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标学习体会

2024-09-16

数学课标学习体会(精选10篇)

数学课标学习体会 第1篇

小学数学课标学习体会800字

刘影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这个学期里,我细心研读了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的体会:

在新课程解读中首先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的“数感”和“空间观念”.学习“数感”内容使我明白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在解决问题中展现数感。我班的孩子有个别学生数感就比较弱,教师就需要在日常的备课中利用现实中的数,帮助这些孩子建立数感。8学习“空间观念”这一内容也使我更明确了从观察、操作、变式、辨析、结合五个方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观察图形,比较图形,形成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实物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原型,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粉笔盒、牙膏盒等常见物品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比较等活动,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二、猜想与验证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操作与思考相结合,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其次影响我的是评价的目的。教师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了解到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教师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之,数学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数学课堂更明确的指导,我们要更专业地读懂教材,要更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更充满活力。

数学课标学习体会 第2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体会 2014年 10月份,很荣幸有机会到西南大学参加国培计划(2014)云南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培训。这期间聆听了宋乃庆教授(原西南大学校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与思考》的讲座。通过本次宋乃庆教授的讲解,结合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感觉本次新课标不管是从理念、内容角度来看,还是从具体实施角度看,都有非常大的变化,同时引领我们的教学观随之改变。

一、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

(一)新课标修改的关注点

理念、核心概念、四基、四能、内容标准、教学和自主学习、数学文化

(二)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1.前言2.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学段目标内容结构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行为动词的分类实例

3.课程内容4.实施建议5.附录

二、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一)课程理念:改变与发展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

作用。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过程性与情感性目标

课标原文: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活动:教师教学和自主学习、探究相结合。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新课标的结构体系

(一)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的整体实现,是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2.课程内容:内容的选择方面注重数学的结果、数学的形成过程、蕴含的思想方法。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理解、思考探索; 内容的组织处理好三个关系:

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内容的呈现方面要求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3.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二)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呈现结构

课程目标——目标呈现的结构总目标★总体阐述★具体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课程目标学段目标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 2.课程目标动词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3.课程目标总体阐述从“双基”即(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到“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本思想内容包括:

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审美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变中有不变思想符号化思想有限无限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逐步逼近思想演绎思想化归思想运筹思想公理化思想……简化思想量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优化思想统计思想……简洁思想统一思想和谐思想对称思想……(4)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数学学习活动

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操作性经验:通过眼、耳、口、手等对现实素材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为操作性经验,如堆积积木、折纸等获得的经验;

反思性经验:通过对思维材料的内隐思考而获得的经验为思考型经验,如推理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等。3.课程内容包括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标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4.新课标对十个核心概念进行解读

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四、新课标的地位

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内的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国家的法定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的基础。

 研读《课程标准》,应该避免“重内容部分,轻理念部分”的情况。

 “课标”的地位和重要性高于出版的教材。

五、反复研读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一)“两句话”的启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启示: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是歧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放慢脚步,聆听花开的声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二)、新课标转变了课堂教学

1、新课标在继续保留和强调了“双基”基础上,还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更符合数学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由 “双基”教学变化到新版的“四基”教学,明确了教什么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使之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美,发现数学的奥妙。

3、“两能”到“四能”的变化,则明确了如何教的问题。新课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而且更应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考,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发展思维。

4、新标准中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设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新课标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倡导新的教学方式

<一>、从创设情境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

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二>、从自主探究入手,激发智慧火花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三>、从动手体验入手,享受学习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而数学里的理论知识同样来源于实践。儿童是天生的体验和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多是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和实践来获取的。<四>、从评价激励入手,强化成功意识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中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课件的制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数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数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连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转

学习新课标建立有效数学课堂 第3篇

那么,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梅汝莉教授认为, 成功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是不是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而不单纯看是不是把该讲的知识都讲清楚了。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使每个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学生学到什么, 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多年的数学教学, 对数学的有效性我摸索出一些规律, 现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建立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关注知识产生的过程

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 而要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的对象不可能达到科学家那样高深, 但在学习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却是一样的。因此, 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地解决联系在一起, 尽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存在, 并学会运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 提出假设, 得出结论。比如, 在讲授“字母表示”这节课, 我采用的情境问题是: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3个呢?10个呢?100个呢?

