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春日》

2024-06-19

程颢——《春日》(精选12篇)

程颢——《春日》 第1篇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作者: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人。与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

程颢——《春日》 第2篇

1、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2、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3、克制自己可以止住生气的毛病,明白事理可以制住害怕的毛病。

4、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5、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

6、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7、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8、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

9、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

10、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会很快衰老。

11、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12、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

13、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

14、惟圣人之道无所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15、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着意,才着意,便是有个私心。

16、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

17、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18、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1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凡是人刚学习的时候要知道从哪里下手,已经学习很久了要知道从哪里收获。

21、学者先务,固在心志。

22、弘而不毅,则难立;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

23、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

24、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25、朋友讲习,更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

26、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27、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28、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29、论学便要明理,论治便须识体。

30、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31、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

32、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D,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

33、明善为本,固执之乃立,扩充之则大,易视之则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34、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35、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

36、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37、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38、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39、专欲利己,其害大矣。贪之甚,则昏蔽而忘理义;求之极,则争夺而致怨。

40、教育别人,修养他的善心就会使他的恶念自然消失;治理百姓,引导他们互敬谦让就会使纷争自然停止。

41、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

42、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43、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44、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45、以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

46、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

47、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醯比绾危然后能尽孝道也。

48、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49、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

50、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

51、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

52、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

53、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

54、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55、知及之,而不以礼性之,非己有也。

56、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57、因为富贵而傲慢自大,固然不好;因为有学问而傲慢自大,害处也是不小。

58、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59、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

60、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61、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62、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

63、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6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5、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和一个应罢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

66、弘而不毅则无规矩,毅而不弘则隘陋。

67、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68、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面进。

69、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

70、戏谑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不戏谑,亦是持气之一端。

71、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

72、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

73、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

74、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也。

75、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76、学习本来是修习德业,有了德业之后才会立言。

77、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

78、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

79、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80、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

81、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如求经义,皆栽培之意。

82、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

83、道的外面没有万物,万物的外面也没有道,所以天地间无处不充满了道。

84、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

85、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86、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87、想要担当大任,必须是忠诚老实的人。

88、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89、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90、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

91、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

92、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惟其有与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93、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94、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95、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96、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9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9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

99、天下之事,患常生于忽微,而志戒于渐习。

100、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101、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102、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103、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

104、懈怠心志一辈子,就是自暴自弃的表现。

105、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106、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程颢——《春日》 第3篇

一、程颢教化观的发展缘由

1. 程颢少年勤奋好学。

在程颢少年之时, 读书十分认真, 常常手不离卷, 经常把玩古书, 像《诗经》、《论语》、《大学》、《中庸》等都烂熟于胸。此外, 他还广为涉猎天文地理、风俗人情。在进了学堂之后, 更是对书籍近于疯狂地着迷。而程颢的弟弟程颐则是讨厌读书, 觉得读书很枯燥, 没有多大的意思, 于是经常逃学, 到野外玩耍, 总之就是远离学堂。有一天程颐又跑了出去, 在一个小山上闲玩, 不经意间听到了一声很别致的鸟叫, 有点像是狗叫的声音, 可是明明是从一个树上传过来的, 于是程颐循着叫声找到了那棵树, 想都没想就爬了上去。爬了一段时间, 程颐看见了一个鸟窝, 鸟窝甚是整洁漂亮。于是就加快了速度, 在快要接近鸟窝的时候, 惊动了鸟, 于是从窝里飞出来两只大鸟, 程颐仰首而看, 鸟的羽毛艳丽多彩, 在星星点点的光照下, 更加美丽。但是叫声却像是犬吠, 听起来有点败兴。程颐不免又加快了速度。等看到鸟窝里的状况时, 程颐更是吃惊, 因为以前摸的鸟蛋都是椭圆形的, 而这次看到的竟然是四四方方、规规矩矩的, 程颐感到十分奇怪。于是拿着鸟蛋就赶回了学堂, 等到放学时, 程颐拿出了鸟蛋, 走到大哥程颢的跟前说:“认识这是什么吗?”脸上充满了得意的笑容。程颢只稍微瞄了一眼, 就在脑中回想起来书上有关丁郎鸟的描述:“丁郎, 丁郎, 下蛋四方, 叫声如犬吠, 窝是灵芝造, 栖息在檀香树上。”[1]149于是, 程颢安静地说是丁郎蛋。本想着难为哥哥的程颐顿时愣住了, 别是哥哥胡乱编排的。程颢这时也看出了弟弟的疑惑, 就把有关丁郎的描写说给了弟弟听。弟弟听完后, 非常地钦佩哥哥, 原来从书中可以知道这么多的东西。从此, 程颐开始了发愤读书。“明道先生”程颢的教化观的形成, 和其苦读与丰富的涉猎不无关系。

