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情况调查表

2024-06-21

茶叶产业情况调查表(精选8篇)

茶叶产业情况调查表 第1篇

长泰茶叶产业情况调查

茶叶产业是我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我县山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快茶产业发展是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现就我县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

1、生态环境良好。我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1℃,无霜期328天以上,降水量1500—2000毫米;山地面积广阔,土质多属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1.2-3.6%,PH值4.5-5.5,与茶叶生长喜温和气候及稍带酸性、含水力强的土壤相适应;长泰是典型的山多田少的县份,山地面积占74.6%,其中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面积约占35%,适宜种茶的山地空间仍较大;境内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64.5%,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拥有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等绿色饮品的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环境。

2、区位条件优越。与安溪相比,我县春茶可提前半个月上市,冬片茶采制延续时间又比安溪来得长,一年可生产“五季”。同时,我县地处漳州、厦门、泉州闽南金三角中心结合部,内外交通十分便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近郊县。又与拥有我省两个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安溪茶都和华安仙都茶都)和最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的安溪、华安县毗邻,两地人缘血缘关系密切,信息技术

交流频繁,在生产、加工制作、销售等方面辐射带动强。

3、发展基础深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的茶叶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全县茶园面积已增加到3万亩,年

产25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全社会综合经营效益达2亿多

元,并已形成了青阳村、顶山村、上洋村、内枋村、美宫村等茶

叶生产专业村和珪前茶场千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涉茶农户

3120户,涌现出了长泰县茶叶公司、状元里茶叶专业合作社、长泰县明欣农业开发公司等茶叶龙头企业,茶叶已成为我县农业

主导产业之一。同时,通过举办制茶技术培训班、聘请安溪、华

安仙都制茶师傅现场指导等,我县的茶叶初制加工技术有了明显

进步;200多家茶叶店、茶庄、流通大户,遍布我县城乡,市场

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4、发展氛围良好。周边的安溪、华安、南靖、平和、漳平

等县(市)茶业的迅猛崛起,辐射效应显现。近年来,县、乡(镇)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茶叶发展的政

策,县乡两级财政每年拔出专项资金200多万元,扶持茶叶产业

发展,为我县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5、发展前景看好。首先,茶叶是世界性饮料。茶已发展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者遍及世界五大洲

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人数超过30亿人,种植茶树国家已

有58个,进口茶叶消费国家遍及五大洲的175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茶叶消费达266万吨,年人均460克,且全世界茶消费人群

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今年以来,由于受到“农残”和世界金

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但是,一片小小的茶叶,就蕴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和15种以上的无机矿物质,这些

成分大部分具有促进人体健康和防止疾病的功效,是任何其它饮

料取代不了的,茶叶中的粗纤维和茶多酚是人体健康必需的成分。因此,喝茶与人类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潮流非常吻合。乌龙

茶汤色橙黄,口味清爽醇和,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加之

乌龙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具防癌抗癌功效,以及独特的茶

艺,据专家预测,21世纪可能成为乌龙茶世纪,具有较大的市

场空间和后发优势。其次,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如贫困面占

全县90%的内安溪,近九成农民靠茶叶生产彻底告别贫困。其中,同属内安溪的感德镇全镇70%以上茶农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

华安县仙都镇因茶发家致富而到厦门等地购房、开上轿车的不在少数,“以茶为乐,以茶致富”是这些农民的真实写照。因此,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发展的潜力较大。

二、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茶叶品种繁杂,种植管理粗放。铁观音、金观音等优质

茶所占比例不大,仅占30%左右,毛蟹、梅占、黄旦等老品种

茶占茶叶种植面积的70%左右。近年来,我县的工业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厂打工的较多。因此,多数茶叶生产者没有

把茶叶作为主业来抓,生产管理劳力投入不足,对专业技术、病

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难题不求甚解的现象普遍存在,茶叶产品

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2、加工水平不高,茶叶品牌不响。加工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大多是在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难以推广。目前虽有注册商标9个,但品牌不精且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不注重产品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还有较大差距。

3、市场建设滞后,龙头企业缺乏。我县从事茶叶流通户不少,但大户不多,龙头企业更少,且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和综合带动力不强。全县茶叶的销售网络、直销渠道、专业市场等交易平台尚未建立健全。由于产销脱节,制约着茶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4、专业人才缺乏,用工矛盾突出。我县现有的茶叶技术人员,基本是聘请已退休的老农艺师,存在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等问题。而目前的农业、供销部门和各茶叶重点乡镇均没有茶叶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很难及时、到位。同时,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的劳动力相对短缺,茶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施肥、防治病虫、除草、采摘、炒制,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茶叶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5、林茶争地严重,发展空间受限。近几年来,长泰的速丰林发展迅猛,许多适宜种茶的山地均被速丰林占领,特别是巨尾

桉带有较浓的与茶叶不同类型的芳香味,茶叶不能靠近,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2008年以来茶叶产销形势 2008年茶叶产销行情一般,好茶有好价,大众茶价溅,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呈以下特点:

