层处有泉水出露,见擦痕和阶步。②为Pm灰褐色、土黄色薄-中层白云质灰岩,产状凌乱,碎裂严重,见大量透镜体,靠近右侧断层处有褐色铁质风化壳及弧面构造,见大量方解石团块及擦痕。③为Dg深灰、土黄色中-厚层中晶白云岩,产状凌乱,碎裂严重。④为Dm褐色薄-中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受断层影响岩石破碎严重。自左至右三个断层依次为f1,f2,f3,f4.f1断层存在的依据:

① 北盘为Ty白云岩,南盘为Pm白云质灰岩,地层缺失,产状剧变。②有泉水出露。③见透镜体、擦痕及牵引构造,断层破碎带。④底部见断层角砾岩,Pm灰岩白云岩化严重。⑤断层面直接出露

f2断层存在的依据:

①北盘为Pm白云质灰岩,南盘为Pm白云岩,产状剧变②Pm灰岩白云岩化严重,且见有弧面构造。③白云岩破碎严重,Pm灰岩底部靠近断层见断层角砾岩。④见透镜体、擦痕及牵引构造,断层破碎带。f3断层存在的依据:

①北盘为Pm白云质灰岩,南盘为Dg白云岩,地层缺失。②Pm灰岩白云岩化严重,且见有弧面构造。③Dg白云岩破碎严重,Pm灰岩底部靠近断层见断层角砾岩。

f4断层存在的依据:

①Dg和Dm在此处变薄,有地层的缺失。

从擦痕和阶步以及断层两盘的岩层时代分析,f1、f2、f3均为逆断层。

2、乌当断层乌当大桥出露点

图8 乌当断层乌当大桥点素描图

照片3 乌当断层乌当大桥点断层角砾岩 照片4 乌当断层乌当大桥点擦痕 该点为乌当断层在乌当大桥出露点,素描图如图8。各部分描述如下:①为?ls灰色厚层细晶白云岩,产状为。②为断层透镜体带,宽约15m,有断层滑光面。透镜体产状为。③为白云质构造角砾岩带,有大量的碎斑和碎茎,碎斑粒径1-5cm,成分为白云岩,碎茎成分有铁质、泥质、砂质、硅质等。④为灰红色的构造角砾岩(见照片3),大块碎斑角砾岩,被碎基胶结,大块碎斑粒径为10-50cm,小块碎斑粒径为1-10cm,在断面上可见阶步、擦痕(见照片4),可指示断层的运动方向。⑤为碎斑角砾岩带,为灰红色的构造透镜体,透镜体产状凌乱,碎斑粒径为0.5-3cm,均被碎基胶结。靠近断层部位为糜棱岩带,岩石被搓碎成粉沫状,风化严重,呈土黄色。⑥为正常的Ty灰白色、灰色中晶白云岩,产状。顶部为Kh的灰红色角砾岩,Kh与Ty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粒径1-10cm,分选性差,磨圆度为次圆状、次棱角状,胶结物为泥质、钙质、铁质、粉砂质胶结。根据擦痕、阶步等判断,此出露点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Ⅱ、大洼断层(F2):

图10为大洼断层示意图:

图10 大洼断层示意图

大洼断层位于乌当背斜核部,走向近东西,倾向南西,在大洼一带出露较好,向东被白垩系和第四系地层覆盖,向西露头不清。南盘为寒武系娄山关组的灰色中厚层中晶白云岩,北盘为奥陶系湄潭一段的土黄色页岩夹砂岩,表明该断层为逆冲断层。

断层存在的依据如下:

(1)南盘为寒武系娄山关组白云岩,北盘为奥陶系湄潭一段的砂岩,缺失奥陶系桐梓组和红花园组。

(2)靠近断层的娄山关组白云岩形成牵引构造,由于牵引沿层间滑动形成弧面构造。(3)奥陶系湄潭组的砂岩产状凌乱,受推力作用岩层产状变陡,近乎直立,产状为165∠71,两侧产状不一致,娄山关白云岩产状为141∠22。Ⅲ、小麻窝断层(F3):

小麻窝断层发育于测区中部,断层走向近东西,于测区西侧的小谷农一带延出图区,向东于龙井寨一带被白垩系和第四系地层覆盖。断层面向南倾斜,倾角一般大于70°,具逆冲性质。出露点示意图如图11,牵引构造素描图如图12。

图11 小麻窝断层黄花冲出露点示意图

图12 小麻窝断层旁牵引构造观察点素描图

该点为小麻窝断层在垃圾场-高院公路边的一个出露点,示意图如图11。断层的北盘为Om1灰绿色页岩夹土黄色中层泥质粉砂岩,地层的重复是该断层存在的第一个依据,第二个依据是断层旁侧有明显的牵引构造,素描图如图12,第三沿断层走向成冲沟。该断层向南倾,南盘上升,为逆断层。Ⅳ、大麻窝断层(F4):

大麻窝断层位于测区中部,整体走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大约70°。可见出露点位于大麻窝东侧路边,其存在依据如下:①北盘为Om1的灰绿色页岩,层出露好,南盘为Ot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断层造成Ot地层重复。②该出露点处于沟谷地形位置。③灰岩硅化特别严重,也有白云岩化。Ⅴ、田坝头断层(F5):

田坝头断层位于测区南部,整体走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大约70°,在小关口、田坝头一带出露。示意图如图13。

图13 田坝头断层示意图

该图为田坝头断层一个出露点的素描图,断层的北盘为下盘,由Dm紫红色薄-中层石英砂岩层间夹少量泥岩组成,岩层产状3350∠540,靠近断层1m左右岩层倾角变陡,断层附近岩层破碎强烈。该断层断层面清晰,产状为176∠42,该断层造成上盘地层约10m的断层破碎带,破碎带中见明显的牵引构造,断裂带中岩石破碎强烈,泥化现象显著,破碎带之上有正常的Dm的紫红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层间夹灰绿色泥岩,产状,见次级的小断裂构造。根据牵引构造,可以推断为逆断层。

Ⅵ、高院断层(F6):

出露于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所辖的高雁垃圾填埋场-高院一线,乌当大断层南侧,走向近南北、横切乌当短轴背斜,两盘构造行迹和地层具有相对水平错动迹象,具有明显的走滑性质。北端被白垩纪地层覆盖,南端消失在奥陶系与志留系接触附近的地层。

该断层的一个出露点在高院向北约300m的山丫口路边,断层西盘为湄潭一段红灰、土黄色薄-中层粉砂岩,岩石风化严重,东盘为湄潭二段深灰、红褐色厚层-块状淀晶灰岩及高寨田群下亚群的红灰色薄-中层钙质泥岩,沿湄潭一段岩层

第五章 水文及地貌

第一节:地貌

乌当地区处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的中段,测区内的蟒山群最高,1300米,最低来仙阁东北面900m,属于中低上地区,云贵高原以侵蚀作用为主,测区在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而其它地层块,主要以剥蚀为主,水系以花溪桐木岭为界,以南的沙流江入珠江,属珠江水系,以北的水江入长江,属长江水系,测区内的三条主要河流为:南明河,干河,鱼洞河,在来仙阁一带,汇集于北东方向流入乌江。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内外地质作用的结果,在贵阳地区新生代受青藏高原强烈上升的影响,因此整个地区表现出大面积的抬升,又因贵州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流水的切割作用相当强烈。从而形成了十分明显的高原环境。

