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学案

2024-07-05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精选8篇)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 第1篇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 梁竹鹏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法学10(1)班H10720132浙江杭州 310016)

摘要:21世纪的世界,战争和饥饿只会发生在局部地区,绝对不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然后,这并不表示没有其他威胁全世界的因素。这几年,无论是是欧美、中亚还是南北极的人们都明显感受到了与往年不一样的气候,极端天气发生的的频率不断提高,海平面日益上升,冬天逐渐在消失,欧亚大陆不在四季分明,南北极不在万里冰封。造成这一变化的正是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绝对不止上面所举的例子,它正在成为继战争、饥荒之后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下面我们就从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后果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来探讨了解,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关键词:气候 变暖 现象 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影响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担心全球变暖这一问题,都纷纷在寻找遏制和应对这一现象的措施,其中也包括各个国家的领导人。那么,我们凭什么说地球在变暖,而且地球变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刻不容缓的找到应对它的措施呢?

其实,只要你是一个热心生活的人,你就会在很多方面发现今天的气候跟往年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都会在感叹好多年都没看到下很大很大的鹅毛大雪了,那些记忆似乎很遥远了;就拿今年来说吧,明明眼看就要立冬了,可气温似乎并不是很冷,至少比起往年要热的多,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时常会受到早该消失了的蚊子的侵扰。这些都是气候变暖的表现。

上面说的现象都是我们自己身边的感受,至于全球变暖到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①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最好的例子就是纽约市今年1月6日最高温度达到21.7摄氏度,打破了1950年创下的17.2摄氏度的纪录。②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海平面升高就可能导致某些岛屿国家或者沿海城市被淹没。③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④据绿色和平组织说,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并将越过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登陆。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如通过飞蝇传播而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尼罗河病毒或利什曼病毒。另外,哮喘患者也将增加,因为炎热的天气将带来更多的花粉。⑤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这仅仅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其中5个最明显的影响。

二、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

全球变暖真实而恐怖的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因此,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要找到解决的方法就有必要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源头才能治本。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找到了全球变暖的几大原因,可能不全面但也大致搞清楚了变暖的缘由。这些原因大致有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6.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从这些原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其实导致全球变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增加。

三、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了解全球变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为了让我们对这一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为了对症下药,更有效的遏制和防范全球继续变暖。因此,在上文中阐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原因之后,我们就有必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我们从以上的原因分析中已经知道,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应该重点从温室气体下手。首先我们要想办法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实当下国际上的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从碳排放着手试图走出全球变暖的困境。欧盟:政策机制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美国:通过立法来保障低碳经济发展;日本:将发展 “低碳经济” 定位为创建 “低碳社会”;中国:通过政策法令进行低碳减排。.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世界进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入低碳时代。2003 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在后来的“巴厘路线图”中,低碳经济被进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发表了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这是国际上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出发的,其实,如果在世界范围内我们提高对森林和植被的重视,不肆意破坏森林和植被,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这样对于碳的吸收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世界公民,虽然不能对世界上大规模的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但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比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可以减少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少用或者不用塑料袋,草稿纸反复使用,多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车,随手关灯少开空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大家都这样做了,那对 缓解全球变暖是很有帮助的。

四、结束语

21世纪我们都是世界公民,地球的安危就是我们自己的安危,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了我们薪火相传的人类文明,我们必须团结起来,用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拯救地球,阻止地球越来越热。

参考文献

[1] 张梦旭:《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2] 张文明、陆骏、姜言萍:《中国:走好低碳之路》,《经济师》2011年第1期 [3] http://news.sina.com.cn/w/2007-01-08/075610946155s.shtml [4] http://news.qq.com/a/20091126/002490.htm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 第2篇

在许多人的意识中,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仍不过像是一个形象或寓言表达而已;听多了,说久了,许多人就变得麻痹了,厌烦了。人们对环境气候观察,大多数是通过对于气候变化直观的感觉,或是来自宣传或科学家推测和预言,仿佛它并非是一个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问题,离我们还很远。

