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知识点归纳

2024-09-13

物质的量知识点归纳(精选6篇)

物质的量知识点归纳 第1篇

2017学思教育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知识点汇总

1、物质的量(n)

①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②用物质的量可以衡量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即微观粒子群)的数目的多少,它的单位是摩尔,即一个微观粒子群为1摩尔。

③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它的符号是mol。④ “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

⑤摩尔的量度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2可以说含1molCa2+,2molCl-或3mol阴阳离子,或含54mol质子,54mol电子。摩尔不能量度宏观物质,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准则,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⑥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或化学式或符号的特定组合。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

①定义值(标准):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1摩任何物质的指定微粒所含的指定微粒数目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②近似值(测定值):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1023,单位是mol-1,用符号NA表示。

3.摩尔质量(M):

①定义:1mol某微粒的质量

②定义公式:,③摩尔质量的单位:克/摩。

④数值: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式量。⑤注意:摩尔质量有单位,是克/摩,而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的式量无单位。

4.气体摩尔体积(Vm)

①定义: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时),1摩尔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②定义公式为:

③数值: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升/摩(L/mol)。

④注意:对于气体摩尔体积,在使用时一定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个条件(标准状况,符号SPT),一个对象(只限于气体,不管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都可),两个数据(“1摩”、“约22.4升”)。如“1mol氧气为22.4升”、“标准状况下1摩水的体积约为22.4升”、“标准状况下NO2的体积约为22.4升”都是不正确的。

⑤理解:我们可以认为22.4升/摩是特定温度和压强(0℃,101k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当温度和压强发生变化时,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一般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273℃,101kPa

10.易混淆的概念辨析

①物质的量与摩尔:“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②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它是一个有单位的量,单位为g·mol1;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相对质量,没有单位。摩尔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数值相同。

③质量与摩尔质量:质量是SI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kg;摩尔质量是1摩尔

-物质的质量,其单位是g·mol1;二者可通过物质的量建立联系。

1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步骤:

①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③溶解或稀释:注意冷却或升温至室温

④移液:把烧杯液体引流入容量瓶。

⑤洗涤: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一并移入容量瓶。

⑥定容: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距离刻度线2~3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正好相切。

⑦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⑧装瓶:

(2)使用的仪器:

托盘天平或量筒(滴定管)、烧杯、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等。

(3)重点注意事项:

①容量瓶使用之前一定要检查瓶塞是否漏水;

②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时,选用容量瓶的规格必须与要配制的溶液的体积相同; ③不能把溶质直接放入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 ④溶解时放热的必须冷却至室温后才能移液;

⑤定容后,经反复颠倒,摇匀后会出现容量瓶中的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的情况,这时不能再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后液体的体积刚好为容量瓶标定容积。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部分溶液在润湿容量瓶磨口时有所损失;

⑥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部分再吸走,必须重新配制。

(4)实验误差分析:

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会使实验结果有误差: <1>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①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锈蚀。使所称溶质的质量偏高,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②调整天平零点时,没调平,指针向左偏转(同①)。

物质的量知识点归纳 第2篇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专题六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

【考点分析】

物质的量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始终,是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重要概念。它是掌握物质的质量、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反应热、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前提,是高考的必考点之一。要掌握这一考点,除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外,还要及时总结小规律。

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互关系

二、物质的量与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计算

.(m总为气体总质量,n总为气体总物质的量)(此公式也适合非气态物质)

2.已知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求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其中mA、mB、……,为组分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a%、b%、……,为组分气体对应的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

3.其中ρ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4.其中D相对为混合气体对某已经气体的相对密度,m已知为已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三、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原理

.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主要包括:

(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计算。可运用公式:n=m/m,c=n/V,所以。

(2)已知气体溶质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溶剂的体积和溶液的密度,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应先运用n=V/22.4L•mol—1,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再运用V(溶液)=m/ρ求出溶液的体积,其中m为气体和水的质量和,即溶液的质量,ρ为溶液的密度,V(溶液)的单位为L;最后用物质的量浓度公式计算。