2. 程颢和教化观的发展。

北宋时期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因此国力较弱, 经常受到辽国欺凌。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比较严重, 为了能够挽救国家, 程颢提出了自己的教化观点。也就是通过施行仁政, 重视礼仪道德教化, 逐渐调整社会关系, 缓和社会矛盾, 从而集中皇权、稳固统治, 以达到维护宋王朝的统治。施仁政行礼仪, 是理学家的政治观念, 程颢的教化观推行的是以德为先的仁义教化, 反对以利为先的霸道。程颢的教化观吸收和容纳了儒学学说、佛教精髓和道家学说。在汉唐时期, 教化观只停留在表面, 并且忽视了儒学的作用, 只强调词章训诂, 缺少儒家学说的教化作用, 反而更重视佛道舍离的教化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根基。程颢为了稳固儒学的根基, 提出教化由训诂之学逐渐转化到义理之学, 要充分认识到人伦道德和社会中的常理法则。

二、程颢教化观在百姓中的潜移默化

程颢做官的时间几乎占据了其一生, 因此其教化观点最多围绕的是政治方面的教化, 如怎样维护皇权的专制统治和安定社会秩序。程颢认为治理天下应该注重德治, 以教化和刑罚做辅助, 在辅助上更应该重视教化的作用。天子在朝堂之上应该倡导教化, 地方官员应该严格遵守和推行教化。程颢认为国家取士应该注重官员的才能和贤德, 而通过科举考试选取的官员大多是博闻强记之士, 在治理国家方面却没有太大的才能, 因此在程颢看来更好的取士制度应该是推荐制。推荐制下的取士是在推荐人十分熟悉被推荐人的基础上, 了解其品德才华才推荐的, 更能够为国家选取优秀的人才[2]64。程颢觉得只有明白了美恶之谥、荣辱之名才能更好地去激励人们做善事,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从而从根本上稳定社会的秩序, 加强皇权的统治。之所以社会上会出现奸盗无耻之事, 是由于教化执行不到位。而在古代教化普及的前提下, 人们触犯法律的甚少。

程颢教化观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能够坚持德治, 要治理国家就应该让国民提高自己的德行, 在教化的沐浴中, 逐渐地提升。程颢在为官期间, 除了办理基本的事务, 最为重要的就是完善当地的教育设施, 鼓励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其任晋城县令的时候, 积极实施教化, 在地方的管理中, 施行德治为首的教化, 教化民众互相济助, 稳定县城的社会秩序。另外, 就是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 创办学校, 改变当地落后、迷信的风俗, 进一步地开化当地居民, 提高其文明, 通过教化, 渐渐地改变民风, 在潜移默化中把教化观灌输到百姓的心中。

