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灵动的课堂

2024-08-18

打造灵动的课堂(精选8篇)

打造灵动的课堂 第1篇

捕捉精彩的生成 演绎灵动的课堂

宁津县宁津镇一中 刘彦卿

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课堂上应创造出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在当前新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式下,作为中学语文一线教师,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敢于冲破课本、教参的束缚,敢于打破阻碍学生发展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捕捉精彩的动态生成,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的很多教育同行已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剖析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因而教学过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授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变化的情况善于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种各样信息,及时地将学生现实学习状态中的困惑、疑问和需要整合形成新的教学生长点,推进教学进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二、在实践中构建动态课堂

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会出现新情景、新问题、新方法、新过程,新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生命活动,更是促成课堂生成的关键。如何将二者结合,构建愉快的动态课堂呢?我将从亲身经历的课堂实践中略作探讨。

(一)以大多数同学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发展动态课堂 案例:《行道树》百川汇海的教学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理历程。教学预设: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

实际教学过程:

1、初读之后,谈整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的树”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我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迎接朝阳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

2、随后,教师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的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分析。

3、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最终得出结论:

行道树:忧愁 痛苦 深沉(形象)快乐 无私奉献 神圣(人生哲理)

这堂课有些百川汇海的感觉,自然而又流畅,一气呵成,连教者自己也没料到会这 进行下去,而这种始料未及就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特征。

(二)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课堂的重新生成

案例:《感受亲情》教学过程中的哭泣

教学预设:这是一堂综合性学习课。收集整理有关材料——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亲情感受——演唱亲情歌曲——写作亲情祝语。

实际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我播放了一首韩红的《天亮了》,在余音袅袅之时,我打开多媒体文档,意在作好上课准备。此时有一位同学指着那篇《我的疯子娘》对老师说,让我们看看!老师只好将这篇文章定格到屏幕上,看文章的同学越来越多,越来越静,当看到结尾“我的疯子娘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落到山崖”时,班上已经传出了哭泣声音。一切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

2、没有上课形式,没有导入,老师在一片啜泣声中,娓娓地讲起了一位母亲为了阻止别人给自己读书的儿子制造麻烦想服毒自尽,以死抗争的故事。在老师的闪闪泪光中,老师说,这个人就是我!全班再次响起哭泣!老师说,有时候,我们不能也不敢说出自己对亲人的感激,其实我们多么想把它表达出来!同学们,让我们来说说我们多年来想说的那一句话,好吗?

3、接下来,有5位同学声泪俱下的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有讲父亲遭遇车祸的,有讲母亲与父亲离异的,有讲亲人关爱自己体贴入微的---全班大多数同学在一片哭泣声中度过了这节课。

我不认为感受亲情还需要讲别的什么道理,至少在这节课上,这个看文章的偶发事件,成了整堂课的引子,我没有刻意去按照预设来进行,而是顺应了这个偶发事件。

三、营造动态氛围,构建动态课堂

(一)营造和谐 “生态环境”,使学生敢“动”。

赞科夫曾明确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扬弃“师道尊严”旧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新观念。首先,教师要舍得感情投资。

讲《夸父逐日》一课时,当提问:你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这件事?有学生认为夸父的行为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我不但没有断然否定他的看法,而且表扬他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举动,然后启发学生从“神话故事”这一角度认识“夸父逐日”的积极意义所在,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理解了神话的特点。教学《口技》一文时,一学生把“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股”解释为“屁股”,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全班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是、或、去、亡、博士”等词,并风趣地说:“读古文要注意一些古今异义词,若今后哪位同学再把古文中的‘股’解释为‘屁股’,我可要打你的屁股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知识。

(二)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乐“动”。(1)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心动”。

笔者认为,让学生“心动”的关键是设计好导语。因为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

序”,犹如一把锤,敲得恰当,敲到了点子上,就等于敲开了学生了心扉,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

