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传统文化

2024-06-01

初中英语传统文化(精选8篇)

初中英语传统文化 第1篇

中国文化初中英语作文

Today,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learn mandarin, which is a good sign that China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As foreigners study Chinese culture, they are attracted by the variety. Chinese culture is profound.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s around the world. Many foreigners learn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hoping to find cooperation with Chinese businessmen, because they know that the future chance is here. I learn Chinese culture since I went to school, but I still feel that I have a lot to learn. China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 so I am so eager to learn more about its culture. Some day, I can present the culture to the foreign friends.

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这是中国在世界上占着重要位置的表现。因为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所以他们也就被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所吸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许多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希望因此能与中国商人合作,因为他们知道未来的机会就在这里。我从上学起就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但是我仍然觉得我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所以我很想多了解中国的文化。将来有一天,我可以向外国朋友介绍这里的文化。

初中英语传统文化 第2篇

摘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英语的教学中,这不仅对传承中国文化有帮助,还能促进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使得中西文化完美的结合;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英语这们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挺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 初中 渗透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由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中国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也成为了中国学生们学习的重要课程。语言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发展。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学习中,就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用英语的语言方式进行理解与表达,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增添中国元素,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英语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

一、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初中生进行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能够与外国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并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而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传播传统文化,初中生首先要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从中体会到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在与他人进行英语交流时将所说的英文被中文化,或者是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不能够被他人准确的理解,从而产生了交流障碍。因此初中生首先要了解两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在表达事物或者感情的时候,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方式,使得语言表达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认可。例如老师在指导学生将中国的格言警句翻译成英语时,如果老师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些词语直接翻译成英语,尽管我们能分辨其中存在的差异性,但是西方人却理解不了这其中的含义,也不懂这句话到底表达了什么,它的巧妙之处又在什么地方。因此老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就要多给学生们谈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再将它与西方文化进行很好的对比,从中认识到差异所在,就能让学生们用符合西方逻辑的英语表达方式来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内涵。

二、运用翻译促进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

目前大部分的英语老师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让初中生做一些翻译类的题,因为他们觉得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并且掌握的英语水平还不能够达到翻译句子或者文章的水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翻译的同时,要意识到语言表达和语言翻译是存在差异的。当学生在用英语表述和传达对一件事物的想法时,使用的表达方式不正确或者太难表达时,就可以换一种方式,而翻译确是完全不同的。翻译的要求是要准确无误的体现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且要让需要翻译的人还能在翻译之后也能明白原文到底说了什么内容。尽管初中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应定的缺陷,但还是要正确面对,以期找出弥补缺陷的有效措施。

三、运用科学的英语教学方式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要借鉴学生已有的英语学习模式,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引入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内容,提高初中生对两种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水平。在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时,首先要立足教材,探讨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同时在讲授课程内容时科学的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根据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差异,英语的表达方式来对个节日的起源、内涵以及风俗进行阐述,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区别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可以将中西文化中存在的鲜明对比以及多种多样的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有效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去,达到传播优秀文化,实现文化教学的目的。另外英语老师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夯实自己的文化语言基础,同时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与研究,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认知。这样在进行英语课堂讲授时,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四、加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英语老师在进行英语课程讲授时,要善于发现那些思想已经被西方化的学生,纠正学生普遍认为的要学好英语就要学好西方文化的偏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深度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其与西方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两者能够有效的进行对比。与此同时,要找到中国文化在艺术与其他领域向英语教学渗透的媒介,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的向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另外还要把两种文化时刻进行对比,突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优势,要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与西方人的交流,更是为了将我国的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到中国文化,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魅力与活力。

五、综合实践语与运用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使用它,能否熟练的运用语言是评判语言掌握程度和水平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后,要进行实践运用,从而更加熟练的掌握英语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平时英语老师要注重分析英语学习的运用和成果反馈的途径,为学生们提供一些实践训练的的活动平台,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策划一些互动游戏,是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还能将学习的知识加以巩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从中获得学习得充实感与愉悦感。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文艺汇演,选择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小故事将其编成英语话剧或者是组织英语竞赛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其中,提高英语交流的水平。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能让初中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掌握一门外语技能,提升初中生跨文化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初中文化英语品格重建初探 第3篇

