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践阶段总结

2024-06-05

课题实践阶段总结(精选10篇)

课题实践阶段总结 第1篇

阆中市高观中心校书法教育实践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我校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基础上,从2009年7月——2011年8月是课题实施研究的第二阶段。近两年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按照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计划的步骤,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达到了预期研究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从组织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在校长的倡导下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学校成立了由吴国民校长任组长,副校长赵正禄、王子阳任副组长,何志向和田兵为课题负责人,以及由书法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质和实际工作经验,有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具体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确立实施方案,形成工作计划,制定各项制度。带领实验教师要学习写字教学的理论,收集、整理国内报刊写字教学的理论,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吸收其有益成分为我们所用,设立书法室,要求每周每位教师练习一篇钢笔字和一板粉笔字,每学期进行一次书法比赛,在校内外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建立开展各项活动的常规制度,从措施上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课题各项活动的开展,是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只有精心开展好课题研究中的各项活动,课题研究才会有所成效。因此,课题组要求各课题研究人员在开展课题活动前必须精心准备,认真开展,活动后用心整理材料,及时总结分析,撰写相关的文章,对活动及时反思、小结,分析研究活动中反映的问题、活动策略、实施过程的的得与失。以便在下次活动中改进、提高,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在活动开展中对研究出有重要价值的研究人员,课题组要给予奖励。

三、各类研究活动有序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效果。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课题的研究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9年7月——2009年12月 为“学习校本书法教材”阶段。第二阶段:从2010年1月——2010年6月为“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和学生书写活动调查”阶段。第三阶段: 从2010年7月——2010年12月为“课程活动的开展”阶段。第四阶段:从2011年1月——2011年8月为“以书法活动为载体的活动拓展”阶段。

1、学习校本书法教材

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墨轩人生》校本教材,供我校学生书写使用,为学生学习书法提供蓝本,学生通过学习这套教材,了解一些著名书法家学习书法的故事,同时通过欣赏和书法练习,掌握各种书法体的书写特点及书写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以字立人的效果。

2、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和学生书写活动调查

为了进行这次课题研究,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和学生书写活动调查很有必要,全校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课题组老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顺利完成了各项调查活动。在这次调查活动后,同学们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题组成员对活动材料进行整理,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反思小结。课题组主持人李林老师写了《社会调查用字的反思》,宋猛老师写了《规范书写情况调查反思》,敬舒涵老师写了《关于学生书写用字情况的调查反思》。从不同角度对课题开展的调查活动及时反思、分析、总结。通过这次调查课题组成员和参加课题的学生明确了目标,了解了课题的内容和研究思路,学会了开展课题的方法。从思想意识到行为习惯上对正确应用汉字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汉字书写也重视起来,在校内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汉字书写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课程活动的开展

学校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三定”方式,即:定人---每班定课题实施教师;定时---仍然采用把每天下午第三节40分钟定为书法练习课;定量---大的方面指每学期规定每生两本量的练习,小的方面指每周星期一至四是书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时间,星期五是书法教师培训和布置下周练习内容时间。同时通过师生书法比赛、书法知识擂台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形成,并制订各类评价、奖励细则,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4、书法活动的拓展

通过书法活动的教育和开展,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培养,班风学风明显好转。并在期末开展评比“六星”(—学习之星、孝顺之星、节约之星、礼仪之星、健康之星);开展文明班、卫生先进班、优秀中队等评选活动,从而对学生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导向作用。让学生践行“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理念。

四、研究过程扎实开展,书法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成果显著。

1、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形成了一支既掌握了书法教育理论又具有较高书法技能,工作踏实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书法教育骨干,学科新秀和学科带头人。

2、学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

全校学生书写工整,学生掌握了很多的书法知识和书法技巧,能力得到了锻炼,良好品质得到了内化。通过书法教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明显好转。在研究期间,学生参与书法竞赛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获得奖励,我校郑霖霏同学的硬笔书法在“阆中市艺术节”书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总之,学校所有学生综合素质有大幅度提高。