三、程颢教化观从细节着手、教化力行

1. 断案中从细节着手, 注重教化, 慎用刑罚。

宋仁宗嘉祐年间, 程颢顺利地通过科举考试, 并且取得了进士, 随之被任命为京兆府主簿。在北宋时期, 主簿主要负责掌管文书、考核等事务, 除此之外, 还会负责一些琐碎的狱讼官司。在程颢接任主簿没多久后, 就出现了一些琐碎无稽之案。京兆府某乡乡民受到灾害, 买地鬻房, 最后无处可居, 于是租住在兄长的家中, 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匆匆二十载。一日, 其在家中附近劳作之时, 意外地挖出了一个坛子, 坛子式样看起来比较陈旧, 但是却十分华丽, 应该不是本朝器皿。乡民小心翼翼地刨挖出来, 然后抱到了屋中。在昏暗的视线下, 乡民用颤抖的手打开了坛子, 里面竟然装了一坛子钱币, 并且皆是用金银所铸, 但是钱币并不是本朝的。当时乡民很是高兴, 觉得自己鸿运当头, 竟有了笔意外之财, 从此便可不用整日奔波, 寄人篱下了。但是和其一起劳作的还有他的侄子, 侄子看见叔叔刨出了这么大一坛子钱币, 心中自然不悦, 想着在自家地中弄出来的, 应该是自己的。因此, 就说这钱是他父亲的, 要其叔叔物归原主。于是叔侄两个就争论起来, 天降财富, 又是这么大一笔, 两人争论不休, 最后侄子竟然一纸状书把叔叔告到了县衙。程颢接过状纸, 没过多久, 就开始审理了。于是就问乡民的侄子:“你辩说钱币是你父亲埋下的, 那么是什么时候埋下的?”乡民侄子思索中答道:“少说也有四十年了。”程颢微微一笑说:“那你叔叔租住你家宅子多久了?”又答道:“二十载。”程颢于是把事先从钱币中挑出的几个让乡民侄子看, 并且说道:“你叔叔挖出来的钱币是瘗钱 (用来陪葬的钱币, 多为当时流通的钱币) , 这些钱又都是古钱, 你说钱是你父亲埋的, 可哪有用古钱做瘗钱的?[3]83”乡民侄子听后顿时气馁, 并且惊慌失措, 战战兢兢地说是自己见钱眼开, 起了非分之想, 承认了自己的妄诉行径。而程颢并没有对乡民侄子施行严重的惩罚, 而是谆谆教诲, 从思想上教化让其做一个正大光明的人。通过以上故事可以明显地看出程颢教化观的实施, 更注重过于对人道德的教导, 而不是单纯地借助于刑罚。

2. 在任期间, 为教化身于力行。

程颢在京兆府任主簿不久, 由于卓异, 就被调任晋城做县令。此时程颢刚过而立之年, 恰是风华正茂时, 于是在晋城果断决策、勇于创新, 并且为教化身先士卒。在晋城任职期间, 不仅稳定了当地的治安, 合理解决了当地的工作, 还在教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程颢在晋城的主要贡献为政治和教育方面的, 尤其是为了百姓着想, 做出了有利于乡民的举措。首先就是实行“边境屯粮”。当时晋城百姓需要把上缴的皇粮运送到边境, 以便可以供边境战事需要。可是晋城离边境路途坎坷、遥远。运送粮食需要长途跋涉, 耗费了家家户户的劳力、物力和时间。如果折成钱到边境买粮的话, 又正值粮价上涨期, 昂贵的粮价所耗的费用又超出许多。为此, 百姓和程颢都感到头疼, 每到交粮时, 便会怨声载道[4]85。于是程颢根据当地的情况, 找来富户和商人, 让其在粮价低廉时, 大量买入, 然后运送到边境, 屯于边境。在上交皇粮时, 卖于百姓, 有县衙出面买粮, 这样就解决了百姓运粮之苦, 同时由县衙出面, 粮价不会过高, 而商人也有利可图。此法深受当地百姓和富户的支持。

创办学校,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 只有把教育提上去了, 教化才能更好地推行。程颢深谙其理, 于是在晋城任职期间, 在各地奔波, 筹集钱财。共为当地建了70多所学校, 此外还修了数十所社学[5]15, 大大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程颢还会当地的学校选修教材, 不论是大事小事, 都面面俱到, 连书籍中断句的小事都亲力亲为, 可见程颢对当地教育事业的重视, 为了当地的教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程颢每到一处, 都会为当地的百姓着想, 并且身体力行地作一些有利于教化的事。

程颢的教化观源于儒家的正统学说, 并且经过程颢的主观意识, 融合吸收了儒、释、道等学说的精髓, 丰富了北宋时期的教化观念。程颢出仕在任期间, 又示范身化、礼俗感化和自我修养来强调教化的作用, 遵循人们的意识, 重视教育中百姓的内心感化。不仅为当时的教化起到了积极影响, 还被后世所推崇。

参考文献

[1]杨国荣.宋明理学:内在论题及其哲学意蕴[J].学海, 2012 (1) .

[2]张俊华.二程的人性论及其现代价值[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8 (5) .

[3]朱叶楠.程颢的颜子学[J].临沂大学学报, 2011 (2) .

