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论文

2024-06-18

教师心理健康的论文(精选8篇)

教师心理健康的论文 第1篇

教师的心理健康综述论文

一、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压力问题

教师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人们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家长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负责,学校要求教师提高升学率,社会要求教师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在不同人们的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且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及时、适时的转换角色,进行符合角色期待的角色行为。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职业决定着其工作压力大的特点。教师的劳动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教师备课、讲课后,课下还需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对个别同学进行辅导,而且大学的教师还需要为评职称而写学术论文,可见,教师的这种高负荷的工作量难免会使教师产生过大的压力。

2情绪心理问题

教师情绪问题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遭遇负性情绪时不能有效地调控或调控不当而引发的一系列身心失调的症状[3]。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这是教师最常见的情绪问题。抑郁通常表现为长期的精神不振、思维迟缓、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对周围事物和学生冷漠、情绪反应明显减退等;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指对未来事件的忧虑、紧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应的躯体特征,例如坐立不安、失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等。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学生可以从各种信息渠道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就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会明显的落后,因为,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高目标、高技术,教师会感到不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焦虑心理。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教学技能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制定目标时,要合情合理,不能过高,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从而目标的实现也会给自己带来信心和成就感,就会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这样,教师就容易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情愉悦,是出色完成工作,积极进取的关键。其次,教师要接纳和热爱自己的职业。既然走上教师的道路,就应该接纳它、热爱它。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着教师要有淡泊名利、超然世俗的情怀。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往往产生的比较缓慢,收入相对来说比较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教师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心态就会平衡,才有利于心理健康。最后,教师要掌握缓解压力的方式。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解除工作的疲劳。还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享受轻松的氛围,达到心理的放松。

2学校、社会的因素

首先是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环境,因此从学校方面克服、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4]。学校环境不好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产生职业适应不良、职业怠倦、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学校领导要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创建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健全教师的考核制度,升学率、评职称等都会给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学校要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压力。其次是社会因素。社会不能对教师形成过高的期望,要注重教师的工作的整个过程,而不是过于关注结果。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满足物质需要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基础,社会和政府要解决教师职业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的问题,使教师的经济收入与职业价值相适应[5]。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合理释放压力,合理宣泄情绪,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心理健康的论文 第2篇

一、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也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同时,肩负着塑造新一代灵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使命。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就不可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如果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便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与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明天!因此,教师心理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重视和理解。改善教师内心状态,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教师劳动的心理特点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情绪正常、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等几方面。教师的劳动是教师以其德、识、才、学作用于学生,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它自始至终都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一种伟大、艰巨、复杂的精神劳动,是一项非常细致、特殊的系统工程。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超出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又对教师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一)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积极、欢乐的情绪,善于驾驭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统一、协调的行为,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尊、自爱、尊重他人,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反应及时、敏捷。只有具备这些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完成教育任务。

(二)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

1。社会压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称教师为“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美和崇高的事业与新生一代之间的桥梁”,苏联共产主义教育家加里宁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史、社会对教师赋予的重托,虽然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但也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一个心理压力。

2。家长压力。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的家长都对子女寄予厚爱和希望,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更加迫切,家长的这一愿望自然地转化为对学校和教师寄予极高的希望。这无疑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二个心理压力。

3。学生压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意志、情感、能力、性格和其他个性品德的人,且他们的身心状况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不断地发展着变化。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的娇宠、独断、自以为是、自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使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缩手缩脚、难以把握尺度,媒体也不时有对学生管理轻则熟视无睹、重则寻死觅活等事件的报道。这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三个心理压力。

4。教师行为和角色矛盾的压力。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随时可能遇到难以预料而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而工作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坚定、果断、沉着、冷静、自制等。但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课堂以外,他们还要担任儿或女、夫或妻、父或母等其他角色,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想不通的事情,想发泄的时候,他们也希望能有一个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时间和场合,以表达在学生面前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以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这是教师不得不承受的第四个心理压力。

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导致了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格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固执;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因此,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培养适应教师工作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探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任,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从源头抓起,有效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

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基础课教师大都来源于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师以工科院校毕业生或现场技术人员为主,他们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前,并未经过专门的、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否适应教学工作的心理测试,工科院校毕业的专业课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心理学的教育。这就导致了一部分自身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比较差的人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难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应该从源头抓起,适当提高教师职业准入的门坎。

(二)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心理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探讨独生子女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让家长、社会正确认识子女成才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独生子女现象给教师造成的心理压力,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一句话,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要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为老师缓解压力等等。

