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

2024-07-04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 第1篇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

前言: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春节期间,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的春节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人甚至淡漠了春节。为此,在这个寒假我对所居住的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目的:在物质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了解人们对春节的态度及变化

一.调查对象:社区部分居民

二.调查时间:2009年1月20日至2009年1月22日

三.调查方式:就中国年文化春节,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调查

四.调查的内容概况: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了解到社区居民对于春节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渐发生的。相对于过去,人们过年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以前传统的吃团圆饭、走亲戚之外,有条件的人会趁着春节的假期出去旅游,或到乡间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另外,给亲朋好友拜年的方式也有所变化,以前有口头的拜年,书信拜年,而现在有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邮件拜年,可谓方式多种多样。通

过走访调查我了解到,大多数人对过春节还是有热情的,但还是有部分人逐渐淡漠了春节,他们认为春节与其他节日没多大差别,不用那么隆重地对待,那样既浪费时间又费精力,只要和平时一样就足够了。

五.调查的主要情况:

1.为了获取真实、准确的调查结果,我对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提问式调查,所提的问题如下:

⑴.请您谈谈过去十年您对过春节的看法,以及以前都是怎样过的? ⑵.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了,那现在您或者您的家庭对过春节的看法同以前相比有变化吗?如果有,您能具体谈谈变化在哪儿吗?

⑶.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有些人逐渐淡漠了过春节。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如何看待呢?

2.通过调查与整理得到以下结果:

⑴.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90%的居民谈到过去过年都是以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为主,还有就是给小孩子们发压岁钱,年前给自己的家里来个大扫除以及走亲戚、祭祖。另外,也有部分小学生接受了我的调查,在他们看来,过春节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放鞭炮和得压岁钱了。除此之外,10%的居民认为过年是一个休息、调整自己状态的好机会,因为所有的单位都会放假,大家辛苦地工作了一年了,这时该好好的休息了,然后在新的一年再努力工作。

⑵.在被问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对过春节的看法同以前相比是否有变化的时候,被调查的居民都提到,因为国家兴旺了,大

家的生活也比以前好很多,在过年的时候买的东西也比以前多了,除了传统的年画、春联之外,还会买上几个大红的灯笼,几串彩灯挂在家里,有的还要买些干花插在花瓶里,让家里既充满了年味,又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⑶.当谈到有些人逐渐淡漠了过春节时,在被调查的居民中,年龄较大的部分老年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过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习俗,要是因为社会进步而忘了本,忘了过去的传统那就不好了。而有几位接受调查的居民由于是年轻人,因而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理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对于春节应不再保持那种过于重视的态度,把春节看成和其他平日里的节日差不多就行了。并且,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拜年的方式同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他们认为不必拘泥于过去的方式。

调查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在居民对于怎样过春节的态度中,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年味不浓,淡漠春节等。就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解决:⑴.针对年味不浓,政府可以在春节期间多举办一些民间传统的表演,并鼓励人们积极参加,让人们感受过去过春节那种浓郁的氛围;⑵.对于一部分年轻人出现的淡漠春节的现象,我认为应该加强观念的教育,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应该加强,要让全社会意识到传统的重要性,不要因为社会的进步而丢掉过去的良好传统。社会是一个整体,哪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影响全局的发展,因而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

业,必须加强观念的教育。

结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使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在不断走向小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也不能忘了过去的传统,必须保留好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无形的文化遗产,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 第2篇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因而春节对于中国人是最欢庆的节日。今天的我们,对春节到底还有着何种看法呢?为此,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报告。

我们以开放题“提到春节习俗,您会想到什么?”要求被访者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吃年夜饭/团圆饭(24.05%)、办年货(17.72%)、放烟花鞭炮(13.92%)。紧随其后的是:贴对联(11.39%)、压岁钱(8.86%)、扫尘(6.33%)、走亲戚(5.06%)、拜年(3.80%)、守岁(1.27%)。您的春节怎么过?

A.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18.57%,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1.43%。

B.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90%的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10.0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C.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76%。30.93%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14%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19%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1.78%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20%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46.02%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春节习俗过时了吗?

A.近九成的被访者认为年味犹存。不可否认,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很多环节都在淡化并且趋无。于是,很多人认为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然而,这次调查多少给我们一些信心,调查表明,88.57%的受访者认为年味没有变淡。

B.八成多被访者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按照老规矩,过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关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经日渐简化。调查表明,只有17.14%不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这说明,大部分人还在延续着老的传统。春节的生命力还在。

C.七成多的被访者支持申遗。春节将至,“拯救春节”的声音再次传来,只不过这次声音更大。春节是一种民俗传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调查表明,74.29%的被访者支持春节申遗。

据调查,过年消费依然火爆。虽然消费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其一,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其二,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 旧日过年,尚有许多风俗故事,如今,大多人都会觉得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这是家里老人常说的话。

市民年话。

“记得小时侯过春节,妈妈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艳子慢慢回忆自己的年事。有时候她会回老家过年,印象中,每个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鸡鸣之时,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后每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长辈给压岁钱,图个吉利。吃罢早餐后,家人便亲自登堂,出门拜年,互道些吉祥话语。她说,去年大年初二她还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觉春节好像逐渐萧条了。

关于春节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3篇

下面我就以淮安市开明中学2012级七年级一班Freestyle团队开展的春节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原型, 向各位同仁介绍他们真实的活动记录, 也希望他们的活动能给我们的研究与学习带来些新的思考。

这一代的孩子们少了很多传统的束缚, 但也少了些传统的积淀, 这是我连续带了近几届学生做到传统文化活动时的第一感觉, 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真实看法与想法, 我下面就把今年这个团队的活动后记真实地展现给各位专家与同仁。

