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描写手法

2024-08-19

古诗鉴赏之描写手法(精选9篇)

古诗鉴赏之描写手法 第1篇

古诗描写手法鉴赏导学案

答题步骤:

1.找准描写的手法(细节描写、白描与工笔、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3.分析效果(蕴含的情感)。答题模式:

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

具体手法+诗句内容+(作用术语)+表达情感

课堂示例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问:诗歌第四句“闲敲棋子落灯花”,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试作分析。

第四句“闲敲棋子”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动作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和怅惘。

课堂练习1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①撚(niǎn):持取,捻弄。

问:“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这两句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课堂练习2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颔联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试作分析。

颔联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皎洁的月光如银般倾泻在松林上,使静态的景物动态化;雨后山泉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环境的向往之情。

课堂练习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问: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

诗歌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实写,写身在异乡的自己,每逢佳节倍加思念家乡亲人。后两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山东兄弟、家乡亲人,而是想象着家乡的亲人如何思念自己。全诗虚实相生,更能表达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诗鉴赏之描写手法 第2篇

1、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准确判别。

2、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描写手法的问题形式和答题思路。

【学习重点】

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

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

描写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修辞、写景顺序(时、空)、声色等感官角度等。

【教师分析技巧】

1、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登高》《西洲曲》《约客》

2、烘托与对比

作者在选取事物时,其角度、轻重、目的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对比是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互相比较,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的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从侧面着意描写,来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衬体,一方是主体,两者主次分明。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

《赠汪伦》《题李凝幽居》《清明》《咏鹰》

3、动静结合

自然景物以动、静两种状态呈现。描写动态与静态的景物,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辅相成,开拓了诗境,传达了情感。

《鸟鸣涧》、《江间作四首之三》

4、虚实结合

虚: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2、已逝之景之境。3、设想的未来之境。

实:“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琅琊溪》《雨霖铃》

5、白描

诗歌的创作中,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6、写景顺序——时间、空间的转换

《晓至湖上》《溪亭》

简析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第3篇

表达技巧是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因而, 在答题时, 不仅要考虑该手法对句意呈现的作用, 还要特别关注其对诗歌感情、意趣等表现的促进作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中, 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是一种简洁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思念。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叙写或阐明某种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二、对比衬托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 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初”“鸟鸣”这样的动景写出春涧的幽静, 以动衬静, 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 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通过对越宫遗址的对比描写, 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三、借助修辞

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修辞。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运用了夸张、比喻。杜甫《江村》“自来自去梁上燕, 相亲相爱水中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四、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 流向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

五、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 “共剪西窗烛”是虚拟, 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古诗词鉴赏中比拟手法探微 第4篇

学生在鉴赏比拟手法时常见的错误情况。

首先,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地方,因为对诗句的理解不到位,弄错主体而误判为使用了比拟手法。

示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放 船

[唐] 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后人评价“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两句写得“入神”,请作简要赏析。

学生答案错例: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青峰”和 “黄”当作人来写,可惜峰峦一闪而过,知道桔柚要来了,化静为动,写出了两岸美丽的风光。

解析:从字面上看,这两句似乎各有一个主语“黄”和“青”,但其实从诗歌全文来看,所有诗句都有一个潜藏的主语 “我”,整首诗写“我”送客后的情境,我见“青”“惜”,见“黄”“知”,所以“惜”和“知”的主语是“我”,两句写的是我看到眼前一闪而过的两岸的青峰和黄色的橘柚后的感受体会,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

参考答案:(1)这两句诗从视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舟行的迅疾。船上之人远远看到一片青色,还没来得及看仔细,两岸的峰峦便一闪而过;刚看到一片黄色,岸边成熟的橘柚就好像扑面而来。这样的视觉效果均于舟行之快。(2)句中,“青”“黄”互衬,“过”“来”交织,凸显了两岸风景的独特优美,使本来静止的山峦和橘柚立即鲜活灵动起来。

其次,使用了比拟手法的地方,却忽视对字句的斟酌而误判为没有使用此手法。

示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晚 望

[清]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哪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学生答案错例:“收”“出”两字化动为静,写出鸟儿飞到碧云中,翠稻里行人走出来的情景,让宁静的景物有了动感,更加富有生机。

解析:“收”与“出”的主语分别是“碧云”与“翠稻”,显然真实生活中的“碧云” “翠稻”是不会有人应有的动作“收”“出”的,所以此处应该使用了拟人手法。

参考答案:“收、出”。两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第三,诗词中明确出现“似”“若”等比喻词的地方,是明显的比喻句,但因为涉及到以人喻物,所以学生常常会误判为拟人。

示例(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元] 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注】姑射真人:《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词中说“洞天方看清绝”,请简析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梨花之“清绝”的?