2.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 则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一定要考虑到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 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精心设计例题与练习

有效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水平, 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那些内容, 原有的知识水平达到了哪个程度, 哪些内容对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而且通过继续学习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正如维果茨基所强调的那样:教学不应当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 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所以有效的教学不但要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 还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自由空间, 鼓励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学习和发展。

总之, 例题、习题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阶梯性、层次性, 对于例题、习题的讲解要积极反思总结, 查漏补缺, 确保解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增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同时还要善于引申, 充分发挥例题的示范作用, 这样才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接受新知, 继而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与能力。

三、合作探究, 提供互动平台

在课堂上,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 合作交流中鲜明的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观察与判断实现自主探索。但是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 还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也就是说, 知识是合作掌握的, 学习是学生、教师和其他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小组讲座,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山东省茌平县的杜郎口中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这种方式不但能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 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课堂是学生取长补短, 展示个性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往往会给教师带来意外的惊喜, 会让课堂教学亮点不断。

四、时间与空间的有效利用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以及空间的保障。因为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 必然首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 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 才开始尝试采用某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 根据尝试的结果, 学生还需准备在小组中自己需要交流的信息, 必要时, 还要写出书面提纲。比如, 对平行四边形成立条件的探索我给学生留了一周的时间, 学生列出很多条件, 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充分认识了这个问题, 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因此, 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 首先精心设计好思考问题, 其次做好引导作用, 第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充分自主探究, 激发主动性, 为讲练作好铺垫, 最后便水到渠成, 顺利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锻炼并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和谐课堂文化的创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 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应该具有既轻松又严格的文化氛围, 学生们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出问题, 同时也应该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互动, 而不是漫无目的, 整个课堂一盘散沙。当然发展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并不是仅仅通过一次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 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教师可能要用整个学年甚至更多时间来构建这样的一种氛围, 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结出硕果。

学习数学课标,打造高效课堂 第4篇

一、仔细研读文本,准确确定课时目标

数学教育的大目标,是通过一个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组合起来的,一个年级的目标是一个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一个一个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组合起来的,一个单元的目标是由一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组合起来的。但决非每一节课都要“面面俱到”,因此准确制订和把握每节课时目标,才能最终完成课程的目标。然而,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如果我们既要强调过程让学生探究体验充分,又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往往是行不通的。越是要想在一节课上方方面面都照顾,反而越是什么也抓不住。不要领着孩子处处刨坑,而是在一点一起挖,打出一眼井来。下次再找准一个点再打一眼井……所以这一点的确定就至关重要。教师要透过每一道例题、每一道练习看到编者的意图,看到学生的“生长点”,从而准确制订目标。教学应有所侧重。

二、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各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水平、认知习惯、学生个体差异、生活经验等,并以此为前提,我们再去把握教材,再去思考如何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与学生的成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确定新课内容。在这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角色。只要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教师绝不要啰嗦没完,那是对学生生命的浪费、心灵的亵渎。

三、一切从学生出发,积极进行课堂调控

好教师要知道,我们放开的是学生的手脚,却不能放松自己对课堂的把握。适时引导,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哪些该强调,哪些易混淆处该区分,哪些知识可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中我们要俯身去倾听有谁没学会、有谁没够学。如何让尽量多的孩子在自己原有的思维、认知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这将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最大体现。小学教师面对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需要有成长的过程,我们不应该用成人的眼光去高估孩子的判断力,也不应用成人的眼光去低估孩子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或许更能深刻地触摸到孩子的心灵,仿佛与他们一同成长。这或许也是教师职业特有的魅力。

四、学生作业精心设计,教师课后深刻反思

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想作业也应该有上述特征。除了巩固必要的基础知识,也应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決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能学好数学的孩子聪明,能应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孩子更散发理性的光辉。(2)练习题设计有层次。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3)作业批改辅导及时。留作业必批,不批就不留,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教师课后要深刻反思。我同意一个观点:写反思能写出一个好教师。进行课后反思、总结,才会有更高的认识,而后再指导教学实践,再反思—提高—实践……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我深知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但我会一直努力。期待着自己能打造更多的高效课堂,让更多的学生燃起数学学习的兴趣,散发数学的理性光辉。