1、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今年出口业务明显减少。

2、今年主要由出口转为内销,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优质的铁观音产销两旺,价格同往年略同。

3、普通茶价溅,销售不畅,目前主要积压物资在中转商和部分惜售的茶农手中。

4、对茶园的投入有所减少,从种植和对现有的茶园管理有的处于观望状态。

5、部分从事茶业的人将主要精力转入其他行业。

6、由于茶农对茶园投入减少和人力的转移,将导致2009年产量的减少,预测2010年随着经济的好转,和茶农对农残的意识增强,茶叶形势会比较好。

茶叶产业情况调查表 第2篇

工 作 站:武平电大工作站 年级:2008年春

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姓名:林桂连

学号:0835004400829 完成时间:2010.05.0

5写 作 提 纲

一、中山镇茶叶产业化的经营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问题

(二)产业链问题

(三)品牌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一)科学规划,优化布局

(二)创新投入机制,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力度

(三)努力开拓产品市场

(四)加强和科研院校合作,强化科技支撑

茶叶产业情况调查表 第3篇

1 茶叶生产情况。

蕉城区现有农户8.5万户,农业人口32.9万人,茶叶面积7156hm2,年产茶叶6200t,产值2.1亿元。户均种茶1.26亩(667m2下同),人均茶叶收入637元,茶叶是80%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蕉城区产茶历史悠久,其品质具有“香高、味浓、色翠、耐泡”四大特色而久负盛名。蕉城区依山面海,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象要素垂直差异明显,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孕育了蕉城茶叶的优异品质。

茶树品种以福云6号为主,占49.5%以上;其次是本地菜茶,占9.8%,依次为金观音8.5%、铁观音6.7%、台茶4.6%、黄观音3.7%、丹桂3.6%等为近几年农业山地综合开发新推广的高优茶树品种,还有福安大白、福鼎大白、福鼎大毫、早春毫、春波绿、迎霜、龙井43、梅占等品种合计13.6%。

茶叶生产调查网点在全区共设置六个点,有平原区、半高山区、高山区,有老品种福云6号、本地菜茶等,也有近年山地综合开发新推广的高优品种金观音、铁观音等。现将其中三个调查点进行分析。①国营茶场余承让,茶园面积14亩,品种为福云六号,2008年茶青产量10372kg,产值17199元,2007年茶青产量11637kg,产值19606元,2008年与2007年同期比产量-10.9%,产值-12.3%,采工工资、肥料等共11281元,每亩生产成本806元,亩纯收入423元。②九都镇九仙村陈松祖,茶园面积5.6亩,品种为黄观音,2008年茶青产量1146kg,产值11000元,2007年茶青产量923kg,产值9189元,2008年与2007年同期比产量+24.2%,产值+19.7%,采工工资、肥料等共2200元,每亩生产成本392.8元,亩纯收入1571元。③洋中镇梧洋村陈胜焕,茶园面积1.3亩,品种为金观音,2008年茶青产量984kg,产值7783元,2007年茶青产量895kg,产值6979元,2008年与2007年同期比产量+10%,产值+11.5%,采工工资、肥料等共1640元,每亩生产成本1261元,亩纯收入4969元。

我区茶叶一般在3月上旬开采,采到10月上旬末。以明前茶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福云六号老品种每公斤茶青12元多,之后,就一天一个价,逐步下跌,最后跌到0.6元左右。金观音等新品种每公斤茶青最高36元多,最低为3元左右。可见新品种茶青价格是老品种的3到5倍。

2 存在问题

2.1 新建茶园标准不够高。

建园时应做到梯层“外高内低”,即茶园梯壁一侧应高于茶园内侧,茶园内侧必须设置“竹节沟”,以防水土流失,但有的茶园在建园时并没有做到;新植的茶苗行株距偏大,密度不够,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从而影响以后的产量与效益。

2.2 施肥不科学。

多数茶农只施尿素、复合肥等化肥,很少施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恶化。施肥方法也不科学,多数茶农采取撒施,肥料利用率很低。

2.3 采摘标准不规范。

商家要求采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的茶青作为名优茶的原料,但有的茶农仍以传统习惯一把抓采下一芽三、四叶,有的甚至一芽五、六叶,导致茶青质量差价格低,甚至无茶商收购。

2.4 茶叶加工厂规模较小,精深加工能力低。

乡镇村一级的茶叶加工厂有的厂房较简陋,设备落后,加工水平较低。规模大的企业不多,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茶叶专业管理和加工人才。有些企业购了较先进的机械设备因缺乏熟练的专业操作人员,而被闲置着没有使用。

2.5 茶树品种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

2003年以前,茶树品种搭配不合理,品种过于单一,福云6号占茶园总面积的80%。近年来,经过不断调整,目前,高新茶树品种占27.1%,福云6号品种占49.5%,本地菜茶占9.8%,其他茶树良种占13.6%。但高新茶树品种所占比例还不够大,需进一步调高调优茶树品种结构。