(3)计算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还要根据溶质的电离方程式,算出离子的物质的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溶液的密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将ω换算成c时,可从1L(1000mL)溶液出发,运用

直接计算。

3.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的换算: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的换算(ρ表示溶液的密度):(ρ单位是g/mL)

4.气体溶于水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设在标准状况下,1L水中溶解某气体V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则

5.溶液稀释或混合的计算:

可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的公式c1•V1=c2•V2

或溶质的质量不变的公式;V1•ρ1•ω1=V2•ρ2•ω2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进行换算时注意的问题

.“一个中心”:

必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2.“两个前提”:在应用Vm=22.4L•mol—1时,一定要有“标准状况”和“气体状态”为两个前提条件(混合气体也适用)。

3.“三个关系”:

①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与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电子等)间的关系;

②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间的关系;

③“强、弱、非”电解质与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数之间的关系。

4.“四个无关”:

物质的量、质量、粒子数的多少均与温度及压强的高低无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与所取该溶液的体积多少无关(但溶质粒子数的多少与溶液体积有关)。

五、高考计算题的热点溶液的浓度

主要内容有: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气体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之间的换算;溶液稀释的计算;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浓度的计算等。有关溶液浓度计算解题方法思路的两个出发点:

(1)由“定义式”出发: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的数学表达式为c=n/V,由此可知,欲求c,先求n及V。

(2)由“守恒”的观点出发:

①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

②溶液中“粒子之间电荷守恒”(溶液电中性)。

③质量守恒。

【07-08高考再现】

.下列有关物理量相应的单位表达错误的是

()

A.摩尔质量g/mol

B.气体摩尔体积L/mol

c.溶解度g/100g

D.密度g/cm3

【解析】溶解度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在中学阶段,一般默认溶剂指的是水,且以质量为单位,因此溶解度正确的单位应该为g。

答案:c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

【解析】由于分子的大小远远小于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因此气体的体积是由粒子的数目和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决定,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受温度和压强影响,温度高、压强小,平均距离增大,温度低、压强大,平均距离变小,因此选项A错,B正确,同时可知选项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也错(不同温度压强下可能相等)。选项c中的指的是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因此也错。

答案:B

3.有Ba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aL,将它均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稀硫酸,使Ba2+离子完全沉淀;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离子完全沉淀。反应中消耗xmolH2So4、ymolAgNo3。据此得知原混合溶液中的c(Na+)/mol•L-1为

()

A.(y-2x)/a

B.(y-x)/a

c.(2y-2x)/a

D.(2y-4x)/a

【解析】每份试剂中钡离子的物质的量为xmol,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ymol,根据电荷守恒有2x+n(Na+)=y,得n(Na+)=y-2x,所以c(Na+)=(y-2x)/0.5a。

答案:D

4.在Al2(So4)3和(NH4)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bmol的Bacl2,恰好使溶液中的So42-完全沉淀;如加入足量强碱并加热可得到cmolNH3,则原溶液中的Al3+的浓度(mol/L)为

()

A.2b-c2a

B.2b-ca

c.2b-c3a

D.2b-c6a

【解析】由于NH3的物质的量为cmol,由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得:(NH4)2So4的物质的量为c2mol,反应时用去的Bacl2的物质的量也为c2mol,剩余的Bacl2为(b-c2)mol,则Al2(So4)3中的So42-的物质的量也为(b-c2)mol,由电荷守恒得:n(Al3+)×3=(b-c2)×2,所以c(Al3+)=2b-c3amol/L。

答案:c

5.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至体系中均无固体物质,消耗碱量最多的是()

A.Al

B.Al(oH)3

c.Alcl3

D.Al2o3

【解析】m(Al):m(NaoH)=27:40;

m(Al(oH)3):m(NaoH)=75:40;

m(Alcl3):m(NaoH)=33.375:40;

m(Al2o3):m(NaoH)=51:40;

