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作文:元宵的传说

2024-06-27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元宵的传说(精选8篇)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元宵的传说 第1篇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元宵的传说

摘要: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传说有多种,我最喜欢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只守护天宫的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天帝的女儿想出个好办法,她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几个夜晚都是如此,他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以此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元宵的传说 第2篇

元宵节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的饮食文化

元宵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元宵节民间传说故事

1、元宵节与灯火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自卫,就组织起来与之战斗。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闻讯后大怒,立即传旨,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欲将凡恫人畜财产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向人们通风报信。消息传开,所有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很久,一个老人终于有了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众人听说后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十五这天晚上,天帝从天上往下一看,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侥幸保住了生命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消灾,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产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庆祝。

2、元宵节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矮小,足智多谋,风趣滑稽,心地善良。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因此,宫娥彩女都对他非常敬爱。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欲向御井扑去,他急忙上前拦救。原来这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自从被选进宫后,每逢年末岁首,她总思念亲人,心如刀割。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得又惦起了在家艰辛度日的父母、小妹。心想: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先安慰劝解一番,且答应设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联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的苦水,便下决心想出了一条妙计。这天,他来到西北山上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一番,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结果,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人们非常惊慌,纷纷求问解脱之法,东秘地说:“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到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候。天晚时,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个骑粉色驴子的红衣姑娘,。见到她后,父老们要跪方可得救。”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信以为真,暗暗互相串连。等到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手拄拐杖来到十里铺等候。傍晚时分,果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色驴子的红衣姑娘,父老们一拥而上,苦苦哀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们说:“我是领了玉帝的旨意来办事的,火烧长安时玉皇大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要是没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可送到人王地主那里,让他们想办法吧。”说完,扔下一张偈语,回身走了。

老百姓赶紧将此事禀报汉武帝。汉武帝接过偈语,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武帝看罢大惊,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教。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十五日晚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圆供奉,虔诚祷告,求火神君高抬贵手。再传渝京都所有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届时,满城通红,火球横飞,必能骗过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再将京都四门洞开,使城外庶民百姓也能进城观灯。皇上、妃子、宫娥彩女,亦应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杂在百姓中,方会沾他们的光,免去灾难。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汤圆做得好,把元宵的名字写上穿大街走小巷,虔诚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定会使他心软下来。”汉武帝听闻便传旨按东方朔的办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坠西山,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乡下百姓得知消息也都陆陆续续进城观灯。汉武帝脱去龙袍,换上便服,在几个近臣的保护下走上大街。娘娘贵妃,宫娥彩女,也三五成群地离开了皇宫。整个长安城,灯火通明,焰火满天,煞是好看。

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喊声,来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热闹了一夜,京都长安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相传为习,年年如故。因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元宵节”。这就是现在的十五过元宵,十六闹花灯的由来。

3、元宵节与东方朔

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足智多谋,风趣滑稽,常在汉武帝面前献计逗乐,深受汉武帝喜爱。东方朔心底善良,经常为触犯武帝的宫女说情。

腊月的一天,东方朔见一宫娥泪流满面向御井扑去,他慌忙拦救。这宫女叫元宵,家中有父母姊妹。每逢节日,她思念亲人,不得见面,心如刀搅,竟想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救了元宵,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来到元宵家里安排了一番,然后回到长安街头卖起卦来。不少人求卦,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他们纷纷求问解脱办法。东方朔神秘地说:“正月十三会过来一个骑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众父老可求之。”

正月十三日果然来了一个红衣姑娘。那姑娘说:“我是领旨火烧长安的,玉帝还要在南天门上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偈语是:长安在劫,火烧帝调,十六天大火,焰红宵夜。

汉武帝看罢大惊,忙向东方朔求教。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十五晚上,可让做汤圆最好的元宵做些汤圆,万岁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会使其心软下来的。再令臣民在庭院屋门都卦上红灯,全街放焰火鞭炮,可能骗过南天门上观看的玉帝。”

十五日晚上,元宵的妹妹也领着父母来长安观灯,看见了出宫上街玩灯的元宵,一家人团聚了。

闹了一夜灯火,京都长安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日,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因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改叫元宵,把正月十五日叫做元宵节了。