学习《散步》时,我播放了与课文内容吻合的流行歌曲《白发亲娘》,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中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爱,感悟做母亲的艰辛及晚辈孝敬父母的责任。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剪辑了《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入题,让学生快速感受其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沉着冷静面对死亡的尊严,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酝酿学生的感情。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脑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采用的探究方式有:

①设置主问题探究。如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②抓住写法探究。如上《安塞腰鼓》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每写完一个方面,作者就要写“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有四次出现,不是重复吗?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黄河颂》中“啊,黄河”的句子,使学生加深对“间隔反复”这一修辞的理解。

③利用“空白”探究。如教学《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下课时对同学们说的“我——我——”时,让学生添加先生此时想说的话,既体会到文章“空白”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美感,又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之情。

(3)读写结合,使学生“手动”。

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扩展和升华,语文教学若能将“读”“写”结合,想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通过“收集与摘抄”,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如:学习《理想》《人生寓言》《春》《看云识天气》、《咏雪》等课文时,分别指导学生摘抄“理想名言”、“如何对待厄运名言”、“绘春美文名句”、“天气谚语”、“写雪名句”、等。二是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后,让学生自制书签,写上一段“感激、歌颂母(父)爱”的话后送给家长。学了《丑小鸭》后,让学生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则短文(丑小鸭与我 我爱丑小鸭 我也是丑小鸭 丑小鸭给我的启示)(4)重视朗读与说话训练,使学生“口动”。

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 3 体意识,强调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探索、创造和积累,这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讲《黄河颂》时,在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歌曲《黄河颂〉》后,重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歌词层次与内容,体味“奔”、“掀”、“劈”等动词的妙用,体味比喻、反复等修辞的效果,体味词中蕴涵的爱国情意,感悟歌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动”。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得好:“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对初中学生的学法指导,我着重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常规训练。与小学相比,初中语文在教材深度与广度、教时安排、学习要求上大相径庭,若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语文素养。因此,狠抓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不无裨益。通过学习《语文常规》、指导典型课文、实施《语文学习新方法》等有效措施,使学生明确并逐步养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好习惯。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语文知识看似繁杂,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套路,将终身受益。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我以“不必说„„”一段为“麻雀”进行“解剖”,与学生一起归纳出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如精选景物、安排顺序、抓住特点、具体生动、融情于景等。

其实,课堂上的许多情况,如小动作,小主意,一个手势,一句错话,一个玩笑,一次意外都有可能促成新的课堂结构形式的产生,利用好这些支点,撬起动态课堂的构建,是非常具有意义和挑战性的。王玺玉老师曾在k12教育教学论坛上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而‘跳出来’就是要收集丰富的、有趣味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素材。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运动、变化、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也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方法。传统的、相对静止的课堂教学,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它因循守旧,机械单一,容易使语文教学陷入一种僵化的状态。关注语文教学的动态,关注语文课堂的变化,使学生“活”起来,让课堂“美”起来,就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使语文课堂教学时刻跳跃着创新的火花!

打造灵动的课堂 第2篇

构筑灵动课堂

225241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中心小学 张晓慧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 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何为“教学细节”呢?“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表现。它看似平常,却蕴涵智慧;它看似简单,却孕育深刻。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从关注教学细节开始。

一、预设细节,预约精彩

文本是由细节构成的,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作为一种情境,“细节”是可以设计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或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往往通过营造某种情境,来设计某些细节而预约精彩生成。

1、切准文本脉搏处:

让我们到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观摩会”上执教的《二泉映月》里去感受预设细节之精妙。课一开始,王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无锡惠山上的“二泉映月”这处风景的文字。待学生把相关内容一一寻到之后,王老师又把这些词语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它们来了个“集体亮相”: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以上词语居屏幕一侧,背景画面为:月光映照下的二泉)

