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2024-06-03

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精选8篇)

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第1篇

的企业居多。这些家庭作坊式企业,由于素质能力及资金人才等严重局限,几乎没有什么“做大做强”的念头,只是凭借市场之手推动、靠市场效应凑合赚钱、养家糊口,小富即安。四是管理水平低下。由于管理的混乱、人才的奇缺、缺乏经营网络,致使相当部门企业整日忙于应付内部、穷于应对竞争、甚至奔命维持“关系”,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精力和条件去深入研究、分析、思考当前的市场发展状况、行业发展趋势、国家大政方针等,并依此制定、提出本企业比较清晰的中长期发展思路。五是小农意识。即开放意识淡薄。我县许多个体私营主思想守旧,只愿在本地发展,不愿意离土离乡到外地开拓市场。在某一领域本地市场需求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宁可在本地市场中艰难地分一杯羹,也没有到外地开拓市场的计划,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发展。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开放的市场意识,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创业的足迹,温州人经销网络几乎遍布全球的每个角落。与这种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相比,我县的个体经营者小富即安,固守田园的思想观念就十分突出了,并且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基于上述几种状况,在我县100多家棉纺织企业中,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主要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淡薄,小富即满问题比较严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无疑类似这些目前尚占据重要地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对形成有机联系、互动发展的棉纺织产业集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障碍。

2、管理体制的多头和不顺是形成棉纺织产业集群步履艰难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县的棉纺织产业集群,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形成的,必须依靠行业管理部门在各工业区内明确定位基础上的服务、协调、指导、组织。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现存的多头、不顺的弊端,导致了行业管理的作用发挥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行业管理是社会化分工的客观要求。说到底,它应该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内的经济民主实现机制,是行业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协商行业内部关系、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协调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共性问题所采用的实现目的的非赢利性组织方式。而今单纯“官方”的或“官办”的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么名不副实没有任何管理手段,要么应付生存竭力集资“化缘”,对推动行业的加快发展都不会起到太大的积极作用;而单纯由企业自发自主实施“行业管理”,又很难避免缺失政府支持、相互抵触摩擦等问题和矛盾,无法达到行业管理的作用目的。这种由于管理体制现存的多头、不顺的弊端所导致的行业管理作用发挥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的现状,成为了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制肘因素。

3、企业各自为政搞“小而全”的矛盾问题日趋显现并有逐步发展升级趋势。在棉纺织产业集群中,由于企业间分工合作意识淡薄、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加之妄自尊大和“以我为中心”传统思想较为顽固,不少企业将改造升级的精力和重心放到了建立自我内部循环的“私有产业链”上,企业“小而全”现象屡见不鲜,明显地违背了现代工业大生产的特征和规律。不少企业呈现一种“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病态”现状。无庸置疑,产业集群是一种符合现代工业化大生产要求的集群集约经济,一个突出特点是使同一产业内部分工更为精细化,使一个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于该产业的某一道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明晰发展方向目标。产业集群内部相关企业间互通有无与分工合作,成为有机产业链形成并不断延伸和整体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且依照现代管理科学“8020”定律研究可知:“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因此,按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客观事物规律,不存在一味脱离社会分工与合作仅靠自身内部循环就可不断发展的“完全”;无论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还是某个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不外乎在20%左右,其余80%则是为强化和发展这20%的核心竞争力相配套和服务的。因此,搞“小而全”的思维和运行方式的结果,必然会是企业经营生产目标不明、面面俱到、顾此失彼、特色含混、疲于平衡、常陷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困境、市场核心竞争力不断弱化,最终导致失去市场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相互游离、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抵触的区域产业集聚,几乎没有什么“集群”可言,只能是一盘散沙,不可能成大气候。

4、科技创造严重滞后,科技含量提升乏力,影响着产业集群的附加值和生命力。由于观念落后、基础较差、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和研发滞后等原因,我县棉纺织行业企业当前明显存在着科技创新严重滞后、科技含量提升乏力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产业集群的附加值和生命力。

5、企业间的无序(包括不良)市场竞争已成为影响棉纺织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内耗因素。由于在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该管的部门无手段管、有权的部门无精力管、最终导致多头管理均不到位的问题,行业的管理、协调部门以及自律组织大都名不副实,无法实现有效切实的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甚至是不良竞争情况客观存在。一是人才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缺乏大局意识和相应规范,不讲原则地相互挖墙角现象比比皆是;二是原料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市场建设的明显不足,不择手段地争抢原料现象层出不穷;三是产品销售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行业自律机制没有建立,单纯为自身利益而恶意降价的大有人在;四是技术方面的无序竞争,整合与合作意识缺乏,在技术上相互封锁甚至相互“偷袭”的问题存在。类似的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无序竞争甚至是不良竞争状况,无疑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严重“内耗”。

6、管理、科技、设计人才的匮乏直接威胁着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提升速度及可持续发展。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着要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员但无良好的经营机制,要么有良好的经营机制但无相应的管理经验和人员的问题;尤其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缺位、企业财务的管理混乱、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产品结构的单一低档等。科技人才方面,国有企业有科技创新的人才和意识,但无科技创新的资金和动力;民营企业有科技创新的资金和动力,但无科技创新的人才和意识。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威胁着我县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提升速度及可持续发展。

7、资金支持乏力,导致诸多企业改造升级困难,产业集群实力不强。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及市场战略目标的调整,银行资金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大中企业,形成了政策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我县棉纺织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企业建厂时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厂房和设备上,致使一些企业因缺乏流资而不能投产或达产;部分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急需技改扩规模上水平,但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而不能付诸实施。

上述现存的诸多主要矛盾问题,不仅影响着棉纺织产业集群的顺利形成,同时也必然影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削弱了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壮大棉纺织产业集群的对策及措施

1、明确思路,加强指导。联系新野棉纺织业发展实际,在贯彻落实“棉纺织基地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新野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把棉纺织产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以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主攻方向,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园区建设和培育市场为突破口,按照“协调、服务、管理、发展”的原则,优化环境,精心培育,强力突破,扩充总量,提高档次,创新结构,实现产业的装备更新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棉纺织产业,争创全国棉纺织强县。到2010年,全县纱锭力争达到150万锭,其中气流纺15000台,年产纱30万吨;织机15万台,年织布3亿米,染整布2000万米,服装1000万件。完成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3%,占限额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销售收入实现90亿元,利税总额10亿元,其中利润7亿元,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具体内容是:牢牢牵住克服染整“瓶颈”制肘和实施“终端”(服装乃至产业用、家居用、甚至高端医疗技术用布)等产业带动的“牛鼻子”,扩大品牌(名牌)影响,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棉纺织工业的全面发展提升;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研发、推广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纺织”产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高要求的行业标准和名牌战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借力发展、借力创牌、借力提升、借力扩张;加快棉纺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速度,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培育并组建相关市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优势和效应。在具体运作上,棉纺织产业的发展,应注重结构与规模;“终端(服装、产业用布、家居用布等)”产业的发展,应注重品牌与附加值。