元宵节晚上,有些地方的龙灯、狮舞、花灯全都涌现出来。城市主要街道灯火通明,各条街都要准备花筒烧火龙,场面壮观,十分热闹。耍龙灯的人从正月十三日就开始到农村、居民家、机关拜年。到居民家,俗名钻格子,愿意让龙进屋者就将门打开,并赏给喜钱;不愿者,龙来后就将门关上。十五晚上进入高潮,喜庆到深夜,燃放鞭炮,吃最后一顿年饭,名为送年,整个春节就算是过完了。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 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

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文化至今风韵不绝,特别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地方于街道闹市悬挂灯谜让人猜射,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烈。如今,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平时朋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

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饮食文化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

返回目录<<<

元宵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汤圆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7、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10、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11、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12、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13、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14、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元宵之夜的尴尬 第3篇

这晚, 天气宜人。虽然天空阴沉, 不见星星, 没有月亮, 但文化广场张灯结彩、霓虹闪烁, 一派浓厚的节日气氛。最令我们欣慰的是没有下雨的迹象。在露天剧场演出, 下雨乃是剧团的天敌, 不管天寒也好, 暑热也罢, 最终是可以顺利演出, 但下雨却无法开场。这晚令我们欣喜万分, 离开场一个多钟, 广场已座无虚席, 是否节日的原故, 我也说不清楚, 但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我们感受到, 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是我们演出的理想地方。

看到如饥似渴的观众在等待, 我们也替他们焦急, 大家都在议论:提前一个小时开场吧!这话是大家从心底下发出来的喜悦, 是实非虚。其实, 提前开场是不可能的事, 开场时间已定, 没什么重大事情是不可改动的, 这是剧团的一种信誉, 也是观众的期待, 何况, 提前的时间太长呢!我们虽然是业余团体, 但对于开场时间是比较准时的。

我们期待开场的时间已到了, 锣鼓响起, 帷幕徐徐拉开。演出刚开始, 迎接我们的是连绵不断的焰火。焰火震耳欲聋, 喷发出五彩缤纷。听声音, 焰火是从舞台两侧燃点, 离舞台只有10米左右, 我们感觉到, 那焰火就在脚底下炸响。我们既担心, 又害怕, 那焰火威胁着我们, 也直接影响我们的演出。可是, 观众一边观赏焰花, 一边欣赏戏曲, 可谓两全其美!此刻我无法理解观众的感受, 观众是否接受还是有怨气?一个地区一处例, 我说不清楚。这边燃罢, 另一侧又响起, 我们的演出被“炮火”重重包围了。那像炮声的焰火, 使我仿佛置身于战场一样, 耳朵犹听的只有炮声, 什么却没听到。我是乐队一名音乐演奏员, 演员演唱时, 我无法听到他们的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 我不能不集中精神, 竖高耳朵, 努力去寻找演员的声音, 哪怕是微弱的, 可是, 演员的声音却被那炮声掩盖了。在炮声隆隆的干扰下, 我们一筹莫展, 情绪渐渐低落。我像失聪似的, 只见演员嘴动不见有声, 只有乱碰乱撞地演奏, 是对是错, 无可奈何。此情此景, 我的心很烦躁, 刚才的兴致一下子像阳光下的肥皂泡一样消散了。我们笑称, 他们用这焰火欢迎我们来了!

