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2024-09-05

县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精选8篇)

县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第1篇

文章标题: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调研情况通报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及时成功经验,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为县委、县政府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促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开展,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于8月11日-20日,按照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安排,组成专项调研组二次对全县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各试点村是否有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和领导机构;试点村开展情况:主要措施、取得成效、成功经验、特色亮点;存在问题、主要困难、要求及建议等。现将调研情况通报如下:

一、整体情况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6月30日正式全面启动以来,从总体上看,进展是顺利的,健康的。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本能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及时成立领导机构,制定计划,做到了“两明确”,即:明确专职乡镇党委副书记和乡镇长分管、明确专职办事人员,各项开展比较顺利。

通过调研,我们不仅看到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发现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主要成效:

各乡镇党委、政府思想认识到位,村民积极性较高,特别是八弓镇、桐林镇、瓦寨镇、长吉乡、台烈镇、雪洞镇和滚马乡成效都比较明显。

八弓镇已经对所辖的胜利村、星光村的建设计划列出了建设日程表,对新农村建设实行倒计时管理;星光村两委领导带头进行改圈、改厕、修建沼气池;村民自愿集资改路、帮助拆除不符合规划的猪牛圈和苕窖。

桐林镇的对河村已基本实现了“四改五通六进村”;对河村大寨组沼气普及率已达95%以上,该村的环境卫生非常令人满意,但是他们自己却还不满意。

瓦寨镇发展思路清晰,宣传力度大,该镇的文艺宣传队已经着手新农村建设专项宣传;斗街村进寨主支道已进入全面施工;主导产业已明确。

长吉乡司前村已拿出较为符合村情的规划,已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改造,在村寨的主道上安装了路灯,并已着手进行沼气建设。

台烈镇利用高速公路等设施制作了50多条永久性新农村建设宣传标语,颇洞村两委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高,成立了文艺队。该村已基本实现了无纠纷调解,村寨卫生有人自觉保洁,该村还计划在村上安装高音喇叭。

雪洞镇把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滚马乡大湾村计划修建村寨消防通道,发展旅游产业,等等。

2、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各部门配合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组的人员未能按县委和县政府的要求到位开展。

二是部分乡镇和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个别村动作缓慢,“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个别村两委意见不统一,有互不理解、互不支持的现象。

三是县财政困难,投入资金少,群众自筹有难度,资金缺口大,致使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项目无法按进度实施。

四是各试点村村干及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缺乏深层认识,少数农户“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传统小农观念依然存在,缺乏整体发展意识和大局意识。

五是以村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差距较大。

六是圈舍乱搭乱建现象较为严重,排污功能差,导致公共基础设施难度大。

七是指导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农户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缺乏进村入户指导。

八是大部分试点村土地规划难度大,土地流转不畅,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

九是宣传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由于经费问题,正式的宣传难以启动,县宣传方案无资实施)。

十是欠缺激励机制,尤其是产业发展方面的激励机制。

二、分村情况

(一)、桐林镇对河村

1、成效:

有规划;已基本实现四改五通六进村;大寨沼气普及率达95以上,对河达40,全村达70以上;建成了精品水果种植示范基地,金秋梨产量达40多万斤,主要销往广西、四川、重庆、贵阳等地;养殖大户唐和忠每年50头以上;每户掌握1-2门技术,普及了抛秧技术;村民投工投劳筹资修路,积极性高。已修复沟渠1100多米。劳务输出240人左右/年,劳务输出返回额可观,年返资140多万;

2、主要困难:

(1)庭院绿化需支持设计规划图。

(2)修垃圾池或填埋场、部分道路硬化缺资金。大寨山塘治理缺水泥1200m(3万左右),水泥100t左右。

(3)村办公室改造、修建娱乐场所、培训中心欠资。

(4)金秋梨品种更新缺技术人才,希加大农技培训力度。

(5)集体经济薄弱,缺村级企业,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好思路。

(二)、瓦寨镇斗街村

1、成效:

①文艺队宣传内容丰富(快板、小品、诗颂、钱棍),播放光碟、远教、标语、资料。

②经费实行“四个一点”:政府补助一点、包

村部门支持一点、社会力量赞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

③已完成进寨道路2600米的硬化建设。

④现有1130多户种植大户(10户以上年收入过万);养殖户30多户;运输业10多户。

⑤规划发展斗笠旅游产业。

⑥成立基础设施领导小组负责具体。

⑦成立优质果品协会、蔬菜协会、碑协、竹编协会、养殖协会、老年协会。

⑧沼气:政府投资500元 990元物质。

⑨出台一系列治乱整脏条约。

⑩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达到全县上等),现有林化厂、门面收入600元/年,岩厂年收入4万元左右,孵鸭蛋2万只左右/年。

2、主要困难:

(1)主劳动力缺乏(300人左右/年外出务工),举家外出20多户;

(2)违规拆除和脏乱治理难度较大。政府虽已联系举家外出户主回来处理脏乱问题,但能回来的可能性不大;

(3)经费投入不足:镇政府投入2000元/试点村;

(4)26户房屋庭院改造难度大,木房二楼有毛草扇2户;

(5)主导产业发展单一,进展缓慢;

(6)梨子太多愁销路。

3、要求和建议: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2)县里要加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

(3)加大四改投放;

(4)加大帮扶指导力度;

(5)协会:公司 基地 农户,缺销路,希望县委、政府给予帮扶;

(6)产品改良保鲜缺技术;

(7)需压路机帮助小学至寨进路压紧(长120m);

(8)计划开创老年大学,需1.2万以上(原政府幼儿园)。集镇内有老年人300多人(其中退休80多人)。

(三)雪洞镇雪洞村

1、成效

成立了领导机构,试点村规划未做,计划把“雪洞、民主、桃溪”作为样板村。利用远程教育基地举办4次农技培训;党建实行“传帮带”、“一对一”结对子,全方位服务;开展整脏治乱专项活动(重点治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建成简易垃圾填埋场(巴仙坡);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12人。小城镇规划:建设客运车站、牲畜市场、农贸市场;养殖技能培训、二元杂交猪、养牛;计划蔬菜连片种植、计划组建种植协会,与原有的养殖协会合并为种养殖协会;制定卫生保洁制度;加大新农村建设专项宣传力度;河道治理已完成规划;移民搬迁列入新农村建设;发展子猪生加工业。

2、存在问题及困难:

(1)该村环境卫生差;庭院绿化差;乱搭建现象严重。

(2)破旧房屋拆除改造有困难。

(3)路灯安装缺,电费上交有困难。

(4)资金欠缺,米场坝硬化、建老年活动中心,需10多吨水泥;计划硬化老寨至街上2公里路面硬化缺4万元(不含工价)、老寨至老井3公里缺3万元。

(四)长吉乡司前村

1、成效:

已制定方案,成立机构;已向群众宣传,村民积极性高;自来水普及率达80;进村路面已基本硬化,已安装路灯20盏;组建农机服务队,进行农技培训;大头菜种植加工、杂稻制种80余亩,超级稻100多亩。主导产业:大头菜(3.5元/斤)种植及加工、脱毒马铃薯300亩、计划购置大型犁田机要求补充60、种植大蒜(2元/斤)、计划养子鸭10000只以上,老鸭2000只以上,猪2头/户。

2、主要困难:

(1)虽然村民积极性高,沼气补助990 175 设备,卫生局改厕补助300元/口,但工程仍然很大。按规划建设缺乏资金,群众不太理解,闲置沼气池2口(病池)。

(2)村办公楼改造和场地硬化已由农办答应帮助解决25000元,仍缺资金3万,绿化缺3万左右苗木。

(3)主道改建需搬迁4户二栋:缺地基和资金。

(4)主道硬化拉直扩宽0.87公里,缺3.2万。

(5)计划修建消防栓缺5000元。

(6)6个自然寨中有3个自然寨进寨公路6公里,缺18万。

(7)计划修建荷花池兼消防池360平方米和14个垃圾池,缺3万。

(8)2个自然寨(老堡子、大坡脚)150户,提灌引水缺资金。

(9)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机耕道工程(渠相通、路相连)未完。

(10)上寨(八组)道路硬化缺资。

(11)自来水管填埋缺1万元。

(12)改厕、改厨、改圈有困难。

(五)台烈镇颇洞村

1、成效:

①全村山林覆盖率50%以上。务工人员多,建筑、经商的较多。98脱贫,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

②产业:何祖龙种蔬菜6亩,养猪(3头母猪),年收入2万多。

③无人要求解决困难,无纠纷调解,无茅草屋。

④道路硬化基本完成,庭院绿化意识形成。

⑤计划制作村情光碟。

⑥60以上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手机。

⑦河堤整治效果明显,沟渠畅通,旱涝保收。

⑧沼气池2口成病池,主要能源以电为主,环境卫生状况较好。少数农户在烧柴,搞公益事业的人多,热心人多。

2、主要困难:

(1)无垃圾池,无填埋场所。

(2)计划安装高音喇叭,缺资金8000元左右。

(3)道路硬化500多米及修复缺60多吨水泥。

(4)消除烧柴户有难度(原因是少数农户经济困难)。

(5)改厕有困难,占四分之三农户。

(6)路灯安装愁电费。

(7)沙梨、金秋梨无销路。

(六)滚马乡大湾村

1、成效:

领导重视,成立机构,大力宣传,制定规划,认真组织实施。5月召开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全村自来水普及率100,无茅草屋、茅厕。投资3万元,修复防洪堤400多米。主导产业:成立了种草养畜协会。种草、养殖(牛、猪、鸭)、四季葱。

2、主要困难及要求:

(1)建设局已制作1:500规划图未发到村。

(2)计划牛圈集中,缺规划用地。

(3)灌溉工程属空白,400多亩农田灌溉无保障。

(4)70的土已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水果种植少。

(5)计划修建消防通道500米,涉及拆除厨房、猪牛圈,缺资金。

(6)进寨主道及过寨山沟治理,按水利局测算需20万元,缺资。

(7)烧柴农户有近50户,其他农户主要用电为能源。沼气90多口(由宁波旗塔寺补助10万用于沼气建设,每口2000元)。由于地质原因,不能再建。

(8)建议利用塘冲水库把大湾规划成旅游点。

(9)4户非法占用村绿化风景用地(公用地),拆迁有难度(8年前一2年前修建时无人过问,现已成乡、村两级政府的一个难题)。

(10)乱搭乱建(猪牛圈)严重,需规划拆除。

(11)路灯未安,电费缺。

(12)灯光球场重建无资金。

(七)八弓镇

(1)胜利村

1、成效:

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2个组专抓新农村建设,6月下旬制定了方案。

全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人均收入2400元。新合医达95以上。

主要产业:种、养、运输、经商、务工。养鸭大户(杨政林、杨政海、杨再发、黄先发)。

2、主要困难及要求:

(1)沼气建设难开展(多数农户用电、液化气、煤)。要求组织村民外出参观沼气池建设。

(2)煮猪潲用柴(主要在寨坝老)。

(3)堰沟至寨坝老道路硬化缺资金20多万(含工价),要求修保坎,占田总量由村自行解决。

(4)改厕粪便水排除建排污管道。卫生局虽资助每户300元,用于改厕,但无沼气的农户如何改?建议县里拿出一个科学的规划方案(涉及100多户)。

(2)星光村

1、成效:

①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组上选出了负责人。根据20字方针,首先抓沼气建设,星光解放组起带头作用,18户建15口沼气池,达到三通四改。

②道路硬化:每户投入300元(预计),投工每户20个。群众自筹5400元,修建进寨主干道154米(宽3.5米),支道168米(路宽2米)。

③为了推进沼气建设,凡挖好池子的农户经技术人员验收合格后,每口补助300元现金。

④四改:每户投入4000元(预计),国家补助1975元。

⑤计划建垃圾池、防火池,国家拨款,群众投工。(具体预算待定)

⑥产业结构:杂稻治种,荸荠。支柱产业:打工,加工业(米粉,咸粑)。

2、主要存在困难:

①办公楼面积360m2,已经到位资金9万元,缺口3万元。镇财政已借款4万元。付属设施缺1万元。

②改水、改路预计每户投入500-600元。

③办公楼周边活动场所预计缺1万元。

④村寨道路建设,每户都投入2000元左右,仍然不够。

⑤劳力欠缺,建设困难大。

⑥经济困难,本村情况只能解决温饱,到不了小康。

⑦沼气池已建16口,还有70多口正在建设中。沼气池建设并配套进行改厨、改厕、改圈,缺资金。全村计划建沼气池60口,估算18万元。村民自筹6万元,对口部门帮扶12万元。

⑧主要产业:种植(杂交水稻),养殖(牛、羊),产业单一。

⑨进寨主道路长0.8公里,宽4.5米;组内道路2条2公里,宽3.5米,估算12万元。村民自筹1万元,需上级部门解决11万元。

⑩村委综合办公楼建设:二楼一底,面积320m2,估算12万元。村委自筹5万元,需上级解决7万元。

另外,该村计划修建村寨简介牌、寨门、永久性标语估算

5万元,需上级帮助解决。房屋美化工程:完成解放组18户村民的屋面美化及星光1、2、3组的屋面美化,估算18.6万元。村民自筹20万元,主要以贷款为主,需上级部门资助3万元。

到目前为止,只有瓦寨的上街村和长吉的瓦窑村,还未见行动。希望村两委要以民为本,从讲政治、讲效益、讲服务的角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向县委、县政府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调研情况通报(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调研情况通报(第2页)。KqB

村部门支持一点、社会力量赞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

③已完成进寨道路2600米的硬化建设。

④现有1130多户种植大户(10户以上年收入过万);养殖户30多户;运输业10多户。

⑤规划发展斗笠旅游产业。

⑥成立基础设施领导小组负责具体。

⑦成立优质果品协会、蔬菜协会、碑协、竹编协会、养殖协会、老年协会。

⑧沼气:政府投资500元 990元物质。

⑨出台一系列治乱整脏条约。

⑩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达到全县上等),现有林化厂、门面收入600元/年,岩厂年收入4万元左右,孵鸭蛋2万只左右/年。

2、主要困难:

(1)主劳动力缺乏(300人左右/年外出务工),举家外出20多户;

(2)违规拆除和脏乱治理难度较大。政府虽已联系举家外出户主回来处理脏乱问题,但能回来的可能性不大;

(3)经费投入不足:镇政府投入2000元/试点村;

(4)26户房屋庭院改造难度大,木房二楼有毛草扇2户;