2、扶优助强,项目支撑。以改造、提升、调整为基本手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的重要内涵。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自始至终都应该把“必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去加以全面考虑、整体布局和安排协调。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统筹”基本原则所提出的要求。而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前提下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产业,其着眼点和着力点并非过去认识上的那种低水平重复建设般地盲目扩张,而是强调必须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本质的改造、调整、创新、整合和提升。因此,政府对棉纺织行业的关注和支持,重点应该是以扶优助强为基本原则的项目支撑。要有重点的筛选3—5家技术装备先进、年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年纳税总额超100万元的民营棉纺织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十一五”末使之成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年纳税总额超500万元的中型民营棉纺织企业。

3、抓好园区,铸造链条。作为数量最大、市场潜力颇好、发展势头强劲的新野棉纺织行业,在新型工业化建设热潮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以规划布局、引导调整、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组建产业集群、推广先进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形成有机产业链并整合发展竞争资源、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为主要任务的行业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加快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速度,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培育并组建相关市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优势和效应。这种有机集聚并形成相关链条,需要克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相关园区的定位要明晰。园区的产业定位,不仅是对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的有效引导,而且对于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2)大力引导和提倡建构跨园区的明晰专业分工、强化协作配套、集约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的有机链条,并保持链条能够可持续地不断延伸。鼓励企业间在巩固并不断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相互配套、合作,适时组建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区域界限的大型企业集团。(3)政府应该采取给予适当投入的经济手段,对企业向工业园区加快集聚进行有力推动和制约。

4、开发资源,启动优势。从新野棉纺织加快发展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无疑整合并开发有效的产业资源,是建构新野棉纺织有机产业链的一个重头戏。在人力资源方面,应对现有的企业培训、大专院校教育、科研院所培养、以及外来聘用的各类人才积聚载体和手段进行整合,综合使用力量,加大人才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在管理资源方面,当前应该注重发挥棉纺织产业集群“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提升,充分发掘周边地区的巨大市场潜力,逐步将新野建成全国棉纺织基地县;在创新资源方面,应充分发挥国内外的专门科研机构和专家作用,使企业创新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为一体,建立长效棉纺织创新研发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棉纺织行业新产品、新工艺、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在原、辅料资源方面,要加快组建棉花市场和机配件市场,使其发挥出棉纺织产业“原、辅料供给”的重要作用。在产成品资源方

面,要加快组建新野纱布专业市场,使其发挥出棉纺织产业销售方面的拉动重要作用。

5、提升科技,信息助推。先进科技技术,不仅是新野棉纺织行业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加快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而且是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采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互动的方式,助推新野棉纺织行业科研工作加速推进,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眼下亟待引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的,就是“坚持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原则,政府投入同信息产业企业参与相结合,迅速建立新野棉纺织产业信息平台,为棉纺织产业集群提供权威快捷地各类市场信息服务。

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第2篇

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培育棉纺织地方特色优势,是实施工业化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棉纺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一直是工业学术界讨论的课题。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在产业性质上相似相近或相关,在发展空间上同属于某个特定行业的产业领域、相对高密度聚集、分工比较明细、依靠紧密或松散型产业链相互连接,由诸多大中小型企业形成的一种工业集聚形态。在我县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本县及周边丰富的棉花资

源和新纺公司人才、市场、技术、管理、信息、资金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等主要形式,通过催生、延伸棉花加工项目,培育出了县棉纺织工业区及上港、溧河、城关、城郊工业小区等棉纺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新纺公司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棉纺织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点

新野棉纺织业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历届县委政府的政策宏观引导,截止6月底,全县棉纺织企业,已发展到101家,其中棉纺企业84家,棉织企业8家,捻线9家。固定资产达到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纱锭规模突破80万锭,织机达到4500台。今年元至七月份,全县限额以上棉纺织业实现产值2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利润7500万元,分别

占全县工业的、、67%和。棉纺织业在全县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攀升,比重之高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主要呈现出五个明显特点:

1、龙头带动能力强。作为新野棉纺工业的龙头,新纺公司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全国520家和河南省50家重点支持企业之一,全国功能性产品开发基地。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亿元,固定资产亿元,共有纱锭33万锭,其中环锭纺22万锭,气流纺24台,折合11万纱锭;织机3000台。拥有进口清梳联、自动络筒机、转杯纺纱机、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1000多台,占公司装备总量的60%以上。主要生产和经营棉纱线、纯棉和混纺坯布、色织布、牛仔布等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高档织物用纱7万吨、服装面料亿米。产品远销广东、江苏、福建等20多个省市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产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实现税利8105万元,其中利润3722万元,分别占限额以上工业的、、和。出口创汇3260万美元,名列全国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前12位,利税总额居第七位,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全省同行业第一。荣获中国纺织行业协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8月9日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全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前二十强”荣誉称号。

2、产业集群群体大。靠政府的正确引导、靠新纺公司龙头的拉动,全县民营棉纺织业迅速膨胀。在短短三年时间内,限额以上民营棉纺织工业企业已发展到90余家,固定资产亿元,从业人员近2万人,纱锭规模达到40万锭。生产棉纱近8万吨,各种布料7000万米,完成总产值亿元,实现利税亿元。其中鹏升、华星两家规模达到2万锭以上,另有5家达到1万锭以上,5000锭的企业12家,县工业区及城关、上港等7个棉纺织工业区内拥有棉纺织

企业70余家。全县民营棉纺织扩张的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纺公司。

3、企业装备水平高。我县民营棉纺织企业1997年起步时,设备基本上都是国有大型棉纺织企业限产压锭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机器性能差,工艺水平低,产品质量档次低。通过近几年的滚动发展、更新改造,止目前,全县民营棉纺织企业的机器设备,全部都是国家定点纺织机械厂、、出厂的先进设备,主要设备j128k、fa506细纱机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棉纺织产业链条长。目前,全县棉纺织业基本形成了由植棉——轧花——棉纺——棉织——服装的棉纺织产业链条。全县98万亩耕地,常年植棉40万亩左右,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县棉麻集团公司及其所属的9家棉花企业,担负着全县棉花收购、加工、销售任务。年收购加工棉花4万吨,其生产的“银鹏”牌棉花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棉花名牌”,全县棉纺织企业年需用棉花14

