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评论范文

2024-08-28

外国评论范文(精选8篇)

外国评论 第1篇

外国广告词评论 -广告语广告词

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

“科技以人为本”似乎不是诺基亚最早提出的,但却把这句话的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证明,诺基亚能够从一个小品牌一跃为移动电话市场的第一品牌,正是尊崇了这一理念,从产品开发到人才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口号才喊得格外有力,因为言之有物。

戴比尔斯钻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事实证明,经典的广告语总是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语句的结合体,戴比尔斯钻石的这句广告语,不仅道出了钻石的真正价值,而且也从另一个层面把爱情的价值提升到足够的高度,使人们很容易把钻石与爱情联系起来,这的确是最美妙的感觉

麦氏咖啡: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作为全球第二大咖啡品牌,麦氏的广告语堪称语言的.经典。与雀巢不同,麦氏的感觉体验更胜一筹,虽然不如雀巢那么直白,但却符合品咖啡时的那种意境,同时又把麦氏咖啡的那种醇香与内心的感受紧紧结合起来,同样经得起考验。

IBM: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

在蓝色巨人经营处于低谷时,提出这一颇具煽动性的口号,希望不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而且真正成为为高科技电子领域提供一条龙解决方案的企业,进入电子商务时代,IBM正在将这一角色实现,扮演着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角色。

柯达:串起生活每一刻

作为全球最大的感光材料的生产商,柯达在胶卷生产技术方面的领先已无须再用语言来形容,柯达更多地把拍照片和美好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记住生活中那些幸福的时刻,因此请用柯达胶卷,这正是柯达想要的。

山叶钢琴: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

这是台湾地区最有名的广告语,它抓住父母的心态,采用攻心策略,不讲钢琴的优点,而是从学钢琴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角度,吸引孩子父母。这一点的确很有效,父母十分认同山叶的观点,于是购买山叶钢琴就是下一步的事情了。山叶高明于此。

麦氏咖啡: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

这是麦氏咖啡进入台湾市场推出的广告语,由于雀巢已经牢牢占据台湾市场,那句广告语又已经深入人心,麦氏只好从情感入手,把咖啡与友情结合起来,深得台湾消费者的认同,于是麦氏就顺利进入台湾咖啡市场。当人们一看见麦氏咖啡,就想起与朋友分享的感觉,这种感觉的确很好。

外国评论 第2篇

外国文学翻译和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翻译,何来评论?翻译是评论的依据。没有评论,翻译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提高的作用。

 

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尤其是作家兼翻译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翻译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的世界名著给我们,但一方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译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著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译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与他合作的口译者之身上。

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译者所误的:小说与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与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著者莎士比亚”及“原著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翻译,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 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译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译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的翻译,其可以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在中国,恐怕译了四十余种名著的,除了林先生外,到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个人呀。所以我们对于林先生这种劳苦的工作是应该十二分的感谢的。

在那些可以称得较完善的四十余种翻译中,如西万提司的《魔侠传》,狄更司的《贼史》,《孝女耐儿传》等,史各德之《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都可以算得很好的译本。沈雁冰先生曾对我说,《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除了几个小错处外,颇能保存原文的情调,译文中的人物也描写得与原文中的人物一模一样,并无什么变更。

离开他的翻译的本身的价值不谈,林先生的翻译工作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与功绩,其最大的是:

中国近二十年译作小说者之多,差不多可以说大都受林先生的感化与影响的。即创作小说者也十分的受林先生的影响。小说的旧体裁,由林先生而打破,欧洲作家史各德、狄更司、华盛顿・欧文、大仲马、小仲马诸人的姓名也因林先生而始为中国人所认识。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茅盾又是多么细致地分析、比较、评论《简爱》的两种译本的。一本是伍光建译的《孤女飘零记》,一本是李霁野译的《简爱》。茅盾一开始便摘引了原文第一章的头两段来评比:

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day. 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Mrs.

Reed,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re,and rain so penetrating,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out of the question。

(伍译)那一天是不能出门散步的了。当天的早上,我们在那已经落叶的小丛树堆里溜过有一点钟了;不料饭后(李特太太,没得客人来,吃饭是早的,)刮起各大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的了。

(李译)那一大是没有散步的可能了。不错,早晨我们已经在无叶的丛林中漫游过一点钟了,但是午饭之后--在没有客人的时候,里德夫人是早早吃饭的--寒冷的冬风刮来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再做户外运动是不可能的了。

茅盾指出,这两段译文都是直译,但有一同中之异,即李译是尽可能地移译了原文的句法的。如果细较量起来,我们应当说李译更为“字对字”;第二句中间的“indeed”一字,两个助词“so”以及“penetrating”一字,在伍译是省过了。然而这是小节。如果我们将这两段译文读着读着,回过去再读原文,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李泽更近于原文那种柔美的`情调。伍译的第二句后半,“刮起冬天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了,”诚然明快,可是我们总觉得缺少了委婉。而所以然之故,我以为是和依照原文的句法与否有关。又原文中之“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一段,李译亦比伍译更为“字对字”,而且更为妥贴。除了’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在字面上也比”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更为切合原文而外,”寒冷的冬风刮来……“云云也比”刮起冬天的寒风“更合原文的意思;而这,也足因为伍译要避去欧化句法,所以这半句就不能”组织“的恰好。否则,这半句并不怎样难,以伍先生的译才一定能译得很妥贴的。

