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机械效率第2课时

2024-09-22

12机械效率第2课时(精选9篇)

12机械效率第2课时 第1篇

12.2证明(1)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含义,体验、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

2.了解证明的表达格式,会按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

教学重点: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教学难点: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教学内容:

一、自主探究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常常可以探索发现一些结论,但是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数学中,探索发现的结论需要加以证明。

1.课本147页/试一试

2.课本147页/议一议

二、自主合作

1.课本148页/做一做

(1)当x=-

5、-1/2、0、2、3时,分别计算代数式x-2x+2的值,并与同学交流

(2)换几个数字试试,你发现了什么?

2.课本148页/数学实验室1题数学实验室2题

2三、自主展示

1.课本149页/练一练

2.如图,BC⊥ AC于点C,CD⊥AB于点D,∠EBC=∠A,求证:BE∥CD

证明:∵BC⊥AC()

∴(垂直的定义)

∵(已知)

∴∠A+∠ACD=90°()

∴(同角的余角相等)

又∵∠EBC=∠A()

∴∠ EBC=∠BCD,∴BE∥CD()

四、自主拓展

1.证明命题“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真命题。

分析: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题中的已知条件、以及要证

明的结论(求证)。证明过程的具体表述(略)

注意: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依据作为推理的理由,可以写在每一步后的括号内.2.证明命题的步骤:

(1)画出命题的图形。先根据命题的题设即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

(2)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把命题的题设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已知中,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求证中。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得求证的途径,写出推理的过程。

在以上第二个

五、自主评价

作业布置:P154/1、2.教学后记:

12.2证明(2)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证明、定理的定义;证明的过程包括几个推理,每个推理应包

括因、果

2.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点: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教学难点: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教学内容:

一、自主探究

1.证明命题的步骤:

(1)画出命题的图形。先根据命题的题设即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

(2)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把命题的题设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已知中,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求证中。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得求证的途径,写出推理的过程。ab

2.课本150页

已知:如图,在直线a、b、c中,求证:a⊥c,b⊥c 12证明: c

二、自主合作

1.课本151页/例

1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MG平分∠EMB,NH平分∠END 求证:MG//NH

EG证明:

B AM

H

N

CD

2.课本151页/练一练

F

三、自主展示

1.一般的,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命题分为真命题与假命题。

2.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只用找出一个反例,但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就必须用推理的方法,而不能光凭一个例子。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有一个角是45°的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真命题(2)素数不可能是偶数。假命题

(3)黄皮肤和黑皮肤的人都是中国人。假命题

(4)有两个外角(不同顶点)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假命题(5)若y(1-y)=0,则y=0。假命题(6)若2x+y=0,则x=y=0;

(7)若∠1与∠2是同位角,∠2与∠3也是同位角,那么∠1与∠3是同位角.(8)任何偶数都是4的倍数。

四、自主拓展

1.对于命题“三线两两相交,必有三个交点”你认为是假命题还是真命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

如:。

2.请用反例证明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是假命题。

如:或或

等。

3.请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①若ab<0,则a>0,b<0。②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③如果n是整数,那么2n 是偶数。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它们不相等。⑤直角是平角的一半。

五、自主评价

作业布置:P154/1、2.教学后记:

12.2证明(3)

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定理、及它的推论的证明

教学重点:三角形定理、及它的推论的证明

教学难点: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三角形定理、及它的推论。教学内容:

一、自主探究

1.复习回顾:

真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1)理解题意:分清命题的条件(已知),结论(求证);(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3)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

(4)分析题意,探索证明思路(由“因”导“果”,执“果”索“因”.);(5)依据思路,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6)检查表达过程是否正确,完善.A

二、自主合作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180”

C

三、自主展示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已知:

求证: 证明:

3.课本154页/例

2已知:如图,AC、BD相较于点O 求证:∠A+∠B=∠C+∠D 证明:

D

B

A

C

四、自主拓展

1.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备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counter example)。

2.判断命题“若x+y=0,则x=1,y=-1”的真假,并给以证明。3.举反例说明命题“一个角的余角不小于这个角的补角”是假命题。

4.已知如图,在△ABC中,CH是外角∠ACD的角平分线,BH是∠ABC的平分线, ∠A=58(1)求∠H的度数.(2)若∠A=n,求∠H的度数.B

五、自主评价

1、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2、证明的含义

作业布置:P154/1、2.教学后记:

12机械效率第2课时 第2篇

第12册《詹天佑》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詹天佑》(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詹天佑》一文,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最后总结的方法安排材料的。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部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交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起因;接着,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这一结果,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第三部分主要写今天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层次清晰,内容生动,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写人的方法,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特点等。但边读边想、边读边做简单批注,对学生来说仍是难点。课文所叙述的事件发生在清朝末年,当时当地的情况距离学生实际较远,当时的人和事学生了解甚少,真正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理解重点词语,能做简单批注。

4.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阅读写人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能做简单批注。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有感情地读,以多种方法辅助读,督促学生读中思考、理解:抓统领全篇的问题,默读批画;抓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理解;抓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自读画图;适时补充资料,把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自主探究与接受性学习有机整合。

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机会,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上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先通过自主读书、标画、批注、画图、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对人物的粗浅认识导向深入、准确的认识,再通过人物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所用的电脑。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詹天佑》,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巩固写人叙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人物所做的事——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在什么情况下修,怎样修,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二、细读理解

(一)说说詹天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怎样评价他的?(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随机板书:杰出爱国)

“杰出”什么意思?(才能、成就出众,超过一般)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品格呢?