万吨,加工棉纱13万吨,织布亿米。永兴纺织服装公司等3家企业引进了服装生产线,年加工服装30多万套。

5、产品市场销路畅。以新纺公司为依托,整个纺织产品销售网络健全,在全国和境外设有多家销售公司,同上百家棉纺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固的业务关系,营销网络覆盖我国中部及东南亚地区广大市场。产品质量好、产销率高,棉纱、服装面料产品产销率平均保持在99%以上。,全县棉纺织产业出口创汇3260万美元,占全南阳市出口创汇总额的1/3。

二、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现存的主要问题

我县棉纺织行业尽管占据了工业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提升改造速度不断加快、规模效益逐年提高,但形成分工明晰、互动明显、关联紧密的产业集群,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实际矛盾和问题,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至今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是形成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思想

障碍。大致突出表现有五个方面: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开拓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低下、开放意识淡薄。首先是素质不高。虽然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迅猛,但真正强势、大型的民营企业仍是凤毛麟角,我县棉纺织行业民营企业目前达到中型要求的还并不多。综合各种因素,其中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诸多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文化、管理素质等离现代企业要求相距甚远。其次是信息不灵。这种状况的产生,源于三个主要方面:企业管理的不到位,诸多园区、协会对于如何及时向相关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宣传方针政策等不关心、不重视。企业习惯于独来独往靠自身拼搏,缺乏主动获得信息、争取政府支持意识。整个行业至今没有可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促进工业化发展的信息平台。三是开拓意识不强。在全县90多家棉纺织企业中,家庭作坊式、靠亲戚朋友凑钱、临时租赁场地办厂的企业居多。这些家庭作坊式企业,由于素质能力及资金人

才等严重局限,几乎没有什么“做大做强”的念头,只是凭借市场之手推动、靠市场效应凑合赚钱、养家糊口,小富即安。四是管理水平低下。由于管理的混乱、人才的奇缺、缺乏经营网络,致使相当部门企业整日忙于应付内部、穷于应对竞争、甚至奔命维持“关系”,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精力和条件去深入研究、分析、思考当前的市场发展状况、行业发展趋势、国家大政方针等,并依此制定、提出本企业比较清晰的中长期发展思路。五是小农意识。即开放意识淡薄。我县许多个体私营主思想守旧,只愿在本地发展,不愿意离土离乡到外地开拓市场。在某一领域本地市场需求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宁可在本地市场中艰难地分一杯羹,也没有到外地开拓市场的计划,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发展。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开放的市场意识,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创业的足迹,温州人经销网络几乎遍布全球 的每个角落。与这种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相比,我县的个体经营者小富即安,固守田园的思想观念就十分突出了,并且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基于上述几种状况,在我县100多家棉纺织企业中,相当部分企业的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淡薄,小富即满问题比较严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无疑类似这些目前尚占据重要地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对形成有机联系、互动发展的棉纺织产业集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障碍。

2、管理体制的多头和不顺是形成棉纺织产业集群步履艰难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县的棉纺织产业集群,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形成的,必须依靠行业管理部门在各工业区内明确定位基础上的服务、协调、指导、组织。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现存的多头、不顺的弊端,导致了行业管理的作用发挥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行业管理是社会化分工的客观要求。说到底,它应该是一种市场经济

条件下的行业内的经济民主实现机制,是行业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协商行业内部关系、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协调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共性问题所采用的实现目的的非赢利性组织方式。而今单纯“官方”的或“官办”的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么名不副实没有任何管理手段,要么应付生存竭力集资“化缘”,对推动行业的加快发展都不会起到太大的积极作用;而单纯由企业自发自主实施“行业管理”,又很难避免缺失政府支持、相互抵触摩擦等问题和矛盾,无法达到行业管理的作用目的。这种由于管理体制现存的多头、不顺的弊端所导致的行业管理作用发挥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的现状,成为了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制肘因素。

3、企业各自为政搞“小而全”的矛盾问题日趋显现并有逐步发展升级趋势。在棉纺织产业集群中,由于企业间分工合作意识淡薄、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加之

妄自尊大和“以我为中心”传统思想较为顽固,不少企业将改造升级的精力和重心放到了建立自我内部循环的“私有产业链”上,企业“小而全”现象屡见不鲜,明显地违背了现代工业大生产的特征和规律。不少企业呈现一种“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病态”现状。无庸置疑,产业集群是一种符合现代工业化大生产要求的集群集约经济,一个突出特点是使同一产业内部分工更为精细化,使一个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于该产业的某一道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明晰发展方向目标。产业集群内部相关企业间互通有无与分工合作,成为有机产业链形成并不断延伸和整体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且依照现代管理科学“8020”定律研究可知:“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因此,按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客观事物规律,不存在一味脱离社会分工与合作仅靠自身内部循环就可不断发展的“完全”;无论

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第3篇

一、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概况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 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 自然条件优越, 是山东省主要的产棉区之一, 纺织工业发达, 棉纺织产能占山东省的70%, 全国的10%, 被誉为“中国棉纺织之都”和“中国家纺产业示范区”。

滨州市纺织产业现代化集群概念的明确提出始于2002年滨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国家访之都”的新规划。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 滨州现代化纺织产业已形成集纺织、织布、染整、针 (复) 织、巾被 (服装、装饰面料) 等生产环节的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全市现有纺织家纺服装企业4 5 0余家, 从业人员3 5余万人, 涉及棉纺织、毛纺织、印染、针织、棉复制、化纤、服装、地毯等八大行业。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魏桥创业集团、亚洲最大的毛巾生产企业——亚光纺织集团、中国最大的梭织印染企业——华纺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大型企业, 及“魏桥”、“亚光”、“东方”、“鸾凤”、“愉悦”等一系列中国知名品牌, 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 棉纺织、巾被、印染、地毯等行业均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

2007年, 全市纺织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0亿元, 利税95亿元, 利润51亿元, 自营出口创汇16亿美元。纺织业已成为增加滨州市财政收入、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滨州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根据波特的理论, 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主要因素及政府、机遇两个附加因素。