再来比较原书第一章的第二段:

I was glad of it: I never liked long walks, especially on chilly afternoons,dreadful

to me was the coming home In the raw twilight,with nipped fingers and toes,and

a heart saddened by the chidings of Bessie, the nurse, and humbled by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 Eliza, John, and Georgiana Reed.

(伍译)这我却很欢喜:我不愿意走远路,尤其是遇着跟冷的下午,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手脚的冰冷,奶奶贝西的臭骂,已经够我害怕,而我的身体的孱弱,比不上伊里西,左珍纳,约翰他们三个,更使我自惭形秽了。  (李译)这是我高兴的:我从来不喜欢长的散步,尤其在冷的下午:手指和足趾都冻坏,怀着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觉得身体不如以利沙,约翰,和乔治安那里德而受着委曲,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在我看来是可怕的。

这一段一长句,因为原文的句法的关系,颇难译得好。原文的”dreadful to me“直贯句尾,李译移装在句本,好是好的,但文字稍觉累赘。伍译移在句中(”已经够我害怕“),我以为比较明快。自然,倘使我们逐字对照起来,伍译是省去了若干字的;”我不愿意走远路“中间略去了”从来“(never),”手指和足趾“简略为”手脚“,”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简略为”奶妈贝西的臭骂“,--这都是。

但是通读全句,我还是喜欢伍译。我以为伍译此句的神韵很好。”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似乎比”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多些韵味,而”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my physical inferiority to…“伍译的比较自由的成语(把humbl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译为“自惭形秽”,我亦觉得比李译的”觉得身体不如……而受着委曲“似乎更见熨贴。

比较这一段的两种译文,颇有意思。第一,此句的伍译实在比第一段更为切近直译,这证明了直译方法的不容怀疑;第二,这又证明了直译方法如果太拘泥于”字对字“,便容易流为死板,使译文缺少了神韵;太拘泥于”字对字“,往往会变成死译,--这跟直译有相当的距离。久历译此句加添了些意义。”已经够我害怕“的一个”够“字,和”更使我自惭形秽“的”更“字,--这两字在译文中是互相呼应的,然而把原文的语气太加重了;我以为”更“字可以换为”也“字。

看,茅盾对两种译本的评论是多么公正.毫无成见,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动机是与人为善,措词是委婉中肯,绝无哗众取宠之意,更无损人利己之心。评论的目的,乃是总结翻译的宝贵经验,从而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个断发展。

前辈在外国文学评论方面,早已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接受批评,毫无疑问,是更加困难的一个方面,前辈中也不难找到永久值得效法的楷模。他就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人旗手鲁迅,他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事实,大量存在于他同翟秋白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中。例如鲁秋白先生对于地重译的法捷耶夫《毁灭》,根据俄文提出九点商榷,他都欣然同意,回信说:”如来信所举的译例,我都可以承认比我译得更’达’,也可以推定并且更’信’,对于读者和译者,都有很大的益处“。

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甚至在接受批评方面,都有前辈树立了卓越的榜样和楷模。但统观半个世纪以上的外国文学翻译评论,似乎还同外国文学翻译的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做到相辅相成,同步前进。不仅没有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为文学翻译事业服务的方面军,而且还出现或”左’或右的现象。所谓“左”,典型的表现见五十年代出版的《翻译通报》。北京《翻译通报》编辑委员会1950.7.1一1950.12.15出版了《翻译通报》第一卷1~6期;1951.1.15--1951.6.15出版了第二卷1~6期;1951.7.15--1951.12.15出版了1~5期(5期为特大号);1952.1.15出版了一月号;二月号因故休刊。直到此刻为止,《翻译通报吨翻译理论研究和外国文学翻译介绍与评论方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经过1952年2月的作刊整顿,三月号便以配合三反运动的严峻面目出现,例如三月号首篇文章,便是题为《展开翻译界的三反运动》的动员报告.紧接着就是检举和斗争,并在批评栏中开始点名批判已经相当有名气的一些翻译家。到了四月号,旗帜就更加鲜明了,大字通栏标题则三反运动中翻译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特辑》,接着分《自我批评之部》和《批评之部》。一些名家在《自我》部和《批》部相继被点名批判和作检查。五、六两月号仍为特辑,检讨和批判仍在继续进行,不过其火药味已开始有所减弱,好端端的《通报》他就跟着三反运动的结束而停刊。

不容讳言,当时翻译界少数人确实存在着抢译、滥译、剽窃,甚至作“中间把头”等等恶劣现象,严重的可作三反对象清查处理。但绝大多数翻译家,虽然翻译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仍然见有所不为的,在专辑中所发表的“批判”和“检讨”,究竟有多少符合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己信服也让人信服,恐怕需做进一步的研讨和商榷,很难盖棺论定。

所谓“右”,表现在前几年对于黄色或接近黄色的书刊的放之任之,无人过问、那几年,学术著作和严肃的文学市场,已被蚕食殆尽,但外国文学翻译批评界则然若寒蝉,无敢挺身而出者,致使黄色泛滥,臭气熏天。

如何健康地开展正常的外国文学翻译的评论工作呢?