3、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校园文化的主要基调是以洁净、整齐、有序、合理、规范,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研究期间,学校创建了以《弟子规》为内容的书法教育文化长廊,校园内到处可以感知书法文化,师生和谐共处,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4、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通过实施阶段的研究,学校形成了一些研究报告和以书法教育为载体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形成、品质的内化、强身健体等方面的经验小论文,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五、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一)可以在进一步拓宽书法实践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上进一步探索。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制约着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

师资素质一直是教育科研的瓶颈问题。就本课题而言,教师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审美情趣、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积极性也是影响本课题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进一步规范书法艺术课题管理和制度的建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参与的广度和力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地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的深入、良性的发展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探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还要把新课程理念下书法实践教育课题继续深入探索下去,把育人之“道”寓于新课程理念书法实践教育之中,使新课程理念下书法实践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弘扬光大。

课题实践阶段总结 第2篇

(2012.03—2012.08)

课题负责人:况启武

白浪镇九年制学校课题组

在县教育局教研室领导、校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课题组全体研究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再次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以前期学习的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和集体活动为重点,收集有关资料,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2、以新课程相关理念为指导,开展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3、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4、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经验交流会。

5、收集相关资料,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二、第二阶段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课题:《农村学校理科教学生活化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分为三个子课题: 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转化实践能力的研究;

负 责 人:吴海潮;

研究人员:张永正 曹振良 郝 源 孙传章。培养理科学习习惯和方法的研究;

负 责 人:魏胜波;

研究人员:彭瑞先 吴传奇 叶 广 蔡花蕾 屈建航。动手操作能力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负 责 人:邱秀萍;

研究人员:周 磊 刘建平陈 慧 戴 蕾。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书、报刊、网络等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科研水平。2.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让能力在课堂中彰显。

3.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学生实验操作、设计等比赛活动,提高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能力。

四、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一)教师为主体: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学校领导、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通力合作,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挥群体智慧,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形式多样化:学校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因此,学校课程开发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三)充分利用资源:学校课程开发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教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五、实践操作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课题继前一阶段的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为课题研究在后续阶段能顺利开展,因此,继续学习课题相关理论,探索理科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2.积极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共召开6次),开展专题研讨(①“理科教学生活化”能力策略的研究;②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策略的研究。),及时对学习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对有疑问的方面进行研讨解决,统筹安排好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3.完成对农村理科教学生活化探究教学的评价问卷调查与分析。2012年6月,问卷调查负责人况启武设计出“白浪镇九年制学校数学教学生活化调查问卷”,于6月上旬,对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于6月下旬,汇总并完成了一份调查分析报告,为下一步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依据。

4.认真撰写理科教学生活化教学设计(共完成6篇),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通过自主设计生活化实验开展探究,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主动、有效地投入学习,也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才智的舞台。课堂上,我们看到许多平时不爱发言和学习后进的学生也神采飞扬,兴趣盎然。5.教师积极响应课题组号召,认真试行教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备课、上课,并主动上交生活化教学反思。

6.积极撰写课题论文,精心制作教学课件。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建设了合谐的课堂氛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了良好的化学课堂文化。

2.初步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实验探究策略。①生生、师生合作把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策略。②同事之间互相合作收集资料的策略。

3.学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例如:①学生学习变得较主动,也很愿意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很多实验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生都能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中来,使他们更容易的就能记住和领会所学内容。②通过对研究班调查,学习兴趣变得很浓厚,10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最主要的是老师能放开手让他们去完成探究实验,并且能够让他们接近生活、近距离的观察实验现象,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快乐,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③提高了实验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大胆创新精神。④实验过程中的生生、师生合作、交流、讨论增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4.积累收集了大量的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的结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问题与思考

此课题研究,激发了课题组教师积极开展以生活化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热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①教师设计一堂生活化实例教学课,耗费的时间、精力太多,而学生在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时,又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时间紧又没有电脑可查阅资料),这些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模式教学的推广。②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所能完成的生活化联系教学只是课本上提供的,而且并非所有的课都能以生活化探究的形式完成教学,或是学生想到的情景,很多都无法完成。

