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24-07-17

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精选8篇)

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1篇

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扬州市司法局

阚肖虹

陈健

公证制度是国家为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稳定社会经济、民事流转秩序,预防纠纷,制止违法行为,减少诉讼,保护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一种预防性的司法证明制度。公证制度作为一项国家重要的法律制度,在保障民事权利平等实现、衡平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民主法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公证需求日益增加,公证业务已从恢复之初的涉外、民事公证,发展到现在国内民事、国内经济、涉外民事、涉外经济四大类近百种。

2002年以来,特别是2005年《公证法》的颁布,公证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扬州为例,全市办理各类公证的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均达5万件以上(见下表)。

然而,从全市公证队伍看,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发展,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见下表)。

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出,公证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公证员队伍的萎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2008年为例,全市共办理各类公证52088件,公证员人均办证数量达到了1370件,比1995年上升了2.7倍。公证机构设臵一般是一个地区一家,各地公证机构普遍存在人员严重缺少的问题,公证人员人少事多的矛盾日渐突出,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公证事业的发展。据分析,公证员队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五个制约因素:

一是体制制约公证队伍发展。江苏省有50%的公证机构已经进行事业体制改革,这些公证机构集中在苏南地区,而苏中、苏北地区公证机构多数是行政性质。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中公证人员多数为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这样的机构招录人员都需经人事部门审批,同时也受核定编制数量的限制。目前,各地人事部门严格控制公务员、事业人员的招录数量,导致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进人难,加上公证队伍因离、退休、疾病自然减员,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员,缺人现象加剧。行政性质的体制已严重地制约了公证员队伍的发展。

二是单一的准入条件限制了公证队伍发展。在1991年以前,公证员资格由省司法厅任命。1991年以后由司法部组织全国公证员资格统一考试,考核合格人员可获得公证员资格。从2002年国家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后,司法部决定公证员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合格的人员中选任,提高了公证员队伍准入门坎。单一的准入条件致使加入公证员队伍的人寥寥无几。按照《公证法》第十九条规定,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可以担任公证员。《公证法》该项规定却至今没有得到贯彻实施。三是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限制了公证队伍发展。由于公证体制不顺而产生的机制不畅,公证机构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他行政部门相比较低,激励机制与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相比没有职业的吸引力。经公证机构多年培养,在考取司法职业资格后,仍然选择离开公证处,致使公证队伍发展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从2008年起,公务员实行津补贴规范后,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绩效不挂钩,没有合理的工资、激励机制保障,公证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工作质量和理论调研的质量难以提高不可避免。目前,最高检察院出台《关于公证员出具公证书有重大失实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作出了司法解释,公证员出具的公证文书若存在重大失实,需承担相关刑事责任。公证员责任进一步加重,权利和责任不对等,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更加严重的挫伤。以我市为例,有一区公证处实行津补贴规范后,全处2008年公证业务收费比前一年下降了50%。

四是人才流失制约公证队伍发展。近几年来,由于行政体制下,公证体制既是“公证员”又是“公务员”的现有情形,有一批公证员先后因提拔、流动等,均已调任其他行政机关的领导和中层干部职务。仅以我市一公证处为例,中、高级公证员先后调离的有7人。同时,又因为公证机构严格实行公证错证追究制度,加重公证员个人的责任,个别公证员感到工作压力大,选择辞职,离开了公证员队伍。

五是严格审批约束了非正式用工的发展途径。在公证人员发展困难的情况下,有的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通过自主招收社会上的大学生和有一定经验的人员作为临时用工人员,从中培养和发掘人才,发展公证辅助人员,通过司法考试以后,经过实习一定时间,发展为公证员。但是,从2009年起,有些市对非正式用工进行严格管理,致使这样的渠道也被杜绝。如扬州市委组织部和人事局专门下发文件《关于市级机关、事业单位非正式用工有关问题的通知》(扬人通[2009]5号),要求从2009年1月7日起各单位不得擅自使用非正式人员,确因工作需要使用的,由有关单位提出申请,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分别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报市分管领导审定。

针对公证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推动公证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公证队伍建设认识上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认识到公证队伍必须要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们实现公证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公证行业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公证员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公证员的发展和素质关系到公证业的发展和繁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公证业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要明确公证队伍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水平,切实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公证工作的社会责任,是当前我们公证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要结合当前公证工作实际,就新时期、新阶段公证队伍自身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方法路径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努力造就一支“坚持信念、精通业务、维护公正、恪守诚信”的公证队伍为目标和宗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努力适应当前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形势。

三要理清公证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性法律制度,以促进民商事活动有序进行、参与社会生活管理和社会秩序构建为工作重点和价值追求,公证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作为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法治力量,我们要针对公证职能作用进一步理清公证队伍建设的思路,要注重对公证员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用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促进执业技能提高、职业道德崇高、责任意识强烈、工作认真严谨,只有公证员具备高素质,才能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优质公证法律服务。在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公证行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公证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使广大公证员认可“真实、合法、客观、公正”职业理念和道德标准,使之成为公证员奋斗的信仰追求,心甘情愿去遵守、维护、捍卫。

公证队伍建设是公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使公证队伍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一)以推进公证改革为契机,增强公证队伍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解决队伍发展问题,打破制约队伍发展的瓶颈是关键,认真学习贯彻《公证法》、《公务员法》、国务院《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方案》等法律和政策,积极推动三项工作:一是积极推动公证机构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公证机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事业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法律规定及相关的人、财、物政策要求,对其实施监督、指导,改革行政体制下公证体制既是“公证员”又是“公务员”的现状。二是积极推动实施人才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主动与人事部门联系,采取选调、面向社会招聘、聘用等有效措施扩大公证队伍,启动考核批准公证员资格的程序。加大对现有公证人员的继续培训力度,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发掘才人、集聚人才方面进行长远规划,为公证工作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准备人才支持。三是积极推动理论和实务调研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公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积极指导各公证机构制定调研课题、研发公证业务项目、开展业务交流活动等,增强公证行业整体发展、管理、创新、完善的能力。

