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2024-08-31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调研报告(精选8篇)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第1篇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党建为核心育人为根本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邬敏懿 吴明华 桑秀蕃

(200233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中图号:D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470(2005)02-00-00

内容提要:文章在总结立信会计学院三年来党建工作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党建工作新途径作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党建 思想教育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院党委的工作部署,党委组织部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专题调研,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路和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三项工程”相得益彰

——三年来我院大学生党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随着学院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的颁发和大学生党建工作会议的召开,目前我院已基本构建成大学生党建的科学管理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党总支分级负责,党委学生工作部、共青团协调配合,学生党支部贯彻实施,专兼职组织员共同把关的工作格局。在这样一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步步落实的管理模式下,三年来,通过“三项工程”建设,我院的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抓队伍建设工程,落实三个明确:思想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

2004年3月,学院召开大学生党建工作会议,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明确我们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重点,以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为实破口,以主题教育为载体,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一支有理想、有觉悟、有作为、有榜样作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为学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为党和人民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鉴于生源的原因,开展学生建党工作是一件非常繁重的任务。党委组织部根据院党委的要求,以树根立魂为根本,以育人为本为工作宗旨,以我院大学生党建工作会议为契机,适时提出了发展党员的梯次结构和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一年级着力培养衔接、重在选苗;二年级着力主动发展、重在育苗;三年级着力全面考察、重在教育”的工作思路,各系部党总支根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适度均衡”的十六字方针,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班班有党员、三年级班上有党小组的工作目标。

三年来,共发展大学生党员375名。其中,2002年是55名,2003年是114名,2004年是206名。2004年的发展数与2002年相比翻了近两番。

2、抚“育苗”工程,建立三项保障:制度保障、机制保障、程序保障

在学院层面,制定了《中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委员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办法》、《关于推荐优秀团员青年作为党的发展对象的通知》、《关于建立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培训机制的通知》、《关于建立专兼职组织员队伍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这从制度上保障了大学生党员育苗工作的落实。同时不断强化工作机制和组织机制,02年以来,我院实现了党的组织在学院内做到全覆盖,完善了组织体系,配备了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专职党员辅导员、以及专兼职组织员。在系部层面,各党总支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发展对象联系人制度》、《党章学习小组制度》、《组织生活规章》、《组织谈话制度》等。建立了党支部联系团支部,党员辅导员联系学生党员,学生党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团员的包围式机制。通过不断完善“公示制度”、“答辩制度”、“征求群众意见制度”的方法,进一步促进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化、透明化、公开化,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学生对发展党员工作的了解、支持以及对党的信任和拥护。目前,在育苗工程建设上已初步形成:启发—选苗—培养—再选苗—重点培养的工作流程。

按照“早播种、早选苗、早培养”的方针,各系部建立了党章学习小组、业余党校,并同学院党校,基本构建了三级党校的培训网络。通过制定广泛教育、重点培养、适度发展的党员发展“三步走”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从普通学生到入党积极分子到发展对象到预备党员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的培养教育的体系。

三年来,党校共培训学生、学生党员4132人次。其中,2002年是842人次,2003年是1334人次,2004年是1954人次。2004年参加党校学习的学生为历年之最。

在党校的日常管理上,我们注意“两头沉”,即一头重新生的启发教育,一头重毕业生党员的离校教育。并建立了党校学习全程考核制度。为此,当一名普通学生成为中共正式党员,一般情况须经过党校三次学习。达到了对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根本任务的认识、掌握、体验,党校的学习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航站。

3、树形象工程,发挥三大作用:党支部的组织作用、辅导员的导师作用、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

调研表明,各系部十分注重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通过组织生活会、党课、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党性锤炼。并注重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辅导员担任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入党介绍人,直接承担了组织考察任务。同时,还注意发挥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特别是关键时候的作用,给广大同学带好头、领好路。比如在抗击“非典”、支援西部、无偿献血和征兵入伍等活动中学生党员都起到带头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行动为党旗增添光彩,发挥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目前,系部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已创建了许多好的做法:如,党的工作深入班级、公寓,设立了党建工作室、党员值班制、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还打出了“有困难找党员”的口号牌。

二、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理清思路提高成效

——当前我院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然,我院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新形势、新情况,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有实用主义倾向

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当前我院大学生的成才追求强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政治素质追求——入党愿望强烈。三年来,我院大学生申请入党的人数也是逐年递增,其中,2002年为1659人,2003年为2318人,2004年为2875人。二是过硬的业务技能追求——重在专升本、考级和综合知识的汲取。三是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形象追求——争当各级干部、争做三好学生等各类先进,刻求印象。四是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追求——强健体魄、勇于竞争,重自身价值的实现。

但是也发现,有少数大学生入党动机有实用主义倾向。集中表现在为了毕业时找工作或升学需要。对此,我们也对原因作了分析,发现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党员越来越受到青睐,包括外资企业。这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一面是激励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努力争取入党,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大学生把入党作为今后择业的砝码,因此部分同学入党动机中存在“实用主义”倾向。还有部分学生考虑到毕业后出国继续深造,存在学习上要求进步,但政治上对党的追求动力不够迫切的问题。因此,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确引导,解决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问题,确定个性教育思想,关注政治方向,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2、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一些学生党支部把工作重点放在组织发展上,片面追求数量,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方法不多,形式单一,造成入党前的教育和入党后的教育不和谐。部分学生党员政治素养不高,理论知识贫乏。他们经历简单、阅历浅薄,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磨练,党的意识、组织意识、群众意识和团队精神较淡薄。有些大学生虽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对党的认识还是模糊的;有的大学生党员觉得入了党就进了“保险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进取心有所减退,理想信念逐渐淡化,学习工作有所放松等。少数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政治学习意识淡漠,不注重自身党性修养,不能适应党员身份的要求,一些思想上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还有一些学生党支部没有定时、定内容地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组织生活没有制度化、经常化。因此,一部分新党员不能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由此可见,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评价体系,对加强新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尤其重要。