所以相同质量的物质,消耗碱量最多的是Al。故选A。

答案:A

6.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分解下列某化合物2g,产生氧气1.6g,此化合物是

()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摩尔质量。选项A中m(16

o2)=2g18g•mol-1×16g•mol-1=1.78g;选项B中m(16o2)=2g20g•mol-1×16g•mol-1=1.6g;选项中m(18o2)=2g20g•mol-1×18g•mol-1=1.8g;选项中m(18o2)=2g/22g•mol-1×18g•mol-1=1.64g。

答案:B

7.往含I-和cl-的稀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沉淀的质量m(沉淀)与加入AgNo3溶液体积V(AgNo3)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原溶液中c(I-)/c(cl-)的比值为

()

A.(V2-V1)/V1

B.V1/V2

c.V1/(V2-V1)

D.V2/V1

【解析】本题考查了离子反应的顺序问题,当溶液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可以与银离子产生沉淀时,溶解度小的沉淀先生成。故反应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碘离子与银离子反应产生碘化银沉淀,第二阶段是氯离子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结合图像可知答案为c

答案:c。

8.ag铁粉与含有H2So4的cuSo4溶液完全反应后,得到ag铜,则参与反应的cuSo4与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7

B.7:1

c.7:8

D.8:7

[答案]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铁粉完全反应且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因此设参加反应的cuSo4与H2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则:

Fe+cuSo4

=

FeSo4+cu

△m

mol

56g

x

56xg•mol-1

Fe+H2So4

=

FeSo4+H2↑

△m

mol

8g

y

8yg•mol-1

因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第一个反应质量的减小等于第二个反应质量的增加,即56xg•mol-1=8yg•mol-1,所以。

答案:B

【模拟组合】

.下列示意图中,白球代表氢原子,黑球代表氦原子,方框代表容器,容器中间有一个可以上下滑动的隔板(其质量忽略不记)。其中能表示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是

()

A.

B.

c.

D.

【解析】同温同压条件下,气体体积比为分子数之比,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答案:A

2.某气态有机物X含c、H、o三种元素,现已知下列条件:①X中含碳质量分数;②X中含氢质量分数;③X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④X对氢气的相对密度;⑤X的质量。现欲确定X的分子式,所需要条件最少是

()

A.①和②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由c、H质量分数可推出o的质量分数,由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可确定X的实验式.由相对密度可确定X的式量.由式量和实验式可确定X的分子式.

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惰性电极电解500mL饱和食盐水,若溶液的pH值变为14时,则电极上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个

B.5.6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可能为0.27NA个

c.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钠离子数为0.1NA个

D.120g由NaHSo4和kHSo3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硫原子2NA

【解析】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的pH值变为14时,转移电子0.5*1=0.5mol,5.6g铁粉为0.1mol,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介于0.2—0.3mol之间,所以可能为0.27NA个。因为体积未知,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钠离子数无法确定,NaHSo4和kHSo3式量相等,120g为1mol,含有硫原子1mol。选B。

答案:B

4.现有44gmg,Al、Zn,Fe多种活泼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与1L含有一定质量的20%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无水盐140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转移为1mol

B.生成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为22.4L

c.硫酸溶液的质量为540g

D.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解析】考查物质的量以及对化学反应中“守恒”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据题意:金属都转化成金属的硫酸盐,增加的为硫酸根离子的质量96g,则So42-∽H2,生成1molH2即22.4L。题目中的20%为干扰信息,不参与计算,只表示参加反应的是稀硫酸。

答案:B

5.4gcu2S和cuS的混合物在酸性溶液中与150mL0.40mol/Lkmn0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离子方程式如下:

2mn04_+cu2S+8H+=2cu2++S042一+2mn2++4H20

mn04一+cuS+H+一cu2++So42—+mn2++H20(未配平)

则混合物中cu2S的质量分数为

()

A.40%

B.50%

c.60%

D.70%

【解析】根据所给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kmno4无论发生哪个反应都被还原生成+2的锰。一分子cu2S和cuS被氧化得电子数目分别为10和8。故设cu2S为xmol,cuSymol所以有160x+96y==4①,由得失电子守恒得10x+8y=150×10-3×0.40×5②,联系①、②得x==0.01mol,故选A。

