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2024-07-23

平昌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精选9篇)

平昌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第1篇

平昌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平昌县南风小学

杨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增加,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不断在缩小,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不均衡性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

平昌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发展较为缓慢,其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更是令人堪忧。我县农村幼儿园注意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一.农村幼儿园多为小学附属幼儿园,经费不足,投入不够,做不到保教结合。

在我县,农村幼儿园基本为小学附属幼儿园,校舍简陋,没有独立的活动场所,操场也和小学共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少数幼儿园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可操作的教具学具和玩具,利用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幼儿教师教学难度大。幼儿所使用的桌椅极不规范,为小学生课桌,对幼儿健康危害极大。幼儿园没有环创,没有区角活动区域,更没有大型活动器具及场所,对幼儿发展不利。没有幼儿床,孩子不能在学校午睡,没有食堂,幼儿中午只能回家吃饭,往返之间幼儿身心倦怠,更没有牛奶点心,因为农村幼儿园是没有营养餐的。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没有园长只有校长,没有保育员只有老师,没有中班只有大小班,有的是混龄班。幼儿园没有章程、制度与规划,学校为了省钱,不给老师订教师用书,所订幼儿图书也不合规范,其内容完全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这也让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教学指导没有教学计划。

二.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差,收入低,劳动强度大。

农村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条件艰苦,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幼儿教师更是紧缺。我县现在岗的幼儿教师来源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年龄偏大的老师,学校美其名曰不给她们教学压力,所以被分配到幼儿园;第二种是初中毕业生和一些教师家属,她们大多被聘为幼儿园代课教师。而有的年轻的幼教老师,则被分配到学校的其他教学岗位上,这样一来,农村幼儿教师队伍非常不专业。

在农村幼儿园,没有保育员,都是一个人包班,每天连轴转,人数从一个班四五十到六七十不等,混龄班在农村也很常见。幼儿园的教学时间和小学同步,有的甚至有“课程表”。农村的家长不会接送孩子,若是在路上出现安全问题,老师还得吃不了兜着走,这就造成了幼儿教师劳动强度太大。虽然如此,年底的绩效工资还比其他老师低的多,学校的说法是幼儿园不用参加教学任务考核,没有办法和其他老师同一条线。幼儿教师大多是代课老师,有的是小学编制,没有专门的幼教职称,而评定小学职称的时候又比其他小学教师少了很多优势。这些不公平待遇让幼儿教师苦不堪言无处诉说。

三.农村幼儿家长素质低,学校领导对幼儿教育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在农村,大部分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因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幼儿的教育问题。我县农村幼儿多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老人基本不识字且观念落后,对幼儿也较为溺爱,孩子独立性差,语言环境和语言能力更差,这些孩子都不会讲普通话。在家长眼中,交了学费就一定要让孩子学到“知识”,他们不识字却要求老师每天都要给孩子留“家庭作业”。

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对幼儿教育认识不足,不懂学前教育却还要干涉教师教学,要求必须教写字、拼音、算数等等,甚至还有期末考试。他们的观点完全是在迎合家长,给家长一个交代,因为老师不教这些的话,家长会到处说某某幼儿教师不会教书,领导认为这样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

四.生源逐步减少,农村幼儿教育步入尴尬境地。

随着时代的转变,多数家长选择外出务工,同时也就有大量农民工子女随之进城,农村留下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要么大量涌入县城及乡镇中心幼儿园,要么极少数留守村级幼儿园。逐渐演变成乡镇幼儿园严重超标,每班四五十到六七十人不等,而村级幼儿园则人数下降,一个班十几人甚至几个人,这也影响教育投入及教师教学积极性。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农村的学前教育陷入尴尬境地。

五.农村幼儿园小学化教学严重,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我县农村幼儿园,幼儿教师本身专业素质低,完全不懂幼儿教育,甚至连五大领域也没听说过。且农村幼儿教师年龄偏大,大多是未经培训的非专业人士,幼教功底完全没有,小班入园就教写字,大班内容更是包含拼音、写字、组词、加减法等等,有的老师干脆拿着小学一年级的书在教幼儿班,他们说这样才能让孩子上一年级更容易。

农村幼儿教师由于不懂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在教学方式上死板、枯燥,不能引起幼儿兴趣,不懂得保护幼儿好奇心,完全是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损害了幼儿身心健康,对幼儿成长、发展极其不利。

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和巨大挑战。针对我县学前教育现状,在此提出几点发展思考:

一. 完善体制和机制,增加农村幼儿教育投入

普及幼儿教育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单靠社会团体和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因此,政府部门要和教育部门紧密配合作,加大农村幼儿教育投入,建立独立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做到财务公开,专款专项,不能把幼儿教育的费用用到其他投入上。二. 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环境与幼儿的发展息息相关,不管是外在的物质环境还是内在的心理氛围,都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农村幼儿园的自然资源丰富,可充分加以挖掘、利用,但是,农村幼儿园更需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比如电子教学设备,体育活动器械,孩子可操作的玩具、教具等。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保证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我县农村幼儿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 整编、培训幼儿教师队伍,从各方面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必须要建立、打造一个专业的幼教团队。我县农村幼儿教师热爱幼教事业,坚守岗位,但她们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不懂得幼教理念及教学方法,教师专业素质远远不够。而观念新、有活力、具有专业素养的幼教毕业生都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幼儿园就业。因此,要提高现有幼教人员素质,定期参加各种幼教专业技能素养培训是最有效的方法。农村幼儿教师走出去培训的覆盖率太低,且短时的培训基本上对农村幼师不起作用,这样一来,城乡幼教的差距越来越大。

要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既然农村幼儿教师走不出去,何不让那些幼教专家走进农村呢?让幼教专家走进农村,下到基层,实地考察、调研农村幼教现状,针对落后的农村教育,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法,更新农村幼教理念,提高农村幼教水平。让城里的幼教精英下到农村幼儿园传授经验,定期给农村幼儿园送课下乡,这样可以给农村幼儿教师最直接的感官冲击,让她们了解幼儿园该怎么“上课”。上级教育部门要定期给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素养培训,增加培训覆盖率,争取让每位农村幼师都学到镇本事。

在幼儿园管理方面,编整好幼教队伍,保护幼儿教师利益,坚决实行园长管理制,排除外在因素对幼儿园的阻力,并落实好园本培训,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全体教书进行全员性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抓好教育常规和教学质量。四. 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进行教学