1. 生产要素

滨州市发展纺织业的生产要素条件优势明显: (1) 气候、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上, 属于中纬度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光热充足, 土壤多为盐碱地, 尤适棉花生长, 植棉历史悠久。 (2) 人力资源。作为人口密集地区, 当地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另外本市一些高等院校及外地聘请也输送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 资本资源。通过股票发行上市 (魏桥、华纺) 、招商引资、政府财政支持等获得资金支持。 (4) 基础设施。本市交通便利, 有济青、滨博、京滨高速和205国道、220国道穿过, 另有多条高速路、航空城、万吨级港口正在建设中。全市有9家企业建立了1 7个工业园, 以完善其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2. 需求条件

衣食住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滨州纺织以其明显的区位优势为国内外生产商提供了大量低成本、高质量的棉纱、坯布、面料等中间产品, 以及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巾被、服饰、床上用品等终端产品, 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滨州纺织已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等原料供应环节;化学纤维加工等上游产业;棉毛纺织、印染、坯布、各类面料等中游产业;服饰、巾被、床上用品等下游家纺产业。目前, 已有2 3家企业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各大专院校均设有与纺织相关的专业;还建有纺织设备、器材、配件物流中心。

4.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大中型企业构成了滨州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 同时由于当地有资源、资金等区位优势, 建立纺织企业的门槛较低, 使得大量小企业得以存在。但是, 大型企业多为一条龙生产, 与小企业缺乏合作与沟通, 小企业由于资金、设备投入不足, 只能进行初级品生产, 形成两极分化的企业格局。纺织企业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 企业多以实现生产的纵向一体化为目标, 专业型企业数量较少。另外, 企业分布上游多、下游少, 产业链仍待完善。

5. 政府作用

政府在推动纺织产业集群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2 0 0 2年, 滨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家纺之都——滨州”区域品牌的规划, 确立了纺织产业链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规划, 以期建成中国棉纺织之都和国际家用纺织品制造基地, 引导滨州纺织品向终端产品过渡。 (2) 自2003年起, 已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滨州家纺文化节, 积极宣传企业和产品,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贸易盛会。 (3)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优先扶植, 并确立“家家开公司, 人人办企业”的指导思想, 鼓励企业将某些生产环节转移到周边居民家中去, 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4) 举办专题报告会, 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考察授课, 成立滨州市纺织工业协会等民间组织, 进行行业发展研究, 促进国内外企业间交流合作。 (5) 2006年通过《关于加快十大产业 (链) 集群配套发展的实施意见》, 2 0 0 7年, 在纺织家纺服装行业以构建“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为依托, 重点推进“三、五、十、六、百、千”工程,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 机遇

2005年, 纺织品出口配额全面取消, 贸易进一步自由化, 为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内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外溢、政府政策大力扶持也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机会。

三、对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产业核心竞争力决定其长期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包括:不断创新的能力, 研究开发的能力, 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 进行组织协调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滨州纺织产业集群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已初具规模, 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阻碍其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1. 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增加产品附加值

由于当地产品多为低端产品, 市场供过于求, 恶性价格竞争激烈, 而棉花、劳动力等资源价格上涨, 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一项技术被多次复制、模仿,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又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产学研在当地的结合薄弱。政府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招商引资、设立科研项目基金等手段为企业注入更多资金, 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应树立战略眼光, 舍眼前利、重长远利, 加大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专业人才, 加强与国内外各高校、研究所的联系,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国际同行业技术发展动态, 也可在生产力发达地区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直接汲取其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由此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从价格竞争转为价值竞争。

2. 延伸和完善集群产业链

完整的产业链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 提高生产效率。在滨州纺织工业中, 企业多集中于产业链中上游, 涉足下游的较少, 产品品种单一。企业应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从生产棉纱、坯布为主的初级产品向家用纺织品、服装等终端产品延伸。政府政策鼓励家庭式、手工作坊式个性化产品生产, 产品品种多样化, 如大力扶持农民手编地毯、土布等手工产品制造业。

3. 加强品牌建设, 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滨州纺织产品中虽有不少国际品牌, 但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魏桥、亚光、愉悦等大型企业应凭借自身资金实力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通过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等方式使销售渠道多样化。同时, 采取整合营销策略, 联合各中小企业, 打造区域品牌, 使产品向异质化、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4. 加强集群内企业间联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对于加强专业化分工,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滨州, 大型企业由于多采用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 外包环节较少, 企业间分工协作较少, 专业性不强, 广大中小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金融通的困难, 生存状况堪忧, 出现两极分化的企业格局。政府可以通过放宽贷款限制、合资合作、招商等多种融资渠道扶植中小企业发展。龙头企业领导层面转变经营理念, 团结广大中小企业, 特定生产链环节由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 通过提供技术、员工培训、财务指导来帮助中小企业, 共同应对生产成本上涨、市场环境恶化、出口贸易壁垒等不利局面。

加强集群内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可以滨州市纺织工业协会为依托, 建立公共信息网, 为各企业提供关于新产品研发、国内外供需状况等方面的共享资源, 建立统一的物流配送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使集群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机统一体。

参考文献

[1]邱凤霞王艳文贺桂欣:昌黎县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年12月 (上旬刊) 328~329

[2]张元智马鸣萧著: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M].华夏出版社, m2006

[3]迈克尔·波特著常桦主编:完全竞争战略[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编著:2006~2007纺织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5]陈云岗著:品牌推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

Abstract:Under the trend of centr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county , the issue about the small business hard to get the funding service still exist .Meanwhile ,the insufficiency of regular financial support and the unstable factor of irregular financial have became the bottle-neck of funding for small business .This essay bases on thesituation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Binzhou city and its funding environment ,simply analyzes the path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funding system for the small business .