通过上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在理论上有了丰富,实践经验上有了积累,对生活化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和分寸有了把握,对今后深入进行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我们虽竭尽全力而为之,但也还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对我们的阶段性成果分析报告指导和批评。

课题实践阶段总结 第3篇

一、反思问题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已成为一种共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努力尝试差异教学, 但是大家的关注点普遍集中在课中以及课后: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课后采取补救性措施, 很少有人关注课前的准备与铺垫, 课前预习处于一片混乱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预习水平停滞不前

预习不仅仅是单纯地扫清字词障碍, 而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第一次对话的过程, 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情绪体验 (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时, 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目前, 大多数的中高年级的预习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三到六年级的预习处于一个层次, 要么过于简单, 只是给课文中的生字组词、标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要么过于复杂, 除了给课文中的生字组词、标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外, 还要查找资料、批注自读感悟、进行课后拓展等, 不顾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差异, 造成了中年级的学生厌学语文, 高年级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不消化、学困生吃不了的僵局, 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 被我们一点一点抹杀,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预习过程流于形式

我校地处县城南郊, 农民子女多、留守儿童多, 生源质量差, 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预习流于形式, 多数学生停留在组词、标段、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查找背景资料上, 忽视对文本的思考和感悟。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 好学生易于接受, 学困生却听得满头套, 一知半解, 连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都消化不了。教师教得辛苦, 学习效果只能靠机械重复式的课后作业来补救, 学生学得辛苦, 课堂效率低下, 造成了“耗时低效”的局面。

(三) 评价预习存在“一刀切”现象

考试成了现行评价学生的指挥棒, 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标准。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横向”评价学生, 无视学生的智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优等生的一切成了全班学生的评价标准, 忽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点滴进步, 让这些学生永远生活在优等生的阴影下, 评价预习作业时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施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 我在三年级开始, 在我们班进行了“预习学案”的尝试研究。这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环节, 是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完成有梯度的预习作业。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预习—展示—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 作业分层设计, 因材施教

首先, 每个学生的起点不一样, 水平参差不齐, 层次高低不同, 他们所需要预习的作业应该是不一样的, 有些东西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 而有些, 则是需要学生选择做的。因此, 预习作业也应该有弹性, 像套餐一样, 让学生自主选择, 分层完成。根据学生的差异, 我将预习作业分为A、B、C三级。A级作业是针对学有余力和自觉性较强的优秀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进行个性化的自我探究,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B级作业针对的是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 主要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巩固基础知识,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C级作业是针对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要求略低于B级作业, 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 注重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随着这项作业的深入开展, 级别也在不断增加。在具体的要求上, 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出题进行整合, 通过必做题和选做题的结合, 使预习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个性,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预习作业也应该是有梯度的, 由易到难, 呈阶梯性。

其次,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三年级至六年级的预习作业以“l两个梯度三个维度”展现, 两个梯度就是两个学段, 三个维度指“字词掌握、课文理解、自我探究”三个方面的学习, 随着年级的增长, 预习作业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 难度逐步加大, 自主性的权利也越来越大, 另外作业量也是由少到多。

(二) 指导分层, 授人以渔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因此, 安排预习, 教师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扶到放, 逐步放手。三年级的学生预习的能力不足, 教师应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预习, 教师可先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四字口诀:一读、二查、三记、四写, 让每个人记住预习的基本步骤。然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自觉性的差异, 制定不同的预习指南。为了让学生在平时的预习时做到有步骤, 可以请学生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长此以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预习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到了五、六年级, 大多数学生就会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

(三) 分层评价, 激发学习原动力

分级预习不仅能保持学生对预习的持续的热情, 还能鼓励学生自我竞争, 不断晋级。如果连续得到五个红星, 学生就可以自动晋级, 由C级升到B级, 由B级升到A级, 纵向评价学生,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既培养了优等生, 又转化了差生。平时, 出好的题型, 完成得好的作业, 有进步的作业, 我都在旁边画个小红花, 写上激励性的语句“你进步了”“加油”“继续努力”, 赏识每一个学生, 定期在班内及时表扬, 并将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课堂表现评价表”和“成长档案袋”记录下来。这样做,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使每个学生都有前进的动力。