3、党的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业务知识有待提高

由于目前辅导员队伍年轻,他们本身自己在党内生活,接受组织熏陶的时间比较短,有些还是预备党员。因此,在从事党的工作,培养人、考察人、做人的思想工作时会显得底气不足、力不从心。出现了开展工作不到位,教育引导少办法。导致工作无章序,效果不明显。

三、求真务实重在实效,开拓创新面向未来

——以党建为核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从培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主体来看,一方面,大学生的成才追求应该成为党建工作的动力,而党建工作应该成为大学生成才追求的导航灯。我们认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党建为核心,与加强执政党建设,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中央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形成学院范围内齐抓共管的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党建工作特点,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1、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形成奋发有为的学习氛围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党在高校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紧迫的一项任务,必须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建立党员学习活动日制度,采取读书报告、专题讲座、学习研讨、参观考察等形式。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营造奋发有为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党员教育的全程化。

2、树立“带头型”学生党员形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树立“带头型”学生党员形象,关键是要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如果说党员形象是外在的形,那么先进性就是内在的魂。通过对党员学生增强“信念意识、责任意识、先进意识、奉献意识”等四种先进性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模范作用。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抓手,积极利用党校、主题生活会、社会实践教育、优秀党员事迹学习与走访活动以及党的知识竞赛、演讲和辩论等各种形式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也可通过民主评议、表彰先进、查找问题、落实整改等措施,增强党员意识,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营造和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政治氛围。

3、建设“坚定型”的团队,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政治上的坚定是培养人的关键,所以我们应建立政治“坚定型”的团队,并以此辐射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树立祖国观念,党的观念,社会主义观念,群众观念。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可以抓住重大事件和学生中的突出或关注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唱响主旋律。

4、形成“开拓型”的集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学生通过网络、媒体等信息传媒会迅速获取全世界各种信息,信息获取的同时就是信息对学生思想产生不同影响的开始。面对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的广泛、信息获取时间的快速,党的组织要把握情况,既不能扼杀学生使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也要想办法渗透这一领域,充分利用媒体、网络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以及先进人物、先进思想的传播。敢于抛弃形式主义,克服固步自封。创建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搭建工作平台,紧密组织部、学生党支部、辅导员、专兼职组织员的联系,经常研究学生党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带病”入党的学生。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通过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加强得以体现。

总之,大学生党建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必需要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化系统安排,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入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目标,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党的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发稿编辑:袁顺奎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第2篇

2012年是学校三年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整改年,也是学校凝聚力量、巩固成果、提升内涵、稳步发展的重要一年。2012年学校行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校党委领导下,创新理念,凝炼特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国际化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内涵,突出重点,认真落实重大工作任务,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

1.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进一步完善学校体制机制。围绕2011年底第一次大学章程研讨会确定的研究草案,拟定大学章程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阶段研究目标和任务,集中探讨学校章程制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拟定学校大学章程。继续深化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管理机构改革,突破体制机制方面的瓶颈。推进管理重心下移,逐步下放人事、财务和物资管理权力,努力实现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

2.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据学校“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继续完善大口径招生、大平台培养、特色班教学方案,积极探索具有立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明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软硬件配套设施。出台国际化方向班组建与学生选拔办法、校企合作班组建与学生选拔办法,组建四个国际化方向班和1—2个校企合作班。

3.特色兴校,内涵发展,全面实施“085工程”建设项目。广泛开展调研,学习借鉴兄弟院校项目管理经验,进一步梳理建设思路,明确建设成效;完善规章制度,制定《“085工程”绩效管理办法》和《“085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办法》,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着力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085工程”项目管理的途径和方式;全面加强项目管理,迎接市教委中期考核。

4.完善体系,扎实推进,有序开展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按照教育部《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做好2012年审计硕士招生工作,编印研究生手册,初步完成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组织成立审计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审计硕士培养方案。组织开展校内外研究生导师和授课教师遴选工作,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硕士生导师队伍和授课教师队伍;开展研究生实践基地的论证、考察、确认工作,推进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围绕信息化项目,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

5.强化优势,弥补不足,扎实做好教学评估整改工作。认真剖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的反馈意见,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围绕评估整改,扎实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下大力气弥补和解决评估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实行整改责任制,落实整改责任,加强对整改的监督检查,强化优势,弥补不足,推动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6.扩大交流,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建立对外工作的协调机制,整合对外合作交流资源,不断开拓和国外知名高校以及港澳台高校合作的途径与领域,拓展与海外优秀大学的联合办学空间,积极构建学校与学校、院系与院系、师生与师生之间的多层次立体交流合作模式,嫁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有机融合,力争在短时间内使海外合作院校的数量有明显增加,交流的层次和水平有显著提升,合作办学项目实现突破。

7.积累经验,取长补短,建立校风建设长效机制。认真总结校风建设经验,查找学校校风存在的问题,开展校风问题研究,进一步巩固校风建设成果。努力建立校风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以工作作风促教风、以教风引领学风的校风建设长效机制,使学校校风建设深入人心,创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二、加强管理,弘扬特色,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育人质量。

8.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对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和教学方法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研究,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备课统一、考试统一和阅卷统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9.加强课程和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出台全英语课、双语课规范建设办法,推进双语(全英语)课程的建设与管理,逐步培育一批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双语(全英语)教学课程;凝炼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专题研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利用课程中心平台推进网上师生互动和网上课程学习测试;进一步规范教材管理,形成基础平台课教学以选用国家优秀教材为主的选用机制,提高教材管理信息化水平。分级、分批建设一批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社会效益和特色鲜明的专业。