一、文化英语品格的内涵阐释

文化英语与英语文化 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文化英语 应该包括 学习者的 本族语文 化 (sourceculture)、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国家的目的语文化(targetculture)以及更为广泛的包罗世界范围内各种英语及非英语国家的国际文化(internationalculture)。三种文化信息缺一不可,而本族语文化和国际文化对处于外圈和扩展圈国家的英语教学尤为重要,因为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不是以某个民族的文化规范作为标准。

英语课程与教学自身具有显著的文化品格。学校的文化英语品格是指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关于语言的教与学的课程,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角色、文化品质与文化功能,即通过学校文化英语背景所塑造、陶冶而成的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然而,学校文化英语品格的现实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初中学段文化英语品格失落尤为明显,文化在英语语言学习效果及学生生命成长质量中的价值被边缘化。

二、初中文化英语品格的现状审视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育在实践中被异化为工具主义取向,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师生往往都聚焦语言知识结构,而英语课程丰富的文化意蕴被无形地遮蔽。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本文择其两个关键方面剖析。

1.课标理解的滞后

《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1)(以下简称《课标2001》)规定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五个维度,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样的表述意味着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鹤立于情意品质、思想文化、心智能力等核心要素之上,违背了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也违背了多元目标制定的取向。[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标2011》)规定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虽然新版课标已发行三年多,但不少英语教师的目标价值仍然停滞在《课标2001》的理念之下,未能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与特点:第一,每一项目标都是单独成为一个系统的、同等重要的;第二,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关联性,统一指向学生的发展;第三,它不是均等存在的,而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基础有所侧重的。[2]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的媒介(throughthelanguageuse)实现其他目标,但其他目标不只是为了语言学习(forthelanguageuse)而设立,每一项目标都有其实质性内容,而且各目标之间相辅相成。

另外,《课标2001》中关于初中(五级)文化意识目标的具体描述有14条,其中11条明确指向“英语”或“英语国家”文化,而《课标2011》中具体描述有12条,其中6条明确指向“英语”或“英语国家”文化,其余6条是关于本土文化、世界其他文化以及普适性文化。然而,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英语教师在文化选择上明显偏向于西方文化的摄入与学习,忽视中西文化以及世界其他文化的兼顾与交融,难以实现《课标2011》提出的“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的目标要求。

2.师生价值的偏隅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教育水平与工作报酬的高度正相关使得“分数热”愈加强烈,瞄准中考几乎成了初中英语教育的主要任务。对教师而言,尽管在本性深处都有寻求教育本义的内在冲动,然而考试成绩对其现实的诸多切身利益很有影响,因此,大多数英语教师屈于考试压力采用“课本、习题、考试、能力”这套模式,而这一模式只看到语言的工具属性,忽视了语言的认知、社会文化和生物属性。课堂上很多时候都是以讲解语言知识结构为主,即使对文化有所涉及,也基本局限于“文化知识介绍”和“文化差异对比”,而不重视“文化能力训练”和“文化意识培养”。有教师戏称教学不是参照“课程标准”而是紧扣“中考标准”。

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同样让学生变得实用起来。较之枯燥的语言知识,学生对接触相关文化信息更感兴趣,但考试中文化方面的考察较少,文化弱化成了学生英语学习中可有可无的附属物,在不少学生看来,学习英语除了应试没有其他用处。这种偏于一隅的价值取向导致英语教育的旨趣流于平庸,是师生精神无力与空洞,也阻碍了学生成为一名真正会交流的、能读懂世界的英语学习者。

三、初中文化英语品格的重建路向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心理水平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既带来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也为建立和启动新的“人生支点”提供了坚实的生理基础,预示着初中生人生关键发展阶段的发展速度、质量与水平,乃至后续发展、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的状态、走向与结果。[3]也就是说,初中英语教育理应对学生的生命发展存有价值关怀,摆脱其作为工具与手段的羁绊,回归到作为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命实践的根本特性上,思考学校文化英语品格重建的路向。

1.重塑教育思维

从英语教育进程来看,文化英语经历着逐步从自在自发向自为自觉的演进过程。随着课改的深入,这个过程虽然不可逆转,但也不会自动实现,文化英语品格的重建势必应该是一种主动探寻的结果。

