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2009年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工作总结

2024-07-20

浉河区2009年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工作总结(精选2篇)

浉河区2009年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工作总结 第1篇

浉河区2009年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工 作 总 结

在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工作中,我区把推动城乡一体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有效实施途径,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区纪委李伟书记为组长,副区长熊正尧、公安分局局长赵代江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城乡互动、和谐推进,政府引导、市场动作”的原则,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结合区情,制定了《浉河区2009年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了浉河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围绕特色农业的发展,全区加快农产品基地和项目建设,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拉长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走精加工、深加工的路子,提升产品档次,推动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大力发展茶产业。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一支柱,努力把浉河区建成全国绿茶生产大区。积极建设优质无公害茶叶基地,扩大有机茶等高品质茶的种植比例,目前全区茶园面积已扩大到30万亩,其中可开采面积20万亩,年产优质茶叶800多万公斤。浉河港、董家河等乡镇已经发展成为有名的茶业生产专业乡。积极实施茶叶品牌战略,走茶叶专业化生产的道路,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水平,开发茶叶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品,五云、文新等一批茶叶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衍生茶食品品种不断多样化。二是开发名优特色果蔬产业。充分利用浉河区地理条件多样、生态良好的条件,积极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近几年新发展优质板栗40万亩,年产2000万公斤,产值近亿元;完成杂果造林7000亩,发展豇豆30000亩,草莓10000 亩,蔬菜4000亩,形成了东双河、柳林的板栗,游河、吴家店的豇豆,十三里桥的草莓,湖东、双井、五星的蔬菜,谭家河的食用菌等块状特色经济。全区现已成为全省板栗生产的重要基地,五星乡的千亩蔬菜基地和游河乡的万亩豇豆基地被评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我区果蔬种植优势,积极引进果蔬贮运、保鲜、豇豆脱水、草莓速冻等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提高果蔬加工水平,并积极开发果蔬新产品,加快果蔬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步伐,促进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粮食加工业、油脂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发展,形成与资源相适应的加工能力。重点发展维维粮油、华中米业、广大水产等龙头企业和奥龙等知名品牌企业。四是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2009年上半年全区生猪存栏29.6万头,出栏22.17万头;牛存栏10万头,出栏1万头;羊存栏7.8万头,出栏4.2万头;三禽存栏236万只,肉类总产值达2.65万吨,全区规模养殖户1466家,发展养殖规模小区28个。

2、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全力推进核电项目建设,在淮干滩区移民拆迁工作中,提前对备选核电厂址进行保护。加快太阳能、地热能开发利用,对热能消耗大、占地面积大的政府建筑、商业建筑推广安太阳能热水器,鼓励安装地下水热交换集中装置。

3、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建材产业。以丰富的资源为保障,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培养大企业,重点支持华新水泥等企业改造升级,研究建设日产8000-10000吨大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提高散装水泥生产比例,发展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大力发展新型墙材。充分利用我区页岩等资源,重点发展页岩粉煤灰烧结砖、非粘土类空心制品、节能型轻质板材等。新引进了丰城页岩砖厂、龙祥页岩砖厂等一批设备先进、工艺先进、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型墙材生产企业,如东双河龙祥页岩砖厂,总投资2600万元,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双隧道窑培烧工艺,可年产1.2亿块标准砖。同时,我们为进一步推动新型墙材行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在对新型墙材产业科学布局的基础上,对小型“免烧砖”企业进行了整治,关闭了63家规模小,生产工艺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的小型“免烧砖”企业。扶持有实力的“免烧砖”企业,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对8家“免烧砖”厂进行升级改造,更新设备,完善设施,提高工艺标准,并协助其完善手续。目前,正在对“烧结”砖企业进行整治。

4、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构建现代物流节点通道体系。抓好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建设,努力把中心城区打造为整个信阳市的物流枢纽中心,并形成网络体系完善、物流通道顺畅的城乡一体化物流区域。一是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加快道路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与各县城、各乡镇,乡镇和行政村、组之间的路网建设,完善“点、线、网”相结合的公路网络布局,提高公路网络扩散与辐射效应。二是合理布局现代物流节点。强力整合现有运输场站、仓储设施等物流资源,加快金牛山物流园区建设,引导物流企业、物流资源向物流园区集聚,加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周边路网建设,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三是提升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整合现有的农产品流通资源,积极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董家河茶叶市场等已初具规模。加大乡村集贸市场的规范力度,逐步发展成为大型骨干批发市场的有益补充。四是完善农村商贸物流服务体系。结合当前国家新农村建设,积极稳步地推进乡村日用商品、农资等零售终端网络建设,完善农村商业零售服务网络体系。五是加快发展新型流通方式。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重点的新型流通方式,降低全社会商品流通成本。