(三)学校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有关专家呼吁,学校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改革的底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提高心理素质的内在环境。关心教师的疾苦,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提供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组织、有计划地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邀请专家讲课,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输导教师想不通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设置教师心理发泄室,为教师提供宣泄不满情绪的场合,及时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等等。

(四)教师应重视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提高心理素质

1。愉快接受教师身份,热爱教师工作。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热爱教师工作,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教师更应该具备“爱满天下”的基本品德。“爱满天下”首先应该热爱祖国。试想一个连自己祖国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热爱自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只有“爱国、爱岗、爱学生”,才能谈得上“敬业奉献,教书育人”。教师只有具备“爱满天下”的基本品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知国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的合格人才。

2。改善自身心理环境。一个教师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3。提高承受焦虑能力。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练就“出家门唉声叹气、怒发冲冠,进教室兴高采烈、和蔼可亲”的`真本领。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承受一定的教育焦虑和提高应对教育焦虑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练,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普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差班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炼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一次次成功的积累,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改进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求大同存小异,从好的一面去理解客观环境中的各种现象,是改善教育人际关系的有效途经。在宽松的人际关系中,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健康的论文 第3篇

1 教师不健康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理由

1.1 自身压力。

由于消极的认知方式导致消极的消极行为和情绪, 使得有些教师对自身职业和发展状况不满意, 或对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不满意, 进而对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进取意识, 最终引起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二是由于业务中出差错, 致使出现抑郁心理。

1.2 工作压力。

教师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 有时候还要应对一些突发事件, 长此以往, 使之精神疲劳;学校扩招、学生数量激增、教师短缺。使之工作过于繁累, 情绪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年轻教师缺乏,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无论年龄如何均处于同等的工作压力下, 使之身体透支;现在的教师职业是铁饭碗。工作采取聘任制, 个人教学能力, 工作能力, 管理能力, 交往能力, 各个方面都会和别人形成竞争, 持久的竞争环境使之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1.3 组织文化压力。

部分学校对教师管理缺乏科学完善的选用人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不具体, 教师使用和管理缺乏明晰的依据。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晋职晋级程序。有的时候存在不公平现象, 这些都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抵触情绪。

1.4 社会压力。

现在很多教师都是高学历, 高素质人才, 囿于职业需要, 却每天都要管理一群孩子, 尽是琐碎之事, 有的时候还得不到家长的理解, 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 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且大部分教师是女性, 充当着妻子、妈妈、儿媳多个角色, 家庭事物负担重, 工作与家庭都要兼顾, 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素质。与社会其他职业即得利益与工作强度的攀比, 也是社会压力内容中的一部分,

2 改善教师心理问题的意义与主要途径

教师心理健康的构成是指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 也就是教师对内对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特征等。在教师的素质修养中, 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 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 好的教师, 除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促进自身健康, 还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 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 轻则影响师生关系, 重则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灵。因此,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 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 (Dr.Hain G.Ginott) 曾经说过:“For better or for worse”。意思是:作为一位教师, 他 (她) 要么是帮助人, 要么就是伤害人。因为首先教师的期望值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正向的, 亦或是负向的。他还在他的著作中这样阐述教师的力量:

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 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 教学的成功和失败, “我”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 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

身为老师, 我具有极大的力量, 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 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 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 也能叫人开心, 能伤人, 也可以救人。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 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 全部决定在我。”

这位教育心理学家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心理健康对被教育者的作用。从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出发, 对于调节和改善教师心理问题提出如下策略:

2.1 呼吁社会重视

每一种行业都一样, 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社会、家庭尊重爱戴教师, 对于解决教师压力是很重要的。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问题, 治标治本, 必须整体联动;社会尊师重教, 尊重教师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苦衷, 在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中, 自然会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2.2 把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 加强思想教育和培训, 引导他们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学校要坚持和完善谈话制度, 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帮助教师确立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帮助他们坚定职业信念, 锤炼他们应对各种上挫折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帮助他们完善个性品质, 培养他们思维的开放性, 情绪的自我觉察力和心态的平衡性, 及时掌握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 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 解除后顾之忧。第三, 改进和完善选拔聘用教师的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 为他们集中精力干好工作提供良好的投放环境。管理者要通过深化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针对不同年龄, 不同学历, 不同特长的教师, 设计配套规章制度, 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努力形成公开公正的用人环境, 打造晋职晋级机会均等的平台, 从用人导向上为教师减轻压力, 在奖金分配上予以政策倾斜, 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第四, 换位思考。每一个人的愿望都不可能完全实现, 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 想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 如果我是家长会怎样, 经常和对方对话, 和自己对话使得情绪轻松, 心情愉悦。第五, 提供和拓宽维护教师身心健康渠道, 为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造适宜的氛围和条件。要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制,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 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 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试适能力。

