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团总结范文

2024-07-10

历史社团总结范文(精选10篇)

历史社团总结 第1篇

初一历史下学期社团总结

社团活动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即第一课堂以外的校内外的其他教育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拓宽和延伸,是第一课堂重要的补充。在此方面我们初一历史备课组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以活动形式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人人都合格,个个有特长”的目的。现将我们初一历史备课组的社团活动总结如下:

一、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觉得学历史感到枯燥乏味,但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想参加社团活动,特别是初一年级尤为突出。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社团活动中不但让学生学到书本的基本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三、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由于不仅有室内社团活动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处在一种现实的氛围当中,进而培养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实践初探如下

1、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探访历史遗迹,寻找身边的历史 作为教师,新课程的实施中,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行和知的结合。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组织学生外出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探访历史遗迹,包括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和遗迹等,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物遗址资源,组织学生去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一些有趣的历史调查专题,以社团为舞台,让学生通过实地查看、群众寻访、搜集资料等途径去主动探究,既激发学习兴趣,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本次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历史思辩思维;同时给学生一个探究体验的机会,寻求促进历史教学水平提高的一种途径,推动历史教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对家乡、对身边生存的环境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并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美好情怀。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图说历史”主要是以照片的形式,将本地方(也可以是市内外其他地方)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并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与我们的历史教材内容相关的一些物品拍摄下来,制作成展板。可以是:历史文物类;建筑物品类:旧村居、门楼、牌坊、祠堂、庙宇等等;日常生活类:古董、粮票、旧式家具等等;特别欢迎自主创新,自行发掘一些具有地方特点和时代烙印的题材和线索,也欢迎有历史价值的旧照片,可以翻拍。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次“寻找身边的历史” 学生学习成果竞赛活动,让参与学生感受历史的活力、历史的魅力。

2、“历史上的今天”学生兴趣活动

人类历史浩瀚绵长,每一天都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历史”,而我们在课本上所能学到的仅仅是多层浓缩了的“历史”,精彩回顾人类走过的“每一天”,看看当我们坐在课室里学习的“今天”,几百年甚至几千、几万年前,人类历史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大事件,那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活动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学习的氛围;学习收集、处理历史材料及编写历史故事的方法;透过“我是演讲家”、“我是讲解员”、“我是故事家”、“我是小演员”、“我是小记者”等小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艺表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学习小组活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会因时间所限,一些知识学生会觉的很有兴趣但又一知半解,我们会运用历史专题讲座、开展历史报告会或故事会来解决,如,结合教材某一部分内容或历史上的某一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日,都可以举行专题报告会或故事会。报告或故事的中心可以历史事件为主,穿插人物活动,也可以以历史人物为主,带出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当时时代的概貌。

四、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仅限于课堂上,让他 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我们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者、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贯彻这个方针,仅依靠学校第一课堂是无法全部做到的,这就必须辅之于第二课堂。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组织好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学生的课外活动搞好,这将需要我们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历史社团活动总结

田庄中学 初一历史组 2014、6

历史社团总结 第2篇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当青春的脚步刚踏入人生的象牙塔,我院新生开始了他们编织梦想的旅程。我院首次统一的大型社团招新活动已圆满结束,此次招新方式之新,招新人数之多以及反映之好是历年来所没有的。这离不开我院广大新生的积极响应和各个社团的大力宣传。现在,新生们已经加入到了自己喜欢的社团,即将开始享受更加丰富的大学生活。

如今,学生社团已成为我们广大学子的第二课堂;它是学生发挥主体性并进行实践活动的基地;是学生开发潜能、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也是丰富校园文化,浓厚学术氛围的有效载体。显然:学生社团已成为校园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招新工作给各个社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形成了初具规模、类型齐全的社团格局。我社团部作为此次招新活动的承办单位,充分地发挥了我们存在的作用,同时,这次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圆满结束,更要感谢院团委的大力支持和所有社团部成员的共同努力。

