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案例解析范文

2024-06-02

教材案例解析范文(精选6篇)

教材案例解析 第1篇

教材课文解析

说教材

这篇文章是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临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4、教学重点:

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5、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说教法

提问情境探究

1、朗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讨论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说学法

朗读自主比较合作: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

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

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格言进入题目解读,由窃读记意思进入文本学习。

同学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孩童时代那奇特的窃读生活吧。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窃读又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我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

过渡语:好的,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我究竟是怎样窃读的呢?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

四人小组交流:假装问价钱来窃读。

贴在大人身边来窃读。

下雨天窃读。

饥肠辘辘的窃读。

三、品读赏析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圈划出描写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你的体会。

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请大家从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两方面入手圈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在学生比较准确的说出自己的体会之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说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始终伴随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策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案例解析 第2篇

——围绕教材,结合生活,与时俱进,展现智慧

每个教师手上都会有科目教材,对于教材的使用大致氛围三种:一是“照本宣科”;二是“另起炉灶”;三是“立足教材,发散课堂”。有些教师迷信教材,在教学中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仅仅是照搬、复述教材内容。这样的教学就容易使课堂变得异常乏味,也丢失了必要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算法的过程,效果可想而知。有些教师则认为每节课中都要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把教材“改头换面”才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才是充分开掘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虽然上课气氛活跃,但是容易偏离教材重点。如何正确使用教材,我认为“立足教材,发散课堂”的模式可以被教师借鉴。下面就围绕教材使用问题,浅谈我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一、紧扣教材

教材可以说是知识的起点,它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才能领略学习的重点所在。紧扣教材,研读教材,才能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最终才能将学生向知识的边推进,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如果脱离教材,则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点混乱,学习盲目,只是系统繁杂的后果。

二、结合生活实际

知识是为生活运用服务的,且来源于生活,它向生活和生命开放。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紧扣教材时,要求我们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与因素,重组数学材料。“结合生活实际”不但要求教师要进行正确的课前导入,而且要有课中的旁征博引及课后的实际运用。这样才能建设具有“学以致用”的数学课堂,使学生成长为数学、生活中的“对话者”。

三、与时俱进,有效备课

《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做好准备。作为教师,我们课前准备——备课,一定要结合教材,有效备课。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进入这样一个误区:我经验已经很丰富了,不需要看教材我都已经完全可以授课了。于是备课时间相对来说减少了许多。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沿用旧知已经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管经验丰富与否)一定要与时俱进,研读教材,根据教材调整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借助相关教辅、视频进行备课。只有上课前的运筹帷幄,才能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教师授课轻松,学生听课也轻松,达到“双赢”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材求同解析与策略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度”,原因,应对策略

教师对一节课所要展开的知识面的广度和知识点的深度普遍存在着困惑, 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反馈上尤为明显。一是课堂教学的深、广度不够, 即课堂教学浮在面上, 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每个练习都进行了教学, 但处处不到位, 在反馈中学生所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存在“虚”的现象, 课堂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二是教师对每个点都挖掘得很细, 都想教给学生, 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 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需要两课时, 甚至更多, 教师往往在后半学期赶进度, 也有教师在十八九周才能结束全部教学内容, 显然这也是对“度”的把握不准所造成的。

一、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教师普遍习惯于原教学大纲比较详细的教学目标和教参比较翔实的课时教学目标, 对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普遍感到难以把握, 难以在学期、课时目标上进行把握, 教师直接的反映就在课堂教学展开的“度”的把握上, 课堂教学的深、广度自然不够准确, 显然这与教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有关。

1. 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

(1) 对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心理认知体系不系统, 教师本身把握的教材体系就是支离破碎的, 自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深度不够就是广度不够。

(2) 对教材的使用上, 现在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教师在这一点的把握上也是存在困惑的。创造性必然是建立在对事物准确的认识和系统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用教材教必然要求教师对教材体系的熟知, 至少是小学六个年段的教材要熟知, 否则就谈不上用“好”教材了。

(3) 对教材的挖掘上, 教师对教材后的相关知识挖掘的比较细, 对每个教材练习也分析的比较深,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对教师而言, 应是值得提倡的。但教师想把挖掘到的相关知识都想让学生掌握就产生了过“度”的问题, 自然是不可取的, 也是不可能的。

2. 对学生的把握不够准确, 往往是估计过高或过低

(1) 教师对小学生六个年段的认知规律不够清楚。面对6~12岁 (普遍情况)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每个年段有怎样的认知规律教师自身的认识是模糊的, 尤其是学生变化最大的六个年段, 教师缺乏研究, 也缺乏具体的指导。

(2) 对小学生发展规律认识不够清楚。小学生的发展变化快, 每个年段变化很大, 甚至每个学期的变化都不小, 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对快速发展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的认识, 甚至教师更新的速度慢于学生的发展速度, 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展开“度”的把握不准。

(3)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把握不够清楚。即对学生的知识起点、认知起点、相关生活起点, 对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知识重难点、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连接点, 以及学生情意转折点把握不够清楚, 即教师的教学预设和学情分析不够, 课堂展开时对“度”的把握必然有失偏颇。

二、应对策略

既然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活动中的“度”把握的不太好, 那么有哪些应对策略呢?