这一组“闪亮登场”的词语群,诗情地展现了“二泉”的意境,也精准地切准了文本“脉搏”。当然,也是王老师事先潜心提炼并精心预设的结果。之后,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四组共八个词,在读中让学生深入体会“二泉映月”这处风景名胜的优美韵致。而读着读着,学生渐渐感受到这不只是八个词,而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动人的画。”

2、聚焦情感喷薄点: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纹丝不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让学生挺直身子,坐在椅子上,屏住呼吸,一动也不能动。一秒钟,两秒钟,五秒钟„„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许多同学开始还很稀奇,渐渐的,叫累的同学越来越多,五分钟过去了,能坚持纹丝不动的人几乎没有。这时,老师说:“就这样,从天还没亮,到中午,到下午,到黄昏,甚至在烈火烧身时,邱少云就这样趴在地上,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想想邱少云说说感受。此时,无须教师再多言,学生谈得深刻,读得入情。这样一个特殊的情景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聚焦情感喷薄点,精心预设的一个教学细节。有了这样一个细节,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智慧。

二、关注细节,呵护精彩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上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那别样的思维,要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只有当这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彰显一个流动的“过程”,才能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才能达到预设与生成,师生平等对话的和谐统一。

1、关注课堂的人文气息

曾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练笔,要求写一封给母亲的信。学生快速地完成了习作,接着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写的信读给大家听。第一位同学上来深情地朗读着他写的文章,可以判断学生写的是真情实感。朗读不到一半,他自己却因激动不由自主地抽噎起来,下面的同学看到他这个样子都偷偷地笑起来,老师站在一旁微笑地看着他。就这样,男孩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头拧到了一边,用了半分钟调整了情绪,接着哽咽地坚持着把文章继续读完,之后大家都给了他掌声。乍一看,似乎很正常,可是我们认真关注这个课堂细节的话,便发现教师对这个细节的处理有欠妥当。人的情绪是不可控制的,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方面要照顾到学生个人的情绪,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下面的同学正确对待这位学生。他读不下去,我们能不能不让他读了,同时,调动其他同学说:“是啊,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母爱啊,他的文章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母子亲情之中,谁能帮助他把这篇文章读完?”既能把教学继续下去,又体现出教师对那位同学的人文关爱,更引导了同学们也来关爱、帮助那位同学。如此一来,这节课肯定是一堂成功的课。

因此,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更应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关注细节,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

2、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无论是阅读也好,语言表达也好,都代表着学生个人的个性气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语文材料来自生活,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体验、体悟角度、评判标准,有差别地个性解读文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进行阅读的再创造,从而超越文本,生成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请看这个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啄木鸟和大树》时,有学生说:“大树拒绝啄木鸟给它治病,把啄木鸟赶跑了,这虽然不对,但啄木鸟也不应该到大树快枯死了,都不再去看望大树,应该再做做劝说工作。大树在病重时,也许会认识到自己不对,接受啄木鸟的治疗呢!”这个意见很有道理,教师便抓住这个可贵的教学契机说:“是啊,原来的故事中是有啄木鸟又一次上门劝说的,可是因为故事太长,没有编进去,现在我们来当小编辑,把这部分编进去,怎么样?”学生兴致勃勃地续编了啄木鸟二劝大树、三劝大树的故事。在这种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捕捉细节,生成精彩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生命”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课堂就将成为人间最美好的诗歌。

1、巧用“误点”:

有一位老师教学《赤壁之战》时,学生把“船帆”读成了“帆船”,于是教师便抓住了一个即时发生的教学契机──指名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帆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出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使来„„

生: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生:我想“船帆”与“帆船”侧重点不同。“船帆”侧重于“帆”,“帆船”侧重于船。生:兵士看时一定是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船帆,而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船离得很近了。

生:可以这样设想: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有出现;忽然兵士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度太快了。