在2011级新生入校不久之后,为了发展新力量,活跃新气氛,提前做好宣传工作。我们在社团招新方式上做了创新。今年我院不再通过各个社团进班宣传这种方式进行招新,而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统一招新。招新过程中,各社团围绕其自身的社团特色,通过播放吸人眼球的PPT和派发精心制作的宣传单,我院的各大社团都彰显出了各自的社团亮点,焕发出了他们各自的独特魅力。为吸引更多的同学,各个社团更是巧出新招。春秋协会以汉服为亮点,特邀请汉服爱好者李梦嘉同学穿上华美的汉服,在现场进行了汉服展示,吸引了在场所有新生的目光。在整个招新现场,可谓“百家争鸣”,精彩非凡。最后,新生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积极报名各社团,不少人还同时加入了多个社团。社团招新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此次社团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团委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2、招新的现场宣传力度大,各个社团之间的招新竞争强;

3、组织到位,秩序井然;

4、招新方式新,规模大,反响好。总的来说,我院这次的社团招新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含义,无论是各个社团,还是我们社团部,正是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才使得这次的活动成功开展和圆满结束。

在成功的背后,我们也存在着不足:

1、社团宣传时间方面。在招新现场,有部分社团超过了宣传时间,使得后面社团的宣传工作做得比较紧张。

2、退社

问题。在各个社团向本社团的新成员收取会费时,出现小部分退社的同学。

3、社团成员班级化。这是我院社团招新时一直存在的问题,本想通过此次的招新方式进行改善,但显然见效不大。还是出现了一个班集体加入某个社团而只有小部分人还加入了别的社团的情况。

本次招新活动的圆满结束,为我们以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也使得大家更加的团结,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我们会再接再厉,让社团工作再创佳绩!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社团部

总结历史成绩 共创未来辉煌 第3篇

2009年9月,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党必须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 常怀忧党之心, 恪尽兴党之责, 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针对这一要求, 在本期的《杂谈》栏目中, 北京行政学院的靳连芳教授和黄小钫博士通过《提高执政危机意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文, 阐述了党的执政危机意识的来源, 论述了执政危机意识的意义以及增强执政危机意识的主要措施。

11月19日, 本刊记者应邀出席了廊坊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次新闻发布会。在本期的《本刊特稿》栏目中, 本刊记者为您详细介绍了廊坊市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

毛泽东同志的公文, 既规范又不呆板, 是现代公文的典范。在本期的《人物》栏目里, 中央财经大学的李贵如老师将《毛泽东选集》新版本与以前的《整风文献》相比较, 通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一文, 从内容、语言、篇章三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毛泽东这样的大手笔是怎样修改公文的。通过本文, 我们可以看出, 毛泽东同志是很注重公文修改的, 他的这种一丝不苟、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值得广大办公室人员学习。

今年12月12日, 是“西安事变”73周年纪念日。在本期的《事件亲历》栏目里,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原副局级干部田真在《古城西安纪事》一文中, 通过回忆20世纪80年代对秘书界老前辈、老领导曾三、叶子龙、童小鹏三位老同志的采访, 向我们介绍了中央代表团解决“西安事变”前前后后的情况。

历史社团总结 第4篇

一、 借机造势,历史学科社团从杂乱到有序

随着江苏省“五严规定”和苏州市“三项规定”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带给苏州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我校也相继成立了众多的新社团,笔者有幸成为“盛湖历史学通社”的指导老师。初创该社,笔者没有明确指导思想,但考虑到该社是由集邮社和电影社合并而成,因此,创社初期,笔者主要通过集邮和电影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历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到有趣则来,无味则回,兴趣小组自然要有趣味才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限于初期的校园内看电影和集邮的方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为了保持组员的稳定性和社团的活力,达到活动预期目标,笔者就不断调整社团的活动内容,制订充实而有效的活动内容,并保证良好的活动效果。其间,笔者考虑到高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地区教学优势,努力使社团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让其逐渐地从杂乱走到有序。

二、 历史学科社团活动的管理策略举要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基于“乡土文化”历史社团的活动,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学习历史文化的愉悦,认识、理解学习乡土历史的意义与价值,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奠基,这是历史新课程的要求之一。[1]因此,历史社团活动不同于常规教学,要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走出课堂,在本土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探索。