(二)以拓展业务领域为核心,增强公证人员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

自觉地将公证工作臵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前沿,发挥公证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公证工作的地位。一是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动公证机构积极与农村经济部门、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搭建基层公证法律服务平台,发展基层公证工作联络员网络,定期或不定期派发公证法律服务小组下基层等措施为“三农”工作服务,拓展农村的拍卖、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公证业务。二是服务经济建设。积极指导各公证机构按照服务经济“保增长,促发展”和“双千百日”活动的要求,主动与发展改革委员会、建设、工商、经济管理等部门协调,指导公证处、公证人员进一步开拓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和企业股权转让、兼并、重组等合同公证。三是服务改善民生。不断改进公证机构、公证人员的作风、提高效率、热情服务,积极办理继承、遗嘱、赠与、遗赠扶养协议、赡养、夫妻财产约定、事实收养、民事协议等各类民事公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四是服务“平安建设”和“法制建设”。积极办理证据保全、提存、拆迁安臵、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务合同、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等公证事项,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发挥公证人员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同时,开展公证法律援助工作。

(三)以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为主题,增强公证的社会公信力

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方法,不断完善“两结合”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公证质量和社会公信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公证机构内部监管体系。要继续深入开展“公证质量建设年”活动,加强对公证员进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指导和监督公证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运用排查、分析、检查、整改等手段,切实提高公证质量。二是建立网络办证和管理体系。按照省司法厅的部署,建立公证信息平台及网络化办证系统,全面提升我市公证机构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规范接待、受理、审查、出证程序,实现流程控制、科学管理,提高公证员办证效率。三是完善公证质量检查、考评体系。提高公证质量在公证员“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中所占的比重,综合考核科学评价公证员的绩效,及时通报,反馈公证质量存在的问题,狠抓整改,确保公证办证准确率。

(四)以争先创优活动为抓手,增强执业形象的社会影响力

广泛宣传公证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发挥的作用,扩大执业形象的社会影响。一是提高社会的认可度。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推行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基本建设投入,改善办公条件,亮化窗口形象,积极培养管理规范、业务发展、队伍优化,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品牌公证处。同时,积极培养一批“坚持信念、精通业务、维护公正、恪守诚信”的骨干公证员。二是提高群众的满意度。认真执行法律服务群众满意率调查制度,倡导诚信服务,落实便民、公开、高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对公证法律服务的满意度。完善公证投诉,错证查处机制,并建立健全行政处罚与行业惩戒相协调的惩处机制。严格禁止公证行业不正当竞争。三是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多形式开展公证业宣传工作,引导公证处、公证人员将公证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向基层延伸,扩大公证服务的覆盖面,通过法律咨询、办理公证、送法下乡等业务工作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公证知识、典型案例、公证工作成果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通过公证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编校:蒋丰祥

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2篇

教师队伍建设是区域教育的工作重中之重,只有高素质、高能力、勤恳工作、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才能担当起区域教育的重任。万源市地处巴山腹地,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基础相对滞后,远不及达州市其他几个兄弟县区。但是,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近几年来我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整个队伍素质大有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化更强,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为全市教育工作远景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绩是突出的,但,我市教师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截至目前,我市有中小学77所,教职工

人,专任教师 人,其中高中教师

人,初中教师

人,小学教师 人。中学高级教师

人,中学一级教师

人;小学高级教师

人。高中教师中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

人,初中教师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有

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是、、。目前共有省特级教师

人,省骨干教师

人;达州市级学科带头人

人,达级市级骨干教师

人,万源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有

人。

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分布不合理,教师在区域间、城乡间分布不均衡,教师的配备亟待优化。

2、优秀教师外流严重,优质应届毕业生引进困难,教师队伍断层情况严重。目前我市优秀教师主要走向为成都、重庆两地。一些在学科教学、教研、教育管理上优秀的老师、管理者外流至这两个地方。这样,我市在某些学科及教育研究上出现了盲点。便出现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现象。

3、有的教师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对教师职业本位认知不够,缺乏广泛的内在认同。教耍耍书、跑跑书,把教书当第二职业的大有人在,工作始终处在应付之中。

4、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不健全,在现有的机制下执行力有失偏颇,致使“能者不上前”,“劳者流汗又流泪”,造成一部分老师认为当官是其教书事业中的唯一途径。所以,这一部分人官气太重,学气太薄,儒气更乏。师不为师、官不为官,业不成业,一片糊涂与混乱,成天只知道溜须拍马,带坏了其他教师,影响了广大老师的积极性。

5、教师专业化不强,“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是市教师进修校)及培训者的水平跟不上教师培训的需要,培训的形式、内容,单一老化,过程不扎实。脱离了我市中小学教育及教师的实际情况。

6、教育教学研究未成规模,缺乏相应的梯队建设,不够专业化。正规的教研队伍研而不强,相应的民间组织更是缺乏,而这两者的联系更差强人意。犹如庙堂与江湖之间,两条不太可能相交的平行线。

7、在我市区域教育中,有“教育浮躁”现象。一些校长,一些老师总是想“弄点动静”起来,以引起“轰动效应”。于是,凡是活动必做,而且是轰轰烈烈;凡是口号必须要喊,而且一个比一个响亮。这种浮躁和不安,让老师们没有真正地静下心来潜下去认真地搞教育本身之内的事。

建设:

1、加强教师职业修养,提高师德水平,用新教育观念引领教师,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使教师感到职业幸福。特别要提高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理念和行政能力,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职业幸福放在第一位。与老师一道在学校建构起相应的学校精神和教育文化,与教师一起共同去实现“最伟大的愿景”。

一个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弱的不是硬件和经费,而是人心。是阿,人心散了,便无目标;目标没了,便无追求;没了追求,生活便是了了然了。学校硬件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建设重新来过,几个月时间便会有大改观。而人心散了再收拢而来,可不是短短几天几周几个月能行的。

2、加大力气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我市各层次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拓宽平台让优秀的教师尽情施展。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如音体美史地生等科目教师的补充和培训。