生:老师,我接在他后面加上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天时”──东南风。

生:老师,我想我绝不会把“船帆”读成“帆船”了。

生:我认为朗读这一自然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当“意外”出现时,教师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简单化处理,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抓住教育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教学因意外的细节捕捉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流程”。

2、点击“兴奋点”

一位老师在教学《五彩池》时,品读完第二小节,播放图片和录象让学生欣赏。

在一片惊叹声中,老师问学生:“假如你来到藏龙山,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迫不及待了,有的说,要拍一组最美的照片,带回来做永远的留念;有的说,要画一幅巨大的彩画,把鲜艳多彩的池水画下来;有的说要写一首诗歌,赞美五彩池;„„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最想做的就是脱下衣服,到五彩池里游泳。”教室里先是一阵哄堂大笑,接着,马上就是附和声声,学生一个个都兴奋极了,说自己也想去游泳。教师当时一怔,但很快就这样问到:面对这么绚丽多姿的景色,同学们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好多愿望只要你去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可‘游泳’这个愿望,有可能实现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再来发表意见,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

(学生认真看课文后,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五彩池小的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底。生:那有大的呀,“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到3米”,我们小孩是可以游的。生:对,再说水来自同一溪流,又清又干净,在这样的水里游泳一定是一种享受。为什么不能游?

生:不能游。水是干净,但这么奇丽的自然风光,如果有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脏了,不就破坏了美景了吗?

生:我也认为不能游。课文第三小节写着“池底生着许多石笋”,那去游泳太危险了呀。(最后一位学生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小节,探究五彩池变幻色彩的原因。)

在今天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合作讨论的自由表达、多种活动的即时变化、探究问题的难以预测,都不一定让教师运用确定的知识和预设的程序去主宰课堂,而是经常会发生一些我们老师意想不到的偏差。这偏差往往会因为“偏”而成为全体学生的“兴奋点”,点化引导得好就成为了难得的教学资源。

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 第3篇

一.注重课前教学准备, 精心预设

有效教学, 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 课堂活动才能更有序的进行, 即便出现课堂意外, 因为有所准备, 不至于手足无措。同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更需要精心预设, 带领学生享受语文知识盛宴。

第一、研读教材, 预设目标。教材是开展教学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材料, 但教师不能死守教材, 需要认真研读, 再灵活创造, 站在学生角度, 预设教学目标, 并思考通过哪些活动或环节才能有效实现目标。如小学语文《负荆请罪》一文, 是一篇历史小话剧, 关于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犯错后, 知错能改, 也会得到他人谅解与尊重。所以,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负荆请罪”内容, 明白这一成语的由来, 感受廉颇知错就改以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良好品质。为实现上述目标, 预设多样活动:自读课文, 疏通词句;感知课文, 梳理脉络;分角色朗读, 排演小话剧, 体验中加深理解。

第二、分析学情, 以学定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等, 灵活选取教学内容, 合理开发与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弹性预设教学过程, 给学生更充足的探索空间与时间。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 本文融合了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 “大自然”何来“文字”?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本身就可以吸引学生眼球。同时, 文章语言浅显易懂, 脉络清晰, 六年级的同学易于理解与把握。因此, 本课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同学们自主搜集资料、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而教师予以点拨, 补充相关内容, 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比如讨论探究:请当当大自然实践者, 交流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奇特的自然现象, 讲讲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看哪位同学能在交流中会有新发现。这样, 课前精心预设, 也给课堂动态生成预留空间。

二.灵活捕捉生成资源, 灵动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既是重要参与者, 也是学习的主体, 有着鲜明的特点, 会闪现出独特的想法, 并且是教师无法预设的, 这就给课堂增添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再者, 课堂的发展本身就有着复杂性, 是向未知挺进的, 途中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若能灵活应对, 也许这些“节外生枝”就能演变为美丽的风景, 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除了精心预设之外, 课堂生成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求, 为了学生的发展, 及时捕捉各种生成资源, 比如学生突然插嘴;学生的质疑提问等, 灵活调整预设, 不能一味赶进度而让生成性资源悄悄溜走, 失去机智生成机会。