乌当的地貌特征,以乌当盆地为中心,四周群山环抱,总体趋势为西高东低。南部山脉为北西南东向,四周山地均为剥蚀处,盆地为沉积区。

一、多层地貌

由于地壳的阶段上升,加上侵蚀作用,从而使山区发育了多层地貌特征。

1、夷平面

夷平面指的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古滩平原或是古剥蚀面,因地壳间断性生长,使得面处于不同的高程,称为夷平面。实测区大致分为三个类型。一级夷平面标高在1250m以上,主要有一线天,小关口的山脉等地。二级夷平面标高在1100—1250m之间,在母猪洞,高坡一带。三级夷平面标高1050m左右,在赵家山等地。

2、阶地

已形成河漫滩的河流,当重新下蚀时,原来的谷底呈梯状残留在谷坡上,成为在河谷两侧的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阶地由一个平坦的表面和一个沿河流方向的倾斜的陡坎组成,前者称为阶平面,后者称为阶地斜坡,阶地沿河流方向延伸,阶地面上常有河流沉积粘土,粉砂,砾石,阶地面高出河床不到10m,可对称的发育在河谷两侧,也常有单侧发育,洪水时不被淹没,因此发育良好的就被用于房屋建筑的地基,耕地,交通要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乌当地区的阶地大致可分为四级,一级阶地最新,分布于现在的河流两侧。二级阶地一般高出河流5—10m,以田坝头所测得剖面为代表。三级阶地一般高出河面50m以上,典型的大平坡多层地貌,乌当地区不明显,由于乌当地区多数为碳酸盐地层,下面分别进行描述: 一级阶地

在测区内,高程1000m左右,基底为白垩系地层含钙质结核的砾岩含砂质泥质粉砂岩,从下到上可分为基底,泥石层,砂土,粘土质层。在月亮河边造田桥处可清晰看到一级阶地出露点。

图16 造田桥第四系观察点素描图

该点为月亮河边一级阶地剖面出露点,素描图如图16。一级阶地基底由Kh的紫红色含砾粉砂质泥岩组成,盖层由第四纪的砾石松散堆积层及粘土层构成,第四系的盖层与Kh的粉砂质泥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各层的特征见素描图,从下至上描述为:①为Kh厚层含砾粉砂质泥岩,其间钙质分布不均,呈姜块分布于地层中,沿层分布,砾石主要为灰岩,磨圆度较好,粒径5-10cm。②为第四系黄灰色卵砾石松散堆积层,砾石分选性差,磨圆度好,从下至上砾石先变粗又变细,砾石粒径1-20cm,砾石间有泥沙充填。③为土黄色含砾粘土,砾石粒径较小,在1-5cm之间,砾石含量较少。④灰黑色有机质粘土,顶部为盖层的最表面,分布不连续,主要由黑灰色粘土所组成,植物根系发育。

二、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由于水的侵蚀作用所产生的地貌地形,乌当地区主要为溶沟和石芽。

漏斗和溶水洞也是岩溶现象之一,地表水沿近于垂直的裂隙向下溶蚀形成直立或倾斜的溶穴,在两侧直立到裂隙交会处,溶水洞最早形成,有的沿裂隙带发育多球水洞,他们呈球形分布一般约为10m,最深可达百米以上。漏斗是由于地表水沿垂直裂隙向下渗透溶蚀,先有松散沉积物下的地基中形成孔洞,随着孔洞规模的发展,扩大,上部主题和基岩逐步崩塌,塌陷。是喀斯特发育地区的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从几米到数十米,深度可达几百米。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层的各种构造面进行的溶蚀及剥蚀而形成的洞穴。形态多样,常见的有管状,袋装,串珠状,地下长廊及地下大厅,其延伸长度可达数公里,测区内黄花冲组内有溶洞发育。

三、构造地貌

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特别具有差异性,升降运动中,常在地貌上形成陡立的岩壁,如果沿断层体中差异变质的侵蚀作用,剥蚀面形成陡坡或悬崖,这种崖是由于断层一侧的岩质较弱,而另一侧较强而侵蚀形成的,实习区内一碗水断层崖是典型的实例。

串珠状洼地、湖泊:湖泊洼地是串珠状排列,通常是断层作用的结果,在测区内,大麻窝,小麻窝附近地形为串珠状洼地。

猪背岭:指断裂而形成的地貌,测区内的猪背岭分布在大小关口以南,马鬃岭等地。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指经常性的流水长期作用,在河谷周围发育的系列地貌。心滩:河道宽窄不一,流水从狭窄地带流入开阔带时,流速减弱,致使较粗的碎屑岩在河流中部沉积而形成心滩。但其形状不稳定,因其冲刷而消失,由于皱心滩的存在,流水携带的砾碎石,沿心滩周围及底部不断的沉积,随之不断扩大和游离,变成心滩。测区内田坝头南明河见心滩。

边滩:河流凸岸的堆积体,它是水流将凹岸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形成的小平地,仅在洪期被淹没,测区内鱼梁河上可见边滩。

峡谷及洪槽:河水及洪水流过河谷时对河床和两侧进行猛烈的冲刷侵蚀时,河床不断加深,规模大的形成峡谷,规模小的形成洪槽。测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峡谷为鱼洞峡。T

乌当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第2篇

水文地质部分

一、概述及课程性质

二、水文地质填图实习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三、本次水文地质填图实习的目的四、实习区水文地质概况

(一)、自然地理

(二)、气象

(三)、地表水实习区水文地质概况

(四)、水文地质

1、地下水类型

2、地下水露头—泉

3、岩溶、岩溶作用

主要内容

水文地质填图实习概述 实习区水文地质概况 本次实习的水文地质工作简述

一、课程性质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地质教学中一次综合性的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地质教学中一次综合性的野外 综合性 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过程。锻炼学生实际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实践课程。锻炼学生实际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实践课程。实际应用 课程

二、水文地质填图实习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地质填图:简称填图,地质填图:简称填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统一的技术要 将各种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形图之上,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形图之上 求,将各种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形图之上,而 形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地质图的工作过程 形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水文地质测绘:是在已有的地形和地质图上对地下水 地质图上对地下水和 水文地质测绘:是在已有的地形和地质图上对地下水和与 其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实地观测和填图工作 进行实地观测 工作。其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实地观测和填图工作。

水文地质填图(水文地质填图(hydrogeological mapping)不同于)地质填图和水文地质测绘,地质填图和水文地质测绘,又涵盖了地质填图和水文地质 测绘的部分工作内容 部分工作内容。测绘的部分工作内容。地质点及(1)对实习区各种地质点及地质现象(地层、岩石、构造))对实习区各种地质点 地质现象(地层、岩石、构造)进行观测 并将其填绘到地形图上。观测,填绘到地形图上 进行观测,并将其填绘到地形图上。—熟悉地质填图的工作过程、训练地质填图的基本功。熟悉地质填图的工作过程 基本功。熟悉地质填图的工作过程、训练地质填图的基本功 水文地质点及(2)对实习区各种水文地质点及水文地质现象(地下水露头、)对实习区各种水文地质点 水文地质现象(地下水露头、含水层特征、构造控水特征、岩溶)进行观测 并将其填 观测,含水层特征、构造控水特征、岩溶)进行观测,并将其填 到地质图上。绘到地质图上。—熟悉水文地质测绘的工作过程,对研究区地下水的形成 熟悉水文地质测绘的工作过程 熟悉水文地质测绘的工作过程,条件、赋存状态与运动规律进行初步的研究 初步的研究。条件、赋存状态与运动规律进行初步的研究。

三、本次水文地质填图实习的目的培养两种能力: 培养两种能力: 两种能力 实际问题的能力(1)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2)独立从事水文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独立从事水文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学会两类方法 两类方法: 学会两类方法: 观察、(1)典型地质、水文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典型地质、水文地质现象的观察 描述、综合分析的基 本方法;