乡村情趣/初一 (1) 班葛晨晨

每年春节都是回爷爷奶奶那里过年, 家里十五口人, 不算多, 但每年都很有意思。

二十五那一阵儿, 亲戚们就从上海赶回来。把家里那栋两层小楼彻彻底底地打扫一遍, 里面的家什洗的洗、晒的晒, 收拾得一尘不染才会歇下来。那房子里干净清新, 地板都映着人。然后煮浆糊贴春联儿, 孩子们齐上阵。三十儿之前, 十几口人都在忙。女人们烧菜、包饺子;男人们烧火、摆桌子;弟弟妹妹讲笑话;哥哥送菜;姐姐们帮主妇们准备饭菜。厨房里的热气飘在顶上, 厚厚的一层, 人头都看不见, 一家子热热闹闹。

除夕夜就开始发红包, 家里满是小孩子的笑声。从初一到初五, 每个人都玩着自己的创意。小孩子走家穿巷地讨要红包;女人们四处走亲戚, 和七姑八婶们聊家常;男人们聚一起, 喝酒谈天忆当年;老人们则满脸红晕地享受着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

我想, 春节和很多节日一样, 其实就是一种人们的感情凝聚, 凝聚了对家人和温情的怀念、盼望。想念着, 那一天和曾经四散的家人聚在一起, 谈天说地, 说笑玩乐, 乐在其中, 直到双颊上红光闪亮, 快乐得心满意足。一年, 就盼着这一回, 所以春节意义重大。

但春节的意义似乎有所改变。现在在城市里, 特别是在年轻人之间, 很多的这些都变了质, 变得例行公事, 变得商业化, 变得麻木而无所谓, 变得索然无味, 好像他们并不在乎这个节日。每年春节期间还有大量事故和环境污染问题。像北京, 烟花伤人事故总在批量发生, 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PM2.5挂在嘴边。

但节日本身并没有错, 错的是人, 是世纪风向么?值得思考的, 是人们过年的心情、态度和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许多传统的精神文化已经流失, 难道春节也难逃厄运吗?这一辈的成年人老去后, 谁来给他们热热闹闹地庆祝春节?现在城市里的年味儿越来越淡, 不得不让人担心春节的未来。春节带给现在孩子的, 更多是钱和玩的时间, 更多家庭的孩子连钱也不需要渴求。春节失去了初衷, 自然体会不到春节真正带给人的温暖、安全和依靠。是因为他们太幸福了吗?难道真像那句话说的“一切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现在的孩子们, 非要到像我的表弟那样, 失去父亲, 和母亲相依为命, 除了春节便不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完整时, 才能懂得春节的重要么?或许, 他们真的太幸福了, 幸福得麻木不仁, 幸福得身在福中不知福。

那份期盼春节的感情, 失落在乡间。乡间, 在历史的潮流下, 不断改革进步的新潮正冲击着余留的传统。在我的印象里, 现如今的春节也不如小时候热闹了, 少了许多庆祝活动和狂欢气氛。

只怕这乡间, 也要慢慢淡离春节了。

古巷新春初一 (1) 班庄园

早就听闻河下的小巷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十分有传统味儿, 于是我们一家人便抱着怀旧的心态, 在春节的这段时间里, 来到了楚州河下, 感受这里的春节气氛。

这里的建筑十分老旧, 地上铺着不平整的大石块, 它们都有着长时间的历史。春节期间, 这一条条长长的小巷中, 挂起了一排排形态各异的大红灯笼, 十分喜庆;每扇门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对联, 年味儿十分浓郁。家家户户的门都敞开着, 老人们坐在门边清洗蔬菜, 或是下着象棋, 偶尔还会传出收音机中戏曲与评书的声音。小孩子们则是跑来跑去地玩耍, 清脆的笑声洒满了整个小巷。一切都充满了过节时祥和、团圆的氛围。而巷子的另一边是一片规整的仿古建筑, 那堆砌得整整齐齐的砖墙, 还没经过岁月的冲洗, 比起那原汁原味的小巷, 就显得冰冷、寂静起来。

今年, 我们一家人在奶奶家中过节。一家人在一起, 即使是说说话聊聊天, 就已经十分有感觉了。而外公的家里更是热闹, 20余口人的一大家子, 孩子特别多, 一岁的小孩在大人的搀扶下笨拙地走着;大一些的跟在老人们身边讨要着压岁钱;上了学的, 就围坐着玩起了扑克, 斗起了盆中的小鱼。过年的那几天, 贴春联、放鞭炮, 外公的院子里吵吵闹闹, 却溢满了幸福。这样的生活, 才是春节。

见过了这样美好的春节, 城市中过年的气氛, 就显得越来越淡了。越来越多的人们, 放假了, 就外出旅游了, 身在异国他乡, 少了春节, 也许只觉得有些不一样罢了。可是, 就算过春节, 又是为了什么而过呢?幸福?团聚?是压岁钱, 还是仅仅只为了一个形式?

不知有多久了, 我们的祖祖辈辈过着春节, 一代代的延续着那些别具特色的风俗。经过那么多日子, 风俗在一点点地改变, 但无论以怎样, 它都会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节日, 是我们心中不变的那份情结。

如果你不希望这样一个美丽的节日一点点的消耗殆尽, 那就请用你的行动, 来守护我们的节日, 用你的努力, 去换取这古老节日的万代长存, 让我们的子子孙孙, 可以感受到我们中国这有着悠久历史与浓厚底蕴的节日———春节!