2.6 销售市场流通环节不畅。

蕉城区缺乏茶叶交易市场,特别是没有茶叶加工厂的村庄,即使是高优茶树品种的茶青也因无茶商收购而卖不到好价钱,影响了茶农的收入与种茶积极性。

3 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1 必须坚持高标准建园。

首先要选好园地。要求选择土层深度在1米以上,pH值在4.5~6.5之间,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坡度小于25度,地势开阔、面积相对连片,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透性好、不积水、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的红壤、黄壤、沙质壤土种植茶树。其次是搞好茶园规划与开垦。园地规划应本着合理利用土地、有利水土保持、方便田间作业的原则进行。茶园外貌应是“茶树成片、园地成块、梯台等高、缓路横沟、绿树成荫、能排能灌。”最后选用良种壮苗和合理密植。

3.2 合理施肥。

在生产上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土壤肥力、不同时期等,因地制宜地采用以“有机肥为主、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多元配比、分季施用”的施肥技术措施。对于无公害茶园、绿色茶园、有机茶园肥料的不同要求,必须进行合理施肥。在施肥方法上不能采用撒施,应采取条施或穴施,并及时覆土,这样才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增加肥效。

3.3 按标准要求合理采摘。

名优绿茶、白茶、红茶采摘标准为细嫩的单芽、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乌龙茶要求有独特的香气和滋味,采摘标准要待芽梢已近成熟,顶端驻芽形成,最顶一片叶子刚展开,形成4~5叶成熟梢时,采下中、小开面的2~3对夹叶。茶农应注重市场导向,按市场需要采摘鲜叶,充分实现茶叶原料最大价值。

3.4 继续做好茶树品种结构和茶类结构调整。

因地制宜地选用良种,实现早、中、迟芽种合理搭配,解决采工紧张和茶叶洪峰期的集中,缓解茶叶加工压力问题,推广早芽高香型绿茶品种早春毫、春波绿和绿乌兼制高香型高优品种金观音、黄观音、丹桂等。随着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本区域生产的优越自然环境,着力提升绿茶品质,加快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的生产,形成多茶类生产格局,促进茶叶原料利用的最大值。调优茶类结构,在发展天山绿茶的基础上,加快开发生产乌龙茶、红茶和白茶,争取绿茶比重从现有的80%逐步调整为30%,乌龙茶产量调到30%,红茶调到20%、白茶调到20%。

3.5 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

特别是在蕉城区建立茶叶交易市场。方便农民卖茶,促进茶叶交易流通。还要组织农民走出去开拓市场以销定产,搞活经济。

3.6 创建和培育龙头企业。

石城县绿色高效产业情况调查 第4篇

一、常规农产品与绿色高效农产品产值对比

(一)常规农产品产值及农民收入。

水稻:双季年均产量1500斤/亩,1.3元/斤,产值20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不含劳动力)500元/亩后,纯收入约1500元/亩。

白莲:年均产量约125斤/亩,25元/斤,加二季水稻500斤/亩,产值约38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不含劳动力)600元/亩后,纯收入约3200元/亩。

烟叶:年均产量350斤/亩,10元/斤,产值约3500元,加二季水稻900斤/亩后产值约46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不含劳动力)1500元/亩后,纯收入约3100元/亩。

每户按5人、3.5亩田计,平均每户每年从自有农田中纯收入约10000元。

(二)绿色高效农产品产值及农民收入。

1.高效蔬菜。

圣女果:双季年均产量24000斤/亩,批发价2元/斤,产值480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18000元/亩后,纯收入约30000元/亩。

美容黄瓜:双季年均产量30000斤/亩,批发价1.5元/斤,产值450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18000元/亩后,纯收入约27000元/亩。

茄子:双季年均产量60000斤/亩,批发价1.2元/斤,产值720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18000元/亩后,纯收入约54000元/亩。

辣椒:双季年均产量30000斤/亩,批发价1.7元/斤,产值510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18000元/亩后,纯收入约33000元/亩。

每户按5人、3.5亩田计,以圣女果为例,平均每户每年从自有农田中纯收入约105000元,是常规农产品纯收入的10.5倍。

2.高效养殖。

三元猪:正常情况下,每家农户年养殖2批200头,约1500元/头,总产值600000元,扣除生产成本1300元/头,计520000元,纯收入约80000元。

蛋鸡:正常情况下,每家农户年养殖5000羽,年产蛋约300个/羽,批发价0.6元/个蛋,总产值900000元,扣除生产成本0.5元/个蛋,计750000元,纯收入约150000元。

山地鸡:正常情况下,每家农户年养殖5000只,批发价50元/只,总产值250000元,扣除生产成本30元/只,计150000元,纯收入约100000元。

以养殖山地鸡为例,平均每户每年纯收入约100000元,是常规农产品纯收入的10倍。

二、石城县农业效益低下的原因

从对比情况看,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对农民增收意义重大。虽然石城县高效绿色农业已经起步,但与其发展潜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观念落后。对绿色高效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品牌意识不强。应用适用先进技术不高,习惯于常规农业的耕作模式,靠天吃饭,粗放管理。