本方法; 图件、报告的 方法。(2)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图件、实习报告的编制方法。)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图件 实习报告 编制方法 进行一个尝试 一个尝试: 进行一个尝试: 传统的手工 手工填图方法 数字填图方法 传统的手工填图方法 数字填图方法

四、实习区水文地质概况

(一)、自然地理

巢湖市临近长江,环抱巢湖。巢湖,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市临近长江,环抱巢湖。巢湖,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方圆800多平方公里,烟波浩渺,白 多平方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方圆 多平方公里 烟波浩渺,帆点点。湖中央有姑山 姥山两个岛屿 湖四周有半汤 姑山、两个岛屿,半汤、帆点点。湖中央有姑山、姥山两个岛屿,湖四周有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和太湖山、香泉、汤池三大温泉和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四个 还有仙人、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仙人、紫薇、王乔、华阳、紫薇、王乔、华阳、泊山五大 溶洞,国家级AAA级银屏山风 溶洞,国家级 级银屏山风 景区,寺庙景点及名人故里等。景区,寺庙景点及名人故里等。

(二)、气象

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总的气候特征是: 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气 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 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 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温度:多年平均气温为15.8℃。全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温度:多年平均气温为 ℃ 40.4℃(1959年8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 极端最低气温为℃ 年 月 日),极端最低气温为 15.7℃(1969年2月6日)。其中:春季,平均气温 其中: ℃ 年 月 日)。其中 春季,10~22℃。夏季最热月为、8月,平均气温为 ℃ 夏季最热月为

7、月 28.4~28.7℃。秋季,平均气温20~10℃。冬季,平℃ 秋季,平均气温 ℃ 冬季,均气温低于10℃ 冬季最冷月为1月 均气温低于 ℃。冬季最冷月为 月,平均气温为 2.4~2.7℃。℃

湿度:本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湿度:本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最大为,最大为81%,最,小为64%。夏季最热月平均湿度为 小为。夏季最热月平均湿度为75%,冬季最冷月平,均湿度为68%。均湿度为。降雨量:本地多年平均在1000~1158毫米之间。主要 毫米之间。降雨量:本地多年平均在 毫米之间 集中在5-8月,占年总降水量的 集中在 月 占年总降水量的55%。降水的基本特征。地域差异不太明显;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较大。是:地域差异不太明显;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较大。本区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风:本区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 夏季以东南风为主,秋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秋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 为4.1M/S。其它: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 至 月 日 其它:平均初霜日期为 月10至11月13日;平均终霜 期为3月 至 月 日 无霜期为229-234天。期为 月18至3月22日。无霜期为 天

(三)、地表水

1、地表河流、本区位于巢湖水系中下游,直接与巢湖 巢湖相通的河流有裕溪

本区位于巢湖水系中下游,直接与巢湖相通的河流有裕溪 兆河、白山河、炯炀河、柘皋河等 直接与长江 长江相通 河、兆河、白山河、炯炀河、柘皋河等;直接与长江相通 的河流有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姥下河、石跋河等; 的河流有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姥下河、石跋河等; 另有平行于长江的西河。另有平行于长江的西河。裕溪河是巢湖洪水的主要入江通 牛屯河为巢湖(裕溪河)的分洪道; 道;牛屯河为巢湖(裕溪河)的分洪道;兆河是位于巢湖 中游的一条洪水通道,巢湖的洪水可通过兆河入西河,中游的一条洪水通道,巢湖的洪水可通过兆河入西河,经 凤凰颈排灌站和凤凰颈闸机排和自排进入长江,凤凰颈排灌站和凤凰颈闸机排和自排进入长江,西河的洪 水也可通过兆河进入巢湖。水也可通过兆河进入巢湖。

2,巢湖、巢湖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的中部,长江北岸,巢湖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的中部,长江北岸,因形似鸟巢 而得名。湖面辽阔,东西长约78km,南北宽约 而得名。湖面辽阔,东西长约,南北宽约44km,总面积为820km2,湖泊 总面积为 蓄水量为36亿 蓄水量为 亿m3,是我国 第五大淡水湖。第五大淡水湖。湖面轮廓似 一只两角菱;又如鸟巢,一只两角菱;又如鸟巢,故 有巢湖之名。有巢湖之名。

湖泊生态系统、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平地草原生态系统分布有序,相得益彰。平地草原生态系统分布有序,相得益彰。湖泊面积原为2000km2,人类对湖区的大规模围垦,使 人类对湖区的大规模围垦,湖泊面积原为 湖区面积迅速较少,变成现今的820km2,造成湖泊生态 湖区面积迅速较少,变成现今的 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巢湖为一断陷湖,从其形态看,至少由四组断裂所组成,巢湖为一断陷湖,从其形态看,至少由四组断裂所组成,断陷湖 其中以北北东、北西西两个方向的活动性断裂为主。其中以北北东、北西西两个方向的活动性断裂为主。巢湖 区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我国东部巨大而著名的“ 区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我国东部巨大而著名的“郯(山 东郯城)庐 安徽庐江)断裂带”正好斜贯巢湖而过,东郯城)—庐(安徽庐江)断裂带”正好斜贯巢湖而过,很可能是巢湖形成的主干断裂。很可能是巢湖形成的主干断裂。从巢湖区域内断裂作用、地震活动、从巢湖区域内断裂作用、地震活动、温泉出露种种现象均 说明直到今天,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仍然还在继续,说明直到今天,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仍然还在继续,只是 表现比较缓慢而已。表现比较缓慢而已。目前,巢湖的主体有不均衡的缓慢下沉趋势。目前,巢湖的主体有不均衡的缓慢下沉趋势。如北岸中庙 一带,已北移数百米,原来沿岸的村庄、农田已没入湖区。一带,已北移数百米,原来沿岸的村庄、农田已没入湖区。

巢湖存在的问题

1、湖岸崩塌 湿地破坏、水进人退 湿地破坏、、湖岸崩塌—湿地破坏 成因: 成因:(1)多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宏观上控制着巢湖崩塌岸)多组北东向、分布,地层岩性微观上影响崩塌程度; 分布,地层岩性微观上影响崩塌程度;(2)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因素影响水位变化,进而形成)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因素影响水位变化,湖岸崩塌的时段性; 湖岸崩塌的时段性;(3)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特别是对巢湖大闸不合理调控等人)

人类生产、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进而抬高水位,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进而抬高水位,亦是加剧 崩塌的原因之一。崩塌的原因之一。

2、水质污染 蓝藻、水质污染—蓝藻 成因:工业化、成因:工业化、城市化

(四)、水文地质

1、地下水类型、实习区内除高家边组、龙潭组和殷坑组为主要隔水层外,实习区内除高家边组、龙潭组和殷坑组为主要隔水层外,其余 地层均有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为主要特征。地层均有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为主要特征。(1)岩溶水)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二叠系(栖霞灰岩P 及三叠系灰岩(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二叠系(栖霞灰岩 1q)及三叠系灰岩(膏 主要为裂隙岩溶水。溶角砾岩)中,主要为裂隙岩溶水。赋水较丰富区域喻府大村 向斜和平顶山向斜。向斜和平顶山向斜。(2)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泥盆系五通组和二叠系砂岩中。主要分布于泥盆系五通组和二叠系砂岩中。(3)松散岩层孔隙水)分布不广,仅在冲沟两侧和向斜核部堆积的第四系亚砂土,分布不广,仅在冲沟两侧和向斜核部堆积的第四系亚砂土,夹 碎石块中含孔隙水,受大气降水控制。碎石块中含孔隙水,受大气降水控制。