如某次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教学汉字“吏”时,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并要求同学们注意其写法:“吏”字比“史”字多了一横……话音未落, 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窃窃私语声, 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 而是打住话语, 询问这些学生是否有什么事情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下?于是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有更好的方法来学习与识记“吏”。于是, 教师请那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方法, 该同学慢慢说道:在古代的时候, “吏”指当官的, 电视里, 那些官员头上不都是戴着一顶又长又大的帽子吗, 你看, 这帽子是不是像“吏”字上面的一横?其他学生也非常赞同这位学生的看法。于是, 教师对该同学进行表扬, 夸奖他是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学生, 并还急中生智, 根据这位同学的分析, 编写了一个简单的顺口溜, 帮助学生们巧妙记忆:“吏”是官, 一横是官帽, 你我要记牢。这样, 及时捕捉了课堂意外资源,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灵活活跃, 也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吏”的字形, 明白了它的词义, 卓有成效。同时, 也鼓励了学生要敢于发言, 敢于创造, 学做学习的主人。

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 第4篇

一.注重课前教学准备,精心预设

有效教学,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课堂活动才能更有序的进行,即便出现课堂意外,因为有所准备,不至于手足无措。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更需要精心预设,带领学生享受语文知识盛宴。

第一、研读教材,预设目标。教材是开展教学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材料,但教师不能死守教材,需要认真研读,再灵活创造,站在学生角度,预设教学目标,并思考通过哪些活动或环节才能有效实现目标。如小学语文《负荆请罪》一文,是一篇历史小话剧,关于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犯错后,知错能改,也会得到他人谅解与尊重。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负荆请罪”内容,明白这一成语的由来,感受廉颇知错就改以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良好品质。为实现上述目标,预设多样活动:自读课文,疏通词句;感知课文,梳理脉络;分角色朗读,排演小话剧,体验中加深理解。

第二、分析学情,以学定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等,灵活选取教学内容,合理开发与利用其它教学资源,优化选择教学方法,弹性预设教学过程,给学生更充足的探索空间与时间。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本文融合了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大自然”何来“文字”?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本身就可以吸引学生眼球。同时,文章语言浅显易懂,脉络清晰,六年级的同学易于理解与把握。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同学们自主搜集资料、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而教师予以点拨,补充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比如讨论探究:请当当大自然实践者,交流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奇特的自然现象,讲讲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看哪位同学能在交流中会有新发现。这样,课前精心预设,也给课堂动态生成预留空间。

二.灵活捕捉生成资源,灵动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重要参与者,也是学习的主体,有着鲜明的特点,会闪现出独特的想法,并且是教师无法预设的,这就给课堂增添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再者,课堂的发展本身就有着复杂性,是向未知挺进的,途中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若能灵活应对,也许这些“节外生枝”就能演变为美丽的风景,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精心预设之外,课堂生成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求,为了学生的发展,及时捕捉各种生成资源,比如学生突然插嘴;学生的质疑提问等,灵活调整预设,不能一味赶进度而让生成性资源悄悄溜走,失去机智生成机会。

如某次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学汉字“吏”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要求同学们注意其写法:“吏”字比“史”字多了一横……话音未落,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窃窃私语声,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打住话语,询问这些学生是否有什么事情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下?于是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有更好的方法来学习与识记“吏”。于是,教师请那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方法,该同学慢慢说道:在古代的时候,“吏”指当官的,电视里,那些官员头上不都是戴着一顶又长又大的帽子吗,你看,这帽子是不是像“吏”字上面的一横?其他学生也非常赞同这位学生的看法。于是,教师对该同学进行表扬,夸奖他是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学生,并还急中生智,根据这位同学的分析,编写了一个简单的顺口溜,帮助学生们巧妙记忆:“吏”是官,一横是官帽,你我要记牢。这样,及时捕捉了课堂意外资源,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灵活活跃,也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吏”的字形,明白了它的词义,卓有成效。同时,也鼓励了学生要敢于发言,敢于创造,学做学习的主人。