我认为,第一,评论有两个任务:一是奖善,一是罚恶,而前者应为其主要任务。所谓奖善,是向读者介绍推荐善译佳译,使他们有所欣赏和借鉴。所谓罚恶,是分析批判那些诲淫诲盗或错误百出的译品,使读者知所警惕,免得继续受害。

第二,评论方法应当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如是善译佳译,首先应从宏观的即文学的观点评论~下译者是否重现或者切合或者接近了原文的风格,其次应从微观即语言学的观点,研究译文是怎样利用语言特点来体现原文的风格的。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自然免不掉要举些实例、同例、句例以及段例,如是劣译、坏译,亦应宏微结合,首先评论一本原著本身的文学价值如何,社会效益如何,其次应毫不留情地指出译者的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实例。

第三,要想正常地开展评论工作,还必须有个调节机构。建议由《中国翻译》编辑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为“外国文学翻译评论联合调节部”,一则两部都有强大的编辑力量,二是舆论反应出版信息比较灵通,除掉本身有力量及时撰写发表有分量的评论,还可组约与自己有联系的译者动笔撰写。此外,文学出版社还有能力肩负以优代劣的任务,那就是,一发现一部值得翻译的作品被译得不堪入目,除及时撰文予以严厉批评外,文学社有义务也有能力马上组织胜任者重译出版。只有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补求办法,才能使坏译劣译逐步退出市场。

外国评论 第3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了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通过上网来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传递有价值的信息。鉴于以上这种现象,传统的新闻评论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大众想要互动的心理,而网络新闻评论这种新型新闻评论方式也随之产生,它能够使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从另外的角度来说,相较于传统的新闻评论来说,网络新闻评论更加方便快捷,更能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一)网络新闻评论具有自由性

由于网络新闻评论并非像传统新闻评论一样需要成文才能发表,所以不用通过审核和固定的评论框架,大众就能更加方便地在新闻事件下进行评论,从而和新闻事件进行互动,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产生与后续发展。由于网络新闻评论具有这种评论自由性,所以大众在空闲的时间更愿意去看这些新闻,愿意去评论这些新闻,加强了社会的舆论监督以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网络新闻评论具有海量性和及时性

对于传统新闻评论来说,它需要许多审核和评论框架,因此,一般很少有人去发表新闻评论,成文评论总是只有寥寥几点,根本代表不了所有大众的态度。而网络新闻评论则是具有海量性和及时性,能在新闻发表的第一时间,便衍生出大量的网络评论,而不是像传统新闻评论一样需要等待审核时间。由于大众都能够便捷地进行网络评论,所以,网络上有极为丰富的新闻评论,不同视角的新闻评论能带给人们更深度地新闻见解,进而从中学习。

三、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突破

(一)新闻评论主体由精英变为普通大众

相较于传统的新闻评论来说,网络新闻评论不需要复杂的审核流程,所以,只要会操作手机的人民群众就能够很便捷地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想,而不是像以前传统新闻的成文评论一样,专门去寻找写评论的专业人员来进行评论。这种评论平淡而无趣,一般缺少个性,非常客观,并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心声。网络新闻评论则是五花八门,受众浏览后,发出心目中最想说的话,出现在热点评论中,更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心声。

(二)网络新闻评论加强了舆论监督

传统的新闻评论具有单一性,有固定的模板模式,所以,评论的话题性都是一边倒,有些倾向性不好的成文评论甚至能直接影响播报新闻人员的形象以及未来。例如,很火的碰瓷事件,由于类似的事件太多了,某位老人真的摔倒了,传统新闻评论却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评论,又是一起不好的碰瓷事件,而这个时候,事件的当事人通过在网上披露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才让大众了解事件的真相,加强了舆论的监督,而不是单一地去判断新闻事件的形成。

(三)网络新闻评论较之传统新闻评论更加全面

传统新闻评论的主体一般都是精英而非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看待问题的思想比较单一和客观,缺少对新闻事件的主观性表达,导致话语呈一边倒状态,不能代表全部大众的心声。

四、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新闻评论的互动

(一)网络新闻评论和传统新闻评论的互动性不足

虽然网络新闻评论具有海量性,但是这些网络新闻评论良莠不齐,并未和传统新闻评论进行互动。许多大众在进行网络新闻评论的时候,没有很好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是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性去评论,缺少了客观性,有些不实的言论甚至变成了事件真相,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二)网络新闻评论和传统新闻评论的具体互动方式