然而,一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美两国相继宣布减排行动目标,让“哥本哈根”旋风一夜间刮遍全球。在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以及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的特定背景下,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让人们对全球气候问题又特别关注了起来,从1997年的日本《京都议定书》,2007年的巴厘岛线路图到这次的哥本哈根大会,全球气候变暖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因此此次会议其长远意义就更加不可估量了。在会议召开之后,有很多专业人士都对哥本哈根会议对气候变化问题解决有了一定看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看来,哥本哈根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转折点”,在哥本哈根“可以而且必须”达成一个新协议。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本次会议对于确定京都议定书以后世界在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方向,有重大作用和影响。现在的确也需要有这样一个会议,来让大家寻找共同点,一致“往前看”。从我国近期展现出的积极姿态来看,各国还是很希望在本次会议上达成实质协议。我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坦言,这次会议“成果的实质内容要比成果文件名称更为重要”。

“谁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一直是围绕本次气候大会的一个争议焦点。从本质上说,对于气候变化这样的重要话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说,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有优势,并且随着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更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也是必然的要求;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在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当然,发展中国家自身有更多发展方面的要求。所以,在减排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是能够找到共同点,但肯定也有分歧。用发达国家现在的标准来要求发展中国家显然不合理,更可行的是结合实际,在发展和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必须看到,在关键的减排目标问题上,发达国家尽管希望发挥“领导作

用”,但出于一些短期利益考虑,美欧等国提出的减排目标“距离科学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说到底,美国现在的首要任务不在减排,而在危机“善后”。具体来说,一是要尽快让失业率降下来,二是要继续稳定金融业。至于减排和开拓新增长点的问题,现在还排不到白宫工作日程的第一位,这也决定了奥巴马政府对这次气候大会不会全力以赴。白宫宣布的减排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而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

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也因为这个原因,本次会议被广泛视为是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最后的一次机会。

现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已经结束。最终,《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学院邀请梅进禄给学院师生讲解了有关哈根会议与气候的问题,并以影片《2012》为切入点,从气候变暖的原因、应对措施及个人的所作所为三个大方面为讲解了全球变化和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内容。并引用胡锦涛总书记“气候变暖不单是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梅进禄将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低碳问题向全院师生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将深奥的问题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同学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我们不能忽视那些曾经为气候变化积极并全力贡献其力量的组织和个人。他们,或许只是行动于地球的某个角落;他们,或许并不为太多的人所熟知;但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 第3篇

1 2006年湖南省气候特征

1.1 气温偏暖, 降水地域分布出现新格局

2006年湖南省年平均气温18℃, 是1951年以来仅次于1998年和1965年的第3个高值;春季气温创历史新高;秋季气温列第2位, 较常年同期偏高1.04℃, 属异常偏高年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呈南涝北旱、前涝后旱的特点。湖南省一般是北涝南旱, 2006年湘西北和洞庭湖区降水量少, 湘东南降水量多。夏、秋季节, 澧水流域、沅水上游和洞庭湖区的部分县 (市) 出现干旱, 局部地区干旱严重。

1.2 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频发

寒潮风雪侵扰暖春:尽管湖南省2006年春季气温创解放以来新高, 但3月11—13日出现少有的强寒潮、雨雪天气过程;4月4、12日出现暴雨、雷雨大风和冰雹过程。

湘中、湘南暴雨成群:2006年全省共出现暴雨409站次, 6月25日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乡20 h降雨总量达273.7 mm, 导致山洪、泥石流暴发;7月15—16日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西行, 正面侵袭湘东南, 47个县市日降水量超过50 mm, 20个县市超过100 mm, 4个县市超过200 mm, 其中永兴地区日降水量达341.7 mm, 郴州、资兴、宜章、嘉禾地区连续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诱发多地出现山洪、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灾害。

南涝北旱困扰群众:2006年3—11月, 全省先后有44个县市出现干旱, 其中龙山、桑植、洪江、会同、衡南、道县、资兴地区达大旱标准, 因灾损失粮食54.5万t。2006年4—8月全省共出现44站次洪涝, 其中7月洪涝占全年总站次的67%。发生轻度洪涝的有18个县市, 发生中度洪涝的有9个县市, 发生重度洪涝的有8个县市。另外, 石门、耒阳、安仁、茶陵、炎陵、桂东、郴州、宜章、临武、资兴10个县市出现二段洪涝。