10.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制度。以迎评整改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制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考核机制,构建符合现代大学教学规律,又适应学校教学实际的科学管理体系。加强制度落实,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责任制,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构建二级学院教学督导队伍,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 2 价与考核体系,构建学校教育教学评估常态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1.推进留学生工作,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力争实现建制招生两个班50人以上。同时,进一步优化留学生招生项目设计,积极拓展留学生的招生渠道。加强对留学生培养工作的研究,不断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12.加强高职教育,努力办好继续教育。深入开展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高育人质量。稳定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规模,开拓培训市场,依法办学,提高质量。

13.做好招生工作,提高生源质量。进一步加大招生工作宣传力度,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争取实现部分专业在部分省市一本招生。

三、优化团队,凝炼方向,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14.整合学科资源,深化三级学科点和学科群建设。着力凝炼学科方向、挖掘学科内涵、突显学科特色,进一步提升三级学科点和学科群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三大科研机构的平台作用,吸引多学科人员参与,促进校内智力资源整合,完善学科群团队,不断扩大和增强研究合力;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拓宽学术交流渠道,通过跨学科学术沙龙、学科群建设高级研修班、联合攻关预研究等工作,完成成果积累,争取在重大项目上获得新的突破。市教委重点学科要以绩效考评和终期验收工作为契机,在保持和发扬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弥补薄弱环节,提升建设水平,力争进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15.规范管理工作,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适当调整联合培养研究生专业类别,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力度;进一步落实校、院两级管理,突出二级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理顺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管理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培养环节管理,不断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16.凝炼科研方向,提升科研水平。积极推进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建设,利用科研平台聚集和整合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发掘和凝炼新的科研方向,逐步形成学校重实践、重应用的科研特色。积极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的申报,加强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的跟踪管理,做好中期检查和结项管理工作,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7.巩固学报成果,提高办刊质量。完成学报更名工作,进一步完善组稿、审稿体制机制,保持特色,巩固成果,提高学报质量,为进入CSSCI目录创造条件,力求把学报打造成全国会计领域的学术重镇。

四、健全机制,完善结构,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促进教师队伍协调发展

18.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建设计划”、“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东方学者”高层次人才或其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实施“135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师资国际化招聘,加强具有海外背景和实务经验人才的引进,建设一支开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

19.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上水平。继续实施“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继续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推进教师出国访学计划和产学研践习计划的实施。加强教师的国际化培养,探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努力造就一支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熟悉相关行业情况、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20.完善聘期工作,进一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认真开展2009-2012三年聘期考核工作,做好教职工个人考核、教学单位和研究机构的三年目标任务考核,落实聘期考核激励,激励教学效果突出、教学成绩明显、教学评价优秀的一线教师,进一步激发教师 4 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教职工的收入增长机制,进一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在聘期考核的基础上,做好新一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和非领导职务管理岗位的聘任工作。

五、构筑平台,拓展渠道,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21.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化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公德与公民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继续做好易班工作,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2.积极探索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新机制,提升学生工作水平。进一步理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责权统一、职能分明、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强辅导员专兼职队伍建设,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力度,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水平。适当保持辅导员队伍多元化,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辅导员个人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让优秀的辅导员能脱颖而出。

23.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以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工作切入点,以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为工作动力,以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为工作目标,大力拓展就业市场,加强毕业生推荐,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不断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服务。

2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困助学力度,促进大学生成才。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个性良好发展。完善帮困助学三级网络,做好助学贷款工作,开设绿色通道,5 为困难学生提供便利服务。

25.推进中国会计博物馆建设,加强会计文化储备与研究。积极开展中国会计博物馆藏品的征集、管理和中国会计博物馆网站建设工作,规划好中国会计博物馆布展设计方案,全面充分地展现中华文明所蕴藏的丰富会计文化,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6.迎接潘序伦诞辰120周年,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收集史料,制作“潘序伦与立信”纪录片,为潘老校长办学的历史留下重要的宣传与教育素材。在全国各地立信开展潘序伦办学思想研究,立信文化研究,广泛收集全国立信的研究稿件,筹备出版“潘序伦办学思想文集”。召开潘序伦办学思想研讨会,集合全国立信的资源,总结凝练潘序伦的教育思想。

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教学辅助和后勤管理工作,为学校提供有力保障

27.加强财务和审计工作。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教育收费,严格执行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积极做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验收和申报工作。加强基建、修缮工程的过程审计,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二级学院经费管理审计制度。

28.加强出版社、图书和档案工作。抓进度,抓落实,切实完成“886”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图书结构,增强竞争力。加强图书建设,充分发挥图书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29.做好资产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全面落实《上海市市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暂行办法》,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物资采购和基建修缮的规范化管理,建设节约型校园。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确保学校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修订完善货币化分房实 6 施方案,使之符合本科院校具体情况。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效益,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30.建设平安校园,构建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强化安全稳定工作的多级责任制。加强治安、消防工作,严防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发展的平安稳定。

31.加强校友工作,推进对外联络。进一步加强校友联络工作,密切与广大校友的联系,发掘信息与智力资源,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学校发展。召开第五届校友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积极发挥校友理事在校友会发展、学校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扩大校友在财力、社会资源等方面对学校的贡献力度。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第3篇

一、入校教育, 树立诚信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原动力。诚信认知是诚实守信行为的思想基础。没有科学的诚信认知, 就不会有正确持久的诚信行为。入校教育是引导和帮助新生树立远大目标,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大学生活的第一课, 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和发展。考上大学后, 大一新生的社会地位、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开阔, 其原有的心理平衡机制被打破, 新的平衡机制尚未建立, 奋斗目标迷失, 人生理想模糊, 产生一系列心理矛盾和变化, 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盲目性。高校教育者应牢牢把握这种阶段性的规律, 尤其在大一新生还处于盲目性和依赖性的时期尽早进行诚信教育, 播下诚信理念的种子, 帮助新生从自身实际出发, 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 深刻理解诚信教育的意义, 在思想和价值观上产生对诚信理念的认同, 促使大学生自我意识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立信每年针对新入校学生组织观看校史纪录片、参观校史馆和校园诚信景观、诚信校训讲解、“大学生与诚信”专题讲座、诚信签名、诚信宣誓、诚信主题班会等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 使刚刚跨入校门的新生充分了解立信的优良传统, 思想上真正认同“诚信”, 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诚信”不仅是立身之本, 而且是成业之基;不仅是外在的道德规范, 也是内在的道德信念。