阳光碧波初一 (1) 班张可凡

今年春节, 我和我的家人一起去了海南。在海南, 我感受到了当地的热带气候, 高而笔直的椰子树、阵阵拂面的海风……在热带和亚热带分界洲沙滩上, 我们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在万泉河边, 我们仿佛看到了红色娘子军那不畏惧困难的坚毅的眼神……

海南的春节, 与内陆一样, 到处洋溢着欢乐, 火红的灯笼、充满笑容的脸、惊天动地的鞭炮声……而唯一不同的, 就是那儿的温度要比我们平时过节温和得多。每年的春节, 我们总是穿着厚厚的棉袄, 在海南, 棉袄看不到了, 看到的都是短袖衫之类的夏装。让我记忆最深刻的, 是那次在琼海的万泉镇的一个人的家里吃饭前的场景。饭前, 那一大家子忙前忙后, 一边聊着天, 一边做饭, 场景十分让人留恋。接着吃完饭, 他们又一起聊着天, 收拾东西去了。

谈到春节, 人们想到最多的, 无非是年夜饭、团聚、放鞭炮和压岁钱。听爸妈说70-80年代他们那时春节的过法与现在一样, 可是, 只不过当时的人们过这个节日, 比现在的人多了许多感情, 也正是因为这种感情, 才会使年年的春节那么有“年味儿”。想当初, 中国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 人们的收入普遍也不高, 平时省吃俭用, 但是到了春节, 家家户户一定会用平时积攒的钱, 买年货, 改善伙食。并且, 过年了, 长期在外漂泊的人们, 一定会回家乡, 与家人团聚!大年三十中午, 一家人围在桌边, 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 饭后, 一大家子的又坐在太阳底下唠家常。那时候的春节, 是多么纯真哪!

可现在, 家庭条件好了, 许多家庭的年夜饭, 都在饭店吃。单单谈这个, 我们就比以前缺少了一家人在一起做饭、洗碗……的机会。现在想想, 真可惜呀!

那么, 让我们明年一起来过一个比先前更有意义的春节吧!异域风情初一 (1) 班邢之易

吃完年夜饭, 大年初二我们一家三口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 与爸妈的朋友一家一起到新加坡旅游, 对于我这个没出过国门的人来说, 感受自然就是幸福与快乐啊!

凌晨一点飞机到达新加坡, 大半夜的时候, 我坐在巴士里, 每经过一些小巷, 时不时的就会有一些灯笼, 即使在国外, 也有一些新年的气氛。由于新加坡华人较多, 华人与国内一样过中国传统的春节。早晨起来后, 可以发现这里的新年氛围还远不止这些, 不少牌子上都写着“万事如意”的字样, 来这里旅游的, 大多是国内组团的, 应该说当地的旅游, 目前, 主要依靠华人。当地语言主要是华语、英语、马来语等, 所以, 华人那么多, 在这里没有一点中文基础也是不行的。新加坡中餐馆很多, 可惜我在那里没有吃到最具春节意义的汤圆和饺子, 总觉得这个春节有点遗憾。在这里, 没发现晚上燃放鞭炮什么的, 可是作为与我们相邻的国家, 能感受到国内春节的气氛, 就已经不错了。

在新、马旅游期间, 我总是挂念着家里的别的亲戚在做什么, 如果是以前在大年三十中午, 我会去奶奶家吃午饭。吃完饭后, 帮奶奶和面、包饺子, 欣赏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感觉无比的自豪, 在春节和家人团聚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大年初一早上, 按传统习俗, 是要吃汤圆和饺子。接下来, 跟随爸妈去各个亲戚家拜年, 拿红包赚压岁钱。有时, 我们这些小辈们要趴在地上, 给长辈磕头才能拿到红包。在国外这些有意义的传统没有感受到, 所以我只能回味了。

春节这趟旅游, 让我了解不少关于国外的风土人情, 在很久以前, 有许多中国人侨居到新加坡, 保留了许多我们国内的风俗, 如:挂灯笼、穿唐装......我觉得, 许多年轻人过春节只是图个形式, 没有前辈们, 对春节的那种期盼与热情, 城市的年味儿趋淡了。春节虽然年年在过, 总感觉少了一些传统、质朴的东西, 随着时代的发展, 春节的年味会越来越少, 但是前人留下的过年传统, 将越来越珍贵……

春节“病历”初一 (1) 班张帆

今年春节, 本人非常悲剧地得了腮腺炎。大年三十的晚上, 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因为腮腺炎传染性极强, 所以我每天只能进行两点一线式的运动。由于我还发着低烧, 干什么事都觉得昏昏沉沉, 四肢无力, 头重脚轻, 脑袋瓜也在“嗡嗡”地做伴奏。生病了就不能到处乱跑, 不能要压岁钱, 不能讲话 (因为那时本人的脸, 准确地说是脖子, 已经从下巴往下肿平了) , 只能没事躺在床上胡思乱想, 想想往年的春节。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 空气中都夹杂着小孩子的笑声, 到处都是小孩子追逐打闹的身影, 每一天叫你起床的都是鞭炮声, 晚上, 美轮美奂五彩缤纷的烟花陪伴着你入睡, 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但一想, 总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没有了往年春节的喜庆味儿, 家里是那么安静, 安静得叫人害怕, 没有了往年春节的欢声笑语, 以及压岁钱。唉, 一切要等到失去才知美好, 才知珍惜。以前从未觉得春节如何如何好, 但与今年一比, 真可谓是“心中泣涕零如雨”啊!

无病呻吟初一 (1) 班孙子涵

人们把春节团聚的时间省下来, 用来购物、旅游、玩乐。过年时街上本应该洋溢着喜悦, 应该热热闹闹的诉说着对新年的畅想, 但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的寂寞与空虚, 这在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春节再也听不到孩童那天真的笑声, 也许是繁重的寒假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吧, 也许是泡在电视与网络里无法自拔吧, 也许是……还有谁真真正正地过一回春节呢?看着孩子们的真实描述, 联想起他们在课堂上的真实描述, 真切地感觉到现在的春节在某些地方也许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节, 我们更多地只把它当做一种享受的假期。我们的孩子们或是我们的父母们对春节的文化还留有多深的记忆呢?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对这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到底投入了多大的关注呢?城里的孩子们如果没有了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播出, 没有了随手轻易可得的压岁钱, 他们还知道这就是“春节”吗?物质缺乏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象征, 丢失了最本质、最传统的文化!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 质是不变的, 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文化的魅力, 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 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 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 都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而与春节相关的年俗, 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今年的春节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 从活动开始团队自行确立主题至分工合作制定策略到最后的汇报总结和后期报道, 尤其是通过学生们后期不断地录课观摩, 不但激发起孩子们的表演热情, 唤起了他们的春节认知, 也提升了他们对春节文化的深层认识。我清楚记得在七班上课的连续几节课堂实录中, 在生生对话和相互点评中, 客观公正的话语提高了孩子们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对待研究性学习的所应该持有的一种正确态度。通过今年孩子们关于春节文化的学习与探究, 我深深切切地感知到我们的孩子们并不排斥传统, 他们的内心深处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根, 我深信:只要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多给孩子们适时适当的养分, 我们的中华文化之根一定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而且这根系会越扎越深, 越来越广、越来越牢不可分, 我们的民族也一定会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绽放出独有的精神文化之花!