总之, 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探索科学有效的分层预习方法, 变革传统机械的预习作业, 尝试“预习学案”的编制与应用, 构建“预习—展示—提升”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实践中分层设计、分层管理、分层评价课前预习, 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为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摘要:对学生来说, 读书不仅是学会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知识, 大量的新知识还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去探索、去积累。通过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发现:学生预习作业分层设计、教师指导分层、分层评价方法相结合可以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进行科学、全面的指导, 从而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预习,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赵玉红.挖掘内在潜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浅谈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J].学周刊, 2016 (9) .

[2]欧阳芬, 彭隆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课题实践阶段总结 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市小学生郦思哲写的题为《妈妈回来了》的作文,仅107个字在海内外5万多篇作品中脱颖商出,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这篇在一般老师眼里很难获高分的作文,一举夺得大奖,令人深思。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说,“这样的一篇小文获奖其实是一个启迪,它在提醒我们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孩子的童心是最起码也是最宝贵的。”

我们生活在农村,其实,农村小学生生活在广阔的空间,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如:山川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只要我们按照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生活,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轻松愉快地写自己的感受。并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创新素质,最终提高农村作文教学质量。所以我们提出了农村生活百字小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百字小作文即不用很长篇幅,用短小的文字写出真事真人真景与真切的感受让作文贴近生活,富有真情实感。

一、现阶段课题组开展的工作

1作文课重点进行百字作文教学和写作指导。实验组老师们分类梳理教材中的作文教学资源。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丰富生活体验一内化学生感悟——学生自由写作”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指导学生真实写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每月一次的收集、交流农村语言活动;每周开展的体验农村生活活动;中高年级每月开展的优秀观察日记评比活动。

3各班成立“农村百字作文”兴趣小组。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辅导写作,并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本学期我校已在《小学生作文世界》等报刊发表作文累计二十多篇。

4教师间相互听课,共同发展。定期开展每人一节研究课的教研活动。全组教师共同参与,集体备课,全体听课,课后开展从自身讲的角度和听的角度进行相关课的反思、研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二、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

1实验的力度不够,由于场所设施等诸方面原因,不能全面展开教学实验,有些教学实验从学生的作文情况来看学生有较大的差距就是说好的学生写得很好,差的学生不够理想。

2由于我们在农村,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家庭辅导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未能及时与家长进行反馈交流。

3现在农村孩子也缺少农味。

三、今后研究思路

1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作文教育资源,拓宽作文写作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作文、运用作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

2要精心设计作文实践活动,切实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等习作能力的立体积累。

3调整和充实课题组成员,加大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积累资料。

课题实践阶段总结 第5篇

“小学数学实践作业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我校数学课题深入研究工作自2007年9月正式启动,一改往日“重灌输,轻建构”的模式,我们本着通过改变数学单一作业形式入手,希望通过“实践作业”这一新形式的补充,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探究、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尝试探索感悟成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实践作业”是我校小学数学作业的一大亮点,在此课题未申报以前,我校年青的数学教师们已经坚持了几年。可如何让这一新形式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并具可操作性?能够真正成为教师的“助跑器”学生的“研发站”,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前行。这个课题的申报成功,极大的推动了我校全体教师的科研热情。虽然我们的很多想法还很显青涩,很多设想还有欠推敲,但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就丛上好一堂课,精心设计一次实践作业做起,通过近一年来的积累与探索我们仍然收获了许多,感悟到许多。

课题实践阶段总结 第6篇

阶段总结

保靖县迁陵学校 李文平

小学生感恩教育,我们已深入扎实地研究了两年。目前,此阶段工作已顺利完成,现作如下总结:

为使学生懂得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课题组利用各种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低年级: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作一张卡片等);中年级:“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父母过节;高年级:组织演讲比赛;举办班级故事会;开展家书活动。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演讲、征文、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手抄报、“尊师重教”示范班等活动。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课题组要求各班组织学生寻找身边需要感恩的同学,并且把最感人的事例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通过力所能及的体验活动,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增强同学之间友情,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4、感激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开展了“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活动。一是走进敬老院活动,让学生陪老人们说话,帮老人们打扫卫生,给老人带去欢乐。二是捐款活动。汶川大地震之后,学校开展了“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为灾区人民送上一份爱心,一份祝福。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懂得了回报。

5、进行了第三次的感恩意识问卷调查。

回顾课题研究全过程,共总结出以下三种既实效又可操作性方法: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方法一)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以中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别设计感恩教育的情景:利用班级开展演讲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创办“感恩”小报;利用学校阵地创办 “感恩”专栏,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还可以在中队中开展“感恩”主题队会或班会,自编自演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收集感恩教育故事(方法二)

感恩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单凭定义、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故事的活动。(1)向父母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老人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学生们通过收集这些传统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走进华蓥山红色文化故事;参观游击队群雕;讲述游击队战士(双枪老太婆)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开展了故事演讲赛,有的将孝敬长辈的故事编成了话剧、小品、相声等进行表演。在活动中学生快乐多收获也很多。

(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故事。如:学生在图书室读到《少年邓小平》、《朱德的母亲》等书籍时,学生们感触很深。

(5)向媒体了解。为了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内容与含义。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母爱》、《父爱》、《双枪老太婆》等影片。学生们受

益匪浅。

(6)在歌声中悟。“会唱《感恩的心》”每周星期一集会或在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中,全校的师生都要齐唱《感恩的心》(并进行手语表演)。时时刻刻唤起孩子感恩的心。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3、开展感恩社会行动(方法三)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熔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传统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以“感恩”为纽带,培养学生知恩、感恩、图报的品德。

“走进敬老院”是我校的一项传统的“感恩”活动。三年来,从未间断过,每个星期各中队以接力棒的形式轮流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用孩子们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等老人们喜欢的食品;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了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孤寡老人带去欢乐,送去温暖。三年来,我们 “走进敬老院”活动,这一事迹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被《保靖电视台》报道;少先队大队部也多次被评为“保靖县红旗大队”。

“感恩节创意”是我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新举措,每年都能收到孩子们在感恩节这天送给老师和家长的礼物。其中在2009年的感恩节中,孩子们送给家长的礼物是“为家长洗脚”。家长为此很感动,纷纷写来发自肺腑的“难忘感恩节”心得感受。

课题实践阶段总结 第7篇

研究课题“《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课题组,在本阶段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及个人计划进行着研究,现将本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1、配合中心组的领导完成了“围绕课标和教材进行研究”的有关内容。

因为教材是课题研究的根本,所以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领会新课标的精神,然后再去研究教材教法。本阶段我再一次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标和教材的内容对比解读,预设了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并根据课标和教材研读进行了反思。

2、及时总结,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3、将前期研究的成果逐步在课堂实践中进行验证,进一步完善微课录制和遴选。

4、继续撰写每一个《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成果。

5、对课题研究的一点思考(存在的不足)

(1)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充电,提高研究水平。

(2)课题研究中跟踪调查与反馈程度还不够,很多停留在交流讨论上,还没真正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3)对材料的收集积累意识不够,致使不少工作虽然做了,但留下相应的第一手资料较少,尤其是利用课堂资源的资料。

总之短短的半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本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尚在有序进行,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将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力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附:工作清单

1.2016年1月——2016年12月,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阶段。(后段持续性工作)

课题实践阶段总结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探究,建构平台,有效指导

一、课题开设的理念

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阅读平台,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 让阅读引领学生成长, 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研究, 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完善自我人格。带着困惑、思考和期待, 我们课题组选取了“中学语文开设课外阅读课的必要性及教师的有效指导”, 并在我校初一、初二部分实验班级专门开设了“课外阅读课”, 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课外阅读课”, 不是指语文教学中的课文的阅读教学, 而是指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或者是在教室里, 以课外书籍为主要载体、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阅读、主动求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的课堂形式。这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中“寻找快乐、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学会思考、学会研究。”