二、校园文化, 营造诚信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凝聚、陶冶、创造、辐射、激励等功能。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首要功能, 也是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一大特色。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促进人的社会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悄无声息地熏陶、感染每一个个体, 使个体的言行举止都染上它的痕迹, 从而形成某种趋向和定势。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综合塑造人的品德,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德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诚信教育元素, 营造浓浓的诚信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 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理念, 让大学生自觉形成关于诚信的价值观, 领悟诚信的精神和内涵, 并将其内化为个人品质, 以此完善学生的价值体系、理想信念, 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最终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立信有机融合自身办学传统, 将诚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环节:一是融入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建立诚信广场、诚信柱、诚信墙等立信特色校园人文景观;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情中的诚信内涵, 为校园路、楼、桥、河等建筑物及景观命名。二是融入校园日常文化活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论坛”、“诚信”主题辩论赛、诚信漫画展、“诚信伴我行”网上短信征集大赛、拍摄诚信主题DV、构建诚信书屋等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系列诚信主题活动。三是融入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年、潘序伦教育思想研讨、筹建中国会计博物馆、“诚信文化校园行”等活动, 大力凸显诚信元素, 弘扬诚信文化, 提升师生的诚信文化自觉。

三、专业教育, 提高诚信素质

诚信在许多行业中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在评估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财经金融从业者的功能发挥尤其依赖于其社会公信力, 因此许多行业协会制定了强调诚信、客观、专业能力胜任等要求的职业道德准则。研究表明, 专业教育的训练和熏陶是培养学生诚信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环节。将诚信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应当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教师教学科研诚信与学生学习考试诚信之间的结合。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 诚信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 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诚信示范, 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构建诚信环境, 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诚信知识理论教学与诚信案例分析教学之间的结合。专业教育中的职业道德素养课程应吸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类课程的经验与教训, 仅仅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灌输, 其教学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和排斥;而结合理论规则的阐述和案例分析则可以化解此类矛盾, 使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中加深对职业道德准则和诚信规范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把握。三是诚信课程教学与诚信实践教学的结合。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仅仅依靠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运用来促成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 康德区分了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 后者作为伦理规范是依靠人的自由意志来达成的, 不能单从理论和知识的把握推导出来, 所以诚信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 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来促进诚信行为规范的内化, 引导学生从责任伦理的角度做出正确的选择。

立信把诚信要求融入到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倡导诚信“三进”:一是进科研, 制定《科研工作道德行为规范》, 要求教师保持学术自律, 遵守学术道德, 恪守学术规范, “严谨治学, 诚信为人”, 以教风带学风。二是进课堂, 要求教师把诚信职业道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校开设《财务舞弊案例剖析》、《舞弊审计》、《职业道德与操守》等课程, 通过诚信正反面案例教学, 让学生思考究竟是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失误还是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作假, 在讨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诚信素质, 学会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坚守职业道德标准。三是进实践环节, 开展诚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赴周边省市, 利用所学向社会普及财经金融、财政法规知识, 为企事业单位及普通民众规范经济行为、规避信用诈骗等提供服务。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到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由事务所的会计专业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用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判断教育。

四、日常教育, 规范诚信行为

诚信道德规范并非通过几次专题教育或校园活动就能成为学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诚信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规范, 学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检验诚信规范是否内化于心的测试, 长久的积累才能形成诚信行为的习惯与责任意识。这就需要在日常教育中全方位、多层次、长时段地体现诚信规范的重要性。目前, 诚信规范的日常教育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在具体的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缺乏制度性的评估考核机制, 日常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如果缺乏对师生遵守诚信道德规范的制度性评估考核机制, 那么日常教育很容易流于碎片化、形式化, 停留在运动式教育的层面, 学生的诚信状况也随政策的变化呈现忽高忽低的不稳定状态。制度性的评估考核机制可以形成一种整合的、长效的、规范性的约束力量, 使日常诚信规范教育有一个坚实的着力点。其次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日常教育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引导, 而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尝试让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前者使人们满足于一种压力下的平衡, 学生的规范行为是出于一种外部压力, 在压力解除之后的表现则无法预料;后者则是学生的自然状态, 也是在进入社会和踏上工作岗位后的常态, 如果大学阶段能在零压力下做出正确的抉择, 那么诚信和责任意识也就真正内化为其行为模式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独立精神的重要手段, 外部压力的强制和道德绑架下的胁迫不能真正使学生对诚信责任和奉献精神产生内心认同, 独立自主、自我管理的校园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公益精神和责任意识。

立信在日常教育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诚信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制定《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师德规范》、《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师德底线要求》等文件, 在学生评教指标和教师的各类评奖评优中增加诚信师德分值比重;抓好“为人、为师、为学”、师德论坛等活动, 开展感动立信人物、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师德标兵等一系列评选, 树立诚信先进典型, 大力倡导敬业爱生的奉献精神。二是把诚信与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相结合。学校出台《学生德育测评办法》, 把诚信状况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 学校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各种不诚信的行为进行记录, 严重的失信行为将被记入学生档案。三是把诚信与学生的主观选择性发挥相结合。2006年部分班级主动申请期末考试免监考, 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和信任, 效果良好, 现已推广至全校所有二级学院。学校还在学生公寓区推出诚信超市, 受到学生欢迎。