Key Words:industrial group,small business funding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33-04

一、引言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各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集群区域内除少数大型核心企业外,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企业核心产品形成分工网络,彼此间的关联度随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加强。同时,融资难问题也是困扰中小企业成长的世界性难题,而且与传统中小企业相比,集群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不同的特征。

国外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近百年的时间,经过韦伯(1909)直至克鲁格曼(1995)等人的产业区理论,以及斯科特(1992)、波特(1990)等人的新产业空间组织理论的不断演进,企业集群理论日臻完善,但以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为对象的专题研究还不多见,更少有比较系统的实证分析。近几年来,国内有学者注意并着手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魏守华等(2002)从地理接近性和产业专业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在间接融资方面的优势并提出了建议;任志安等(2004)系统分析了企业集群的信用优势、形成机理以及企业集群信用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费淑静等(2004)提出了关系型借贷的政策主张;王晓杰(2005)认为通过在企业集群内建立互助担保联盟,可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赵祥(2005)探讨了基于社区非正式制度的融资安排对企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张荣刚等(2006)认为社会资本网络通过非正规融资推动了中小企业集群资金短缺问题的部分解决。

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金融抑制严重的条件下,集群内中小企业表现出如此强劲的生命力,背后必有金融的巨大推动力,集群内中小企业具有融资优势已得到大量学者的证实。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集群中小企业融资优势主要集中在非正规金融方面,认为集群范围内以亲缘、乡缘、地缘为信用基础,促进了集群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在国家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条件下,非正规金融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有力地推动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另有观点认为,这种基于非正式社交网络的非正规金融,对集群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是有限的。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分工不明显,集群内中小企业主要为同质企业,相互间结网效应小。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分工的不断细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网络效应逐渐显现,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以亲缘、地缘为主向以产业分工合作为基础演变,小范围、低频次的交易扩展为大范围、密集的交易。市场的深化与非正式社交网络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相互抵触,使得非正规金融难以满足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尽管非正规金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不足,但产业集群的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突破非正式融资制度安排的局限,扩大外部正式金融供给。

综合现有文献资料,其观点无论是从外生性的角度还是内生性角度,均没有从中小企业“根植于”集群又能发挥其融资优势的角度看问题,尤其是对于具有融资优势的中小企业集群为什么仍然存在融资困难、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等问题,还存在着研究的不足。借鉴有关研究经验并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决集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既需要以产品创新扩大正式金融的外部供给,也需要突破现有集群企业民间金融框架,根植于产业集群推进非正式金融制度创新,通过时间梯度上的不同安排实现集群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演进。

二、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及其融资状况考察

滨州市现有纺织企业462家,约占山东省同类企业总数的1/4,其中大型企业7家,中型企业34家,小型企业421家,初步形成了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发展,集纺纱、织布、染整、针(复)织、巾被(服装、装饰材料)为一体的产业链。棉纺织总生产能力1100余万锭,占全国总量的1/10;棉纱出口量、棉机织物出口量分别超过全国出口量的1/6和1/10。棉纺织行业从业人员近40万人,约占滨州市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七成,是滨州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从效益上看,滨州市纺织行业已经连续多年实现盈利,并保持10%以上的增速,即使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该市纺织行业仍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2009年上半年实现利润仍然占到了全市的30.43%。

根据纺织工业协会2009年公布的信息,全国四成纺织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滨州市也不例外。截至2009年9月末,滨州市各商业银行、信用社对纺织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79亿元,较年初增长5.6%,约占同期全市贷款总量的20%,与纺织行业贡献全市增加值近36%的比例相比较,信贷资金对纺织行业的支持虽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远未达到金融对社会资源的平均配置水平,而且增长速度远低于同期全市贷款的平均增速(28.9%)。另外,滨州市纺织行业也存在较为突出的信贷集中问题,金融对纺织行业的覆盖率仍然不足。截至2009年9月末,魏桥纺织股份公司等7家大型骨干纺织企业的贷款余额达155亿元,占滨州市全部纺织行业贷款总量的86.6%。根据笔者对2009年2季度滨州市百户企业融资结构抽样调查,纺织行业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比例大多超过60%,远远高于全市工业制造企业的平均水平;据测算,全市接近1/3的纺织企业基本没有银行贷款,尤其是小型企业和开业不足一年的企业中有90%得不到银行贷款。

根据对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除行业性因素外,我们发现大型企业在银行信贷之外还有资本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支持,大型企业外源性融资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而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问题,相较非集群中小企业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从产业集群的视角考虑,产业集群形成以后,会对集群内企业、银行在融资借贷方面产生便利性和促进性,也可称之为产业集群对金融需求的引致效应。考察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我们发现产业集群对其中的单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引致效应尚未充分发挥,这也是我国目前区域性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一个融资功能缺陷。

三、集群中小企业融资优势与难点分析

集群式发展是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山东省2008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已发展到269处,其中过100亿元的有47个,而政府选定的全省首批20个产业集群则成为下一步全省金融业支持的重点。集群中小企业的融资优势主要体现于两点:

(一)博弈的可重复性

集群很强的“地域依附性”使银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非常容易地收集和掌握中小企业的各种信息,集群很强的“信息透明度”产生的“声誉机制”也有效减少了企业违约的“道德风险”;此外,集群还可以把企业个体的风险部分地转化为整个企业集群的风险,而整个中小企业集群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作为行业的系统风险,本身有很强的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可把握性和可规避性。因此,根植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是重复博弈,由于有效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避免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从而可以减少企业信贷成本、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以及稳定增加银行收益,实现企业和银行的双赢,容易形成长期稳定的信誉维系机制。

(二)产业集群下中小企业融资延伸合作

很多经营规范、效益显著的中小企业因其自身财务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难以达到银行授信要求。通过融入产业集群,这些中小企业可以集腋成裘,名正言顺地搭上银行贷款的“顺风车”;对银行而言,通过产业集群,可以批量发展客户群,省时省力地发掘新的信贷市场机会。由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众多,在集群企业融资中,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不再单纯依赖自身实力,以棉纺织企业为例,不同的纺织企业或不同的生产流通阶段可以利用棉、纱、布等不同的存货或产成品作为质物,“产-供-销”任一环节的流动资金需求,都可以按照“资金流+物流”的形式,实现产业链与资金流的合理匹配,实现银行、贷款企业以及保险、仓储监管公司等多方共赢。

那么,在具有融资优势的条件下,集群内中小企业为何仍然出现融资难的情况呢?除见诸于大量实证研究结论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共有的抵押担保难等因素外,考察集群中小企业发展的特有要素,我们发现影响集群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域、人文、网络关系以及其他环境并无大的变化,其关键和主要的变化只有一个,即规模。因此,影响集群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根本上只是企业规模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企业规模的量变弱化了原有的信息对称等合作优势。集群内中小企业随集群母体共同经历着产业集群的成长周期:在产业集群形成初期,众多围绕核心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其拥有的资产、管理状况在相互间几乎是透明的,较易因地域与人际关系形成信息对称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其产品种类和资产规模在不同企业间的差异增大,企业间、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透明度随之减弱,这是影响信用担保和资金融通的本质因素。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规模变异不仅导致了正规金融供给水平的降低,也导致了企业间或企业与社区间非正规金融供求关系趋向脆弱化,一旦遭遇外部环境的冲击,企业间及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资金链条便发生脱节现象。