在同一时间里, 观众席的另一侧有人放“孔明灯”, “孔明灯”一个接一个, 不间断地在演员眼皮底下上升。我不明白, 这个镇区是如何处理演出及放焰火的关系?若是演出就不该让人放焰火, 若放焰火的就不该演出。我更不明白, 放焰火和“孔明灯”是一种安全的隐患, 但该镇却没人管?我们曾到各个镇区或社区演出, 都有消防车侍候的, 这是为了安全着想。万一有什么意外, 消防车就能派上用场。在我们的镇子里是禁止放“孔明灯”的, “孔明灯”乃是安全的罪魁祸首, 曾经“孔明灯”造成过多宗火灾, 这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尽管焰火像激战一样干扰着我们演出, 但我们的演出仍然在进行。焰火影响观众观演, 这责任不在于我们, 明理的观众都明白是地方的管理有误。这晚, 文化广场的节目多姿多彩, 焰火晚会喧宾夺主, 它占有主角的位置, 文艺演出和“孔明灯”只是配角。同一个文化广场有多个文化项目在唱响, 竞争十分激烈, 大家碰个鱼死网破, 最终造成了混乱现象, 受害者乃属观众。我有我的工作岗位, 帷幕拉开的一刹那, 我是不能离开岗位的, 一个混乱得令人不能理喻的文化广场, 我是客人, 能做点什么?我只能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焰火像向我们步步逼近, 此刻, 我见到我的领队急如热锅的蚂蚁, 神情特别的沮丧, 他不停地打电话, 希望当地有关部门派人来维持秩序。我相信, 他的焦虑, 并不是考虑焰火影响我们的演出, 而是考虑到安全问题。他这种想法, 大家都有同感。大家有目共睹, 那仿如炮弹的焰火, 万一在舞台燃烧, 在缺乏消防器材的前提下, 这是非常危险啊!这责任谁也负不起!无奈, 我们的领队叫天不应, 叫地不灵, 始终, 当地有关部门没有派人来协助处理。焰火仍然响彻云霄, “孔明灯”仍一个接一个地升空, 文化广场成了火的海洋。火, 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正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最后, 为安全起见, 我们便做出了明智的决定, 原本在这里演出三晚, 这晚演完后便打道回府。我们这样做, 是用罢演的方式引导有关部门对文化广场现象的反思, 从而激发政府对消防安全的重视。

当踏足贵地时, 我第一印象感觉这个文化广场脏、乱、差现象非常严重。我曾跟同事说过, 这地方乞丐多、傻人多、垃圾多、赌徒多……我像走进一个乌烟瘴气的集市一样, 心里感到不自在。无奈, 身在贵地, 只能随遇而安。我没有忘记, 当我下车时, 我在文化广场转了一圈, 我发现, 这里有多个赌档正在进行赌博, 这些人蹲在地上, 围拢着, 玩起了猜“公仔”游戏, 纸币满地都是, 这些人玩得激动时便叫声连天, 像墟日一样的热闹。广场上满目疮夷, 不堪入目。这里, 有极少数人也像矿工一样, 满身污垢, 这些人到底从何方而降, 令我们猜不透, 是谁允许这种人玷污文化广场?这些人把节日的盛装给涂污了, 也把文明广场改写了。我目睹的是, 这些人拿来烂棉被, 星星点点地睡在广场每一块地板上。当这些人离开后, 那些烂棉被还赤裸裸地躺在地上, 有占据一席之地的霸气, 真的令人心寒。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乞丐在讨乞, 有损文化广场的形象。身在文化广场, 我的脚步仿佛踩着泥泞、眼睛看到的是污秽、呼吸的是废气;我的感受只用四个字来形容———乌烟瘴气。这样的环境让我的血液不流畅, 让我的呼吸快停止, 我再不敢在此多流连, 这里远离了文明, 接近的是废堆。我速回自己工作地点。

这个镇子我很熟悉, 据我了解, 这个广场曾被市评为十佳文化广场, 我原以为在此演出秩序一定良好, 在此流连一定会舒心, 谁料, 却恰恰相反, 令我大失所望。我不了解这个文化广场平时是什么样子, 只知道眉下乱子多。不管怎么样, 管理不到位是无可厚非的, 也没有什么理由可言。尽管日后会改变现状, 尽管日后是名副其实的十佳文化广场, 毕竟, 这是我踏足这个文化广场的第一印象。大家都知道, 城市的面貌也好, 人的打扮也罢, 给人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因为, 第一印象在人的头脑里铭刻了, 永远也抹不去。