(5)主导产业发展单一,进展缓慢;

(6)梨子太多愁销路。

3、要求和建议: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2)县里要加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

(3)加大四改投放;

(4)加大帮扶指导力度;

(5)协会:公司 基地 农户,缺销路,希望县委、政府给予帮扶;

(6)产品改良保鲜缺技术;

(7)需压路机帮助小学至寨进路压紧(长120m);

(8)计划开创老年大学,需1.2万以上(原政府幼儿园)。集镇内有老年人300多人(其中退休80多人)。

(三)雪洞镇雪洞村

1、成效

成立了领导机构,试点村规划未做,计划把“雪洞、民主、桃溪”作为样板村。利用远程教育基地举办4次农技培训;党建实行“传帮带”、“一对一”结对子,全方位服务;开展整脏治乱专项活动(重点治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建成简易垃圾填埋场(巴仙坡);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12人。小城镇规划:建设客运车站、牲畜市场、农贸市场;养殖技能培训、二元杂交猪、养牛;计划蔬菜连片种植、计划组建种植协会,与原有的养殖协会合并为种养殖协会;制定卫生保洁制度;加大新农村建设专项宣传力度;河道治理已完成规划;移民搬迁列入新农村建设;发展子猪生加工业。

2、存在问题及困难:

(1)该村环境卫生差;庭院绿化差;乱搭建现象严重。

(2)破旧房屋拆除改造有困难。

(3)路灯安装缺,电费上交有困难。

(4)资金欠缺,米场坝硬化、建老年活动中心,需10多吨水泥;计划硬化老寨至街上2公里路面硬化缺4万元(不含工价)、老寨至老井3公里缺3万元。

(四)长吉乡司前村

1、成效:

已制定方案,成立机构;已向群众宣传,村民积极性高;自来水普及率达80;进村路面已基本硬化,已安装路灯20盏;组建农机服务队,进行农技培训;大头菜种植加工、杂稻制种80余亩,超级稻100多亩。主导产业:大头菜(3.5元/斤)种植及加工、脱毒马铃薯300亩、计划购置大型犁田机要求补充60、种植大蒜(2元/斤)、计划养子鸭10000只以上,老鸭2000只以上,猪2头/户。

2、主要困难:

(1)虽然村民积极性高,沼气补助990 175 设备,卫生局改厕补助300元/口,但工程仍然很大。按规划建设缺乏资金,群众不太理解,闲置沼气池2口(病池)。

(2)村办公楼改造和场地硬化已由农办答应帮助解决25000元,仍缺资金3万,绿化缺3万左右苗木。

(3)主道改建需搬迁4户二栋:缺地基和资金。

(4)主道硬化拉直扩宽0.87公里,缺3.2万。

(5)计划修建消防栓缺5000元。

(6)6个自然寨中有3个自然寨进寨公路6公里,缺18万。

(7)计划修建荷花池兼消防池360平方米和14个垃圾池,缺3万。

(8)2个自然寨(老堡子、大坡脚)150户,提灌引水缺资金。

(9)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机耕道工程(渠相通、路相连)未完。

(10)上寨(八组)道路硬化缺资。

(11)自来水管填埋缺1万元。

(12)改厕、改厨、改圈有困难。

(五)台烈镇颇洞村

1、成效:

①全村山林覆盖率50%以上。务工人员多,建筑、经商的较多。98脱贫,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

②产业:何祖龙种蔬菜6亩,养猪(3头母猪),年收入2万多。

③无人要求解决困难,无纠纷调解,无茅草屋。

④道路硬化基本完成,庭院绿化意识形成。

⑤计划制作村情光碟。

⑥60以上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手机。

⑦河堤整治效果明显,沟渠畅通,旱涝保收。

⑧沼气池2口成病池,主要能源以电为主,环境卫生状况较好。少数农户在烧柴,搞公益事业的人多,热心人多。

2、主要困难:

(1)无垃圾池,无填埋场所。

(2)计划安装高音喇叭,缺资金8000元左右。

(3)道路硬化500多米及修复缺60多吨水泥。

(4)消除烧柴户有难度(原因是少数农户经济困难)。

(5)改厕有困难,占四分之三农户。

(6)路灯安装愁电费。

(7)沙梨、金秋梨无销路。

(六)滚马乡大湾村

1、成效:

领导重视,成立机构,大力宣传,制定规划,认真组织实施。5月召开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全村自来水普及率100,无茅草屋、茅厕。投资3万元,修复防洪堤400多米。主导产业:成立了种草养畜协会。种草、养殖(牛、猪、鸭)、四季葱。

2、主要困难及要求:

(1)建设局已制作1:500规划图未发到村。

(2)计划牛圈集中,缺规划用地。

(3)灌溉工程属空白,400多亩农田灌溉无保障。

(4)70的土已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水果种植少。

(5)计划修建消防通道500米,涉及拆除厨房、猪牛圈,缺资金。

(6)进寨主道及过寨山沟治理,按水利局测算需20万元,缺资。

(7)烧柴农户有近50户,其他农户主要用电为能源。沼气90多口(由宁波旗塔寺补助10万用于沼气建设,每口2000元)。由于地质原因,不能再建。

(8)建议利用塘冲水库把大湾规划成旅游点。

(9)4户非法占用村绿化风景用地(公用地),拆迁有难度(8年前一2年前修建时无人过问,现已成乡、村两级政府的一个难题)。

(10)乱搭乱建(猪牛圈)严重,需规划拆除。

(11)路灯未安,电费缺。

(12)灯光球场重建无资金。

(七)八弓镇

(1)胜利村

1、成效:

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2个组专抓新农村建设,6月下旬制定了方案。

全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人均收入2400元。新合医达95以上。

主要产业:种、养、运输、经商、务工。养鸭大户(杨政林、杨政海、杨再发、黄先发)。

2、主要困难及要求:

(1)沼气建设难开展(多数农户用电、液化气、煤)。要求组织村民外出参观沼气池建设。

(2)煮猪潲用柴(主要在寨坝老)。

(3)堰沟至寨坝老道路硬化缺资金20多万(含工价),要求修保坎,占田总量由村自行解决。

(4)改厕粪便水排除建排污管道。卫生局虽资助每户300元,用于改厕,但无沼气的农户如何改?建议县里拿出一个科学的规划方案(涉及100多户)。

(2)星光村

1、成效:

①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组上选出了负责人。根据20字方针,首先抓沼气建设,星光解放组起带头作用,18户建15口沼气池,达到三通四改。

②道路硬化:每户投入300元(预计),投工每户20个。群众自筹5400元,修建进寨主干道154米(宽3.5米),支道168米(路宽2米)。

③为了推进沼气建设,凡挖好池子的农户经技术人员验收合格后,每口补助300元现金。

④四改:每户投入4000元(预计),国家补助1975元。

⑤计划建垃圾池、防火池,国家拨款,群众投工。(具体预算待定)

⑥产业结构:杂稻治种,荸荠。支柱产业:打工,加工业(米粉,咸粑)。

2、主要存在困难:

①办公楼面积360m2,已经到位资金9万元,缺口3万元。镇财政已借款4万元。付属设施缺1万元。

②改水、改路预计每户投入500-600元。

③办公楼周边活动场所预计缺1万元。

④村寨道路建设,每户都投入2000元左右,仍然不够。

⑤劳力欠缺,建设困难大。

⑥经济困难,本村情况只能解决温饱,到不了小康。

⑦沼气池已建16口,还有70多口正在建设中。沼气池建设并配套进行改厨、改厕、改圈,缺资金。全村计划建沼气池60口,估算18万元。村民自筹6万元,对口部门帮扶12万元。

⑧主要产业:种植(杂交水稻),养殖(牛、羊),产业单一。

⑨进寨主道路长0.8公里,宽4.5米;组内道路2条2公里,宽3.5米,估算12万元。村民自筹1万元,需上级部门解决11万元。

⑩村委综合办公楼建设:二楼一底,面积320m2,估算12万元。村委自筹5万元,需上级解决7万元。

另外,该村计划修建村寨简介牌、寨门、永久性标语估算5万元,需上级帮助解决。房屋美化工程:完成解放组18户村民的屋面美化及星光1、2、3组的屋面美化,估算18.6万元。村民自筹20万元,主要以贷款为主,需上级部门资助3万元。

到目前为止,只有瓦寨的上街村和长吉的瓦窑村,还未见行动。希望村两委要以民为本,从讲政治、讲效益、讲服务的角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向县委、县政府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调研情况通报(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调研情况通报(第2页)。KqB

县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第2篇

一、目标任务

通过三年的时间,使农村消防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农村消防管理得到规范,农村消防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消防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全面提升我县农村消防安全环境,做到火患不出村、火情不出镇,杜绝出现特大火灾事故,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工作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服务农村的原则。

三、推广试点对象

2006年,每个乡镇(含开发区,下同)确定一个行政村为推广对象,以点带面,通过示范作用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有条件的乡镇也可适当扩大新农村消防建设试点工作范围。

四、组织领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消防建设工作由县政府领导,由各乡镇政府具体负责,由各行政村落实具体工作。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经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协调小组,负责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各乡镇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分管安全(消防)的领导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落实。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是本村消防工作的责任人,村“六合一”安全员是该行政村消防安全工作的具体执行人。

五、建设标准

(一)制定农村消防专项规划。消防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新农村消防规划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确定推广的行政村在6月中下旬,其他行政村在年底前必须完成包括消防道路、消防给水、消防组织、消防宣传等内容的消防规划。

(二)把握新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新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当地实际,不能离开农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和村民的意愿。新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为:中心村、农家乐或农村竹木加工业集中的区域、人口密集的自然村等。新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为: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当将消防站、消防通信等纳入建设内容。消防水源以室外消火栓为主,没有条件设置室外消火栓的,要结合当地实际,通过修建消防水池(消防水池不少于5个立方米)、天然水源的消防车(泵)取水设施等措施解决消防用水问题,每个消防给水点的保护半径不宜大于160米,间距不宜超过120米,消防车通道的设置应满足火灾时消防车通行的需要,一般在3.5米以上。

(三)建立完善的农村消防组织,提高自救能力。人口超过1500人的行政村应建立村或依托企业的志愿消防队伍,配备手台泵1台,消防水带和水枪等必备设施(有条件的可配备运输车辆),志愿消防队员不少于5人,并有固定的场所和联系方式。

(四)规范农村消防工作管理网络建设,提高农村火险自防自救能力。各乡镇要发挥公共管理责能作用,通过与各行政村及企业和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消防责任;村要明确一名“六合一”安全员,加强对企业、学校、单位、村民、农家乐,特别是弱势群体人员的检查和宣传,做到安全工作有人管、有人做、人人参与。

(五)宣传阵地建设。行政村应在主要路口设立一块村民防火公约牌,并利用宣传窗、候车站等部位,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大力宣传消防安全常识,提高村民防火意识。

六、实施步骤

(一)组织阶段。各乡镇要确定一个在本区域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心村作为推广对象,在5月20日前将试点村村名上报至县政府办公室(传真:5123520)及县消防大队(传真:5031119)。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二)实施阶段。根据天荒坪余村和大溪村的试点经验,本着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新农村消防工作。在7月初前完成规划、宣传设施和管理网络建设,在9月前完成基础设施、消防组织建设。

(三)验收阶段。年底县政府将对照责任状要求,对试点推广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新农村消防建设工作列入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切实加强新农村消防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将村级消防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积极推动农村消防设施建设,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加强指导,密切配合。

新农村消防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各行政村为具体实施主体。消防部门要结合“四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与当地公安派出所一起做好服务、指导工作,旅游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建设等部门要指导乡镇做好村级消防规划工作。各相关职能单位要充分对照工作职责,积极指导、参与新农村消防建设工作。

(三)加强宣传,增强意识。

崖湾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经验 第3篇

一、试点村的基本情况

内官镇崖湾村位于镇区西南部,定临公路沿线。项目区属纯农业山区,虽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但地理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主要以马铃薯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项目区按照“推一带三”的模式,覆盖崖湾、中河、文昌、文山4个村29个村民小组、894户3959人,耕地面积1089公顷,人均0.27公顷。2006年人均产粮400公斤,人均纯收入1850元。

二、试点促进了全面发展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特别是杨市长调研时提出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尊重民意,不走形式”的建设原则,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立足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加快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突破口,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着力点,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推动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㈠基础设施方面投资3.8万元建成翻水桥一座;投资9万元机修梯田60公顷;投资68万元新修等级路15.2公里、田间农路5.2公里,水泥硬化道路2公里;投资15万元完成荒山绿化33.3公顷;投资8.4万元完成定临公路两旁排水渠道。争取农电西部完善工程资金12万元,完成3公里农电线路改造;投资9.6万元建成沼气池80座。

㈡产业开发方面投资60万元完成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45.6公顷(其中:庄薯3号13.3公顷,陇薯3号一级良种67公顷,陇薯6号80公顷,陇薯5号85.3公顷,基地内种植地膜马铃薯20公顷,机械播种17公顷),调运马铃薯良种450吨;马铃薯总产量达7360吨,每公顷产3万公斤。投资10万元开挖马铃薯储藏窖500眼;投资30万元建设马铃薯储藏库17座;投资25.6万元完成圈舍改建160间,引进良种羊360只,良种牛40头。

㈢住宅示范方面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修建、统一调配土地、统一配套公共设施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投资119万元完成45户住宅示范工程和投资120万元完成60户的前店后院经营户住宅示范建设。

㈣社会事业方面聘请甘肃省农科院王一航教授和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庞勇教授,在项目区内举办培训班4期,参加培训人员1200人(次)。进一步完善了五保户供养、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10户“五保户”在衣食住行全部供应、合作医疗全部提供保险资金。项目区内有低保户54户、203人,占总人口的5%,发放低保金1.95万元。普及和巩固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对项目区学生全部实行“二免一补”。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建立村级医疗点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939人,参合率99.5%,年内45名群众报销医疗费用2.28万元;大病医疗救助2户5人,补助金额3311元。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分别对23户二女户结扎对象提供了良种牛1头,马铃薯良种1500公斤。

㈤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和完善村民自制机制,组建成立了村容整洁管理委员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委员会、红白理事会、平安建设管理委员会、扶贫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马铃薯经销协会、养殖协会、劳务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作用,改进了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增强了干部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投资3万元建成占地120平方米协会办公场所一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7.8万元建成了148平方米的中河村文化卫生阵地,投资36万元建成了崖湾村文化卫生阵地主体工程。