3、建立长效支教体制。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定期交流,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严把进城招考关,把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年限作为进城招考的条件之一。

4、着力改善教师培训力度。要进一步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建立起现代开放、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系统。让教师培训专业化、制度化,不走过场,扎实有效。真正为我市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变革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知识化,紧扣教育时代前沿,在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不忘推广我市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请进来、走出去”,还要培养我们自已的专家团队。对那些理念和专业知识不足的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强化培训,尽快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当然,在培训上,如果不能保证一线教师的言说权利,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落实在老师们的教育行为中,那么,所有的培训只能是一时的喧嚣,只能是一块用来自卫的草皮而已。

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3篇

1 新余市基本情况

新余市为直辖市, 是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地区的一个中小城市。新余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受到了人们的瞩目, 是江西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城市。全市总面积3 178平方公里, 市区面积40平方公里, 行政辖区有一县三区, 全市人口112万人, 城区人口40万人。2007年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人民币。中心建筑总面积为876平方米, 定为副县级全额事业编制, 隶属卫生局, 定编25人, 其中, 高级职称3人, 中级职称9人, 下设三个科:办公室、急救科、调度科。

2 急救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急救资源整合不到位, 造成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

新的急救模式运行后参加院前急救的车辆共有18辆, 除1辆在郊区外, 其余都在城区。中心2辆救护车属院前型, 10家网络医院16辆救护车属指挥型。由于没有合理分布急救站点, 急救半径长短不一, 城南区过于集中, 四家大的公立医院相隔只有几百米, 而城北区过于稀疏, 没有公立医院。中心及10家网络医院的救护车、司机及医护人员都要参加24小时值班, 时时准备接受中心的调度, 这样11个急救站点每天晚上都得派人值班, 共要派11个司机和医护人员值班, 白天还得配二线班。开业至今7个月全市出诊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平均每天每辆车出诊是1.59人次, 救护车和急救人员大部分都处于待命状态, 资源没能得到最大效能的发挥, 增加了院前急救的运行成本。另外网络医院认为是由于中心的偏心造成他们出车数少而引起网络医院对中心工作的不满。

2.2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导致统一指挥调度不得力

120急救体系存在财政支持和行业管理的主体不统一, 导致后者的管理效能下降[1]。中心在运行之前新余市政府出台了《新余市医疗紧急救援管理暂行办法》 (下称《办法》) 。《办法》中明确规定:中心统一调度全市医疗急救资源;对不服从中心统一指挥调度者予取消急救资格等处罚。但由于行业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规定也只能存在纸上。网络医院为了各自的利益, 时有抗拒调度指令的现象, 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网络医院不听从指挥私自出车率达0.48%。延长了呼救的反应时间, 降低了院前急救效率, 使患者不满, 存在医患纠纷隐患或导致医患纠纷的可能。

3 管理对策

3.1 整合急救资源, 合理规划院前急救网络布局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直辖市以上紧急救援中心原则上独立运行;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 (城区人口) 配置救护车4辆, 其中负压车1辆。新余市城区人口40万, 可配4辆救护车, 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 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 城区人口也不断增多, 4辆救护车不够运转。如果按1994年9月2日卫生部出台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规定每5万人口配1辆救护车, 城区40万人口可配8辆救护车参加院前急救和转运。8辆救护车按表1计算平均每天每辆车出诊3.57人次, 根据新余急救需求将现有的急救模式改变为独立的“院前型”, 将救护车和急救人员整合到中心进行统一管理, 合理规划院前急救网络布局, 在城北区、城东区、城南区设三个急救点, 承担各片区出车出诊与院前急救任务。医疗机构的其他救护车改装成公务用车, 不能作为院前急救使用, 但遇重大突发事件可由卫生行政部门指令中心统一调配, 这样各网络医院不需每天都派车派人24小时值班等待调度, 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 减少了资源浪费, 降低了院前急救的运行成本, 减少了网络医院对中心的矛盾。

3.2 完善急救网络监督管理机制, 发挥中心指挥调度效应

急救事业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首先应该在管理上得到重视[1]。应按照《办法》中要求尽快从市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理顺各网络医院院前急救人、财、物的监督管理机制。按照《办法》规定, 成立由卫生行政部门组成的监督管理小组, 制定完善的院前急救运行规则、规范、规章等, 按照相关法规加大中心指挥调度失灵的处罚力度, 发挥调度的最大效应, 保证中心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从表2看, 分宜县出现私自出车率较高, 可能是分宜县医疗机构隶属县卫生局, 所以整个急救网络体系应该由新余市卫生局总负责, 再由分宜县卫生局按卫生管理条例实现属地管理, 并接受中心的行业指导和协调。

3.3 建立急救人才培训体系, 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

硬件建设是急救中心运行的基础, 人员素质是急救中心运行的灵魂, 是所有急救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保证[2]。急救培训包括中心及网络医院急诊科的急救人员。对网络医院的急救人员进行统一的行业管理, 使之随时处于应急状态, 培养一种在日常急救或遇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招之则来、来之能救、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一是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建立培训基地, 配置培训器材, 定期组织急救培训演练, 加大急救人员基本训练, 提高急救能力;二是要建立长效人才培训考核体系和奖励机制, 使整个急救网络均衡发展;三是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急救领域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定期组织急救人员进行学习、考核, 提高急救水平, 培养急救人员在复杂和险恶的环境中开展工作, 做到快速反应, 使之成为一支不是军人胜似军人的应急医疗救治队伍;四是对易出现差错或易引起矛盾纠风的环节按PACD进行循环管理;五是要落实奖罚条例, 调动职工积极性, 改善职工待遇, 关心职工生活, 从而提高急救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开红, 关金宝, 陶丽丽.对北京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的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6, 26 (11) :853-855.