要解决初中英语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形成明晰的人本思维、批判思维和多元思维。人本思维,即把人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作为文化英语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追求对专属于人的那些特性的发掘与弘扬,文化英语品格重建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批判思维,即从习以为常的英语教育文化中超拔出来,厘清当下初中英语教育文化的优缺并予以扬弃,为文化英语品格重建做准备。如反思应试教育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形成机理,什么才是初中生真正需要的?教学对于教师职业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等等。多元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之间寻找初中英语课程文化的本土根源与国际理解,不仅深刻洞悉与把握自身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更要立足“他者”的视角全面理解和认识异域文化,更加宽容异质性和多样性的思维类型,养成开放、平等、包容的多元文化共存心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教育思维的重塑以期在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意识形态上实现“文化英语”的三个转变:一是文化角色由工具性存在转变为文化的本体性存在;二是文化品性由肯定性定位转变为文化的探究性定位;三是文化功能由认同性模式转变为文化的生成性模式。

2.细化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中的先行军,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学、导教和导评功能。在英语课程目标中将文化意识从知识和技能目标中分化出来加以凸显和强调,这更有利于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实践表明,文化学习是一个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

文化意识目标一般可分为经历、反应、领悟三个水平层次,各层次又可用相应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以体现教学进程且利于评价激励,如“经历”可用“感受、体验”等描述;“反应”可用“关心、关注、勇于、乐于、保持”等描述;“领悟”可用“树立、增强、形成、养成、领略、具有”等描述。例如,在教学译林牛津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GoodManners中的Reading板块时确定文化意识目标为: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中西方在问候方式、公共礼仪、家庭用语等方面的不同,从而领略异域文化的差异。上述目标中的“感受”“领略”等词语,把文化意识方面的要求用比较显性的词语表达出来,这种可观察性和可感知性的表述具有相对可控性,能够快速增强师生的目标意识,有效引领课堂教与学的活动。[4]另外教学目标最好在教学行为发生前呈现给学生,有利于提高目标的导向性。当然,不是每篇语料、每堂课都具备文化意识方面的目标价值,但在师生的潜意识中要有一个深刻认识并不断自我强化的过程,以尽可能挖掘教学中的文化目标价值。

3.跟进教学行为

有了相对细化的目标,还需要教师目标意识驱使下的行为跟进。一方面,在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秉持文化分析的原则,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激活、补充、整合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不妨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直接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对文化的层层展示,以及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吸纳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二是以文化专题的形式或阅读材料的形式纳入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对独立的文化体验与学习;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境任务,自觉融入相关文化元素,拓展或增加有关时效性、趣味性兼具的文化主题。另一方面,注意营造贴切的文化情境,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Widdowson强调:“交际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而这些必须与他们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5]通过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活动、实物、网络多媒体等中介手段营造相应的语用情境,在情境中学会处理诸如问候、邀请、约会、打电话、请求、恭维等行为中的文化差异。师生在情境中共同为克服内容理解或表达形式上的障碍进行着“文化调适”(culturaladjustmentcompetence),这种“文化调适”的过程就是积累跨文化交际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4.提升评价效能

实践证明,评价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监督和反馈功能。课标采用“难度等级”(初中毕业生应达到5级)的概念,使“政策目标”与“学习成就”的评价有了一个可资比较的平台,但实际教学中文化意识目标还需要有相应细化、明了的评价指标。例如,针对文化意识(5级)中“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维度,不妨设定四级表现性评价标准。分别为A(3分):乐于探究,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及兼收并容的胸怀与品质;B(2分):关注比较主动,表现出一定的批判、反思意识;C(1分):能参与体验和感受,具有一定的认同、接纳意识;D(0分):关注比较被动,表现出机械应付、无所谓、排斥等状态。

这种表现性评价集中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优势,既能在教学过程中用评价标准规范、引导学生,又能用评价结果肯定、激励学生。评价应注意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期望者效应”理论表明,他人特别是教师的评价激励和心理支持对学生的行为动机具有重要影响。评价要兼顾初中生敏感、活跃而又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特点,注意关注进步,恰当鼓励,保护热情。评价结果可采取分数制、等级制、分项制、评语制等方式,并将结果纳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初中毕业、升学时综合素质评定 的重要依据。