出示自学提示:细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詹天佑杰出与爱国的内容,把自己的理解、感受或疑惑,用词、短语或简练的句子批注在空白处。(注意:阅读写人的,要抓住事件,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去体会人物特点。)

(二)交流、合作,深入理解、体会。

1.毅然接受任务

“毅然”怎理解?(果断地、坚决地。)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果断地、坚决地接受任务?(帝国主义国家阻挠,争夺铁路的修筑权,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结合资料深入理解“控制我国的北部”。)

“要挟”什么意思?(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文中指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中国科技落后的弱点,强迫中国答应修筑京张铁路的要求。)他接受的是一项怎样的任务?(抓住“高山深涧”“悬崖峭壁”来理解)

小结: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下,在国内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毅然”接受了。就在这样的行为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拳拳爱国心。

2.开始勘测线路

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从他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什么?(他严谨的工作态度。批注“严谨”、“语言”;板书:语言)

他又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从中,我们又感受到什么?(他身先士卒、不怕困难;时刻想着不能让外国人讥笑我们,不能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批注“身先士卒”“不怕困难”“以国家为重”;板书:行动、心理)

3.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同学们预习时画出了示意图,请你再细读5、6自然段,确认示意图无误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詹天佑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办法,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詹天佑杰出的创新智慧)

4.提前竣工

指导朗读: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教师引读:

当帝国主义国家对铁路的修筑权争夺不休时,他们提出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一家外国报纸则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可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修筑京张铁路,历经将近4年,在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詹天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你知道他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谈谈。)

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技术、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帝国主义的捣乱等等,作者却只选取了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提前两年竣工这几个片段来写,为什么?(最能突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这就叫选取典型材料,突出人物特点。)

这几个内容调换一下顺序行吗?(这是事情的发展顺序:起因---前期准备---修筑的过程---结果。)

三、评价人物

1.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人称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之父”,周恩来称赞他“中国人的骄傲”,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写你心目中的詹天佑。提示:结合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例,结合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及自己的感受来写。

2.在交流中,教师紧扣评价人物的方法肯定学生写得好的地方,提出不足及修正的方法,再次教给学生如何评价人物。

四、领悟写法

詹天佑的事迹令我们感动,他的杰出与爱国令我们敬佩,作者的也写得好。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选材、安排材料,突出人物特点的?同为写人的,与《穷人》有哪些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呢?先想一想,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选择材料方法

连段成篇方式

刻画人物方法

穷人

詹天佑

【教学反思】

一、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带课外

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距学生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不过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资料的能力,因此在课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1.了解詹天佑,特别是他和铁路的渊源;

2.了解京张铁路修筑的前前后后,了解它的重要性;

3.了解清末国家的状况;

4.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种种困难,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体现大语文观。

课中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对“争夺铁路的修筑权”“控制我国东北部”的理解,教师出示资料后,学生对这条铁路的修筑权的重要性,对詹天佑的爱国就有了深入的认识。修筑铁路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列举的诸多的困难中,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选取典型事例这一表达方法。

二、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学会阅读

上课伊始,我带领学生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巩固复习了写人叙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自学提示中提示阅读写人的的方法:抓住事件,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来理解人物,体会人物特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在明白了人物特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表达的:如理解课文的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是在毅然接受任务的行为中体现的,理解4—6自然段,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则体现在勘测线路时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的的语言中,在亲自带领学生攀山越岭的行动中,在遇到困难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心理活动中,在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典型片段中。

在课尾的总结中,我抓住“有力回击”带领学生把7、8自然段与2、3自然段联系起来,在滚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到的内在联系。

“写写你心中的詹天佑”这一环节的设计,落实六年级的阅读训练——评价人物,在提示中在交流中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写法异同的比较”的设计,意在教给学生写人的表达方法。

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

课始回顾内容,说说詹天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整体感知人物特点——杰出、爱国,拎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交流中,紧扣“杰出”“爱国”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环环紧扣这两个词读课文,从中突出重点,突破其难点。最后再回到整体,使教学形成一个整体,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

四、力求把学文课上成读书课

教学中,我努力以读为主,带领学生在读中理解,把理解到的读出来,努力打造读书的课堂,思维的课堂。在学生初步感知詹天佑杰出、爱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勾画、批注,通过品味人物的言行心理,进一步感受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情怀。

12机械效率第2课时 第3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 感受江泽民同志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2.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 进一步掌握在写作时为文章加上更具内涵的题目。

3.抓住提示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写作人物对话时, 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板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江主席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指读板书) 。

(出示:从_______中, 我感受到了江主席热爱古典文学。) 指名回答。

二、品文嚼字板块——感悟关怀

1. 这节课, 我们再接着交流, 从哪里能感受到江主席关怀青年一代?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 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 (用横线画出)

哪些关键词让你感受到这种关怀的温暖? (用圆圈圈出)

2. 指名汇报, 师相机评价:

●1994年年底, ……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

师追问:寒的是什么?暖的是什么?