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4篇

【关键词】科技;实践活动;问题;对策

一、什么是科技实践活动

本文所讲的科技实践活动是指青少年以小组、班级或学校等组织的名义,在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内,以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科学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为主题,集中进行的有一定主题思想、并达到一定思想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的实践活动。

二、科技实践活动的特点

1.科学性

是指活动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技术性。青少年通过参加活动不仅学到一定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树立了科学态度、培养了科学精神。

2.思想性

思想性主要表现在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人际关系、纪律、法制等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到科技实践活动之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教育性

科技实践活动是对青少年实施科学技术普及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科学素质为目的,是学校实施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4.实践性

是指让青少年在科技实践中,通过考察、实验、写作、探究、动手操作等环节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技技能,掌握科学方法。

5.趣味性

是指以丰富而寓教于乐的活动内容吸引广大青少年积极加入到活动之中,同时又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我市科技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1)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科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普遍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也只是把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一项指标来看,缺少搞好科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他们还是认为考试和书本知识更重要。

(2)家长对科技实践活动不了解。他们认为没有考试和知识的讲授就不是学习,对学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部分家长认为是否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对学生意义不大。

(3)部分教师认为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不是“主科”,是“副科”,怕家长不接受,影响了他们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2.师资匮乏

据笔者调查,目前对科技实践活动很了解、很熟悉,能独立开展高质量科技实践活动的教师很少。不少搞科技实践活动的教师以前都是教其他学科的,对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不了解、不熟悉,由于开展科技实践活动需要耗费时间甚至资金,而目前学校的资金又紧张,无法进行补贴,不少教师也不愿意担任科技实践活动教师,师资的匮乏影响了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

3.活动不系统

目前我市的科技实践活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活动不系统,体系不健全,不少学校各自为阵,开展活动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比较大,不利于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4.形式主义

由于认识不到位,不少学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活动的质量不高,缺少策划、缺少好的内容。学生参加后收获不大,师生十分反感。

5.不敢活动

由于目前十分重视学生的人身安全,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直接取消了各种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学生的安全固然重要,但只要重视,出事的几率还是很小的。只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出事的几率虽然小了,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学生不在大自然中去磨练,怎样知道什么是危险,以后怎么避险,这对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对学生和国家的未来是十分不利的。

6.缺少资金

由于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花费资金较大,而目前我国学校资金的使用是以学校为单位,学校的资金相对紧张,这影响了科技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对策

1.提高认识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要真正认识到科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事情来抓,上级部门要加大考核力度,以增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搞好科技实践活动的主观积极性。

2.加强师资培训

定期对科技实践活动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对科技实践活动更了解、更熟悉,能独立开展高质量科技实践活动。

3.健全活动体系

健全学校、区县、市三级活动体系,减少开展活动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增强活动的系统性,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4.力戒形式主义

学校、区县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要力戒形式主义,加强活动的策划、提高活动的质量,使学生参加后收获较大。

5.不要因为重视安全而不敢活动

要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减少科技实践活动出事的几率。同时要大力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磨练,知道什么是危险,怎么避险,这对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对学生和国家的未来是十分有利的。

6.加大资金投入

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5篇

冯晓虎

为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开展了农村精神文明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我们感到,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农村面貌有很大改观,但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部分乡村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当前农村事务多、矛盾多,乡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征地征迁、处理矛盾纠纷、发展经济上,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经济效益,是软任务,无关大局,存在着应付抓、被动抓的现象,个别村镇负责人甚至不避讳地讲,对此项工作不感兴趣。在当前农村大量纷繁的行政事务、经济发展、矛盾调解等任务中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2、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农民文体生活单调。据调查,在全市273个行政村中,虽然大多数有活动场地,但缺乏活动器材。同时许多村文化活动中心年久失修,长期不开展活动,有的是“一间房子,多块牌子”。所以,目前 1 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存在着数量少,条件差,活动缺乏的问题,与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同时,因为活动少、条件差,农村文化人才已出现后继乏人的断层现象。

3、陈规陋习一定程度存在。由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一些农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特别是个别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和体现真善美的做人准则比上一辈有所弱化。同时,现有的农村文化阵地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中作用不充分,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缺乏,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有一定市场,个别乡村占卜算命、烧香拜佛、赌博等不良习惯影响一些农民。农闲时节,有的村民时常聚在一起玩麻将、赌博,个别农民沉迷其中,造成对时政不闻不问,对生产生活得过且过。一些低俗的演出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市场,对广大农民群众产生一定的精神毒害。

4、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近几年来,农民生活条件有所提高,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农村的生活垃圾管理不到位,生活垃圾随处乱倒现象还比较普遍,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环境,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注重新农村建设的硬件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2 村镇面貌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要做到村容村貌整洁,首先要抓紧实施农村村庄规划,统一规划乡村布局,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其次是构筑城乡一体的垃圾集运机制。

(一)是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镇对辖区内的环境卫生负总责,各行政村负责村范围的垃圾清扫保洁。

(二)是分级承担经费,搞好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各镇要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各村要普遍建有垃圾池,实行村保洁收集,镇中转,市集中处理的工作机制。村镇环卫设施的建设实行分级负责。镇垃圾中转站建设费用,以乡镇办筹集为主,村垃圾池建设及人员、清运经费,以村筹集为主,各乡镇财政也要安排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三)是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入城乡环卫市场,推动城乡环卫工作的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

(四)是由环卫部门尽快制定《乡村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做到有章可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作,必须从早谋划,从现在做起,加大力度,逐步推进,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市的村庄建设有一个根本的改善。

2、要突出乡风文明建设。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农村、树立新风尚,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迫 3 切需要。乡风文明的培育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各乡镇、村要注意从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入手,通过约定俗成,农民用普遍认同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来规范行为形成乡风。各乡镇、各村要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风尚出发,制定出得到普遍认可的乡规民约,使农民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形成自身的文明乡风。