李海勇, 王一川, 江苏省淮安市开明中学教师。

摘要: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 是最隆重的节日。本文真实记载了淮安市开明中学七年级一班Freestyle团队看展春节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实记录, 道出了学生们对春节传统与文化最真实的心声, 也带给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思考。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 第4篇

抵达法国的当天,代表团参加了全法华侨庆祝春节团拜会和100余人大型宴会。宴会始终充满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参加宴会的有中国驻法国大使赵进军及法国政界及商界代表,他们分别在宴会上发表了热情友好的讲话。

次日,陈昊苏会长、驻法国大使赵进军、北京市代表和法国内政部长萨尔科奇、奈依市市长巴里等人共同观看了在奈依市举行的庆祝春节的大型游行活动。来自北京的各界专业和业余游行方队展示了代表我国各族人民特有的文化,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异国的土地上展示其绚丽风采。大街两旁站满了观看的人群,他们不时发出阵阵热烈喝彩声。游行结束后,法国华人网记者采访了陈昊苏会长。陈会长强调未来的世界和平是主流。他说,过去两个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的时候,它是一种冲突,而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今天当两种文化在一起时,这是文化的情节,给予人们的是欢愉,是美好的幸福。

1月25日下午,法国潮州会馆、法国华侨华人会和法国欧洲时报联合在依西市市府剧场举办了庆祝中法建交40周年大会。陈昊苏会长、赵进军大使、法国国会部长兼政府发言人让·弗朗索瓦·高比、潮州会馆主席黄秋鹏、华侨华人会林家者主席、欧洲时报杨永桔女士等都作了精彩的讲话。法国侨领还宣读了法国内政部长萨尔科奇的贺信。陈昊苏会长的讲话既回顾了过去,肯定了现在,又展望了未来。他指出,40年前中法建交是我们非常敬重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戴高乐将军共同作出的重大决策,他们揭开了中法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他们可能想象不到40年后人们会用如此热烈的方式来庆祝中法友谊的伟大成就,但是他们一定能够意识到这个建交的决定是在创造历史,无数后续的精彩都由此而引申出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一直坚持友谊与和平的宗旨,为中法友谊的不断提升而作出了努力。中国人民将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开拓创新,让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法国内政部长萨尔科奇在贺信中表示他对巴黎中国社团邀请他共度春节很感动。他赞扬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 第5篇

各村委会:

2009年春节即将来临,为活跃和丰富我镇群众节日文化生活,使他们过一个热烈、祥和、文明的春节,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开展春节节日系列文化活动。现将2009年春节文化活动的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1、春节前由文化站组织到海镜、禄丰、糯租等地进行春联赠送活动。时间1月12日——16日。

2、初一中午举行文艺大游展、下午进行文艺表演比赛;晚上安排文艺队在文化广场戏台进行专场演出。

3、初二中午在文化广场开展游园活动、文艺演出,晚上在文化广场放映露天电影。

4、初三中午12点—晚上10点,安排相关的文艺队在文化广场进行演出。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2009年春节文化系列活动的正常顺利开展,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2009年春节文化系列活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孔垂龙(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副组长:戴兴芬(镇文化站站长)

组 员:黄文全(镇文化站职工)

梁丽萍(镇文化站职工)

政府春节值班人员

派出所春节值班人员

交警中队春节值班人员

三、文艺比赛安排及要求

1、各村委会于2009年1月15日前把节目名单上报镇文化站(每个村委会原则上选派一支文艺队参加,多派文艺队不参加演出比赛),报名时需村委会证明,每个队必须有一个领队负责各队的安全、食宿。请务必按时报名,超过规定时间上报的文化站不再安排演出比赛。

2、各参赛队于初一中午12:00在文化广场集合,12:30进行文艺大游展,下午1:00进行文艺表演比赛,在规定时间内不到的取消比赛资格。

3、节目时间:每个参赛节目时间在5—8分钟。

4、各文艺队交通、食宿自理,安全自负。

5、本次文艺比赛设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多个鼓励奖,并给于相应奖励。

**县**镇人民政府

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调研报告 第6篇

【摘要】

春节,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情结符号,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春节文化延承着几千年的古老传统,传递着特有的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送礼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现状及变化情况,2008年寒假北京科技大学共有672名同学分布全国近30余省市自治区进行“中国春节送礼文化”主题调研。结合同学们反馈的大量有效调查问卷和调研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整理后撰写此文,以期对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进行正确引导,防止现今颠覆性送礼经济趋势的发展与蔓延,使春节送礼文化人性化本源得以普及拓展。

【关键字】

春节送礼文化变化原因现实意义正确引导

【正文】

一.调研背景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积淀,在“礼仪之邦”——中国,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而最初的春节送礼文化内涵简单明了,送礼作为一种沟通感情、促进交流的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欢迎,并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无一不在悄悄影响着春节送礼文化,“礼”的内涵也因此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春节送礼文化与以往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当代的送礼文化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人们对此有哪些不同的认知?针对这些问题,2008年寒假北京科技大学组织社会实践,进行了“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调研”活动。共有672名同学参与其中,调研地区涉及东北地区,西北部分地区,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代表的华北地区及华南的大部分地区。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多层次人群,具有较高程度上的代表性。针对同学们收回的5380份有效调查问卷以及大量调研报告撰写此文,以期从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起源、不同地区春节送礼文化的现状及差异、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变化及原因、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引导人们春节送礼等角度阐述中国春节送礼文化。