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部门积极响应, 做好了灾前气象预报预警、灾中气象监测、灾后灾害评估等服务工作, 为湖南省的防灾减灾工作争取了主动权, 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2 2006年湖南省干旱发生概况

不同行业对干旱的定义不同, 有水文干旱、农业干旱、气象干旱。水文干旱是指降水不多, 产生的径流量太小。农业干旱是指当地的主要作物得不到充分的水分, 以致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气象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 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其中, 气象干旱又分为3个等级, 即一般干旱、大旱、特大旱, 每个等级以连续干旱天数和一定时段内总降水量作为干旱期指标[4]。

20世纪90年代, 湖南省以涝为主, 尤以湘北更为突出。2000年以后, 湖南省多次出现干旱。洞庭湖因此出现建国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东洞庭湖大片水域干涸, 湘北部分河流断流, 严重影响洞庭湖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006年3—10月, 湖南省湘北地区降水比历年同期明显偏少, 尤其洞庭湖周边地区更为明显。如湘北常德市的降水量比历年平均偏少16%, 岳阳市平均偏少27%, 益阳市平均偏少23%。尤以岳阳市干旱严重, 水库干涸, 部分河流断流, 全市大面积农田干裂, 受灾面积达100万hm2, 损失近1 000万元。加之湖南省西北部的四川省、重庆市自5月开始出现夏旱, 7月初出现伏旱。三峡大坝截流, 以及湖南省大、中型水电站蓄水发电, 湖南省境内的“四水” (即湘江、资江、沅江、澧水) 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低水位。“四水”基本无水流入洞庭湖。加之洞庭湖区及周边生产、生活无节制的用水以及持续高温伏旱, 即便有少量雨水流入洞庭湖, 也因持续高温与湖水自身的蒸发量增加相抵消, 致使洞庭湖补给水量减少[5]。因此, 导致湖南省洞庭湖2006年夏季出现建国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21.48 m) 。据记者调查, 由于洞庭湖出现枯水位, 致使洞庭湖航道缩窄, 过往船只上溯湘、资、沅、澧及周边水域都很困难, 大量货物改用小船转运和进入成本昂贵的陆路运输。10月是洞庭湖捕鱼的黄金季节, 但据渔政部门反映, 东洞庭湖大片水域干涸, 有2 100户7 600个渔民座船搁浅受困, 2/3的渔民已无业可作, 渔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洞庭湖水位长期过低, 还将导致湿地逐年退化, 鸟类食物减少, 影响候鸟越冬。另外, 洞庭湖长期维持低水位会使湖区水质受影响, 影响湖区大量居民的饮水安全。2006年11月9日湘江湘潭段水位仅为27.10 m, 破历史最低水位记录;11月10日湘江长沙段水位为25.49 m, 接近历史最枯水位, 河滩裸露, 水面狭窄, 湘江水运能力急剧下降。

据省防汛指挥部统计, 2006年湖南全省因干旱造成2036个村民组81.64万人以及35.41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 粮食减产54.53万t, 经济作物损失7.35亿元;干旱还造成林业损失0.59亿元, 电力损失3.62亿k W·h, 水产养殖损失2.14亿元。

3 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一是加快建设气象应急预警工程。受气候变化影响, 近年来湖南省湘北不仅未出现特大洪涝, 反而多次出现干旱, 这是全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种低水位水文干旱与气象干旱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可能不亚于洪水。针对洞庭湖乃至湘北地区的洪涝, 湖南省政府已形成一整套的应对处理机制。因此, 面对湘北出现的低水位与干旱也要建立应对处理机制。在原有预警机制基础上, 气象部门应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洞庭湖及“四水”水流量联合观测与低水位监测预报预警机制。湘西南各市州气象台站应总结当地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与特征, 与省气科所合作研制、完善当地山洪、地质灾害预测预报预警机制, 进一步提高湖南省湘西南、湘中地区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二是建议当地政府重视建立湖南省“四水”及洞庭湖低水位预警机制, 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低水位预测预报预警系统项目的研制。三是科学调度水资源。低、枯水位季节, 三峡大坝与湖南省水电站应适当调节发电放水到下游, 增加洞庭湖与“四水”的补给水量[6]。四是转变湖南省抗旱思路, 由湘西南或局部抗旱转向全省性抗旱, 结合湖南省实际尽早规划湖南省防洪、抗旱预警机制。五是加强对洞庭湖及“四水”水资源的保护, 加强湖区生态环境监测, 禁止工业和生活用水排入。