3、建设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和文体设施。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求知、求乐、求健、求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迫切需要以思想文化阵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完善文体设施。一是要加快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目前,通过电视、电脑求知、求乐是农村精神生活的一个主渠道。目前农村有线电视,还不能适应农民对政策掌握、信息了解、文化娱乐、精神生活的需求。要进一步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为农民提供更多致富信息。二是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要通过“政府和社会化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下功夫建设好包括广播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篮球场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把思想宣传工作、文体活动向农村延伸,向农民渗透,把教育农民的工作做实。三是突出特色,开展文化活动,4 农民对传统特色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对本地文化喜爱有加,基层乡村干部感叹以前经常开展的群众歌咏比赛、体育活动、广场电影活动已很难见到。更为严重的是农村文化人才已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市文化部门要继续深化送文化下乡工程,重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取得寓教于乐的作用。另外,要加大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增强发掘培养农村文化特长户的工作力度,培育出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组建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占领农村文化市场,抵制低俗的演出进入农村文化市场。

我市运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6篇

我市道路运输管理,走过了解放初期的“民间运输管理”——计划经济时代的“三统管理”——改革开放初期为民营运输企业保驾护航式的管理——道路运输管理的逐步法制化的历程,改革开放至今,我市道路运输市场国有运输企业一统天下——先国营、后集体、再个体——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公平竟争、协调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竟争、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的过程。道路运输行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越飞跃,运输行业越兴旺,这就更要求运输行业管理工作越进步,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运输行业能够公平、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市运管工作中,笔者认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改进和完善,主要是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落后,有碍现代化办公和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分析了我市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解决某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在运政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领导班子建设。

1.我市道路运输各级班子领导人,人均年龄偏大,有的文化程度较低,文化结构参差不齐,创新意识差,在一些问题上过于保守,属于稳中求生、稳步前进型。

2.有的县所领导班子不团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遇事相互推委扯皮,见到利益就上,见到困难就让。至使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3.有的领导是家长制作风,个人说了算,不听取他人意见,缺乏民主集中制原则,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

4.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落后。干部能上能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具我所知,运政队伍中的领导人似乎是终身制,不管有无政绩,有无问题,“保座”是铁打的,很“牢固”。一个岗位座久了思想容易老化,、守旧,甚至可能会出现腐败,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干不了几年了,还是稳一点的好,不要出错,尽量保晚洁,退下来有个好的名声”这样的想法,想法对与不对呢?但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开拓进取精神,这样的工作是拖出来的,不是干出来的,工作一年拖一年,年年拖过,成绩不见明显,或者说是找不到成绩。

5.人事管理失调或者说失控。市运管处管不了人头和帽子,县一级政府也好象认为不该他管,形成了空档。

(二)、运政队伍建设。运政队伍和职工的整体素质较差。

1.运政人员老龄化比较突出。

2.运政人员的文化结构参差不齐,近几年来鼓励年轻同志上大学深造,绝大多数同志都取得了大专以上文凭,但在这些文凭当中有相当一部份的水份存在,我相信文凭不等于水平这一说法,有一部份人有了文凭,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出来,使不上劲,这就有待于再深造,再充电。否则,也将会受到淘汰。

3.业务素质不过硬,有的人不学无术,还夸夸其谈,随着数字化办公时代的发展,懂得数字化运政办公的人员极少,组织上鼓励年轻人去学,但有的就是不求上进,没有心思去学,不认真去学,时间用在了打牌或玩耍上了,至使这方面的人才欠缺,这样的人主要是缺乏责任心和责任感。因为没有实质性的压力,才没有动力,没有危机感才不求上进。

4.服务质量不高,运政工作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我们的工作有了彻底的转变,可有的同志还未转变过来,为运输业户办事还有拖拉现象,一件事一天能办完的,运输户要跑上好几天才能办完,有的还可能出现卡压现象,有的同志对人态度生硬,不近人情,有的给运输户办事不负责任,将运输户的相关资料丢失,导致迟迟不能办理有关事宜。这是没有责任心的原故,也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或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造成的。

5.有的职工工作责任心太差,得过且过,干一天和尚撞不了一天的钟,出工不出力,有的甚至搞小团体,闹不团结,有的工作干不了又不干,还常常指责别人,有的为了个人的私利,抵毁领导,或有的成为告状专业户,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

6.运政执法水平低。运政执法能体现运政的整体形象,我市运政执法存在以下问题,(1)、有的运政执法人员对交通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在执法过程中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法规。

(2)、执法文书不规范。如果把各县区执法文书档案调在一起来看,简直是五花八门,有的完全不符合法律程序和案件要求。如果产生行政诉讼,大多是要败诉的,目前投诉案件不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政执法和行政处罚的威慑力,不敢得罪运政执法人员,并非是我们的材料过硬,执法程序就完全合法。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运政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不高,没通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学习,其实市处也经常组织各县区有关人员进行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但每次都是走马观花,也从中取了一些知识,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质问题。

(3)、文明用语不规范。有的执法人员上路检查作装不整齐,表现在不戴帽子或不按规定配戴执法证件,指挥停车手式随意不标准。

(4)、在行政执法上随意性大,自由裁量权掌握不够准确,同一违法事实,同一时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罚标准,有显执法不公现象。

(5)、对查扣的车辆或证件,没有进行集中处理,有的地方,谁收的证件谁处理,造成收证件的人不在或外出,相对人来接受处理找不到人,耽误别人的宝贵时间,加之这样也容易滋生腐败,这是约束机制不健全造成的。

(三)、平均主义严重,工资无级别之分。

运管部门现行的结构工资制没能体现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重要岗位和一般岗位的差别,没能体现按职务高低、责任轻重、贡献大小分配的原则。当所长、副所长,工资都是同职工一个样,当股长与职工工资一个样,没有职务高低之分,领导或职工工作干好干坏,完成任务与否,工作成效如何,在奖金与分配上也一个样,没有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无法调动职工积极性。