我观察到, 这个镇的人很奇怪, 也大惊小怪, 我不清楚他们是当地人还是外来打工者, 总之素质与城市不相符。当我们的饭车到了后, 这里的人一窝蜂拥过来, 把我们团团围住, 聚精会神地看我们吃饭, 寸步不离。这些人的围观, 使我们非常尴尬, 心里总觉不是滋味。每个人吃饭有自己的吃相, 谁都不喜欢别人盯着自己吃饭, 何况这些是陌生人。我们觉得这些人脑子有问题, 他们定神地盯着我们吃饭, 他们的举动, 是否认为有免费餐呢?或是看别人吃饭心存一种兴趣呢?谁晓得他们的心。更有甚的是, 有一个中年汉子, 满身横肉, 表面看来是个正常的人, 实际他是否傻瓜或是浪子, 我们却弄不清楚。他毫不客气地走进我们的用膳区, 眼睛盯着我们的菜不眨眼, 还在区内走来走去, 看他的神态, 准是为了欣赏我们的菜式而来吧!他在用膳区内一直寸步不离, 直到我们吃完为止。相信, 这人并不是记者, 也不是镇里的干部。我们每个人的食相, 我们的伙食, 他应该了如指掌了。他的举动使我们很反感, 一个男子汉, 跟我们既不相识, 也不熟悉, 擅自闯进别人的禁区, 还傻头傻脑地盯着别人吃饭, 谁都没有这张厚脸皮, 唯一的只是傻子。从一班人围观我们吃饭, 到一个傻子闯入用膳区, 这说明这里的人素质太差, 我走遍各地演出, 只有这地方才出现这种不文明的现象, 我不禁长叹一声, 十佳文化广场的称号是从何得来的呢?

这地区有一个很坏的习惯, 凡是有团体来演出, 都有本地人要求上台唱上一两首曲。我们刚进场不久, 就有一位自称是本地人的汉子要求让他上台唱一两首曲, 听口音, 这人不是自称, 的确是本地人无疑。听置景组的同事讲, 这人在此已呆了几天了, 他很希望剧团能允许在演出当晚让他唱一两首曲, 置景组的同事不能作决定, 便叫他找领导商量。演出当天, 他缠住领导不放, 领导拒绝了他的请求, 无奈之下, 他质问领导为什么, 领导只说了一句:我没有义务向你解释, 说罢便扬长而去。这个本地人得不到答复, 很不高兴。据我了解, 要求唱曲的, 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现象, 这是一个地方的习惯, 可惜, 他找错了对象。我们是业余团体, 非经营性质, 一直以来都不允许别人上台唱曲, 否则, 会影响我们的演出质量。这人的出现, 倒让我们怀疑他唱曲被拒, 当晚指使别人燃烧焰火来干扰我们呢?其实, 这又怎么可能呢?这晚我们的心情不好, 只是说笑而已。

此地文化站我有个好友, 我当文化站长时大家已认识的了, 大家无所不谈, 什么私密、机密……也毫不保留地聊个脚底朝天。我相信, 向他打听情况, 他会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于是, 第二天, 我便拨通好友的电话。通过了解, 便揭开文化广场管理的庐山真面目。

原来, 文化广场由两个部门管理。舞台由文化站管理, 广场以及地下商场则由房地产公司管理。很多年前, 房地产公司由于经营地下商场失败, 便将文化广场承包给别人。承包者为了盈利, 致使文化广场管理不善, 造成脏乱差现象。镇里曾有规定, 文化广场禁止放焰火以及“孔明灯”, 但有文下达, 却没有人执行和制止。镇领导极少到文化广场看文艺演出, 也很少关心过问。文化站领导曾向上反映文化广场脏乱差的状况, 要求调整归属权, 但一直没有得到答复。每年节日, 文化广场都有放“孔明灯”, 大小也有发生火灾。为此, 好友为了自保, 几年前便退出文化广场的管理位子。

我询问好友, 这样的管理, 怎么能被市里评为十佳文化广场?好友非常老实、毫不顾忌地对我说, 要评上十佳文化广场并非难, 检查评比时我们会做得最好的, 首先清理这些摆卖小摊贩, 将广场清理一干二净, 邀一些人在广场跳舞等等, 那么就会顺利通过的。你不是不了解嘛, 形式一定要做, 上级检查也要应付。好友所说的我是明白的, 只是怀疑他们有没有去做工作而已。这十佳文化广场就是这样得来的了。

之前我对这个文化广场第一印象是不满的, 后来被观众的热情所感动, 观众的热情掩盖了文化广场的污垢, 使我重新理解这个文化广场。我想, 一个地方不可能十全十美, 只要有一个亮点, 它便能涂抹去污点。最后, 当我发现污点越来越多时, 失望就油然而生。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 第4篇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其实,早在汉文帝时,就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就被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元宵节当天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五天了。