四、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路径探讨与产品设计

集群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可归结为现有正规金融投入的不足(表象)与集群规模扩张中的过渡融资制度缺位(本质)问题,因而解决集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需要在现期创新正规金融的产品以有效疏通投入渠道,而且也应当根据企业规模的量变做出适合集群企业的金融制度安排,而这种金融制度安排,则须依据企业的根植性特点进行内生性的融资制度设计。

(一)基于集群企业特点的即期产品设计

1. 基于产业集群专业管理平台和承贷载体的打包贷款。根据产业集群生产相对趋同、区域相对集中的特点,我们可以结合物流仓储运作,设计相应的银行贷款支持模式,由于这种模式是以集合诸多中小企业的物流或仓储公司为贷款对象,我们统称之为打包贷款。这种模式的关键,首先是选择或创造一家基础设施建设过硬、经营管理水平较高、银行高度认可和信任的物流或仓储公司,作为银行贷款管理平台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其次,由专职服务中小企业的社会中介组织负责遴选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作为物流或仓储公司客户,由一家或多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根据市场要求建立信用担保或反担保机制,必要时吸收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或地方政府当局为企业提供增信措施。第三,物流或仓储公司根据企业客户融资需求,吸收相应规模的存货作为质物,在银行核定的授信额度内,以自身名义申请贷款。最后,银行按照不超过物流或仓储公司在本行开立的风险补偿金一定倍数的原则,同时根据自身对物流或仓储公司及其企业客户动态监测的结果,向物流或仓储公司发放打包贷款,物流或仓储公司成为承贷载体后,根据企业寄存质物和资金需求自主分配银行贷款。如根据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特点,设立一家具有原棉和纺织品仓储资质的C公司,C公司在D银行缴存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10家纺织企业在C公司寄存5000万元原棉作为质物,则D银行可以按照不高于5倍风险补偿金的标准,通过C公司向10家纺织企业发放最多5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随着质物价值的变动,D银行可以随时调整对C公司的实际授信,以保证信贷资金与质物价值的动态平衡。

2. 基于产业链生产流程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以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为例,在基础原料(原棉)供应商→棉纺织企业→印染企业→纺织服装企业的产业经济循环链条中,上游企业拿到供货合同或订单、仓单后,可以办理订单和仓单融资,销货后形成的应收账款可以办理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或转化为商业承兑汇票;货物流转中可以办理动产质押融资、仓单融资以及保险公司信用下的保单融资等。抓住“供应链”这一核心,做实贸易背景,跟踪企业的物资流、现金流,既提高了业务效率,又降低了信贷风险。

以仓单融资为例,产业集群内E公司将符合条件的存货作为质物寄存在合格物流或仓储公司,E公司根据第三方监管人开具的仓单或提单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银行根据质物所对应的质押授信余额和其他相关因素,安排授信额度。这是比较典型的货权质押(即以生产未来现金流的存货等质物进行质押融资的先票后货模式)。需要指出的是,E公司既可以是单一企业,也可以是某一产业链上的同质或上下游多个企业,这也是在产业集群内推广此类融资模式的优势所在。因为集群企业可以提供同类或同质存货用于周转,这样某家企业获得流动资金贷款的质物可以是自有的,也可以是第三方的,甚至是物流或仓储公司提供的,从而避免了单个企业的存货和融资错配问题,可以有效解决一个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不同数量、不同期限的短期融资需求。除了现货质押外,由于产业集群具有上下游企业联动的特点,也可以采取现货质押,即企业存货质押在前,银行授信在后的先货后票(款)模式。

3. 基于金融市场和产业集群规模优势的集合债券融资模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机制建设的日益完善和准入条件的与时俱进,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如创业板的推出等。从实际操作来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仍然存在诸多障碍性因素,因此考虑对中小企业分类、集合,以资产证券化的形式,通过适当的市场增信,实现规模化融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生产同质化特征,尤其适合运用集合债券方式融资。目前,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可操作性成功经受了实践检验。从发行市场考虑,我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参与主体日趋丰富,市场流动性日益充足,只要条件许可,可以为中小企业集群提供规模的、便捷的、低成本的直接融资。以滨州市纺织产业集群为例,可以选定具备资格的F银行作为银行间市场债券承销商,从四百多家中小型纺织企业中根据其资信情况、管理能力以及效益情况和发展前景等要素,按照统一标准遴选30-50家或50-100家中小企业集合,采用“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合发行”的方式,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二)近中期集群企业融资制度安排

除创新现有正规金融投入渠道、发挥当前非正式民间金融功能外,集群企业固有特点及其规模扩张必然要求存在区别于以往的内生金融制度安排。笔者认为,这个“中间性体制组织”应该是一个内生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需求的,既能解决“市场失灵”,又能解决“内部失灵”;既能充分发挥“内部功能”,又能及时摄取“外部资源”。它不是古典或新古典意义的市场组织或者企业组织,而是新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网络组织。其具体的路径是创新性地建立一个内源性的准金融组织,这个金融组织可以是群内财务公司或群内信合组织等准金融机构的形式。建立群内中间性准金融组织,可以有效化解集群企业一些特有的金融梗阻,充分发挥集群中小企业的融资优势,实现集群内外产业与资金合作体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渝萍.论中小企业融资优势与政策创新—基于企业集群视角[J].金融与经济,2007,(7).

[2]李富英.刍议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融资[N].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06-07.

[3]李云山.正本、强身、开源根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金融发展研究,2009,(2).