二.解决运政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首先是解决领导班子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法律法规授权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全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有望进行改革。在这之前,是否可以先大胆进行小改革或是调整。我市运管经费和资产已全部收到了市处,这是一件好事,只差人事权没收了,但各县区也调整不了我们的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应的人员可以作适当的调整,人员调整后,档案工资仍在原籍,由市处统一发放工资。年龄大的同志可以让贤,退下来休息,作调研或协助指导工作。引入竟争机制,拓宽用人渠道,使一批德才兼备,成绩突出,有创新能力,敢于开拓,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走到领导工作岗位上来,补充新的血液,增加新的活力,有利于运输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或者是所与所之间进行调配,把那些闹不团结的,相互扯皮的同志,互相交流一下,换个单位,换个环境,对工作也许有利。对领导干部每年进行一次考核,首先进行述职评定,再次通过民意评议来审定和评价干部,对上级组织评审和民意测验不合格的领导干部实行戒免制度,给领导干部一些压力和危机感,从而增强领导干部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形象,使运管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2.领导干部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情、大额行政处罚决定、大笔经费开支、人事任免等,必须是集体研究形成决定后由法人代表一支笔签字,不能个人说了算,市处应作为制度来进行规定,并经常检查监督,避免有的领导干部犯错误,避免工作中出现失误和过错,避免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行政败诉。

3.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实行上级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对不合格和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坚决按规定进行处理,及时调整领导班子,以利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市运管处中层领导干部的提拔,事前应先下派到县区运管所挂职煅炼,了解基层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我们的管理对象,他们需要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他们,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进一步的贴近民心,符合民意,为我们的运输业户服好务。为人民服好务这是我们的宗旨。

(三)、运政队伍建设和体制建设。

1.中层干部首先实行竟争上岗,让德才兼备,有能力、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人走上中层领导岗位上来主持工作,体现平者让,能者上,庸者被淘汰的好办法。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中层干部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2.在职工中实行大范围(指区域范围)的轮岗,不受县区所限制,对那些不胜任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学无术的人在全市进行交流轮岗,在交流的过程中,实行竟争上岗和末位淘汰制,对淘汰下来的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学习和培训期间只发个人基本生活费,培训合格后方能重新上岗,从而增强运政职工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3.经常性的组织运政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培训,并按照培训的要求认真进行考核,不合格的不能上岗。

4.鼓励职工再深造,不断充电,努力提高文化知识、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5.对每个运政人员和岗位要有参数进行考核,年初要把任务分解到每个人头或岗位,职工对中层干部负责,中层干部对分管所长负责,分管所长对所长负责,层层落实责任,要有具体的东西进行考核,年终逐一进行考评,根据各自完成任务的情况评选先进工作者和年终成为称职与否的条件,并与职务工资和奖金挂勾,考核每个职工的能力和政绩,为下轮调整打基础。

(四)、克服平均主义,改革分配不公的现象。

1.市运管处应当设立专门的基金,解决职务工资问题,人事档案工资是不能变的,但职务工资应当解决,所长、副所长、股长,应当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也应该有级别之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也能提**部和职工的进取心和上进心,才能够安心地工作。

2.严格奖金的发放工作。奖金是发给对工作做出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的,发放奖金时应根据个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情况、平时的表现情况、考勤情况等作为参数来发放,不能打不开情面,实行毛毛雨,每人有点,失去了奖金的真实意见义,市运管处要进行监督检查。克服那些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出工不出力一个样的问题,从而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五)、加强制度建设。

各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管人,有了制度还必须有一个相应的机构来将它落到实处,把全年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坚决逗硬兑现,不把制度作为摆设,这样制度定出来才有效。

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7篇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属于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所有,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的趋势逐渐显现,部分村集体出现财务混乱,资产、资源家底不清、产权不明、处臵不当等问题。因此,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对于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也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我市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

我市辖十三个县(市、区)、214个乡镇、2517个行政村,总人口约为495万,其中农村人口为300多万,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这一现状表明了加大农村“三资”管理的力度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全市大部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还是比较规范,主要体现在:一是各县(市、区)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村级财务管理意见》,全面推行“村财乡代理”的财政管理制度,在214个乡镇设立了村级会计核算中心,2517个行政村财务全部纳入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规范了村级财物管理;二是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全市各行政村都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同时推行民主理财,规范了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三是实行了村干部述职述廉报告及对村干部进行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制度。2011年作为换届之年,我市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2750人,查处违规金额87.4万元。

二、我市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在农村“三资”管理的工作上花了不少力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漏洞以及群众不满意的地方。

(一)对“三资”情况家底不清。农村“三资”涉及面广,既包括现金、实物,也包括资源,存在的形式复杂多样。大多数村对资金的管理还算规范,但对资产资源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对资产没有进行明晰规范的登记、建立台帐;对资源概念不清,没有进行统计入帐,在发包、转让、出卖中没有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造成“三资”底子不清、流失严重、管理混乱。

(二)对“三资”管理不够规范。虽然目前实行“村帐乡代理”制度,村级财物管理有了加强,但在“三资”管理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资金管理上,部分乡(镇)政府挪用、挤占、截留村集体资金现象严重,有的乡(镇)在社会公益建设中向村集体摊派费用,有的把应由乡(镇)政府开支的费用在村集体资金中列支,一些村存在资产出售款或其他收入不及时入帐现象,招待费及班子正常性工作开支占村级集体收入比例较大等;二是在资产管理上,少数地方资产类只有金额帐,没有实物帐,出现资产有物无帐现象,资产基数不明,底子不清,随着村干部的交替变更,村集体资产浪费流失较严重;三是在资源管理上,一些村资源记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没有统一入帐。有的村在发包中,没有召开群众代表会进行讨论通过。

(三)对“三资”管理透明度不高。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切腐败均滋生于暗箱操作。如果没有公开化、透明度,农村集体“三资”必然疏于管理。而目前我市有相当一部分村集体在村务、财务公开方面,存在怕削弱权力不愿公开、怕暴露问题不敢公开、怕乱求稳搞假公开现象,公开内容避实就虚,不全面,不及时,甚至不真实,特别是群众关心的干部报酬、开支去向、招待费等问题,公开不明确、不细致。

(四)“三资”管理监督渠道不畅。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三资”问题都出现在村小组长身上,而这部分群体,大多是流于监管部门行政职能监管之外的,对于他们的一些不合理甚至不合法行为,监管部门通常束手无策,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还有些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则存在怕得罪人、怕惹事的思想,对违纪问题不敢监督,不敢揭露,没能很好的履行监管职责,监督难以到位。

