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教育理念范文

2024-07-11

无痕教育理念范文(精选11篇)

无痕教育理念 第1篇

教育无痕

——读《叩问课堂》有感

王占梅

新学期伊始,我又接任了新初一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过去三年的成败经验,我对新工作充满了期待,对新的工作机遇很是珍惜。但事与愿违,我激进的工作和勤奋的付出并没有换回应有的回报(自己所期望的成绩),也因此我陷入了茫然的工作状态,内心更加焦急,有时自我感觉精神进入了崩溃的边缘。这一天,我翻开《叩问课堂》,在书中寻找解救自己的方法。

教育远不只是教育科学的问题,还存在着大量的管理与利益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直接在课堂中表现出来,但它却潜伏在课堂教学之中。

读完这段话,我明白了开学一段时间内,我就陷入了管理和利益的巨大圈套中。表面看来班级管理很到位,学生的习惯养成也获得斐然的效果。但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部,没有与学生建立起正常的师生关系。究其本质而言,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利益第一的关系,是以名利为前提的。具体的来说就是,我在班级管理的每一项措施和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都要取得非凡的成绩;在教学中的每一个设计都是精心的,但都是在想获得一语中的,百发百中的效果。这样的做法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有很多甚至是带有拔高性质的。

而对于刚刚入学的初一新生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并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情感破裂,导致一系列本应该顺畅进行的工作,中途终止,受到很大的阻力,原本对学生的那种善意的关心和责任心变成了对学生变向体罚和情感、身心的摧残。

此时,我不得不反思我的教育,我总要做到雁过拔毛、鸟过留声、学生留痕。但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无痕的。所以摒弃教育中与教书育人无关的功利之心、名誉之争,静下心来潜心研读支撑课堂教学的内在机制,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情感支出,在无声无息中完成教育的神圣使命。

无痕教育理念 第2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内容摘要】学习语文要“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假恶丑的影响,而这些熏陶感染、浸润影响又往往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文本情景的感悟,对文本具体人物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剖析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在无痕之中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

【关键词】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如同欣赏音乐一样,我们阅读文章时,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被它感染。新课程强调“文道结合”,对“文”与“道”赋予了新的内涵,学习语文要“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假恶丑的影响,而这些熏陶感染、浸润影响又往往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文本情景的感悟,对文本具体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剖析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

一、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要教师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如《一夜的工作》、《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金色的鱼钩》、《火烧圆明园》等。在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学生能更好的走进文本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在学生聆听教师对时代背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教育价值的资源,实施德育教育。1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针对该文的时代背景做了介绍。学生在了解了文本的时代背景后,在教师富有感染的语言的影响下,就更容易走进文本。同时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二、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要注意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让没有去过桂林,没有游历过秀丽的桂林山水的学生,入情入境,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丽与动人。因此,学生未入文而先生情,油然而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之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品词品句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性,而且文本的字里行间中都蕴含着思想教育的因素。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品味,那么在这个习得的过程中,学生就容易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能力上得到提高,在思想上得到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窃读记》时,教师让学生重点品读文中作者迫不及待地读书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在品与读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感受到作者对书的如饥似渴,对读书的热爱。同时学生在思想上也会受到熏陶,产生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四、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许多描写人物的课文。课文中人物形象丰满,往往能给人以道德上的感染,思想上的启迪。这类文章一般是选取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介绍,语言中流露着对所介绍人物的崇敬和爱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高尚的品质,从而产生敬仰之情,感染自身。《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读悟结合的教学方式,抓住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个教学点,依托文章内容和语言去朗读、感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了人物整个活动的过程,体会了细节,五壮士的形象逐渐在学生的心目中高大起来,充分感受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从而学生得到情的感染,并产生自我的情感。

五、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认真朗读课文,才能原汁原味地吸取精华,真正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人文素质、文化品味。在朗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在教学时,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的朗读,这样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描述了作者家乡美丽秀丽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唱和,色彩清新而明丽。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的插图、音乐,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作者家乡美丽的景色跃然于学生的眼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更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使简单的文字变成了动听的歌曲、连绵美丽的画卷、祖国壮美的河山、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六、语言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施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语言能力以及形成和完善独立人格。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

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巩固知识和情感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不仅学生的语言素养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文本中所感染到的道德情操将得到升华。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这个“鱼”指的是什么?