二.各地春节送礼文化现状及差异比较

(一)东北地区

在东北,每到佳节人们都要互相赠送礼品来表达尊敬与仰慕之情,春节就更不例外了。东北人虽然位于关外,但是在送礼文化这一方面,还是基本上和华北地区是一致的,保持了中国春节送礼的大部分传统。

总体来说,一件理想的礼品要表达赠送者和接受者的某种特殊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信息。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并结合调研发现的情况,发现东北地区的春节送礼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过节送礼,从盲目到茫然再到理性。

由于以前生活水平普遍不高,送礼更多的是讲究最原始的沟通感情层面意义,对礼品的物质性没有过多苛求,甚至整个地区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礼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送礼的程度也相应提高,面对琳琅满目的各色礼品,人们却迷失了送礼的初衷。除去那些“为了送礼而送礼”的因素,节日礼品也成了送礼者诚意和受礼者身份的象征。但近年来,人们不仅注重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对商品的品位也有了很高的追求,理性送礼成了主流,一些代表东北本地特色的产品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2、节日礼物,向经济向文化思维转变。

调查发现,现在的购买者希望从消费过程中获得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感。表达关怀、慰问的礼品就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内容了,这也是一个祝福他人展示自我的方式。以前那种糖果

烟酒单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礼品已经逐步蜕变,演绎为注重感受、品味与功能并重的送礼观念。人们对绿色健康和文化内涵的渴求,无形中成了礼品消费的助推剂。

在当今社会春节送礼文化中可以呈现几大不同以往的特征:追求时尚;兼具功用性与投资收藏性;注重高贵风雅性;情侣、友情、亲情、商务成为礼品消费情感主流;艺术品礼品市场逐渐走俏。

(二)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作为传统文化最完整保存的地区,在春节送礼文化上也最能说明其现状和变化之始末。从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春节送礼在该地区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送礼的时间有所不同。

由图表可知,人们在春节送礼时间上有所调整。以往人们总是在春节前准备好各种年货,在春节期间无需再购买,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商店超市大量普及,特别是一些超市在春节期间也正常营业,而且食品新鲜,质量有保证,所以部分送礼者选在春节期间,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我国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商品安全、绿色健康的追求。送礼时间集中在春前一周和春节期间,主要是大家考虑到这时人气比较足,比较有过节气氛。如果送太早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送晚了就没过年气氛了。同时调查发现大部分人把给领导和同事的送礼安排在节前一周,2、送礼对象有所变化。

几十年前,送礼主要局限在亲朋好友之间,而现在送礼的范围更广了。过年期间要送给领导,客户,晚辈以及自己的仰慕者等等。礼品要因人而异。比如送给老人:糖果、点心是必需品,水果、时令特产是祝贺春节的传统食品;夜饭半成品省力省心,方便快捷;印制精美的年画、挂历、台历是送给老人最好的精神食粮;此外红色中国结也是不错的选择。送给小孩子:爆竹、焰火等是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当然这只适用于农村或是允许燃放鞭炮的城市;毛绒玩具等,也深受孩子的喜爱;刻有当年生肖图案的纪念品,是送给孩子不错的礼物。和过去相比,送礼范围有所扩大。有被调查者(小学、初中生)讲,现在同学之间流行互相赠送小礼品,结交友情,借此搞好同学关系,而且大多数同学买的东西一般都不是很贵,但很有纪念意义。

3、礼品种类发生变化。

七八十年代,在华北地区主要还是以送点心和水果为住。一些糕点老字号,也就此打响了自己的名声,糕点店在春节和其他过节期间异常火暴,高峰期能排很长的队伍。到了九十年代,烟酒也登上了送礼舞台。剑南春,古井恭酒等为主要赠品,至于烟类,大家都比较倾向于送一些较高档次的。然而如今送礼有了一些显著的转化,点心和烟酒仍为必备礼品,一些年轻人也开始送洋酒洋烟。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流行送保健品。许多人选择了更实际的方法,直接赠予红包或购物卡。调查还发现春节送礼越来越讲求送健康、送时尚了。像数码电子类产品以其实用、新潮成为礼品中的新贵。

4、礼品金额发生变化。

过年走亲访友送礼的习惯是应该保留的,关键是礼物的选择方应该是认真、理智地选取适合的礼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糕点、糖果,到如今的鲜花、保健品和精美的礼篮,年年过年年年送,礼物的内容却不知不觉落入陈式。现在人们普遍这么概括着现在的送礼现象,“越送越大”“越送越乱”。这一现象在城市尤为显著,在农村也开始初露端倪。送礼上所花的费用是“水涨船高”。人们记忆中那种花几十元买一箱酒、几十块钱买一条烟送送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各种高档奢侈品到各个商场超市的购物卡,都用来当作礼品送人。用于送礼的金额翻番涨,在注重礼品本身的实用性的同时,价格的适合程度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标准,是让很多人痛恨送礼的一个重要原因。古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美好描述,也已经渐渐被遗忘。在今天,“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成了人们送礼的“新标准”。

(三)西北地区

西北的地区特殊性决定了其送礼文化的特殊性。通过在关中地区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在春节期间送礼,春节送礼的习惯和性别、政治信仰都基本无关,与学历有一定关系,与职业、收入等因素却有着密切联系。关于春节送礼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有些人纯粹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人是为了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而还有些人仅仅是出于礼节性问候。通过调查发现,关于春节送礼的目的,选择礼节性问候和为了协调关系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