总之,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恰当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课题,有着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摸准学情,精心预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求,为了学生的发展,及时捕捉各种生成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豫北三校同课异构 打造灵动课堂 第5篇

(安阳市一中分校 高一历史组 侯升峰)

2013年11月6日,豫北三校同课异构活动在鹤壁市高级中学隆重举行,我校全体高

一、高二历史组同志们参加了这次活动,其中冯丽芳老师代表我校讲了公开课。此次活动,领导们高度重视,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加强了三校教研教学沟通,彼此互补,求同存异,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提高了一个施展自我的平台,也为师生们奉送了一次丰富多彩的知识大餐。

下面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一下这次鹤壁市高级中学同课异构的感悟:

一、鹤壁市高级中学校园文化之深厚

学校是打造灵魂的圣殿、文化的圣地。一个学校是否优秀,文化底蕴的深厚是一个重要标准。环境虽然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不起决定性作用,但绝对会影响一个人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孟母三迁不就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吗?鹤壁市高级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缩影。首先是历史文化建设到位。进入鹤壁高中,行政楼前的广场上立着巨大的司母戊鼎,以此为中轴线,对应两边分别立着祖冲之、钱学森、华罗庚、居里夫人等名人的雕像。穿过行政楼,就是小桥流水、亭台轩榭,别有苏州园林风格。在园林两旁有两条主干道,分别是恩来路和学森路,道路两边古树参天,名言警句树立两旁,学生公寓楼、教学楼、食堂等都取了深有其意义的名字。我虽然在这里很短暂,但我对这里很敬畏,就仿佛又回到了大学一样。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了,时刻都会在心灵上得到净化,得到熏陶。

二、同课异构、灵动课堂

鹤壁高中、新乡一中和安阳一中三校历史老师同课异构,各具千秋,精彩纷呈,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课堂风景,使我们收获颇多,一饱眼福。

第一堂课是我校冯丽芳老师闪亮登场。冯老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构思巧妙、逻辑严密。首先是通过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历史真实画面中进入新课学习。然后以国共两党的斗争博弈为主线,分别从信仰、军事、经济、理论、民意五个方面展开教学主题内容。最后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总结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这节课以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分析双方的博弈,图文并茂,讲述精彩,并进行了小组讨论,并及时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其点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精神。学生讨论热烈,老师点评到位,肯定了学生的成果并指出了不足之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冯老师讲课语言幽默可亲,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动默契,到达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有争论的地方给学生留有余地,拓展了探究的空间,给学生无限的遐思,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讲课就像画画,并不是把所有的都画出来是好画,只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会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这节课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导入有点长,如果缩短一些就更完美了。

第二堂课是新乡一中的杜亚平老师稳重出场。杜老师讲课老练、举止稳重大方,导入新颖,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这节课从民意的角度整合教材,以体民情、察民意、顺民意为主线贯穿全文,角度新颖,切合实际。导入以当下党的群众路线视频导入新课,然后首先对这节课基本知识进行梳理,然后以探究的方式对解放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了探究,始终突出群众路线,最后落脚在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上,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杜老师以对话式教学为主,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到位的点评,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如果从情感和价值观角度讲,这节课灵魂就在于此。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真正的意义就在于指导今天的社会发展,如果我们的教育不与现实生活结合,这是违背教育真正目的的。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的知识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现实中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在高考中,命题多于现实相结合,往往考察社会热点问题,比如2011年江苏卷中就出现了考察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试题。因此,我们要在以后教学中,要突出情感价值观,要注意社会热点问题,杜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唯一的不足之处是讲的太浅,再挖掘一下就更好了。