(一) 组织外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盛泽镇,是我国著名的湖丝产区,以发达的丝绸业而著称于世,被称为华夏第一镇,早从明代中叶开始,受邻近传统丝织城市苏州、湖州、杭州的影响,民间手工丝织业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四大绸都;改革开放后,盛泽纺织行业迅速发展,现在的盛泽镇纺织业年产值850亿元,对吴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于人文历史资源相当丰富的江南小镇,高中学生虽不可能达到宋朝学者刘彝所言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充分利用盛泽镇这一有利条件,组织历史社团外出活动,是完全可行的。

因此,我们的社团以乡土资源为核心,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利用本镇和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馆,翻阅了大量史料和书籍,如《醒世恒言》《盛湖志》《吴江县志》《盛泽镇志》等;考察了盛泽镇众多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如济东会馆、先蚕祠、红坊汇等;了解本地民风习俗,如小满戏、吃蟠龙糕等;走访了当地民企,如盛虹集团、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等。

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了解盛泽镇众多的历史文物和古迹、悠久灿烂的“丝绸文化”。深入工厂、市场调查、咨询,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盛泽镇带来的巨大变化,并认识到社会稳定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为振兴家乡经济而发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2]

(二) 编辑历史小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讲座、参观、阅读、调查等形式的活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就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把感性认知提高到理性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把它编辑成小报。

为了能够有效地做好历史小报,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编辑历史小报之前,笔者做了如下的指导工作。

①将学生分成5小组,每组6人,确定组长,由组长组织和分配。

②给学生几份优秀小报的样稿,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好一个小报的主题,围绕主题有目标地去制作小报。

③每组发下1份制作小报的流程资料、1份制作小报的图文资料,准备若干固体胶、剪刀、水彩笔。

④对小报制作的评价标准:完成每个栏目文字的准确填写(5分);根据需要选取并裁剪图片和文字资料(2分);排版和粘贴各栏目内容(1分);配色和绘图修饰(1分);组内合理分工与讲究效率(1分)。

⑤对优秀作品,我们进行了集中展览,并挂到了社团博客中。

编辑历史小报是我们根据社团活动,并结合学生实际所做的一种动手动脑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编辑历史小报,体验社会劳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通过搜集历史资料,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训练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利用社团博客,促进学生德性的成长

在社团多次活动的基础之上,依托QQ平台,笔者开通了社团博客,主要刊载历次社团的主要活动和学生的作品。如一次我们参观完残存于盛泽的炮楼遗址后,带回了大量的现场照片,之后笔者翻阅了相关资料,在一篇《苏嘉铁路兴衰史》基础之上,将苏嘉铁路的来龙去脉整理后贴到了博客之中,并附上图片和介绍。原来位于盛泽镇的苏嘉铁路75号炮楼(右图),经过修复,成了吴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了苏嘉铁路线上的唯一遗址。这座建于1938年的炮楼,以及盘附在其边上的百米铁路线,是日军的侵华罪行在吴江的铁证。

在博客中,笔者穿插这则历史史实后,很多学生留下了自己对日本侵华的看法,其中不乏他们独到的见解,大到增强祖国的综合实力,小到努力建设家乡、为家乡作贡献。在博客中穿插一些有集体精神或爱国精神的故事和音乐,往往能培养起学生的凝聚力。利用博客教育有益于未成年人开阔视野,培养其爱国、爱家乡的精神,促进学生德性的成长。

(四) 编演历史短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有科技素养的人,必然是富有创新精神、充满好奇心的人。伊曼努尔曾说:“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3]这样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而历史社团课外活动的魅力就在于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创新素质的养成,让学生永远做学习的主动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短剧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因此这是一个催生创新素质的媒介,依靠这个媒介,创新思维就能由浅入深,走向明晰、走向深刻、走向有效。

盛泽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有着浓厚的丝绸文化底蕴,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盛泽的丝织业就闻名全国了。因此,在社团活动中笔者也围绕盛泽的丝绸文化为中心,依托明代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明嘉靖年间,这盛泽镇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不到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4]的故事情节,由学生去组织和编排历史短剧。