五、离校教育, 输出诚信人才

毕业生离校阶段是学校与社会相衔接的中间环节, 也是检验大学四年教育成效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普及化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毕业生就业压力和求职竞争激烈度也随之不断增加, 面对如此困境, 毕业生在离校阶段和就业过程中极易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做出不诚信的行为。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严进宽出”的原则, 对学生入学资格的考核十分严格, 而对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则相对宽松。这种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 然而过去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一问题;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下, 这一模式的不足之处逐渐凸显, 用人单位对不合格应届毕业生的抱怨也越来越多。目前, 就业诚信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开展诚信就业教育已成为毕业生离校教育的当务之急。诚信离校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合格人才, 更在于培养构建现代诚信社会负责任、有担当的优秀公民。毕业生离校阶段是高等教育对学生发挥影响力的最后一个关键节点, 高等学校应抓住这一时间节点开展诚信离校教育, 为社会输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和独立精神的优秀公民, 从而为建设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贡献力量。

开展离校教育应做好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的结合。如何保证学生在简历、面试、签约等求职环节中的诚实守信是离校教育中的共性问题, 所以学校应在全体毕业生中广泛开展诚信就业教育, 力求覆盖的全面和有效, 真正使每一位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另一方面, 毕业生也因经济条件、心理特点、毕业去向等方面的不同而各自面对不同的问题, 离校教育也要针对特定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例如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毕业季要额外面临助学贷款偿还的压力, 为了保证贷款偿还的及时就必需加强对这一群体的信用意识教育, 使其尽早建立对信用制度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同, 尽快适应现代银行信用制度的运作, 形成良好的信用记录。广泛开展诚信就业教育不仅使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获得更高的评价, 也激励在校学生对诚信立校原则的认同和自豪, 为诚信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信以诚信就业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诚信教育, 举办“诚信就业系列讲座”、邀请成功校友返校做诚信事迹报告、提倡诚信履历、毕业典礼“诚信宣誓”等活动, 引导毕业生在自我推荐和签约等过程中秉持客观、公正、真实、严肃、认真的态度, 规范学生们的择业行为。学校还注重强化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的信用意识, 每年学生助学贷款还款率达到100%。立信的历届毕业生也因为职业操守良好、业务适应性强, 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麦可思公布的2009年度中国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 在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 立信位居第一。2011年, 学校还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示范性创新基地”。

六、跟踪反馈, 提升诚信品牌

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不仅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也要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全面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社会活动中的诚信状况, 及时获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反馈信息, 从而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激烈, 高校的学生培养工作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和长远发展, 毕业生能否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直接关系到高校在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持续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跟踪调查和比较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在简历、面试、签约等过程中是否做到诚实守信的真实情况, 从而对改进和完善离校教育阶段的诚信就业教育提出具体的意见, 使以后的诚信就业教育更有针对性;二是可以对专业教育和日常教育的具体效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这对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改进教育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健全评估考核制度等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三是可以为今后的诚信教育提供正反两面的典型事例, 丰富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有助于构建诚信教育的闭环管理模式, 六环节中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日常教育、离校教育等阶段均设定了诚信教育的方法与目标, 跟踪反馈则可以提供以上环节持续改进并不断接近目标设定所需的必要信息, 从而使得整个诚信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与稳定。此外, 通过及时发布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就业调研报告可以树立学校诚信办学的品牌, 提升社会公众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认可度。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也能加强和拓展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 为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和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创造机遇。

立信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跟踪反馈, 设计了“毕业生面试情况反馈表”, 并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 每年开展“走访百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等活动, 详细了解立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诚信状况, 根据社会反馈的信息, 进一步完善诚信教育体系, 充实诚信教育内容, 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形成诚信教育合力。在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委托第三方所开展的评估中, 立信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度、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第4篇

2000年郭新老师从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毕业进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工作,2003年6—8月在国家211工程项目的支持下作为项目筹建负责人建成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首饰金工工作室。2006年开始招研究生,在郭老师兼容并包,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后招收了十届硕士研究生。这十年中研究生教学成果显著,毕业的十几名研究生基本都在上海、杭州、苏州等高校里开创首饰专业或建立课程,而且都已经开始在专业中作为主要负责人担当重任,在首饰行业内崭露头角。往届毕业生分别就职于上大美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建桥学院、浙江传媒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东北师大等。比如张妮,目前是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珠宝系首饰设计专业主任;吴二强目前为上海首饰设计师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他们分别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创立了自己的首饰独立品牌,比如李桑的“sang”,吕中泉的”吕品金工“,成为将艺术经过创意转化成创意产品的实践者,承袭了”工匠精神“,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首饰专业发展与金工首饰工艺的推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郭新老师建成工作室后,同年技师孙旻进入工作室担任教学及管理工作。2006年成乡调入工作室任教。2007年许嘉樱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工作室任教。2010年吕中泉毕业留校任教。

郭老师在培养学生原创思维的教学中,把通过艺术首饰的创作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作为教学重点。从鼓励阅读,到撰写读书报告,以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创作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意图,大家从方方面面给出自己的意见,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学术讨论环境。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成长,老师也在教学相长中不断进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肯定,主观创造性得以不断养成。所以郭老师的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作理念,如吕中泉把中国传统的意境美学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相结合。李桑是“首饰创作意味着思想的出口,搜寻、关注生命体的发展和潜藏动因的载体”。徐忱的首饰创作就是“一个人的战争中流浪痛苦的状态”。张莉君是“使用中国元素运用传统的材料、纹样直接设计成为装饰符号,利用新材质去体现中国情感内涵的精髓,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把传统的和现代的去结合、碰撞,让人们的内心来解读你的设计意图。”除了艺术首饰的创作,教学还强调对商业首饰的设计、制作流程的了解和实践,以便学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有更广泛的选择和多样化的成长。在这里教育不是产品生产,整齐划一必定是艺术教育的悲剧。因材施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要付出更多辛劳。如果这份辛劳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把专业与自己的心灵契合,成长为健全的自我,作为老师一定也会倍感欣慰。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第5篇