●江主席来了!……向同学们致意。

3. 指名读、齐读:

师:刚一见面, 一股春风而至, 就给人一种春风般的温暖, 一股 (生接:暖流涌上心头) 。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根据学生回答, 相机板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 如此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 让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_____ (生接:暖流。)

●江主席问王辉:……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王辉已经熟读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了, 为何江主席还建议要背诵呢?指名说。

师:江主席为什么要自己背诵古典文学作品呢?指名说, 相机板书:言传身教。

师:江主席就是要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励同学们学好祖国文化, 这更是让同学们心中涌动着一股 (生接:暖流) !

●接着, 江主席又背起苏轼的……此事古难全。

师:他为何忽然停下来, 让王辉接着背呢?指名说。

师: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 高瞻远瞩, 不由得让我们读者心潮澎湃, 于是乎, 我们心中也会涌动着一股 (生接:暖流) 。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 ……然后满意地离开了阅览室。

师:他满意的是什么?指名说。

师:江山代有人才出, 祖国才有希望, 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所以, 江主席的心里也会涌动一股 (生接:暖流) 。

4. 分角色来读一读课文的3~7小节。

三、紧抓提示语板块———走进说者的内心世界

1. 出示: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 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语气)

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 不错。”—— (心情)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 又转过身来笑着问王辉:……——— (动作)

总结:通过这些提示语, 我们便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情感, 甚至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2. 请为这则报道加上提示语。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 认真听说话者的语气。

(出示文字, 播放视频。)

温家宝总理来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_______________, 对救援人员说:“食品运输要快, 孩子们已经没吃的了。”旁边传来了一个小女孩的痛哭声, 温总理________, __________说:“不哭, 马上就给你送吃的来了。”旁边一位群众说:“我们从昨天就没吃过东西了……”温总理__________说:“一会儿给你送饼干来, 一会儿就有。”

师总结:温总理的到来让灾区人民心中不由地也涌起一股—— (生接:暖流) 。

四、妙加题目板块——让题目更具内涵

1. 让学生交流对课题“暖流”的理解。

2. 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起题目呢? (屏幕出示)

1.概括中心思想或说明道理的, 如, 《师恩难忘》。

2.直接用事物的名字或出现道具的名字, 如, 《莫高窟》。

3. 概括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的, 如, 《军神》。

4. 摘取文中重要话语的, 如,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3.你还知道哪些文章、诗词或书的题目也属于其中一种类型? (学生举例子)

第12课时 铁 铜 第4篇

A.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可将混合物加入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

B. Al、Fe、Cu放置在空气中均只生成氧化物

C. 将AlCl3、FeCl2、CuCl2溶液直接蒸干灼烧均得到对应的氧化物

D. 电解AlCl3、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时,阴极上依次析出Cu、Fe、H2

2. 某溶液中含有Cu2+、Mg2+、Fe2+、Al3+,若向其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微热并搅拌,再加入过量盐酸,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是( )

A. Cu2+ B. Mg2+ C. Fe2+ D. Al3+

3. 将一定量的Fe和Fe2O3混合物投入250 mL 2 mol·L-1 的HNO3溶液中,反应完全后,无固体剩余,生成1.12 L NO气体(标准状况),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 mol·L-1的NaOH溶液,要使铁元素全部沉淀下来,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最少是( )

A. 450 mL B. 500 mL C. 400 mL D. 无法确定

4. 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则析出的金属是( )

A. Cu和Ag B. Ag C. Cu D. Cu和Fe

5. 下列各组物质(按甲、乙、丙、丁顺序)按图示转化关系每一步都能一步实现的是( )

[甲][乙][丙][丁] A. FeCl3 FeCl2 Fe2O3 Fe(OH)3

B. Cu CuO CuSO4 CuCl2

C. NO HNO3 NO2 NH3

D. Si Na2SiO3 SiO2 SiF4

6. 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3O4

B. 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Fe2O3和H2

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铁粉,然后过滤

D. Fe3+与KSCN溶液产生红色沉淀

7. 下列物质反应后一定有+3价铁生成的是( )

①过量的Fe与Cl2反应 ②Fe与过量稀H2SO4反应后,再向其中加KNO3 ③Fe与足量S在高温下反应 ④Fe和Fe2O3的混合物溶于盐酸中 ⑤FeO在空气中加热

A. ①② B. ②⑤ C. ①②⑤ D. 全部

8. 右图中,A、B、C、D、E是单质,G、H、I、F是B、C、D、E分别和A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已知:①反应C+G[高温] B+H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G不具有磁性;②Ⅰ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它和E可以发生反应:2E+I[点燃]2F+D,F中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回答问题:

(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E与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原电池的负极反应方程式 ;

(3)H与NaOH反应后的溶液和过量的I与NaOH反应后的溶液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E在I中燃烧的现象是 。

9. 根据下列框图回答问题(答题时,方程式中的M、E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M][M][X][E][Z][Y][K2EO4][MSO4][红色金属][蓝色溶液][红色溶液][金属][H2SO4][H2O2][H2O2][H2SO4][KOH][KOH][Cl2] [KSCN]

(1)K2EO4能净水消毒的原因 。

(2)某同学取X的溶液,酸化后加入KI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写出与上述变化过程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 。

(3)Cl2将Z氧化为K2EO4的化学方程式: 。

(4)将M、E、ECl3溶液、ECl2溶液和MCl2溶液混合于某容器中充分反应(容器不参与反应),试判断下列情况下容器中存在的金属离子和金属单质。

①若E有剩余,则容器中不可能有 ;

②若MCl2有剩余,则容器中还可能有 ,一定有 。

(5)人体贫血时可以适当服用含X的药片,往往药片表面会有一层糖衣,糖衣的作用 。

10. (1)氧化铁是重要工业颜料,用废铁屑制备它的流程如下:

[除油污][操作Ⅰ][50~80℃充分反应][Na2CO3溶液][稀硫酸][滤渣][滤液] [稍过量的NH4HCO3溶液][滤液][FeCO3沉淀][操作Ⅱ][干燥][煅烧][产品] [铁屑]

回答下列问题:

①操作Ⅰ的名称是 ,操作Ⅱ的名称是 ,操作Ⅱ的方法为 ;

②Na2CO3溶液可以除油污,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③请完成生成FeCO3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

(2)有些同学认为KMnO4溶液滴定也能进行铁元素含量的测定(5Fe2++MnO4-+8H+=5Fe3++Mn2++4H2O)。

①实验前,首先要精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KMnO4溶液250 mL,配制时需要的仪器除天平、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外,还需 ;

②该实验中用于酸化KMnO4溶液的是 。

A. 稀硝酸 B. 稀盐酸 C. 稀硫酸 D. 浓硝酸

12机械效率第2课时 第5篇

1.倒序相加法:将一个数列倒过来排列(倒序),当它与原数列相加时,若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剩余的项的和易于求得,则这样的数列可用倒序相加法求和。如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na1ann2的推导。

2.错位相减法:这是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其中an,bn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例1求数列n

23.分组求和法:将一个数列中的项拆成几项,转化成特殊数列求和 n的前n项和Sn

1例2 ann2

n1,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4.公式法:利用已知的求和公式来求积,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再如下面几个重要公式

nn12;(2)135...2n1n 212222(3)246...2nnn1;(4)123...nnn12n1

6(1)123...nnn1(5)132333...n3 22例3求数列1n,2n1,3n2,...n1的和

5.拆项(裂项)相消法 例4 an

例5 an

1,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nn114n21,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常用技巧:(1)

111111(2);nnkknnknknknkn

(3)

1111 nn1n22nn1n1n2111,...,的前n项和Sn 12123123...n6.通项化归法 例6.求数列1,练习:求数列5,55,555,5555,…前n项和Sn

7.奇偶分析项:当数列中的项有符号限制时,应分n为奇数、偶数进行讨论,一般地,先求S2n,再求S2n1,且S2n1S2na2n1 例6若an1

8.利用n14n3,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20n1符号求和:

ai1nia1a2a3an

例7(1)

12n

体育教案第12课时 第6篇

学习目标:站立式起跑的方法要求,能够发扬相互帮助和果敢的精神作风。学习内容:站立式起跑 学习步骤:

一、自主活动、活跃情绪

教师活动:讲解课的开始部分活动要求,选出该次课的组长。

学生活动:在各组长的带领下积极进行游戏活动,并乐于听从组长的指挥和调动。组

织:老师指定若干组长,由组长带领学生自由进行准备活动。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点:站立式起跑动作的方法要求。

点:能够做到起跑前身体前倾到快要倒下的程度。

教师活动:

1、讲解示范站立式起跑的动作方法和要领及要达到的程度。

2、组织学生原地徒手模仿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讲解示范,按老师的节拍认真反复练习,细心体验站立式起跑的感觉。

教师活动:

1、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合理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2、组织四路纵队,进行听反映的站立式起跑练习。对每组每名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合理及时的较好评价。

3、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活动,发展学生配合和奔跑能力。

4、总结学生的练习情况,对表现好的组给予表扬鼓励。

学生活动:

1、各组学生鼓足勇气,积极投入,反复练习。

2、对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感到满意,并鼓足勇气,准备下次做的更好。

3、各组团结一致,争取接力活动的胜利,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织:四列横队(左右间隔两臂,前后一臂距离)

四路纵队

三、创新延伸、展示技能

教师活动:讲解强调游戏活动的方法要求,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比比看,哪一组进入游戏的速度最快。