在我国,元宵节已经成为一个全家团圆的重要节日,全国各地都有庆祝元宵节的活动,因而,在全国各地的民间也流传了许多关于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由来的传说

据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的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亲信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元宵灯会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惊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许久,才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这才离去。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另有一种说法,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每逢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还有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吃元宵的传说

据传,春秋末期,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上,命舟人捞起,色白而微黄,剖之,其瓤红如胭脂,味道甜美,左右大臣不能识之。昭王遣人问孔子,孔子曰:“此物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这天为元月望(即正月十五),以后每逢这天,昭王都要命人用面仿制此果,而后以山楂做成胭脂红的馅料煮熟食之。之后,逐渐演变成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 另外还有一则传说发生在西汉时期。相传,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时更加地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城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文武帝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起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全城照样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天叫作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还有一说。相传,唐太宗为犒劳大将郭子仪,下旨御厨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以上好糯米制成特殊食品应宴。御厨们灵机一动,创制出一道香糯柔软的白圆团子,献给皇上。唐太宗品尝后,赞不绝口,并将其定名为“唐圆”,象征唐朝一统天下。因“唐圆”是在元宵夜时吃的,民间遂称之为元宵。

(本刊编辑部孟艳霞整理)

元宵节的传说作文 第5篇

听妈妈讲,传说在很久以前,世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突然灾难降临、城内洪水泛滥,城外田地干旱,原来是王母娘娘请玉帝去赴宴,玉帝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宴会后余地回宫办事,于是把雨簿写错了,本应是城外雨五分,城内雨三分,玉帝给写反了。青龙得知原因,便偷偷地里溜到天宫,改了雨簿,这样世上又慢慢恢复了本来面目。玉帝酒醒后,也发现写错了雨簿,但本想改正,又怕重臣说自己做事不慎重,只好将错就错。

后来玉帝发现自己的雨簿被改过,不由心中大怒,派丞相来到人间杀了青龙,丞相照做了。青龙被丞相杀了后,变成一只神鸟,在玉帝殿外喊冤,玉帝心中感到惭愧,便下书要黄帝向百姓传令,要纪念为民除害的青龙,这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元宵的传说 第6篇

正月十五有哪些传统活动

首先是逛灯会、猜灯谜,这算比较传统的活动了。它也因此被叫做“灯节”,在灯会上,大家观看各式彩灯,有些地方还会有灯谜给来参观的人猜,通常两项活动都是一同进行的。走到街道上也会看的舞龙舞狮子的,每逢元宵节逛花灯之际,总会有扮成狮子或龙的人来表演,舞狮通常由狮头狮尾两人配合即可完成表演,而舞龙则需要一大队人马,这种形式可以为节日增加热闹的氛围。

关于最新农历元宵节风俗

1、捏生肖:据说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然后制成生肖灯,谁的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2、偷菜:又叫“偷青”,传说会带来好运气,特别是偷的过程中,被人发现更是好运连连。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会敲锣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为的就是让别人发现。据说,被人骂得越厉害,来年日子就越兴旺。

3、祈娃娃:河洛地区有这个风俗,人们可以看到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然后将泥娃娃带回家。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其实是父母企盼新人早生贵子,家中人丁兴旺的意思。

元宵节流行什么食物

这一天大家都会吃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这种食物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在宋代就有人吃了,当时还是比较新奇的。据说最早叫“浮元子”,后面成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象征财源滚滚来的意思。