农村幼儿园条件艰苦,可是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界的一切进行教学,比如花草树木、禾苗庄家、水石田土、风雨雷电等等。也可以充分挖掘农村的本土资源,比如传统习俗、山村歌舞、竹编技艺等等。还可以利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家禽家畜进行教学,比如猫、狗、鸡、鸭、鹅、猪、牛、羊等等。更可以在农村进行体验式教学,与家长合作,让幼儿体验粮食种植、收割,体验饲养家禽等等。大自然是最好的馈赠,这些资源,是城里的幼儿园所不具备的,我相信只要用心,农村处处有资源,生活处处可教学。五. 加强家园合作,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我县留守儿童在农村幼儿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祖辈年纪大,思想陈旧,忙于农活,不肯接送幼儿,给幼儿园的家长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在农村,孩子都是走路上学,有的孩子需要走上五、六公里才能上学,所以早上很早就要起床,中午还得回家吃饭,这就导致了幼儿严重睡眠不足,而家长不愿意接送也就造成了孩子厌学,产生了倦怠心理。而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在学校写了几个字,做了几道算术题。面对这些家长,我们要耐心地向他们介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科学的教育方法,还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家长教育工作。比如举办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幼儿的一日生活;建立《家园联系册》如实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幼儿园的真实表现;定期给留守儿童的父母电话联系,介绍孩子近况;定期对幼儿进行家访,交流、沟通幼儿的教育问题。让家园合力、教育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我县农村幼儿教育,需要依靠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加大幼教投入;以农村的自然资源为课堂,以大自然为教育内容和教材,开发本土课程,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幼儿教学游戏化、生活化,努力探索出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教育新道路,开创农村幼儿教育新天地。

平昌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第2篇

——以河南省上蔡县齐海乡13所小学为例 农村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事关农村、农业改革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最终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大变迁、财政体制和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的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以及农村教育的无保障化。这些种种问题和弊端,不仅严重影响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且易行成恶性循环的怪圈,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于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

基于此,我在这次假期中以河南省上蔡县齐海乡的13所小学为例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的13所学校分别为:班刘小学、柴冀小学、丁赵小学、集南小学、李炳小学、马庵小学、牛庄小学、齐海小学、申赵小学、汪庄小学、魏桥小学、杨岗小学、杨庄小学、翟庄小学、朱庙小学和朱庄小学。由于本乡小学结构调整,教学点就近与各村小合并,上述13所小学均为完全小学,其中齐海小学为乡中心小学。

一、调查方法:

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我主要是通过实地观察法、文献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①实地观察法:我利用假期时间分别对13所学校的校舍、上课状况、教师办公状况、孩子们的课间娱乐情况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了解,在观察过程中收集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一些资料。

②文献法: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不仅认真阅读和分析了部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资料,还阅读了国内对农村基础教育研究的最新范例,以更好的服务于本次调查活动。

③访谈法:调查中我和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孩子们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法责任进行了交谈,向他们详细的了解了各学校的相关事宜,同时向他们请 1

教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意见和看法。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①破旧房、危房较多,校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除乡中心小学以外,各村小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旧房、危房存在。例如,杨庄小学,只有两个教室是新建的平房,其余的都是破旧的砖瓦房和土坯房,且墙体存在较大面积的裂痕,门窗玻璃大都破旧不堪,也没有必要的遮风挡雨设施。夏天天降大雨时,老师和孩子们只能够拥挤在教师的中间部分以防雨淋;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凛冽,房窗上的玻璃早已不见踪影,老师和孩子们只好从家里拿来塑料袋、编织袋用钉子钉在窗子上暂时的挡着北风寒雪。

②教学设备极为简陋,难以满足老师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调查的这13所小学中没有一个学校有完整的操场,孩子们课间休息时多是在没有硬化的校园里撵着玩,这些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校的操场就是一个或几个坟头,孩子们课间时间就在那上那个面跑上去跑下来。其次,老师拥有的教学设备只能是最劣质的那种粉笔,连必须的圆规、直尺都没有,工作环境较差,以至于很多老师积久成病。

③教师队伍不稳定素质较差,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对初中教育埋下断层的阴影。所调查的13所小学,中老年教师占了很大的比重,教师年龄结构不协调。这些年龄较大的老师普遍学历较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的要求。(注:调查中,很多老年教师说他们已经到退休的年龄,但是由于没有新的老师补充,只能够继续呆在学校。)而另一方面,新加入的年轻教师有些是因为其父母亲戚在学校教书或在教育行政机构的关系而进入学校工作,但其本身并没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一费制推行以后,教师的各方面待遇得到有效保障,但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氛围的消退,很多教师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怠慢思想草草的应付教学任务,更加不会注意对孩子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教师调动问题,由于这13所小学所在地经济条件普遍

较差、教学环境不好,所以很多年轻的教师都努力调动出去,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面向社会招收农村教师都效果不佳。

④村小生源日益短缺,教育资源难以充分利用。近年来,随着私立中小学的不断成长和部分农民的先致富,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区的私立小学去就读。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为了中学可以在城里就读很多已经转学,这样不但使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搁臵,也造成本乡初级中学生源的断层。

⑤乡亲们对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有为姓刘家长这样说:“让娃去读书,还不如早长身体去外边打工呢。就你们现在毕业了不也是要跑着打工吗,国家也不分配,还要受苦的。再说,万一上那么多年,大学也没有捞上,不是耽误好几年挣钱的时间嘛。”和这种想法不同的是一位姓王的家长,她这样说:“我就很支持我那孩子去读书,还把他送到咱们县城里,他们家人丁不旺,就盼着他能别后当个官什么的,不但我和他爸有面子,在村子里腰杆也硬了,谁也不敢给我们气受。”这两位家长的想法,我们不可能一棒子打死,因为他们生活在农村那种朴素的环境中,虽然有时我们感觉那种想法是如此的土气,但那却是大多数农村父母的真实想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看到乡亲们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在21世纪对孩子们的重要性、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社会整体水平提升的决定作用。或许,我们也可以从法律的角度说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父母所负有的让孩子接受教育的义务,而这种义务是不可以推卸的。

三.调查后的思考:

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经实施多年,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资源配臵和保障措施两部法律都予以明确的规范,但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下面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有几点想法:

①国家应该设立农村基础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校舍改造、教学设施配臵,同时要不断扩大校园绿化和校园建设,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静、安全的学习环境。

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和号召更多的人去关心、关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允许并规范私立学校的成长和发展,把私立学校纳入到教学评估中,形成一个良好而和谐的竞争氛围,以此促进公私学校的共同发展,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让每一位老师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教研中。教师在传到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指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学能力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行考核,以此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的提高。