2、地下水露头—泉、地下暗河、水井、地下水露头 泉 地下暗河、(1)泉)泉在实习基地内较为发育,最富盛名的为半汤温泉,泉在实习基地内较为发育,最富盛名的为半汤温泉,此外 规模较大者还有金银洞(泉)、和白姑洞(泉),规模较大者还有金银洞()、和白姑洞(和白姑洞 半汤温泉:构造上属震旦系—寒武系 奥陶系半汤复背斜,寒武系—奥陶系半汤复背斜 半汤温泉:构造上属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半汤复背斜,半汤温泉受走向30和310两组大断裂控制,为断层泉泉,两组大断裂控制,半汤温泉受走向 和 两组大断裂控制 为断层泉泉,从奥陶纪山仑山灰岩中流出。从奥陶纪山仑山灰岩中流出。金银洞泉:又名金庭洞泉、幸福泉,金银洞泉:又名金庭洞泉、幸福泉,该溶洞为地下河出口 发育在下二叠统栖霞组本部灰岩段(),岩溶发 处,发育在下二叠统栖霞组本部灰岩段(P1q4),岩溶发 育受走向60和310两组节理控制,泉水一般受降水补给,两组节理控制,育受走向 和 两组节理控制 泉水一般受降水补给,属下降泉。属下降泉。

(2)地下暗河)发育在王乔洞、白姑洞()、金银洞 金银洞(发育在王乔洞、白姑洞(泉)、金银洞(泉)等。(3)水井)甘露寺水井、甘露寺水井、平顶山采石场水井以及农村打的浅层地下水 水井(潜水)。水井(潜水)。

3、岩溶、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 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 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岩溶现象

溶洞、地下暗河、岩溶漏斗、岩溶塌陷等。溶洞、地下暗河、岩溶漏斗、岩溶塌陷等。溶洞(1)紫薇洞)典型的地下河型洞穴,地下河流曲折悠长,通过岩洞,典型的地下河型洞穴,地下河流曲折悠长,通过岩洞,直 达巢湖。紫

薇洞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中,达巢湖。紫薇洞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中,沿岩层层面 发育。溶洞两壁上留下多层溶蚀痕,洞底相对平坦,发育。溶洞两壁上留下多层溶蚀痕,洞底相对平坦,其下 仍有多层地下暗河发育。仍有多层地下暗河发育。(2)王乔洞)溶洞也形成于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中,溶洞也形成于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中,洞内可见三级地下水 古侵蚀面,代表至少曾有过三次上升的新构造运动发生。古侵蚀面,代表至少曾有过三次上升的新构造运动发生。属古地下水暗河残留。属古地下水暗河残留。

本次实习的水文地质工作简述

乌当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第3篇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国内高教界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发展模式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野外实践教学经验表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详细的实习指导书、严格的教学程序和固定的教学内容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法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显得十分迫切。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是美国教育家罗杰斯在继承了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该思想是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其特点是重视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原来教师有什么就教什么,改变成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有效的干预,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种教育模式并非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地质类专业的野外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习经费投入不足、野外实习基地建设近于停滞等问题。事实上,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强化,如德国基尔大学除安排有野外地质填图实习等环节外,各门专业课程均安排有实习,美国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实习。本文基于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地质填图实习教学实践,根据近年逐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实践教学经验,初步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模式。

二、地质填图实习的教学管理模式探讨

地质填图实习是资源勘查工程等地质类专业最重要的野外实践教学,其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固定、经费严重不足、师生比过低以及学生的团队意识缺乏等许多问题。为了提高野外地质填图实践教学效果,在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等相关项目的支持下,结合野外地质教学实践,笔者对如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地质填图实习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通过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结语”部分的“经历、心得、体会、感悟、收获、不足及建议”的内容,初步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及实习指导书。课程教学大纲是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紧密相关联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必须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与责任,教师只是学习经验、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指导角色。课程大纲应向学生明确地表述出课程计划、要求、期望和等级评估标准,旨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地质填图实习教学大纲,主要体现在详细的实习指导书、严格的教学程序和固定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对原有指导书中现象描述部分进行了大量删减,只保留了一些概念性的提示并增加一些引导性内容。这样,老师在指导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就不再是具体的地质现象,而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所遇到的地质现象,甚至可以得出和老师原有认识不一样的结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灌输—认知—验证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可从学生的反馈意见中多次提到“不能以指导书为神圣,野外真实的地质现象千变万化,绝不是指导书和教材所能简单描述的”得到验证。

2.让学生成为实习的主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实践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实习的主导者。学生的反馈意见中提出,“对学生的管理应更加人性化,特别是在自主填图阶段,只需要布置任务,并告知完成任务时间,中间过程不需要太多监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合理安排时间,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针对此反馈意见,我们对整个实习的指导过程也进行了调整,彻底改变了过去老师带队在前面走,学生跟着观察并在老师的讲解中完成相关内容的记录和描述的状态。在踏勘和教师指导阶段,老师只提示大致的路线内容,让学生根据沿途观察到的现象变化进行分析讨论,并最终定点描述,鼓励学生只要找到足够的证据,可以与指导书的描述有差异。在自由填图阶段,只给出必须完成的填图任务和总时间,具体的路线和日程安排先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设计,老师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最终由学生自己决定。在这样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具有足够的自主权,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实习过程中的主体;指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只是起到辅助和答疑的作用。指导教师尽管可能会面对许多事先并不能充分进行准备的问题而承受更多压力,但可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过程中,既让学生体会到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也能避免学生唯指导教师是从的思想。

3.平等参与野外科学问题讨论。一般来说,在实习的过程中,白天主要是从事野外工作,对遇到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晚上回到驻地,要对当天观察到的内容和记录的资料进行讨论和整理。过去这一过程一般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对结果进行检查和点评。有学生反馈,“资料整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希望老师能参与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而不只是点评结果”。根据这些反馈意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逐步参与到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中。最开始,老师们还是基于已有的认识进行点评为主,随后老师们逐渐适应了自己的“旁观者”角色,不再轻易给出结论,而是先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启发性的建议,最后如果能达成共识就结束对该问题的讨论,如不能形成统一结论,就扩大参与讨论的范围,可邀请其他班级同学和其他指导老师参加。当然,由于野外具体地质现象的复杂性,最后仍然可能没有一致认识,但同学们在这种平等的讨论氛围中,学生们觉得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能得到老师的重视,自己的发言也能受到尊重,从而具有很强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十分有利于加深对野外实际地质问题的认识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4.充分信任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可形成亲密、团结、友爱、包容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这在野外地质填图实践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野外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学生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要面对人身安全、团队协作、意外事件等,得不到教师的充分信任,是很难以顺利完成各项实习任务的。可以说,充分信任学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得以实现的途径。其实,从学生反馈意见中也可发现,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充分信任,在遇到困难时,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而不是批评与责难,他们“希望老师鼓励学生多问问题,而不是让人觉得怕问问题”。教师的鼓励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灵活性,而且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在野外地质填图实习中,老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主要表现在学生独立填图阶段。当然,这种信任也不是无条件的放任,事先需要学生对独立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果做出承诺,这些承诺意味着学生愿意独立完成实习任务,并且承担因无法完成任务而带来的各种后果及责任。学生为了实现这些承诺,会主动进入学习状态,遭遇困难时也决不放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潜力。这种充分信任,不仅能达到较好的野外实践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获得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和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野外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三、不断探索填图实习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新趋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师资不足、教学内容急需更新、学生适应能力有待提高等现实困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带给学生的往往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获得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这对长期适应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小学教育的学生来说,也需要经历一个观念转变和逐渐适应的过程。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并将PDCA质量管理模式引入到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教学中,包括如下四个环节:计划阶段(P),编制详细的实习计划、应急计划等;执行阶段(D),编制执行纲领,细化每一个执行环节,如指导老师选拔、实习动员、实习实施以及执行改进等;检查阶段(C),包括检查纲领、检查实施、考核改进等;处理阶段(A),在该阶段,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将行之有效的措施纳入实习大纲及将来的实习计划中,巩固取得的成绩。充分利用上述质量管理循环,逐步完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质量控制模式,并应用其对整个地质填图实习过程进行动态控制,逐步提高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地质专业人才。