(二)自然条件差。一是田面不平。全县周边大部分为高山,仅有的农田绝大部分为巴掌型田,中下部为相对平坦的农田,上部连接几条高差较大的垅田,且面积小,每块相连农田面积大都在1000亩以下。二是农田总量少。全县农田总面积19.8万 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平原地区大面积耕作无法比拟。三是地理位置偏。与最近的地级市相距200公里,省级市相距300公里,仅靠公路与外界相连,交通不便。

(三)基础设施差。由于县本级财政紧张,每年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较少,农业基础设施差,灌排水不畅,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大都靠肩挑手提,导致40岁以下的中青年都不愿在家务农,农村劳动力大为减少。

(四)产品效益低。 现有的农产品档次低下,分散经营、量少质低,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品,名牌产品少,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如石城县的主要农业产品白莲、烟叶、水稻三项, 水稻抗自然风险能力强,但量少价低,年均产量仅1500斤/亩,纯收入约1500元/亩;白莲年均产量仅125斤/亩,加二季水稻并扣除成本后纯收入约3200元/亩,且效益受市场影响较大;烟叶年均产量350斤/亩,加二季水稻并扣除成本后纯收入约3100元/亩。每户农户(按5人、3.5亩田计)从自有农田中纯收入仅1万元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五)产品销售难。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少,出现生产盲目性,好卖的年成没有生产,无产品可卖,不好卖的年成生产过多,卖不出去;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单干,无销售手段,在家坐等贩子上门,价格自然低廉。

三、石城县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大有可为

从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的必要性看,一是农民增收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较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很多农民生活仍然停留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与小康生活还有较大的距离。主要原因是,现有肩挑手提的生产方式、单家独干的经营模式以及单一的常规产品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像石城这样的县,耕地面积少,耕作条件差,农业总量较小。农村需要发展,农民渴望致富,渴望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做精做优,提高单产及效益,使农民家庭纯收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加。

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虽然石城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矿产资源不多,工业发展缓慢,旅游业刚刚兴起,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基于现有的条件,工业的发展难以赶上和超过其他县市,旅游业的发展难以实现快速兴起的要求。唯有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大幅提高农业总产值,并带动生态观光旅游、农产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社会责任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较多,食品安全成了政府最大的心病,人民需要绿色安全的食品。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将实现绿色安全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给人民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社会稳定。同时,通过推进绿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大大增加农业机械化程度及农业收入,将使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到农村投入家乡建设,减少农田的撂荒。

从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可行性看,一是有环境。石城县远离城市,距最近的地级市200公里,省级市300公里,工业不发达,污染非常少,特别适合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且是一个独立流域,通过天然降水形成独立的河流,水源与周边县市基本不相连,不受外界水污染的影响,非常适合发展绿色生态无公害农产品。二是有市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需求安全的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成了稀缺资源,价格是普通农产品的3—5倍。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季节、高品质农产品成了高质量生活的象征,如美容黄瓜、圣女果等,其价格是正常普通黄瓜、西红柿的5倍以上,而且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给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带来了生机。三是有政策。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农业绿色食品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加大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有氛围。石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多年来农民喜欢种植经济作物,有改革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事物、新产品。近年来已在各地发展了一些小规模的绿色高效农业,如种源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耸岗的蔬菜基地、石城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在各乡镇推进的三元猪及蛋鸡养殖场、木兰山地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山地鸡等,发展势头良好,效益显著。

四、石城县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主要措施

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核心,是生产方式机械化,经营模式企业化,农业产品高效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统一思想,合理规划。要将发展农业的思想统一到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上来,在保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优势的同时,强力推进现代绿色高效农业发展,全面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创建全国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区。要从上到下,对石城县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做到一乡一园,一村一品。形成山上油茶,山脚养殖,农田果蔬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如以琴江镇、珠坑乡旅游景区为中心,建立花卉苗木等绿色生态观光园区,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以小松创业园为中心建设5万亩高效白莲示范园区,在小松创业园建立白莲深加工企业;在屏山、大由、横江一带发展10万亩高效果蔬基地,生产小黄瓜、小圣女果、反季节蔬菜等高产高价农产品;在横江、龙岗一带发展10万头生猪等养殖园区;在木兰、丰山等山区发展100万羽山地鸡等绿色无公害家禽园区等。

(二)整合资金,有序推进。将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土地整理、农业扶贫等部门约1亿元扶持农业的资金进行全面整合,有序推进标准化农田建设,通过努力,将石城县大部分农田改造,达到田块方正、交通便利、灌排自由、土地肥沃、机械耕作,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高效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时序上,先将高速路进出口等主要通道及千亩以上农田进行改造,再将500—1000亩农田进行改造,最后改造500亩以下农田。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高效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和配送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石城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批“新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增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三)引进企业,带领发展。全力引进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农”字号企业,以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采用“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发展高效农业。利用农田改造机会,推行土地流转机制,通过租赁或保底入股等形式将分散经营的农田集中由企业或合作社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将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通过企业自身技术和优势,生产、加工、销售其高附加值农产品,使农业产值得到显著提升。农民学到技术后,通过承包企业农产品生产的形式进一步增加收入,达到致富的目标。