③以乡(镇)为单位整合教育资源。方案一:把现在的各村小的五六年级统一集中到乡中心小学,并在乡中心小学修建食堂、宿舍等以满足远距离孩子的需要。方案二:把现在的五六年级并入到乡镇的初中,取消小学、初中的建制划分。因为现在的小学初中分割形式,造成从六年级到初一常常是农村孩子辍学的高峰,而并入后的这种新型结构,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控制并减少了生源流失和生源断层。上述两种方案对于目前的生源流失导致的教育资源难以充分利用都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臵和从分利用。

④加大宣传力度,要让父母认识到对于孩子的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他们有不可推卸的义务;要让老师们认识到对于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们负有重要的责任;要让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实现义务教育的顺利和高效开展他们肩挑重任。

平昌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创新

1 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1 学校数量方面

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将近1.2万所, 招生628多万人, 在校生1 800多万人, 专任教师86.3万人, 其中7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 92%的毕业生在城镇就业。从学校数量看, 县级以下职教中心占到学校总数的1/3;从农林牧副渔专业来看, 招生数不足40万人, 占整个中职招生总数的6%多一点。

1.2 政策方面

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免学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助政策从2005年开始, 那时实行国家助学金, 每个学生给予一些生活费。2009年以后, 对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 这个政策到2012年扩大了范围, 从涉农专业扩大到只要是农村户籍的学生均可享受这个免学费政策, 一年是2 000元。截至目前, 享受免学费的范围占到在校生的91.5%, 也就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有90%多上学是不用交钱的。

1.3 改革方面

农村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现在也在推进。2005年至今, 我国的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共10个。这些实验区多多少少从不同角度都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 比如提出要探索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提出应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等。

1.4 培训方面

农民工培训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大力开展。2014年, 人社部印发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 主要是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每年要培训110万人次。2014年, 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 目的是大力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此背景下, 很多地方开展了一些试点或者项目。

2 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5个方面, 一是基础条件比较薄弱,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三是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数量在下降, 四是涉农专业学生规模在萎缩, 五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不足。

3 农民职业教育的创新思考

3.1 理念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农为本”的理念, 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 即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2 管理体制创新

当前,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分散办学、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 必须尽快构建一个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密切配合的新型管理体制, 彻底打破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格局。

3.3 教育模式创新

要积极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积极走“职校+公司+农户”这种产学结合道路。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 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

3.4 教育体系创新

新型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以高等职业 (成人、继续教育) 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 (农业中专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 为骨干、农村中小学教育为基础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有了这种具有一定层次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完整性的教育体系, 再配合“日校加夜校, 一师兼两教”的教学方式, 就能够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证[1]。

3.5 内容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来设置, 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 以便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能够与新农村建设同步、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步。

总之,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使农民带技能转移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双重任务。谁来种地, 如何科学种地,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食品安全谁来保障, 农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平昌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2-01

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全面强大的基础,依靠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技术生产力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70%的基础上,与之配套的农村小学教育却很难与城市的教育相提并论,其在基础设施,教育师资,教育模式以及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虽然,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农村小学教育在近些年得到了良性的发展,国家也通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但农村的特殊社会属性使得小学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师资条件与学生评估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甚至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以整合生源组成,这些都需要各家长的教育工作者和农村政府作出更多的努力,以使农村小学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使素质教育在农村得以展开。

1.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农村教育观念与思维的缺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全面深入,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里只希望学生能认识字、能进行数学计算,而如今,社会的需求使得学生必须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我国的部分农村,这种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改变,其中就包括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概念和农村家长的教育认识,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是小学生必须该受的教育,但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只注重语文、数学的教育,对其他的素质教育能过则过,没有使教育效果得以体现,比如音乐课的教学依然采用老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的教学模式,而英语教学也不够重视,特别是在发音上存在方言的因素,使得小学生的英语发音不够准确,这都是教师的教育概念没有得到改变的体现。

1.2 农村教育设施的缺陷

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使得农村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其主要表现在校园基础设施与教育基础设施,校园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育等相关的设施较为缺乏,比如很多农村的小学体育场还是砂石跑道,足球场也没有人工草坪的铺设,这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存在受伤的隐患,而至于其他的体育锻炼设施更是没有,影响学生的锻炼方式选择,使得学生课间玩的多数是自制的娱乐用具,如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等。而教育当面的设施缺陷是指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不完备。据调查,目前只有10%左右的农村学校拥有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而更多的农村学校使用的还是传统的电化教学器材,如收录机、投影仪等,音美体器材也很缺乏,几台简陋的录音机,几盒单调的彩笔往往就是农村小学开展音美教学的全部家当。

1.3农村教育师资的缺乏

我国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种群体组成:一是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二是年龄不等的代课老师;三是为数不多的各方面都合格的具有专业素质的年轻教师,但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农村的发展关系难以吸引大量的年轻教师前往教学,教学观念陈旧、知识体系单一、教育模式缺乏变通的老教师依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这种师资现状难以匹配国家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经费及硬件条件的制约,教师外出培训和自我充电的机会较少,更加不利于教师力量的发展。

2.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分析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需要现代化的教育基础与配套设施,需要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与观念,需要现代化的教师队伍,这些就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农村地方政府进行不断的改革发展。首先,需要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现状,修建适合小学生身体锻炼和体育兴趣培养的基础设施,补充音乐与美术教育的设施辅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标准的听、读、写来为学生提供英语教学;其次,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家长更深刻的理解小学教育的含义,以配合学校教育完成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同时,需要学校与家长优化对学生的学习评估办法,改变过去传统的只注重语文与数学成绩的考核方式,需要同时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兴趣、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从重单纯只是评价转向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评价;摒弃只以分数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改革方面,需要通过平台、专业、特长、发展、薪资等方面吸收文、体、美专业的师范毕业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以吸收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建立长效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城市的小学教育相对于农村小学教育是先进的,使城市小学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一段时间,农村小学教师到城市小学学习一段时间,形成见习交流制度,以开拓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野。

3.总结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发现其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并妥善解决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政府的教育工作重心,改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投入,以及相应的师资体系改革是全面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根本思路。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一个参考,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农村小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张硕.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03):4-7

[2]李艳玲.农村留守学生学业行为不良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17-19

[3]张洁.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研究——来自湖南省张家界市的调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4]牛有恒.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学术纵横,2011,(6)

平昌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第5篇

中共平昌县委政研室

平昌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人口105万,其中农业人口87.5万,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畜牧养殖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县畜牧业年实现产值20.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9.55%,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在22%以上。