1. 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进行分解

在对每个学段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后, 就要把学段目标分解到年级目标上, 然后结合教材体系分解到学期目标上, 把学期目标分解到单元目标上, 把单元目标分解到课时目标上, 把课时目标分解到每个教学环节目标或教学意图上, 自然对“度”的把握从总体上是比较准确的。然后上完一课时, 反馈到单元目标上, 上完一单元, 反馈到学期目标上, 延续下去, 最终反馈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上, 自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就能够体现“根据课标定课时, 结合教材学课标”这一要求。

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对数的认识部分, 一年级上学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0到9的物与数字的对应, 到10至20物与数的对应, 体会10产生的价值, 分解到单元必然先认识1、2、3、4、5、6、0, 认识7、8、9, 接着认识10, 分解到课时10, 必然是比9多1的物体个数如何表示, 有数字吗?没有, 于是0至9十个数字运用位值制产生了数10, 从而进入数的领域。

2. 结合课标和教材及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实际发展规律体系, 对学生心理认知就有了比较准确的“度”的把握, 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不会无“度”了

如, 一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差, 课时内容安排少, 一般在20分钟内就能解决教学重难点, 教师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组织, 需要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需要多样的教学材料来激发学生多感官投入, 需要多种评价尤其是实物评价来激励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对第一学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培养、加强注意等良性学习行为是有益的。但第二学段需要25~30分钟才可以, 自然课堂组织的时间就少得多了, 同时学生学习的意识已初步形成, 教学活动不在多而在精, 教学材料不在多而在材料能蕴涵丰富的数学信息, 实物评价的效果已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淡化。可见, 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研究, 如果教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和学生实际发展规律, 教学中就能对学生的把握比较清晰, 对展开度的把握比较准确。

教材案例解析 第4篇

关键词:《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创新;品质

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因其受众多、涉及面广,是高校教材出版的重要板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历经30多年的积累,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问题教材”悄然混入,如为抢占市场出版的与教学大纲貌合神离的“早产教材”,编写缺乏创新的同质化教材,急功近利下编写的劣质教材。这些质量堪忧的教材走进高校,进入课堂,扰乱了教学秩序,损害了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如何推陈出新,坚守大学英语课本应有的品质,值得思考与研究。

本文通过剖析2014年唯一一套荣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大学英语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外教社”)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策划、出版之路,探讨该套教材获得成功的原因,以期对业界同行有所参考。

一、创新驱动

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如何在贯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积极创新,满足并引领一线大学英语教与学的需要,是大学英语教材出版的关键所在。《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是首套根据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编写的一套新型的大学英语教材,共包含6种教程,分别是《综合教程》《视听说教程》《阅读教程》《写作教程》《快速阅读》和“经贸类选修课教材”。其在编写理念和体例上都有重要创新。

1.理念创新

(1)坚持人本主义教育观

《课程要求》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严格按照《课程要求》编写教材必能走出新路。以马斯诺、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家主张“知情合一”,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高度的智慧,而且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善于思考。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大学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很多教材为了迎合学生这一功利性的需求,将大学英语课堂变成了四、六级的模拟测验课堂。中国著名测试学专家,原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惠中教授就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的关系中,语言教学是第一性的,语言测试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础环节,应试教学是无效的。只有上好每一堂课,帮助学生做到学有实效,提高英语能力,学生在考试中自然能取得好成绩。

《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程》创新地将语言学习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相结合,摒弃了测试主导教材编写的错误做法,捍卫了教材和教学应有的地位。以《综合教程》为例,为了实现“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向“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重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其练习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词语意义,还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选用这个词语而不选用其他词语?它在上下文中具有什么特定的含义?能不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其效果又会怎样?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材鼓励学生把课文的语言文字变成生活画面,让过去和将来发生的事情或出现的事情浮现于眼前,把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与生活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举一反三。

(2)创新单元编排模式

目前市场上的大学英语教材一般以主题为框架选取课文,如环保、文化、科技、教育等类似的宽泛主题。每个单元在这些大主题下选取一到两篇国外的文章作为课文,组织单元导入、课后练习等内容的编写。这一模式自1961年第一代非英语专业用书《英语》开始,至今几乎未曾变过。虽然这一做法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就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深挖课文的脉络以及掌握解读文本的一般方法。《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总主编、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著名文体学专家秦秀白教授,打破了传统的课文主题编排法,在其《综合教程》的五、六册颇有创意地采用了“篇章体裁”课文编排法。他将一本书的8个单元划分为4种常用的篇章修辞模式,如“下定义法”“举例法”“分类法”等,选文都是以相应的篇章体裁为切入点的课文。通过学习这类课文,学生不仅习得了语言知识,而且能从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一更高层面领悟文本的结构,做到“见树又见林”。