三、试点中的主要做法

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在项目实施方案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组织镇村干部走村串户,广泛深入征求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修订方案。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了三个规划:一是道路建设规划。项目区道路按照通达通畅网通的原则,对原有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对急需新修道路的地方开辟新修。共设计道路13条50.9公里,其中:已成型5条26公里,2007年规划新修道路4条15.2公里(已全面完成),2008年规划新修道路4条9.7公里。二是产业发展规划。为了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立足提高马铃薯品质,将原来的商品薯基地规划为良种扩繁基地。三是新农村住宅规划。根据项目区农户经济来源状况,区别对待,确定了分三个层次建设新农村住宅的规划。即:第一层次是在定临公路沿线农户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方以新建为主,规划了新农村住宅示范点;第二层次是在农户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但群众不愿集中入住的以改建为主;第三层次是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首先搞好规划,逐步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和规划设计内容,组织农户分步实施,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单家独户规划不统一、建设无标准、质量难保证的问题。

㈡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听取群众意见,从群众急盼解决的事做起,从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做起,从具备条件的事做起,从有能力有实力办的事做起,让群众具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项目建设前期,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镇上与项目区农户签订了项目建设协议,并采取广播、标语、横幅、举办项目培训会、召开群众会议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具体内容、措施要求,高度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同时,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广泛宣传,聚集吸纳社会能人在崖湾村规划新建了60户以个体经营为主的专业门店,36户已投入运营,其中:发展餐饮业4户,马铃薯收购贩运21户,农机具维修3户,面粉加工2户,个体药店2户,小百货经营4户。目前,项目区收购马铃薯户已比去年增加15户,马铃薯收购市场的形成一方面降低了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使崖湾村形成了价格高地。

㈢提升产业,富裕群众崖湾村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用区域特色经济的理念抓马铃薯产业,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抓畜草产业,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理念抓劳务产业,使三大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投资60万元引进马铃薯良种450吨,建成245.6公顷的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按平均每公顷3万公斤产量、以每公斤鲜薯销售价0.90元计算,可创经济收入662万元,项目区农户人均可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1487元,比项目实施前增收200万元,人均增收50元。在加强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建设的同时,引进良种羊360只,良种牛40头,加快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并克服项目建设劳动力紧缺的实际压力,组织劳务输出1200人,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130多人,按人均月工资额750元、输出时间6个月计算,可增加劳务收入598万元,项目区人均劳务收入1500元。

㈣项目支撑,聚集资金按照“向上争一点、社会帮一点、部门配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原则,把资金争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支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杠杆的作用,广泛聚集社会各类资金,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据统计,去年共完成项目投资515.6万元,其中道路建设群众筹资筹劳12万元,住宅建设群众自筹资金222万元,圈舍建设群众自筹资金32万元,马铃薯贮藏库、贮藏窖建设聚集社会资金12万元,争取天津帮扶资金60万元。

县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第4篇

教财〔2007〕27号

(2007年12月29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卫生和生活条件,建设和谐、生态校园,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决定在2006年部分省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工程”试点。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工程”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先后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从2006年起,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使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但是,我国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一些学校的学生生活等配套设施条件仍然较差,校园环境卫生状况仍需进一步改善。许多农村中小学仍然使用露天旱厕,条件简陋,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寄宿制学校垃圾处理、厕所排污等设施不完善,成为一些疾病传播的源头;一些农村中小学缺少饮水设备和食堂灶具,师生饮水难,做饭、热饭难。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增加,对学校生活和卫生条件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直接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高。

实施“工程”,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创新型工程。一方面,可以一揽子解决农村中小学旱厕卫生、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问题,阻断肠道传染病、血吸虫病等疾病传播,彻底改善农村学校的卫生条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建设生态校园。另一方面,可在广大师生中增强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普及卫生防疫及新能源知识,建立和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和谐校园。在有条件的学校建设种植、养殖基地,形成“畜(禽)——沼(气)——果(菜、草)”等生态循环系统,可增强学校的生态效益和自身造血功能。同时,可以为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平台,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及基本生产知识的基地,成为当地传播现代科技和文明生活的辐射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和良好的示范作用。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在河北、福建、江西、湖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10个省份开展了“工程”试点工作。通过推广综合利用沼气等技术,推进农村中小学改厕治污和提供洁净能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一些地区在部分学校因地制宜推行太阳能浴室、保温房等能源利用模式,不少学校成为当地生态校园建设的样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扩大“工程”试点范围,是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生活配套设施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状况,提供生活补充能源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让更多群众受惠的重要举措。各地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实施这项工作的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益。

二、明确“工程”的指导原则及目标任务

实施“工程”,要在“总体规划,分步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专业支撑,确保安全;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的原则指导下,以综合利用沼气技术为主,辅以太阳能设施、保温房、饮水设施、垃圾处理等建设,重点解决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使用露天旱厕、学生如厕难,缺少必要的排污系统、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等问题,改善农村中小学卫生和生活条件,保障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建设生态、和谐校园。

各省(区、市)有关部门要首先进行总体规划,再分步推进;先行试点,再面上推开。要加强配合,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各地要由沼气技术的专业队伍负责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确保“建一所,成一所、安全运转”,使项目学校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推广性。

三、科学确定项目学校和“工程”实施模式

“工程”实施不仅安全性要求高,技术含量大,而且区域差别也比较明显。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状况和自然条件,充分考虑学校规模、技术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确定项目学校和“工程”模式。

项目学校必须是当地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中予以保留的农村(含县镇所在地和市辖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校现有办学规模原则上要在150人以上,基本办学条件较为完善,校园布局规划比较合理。已纳入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的项目学校原则上不得列入本“工程”实施范围。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项目学校规划内容涉及厕所建设的,可以参照本“工程”实施办法使用沼气技术。

农村中小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上应采取多种模式。沼气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能源技术,应该加以推广。各地在沼气系统建设中,要根据南方水量充沛地区和北方干旱、寒冷地区的厕所粪污、保温和辅助能源及综合利用等因素,采用最优工艺和方案,确保工程能够发挥综合效益。综合各地试点经验,可采取两种模式进行。

——“生态厕所+沼气池+食堂改灶”模式(模式1)。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小的走读制中小学。建设内容包括改建学校厕所、兴建沼气池和进行食堂改灶。厕所和沼气池为一体化建设,配置沼液回流冲厕设施,通过沼液回流冲厕,清洁校园厕所;学校食堂配套使用安全环保沼气灶,产生沼气用于做(热)饭、烧开水,使沼气成为学校主要辅助能源。沼肥作为无害化有机肥,施用于附近农田。

——“生态厕所+沼气净化工程+食堂改灶”模式(模式2)。主要适用于寄宿制中小学。在“生态厕所+沼气池+食堂改灶”模式的基础上,增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处理学校食堂、浴室、宿舍等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粪便,所产沼气用于做饭和烧开水。沼肥作为无害化有机肥,施用于附近农田。

在高寒地区,应尽量利用太阳能等,配套建设增温、保温设施。其他地区,为保证沼气池能发挥作用,也应尽可能地建太阳棚等保温设施。对发酵原料不足的沼气池,应补充秸秆作为原料,提高产气率。同时,有条件的地区要以沼气为核心,带动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