摘要: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南省2006年气候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指出气温偏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降水地域分布出现新格局是2006年的主要气候特点, 结合全省干旱发生概况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气候,特征,气候变暖,干旱,湖南省,2006年

参考文献

[1]张家诚, 张沅.气象万千:干旱[M].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 2002.

[2]王越, 田武文, 雷向杰.陕西省2010年气候影响评价[J].陕西气象, 2011 (4) :23-26.

[3]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43/T234—2004气象灾害术语和等级[S].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

[4]邓运员, 郑文武, 刘沛林.气候变化对湖南省农业水旱灾害的影响研究方法探讨[J].经济地理, 2011, 31 (1) :129-133, 143.

[5]陆魁东, 黄晚华, 王勃, 等.湖南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3) :38-40.

全球气候 变冷还是变暖? 第4篇

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林之光研究员认为,影响百年以内尺度气候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的原因,包括天文因子(主要是太阳活动)、地球因子(主要是冰雪、海洋变化,火山爆发等)。例如,一般来说,太阳活动高值期地球平均气温易偏高,反之则易偏低。而火山活动则相反,即火山爆发活动期全球平均气温会或多或少会偏低。因为火山尘埃上升进入平流层,分布全球,会大量反射太阳热量返回宇宙空间。冰雪和海洋(包括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则比较复杂。二是人为的原因,最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强了大气温室效应,就像地球增厚了被子一样,使得气温升高。

但如果说到比较短期的气候变化原因,还应提到大气环流。因为这种变化速度快,幅度大,不能用上述天文和地球因子解释。但是,这种尺度天气气候变化很难预测,这也许就是有的媒体上除“变暖论”和“变冷论”以外,全球气候变化还有所谓“气候变化随机论”的产生原因。

天气冷暖要看大气环流的“脸色”

林之光笑着说,冬季冷暖的直接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看大气环流的“脸色”:大气环流形势有利,冷空气南下多了、频繁了,就是冷冬:反之就是暖冬。如果冷空气南下时同时有南方强暖湿空气北上,就会形成像今冬这样的暴雪天气。

以我国为例,大体1985年以前,我国普遍较冷,因为西高东低的高空气压分布形势很有利于西伯利亚冷空气频频南下。而1 985年以后这种形势减弱,我国便进入了暖冬期。但暖冬期中只要形势有利,仍可出现大冷天气。例如2004~2005年冬的两次强冷空气,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的南方异常冰雪灾害,再如今冬,从2009年11月起,环流形势就变得有利冷空气南下,如果这种形势少变,我国今冬(2009年1 2月到2010年2月)应该就是冷冬。

观点争锋:全球变暖VS全球变冷

对于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林之光介绍,目前存在着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主流观点,认为全球变暖的事实非常清楚。

1 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它是全世界科学评估全球变暖的权威性机构。它已经发布了四次全球变暖预测评估报告。报告称,最近100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近50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20世纪是过去千年来全球大气升温速度最快的一个世纪;其中1 998年和2005年是有气象仪器记录以来全球最暖的两年。联合国的气候变化专家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预测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地球正面临着灾难性的全球变暖的过程。

报告还指出,由于全球变暖,极冰和高山冰雪融解,海水升温膨胀,20世纪全球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1~2毫米,全球海平面百年来总共上升了17厘米。近10年来,海平面更以每年3.1毫米的速度上升(以至于南太平洋小岛国图瓦卢已经举国迁往新西兰,去年北印度洋小岛国马尔代夫在海面下4米召开内阁会议以向世界呼吁,他们的国家将被淹没;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上召开内阁会议也都是这类活动):20世纪中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河湖结冰的时间大约减少了两星期;北冰洋冰盖面积明显减少,厚度变薄了40%,等等。有证据表明,过去50年间的这些明显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媒体关于地球可能变冷甚至会进入“微冰河期”的报道(这些具体内容因为媒体上报道已经很多,这里不再重复)。除去非科学方面,其中确有来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例如,有的从太阳活动方面,有的从海洋、冰雪圈方面,都指出自然因子对全球气候影响存在着大约有以几十年为周期的几种冷暖循环。而从现在(甚至几年前)起全球就将要(或已经)进入冷周期,因此,地球气候将进入全球变冷时期。