一、立足资源优势谋发展

1、资源优势。一是独特的区位、市场优势。平昌紧邻成渝、达渝经济圈,历来是成都、重庆、达川等大中城市的畜产品供应基地。省道S202线在县境内南北贯通,产品销售十分便捷。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饲养资源。全县有耕地57.5万亩,草山草坡10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8%;年产粮食3.8亿公斤、天然牧草11.72亿公斤、各类农副产物4.5亿公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饲料饲草资源为发展无公害生态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三是较好的畜牧业发展基础。全县年生猪饲养量已达20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7.4万头;牛的饲养量已达2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0万头;已建成5个生猪杂交制种场,36个乡镇二级扩繁场,年可提供优良种猪5000头、三杂商品仔猪30万头以上;有各类养殖大户8000多户,“龙头企业+营销组织 1

+专合组织+养殖农户”的畜牧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具雏形。四是稳定的畜牧产业队伍。全县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400多人,其中高级师7人、中级师136人;有500余名食品加工流通企业职工,为畜禽品种改良、饲草饲料、兽医防疫检疫、畜产品加工流通和技术推广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五是加快发展的历史和政策机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平昌享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先后被命名为“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和优质肉牛生产大县、全市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县,”完全有条件在全省盆周山区县发展现代畜牧业中实现率先突破。

2、思路和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收增效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规模、升质量、保安全、创品牌,着力构建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市场促营销、防疫抗风险、增收提质量的畜牧产业新格局,不断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畜牧加工业,培育专合组织,加固利益联结,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综合保障,提高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努力建设畜牧产业大县,力争2009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1.6亿元、201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6.5亿元。

二、突出产业重点抓发展

1、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一是加快建设畜产品优势产区。全

县以驷马、元山等35个乡镇为重点构建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以得胜、镇龙等10个乡镇为重点打造优质肉牛生产基地,以板庙、望京等20个乡镇为重点突出发展山地土鸡,努力在区域化集约经营上取得突破。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按照“圈舍规范化、畜禽良种化、环境生态化、饲养标准化、管理科学化、防疫制度化、销售市场化”的总体要求,推行“业主投入为主、信贷支持帮扶、项目实施配套、党政协调服务”的建设机制,以养殖场带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带养殖大户、养殖大户带农户。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引导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资源配置向养殖大户和经营能手集中,加快标准化规模生产经营进程。三是实施“五线十片百区万户”工程。即在平洗、平涵、平驷、平镇、平岳公路5条干环线,打造江口坦溪、元山灵山、驷马兰草、白衣涵水、得胜五木、云台鹿鸣、响滩大寨、西兴土垭、岳家高峰、镇龙笔山10个畜牧养殖示范片,建设100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发展年出栏生猪50头、牛5头、禽500只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10000户。

2、不断提升畜禽品质。一是夯实县、乡、村三级良繁体系。县级兴办规模良种繁殖场,乡镇完善配种站点建设,村积极培育良繁大户。二是加大生猪三元杂交推广力度。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建立“杂交制种场—母猪繁殖场—人工授精网”的良繁体系,加大生猪“DLY”洋三杂推广力度;推行 “30+1”模式,大力发展二级扩繁场和良种母猪养殖大户。三是切实抓好牛改工作。大力

发展西杂母牛,积极推广“夏洛来(或安格斯)×西门塔尔×本地黄牛”三元杂交。四是大力发展土鸡养殖。建好土鸡种鸡场5个,通过培育扩繁,打造平昌山地土鸡品牌。

3、培育壮大加工流通。一是扶持发展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继续实行生猪销售专项奖补。推进肉联厂改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100万头生猪加工龙头企业。盘活县牛羊肉加工厂现有资产,建成10万头肉牛和200万只家禽屠宰加工企业。二是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龙头企业通过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服务、原料供应、订单收购以及出资建设基础设施等多种形式反哺养殖业,与养殖户建立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联结。大力推广“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养殖农户”的发展模式,增大对畜牧业生产的拉动能力。三是培育完善市场体系。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和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畜产品流通,加强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的产销连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三、加大保障力度促发展

1、安全防范保障。一是扎实抓好动物疫病防控。认真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畜禽防疫密度和质量全面达标。二是加强检疫执法力度。县上建立牧政执法检疫大队,片区设立执法检疫中队,切实加大动物检疫执法力度,不断规范检疫执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三是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建立兽药、饲料、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加大违禁药品的查处力

度和畜禽养殖环保治理力度,不断提高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四是加强流通环节监管。严格执行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合格肉品强制退出和处罚制度,推行屠宰加工企业等级认定和分级管理制度,坚决关闭不符合规定和标准的屠宰场(点),严厉打击制售病害肉等不法行为,全面整治畜禽肉品市场。

2、服务体系保障。一是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兽医工作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预算补偿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重点在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建立村级服务室,实现繁育改良、防疫治疗、技术指导、饲料供应、产品销售服务“五不出村”。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专合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支持业主自主建立畜牧业专合组织,推行“四统、三供、两保、一结算”(统一圈舍改造、饲养标准、疫病防治、技术指导,供仔畜禽、饲料、兽药,保回收商品畜禽、兑现合同价格,售后一并结算)服务模式,以专合组织为纽带把养殖农户和加工企业有机联结起来,解决养殖户与市场对接难问题,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全县力争建成50个畜牧专合组织,带动农户5万户。三是建立畜牧业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加快市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加强畜牧业信息咨询体系与专合组织的密切联系,跟踪研究畜产品的供求变化与市场行情,为养殖户生产、投融资、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等提供信息咨询,引导畜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3、组织领导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和督促实施,严格目标考核和推进依法治牧工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大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金向畜牧业转移,加大金融机构对畜牧业龙头企业、养殖场和养殖户的支持力度。三是完善政策配套。认真落实有关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有关项目中配套解决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畜牧业担保公司,探索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畜牧业抗风险能力。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建立稳定的院(所)县合作关系,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通过技术入股和承包等方式,充分调动畜牧科技人员参办、创办、领办畜牧产业的积极性。

平昌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第6篇

状的思考

城市农村--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2007-02-10 16:50:0

4自年《户口管理条例》颁布以后,国人就被分成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市和农村成了两重天,农村人口再也无法自由迁入城市,也无法享受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等待遇。此后多年内,中国改革和建设的重点便一直放在了城市,国家从农村征收农业税,还利用剪刀差从农民手里“剥夺”财富。当时几乎只是农村,养活着整个中国。

年前的农村,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汇报,反而陷入了贫困的深渊。

穷则思变,农村开始了自我发展的尝试。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走上了真正的脱贫路,但是同时仍然承担着超过中国财政收入的农业税和剪刀差。此时,城市似乎觉察到农村开始变富了。实际上,中国的确进行了农村的改革,似的农村在多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仍然没有脱离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去年的多元,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真正进入甚至超越了我们想象中的小康社会。此时的农村,也不过是刚刚达到“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越来越慢,到去年也不到城市的。按照目前农村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这可能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土地也会因为无人耕种而荒芜。