答案:A

6.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尖晶石,化学式可表示为mgAl2o4,它透明色美,可作为宝石。已知该尖晶石中混有Fe2o3。取一定量样品5.4g,恰好完全溶解在一定浓度100mL盐酸溶液中,盐酸浓度可能是()

A.2.8mol•L-1

B.3.8mol•L-1

c.4.3mol•L-1

D.4.9mol•L-1

【解析】因为恰好溶解,采用极值法计算,假如全部是尖晶石,盐酸浓度为5.4÷144×8÷0.1=3mol/L,假如全部是Fe2o3,盐酸浓度为5.4÷160×6÷0.1=2.025mol/L,介于二者之间,选A。

答案:A

7.硝酸与金属反应时,还原产物可能是No2、No、N2o、N2或NH4+中的一种或几种。现有一定量的Al粉和Fe粉的混合物与100mL稀硝酸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无任何气体放出。在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4mol/L的NaoH溶液,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与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下图

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与HNo3反应后,Fe元素的化合价为+3

B.D→E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oH—=NH3•H2o

c.纵坐标A点数值为0.008

D.纵坐标B点数值为0.012

【解析】根据题意反应过程中无气体放出,所以HNo3的还原产物为NH4No3,因为c点与原点不重合,说明硝酸过量,所以与HNo3反应后,Fe元素的化合价为+3。c→D段为Al3+、Fe3+生成沉淀,E→F段为Al(oH)3溶解过程,D→E段沉淀无变化,为与oH—反应,根据题中DE坐标,n(NH4+)=1.5×10-3×4=0.006mol,转移电子0.048mol,Fe、Al均为+3价,所以Fe、Al共0.016mol,根据EF段反应,n(Al)=2×10-3×4=0.008mol,所以n(Fe)=0.008mol。A、B、c选项均正确。纵坐标B点坐标应为0.016,不正确的为D项。

答案:D

8.下列含有10电子分子组成的物质:①34gNH3

②0.80molHF③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1.2L的cH4④4℃时18.0mL的水。含有的质子数由少到多的正确顺序是

()

A.②<④<①<③

B.③<②<④<①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解析】34gNH3为2mol,③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1.2L的cH4为0.5mol;④4℃时18.0mL的水为1mol,含有的质子数由少到多为③<②<④<①

答案:B

9.将氢气、氧气、二氧化碳4:1:1的体积比混合,点然爆炸后,再与红热足量的炭充分反应,当恢复到原温度时,混合气体压强是原气体压强的()

A.3/4

B.4/3

c.2/3

D.1/3

【解析】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元素守恒知识,同温同压条件下,压强的比是物质的量的比。根据题意,混合气体点燃爆炸后经过足量的红热的炭,产物为co和H2,o2~2co,co2~2co,所以如果有6mol气体最终会生成8mol气体,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压强的4/3,选B。

答案:B

0(江西安福中学XX届4月理综•9)在4℃时向100ml水中溶解了22.4LHcl气体(标准状况下测得)后形成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

B.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得

c.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得

D.所得溶液的体积为22.5L

【解析】本题的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可求得:36.5g,100g,所以可求出质量分数。选项A:溶液的体积不能简单等于0.1L,便可推知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应等于10mol/L。选项D:溶液的体积不能是溶质与溶剂的简单加和。即不等于22.5L。

答案:B

1.将100g浓度为18mol/L,密度为ρg/cm3的浓硫酸加入到一定量的水中,使之稀释成9mol/L的硫酸,则需水的体积为

()

A.小于100mL

B.等于100mL

c.大于100mL

D.等于

【解析】设需水的体积为x,根据,则有

因为,所以x<100mL,但不等于。

答案:A

2.在一定体积的容器中,加入1.5mol氙气(Xe)和7.5mol氟气(F2),于400℃和2633kpa压强下加热数小时,然后迅速冷至25℃,容器内除得一种无色晶体外,还余下4.5mol氟气,则所得无色晶体产物中,氙和氟的原子个数比是

()