摘要:地质填图实习是资源勘查工程等地质类专业最重要的野外实践教学,其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教师为中心”,难以适应当前的地学高等教育。只有深化教育改革,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及实习指导书,让学生成为实习的主导者并平等参与野外科学问题讨论,充分信任学生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入PDCA质量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能逐步提高野外地质填图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地质专业人才。

乌当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第4篇

[摘 要]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历来重视地质填图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实习队对整个地质填图实习教学环节安排的科学合理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地质填图实习分为实习动员会、地质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地质专题、野外地质路线考察和野外地质综合技能考试这7个环节。其改革优化措施有:实行小班教学、加强地质素描技能培训、举办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多阶段过程检查制度、实行工作危害分析(JHA)方法进行安全风险控制。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质填图实习;资源勘查工程;教学环节;优化措施;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116-03

一、概述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大学以及“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重点大学,在煤炭资源及相关领域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是我校“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在化石能源地质学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地质学理论基础与矿产勘查与评价技能的地质工作者,而资源勘查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大学期间需要一系列的地质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地质技能水平。

地质填图实习(也称为基础地质综合实习),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继地质认知实习(也称普通地质学实习)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地质实习,安排在大二年级结束的暑期,实习地点为安徽巢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为期约30天。

在地质认知实习阶段,由于学生仅修过一门普通地质学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欠缺,无地质野外工作经历,因此实习偏重于某一个地质现象出露点的地质现象基本观察和描述,实习以教师指导学生为主。而在地质填图实习阶段,学生已经修过多门地质学课程,已具备了一定的地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地质工作经历,实习则要求由以教师指导为主过渡到由学生独立开展工作,主要着眼于面的地质特征的整体认识和分析。[1]

地质填图实习肩负有重要的任务使命,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整个地质填图实习的教学环节十分重要。地质实习队通过多年的实习教学实践,逐渐丰富了地质填图实习的教学环节,摸索进行了多项改革优化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地质填图实习教学环节

(一)实习动员会环节

实习动员会一般安排在实习前2-3天。实习队长介绍整个地质填图实习的日程安排,重点讲述实习区的人文地理与地质概况、实习基本要求、实习注意事项以及分组安排等工作,并安排各组学生借取或购买本次地质填图实习所需的实习指导书、野外记录本、工具和材料装备。

(二)地质踏勘环节

对巢湖地质实习区进行为期10天的地质踏勘实习。踏勘路线有7条,分别是半汤-夏阁路线、甘露寺-狮子口路线、麒麟山路线、姚家山-平顶山路线、马家山路线、幸福泉-177高地路线、石灰山路线。这7条路线,主要是地层出露路线,发育有震旦系灯影组至侏罗系磨山组地层,并出露有全区较典型的各类岩石,部分路线为构造地质现象路线。

(三)实测剖面环节

实测剖面为期约6天。化石能源地质学属于有机沉积矿产,我校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野外沉积地层剖面的实测技能。本实习安排野外实测沉积地层剖面5条,构造实测剖面1条,分别是:甘露寺中志留统坟头组剖面(展开法)、麒麟山东南坡石炭系剖面(投影法)、姚家山东中二叠统栖霞组剖面(投影法)、平顶山南坡大隆组-和龙山组剖面(展开法或投影法)、马家山南坡南陵湖组剖面(直线法)。构造剖面为石灰山构造实测剖面。实测剖面以小组(5人)为单位,进行剖面实测,并最终绘制地层剖面图。

(四)地质填图环节

野外地质填图为期约6天。把实习区(巢湖北部地区)按地理坐标,划分为东区、西区两部分,两区有重合的区域,以供后期的对接。地质填图实习以小组(4-5人)为单位,一半的小组填图东区,另外一半填图西区,最终将两区的填图成果合并,制成一张完整的地质图。第一天,教师带领学生示范填图的方法,后面时间由学生小组讨论自行安排填图行程,教师则进行野外巡回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经过前期的路线踏勘和剖面实测,学生已经较为熟悉了整个填图区的交通路况以及地层发育情况,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地质填图能力。地质填图环节,应该是整个地质填图实习中的最重要阶段。地质填图实习,不仅使得学生学会墓本的填图方法,还能使学生经过地质填图更深入地了解区域上地层的分布特征和构造特征。[2]

(五)地质专题环节

地质专题工作为期约3天。地质专题的题目,一般由实习队教师统一讨论而定,每年都进行修订补充。结合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及实习区的地质发育特征,制订出20-30个地质专题题目,但是每个题目最多不能超过5人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实行自由选择政策,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野外地质路线考察环节

该环节为期约2天。在填图区外,选取2-3个地质现象典型的区域,进行地质实习路线考察实习,拓展学生的地质视野。一般选取处于郯庐断裂带变质岩出露较好的浮槎山路线、青苔山推覆构造带路线、巢湖湖泊地质作用路线等。

(七)野外地质综合技能考试环节

该环节为期1天。野外地质综合技能考试,形式为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考试,以口试为主,辅以矿物岩石标本的鉴定描述、地质读图考查等方式。一般每位学生的考试时间为10分钟。重点考查学生对实习区地层、岩性和构造特征认识,以及实测剖面、填图和专题分析能力的掌握程度。该成绩作为此次地质实习总成绩的重要参考。

除了上述环节,中途一般每隔5天野外地质实习,安排1天室内休整。如遇下雨天无法出野外,也进行室内休整。休整期间,学生主要完成野外资料的整理、图件的绘制以及报告的编写工作。

三、地质实习教学的改革优化措施

地质实习队通过多年的实习教学实践,逐渐丰富了地质填图实习的教学环节,摸索进行了多项改革优化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近期的改革优化措施:

(一)实行小班教学

小班教学有利于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3],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行小班教学的最基本条件是充足的师资力量。通过连续多年的师资引进以及师资培养,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已经建立了一支较强的野外地质实习师资队伍。鉴于野外地质实习中大班教学的诸多弊端,实行野外地质实习小班教学制度。国外小班教学的人数是每个教学班级12-18人[4] [5],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每个实习教学班14-15个学生配备1位主讲教师,有效保证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质量。

通过实践证明,在地质填图实习实行小班教学,有以下主要优点:1.保证每一位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步伐,看到典型的地质现象;2.听到教师讲解的内容;3.方便教师在每个实习环节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野外过程检查与评价;4.野外地质现象发育地点空间较小,方便教师集中班级学生进行讲解以及有利于实习队伍向前行进;5.提高每一位学生进行地质实践操作的参与度。