第一,传统新闻评论应该实现网络化。传统新闻评论由于主要出现于纸质或者书本上,公众并不能像网络新闻评论一样很方便地进行阅览与建议,导致传统新闻评论十分的单一,若将传统新闻评论网络化,可以使更多的大众了解到客观的评论与新闻真相。大众能够及时地提出意见,使传统新闻评论更加全面,更能代表公众的心声。

第二,网络新闻评论和传统新闻评论议程应该设置互动。现今的网络迅速发展,各种媒介之间的议程设置互设也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网络新闻评论使这种议程的互动性加强。未出现网络新闻评论的时候,新闻事件不能够很好地还原真相,对于有些新闻网民提出质疑的时候,大众媒介才会积极地介入,确认网民所说是否属实,最后才能把结果通过网络新闻评论的形式公开出来,还原事情的真相十分的复杂与麻烦这种时候,网络新闻评论往往会出现针锋相对、激烈讨论的现象,这种激烈的讨论将会迅速向传统媒体蔓延,议题在互设的过程中出现强大的舆论效果。在这种时候,若将网络新闻评论和传统新闻评论议程设置为互动,便能够尽可能地阻止这种舆论漩涡的出现。

五、结语

当前的网络新闻评论和传统新闻评论各具优缺点,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较于传统新闻评论更加方便,但是许多评论的审核力度不够大,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也多;另一方面,传统新闻评论虽然严谨但是数量少,不能代表公众的思想,若两者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融合,相信能够更好地推动新闻评论的整体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伟.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突破与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1.

[2]田秋生.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突破和创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9):49-51.

[3]杨斯琼.网络新闻评论的创新与规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外国评论 第4篇

在中国发生的毁灭性大地震正在转变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感知,缩小了围绕着奥运而起的争议。

自从地震摧毁了这个多山地区,造成数万人遇难后,报纸头版和世界上的全天候新闻电视台都充满了同情的报道。中国政府部门的反应迅速,救援行动倾尽全力,并空前地对此次突发灾难进行流动报道,允许普通民众和外国人共同了解。

地震不仅仅赶走了一些有关北京奥运的不利报道,还给予了中国和世界以“重新评价”的机会。

国外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对于中国人所表达的同情之情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是一个转折点。我们看到了一次和解。”艾伯塔大学中国政治专家江闻然说。外国领导人对此表达了慰问和援助,而不是讨论抵制奥运会。

当地震消除了这些紧张局面时,他们仍然可以在距离8月8日奥运会开幕还有81天的时候“重新铺路”。

但是,中国在地震发生已经做了大量对的事情。中国政府允许发布更多信息的做法已经得到外界源源不断的支持。头一次,北京不仅接受了国外的援助,还允许来自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专业救援队来到中国。中国中央媒体也广泛地赞誉了国外救援队的努力。

所有的努力让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参与度——救灾。“地震证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能力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的明天。”卡拉马祖大学历史学家许国企(音)对记者说道。

西班牙《世界报》5月19日文章《一个摧不垮的民族》

为了挽救同胞们的生命,他们不吃饭,不睡觉,一星期来一直战斗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第一线。正是这些志愿者、战士和救援人员不屈不挠的精神把这个已经无数次遭受过外来入侵和各种灾难的国家一次又一次地从废墟中拯救过来。

这个国家在近30年来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而它的人民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失去的时光而走得更快,工作得更加勤奋,而且看得更远。大地震只不过是这个国家在朝着新兴大国迈进的道路上遇到的一点点挫折。

当国家处于危难时刻,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为人民做出了榜样。应该承认他们在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出了高效率和真诚的同情心。

近年来,亚洲地区成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地区:菲律宾的台风、印度洋的海啸、巴基斯坦的大地震和缅甸的热带风暴。在任何一场灾难中都未曾看到过像中国这样的举国动员的能力、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强大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毋庸置疑,这个民族表现出的精神与力量将使它在前进的道路上坚不可摧。

韩国《朝鲜日报》5月17日报道《中国军队弃枪扛锹赴灾区展开救援大长征》

韩国《朝鲜日报》记者17日发自都江堰的报道称,中国政府已投入10万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展开救援,持续同地震抗争。

这篇题为《中国军队弃枪扛锹赴灾区展开救援大长征》说,运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200多辆军用卡车和大巴风尘仆仆地聚集在都江堰紫坪铺镇。这里是从四川省成都市通往震中汶川的要道,距离汶川县边界2公里。军人们背着铁锹和救急粮食,开始徒步走向汶川县。这里距离震中汶川县中心约60公里,距离最近的映秀镇30公里,而且都是山路。

南京军区的一名解放军战士说:“为了和灾难搏斗,我们开始展开第二次长征。”