生:金钱。

生:权利。

生:好处。

师:联系你的生活想一想“鱼”指的是什么?

生:没人知道分数判错,能多得几分。

生:没人发现,就闯红灯。

师:遇到这些事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生:主动找老师改回分数。

生: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

师:这个故事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相信一定也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请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文中的“我”或父亲说几句话,或写几句话送给你的同学、朋友。

通过读书、语言实践与交流,同学们明白了要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要有道德实践的勇气,此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际来思考诱人的“鱼”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就能将教书与育人结合了起来让学生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的优秀作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无痕 精彩无痕 第3篇

片段一:一位老师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出示了“35-9”这道题,有一位同学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35-9=34。很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于是老师问学生:“这个结果对吗?”学生哈哈大笑,齐声答道:“错!”老师马上将这个答案从黑板上擦掉,这个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了。然后,老师就叫其他学生作答。

片段二:同样对于出现35-9=34这样的结果,另外一个老师却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

生:“因为个位5-9不够减,所以用9-5=4,再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就是44。”

同学们听了又一次哄堂大笑:9是减数,怎么能用9-5呢?这位同学红着脸,深深地埋下了头。

师:(示意学生不要笑。)“你观察很仔细,发现了个位5-9不够减了,那么不够减,差几?怎么办呢?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生1:“个位5不够减9,就向十位借,15-9=6,20+6=26。”

生2:“可以先算30-9=21,再算21+5=26。”

生3:“可以先算10-9=1,再算1+25=26。”

……

这时,生4突然质疑:“我想刚才用9-5=4也是可以的,因为5比9少4,所以再从30里去掉4就得到26。”

师:“多么独特的方法!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4:“是×××给我的启发。”

师:“那我们是不是还要感谢×××呢?”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先前的羞愧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也聪明了许多。

[案例解读]

小学生受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所限,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老师通常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处置不当还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自觉将之生成教育的资源。上述两个案例,在不同的课堂,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出现了同样的错误。面对同样的错误,两位老师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师任意将错误的结果擦掉,实际上擦掉的不止是一个结果,还有学生的尊严;而案例二中的老师与学生就错误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将错误作为师生智慧对话的资源,课堂将多一份精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教育无痕、精彩有痕呢?我的思考如下:

一、让自尊在追问中得到呵护

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蹲下身子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老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这里尤为重要的是,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冷落,如果老师稍加挖掘,或许在这些表面上“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背后,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创造火苗。所以有人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实际表现,不管是多么的正确或多么的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老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又正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认知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时,我们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作为重新确定教学起点的依据。如果老师强制粗暴干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

成功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教育无痕需要宽容尊重,更需要以身示教。无痕的教育有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没有夸夸其谈,没有训斥责备,只有触动情感、潜移默化、快乐成长。

二、让错误在互动中得到生成

课堂因错误而显得更加灵动与精彩,这样的错误往往是不可预约的。教学如同历险,没有意外、惊奇和生成,教学就缺少了生机和魅力。而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将可能出现的错误人为地控制或避免掉。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老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二的老师是一位极具教育智慧的指导者,她没有轻易地否定学生出现的错误,而是将错误生成一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给予了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展示思路,从“错误”的思路中挖掘合理成分,并加以正确引导,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尤其是与最后一位学生互动生成的对话,更是将课堂演绎得淋漓尽致:“多么独特的方法!你是怎么想到的?”“是×××给我的启发。”那我们是不是还要感谢×××呢?”学生和老师在多边互动与对话中,来自教室不同方向的声音汇成了一首思想“交响曲”,思维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从根本上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和体验,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

无痕教育理念 第4篇

一、不知不觉中点燃兴趣,开启学习之旅

数学无痕教育的课堂,学生进人学习状态更加自然,往往不由自主地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开启了一段美妙的数学学习之旅。

[案例]四年级(下)“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用扑克牌玩过24点游戏吗?教师在1-10这10张纸牌中随机选取4张,看谁最先算出24点。(出示四张扑克牌:2,2,8,8)

生答:……

(师再用白板笔拖出四张:2,3,5,A)

生:奇怪,没有看见1呀?