(四)延伸产业,保障效益。在农业企业布局上,合理安排生产和加工企业,鼓励深加工企业发展,特别是对白莲等主要产品尽量延伸产业链,减少初级产品的销售,并搞好农产品的包装,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增加销售量。成立相关农产品协会,在全国设立销售或信息网点,全面掌握农产品的市场行情,杜绝盲目生产。在生产管理上,实行“六统一分”,即统一品种(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施肥(饲料)、统一防病、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分户生产。在质量管理上,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及市场准入制度,以保障企业、农民和消费者的权益。

建德茶叶产业情况 第5篇

尤荣福

2012年4月2日

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们在美丽的上海杨浦区举办第四届中国千岛银珍开茶节,首先我代表建德市人民政府,向前来参加“第四届中国•建德千岛银珍开茶节”的各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建德市地处钱塘江上游,锦绣的新安江畔,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最早产茶历史可追溯到汉朝。唐陆羽《茶经》记载:古睦州是中国八大茶区之一,建德即为唐睦州州治所在地。建德市茶叶出口历史较早,公元1915年出产的绿茶与白茶,曾荣获北京展览会褒奖与巴拿马赛会特奖头等金奖,1986年建德市的特级针形茶荣获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二十五届食品展览会金奖。目前,茶叶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以建德苞茶、千岛银珍茶和新安白茶三大品牌茶,其中以千岛银珍茶产业规模最大、种植范围最广。“千岛银珍”是建德茶业中的一朵奇葩,它茶形似针,绿如翠,香如兰,味甘醇,用玻璃杯泡冲该茶时,茶在杯中婷婷玉立,缓缓林立于杯底,令人赏心悦目,为名茶中珍品,是建德市名茶的代表。

新安江畔山青水碧,高山云雾缭绕,十分宜产茶,有“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的美誉。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发展,我市建立了白茶快速繁育基地,推进万亩有机茶与山地白茶基地建设,广泛开展茶叶品质 1

提升工程建设,茶业得到解决了快速发展。近年来建德先后获得了 “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特色产茶县”、“全国生态产茶县”“ 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的称号,“建德苞茶”和“千岛银珍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全市有茶园6万余亩,2011年产茶3200吨左右,产值2.5亿元左右,其中“千岛银珍茶”产值约2.2亿元,占全市茶叶总产值的90%左右。

建德市茶叶加工规模化程度较高,全市现有规模性茶叶加工企业19家,其中年加工500吨以上有4家,年加工50~100吨的15家。拥有可加工针型、条型、卷曲型、扁型等多品类绿茶生产线或成套设备近5000台套,清洁化、机械化的有机加工已基本覆盖了全市茶叶加工。全市通过国内外有机加工认证的企业有21家、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14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与ISO14000(良好操作行为规范)的茶厂有3家。所产有机茶远销欧洲、俄罗斯等国家。

连续三届中国〃千岛银珍开茶节的成功举办,提高了千岛银珍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浙江千岛银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浙江天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三年获得了“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2011年“千岛银珍”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农产品品牌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优质奖,“天赐”商号为浙江省知名商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千岛银珍”牌千岛银珍茶、“怡可”牌有机茶为浙江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特别是千岛银珍茶,相继在南京、上海、济南等地开设了千岛银珍展示门店,在浙江及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日益提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举办开茶节,千岛银珍茶由2008

年的400元每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000元每公斤,直接增加茶农收入近6000万元。同时,建德市在2010年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多措并举,逐步推进以千岛银珍为母品牌涵盖建德茶叶的区域品牌整合方针,进一步做强做大千岛银珍品牌。

今天,高朋满座,来自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嘉宾汇聚一堂,相聚“第四届中国〃建德千岛银珍开茶节”。相信通过此次开茶节盛会,上海等地朋友能更深入了解建德市茶文化、茶历史、茶品牌,与建德市茶叶企业将会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丹江口市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第6篇

丹江口市地处鄂西北部武当山下,汉水之滨,境内以山地为主,自然植被丰茂,水质洁净,土质肥沃,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十分宜茶。丹江口市做为武当道茶核心生产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高香型名优绿茶产区,有“中国道茶文化之乡”、“湖北第一文化名茶”之美誉,“牛河”牌凤凰绿羽、“武当关”牌武当碧叶茶获得有机茶认证,其中“武当关”牌武当碧叶茶被评为湖北省“二十佳名优茶”,干茶色泽翠绿,开汤后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栗香持久,滋味鲜爽回甘,为国内绿茶之精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我市的茶叶产业主要分布于江南的土关垭、浪河、牛河、三官殿、盐池河及江北的大沟等乡镇,现在全市茶叶总面积2.1万亩,尚有宜茶面积约5万余亩可以开发利用,2012年茶叶总产量达到17.5万公斤,其中绿茶15.5万公斤,有机乌龙茶2万公斤,新建茶叶基地5000亩。计划到2015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3.5万亩,占总面积的70%以上,名优有机茶比重达到70%,全部实现无公害茶园认证。总产量达到2500吨(其中绿茶产量1500吨,乌龙茶1000吨)。