同时,发挥好中考的“指挥棒”作用。既然当下考试的作用尚无可替代,那么考试就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文载道,测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美国语言学家Moore认为,文化测试部分在试卷中的比例应不低于20%。[6]笔者抽取了2013年20套中考英语试卷,分析后发现,试卷中对于文化的考查较少,权重一般仅在2%~6%,有的甚至没有涉及。课标中对文化意识目标有明确要求,因而在英语考试中应该有相应的体现,考试命题在文化意识方面若没有好的导向,文化英语品格的提升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仍将步履维艰,这是当下社会现实所决定的。

初中英语文化测试探析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试题 文化测试 内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66-01

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内容,学习语言就必须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01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定位为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五个方面。在各类英语测试中,或多或少都有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的考核。鉴于此,笔者结合实例,就初中英语文化测试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初中英语文化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综合分析最近几年各地的各类初中英语文化测试题,笔者发现:文化测试题蕴含着各种英语文化信息,不论在纯粹性测试中还是融合性测试中都是如此。其内容涵盖了标志物、日常交际、历史、地理、文学、常识、地域文化等。而且将文化测试融入了听力、阅读、写作,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从总体上看,文化测试的重心在文化,因此,只有将文化内容作为考点,或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答题造成决定性影响的才能算文化测试题。比如:

1. 填空题:On which continent is the Amazon rain forest?

2.选择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untries is the world's largest consumer of oil? ①United States ②China ③Russia ④India等等。

在在测试内容方面, Valette( 1986)认为文化测试应包括文化意识、社交礼节、文化差异(包括社会习俗、语言的文化差异等)、文化价值观、目的文化分析等。但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初中生应掌握的文化知识和英语文化测试的内容不可能包括诸如价值观、目的文化分析、对他文化的态度等深层文化的内容。因此,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教学的内容,将初中英语文化测试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化知识,即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饮食习俗、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人际交往习恪、文娱和体育活动、节假日及庆祝方式等;第二类是文化意识,即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英语文化的实际功能的理解,如体态语中的手势、表情等;第三类是文化技能/行为,即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和赞扬、请求、致歉等的表达与反应。这些日常交际属于言语行为,其中文化差异内容更是测试的重点。在文化测试的方法上,传统的方法就是纯粹性文化测试,即用一套测试题来测试学生的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近年来,将文化测试融入到语言测试中,即融合型文化测试这一趋势日益明显。它是将文化测试的内容融入到语言测试中去,运用阅读、听力、翻译、写作等方式来进行。从题型上看,英语考题中的文化测试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主要包括选择题、判断题、配对题等,主观题主要包括简答题、翻译题、作文题等。

二、初中英语文化测试的相关建议

(一)内容方面的建议

从笔者近年来的统计和一些学者的数据来看,尽管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发布至今已有5年的历史,但各地方历年来的英语测试中的文化测试题量都不多,而且各地文化测试不平衡,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比如:祖瑞(2014)对江苏省13市2013年中考英语文化考查的统计说明,其文化考查的题量不足。钱美华(2015)对华东地区六个省会城市及上海市2014年中考英语文化考查的统计也说明,其文化考查的权重较低可见。鉴于此,为测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促进初中英语文化教学,首先必须增加英语测试中文化测试的题量,确保英语试题中的文化测试最少达到10%到15%,而且保持平衡和稳定。其次,必须扩展测试的内容。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的要求,仅仅考查日常交际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将各类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意识和文化技能的测试都融入到各类英语试题中去。

(二)方法方面的建议

在测试方法上,目前常见的英语文化测试有两种,一是使用纯粹性文化测试米测试日常交际文化,其题型上主要有选择题和配对题两种;二是将日常交际文化融入听力、阅读、写作中的融合型文化测试。笔者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值得运用,一方面,我们要用适当的纯粹性试题来测试学生的知识文化与文化意识;例如: which is the capital city of Britain.

A. London B. Berlin C. Rome D. Washington

同时,为适应新时代教学的需要,要更多地将文化测试融入到语言测试中,即将文化知识与文化意识融入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写作等题型中去。

例如::Sarah is in____.

A. Australia B. China C. America

(2011年某市中考英语卷第72题)

这是一道阅读理解题,文章中并没有明确说出Sarah在哪个国家,但是文章中谈到Sarah在Hawaii,而Hawaii是属于美国的。假如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地理知识,无法选择出正确答案。

再例如:He lived with his family in a village and there were two big and___mountains near his house.