(二)加强地质素描技能培训

地质素描属于地质制图的范畴,而地质制图能力是地质技能综合素质的体现,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地质素描课程[6],实践证明,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我校未开设地质素描课程,针对历年的学生野外地质素描技能普遍掌握不好的情况,实习队决定增加为期2天的野外地质素描技能培训环节。聘请擅长素描又懂地质现象且经常进行野外地质观察的专家,集中教授地质素描技法,有力保证了野外地质素描的质量。现阶段,学生在野外进行地质素描普遍动作较慢,占用较多的野外时间,不利于提高野外地质实习的效率。因此,未来的地质素描培训,更着重于地质快速素描技法的培训。

(三)举办野外地质技能竞赛

首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有26所地质类高校共61支队伍参赛,参赛学生对地质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好,但是对地质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差[7],在平时的野外地质实习中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课堂教学中地质实践培养环节比较薄弱而造成的。[8] [9]因此,有必要在地质实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地质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研究发现,技能竞赛具有很好的激励功能,能有效调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0]为了引导学生重视野外地质技能的提高,激发学生形成地质技能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参考“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竞赛内容和要求标准,我校在地质填图实习增加了野外地质技能竞赛环节,实践证明该环节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效果显著。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地层剖面实测和图件制作。最终,教师会对学生提交的成果材料进行评价。奖项名称参考中国地质学会的奖项命名法,设有野外地质技能“金锤奖”、“银锤奖”,并给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同时,通过这个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培养与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将作为下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参赛种子选手去参赛,促进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参赛选手的地质技能的提升,增强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整体地质技能水平。未来,我校将进一步探索野外地质技能竞赛环节的实施优化措施。

(四)多阶段过程检查制度

鉴于地质填图实习环节较多、时间较长以及实习任务较重的情况,学生在实习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思想也容易出现不佳的状况。开展多种形式、多阶段的野外实习质量监控能确保实习教学质量。[1] [11]为了控制地质填图实习的质量,本实习队实行了地质实习多阶段过程检查制度。即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求教师每个实习阶段都要检查学生实习的野外记录、图件绘制,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确实保证了每个实习环节中学生们都能掌握相应的技能,也促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后期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客观评价。

(五)实行工作危害分析(JHA)方法进行安全风险控制

野外地质实习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若发生安全事故,将给学生和学校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和教训,必须予重视。我校地质填图实习自2008年以来,一直运用JHA方法(工作危害分析方法)进行野外地质实习的安全评估与预防,多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施过程中也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具体实施方法已经另文报道。[12]实践结果表明,JHA方法运行7年期间没有发生过一例大的安全事故,总体来说效果显著。

(六)未来展望

近年来随着“数字国土”工程建设的开展和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校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实践教学将由传统方式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式转变。[13] [14] [1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00年,率先在周口店地质填图实践教学中全程应用数字地质填图系统,并达到了预期目的。[16]在巢湖地质实习基地,南京大学早期已进行数字地质填图实习[15] [17],并坚持至今。国内已有部分地勘单位在实际填图工作中,采用数字地质填图且成为常态化工作方式,效果良好。目前国内高校的数字地质填图实习尚未普遍开展,随着未来发展形势的改变,我校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将紧扣时代发展潮流,在适合的时期积极在数字地质填图实习方面进行探索与筹备。同时,积极参考其他地质类高校地质填图实习中的有益措施,为提高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效果做出不懈努力。

四、结论

地质填图实习,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地质工作的能力,肩负有重要的任务使命,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整个地质填图实习的教学环节十分重要。地质实习队通过多年的实习教学实践,把地质填图实习安排为实习动员会、地质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地质专题、野外地质路线考察和野外地质综合技能考试共7个环节,同时摸索进行了多项改革优化措施:实行小班教学、加强地质素描技能培训、举办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多阶段过程检查制度、实行工作危害分析(JHA)方法进行安全风险控制共6项改革优化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会紧跟时代发展动向,继续探索能进一步提高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效果的有益措施。

[ 参 考 文 献 ]

[1] 钱建平,李少游.地质填图实习考核方法的改革及其效果[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1):207-208.

[2] 王义宏.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浅见[J].煤炭高等教育,1990(1):72-74.

[3] 王朋朋,杨晓冬,李伟,等.高校小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96-97.

[4] 郭春燕.美国小班教学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7):50-53.

[5] 刘雪荣,林曦,李曦达.英国高校小班教学模式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108-112.

[6] 赵秀丽,李守军,王平丽.培养地质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地质素描”课程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3(4):86-89.

[7] 钟文丽,陈翠华,陈学华.从首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看中国高等地质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13(3):12-16.

[8] 何金先.我国高校“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77-80.

[9] 何金先,屈争辉,沈玉林,等.地质大类招生制度下“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78-81.

[10] 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3):20-22.

[11] 沈玉林,郭英海,李壮福,等.基础地质实习野外实践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J].中国地质教育,2015(2):66-68.

[12] 汪吉林,沈玉林,屈争辉.野外地质实习的JHA法安全风险控制[J].中国地质教育,2015(1):121-123.

[13] 张明华.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及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1-16.

[14] 马艳平,桂和荣,黄淑玲.浅谈现代教育观念下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改革[J].宿州学院学报,2007(4):146-147.

[15] 廖晴,施小清,朱国荣,等.南京大学巢湖区测实习数字化填图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5(3):78-84.

[16] 刘刚,汪新庆,赵温霞,等.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填图实习系统》的研制与基地班野外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1(3):32-35.

[17] 王敏,王志敏,江思珉,等.区域地质测量野外作业子系统的实现[J].高校地质学报,2003(1):128-134.

地质填图记录格式 第5篇

人员分工:路线目的:

路线号: I—l(组号—线号)点号:D00l

位置:位于×××高程点(或明显的地物)××方向××米。

GPS数值:经距纬距高程

性质:分界点(控制点)

描述:内容包括岩性、地(岩)层或岩体产状、地质构造特征、矿化及矿产特征、目测矿石品位、围岩蚀变特征、地质界面产状、标本及样品编号以及主要的素描图、路线信手剖面和照片。岩性分界点应对观察点两侧的岩性特点分别进行描述。

点间地质:要求观察和记录连续,自本点至下点之间不同的岩性分层要有方向、米距。如:自本点向北,××米为×××岩。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第6篇

一、概况

1、目的任务;

收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了解区内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开展1;2000地质测量,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化(体)类型,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和品位变化特征。

2、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工作区位于紫阳县西南部麻柳乡的石门湾-何家湾之间,行政区划隶属于紫阳县麻柳镇所辖,地理坐标为:

东径:108°10′47″-108°11′18″ 北纬:32°17′23″-32°17′56″

由矿区向北东约一华里可至襄渝铁路麻柳货运站,向东约两公里有矿山公路至麻柳乡并可与210国道、310省道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本区地处北大巴山区,沟谷切割较深,地形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最高标高1306米,最低标高570米,相对高差736米左右,一般坡度30-50°,属中低山区。分水岭呈北西南东向,较大的水系麻柳河及青岩溪汇入汉江支流任河,区内属北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7.4℃。年均降水量1127毫米,无霜期268天,由于区内多山,气候垂直变化比较明显。

本区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粮食基本自给;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等;工业不发达,属贫困地区。锰矿、钡盐及瓦板岩的开发渐成规模,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内电力资源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

3、以往地质工作简况(1)、陕西地质局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行过1:20万紫阳幅区域地质调查;陕西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进行了1:20万紫阳幅区调修测工作。