第三节课是鹤壁高中的孙圆圆老师激情登场,这节课非常务实又有创新。我听完这节课,感觉有点像江苏南通的教学模式。南通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当堂巩固。孙老师首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然后以学生表演话剧的形式导入本节课,新颖精彩,调动了学生参与性。在讲述的过程中,首先对基本知识进行梳理,然后以探究的形式进行挖掘,并及时以高考题的形式进行巩固。一节课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从知识达成的角度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地方。但是价值观方面不突出,中间环节的过度生硬,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

总之,三堂课各具千秋,各具特色,各有不足与长处。同课异构对于我本人开拓了视野,长了见识,引发了各位同事对以后历史教学的思考,对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大有裨益。希望以后我校多参与这样的活动,这有利于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更新。

打造灵动的课堂 第6篇

**小学抓住县全面实施教学竞赛活动的有利时机,确立了以深入实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倾力打造“灵动课堂”的工作思路。该校在校本教研方面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开展“磨教材”活动。主要抓好两点:一要磨出脉络,结合绘制知识树,构建起自己所任学科的知识网络图,教学中做到大处着眼,细处入手。二要磨出品味,结合小课题研究,深入实施微观教研。每一个学科根据实施新课改以来出现的问题,选取几个有价值的小课题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寻找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二、开展“品课改”活动。一品各科课程标准,仔细研读,细细品味,领会其精神实质。二品先进教改经验。“三步四环节五课型”先进经验,以及我们身边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的课改典型的宝贵经验。

灵动的课堂 第7篇

————栾川庙子一中听课有感

冬日,天气异常清冷。在这样的天气里,我有幸和校领导及其他教师到栾川庙子一中听课。走进美丽的校园,整齐置放的书架,个性鲜明的标语,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聆听老师们别具风格的精彩授课,耳目一新的教学理念,令我震撼。在那里,所看到听到的都使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取经者感到新鲜、心潮澎湃„„

我所听的第一、二节课是两位初三教师讲的《范进中举》。走进教室,学生们在做课前预习,很快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他们畅所欲言,教室里气氛热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点拨、解释、提炼、升华出主人公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一切都令人感到自然、水到渠成。特别是第一节课,年轻的语文老师对学生的阅读加以学法指导,要求学生跳读、圈画时,学生们的配合真正体现出了他们的养之有素,也显示出老师和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多以4人为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回答问题时,从学生的表情上看每个学生的心情是快乐的、幸福的。这也正体现了他们的口号“生活因充实而快乐,课堂因展现而精彩”。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大胆、率直、落落大方,不时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听课的老师。

英语课是我听得第三节课,如果说听语文课对于教英语的我来说,有点隔行隔山的感觉,那么听英语课就让我感受颇深:⑴首先,单词的处理方法独特。教师先从检查生词入手,看汉语说English,看English说汉语,全班齐读、正读、倒读,在不到2分钟之内将一个话题的单词复习了5遍,学生对单词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的速度都令人咋舌;⑵第二,小组合作讨论热情高涨。学生课下提前做了预习,课上很快进入小组讨论阶段,小组4人站立讨论,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一人主讲,不间断的提问小组其他成员,其他成员边听边发问边做标注。“大手拉小手”,学生积极性高,没有平时英语课堂上的沉闷与单调。教师最后的点评与补充可以说是寥寥数语,恰到好处。整节课上,教师显得十分轻松,学生整节课都在动———动脑、动手、动口,一切都那么张弛有度,课堂是那么灵动而富有生气,学生是那么的快乐,教师是那么的轻松!没有批评、训斥、没有声嘶力竭的讲授„„⑶第三,阅读教学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在处理1b这种与中招阅读题型一致的课后练习时,教师指导方法到位,先让学生做,并找出自己答案在课文中的依据;教师的讲解也细致到拼写、时态、主谓一致,答语中Yes/No与问句的一致性„„精细之处令我佩服!阅读教学中,为做题而做题是我们平时惯用的手法,但学生疲于做题,效果不佳,将阅读融入课堂确实是上上之策!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阅读效率。整节英语课我的感受是:⑴教师语言干脆利落,指令明确;⑵以学生为主体,小组活动至始至终;⑶课前的充分预习为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⑷培养小组长,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小组合作学习效率高;⑸学生整体英语素质高。