实际上,这两派科学家的意见并无根本上的矛盾,是自然因子的作用强度是否能暂时胜过人类因子,因而未来几十年时间内是否能暂时地有所降温而已。真正的科学家不会看不到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而造成的强劲升温作用。林之光研究员如是说。

人类活动为什么会造成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为什么会造成全球变暖?林之光介绍,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由于大气温室效应得到了增强。当然并非是地球大气中所有成分都具有温室效应的功能,而温室气体恰恰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即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氨、人类自己制造的氟里昂,以及大气中含量也很少的水汽等。在六种气体中,水汽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它的数量主要随大气温度升降而自然增减。其他五类气体中,数量和作用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中的贡献占了水汽以外全部温室气体的60%以上。

根据南极超深层冰芯中不同深度(相应不同年代)密闭气泡里保存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分析,大约在1 750年前后(即工业革命开始)以前的几千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大约在280ppm左右,也就是百万分之二百八十。但是工业革命开始后,就打破了这个稳定状态。因为一方面,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向大气排放了巨量的二氧化碳,同时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又使得地球植被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大大减少。因而近年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几乎每年以1.5-2.0ppm的速度升高,现在已经达到385ppm。

当人类把巨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送进大气之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因为温室气体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而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的结果,大气会因更多吸收地面向宇宙的辐射而升温,这样大气向地面返还的逆辐射热量也增加了,也就是大气温室效应增强了,好比地球大气这床被子增厚了一般。

当然,大气和地面升温后向宇宙空间散失的热量也会增加,从而使地面和大气会达到新的平衡温度。但因为散失的热量比增加的热量少,因此新的平衡温度要比原来的温度高些。这就是全球变暖的物理原因。而随着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的继续增加,地面和大气的平衡温度也会不断上升。这就是

目前全球持续变暖的物理原因。

今冬暴雪是一个极端气候事件

林之光研究员认为,目前上述北半球的暴雪严寒,并非全球变冷的序幕,而只是一个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即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一个冷插曲。实际上,这个插曲甚至恰恰还是全球变暖自己“制造”的。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顾名思义就是“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极端”就是“非常见的”,“非常严重的”意思。这只需举几个例子说明就行了。例如,孟加拉湾上的台风,生成后都北上左转弯登陆西北方的孟加拉国和印度,但是前年有一个台风却转向东北并登陆缅甸,结果死亡数万人之多:再如去年底,干旱沙漠气候的沙特却降下了暴雨;当然,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冰雪灾害和今冬暴雪严寒也都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那么为什么说暴雪严寒也可以是全球变暧制造的呢?答案就是,全球变暖会引发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为什么?

林之光研究员认为,最便于理解的回答是这样的。本来,全球气候是稳定的,按照自己的规律波动变化,各种气象灾害的频率和程度也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但是全球变暖打破了这种平衡,因为全球变暖程度的地域分布是不均匀的。热带和赤道基本不变暖或变暖很小,但两极增温可以很大。这就使全球大气环流乱了套,使其形式和强度都发生了变化。乱套的结果之一,用气象学术语说,便是大气环流从纬向(东西方向)环流变成经向(南北方向)环流。强劲的北方冷气流到了南方就是异常严寒低温,如果正好遇到强南方暖湿空气北上,就会发生破记录暴雪或者严重冰雪灾害。

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不会变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全球变暖趋势为什么不会变,林之光研究员说。

第一,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始终是全球变暖的强大动力。这不仅物理意义明确,而且在气候模式中也得到了证明。因为如果在模式中同时考虑人为和自然因子,模式可以模拟出现百年的实际气温变化。但如果模式中不考虑人类因子,只考虑自然因子,计算结果就没有这百年的全球变暖。虽然目前数值模式计算结果,因科学发展方面原因,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但是,只要有这个强大动力存在,全球未来肯定会继续变暖。