[4]晏建怀.理学家程颢小官当得很自在[J].环球人物, 2013 (9) .

程颢 天理万物,经以载道 第4篇

站在清澈的伊河岸边,程颢感受到了天地之气的浩瀚,感受到了文明悄然演变的足迹,对怎样更好地传承儒家学术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期待。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他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共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程家历代仕宦,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具有独立的思想和政治见解。北宋嘉祐二年,程颢考取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宋神宗初年,程颢出任御史之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受重用,遂返回家乡洛阳。

1082年,程颐辞朝回乡,时任西京留守的文彦博,把自己位于伊河之滨鸣皋镇的一座“别墅”,连同“粮地十顷”送给了程颐。从此,就有了著名的程颢广授门徒的“伊皋书院”,程颢与其弟程颐一起,面对蜿蜒北去的伊洛河水,每日在此以读书劝学为事,潜心于学术研究;从此,洛学学派,这个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也应运而生;从此,程颢、程颐兄弟齐名,光耀千古,共同成为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骨干人物。

程颢的主要成就和哲学贡献是他的理学主张。

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样,他们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把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用“理”来代替,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在二程看来,“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所以,二程的“天理论”是有系统、有层次的完整理论体系:理是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理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理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理是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

具体到封建等级制度而言,君臣、父子、夫妇之别,就是理。二程所开创的理学,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程朱理学从此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自北宋至清末,理学主张为高度集中的集权政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且成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基础。

二程的理学主张,是他们长期研究探索的结果,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史书记载,程颢曾经求学于周敦颐,“幼有高识,非礼不动”,18岁时写的《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之赏识,立即传他相见,又“处以学职”,程颐从此一举出名,他的同学吕希哲等人竟拜他为师,“而四方之士,从游者日众”。

在学风上,二程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当程颢兄弟在洛阳开办学院,修讲儒学,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洛学”在学风上不像两汉以来的儒学那样,只埋头于对儒家经典的训诂考释,而是着眼于根本,追寻其精神实质,着重于对儒学经典之精妙奥义的探索与发掘,抓住关键,“直睹堂奥”,从而达到了“一天地之理,尽事物之变”之目的,所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程颢的成就还体现在他“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修养论。

在修养方法方面,程颢提出了“定性”的理论。所谓“定性”实际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这一“定性”的理论,是程颢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的。

要做到“格物致知”,程颢主张向内探求,只要使心中之理发扬光大,就可以穷尽天地之理,即“存天理,灭人欲”。只要向内用功,不需向外探求,因为天人是一体的,心、性、命、天紧密相联,天理本来就存在于心中,故不须外求。

二程的格物致知论,同他们的道德修养论不可分开,也同他们社会实践密不可分:“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程之所以能成为旷世大儒,除了与他们自身的渊博学识之外,也与他们的从政经历密切相关。

程颢襟怀儒家士大夫修齐治平的追求和大济苍生的理想,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堪称一代良吏。无论在哪里为官,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他始终怀着强烈的济世安民之志,将“视民如伤”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勤政为民。

程颢曾担任过几任地方官,他为官的原则就是用德行感化百姓。在他代行上元县令时,陂塘大堤决口,必须马上堵塞,否则就会影响稻田的灌溉,但这需要很多人力。如果坐等上级审批就来不及了,程颢决定立刻组织民众阻塞决口,随后再向上级禀报。程颢对身边人解释:“我为民请命,就算为此获罪,也在所不辞。”他在扶沟县任职时,帮助百姓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当他离开扶沟县到别处任职时,百姓们都哭着追到县境去挽留他。

宋元丰六年,程颢被派往汝州监酒,官署设在商酒务镇。程颢到任后兢兢业业,清正为官,将理学的精髓运用于酿酒的过程当中,使中国酒业得到了发展。他亲自深入各个酒坊,帮助研究改进酿酒工艺,不断提高酒的质量和产量。对酿出的酒以质论价,鼓励外地商人到古镇设立商号,投资经商。他在古镇三年时间,赢得了百姓商家的好评。

程颢还是位廉洁的地方官,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曾做诗云:“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正因为他能够自觉坚持严于律己,人品正,官品正,他的属下都能够奉公守法。与一般士大夫不同的是,程颢纵然做小官也能做出很多成绩,他的执政风格,既有“若烹小鲜”的自如,也有大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这是值得现在的从政者好好学习的。