学生活动: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投入活动,展示自己组的合作及活动的能力。组

织:无固定队型,在老师规定的区域内自由进行。场地器材:田径场一片

沙包四个

1页

.课后小结:

对于站立式起跑,老师采用形象的语言,有一种要倒下去的感觉,不做其他多余的讲解,学生很快就能找倒合适的方法进行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再强调一下,不要同手同脚,学生便立即掌握了动作方法和要领。(我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那些比较专业的东西,我们找到形象的语言,效果比按部就班的讲解动作要领方法,要好地多。)

第12课时教学设计 第7篇

我爱学校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照片、汇报调查情况等,让学生对家乡、学校的历史和现在的情况等有全面的了解。

2、通过小组诗歌朗诵、汇报发言等形式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热情,增强学生学好文化、报答家乡、报答母校的决心,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保护家乡和学校的环境,为家乡、学校增光添彩。

活动时间:2012年4月27日

活动准备:

1、通过收集、阅读资料,对家乡名胜古迹、特产和学校的历史、现状作深入了解。

2、每人准备一份关于家乡的资料和一条保护环境的标语;

活动过程:

(一)知我家乡,说我家乡

(伴随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主持人上场。)

甲:同学们,有一个地方,它山清水秀;

乙:有一方水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安居乐业。这是哪儿呢?

合:那就我们的家乡——齐河!《爱我家乡

爱我学校》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甲:看,这就是齐河的地图。

乙:谁能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齐河。(课件出示齐河全貌图,请两位学生简介齐河。)甲:请大家走进家乡的青山绿水,浏览一下家乡的风景名胜。对于家乡的风景,你又了解多少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甲:刚才大家的介绍,好像把我们都带到了一个个仙境。

乙:这些景观真让人留恋忘返„„

甲:家乡的景色让人陶醉;

乙:家乡的特产也让人赞不绝口。

甲:下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特产。学生汇报。

(二)爱我家乡,我在行动

师:同学们对家乡特产的了解真不少。我们的家乡真美啊!我们通过访问和查找资料,对家乡的环境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师:下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进行汇报,待会儿再推荐一位代表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了解到的情况。(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现状,并提出改善不好的环境的建议。)

学生说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家乡的环境。

师:看来,我们的家乡有的地方变好了,有的地方变差了。为了让家乡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请大家齐读《城市文明公约》。

师:看来,大家都很关心家乡,并且愿意为保护好家乡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说家乡是我们的“大家庭”,那么,“学校”就是我们的一个“小家庭”。那大家对我们的学校的了解又怎样呢?

(三)知我学校,说我学校

丙:大海是鱼儿的家;

丁:天空是白云的家;

丙:森林是动物的家;

丁:学校是我们的家;

丙:请欣赏诗朗诵:《我们是学校的小主人》。

(女)十六小是培育我们成长的沃土,(男)如雨露阳光,呼唤我童年的梦想;

(女)如春风化雨,给我无穷的知识和力量;

(全班合)我们如春天的花朵,点缀着美丽的校园。

(女)今天我以学校为荣,(男)明天学校为我喝彩,(全班合)是学校哺育了我们,(全班合)我们都是学校的小主人。

丁:岁月悠悠,我校的历史源远流长。

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别回顾、欣赏一下昔日的、今日的校园。(投影出示校园的图片)丁:我们的校园真美啊!下面请大家齐唱:《校园的早晨》。(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唱)

丙:同学们,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母校的培育下,已长成参天大树。

丁:我们从现在开始,也要努力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四)爱我学校,看我行动

丙:校园,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土地,梦想起飞的地方„„ 丁:家乡,是我们共同的大家庭。

丙: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怎样做呢?(下面请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

师:爱我学校,看我行动。我们是一名小学生,我们要怎样爱护我们的校园呢?(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还做了些一些保护校园环境的标语,请这些同学拿出来,我们跟着他们读一读吧。

师:看来,大家为校园的清洁、保洁、美化、绿化,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老师希望,我们的校园在大家的爱护下,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函数的奇偶性(第2课时) 第8篇

一、教材分析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 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 反映在图象上为: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 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本节课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进行了拓展, 进一步研究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a轴对称和关于点 (a, 0) 中心对称时几何特征与代数表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a轴对称和关于点 (a, 0) 中心对称时的代数表征;

2.能在问题中对对称性的代数表征进行识别和简单应用;

3.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观察、抽象的能力, 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运用类比数学方法,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

1.函数图象对称性的代数表征;

2.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与代数表征之间的转换.

四、教学难点

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与代数表征之间的转换.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师: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 它反映的是一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质, 这种对称性质不仅广泛存在于数学问题之中, 而且利用对称性往往能更简捷地使问题得到解决, 对称性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今天我们首先深入研究一个函数图象的轴对称性.

师:首先来看函数y=x2 (x∈R) , 它为偶函数, 从“形”的角度看, 即几何特征为关于y轴对称;从“数”的角度看, 即代数表征为f (x) =f (-x) .

思考1那么对于函数y= (x-1) 2 (x∈R) , 它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对应的代数表征是什么呢?