体裁教学法自1998年由王士先介绍到中国以来,引起了英语学术界的广泛讨论。秦秀白一直致力于体裁分析和体裁教学法的研究,将这一研究成果运用到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之中,实属国内首次尝试。

2.体例创新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课程要求》,提出了分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和分类指导的教学要求。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出版的传统做法是编写四册,满足大学生四年大学英语学习的需要。为了确保“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的落实,让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乃至不同时期的学习者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地选用学习资源,《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主干教程如《综合教程》《视听说教程》等都编写了8册,旨在实现“一般要求”(适用于1-4册)、“较高要求”(适用于3-6册)和“更高要求”(适用于5-8册)的学习目标。据此,全国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可从中选择各自的教学起点。这是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史无前例的一次创新,打破了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传统的、不甚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做法——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不管是英语基本功扎实的重点本科院校还是学生基本功较弱的独立院校,都用同一套甚至同一册大学英语教材。在《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框架下,重点本科学校,如复旦大学的学生可直接从第5册开始学习;普通本科院校可从第3册开始学习;一些独立学院可以从基础的第1册学起。在同一所学校,教师也可以为英语基本功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起点的教材,真正做到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

nlc202309041846

《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之所以能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与其编写理念的独树一帜和编写模式的另辟蹊径有着重要的关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的前提是丰富的积累。这套教材在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史上有这些重大的突破得益于编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外教社长达10年的策划打磨之路。

二、品质优先

1.编者的素养决定了教材的品质

教材最终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编者的学术素养决定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一流的编者阵容确保了教材的优秀品质。总主编秦秀白教授是国家首届教学名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视听说教程》主编杨惠中教授是中国著名的英语测试学专家;《写作教程》主编刘海平教授是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等等。这些编者不仅是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他们有着高昂的创作热情,把教材编写视为毕生事业来打造,希望通过教材分享、传播他们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

秦秀白教授把交到外教社的初稿一字不落地审阅了9遍。笔者作为《综合教程》的责编有一次请秦教授推敲一篇课文的译名,秦老师请了他的5位老朋友,分别提出标题的参考译文并给出理由,以此最终定夺译名。对于责编的每一个质疑,秦教授提供大量的例证说明,为了确保书稿质量经常熬夜至凌晨,体现了老一辈英语教育名家踏实、严谨的学风。

2.精心策划,十年磨一剑

外教社作为中国最大的外语教育出版基地之一,自建社以来出版了几套影响几代人的大学英语教材,从董亚芬先生主编的《大学英语》到李荫华教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都是大学英语教材出版领域里程碑式的教材。《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是外教社在新世纪根据《课程要求》策划编写的一套新型大学英语教材。外教社社长、总编辑庄智象教授一直把“质量为先”作为办社的首要原则。《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从2004年全国范围的调研和编写方案的确定,到2011年该系列《综合教程》8册的全部问世,再到2014年第二版的推出,整套教材的诞生和完善历时长达10年之久。外教社多次组织全国范围的编写方案论证会、研讨会和调研会,通过教材试用院校的听课、座谈和访谈等不同方式获取反馈信息,保证该套教材满足新时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编者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借鉴国内外教材编写的最新理论和方法,使这套教材能够引导大学英语教学朝着健康、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外教社组成了以庄智象社长为总策划的团队,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大到选文的甄选,小到一句措辞、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确保教材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3.纸质教材和数字产品相融合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出版行业必须要思考如何处理好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的比重和关系。大家一直在争论是内容为王,还是技术为王。大学英语教材出版面临同样的悖论。《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给出的回答是充分发挥纸质教材和数字产品各自的特点,共同构建网络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事实证明,这个定位是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既不冒进,又能满足数字时代的出版需要。这套教材配备了功能完善的“新理念网络外语教学平台”,能满足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学习评估、教学管理等诸多功能,教师手册提供了供教师参考的电子教案、作文批阅系统、爱背单词app等诸多跨媒体的网络、移动学习支持。

《新世纪大学英语教材》将易于数字化呈现的内容数字化,将易于纸质呈现的课本化,这一方案使大学英语的教与学更加灵活,不同地区不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环境因地制宜地选取数字或纸质内容。

《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能从全国20多套大学英语教材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套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大学外语类教材绝非偶然。这套教材出版后被教育部连续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9年还成功入选“60年60本英语教育图书”。一套教材能够收获如此之多的国家级荣誉,其成功的经验必然会对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出版产生诸多启示。