全市有一定规模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3家,拥有各类茶叶加工机械500多台(套),以土关垭银洞山茶场、丹江口阿里山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牛河凤凰水源茶叶公司等为龙头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带动土关垭镇、浪河镇、牛河林区三个主产茶区的建设,形成三个万亩武当道茶核心生产示范区。

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7篇

1、茶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茶叶是我省传统产业,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有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主要集中在文山、红河、临沧、思茅、版纳、保山、德宏、大理等州市。茶叶产业已成为一些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解决温饱的不可替代产业。“十五”以来,各地都十分重视良种推广,普洱茶和名优绿茶发展迅速,特别是2005年以来,通过加速市场营销,普洱茶的市场需求加大,促进了茶叶生产发展,农业产值迅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加工附加值大幅增加。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297万亩,比2004年增加10万亩,增长3.5%;全省茶园投产面积251万亩, 比2004年增加15万亩,增长6.4%;茶叶总产量11.2万吨,比2004年增长17.9%,其中普洱茶产量5.2万吨;茶叶总产值75亿元,比2004年增加33亿元,增长78.6%,其中普洱茶39亿元;茶叶农业产值26亿元,增长36.8%,其中普洱茶9亿元;茶农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均收入达93元。

2、原料资源非常丰富,种质优势十分明显

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属茶组植物中的47个种和3个变种中,云南就有35个种和3变种,其中云南独有的有26个种和2个变种。云南省有地方茶树品种199个,其中有性系良种153个,无性系良种49个,有5个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14个省级良种(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选九号、73-8号、73-11号、76-38号、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云瑰、云梅、矮丰)。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矮丰、清水3号、凤庆3号、凤庆9号等品种。

云南是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好地方。全省茶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南部高原山区,多数分布于1000—2100米的高海拔地带。这些区域远离污染源,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好,既有利于茶树生长,又不易发生病虫害,而且,有大量的益虫益鸟,茶叶病虫害难以大面积蔓延。云南的绝大部分茶园不用农药。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全国茶叶进行抽样检测,我省茶叶农药残量为全国最低,符合欧盟新标准。我省茶叶优良的品质和极低的农药残留量是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优势。近几年来,通过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有力的带动了各地茶叶产业向无公害化方向发展。

云南大叶茶的有效成份含量高,其经济价值高。在云南生产上应用最广的是普洱茶种,习惯上称之为云南大叶种,属群体种。云南大叶茶经济价值高,茶多酚、儿茶素等茶叶的主要成分高于浙江、福建等省的中小叶种30—50%,而且各种儿茶素等有效成分的组成比例协调适口。因此,云南大叶茶是生产普洱茶、红茶、速溶茶、茶多酚及加工茶软饮料的好原料。

3、加工工艺日臻成熟,名优品牌逐步形成

云南茶叶生产加工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工艺的有机结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大力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茶叶加工经验,探索出了云南独有的大叶种茶加工技术。在品牌方面,普洱茶是我省古老的传统品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国内外都有名气;滇红茶、云南沱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也属于全国知名品牌;近年来,普洱茶、云南沱茶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滇红集团生产的特级工夫茶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从1958年起一直被外交部定为外事礼茶;下关沱茶先后3次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3次荣膺世界食品“金冠奖”,“松鹤牌”、“下关沱茶”获“国家原产地标记产品注册”;思茅龙生集团生产的“宫廷普洱”,在第六届普洱茶叶节举办的“普洱茶王”评比中荣获“普洱茶王”桂冠。

4、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云南茶叶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云南茶苑集团、云南滇红集团、下关沱茶集团、云南龙生集团、云南普洱茶集团、耿马蒸酶茶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规模经营雏形。云南茶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全国20多个省区市纷纷到云南采购茶叶,每年约有70%以上的茶叶销往省外。云南普洱茶以其独有的风格和品质享誉港、澳、台、日本及东南亚市场,逐渐打入西欧及美国市场,出口量在逐年增长;云南的红茶品质普遍高于其他产茶省,红茶出口最好年景约占全国的1/4;沱茶一直畅销美国、加拿大及西欧市场;云南大叶种炒青绿茶深受当地消费者钟爱,已打开中亚市场,进入波兰、德国、俄罗斯市场;引进CTC设备生产的红、绿碎茶,已批量出口西欧市场。2005年云南茶叶出口金额1739万元,在烟草、食用菌、蔬菜之后,居云南农产品出口第四位。