2.3 发挥教师作用是提高教师心理问题的良策

常言道, 学校领导是解决学校一切问题的直接责任人, 以往工作中领导要求怎么做, 教师就按此办法去做。然而, 一个人的思路是有限的, 对有些问题的解决办法难免单一或片面, 不能对问题的本质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 因此就不能提出更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有时甚至解决不了问题, 还会使问题复杂化, 长此以往, 便使得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消除这种工作方式带来得不良影响, 真正发挥大家的力量, 我们应当尝试提出问题, 给大家一定时间, 让大家思考解决的办法随后召开教师例会, 每个教师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大家的观点中获得更多的解决办法。教师从中结合自身特点, 选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 领导受益, 教师受益, 学校受益, 何乐而不为?

例如在解决学生流失问题时, 通过上述做法, 大家集思广益, 提出了众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归纳起来, 有几个关键做法:一是做好思想工作, 用行动感化;二是分析解决流失的原因, 用心换心;三是交朋友, 大手拉小手。此举成功处在于教师的方法领导采纳后, 使教师的信心倍增。学校无论有什么问题, 只要问题一提出, 教师就想办法解决它, 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方法极为奏效, 即分解了领导的压力, 又保证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可谓一举两得。

在工作中, 我们更应注重与教师们的沟通。一线教师很辛苦, 且不说“备、上、批、辅、改”等常规教学, 单就他们每人的跨学科授课, 常常见他们刚入下这本教材, 忙又抓起另一学科研读。业余时间我们愿意倾听来自他们的心声, 更愿意与他们谈心。当有教师提到“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时, 我们则记在心里并与大家一起关注学生的成长, 因为我们的工作只要发挥了集体的作用, 才能拓展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的生活既好象万花筒, 又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 五味俱全。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做到和谐发展, 首要做到的是全体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 这就是必须要做到组织制度保证。一是真正注重贤能, 点石成金, 尊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恰如其分地评价教师, 犹如一剂甘甜的良药, 一池激活的活水;二是全体教师以鼓励为主, 实施多元评价, 科学完善选用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标准依据应明晰而具体, 克服不公平情况的发生, 避免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抵触情绪。

摘要: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教师常常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和抵触情绪等, 必须重视调节与改善,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相应的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的论文 第4篇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对于教师而言,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首先,教师心理健康是其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教师心理素质对其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不良的心理情绪可能激发教师冲动心理,做出对教学不利的行为。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成败,而且能够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教师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心理能力,与教师职业道德有联系,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能力,可以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与教师人格和性格之间有联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影响[1]。

二、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教师应热爱学生

现阶段,随着教育教学进程的加快,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工作压力,记忆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引发绝望感。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可能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中,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情绪,而且可能与学生产生冲突。学生在学习中,希望得到教师的爱与尊重,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自觉克制不良情绪,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其自尊心,既有助于师生间友好关系的构建,又能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2]。

(二)教师需要爱岗敬业

现阶段,许多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断期盼周末、假期等,导致教师逐渐降低工作热情。所以,教师应树立爱岗敬业的信念,赋予本职工作以更多的神圣感、使命感,进而全身心投入到祖国教育事业中。对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而增强教师的归属感。首先,定期举办教育交流会,鼓励教师能够积极参与活动策划和主持,有助于教师积极应对挫折,克服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而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树立典型,以发挥教师榜样性作用。

(三)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

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推动教育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这也是师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注重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时,必须能够保持自信、积极的心理状态而应对挑战和客服困难;反之,则可能产生嫉妒、猜疑等不良心理,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消极影响。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教师之间有必要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即知识竞争、才能竞争、职业道德修养竞争、工作质量与效益竞争、心理素质竞争等。基于该环境,学校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

(四)教师应永葆初心而施教

教师应永葆初心而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和保持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相对较大,可能无法妥善处理得与失、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在教育中,应永葆初心,本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态度而开展工作,保持心理的豁达。如此,能够培养教师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实现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双赢式发展。