关于最新农历元宵节猜灯谜

1. 久旱逢甘露(打水浒传人物绰号)——及时雨

2. 奥运射击冠军(打《水浒传》人物绰号)——金枪手

3. 再三谦让(打《三国演义》人名)——陆逊

4. 古代文化(打《三国演义》人名)——史迹

5.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人名)——刘备

6. 逐渐繁荣(打《三国演义》人名)——徐盛

7. 八骏日行三万里(打《三国演义》人名)——马良

8. 六王毕,四海一( 打《红楼梦》人名)——秦邦业

9. 三八多面手(打《红楼梦》人名)——巧姐

10. 女十八兮叹分离(打《红楼梦》人名)——杏奴

11. 元前明后(打《水浒传》人名)——宋清

12.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13. 赫赫小英雄(打《水浒传》人名)——童威

14. 不许你发达(打《水浒传》人名)——杜兴

15. 禁止调房(打《水浒传》人名)——杜迁

16. 济人急难(打《水浒传》人名)——施恩

17.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18. 众芳竞艳(打《水浒传》人名)——花荣

19. 社会在发展(打《水浒传》人名)——史进

20. 僧穿彩衣(打《水浒传》人物绰号)——花和尚

21. 轻骑飞跃(打《三国演义》人名)——马超

22. 天不绝曹(打《三国演义》人名)——魏续

23. 汉朝文书(打《三国演义》人名)——刘表

24. 醒后得知一场梦(打《西游记》人名)——悟空

25. 相声逗乐(打《西游记》人物)——眼看喜

26. 各一方话鼠(打一画家名)——吴道子

元宵节文学典籍类猜灯谜

1. 门外汉(打《论语》一句)——未入于室也

2. 为储户保密(打《四书》一句)——慎言其余

3. 洪湖歌声融暮色(打《滕王阁序》一句)——窜梁鸿于海曲

4. 回归洛阳(打《前出师表》一句)——还于旧都

5. 科举制度(打《前出师表》一句)——试用于昔日

6. 人家在何处(打《前出师表》一句)——以咨诹zōu善道

7. 子游(打《聊斋志异》一篇名)——鼠戏

8. 使女择焉(打《孟子》一句)——决汝汉

9. 易之而教之(打《孟子》一句)——选宾为主

10. 齐楚燕赵皆降服(打《史记》一句)——四国顺之

11. 口道恒河沙复沙(打《史记》一句)——不可胜数

12. 故(打《史记》一句)——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13. 坚持到底(打《史记》一句)——虽死不易

14. 死而轻于鸿毛(打《史记》一句)——故无贵无贱

15. 好读书(打《论语》一句)——学而不厌

16. 尖(打《论语》一句)——小大由之

17. 莫中美人计(打《论语》一句)——戒之在色

18. 退席(打《论语》一句)——不在其位

19. 测鼠(打一词牌名)——卜算子

20. 休得多言(打一文学名词)——歇后语

21. 何谓状元(打一文学名词)——第一人称

22.平等待客(打一文学名词)——主人公

23. 天女散花(打一新兴词语)——高消费

小学生元宵节传说作文 第7篇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十分焦急,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这只是关于放烟火、挂彩灯的传说,还有一个吃元宵的传说,以后有机会再讲吧。

关于元宵节的作文:元宵的传说 第8篇

一、明代金陵《上元灯彩图》解读

对古代民俗风情的考证,除了来源于书录记载外,一些画卷中也往往可以窥见一二。如反映宋时东京繁华的《清明上河图》和反映金陵本土民俗风情的《南都繁会景物图》,除此之外,《上元灯彩图》也是一幅反映我国古代民俗风情的有力画作。

《上元灯彩图》绘制的主要是明代金陵元宵节期间老城南灯市与商贸集市盛况。元宵节作为华夏传统节日,历来是人们最为器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曾指出,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上元天官赐福之时。根据民间习俗,元宵节除了要吃元宵外,通常还会有看灯彩、猜灯谜等各种节目。明代元宵节的繁华盛况,从《上元灯彩图》可见一斑。《上元灯彩图》是明朝民间画家之作,为绢本设色画卷。画卷长度为266.6厘米,宽度为25.5厘米,近年来曾在海内外书画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出600万元的高价。此画无作者款印,1991年我国当代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在对其进行仔细鉴别后确认画作为明代中期画师所作上元灯戏图的,因画作描绘的是老南京元宵节繁盛景况,因此徐邦达在画卷引首欣然题笔“上元灯彩”四字。后杨新鉴赏后也确定,该画作毫无疑问为明人所作,所画地点从生活和市场景况来看确定是秦淮河一带。从全景内容来看,《上元灯彩图》是对元宵灯市与古董贸易等集市活动的描绘[1]30。