(二) 直观感知

师:观察函数y= (x-1) 2 (x∈R) 图象上点坐标的变化, 可以发现图象上关于直线x=1对称的两点A和A'横坐标之间的关系, 若点A坐标为 (x, f (x) ) , 则点A'的坐标为 (2-x, f (2-x) ) , 由于点A和A'关于直线x=1对称, 故f (x) =f (2-x) .

结论一:若函数y=f (x) (x∈D) 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则, f (x) =f (2-x) ;

师:那么, 若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呢?请说明理由.

思考2除了f (x) =f (2-x) , 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代数表征同样反映函数y=f (x) (x∈D) 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师:假设点A和A'离对称轴的距离都为x, 则点A坐标为 (1+x, f (1+x) ) , 则点A'的坐标为 (1-x, f (1-x) ) , 由于点A和A'关于直线x=1对称, 故f (1+x) =f (1-x) .

结论二:若函数y=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 则, f (1+x) =f (1-x) ;

师:那么, 若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呢?请说明理由.

思考3由特殊到一般, 当函数y=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时, 代数表征是什么?

结论三:若函数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 则, f (x) =f (2a-x) , 或f (a+x) =f (a-x) .

(三) 辨析提高

思考4观察结论一、二的两个代数表征, 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之处?

结论四:若函数y=f (x) (x∈D) 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 则, f (x) =f (2a-x) , f (a+x) =f (a-x) , …, f (x1) =f (x2) , 其中, 即x1、x2以a为中点.

(四) 类比归纳

师:再回忆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 大家完成以下结论:

结论一:若函数y=f (x) (x∈D) 图象关于点 (1, 0) 对称, 则, f (x) =-f (2-x) ;或f (1+x) =-f (1-x) ;

(五) 简单应用

例1已知函数y=f (x) (x∈D) 分别满足以下条件, 请分别说明函数图象关于______对称.

f (-2+x) =f (-2-x) , f (4+x) =f (3-x) ,

f (x-1) =-f (-3-x) , f (x+1) +f (-x+1) =0.

例2已知y=f (x) 为二次函数, 满足f (x+1) =f (3-x) , 试比较f (1) 与f (4) 的大小关系.

(六)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和方法?

(七) 课后作业

1.设二次函数f (x) 满足f (x+2) =f (3-x) , 且f (x) =0的两实数根平方和为10, f (x) 图象过点 (0, 3) , 求f (x) 的解析式.

2.已知函数y=f (x) (x∈R) 满足f (-x) =-f (x+4) , 且函数f (x) 在区间 (2, +∞) 上单调递增.如果x1<2<x2, 且x1+x2<4, 则f (x1) +f (x2) 的值 ()

A.恒小于0B.恒大于0

C.可能为0D.可正可负

教学反思

本节课《1.3.2函数的奇偶性 (二) 》是数学必修1中《1.3.2奇偶性》的第二节课,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奇偶性, 能应用函数奇偶性解决简单的问题, 对函数图象对称性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我所教的班级为实验班, 而且在前节课最后有学生就提问当对称轴不在轴及对称中心不在原点时代数表征是什么, 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函数奇偶性的拓展, 进一步研究函数图象的对称性;从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和代数表征两个方面去研究, 建立二者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设计框架是由特殊到一般, 由几何到代数, 采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建立更一般的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几何特征和代数表征之间的关系.第一步, 从函数图象轴对称开始, 引导学生类比于函数图象对称轴为y轴时代数表征的结论, 比较容易得到当函数图象对称轴为直线x=1时的代数表征, 然后类比得出函数图象对称轴为直线x=2时的代数表征, 层层递进从而得到函数图象对称轴为直线x=a时的代数表征f (x) =f (2a-x) ;第二步, 对刚才的结论进行辨析, 确定了结论的存在性, 分析结论是否唯一.是否唯一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设计了用距离的概念引入另一个代数表征f (a+x) =f (a-x) , 然后将f (x) =f (2a-x) 与f (a+x) =f (a-x) 进行对比, 比较容易地分析出运用整体替换的思想, 替换后自变量和为定值, 因变量相等即为轴对称性的结论;第三步, 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 得到函数图象关于点 (a, 0) 对称的对应结论.

本节课的引入还可以设计为由二次函数y= (x-1) 2引入, 引导学生计算验证f (x) =f (2-x) , 然后去掉二次函数模型, 再引导学生辨析任意一个函数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时, 是否都满足f (x) =f (2-x) .