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文化知识学习和人生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就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而言,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推动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心理健康的论文 第5篇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当前正值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之新时期。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会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具有“向师性”,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如果具有双重人格,不仅本身会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对教师的品行产生怀疑,使教师的教育不但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有时教师的“一个镜头”就会胜过一周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亲切地说服教育、耐心地辅导讲解、仔细地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十分高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从教师的一招一式中、从作业批改到辅导学生时的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学习潜力将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反之,当教师情绪不稳定,教学修养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随便、不仔细、不规范时,就会造成学生松松散散,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态势,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的。有些教师有时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贬低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由此产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厌学、弃学的后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有些教师的偏心,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致使后进生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于”,大多数中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这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疏远。而受到教师偏爱的好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教师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满。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素质的调整和完善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

1.改变思维定势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学生的文化成绩好,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数多,教育教学工作就做得好,否则就不行。

要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的思维定势。这除了要改变各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以及升学模式以外,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心理上适应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开展。只有彻底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教师才能自觉地教育学生合理的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减负了学生只贪玩不好管理、学生减负教师加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受得了吗等等。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能悟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渐放松。有了心理准备,减轻了心理压力,即使是教师的负担加重了,当教师的也能乐意去接受,工作起来也就会有轻松感。

2.完善心理品质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情感、意识、兴趣、情绪、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另外在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适应与思维品质培养等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及时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的思维既具有广阔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灵活性;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敏捷性,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及时、敏捷、灵活地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变换工作方法,并当机立断地实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顽强的意志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每个教师应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不畏艰苦,意志坚强的人,以此来感化自己的学生。

教师还要心胸博大、兴趣广泛,认真探究学生心理的兴趣,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发挥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调控情绪

教师情绪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信息接受和反应的水平,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加强思想修养,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挫折而垂头丧气,也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

当然,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绪自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和影响。曾报导有一位有经验的女教师,在其母亲去世的第二天来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她首先说“对不起,我母亲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请同学们原谅。”于是她得到了同学们的谅解,意外的是这一天课堂纪律特别好,教学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说明,这位女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

教师只有做好心理调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中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总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会.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探究[j].保山师专学报,(2).

[2]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3]李红军.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j].世界教育信息,(7).

[4]王丽君.变革社会中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abstract: healthy psychology is a basic element of accomplishing educational teaching work and finishing talents cultivation task.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eachers must have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eachers must renew educational ideas and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according to changeable situations so as to adapt to the need for the work.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专业论文 第6篇

1结果

1.1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为阳性筛选标准[9],即视为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进一步检查。460名中小学老师中有228人(49.6%)可能有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209人(45.4%),人际敏感186人(40.4%),抑郁177人(35.5%),偏执173人(37.6%),躯体化163人(35.4%),敌对162人(35.2%),焦虑154人(33.5%),精神病性136人(29.6%)。

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 自我减压

引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负有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且更应担任学生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的任务。教师工作极其重要,其任务十分繁杂,而且责任重大。

目前高中学校不断扩招,职业教育出现滑坡,学生素质下降,招生越来越困难以及社会大环境等问题。另外,家庭关系、经济原因和自身原因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压力源。这些压力引起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会使人由于体会压力而放大压力,发展成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职教师的心理状况,通过我自身及对周围同事的调查研究,努力发现专业课教师的心理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使中职专业课教师能够身心健康的工作生活,我特地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其中多有来源于各种资料的引证,不对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首先我想谈谈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分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一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如何?了解的人无不摇头。虽然官方报道某某学生放弃高中,选择职校;某某职校教学改革成功,学生竞相报名;某某专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抢购一空……可谁见过说这些话的人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职校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进了职业吧:学习极差,毕业考试总分仅为几十分、甚至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初中旷课数节,甚至半学期都不进校门的学生;早恋的学生;头发五颜六色、鼻子上打了若干洞洞的学生……当然,也有成绩还算“凑合”,在“非升学”班级倒数15名以内的学生。

于是,课堂经常变成了“德育教育基地”,而不是知识传播平台,有的教师平均三分钟就要维持一次纪律,否则很难正常教学。以前那些课堂传纸条,做小动作的伎俩早已经过时,现在是信息时代了,打手机、发短信、看手机电影、电子小说……守着这样的学生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受着来自上下的双层压力。