白鹅 教材解析 第5篇

爱我所爱

取我所需

——《白鹅》文本细读的课堂运用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曹爱卫

《白鹅》基于三种不同崇拜的文本细读,让我们对丰子恺先生文学作品特色,有了比较全面、整体的把握;对白鹅这种傲慢的动物,有了比较立体的、诗书画理合一的印象;对《白鹅》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更是有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感受。那是不是这些细读成果,都要在课堂里一一展示呢?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

作为一个普通阅读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不同的方式细读文本。但作为一个课堂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还必须要立足学生视角。因为教师的文本细读,是基于课堂教学意义的文本细读:学生阅读此文本,会产生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帮助?这些困难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些帮助应该在什么时候、通过怎样的形式来提供?哪一些内容又是学生该以怎样的方式必须掌握的?……那些与学生精神世界和学习需要有一定距离的细读内容,要舍得放弃。正所谓“爱我所爱,取我所需”。

那《白鹅》这个文本,三种不同方式的细读中,哪些内容与学生的阅读会产生交集呢?

第一,语言。《白鹅》的语言幽默风趣,采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和 “明贬暗褒”的表达方法,表现鹅的高傲,表达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三位老师在细读时,都对文本的“丰氏”特色语言,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如文中体现形容白鹅“叫声、步态、吃相”的四字词语,写白鹅高傲的对比句子(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鹅的步调从容与鸭的局促之态对比,鹅的架子十足与狗的窥伺偷吃对比)等。这说明,不管是基于哪一种崇拜的解读,语言永远是基石和根本,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不二的着力点。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上,教师要设置一两个核心问题,如“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作者把„高傲‟这个词用在白鹅身上,是他讨厌白鹅吗?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情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直面文本,在文本中来回走,理解“言内之意”,品悟“言外之趣”。

第二,情感。三位老师对文本细读时,都读出了丰老对白鹅的欣赏和爱怜,感受到他用漫画式的独特视角,把鹅高傲的老爷架势刻画得入木三分。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丰老因喜爱白鹅而写下《白鹅》,作为读者呢?需因读了《白鹅》而喜欢丰老笔下的这只白鹅。课堂上,教师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感受到文本带来的审美愉悦,学习诗意地去面对现实生活。

第三,结构。《白鹅》文章结构严谨,是学生学习篇章结构的典范。文章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分别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写出特点,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总起句(过渡句),从一开始抱回家的印象“左顾右盼,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到“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过渡句统领全文,接着分别从“严肃郑重”的叫声、“大模大样”的步态、“从容不迫”的吃相具体细致刻画了鹅的高傲。这一点,何平老师的细读中已有体现。学生的课堂阅读,除了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学习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章结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先总后分”的写法是应该掌握的一种习作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学习。

当然,本课涉及的生字,难以理解的词语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在此不再赘述。因为《白鹅》的语言,带有作家个人和时代的语言文化烙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明贬暗褒”的表达方法也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带领学生突破语言障碍,理解文字包含的意思,然后去领略“言外之趣”,最后学习文章的结构、“对比的写作方法”和“明贬暗褒的表达方法”的运用。

片片“落英”蓄情味

——基于作者崇拜的《白鹅》文本细读

王崧舟工作室学员 徐金祥

《白鹅》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儿童散文。为了对文本有更准确的把握,笔者将从作者崇拜的角度,走进丰子恺先生和他的作品,以便对丰老及其文学作品、语言特色有一个比较全面、整体的印象,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较为准确的解读。

一、丰子恺散文解读集萃。1.作者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1924年开始发表漫画,特别喜爱取材儿童题材,漫画有《子恺画全集》。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和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以及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同被司马长风列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铮铮有声”的散文名著,在我看来,如果用相声大师作比的话,我觉得钱锺书像侯宝林,作品文雅华丽,擅长文人学者式的挥洒;而丰子恺像马三立,作品则通俗质朴,注重平民心态和生活风情的刻画。

丰子恺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一方面是一个“虚伪的、冷酷的、尖利的老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他的文章正是这“二重人格的苦闷象征。”但总体说来,丰子恺出世的、超然物外的性格则略占上风,礼赞儿童的创作占主导。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2.丰子恺散文风韵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称赞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独特文风并不是一时的兴致所至,也不是天生如此。这不仅与作家童年体验分不开,还与佛教思想的影响有关。他的散文能“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起到睹微知著,小中窥大的的最佳效果。他的的散文,洋溢着艺术家的真率和真情,富于情趣。

(1)童趣。丰子恺家中“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常常让他深受“启示”,他常常换位成孩子的视角来对这个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我们阅读丰子恺那些描写童真的散文,常常感到孩子就是这样最坦诚最完善的人。他对孩子的爱是平等甚至是谦卑的,他对于孩子的言语与行动从来都是认真对待。在他的散文中,我们看不出他如何威严、摆父亲的架子,也看不出他对孩子怎样宠爱,更不会有对孩子的所谓期待或教诲,有的只是他对于孩子世界的肯定、赞美与憧憬。而当他虔诚地守着这个信念的时候,他自己也就成了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了!