由于程灏在地方上政绩突出,神宗即位之初,由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调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当时,宋神宗鉴于内外交困,很想有一番作为,有时也召见程灏,想听听他的高见。可是,作为道学先生的程灏,“每进见,必为神宗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为本,未尝及功利。”程颢尝极陈治道,神宗曰:“此尧舜之事,朕何敢当?”有一天午餐时间已过,程颢还在那里慢条斯理地摆道理,宋神宗饥肠辘辘,又不好明言。侍从便正色对程颢说:“御史不知上未食乎?”皇帝还没吃午饭呢!程颢这才依依不舍地退了出来。

程颢不但对皇帝敢于直言,对时政大事更是旗帜鲜明。程颢在京任御史期间,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国推行“熙宁变法”。变法一经铺开,便立刻激起众多士大夫的反对。王安石与大臣们讨论变法事宜,大家思想上不通,王安石声色俱厉,暴跳如雷,就要摘人家的官帽。恰巧程颢受命前来议事,听后不慌不忙地劝王安石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面对程颢的有理有节,不动真气,“安石为之愧屈”。

程颢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坚守自己的学术理想,其浩然正气,令人敬佩,也令一些不同政见者反对。公元1103年,有人参他著书诽谤朝政,皇帝命人审查他的著作,驱散他的学生。在此境遇下,古稀之年的程颐只好从洛阳回到老家居住,并于公元1107年病死家中。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可谓凄凉之至。

青山遮不住,伊洛河在曲折长流后,最终还是汇入黄河,东流奔腾入海。就像程颢兄弟开创的洛学一样,尽管历经各种曲折,最终还是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来源,泽被后世。

程颢一生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他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和诗文,被后人与程颐的著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程颢创立的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成德、成圣的道德修养观,“中、正、诚、敬、恕”的立身处世原则,“公、德、仁、顺、和”的治国理政之道和义利观,直到今天,仍然对中华文化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责任编辑 李娜

程颢《游月陂》全诗赏析 第5篇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的诗意: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流淌。这两句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

出自程颢《游月陂》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释

(1)月陂(bēi)月形的池塘。

(2)堤:堤岸。

(3)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4)中天:天空

(5)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6)无端:没有头绪。

(7)计:算计、计较。

(8)约:预约。

(9)重陪:再来陪赏。

译文

月光照在陂堤上,我四处徘徊,北面是耸入云中的百尺楼台。秋天一来,万物都变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举杯畅饮。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流淌。世事变化无常何必计较,只要逢佳节便要与友朋相约再来游玩。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了一些较为生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所谓“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程颢的经典名言 第6篇

2.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3. 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惟其有与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4. 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面进。

5. 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

6.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7.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8. 以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

9. 学习本来是修习德业,有了德业之后才会立言。

10. 因为富贵而傲慢自大,固然不好;因为有学问而傲慢自大,害处也是不小。

11. 想要担当大任,必须是忠诚老实的人。

12. 教育别人,修养他的善心就会使他的恶念自然消失;治理百姓,引导他们互敬谦让就会使纷争自然停止。

13. 克制自己可以止住生气的毛病,明白事理可以制住害怕的毛病。

14. 凡是人刚学习的时候要知道从哪里下手,已经学习很久了要知道从哪里收获。

15. 一个人如果学习不进步,只是不够勇敢而已。

16. 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会很快衰老。

17. 懈怠心志一辈子,就是自暴自弃的表现。

18.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和一个应罢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

19. 道的外面没有万物,万物的外面也没有道,所以天地间无处不充满了道。

20. 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

21. 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

22. 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

23. 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24. 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

25. 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26. 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

27. 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

28. 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29.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30. 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

31. 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32. 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

33. 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34.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35.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36. 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

37.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38. 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

39.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40. 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41. 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

42.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43. 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

44. 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

45.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46.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47. 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48.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9. 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50. 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

51.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

5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

53.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54.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程颢的古诗有哪些 第7篇

1、《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2、《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3、《秋日》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4、《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5、《题淮南寺》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6、《春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7、《夏》