首先,来自学生的压力。

“教不严,师之惰”,岂能不管?然而,来自学生的威胁与谩骂,甚至殴打使老师“管”而却步。我从网上看到的,一位教师因为严厉教育学生上课注意听讲,而遭学生破口大骂,其他学生竟然看笑话;一个教师因为实在生气了,就对学生说,“你要是不学习,不要影响别人,请你出去好了”,于是“因剥夺了学生听课权利”而违纪,被扣发一个月奖金,并要求给学生当面赔礼道歉;一位女教师因为给早恋的女生谈话,被她男友(也是该校学生)冲进办公室拳打脚踢;一个政教主任因为不许学生吸烟,被学生当胸一拳,可怜这位50多岁的老教师被当场打到在地……有学生对管教的老师明着说:你这个老太婆少管闲事,不然让你不好过!同时还拿出一把刀子晃悠着威胁;更有一语文教师,儒雅博学,文质彬彬,一生清高,却被学生反驳到:“你知道个屁!”气得当即找到同事痛哭——师道尊严何存?!新华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标题是《当着父亲的面挥拳殴打老师14岁的男孩后悔了》。一个年仅l4岁的初一学生,在多次对老师公然漫骂之后,竟然把年逾五旬的老师从学校办公室里拖出来,就在学校里,在他自己的父亲的眼皮底下,对老师进行了长达5分钟的殴打,造成老师“腹部软组织挫伤,肩胛骨有裂痕”,而老师的表现令人心酸,他只是“始终把手放在身体两侧,并没有还手”!这不但是所有的教师的悲哀,更是我们国家教育的悲哀!在谷歌中国里搜索一下学生打老师关键字在右上角会有这样的一个提示:约有l1,600,000项符合学生打老师的查询结果,如果查询视频会有这样的信息:共约3,440条“学生打老师”的结果。……

其次,是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的压力。

教育衙门的官僚们,素质教育的思想真谛究竟有没有搞懂不知道,但稳定、和谐的理论是一大套。凡是有老师和学生争执,错的永远是教师。校长在此压力下,只好把压力传导给教师。批评、扣奖金都是小事,更有因为学生家长闹得凶,开除或教师被迫辞职的也不在少数。暗地里,教师们愤愤不平,把进课堂叫“进刑场”,班主任自称是“和魔鬼打交道的.人”。大多数明智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哲保身了。如此,便恶性循环,学生发猖獗。学习成绩更不用说了。但是,教育衙门的官僚们还要用各种技术指标来衡量学校的质量,于是,教师不管吧,学习成绩上不去,扣奖金,挨批评;管吧,遭罪受,挨气生。左右为难中,心理压力极大却无处诉说。有门路的纷纷跑到声誉好一点的、生源好一点的学校,没门路的便盼着退休,或盼着教务处能给分一个好一点的班级。而年纪轻又没有门路的,就只要望着遥遥无期的苦海,无处寻岸……这已经不是偶然的现象。

小学、初中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失败、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致使学生集中在职校总爆发。不能骂,不能打,不敢管,无法教,谁来拯救深陷在苦海中的职校老师?他们所作的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对社会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道理谁都懂,我们也知道这样的学生得读书,职业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半斤八两,可是,谁来关爱心灵和自尊双重伤害的教师?

三、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生,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因此,教师心理素质是否健康、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等方方面面。作为一名有着5年教龄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对于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12,理现状我有体会并感触深刻。就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12,理健康水平我就我的了解,谈谈我的拙见:

当前职业教育的春天即将来临,但“普高热”的势头未减,尤其是在安庆这样普高教育质量高的地区。同时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的增多,生源的减少,以及学校办学的配套设施和教育资源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不相匹配等问题的显现,严重威胁着职业学校的生存。我们知道,中等职业学校一向被认为是三流学校、杂牌军,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眼中地位极低。因此,学校一旦招生不满或招来的学生今后就业率低,将面临倒闭的危险。正是这样,学校便不惜一切代价、想尽各种办法把学生招进来,注重了生源的数量,而就顾不了生源的素质,从而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生源的选择上是没有了任何选择的余地,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就必须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教好他们便成了我们的优先课题。既然如此,那我们只有在这样的学生的基础之上来讨论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现实,我们不可能改变生源的素质,更不可能用降低教育要求来换取教师心理的平衡。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立足于现实,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压力问题。

1.克服浮躁心态,以平和之心对待学生、对待挫折

大家知道,我们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课堂难管理,厌学情绪较重,个性偏激,自私,有太多不良习惯与问题行为(如:吸烟、喝酒、泡网吧、夜不归宿等),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如果我们还是以老眼光、老方式去看待他们,要求他们,势必会带来挫败,结局是学生更为不听话,不自信,教师也越发沮丧、气馁。