(2)画趣。丰子恺既是名画家又是散文高手,他经常自觉地为散文配画漫画,图文并茂,妙趣横生。丰子恺的散文大都有高潮或“文眼”,即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而他的漫画往往画下最精彩的部分。看过散文,再欣赏漫画,更能体会其中的情趣。丰子恺散文的画趣不仅表现在散文中有漫画,图文并茂,而且还表现在漫画式的“印象的描写”。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丰子恺通过这种“印象的描写”,寥寥数笔,就能把动物突显得特点鲜明,就能把人物刻画的细致传神。

(3)谐趣。丰子恺是 “幽默大师”。幽默的核心是“乖讹”,孩子天真幼稚,其言行和想法常常显得“乖讹”,如实描述这种“乖讹”就会产生幽默的效果。他随笔中的幽默大都是和颜悦色,心宽气朗的。不过凡幽默总含有程度不同的嘲讽意味的,其中有很大的“乖讹”,具有嘲讽带来的幽默。丰子恺散文的第二种幽默是语言的幽默,主要体现在巧妙设喻和适当夸张。幽默中透出强烈的反讽意味。

(4)禅趣。日本现代作家谷崎润一郎所言:“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这种浅显却韵味深厚的风韵正是丰老散文中流露的浓厚的悲天悯人的宗教意识所致。在他的文中,多从佛理的角度来阐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以宗教式的思维方式来观照人生。因此他的文中除了表现小儿女天真无邪的生活情趣之外,更多的也表现出佛教中悲智双运、利他无我的大乘菩萨行精神。

再回头细读《白鹅》,对丰先生的语言特色有了新的感受,对文本有了新的解读。

二、《白鹅》的文本细读。

1.本文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2.《白鹅》全文共7个自然段,729个字,八个“二会”生字,十二个“四会”生字,是一篇精读课文。

3.本文选自丰子恺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作者善用语言文字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以自己的所感,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探究人生、自然的佛理真谛,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趣之中,于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描写细腻。语言风趣幽默,使人如临其境,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4.本文的生花妙笔主要表现在:(1)词语通俗、准确:“左顾右盼”、“厉声呵斥”、“三眼一板”、“从容不迫”……(2)句子生动有趣:“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侯不可,真是架子十足!”……(3)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进行了细致刻画。(4)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印证鹅的高傲: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和吃相高傲。表达了自己的对鹅的喜爱之情。

5.本文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示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白鹅幽默风趣的形象通过文字展现在眼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6.本文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白鹅在丰先生的笔下已然不是动物,而是一位率真、不通世故的儿童,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7.本文一大特性是:教材除了文字文本呈现外,还呈现了丰子恺的关于鹅的两幅漫画,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形神兼备的漫画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形象地诠释。丰子恺这种随笔配漫画的形式,正可让随笔和漫画相互取长补短,以增加表达效果。

8.《白鹅》原文中写道:“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可见,丰子恺以慈悲为怀,利乐有情的精神不仅表现在日常待人处世上,还推己及物,对植物动物也都抱着平等、悲悯的态度。

无玄无妙复归于朴

——基于读者崇拜的《白鹅》文本细读

王崧舟工作室学员 李丹阳

没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白鹅的印象深入人心。头戴红冠,浑身白羽,脚穿红靴,站姿挺拔,叫声爽朗,不可小觑。走起路来,迈着方步,慢条斯理,气宇轩昂,目空一切,大有绅士风度。它不以自己的家禽身份而自卑,全身傲气,一副傲骨。

白鹅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咏挥毫寄情的对象,对白鹅的喜爱单纯而童趣,由白鹅的形象可以想开去:

一、鹅的随想

(一)鹅与诗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咏鹅》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晚唐诗人李商隐眼中的鹅“眠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极浦云。”好个“眠沙”“卧水”逍遥自在的一群鹅!