(作者单位 吉林省柳河县姜家店中心校)

初中数学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第5篇

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务课程标准,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课改实验,为此,我市数学教研组也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新旧课标进行了认真的比对。这一次培训中的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数学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方面有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改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而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经验的特征是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近数学现实的部分。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学生操作的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基本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在代数中强调代数建模;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

小学数学课标学习心得 第6篇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更新结合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现状,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三会”的总目标,培养“四基”和发展“四能”。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结合数的产生和数学史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数学是我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早期“一一对应”的计数到现在,人们不断在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现实世界。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观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就成了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培养学生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常会问“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其实是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这是我们在教学概念课是需要注重的。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还包括能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

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一堂好课的呈现离不开学生数学思维的呈现,学生数学思维上的发展也对应着学生个人的发展,这是学生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思维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数学对象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够根据已知事实或原理,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构建数学的逻辑体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以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面积,结合已有经验去认识和掌握新的知识;在学习小学加减法时类比整数加减法,结合已经掌握的算法类比推测未知的计算方法,通过猜想、操作与验证得出结论。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可以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式,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培养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数学的语言具有简洁、精准的特点,是人们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重要表达方式。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要能有意识的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实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并能解释表达的合理性;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在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内容教学时,学生需要对研究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在足够的数据中探索发现规律,能对现状作出描述,对未来情况作出预估。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小学阶段侧重于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对比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小学阶段更侧重于感悟与感知,具备一些意识,而初中阶段更侧重于形成观念和培养能力。对比20xx年版新课标和20xx年版旧课标,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常说十大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有了11个主要表现,增加了一个“量感”,“推理能力”更改为“推理意识”,“数据分析观念”更改为“数据意识”,“模型思想”更改为“模型意识”,从这些变化中,我们能看出新课标更侧重小学阶段对于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十小学数学课标体会 尹菁 第7篇

北票市第十小学 尹菁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还是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无疑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其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新课标以发展人性为基准,着重培养人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存。

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我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有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认识:

一、利用教材,培养应用意识

现行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各册均有。早年,低年级学了“元、角、分”后,就穿插了根据手帕、牙刷等图形,到商店调查价格,再进行填数练习;学习重量单位“克”是安排了一只梨,一包味精的估算。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填写发票、计算银行利率等结合实际应用的内容了。教学时,教师应利用这些内容,充分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好有关“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等演示操作、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应用意识。在逐渐丢掉实践的今天,更应提倡。

二、提高观察,懂得应用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认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如当学生对“长方形”这个要领形成表象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让学生联想在哪里见过运用这种特性制成的设施„„学生观察到教室里许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教学楼的铁拉门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设置的等,从而对学习产生了更浓的兴趣,不仅加深了要领的理解,更懂得了数学实际运用的价值。

三、动手操作,训练运用技能

操作启动思维,思维又服务于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理解、掌握。在学生手

脑并用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再让学生讲怎样让三角形的稳定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呢?在讨论中,学生的求知欲再次被激发,他们不仅列举出相关的例子来说明,有的还在课后找来木条和工具,应用所学的三角形有关知识修理班里几张会摇动的课桌„„在实践中,学生进一步尝到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甜头。

四、联系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大纲指出,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会经常获取类似商品折价、银行利率变更信息。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诸如“这件商品现价多少元?”、“我存200元到‘红领巾’小银行,一年后有多少利息?”等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时,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调查该件商品的原价和降价的百分率、银行当时的一年期利率,并记录在册,再回到课堂与同学交流讨论,使之得出要解决前面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问题,最后让同学列式解答。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设计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能得到不断的训练和提高。

数学课标学习体会 第8篇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也就是说, 学生必须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来学习数学, 即“做”数学。“做”数学是学生积累直接经验, 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 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让学生 在“做”中学数学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 学习方式较为单一、被动, 缺乏主动性、合作性、实践性,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弱。要实施新课程, 应当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数学学习应该多样化,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做”数学正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参与知识的应用过程, 以“做”为中心, 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 并在参与探索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体验乐趣、培养能力。由此可见, “做”数学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亲历性, 它体现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 实现学生“做”数学正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