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遭受挫折时,通常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会有意无意地寻找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自我保护,自我调节,以尽快恢复心理上的不平衡,这是挫折的自我防卫机制。教育教学中的挫折,我们并不陌生,它好比家常便饭,太经常了,可有些教师遇上挫折后,则变得颓唐、懒散,不自信了,并且把一切教学失败的原因都归因于学生和其他外界因素;有些则走向另一极端:恨铁不成钢,变得更急躁、急进,巴不得有灵丹妙药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改造好……所有这些都是不科学、不理性的,是不值得我们鼓励和提倡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是应该建立建设性挫折自我防卫机制,以平和的心态,理性的心智去研究学生,分析挫折,审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会反思,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上,我们应客观实际地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要求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中能进得来,静下心,留得住,学得好。对部分学生,我们要像幼儿园教师那样去对待他们,理解他们,爱护他们,陪着他们。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可能顺利开展。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功利心、虚荣心是生活的绊脚石,人一旦功利心过重,他的为人行事将受到影响。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的教育方式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灵成长。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放下功利,以一颗平和之心、真诚之心去面对学生。当然,我们并不提倡教师放下追求,碌碌无为,而是让教师们放下不应有的“欲”,以成熟、自信、开放的心态去教育学生,做好你自己。

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为《三杯茶》,故事的大意是:一位教师路过教室的时候看到某一学生一直在睡觉,于是叫醒他并接连为他倒了三次茶,想以此唤醒学生。结果学生在博客上留言:“本来准备挨你思想教育一番的!!!没想到你给我倒茶!!!我很惊奇也很郁闷,因为你是第一个为我倒茶的老师!!!谢谢!!并表示明天打死也不睡觉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养成今天这样那样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然而我们却有意无意地总希望通过我们的帮助能让他们马上改变。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学生依然是原来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忍不住了:老师昨天不是和你说过……你怎么又这样,昨天你答应老师什么了!……你为什么总是不改。简直是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改变我们这样的学生哪里是如此容易的事。比如说一些学生,初中三年来甚至更久以前,他就从来没有认真听过课,或许已经忘了怎么做笔记,怎么静下心了;而喜欢讲话的同学也已经习惯成自然了,不知道怎么才可以做到不讲了。现在仅靠我们短时间的教育就想让他改变,不太现实。对从没认真听过课的学生,他们的转化,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是机遇,也是耐心,……一次、两次、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学生可能都不会发生改变,但是也许偶然的一天或许偶然的一个机会,你突然发现:咦,这位同学以前怎么怎么的,现在怎么这么乖啊!其实,耐心,、爱心,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这又让我想到前不久我们学校的一位班主任张老师说过:“说真的,我非常爱我们学校,非常爱我们的学生,我也从来没想过要调离学校……”多么感人肺腑的语言,它虽然不惊天动地,但至少当时让我震憾,因为我是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因此,作为学校的老师,只要心中存有爱,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关爱我们的学生,他的世界将是充满阳光的。

3.放松情绪,给自己减压

俗语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职业学校尽管与普通中学相比学生的素质有所不同,但所承受的压力程度还是相当的。面对压力,如果你能学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那么,你无论在哪都能快乐地生活着都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如何放松情绪,给自己减压呢?我在网上看到了放松训练,这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控制紧张情绪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强度的目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深呼吸:缓慢地吸进一口气,摒住一两秒再缓慢地将它呼出来,如此反复约十次,能有效地将自己整个放松下来。其次,在压力当前,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通过大哭或大笑、大叫的方式将郁结之气排放出来,也能达到宣泄的目的。再次,可以通过写日记或给自己写信的方式将不良情绪疏导出去;在遇到自己无法疏导的情况下,可以找自己可以信赖的人进行倾诉,以达到释放困扰情绪的目的;最后,通过运动的方式,也能达到放松自己的目的,诸如体育运动、唱歌、逛街购物等。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放飞我们的心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我们的事业中去。

4.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人是做出来的,人一旦不做事,便会感得空虚、无聊。郁闷情绪随之而来,人的价值观就会发生改变,这对人际关系和工作质量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个世界,人生苦短,繁华落尽都成了过眼云烟……以至于学术界才有了“虚无主义”、“悲观主义”、“怀疑主义”及佛教的“四大皆空”等说法。典型的有欧洲的叔本华、尼采等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都很悲观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伟人,因为他们有不朽的著作传世,他们的思想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茫。尽管他们“虚无”,但他们并不空虚,他们仍然不停地思考,勤奋地写作。这种“虚无”并不是“真空”,他们是用积极的生命历程去阐发悲观的人生,他们的人生没有意思吗?因此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自己的这份职业,面对眼前的诸多困惑,我们应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们,做到牢骚照发,工作照做,该努力的继续努力该争取的积极争取,平日多学习,多实践,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为自己的“有为”多储备一份能量。