师:这里的字母A就表示1。在扑克牌中,人们用特定的字母来表示数。而在数学中,也有很多时候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通过这样的游戏,不知不觉中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定的字母表示数),不知不觉中生发了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渴望。

二、不露痕迹中引发思考,激活创造性思维

无痕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巧妙地利用直观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的东西,在不露痕迹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美丽的、是简单的、是鲜活的、是富有情趣的。

[案例]六年级(上)“分数乘整数”教学片断。

师:(出示图片)这里“×3或3×”应该怎样计算呢?把你思考的过程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写一写,实在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在老师提供的图上涂色。

创造性思维1:以加法算乘法。

生:“3×”可以写成3个相加的和……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所以积的分子9实际是由分子3直接乘整数3得来的。

师:在计算时,借助加法来想的过程就是同学们的创造性成果啊,很棒!

创造性思维2:画图法。

生:现在有3个就是要涂3个3份,一共9份。

师:用画图的方法也能很清楚地得到答案。

有时教育也无痕 第5篇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学生没有擦黑板。对此,我们一般叫学生擦掉后再上课,可是有的教师别出心裁,采取了下面两种做法。

一、不问清理由,径自在黑板的空隙处继续写新内容,甚至在原来的内容上写,故意导致板书错乱,使学生难以辨认,以此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

二、有的教师则不让学生擦,而是说,是哪个粗心的同学忘了擦?还是要考验考验我?给我劳动锻炼的机会?今天我就代劳了。然后老师亲自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

两位教师的目的都达到了,但是两种做法后果一样吗?也许读者和笔者一样,对第二位教师不露痕迹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式赞不绝口。这正是每一位师者所追求的。那么,运用“无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教师要隐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意图,这是实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无痕”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真谛。第二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未暴露自己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意图,而是用轻松的语言和自然的行动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因此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很好。而第一位老师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方式建立在对学生的惩罚之上,没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看待学生,虽达到了目的,但往往不被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所接受。

其次,身教是实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无痕”的主要方式。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求学生尊重别人,试问自己能做到吗?采取做法二的教师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以乐观的情绪并配以积极的行动,一下子就让学生受到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相信当这位教师上课的时候,学生都会心甘情愿地争着去擦黑板。

第三,于“小事”中渗透,是实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无痕”的有效途径。

通过“小事”和“小节”渗透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往往是最富影响力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而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又常常是最能入脑入心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采取做法二的教师抓住了教学中的一件“小事”,不露声色地向学生渗透了“奉献”、“要有责任心”等思想就是佐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在进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过程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

“无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既是一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

尊重差异教育无痕 第6篇

(上海市南汇区荡湾幼儿园 陈兆婷)

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对于没有达标的孩子采取了个别化的指导。但是,这么做真的有必要吗?我们该拿什么来衡量孩子的发展水平?那一系列由我们成人制定的指标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吗?

如这位教师所言,每个孩子的能力发展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所谓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给予他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试想:当别的孩子都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时,这些受到老师“特别照顾”的孩子将作何感想。这样的情景或许已经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我是个差学生,而学习是个沉重的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面对孩子间的差异,我们应持一种理解的态度,并寓教育于无痕之处。这就是教育者的宽容和智慧。针对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在平时的幼儿园活动中,看似不经意地请这几位孩子来和自己一起玩拍球,或者请他们来一场比赛。如此,在帮助孩子练习拍球之余,也给了他们拍球的热情和动力。

话题讨论:是否受到了“不公”待遇

相关讨论:

“公”与“不公”两面看(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焦晓玲)

让学生说服父母(福建省三明市三钢第一幼儿园 陈建芳)

有好心更要有好方法(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幼儿园 安平)

尊重差异教育无痕(上海市南汇区荡湾幼儿园 陈兆婷)

家园合作提高幼儿体能(北京市东城区华丰幼儿园 钱铮)