四、合理安排资金

“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由省级根据中央安排资金和地方自有财力统筹组织实施。项目确定采取自下而上逐级申报的程序,由省级教育、财政、农业部门审核批准,报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备案。

“工程”项目以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考虑东部地区;鼓励地方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工程”实施。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兴建沼气系统、改扩建学校厕所、食堂改灶和购置太阳能设施等方面;地方资金主要用于改善饮水设施、人员培训、工程竣工后日常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方面。

各省(区、市)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精心遴选项目学校,合理安排中央资金,集中投入,注重实效,确保“建一所,成一所”,使试点项目真正取得综合效益,发挥示范作用。各省(区、市)“工程”实施成效将作为安排下一年度中央专项资金的重要因素。

五、强化质量与安全管理

“工程”建设要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规范工程项目的申报、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建设标准与规范,按照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施工规范、施工操作规程、质量和安全规范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工程建设实行持证上岗、执业准入,建设与管理机构和人员要具备相关执业资质,沼气技术人员必须持有中高级以上的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工程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强化安全管理。“工程”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落实安全管理相关规定,始终把安全作为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坚决杜绝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工程建成后,必须制定安全运行的管理措施,纳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配备专人负责维护、管理,加强沼气的生产、输配和应用等环节的全程监控,定期对沼气池等设施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沼气系统安全、高效和长久运行,确保师生安全。

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

“工程”由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和地方各级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省级负责“工程”项目统筹。

各省(区、市)对“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负责结合本省(区、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配置省内教育资源,编制和审定本省(区、市)“工程”规划及“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并报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备案;制定对“工程”建设收费的有关减免政策,指导、监督、检查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对“工程”项目的评估验收;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严肃查处工程建设与资金使用违法违规行为,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协调并组织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解决“工程”实施中的有关事项;对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负责并按期报告“工程”进展情况。

各县(区、旗)全面负责“工程”项目学校建设任务的实施和管理。在统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专项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制订本地工程建设规划;组织项目学校前期论证、勘察设计、招(投)标、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办理财务结算等;按有关规定减免“工程”建设收费;按有关规定管理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按照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资金;检查督促工程进度,对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定期向上级报告工程进展情况;保证项目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加强项目学校管理。

“工程”是一项涉及部门多、管理环节多、技术规范严、质量要求高的创新工程,且运行中安全、卫生责任大。地方各级教育、财政和农业部门(农村能源主管部门)为共同责任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地方各级有关部门职责,加强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程顺利实施。

教育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工程实施。严格按照“工程”立项条件,会同财政和农业部门确定符合“工程”要求的项目地区和学校,按照程序下发“工程”项目申报通知;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工程”规划方案,牵头组织“工程”实施工作;会同农业部门做好“工程”验收、后续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等工作。

财政部门配合教育部门组织工程实施,负责工程资金管理。根据“工程”立项条件,会同教育和农业部门审定、批复“工程”项目;按照“工程”建设模式和标准,审定“工程”经费预算,制订“工程”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做好“工程”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资金专款专用。

农业部门(农村能源主管部门)配合教育、财政部门组织工程实施,负责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会同教育和财政部门确定符合“工程”要求的项目地区和学校;负责“工程”实施的技术指导;会同教育等部门制订“工程”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并加强监督;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工程”验收工作和项目建成后的后续管理等工作。

各地要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关注和支持“工程”建设,确保项目学校在征用土地、日常维护和管理使用等方面,得到当地基层组织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工程”的順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要统筹安排,本着“边推进、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及时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程技术和工作机制,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工作,扎扎实实做好项目建设,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附件:

1.“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项目学校备案表(略)

2.“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沼气建设技术指导参考(略)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意见 第5篇

根据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进一步扎实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致力建设和谐新农村,以我镇**村、**村、**村、**村四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重点,在四个示范村的影响和带动下,到2010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入学率达到98%以上,电话普及率达到52%,有线电视村村通全面启动,入户8000户,入户率85%,五保户供养达95%;村“两委”班子团结,财务、政务公开,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环境安定,生活方式健康,村容村貌整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成为一个“晚上亮起来,白天净起来,四季绿起来”的新型文明乡村。

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重点

我镇涉及**村、**村、**村、**村四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重点:以**强村建设为核心,规划发展工业带动型**村、养殖带动型**村、**村、劳务带动型**村四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业带动型**村重点要落实“一规划”: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依托**公司,进一步落实《**村2011年—2014年发展规划及规划》。养殖带动型**村、**村要建好“两区一阵地”:新发展占地5亩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2个,存栏在200头以上的养猪户达12户,存栏在5000只以上的养鸡户6户,并发展沼气60座;依托村小学,规范和完善文明农民学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劳务带动型**村2006年要规划好“两园一区”:加大跑部进厅力度,筹建全镇第一个“农村文化园”;发展沼气50座,规划发展150户的一个“庭院经济园”;启用温暖小区。同时要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农户达到500户;规划整修村内道路5公里,安装路灯60座;新增有组织劳务输出1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三、工作措施

(一)以转变干部作风为重点,强化争先创优机制。在机关内部实行目标管理,开展“评先创优”活动。按照县定目标,逐步分解细化下达目标,推行工作合力团制和工作台帐制,真正在机关内部形成肩上有压力,脚上有动力,争当先进,耻于落后的争先创优局面。要在干部升降、评先树优、物质奖罚上加大力度,真正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激励干事者,保护创新者,鞭策落后者,逐步树立一种“以发展论功过,以实绩定取舍,以民意论去留”的用人导向。

(二)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强化组织保障机制。按照上级对新一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争创“五个好”党支部,不断加强村班子自身建设,2006年全镇“五个好”党支部达到60%以上,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以净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目的,强化社会稳定机制。探索

县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第6篇

为加大全县新农村建设推进力度,提高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步伐,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县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和县委十四届三次全

会精神为指针,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

二、建设目标和主要工作

按照省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到2010年末,力争使全县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实现新农村建设初步目标,到2020年末,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新农村建设初步目标。2009年突出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是形成我县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立足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强化乡村主导产业建设,重点发展以下产业发展模式:以玉米高产创建合作社为牵动的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工厂化畜牧小区规模养殖发展模式、以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民创业的家庭手工业发展模式、有较高组织化程度的劳务经济发展模式、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等。各乡镇、村要结合实际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单业或兼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养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专业乡镇、村。试点村要在两年内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态势。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胜利水库消险、解放水库消险、流域治理和抗旱水源建设工程,新打水源井80眼,维修加固塘坝20座,新建塘坝3座;加强农机化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更新大型农机具55台(套),全县大型农机具保有量达到1076台(套);加大棚室化设施建设力度,全县计划新增棚室1000栋;加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力度,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万亩,集中连片经营100亩以上的超过40%;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800个。三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实施百万亩玉米高产创建工程,全县玉米移栽和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0万亩,“一增四改”栽培面积达到70万亩,带动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2.4亿斤。大力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奶牛、生猪、白鹅、肉牛四大主导品种养殖量分别达到4万头、110万头、120万只和15万头,规划建设畜牧养殖小区50个,新增规模场户73个。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8.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65亿元。