5、茶文化积淀深厚,茶文化发掘势头较好

云南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的古老茶区。云南野生古茶树、古茶树群落和古茶园资源非常丰富,据初步调查,目前云南古茶园的面积有50万亩以上,是世界古茶林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和野生大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等澜沧江中下游州市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有的成片分布,有的单株散生。云南的古茶园、古茶树和野生茶树群落,不仅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根源,自从人们开始利用茶叶的时候就产生了云南茶文化。古茶树资源对于开发古茶树文化,推动云南茶叶的发展蕴藏着巨大地潜力。“茶马古道”是云南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唐代以来我国南方川、滇、藏三省汉、藏、白、彝、傣、纳西等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通道,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专家认为,“茶马古道”的商路网络比“丝绸之路”更为繁密,是目前欧亚大陆古代历史上最为庞大复杂的商业道路。

据调查云南茶叶市场消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是生产力水平低,茶叶定价起点低;二是缺乏品牌意识和绿色营销策略;三是茶叶消费水平总体不高,消费形式单一;四是绿色消费意识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云南茶叶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上述存在的市场消费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制定并优化茶叶市场准入标准,不断调整市场消费,推进茶叶市场交易的规范化与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对策

云南茶叶市场消费调整方向及对策:

(一)大力宣传、推广、发展有机茶和生态茶,优化生产力要素

当前国际市场上具有生态标志的茶叶备受青睐,各大茶叶进口国对茶叶出口的卫生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国内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的要求也相应提升,生态茶、有机茶是人们所追求的品质。云南省具有发展有茶、无公害茶的环境优势,不论从外部市场环境,还是从自身的内部条件来说,发展有机茶和生态茶是实现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的。

(二)增强品牌意识,推行品牌战略

通过标准化生产使整个茶叶生产向优质、安全方向发展,从产地环境保护、投入品使用指导和监管、加工安全监管和质量管理体系及产品认证等方面帮助和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从而提升“云茶” 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经营差异化战略,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不同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区别其他企业的差异化产品服务,相应地这样对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有帮助。

(四)建立相关的支持性产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提升茶叶产业竞争优势

企业、茶农、行业协会、科研单位、政府等构成的茶叶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的协同效益和强化机制可以极大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三、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打造茶叶品牌

积极与省、州茶叶管理部门接轨,争取有关茶叶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护持投入,夯实产业基础,做强做大文山州茶叶产业。并对申报“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产地、产品认证进行专项补助;同时,对文山茶叶品牌的打造以及生产加工的科研项目给予经费支持,为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打牢基础。

(二)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切实提高茶叶产量、质量,必须加强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结合新技术的应有和科技成果转化,认真抓好茶园管理工作,积极改造低产茶园。培养一批高科技示范农户,以带动提高茶农的整体素质,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向市场经济转变,能遵循市场规律,承担市场风险。

茶叶产业情况调查表 第8篇

临沧地处北回归线,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7.5℃,是世界上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是世界著名的“滇红”茶的诞生地,是云南普洱茶、蒸青绿茶的原产地,也是“南茶马古道”的主要起点和通道。临沧80%茶园建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生长在海拔1600~2400米的高山生态环境。全市有茶组植物4个系8个种如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和凤庆长叶茶以及帮东大叶茶、忙肺大叶茶等一大批省级良种。全市现有栽培茶园总面积128.4万亩,其中发现并保存有野生古茶树群落80多万亩,栽培古茶园10多万亩,茶叶总产量达6.5万吨,分别占全省的23%和28.5%,是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市。

全市有140户通过国家许可(QS)茶叶生产企业,有茶叶初制所857个,有国外引进CTC茶生产线25条,现在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0万吨的企业集群已经形成,能加工生产功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绿茶、茶饮料、茶籽油等初、精、深产品。目前临沧市先后有16个茶叶品牌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6个茶叶品牌获得“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由于临沧茶叶品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钟爱,每年约有70%以上的茶叶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和港、台地区以及日本、缅甸、韩国、东南亚、北美、东欧等国际市场,在华南、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主要茶叶市场建立了稳定的市场渠道。根据《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0万吨,茶叶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实现全市农民茶叶纯收入600元以上,把茶叶产业打造成“临沧的名片、中国的名牌、世界的名品”,把临沧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优质红茶生产基地和国际红茶交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茶之都”和“天下茶仓”。

目前全市茶叶已发展成为面积上百万亩、历史上千年、产量上万吨、产值上亿元的“百千万亿”富民产业。截至2011年10月末,全市共有163万茶农,茶园总面积128.4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6.5万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9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85亿元,工业产值5.12亿元),同比增长68%。总体看,2010年临沧茶叶产业出现茶市回归、品质稳定、效益趋好,茶农增收的良好局面。