心手相牵教育无痕 第7篇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将学生的好与坏归根究底于教师身上,那肯定是一种偏面的想法。评价一个教师用“会教”与“不会教”作为评价标准,那肯定是一种主观的说法。作为教师,“教”,肯定都会教,这是教师最基本的岗位技能,但“怎样教”,却是每个教师各显神通的本领了。我个人认为,以幼儿个性发展为基础,因材施教,教育于无痕之中,是教师的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也就是这样的一番境界;教育宛如纷纷扬扬潇洒的冬雪,好像丝丝缕缕的春雨,悄悄地融进了地里,滋润着禾苗。孩子就好似雨露滋润的禾苗,在慢慢地茁壮成长。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教育无痕更有声,犹如春雨来滋润。

作为教师,如能领悟教育真谛、谙悉教育奥妙、享用教育智慧,纯洁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升自己的教育品味,优化自己的教育成效,那你一定会成为会教的好老师。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呢?

一、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

建构游戏过后,教室地面上有很多凌乱的积木,老师拿起塑料筐捡了起来,没有训斥,没有指责,没有命令,孩子们自动地加入老师的行动中,并主动在教室各个角落看一看找一找。无论天气有多冷、多热,她始终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孩子进园、欢送孩子离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教室门口的妙龄少女变成头发花白的长者。一个身影永远留在孩子们记忆深处。无声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也是最人文的教育。

二、教育无痕需要简单含蓄

孩子生病好一阵没有来园了,有一天兴冲冲地走进教室直奔老师那里,老师 看到了轻轻把他搂进怀里,摸摸他的头,微笑着点了一下头。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孩子幸福了好久。教师由衷地爱抚,充满爱意的目光,意味深长的一笑,都会在孩子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三、教育无痕需要宽容尊重

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面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我们要 以宽容之心待之,运用刘老师们的教育智慧和艺术去实施我们的教育行为。有一天中午,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排着队到寝室睡觉,突然从队伍中间传来一阵“咚咚咚”的声响,她听了不禁皱起了眉头,因为刚刚李老师在活动室已经强调了:在走廊里要安静。于是,让队伍停下来,并朝着发出声响的方向走去。“是谁弄出这么大的声响?”她有点生气。马上有孩子喊:“老师,是欢欢!”李老师把视线转到了欢欢身上,他的表情有点无辜。李老师刚要张嘴批评涛涛,突然想到:欢欢小朋友虽然平时调皮淘气,但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孩子,脑子里有很多独特的想法,为什么不先问问情况,给孩子一个说话解释的机会呢?于是,她换了口气:“欢欢,刚才是怎么回事?”“老师,刘老师敲墙是想试试这个墙是不是空心的?”哦!原来幼儿园走廊两侧的墙壁装上了木板,涂上了油漆,与别的地方不一样,涛涛想通过敲打来辨别空心实心。李老师又问:“那你发现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呢?”“老师,听声音是空心的!”欢欢的表情很自豪。“你还真聪明,知道用敲打听声来辨别空心实心,不过敲的时候一定要轻一点,可别把木板敲碎了!”

有时孩子所做的事并不是在调皮捣乱,而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和原因在里面。如果老师处理地太武断,可能会使孩子不再敢去想去做去尝试,有时连说出自己的想法都不敢了。所以,看似只给了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实则却给了孩子尊重与宽容。

四、教育无痕需要平和的氛围

教育无痕需要教师退出舞台主角地位。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 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孩子一同探索。

在开展“我们身边的科学”主题活动中,刘老师组织幼儿开展了物体溶于水的系列活动。刘老师先让孩子们提前回家搜集能溶于水的物品,在家长们积极配合下,孩子们带回了许多物品,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活动时,首先让孩子交流自己带的溶于水的物品,孩子们兴高采烈,争相恐后的说:“老师我带了果珍和白糖。”“我带了蜂蜜和奶茶。”„„在孩子们的相互交流谈话中,刘老师发现孩子们对物体溶解有一定的认识,于是进一步对孩子提

出疑问:“你们知道物体的溶解速度与什么有关吗?”平时聪明伶俐的李林抢着说:“老师,物体越大溶解的越慢,物体越小溶解的越快。”方怡洁也着急的说:“老师,妈妈在家给我吃药时,用热水药溶解的快。”借此机会,刘老师拿出为孩子们准备的实验用品、用具说:"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用自己带的物品,做杯喜欢喝的饮料好吗?但是,做完饮料后,要告诉老师物体溶解的速度与什么有关系?”孩子们很快投入到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共同分享,一会就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饮料。看着孩子们喝着自己配制的饮料,刘老师心里无比快乐。在此次实验活动中,作为教师,仅仅客串了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在活动中作为主引着,根据自己的想法去主动探索、研究。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能力,扩散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而且还使幼儿体验到共同分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五、教学教育无痕需要情趣化的引导