城市是财富的集结地。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

等均有相应的部门,各方面都可以协调发展,这些条件除了风木人们的业余生活外,还能吸引外来资金流入,去年中国吸收外资亿美元,绝大部分流入了城市,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也投入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一年一小变,三年大变样,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环境也越来越好,新区林立,郊区城市化,更容易自我发展和吸引资金,城市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而农村的改革到年才发生了大变化,当年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全国大部分县市才放开粮食价格和粮食经营。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薄弱,种地所得资金有限,绝大部分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少投入到文化等方面,所以农村的文化活动几乎都是在重大节日农民自发组织的,活动一般也只是“敲锣打鼓扭秧歌”。节日的气氛固然热烈,但包含着农民一年的劳动心血,也逃不了下一年的辛苦劳作,还要冒着年终无钱回家的危险,国家加大力度帮农民工索要工资 的确是帮了农民一大把,使农民可以放心外出打工。当然,打工又是在为城市做贡献。这样城市的发展总是比农村快,农村的发展很艰难,固然需要外界资金和技术支持,但必须靠农村自身,因为财富是无暇顾及农村的。

城市是财富的生产者。农村难道不生产财富吗?当然不可能,只是太少了,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城市的资金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财富的产量是惊人的,去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万多亿元(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但是仅仅上海市的工业总产值就有万多亿元,加上各省大中小城市的生产总值之和至少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以上。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是农村在养活城市,那么现在没人能否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城市的贡献。相比之下,广阔的农村财富生产方式有限,地里面几乎种不出什么财富来,因为市场是“偏向”城市的。国家减免了农业税,不过是每亩地减了几十元,一家人每年减少几百元就是多的了,这些钱

也许还不足城市人们收入的零头。农民免费种地,但种地所需肥料、灌溉、良种还需要农民自掏腰包。国家花巨额资金投入农村或者扶贫或者让农民“退耕还林”,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扶持农村可行的办法是让农村工业化,沿海许多农村工厂林立,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廉价劳动力,有的企业也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这样的农村何愁不富裕呢!

城市还是财富的剥削者。即使不依靠工农业剪刀差,农村的财富也在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目前农村人均消费不到元,其中子女的教育消费超过,医疗保健等消费也在以上,除去生活必须消费外,所剩无几的收入还需要储蓄以备教育等费用。而除九年义务教育外,无论是学校和医院,绝大部分都在城市,高校则更是城市的专利,农民子弟除了要交纳高额学费外,还不得不在城市进行各种各样的消费,这几乎相当于农民的几乎全部收入都流入了城市,被城市

“剥削”了。农村不能建立自己大学吗?农村几乎没有建立大学的土壤,以前建立在农村的大学要么消失了、要么搬迁了,很少有大学把农村发展成为城市的。农村不能建立自己的医院吗?但是还有多少人相信农村的土医生呢?政策的约束使得农村许多医疗机构变得“不合法”,发展起来困难重重。扶持农村,恐怕除了资金和技术以外,还需要政策的支持。

农村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第7篇

渠县义和乡中心学校:潘传江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艺术潜能;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以后,开发这一潜能获得了极佳的机会。但农村小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严重地阻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艺术教育未被重视。

农村不少学校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美术课时量,但在实际执行中,大多数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有的被语、数等“主课”所占用,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个别学校的毕业班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

2、专业师资十分匮乏。

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师中,艺术课教师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而且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艺术教学设备短缺。

目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两基”、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仍有部分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农村大多数学校的艺术课因为没有设备,无从开展。

4、家长轻视艺术教育。

在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外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

二、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艺术教育。通过学情调查,我们发现课程太多,作业太重,书包太沉,是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顺应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把艺术教育搞上去,开创学校工作生气蓬勃的新局面。

2)、学校教育转轨需要艺术教育。以往,由于各中小学,育的指挥棒是升学考试,所以,学生学习的内容,仅限于几个考试科目,而音体美则被排挤在外。不少学生会解很复杂的数学应用题,却不会唱《歌唱祖国》,有的甚至连国歌也不能完整的唱下来。这种严重情况,迫切要求学校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3)、艺术教育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群众致富步伐不断加快。致富之后的群众,不但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念十几年书,而且很大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写善画,能歌善舞。在一些富裕家庭中,有许多家长为子女购买了钢琴、电子琴,有二胡、笛子等普通乐器的家庭更是比比皆是。这说明:群众心向艺术,艺术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我们应该顺应群众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强烈愿望,把艺术教育乘势抓紧抓好。

2、加大投入,为落实艺术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1)、不断增加投入,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大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设施装备条件不如人意。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搞好艺术教育的物质条件建设。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同时,要建立音乐、舞蹈、美术活动的专用教室,又要购置钢琴、风琴、电子琴、大小号、画箱画板画架、颜料、调色盘等音美常用器材,要在较短时间内,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如二胡、笛子等。另外,应妥善保管各种教学用具和器材,避免损毁和流失。

2)、大力培训师资,提高教学辅导水平。面对音、美教师一缺二低的情况,学校应该狠抓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包括音乐教师全员培训,针对教师知识水平实际情况缺什么补什么的专题培训,动员教师参加艺术院校函授学习和开展大练音美基本功活动等等。对学习和研究卓有成效的教师要进行表彰鼓励,并在教学辅导中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3)、正课与活动课相结合。各中小学应开足音美课程,不得任意删减或挤占。要像上语数课一样,认真备课和讲课。上课做到知识讲解与形象感受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听讲与实练相结合;复习与迁移相结合。

4)、要十分重视上好活动课。要制定上好活动课的长远计划,指派有专长的老师辅导。活动课的组织可分普及与提高两个层次。普及课一般不打乱年级与班级;提高课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分别成立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活动班(或队、组)。这样做,有利于在大面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多出和快出艺术特长人才。

平昌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第8篇

一、不均衡的表现及其原因

1.重点学校尽领风骚

俗话说:“一支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要实现教育的健康发展, 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 真正实施全民教育, 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配备和资金的投入上, 一视同仁, 让所有的受教育者享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只有这样, 才会真正意义上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体现教育公平,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健康地发展教育。但现实情况却是近年来县城内重点学校的发展, 明显优于一般学校、农村学校。无论是资金的投入, 还是师资的配备;无论是领导的关注, 还是生源的选择, 他们都处于强势, 快速地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循环轨道。这种不公平竞争的背后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状态不佳, 人心不稳, 每每思动;教学成绩明显落后于县城及一些重点学校;学生数量日趋减少, 办学举步维艰。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几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又急于要把教育办好的情况下, 实施的名校效应。鼓励部分有条件、有优势的学校先办出特色, 办出成绩, 办出名气, 使之成为本地区的代表学校, 成为当地政府对外展示教育发展成就的名片和窗口。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 政府的投入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对优质学校的“锦上添花”, 而不是对薄弱学校的“雪中送炭”。