1、风俗对送礼时间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节前一周或者春节期间进行送礼,这应该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关系,在节前或者是春节期间走亲戚,或者看望朋友,自然不好意思空手前去,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大部分人选择春节期间送礼,也正符合当地春节期间走亲戚和探访朋友的习惯。比如关中地区当地的风俗是初二要回娘家,尤其是农村的风俗是在女婿回娘家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大包的礼物,礼物不一定很贵重,但是一定要看着很多,很大的样子,这样才能有面子。因此,在当地初二早上,街上就会看到很多很多的人,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在街上走。所以,这种地方风俗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春节送礼的文化和习惯。

2、礼品本身发生变化

春节礼品可谓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和大部分地区一样,在礼品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烟酒类和食品类。从“在春节希望得到的礼品”调查中发现,选择烟酒类和食品类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这正与人们送礼的倾向相同。很多人在送礼的时候也都是先考虑自身的情况,看看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礼物,通过换位思考,来选择送给别人的礼物。

对方的喜好,礼品的实用性,价格的适度以及品牌档次都是在大家的考虑范围以内。一位被调查者表示,送礼时要考虑的问题往往很多,选购礼品经常也是一件非常伤脑筋的事情。

3、对送礼的看法

关于春节送礼的看法的调查中,持支持态度的人还是占到了绝大多数。可见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春节送礼是有意义的,它是表达情感,增进友谊的一种必要方式。在中国,春节期间探亲访友的时候携带礼物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这也正是其存在的理由。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表示自己并不愿意送礼,仅仅是风俗如此。

在调查中发现,经常有人把自己收到的礼物再转手送给别人。他们表示,有一些收到的礼物对自己并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转手送给别人。钱不说,而且还能更好的做到物尽其用。也有一些人把自己收到过多的、或者是不用的礼物卖给礼品回收的商店,他们认为,礼物对自己来说也没有什么用处,放到自己家里也是浪费,还不如卖掉,还能得点外块。

(四)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位于我国最南部, 包括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东南部,广东和广西的中南部,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在此居住着包括白族,彝族,壮族,哈萨克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因此华南地区的春节送礼文化也便染上了许多民族特有的风情。

1.民族风情

新春佳节是人们探亲访友的好时机。拜年除了给亲朋好友带去一片美好的祝福外,带上点礼物也在情理之中,这表现了一个人的交际艺术,少数民族的人们也不例外。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纳西族在春节时就会送丽江粑粑、佛掌参、百合圆子、白芸豆酥肉等特色食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为春节礼品;而布衣族的人们则会在春节期间送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等淡雅朴素的饰品作为礼品。

这些都是过去少数民族春节送礼的习俗,而现在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华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他们在春节期间送礼的风俗也变化了不少。现在春节期间他们不仅送自己民族的特色物品,而且也开始送礼品,同时也开始注重礼品的档次和实用性。

相对于少数民族的春节送礼习俗而言,居住在我国南方的汉族人民也有许多自己的送礼风情。例如在福建农村,一般情况下嫁出去的女子,于年前的一周必须向娘家(对象包括:父母、兄弟、爷爷奶奶)送礼。而且针对不同的对象送不同的礼品。例如:对爷爷奶奶送礼的话,一般情况下每人一个红包(一般的有30元、50元,少数的100元)外加一些可口的食品。对自己父母送礼只是红包和礼品都会多一些,其他的与给爷爷奶奶送礼没有大的差异。而给兄弟送礼品,就不需包红包了,当然如果有年纪比较小的侄子和侄女就会另给压岁钱。

2.对送礼的看法

在对南方春节送礼文化的调查发现,春节期间有75%的人会或多或少的送礼,而另外的25%则不会送礼,但是100%的人一致认为在春节期间(初一到十五)送礼是比较合适的,这跟人们的观念还是一致的,太早或是太迟了都不好,时间恰到好处才能有喜庆的气氛。至于人们在春节期间送礼的主要原因,人们给出了较多的答案,其中:得到过对方的帮助,借此感谢、礼节性问候、表达尊敬,仰慕之情和传统习俗,勉而为之约各占25%。由此看来,春节送礼的习俗成了25%的人的累赘。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春节最想得到的礼品是现金红包,可能由于是乡下的缘故,大家花在礼品上的金额并不算太多,一般为150元左右。有一个问题十分值得注意,仅仅12.5%的人称如果要购买礼品会考虑礼品本身的实用性,其他的87.5%则有考虑对方的喜好、价格的适合程度、品牌,档次等。当然,还有人根本没有什么特别注意的,这些人应该是属于那25%不会送礼的人。

3.格局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南方农村的春节送礼的格局也正渐渐的改变,而带来这种改变的人大都是在外学习和工作的人,比如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或者教师。尽管他们的收入不高,但是他们在春节礼品上的花费还是逐年在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外的时间长了,思想和观念上慢慢的发生了转变。作为老师,似乎更能理解这种传统文化,因此他们在这方面都表现出比较高的热情。

4.送礼品的选择

此次的调查还显示不同的年龄层对于礼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调查显示,40——50岁层段的被调查者更希望获赠保健营养品。一方面,这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事业上有一定基础的同时,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广告的狂轰乱炸将保健营养品的功能疗效吹捧得过于虚浮,自己花钱购买并不太舍得,反倒是别人送的用的舒坦,最为称心。而较为年轻的被调查者则更加注重礼品的时尚性,一些数码产品、新款手机成为他们新年期盼收获的礼物的首选。不仅如此,许多富有特色的文化礼品也同样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书市、音像市场春节期间也异常火爆,更多家长也倾向把书籍当作送给孩子的新选择。文化消费,成了新时代送礼的重头戏,越来越不同的年龄层对于礼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此外,热爱运动,追求美丽的少男少女们更是带动了春节期间健身、美容市场的消费热潮,瑜伽、街舞、皮肤护理等的健身卡、美容卡也随着春节送礼的民俗风吹入平民生活圈。