更有骆宾王七岁写得《咏鹅》诗,虽无深刻的思想内涵,却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欢快的语言,自然、真切、传神地勾勒出白鹅戏水的活泼画面。

(二)鹅与书

晋朝大书圣王羲之非常爱鹅,他养鹅、赏鹅、画鹅、写鹅。书法家爱鹅,超越常人,他将书法与鹅的形神有机结合。鹅的脖子细长,并有弹性,当鹅的脖子摆动时,自然形成一幅曼妙的舞姿。王羲之的执笔、运笔、行笔模仿鹅的动态,力道倾注笔端,所写的字雄厚飘逸,刚中带柔。其中集书法之大成的《兰亭序》中,最多且最具特色的是“之”字,共20个,个个精彩,无一雷同,也是描摹鹅的变化才气韵生动,神采飞扬。

(三)鹅与画

在徐悲鸿的画中,鹅洁白高贵,形体墩实,顾盼生姿。在当代书画家范曾笔下白鹅,形神具备,呼之欲出。

但凡入画者都是大师们的动情之物,画白鹅也是“画语乃情语”的体现。

(四)鹅与理

《增广贤文》云: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造屋。

意思简单:如果你私心里与某人有疙瘩,存心要给对方找点麻烦,最好的方式绝对不是横眉立目争长论短,如何出心中气呢?劝他养鹅。为何?鹅生性顽劣,与它完全不相干的人走过面前,也顺口威风八面“昂”一声咬过去。久而久之,鹅的主人人人见而远之。

这一观点虽是在“性恶论”的前提下提出的,但也不难发现,白鹅不仅入诗,入书,入画,也入情,入理。

二、丰子恺的《白鹅》

第九册教材中选取的《白鹅》,比照丰子恺先生的原文有所节略,但文画相映成趣,凸显出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的多才多艺,仍是教材中“亮点”。在翻阅了作者的原著、书评、画评后对作者的文风、画风有了宏观的把握,走进《白鹅》有了个性化的发现。

(一)无禅语才是大禅境

这篇儿童散文是作者基于“万物同根,万物有灵,本无贵贱,众生平等”的思想认识创作出来的。作者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白鹅,用儿童的心灵走进白鹅,文章表达的内容是儿童充满了“真”、“趣”、“情”的世界。都说丰子恺的文章有禅意,这篇文章中没有相关的字眼儿,却使得有悟性的读者有“豁然开朗”之感,点化归于无形。在作者生活的特殊年代,人与人之间“壁垒森严”,白鹅却能“慰我寂寥”,怎能不让人喜欢、留恋呢?

(二)超越玄妙复归婴孩

作者的写作追求不以“玄妙”“生涩”为高,而是有着“复归于婴孩”般的质朴。画中的鹅成人看不出“高傲”,却能被儿童所喜欢;文中的鹅初读并不觉“喜欢”,但那就是活生生的常使我们发笑的宠物。字里行间流露出超然物外的洒脱,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是他“心灵生活的需要”,是他寄予广大读者“生活的调味剂”。

文章通篇拟人,重点段举实例、比较,不经意间的反语点缀,两幅漫画的穿插都让本文区别于其它文字,但是悟语、悟文每次要点中一个“穴位”,捕捉一个精神内核,凸显语文意识,这篇文章的秘妙又在何处呢?

(三)文本细读个性解读

这篇精读课文我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入手,重点在三四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执教时一抓重点词语,初步感知白鹅的高傲: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昂首大叫 厉声叫骂

白鹅每次大叫都伴随着居高临下的神情,自有威仪,无所恐惧。人说“狗眼看人低”,白鹅亦然,将万事万物都不放在眼里,傲由心生。左顾右盼 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白鹅以主人自居,凡事讲究,凡事认真,凡事执著,与其它动物的苟且形成对比,傲在生活的点滴。重点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抓住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例如第四自然段: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可否这样写——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认识基于生活经验,在比较中写活了鹅的傲,在比较中增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课时的设计以鹅的吃相为重点,反观全文。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

“笑”与“傲”有没有关系,作者怎样写的? “常常”笑,说明了什么? 除了“笑”吃相,还可以笑什么?

通过“常常”“笑”如何理解一些看似“贬”白鹅的词句?

笑眼中看出作者对白鹅的爱,笑眼中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万物都有可笑之处,万物皆有可爱之处。就是这样一只白鹅、这样一只雪白的“大鸟”、这样一只鹅老爷让作者在困难时期以物观我,复归于朴,怡然自得。

言内之意与言外之趣

—— 基于文本崇拜的《白鹅》文本细读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何平

没有文本,作者无所栖身,读者无所依凭,一切都成了一纸空文。正是文本,将作者和读者拽到了一起。文本崇拜,就是立足文本,关注和分析文本言说了什么,坚信文本本身就是一个意义具足的完形。

从文本崇拜的角度解读文本,大多从两个层面展开。其一是语义层面,简单地说是“字面意思”、言内之意;其二是语用层面,就是在一定语境下的“言外之意”。好的文本,既包含了充足的言内信息,也蕴含着丰富的言外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字的语义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对语用意义进行分析、挖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完成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比如选入四年级下册的《白鹅》一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在阅读《白鹅》时,很容易找出“高傲”这一统领全篇的关键词。这在课文开首一段中即有体现: 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而在课文最后,作者更是得出结论,说白鹅“真是架子十足”。这样写,既强调了白鹅“高傲”的性情,也使得文本前呼后应、构思严谨。