总的来说,栾川听课我感受到了他们新颖的教学模式___“五点一线”(疑、探、展、联、评),所听的每一节课无不透射出教师对这种新颖教学模式的思考与理解。学习归来,我有这样的感慨:他们的学生会思考、会发现问题、愿意展现自己____他们是快乐的!他们的教师会引导、会点拨、愿意将课堂让给学生­­­­­­­­­­­____他们是轻松的!

我们呢?我们的学生何尝不想快乐?我们的老师又何尝不想轻松?......也许有了这样的感慨,离我们的梦想也就不远了吧!愿为此而努力!

打造灵动的数学课堂 第8篇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当你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去了解它、学习它和掌握它。”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首先必须花时间了解学生, 同时还需深入分析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在需要落实的知识点与他们的兴趣爱好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 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时, 可以创设猜图形的游戏:一个学生站在前面, 面向全班学生, 教师将平面图形举在他身后, 其他学生看着给出的平面图形描述其特点, 由站着的这位学生猜是什么图形。游戏规则刚刚说完, 学生们立即抢着举手猜图形, 有些学生还用刚刚所学的知识来描述图形的特点。这样教学, 将枯燥的图形知识以游戏的方式呈现,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质疑———孕育灵动的潜能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端, 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及调动探索热情的切入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常常会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 或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或会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突然领悟到一个新道理。教师应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说出自己的想法、见解或疑惑。

如, 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时, 教师出示三张四个国家单项奖牌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看了一会后就开始发表见解, 突然有位学生提出来了:“老师, 这样看我觉得有些麻烦了, 能不能合到一起呀?”一瞬间, 全班学生的眼神都汇聚到了一起:合到一起?此时, 我微笑着追问:“想法不错, 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的想法吗?”这时, 这位学生侃侃而谈, 学生们都明白了他的想法……顿时,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样, 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学生的质疑中就产生了。

三、操作———创造灵动的机遇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动手操作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获得能力。

如, 在教学“估计“时, 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份大米, 让学生想办法估一估这堆大米有多少粒?学生有的把大米平均分成了3堆, 数了一下, 一堆有702粒, 共有3堆, 因此大约有2100多粒米;有的先抓了一把, 数了一下约有720粒, 接着一把一把地抓, 共抓了4把, 所以这堆大米大约有2880粒;还有的把大米装进小盒里, 一盒装了大约400粒, 装了6盒, 因此这堆大米大约有2400粒;更妙的是有一个学生数出100粒大米秤了一下是3克, 然后秤了大米总共有30克, 最后得出这堆大米大约有1000粒。

四、交流———绽放灵动的智慧

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 学生要将自己的已有经验、观察所得、思维想象、创新发现以及自己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 都必须依靠语言。所以,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 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交流表达。

如, 在教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后, 出示算式:24÷8= (24+24) ÷ (8+8) , 让学生判断对错。通过讨论之后, 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甲方认为, 这道题是错的, 因为它的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增加, 不是同时扩大或缩小, 前面做的一道题是 (60+20) ÷ (20+20) , 它的商就变了;乙方认为, 这两道题是不一样的, 前面一道题是“被除数和除数加上同一个数”, 而这道题是“被除数和除数都加上一个和自己一样大的数”。24+24=24×2, 8+8=8×2, 相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 商应该不变。在事实根据面前, 甲方被乙方说得心服口服。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学生掌握的知识会更加牢固, 同时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学校国防教育活动总结精品下一篇:一周岁小孩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