以“盛泽乡土文化”为中心,通过短剧表演的方式,把盛泽的乡土历史搬上舞台,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能力、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想象和创作能力等都有很好的效果。[5]而历史短剧表演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其表演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以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组织外出活动、编辑历史小报、建立社团博客和编演历史短剧等方式把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美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使学生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提高了科技素质,还培养了科技能力。实践证明,在基于乡土文化的历史课外活动中渗透科技素养的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弘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林川. 基于“行动研究”的历史校本教材编纂实践和反思——以《福州乡土历史》的编纂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

[2] 刘海燕. 历史遗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

[3] 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

[4] 冯梦龙. 醒世恒言[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285~295.

历史社团章程 第5篇

一、根据2008年2月校团委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社团管理章程》和校团委有关规定制定此章程范本。

二、此章程范本,旨在为学生社团制定章程时提供依据,规范社团行为。

三、学生社团制定章程,原则上应包括此章程范本所涉及的内容,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补充。

四、学生社团据此制定的章程,须报校团委核准方能生效,校团委将以核准后的章程为据进行监督管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社团的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历史兴趣活动小组 简称历史兴趣活动小组。

第二条 本社团的性质 由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教师、同学自愿组成的兴趣活动小组。

第三条 本社团的宗旨 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校团委的规定,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第四条 本社团是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的成员,接受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团委和校学生会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五条 本社团的活动范围

(一)在学校的历史专题学习和讲座。

(二)历史论文的撰写和演讲辩论。

(三)在市区范围内开展社会调研和调查。

(四)在湖南省范围内的外出考察。

第三章 会员

第六条 申请加入本社团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正式学籍;

(二)承认本社团章程;

(三)具有强烈的历史研究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七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出入会申请;

(二)通过本社团的选拔、面视。

(三)由社团执行机构发给会员证。

第八条 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本社团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社团的活动;

(三)获得本社团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社团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六)在一学期内中途不得随意退出社团。

第九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本社团的决议;

(二)维护本社团的合法权益;

(三)参与社团每次活动;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五)向本社团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条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社团,并交回会员证。

第十一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社团执行机构会议表决通过,予

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二条 本社团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会员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社团执行机构;

(三)审议社团执行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决定终止事宜。

第十三条 会员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负

责。

第十四条 会员大会每届一学期。

第十五条 会员大会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本社团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大

会负责。

第十六条 社团执行机构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

(二)筹备召开会员;

(三)向会员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四)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五)决定社团下属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六)领导本社团各机构开展工作;

(七)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 本社团的会长、副会长、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热心学生社团工作;

(三)学习成绩中等以上;

(四)未受过学校的处分。

第十八条 本社团会长、副会长、各部门负责人任期一年。

第十九条 本社团会长(或社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执行机构会议;

(二)检查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社团执行机构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本社团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二十条 副会长行使以下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计划;

(二)协调各分枝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一条 本社团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捐赠;

(三)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财政拨款。

第二十二条 本社团按照校团委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

第二十三条 本社团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挪

作他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二十四条 本社团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财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十五条 本社团具有专门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变动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

清交接手续。

第二十六条 本社团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规定的财务管

理制度,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和校团委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专项

资金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校团委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

向会员公布。

第二十七条 本社团换届或更换社团负责人之前必须接受校团委组织的财务审

计。

第二十八条 本社团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二十九条 对本社团章程的修改程序,由校团委、校学生会、本社团执行机构

或10名以下本社团成员联名提出,并交经本社团会员大会审议。

第三十条 本社团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大会上通过后7日内,报校团委核准后

生效。

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一条 本社团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之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社团执行机构提出终止动议。

第三十二条 本社团终止动议须经会员大会表决通过,并报指导单位审查同意。

第三十三条 本社团终止前,须在校团委组织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三十四条 本社团经校团委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既为终止。