教师心理健康的论文 第8篇

一、现状描述:教师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对于“健康”的认识, 联合国卫生组织于1989年作出了新的界定, 认为健康不仅是指肌体疾病与体弱的消失, 同时也包括心理的健全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于此, 心理健康首次被提上重要的地位得到关注。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首先是指个体没有心理疾病, 包括各种心理异常行为, 这是从消极的角度对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作出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 心理健康还指需要发展人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这是从积极的角度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应然状态提出要求。

在这种对心理健康做出认识的基础上, 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调查, 其结果令人担忧。如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 中小学教师有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该报告是对辽宁14个城市167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调查后做出的。检测发现51.123%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 16.15%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2.49%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项研究从教师心理问题的构成方面, 指出了中小学教师排在前五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强迫症状、敌对情绪、抑郁心理、偏执人格和人际关系障碍等。

通过以上的研究活动所得出的结论, 可以对中小学教师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关注日常的教育新闻报道, 也可以从诸多的事件中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一个感性的认识。如各种校园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往往正是肩负着教书育人工作的各类教师, 因此也就有了诸如“禽兽教师”、“变态教师”之说。如此的“禽兽教师”“变态教师”虽然只是少数, 然而其暴露出来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二、问题思考: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教师作为人类精神的培育者和灵魂的塑造者, 其自身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 后果不言而喻。一方面, 从一个合格的教育者的底限来看, 个别的“禽兽教师”和“变态教师”为了实现其个人的非正当目的, 把学生当成是其谋取私利的手段和工具。此时的学生在其眼中已经不再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而只是一个个任其玩弄的木偶, 此时的教育活动也只是摧残和伤害的代名词而已。教师这个职业在这里已经成了被亵渎的对象, 这些所谓的教师已经成为了“戴着眼镜的白眼狼”。另一方面, 从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追求来看, 教学既是一项科学性的活动, 又是艺术性的活动。教育教学工作的艺术化应该是一个优秀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教学的完美和艺术化对教师的心理品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特定的心理品质, 才能真正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摆脱教书匠的命运, 才能真正地在自己的岗位中体验到教学生命所带给自己的满足和快乐。试想, 一个缺乏同情心和公正心的教师如何能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班级的弱势学生群体?一个缺乏爱心的教师如何能够在其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呢?

因此, 为了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免受伤害, 为了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名师所带给自己成长的帮助, 解决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迫在眉睫。笔者通过简单的检索发现, 有关这方面的相关论文相当丰富,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如何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需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并列出了十种具体的措施: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供教师不良情绪的宣泄场所、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开展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加强心理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学会自我调试、给教师提供专业心理援助等。有的研究者从社会调适、自我调适和学校管理部门调适三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需要自己学会自我调节, 注重从热爱生活、悦纳现实, 乐于交往、悦纳他人, 自爱自信、悦纳自我三个角度做出阐述。药方开了很多, 服用此药也确实在实践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药方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他们大部分都是针对教师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之后进而提出改进的策略, 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都只是在亡羊补牢。

虽然说, 亡羊补牢, 未为晚也, 但是在教育活动这个特殊的活动领域内, 这句话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或者说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亡羊补牢, 其实已晚。因为一旦教师出现了心理问题并进而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这种伤害将是无法弥补的。任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造成的伤害, 将可能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才能磨平。因此,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能仅仅依靠相应的补救措施来实现其目的, 而更需要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这里, 可以从教师准入制度开始, 通过严把教师准入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关, 争取在教师资格证书发放和教师人事录用这两个环节里利用严格的检测手段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程度, 使那些真正符合教师心理品质资格的人进入教育行业中, 同时也不让一个心理品质不合格者流进教师的群体, 这样才能从源头保证教师人群的心理健康。

三、对策建议:严把教师准入中的心理健康关

利用教师准入制度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 严把教师准入中的心理品质关, 也就是意味着将教师的心理品质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纳入到教师准入过程的考核范围中来。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教师资格证书的考核与确认的过程中做好教师的心理品质考核, 确定只对那些心理品质符合教师要求的人员发放证书。其次在今日教师全员实行聘任制的前提下, 用人单位在拟录用人员的时候也需要考察应聘教师的心理品质, 确保录用到心理品质健全的人进入教育领域。只有通过这样对于教师心理品质的双重考核, 才能保障每一个进入教育领域的教师都具有优秀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心理品质。