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孩子们亲历知识的生成与应用过程,获得知识的理解。同 时,在思维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育,可谓是教育无痕。创设一种巧妙的情景,让学习在孩子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主题活动“动物王国”,动物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从了解、认识动物升华到爱护、保护动物,与动物做好朋友,层层深入,教师和孩子一起收集了各种动物故事、书籍、图片。使幼儿从多个角度了解了很多动物的秘密。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们还注重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游戏氛围,引导幼儿运用看看、讲讲、做做、画画、唱唱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欢,并知道从小要关爱、保护小动物,在活动中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动物世界的神奇。在活动中教师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孩子表现与表达的欲望和需求,实现幼儿原有经验的再现、整合与提升。

教育贵在无痕 第8篇

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一条法律:凡年满14岁的孩子, 必须身体力行为父母分担家务, 诸如洗碗、擦地、剪草坪等。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 聪明的汤姆给妈妈写下了一份账单:汤姆帮妈妈到超级市场买食品, 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 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擦地板, 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汤姆写完后, 把纸条压在餐桌上, 便上床睡觉去了。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这张纸条后, 宽容地笑了笑, 随手在上面添了几行字, 放到汤姆的枕边。

醒来的汤姆, 看到了这样的一份账单:妈妈含辛茹苦地将汤姆怀了10个月, 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教汤姆走路、说话, 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每天为汤姆做好吃的食物, 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每个周末陪汤姆去儿童乐园, 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每天为汤姆祈祷, 希望他成为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 汤姆应付0美元。合计:0美元。这张纸条, 至今仍被汤姆珍藏着, 它告诉汤姆, 真正的爱是没法计量的。

瑞士哲学家艾米尔认为:“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故事中妈妈这种“无言”的教育方式, 不就是最恰当地引导吗?面对汤姆的不懂事, 妈妈没有直接对其指责和批评, 而是巧妙地“拐了个弯”, 让汤姆自己去感悟和反思。所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丝毫没有看见教育的痕迹, 但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 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我们在教育中何不也可以尝试着借用这一方法呢?

首先, 育人者要用宽容、真爱之心保护犯错的学生, 从内心唤醒其向善意识。面对犯错的学生, 保护他比惩罚他更为重要。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是非观念尚未成熟的时期, 其言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育人者切不可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而应该多采取宽容的做法, 但这里的宽容不是简单的纵容、更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在冷静、客观、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基础之上, 借助另一种无痕的呵护方式, 及时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向善意识和进取意识, 使学生既能认识到错误, 又能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其次, 育人者要善于隐蔽教育目的, 不留痕迹地对“迷途孩子”旅以援手。教育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事业, 教育也是一种隐形的、综合渗透思想甘露的艺术。每位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渴望获得老师肯定的心理需求。在班级工作中, 面对学生偶尔的轨道偏离, 作为老师切不可急于求成, 立竿见影地要求受教育者当面承认错误, 并保证改正错误, 这是不可取也是不现实的!而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 考虑学生的感受, 尝试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设计一些具体的情境, 让冲突与合作、矛盾与协调、批判与吸收并存, 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这样, 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需求、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 又能让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会彻底消除他们心中的戒备和敌对心理, 才能让思想的甘露渗进学生的心田, 使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再次, 育人者要肯于用自己的耐心适时给“反复孩子”递上一把重新折回安全地带的“梯子”。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 往往都是多年积累形成的, 有一定的顽固性, 因此对“问题孩子”的转化, 我们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要允许“反复, 反复, 再反复”。同时, 作为教师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在反复教育中不断进行跟踪教育, 要把他们出现错失的事件、时机作为培养其良好品格的契机和素材, 要让他们在事件中认识不足、改正不足, 进而在其内心深深烙下识错、认错、悔错、改错的烙印。.