会计与财务学院职业发展教育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贯彻学院党委有关精神,积极落实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关于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在就业情况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大力推进我院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观和创业观,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结合会计与财务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理念

职业发展教育是我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员化和个性化相结合、全程化和阶段化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学生个体。在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基础,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重点。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

职业规划教育应全程介入,即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当中,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实施相应的教育。具体安排如下:

1、初期导入阶段:帮助新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进行前期教育。

(1)利用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本专业特点、学习方法及就业前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2)指导学生开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形式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并使这项活动形成长效机制。

2、直接介入阶段:在学生二、三年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就业素质”。

(1)利用“两课”、班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以“诚信”为内核的职业道德教育;

(2)通过团学组织“素质拓展训练”、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业论坛”等活动形式极力培养学生包括“就业观念”、“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在内的“就

业素质 ”。

(3)在学生三年级,利用讲座、报告会、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就业、升学等毕业去向中进行定位并分类指导。

3、重点突破阶段:在学生进入大四后,开展求职技巧、职业技能的培训、指导。

(1)建立“咨询日”制度。由职业指导老师或辅导员利用网络、电话或现场面谈等形式就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方面接受毕业生的咨询。

(2)开设公务员考试培训讲座。公务员录用考试已成为高校毕业生重要的就业途径之一,将从考试信息收集、宣传到参考学生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具体安排,并在每年 10 月— 11 月期间邀请专家举办考前辅导班。

(3)建立报考研究生导师制度,加强对考研学生的指导。升学攻读研究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良好途径,可邀请专家开展考研形势分析、考研培训等活动。同时积极利用我院现有教师资源,为考研学生推荐报考复习阶段的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考研目标,努力提高我院学生考研的录取率。

(4)加强求职技巧、职业技能的培训。用讲座的方式,分专题对学生进行择业教育、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形势分析、职业道德教育、求职礼仪、面试指导、求职书撰写、劳动政策法规宣传等。

(5)建立就业指导图书角,提供各种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劳动政策法规等书籍供学生阅读。

(6)建立健全学院就业三级网络建设。积极发挥党员和学生骨干的核心作用,形成辅导员毕业生的三级网络,以便于收集反馈各种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就业指导,网络全覆盖到每个点,责任层层落实到人。

(7)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班级信箱、就业论坛、公务员考试论坛、考研论坛、留学论坛等方式分门别类地提供交流信息的平台,加强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联系。

四、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制度

1、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进行总结与分析,将毕业生源信息等及时准确上报就业指导中心。

2、主动走访用人单位,争取与一些用人单位进行长期合作,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做好各种招聘会、宣讲会的组织协助工作。积极配合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及时传达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信息给每一个未就业的学生。

4、建立完善学生就业跟踪体系,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就业指导工作。

5、建立未就业学生临时小档案,小档案具体内容包括未就业学生的专业、生源地、未就业原因、思想动态调查等信息,并做到及时更新,把工作对象由班级转向个体,找未就业的毕业生逐个谈话并帮助他们尽快就业。定期与未就业的学生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拟在12月中旬以前摸清毕业生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目前已经联系好单位,就业已解决的毕业生人数

(2)已报考研究生的毕业毕业生情况,包括报考学校,复习迎考情况

(3)目前不能正常毕业的毕业生情况,包括人数、姓名及原因

(4)仍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包括人数、姓名及原因

6、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离校,配合学生处,有序安排毕业生毕业典礼等相关事宜。

7、做好就业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好整理转递档案、上报各类报表、上交就业材料等工作。

五、就业工作人员保障体系

学院就业体系实行全员参与、主体明确、责任明晰的原则。

1、学院领导班子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宏观负责全院就业工作,主管领导亲自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可试行领导定点联系个别班级。

2、辅导员是就业工作的主要力量,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开展。

3、教师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力量,帮助学生解决毕业实习和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就业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党员中实行定点联系制度,即每位党员负责若干名同学的就业管理工作,建立全覆盖的就业工作网络,责任落实到人。

5、奖励措施:参照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就业先进个人评选办法相关规定,给予在就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老师或辅导员一定奖励。

会计与财务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第6篇

教育部网站日前发布《关于同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备案的批复》,文件中指出,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批复》(沪府〔〕21号)及《教育部关于对上海市拟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有关问题意见的.函》(教办函[]7号),经研究,同意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校标识码为:4131011047)予以备案。撤销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的建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根据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海提升财经类高校整体发展实力的规划,为适应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迫切需要,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财经教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经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于3月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会计、金融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是由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著名教育家潘序伦于1928年创建,升格为本科院校,获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系 第7篇

“专业课程奖学金”评定办法及细则

第一条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争先创优,不断推进我系系风、学风建设,根据我系实际,特制定本办法及细则。

第二条在金融学系专业必修课程(含金融专业和信用管理专

业)中设立专业课程奖学金,金融学系专业必修课程(含金融专业和

信用管理专业)的具体科目由系部确定。

第三条参评对象

我院正式注册在校学习满一学期以上(含一学期)的全日制学生。

第四条评比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和学生公寓及其他有关规

定,无任何违法违纪行为;

3.学习勤奋刻苦,态度端正,完成规定的学习课程;

4.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院、系、班级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和公

益劳动,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和协作意识,爱护公物;

5.诚信为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敢于同不良言

行作斗争。

二、必备条件

1.一学年内无不及格情况(含选修课);

2.单门专业课成绩为年级同专业前四名(05级信用管理专业为年级同专业第一名,06级信用管理专业为年级同专业前二名);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4.参评同学所在的寝室卫生状况良好,无院系最差寝室记录,系卫生检查的学年平均分达95分以上(含95分)。