第三十五条 本社团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校团委的监督下,按照北京师范大学

株洲附属学校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社团会员大会执行机构。

第三十七条 本章程自校团委核准之日起生效。

经贸英语社团历史轨迹 第6篇

经贸英语社简介

经贸全称经贸英语协会“Economic Trade English Association”.它萌芽在2003年,至今2007,近4年的时间里,它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脚印,它有过酸甜苦辣的经历…然而一切都显得很真实。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形成了具经贸特色的礼仪学习、西餐实践及招聘会模拟等活动。我们贯彻"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的中心,以经贸与英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适应21世纪发展的宗旨,全面提高专业与非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在活动中我们会举行一些西方礼仪讲座,西餐实践活动,这拉近了与西方生活的距离。

虽然我们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们并没有退缩。我们团结一致,一路摸索着,努力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希望经贸的新生力量是一股具有巨大潜力的骇浪,撞出惊人之举。同时我们也期待,他们能带动我们经贸在立足特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历史社团社长发言稿 第7篇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能够登上这神圣讲台。也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一起建造一个社团,一个关于历史的社团。给这个新生的社团起名为“轩华社”,榆中一中轩华社是按照《榆中一中学生社团管理条列》在政教处领导下,社团联合会指导下的以爱好历史的学生为主体,实行自主管理的群众性组织。

轩华社旨在培养同学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以及提高同学们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学会分析问题,提高逻辑问题,拓展同学同学们的历史知识,以及提升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使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弥补课堂历史教学的不足,丰富学校的社团活动。轩华社的基本任务及目的:

1.以研究、学习、互相交流为目的,为广大爱好历史的同学提供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弥补课堂历史教学的不足。传统的历史课,由于要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认知水平,就难免忽略了那些对历史拥有浓厚兴趣以及对历史已有一定基础同学的学习诉求。另外平铺直叙式的说教法很难激起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因为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往往是从某些特定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时段推广开来的。这些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轩华社能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加以补充。汇总同学们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和适度研究。就是要投同学之所好,积极开展历史学习,这也是历史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邀请历史教师或社团人员就同学感兴趣的历史现象开展专题讲座活动,拉近同学与历史课堂的距离,在这中间,轩华社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3.促进培养同学们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形成,需要有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例和适当深度的挖掘来做指引。使同学们悟出其中的哲理。轩华社紧紧抓住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一关键,准确选题,采取适当的学习模式,力求帮助同学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专题讲座、历史电影观后感、历史大讨论、历史剧的编排,都是不错的手段。

4.发挥历史社团主动活波,积极创新的特点。将轩华社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把爱国主义这条主线贯穿始终。

这就是由我提议,并在同学们鼎力相助下,所要建的轩华社。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历史社团总结 第8篇

一、历史学科“三环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第一环:预习检测

1.学生预习。利用每天的预习课完成《学案导航》, 初步掌握所学内容的基本知识。

2.学生互查。安排在上课前两至三分钟。由小组长或学科承包人负责检查, 并将未能保质保量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名单交到课代表处, 由课代表汇总交给老师。若在老师抽测过程中发现有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任务, 则追究检查人的责任。

3.释疑解惑。在上课铃响后, 老师要求学生们拿出学案导航, 询问学生们在预习中遇到什么问题, 由学生主动举手提出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将重点讲的问题。

4.抽测效果。安排在上课开始后的三至五分钟。检测可分为原题抽测和拓展抽测。原题抽测主要是《学案导航》中原题, 拓展抽测主要是预习内容的变式或拓展内容。

第二环:问题探究

1.基础性问题。目标指向一般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与预习问题不同点在于:形成体系、精细加工、渗透学法指导内容。难度较低, 主要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 老师进行巡回点拨和指导。测

2.综合性、思辨性问题。目标指向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与预习问题和基础性问题不同点在于: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思想, 对所学知识进行精细加工和综合运用, 主要培养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论从史出等方面的能力。这部分以老师讲解为主, 穿插学生讨论和展示。展示的过程中, 本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补充, 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及时质疑、纠正或点评。

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对学生的问题 (包括超出课本范围或过于简单的问题) 都不直接地回绝, 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 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不批评, 转为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质疑。