产业集群成为纺织发展主路径 第5篇

王天凯是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十周年工作会议上作出以上表述的。

目前,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行业首要解决的问题。以骨干企业为纽带,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不仅能形成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可产生技术和知识外溢,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从2002年开展试点至今,纺织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工艺技术水平逐年提高、产业链愈发完善、区域品牌影响加大。

以江苏盛泽、新建、祝塘、川姜、湖塘五个镇为例,2011年总资产1179亿元,比2001年增长728%。同样,浙江省慈溪市作为毛绒制品生产聚集地,毛绒制品产量占据全球的60%。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90个纺织产业集群,经济总量超过行业经济总量的40%。“集群和企业好比草地和树木的关系。集群可以在研发、监测、培训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滋养企业发展,企业灵活性也使集群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说。

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第6篇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发展选择,是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由单个企业竞争走向产业竞争新趋势的有效途径。如何抓住特色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加快经济发

展,是各级政府应当深入思考、潜心运筹的实践课题。最近,结合赴南方考察学习,我对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现予以整理,供参阅。

一、坚持环境推动,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从外地经验看,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是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决定着发展的最终效果,处于决定性地位;而政府力量不可或缺,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对我市而言,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要加快载体建设,吸引产业集聚。专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形成若干个特色园,但个别园区仅处于低层次运行上。对此,首先要抓紧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建议聘请有关专业机构,对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走势进行科学分析,做出总体规划。对已初具雏形的产业,如电子家电、食品加工、橡胶化工、汽车配件、机械铸造等实行集中发展,打造特色基地,力争做出特色,做出优势,做出品牌,做成xx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次要加快基础功能配套。加强对园区内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园区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健全园区生产协作与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质量检测、现代物流、产品研发等服务体系,着力增强产业配套功能,推进专业化协作。

二要制订规范政策,推动产业集聚。对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重点在强化“三性”上下功夫。首先要把握政策文本的规范性。对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所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进行认真梳理,删繁就简,剪枝去蔓,重新整理出具有长效作用的规范性政策文本。其次要把握政策尺度的平衡性。所订立的优惠政策措施,无论是对本地企业还是对外来客商,无论是对新办企业还是对已有企业,无论是在吸引外资方面还是在促进现有企业发展方面,都要发挥激励作用。第三要严格政策执行的严肃性。要守信重诺,不折不扣地将政策执行到位,这对促进企业发展、提高政府信誉至关重要。

三要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与区域专业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建设的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市场达到了**个,良好的市场网络有力地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年,东莞虎门镇接连有几位外商投资办起了服装来料加工厂,为此,镇政府决定建立一流的服装市场来服务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年,镇政府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万平方米,****多个铺位的富民商业大厦。如今富民大厦的服装批发以交易量大、经营服务好而享誉国内外,被称为“中国乡镇第一号时装批发商”,有力地推动了虎门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东莞市虎门镇常居人口仅**万人,而外来人口却高达**万;去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近**亿元,其中服装工业总产值为**亿元;财税收入**亿元,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乡镇首位。近年来我市在市场建设上加大了工作力度,但与我市工业产业相连的市场没有,发挥不了市场的产业集聚作用。如果在组建专业生产园区的同时,考虑依托专业生产园区来组建专业市场,园区这扇对外开放的窗口将会开得更大。生产企业向专业园区聚集,利在造势;专业市场以专业园区为依托,利在牵引。生产企业和专业市场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整个产业就可以保持长盛不衰。

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第7篇

【摘 要】契合陕西从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转变的重要节点,本文基于对纺织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梳理,通过对集群内外部资源的调整,以及控制资源整合的风险,为陕西省纺织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风险研究;集群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十二五”时期是陕西省实现西部强省的关键节点,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陕西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颁布,给陕西纺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人力资源整合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人力资源整合具有较高的敏感度,首先会对员工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纺织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生产、女工人数较多的特点,如果这些心理变化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则极易出现恐慌蔓延、生产效率降低、集体团队意识减弱等现象。其次,高层管理者由于经营理念与管理风格不同往往会产生冲突,对人力资源整合风险进行控制要做到:各纺织企业、行业协会及政府部门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合力组织相关整合部门,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用于解决冗员的问题,同时防止人才的流失。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安排专人接待员工来访,消除或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行为。在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并通过行业协会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及时化解矛盾与冲突。

二、资本资源整合风险及控制措施

资本整合风险主要是由于负债和融资而给纺织控股集团的财务状况带来的不确定性。首先,风险来自于在集团组建初期对各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这种风险会造成集团对个别企业资产价值和经营状况做出过于乐观的判断,容易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其他企业健康发展;其次是只注重资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注重资产质量和资金效率,集群内企业众多,会存在结构问题,使得资产分布不合理,收益与风险不对称;再者是由于陕西省纺织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低、成本高,信誉不高,在经营过程中,吸纳外部资金的成本高昂。因此,对资本资源整合风险进行控制要做到:首先,正确评估各企业价值,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做好审计与评估工作。其次是指导并督促集团与集群建立一套符合会计准则和法律的内控制度,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打造集群品牌,提高企业的享誉度。

三、信息资源整合风险及控制措施

信息资源整合中的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资源整合带来的若干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信息化应用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对信息资源整合风险进行控制要做到: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完善纺织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文件化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对涉及信息安全的,如人员安全、网络与通信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制定详细的管理流程和制度。要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开发,可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开发,也要避免盲目投资。

四、环境资源整合风险及控制措施

由于政府往往会存在政务繁忙,对纺织产业了解不够充分、专业的问题,从而在政策环境上很容易有所偏颇或无法创造或把握关键机遇。因此,对环境资源整合风险进行控制要做到: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服务作用。协会可为集群宣传产品,拓宽营销渠道;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产业咨询和政策建议,完成政府委托的各类行业性工作,诸如与国内外有关标准化咨询、认证机构合作,推动集群内企业贯彻ISO14000、ISO18000等国际通行的质量、环境、安全、生态标准,提高集群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目前,陕西等诸多省市地方政府对重要的支柱性产业――纺织产:请记住我站域名/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以扶持。我们也期望陕西纺织产业以集群化发展为依托,能在资源整合等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正视风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报告[R].:161

[3]郑军.并购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研究[J].财政监督.2011(12):11~13

发展棉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与研究 第8篇

一、产业集群、供应链与集群式供应链

(一)产业集群与供应链。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用“产业集群”这一概念界定了生产地域的集中现象,这种集聚在形成市场有效竞争的同时,专业生产要素也趋于优化集聚,该区域内的企业降低了信息交流与产品流通的成本,形成本区域的规模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从发展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多为自发形成,在意识到产业集群带来的强大辐射效应后,一些新兴工业或发展中国家通过政府规划、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协调厂商之间的共同行动,使厂商之间良性竞争与合作格局得以形成与出现。而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在企业向“做专做精”基础上产生的,供应链概念在更大范围和层面扩展,更加体现关注与其他企业的联系、重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当然,就供应链整体来讲,只要区域内企业控制了供应链过程,拥有供应链中最有价值部分,那些完全依附于区域的外部企业实际上也是区域供应链的一部分。