另外,通过对年龄较长的人的调查显示,现在春节送礼的习俗也发生着变化,在十几二十几年前,大家送礼更注重对方的需求,现在则流行送购物卡、保健品等等,而且价值越来越高,不乏有故意攀比的嫌疑。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春节送礼本来只是想在这过年的大好时候增添一份喜悦,但现在却成了某些人炫耀自己财富的机会,这也有违春节送礼之初衷。

三.春节送礼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变化原因

(一)春节送礼文化的现实意义

总览这次调查结果,发现现代送礼文化向潜规则靠拢的现象不明显。正统的送礼给送礼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的说法无法成立,大家还是以一种相对健康良好的心态看待春节送礼,大多数人也能理性客观的投入到这场送礼的大潮中来。现在的春节只是过年百姓的一场文化行为,而没有上升为国家行为,这是一大缺憾。因为共享过年,所以中华民族“是一家人,快快乐乐的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就得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将春节打造成幸福的事情,快乐的活动,让其成为中华文化复兴一件大事。

春节送礼俨然已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但通过调研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负面影响。

1、春节送礼对很多人来说成为一种负担,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

现在送礼盲目追求礼品价钱,礼品越来越贵,情意越来越薄。买礼品肯定要花钱,如果亲戚朋友多,过年光买礼品就要花几百上千元。有些人为了讨好领导,求别人办事,春节购买大量礼品,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还有一些人为了攀比,给自己很大压力,去买力不能及的礼品,对精神方面造成了影响。

2、春节送礼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攀比之风,腐败之风。

春节送礼出现一种奇怪现象,那就是物质化。中国人好面子,喜欢与别人攀比,别人买的礼品贵,自己会去买更贵的,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过去送礼是很朴素的,主要就是大家增进感情的一种途径,而现在送的礼品,动辄好几百、好几千,用处并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支撑目前社会送礼经济的,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富而好礼的小礼物,而是成千上万元的“厚礼”。这种厚礼,养活了礼品供应商,满足了权礼交易的需要,也给不法的行贿受贿提供了机会。在今天社会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对于日渐增长的社会送礼经济,也应当做一番调控。

3、春节送礼“怪圈”。

A送礼给B,经过C、D„„礼物又回到了A那里。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说明人们送礼时的情意有所减少,不注重礼品的个性,给对方不能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对春节送礼文化的扭曲理解。人们在春节期间相互走访,往往会收到许多礼品,但这些礼品自己无法完全享用,于是就会拿着他人送来的礼品再去送给别人,这样一来,就会有某些礼品在人们中间被送来送去,有时甚至会出现自己送出的礼品再被送回来的尴尬局面。

不过,春节送礼的阴暗面并非主流,更多的人仍把送礼文化当做尊重、孝顺、关心的暗示,认为这是体现中华文明礼节内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讲究礼节,认为春节访友、赠礼传情是理所当然之事。面对春节送礼庞大的支出问题,最需深刻思考的是如何扭转群众对于送礼文化的曲解,使其深刻理解“礼轻情意重”的含义,使现代礼仪文化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规范公民道德,增添新的元素,让春节过的既富有民族特色,又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令“健康、和谐、礼仪”成为春节等传统节日的主旋律。

(二)春节送礼的变化原因

1、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送礼的等级与层次。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因此他们愿意花一些钱去买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增进感情。特别是近些年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一年下来攒了很多钱,很多人存入银行,很多人选择花掉一部分钱,促进消费。

2、市场导向作用扩大,春节消费集中。

商家利用人们的消费心理,进行各种促销活动,引导许多消费者去消费。春节消费成为一种习惯。市场的不断宣传和引导也使得春节礼品有了很大改变,人们更注重保健,因此保健品,健康食品成为送礼的主流。送礼中的烟酒是一个时期人们认为最好的东西,所以就这样传承了下来,几乎成为必送之礼了,即使有改变,也是在此基础上增加绿色健康的色彩。人们重视的不只是金钱、名利,更多的是健康。这是件积极的事。这也表现出如今人们送礼变得更理智。

3、时间恰当,春节走亲访友。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很大,大部分人平时忙于工作,与亲朋好友的沟通相对少了。春节期间,利用春节黄金周假期走亲访友,并带给他们一些体现个性的礼物是很不错的选择。

四.春节送礼文化的引导

1、健康礼品类型的倡导。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修身养性”成了一种奢望,能够在家庭中创造一点“绿环境”,如养盆花、摆个盆景,不但能调节室内空气,还能给寻常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所以,挑选一个造型独特、具有艺术性的植物盆景,未尝不是拜年的好礼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已经愈来愈甚。在这个人人想充电,人人讲文化的年代,拜年礼品开始重视文化气息,可以说是知识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知识的表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墨之香里溢出的情趣想必是城市与农村所共同欣赏、爱慕的。春节送礼不妨送上几本有价值的好书,经济而实惠。

“送礼送健康”,确实,健康是每个人共同期望的一件大事,送健康自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只不过,市场上的保健品虽然名目繁多,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而且不同的人所需不同,送健康也要因人而异。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从去年开始走俏的健身卡等“新健康礼品”,今年行情依然看好。拿到一张健身卡,就像是身边多了一个督促自己运动的“动力”——既然有了卡就不能辜负送礼者的一片好心,于是乎,多多去健身房报到的结果就是健康的身体。在这个讲究亲情、友情的春节市场,“礼品引擎”正把春节的年味与喜气唱得越来越浓。传统礼品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符号,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和扩展,送一些实惠又体面的礼品,并赋予其个性化和时尚化的内涵,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可以让日常生活变得更有趣味