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青。

深深重幕度香缕,寂寂高堂闻燕声。

8、《秋》

洗涤炎埃宿雨晴,井梧一叶报秋声。

程颢《游月陂》原文译文及赏析 第8篇

原文

月陂(1)堤(2)上四徘徊(3),北有中天(4)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5)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6)何足计(7),但逢佳节约(8)重陪(9)。

注释

(1)月陂(bēi)月形的池塘。

(2)堤:堤岸。

(3)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4)中天:天空

(5)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6)无端:没有头绪。

(7)计:算计、计较。

(8)约:预约。

(9)重陪:再来陪赏。

译文

月光照在陂堤上,我四处徘徊,北面是耸入云中的百尺楼台。秋天一来,万物都变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举杯畅饮。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流淌。世事变化无常何必计较,只要逢佳节便要与友朋相约再来游玩。

作者介绍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如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或作“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赏析

秋月程颢古诗带拼音版 第9篇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秋月程颢翻译

译文

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注释

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秋,秋程颢,秋的意思,秋赏析 第10篇

作者:程颢朝代:宋体裁:七绝 洗涤炎埃宿雨晴,井梧一叶报秋声。

宋史程颢传文言文翻译 第11篇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徙河南。举进士,调鄂主薄。鄂民有借兄宅居者,发地得瘗钱①,兄之子诉曰:“父所藏。”颢问。“几何年?”曰:“四十年。”“彼借居几时?”曰:“二十年矣。”遣吏取十千视之,谓诉者曰:“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其人不能答。为晋城冷,富人张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门曰:“我,汝父也。”子惊疑莫测,相与诣县。叟曰:“身为医,远出治疾,而妻生子,贫不能养,以与张。”颗质其验。取怀中一书进,其所记曰:“某年月日,抱儿与张三翁家。”颢问:“张是时才四十,安得有翁称?”叟骇谢。

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威乡党,使无失所。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在县三岁,民爱之如父母。

熙宁初,用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每召见,从容咨访。将退,则曰:“卿可频来求对,欲常相见耳。”一日,议论甚久,日官报午正,先生始退。中人相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邪?”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

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

(选自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七·程颢传》有删改)

[注]①瘗(yì)钱:陪葬的钱币。

译文:

程颢,字伯淳,世代定居中山,后来从开封府迁到河南府。程颢录取为进士,奉调为鄂县主簿。鄂县有一平民借住兄弟的房子,挖开地下发现了埋藏的钱币,兄弟的儿子上诉说:“是我父亲藏的。”程颢问:“是哪一年藏的?”回答说:“藏了四十年。”“他们什么时候借住的呢?”回答说:“借住二十年了。”派遺官吏拿来十千钱仔细观察,对上诉的人说:“现在官府所铸的`钱,不超过五六年就已经流通至天下各地,这都是没有埋藏前数十年所铸的钱,是什么原因呢?”上诉的人不能答出这个道理。程颢担任晋城县令时,富户人家张氏的父亲死了,清早有一一年近的老人。到他的门前说。“我,就是你父亲。”那个人的儿子惊疑不已,不知所措,同他一起到晋城县衙。那个老人说:“我身为医生,因远出为别人治病,而妻子生了儿子,因为贫穷不能抚养,就送给了富人张氏。”程颢对他们进行质问、检查验证。老人取出怀中的一封书信进呈送上,这封书信上记载说:“某年,某月,某日,抱儿子送给了张三翁家里。”程颢问,“张氏当时才四十岁,哪有称他为翁的道理呢?”那个老人惊骇不已,辞谢走了。

老百姓交粟为税多送到附近边地,装载前往则道路远,就近买则价格高。程颢选择富户可以任用的人,预先令他贮藏粮粟做好准备,费用大量节省。百姓因事到县衙,程颢必然会把孝悌忠信的道义告诉他们。在家里就要服侍听从父亲、兄长的,在外面就要服侍听从年长与上辈的。(另译:百姓因事到县衙,程颢必然会把孝悌忠信的道义告诉他们,在家里可以服侍父兄,在外面可以服待尊长。)打算计划按乡村的远近建立伍保,使他们相互之间在财办、劳役上相互帮助,患难之时互相抚恤,从而邪悉、伪诈没有容身的场所。凡是孤寡残废的人,责令他的亲威、乡邻党里帮助他,使他们不至于流离失所。而在外面旅行的人,患了疾病都有人帮助照烦。乡里一定要有学校,闲暇的时候亲自去讲学,召集父老乡亲与他们交谈。儿童读的书,程颢亲自给他们校正句读。教育不好的人,就改换另外安置。选择民间优秀的子弟,聚集一起进行教育。在晋城县三年,老百姓爱戴他就像父母一样。