运送救灾物资和伞降部队的直升机不停地飞往汶川县。

全世界赞赏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5月19日报道称,大规模的救灾努力,以及中国政府在应对灾难过程中显现的透明度,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赏。

《新西兰先驱报》发表社评称:“中国在对本星期四川灾难性地震的反应中,展现出同情、公开和效率,给国家带来新形象。”

曾在“9·11”之后发表著名言论称“现在,我们都是美国人”的法国《世界报》在社评中称,中国很好地应对这场灾难。

外国评论 第5篇

在训新生

宿舍一角

又到开学,又到军训时,今年刚刚成立的许昌电大外国语学院,拒绝65名不军训新生报名入学,引起教育界阵阵热议。原因是近年来大中专院校招生工作越来越难,学校招生老师都是深入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甚至深入到学生家里做工作抢生源。许昌电大外国语学院却以不参加军训为由,拒绝好不容易招上来的78名新生中65名报道,不少教育界同仁认为电大外国语学院此行为不明智。据了解,除去被拒绝报道的65名新生外,电大外国语学院今年新生目前为止总共13名。中专商务英语英语专业6名,商务韩语专业3名,大专商务英语专业3名。目前正在武警许昌支队教导队驻地进行为期20天的全封闭式军训。

该学院常务院长闫士伟表示,他所崇尚的高等教育,不是数量是质量。学院招生问题上是坚持贯彻自主招生原则,除了学生的成绩外,还要对学生的品德,承压能力,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学院要培养的是充满朝气,拥有良好的品德,社会责任感,以及过硬专业能力的对外贸易一线业务开拓人才。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一概不予录取,而军训就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规范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心理抗挫折能力,打造良好的身体素质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但是现在在大多数学校里却越来越形式化,强度越来越低,越来越得不到重视。但在电大外国语学院这是作为新生入校教育很关键的一项内容,不参加军训的学生,首先从团队意识上就不符合学院的招生标准,所以拒绝。

闫院长表示,首先,在办学理念上,电大外国语学院的定位就是培养外贸精英,经过在校的学习,走出学校之前就可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优秀者甚至可以直接创业。教学所用的教材完全是根据外贸企业业务人员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编写的,配合学院未来的创业中心(按照涉外公司模式打造的样板公司),即学生入学就能进入涉外企业国内部,提高外语能力之后进国际部,按照当地特色的出口产品,设置本土出口产品陈列厅,比如:发制品,瓷器,中药材,豆制品,皮革制品,箱包产品,绝缘材料,有色金属,蔬菜,园艺产品等,让入学即开始熟悉本土出口产品,真正的贯彻学院“力挺城市创汇,服务企业国际化”的办学方向。他自己有进出口公司,学生在校期间肯定是要到他的企业和一些同行的企业进行实际演习的,这是学业的一部分。企业的一些交流活动,学院也会出资带着学生去,比如近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发制品展览会,下阶段的广交会。学院出钱,给学生提供一个出去看看的机会,看看整个外贸行业,看看产品,出去跟人交流交流,把学生的眼界从三线城市向国际延伸。让学生知道,虽然这里是大中专院校,但是,他们给学生所创造的本专业学习条件是国内一些重点院校也不能提供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都不差,学院也愿意为把他们培养成才而去不断的探索和创造机会,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对学习信心和学院的信心。学院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像企业招聘一样去做招生,让外国语学院的中专、大专生昂首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进社会。

与许昌电大外国语学院办学特色和价值取向有接近之处的是浙江省的义乌商学院,这是所三年制的高职学院,却有高达近60%的学生可以做到生活费自理,而且学生每年创业总额居然超过2500万元。这所学校成绩是次要的,学生的“地位”由他所经营淘宝店铺级别和所创利润决定。由于目前学院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结合自身条件又开设了“创业学院”。进入此学员的标准条件更明确一些:只允许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学生进入。从此学院毕业的学生将以“老板”身份,阔步挺胸的步入社会。

新生的入学教育国内高等学府同样重视,9月2日,国内著名教育机构创办人俞敏洪和著名企业家李开复在圆明园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近万名大学新生发表了题为《相信未来》的演讲,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告诫学生不要认为进了一流学府就会一帆风顺,进入一般院校就未来不报重望。大学是人生的又一个起点,他本身是高考落榜3次才到了北大。而上的大学没他有名的马云,企业做的从规模上来讲比他要成功,相比学习成绩,优秀的人格和毅力更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李开复责围绕着“未来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行了主题演讲,皆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业以及未来人生职业规划。

外国评论 第6篇

最垃圾的广告:电视直销广告

广告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精彩之作,令人在十多秒钟中尽享视觉快感,但电视直销广告却反其道而行,冗长而乏

味,不但毫无创意,而且喋喋不休。乐邦利更因频频出镜而招致网民齐声讨伐;形象甜美的陈红做了一个减肥器直销

广告,差点成了最不受欢迎的广告明星。直销广告被讨厌的程度已经到了“声音太大了”的地步。

最东施效颦的广告:喜之郎的泰坦尼克号篇

什么东西都有抄袭或模仿的,广告当然不能幸免。犹记当年,一个说“长城电扇,电扇长城”,另一个便鹦鹉学舌说

“凤凰音响,音响凤凰”。《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火了一把之后,众多广告人便打起了主意,有人要注册泰坦尼克号