《上元灯彩图》长长的画面中总共包含了大约两千多个各具神态的人物,整体描绘了明朝万历年间金陵内桥一带的元宵盛景,对明代元宵节花灯种类之多以及场面热闹有直观表现,也可看出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旧时每到元宵,城里乡村欢天喜地,热闹异常。《上元灯彩图》中三山街至内桥一带人流摩肩接踵, 商贾店铺云集,三孔桥上的人群更是多到显出一丝拥挤。五颜六色的彩灯在沿街店铺几乎随处可见,其中有足穿红鞋、身后仆人随从众多的达官贵人,更多的则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一般老百姓。当前元宵节所呈现给人们的龙灯通常只是龙并没有灯,而《上元灯彩图》中展现的金陵龙灯则确实由若干个灯笼相连而成,形象逼真之外流光溢彩,将明代元宵节喜庆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大街上民间卖艺人士周围都是围观者,从画卷中便能感受到传递出来的掌声与喝彩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有男孩正在点燃烟花爆竹,周围孩子乐得开怀,也有孩子害怕地躲在大孩子身后,这些都是明代金陵元宵节的普遍景象。《上元灯彩图》工笔细腻,使明代南京的花灯艺术真实再现,为人们了解明代社会民俗风情提供了重要参考,且是对明朝中期艺术、建筑、人文、商业等社会发展面貌的全景式展现,促进了金陵本土特色文化研究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在某种程度上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研究明代元宵节民俗风情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朝时期元宵节的民俗风情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目前可考最早开始于汉朝,是早期人类对火崇拜的产物。早期的元宵节通常为一夜或者三夜,唐代以后延长到五夜。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对元宵节盛事大力提倡,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元宵节从汉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深入民间的喜庆节日[2]94。

明代庆祝元宵节的民俗很多,其中又以看花灯、灯彩最为著名,从《上元灯彩图》也可以看出明代金陵秦淮一代欢乐喜庆的元宵灯节景象。明代每年元宵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同一出繁盛的戏剧,而戏剧的高潮无疑以赏玩花灯为主,元宵节在古代尤其是明代正是人们一年四季中最热闹的狂欢节。旧时官府在元宵佳节期间甚至“不禁夜”,可见统治者对元宵节的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延长元宵节至十夜,《续文献通考》中有载,洪武五年正月十四日大风夹杂着雨雪直到午时才云开雾明,朱元璋看此天气十分高兴便带领身边亲近臣子在秦淮河燃水灯万枝,直到十五日夜半才放完水灯,回宫之时忽然显出佛光五道,很久之后才消失。皇帝都亲自去放灯,也可以看出明代元宵节放灯习俗的盛况有多空前。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元宵节的态度上与朱元璋在世时保持一致,要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永乐年间,明成祖还下令扎“鏊山万岁灯”,地点为皇宫午门外,以表现出统治者的与民同乐。永乐十年正月元宵节期间,朱棣赐百官宴的同时与臣民一起到午门外对鳌山进行观看,一直看了三天,从那以后每年都会如此。鳌山万岁灯即指先做好万盏彩灯,然后将彩灯叠成高十余层形状与鳌相似的山形,中间的灯总共用五种颜色来做,彩灯点燃后颜色各异且熠熠生辉,能够带给观看之人眼花缭乱之感。这种大型集团灯彩并非从明代开始,而是起源于宋代徽宗,将各种制作精巧奇特的花灯收罗殆尽,规模宏大可谓全国灯彩之萃。在观灯彩之外,还会有一些奏乐和百工演出。二更时分,明成祖在皇后、妃嫔及大臣们的随同下会乘小轿出午门观鳌山,此时在歌舞升平之外还会齐放花炮,昭示着观灯活动到达最高潮阶段。等到皇帝离开后,百姓们则会追随皇帝脚步涌入午门,观看皇帝曾观看的鳌山[3]42。

到宣德时期,元宵节的假期为二十天,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放假最长的节日。金陵城南三山街地区,从南唐之后便一直是商贸繁华地区。由《上元灯彩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带的街道人群商贩熙来攘往、热闹非凡,人人面上都带着从心中透出的高兴。 。 沿街店铺数不尽的彩灯是明代元宵节最常见的风俗,张牙舞爪的金陵龙灯将明朝时期元宵灯节的喜庆欢乐氛围渲染到极致。还可看到不少年轻女性成群结伴满怀欢乐之情尽情观赏灯彩,浑身洋溢着青春魅力。在封建时期为女性设置了条条框框的当时,可以看出南京已经比较开放。《上元灯彩图》元宵节中斑斓缤纷的灯彩,如梦回大明一样让我们感受到了明代元宵节灯彩风俗下的欢乐祥和、喜庆迷人,感受到了明代老城南街市风貌与民俗风情[4]70。