教育有痕?教育无痕! 第9篇

黄老师上的是一篇王鼎钧的散文《那树》,她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及散文语言特点。这篇散文的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不容易把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章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黄老师巧妙设计了一场课堂审判,为那棵树该不该被判“死刑”而审判全班分为两类,一类为法官,一类为辩护律师,他们要从文中找依据为各自的论点作支撑。为维护那棵树的利益,“律师们”自然要找出那棵树对人类的荫庇之处;而为了判处那棵树的死刑,法官们也要竭尽全力从文中找出那棵树对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妨碍之处。在唇枪舌剑的辩论中,学生自然明白了那棵树的无私奉献以及人类的自私、冷酷,这时文章的主旨也呼之欲出。这场课堂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不着痕迹地让学生明白了文章的主旨,岂不妙哉?

易老师上的是一篇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节课上,易老师用一段课外文言文引入课文,接着带领学生整理归纳了这篇文章出现的文言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句子翻译等,然后易老师又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文章内容,最后易老师又补充了一篇课外文言文作为补充对比阅读。整节课课堂容量大,在易老师一环套一环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既获得了课内文言知识的积累,又得到了课外文言的滋养。在课堂上最高效地获得知识,有设计的痕迹又如何?

教育有痕乎?教育无痕乎?到底谁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听过两节公开课后,我再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不着痕迹与教师特意的设计构思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首先与教学内容的特点有关。就我个人看来,文学体裁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教学可以不必苛求知识点的灌输,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自然地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美好;而知识性非常强的现代文中的说明文、议论文以及文言文则适合由老师一步步引导,踏实掌握文体知识,毕竟考场上有些章法还是要遵循。另外,一种体裁的起始课知识的教授必然要多一些,所以老师的刻意讲解在所难免,而中途授课就可以忽略文体知识的再讲授,变得自然一些。新授课与复习课的特点也不一样,新授课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生动一些;而复习课目的在于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巩固把握,必须由教师引导方能达到目的,所以必须由教师掌握主动权,步步深入课堂教学。

其次与学生的特点有关,如果班级学生的整体基础好、领悟能力强,那么就比较容易实施行云流水式的教学,不着痕迹地达到教学目的;而如果班级学生总体基础较差、领悟能力弱,那还得老师按部就班按照自己的预设教学,否则一节课下来,学生非但不能领悟老师的教学意图,反倒会因为有些热闹的活动而走神。

再次与老师的个人风格有关,有的老师个性洒脱自然,胸中藏有万壑,那上课时的随性自然就是其喜好;有的老师踏实严谨、稳重含蓄,基本功过硬,那课堂上按部就班的授课也必然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德育无痕 教育有痕 第10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

可见,德育追求的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它淡化了说教、灌输的痕迹,人不是在“被教育”中成长,更不是在“被改造”中进步。道德观念是在自觉自愿中接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在亲身体验中产生,道德行为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这是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追求的目标。

怎样才能达到“德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呢?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率先垂范,不令而行。

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常常是前面刚刚清扫的一尘不染的校园,过了一个班空或饭空,转眼间又会在某个显眼的地方出现几片小“白点”,……校德育处也想了很多办法,如派小小监督岗、给捡纸学生所在班级加分、抓到乱扔纸屑者的班级扣分等,但都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其实很多道理在升国旗仪式时讲了无数遍,可学生们仍然“明知故犯”。试想,教师作为“首席”如果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作好表率作用,以身立教,主动捡起地上的“白点”,这样做无形中就给学生产生了影响,其道德行为也许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这种影响往往是觉察不到的,但会在学生身上永远留下无形的痕迹。反之,如果教师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其感召力已经消失,“苦口婆心的说教”将会变得“苍白无力”,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切记,身教的影响力远比空洞的说教大得多。

二、营造氛围,促成内化。

德育无痕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道德需求、道德情感、道德体验,以践行促养成,以体验促内化,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在德育工作的氛围营造上,一要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实现校园整体环境的绿化、美化、人文化,“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也要彰显班级文化的特色,营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使师生置身于其中就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建设高尚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清明节祭扫活动、端午节主题班会、“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歌咏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元旦美展等,以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制作手抄报、举办黑板报评比、评选“文明小标兵”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当诚信少年”、“做诚信作业”、“创诚信校园”等形式,开展“诚信”主题征文和承诺宣誓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为切入点,通过写感恩书信、制作亲情卡片、奉献爱心等形式,大力开展感恩实践活动;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举办法制讲座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在践行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