A.1:2

B.1:3

c.1:4

D.1:6

【解析】根据氙气为单原子分子,氟气为双原子分子,设氙与氟反应的原子数分别为n1、n2进行计算即可。根据题意,参加反应的氟气为7.5-4.5=3(mol),则单原子分子氙气与双原子分子氟气按物质的量之比:1.5:3=1:2化合,所以产物中氙与氟的原子个数比为1:4。故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3.(四川绵阳20XX届诊断测试•14)常温下,将1.92gcu加入到100mL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中,铜全部溶解并放出无色气体,再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Fe粉,充分反应,此时收集到的气体全是H2。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448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液中c(No3-)=0.08mol

B.原混合液中c(So42-)=o.2mol/L

c.原混合液中PH=1-lg1.2

D.溶解的Fe粉质量为2.8g

【解析】本题通过铜与硝酸的反应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计算。因为反应后溶液加入铁粉只放出氢气,所以铜与硝酸恰好反应且No3—消耗完全,根据离子方程式,3cu+8H++2No3—=3cu2++2No+4H2o,n(cu)=0.03mol,n(HNo3)=0.02mol,n(H2So4)=(0.08-0.02+0.04)/2=0.05mol,所以原溶液的n(H+)=0.02+0.1=0.12mol/L,c(H+)=1.2mol/L,pH=-lg1.2,加入铁粉置换出铜并放出氢气,n(Fe)=n(cu)+n(H2)=0.03mol+0.02mol=0.05mol,所以溶解的铁粉质量为2.8g。

答案:D

4.(江西南昌大学附中20XX届2月理综•12)c8H18经多步裂化,最后完全转化为c4H8、c3H6、c2H4、c2H6、cH4五种气体混合物。该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

()

A.28

B.30

c.39

D.40

【解析】因c8H18的裂化方式不定,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不定,可用极值法解此题。c8H18按下列方式裂化所得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最大,c8H18=c4H8+c4H10,c4H10=c2H4+c2H6(或c4H10=cH4+c3H6),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4÷3=38。若按下式分解:c8H18=c2H4+c6H14

c6H14=c4H10+c2H4

c4H10=c2H4+c2H6(或c4H10=cH4+c3H6),所得混合气体中不含c4H8,此时平均式量最小为:114÷4=28.5,即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的范围是:28.5<m≤38。所以答案为B。

答案:B

5.有Ba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wL,将它均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稀硫酸,使Ba2+离子完全沉淀;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离子完全沉淀。反应中消耗amolH2So4、bmolAgNo3。据此得知原混合溶液中的c(Na+)mol/L为

()

A.(b-2a)/w

B.(b-a)/w

c.(2b-2a)/w

D.(2b-4a)/w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计算。一份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Ag+和cl-反应Agcl,消耗Ag+

bmol,则原溶液中含有cl-2bmol。另一份溶液中滴加稀硫酸,Ba2+和So42-反应生成BaSo4,消耗So42-

amol,则原溶液中含有So42-

2amol。根据电荷守恒c(Na+)+2c(Ba2+)=c(cl-),所以原溶液中c(Na+)为(2b-4a)/w。正确选项为

D.

答案:D

6.有mgcl2、Al2(So4)3的混合溶液,向其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沉淀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溶液中c(cl—)与c(So)之比为

()

A.1︰1

B.2︰3

c.3︰2

D.2︰1

【解析】可以用横坐标的数值代替离子浓度。V~1.25V,Al(oH)3溶解,Al3+浓度相当于0.25V。沉淀这些Al3+用去0.75VNaoH,则沉淀mg2+用去NaoH0.25V,mg2+浓度相当于0.125V。所以cl—浓度相当于0.25V,So42—浓度相当于0.375V,二者浓度之比为2:3。

答案:B

7.(上海南汇中学20XX届上学期期末•14)0.03mol铜完全溶于硝酸,产生氮的氧化物(No、No2、N2o4)混合气体共0.05mol,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

()

A.30

B.46

c.50

D.66

【解析】m(No)=30,故

,淘汰A。

设混合气体中No、No2、N2o4的物质的量依次为a、b、c,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和

的计算式可得方程:

因a>0

故 的取值范围

答案:Bc

8.(福建师大附中XX届上学期期末•20)由几种离子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c1—、NH4+、mg2+、co32-、Ba2+、So42—。将该混合物溶于水后得澄清溶液,现取3份100mL该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结果

加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加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

收集到气体1.12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加足量Bac12溶液时,对所得沉淀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再向沉淀中加足量稀盐酸,然后干燥、称量

第一次称量读数为6.27g,第二次称量读数为2.33g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1对c1—是否存在的判断是

(填“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或“不能确定”);根据实验1—3判断混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2)试确定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及其物质的量浓度(可不填满):

阴离子符号

物质的量浓度(mol•L—1)

(3)试确定k+是否存在?

,判断的理由是。

【解析】本题非常成功的地方是将传统的离子共存和无机化合物的推断巧妙嫁接,解本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所给的表格初步推断出物质的存在可能性,最后用数据检验。该混合物溶于水后得澄清溶液,说明Ba2+和So42—不能同时存在,加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气体,说明存在NH4+,由1.12L氨气可知,NH4+的物质的量为0.05mol,在第三步操作中,沉淀有两种,说明存在So42-和co32-,则该混合物中不存在Ba2+,同时也不存在mg2+。

(1)由于未知液分三组分别做实验,c1—和So42—都可以与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无法确定c1—的存在;第(3)组实验第二次称量的是BaSo4固体的质量,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根据离子共存规律一定没有Ba2+;根据已知的离子可知,第一次称量的固体还有Baco3,说明原溶液中还有co32-,而mg2+与co32-不能共存,所以一定没有mg2+。

(2)根据第(3)实验称得固体的质量,可求得:n(BaSo4)=2.33÷233=0.01mol, n(Baco3)=(6.27g-2.33g)÷197g•mol-1=0.02mol。所以n(So42-)=0.01mol,c(So42-)=0.01÷0.1=0.1mol•L—1;n(co32-)=0.02mol,c(co32-)=0.02mol÷0.1L=0.2mol•L—1。

(3)利用第(2)组实验可求得n(NH4+)=0.05mol,c(NH4+)=0.5mol•L—1。

根据电荷守恒规律:2×c(co32-)+2×c(So42-)=0.6mol•L—1,而1×c(NH4+)=0.5mol•L—1,所以必然还有阳离子,已知的还剩k+。故一定有k+。

答案:(1)不能确定(1分)

Ba2+、mg2+(2分)

(2)(4分,一一对应才给分)

阴离子符号

物质的量浓度(mol•L—1)

So42-

0.1

co32-

0.2

(3)存在(1分)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最近发展区,生活经验,自我建构

1.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反映物质 (宏观) 质量与其所包含微观粒子数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其教学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教学的重点在于物质的量概念及其基本单位———摩尔的应用。

2.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化学学习, 学生已熟知可通过质量、体积等计量宏观物质, 也熟知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的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所组成。但学生只是孤立地认知物质质量和微观粒子, 还缺乏对两者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3.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采取“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堆量”类比的方法, 通过对“堆量”的分析, 有效地降低了物质的概念的理解难度;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 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相关的化学计算能力。

4.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的含义;

2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基本的单位;

3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问题的分析, 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 利用认知类比、迁移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科学领域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量的含义和应用。

5.教学设计过程

(详见下页表格)

6.课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应尽可能让每一节课都充满活力, 包括概念理论课。但在实际课堂中, 概念理论课多数还是教师卖力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 课堂效果不理想。本教学设计注重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置真实、丰富的情景, 并设计启发性问题, 为学生创造了交流与合作的环境, 让学生自主参与物质的量等概念等形成, 在发现中理解概念, 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物质的量重点知识剖析 第4篇

一、理解两大知识体系

二、注意物质的量五个相关问题

1.用“摩尔”概念描述宏观物质:“物质的量”是专门用来表示微观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的物理量,摩尔是它的国际单位。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宏观化的表示;(1)用摩尔描述并不存在具体形态的宏观概念,如1mol电荷、1mol元素等;(2)用摩尔描述宏观物质,如1mol麦粒;(3)用摩尔描述表示微观粒子归属的宏观名称,如1mol水,1mol盐酸等。