3.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 全班表扬, 并分析问题的价值, 进行具体指导。

4.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不宜在课堂上展开。根据分层教育的原则课后讨论。

第三环:巩固练习

1.采取递进式练习设计。巩固练习一般采取预习题和课堂例题的变式题。

2.题量一般控制在8~10分钟。题目一般采用学案导航上的练习题, 不同班级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做一些必要的删减。

3.五分钟左右的练习讲评。精讲为主, 只讲评那些学生在练习中的共性问题, 个别性问题一带而过, 一般不采取整条题目都讲的方式, 而是讲解关键步骤和突出性的问题。讲评的重点在于评, 可吸引学生互评, 展示部分学生优秀的或有独特见解的答案, 并给予表彰。讲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会做、做对、拿全分。

4.布置作业。指明学生晚读早读学习内容及检测方式、整理课堂笔记、预习下一段内容、订正课堂练习中的错误、做课后实践性课题、收集有关资料等。一般要做到有布置一定有检查、有反馈。

以上就是近期历史学科“三环教学法”初探结果。

二、历史学科“三环教学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很多学生没有预习或很少预习, 这大大影响“三环教学”的效果, 因为预习是第一环, 是基础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原因有:思想重视不够;没有预习时间;教师检查力度不够。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需提升。“三环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要自主探究问题并能尝试解决问题, 但由于长期的习惯等原因, 在这方面学生还有很大的欠缺。

3.教师教学方法、思维的转变还有个过程。“三环教学”法要成为基本的教学法, 有赖于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只有教师教学观念变了, 才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 也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开展校园DV社团的经验总结 第9篇

【关键词】DV;社团;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13-01

校园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舞台,同学们都可以在这个大舞台充分地展现自己的青春才华;校园生活则是人生中最纯真美好的时光,每一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新鲜事发生。同学们的青春才华和美好的校园生活该用什么形式来记录保存?校园DV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录形式。

我把开展DV社团的想法告诉了团委书记林峰弟书记,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并获得了开展校园DV社团的批准。随之的工作就是为社团的开展做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

宣讲: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自己一定要了解DV录影和制作知识,所以自己特意利用下班时间去学习如何操作机器和后期制作的软件。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在学校做宣传宣讲,学校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就是在全校大会上,我代表DV社团指导老师向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宣讲。宣传了开展社团的理念,和参加社团的益处。并特意为DV社团做了详细的介绍,以它的趣味性和实践操作性作为吸引学生的有力保证。

报名:宣讲会的成效是相当的大的,很快,就有一大批的同学来跟我说有报名的意愿。但我知道,其实并不是靠有一腔热情就可以的。作为DV社团的成员,除了兴趣外,还必需有一定的DV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所以在这之前,我找到了学生会和广播站3个能力不错的学生,亲自动员他们加入。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被重用,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对这3名学生,我特意找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如:DV的使用和维护、语言表达能力……。我把他们定为DV社团的元老级人物,赞扬和鼓励他们开垦了DV社团这片新天地。核心人物定下来后,社团的招新就全权由他们负责了。但我给了几点建设性要求:1、成员数目控制在16人以内(人多不好操作);2、成员要求积极向上,动手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强;3、公平、公正、公开。经过面试,从报名的40多名同学中精选出13名同学,加上3名面试官,一共16人。为了让没有入选的同学不至于那么失望,承诺以后邀请他们为活动嘉宾。

内部组建

社团组织人员定下来后,马上通知他们召开会议商讨内部组建问题。这是第一次会议,我非常的重视,首先在通知方面,我事先通过广播通知,然后是正式写了通知函邀请组员参加会议。当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拿到这通知函时,他们是相当的开心的,当然其他同学也是非常羡慕的。最为指导教师,我主持了DV社团的第一次会议。会议一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新成员见面交流,介绍DV社团和新成员;二、安排一周内所要开展的事项,包括1、竞选DV社团社长一职,分配各项任务。2、确定社团宗旨、章程和活动方式。3、确定社团的活动时间,会议地点和成员的联系方式。

会议结束后,他们陆续完成了需要开展的事项。通过竞选人演讲,成员投票选举选取八(3)班黄恩奇为DV社团首任社长。在老师的指导和社长的带领下,确定了

社团理念:影像记录成长历史,镜头穿越尘封往事;

社团口号:团结一切力量,做DV创作人!