熙宁初年,受吕公著的推荐,任命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平素就知道程颢的声名,每次召见他,就向他随口咨询访求。程颢要告退时,神宗就说:“你可多次申请来跟我晒谈,我想常常见到你。”有一天,神宗和程颢谈论了很久,报时的侍者报告正午,程颢才告退。宦官们说:“御史您不知道皇上还没有吃饭吗?”曾劝诚望上防止、抑制没有产生的欲望,以及不要轻视天下的有识之士,神宗皇帝弯腰靠近他说:“你的话,我应当作为自己的告诫。”

程颢有超过常人的天资气质,修养很好,门生故旧朋友跟他交往几十年,也从来没有见过他声色俱厉的样子。遇到什么事都很好地去做,即使是时间很仓促的时候,也没有急躁不耐烦的样子。王安石主持政务,讨论更改法律条令,朝廷内外的人都以为不好,说的人很严厉地攻击新法。程颢接受圣旨到中堂议论政事,王安石刚刚对发表意见的人怒气冲冲地予以指责,声色俱厉地对待他们。程颢慢条斯理地说:“议论国家的事情不是像哪一家来议论私人的事情,希望平心静气地来听。”王安石为此感到羞愧、理屈。

程颢——《春日》 第12篇

(程)颢举进士,调鄠、上元主簿。鄠民有借兄宅居者,发地得瘗钱,兄之子诉曰:“父所藏。”颢问:“几何年?”曰:“四十年。”“彼借居几时?”曰:“二十年矣。”遣吏取十千视之,谓诉者曰:“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其人不能答。

熙宁初,用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数召见,每退,必曰:“频求对,欲常常见卿。”一日,从容咨访,报正午,始趋出,庭中人曰:“御史不知上未食乎?”前后进说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

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自安石用事,颢未尝一语及于功利。居职八九月,数论时政,最后言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舍而之险阻,不足以言智。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况于排斥忠良,沮废公议,用贱陵贵,以邪干正者乎?正使徼幸有小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遂乞去言职,改签书镇宁军判官。

曹村埽决,颢谓郡守刘涣曰:“曹村决,京师可虞。臣子之分,身可塞亦所当为,盍尽遣厢卒见付。”涣以镇印付颢,立走决所,激谕士卒。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尔。颢命善泅者度决口,引巨索济众,两岸并进,数日而合。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

颢之死,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哀伤焉。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六》)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使徼幸有小成

正使:纵使;即使。

B.尚德之风浸衰

浸:渐渐,逐渐。

C.盍尽遣厢卒见付

盍:为什么。

D.泛滥于诸家

泛滥:博览而沉浸其中。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体现程颢的“和粹之气”的一组是(3分)

①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

②一日,从容咨访,报正午,始趋出

③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④自安石用事,颢未尝一语及于功利

⑤立走决所,激谕士卒。

⑥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选取了瘗钱之辨、神宗咨访、中堂议事、曹村埽决等事件,充分表现了程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的形象特点。

B.程颢回答神宗的提问不知时间的长短,却深得神宗的赞赏;中堂议事不说则已,一说则让王安石愧疚折服。

C.程颢认为自古以来振兴政治而提出的措施,没有朝廷内外的舆论都说不可以而够有成绩的,何况还排斥忠良之士,阻拦和压制公众舆论。

D.程颢放弃了科举考试,广泛研究各家学说,但最后还是从儒家的《六经》中悟通了大道,成为一代硕师名人。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言,务以诚意感悟主上。(3分)

(2)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尔。(3分)

(3)病学者厌卑近而鹜高远,卒无成焉。(3分)

参考答案

9.C(盍,何不)

10.A(②只是说跟神宗议事,⑤处理政事果断有才, ⑥做学问)

11.D(前文有言“颢举进士”,“但”的后面也说得不对)