二、课题的动员与准备

1.“读书”问卷调查。

方案实施的第一步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有9项调查, 发向全体实验对象。收集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看课外书, 一天看书的时间都在半小时以上;学生最喜欢看的书以动漫和科幻、童话居多, 看书的目的以陶冶性情和提高写作能力为主;家长对学生看书持支持态度, 却极少进行指导, 学生的阅读大多属于盲目状态。

学生对参与课外阅读实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许多学生在调查表中还积极建言, 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通过调查, 我们看出学生对课外阅读课是欢迎的, 积极性很高, 这更增强了我们开好阅读课的信心。

2. 学生家长齐动员。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在班级进行阅读课的动员, 向学生和家长阐明阅读的意义和作用, 使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课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这样一来, 学生兴趣浓厚, 家长也是大力支持, 都盼望着阅读课早日开展。

三、建构多元化阅读书目

要做好一件事, 光有高涨的热情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有科学缜密的规划与设计。为了使阅读活动能有序有效长久地进行下去, 我们首先要选定向学生推荐的图书, 建构多元化的阅读书目。这项工作我们也发动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 也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和家长发表意见。学生们和家长们对此更是表现出高度的热情, 向我们推荐了许多好的书目。恰逢这时, 我们得知上海延安中学也正在开展“阅读领航”课题研究, 该校语文组组长胡老师正在我校援教。在与她多次的交流学习后, 借鉴他们的经验, 立足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确定了适合我校学生不同学段阅读的书目。在建构学生的阅读书目过程中,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有着大胆的想象, 好奇的心理, 冒险的精神, 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我们在初一、初二每个学期都设置了一个能彰显学生年龄特点的阅读板块。

2. 与课本结合, 在相应的学期设置相应的阅读模块。

课外阅读应该是课内阅读的补充, 为丰富课内阅读的内容, 我们在每个学期都做了相应的安排, 使课内课外阅读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如七年级 (下) 课本中有多篇课文为生命而高歌, 于是我们设置“为生命喝彩”主题阅读, 推出书目:《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 与经典同行, 丰厚文化积淀。

品读经典, 与经典同行。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 品读经典, 就如同我们自己在与大师们面对面地交谈, 它能感悟做人的道理, 能提升自我的价值。在每个学期, 我们结合课本课标中推荐的书目, 在每个学期都设置了名著经典品读板块。如八年级 (上) 设置了“人生百态”主题阅读, 阅读书目有:《骆驼祥子》、《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 (下) 设置了“重温经典”主题阅读, 推出“三国风云”专题、“红楼惊梦”专题和“水浒英雄”专题, 阅读书目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4. 贴近生活, 选取有时代气息的文学杂志。

在品读各类经典作品的同时, 我们还尊重学生的选择, 选取了贴近他们年龄的一些文学杂志, 如《读者》、《萌芽》、《小小说》等。

5. 完善阅读体系, 拓宽阅读范围。

我们确定了十大阅读主题:“诗词精华”、“重温经典”、“走近鲁迅”、“青春足迹”、“为生命喝彩”、“人生百态”、“武侠魅力”、“历史文化”、“励志人生”、“科学与幻想”

在建构阅读书目时, 既要考虑阅读的多元化, 又要让它们自成体系, 而不是大杂烩, 或是盲目放任阅读。从以上的主题阅读中, 可以看出我们的阅读体系既注重经典, 又贴近生活;既有励志作用, 又能“悦”读人生。

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各有侧重点, 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能完善他们的阅读体系, 这是我们课题组在初期阶段完成的一项大工程。阅读书目的建构完成, 使我们的“阅读课”好似开上了有轨的高速动车, 飞速稳固地向前驰进。为了让这些书目都能落到实处, 我们在每个寒暑假前都会将下学期书目提前告知家长, 家长可通过购买或借阅, 给孩子准备相关书籍, 让孩子在假期有书可读。