2.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基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 农村各学校的基本建设得到了有效提高和发展, 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但由于部分学校领导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 致使学校基础设施、电教设备、仪器、图书大量闲置, 成了名副其实的“迎检储备库”, 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白白浪费了国家的资金和财产;课程开设不全面、不足时,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 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开学初检查、开学期间常检查, 但作为教育主要实施者的学校, 在考核教育质量的文化课考试和升学率面前,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没有彻底消除的今天, 我们的学校领导者和教师还是把文化课的分数、学生的升学率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所以, 在农村中小学, 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做习题”。他们把大量的设施、仪器、图书闲置, 专心致志地做文化课的教育工作, 自认为这样就能够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 吸引生源, 殊不知, 正是这些教师们的兢兢业业,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3.教师队伍发展失衡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资力量的合理配备, 是健康发展教育的先决条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教师队伍管理不规范,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组建上存在着几个较突出的问题, 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分布失衡, 总体上优质资源集中于县城, 县城内教师超编, 乡镇、农村和偏僻学校缺编且教师整体素质明显偏低, 更有部分教师学历没有达标。音乐、体育、美术、综合课、社会实践课等专任教师紧缺, 多数由其他文化科目教师兼任。二是教师流动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由农村流向乡镇, 从乡镇流向县城, 由基础差的学校流向基础好的学校, 而后一个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前一问题的严重性。三是学校内部尚未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教师的报酬还不能做到与业绩挂钩, 未能实现优劳优酬, 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存在, 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又很难辞退。四是部分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敬业精神不强。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 固守着八九十年代的知识资本, 坚持延续着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不思进取, 不参加培训学习, 缺乏教学创新,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教育的健康发展。五是教师队伍补充更新难。现有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 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合格的师范毕业生, 很难得到安排, 致使个别学校的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 整体存在新老教师断层的隐患。

二、推进均衡教育的对策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1) 通过改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建设得到了很好改善, 但仍难得到社会的认可, 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队伍素质与重点学校相比仍有较大的差异。要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首先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快速高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应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两个方面下工夫。具体来说, 一是规范教师聘任制度。各学校要按照核定的编制数和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合理地设置各类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 实行校长负责下的教师聘任制。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招聘原则, 在具有教师资格的人中择优录用, 吸收和聘任一些新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二是严格合同管理, 实施科学考核。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依法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办法及评价标准, 本着奖优罚劣的原则, 鼓励和重奖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和对教育教学有特殊贡献的优秀教师, 对于不适合教师工作的人员, 要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 打破教师队伍中的“铁饭碗”。三是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近几年的学历达标、学历提高培训, 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高, 但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创新等方面综合素质, 还有待进一步更新和提高。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 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培训, 加强培训基地即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选拔一些思想进步、业务精良、教学理念先进、有创新精神 (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到教师进修学校任教。进修学校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 集培训、教研、电教于一体, 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和教育手段。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 并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具有教育公平的理念,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 具有教育创新的思维。四是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共享制, 在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由教育局提名或教师自愿报名, 鼓励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1~3年, 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在农村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同时, 可选拔确定一批优秀教师组成名师团, 在全县范围内巡回讲课, 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重点扶持, 引领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定一位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后, 必须轮换调整。通过师资轮换调整, 可保证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平衡。五是建立政策倾斜机制, 在评优评先、福利待遇上向农村学校的教师倾斜, 淡化教师因经济原因而出现流动, 鼓励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任教。

(2) 建立一支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和教师相比, 校长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教育方针、政策、法律要通过他们去贯彻执行, 学校各方面工作需要他们去规划、实施, 师生员工要靠他们去组织领导, 学校的校风要靠他们去培养。可以说, 一个好的校长可以带出一所好学校。所以, 要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 首先要解决好校长的选拔、使用和管理, 改革、完善校长人事制度。考虑到校长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应建立起一套独立的校长人事制度, 并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 应进一步明确校长职业资格标准, 实行公开聘任基础上的校长聘任制。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学校出台具体的校长任职标准, 建立合理的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 实现校长的公开竞争选拔, 切实做到任人唯贤, 并签订聘任合同, 明确校长的任职年限、职责、职权、待遇和奖惩要求, 取消校长终身制。其次, 实行校长职级制。要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 统一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同时也要将校长从一般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独立出来, 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校长职级评定体系, 根据校长职级的高低, 确定校长的薪酬标准。第三, 建立校长定期交流制度, 实现同一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 (主要指薄弱学校和名校) 之间校长的定期交流, 从而实现均衡发展。

2.严格执行划片招生, 实现学生生源的均衡

应该说,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对我国家庭的影响远未消除, 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中教育对象这一类资源的无序流动, 大批学生涌向优质学校, 薄弱学校因招不到足够的学生, 而导致大量教育设施 (固定资产) 和大批教师闲置而形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优质学校因教学规模的扩大超出了学校现有的承受能力, 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是对优秀人才的扼杀, 是对国家教育的不负责。严格执行划片招生, 实行学生就近入学, 使每所学校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可以有效控制这种事态的发展。对此, 我们应做如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招生、升学政策, 严格区域划分和实行计划内招生, 从经济上、学生奖励上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快教师均衡发展的进程, 用事实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三是加强薄弱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 学生就近入学, 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 得到健康的全面发展, 既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又减轻了学生、家长、学校的压力, 家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3.搭建交互平台,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平昌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第9篇

北京市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但全市62%的面积是山区,农村教育在首都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目前,北京市基础教育中小学共1924所,在校学生94.3万。其中10个远郊区县中小学1242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4.6%;在校生43.1万,占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45.7%。农村中小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在全市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首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没有农村教育现代化,就没有首都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发展对于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近年来本市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

1.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

(1)建立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

2001年,国务院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各区县陆续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人事编制管理、教职工工资都收归区县统筹管理,区县政府担负起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实现了由人民办到政府办,由乡镇政府为主到区县政府为主的转变,体现了政府责任的落实。