商标;赵丽蓉更逗,还唱着《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在春节晚上露了一把脸。但这些都比不上喜之郎的“水晶之恋——

泰坦尼克号篇”模仿得彻底而庸俗。甜俗的恋人形象,虚假的布景,整个感觉非常廉价。也许不是不能摹仿,只是难

以掌握分寸。

最令人感动的广告:沟通就是理解

这些年来广告不少,但真正让人感动的并不多。张艺谋在为爱立信拍了一条广告,一个年轻男孩儿从外地

回到家里,对父亲说要出去与朋友一起开心,父亲默默地点了点头。当男孩走到楼下时无意抬头,却见老爸正站在窗

前默默地观望着他。男孩儿轻轻地走了回去,对父亲说:今天我陪你吃顿饭。这段广告有三句广告词,细细琢磨都能

让人感动:“沟通就是爱”、“沟通就是理解”、“沟通就是关怀”。这对我们嚷着与父辈有“代沟”的新生代而言

,何尝不是一种震聋发馈的声音。

最让人“捏一把汗”的广告:摩托罗拉之飞跃无限

摩托罗拉以高空飞人来诠释跨越时空、“飞跃无限”理念的这一条广告真可以算得上是“以险取胜”的`典范。

一个胆气过人、沉着自信的白领在数百米高空抓住秋千大幅度摆动真有一种凌空出世、飞越天堑的潇洒豪迈之感

。该广告创意独特、诉求明确,且极好地调动了人们的心理感受,险则险矣,但非常到位。

最令人开心的广告:麦当劳的婴儿篇

让人在开心一笑中接受广告传递的信息,可谓成功之作。麦当劳在这方面得心应手。一个摇篮内的BB随着若隐若

现的麦当劳标志,时哭时笑,那份童真令人忍俊不禁。小孩用鱼来诱惑小猫,小猫就用薯条来诱惑小孩,也令人莞尔

。国内的许多广告也想让人开心,挖空心思想招,请笑星来做广告是最常见的,可惜陈佩斯的立白洗衣粉广告,赵本

山的“泄痢停”,赵丽蓉的“骨痛贴膏”广告,都让人笑不出来。

最令人愤怒的广告:菲利浦长城篇

前年,在上海的许多地铁站口,都矗立着这样一幅菲利浦手机广告,一个男人拿着菲利浦手机坐在长城上,男人

与手机之大、与长城之小形成对比。杭州一位经理看到后拍案而起,长城是中国的象征,这不是在糟蹋咱中国人吗?他

一状告到了上海工商局,菲利浦广告遭到查封。

在所有的广告中,再没有比伤害民族感情的广告更令中国人愤怒的了。通常国外商家也深知这一点,像万宝路、可口

新华社评论员(赶考系列评论) 第7篇

--一论“赶考”永远在路上

新华网北京3月24日电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65周年之际,适逢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铺开之时。从当年“进京赶考”到今天的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着“赶考”接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65年前,毛泽东将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这个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迁往北平比作“进京赶考”,是因为党的主要任务从此由武装夺取政权转向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性的转变中,能不能避免因为革命胜利而骄傲自满,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好新中国,肩负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共产党人面临着新的严峻大考。

65年过去,经过建设时期的艰苦探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曾经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呈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向人民交上合格的“答卷”。实践证明,牢记“赶考”告诫,保持“赶考”心态,发扬“赶考”作风,是党的建设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考验没有止境。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团结带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着新的重大考验。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总书记在西柏坡作出重要论断,告诫全党“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更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既是振聋发聩的警钟,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赶考”,就要有不甘人后、力争上游的精神。一个“赶”字,道出了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现在距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预定目标只剩下六七年,距建成中等发达国家还有三十多年。时间紧、任务重,丝毫懈怠不得、耽搁不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抓住一切机遇迎难而上,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赶考”,就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赶考”的告诫源于革命胜利时骄傲自满的危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作

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部署,坚决贯彻八项规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正是因为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环境安逸、条件改善后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滋长蔓延,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现象加剧。继续“赶考”,就要有面对问题的清醒头脑,不进则退的紧迫意识,从已有成就中总结经验、汲取力量,在现实考验中砥砺意志、增长才干,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赶考”,就要有接受评判、经受检验的自觉。一场考试结束,答案是否正确,需要加以判验。对了就坚持下去,错了就及时改正,更好地迎接新的考试。正如总书记指出的,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执政“赶考”,考官是人民。“答卷”打多少分,人民群众说了算。只有把每次考试结果都向人民公开、让人民检验,在人民监督中不断提高“赶考”水平,才能不断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警钟长鸣不息。发出“赶考”警示,是沉甸甸的责任感,更是崇高的使命感;重温“赶考”警示,是迎接挑战的宣言,更是鞠躬尽瘁的宣誓。“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光明前景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赶考”的征程从历史走向未来。站在历史新起点,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历经风雨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新华社评论员:答好时代考卷 不负人民重托