本节课使我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很好, 所有概念都是由学生总结得到的,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这得益于“先行组织者”的使用;

二、适时追问学生回答结果的理由, 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给其他同学以借鉴,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机械效率第2课时 第9篇

说明:① 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600字;④ 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命题者的导向意图十分明显。稍加比较就会发现,“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与常州市2011年的中考作文题“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长期以来,初中作文已经陷入了“精神境界”的怪圈,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尚立意”的现象。追求立意高远本没有错,但什么事都强拉硬扯,不能结合具体事例恰当地抒发感情,往往会给人留下一种虚情假意的感觉。为改变这一现象,命题者试图通过中考提倡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说真话的“四真”文风。

命题者对作文的区分度有较高的期待。这个题目与学生贴得很近,人人能写,上手容易。生活中对人对事的认识了解过程,学科实验的过程,一些小收获、小启迪、小发明、小趣味,都可以写入文章。只要考生能把“发现”“用心”“观察”这三个关键词都点到,拿到基本分是没有问题的。值得注意的是,中考作文“不设审题障碍”,但不等于没有障碍,这个题目要出彩就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把握好“发现”“用心”“观察”三者的关系属于上乘,环节有疏漏或逻辑一般的文章属于二类文,如果只是中规中矩而别无亮点,就会进入三四类文的范围。

这个题目便于多元选择,有利于考查出考生的写作特长。写成议论文,相关的名人故事挺多,当然牛顿、瓦特之类用得有点滥,考生如果阅读面广的话,举出其他论据,能为文章加分;也可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事情来写,如科技小制作的设计过程;还可以从课本上找素材,如沈括、鲁迅,课文中都有他们用心观察的故事。另外,相关的名人警句也很多,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初中生的知识储备也足够应付论证。如果要写成记叙文,考生可以选择两种文章推进模式:一是递进式的直线推进,按情节发展,认识由浅入深;二是一波三折的模式,可以先写原本对用心观察不以为然,然后写从不用心到用心,发现的东西截然不同,这种写法比较具有情节性,较吸引人。此外,这道作文题也强调了学习品质的重要性,是对学习方法的提炼和指导,很好地把作文与做人做事结合了起来,避免了考生说空话套话,有利于考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

评卷中我们发现,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是审题不够全面,立意比较模糊,虽叙述完整但表达缺少章法。比如一篇写发现母亲夜间摆弄父亲出差时带回来的饰品,从而理解了母亲的记叙文,作者试图通过一次发现表现自己对母亲态度的转变,从之前的嫌母亲常骂自己到最后自己不再叛逆,立意立在了“转变”这个词上,而所谓的“发现”只是表现这个中心的一个材料,只能说是勉强切题。而且,文中有的材料与题目关联度不够,也违背情理,如写客人毫不留情地点明玉镯为地摊货。还有“我”透过门缝看坐在梳妆台前的母亲时,居然发现了母亲的少许白发,合理性同样令人生疑。这样的文章显然是不成功的。

二是思路不严谨,分析和思辨能力欠缺,实质性议论少,文章显得空洞乏力。比如有一篇议论文,在分论点的安排上就不合逻辑,一是讲“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重大发现几乎都离不开用心观察”,一是讲“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也都离不开用心观察”,二者外延上有重叠,并且第一个分论点中的“几乎”和第二个分论点中的“也都”显然矛盾。同时,作者在论述时只是满足于列举一些重大发明创造的事例,举例简单,缺少分析,显得武断,说服力不够。这同样不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针对2012年中考作文及平时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寻找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一是关注深度阅读的体悟过程。

个性化的写作应该以个性化的阅读为基础,而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语文老师的教学引导是分不开的。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作者迷失”的现象,就连绝大部分的中考、高考满分作文中也难觅“我”的影子,这与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的“个性化解读的迷失”不无关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但阅读实践中却往往成了“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就是老师标准答案中的那一个哈姆雷特。因此,同学们要注意加强个性化阅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写作,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二是重视勤奋创作的实践尝试。

作文不是讲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作文是用心写出来的。鲁迅说过:“文章应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多读多写很重要,在勤奋的练习下,文章的思路会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由闭塞逐渐变得开阔,由松散逐渐变得严密,由杂乱逐渐变得纯一。多读多写,对事物的感受会逐渐变得细腻,很多时候会产生心灵的冲击。坚持阅读,坚持感动,坚持写作,这是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是积攒感受生活的写作本钱。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把语文当成了一门脱离生活的学科,打开课本,似乎就是为了“解读文本”。离开课本,很多人就是两眼一抹黑。半夜观赏月食,酷暑偷偷在河边扑腾,单身出游,结伴远行……这样的经历现在的初中生真是难得一遇。可是这些,还有大量的课外阅读,都是写作的基本家底。如果我们能注意关注生活,积攒生活中的点滴,写作时就不会为无话可写而犯愁,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稳步提升。

一类文:

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日沉月升,万物葱茏,世界之大,无不蕴藏着生命的哲思。如何发现那点点智慧的心火?学会用心观察吧,你便会窥见世界的初始与人性的本来面目。

沐浴着微凉的春雨,行走在古巷之中。白墙黑瓦,绿苔青石,门上红福,檐下木椅,看见了墙边的几棵绿草,看见了屋前叼烟袋的老人。仅此而已?不,还有更多春之景致,那是万物勃发的生机;白鬓老人,不是夕阳西下的凄凉,那双看遍世事沧桑的眼中,有的是千帆过尽的淡然大气,有的是养德的俭、修身的静,那是人生在世“无风一片月,倚天满怀云”的境界。学会用心观察,便会发现人世间最初与最终的智慧。(以“仅此而已”设问,再用“不,还有更多”作答,既有回环之美,形成结构上的呼应,又让读者每读一遍,印象便加深一层,思考也深入一步,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中心的彰显。)