第二,今冬的严寒暴雪,虽然面积很大,来势很猛,但还不一定就是“冷冬”甚至开始“全球变冷”,而且还有可能很温暖(实际上,据美国宇航局今年1月21日发布,2001~2009年是全球有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1 0年,2009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并列第二热的年份,最热年份是2005年)。因为偏暖地区的面积实际上可能比偏冷地区面积更大。例如我国东部大部虽偏冷,但西部大部却偏暖,平均气温仍是接近正常的。正如有位美国气象学家说,“我们这里度过了最寒冷的冬天,但是我们却在热带地区积攒了太多的热量。”

实际上,南半球积攒的热量更多。据报道,美国宇航局资料表明,2009年南半球平均气温比1951~1980年平均高出0?49℃,是南半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另外,今年全球前半冬即使偏冷,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般出现范围和持续时间都有限,有迹象表明,后半冬有可能偏暖。总之,一两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般不可能改变年季平均状态,更难改变长期气候变化趋势。

第三,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即使出现冷年或阶段性冷期,即大趋势中出现小波动,也是正常的。实际上在上世纪中,已曾出现过两次降温波动。这是自然因子造成的变冷暂时胜过人类活动因子造成的变暖的结果。但这并不妨碍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实际上,据统计,自1 998年以来全球变暖确有停顿现象(实际是在高位上振动),就是因为自然因子造成的降温几乎抵消了人类因子的变暖。因为人类活动因子只会使全球气温缓慢上升。因此,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当我们进入自然因子造成的暖周期时,全球气温还会更加快速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演讲稿 第5篇

1、看着清澈的河水,听着风中,瑟瑟的落叶,我们听见鸟鸣,听见蛙声,我们抚摸青草,感受着河岸旁泥土的芳香,周围一片祥和与宁静,可是突然之间,似乎这些美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注意要读得缓慢、轻松)

(男)

2、美丽的地球拥有撩人的自然美景。然而,如今的地球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女)

3、有人说------我们不会对地球造成什么不可弥补的破坏 然而,事实上。。她已经伤痕累累(突出伤痕累累)

(男)

4、这是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前后对比照,若干年后,乞力马扎罗山上,将不再有冰雪。(女)

5、这是美国冰河国家公园,因全球变暖这里的冰川预计还有15年就会消失。/这是阿根廷30年后与30年前的对比。同学们从这些信息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男)

6、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与温度是有联系的:二氧化碳越多气温越高,因为它会将更多的太阳热量困在地表上,我们来看一组数据:65万年以来二氧化碳从未超过300,可是现在它的值远远超过我们所能统计到的历史水平,不过请各位注意!50年以内,真的!50年以内!曲线还会继续爬升,会超出这个表格。(语气转折)恐怕有人会说:“这又如何?看起来不错嘛。”我再重申一遍,这已经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道德行为。我们许多习以为常的事情将会逐渐消失!

(女)

7、地球有两大警钟,一个是北极,说它是警钟,因为北极是世界上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1970年开始冰层的宽度和厚度出现急剧下降40年内减少了40%,目前的两项主要研究表明,未来50到70年内,这里夏季将不再结冰!

(男)

8、“以格陵兰目前的状况,我们不得不重绘世界地图”

(注意由于ppt数量多,停顿4秒)

(女)

9、人们首次发现了淹死的北极熊,它们漂游超过60英里以寻找冰面,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景象。

(男)

10、2009年12月,一只雄性北极熊叼着一只小北极熊的头部。气候变化已致使一些北极熊同类相残:全球逐渐变暖的气候使北极熊在北极冰区的狩猎场融化,致使北极熊的数量日益减少(女)

11、地球的另一警钟是南极——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冰层(男)

12、冰层融化,整个冰架就像一块瑞士奶酪或是白蚁洞一样

(女)

13、我们来看这几幅图片,如果格陵兰融化瓦解,或者格陵兰和南极洲西部各融化一半„„将会出现哪些现象。

(男)

14、美丽的福罗里达州面积将会减少一半;电子工业的传奇硅谷所在地,旧金山淹没前与淹没后的对比;鲜花王国荷兰将不复存在,还有还有!(强调,重读!)我们的首都北京危在旦夕,我们来看看中国最繁华的地方上海,她将面目全非。

(女)

15、可是世界它们惨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图瓦卢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男)

16、而海洋升温,必定造成更猛烈的飓风、龙卷风、洪水„„从而造成大量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女)

17、一些令人不堪的传染病也会传播的越来越快!(男)

18、一些疾病将死灰复燃!