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结合工作实际,我市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和财政体制,加大市级转移支付规模,初步形成了市级统筹、市和区县按职责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为进一步提高首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一是进一步明确市、区县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的投入责任。市级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在杂费、教科书费、特教学校住宿生的住宿费、助学补助等重大教育资助政策和措施中,按照市、区县政府各负担50%的经费投入原则,安排相应的补助经费。对调整后公用经费达标新增部分、校舍维修改造经费,由市级财政根据区县财力状况给予不同比例的经费补助。

二是及时调整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为保证学校运转经费,我市2006年研究提出了调整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方案。新修订的公用经费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51%,于2007年开始实施,2009年确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新标准。调整后公用经费达标新增部分,对除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外的区县,由市级财政补助30%~50%。

三是建立健全校舍修缮长效机制。制定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照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中明确的修缮范围和标准,各区县足额予以保障;未在公用经费保障范围的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列入专项经费予以保障,采取市、区县共同负担的原则,根据区县财力状况,市财政分别给予30%和50%的经费补助。同时,按照2010年北京市中小学完成办学条件达标任务的要求,结合各区县校舍维修项目安排情况,按照轻重缓急,在确保完成年度内维修任务的基础上,结合财力水平,市、区县财政部门在当年专项中适当增加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的数量。

四是实行教师工资统发政策。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从2001年开始,各区县依照“编制部门核准编制、人事部门核定人员和工资、财政拨付经费、银行(或当地信用社)代发到人、及时足额到位”的管理原则,做到了教师工资应发尽发、及时足额拨付。2008年实行的教师工资改革第一阶段方案也已全部落实到位,目前正在对下一阶段规范教师工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试点。

(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成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财教[2006]19号)要求,经市编办批准,成立了北京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责任,协调、落实本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项工作。

在政策上致力于均衡发展,明确指出在政策和投入上要突出向郊区、向农村倾斜。重新修订的《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将经费标准和办学条件标准根据城市、农村的不同发展水平分等级操作的不合理状况,从政策导向、政府行为上为农村教育提供均等的发展条件,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体现政府的均衡导向。

在经费投入上加大对农村的倾斜。200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每年新增教育经费的70%用于农村教育,到2008年,市级财政拨付农村教育经费要达到40亿元。截至2007年底已完成此目标。据统计,2007年市对区县教育补助资金32.6亿元(教育费附加12.9亿元,教育事业费19.7亿元),其中约21.34亿元用于农村,约占65.46%;教育事业费19.7亿元中用于农村的近13.86亿元,约占70.4%,体现了政府向农村倾斜的政策。逐年加大的投入,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心放在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最大化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上,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从1996年至今,共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村小和乡以下初中1000多所。基本形成一个乡镇一所初中,一所中心小学辐射1~3所完小的格局。

3.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九五”期间,全市组织实施了郊区农村千所完小建设、边远山区中小学建设和远郊区县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三大工程”,各级政府投入15亿元,使郊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以来,市政府以每年为市民办实事的形式,优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002年市政府投入2500万元,为133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配备依维柯旅行客车,解决山区寄宿制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03年市、区县政府投入4609万元,为10个远郊区县的农村中小学改造供暖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全市农村中小学全部取消明火取暖,农村学校学生冬季不再受冻,并消除了安全隐患。2004年市、区县政府共投入2.5亿元实施半山区和农村平原地区113所办学条件困难学校改造工程,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年,投入专项经费1000万元,为227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医务室,配备1.3万多套医疗卫生设备,为全市200多所农村寄宿制的8万名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2005年为10个远郊区县681所中小学配备价值2000万元的42种7.7万多件(套)体育器材。2006年为600所农村中小学配备音乐、美术教学设备,并重点改造200所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2007年改造城乡200所学校,使其达到新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2008年把100所小学主要办学条件达标和改善农村140所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寄宿条件列入政府实事。

4.在农村地区率先推行免费义务教育,保障农村群众受教育权利

2002年秋季开学起,全市10个远郊区县和城近郊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交杂费。2003年春季开学对具有本市户口,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低保家庭及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教科书费,住宿生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伙食补助。

截至目前,北京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有本市户籍的学生做到了全部免收杂费,对农村学校的学生全部免收教科书费。同时,在公办中小学借读的农民工子女在免收学杂费的基础上,又免收了借读费。与此同时,对山区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特殊教育学生(含随班就读)、工读学校学生做到“三免两补”,即,免杂费、教科书费、寄宿生住宿管理费,发放学习补助(每人每年300元)和寄宿生活补助(每人每年1000元)。

这项工作所需资金,基本按照实施的第一学期由市级财政全额拨款,以后市、区县两级财政各分担50%的比例运作。截至目前,实施上述政策,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共需支付专项经费约4亿元。

2008年8月,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5号)下发后,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我市准备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经审批合格的自办学校学生免除杂费,具体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近期将由市政府下发实行。

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5.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十五”以来,我市用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超过20亿元,全市建成了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布局调整保留的中小学已建成校园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初步搭建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市级财政实行倾斜政策,对农村中小学的设备配置、校园网建设、干部教师培训等优先重点支持,农村地区所有中学和中心小学实现“校校通”,完小以上中小学实现校校有计算机教室,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发展远程教育,进一步完善远程教学平台,通过高科技手段将城市优质资源传播到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共享。1999年开通市区与最边远山区——怀柔区喇叭沟门点对点的交互式远程教学;2001年在北京教育信息网上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室;2002年开通网上教研、网上备课,组织特级教师在网上对远郊区县教师进行教研和辅导;2004年试点将东城区优质课程资源辐射到昌平、延庆两个区县;目前,市区和10个远郊区县已全部开通远程教学站点、网上教研。这一系列的措施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加快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步伐。

6.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从2005年开始,每年从城镇中小学选派1000名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全职支教一年;同时选派2000名左右教师用2~3年时间完成480课时的兼职支教任务。2006年起,要求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特级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或城镇一般中小学兼职支教。

二是开展大学毕业生农村中小学支教工作。2006年底开始试点启动大学毕业生支教工作,2007年正式铺开,2007年选派620名大学毕业生、2008年选派700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

三是加大对远郊区县教师和城区一般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2004年开始开展“绿色耕耘”行动计划,每年对20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强化实践培训;从2005年开始启动针对城区一般学校骨干教师的“春风化雨”行动计划,每年对1000名教师进行培训;2006年启动“金色种子”培训计划,组织各区县教研员分期分批进行常规培训和专项培训。

四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在城区部分中小学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配备相应的特级教师和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采用导师带教的方式,接收农村中小学教师进站研修半年,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2008年9月召开启动大会。这一措施受到农村教师的热烈欢迎。

五是鼓励在区县范围内进行教师流动。大力提倡在区县范围内开展教师交流工作,各区县根据自身教育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例如,东城区以学区为基础,发挥优秀师资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密云县和怀柔区以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为契机,率先在区域内开展教师交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7.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