12.(1)大抵是围绕着端正心术、杜塞私欲、访求贤人和培养人才来建言,务求用诚心感悟皇上。(2)有人发表意见认为决口的情况不可能堵住,徒然劳累大家。(3)担心学者厌弃低下浅近的东西而追求高明深远的东西,最终无所成就。

【参考译文】

程颢中进士后,先后调任鄠县、上元县主簿。鄠县民间有一个借哥哥的房子居住的,挖地时得到一批陪葬的铜钱,哥哥的儿子申诉说:“这是当年我父亲埋藏的。”程颢问:“埋藏多少年了?”说:“四十年。”“你叔叔借住多少年了?”说:“二十年。”程派人取来十千钱仔细看过后,对申诉者说:“现在官家所铸钱,不用五六年就能遍布天下,而这些钱都是没有埋藏之前几十年所铸的,这是为什么?”那个人不能回答。

熙宁初年时期,由于吕公著推荐,程颢担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早就知道他的名字,多次召见。每次退出,必定说:“以后要多争取来答复咨询,朕想要常常见到卿。”一天,神宗从容不迫地提问,报时的人说时间已到正午,程颢才急步退出,内廷太监说:“御史不知道皇上还没吃饭吗?”前后进陈的`意见很多,大抵是围绕着端正心术、杜塞私欲、访求贤人和培养人才来建言,务求用诚心感悟皇上。曾经劝皇帝预防尚未滋生的私欲,以及不要轻视天下的读书人,皇帝俯着身子说:“必会因为卿(的建言)而警惕这些。”

王安石执政,建议更改法令,朝廷内外都不认为适宜,议论的人攻击得很厉害。程颢奉旨到宰相办公的地方去参加讨论,王安石正恼恨议论的人,以严厉的脸色等侯着大家。程颢从容不迫地说:“讨论天下的大事不是一家子的私下议论,希望平心静气地听意见。”王安石为之惭愧折服。自从王安石管事,程颢从来没有讲过一句涉及功利的话。在职八九个月,几次议论时政,最后说道:“聪明人做事就像夏禹治水那样(让洪水顺其自然地从低洼的地方流走),做的是无事之事;舍弃这种办法而到险峻的地方去(筑堤防水),说不上是聪明。自古以来振兴政治而建立功业,没有朝廷内外的舆论都说不可以而够有成绩的,何况还排斥忠良之士,阻拦和抹杀公众舆论,使贱的人欺侮高贵的人,邪恶的入侵犯正直的人呢!即使侥幸一点小成绩,然而使追求功利的臣子一天天受重用,崇尚道的风气一步步被破坏,尤其不是朝廷的福气。”于是请求辞去议事的职务。

曹村的堤防决口了,程颢对知军刘涣说:“曹村决口,京师的安全堪忧,做臣子的本分,如果用身子能堵住决口也是应做的。为何不派遣全部厢兵交付给我。”刘涣把镇守的大印交给了程颢,程颢立即带领厢兵跑到决口的地方,并激励和晓喻他们。有人发表意见认为决口的情况不可能堵住,徒然劳累大家。程颢命令善于泅水的人游过决口,拉上大绳帮助其他人渡过去,两岸的人同时并进,几天就合上了口子。

程颢的资质超过了一般人,充实和修养内心又有正确的的法,平和纯粹的气质,充分显露在外表上,学生和朋友跟随他几十年,也未曾见到过他愤怒严厉的面容。遇事善于处理,即使遇到紧急的事情,也不动声色。从十五六岁时,与弟弟程颐听到汝南周敦颐议论学术,便厌弃科举的陋习,慨然有追求大道的志向。广泛地浸润于各家的学说,出入于佛家、道家之说几十年,再回过头来从儒家的《六经》中追求然后得到了大道。从秦汉时期以来,没有人达到过这样高深的真理。去教导学生,从“扩展知识”到“懂得必须达到至善境界,”从“意念真诚”到“平治天下”,从“洒水扫地和有礼貌地回答长者”到“穷尽万物之理和充分发扬善良本性”,一步一步地有先后秩序。担心学者厌弃低下浅近的东西而追求高明深远的东西,最终无所成就。程颢的去世,士大夫不管认识不认识他,没有一个不悲伤的。

上一篇:蛋糕的制作流程和步骤下一篇:新居乔迁之喜祝贺词(70句)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