社团章程:(见本文附1)

在召开第二次会议的时候,由社长黄恩奇主持,我在现场做指导。社长公布竞选结果以及向组员展示了我们的社团理念、口号和章程。得到了在场组员的一致认同和好评。在社团章程里明确了我们的组织框架主要分为采访部、编辑部、摄影部、后期制作部。所以,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组员的分工。由于各部门的要求不同,因此对人员的分工需要慎重把握。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好,反应机敏的同学适合到采访部;有创造力、文字功底厚的同学则建议到编辑部;对于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强的同学,摄影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后期制作部则需要电脑操作好,懂得影视剪辑的同学。经过能力测试,明细分工,最后确定采访部6人(两人一组,共三组),编辑部3人,摄影部3人,后期制作部3人,社长主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日常工作。内部组建完成后,展开了主持人、小记者、DV操作、影片编辑的培训,培训期为两次活动时间。培训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从一开始的宣讲到内部组建的完成大致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由于临近期末,大家需要准备期末复习。所以在学期结束前两周的时候中断了DV社团的活动。大家都在期待下个学期的社团开展。

社团的开展

新学期开始之前,我联系到了我们的DV社长黄恩奇同学,安排了她这样的一件任务,也是DV社团的第一个任务:拍摄西丽二中开学第一天,采访老师和同学们新学期的感受。接到任务后,她马上联系组员,安排小记者、编辑和摄影。第一天的早上,我去巡视他们的拍摄情况。发现他们把机器架在了校门口,小记者也很有架势,瞄准了对象就上前去采访。我在旁观看了十几分钟,发现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被采访,有愿意被采访的同学或许因为紧张或许因为没有事先准备,拍摄过程中出现一次次的NG状态。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向我发出了求救。我给出的指导是:1、在拍摄前先跟被采访的同学打好招呼,征求对方的同意;2、得到同意后,告诉对方我们需要访问的内容,叫对方做好应答的准备;3、镜头一定要对准小记者和被采访的同学,镜头的移动要平缓有速。得到指导后,他们重新开始工作。按照我的指示,他们顺利完成了第一个同学的采访,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更有信心把这个采访做下去。他们采访完同学们的新学期感想和计划后,他们奔向了老师办公室……没有想到的是,采访完老师后,他们走向了校长室,得到了校长的许可。校长认真的接受了采访,并高度赞扬了他们。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社团活动经历,这次经历也让他们收获很多,后来我们的小记者王蕾同学就发表了她的《第一次采访的经历》(见本文附2)。

DV社团的第一次活动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正好鼓舞了成员们的士气。在每周二、五的社团活动时间里,成员们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在这期间,他们拍摄了有《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做好阳光体育》、《正确上下楼梯》、《遵守交通规则》等小短片。还现场报道过“阳光万里行”心理活动和校运会的概况。

反思

中国体育社团的历史与现状 第10篇

2.1

体育社团在计划经济环境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在计划经济时期,与之相适应的是实行体育的政府管理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体育社团不具备实质性的管理功能。政府在各行政层次上均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从宏观到微观都采用行政的方式管理体育。这种体制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实现预期的目的,其缺点是抑制了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致使体育社团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一时期,体育社团几乎停止了实质性的工作,有的在十年**中被解散,有的仅徒有其名,没有任何实体机构和活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1949年10月成立,在1950年到1952年期间,曾承担了体育宣传、人员培训、国际体育交往、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等多项工作。1952年11月,国家体委宣告成立,中华体总会将8项任务减为3项,虽然在1964年的章程上还规定着它承担“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组织全国综合性的运动竞赛;举办和参加国际体育活动”3项任务,实际上这些职能早已丧失,连基本的会议制度和选举制度也难以坚持。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也有类似的命运。以这两个组织的名义与各国际体育组织保持联系,成为它们存在的主要价值。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垄断了社会的全部体育资源(包括体育人才、体育场地设施、资金等有形资源和 体育的机会、能力、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一方面使体育社团的工作与政府工作出现重复,每次机构精简,体育社团首当其冲。这一现象也出现在各级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中的体育部门;另一方面,体育社团对政府的依赖性加大,人员由政府配备、“所需经费和事业经费统由国家预算开支”,社团逐渐失去了民间性。这一状况的长期延续,“最终限制了体育的发展”。