通过上述工作,初步建立了该区地层构造骨架,奠定了区内地质工作基础。(2)、1974-1975年陕西地矿局第七地质队在该区开展了1:1万地质测量及1:1万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等工作并开展了矿点初步检查评价工作。区内矿产地质工作程度很低。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西冶716队在工作区南部开展了磷矿地质普查,发现了吴家坪、青树湾、彭家湾锰矿点,但由于工作任务的不同,未对所发现的锰矿化作进一步的地质矿产工作。近年随着矿产业的升温,局部地段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但尚未有重大突破。(3)、2005年5月—2008年10月,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受安康市康鑫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先后对勘查区进行了1/万地质测量,剖面测量,1/2千地质简测,对已发现的矿(化)体进行了地表槽探工程揭露,选择成矿有利地段布设施工了中、浅部硐探、钻工程进行控制了解,圈连了矿化蚀变带工业矿体,估算区内铅锌资源量(333+334)矿石量31.29万吨,锌金属量2.14万吨,铅金属量0.14万吨;其中333金属量0.46万吨,占总资源量的20.09%。编写了《陕西省紫阳县石门湾铅锌普查地质报告》。

2005-2006,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该区作了初步的普查地质工作,编写了《紫阳县石门湾铅锌矿地质普查报告》。

2007-2008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区内初步开展了局部地段详查工作,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连铅锌矿体6条(K1、K2、K3、K4、K5、K6)。对区内部分矿体在深部的特征进行了初步了解,认为区内铅锌矿化在中、深部有变厚、变富的趋势。以上地质工作及其成果资料虽没收集全面,但是通过已有资料为本次地质填图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也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找矿指明了方向。本次工作基本情况

本次工作自2013年7月18日开始-2014年5月20日结束,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石门湾铅锌矿区已有成果,对石门湾铅锌矿区(原编号)K1、K2、K3、K4矿体在913-975米标高中段区间已施工了LD1、LD2、LD3、LD4、LD7等五个老硐和K5矿体标高在740-768米施工的LD5、LD6两个平硐均进行了系统调查。对全区开展1:2000地质填图,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地表探槽工程揭露,间距按50×40米,分别施工了TC1、TC2、TC3、TC4、TC5、TC6、TC7、TC8、TC9、TC10、TC11、TC12、TC13、TC14、TC15、TC16、TC17、TC18、TC19、TC20、TC21、TC22、TC23、TC24、TC25、TC26、TC27TC28共计28个。通过揭露追索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及接触关系,把区内地层划分到了组或岩段。基本查明区内主要构造分布及其构造性质,构建了区内总体构造格架。确定了区内控矿构造,含矿构造(铅锌矿化蚀变带)和发现并圈连了铅锌矿(化)体8条。分别是(现编号)K1、K2、K3、K4、K5、K6、K7、K8。矿体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上亚段白云岩中,矿体与地层产态基本一致,受一组顺层断层破碎带控制。完成实物工作量

1;2000填图面积0.37km2 地质观察点;283个

探槽工程;28个。总斜长3529.95m,总水平长2837.7m。采化学样;581个。(其中外调1个,2013年6月前66个)采标本;24个。(其中薄片23件,光片1件)老洞调查;10个。总进尺609.5m 老洞清理;17m 工程地质测量面积;0.37km2。地形测量2.03km2 1;1000实测剖面4条(0线、28线、23线、40线)总水平长1.479km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地质填图所用底图先期采用1;10000地形图放大1;2000地质平面图。至最后请由陕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测量组2014年4月实测1;2000地形地质图。

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对于构造破碎蚀变带、矿化体和主要地质界线除穿越法外,并沿走向进行了追索。

线距一般为50-40m,个别<50m,点距50-30m,个别<30m,在地形地质图上<1mm有意义的地质体均进行了放大表示。

地质观察点编号前面冠以”D”字样代表地质点,点号按自然顺序编号。填图人员:有王俊贤,张玉虎,童光荣,陆续增加了姚富升,张祖浩,李明生。分三个作业组,每个作业组由两人组成。王俊贤填图作业组(又称编录组)除完成填图工作外,还要负责全区所有探槽工程编录取样工作,负责追索k7、k6、k5、K3的矿化体连接及测区相关的重要地质界线。地质观察点以D1-D88.探槽编录26个。张玉虎填图作业组由测区以东至南北填图,追索K1、K2、K3及K7矿化体边界的硅质岩,炭质泥岩出露界线。地质观察点分管编号从D300-500之间。童光荣填图作业组(又称工程揭露组),除填图作业外还要负责带领民工进行地表工程揭露。由测区中心往南追索K5、K4、K8矿化体连接。地质观察点分管号为D201-D300之间。朱光明驻矿协助石门湾铅锌矿详查工作。完成地质填图面积0.37km2。定地质观察点283个。已大大超出(规范)要求,全部为原岩点,原岩点率为100%,达到了设计目的。

三、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工作区位于杨子准地台台缘凹陷北缘,属相对稳定区。区内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一套陆源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建造,除震旦系陡山沱组岩相变化较大外,其它地层岩相变化较小,厚度变化大,变质轻微。

区内褶皱构造较为发育,褶皱多为紧密的线状褶皱,褶皱轴线与主要断裂近于平行。断裂以走向断层为主。地层、构造线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构造变化较强的岩石变质程度较低。区内主要矿产有锰、磷、重晶石等。

四、矿区地质

1、地层

工作区内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由老至新描述如下:(1)震旦系: 上震旦统(Z2):底部为含黄铁矿碳质板岩,下部炭质绢云母千枚岩夹硅质岩;上部厚层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岩。为区内磷块岩及铅锌、锰矿的主要赋矿层位。与下覆南沱组地层呈整合或断层接触关系。在该区未能细分为陡山沱组及灯影组,仅按岩性组合特征大致可分两个岩性段: 第一岩性段(Z21):底部为含炭粉砂质页岩夹石炭透镜体、炭质硅质板岩;上部为白云质页岩夹薄-中厚层状白云岩;上下两种岩性界面之间夹有锰矿层。该层主要分布在茅坪大梁以西。

第二岩性段(Z22)按岩性组合特征又可分为两个亚段: 下亚段(Z22-1):主要出露测区西南部。底部为薄-中厚层白云岩夹白云质页岩;上部为薄-中厚层状灰岩、中厚层灰岩; 上亚段(Z22-2):由下而上为中层状白云岩、薄-中层状白云岩夹薄层状硅质岩、薄-中层状硅质岩夹薄-中层状白云岩及粉砂质页岩、石炭透镜体。上亚段为普查区内铅锌矿的含矿层位。

(2)寒武系:工作区寒武系地层出露在老林湾-水晶湾-岩溪湾-何家湾-石门湾一线的北、东、南部:

下寒武统(∈1):下部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钙质细砂岩,炭质板岩夹泥灰岩、鲕状灰岩、古杯灰岩;上部中厚层泥质斑纹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

2、构造

区内断层、褶皱发育。主要出露两组断层构成区内总体构造格架,一组是北东-南西向断层为区内规模较大的成矿期后破坏性断层。主要分布于石门湾、大湾、岩溪湾、老林湾这四个沟溪中。另一组大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为区内规模较大控矿构造,发育于能干性差异较大的岩石界面处,多形成较陡的断层崖及连续三角面,一般在走向或延伸方向上多有双重因素受限,一是前者构造破坏。二是不利岩性也有一定的限制。(1)、老林湾断层

总体为北北东向展布,局部呈近东西,分布于测区北部经过,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280米,总体产状: 320°∠28-38°,局部产状10°∠38°,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K7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45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2)、岩溪湾断层

总体为北北东向展布,局部走向呈弯曲摆动,分布于测区中北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280米.总体产状:276°∠35-40°,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90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3)、大湾断层

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展布,分布于测区中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500米.产状:280°-300°∠30-50°,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北延K1支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280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4)、石门湾断层