在灯彩之外,各式秦淮花灯也在明代元宵节中大放异彩。作为金陵本土优秀民间艺术之一,秦淮花灯还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但花灯的材质无法长久保存,因此很难流传下来,对明代金陵花灯风俗和艺术的了解只能通过典籍文字或明代画作来想象和揣摩。《上元灯彩图》中心部分为鳌山巨灯,巨灯上绘有各种传统戏剧人物和各种花草、动物等,几乎涵盖了神物、禽兽、花鸟、 、 鱼虫所有品类,且栩栩如生。与此同时,从《上元灯彩图》还可以看到各种形制不同的宫灯、纱灯、几何造型灯及走马灯等,山水、花鸟图案等均匀地呈现在花灯表面。明代秦淮花灯品类丰富多彩, , 甚至超过二三百种。《七修类稿》中记载,明太祖对南都最开始修建之时,十分注重彩楼,希望以此将天下富商招徕至此,以促进国本的殷实,因此元宵节日的放灯习俗一直延长到十天左右。《正德江宁县志》中对上元花灯的记载颇为详细,明代花灯的灯料除了楮练、 纱帛外还包括鱼鱿、羊皮、料丝等;一些街途串游的花灯被称为滚灯,一些可供人们猜谜的花灯为弹壁灯。明代元宵节通衢加松棚, 棚中有奏乐,松棚四周全部用花灯点缀,整个松棚在夜晚也亮如白昼,花灯争奇斗艳,灯火繁华让人目不暇接,恍如进入仙境。《上元灯彩图》画卷中的花灯优美细腻,是对南京民间花灯以人才智绝艺和丰富想象力及明代元宵节花灯民俗的真实再现[5]105。

元宵节除灯彩、花灯之外,古玩贸易、赏花、养鸟、观鱼、斗虫等在明代也是民俗风情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金陵文化氛围浓郁,是古玩贸易重要的集散地,品古崇雅、怡情养性是明朝金陵地区从六朝就已经风行的习俗,为王公商贾、文人雅士所欢迎。 因此,在商铺、集市贸易中随处可见,上元节时更是热闹非凡。《上元灯彩图》中街面上鳞次栉比到处可见经营字画、书籍、器皿等的古玩摊铺,货物琳琅满目,反映出明朝人们的审美情趣。元宵佳节人们逛街赏花灯的同时,或走进店铺评头论足字画,或侃价购买和把玩瓷器,或赏玩花鸟鱼虫等。从《上元灯彩图》中可以清楚看出元宵节金陵街上各种供人观赏的盆景、动物等摊位。金陵人植花赏花的习俗也始于六朝时期,明初郑和下西洋时还专门带回很多外国花卉品种,每年农历二月十二为“百花之神”生辰,人们都会祈求花神赐福人间并上街购买各种花卉,城中花市通常水泄不通。《上元灯彩图》中所绘制的观赏花鸟、鱼虫等上元节生活场景, 都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元宵节的民俗风情[6]11。

《上元灯彩图》虽尚无法考证其作者,但从其画工、设色来看都属精品。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幅画作,明朝繁盛而浓郁的元宵节民俗风情从历史烟云中扑面而来,对明朝社会文化研究具有很高价值。

摘要: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为我国传统岁时节日。元宵灯节作为我国古代城乡民众的盛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绚烂的花朵之一,带有浓浓的中国风特色。从明代金陵《上元灯彩图》中,便可窥见我国古代元宵节期间民俗风情。本文主要通过明代金陵《上元灯彩图》,对明朝时期元宵节的民俗风情进行探讨。

关键词:元宵节,上元灯彩图,明朝,民俗风情

参考文献

[1]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J].浙江大学学报,2010,07(10).

[2]曌颖,王家民.元宵灯俗与中国民间灯彩艺术[J].艺术与设计,2008,6(12).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4]张群.秦淮灯彩甲天下[J].档案与建设,2007,5(05).

[5]彭恒礼.元宵习俗探究[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2,11(3).

上一篇:施工技术带头人汇报下一篇:河池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驻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