(二)集群式供应链的概念与特点。明确地将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联系起来研究的是Humphrey&Sehmitz。黎继子通过研究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概念:一定的集群区域内,基于某一产业出现的以上下游关系存在的大量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者及相关科研机构,它们相互之间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并据此形成了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在这个供应链体系中,存在着一个或多个生产同质性的核心企业,而基于各自核心企业的单链也存在同质性,因而各单链在存在竞争关系的同时也能实现跨链间的分工协调。在供应链体系外,大量中小型生产配套企业和科研机构,辅助供应链体系生产。这种供应链内外的联动就构成了集群式供应链。集群式供应链与一般的传统供应链有所不同,它体现为链状网络结构,企业集聚程度较高,企业之间信息通畅且流动较快,具有高度发达的分工协作程度和较强的技术创新,因此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而不必像传统供应链那样必须以大企业为核心。当然,集群式供应链也显现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扩展;流动性依托主导产业物流等趋势。

二、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发展,绍兴纺织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形成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联系紧密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企业构成了一个大的纺织产业集群。根据绍兴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绍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麻纺织、丝绢纺织及精加工、纺织制成品制造、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制造、纺织服装服饰、化学纤维制造业)总产值为3,462.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9,339.31亿元,纺织业约占工业产值的37.08%。绍兴“中国轻纺城”作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城,吸引了全球各地大量客户,具有极强的轻纺产业辐射效应,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纺织业经济集群。

(二)产业集聚测评指标。产业集聚研究首先是对产业集聚水平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度。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均涉及相关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但是,产业集聚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任何产业集聚不一定都能形成产业集群。衡量产业集聚的常用指标有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和区位熵、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简称HHI)和产业集聚系数。本文选取了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CRn)这一指标,其又称为行业集中率,这是产业经济学中测度产业集聚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指该行业相关市场内前几家最大企业所占市场或行业份额的总和,可以表示某产业规模最大的几个省区占全国的份额。我们可以利用纺织产业的相关指标计算该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如总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额、R&D,等等。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Rn代表纺织产业的行业集中度(率);Xi代表纺织产业在i地区的某一数值;X代表纺织产业的全国数值。该指标的测算对前几个最大省市区份额变化反应灵敏,简便易行。在数据选择中,总产值数据能更好地反映纺织产业发展状况和市场规模,因此本文选取当年价总产值数据作为纺织产业集群水平的度量指标。2013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总产值3,462.55亿元,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总产值62,693.27亿元,通过计算,绍兴纺织行业集中度约为5.52%,集中度较高。

三、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式供应链与产业升级

我国纺织业“大进大出”的时代已成往事,从“成本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不可逆转。绍兴纺织业集群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从属地位,新形势下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共生性、网络化等特性显现,对应的供应链管理则需要网络化、灵活化。而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协同不仅使集群各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且能为集群客户创造更大价值,这无疑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管理。在集群式供应链中,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关联企业之间形成“供应商-客户”关系。对集群式供应链进行协同管理就是对产业集群内各以单一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多条单供应链进行协调整合。

1、供应、分销协同。当前的纺织业竞争激烈,各企业运行中逐渐注重有技术革新、产品设计、优质服务等方面的供应企业。供应协同就需要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实现信息数据的定时交换,从而共享市场机会、共担市场风险。而“协同分销”作为新型的市场通路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了解购买者的需求和购买力,将分销商和客户看作共同体,做一体化价值设计,最终实现“客户为本、通路致胜、资源整合”的市场目标。

2、同质企业协同。同质企业往往是那些在规模、技术或服务等方面类似,能提供相近产品或服务的企业。这类企业广泛存在于绍兴纺织业集群内,它们彼此熟悉,但又竞争激烈,缺乏协调合作,不能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带来的资源和市场机遇,导致运作成本高,整体竞争力低。当前配合互联网平台,这类同质企业协同可实现产业内部以及各方相关者之间的资源信息与市场机遇共享,提高研发效率,降低创新成本。

3、物流服务协同。随着产业集群内企业分工的日益细化,企业间的物流联系也日益频繁和复杂。纺织业集群内占多数的中小企业无力打造自身的物流网络运作平台,也难以运营自己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处在核心地位的大企业因为物流非其核心业务,自营物流成本高。而物流服务作为整个集群式供应链顺利运行的重要依托,各企业间的连接和互动也因此实现。协同物流扩大到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让它们及时获得供应链中的完全信息,使生产、零售、运输企业能用更低的成本解决企业内外物流问题。

(二)绍兴纺织产业基于集群式供应链转型的升级路径。产业升级指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使产业经济持续有效增长,且企业获取收益的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等。目前,绍兴供应链中各产业链整合度不高,为保持纺织业的持续竞争力,应重新考虑产业结构的整体均衡,优化产业布局,适度转移产业,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产能、创新、整体均衡,优化产业布局,适度转移产业,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产能、创新、创造能力等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布置。

1、“走出去”与“请进来”。产业集群应主动推进与供应链的融合,针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又是传统产业集群这一现实,政府应客观看待本地纺织业的结构性问题,主动“走出去”帮助集群企业寻找供应链的位置,融入到供应链中去。同时,运用其信息、政策方面优势,“请进来”技术创新团队、权威服务机构,引导集群内纺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在产业集群内部,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的转化和科技创新,用先进技术和手段改造、包装、创新产品,通过改造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尤其是附加值,促进纺织业的升级。

2、产业链延伸与联盟组建。产业链延伸是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融合的手段之一,产业链越长,竞争力越强,融入到供应链的能力越强。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直接与品牌连接就完成了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有效整合,实现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融合,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通过集群式供应链整合,使集群中的企业相互合作,优势互补,重新整合业务流程,更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集群内分工愈加精细,满足当前市场需求量少品种多、频次高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配合核心大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上附加值高的环节,形成与大企业分工明确,协作互补、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群。

3、多元化发展。纺织产业多元化发展是产业集群升级的重点。集群内企业需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对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渠道分销和服务整个供应链集成,实现根据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整,达到规避风险,实现资源共享,产生l+1>2的效果。

四、结论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有效融合是纺织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路径之一,孤立的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会因受到外在环境威胁和内部组织体系僵化出现衰退,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充分调动产业集群整合资源,实现集群的升级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产业集群、供应链和集群式供应链的相关知识,分析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在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通过提出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融合与协调发展构建集群式供应链来推动纺织产业的升级,实现绍兴纺织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Porter M.E.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l998.

[2]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Humphrey J.and Schnfitz H.How Do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Hsdustriat Cluster[J].Regional Studies,2002.36.

[4]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及其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

[5]吕晓东.集群式供应链协同模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

上一篇:文山州2007年特岗教师招聘公告下一篇:口语考试怎样和考官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