加强对农村地区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在全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中,把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检测,通过城乡对比,了解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特点,并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充分发挥教研部门作用,关注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指导。每年深入远郊区县,对区县整体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为农村中小学搭建展示和发展的平台,组织农村学校参加“走进学校——北京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系列展示活动”,为农村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8.农村学前教育稳步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受关注程度进一步提高,首都学前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0.6%。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示范基地达到210余个,一级幼儿园达到314所,市级示范幼儿园54所。市、区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9.统筹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

通过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加强农科教结合,完善农民教育与培训网络,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了农民和农转非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不断拓展。农民教育与培训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二、本市农村教育工作的经验与体会

本市农村教育近年来快速发展。总结这些年来本市做好农村教育工作的经验,主要体会如下。

第一,始终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首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农村教育关系首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教育的现代化。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倾斜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提。北京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首都教育应该是学习全国而高于全国,立足中国面向国际的。因此,首都教育包括农村教育应该通过变革基本结构,实现基础均衡,提升内在品质,发展学校特色,使北京教育具备基础性、均衡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基本特征,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北京教育的战略选择是公平、质量与创新。公平的政策表述是均衡,质量的政策表述是特色,创新的政策表述是活力。通过抓均衡、促特色、增活力,实现首都教育包括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第三,科学规划农村教育发展布局,处理好农村学校土地确权问题,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从全局角度出发,加强市级统筹,科学规划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处理好农村学校土地确权问题,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合理利用。切实做好农村教师待遇及生活条件改善工作,包括培训提高等问题,有效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使他们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三、当前我市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

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教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总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是全市基础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能力不同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财政收入逐年增长,但全市发展很不平衡,与城近郊区相比,远郊区县经济总量有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区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保障能力强弱不同,农村教育不仅与城区差距明显,且区县之间、乡镇之间也很不平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市一级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需进一步明确

从全市来看,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强调了区县政府的责任,但对市和乡镇政府承担的义务教育责任界定不够清楚。本市远郊区县经济实力各有差别,整体上与城区差距大,而在短时间依靠自身力量大幅缩小差距不太可能。首都教育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相对均衡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市级政府的统筹和调控责任。

(2)乡镇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和管理责任受到削弱

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特别是2002年责任上移后,乡镇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受到削弱。不少乡镇政府虽有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但在现有体制下不知如何参与。就北京而言,在实行“以县为主”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有效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在不违反国家政策和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应根据实际明确乡镇政府在举办义务教育上的责任。

3.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还不适应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需求

(1)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短缺

农村学校师资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骨干教师缺乏,严重影响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知识面窄、教育教学水平及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他们往往力不从心,又没有很好的专业化发展平台。

(2)教师培训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困难多

由于培训经费、培训环境、培训师资和培训观念的制约,加上工学矛盾尖锐。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高水平培训机会相对仍然较少,教师学习动力强但对现有培训运作体制和实际效果并不满意,迫切希望加强市级统筹,建立农村教师培训新机制。

(3)农村教师待遇较低,影响教师队伍稳定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等因素,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和边远地区的教师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进修提高和个人发展等方面,与城区教师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目前的倾斜政策尚无法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在基本待遇差距较大背景下,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外流现象比较普遍。

4.农村中小学布局与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与城镇建设不匹配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平原区县,如大兴、昌平、通州等承担城市人口疏散任务,近几年迁入人口迅速增加,而教育配套设施未及时跟上。与此同时,流动人口,山区、半山区人口不断向县镇地区聚集,使县镇地区学校入学压力逐年增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出现办学规模不能满足入学需求,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随着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口的迁移,部分农村学校尤其是山区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但又不宜撤并,办学规模效益不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农村中小学结构布局进一步科学规划,及时调整。

5.农村学前教育亟待加强

当前,农村地区学前儿童数量基本占到了全市儿童总数的50%。从首都地位及北京市“十一五”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来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在儿童受教育率、幼儿园办园体制、经费投入、队伍建设以及学前教育质量等方面发展极不平衡。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与法规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儿童受教育率;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园长及师资数量不够、水平不高;部分地区外来人口发展迅速,使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紧张。

6.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加强三教统筹,大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对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动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首先着重解决在资金、资源、师资等方面分散的状况,加强统筹,将调整后空余基础教育资源用于学前教育和职业成人教育。统筹教学设备,开放教育资源。统筹师资,合理分流。统筹资金,加大对“三教统筹”的投入,创造农村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进一步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

首都农村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当前,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发展城区教育与发展郊区农村教育的关系;要切实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加强对郊区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满足郊区农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二是郊区农村教育与发展郊区经济的关系;要坚持教育规模、结构、布局、特色以及发展速度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切实把郊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坚持科教兴农,走科教强区县之路。三是发展郊区农村基础教育与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关系。要在基本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上来。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直接有效地推动郊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重点加强农村教育,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深入推进高校对口支援郊区建设,全面提升对“三农”的科技和人才服务水平。

2.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本市农村地区教育在全国率先达到现代化水平,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农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3.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坚持新增教育经费70%用于农村,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财力解决与城区差距显著的突出问题。制定并落实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优先保障农村学校建设的规划用地和建设资金。新建和改建学校全部达到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现有学校到2010年在主要项目上达到新颁标准,到2020年全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三教”统筹,推进资源整合,整体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和成人学校办学条件。及时调整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农村学校办学需要。

(2)落实政府责任,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住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逐步在农村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免费和学前教育补助政策,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投入,理顺农村幼儿园办园体制,到2010年使每个乡镇至少都有一所公办中心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农村高中建设和改革,建设一批特色高中。加大对农村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的投入,保障特殊学校、民族学校办学条件率先达标。坚持以公办学校接受为主,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

(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保障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缩小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差距,保证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为在山区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提供补助津贴,保障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结构性短缺需求,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区域间和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加强城镇优秀干部、教师到农村和一般学校交流。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保障农村教师能够接受更加优质、高效的培训。

(4)完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和完善城乡百对学校手拉手活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提高制度。建立高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和城镇相对薄弱学校制度,鼓励区县在本区域范围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对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教活动。针对农村教育需要发展远程教育,提高农村学校管理和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共享。

(5)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重点建设好区县职教学校,健全区县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和村成人学校三级培训网络。针对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继续实施新农民培养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6)发挥首都高校智力和科技优势,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高校对口支援远郊区县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支持高校科技成果在郊区县转化。推动相关高校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加快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加强对农业院校的支持,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郊区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

作者系北京市教委副主任

上一篇:数据库自动备份方案下一篇:茶厂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