显然,白鹅的“高傲”成了整个文本的言内之意。但是,就语义层面看,“高傲”一词往往带有贬义色彩。《韩非子·八说》中有“离世遁上,谓之高傲。”可见“高傲”表“清高”、“自以为是”。这是我们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而非文本情景所做的假设,是基于我们所掌握的常识、知识结构和推理能力;但当我们阅读《白鹅》之后,我们对白鹅非但没有产生厌恶之感,反倒越发喜爱,越发对其“高傲”的性情执玩不尽。这就涉及到语用层面的“蕴含”一说了,即文本之中隐含的、尚不为人知的含义。事实上,挖掘文本中“蕴含”着的意义和价值,才是我们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

那么,《白鹅》一文,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挖掘其“蕴含”的意义呢?

为了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分别从其叫声、步态和吃饭三个方面来阐述。其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颇有特色: 第一,四字词语的使用。本文中,四字词语非常多,如: 厉声呵斥:用很严厉的声音训斥。厉声叫嚣:非常严厉的大声的吵闹。

引吭大叫:放开嗓子大吼大叫,意指歇斯底里地叫。步调从容:迈步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的样子。大模大样: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

毫不相让:一点也不让,一点机会也不给,根本不可能让。三眼一板:比喻言行谨守法规,沉著而有条理。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再细读,我们还会发现,这些词可以进一步分类为: 形容叫声的: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形容步态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毫不相让 形容吃相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

四字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白鹅那有条不紊、“严肃郑重”乃至刻板呆滞的“鹅老爷”神态。从行文上看,这些词语的使用,都指向“高傲”这一核心特性。但有趣的是,白鹅毕竟不是真的“老爷”,它也无法真正“高傲”,正如《白鹅》原文中所说的:“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因此,四字词语的端庄严肃,反而造成一种戏虐效果,令读者捧腹。

第二,对比写法。

就写作手法而言,这篇文本中用了大量的对比、反衬,从而突出白鹅的“高傲”特点。譬如作者写白鹅的“引吭大叫”时,用狗的“狂吠”与之陪衬;写白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时,又不失时机地与狗的“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猥琐状态相对比;在《白鹅》原文中,还有白鹅的“头”与狼、狐、狗、猪猡、乌龟的对比,以衬托其“高傲的性格”。这些对比,一方面可以带来直接的画面效果:白鹅的庄重、拘谨,在与其他动物相比时,显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带来篇章的音乐效果:描摹白鹅的慢节奏文字,与状写其他动物时的急促、细碎相比较,更显出白鹅那尊贵、稳重的气质。

这种对比,就效果上来看,绝非仅仅为了描写白鹅的“高傲”,其弦外之音恐怕是作者借对动物的描写,映射身边之大千世界中的群丑百态,以此强化其心目中的人格追求。正如《白鹅》原文中所言:“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这就是白鹅带给我们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贡献。

第三,行文中的戏剧色彩。

语言一旦被置于特定的语境之中,它便成了“言语行为”,这是语用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白鹅》这篇文本中,我们发现,对于白鹅之“高傲”的特性,作者并非采用简单的静态描摹,而是用一种近乎动态的叙述来详尽地刻画。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净角”是京剧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其音色宏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把白鹅喻作“净角”出场,可以让读者从鹅的步伐中体会其不可一世的傲慢,但就文字表现效果而言,则又无不造就一种戏剧效果。再如: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堂倌”是旧时饭店、茶楼中的侍者。将白鹅比作“老爷”,并需要人的服侍,可谓是“正话反说”,其真正的情感,是作者对于白鹅的喜爱、欣赏。但此处的行文色彩,颇能体现出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很有老舍《茶馆》中的俗文化效果。如此我们可以知道,既便是对动物的描摹,也能深刻地反映人生、社会这一幕错综复杂的戏剧。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白鹅》一文对于动物的描写,并非是一对一的白描,而是“说东道西”,借白鹅来表达作者对于周遭世界的观点看法,也表达他对于人格价值的判断。因此,“高傲”二字,落在白鹅身上,便造成了一种陌生感,造成了文本阅读时的审美张力。从语用的角度看,难道我们不能从白鹅的叫声中体会出它对于工作的尽职尽责?难道我们不能从白鹅的步态中体会出它的镇定沉着以及藐视群丑的果敢?难道我们不能从白鹅循规蹈矩的吃相中体会出它的执著认真、做事有序?因此,从语用层面看,《白鹅》一文,明贬实褒,除却给读者一副有趣的众生相之外,更包含了作者对于世事的判断和追求。