二、金融支持茶叶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金融机构支持茶叶产业力度不足

一是参与茶叶贷款的银行机构类型单一,不利于茶叶类贷款品种的创新,由于金融机构重视的营销对象主要为集团大客户,且多数国有商业银行县、乡镇机构网点较少,因此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机构不足。目前,全市参与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机构主要为农村信用社,截至2011年10月末,农村信用社投放茶叶贷款3.2亿元,占所有茶叶贷款余额的55.36%。特别在一些边远地区,金融机构少的现象更为突出。二是金融机构总体信贷不足,覆盖面小。截至2011年10月末,临沧市金融机构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贷款余额仅有5.78亿元,只占总贷款的2.89%,与临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茶叶打造成临沧市重点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对资金多元化需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自然风险及市场风险较大

茶叶产品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茶叶原料的质量,而茶叶受空气、温度、光照、雨水、土壤等幻境因素影响较大,种植环节中干旱天气会减少茶叶产量,初春如遇气温突然升高,茶叶生长速度加快,又会缩短好茶的采摘时间,造成减产、减收;采摘后的茶叶要用通风透气工具来盛装,温度过高也会影响茶叶品质。因此,茶叶种植收入具有不稳定性,种植户还款能力波动大,给银行贷款带来风险。

(三)企业素质不高,风险分担机制缺位

临沧茶叶企业中,主要还是以小规模企业和农户作坊式的企业为主,生产经营还处在粗放型,低水平的层次,由于自有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较低,内部管理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现行银行贷款体制下,不能完全满足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而随着茶叶市场前景的看好和生产标准的逐步规范,这些企业急需大量的资金扩大茶园基地,对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但由于抵押难,担保难,信息不透明等因素很难得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

(四)抵押物担保不足或缺失

由于茶叶产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对土地、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对茶园建设、品牌宣传、产品包装设计等无形资产投入的要求较高。这就造成部分茶叶企业的资产存在着变现能力差、专用性强、处置难度高的问题,若用企业资产作为抵押,资产抵押能力相对其他企业较低。

(五)金融服务工作难以满足茶叶产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一是茶叶收购旺季,在产茶区鲜叶的收购基本上使用人民币现金结算,造成金融机构现金投放压力不断增加,同时也给人民银行现金投放计划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现金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强。二是在一些边远的山区,由于金融服务网点萎缩,结算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了茶区资金的使用和配置效率。由于部分地区无金融服务网点,茶农要到几公里以外的惠民信用社才能办理存取款业务,部分茶农无奈只好选择持有现金,由于存放家中不安全,还出现了个别农民携带大量现金上山采茶的情况。三是茶叶原料收购需要大量的现金,而少数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考虑随意降低大额现金提取标准或备付现金不足,一些地方已出现客商提不足和提不到现金的现象,影响了茶叶的正常交易。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规范引导

一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国际、国内市场的调研,做好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计划,鼓励各地结合辖内实际,平衡优势,合理匡算辖内茶叶产业的发展规模,防止盲目扩大化发展出现产业过剩现象,走“以质取胜”的科学化发展道路。二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合法、不合规的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竞争层次。三是构建茶叶发展信息渠道。建议有关部门搭建信息平台,发挥专业信息优势,对茶叶产业的市场情况、发展现状等,定期向各金融机构披露,便于金融机构判断行业风险,有效拟定金融服务方案和措施,切实提高各金融机构对茶叶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指导茶农科学种茶、管茶

着力抓好现有茶园管理投入,科学规划新茶园建设,抓好低茶园改造,培养样版茶园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茶叶单产和质量。一方面企业应鼓励茶农采摘高质量、高档次的鲜茶,并高价优先收购,在增加茶农收入的同时也提升茶叶产品的品质,达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大对茶农的保护和支持,与茶农签订合作协议,采用“企业+农户”的模式,双方协议各自职责和相应收购价,农户按要求种茶、采摘,企业收购茶叶并定期下派技术人员到相关茶园给农户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建立信贷资金扶持的长效机制

建议政府每年从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建立金融支持茶叶产业风险基金和贴息资金,同时有条件的企业和茶农每年缴纳一定的资金,逐步建立和充实担保基金,积极搭建银行与企业、茶农的信息交流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为茶农、茶叶企业减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茶企业、茶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保险业应积极开发符合茶叶产业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险种,为茶农生产和茶叶企业发展提供保险保障,降低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

(四)结合产业优势,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各金融机构要根据临沧市产业政策,找准信贷投入的新载体,积极调整信贷投向,合理安排信贷资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加大对茶叶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农村信用社要利用面向农村、点多面广、经营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针对茶叶产业化发展特点,灵活设计贷款品种、贷款利率、期限、适用范围。

(五)增强金融服务意识

金融机构要改变“等客上门”的观念和做法,根据其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现金流量较大的茶区,设立流动金融服务站,为客商和茶农提供及时、便利和急需的金融服务;根据茶叶原料收购季节变化制定现金投放计划,使现金供应做到早计划、早安排;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形式加大宣传,不断提高茶农的金融知识和意识;加快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努力扩大覆盖面,推动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进程。

(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外汇管理与服务

上一篇:有关父亲节日记【100字】下一篇:一级安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