第五条 奖励

依据实际情况给予获奖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六条 评审时间

每学期评一次,评定工作在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进行。

第七条评审办法

系部成立由系领导、辅导员或班主任组成的系评优考核小组,主管学生工作的系副主任任组长;各班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具体负责。

1.凡认为符合评比条件的个人,向系部提交“专业课程奖学金”申报表;

2.辅导员或班主任结合班级同学意见,进行初审,形成班级初审意见,并将班级初审意见报系评优考核小组;

3.系评优考核小组对“专业课程奖学金”申报表及班级初审意见进行评议审核,提出评选意见并在全系范围内公示,公示结束确定金融学系“专业课程奖学金”人选。

第八条 本办法由金融学系负责解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系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第8篇

一、榜样教育的解读

1. 榜样与榜样教育。

榜样, 在我国教育理论界,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科学、得到人们公认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榜样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有学者认为“榜样是值得学习或效仿的人或事”[1];有学者认为“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2];还有学者认为“榜样是在人们头脑中的先进典型、突出的人物形象”[3]等等。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榜样是可以被人们模仿的对象, 是人们普遍认为好的人或事, 其产生于一定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中, 对人们的人生态度和日常行为起着矫枉正曲的重要作用。榜样教育, 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且为人们常用常新的传统教育方法或模式。很多学者也将榜样教育称为先进典型教育或示范教育, 它将抽象的说理变成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来进行教育, 从而激起人们感情的共鸣, 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仿效, 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榜样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2. 榜样与偶像。

“偶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用木土等制成的神像以供人膜拜, 引申为盲目崇拜的对象。”其中的盲目二字体现了偶像一词的褒贬性。曾经一段时期,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狭义的偶像, 即仅仅依靠美丽的外表、奢华的包装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审美观, 受到社会各界的激烈抨击。如今, 人们已经相对能够理性地去看待社会上的“偶像现象”, 更多关注的是其广义的概念, 即“人们模仿崇拜的对象”, 随之产生的体育界、文化界、文学界的众多偶像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榜样与偶像步入对立统一阶段。我国很多阶段在榜样的选择上, 大部分都是国家或集体的意志;而偶像主要是通过个人主动地追求或模仿, 纯属自愿, 一般没有外在的力量干涉。榜样的偶像化与偶像的榜样化问题, 在理论界呈现出新的研究态势。笔者也是希望能够将两者有利的一面更好融合, 以克服榜样教育的单一化与偶像崇拜的片面性,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十大校园青春人物”评选推广计划正是想在此做出努力尝试。

3. 榜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康德在《教育学》中讲道:“为了在孩子身上确立一种道德品质,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的东西:人们必须尽可能多地通过榜样和规定教给孩子们他们应该履行的义务。”在这里, 康德认为榜样教育是孩子确立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目的是促使孩子履行对自己和他人的义务。[4]哈佛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提出:“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 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 毕业时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5]可以说,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榜样的力量以及榜样教育法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由于社会高速发展下, 出现文化多元性、价值多变性、选择多样性等很多问题, 导致我们如今的榜样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或作用日益薄弱, 如何在这一客观环境下坚持利用我们民族文化中传统的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力量来影响我们的青年人, 这是现在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榜样教育的意义

1. 榜样教育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法。

2012年11月, 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各界相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概念内涵、发展历程、价值意义、践行路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高校也是重要阵地之一, 希望这富有亲和力、感染力的24字价值观能影响大学生。而要做好这一工作,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榜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树立可亲、可近、可学、可爱的校园榜样典型, 能够将高度凝练的价值观与学生日常行为、品德素养相结合, 更加接地气、有成效。

2. 榜样教育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具有良好的实效性, 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受教育者能否积极关注、乐于接受和不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今,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 有意义更要有意思, 这是很多高校成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之谈。榜样教育形象性、感染性、亲和性的特点, 更能够发挥榜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3. 榜样教育是大学生完善健康人格的自我需要。

著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28年就说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 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 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须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 不是野兽就是上帝。”[6]大学生从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会有意识地寻找同伴, 由于同伴之间不会存在硬性要求, 他们可以选择共同喜爱的活动, 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由此产生的共鸣就很容易形成群体的亚文化, 这样所形成的亚文化对学生健康人格的自我完善意义重大。因此树立优秀的榜样典型, 为大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同伴互励环境, 既是学生的自我需要, 也是学校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分析问题前, 需要明确今天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90后”的大学生, 他们的特点是:见多识广、上进心强;自主意识强、协作精神不足;好奇心强、逆反心理较重。所以现阶段的榜样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是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外在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个性多样的社会群体, 其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这种多元化取向显得更加明显, 大学生大都有自己的目标选择, 不再盲目模仿。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大学生树立的榜样, 不一定就是大学生真正追求的榜样与典型。

2. 在榜样选树方面, 榜样人物神圣化、单一化, 亲切性不够, 有时还忽视反面典型的作用。

一个时期以来, 榜样人物的选取, 更多关注的是十全十美的榜样形象, 他们大都是大公无私的, 有病不医、有家不回, 一切以国家和他人的利益为中心, 永远闪耀着无限的光芒。这种榜样在一些90、95后的大学生看来太神圣化了、华而不实、真假不明, 有蓄意夸大、任意拔高之嫌, 亲切性不够。此外还有一种现象是, 我们会更多地关注正面人物的宣传, 忽视反面教材的影响。网络社会, 大学生们会从很多渠道了解到社会不良的一面, 作为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回避, 不加以有效引导, 帮助大学生们辨别是非, 那么树立十个正面典型的作用发挥还不如一个反面典型的破坏力度大。