学生答案错例:上阕用了比喻手法,把梨花比作白锦,雪,写出了梨花的洁白,暗示其高洁的品质;下阕用了拟人手法,把梨花拟作姑射真人,写出了梨花的天姿灵秀和高洁。还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梨花的清高脱俗。

解析:虽然词中出现了“姑射真人”,但此处有比喻词“浑似”,是把梨花比作“姑射真人”,而非把梨花当作人来写;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来描述梨花具有人的动作或情感的,所以应判断为比喻的手法。

参考答案:①以月光皎洁、花似雪明之景相映衬,给人一种高洁、脱俗的感受。②比喻,把梨花比作姑射真人,(或者用典,用“天姿灵秀”的姑射真人的典故来写梨花),表现了梨花的冰清玉洁与静若处子的仙姿。③用“不与群芳同列”“下土难别”等对比,写出了梨花的孤傲脱俗。

要避免在答题中出现以上误判,首先要弄清比拟的概念。

作为一种修辞格,比拟即甲当作乙来写。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①把物当作人写,物有了人的动作或情感;②把人当作物来写,人具有了物的特点;③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甲物有了乙物的情态。前一种情况是拟人,后两种情况是拟物。无论是拟物还是拟人,比拟手法的使用,都让诗歌的描写更栩栩如生,别具情趣。

古诗词中比拟手法的运用第一种情况是把形容人或其他动物的形容词用来描述某种无生命的物。

(示例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鹧 鸪 天

[金] 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解析:“瘦”和“肥”本不是描述“山”和“水”情态的形容词,这里直接把用于描述人或其他动物的形容词用来描述“山”和“水”的情态(兼有拟人拟物特点),让云雾散去后山的清秀和雨后水面宽阔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更有情趣。

参考答案: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瘦”字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肥”字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

第二种情况是描述人或动物的动作的动词直接用到其他不具备这种动作的植物或动物身上。比如上面的示例(二),又如:

(示例五)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山 园 小 梅

[北宋] 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颈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

参考答案: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偷眼”“断魂”是人特有的动作,用到“霜禽”“粉蝶”身上,让它们具有了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它们对梅的喜爱,也更能表达出诗人对梅的喜爱。

在拟物手法中,还有一类特殊情况。拟物,是通过想象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很多时候是指把有意识有感情的人,虚拟为无意识无感情的某些事物。比如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唐玄宗与杨贵妃拟作“比翼鸟”“连理枝”,以表现两人的真挚爱情。但在以物拟物时,有的时候直接把甲物当成具有某种特点的乙物来写,这是一种不容易判断的拟物手法。

(示例六)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宋]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春愁”本无形,主人公却卷起帘子放它出去,显然是直接把它当成了具体有形的物来写,所以用了拟物的手法。

参考答案:本句运用了拟物的手法,“春愁”本无形,主人公却卷起帘子放它出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在辨析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时,比喻是最容易和比拟混淆的一种手法。要准确区别两种手法,就需要把握两种修辞手法的本质特点:古诗词中的比喻手法,除了少数是带有比喻词的明喻(如上面的示例三)外,通常都是借喻,即直接在该出现本体的地方用喻体代替,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比拟则直接把甲当作乙来写,把描述甲的动词或形容词直接用来描述乙,甲与乙不存在相似性。

(示例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渔 家 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沈:同沉。 绿蚁:一种美酒

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解析:“玉人浴出新妆洗”看似在写人,实际上是把庭院里月下清新脱俗的梅花比作“浴出新妆”的“玉人”,二者相似,故为比喻;而“造化”不具有人的意识,却写它“有意”“故教”,直接具有了人的意识和动作,所以是拟人。

参考答案: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的轻盈娇美,冰清玉洁;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剔透,从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可爱;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的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任写两种即可)

古诗鉴赏之描写手法 第5篇

教学目标:鉴赏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例题了解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例析与训练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入法:播放林海的《琵琶语》

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的感觉是

――①蕴含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绪②缠绵悱恻,欲说还休③淡淡忧伤,如歌如泣

此乃天籁之音!看着如此唯美的画面,听着此曲,大家想到了什么?

——琵琶女,《琵琶行》

《琵琶行》中作者描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第一次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正面描写技艺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琴技)

第三次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

在这里作者用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其实在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中,包括多种描写技巧,今天我们针对高考,一起来学习几种主要的描写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1.阅读长诗《陌上桑》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描写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动人,诗歌是怎样体现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歌分析】《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名为罗敷的女子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全诗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坚贞的农家女子的形象。《陌上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影响着后来的诗歌创作,也是其他艺术形式学习的榜样。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美丽动人。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二、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是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接受主题思想等的作用。

例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诗歌分析】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然而赵师秀这首小诗却写得神韵含蓄,余味无穷。诗的前两句是写景,既交代了时令,又描写了约会的环境。第三句是点题,同时引出下文对诗人动作的描写。第四句意蕴丰富的句子,历来为人所称道。

【参考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三、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有动有静,动和静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和转化。静的境界是不容易表现的,古代诗人常常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把动和静对立统一的情态摄入诗歌,使得诗中的人、事、景的动与静有机地结合,构成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或动静相称的和谐画面。