2.2

改革开放时期体育社团的大发展

80年代以来,我国各种社会团体在改革中获得适当土壤和气候而迅速成长,到1992年有全国性社团1400个,省级社团19601个,县级社团16000个(据《中国日报》,1992年5月7日),“社团发展的转折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的转折吻合,绝不是巧合,而表明着其中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就在于政治经济环境产生一种客观 力量,然后转化为民间结社愿望和自由的主观力量,自下而上地推动社团的崛起”。体育社团也在这个时期得到迅速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一部分原有的单项运动协会转向实体化

这部分的比例不高,但影响巨大,示范作用很强,如中国足协。

2.2.2

一些全国性的群众体育的社会团体自上而下建立起来如残疾体协、老年人体协、大中学生体育协会、农民体协等,他们分别挂靠在政府体育部门或其他机构,如残疾人联合会,国家教委、农业部等。

2.2.3

全国各行业体协逐步建立起来

他们不仅组织了本系统职工的体育,而且由他们组建的运动队在 全国运动会上也取得了一席之地。

2.2.4

大量民间体育组织自发地建立起来如气功协会、钓鱼协会,冬泳协会、大秧歌协会、棋院、武馆、体育活动站等。这些体育社团深入到街道、乡村,数量较大,对群众体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2.2.5

一些体育的周边社团异常活跃,吸引了一批体育界内外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记者协会、体育场馆协会等。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体育社团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我国体育体制的格局,实现了体育体制改革社会化的部分目的。

2.3我国体育社团存在的基本特征

2.3.1

体育社团的整体基础薄弱

我国体育社团与其它类别的社团一样,其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从文化 传统角度来看,这是由于缺乏独立人格造成的;从政治历史角度来看,是因为旧有体制所形成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妨碍了人们的结社参与,人们的权利意识较淡薄,缺乏自主追求,事事依赖单位和政府,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对民间社团的社会需求不强烈;从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在一段时期里片面强调了竞技体育的政治功利价值,并将竞技体育局限在较小的、由政府直接管辖的范围内,体育社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社团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无论是在社会参与程度,还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独立性上,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一差距还表现在以下的深层的问题上:1)对体育社团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够明确,不能明确区分政府行为和社团行为,因此对体育社团的存在不够理解,不够支持;2)政府对体育社团的宏观控制手段不明确,特别是关于体育社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对体育社团的行为难以规范;3)国家对体育社团的体系结构缺乏总体规划,一些体育社团的建立具有盲目性,一些体育社团自生自灭。

2.3.2

体育社团的官民二重性在我国,体育社团虽然带有社团所固有的民间性,但同时又以多种形式在许多方面依赖于政府,表现出明显的“半官半民”性质。这一性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3.2.1

民间与政府对社会的双向推动

民间和政府对体育社团有着各自的期望,如果这种期望相互矛盾就不会导致共同努力而创建社团组织,而当这些期望具有某种共同性,就会产生双方创建组织的共同行动。组建社团的动力贯穿于体育社团生长过程的始终,它代表着组织者、领导者以及成员的期望,并被转化为组织的目标和行为准则,体现在它的组织结构、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功能发挥等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建设,形成了来自民间的推动社团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是自下而上的。同时,各级领导对社团功能的估计和评价发生了变化,在舆论、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给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条件。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众多的新的利益群体,由政府直接管理不如通过社团管理更为有效,因此,形成了来自政府的另一种动力,而这种动力是自上而下的。这两股动力缺一不可。

上一篇:人生段落散文下一篇:二年级道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