2.语言过于绝对: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符合国家标准的表示为NA、Vm,但在用具体数据表示时常出现绝对化语言;(1)6.02×1023mol-1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2)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另外,还有“摩尔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式量”、“1摩尔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等绝对化语言。

3.思维形成定势:在学习“摩尔”过程中,若学习方法不当,很容易使思维陷入定势化,具体表现为:(1)认为物质的量的单位只有摩尔;(2)认为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约为22. 4L/mol;(3)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常数只有一个值。特别是当12C的原子量定为12以外的值时,在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表示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中,思维更易陷入定势。

4.概念公式化: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是化学计算的核心,计算必然需要依据一定的法则、公式,但在实际学习中,容易把基本概念公式化。这种错误倾向有两方面危害:(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能在公式中体现,容易导致错用;(2)追求概念公式化,容易使思维陷入僵化,不利于接受新信息,适应新情境。

5.联系片面: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是一座桥梁,它对联系质量、体积、粒子数等物理量和常量有重要意义,但片面地通过物质的量建立质量、体积,粒子数间的联系也是不妥的。以下几方面的联系很重要,

四、避开阿佛加德罗常数五大命题陷阱

1、温度和压强:22.4L/mol是在标准状况(0 ℃,1.01×105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命题者有意在题目中设置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让考生与22.4L/mol进行转换,从而误入陷阱。

2、物质状态:22.4L/mol使用的对象是气体(包括混合气体)。命题者常把一些容易忽视的液态或固态物质作为气体来命题,让考生落入陷阱。如SO3:常温下是固态;水:常温下是液态。戊烷,辛烷常温下是液态等。

3、物质变化:一些物质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时需要借助方程式分析才能挖掘出隐含的变化情况。考生若不注意挖掘隐含变化往往会误入陷阱。如NO2:存在与N2O4的平衡。

4、单质组成:气体单质的组成除常见的双原子分子外,还有单原子分子(如稀有气体Ne:单原子分子)、三原子分子(如O3)、四原子分子(如P4)等。考生如不注意这点,极容易误入陷阱。

5、粒子数目:粒子种类一般有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1mol微粒的数目即为阿佛加德罗常数,由此可计算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的数目。命题者往往通过NA与粒子数目的转换,巧设陷阱。

《物质的量》教学反思 第5篇

“物质的量”的教学,从往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今年我对“物质的量”一节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含义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简单计算。

3、学会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掌握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二、教学效果总结

1、教学目标中的(1)中涉及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关系不能理顺;

2、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计算十分困难;

3、用“摩尔”来计数离子、电子尤其困难。

4、初学“摩尔”时的困难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期中考后的调查中,约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感到化学学习困难,成为高一学生在化学上的首个拦路虎之一,而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一遇到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相当一部分同学视之为难题。

三、学情分析

1、了解学情。

为什么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这么困难?为什么一接触到电子、离子的计算学生都傻了眼?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下面来分析高一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由于“摩尔”计量的对象是微粒,我们来回顾一下初中化学课标对微粒观的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知道”是教学中最低层次的要求,初中课标对初中学生“微粒观”的要求仅仅是能知道微粒的客观存在的直观的层面上,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要求会看,不要求会画,1至18号元素不要求背诵。对于电子,初中学生仅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关系密切”。

所以在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中,要求学生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时,学生无法建构化学反应与物质得失电子的关系,当题目要求计数微粒的电子数时,学生更一头雾水,再结合摩尔的计算,太困难了。因此初中“微粒观”的过低要求是导致摩尔计算失败的客观原因之一,另外,初中化学计算的单一性也是是建构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失败的更直接的客观原因,初中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质量的计算。”由于中考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求是低的,所以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后进生通过大量的机械的训练也能对这类简单的计算熟练掌握,同时也形成思维定势,养成思维依赖。当一个化学方程式中要求计算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物质的微粒数这些物理量时,很多学生往往先求质量,再通过公式转化为各个物理量,把非常简单的计算过程变成繁琐无比。综上所述,我认为,初中课标对微粒及计算的要求是偏低的,它导致初高中教材的脱节。