A.Short B.thin C.high D.long

初中英语作文:东西方文化差异 第5篇

My dream is to study abroad in the future. I am always that kind of life can come true soon. But, before I realize my dream, I have to do some preparation.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 need to do first is to adapt the life there.

It is said tha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f I know nothing, it is easy for me to have culture conflict. It will put me into an embarrass place. For example, dragon is the leader for all animals and it has holy good meaning in china. But it means violence in the western country.

I need to learn as much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s possible to make my oversea life become easier.

初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第6篇

初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山东 临沂 贾世娜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很重要,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然后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培养这种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生活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一、对跨文化意识的了解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里面包括这个民族的民俗风情、生活常规,有他们民族思考问题的特定思维,有他们共同认可的世界观、人生观,而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的时候不会存在太大的障碍,交流过程中能明白对方所讲的话语包含的意思。但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我们不熟悉英语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自然也不能很好地了解英语单词和英语语句中背后的含义,那么也就不能很好地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了。交流都是基于了解的基础上的。但是尽管差异大,很多地方也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例如中国说姓格林的一家人,英文就是“the Greens”。

大多时候英文初学者经常会以中国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提出“May I go to the toilet ?”而老师回答“Goahead”,他却坐下了,同学问他怎么了,他说没听见老师说去你的头啊!造成这种场面的原因就是每个国家对于幽默的理解不同。中国人表述语句的时候和英文中的表述顺序有很大的差别,如对我来说做家务很有趣,英文中就变成了It is interesting to me to dohousework.是将形容词放在前面,而动作放在后面的.。英文中介词使用很频繁也很麻烦,对于中国的英文初学者来说可能难度大点。

就表示时间的介词来说,at 表示具体的时刻,in 表示一个时间段,on 总是和日子有关;表示地理位置的,in 是指在某个范围内,on 指与什么毗邻,to 是指在某环境之外。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是比较重视词汇量的积累的,但是他们只是死记硬背,能够保证自己知道它们的中文解释,没想过去了解这些个单词在英语中更多的含义。文化于语言,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一个单词的含义早已不是当初创造时那样单一了,时代赋予了它更加饱满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单词里面渗透的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就像中国一样,最近新出了很多的名词,如“打酱油”是路过者的意思,“拍砖”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那些汉语学习者不去了解这些词汇背后时代赋予它的新意义,那么他也只能在正规的文章中看懂它们的意思,但是和当地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大的障碍。On account of a payment made onaccount of the service charges on the Lessor’saccount,no further payments on this accountare necessary.这个句子里面有四个“account”,其中却包含了四个意思,第一个是和on 和of 连用表示由于,第二个account 是有什么相关的意思,第三个account 是银行账户,第四个account 是费用的意思。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很不相同,比如there be 句型中,中国人会说教室里有30 个人,将地点状语放在前面, 而英语是这样表述的:There arethirty students in our class. 地点状语放就在后面。否定句中,我们平时说书包里没有橘子,而英文表述为:There is not an orange in thebag.否定是放在前面的。

三、在阅读中寻找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

平时,我们可以多看看英语母语国家的作者写的名著。首先作家是在当地这种环境里成长的,他们学到的英语是最地道的,他们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很深的了解,那么在他们的作品中会很自然地流露出他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主人公的语言、人物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都会在书中体现出来,我们在研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并且会发现这些东西和老师上课讲到的东西很不一样,甚至有些内容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是不符合语法的,为什么它可以存在,因为名著中引起人们共鸣的部分就会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搭配。例如《Robinson Crusoe》中有提到“ManFriday”,后来就变成奴仆的代表。还有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中讴歌春天时说:“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behind.”这里说的是大西洋来的西风,与我们的东风不一样。我们还可以将名著的原本与汉译本进行对比,那么更加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是怎么样的。所以,多读国外名著,就可以多了解一些国外的文化习俗,对我们学习地道的英语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作为刚刚开始深入接触英语的初中生来说,必须从学习的一开始就培养起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和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英语,这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的一部分。

初中英语传统文化 第7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关于文化的内容有人用大写的文化(Culture)和小写的文化(culture)来表示。大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小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禁忌幽默、风土人情等。