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展布,分布于测区南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500米.总体产状:280°°∠45-65°,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北延K8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28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

(5)北西-南东向断层:分布于全区,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控矿断层。发育于能干性差异较大的岩石界面处,多形成较陡的断层崖及连续三角面,产状:220-330°∠35-75°,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多具硅化、白云岩化,下盘发育断层炭化泥。

(6)顺层断层(层间):是区内规模较大的含矿断层,对区内整个铅锌矿带及含矿层的展布有控制作用;它的展布方向与北西-南东向构造相一致,矿化蚀变关系紧密。蚀变为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产状235-330°∠35-75°。

3、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发育,青龙寨-唐家大湾断层南北分别有肖家坡向斜及麻柳复式向斜。铅锌矿区基本位于断层以北麻柳复式向斜南翼的何家湾-唐家河坝复式背斜的北西倾没端何家湾一带,由林家湾背斜、岭子山向斜、田竹湾背斜等及其它更次一级的褶皱组成,枢纽与区内地层走向一致呈北西南东向。因断层作用褶皱两翼残缺不全形态不对称;(1)林家湾背斜

分布在林家湾-侯家岩一带,和岭子山向斜毗邻。呈NNW-SSE向展布,长1200米,宽200米,向北西倾伏,核部为上震旦统第一岩性段(Z21),两翼由第二岩性段(Z22)组成,其中北东翼产状247-288°∠44-59°,为倒转翼,侯家岩一带次级褶皱更为发育;南西翼被F3断层破坏。(2)岭子山向斜

分布于王家山-岭子山一带,与林家湾背斜毗邻,长1300米,宽400米,向斜向南东翘起.核部由下寒武统(∈1)组成,两翼均由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组成,北东翼部分被F3断层破坏。南西翼为倒转翼,产状:250-275°∠35-85°。(3)田竹湾背斜

分布于铅锌矿带西南侧田竹湾一带,北与岭子山向斜毗邻,其北东翼即为岭子山向斜南西翼,长1400米,宽100米,北斜向北北西倾伏,核部为上震旦统第一岩性段,北东翼为第二岩性段,为倒转翼,产状250-275°∠35-88°。南西翼被F1断层破坏。

4、节理、劈理构造

在含矿层白云岩中往往发育断续的节理或裂隙,产状20-80°∠63-68°,并常见参差状白云石脉、石英白云石脉、石英方解石脉等较为发育,且多与角砾状、条带状黄铁矿、闪锌矿相伴产出。

三、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较弱。局部地段仅见较小规模的辉绿岩脉出露。

五、矿(化)体特征

矿区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连铅锌矿体8条(K1、K2、K3、K4、K5、K6、K7、K8)。矿体产于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上亚段白云岩中,矿体与地层产态基本一致,受一组顺层断层破碎带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以团块状、浸染状、条带状为主,多以锌为主,铅锌共生或伴生,并多与黄铁矿相伴产出,矿化与碳酸盐化及硅化蚀变密切。主要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K1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东部,瓦厂梁一带。矿体总长307米,最低控制标高711.11米,最大出露标高855.55米。矿体品位、厚度、产态沿走向变化较大,矿化连续性较差。走向近东西,局部北西-南东。产状225-238°∠60-77°局部产状25-34°∠72-81 °(TC13-TC14段)。矿体呈透镜状,矿石以团块状、条带状、稠密浸染状闪锌矿石为主,见零星方铅矿。厚度0.77-3.35m,平均厚度1.87m;Pb品位0.039-2.18%,平均0.496%,Zn品位0.42-7.39%,平均1.61%。

由TC13、TC14、TC28、TC15、TC8、TC5共六个工程控制。

K2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南部,K1矿体西侧,矿体长310米,最低控制标高780米,最大出露标高940米。产状:232-298°∠48-65°。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向北被大地湾断层所截切。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以锌为主,局部共生有铅。厚度0。919m-1.9m,平均厚度1.29m,Pb品位0.043-0.95%,平均品位0.306% ,Zn品位0.444-1.38%,平均品位0.991%。由TC8、TC12、TC11、TC25、TC10、TC26共六个工程控制。

K3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南部K2矿体西侧。长241米,最低控制标高818米,最大出露标高960米。产状230-310°∠39-56°。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向南被灰岩断层所截切,向北被大地湾断层所截切。矿化沿走向连续性较差,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为铅锌矿体。厚度0.805-2.12m,平均厚度1.18m,Pb品位0.005-0.436%,平均品位0.25% ,Zn品位0.03-1.58%,平均品位0.91%。由TC8、TC25、TC10、TC26共4个工程控制。

K4矿(化)体:为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部K3矿体西侧。矿体长392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23米,最大出露标高922米。产状:225-275°∠38-70°。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以锌为主,伴生有铅。厚度0.42-2.38m,平均厚度1.57m。Pb品位0.092-0.288%,平均品位0.2%,Zn品位0.398-0.765%,平均品位0.518%。

由TC1、D217、TC22、D34、TC13共五个工程控制。

K5矿(化)体:为铅锌共伴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北部长湾-三棵树一带,部分地段与寒武系地层分界接触。长203米。最低控制标高750米,最大出露标高795米。产状:248-295°∠ 34-64°,平均产状273.27°∠ 44.90°。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变化较大,矿化沿走向连续较好。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锌矿石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 0.56-2.02 m,平均厚度1.32m,厚度稳定。Pb品位0,06-0.972%,平均品位0.258%。Zn品位0.303%-2.01%,平均品位1.15%。

由共D25、TC20、D209、D210、D211、D217、TC3六个工程控制。

K6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部K4矿体东侧。长82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88米,最大出露标高844米。产状230-300°∠52-72°。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0.44-1.54m,平均厚度0.805m。Pb品位0.085-0.203%,平均品位0.144%,Zn品位0.209-1.75%,平均品位0.979%。

由D78、D77、TC13、D79共4个工程控制。

K7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最北部与东侧寒武地层呈整合接触。长220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65米,最大出露标高870米。产状250-265°∠40-62°,平均产状256.8°∠51.6°。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化沿走向连续性较好,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1.18-3.47m,平均厚度2.38m。Pb品位0.094-0.678%,平均品位0.230%,Zn品位0.51-2.26%,平均品位1.071%。由TC19、TC18、TC17、TCK6、D2共5个工程控制。

K8矿(化)带:为一多条矿体组成的铅锌矿带,位于矿区南部,北段被石门湾断层截切,南跨穿石门梁,矿体东侧与寒武地层呈整合接触.矿带长161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930米,最大出露标高1003.39米。产状220-258°∠45-67°。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13.38-27.83m,平均厚度20.6m。Pb品位0.06-2.88%,平均品位0.4%,Zn品位0.167-11.36%,平均品位2.21%。由TC9、TC24、TC23、TC7共4个工程控制。

六、结语

1、主要成果

(1)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及接触关系,把区内地层划分到了组或岩段。

(2)系统的调查了区内构造,确定区内控矿构造,含矿构造(铅锌矿化蚀变带)两者(北西-南东向断层与顺层断层)在延展方向上是密不可分的。(3)发现铅锌矿(化)体8条

2、存在问题

(1)地质观察点追索点距密度过大。(2)地表所取化学样其铅锌品位普遍偏低,代表性差。主要是人工剥土(取样)深度不够。

3、下步工作意见

(1)进一步理顺区内地层层序。准确岩石定名,修复完善基础资料。(2)加强与区外构造配套与研究查明区外构造控矿规律。

上一篇:这个冬天,我很喜欢心情随笔下一篇:我的老婆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