二、让学生“做”数学是实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途径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老师们十分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是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在很多数学教师心中, 数学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 兴趣、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次要的。因此, 他们非常看重数学知识的教学, 要做到对数学知识讲清楚、讲正确、讲完整, 一句话, 要毫无遗漏地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同时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失去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突出学生本位的发展, 建立了由“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目标体系。在新课程背景下, 数学目标变得更全面、更丰富了, 更能体现学生个性, 更能促进学生发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正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相互联系。首先, “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 又是载体。这就是说,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 是我们数学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同时它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其次, “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最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身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并不是附属的, 不仅具有自身独立的意义, 而且与其他数学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这种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种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这就是“做”数学。“做”数学体现着学生的主动性、亲历性, 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必需之路, 是学生情感体验必由之路。

三、如何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1. 数学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里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思维活动的教学) 。”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 它带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数学教学中, 把课本中体现数学知识的素材设计为活动, 让儿童亲身经历数学和应用数学, 可以增强数学学习的效果,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 设计操作活动, 让儿童理解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动手操作, 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 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 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方法, 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如针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学生的动手操作, 通过教师直接传授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是死知识, 是没有活力的知识。

(2) 设计探究活动, 让学生发现数学。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 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如, 在统计教学中, 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 让学生收集数据, 经历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过程, 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 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可以加深对统计思想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3) 设计实践活动, 让学生应用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必然之路。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提出了“综合与实践”这个学习领域, 指出:通过实践活动, 感受数学在数学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所以, 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2.进行数学问题探究

长期以来,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方式都是听讲、做题。这种数学学习方式造成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缺乏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受不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 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其实, 这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感受不到数学是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产生的。实际上, 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 蕴涵着许多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 学生研究问题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必然联系, 体现了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要摆脱机械沉闷、纯形式化的模式, 走向生活,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 再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 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将成为每一个孩子陶醉的乐土, 我们的数学教育必将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摘要:“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 “做”中学数学, 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 是实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途径。如何让学生“做”数学, 可以:数学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开展数学问题研究——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验证,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做”数学,活动,经历,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9篇

一、以旧教材为基石,践行新教材

作为教者,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下列问题:①旧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②在校内外和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旧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④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⑤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旧教材为基石,改旧教材为新教材,不仅可以更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旧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二、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教学

对于新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避免学生从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如《连减》这节课,我一开始设计一个“抢椅子”的游戏活动:8个学生上台,抢坐6把椅子,第一轮下去了2人;第二轮6个人抢坐4把椅子,又下去了2个人。活动结束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活动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结果不论是连减的意义还是连减的计算方法,学习效果都出乎意料的好。这完全得益于课堂教学内容富有情趣化地设计,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利息》时,我改变了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事先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收集有关“利息”的资料,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把数学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基础有了了解和准备。课中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汇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同学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自学看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得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的计算公式。课后,我要求学生向父母介绍利息和利息税的有关知识,并与家长商讨选择哪种办法存款得到的利息会多一些。这样将书本数学改为生活数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时处于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拓展性地教学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在学习中自行探索,独立思考带来的结果。算法多样化不要求为个学生都掌握多种算法。例如,对于小学数学第八册《乘法运算定律》,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严格要求学生分别找5与2的乘积结合为10;25与4的乘积结合为100;125与8的乘积结合为1000这一规定的统一算法。这样要求统一,既不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识水平的多样性,也体现不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为此,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实物课件,请学生按图示列出乘法算式。接着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出:25×16的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台上实物投影仪展示汇报。于是,学生们就有以下多种解法:25×16=25×(4×4)=(25×4)×4=100×4=400;25×16=25×(2×8)=(25×2)×8=50×8=400;25×16=(5×5)×16=5×(5×16)=5×80=400。

最后,引导学生自学看书(例题),让学生通过多种解法对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解法。在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建构过程,并且通过让学生展示多种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可以说,正是这种关注个性体验的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愉悦。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第10篇

傅宝全2012秋

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数学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对新课标的培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以学生为核心。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往往就是“教”,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这些内容。这样的教学使得书本成了课堂中的核心,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行成了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新课标则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数学教学的关注重点不再是以往的课本知识,而是学生的在学习时的一种体验。对于学习过程的注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学习变得主动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注重生活数学。

生活即数学。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上一篇:预备党员党小组考察意见下一篇:从黄昏到雨夜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