2、了解教材。鲁教版必修一化学教材中关于“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运用编排如下:在“物质的量”一节的结尾部分“物质的量浓度”的内容后面,有一句话:学习了“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后,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例如,2H2+O2=2H2O可以理解为2molH2与1molO2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molH2O。接着安排了用一个交流研讨题。显然,鲁教版的思路是“建立方法”,利用研讨题建构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新的计算体系。但是教材中没有相应的标题来突出这部分计算的重要性,没有例题供学生自学,教参中也没有安排相应的课时,以至我们往往用很短的时间来处理这部分内容,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是失败的,最后还必修补充讲解。

四、教学策略

在高一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下,如何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建构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体系呢?我提出如下建议:

(1)开学初至少安排几节初高中衔接课。最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之一包括:按原子序数的顺序背诵1至18号元素,会画1至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会懂得一些典型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在衔接课里打破初中单一的计算体系,让学生学习各种计算技巧,比如守恒法、量差法等,提高计算能力。

(2)化学方程式的微观含义在初中是不做要求的。那么,在高一教授化学方程式的微观含义时必须把它做为一个新的知识点,用几个实例建立化学方程式的微观含义,当学生感受到“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时,较容易建构“1摩尔碳和1摩尔氧气生成1摩尔二氧化碳”的认识。

(3)教授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至少用两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循序渐进地建构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新的计算体系,在计算中要求学生分别以“质量”为核心和以“物质的量”为核心进行对比,让学生体验到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带来的便捷感、舒适感和成就感。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 第6篇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 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 + O2 === CO2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X10-23g , 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思考]: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为什么单位不是“个”,而是“摩尔”,两者有何关系?

[举例并讨论]: 一盒粉笔----50支粉笔

一打羽毛球----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24瓶啤酒

一摩尔微粒----?个微粒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统一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讲解]: 一摩尔微粒----NA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 C-12(含六个质子六个中子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个数,约等于6.02X1023mol-1。(在导入中,学生已通过计算得到此数据)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 符号表示:mol

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投影练习1]: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个碳原子

1mol铁原子含有_______个铁原子

1mol氧气含有________个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个硫酸分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归纳小结]:学习物质的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1)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例]: 两种方法:

文字表达--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气分子,氢氧根离子

符号表达--C,H2SO4,O2,OH—

[投影练习2]: 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判断正误:

1.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单位)

2.1mol氢,1mol原子氧。(物质的量研究对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罗常数无单位。

4.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强调学习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再次对所介绍概念进行复习与强调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重视与理解。

[投影练习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4.1.204X1024个水分子是_______摩尔水分子

(不再是简单的1mol微粒,稍加深难度)

[投影练习4]: 1、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氧分子,含有____个氧原子,___摩尔氧原子。(O2 ~2O)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___个H2O,___个H,___个O(H2O ~ 2H ~ O)

3、0.1mol Na2SO4中含有___mol Na+, ___mol SO42-

4、1mol C含有___mol质子,3.5mol C 含有___mol质子(1个C~ 6个质子)

5、1mol Na+ 含有___mol电子, 10mol Na+ 含有___个电子(1个Na+ ~ 10个电子)

(提高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质的量到与之相关联的微粒的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小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物质的量 ======== 微粒数 NA

[随堂检测]:

A、1mol HCl 含____个HCl 分子,1.806X1024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mol。(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 H2SO4 含有____mol H , ____mol S,____mol O, 共_____mol原子。(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C、3.01X1023个Cl— 的物质的量是___mol,含___个电子,含____mol电子,含_____个质子,含______mol 质子。

(考查给出离子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离子及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讨论]:1摩尔的任何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物质的量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

五、板书

1、定义: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单位:摩尔--简称:摩 符号表示:mol

(1)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 C-12所含碳原子数 NA =6.02X1023 mol-

13、注意:

(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

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上一篇:懂得尊重学会赞美下一篇:小学语文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