——二论“赶考”永远在路上

新华网北京3月25日电 60多年前的“进京赶考”路上,毛泽东同志誓言“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言犹在耳,表达了一个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人民政党的坚定政治信念。60多年后,总书记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彰显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心系人民、不断进取的高度政治自觉。

矢志不移的宗旨情怀,一以贯之的理念实践,奠定中国共产党今天坚如磐石的执政地位,创造出勇于追梦、实现赶超的“中国奇迹”,砥砺着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自信底气。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回首来路、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也是着眼今天、赢得未来的根本保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执政条件、执政环境同过去已有很大不同。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

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温水煮青蛙”的教训不可不防。正因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准“四风”之弊,要求党员干部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向沉疴顽疾开炮,朝改进作风用力,以达到强体健身、强基固本、夯实执政之基、提升执政能力的目的。

今日中国,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置身问题交织、矛盾叠加、冲突易发、利益多样的转型升级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代给出的新的命题,等待着“赶考者”作出新的回答。

“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面、实打实地红了脸、出了汗、洗了澡,解决“总开关”问题,精神为之一爽,状态为之一振,风气为之一新。

古人讲:“政者,正也。”党员干部作风端正、为政廉洁、工作勤奋、办事公道,就会在群众中树立公信、建立权威,就能在群众的充分理解、大力支持中找到解难题的思路、凝聚干事业的力量,创造人民群众认可的政绩。实践一再证明,什么时候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联系密切,什么时候工作就开展得势如破竹。以整风精神改作风、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就能使事业的根基更加牢固,发展的力量始终磅礴。

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已经吹响,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战斗正在进行;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全面铺开,整治“四风”的战役向着点多面广的基层拓展延伸。值此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关键时刻,更需要有过硬的作风提供保障。在这场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深刻变革中,唯有对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把“三严三实”贯彻到深化改革全过程,落实到日常工作各方面,才能不断适应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期待,以改革创新的新成就交出人民满意的成绩单。

昨天的辉煌已载入史册,今天的考试仍在继续。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答卷”,这是亿万人民的殷殷重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神圣的历史使命。

新华社评论员:永葆赶考心态 成就伟大梦想

--三论“赶考”永远在路上

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不管走出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65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对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对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对国家

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对党的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走出西柏坡这个中国革命最后的“农村指挥所”,踏上了执掌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

从一个带领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转变为引领人民励精图治、建设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秉持赶考心态,恪守为民情怀,开拓进取、不辱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我们的国家以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成就举世瞩目,经验弥足珍贵。从管经济搞建设一少经验、二缺知识,到依靠人民、发动群众使国民经济很快从战争废墟中恢复并发展起来;从在社会主义实践的严重曲折中汲取深刻教训,到以高度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开放,走上快速推进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正因为我们党始终怀着赶考心态勇毅笃行,坚持走自己的路、走符合国情的路,才能在实践中创造“中国经验”,在开拓中走出“中国道路”。

不管形势怎样发展、地位如何变化,“两个务必”的警示始终萦绕耳际,执政为民的追求从不懈怠,这是党永葆赶考心态的必然要求。“每次来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学的还有没有不深不透的?‘两个务必’耳熟能详,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不能深刻领会‘两个务必’,使之更好指导当前党的建设?今天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弘扬?”总书记提出的问题,包含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答好新形势下治国理政考题的深邃思考。

这是未雨绸缪的远见,也是切中要害的卓识。改革开放使中国经历历史性变革,市场经济给执政环境带来深刻变化。在鲜花和掌声中,在利益和诱惑面前,一些干部谦虚谨慎的意识有所淡薄,骄傲自满的情绪有所抬头,追求享乐的风气有所滋生,和人民群众一起吃苦、一同奋斗的意志有所削弱。“四风”之弊,犹如“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如果对作风问题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则会积小成大,最终积重难返。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就是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对思想作风和行为做一番仔细检查,发现问题早吃药、早治病、早治愈,革除“四风”之害,夯实作风之基,党员干部的身体才会通泰,党的组织肌体才能强健。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关系成败。有了赶考心态,就拥有了自我警示的意识、自我反省的本领、自我提升的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起步的关键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还会面临很多未知的困难和风险。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考验我们的决心,更检验我们的能力。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我们就能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中汲取丰富养分,凝聚全党全社会智慧力量,获得攻坚克难的磅礴之力,打赢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诗的评论 评论的诗 第8篇