例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诗歌分析】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征。“去人只数尺”是指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表现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绘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朦胧而柔和。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从中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由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由近及远地描写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岸边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相联系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由衷心赞美夜的“静”美。忽然船尾传来“拨刺”的声响,使凝神暇思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实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参考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躺在月照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四、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空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诗歌分析】诗的一、二句是写“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三四句自然是写“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据说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本诗的虚实关系属于前者。

【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人无限凄美的意境中去。

五、白描

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情态面貌。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惨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歌分析】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似乎不见作者的情感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回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就会联系到白描的手法。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绅《悯农二首》,下来就要算聂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这又决不是偶然的。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唐末那样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古诗鉴赏之描写手法 第6篇

表现手法分类

1.衬托(正衬、反衬)2.用典 3.对比 4.象征

5.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6.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7.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

本诗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诗句解说),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公式:

具体表现手法+诗句内容+作用术语+表达情感

课堂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 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步骤三)。

课堂练习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以乐景写哀(或反衬)的手法(第一步)。一二句写漫江碧 波荡漾,水面白鸟翻飞;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的一团旺火。(第二步)极言春光烂漫,更能反衬出诗人归心之殷切和乡思之深厚。(第三步)

课堂练习2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问: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借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

课堂练习3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第7篇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8226;侧面描写

1.渲染 烘托 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声”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还有用事物状态(或说情态)来渲染的情况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前两句写作者此番归来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二.正面描写

1.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2.虚实结合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3.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4.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5.白描 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如温庭筠《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6.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和刻画的方法如元稹(唐)《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里,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此时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环顾左右,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闲坐无聊,一个个数说着玄宗昔时的繁华盛世

此诗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写宫女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又如唐代诗人李端《听筝》:“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时时误拂弦”的细节,把“欲得周郎顾”的微妙心理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虚实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 Ⅱ.答题模式:

(1)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的(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Ⅲ.实战练习:(晚练完成前4题,其余作为课外补充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8226;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 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 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读张舜民(宋)《村居》,完成下面两题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2)分析此诗主要用来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6.读欧阳修的《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体会其首句运用色彩渲染的描写方法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8226;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 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技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如何鉴赏古诗的用词之妙 第8篇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 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 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 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所设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一、把握词性的改变, 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 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地方, 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因此, 我们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 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常建“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王昌龄“清辉淡水木, 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古人惯于活用词语, 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 这样一来就显得鲜活生动, 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 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 到“拂堤杨柳醉春烟”, 到“一枝红杏出墙来”, 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 写出了形态, 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 到黄黄肥肥的圆甜, 那黄中晕红的丰润, 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悦”、“空”、“淡”、“绿”、“红”、“老”、“肥”,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 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 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 还原诗歌的场景, 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鉴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 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 这也是容易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 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 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 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 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 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 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 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古诗鉴赏之描写手法 第9篇

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衬托的运用在古诗词乃至古诗文中都很常见,关于其作用,清代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批语中说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喻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衬托的具体形式相当广泛,包括动静相衬、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有声无声相衬等。按照主体事物与陪衬事物间的关系可把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多么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乐哀相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都属于正衬。

反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反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比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虽然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但却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使整首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动静、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相衬中的乐景衬哀情和哀景衬乐情都属于反衬。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借用于文学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多是作者用来有意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魅力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了解衬托与烘托的基本内涵之后,我们就两者的异同来进行比较。衬托和烘托都着眼于“托”,都是通过写别的事物来加重对主要事物的印象,使某种事物特点或作者的某种情感得以凸显。其不同点在于:

1.衬托包括烘托,烘托基本等同于衬托中的正衬。用作烘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正相关的,而用作衬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似或相反的。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能用正衬的地方用烘托也可以,但是术语的选用还是以衬托(正衬)为主,只在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时可说烘托。所以动静、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相衬中的乐景衬哀情和哀景衬乐情都属于衬托,但不属于烘托。

2.一般来说,衬托强调的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两个事物进行对照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主要事物与次要事物两者都写;而用作烘托的事物与主要事物是一个整体,主要事物可以不写,拿来作暗示的那个事物是非写不可的。如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这里两种事物都写了。而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全诗无一字直接写夜雪,而是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来表现。触觉写衾枕寒冷,视觉写大雪映白窗纸,听觉写雪压树枝折断之声,多角度,多侧面烘托雪大这一主题。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正是这种多侧面多角度的烘托手法使的这首小诗在令人目不暇接的众多吟雪诗篇中别具一格,诗韵十足。

理解了衬托与烘托这两个概念,还要会灵活运用,因为对艺术表现手法概念的理解最终要落实到鉴赏上。试看下面这些诗歌鉴赏题该如何组织答案。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中间两联是如何写雨的?这首诗颈联颔联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虽未直接写雨,但作者通过别的事物作烘托(衬托)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又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这首诗尾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尾联“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使用了衬托(反衬)的表现手法。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觉其静。

上一篇:文化创意大赛下一篇:六年级除夕夜日记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