(女)

19、乘船将会成为我们唯一的交通方式!

(男)20、看到这些我害怕了!心痛了!叹息了!难道我们真能像青蛙一样慢慢烫死才肯罢休吗?(女)

21、我们该着手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尽一点微薄之力吧!(语气要有号召力)(齐)谢谢!——鞠躬------

党全球气候变暖时作文 第6篇

当全球气候变暖时,世界发生了巨变。

南极,冰雪融化,人类感觉将要处于冰水之中,这是人类自食其果。北极的霸主北极熊,也因全球变暖而逐渐走向灭绝。一直熊妈妈向小熊递来一把剪刀,熊宝宝好奇地问:妈妈,用剪刀干什么呀?妈妈以命令的语气回答:快剪毛,再长这么厚的毛会被热死的!小熊天真的望着妈妈:我们住在冰天雪地里,怎么会热呢?这是我们的外衣,没有它会受冻的,不能剪!熊妈妈的语气中带点悲伤和叹息:现在全球变暖,在不适应,恐怕就走向灭亡了!

全球变暖,北极熊无法找到食物,甚至食用小熊,这是被逼无奈呀!人类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可是,当全球变暖时,人类还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知道冬天不再受寒风的折磨,温度上升了,寒冷已离去,只顾着眼前利益,可不知道以后将远离那洁白的雪,原本应在寒冬中开放的花。

当全球变暖时,希望人类早已意识这以后果。趁早弥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第7篇

近100多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 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 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 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 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 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 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 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 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 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 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 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 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 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 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 大和深远。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 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 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 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 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2)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 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 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 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 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这 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 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 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 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 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 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 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应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趋利避 害,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施,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根据温度、水资源、生物等气候环境因子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趋势,调整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认 真采取水资源、海岸带、农业、森林、草原、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适应对策,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 施,坚持把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优先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排放的 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此外,当前应以解决国内日益严重和 紧迫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资源供应紧缺问题为驱动力和切入点,推进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并将减缓碳排放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

在目前阶段,应该对如下几个问题给予进一步重视:

第一,根据现有知识,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目前科学界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 的。此外,我们还知道,人类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全球增暖问题,工业化国家采取了程度不同的CO2限排措施。尽管面临很多困难,未来各国履行气候公约的 义务会进一步加强。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该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考虑进去。农林牧业布局规划要考虑未来各地区温度或热量条件、雨量或土壤水分含 量、气候极端值的长期变化趋势,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如三峡和小浪底水坝建设与南水北调工程)应照顾到可能的平均和极端雨量变化,各大河三角洲和低平沿海地 区的城市港口与经济开发区建设要预见到未来海平面上升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建筑业、陆地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问题有所考虑。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应该予以充分注意。内陆地区的荒漠化、土壤侵蚀和沿海地区的盐渍化等环境过程会由于气候变化而出现缓解或者恶化,西部 高山冰川的萎缩将导致山麓地带河水流量和潜水位下降,所有这些又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生态碎片化和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将加速生物物种的灭 绝,这给未来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及早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

对将来进一步履行气候公约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义务问题应提早予以考虑。随着全球增暖进程的证实,科学界和公众对加强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要求会有所增加,国 际上对我国施加的压力也会增加,使我国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排放,这和我国一贯倡导的开源节流与保护区域环境的 方针并不矛盾。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应考虑采用法律手段引导工矿业和交通业向提高能效方向发展。南方水稻田是甲烷排放的重要源地,应该加强科 学管理,尽可能减少单位面积排放量。森林是陆地上CO2的主要的汇,我国长期倡导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而且已经取得了较好成就,为保护区域性和全球环境做出 了重要贡献,今后要进一步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搞好。