(二)加强基础建设,形成村屯建设模式。结合我县实际,确定道路建设、排水沟建设、绿化带建设、栅栏建设、柴草垛清理、垃圾清理、粪肥清理、庭院建设、屯内废弃地利用和环境管理10项基础建设标准,通过统一规范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新农村村屯建设模式。一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强化农村道路总体规划,实现乡镇、村、屯道路网络化,消灭断头路,计划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350公里。二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入户水平,结合抗旱水源井建设,计划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5处,解决54个村115个屯4323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加快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建设。以实施小型沼气、秸秆固化和气化集中供气等项目为重点,新建小型沼气工程6个,辐射农户300户;新建联户沼气池8个,辐射农户80户;新建户用沼气池100个。四是加快泥草房改造建设。改造泥草房4150户,推进住宅新区和泥草房集中改造工程建设。五是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结合生态型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道路建设,科学制定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全县建设生态园林精品屯157个。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清除屯内柴草、垃圾、粪肥等影响环境的杂物。在重新界定住户使用面积的前提下,对主街、辅街、巷路、排水沟、绿化带进行统一规划,对规划范围内的农户违章建筑物要坚决予以清除和拆扒。规范农户的庭院、甬道、厕所、牲畜圈舍等。加强村屯内环境卫生管理,制定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村要有专业卫生清洁人员,保持村屯干净整洁。

某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方案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围绕建设富裕钦州、文化钦州、生态钦州、平安钦州为主题,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实现钦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钦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个总体要求,全面协调推进2个试点村和8个重点联系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把试点村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确定推进钦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123456”,即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两个试点”、抓好“三化”、强化“四基”、突出“五建”、实现“六新”。所谓“一个主题”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这个主题。“两个试点”,即是抓住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和钦南区犀牛脚镇三娘湾村这两个试点村,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推动钦州市新农村建设。“三化”,就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大力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壮大县镇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推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四基”,即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基础产业发展,培育特色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以旅促农,助农增收;抓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抓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发展经济和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解决农民群众因病返贫以及“五保户”、特殊困难群体和灾民的生产生活等问题。“五建”,就是抓好路、水、电、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学校、幼儿园和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广播电视电讯设施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抓好村屯卫生站(所)等卫生设施建设,抓好房屋和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建设。“六新”,就是培育新经济、新生活、新风尚、新村貌、新机制和新农民。

三、工作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能等同于单纯搞新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要着重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由政府投入;直接面向村庄的公益类或准公益类建设项目实行政府直接补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农户自主参与的非公益类项目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示范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予以实施。市级2个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由市直和驻钦各责任单位负责,8个联系村的投入由所在县(区)政府负责。市直相关部门及各县(区)要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强力推动。要加强教育引导、搞好服务。农民群众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自身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主动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坚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试点村的实际,科学制定具体实施规划,远近结合,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的意愿,科学编制试点建设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从产业发展到村庄建设都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每个具体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所有工作要按照规划开展。根据发展的可能制定阶段性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防止急于求成和盲目攀比,严禁搞形式主义,防止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不搞大拆大建。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试点村的具体情况制定政策和措施,适度超前规划,量力而行建设,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探索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着重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建设要求开展综合整治,一村一策,形成各具

特色的建设格局,不搞一刀切。

第四,坚持基础先行,务求实效的原则。要从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促进基础产业发展、基本生活保障改善和农民基本素质提高。

第五,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齐头并进。要找准切入点,从基础条件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地方入手,从比较容易见成效的事情入手,从资金筹措比较容易到位的项目入手,集中力量,尽快取得成效,让群众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取信于民。

第六,坚持综合改革,完善机制的原则。要坚持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扩大改革成果。加快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努力完善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七,坚持节约能源,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设施建设的科技水平,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生产的建设效率,注重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任务

试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一)生产发展。每个试点村形成1至2个优势特色产业,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以上,经济增长率高于其所在县(区)平均水平3个以上百分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带动60以上农户,收购、加工60以上的优势特色产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95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45以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经营户收入的增加。通过发展试点村的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二)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其所在县(区)平均水平3个以上百分点;农村“五保户”供养率100,特困户、灾民救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率100,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基本实现人人亨有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0以上。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道路。镇至村、村至5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四级水泥(油)路;50户以上的自然村之间实现道路硬化。

2、农田水利。完成小型农村水利体制改革;完成0.3个流量以上渠道的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农田旱涝保收水平70以上;解决农村人饮安全问题。

3、生态环境。自然村内道路两旁绿化建有排水沟,溪渠清洁。人畜分离,畜禽圈养或栓养;环境绿化、美化,初步达到生态家园标准。

4、生活能源。大力推广电力、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村村户户通电。

5、教育设施。学校无危房,学生校舍人均达到4.8平方米以上。农民培训设施配套,为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培养新型农民服务。

6、医疗卫生设施。建有村卫生所和计生服务室,每千人拥有村医和妇幼保健员各1人,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7、文体设施。建有1间5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和1个宣传栏,建有文体活动场所。

8、广播电视通讯设施。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话进村入户。

9、村容整治。完成村建设整治规划,地方特色鲜明。人均住宅面积合理,无茅草房,住宅外墙整洁、粉刷。建有垃圾集中堆放点、简易生活污水氧化塘,无“脏、乱、差”现象。提倡农民在规划指导下建新房,引导农民改变建新房留旧房的习惯。

10、乡村旅游。要在摸清试点村乡村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要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在政策、资金、招商引资等方面扶持开发,要引导乡村旅游提升档次。

(四)乡风文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普遍开展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以上,走出去的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80以上掌握1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有序,村规民约完善,邻里和睦,团结互助,民风淳朴,崇尚科学。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无重大矛盾纠纷,无群体性事件、无集体上访,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无“黄、赌、毒”现象,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自立、自强、勤勉、自助、协同的精神和意识。争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

(五)管理民主。村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组织健全,威信高,并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乡村治理机制基本完善;村务政务公开制度健全;民主选举依法、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监督有效。充分发挥农民自治组织能力,让广大村民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建立健全村党组织、村民民主管理机构和村规民约,实行民主管理。

试点阶段工作完成后,试点所在县(区)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逐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质量,不断将新农村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同步推进。

五、工作步骤

结合钦州市实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初定2年(2006年3月-2008年3月),分6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2006年3-4月)。对试点村以及重点联系村进行调查摸底。调查摸底工作要全面、深入,既要有整村的基本情况,又要有各家各户的分类情况;既要调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又要调查了解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既要调查了解农民的积极性,又要调查农民的承受力。通过调查摸底,为下一阶段试点建设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宣传动员(2006年4-5月)。试点村所在的县(区)政府负责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实施方案,镇政府对实施方案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让农民群众明白自己承担的任务,树立自信、自助、自立、自强、自建的观念,激发建设新农村的内在动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第三阶段:编制规划和申报(2006年4-7月)。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试点村所在县(区)政府组织编制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报市政府审核,各级各部门结合部门职能,为试点村出谋划策。已编制规划的村,要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衔接,不够完善的要修订;未编制规划的,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

第四阶段:组织实施(2006年4月-2007年12月)。建设项目分级负责,在2006年7月前,试点村所在县(区)主管部门根据试点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工作进度,指导做好规划设计,核准建设内容、工程量和单位造价,报市主管部门。经市主管部门核实后统一安排补助资金,组织实施。各级领导机构要加强监管职能,开展工作督查,确保工程质量和如期完成。

第五阶段:考核验收(2008年1-2月)。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机构要尽快制定相关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和促进工作落实的各项制度。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必须按照项目审批权限分别验收,其他各项工作也要按照目标考核体系的要求分别考核,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