四、建构阅读平台, 营造书香氛围

“阅读”在一般人眼里就是坐下来看书, 其实不然。我们的课外阅读课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主要有如下形式:

1.“自由读书课”。学生在教室里看书, 或到学校阅览室去“畅游”学校书库。

2.“好书推荐会”。学生在课堂中推荐本月看过的好书, 并发表自己的推荐理由或说说阅读心得。

3.“专题阅读交流探究课”。各读书小组对本月专题阅读书目进行自主探究, 交流感想, 安排阅读展示任务。

4.“专题阅读交流展示课”。各读书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共同的阅读收获。

“课外阅读课”几种课型中, 最为精彩的要数“专题阅读交流展示课”。在展示课中, 学生通过多媒体等手段, 展示自己睿智的思想, 展示共同探究中的所获, 展示阅读中品味到的人生哲理, 而精彩的展示总是能获得全班同学的一致称赞。如严雨同学在阅读《傅雷家书》后感慨道: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是父母的“作品”。家庭是孩子成功的港湾和出发地, 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 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实践证明, 许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希望更多的父母重视家庭教育, 就像傅雷先生用心教育孩子一样, 教导孩子立身行事、爱国成才, 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中, 让孩子最终成为一个学会感恩和奉献、对祖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人才!

而刘钟慧同学则把探究的目光放在《红楼梦》的人物服饰上:服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个性爱好、社会地位等, 书中很多人物服饰的用料高档、珍稀、名贵, 品种繁多, 有些是罕见的稀世动物之皮。如“西洋布、大红洋缎、黄绫、羽纱、月白纱、哆罗呢、麻叶皮、羊皮、灰鼠皮、秋板貂皮、云狐皮、白狐腋、海龙皮、天马皮”等。服饰的做工和缝制技艺非常高, 如书中写的“五彩缂丝、缕金百蝶、二色金百蝶穿花、插牙背心”等等。曹雪芹用服饰展现出人物的不同气质和性格, 可见服饰描写具有多么丰富的文化意蕴啊!

在展示课中我们总能感受到学生们的阅读快乐, 感受到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优化阅读功能, 多角度阅读探究

任何一种课型, 我们发现不能盲目地放任阅读, 需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才能充分地让学生在阅读的舞台中尽情绽放思想, 有目的的组织和指导, 才能避免阅读课流于形式。我们的阅读课立足于“问题探究, 放飞思想, 交流展示, 能力彰显。”具体要求如下:

1. 个人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从略到详, 包括好词好句摘抄、名段赏析、阅读感悟等。

2. 小组讨论选定探究方向。

一个班分若干个阅读小组, 每组6~7人。每个专题阅读的探究主题先由全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 选定探究方向。

3. 撰写探究小论文。

4. 小组合作制作交流展示课件。

在选定探究方向后, 小组内分工合作, 各司其职, 合作制作交流展示的课件, 达到既动脑又动手的双重训练。

5. 课堂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制作课件后, 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在巩固阅读效果的同时, 又锻炼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6. 个人书写阅读活动感悟。

每个专题阅读活动结束时, 我们要求每个同学对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作小结。而且这个小结一定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东西, 不需要虚情假意, 不需要贴金涂银。

吴施豫在阅读感悟《学无止境》中这样说:“读书活动已经告一段落, 回想起自己几个学期以来所读的书, 收获颇丰。在老师的带领下, 我们全班分组开展阅读活动。看书时写读书笔记, 记录下好词好句以及自己的感悟;提出问题围绕书本探究;将探究成果制成幻灯片与同学们交流分享……每一个环节都使我们更加用心地去看书, 对书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读到心里。在没开展读书活动前, 我看书从不做笔记, 但开展了读书活动后, 我终于明白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这样做不仅能积累好词好句, 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还可以加强对书的内容的理解, 一举多得, 这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在思想上也有很大的进步。虽然读书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了, 但读书还得继续, 学无止境。”