登山望海,静立于山巅,奇松怪石,雾浪云海,浩渺烟波,风平浪静。仅此而已?不,还有更多。看见树根处交错纵横的茎藤根须了吗?看见那枯焦的皮和坚毅的身躯了吗?那是处于逆境仍不屈不挠的意志,那是饱经风霜仍挺起脊梁的顽强。看见浪涛拍打礁石激起的白花了吗?那是以卵击石永不言弃的凛然。看见蔚蓝深邃的大海了吗?那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与气度。用心观察那一树一石,一浪一波,便会体会到自然中的无尽精神,便会发现生命意想不到的苦心教诲。

踏上布鞋,提个竹篮,去集市买菜。鸡鸭鱼肉,果实菜蔬,案板菜刀,地上的扁担。仅此而已?不,还有更多。卖菜老奶奶脸上因笑容而细滋慢长的“沟壑”里,是对平凡充实生活的无限满足与欢愉;卖鱼老爷爷背上粒粒晶莹的盐花,无声地诉说着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快乐与骄傲。用心观察生活中的丝丝缕缕,便可以发现人性中最真的美好与生活的滋味。(这里,我们看到的又不只是鸡鸭鱼肉、果实菜蔬这些生活的细节,更体会到了人们享受平凡生活的满足感。)

人生匆忙,不过弹指一挥间,有太多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如何发现?学会用心观察吧。俗语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用心观察世界的美,用心观察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现其中的点点哲思,这才是人生的真谛。(点题,升华主旨。)

总评:本文作者积累丰厚,文章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富有变化。阅读本文时,首先就被其优美的文字所感染,生动的语言犹如一个顾盼生辉的女子,对读者自有一番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们急切地想要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的三段式结构,层次清晰又工整大气。三段虽为并列结构,顺序的安排却匠心独运。作者先穿越古巷,再登临高山,最后将我们带入集市这最平常的生活中。大概正是有了涉古登高的情怀与气概,我们才能欣然接受简单而繁琐的平凡生活吧。这该是“用心观察”所蕴藏着的“生命的哲思”之所在。

二类文:

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梭罗曾这样说过。(误,此话为罗丹所说。)是的,成功离不开发现,而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一支笔,一张纸,还有一卷胶带,你能用它们做些什么?而恰恰是这些小学生都能使用的工具,却在用心观察的人眼中拥有了无限的价值。当用胶带粘住一条铅笔书写的痕迹后,墨色便淡一分,而重复这一动作二十到三十次以后,一种新型材料——“石墨烯”便诞生了。而它的发现者,更是因此捧得了诺贝尔奖。(发现者是谁?作者没有交代。而且石墨烯是通过用胶带粘贴石墨片发现的,作者记忆有误。)为什么?为什么从一个简单的重复动作却能发现如此有价值的新型材料?因为用心观察使简单事物背后的价值得以充分挖掘。

美国有一位小伙子,毕业后来到一家石油企业工作。他的工作十分简单却也枯燥至极——监督密封石油罐的机器是否运行正常。有一次,他突然发现每次黏合剂都是下滴十九滴,而且总有半滴是浪费的。他突发奇想,能否仅用十八滴黏合剂就密封好油罐呢?于是,他潜心研制,终于制造出了十八滴封罐器。慧眼识人的公司总裁听说后,立刻将这种封罐器投入使用,并将小伙子提升为副手。(同样没有写出发明者的姓名,说服力不够。)而恰恰因为少用了一滴黏合剂,公司每年节省了数以百万计的开支。为什么?为什么由一件无聊乏味的工作却能产生如此重要的发明?因为用心观察使思维深处迸发出的火花得以尽数被捕捉。

综观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法布尔深入自然,写出了《昆虫记》;瓦特观察水壶,改良了蒸汽机;鲁迅关注社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堆砌事例,欠深入分析。)这些成功的例子,都源于发现;而这些发现,又都源于用心观察。

成功离不开发现,而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

总评: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在这次评卷中出现较少。本文中心论点鲜明,论据新鲜而且典型。举例论证上有详有略,有点有面。文章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对议论的理解还停留在用堆砌事例的方式去靠近一个观点上,分析和思考能力欠缺,应注意在叙述论据之后展开富有逻辑的论证分析。此外,由于作者没有记清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名言是谁所说,同时对石墨烯的发现者以及十八滴封灌器的发明者均未能写出具体姓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论据的说服力。

题一:

有人问一位哲学大师:“人活着靠什么?”

大师回答:“靠呼吸。”

“那呼吸又是为了什么?”

“呼,是出一口气;吸,是争一口气。如此而已。” 大师这样回答。

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呼吸”为话题,文题和文体自定,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上一篇:检察院工作总结个人简短下一篇:手术室急救护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