第六阶段:总结提高(2008年2-3月)。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步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经村民充分讨论,提出巩固试点成果和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六、保障措施

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试点工作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协调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各方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为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市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决策新农村建设行动的重大事宜,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各部门协作,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具体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制定阶段性目标、落实政策措施。开展试点工作的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新农村建设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建设项目扎实有效推进。建立项目公示制度,设立监督电话,确保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实施公开、公正、公平。对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解决。试点在自治区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市级负责试点工作的总体组织和协调,试点村所在县(区)负责制定、申报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要一律免除各种收费,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试点工作。

(三)整合各类资源,支持试点建设。多渠道筹集扶持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市、县(区)两级财政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整合相关的政府性专项资金,集中投入。四是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支付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五是对适合市场化运作的项目,通过市场筹措建设资金。此外,提倡结对帮建,发动各类挂点单位帮扶当地村开展新农村建设。

(四)搞好骨干培训,加强工作指导。加强对镇、村干部等骨干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知识、建设标准和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市、县(区)、镇三级包村干部要承担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

(五)健全基层组织,坚持民主管理。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决策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结合起来,把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引导农民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思想,自主建设新家园、自觉管理好社区事务。

(六)转变工作作风,提供优质服务。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第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特事特办、特事快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交通部门要指导镇搞好乡村公路规划,并督促有关设计部门完成指定的勘察设计任务;水利部门要帮助和指导县(区)、镇、村搞好各类水利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建设规划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规划设计单位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其他负有新农村建设具体任务的部门,应帮助和指导试点村搞好建设规划和相应的设计工作,所需规划设计费用以县区投入为主,如县(区)确有困难,市财政适当给予扶持,市、县(区)两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在挂点单位主要抓好新农村建设。

(七)建立激励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建立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和促进工作落实的各项制度,特别要严格的责任制和奖优罚劣机制。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干部积极、群众主动的地方要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给予适当物资奖励。

县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 第8篇

一、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个新农村试点市、11个新农

村试点县和省建设厅确定的4个推进城镇化试点市、4个推进城镇化试点县, 积极开展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一是抓好灾后就地重建和异地重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村镇的规划编制工作。三是抓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个新农村试点市、11个新农村试点县和省建设厅确定的4个推进城镇化试点市、4个推进城镇化试点县的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四是抓好100个省级重点镇和100个重点村庄的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

㈠新农村建设试点规划试点市、县要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2009年度完成所辖乡 (镇) 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 根据试点市、县试点工作的范围、工作进度和资金安排情况, 有重点的进行规划编制工作, 力争2009年完成所辖行政村和中心村建设规划。乡镇总体规划要严格按照省建设厅提出的“一圆三模式”的规划理念和思路进行规划。统筹交通、供电、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村和中心村建设规划, 要在乡 (镇) 、村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打破村组界限, 使人口和土地相对集中、集约发展, 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省、市、州、县政府, 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 每年从财政上安排一定数量的村镇建设规划专项资金, 确保乡 (镇) 、村规划按期完成, 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㈡力争2012年底前, 全省所有建制镇和50%的集镇完成总体规划, 25%的行政村完成建设规划其中:河西地区乡、镇全部完成, 50%的行政村完成建设规划。河东地区建制镇全部完成, 有条件的集镇和20%的行政村完成;全省100个重点镇和200个 (包括新农村办的100个村) 重点村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力争于2010年年底前完成。在此基础上, 各市、州、县 (区) 可根据本地实际, 选择确定一批有发展条件的村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抓好兰州都市圈内和其他中心城市周边村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对近期不能异地重建或整村搬迁的村庄要立足解决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和基础设施, 尽快编制村庄近期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并依此开展以“三清、三改、三化” (清垃圾、清路障、清杂院, 改厕、改路、改水, 街道硬化、街道净化、村庄绿化) 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二、以多元化方式加大对小城镇和村庄建设的投入

首先, 要按照《城乡规划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的规定, 认真加以落实。其次, 要进一步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住房建设的意见》, “各地、县、乡财政都要安排一定资金, 用于小城镇规划和重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对有建房需求、按规划建房、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 可发放期限在5年以内、额度5万元以下的住房建设贷款”有关规定, 积极督促市、州、县、乡予以落实。第三, 省建设厅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 对各市、县、乡小城镇和村镇规划建设予以支持。第四, 对农民离土离乡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 可参照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发[2005]36号) 和甘肃省相关配套文件精神, 执行税收优惠政策。

三、以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分类指导各地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 积极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 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根据省内各区域差异性大的特点, 各地在指导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坚持“两个为主”和“五个结合”的原则, 以及小城镇建设应按照“一路、二水、三市场、四通讯”的建设时序来统筹安排。村庄建设应按照“一水、二路、三气、四厕”的思路和办法来安排建设时序。近几年内, 省建设厅坚持以突出特色、强化功能、提高质量、集聚人口、繁荣经济为目标, 集中抓了省委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确定的100个试点村和省建设厅确定的100个重点镇及100个重点村的规划建设工作。争取到2020年在小城镇、中心村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 同时, 要求公共设施基本完善, 农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初步形成以小城镇为纽带, 以中心村为支点, 以自然村为补充的梯次镇村结构, 积极引导村镇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四、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

省委、省政府确定2009年为民办实事建设40万户农村抗震安居房的任务, 在全省14个市州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 省建设厅承担着21.30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 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同志代表省政府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㈠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农村危旧房改造是一项社会关注、群众企盼、惠民为民的德政工程。为加强对危旧房改造工程的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由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任组长, 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张勤和、省建设厅、省财政厅负责同志任副组长, 发改、国土、建设、水利、交通、农牧、林业、人口、审计、监察、宣传、广电、地震、残联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抗震安居房实施领导小组。省建设厅具体负责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建设部门要做好规划制定、组织实施 (建房规划设计、质量监督检查) 工作;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筹措拨付和监督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建房用宅基地的规划和审批工作;审计部门要做好资金使用审计监督工作;监察部门要做好危房改造工作中违纪行为的查处工作;宣传部门要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捐助和帮建活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积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简化程序, 减免相关收费。三是落实责任制度。县市区政府是组织实施危房改造的责任主体, 乡镇政府担负具体建设任务。要层层建立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省建设厅与市、州建设局签订危房改造责任书, 层层签订, 分级负责, 落实责任。乡镇政府与承建施工的企业或建筑工匠、危旧房改造户分别签订建房协议, 明确任务、质量、进度及竣工时限。实行乡镇政府领导包片、一般干部包户责任制度, 确保建房质量和进度。四是严肃工作纪律。危旧房改造要透明公正, 严格制度, 严格程序, 严格管理, 严明纪律。对优亲厚友、瞒报虚报, 贪污、挤占、挪用、截留危旧房改造资金或建房材料以次充好、施工中偷工减料、建房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 存在安全隐患, 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力、完不成当年改造建设任务的要严肃查处。各地要对在危旧房改造工程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予以表彰奖励。

㈡验收办法一是要按照村镇建设规划和设计图纸以及维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二是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建设工程质量巡查制度, 组建巡查队伍, 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指导。三是工程竣工后, 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对工程进行初步验收。四是省建设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对工程进行最后验收。

上一篇:养生从“养心”开始培训心得下一篇:《家》初一作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