三、农村“三资”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对农村“三资”管理认识不到位。部分村干部对“村财乡代理”的制度有抵触情绪,认为剥夺了自己处臵村级集体财产的权利,不愿意交出村帐,认为村帐还是应该由自己来管。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对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够重视,不熟悉相关的法规和财务知识,不按规章制度来办事;有些村民对“三资”管理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集体的事与自己无关,漠不关心,民主管理意识不强,这些都是引起“三资”管理不规范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制度不到位,是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一些好的制度和规定,仅仅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停留在文件上,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还有一些问题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法规性文件进行处理,而真正面对这些问题的基层又无法自行出台贴合实际的文件;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务开支大权仍然掌握在村主要干部手中,乱支乱花现象还时有发生;一些制度不足以全面细微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基层管理环境,一些村干部也因此在“三资”监管的边缘地带毫无障碍地游走,给“三资”的

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与弊端。

(三)农村“三资”管理力量薄弱。目前我市的农村“三资”管理队伍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经费紧张的问题,如永新县的乡镇甚至没有成立经管站,而大部分乡镇的村级代理会计、镇村招投标中心的人员都是兼职,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难以保证工作的正常有序和规范性。乡(镇)经管站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如吉州区全区经管站的人员配备,有一半以上都是技校分配或部队转业,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为13人,占52%,专业人才缺乏。村报帐员稳定性差,从事经管的工作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基层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难以提高,经费紧张导致专业人才难以留住,无法稳定壮大队伍,这些都是导致农村“三资”管理跟不上的重要因素。

(四)对农村“三资”管理监督乏力。一是群众监督乏力。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少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没有监管能力,不关心、不了解、不过问甚至漠不关心。二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或村班子内部成员互相串通,互相包瞒,监督流于形式;三是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受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有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有的根本不懂财务知识,没有理财能力,还有的原则性不强,对支出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把关不严,无法发现和制止某些村干部的“小动作”。

四、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三资”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更是一项政治工作。实践证明,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有利于巩固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要从根本上

消除农村“三资”问题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必须从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严肃查处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监督惩戒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权力行使。

(一)健全制度,规范农村“三资”管理。针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制度上的缺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促使这些领域制度规范化、法制化。一要健全农村委托招投标制度。公共资源交易站要建立一套统一的交易规则和制度,也要根据不同公共资源的特点,建立适合其公平交易的特别规定。要把“招、拍、挂”作为交易的主要方式,但也要结合实际,在确保交易的公开、公正和有效竞争的前提下,允许竞争性谈判、协议供货等交易模式。对物品采购不足5000元的交易,可以直接协议供货,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备案;对村民自治的项目如集体林场转让、山塘水库承租等也可由村民代表组织竞标,报公共资源交易站备案。二要完善村级财务代理制度。目前基层财务人员普遍不足,影响了代理服务质量和监管水平。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乡镇经管队伍建设,一方面要为现有的经管站人员解决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等实际问题,为基层留住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另一方面要通过多渠道招聘实用人才,吸收新鲜力量,解决基层财务人员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问题。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定期组织基层财务人员进行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增强法纪观念。三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组级财务管理制度。针对目前组级“三资”管理问题成为盲目与难点这一现状,应尽快出台一套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首先对全市的“三资”情况以村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根据实际上报的情况,将“三资”数额较大的村小组同样纳入乡镇经管站管理的范围,在坚持组级集体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财务审批权和财

产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小组财务收支活动委托乡镇经管站代理记账,各小组实行报账制度。数额巨大的组级资金,如征地、拆迁、青苗补偿款等,一律纳入专户,统一通过银行发放到农民一卡通中,杜绝公款私存。民主理财小组在监督本村财务活动的同时,对各村民小组全年的收支明细、各种往来款项、原始凭证等同样具有审查核对权。

(二)依托信息平台,创新“三资”监管手段。一是建立“三资”管理信息查询系统。推行“三资”管理信息查询系统,对农村“三资”进行一次全盘摸底,进行清产核资登记、建立台帐,并全部进行公开公示,录入查询系统,方便群众随时了解“三资”管理、使用状况。二是建立“三资”管理网络平台。在原有的监管系统上升级建立农村“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个相通的信息平台,实时监管农村“三资”管理、使用情况,使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促进农村“三资”管理的科技化、信息化。三是建立“三资”管理预警系统。依托“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与推进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三资管理”预警机制,制定各项“三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预警和扼制“三资”管理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三)加大公开力度,确保“三资”管理在阳光下运行。“透明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则是实现将基层权力晒在阳光下的一个重要途径。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是我市的一个亮点工作,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把这项工作延伸到基层,积极推行乡镇权力公开与村级权力公开。一是做到全公开。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各项内容、程序及过程都纳入村务公开之中,并作为重点进行公开。二是做到真公开。农村“三

资”各项公开的数据,必须真实可信。要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所有公开的数据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财务预决算或资金的使用和收益分配、资产评估等数据,必须经审计部门审计,将数据和审计结果予以公开。三是做到常公开。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监督小组的人员建制,充分发挥村里一些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的余热,监督村务定期公开、特别监督农村“三资”管理各项事务及时公开。

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8篇

1 良种推广现状

1.1 推广主体多元化

长期以来, 我市的良种推广工作一直依托国有种子公司来完成。站、司分设后, 除屯留、市区外, 绝大多数种子部门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良种推广工作仍按原有模式来完成。《种子法》出台后, 种子市场全面放开, 国有种子部门江山一统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原有的良种示范推广体系不复存在。相比之下, 民营种子企业、农技服务部门、种子经销商和代理商、各销售网点在良种推广工作中却显得异常活跃, 良种推广工作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运行, 国有种子公司主渠道经营推广成为市场化调节, 股份制民营种子企业成为良种推广工作新型主体。目前, 我市共有种子企业13家, 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7家。这其中就有全国50强的屯玉种业, 还有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潞玉种业、鑫农种业、天公种业和奥利种业。除此之外, 进入我市销售的外地种子企业也不下10家, 如德农种业、奥瑞金种业、三北种业、天元种业、强盛种业、登海种业等。我市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到300万亩, 而参与农作物品种经营推广的种子企业就有20多家, 遍布城乡各地的2 000多个销售点成为庞大的经营推广网络, 极大地拓宽了我市良种推广渠道, 方便了我市农民对各类农作物良种的选购。