5、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加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努力把浉河区建设成具有知名度的山水茶乡生态旅游城,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浉河区重要产业。突出特色,发挥生态资源和茶产业优势,重点发展茶乡生态游,发挥浉河区乡镇靠近中心城区的地理 优势,发展信阳地锅饭等的茶乡饮食休闲旅游。

(二)积极实施村镇建设规划。

1、城乡一体化村镇规划编制情况。区委、区政府近几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先后投资近500万元,聘请高规格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辖区里的各类规划进行科学编制,使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先进行列。2007年,我区8个乡镇和161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完成,实现了集镇和中心村规划的全覆盖。2009年规划编制工作又取得新进展。一是在总体规划上,完成了游河乡灾后重建新镇区、吴家店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和金牛山工业集聚区的总体规划修编。二是在控制性详规上,完成了环湖路景观控制性规划编制,豫台农业观光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配合市规划局完成了浉河北岸道路景观规划和环湖路茶文化旅游概念性规划方案的编制;完成了浉河南岸琵琶山区域控制性规划,完成了浉河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的规划方案审定。三是在修建性详规上,完成了游河乡新镇区、吴家店镇区、金牛山产业集聚区安置小区、董家河乡将军寨度假村、浉河港乡龙潭村村庄整治和茶圣广场、鸿湖家园、大别山文化村等详细规划编制,集云村、香如故植物观光园、玉皇顶区域等修建性详规正在编制。

2、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通过郊区变社区、农村变城镇、小村变大村三种建设思路,加快了全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推行以城带乡、以城补乡的新举措,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扩大了城市面积,改善了城镇面貌,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并 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强大支撑。一是开展城中村改造。先后实施并完成了五星办事处6组、7组、12组三个居民点新区建设,入住居民120余户。后投资近3000余万元,对金牛山办事处的空心村、危房及低矮房屋集中拆建整治,采用退宅集资联建方式,集中征地约150亩,建筑面积累计5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目前,五星、金牛山、湖东三个办事处城乡一体化率达到70%,涌现出了金牛山十里河四组“康城人家”农民安置小区这样的一批近郊一体化示范小区。二是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为促进小城镇建设,我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实现途经,对土地实行集中开发建设,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吸纳农民到集镇居住、兴业、发展。在董家河乡审批开发建设五层楼4栋,六层楼3栋、三层楼1栋,建筑面积达30000平方米;完了绿之风小区和茶叶批发大市场的第三期工程,并进行了绿化、美化。在谭家河乡,由政府牵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实行集中征地和建设。建成了金色南湾农民新村,占地共80亩,规划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入住183户,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还配有休闲广场、体育运动设施。金色南湾项目的建成可辐射周边李家寨、柳林、浉河港、湖北广水市蔡河镇四个乡镇10万人口,促进了当地茶叶、板栗、食用菌、南湾鱼等特色农产品交易,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新农村建设样板。目前,浉河港、董家 河、谭家河、东双河及吴家店、游河移民新居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已经初具规模,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到20平方公里,城镇化小平达到54%。三是推进农村规划点建设。严格执行农宅建设必须向规划点集中的规定,坚持“一点一型”的原则,引导农民在农村规划区集中建房。双井办事处的冯湾、五纪、何寨、黄湾和双井老街等12个居民点已新增住房150多户。此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也使试验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探索农村宅基地管理新模式。我区出台了《浉河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明确了宅基地审批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审批程序及宅基地管理等。在新一轮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修编规划中将各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修编范围,为新农村建设落实了规划指标,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实施依据。在实施过程中,鼓励农民宅基地通过退老宅、建新宅,交旧宅、划新宅等方式置换。按照政策引导、规划先行、群众自原的原则,引导农民到已确定的新农村或乡镇规划区内建房,逐步对“边、远、小”的自然村、居民点进行迁村并点。