1. 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严把心理品质关

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自1993年的《教师法》第十条第一次明确提出, 后来经过试点和经验积累, 于2001年正式在全国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 改变了以往有了知识就可以做老师的局面,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教育的变革以及对教师素质的日益提高, 原有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对教师的要求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已经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现有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主要是建立在“教学的科学性”的假设基础之上, 认为教学是一项科学性的活动, 因此, 教师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就能够很好地胜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进行教师资格认证的过程中, 主要关注的也只是申请者外在的硬性条件, 如相应的学历、知识和技能等, 而缺少对合格教师所应具有的内在心理品质的关注。如现有的《教师法》对教师任职资格做出了这样的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 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有教育教学能力, 经认定合格的, 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事实上, 在实际的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 也主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确认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并以此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教师标准的主要依据。

这种知识本位的教师资格考核方式在今天追求高质量的教育目标之下已经难以适应。因为对于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来说, 仅有相应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活动说到底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实践性的智慧才是决定一个教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有学者指出在衡量教师职业标准中应该采用实践思维的取向, 认为“必须在评价的指标中引入教师的实践能力”。这一思想与我们今天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关注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也是一致的。而考察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 显然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因为没有合适的心理品质的参与, 教学生命至多也就是一堆堆枯燥的技能技巧的衔接和展示而已。教学的生命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殷切关注, 对教学工作的执着追求和热爱, 唯此, 教师才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放光彩。

在这个意义上, 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在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的作用, 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造成的负面伤害, 同时更为重要的, 通过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 真正的实现让那些适合从事教育工作, 并且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进入教育领域, 这既是提升教师教学生命质量的过程, 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2. 教师招聘任用过程中严把心理健康关

教师聘任制在我国中小学教育自2005年推行以来, 改变了教师铁饭碗和包分配的传统观念, 极大地活跃了教师在行业中的合理流动, 促进了教师质量的整体提升。伴随着这一制度的实行, 对于教师的考核也就由传统的一重考核 (只注重教师的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的考核) 变成了双重考核 (既关注教师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的考核, 也关注教师招聘任用过程中的考核) 。这就是从教师准入过程中对于准教师们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教师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更多的考察和关注的是教师静态层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结构, 那么在教师招聘和任用环节中则可以说是更为关注教师动态层面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智慧, 后者可以成为前者在考核教师方面的有效补充。招聘环节虽然也关注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 但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智慧的掌握。同时也由于招聘环节相比起资格证书发放过程来说更易于实施和控制, 并且采用的是面对面的交流, 因此也能够更全面地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基于此, 通过招聘环节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就理所应当是考核应聘者的一个主要内容。

通过招聘环节考查教师的心理品质, 教育部也曾有明确的要求, 指出:“在公开招聘新任教师的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考核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凡是有不良行为记录的或者经严格测评存在心理问题的, 一律不得录用。”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局曾尝试采用上海市人事局资格评价中心所开发的16PF心理测试系统对新任教师进行测验, 并将其结果作为录取新任教师的判断指标之一。

四、结语

在教师准入的过程中, 无论是在资格证书认证环节, 还是在新任教师的聘用环节, 只有严把教师心理健康品质关, 才能真正地做到从源头上把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出现, 也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 由于人的心理品质具有隐蔽性特征, 因此如何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标准加以考查和衡量, 通过何种方式来加以实施就成了需要重点关注和突破的课题。某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可以用数字来加以表达。这种对于人的心理行为测量的认识也许过于乐观, 但是无论如何, 通过量化的方式测量和检验也好, 或者是通过质性的方式加以观察和论证也罢, 只要在教师的准入过程中真正地关注到教师的心理品质问题, 并作出积极有益的尝试,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忽视而带来的种种教育伤害。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注教师准入过程中的心理品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振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2 (5) .

[2]王金道.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标准与对策的思考.教育探索, 2004 (5) .

[3]吴延玲, 宿正文.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调适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7) .

[4]王加绵.谈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之一、二、三.河南教育, 2003 (4, 5, 6) .

[5]姜勇, 康永祥.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改革与启示.高教探索, 2007 (5) .

上一篇:义诊心得体会下一篇:论增值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