1.2 推广品种多样化

近年来, 通过审定在市场上流通的品种越来越多, 大多数品种在高产的基础上更趋于体现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和市场化特点。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我市市场上流通的品种有100多个, 仅玉米品种就有60多个。新品种推广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极大地满足了全市280万亩玉米及其它农作物的用种需求。

1.3 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加快

在新型种业体系的推动下, 我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 新品种更换比例和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过去, 我市农作物品种更新更换一次需8到10年的时间, 现在每三四年就更新更换一次。随着潞鑫1号、潞玉13号、潞玉6号、屯玉42号、大丰5号、晋玉811、京9428、长农35号等一大批新审定农作物品种的大面积推广, 我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 并顺利完成了主要农作物品种第七次的更新更换。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原有推广体系线断人散, 种子管理部门对新型的推广主体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所以必要的协调制约很难做到。在品种推广方面, 各公司之间相互独立, 各自为阵, 各求所需, 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2.1 推广品种多、乱、杂

目前, 我市共有2 000多个销售点, 每个点销售的品种都有几十个, 可谓五花八门, 令人眼花缭乱。有未经审定推广的, 有虽经审定但未在本省认定的, 有套用品种审定编号、名称的, 有盲目引进推广的, 也有张冠李戴的, 假冒伪劣品种层出不穷。面对如此众多的品种, 由于售种者无法说清其在当地的具体表现, 购种者无所适从, 求新心理、猎奇心理、高价位心理、随大流心理便起了主导作用, 盲目、盲从购种现象严重。

2.2 未审先推现象比较严重

近几年, 大的公司在品种选育、品种开发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加之一个品种从审定、认定到示范、推广持续时间较长, 耗费大, 种子企业急于收回成本, 未经审定就到市场上销售现象比较严重, 由此也常常造成一些新审定的品种成为农民印象中的老品种, 在市场上有价无市。而个别小公司由于没有科研育种能力, 则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一些品种, 随便起个名字做个包装把它作为自己的品种放在市场上销售。加之, 有的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机构人员不清、领导不清、财务不清, 根本无法公正执法, 这也是直接导致未经审定的品种在市场上大量推广应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2.3 良种示范推广体系不健全

原先我市以市、县、乡种子部门为基础建立的良种推广体系名存实亡。而作为新型推广主体的种子企业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品种选育开发和种子营销网络的建设上, 无暇顾及较为规范的试验、示范体系建立, 试验示范与推广极不协调, 常常自己的品种都很难向农民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资料, 造成家家都种试验田的严重局面。而各企业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排斥, 加之没有第三方在中间给予协调和扶持, 良种示范推广难成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品种的推广速度。

2.4 缺乏配套技术的研究

从这几年我市的推广情况看, 好品种没有好产量、好品种长不出好品质的现象不占少数, 致使真正好的品种不能占有绝对的推广份额。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配套技术的应用。品种推广速度的加快, 使得各种子企业加快新品种引进推广步伐, 造成在短时间内相应配套技术研究滞后, 良种良法不能有效结合, 严重影响了新品种增产潜力和品种特性的发挥, 有的甚至因技术环节的失误造成重大事故。

3 对策

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种子管理新体制

种子管理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良种推广工作又是种子管理部门的本职工作, 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种子管理新体制, 构建良好的种子市场新秩序, 我市的良种推广工作才能健康发展。我们要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 (国办发[2006]40号) 精神为契机, 按照“协调统一、权责对等、保障有力”的原则, 继续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种子管理服务机构, 强化三级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种子管理队伍的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并创新机制, 加强种子质量检测、品种区域试验、良种繁育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使种子管理工作真正做到责任到位, 管理到位, 服务到位, 成为推进我市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

3.2 构建新型的良种示范推广体系

随着《种子法》的出台、WTO的加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良种推广主体发生了大的变革, 由于新的良种推广体系尚未建立, 致使农民的用种安全得不到根本保证。鉴于这种现状, 我市种子管理部门必须探索新形势下良种推广示范的新路子, 规范良种引进, 整合现有资源, 建立新型良种示范推广体系。

一是以市种子管理站为基础, 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良种试验示范展示园区, 承担欲进入我市销售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评价示范。参展品种由各种子企业提供, 并以此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每个品种能否进入我市销售的标准之一。

二是依托县种子管理站在各县区建立一个占地30~50亩的试验示范点。展示品种从示范园区的参试品种中由专家根据品种特性并结合各县区土壤气候特点选出, 并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适合当地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

三是在县区每个乡镇建立一个适合本乡镇推广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展示点, 定期组织当地农民现场观摩。

四是在粮食主产县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建立村级良种示范点, 每年安排示范适合本村推广的农作物优良品种, 真正把良种示范推广工作做到农户家门口。

3.3 实施品种准入管理, 建立品种退市、召回制度

积极探索和实施适合当地实际的品种准入和退出淘汰机制, 是我市种子管理部门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品种准入管理, 一要建立品种信息发布制度, 将相关信息及时发布, 让老百姓清楚;二要建立品种报审备案制度, 对国审、省审品种首次引种要先申报, 由当地管理机构指导进行区域生产示范, 审查通过再予以发布信息进行推广, 并对准予推广的品种实行质量公示, 严格规范标签质量指标和包装标注;三要建立品种退市、召回制度, 对有严重缺陷的品种实行退市, 对越区推广销售的品种实行召回, 只有从品种的“源头关”、“准入关”、“质量关”方面加大执法力度, 我市的良种推广工作才能健康发展。

3.4 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技术服务队伍

在旧体制下, 种子管理、种子经营、良种推广三位一体, 对良种推广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新体制下, 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技术服务就显得更为迫切。

上一篇:医院重阳节方案下一篇:该生表现评语政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