7. 评价、评比和总结。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 每次阅读活动都要进行评价、评比和总结。评价在小组内进行, 每个人根据《阅读交流展示评价表》对组内成员做评价;评比是在全班中进行, 在小组展示交流后评出最佳的前三组。最后的总结由指导老师或科代表来做, 以表扬鼓励为主, 同时也要适当地指出阅读各项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以促进下次阅读活动更有效地展开。

课题实践阶段总结 第9篇

2012年3月,《家校联合共创文明礼仪伴我行》课题开始在我校展开,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了德育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开展了“学生文明礼仪”系列教育活动,2014年4月圆满结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成效显著。

一、过程管理突出实效

结合学校德育的指导思想,课题组确定了把礼仪教育寓于政教处各项评比及各科课堂教学之中,做到了精心渗透,优化了管理。

二、美化校园熏陶行为

本学期我校顺利通过省级标准化先进校及管理局党建示范单位的验收工作,即将迎来省级艺体“2+1”特色学校,在迎检期间,学校坚持完善日常评比机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校风。

三、主题班会深化礼仪

1.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2.开展“和老师一起走过的日子”主题班会,教会学生感恩老师。

3.开展“如何走过青春期”的主题班会,给中学生指明交往的方式。

四、系列活动提升成效

几年当中我校坚持开展“飞扬青春展我风采”才艺大赛;“关注汉字书写传承中华文化”听写大赛;“宣传京剧文化 做华夏文明人”京剧脸谱大赛;“传承军垦传统 争做四有新人”“诚信”“爱我中华”演讲大赛;“讲文明知礼仪”板报展;“爱国爱党明耻敬廉”手抄报展;“校园黑镜头”漫画展”“校园中美的寻访”调查活动、“文明游戏在课间”活动……。

五、社会实践走进礼仪

我校坚持看着“走进大课堂 文明在校外”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远足拉练”;“参观水稻实验基地”;“四一八烈士扫墓”;参观场史馆;捡拾白色垃圾;慰问养老院;宣传廉政文化文明礼仪进社区……

学校陆续召开了六、七、八年级家长沙龙,完善了家长委员会制度,形成了教育合力。

《家校联合共创文明礼仪伴我行》課题在我校实施以来,云山学校在学生礼仪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其中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坚持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研究,争取让学生的礼仪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让文明之风常驻班级、永驻校园。

课题实践阶段总结 第10篇

上半年,课题组成员在课题负责人杨静老师的带领下,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结合学校的英语教研工作和学校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围绕《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此课题展开课例研究,积极开展了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活动。现将这半年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开展的具体工作和取得的成绩;1.3~7月,课题负责人杨静老师带领全体课题组成员,结合学校的教研教学工作和我区教研室的信息化工作精神及相关活动,积极围绕“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展开实践研究。2016上半年课题组以全区、我区开展的多种关于微课和微视频的各种竞赛为契机,在全校英语学科中展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在英语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2.首先,课题组成员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积极开展课例研究,重点开展的是“微课、微视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的实践研究。并通过微课、微视频的制作培训、课例的观摩、研讨、交流及反思总结,让教师们认识到微课给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带来的变革,及这样的变革为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课题组负责人杨静老师在学校上了此方面的观摩课。3.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的案例、反思、体会;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课例研究的心得,课题负责人总结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成果论文《微课、微视频给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变革》,马娟、赵婷婷汇集教师的案例、反思、论文等阶段研究成果,形成《微课、微视频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变革》的阶段研究文集。负责人撰写2016上半年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并上传。

二、上半年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个别成员对所负责的研究任务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还是不够及时,研究工作缺少主动性。

2.对于开展的一些活动,缺少及时的经验小结,表现在活动开展了很长时间后相关的小结材料还不能及时得以整理和归纳。

3.课题组成员对现代先进的电子设备、软件缺乏学习和积极使用的意识,制作微课、微视频、做高质量的电子白板的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上一篇:许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细则下一篇:800字中考作文:没想到我如此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