基于文本崇拜的文本细读,对于我们的教学大致也有如下启示:

其一,对文本的理解,不仅需要潜入(语法),也要深究(语义),更要寻趣(语用)。潜入语言,需要我们带领孩子对文本语言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梳理、熟知,譬如本文的篇章结构、字词读音等;深究语言,则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行文风格,同时学习作者为了状写白鹅的“高傲”而采用的诸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反语等);而寻趣阶段,则更多的是分析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下的实际含义。通过这种方式,深入地了解特定情景中特定话语的“言外之意”。在笔者看来,这是我们对于阅读教学的三个基本要节。

其二,互文研读。有趣的是,本册教材中同时选入了一篇略读课文——《白公鹅》(作者为俄罗斯的叶•诺索夫),与《白鹅》相比,其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上具有强烈的可比性:

1.两个文本都善于运用拟人、反讽、对比等手法; 2.两个文本都体现白鹅的高傲与自由;

3.两个文本都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同时又包含了对白鹅身上所具有的人格特性的追求。

但是,这两个文本,其文化背景、摹写重点以及语言风格又有不少差异,如《白鹅》中称呼鹅为“鹅老爷”,而《白公鹅》则称之为“海军上将”,再如《白鹅》中写到了“吃相”,而《白公鹅》中却没有,这大约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文化”的影响;而《白公鹅》中将场面置于自然的“浅水滩”中,则又与《白鹅》中的“家”环境互为对比。此种等等,可使读者借助对于白鹅的不同描写,体会不同“写作风格”和文化背景对语言表达效果的不同影响。

解析中段教材习作内容 第6篇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目标制定中,作文教学从低段的“写话”过渡到中段的“习作”。从这两个称呼中,可以看出,写作由低段到中段发生质的变化。低段写话的态度是兴趣,方法是想象,内容为句子,中段习作态度是自信,方法是观察,内容是篇章。这对于中年级学生学生来说,这犹如一道坎,迈过去了便一路平坦。相反这一步走不好,也会成为后期习作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度过这道坎非常重要。面对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中年级学生,我们应首先教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习作方法从哪里来?找到每一篇课文特有的语言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感悟文本意境,学习不同的写作手法。下面以人教版中段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

人教版(三上)《秋天的雨》一文的文章结构为总起——分述——总结分。每一自然段用相同句式开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根据这个语言表达形式,老师可以用要求学生用“秋天的雨,()。”开头,模仿课文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这样的训练方式: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练习,又训练学生掌握”总起——分述”的写作方式。

同样是人教版(三上)的课文《花钟》一课的语言表达方式又有其独有的特点。文章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段话描写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语言描写非常有特色:(1)把花开放写得具体、生动;从花朵的形状、颜色等方面描写。(2)同样写开花,课文用了不同的写法;前6种花强调开放时间,后3种花强调花名和开放形态。(3)写每一种花开放,都是根据这种花的特点。昙花“含笑一现”、万寿菊“欣然怒放”。每一种花的开放,课文可不是随便写写的,而是根据花的色彩、大小、开放的样子这些特点,有着不同的写法,把花朵陆续开放写得丰富而有变化。

在这节课上,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写话训练:还有两种花,课文好像没有写出它们开放的样子,或者你知道别的花开放时间和特点,能不能模仿课文写法,选择一种花写出它是怎么开放的。

《幸福是什么》(四上)一课中就有大篇幅的对话描写。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无提示语,四种方式都能找到。特别是在一组对话的描写中,作者有意识地做到形式的多样。

一个孩子说:“让我们分头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往东走。”

“我往西走。”另一个孩子说。

“我留在村子里,”第三个孩子说,“也许我在这里就会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训练点: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人物对话。注意提示语的写法,加入神态、动作的描写,使人物语言更具个性。平时习作学生描写单元枯燥,千篇一律**说,**说。对于这点指导,给学生一个公式:神态+动作+心理+说。变化公式,可以得到许多句式:神态+说;动作+说;心理+说;神态+动作+说;动作+心理+说;变换提示语的位置,变换说的用法“喊、哭、叫道”等等。

关注到这一点,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对话描写形式单一上的缺失,体会、发现,并运用,一定会对学生的习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策略二:看图写话

此处的看图写话不是指低段惯用的教学模式:根据一副或连续的几幅图,编一个故事。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写话。进一步体会文本情感,训练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教材中插图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应有效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读写训练。

以三年级下册几篇课文为例,进行解读。

《燕子专列》

“一个叫贝蒂(dì)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fù)盖着皑(ái)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

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训练点:看图写话,提示:怎样在雪地中寻找燕子,遇到哪些困难,找到燕子后,她怎么做,对燕子说什么?

上一篇:廉洁自律 拒绝诱惑下一篇: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高中数学知识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