升了道德意识,在一次次活生生的体验中,道德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

三、完善网络,形成合力。

良好德育效果的取得,离不开社会、家庭的支持。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德育实效。一是结合教育局开展的“千名教师访万户,师生情谊传万家”活动,通过家访、信访、电访等途径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卡,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密切家校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健全校外德育队伍和德育基地,充分发掘社会德育资源的育人功能,引社会活水进校门,进社会课堂搞德育,变德育的“小、死、空”为“大、活、实”,变学校小德育为社会大德育,让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德育不是从外而内的灌输,而是从内而外的启发,是一种渗透、一种熏陶,只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情、亲身的体验才能真

追求无痕的教育作文 第11篇

为了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各中小学都实行了星期一升国旗制度。在仪式上,校长或其他领导均会在国旗下讲话。由于目的不明、情况不清、仓促上阵,因此套话连篇,浮光掠影,隔鞋搔痒,达不到教育学生说真话做真人的目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大家都这么说,大家都这么做,没有人说它好,也没有人说它不好,反正,没有人捅破这一张薄薄的纸。

最成功的教育应是无痕迹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

先说一人故事吧: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当他意外地与他的军队脱离时,一群俄国哥萨克人盯上他,开始在弯曲的小街上追逐他。拿破仑开始逃命,并潜入偏僻巷中的一家小毛皮商人家。

毛皮商说:“快点,藏在角落的那堆毛皮底下!”然后,他用很多张毛皮盖住拿破仑。

俄国哥萨克人不顾毛皮商人的抗议,他们把他的店给拆了,想找到拿破仑。他们将剑刺入毛皮内,但是没有发现他。不久,他们放弃并离开了,过一会儿,当拿破仑的贴身侍卫来到门口时,拿破仑毫发无损地从毛皮下爬出来。毛皮商向拿破仑胆怯地说:“原谅我对一个伟大问这个问题:不知您最后一刻,有什么样的感觉?”

拿破仑站稳身子,愤怒地向毛皮商人说:“人竟然对拿破仑皇帝问这样的问题?警卫,将这个不知轻重的人带出去,蒙出眼睛,处决他。我将亲自发布枪决命令。”

警卫捉住那可怜的毛皮商人,拖到外面,他的双脚不由自主地颤抖着,然后,他听拿破仑清清喉咙,慢慢地喊:“预备……瞄准……”在那一刻,一股难以形容的感觉自他身上奔泻而出。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寂静之后,毛皮商人听到脚步声靠近他,他的眼罩被解了下来。他看见拿破仑深深地看着自己的眼睛,似乎想看穿他灵魂的每一个角落。然后拿破仑轻柔地说:“现在你知道这个答案了。”

商人所需要答案,拿破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让他亲身体验了。拿破仑不但是个伟大的军事家,还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赞扬或夸奖是必要的,就像车轮运转需要润滑油一样。

在教育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把批语蕴含在眼神、表情乃至含义隽永的故事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温和的教育气氛,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像加了润滑油的车轮一样运转起来,思考起来。“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学生能进行这样的自我教育时,教育的效果也就最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我找到了《小学生行为规范二十条》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利用每天升旗之后的一分钟时间,面对全校师生,以校园内外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例,用规范、优美、鲜明的语言,告诉每位学生,让他们自己思索出办法,思索出是非,继而进行自我教育。

一分钟演讲的内容大体可分三大类:对先进人物、先进集体、行事例、的褒奖、表扬;对后进人物、后进集体的鼓励和鞭策;对身边的日常小事进行剖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无痕教育理念】相关文章:

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育04-23

主体教育理念05-08

理念信念教育05-28

阳光教育理念06-16

教育公平理念07-16

教育理念形成08-06

教育本质理念08-18

魏书生教育理念05-04

启发潜能教育理念07-25

舞蹈教学教育理念08-02

上一篇:讲道德有品行党课心得体会下一篇:学生调查报告英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