3. 在榜样宣传方面, 榜样人物影响力和认同度不高, 宣传的方式过于传统。

在我国榜样的宣传过程中, 目前更多的还是依靠传统媒体, 如电视、报纸、杂志, 这部分传统媒体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已经很少接触了。在网络时代下成长的青年一代受网络或新媒体技术影响巨大, 原先的纸质版阅读已经被现代的电子版阅读所取代, 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榜样人物宣传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因此, 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在信息化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之间的脱节, 也导致榜样宣传的覆盖面不广, 方式显得过于传统单调, 难以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影响。

4. 在榜样学习方面, 榜样人物的学习过于形式化、短期化, 无法满足学生的切实需求。

目前, 中国几乎所有的高校每年都有评奖评优, 有三好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五四标兵等等, 名称多种多样, 不胜枚举。大部分的学校都会把握一个时间节点, 开展评优评先工作, 表彰名单、颁奖典礼、证书发放完成后, 工作就结束了。即使有些学校会考虑后期的榜样宣传工作, 但大部分都比较形式化、短期化, 如宣传展板、先进事迹册等, 表彰名单以外的学生是不会关注的。但是, 实际上, 我们的大学生对于校内优秀典型人物的学习需求还是存在的。笔者在所在高校做了一个简单统计, 对于2014级的新生, 有80%的学生想要了解优秀学长学姐的先进事迹, 有72%的学生想要了解每年“我心目中的十大好老师”的先进事迹, 对于他们来说, 缺少的是将榜样力量传递给他们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榜样教育有效实施的途径对策

笔者所在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928年建校, 是一所以会计学为重点, 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体, 文学、理学、法学为支撑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专业类财经院校。秉承着创始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诚信原则, 立信人一直努力开创新时期具有诚信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校园十大青春人物”评选推广计划综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搭建团员青年与先进典型交流的平台,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团委在2014年启动了首届“校园十大青春人物”评选推广计划。首次尝试不以成绩论英雄, 不以分数定胜负的评选宗旨, 在学院推荐、个人自荐的基础上, 通过大众投票选取了十位具有代表性的杰出青年人物, 即学海游侠、公益楷模、艺术使者、科创先锋、民族菁英、学术大牛、体育强人、文学新锐、外语达人、自强之星。每一位都用一个名词概括他的特点和典型性, 一目了然, 他们平凡、可近、可亲、可学, 上半年在全校范围内很好地树立“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优秀青年典型代表, 进一步在校园中传递了青春正能量, 倡导了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校园十大青春人物”评选推广计划个案研究。

2014下半年,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团委结合学生评选出的“我心目中的十大好老师”, 共同推出“双十”计划,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师生对话·学风建设”。我们重点推出十大“好老师”中最具代表的一位老师同十大“青春人物”中的文学新锐组成师生组合, 以“学风建设人人有责”这一敏感话题作为切入点, 从校风、教风、学风多方面讨论了学校在新时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和难题, 带领师生们共同融入学校发展建设的大讨论, 这种较为新颖的形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同样, 我们也会将这一对话节目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在微信、微博上广泛宣传, 线上线下共同推进, 再配合“好老师开讲啦”“他们的故事”等系列活动, 将学校“双十”推广计划做得深入、扎实, 有时效、接地气。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榜样教育有效实施的途径对策。

(1) 科学、合理、时尚地选树榜样。榜样教育要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切实的作用, 在选树榜样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榜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时尚性。在树立大学生学习榜样的过程中, 选取的榜样要能够吸引、感染大学生, 符合其心理特点, 是大学生乐意接受、希望了解并愿意效仿的榜样。一般高校校内选树的榜样无外乎教师和学生, 选树标准可能更多地考虑教师的学术成就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当然我们对这些标准是充分认可的, 因为在高校这一理论研究工作位于社会前沿的阵地, 教师的学术造诣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榜样标杆, 他是一所高等院校本应具备的基本要素。笔者更想强调的是, 面对新的受教育对象90后的大学生们, 他们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可亲、可近、可学, 尤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能够给予他们帮助的人生导师和同辈榜样。 (2) 广泛、深入、艺术地宣传榜样。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选树榜样后, 高校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广泛、深入并且具有艺术性地将榜样力量传递学生。我们需要做到: (1) 深入挖掘榜样背后的故事。因为是高校内部选树的榜样典型, 其优秀先进事迹需要发挥学生自己的力量去深度挖掘和编辑撰写, 这种原创的魅力是其他链接等形式所无法取代的, 也是吸引大学生眼球的重要基础。 (2) 对于原始素材要进行不脱离现实的艺术化的加工。我们想要将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打造成校园学术文化偶像, 想要将学生中的青春人物打造成时尚青春的同辈偶像, 这需要我们的工作团队发挥创造力, 合理运用当下时尚流行元素对我们的榜样人物进行包装及活动策划。 (3) 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们特别热衷的网络和新媒体技术, 如微信公众号。这是学生完全自愿自主地选择接受外界信息的一种方式, 他们可以任意选择关注与否, 这也是现阶段众多高校极力争取的宣传主阵地之一。 (3) 创造自由、平等、和谐的榜样教育环境。高等学校是学术自由、民主开放、平等和谐的知识殿堂, 身处其中的师生都希望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学术科研创新的活力, 共同推动学校发展, 在此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们需要为一线的老师和学生们创造自由平等和谐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为提高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效果, 这种环境尤为重要。很多时候榜样力量在推送的过程中, 其榜样个人的曝光率是极高的, 周围所有人在无形中都会成为监督者, 榜样个人其优点在放大的同时, 缺点也会被放大。人无完人, 我们需要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全校师生都能用一种宽容的眼光、宽大的心胸去看待校园榜样人物, 让榜样人物在影响大学生的同时, 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 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 2005.

[2]于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赵翰章.德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7.

[4][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 (第九卷) [M].李秋零,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5]哈瑞·刘易斯 (哈佛学院前院长) .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教育科学系2013届毕业晚会总结下一篇:关于学会做人的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