(三)探索农村社区环境卫生治理新机制。

1、积极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根据区政府确定的“一街一景”治理精神,我区各乡镇对不符合市政建设与管理的脏、乱、差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全区共拆除广告牌800块,雨搭棚300多块,规范出店经营400多户,更换污水井、雨水井盖板800 余块。一是实施净化工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清理农户“五乱”现象,积极解决乱倒垃圾、乱堆粪草、禽畜乱跑、污水乱泼等问题,改善村容村貌。2007年以来我区各乡镇新建和改建公厕15个、垃圾池60个,新建供水管线1万多米,为居民提供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农村改厕和沼气池建设,改厕和沼气池建设相结合,通过沼气池将人畜、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实现环境保护目的,促进村庄生态可持续发展。二是实施硬化工程。近年来,全区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对乡镇主要街道进行水泥硬化,共硬化道路80余条,面积60000万余平方米。对一些背街小巷和小集镇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硬化改善。三是实施绿化工程。以进村道路和围村林建设为重点绿化村庄,改善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发动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积极探索林权改革新机制,明晰林木产权,保证绿化实效。四是实施亮化工程。在有条件的乡镇,根据群众意愿,在主要街道或路口适当设置照明路灯,共设置路灯180余(套)盏,不断改善村庄亮化条件。五是实施美化工程。对村庄主要街道或道路两侧的建筑物,进行清理整治,达到美观和谐。鼓励在村庄内适当设置宣传栏或喷涂张贴宣传画和标语,达到美化家园的效果。并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休闲区,安装健身器材,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2、加快推进乡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配套联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加强环卫设施建 设,完善管理措施,有序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开展,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推行“村收集、镇(乡)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工作机制,加快垃圾处理硬件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建设村庄垃圾简易处理设施和村庄垃圾收集站(池),省建设厅投资232万元新建东双河、吴家店镇、董家河、十三里桥乡4个生活垃圾中转站。配合南湾湖饮用水源地保护,投资160万元在环湖乡镇兴建了3个垃圾中转站、配备了专用垃圾专业车辆和专职保洁人员。抓好配套软件建设,选取董家河乡的睡仙桥、黄龙寺、驼店,谭家河乡的大庙贩、席家岭,以及浉河港乡的西河、龙潭等小集镇,引导其引入市场化管理方法,配备专人承包收集清运生活垃圾并进行填埋处理,探索小集镇和村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四)探索推进城乡公共管理新机制。

1、加快撤村建居步伐。对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村,适时实施撤村建居工作,并健全有关组织机构,逐步转变工作职能。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和城市标准,将农转非人员集中安置的社区,配套完善水、电、气、通信和文化、体育、卫生、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及时建立基层社区组织,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城乡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影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障碍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加块我区建设,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浉河公安局出台了九项户籍改革措施,放宽了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增加了城市人口中,提高了城市化率。

3、探索土地流转机制。依法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流转行为。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扶持培育土地银行、土地专业合作社、土地交易市场等流转中介组织,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被征地农民补偿制度,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探索以土地换社保、换就业、换稳定收益的具体办法。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地流转。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建设单位和个人怕设计花钱多、建设投入大,导致设计标准低,建设效果不理想,致使一些工程缺乏建筑物色,与山水茶乡环境不相协调。

(二)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虽然我区通过开展六城联创、清洁家园等活动,引导和带动了农村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但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三)城乡一体化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需要多个部门协助配合、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由于机制体制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部门街接不紧密,配合不力等 问题。

三、2010年工作打算

(一)抓规划统筹,实现城乡布局一体化。一是全面完成各类小城镇规划编制任务。主要包括浉河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老城区控制性详性规划编制,环湖路茶文化旅游概念性规划的编制,华新水泥三期、航空路城中村改造、琵琶山垃圾处理场等拆迁安置区规划。二是深化编制体系,我区拟在五星、湖东和金牛山城乡结合部对城中村进行改造试点,并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和示范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构建以城区为中心、以乡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基点,与工业集聚区、中心镇、乡镇和中心村构成城乡一体化的系,打造出1—2个城乡一体化的精品和亮点。

(二)抓示范村亮点,示范带动。一是要对示范村建设投入先期启动资金,先行把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布局位,再引导农民向规划区集中建房,并提倡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二是积极整合部门力量,把项目和资金向示范村和有村庄整治任务的村倾斜。三是制定和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并率先在城中村、示范村和村庄整治的村进行兑现落实。

(三)深化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研究出台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对工作目标和措施进行细化,明确整治内容和标准,分解整治任务,落实整治责任。积极争取农村建设资金,争取为每个乡镇配建一座垃圾中转站,使农 村的环境卫生问题有较大的转变。

(四)抓产业定位一体化。引导各乡镇办事处结合自身的特点,依托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各乡镇办事处的产业发展方向。要发展特色产业,将产业布局纳入区、乡规划,同时依托产业,深化产业链,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带动乡镇全面发展,实现既富农民又富乡,为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政府主导。这不仅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起点,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动力。大力推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强化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较好地解决政府管理上存在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问题。通过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建立民主决策、政务公开、群众评价的监督机制,促进了政府依法、高效行政。