第二,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区域冲突和国际合作趋势已初露端倪。随着气候变化区域细节方面科学不确定性的减少,这种冲突和 合作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强。未来国际环境政治斗争的焦点将不再局限于根据现在和历史排放量确立国家限排定额上,气候变化对本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系统 和环境的影响将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如何确定中国在国际环境政治事务中应采取的立场和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要建立在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历史和现状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区域影响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表现出积极和诚意,又要维护国家的 利益。在确定谈判的立场和策略时认识到如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 1.过去200年大气CO浓度增加主要是西方工业化国家长期过度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这些国家应该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主要责任。

2.即使在目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是很低的,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量更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

3.当前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具备技术和资金去处理这一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它们理应积极履行气候公约,限制排放,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变化的区域细节上和综合的影响方面。这意味着我们现在仍不清楚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从气候变化获利 还是受害。

5.对于各个国家,气候变化区域性和利害兼备的特点进一步使问题趋向复杂。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主要责任国和受害国共同承担更多义务的局面。

6.疆域和综合国力大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性。小型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是最大的。

7.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将十分复杂。不考虑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负面作用,气候变化本身对全国社会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可能是很小的,增 温阶段夏季风环流的加强和夏季雨量的增多对北方半干燥和半湿润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有利的。

此外,也应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积极争取国际节能援助项目和技术转换。目前,联合履约活动(JI)处于试验阶段,将来可能会得到发展。应该对其利弊进行评 估,并考虑参与各种形式的联合履约活动。气候变化的区域性特点还可能会促使某种形式的区域环境组织的产生,借以处理和协调区域内各国之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问题。应该积极推动和参加这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减少不确定性。在全球气候变化上,科学研究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解决所有其它问题的关键。它不仅是采取预防和适应措施所必须 的,而且也是确定国际环境政策和方针的基础。不能指望别人提供完整的科学信息,尤其不能指望其它国家政府提供气候变化信息。IPCC报告现在也不能完全相 信,因为它是政府间组织,免不了受到不同国家利益集团或地缘政治观念的影响。作为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进行自己独立的研究,对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承认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进行自己独立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更显而易见了。我国有关全 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有一定基础,在发展中国家里处于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研究投入距离要求差得还较多,应该进一步增加资助强度。国家攀登计划已 经包括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项目,将来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关部委和各省区也应进一步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目前亟待深入开展的研究课题包括:

1.温室气体、气溶胶、海平面、土地覆盖、冰川和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2.全国温室气体排放与固定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预测。3.中国过去两万年,特别是过去两千年的古气候重建与分析。4.中国近一百年来气候变化规律的分析和人为气候变化信号的检测 5.未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增加的全球与区域模式模拟研究。6.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突变事件的历史演变与未来预测。

7.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影响的模式模拟研究。8.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测。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 第8篇

近年来, 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联合国不仅举行一系列会议, 发表许多报告, 提出政策建议, 推动各国政府在政策、计划和具体项目中节能减排, 发展新能源和新技术, 而且制定了“联合国能源活动计划”, 把联合国系统内的所有与能源有关的项目, 都协调起来, 围绕节能减排开展工作, 为各国作出了表率。许多国家政府也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和目标, 采取减免税收等办法, 鼓励开发和使用新节能技术。

目前在节能技术上的努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 是对现有耗能设施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减少排放;另一方面, 大力开发煤炭和石油的替代能源, 主要是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生物能。应当说两方面都有所进步, 例如, 美国的一座不会排放任何废气的“零污染”燃煤发电厂将在2012年投入使用, 新的节能建筑也已经能比目前的普通建筑节省30%的电能。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已经达到17%。风力发电机每度电成本已从20年前的80美分降低到目前的7美分。但是, 现有的能源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 所谓的新能源也已出现几十年, 且存在许多限制, 还无法大面积推广, 如核能技术要求高, 建造投资大, 还有安全危险, 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本无力发展;生物能源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等等。因此, 新能源只能在少数国家使用。

上一篇: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全文下一篇:污水处理项目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