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从小写的culture来看,初中英语三册教材所涉及到的主要有下列二个方面: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例如:在饮食方面,英国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fish和chips(鱼和薯条),而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往往有许多人喜欢吃饺子(dumpling)。就餐时英国人使用刀(knife)和叉(fork),在中国用的却是筷子(chopstick),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chopstick是什么东西。另外,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英国人们还有喝午茶的习惯,而且往往喜欢在茶里加上coffee或sugar或milk。就交通而言,在中国车辆靠右行,而在英国则相反,那就是Traffic always goes on the left。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赞扬、致谢、问路、约会、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喜好当面赞扬对方,贬低自己,“You’re so good and wonderful and I’m so terrible.”在西方,当面称道对方,对方会认为说话者有某种目的或企图;另一方面,当别人称赞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国人往往回答说“不好,不好,比起你还差远呢!”而英美人则会说“Thank you”,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另外,因历史、文化、民族、国家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人名表示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姓和名的顺序上(第三册第一单元),如:

英文:David(Given name Howe (Family name

/first name) /last name)

中文: 郝 (姓) 建国 (名)

可见,用汉语表达姓名时,一般姓在前,名在后,也可说“郝先生”,“郝小姐”等。而英文表达姓名时与中文恰好相反,则名在前,姓在后,有时可以用Middle name(中间名),需要强调用Mr. /Miss/ Mrs. 称呼人时,后面用姓(Mr. Howe )不可用名(Mr.David),因为 这是中国人通常犯的错误。在称呼方面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英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以使用,在中国则不能随便使用,否则会造成误解。可见,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这种方法往往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所学语言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还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使学生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功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初中英语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是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1、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初中英语课本选材广泛,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美术、经济、自然等各个领域,教学中注重有关背景知识的渗透,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如:初一册教材中有下列有关时间的对话:

A:What’s the time in Beijing now?

B:It’s 8 p.m

A:What’s the time in London now?

B:It’s 12 p.m.

要给同学们讲清楚为什么北京现在是8点钟而伦敦还只有零点呢?因为世界各地之间存在着时差,可以用下列图表表示现在Beijing、London、Tokyo和Sydney的时间:

Beijing London(-8 hours) Toyko(+1 hour) Sydney(+2 hours)

midnight 4p.m. 1a.m. 2a.m.

noon 4a.m. 1p.m. 2p.m.

8p.m. noon 9p.m. 10p.m.

8a.m. …… …… ……

接着再请学生在图表上加上New York相应的时间,再进行句型操练,这样既扩大了句型的操练量,还加深了同学们对地理知识中“时差”这个概念的理解。

2、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专家认为影响阅读理解的有两大因素:一是大脑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程度与速度,另一个是“眼球背后的东西”在起重要作用。所谓“眼球背后的东西”,就是指阅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丰富,那么他在阅读时理解的速度就比较快,程度也比较高,反之亦然。例如:在某篇文章中出现“go to the sea”(下海)一词,一方面它是“进入大海游泳、嬉戏”之意,另一方面则表示“经商、做生意”,如果你不理解“go to the sea”的两种含义,那么可能会曲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再如英语中“Thanksgiving(感恩节),sandwich(三明治),White House(白宫)”等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都有它们不同的含义,而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也不同。如果说London is a foggy city的话,那么现在它已经不再是一个“雾都”了,如果翻出陈旧的词典来证明伦敦是雾都的话,那岂不让英国人见了笑话。初三册课本Leeson74“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s”中有一个问题“Why is the world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如果你知道现代世界通信越来越发达,信息高速公路不断完善,你就不难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了。所以要理解一篇文章的真正含义,揣摩作者的意图,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很重要的。

3、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中讲出得体、恰当的话。然而,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我们从日常的交际错误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交际错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错误,二是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论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在与英语本族人交谈时,他们往往对外族人在语言、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例如:学生们在商店里或街上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非常尴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该怎样回答。因为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能使用,而且对英美国家的女士来说,她们尤其不喜欢别人问及年龄,在初中英语第一册中出现过这么一句对话:

“--How old are you , Mrs Hyde?”

“--Ah ,It’s secret!”