(六)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由规划、建设、农业、交通、林业和园林等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我区城乡一体化管理办公室,负责推进城乡一体化日常工作。通过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形成稳定的“三农”投入增长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七)扎实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以城乡统 筹发展规划为先导、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为突破、以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为动力、以产业定位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为支撑、以利益合理分配机制为关键”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国家现行法律政策允许的框架内,可以采取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或者其它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流转。通过土地流转达到“五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农村经济集体化;农民居住社区化;农民收入多元化;城乡管理一体化,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八)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二是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体系和就业服务网络。三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四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农村教浉素质提升、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和帮困助学等工程,实现城乡教育硬件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五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六是推进科技、文化事业改革,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九)加大财政支持。建议区政府将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解决推 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浉河区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12月17日

浉河区2009年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工作总结 第2篇

第一,完善财政体制,推进城乡区域财政均衡发展。从事财政工作的人都知道,财政工作最核心的就是体制问题。我省完善财政体制的总体思路是这样一个路径。首先是财力下沉,调动市县的积极性,最后达到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科学的体制设计是有效地落实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我省财政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切合了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财力下沉的指导思想,有效调动了市县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为我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障。尤其是本轮的财政体制调整,在省管县财政体制的框架下,更加突出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通了市与县之间的通道,建立了激励与约束兼容、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激励奖补机制,省区域统筹发展激励奖补资金与设区市对所辖县(市)年度财政补助资金挂钩,以进一步激发设区市扶持所属县(市)发展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统筹能力。我省还出台了一些特别的政策,一是对我省的一些欠发达县进行重点扶持。浙江省总体来讲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好,在全国排在第四位,没有国家级的贫困县。但在我省有12个欠发达的县,省财政对这12个欠发达的县给予了特殊的政策扶持。从2001年开始,每年安排16.8亿元专项资金,分别对12个欠发达县进行特别扶持。目前,正在研究下一轮的扶持政策,总的指导思想是继续保持特别扶持政策。对特别扶持政策的绩效,进行重点评估,以进一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二是对山区经济实行专项扶持。浙江省是一个沿海省份,但是山区特别多,叫作“七山二水一分田”。因此我省对山区进行专项扶持,从2013年开始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对欠发达山区县给予特殊扶持,以进一步增强欠发达地区财力水平,促进贫困集中区域跨越式发展。2012年,我省经济欠发达县(市)与经济发达及较发达县(市)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比率为1∶2.36,通过省级财政调控,经济欠发达县(市)与经济发达及较发达县(市)的人均财政支出比率达到1∶1.11,保持较好的均衡水平。

第二,注重资金倾斜,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联动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了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注重资金倾斜,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一)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2007至2012年,省财政安排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2.4亿元,重点支持县城或国家级重点镇和省级中心镇供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受益人口达到690万人。(二)加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支持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建设,浙江省现在每年安排10亿元的专项资金培育“镇级市”,这在全国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二是支持改善农村水利环境。三是支持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四是积极推进全省污水处理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浙江省现在主要做两个工作:一个是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特别意识到农村的乡村格局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另一个是以村庄综合整治、中心村培育为抓手,统筹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绿化美化等建设内容,进一步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四)加强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一是逐步完善以“森林、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质量为分配因素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二是不断加大生态公益林扶持力度。对于生态公益林,省里的补助标准是每亩19元,每年增加一元,两年调整一次,今年调整下来是每亩补助21元。

第三,突出政策引导,推进城乡农业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突出财税政策引导,重点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积极承接城市的产业链条,走与城市产业错位发展或对接发展的产业发展道路。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了城乡农业产业的有机融合、快速发展。(一)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三项工作:一是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提高海洋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三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二)大力支持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主要是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投资力度。二是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突出培育农业新型经济主体。四是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第四,着眼于制度创新,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的稳固发展。(一)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两项工作:一是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了全省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二是巩固完善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三)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均等化。(四)加大农村文体事业和计生事业的投入。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中,我们的经验和体会:一是把握科学内涵是基础。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做好财政支持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关键在于结合城乡发展的实际,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和省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握科学的内涵,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二是创新投入机制是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在财政支持方面,我们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三是以农民为主体是关键。必须充分调动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真正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因地制宜推进。五是财政配套改革是支撑。在协同推进各相关改革过程中,要积极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财税配套政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体系支撑。

(作者系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浙江省农村财政研究会会长)

苏明:王厅长重点讲了浙江省城镇化的经验。第一是通过财政体制的调整,注重财力的均衡,浙江省确实做得不错,浙江省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省直管县的省。第二是产业的发展。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发展。第四是民生。浙江省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经济和财力方面,排在全国前三名、四名。浙江省的经验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财政局人大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下一篇:常河小学标准化验收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