《与诗邂逅的早晨——读莫非的〈燃烧天堂〉》写道:“诗一开头,作者以故作平淡的写实笔触叙说:‘早晨,我在巷子口看到你、曾经让我挂念的孤影,表面读来似乎是一种不期然而遇的口吻,然而背后蕴藏的却是一份日日‘苦寻的澎湃深切之情。”在这里,诗人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她穿透表面,探幽抉微,发现作者文字背后隐藏的日日苦寻的澎湃深切之情。由此可见诗人较一般读者是别具慧眼。而我们读者,凭借着这样的诗评,也就可以对诗歌感觉得更多,理会得更深。

平凡之作,人云亦云。高明之作,匠心独运。感觉敏锐的诗评家,能发现创作者的独特之处,琹川就是这样的诗评家。她在《我在深沉的呼吸里——读屠岸的〈呼吸〉》一文中指出:

一般人常旁观地看待呼吸,而作者却以第一人称“我”的立场来写呼吸,我就是呼吸,呼吸就是我,化被动为主动,这是很特别的一种经验与观察角度。

美就是发现。屠岸的独特之处,被琹川的慧眼发现了。她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她是一个高明的诗评家。

琹川的诗评运用了多种批评方法。在《诗的沙滩上珍贵的宝石——读林焕彰的〈我在风里〉》一文中,她指出:“诗人诚诚恳恳的努力生活与写诗,因此能有如此浑然天成的神来之笔,我以为应来自于他谦敬朴直的性情,亦即美好的‘诗质。”这里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方法。论周梦蝶时引诗印诗的互注法,亦属传统的评诗方法。对于西方的批评方法,琹川也运用娴熟。她在论阳荷的《落叶》时,把英国女诗人克利斯丁娜的《挽歌》拿来做比较,指出《落叶》与《挽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克利斯丁娜可以“出生入死”潇洒来去,对于深情如阳荷者却必须陷入“我执”情感泥沼。在评论叶慈的《当你年老时》一诗时,诗人又把其模仿对象法国诗人龙萨拿来比较。指出两人处境虽有相似之处,只是龙萨的口气显得高傲自负,仿作的叶慈则委婉深情、真挚高雅,流露出淡淡的哀伤。再如将罗思容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作比较,将蓉子与利玉芳以及淡莹作比较,都表明琹川对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于西欧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能够运用自如。

傅东华翻译的硫威松《近世文学批评》一书,介绍了德国人刻耳文学评论应有艺术性的观点:“我相信唯有那种本身便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批评才有价值。”就是说评论文字不能写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而是应该写得充满情感,生动形象。我国诗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了以诗歌形式评论诗歌的先河。自此以降,一千多年来,把诗歌评论写得情感横溢、形象鲜明的,大有人在。琹川也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的诗评家。

琹川是位诗人,她把诗意贯注进诗评中,使她的诗评几乎成了散文诗。

先看标题。从第一篇《与诗邂逅的早晨》开始,到最后一篇《在岁月的雪笺上笔歌墨舞》结束,这31篇诗评的标题都充满了诗的情趣。像《化作新泥还护花》《缘起缘灭皆是情》,这不就是七言诗中的句子吗?这样的标题曲折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观感,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再看正文。请看《青春的岛屿爱的乡愁——读郑愁予〈小小的岛〉》的首段:

所有的青春都在树梢点燃,化成一支支红艳的蝴蝶飞向青天;所有的梦想都藏在吉他的流浪里,天涯海角总有浪漫的音符相随;而所有的爱情都在双轮车篮里美丽着,一朵朵纯真的野菊迎风,沿着河畔的小路迤逦成一首清新的小诗。

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象,和谐的音节,读来琅琅上口,这不是散文诗么?还有《飞越时代风雨的缪斯——读郑玲的〈风暴蝴蝶〉》首段的排比,不规则的对句,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不也像散文诗么?最后,我们来欣赏《缘起缘灭皆是情——读涂静怡〈季节的叹息〉》一文的首段:

如果生命的旅程是一条长河,潺潺的水声中,看云聚云散,花开花谢,四季的风掀起了波浪,又消失无踪,这人生的际会啊!缘起缘灭,终究是无常。当热情燃尽,灿烂的笑语渐远,顿时来到了一片起风的秋林,踽踽独行 前尘往事缤纷如落叶,心野一片荒凉,眼下只余一声深深的叹息,自萧瑟的大地幽幽地升起——

除了形象生动、音调铿锵外,琹川对评论对象充满感情,她把自己的人格和性情揉进了文字中。那淡淡的忧伤,那深深的叹息,不是强烈地感染了我们吗?把这样的文字称为散文诗,又有什么不恰当的呢?!

综上所述,我得出结论,琹川的《诗在旅途中》可称之为:“诗的评论,评论的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外国评论】相关文章:

电视评论与图像评论分析论文04-13

评论写作05-20

电影评论05-26

在线评论06-20

诗歌评论07-16

报纸评论08-11

国际评论08-27

评论专题09-16

话剧评论07-31

评论有用性06-01

上一篇:高中优秀作文:因梦想而改变,为梦想而奋斗下一篇:正反典型教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