可见,年龄是她们的隐私,你不应该过问,他们也不愿意把年龄告诉你。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有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解。如:见到一个熟悉的外国人,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 , Mr Green , 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一句话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正常的,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人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也许他们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不关你的事)。”其实,在英国,人们相互见了面,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How are you?The weather is fine today , isn’t it ?”,而在中国,大家相互见了面常说:“你去哪里?”或“饭吃过了没有?”这对英国人也容易造成误会,他们会反过来问:“No. Are you planning to treat me to a meal(你打算请我吃饭吗?)”。

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有许多中国留学生,他们的英语词汇量很丰富,语法也掌握得很好,可是到了国外,却无法与外国人开展交流,或者在交谈中出现许多Chinglish(中国式英语),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我们的在校初中学生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形下学习英语的,而且社会阅历尚浅,社会文化知识了解较少,所以要想帮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在英语教学中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教给他们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三、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的二个问题。

为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社会对学习英语的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扩展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从教学角度看,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的教学,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寓于语言教学之中。

文化背景知识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应优先考虑语言教学的要求,目前初中还不可能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如“Mooncake ”和“Young Pioneer”分别是什么意思;“USA”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缩写,它还可以代表Uncle Sam (山姆大叔);John Bull(约翰牛)是英国或英国人的绰号,为什么,等等。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含有的文化背景知识。

如:在初中英语第二册讲到“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如“He lives in the twelfth floor.”(他住在第十二层楼)。英美两国表达的方法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first floor”,三楼叫作“second floor”,一楼叫作“ground 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再如:初中英语三册教材中多次出现Make a telephone call这个交际项目,可以给同学们讲讲,中国和英语国家打电话的一些习惯用语。

2、创设有利于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内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如:初中英语第三册第13单元涉及Christmas内容,为了能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讲英语国家有关圣诞节的习俗,更好地掌握有关圣诞方面的专用词汇,我们的做法是在班级里搞一次较为逼真的圣诞晚会,如装饰圣诞树(Christmas tree),在树上挂上彩灯、彩球,树尖上挂上星星、小天使等,互送圣诞贺卡(card),叫一位同学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给同学们赠送圣诞礼物(Christmas present),同学们一起唱圣诞颂歌、用英语表演节目等等。同学们个个如身临其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了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之,英语教学中应当切实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给学生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使他们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制度的国家的人们和谐共处,学会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从而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书目: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献臣:“浅淡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刘道义:“展望二十世纪初的中小学外语教材”, 《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郑旺全:“初一上英语教材修订版介绍及教学建议”, 《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丁 严:“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中学外语及其他各科教学》第1期

浅析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第8篇

一、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 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 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介绍, 加上中国哲学界对中西文化内涵和交汇等问题的讨论, 文化语言学在我国兴起。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问题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 人们达成的共识是: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必须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文化因素, 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 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 文化知识较少, 语用能力不强, 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虽可以理解, 但应帮助克服。

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原则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首先应体现实用性原则, 突出主流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与初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以及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遵循渐进性原则, 突出跨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一方面, 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 需要不断重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 文化本身的教学难度很大, 加上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够, 更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实践性原则。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必然是被动灌输, 单纯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必然是空洞说教。参与、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 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 获得跨文化的知识, 形成跨文化意识。

三、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文化的信息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文化意识的培养可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思考和发现, 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英语水平, 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语文化知识、目标语文化理解能力、对目标语形成一定的观点、对目标语形成探究的能力、对目标语文化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或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四、在初中阶段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途径研究

1.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向学生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 拓宽渗透的渠道。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 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 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 培养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比如:称呼的不同、交谈内容的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表示关心的方式不同、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打电话的方式不同等。

2.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 挖掘教材, 拓展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 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 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恰当地使用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具有不同褒贬意义的词汇, 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 除了给学生讲清楚其概念意义外, 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 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以“dog”一词为例, 在语言意义上, 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 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 汉语中常用的“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厌恶的人。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 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国家中往往含有褒义, 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you are a lucky dog” (你真是个幸运儿) 。

3.文化意识与听力、口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 而且这两种技能通常都是结伴而行。要提高听、说这两种语言技能,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 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 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但在初中阶段, 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因为课时限制等原因一般不会专门设置听力课和口语课, 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适时适宜地进行跨文化听力和口语教学。

4.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 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 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 如何有机地与课堂结合, 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 调动学生理解文化背景知识, 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总之, 在新课改背景下, 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教学的交融, 不仅让学生了解、区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 加深了他们的文化底蕴, 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从而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语言, 运用语言。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原因和列举相关教学内容, 充分展示了背景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 并对如何开展背景文化教学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上一篇:何以笙箫默打动人心的经典语录下一篇:中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