2、送礼金额根据个人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礼品。

对于春节送礼文化的变化,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在送礼上所花的费用“水涨船高”。人们记忆中那种花几十元买一箱酒、几十块钱买一条烟送送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各种高档奢侈品到各个商场超市的购物卡,都用来当作礼品送人。用于送礼的金额翻番涨,也是让很多人苦恼送礼的一个重要原因。古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美好描述,也已经渐渐被遗忘。在今天,“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成了人们送礼的“新标准”,而这种现象大多数情况发生在有求于对方或者为达到某些目的人身上。春节送礼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比较可行的方法是,春节送礼最好量入为出,春节送礼想表达的无非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这才是送礼的本义。

3、寻求更符合大众需求的方式。

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但有时参加婚礼,可事先送去。礼贺节日、赠送年礼,也可派人送上门或邮寄。寄送时应随礼品附上送礼人的名片,也可手写贺词,装在大小相当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礼人的姓名,贴在礼品包装皮的上方。通常情况下,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是不合适的。因为受礼人会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也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以避免给公众留下你们关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质的东西支撑的感觉。只有礼轻情义重的特殊礼物,表达特殊情感的礼物,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因为这时公众已变成你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人。

礼品本身没有意义,而是为了表示你的情感和某种特定关系的存在。送礼是一门学问,礼品的选择是一门艺术。我们应正确对待春节送礼,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文化!

【结语】

关于中国春节民风民俗的调查 第7篇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中国春节民风民俗的历史:

(一)年的来历:

传言古时候,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起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得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春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二)民风民俗的种类:

中国是个多民族,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国家,在不同的省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春节习俗,就连相同的习俗也有不同的过法。我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表达方式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清晨,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由得发出感慨:我国真是年味十足。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一、中国春节民风民俗的历史:

(一)年的来历:

传言古时候,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起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得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春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二)民风民俗的种类:

中国是个多民族,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国家,在不同的省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春节习俗,就连相同的习俗也有不同的过法。我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二、各地春节习俗

1.香港年俗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2.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

3.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4.桂林春节习俗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三、各民族春节习俗

1..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2.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3.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4.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5.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6.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 第8篇

关键词:欢乐春节,中华文化走出去,对外文化交流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 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开始对中国春节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希望通过参与春节的文化活动, 学习中华文化, 了解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春节列为其公共假日或节日。春节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海外“欢乐春节”活动积极倡导“欢乐”“和谐”“共享”“祈福”的价值理念, 突出“欢乐春节, 和谐世界”的主题, 既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良好愿望, 也充分反映各国人民的美好心声。自2010年春节开始, 中国文化部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各地文化厅 (局) 和驻外机构在海外共同推出“欢乐春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 向各国人民全面介绍春节文化习俗, 体验中国文化, 截至2014年已成功举办五届“欢乐春节”活动。经过五届的积累已逐步成为在海外举办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是我国开展文化外交、公共外交、文化贸易及提升国家形象地一个重要平台。2014年第五届海外“欢乐春节”活动在前四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规模更大、内容更多、形式更新, 预计中国马年春节期间将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90多个城市举办500多个项目。

一、马耳他2014年欢乐春节概况

2014年1月19日上午, 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与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市政府合作, 在总统府广场举行隆重的“欢乐春节”开幕式, 中国驻马大使夫妇、瓦莱塔副市长诺曼肖、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驻马使节及马各界近千人出席了开幕式。中国驻马大使、瓦莱塔副市长和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了分别发表讲话, 湖南“湘西魅力”艺术团为开幕式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当晚, 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在地中海会议中心组织了由湖南艺术团上演的综艺晚会、一千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中国驻马大使夫妇, 马方政界要人, 多国驻马使节, 在马中资机构代表、华侨华人及留学生和马各界人士出席观看了当晚的演出。整场演出台上台下互动热烈, 掌声不息, 观众对艺术团的精彩演出赞叹不已。除此之外, 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又组织艺术团参加驻马使馆新春招待会的助兴演出、马萨斯卡拉市和扎巴市的慰问演出, 使“欢乐春节”艺术团在马演出达5场, 巡游表演2场。

马旅游部长卡梅努 ? 维拉赞扬驻马使馆和文化中心所做的工作, 称中国文化近年来在马为更多民众所熟悉, “瓦莱塔欢乐春节”等一系列中国文化品牌活动日益深入人心, 为促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与友谊做出了突出贡献。地中海会议中心主席斯比特利称我艺术团在该剧场的晚会“是近5年来最精彩的表演”, 很多观众则都表示“太棒了”、“无与伦比”、“妙不可言”、“没有看够、恨不能天天都看到这样的演出”。

二、“欢乐春节”品牌活动之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作用

(一) 国家形象的推广

宣传了中国春节文化阖家团圆、向往美好、祝福安康、推崇和平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内涵, 与当地民众分享了中国新年的喜悦。2014年马耳他民众在小雨中观看了“欢乐春节”开幕式演出和巡游的瓦莱塔市民对艺术团精湛表演和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赞不绝口。

(二) 文化形象的推广

通过相互祝福, 表达了中马两国人民彼此的深厚感情, 缩短了彼此的距离, 增进了彼此的友谊。通过舞台艺术表演, 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 2014年马耳他的“欢乐春节”品牌活动中, 独具中国湘西文化特色的歌舞和杂技表演深深感染了现场所有观众, 华丽典雅的民族服饰、绚丽的灯光、优美的民族音乐、完美的编舞和演员们一丝不苟的演绎将观众带进了高雅艺术的殿堂。

(三) 凝聚海外侨胞

为远离祖国和亲人的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中资企业人员送去了节日的祝福和祖国的温暖,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许多华人在演出当天, 调整工作计划, 带全家老小来观看演出, 许多华人表示, 远在异国他乡能体验到春节的气氛, 感觉的祖国温暖的怀抱, 非常激动。

马耳他的这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现代中国的良好形象。让普通民众近距离接触到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领略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活动的过程中也存在机制不灵活, 人员培训不到位, 运作模式僵化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思考, 进一步解决。

三、更好开展欢乐春节等文化交流活动的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对外文化交流协作机制

目前, 对外文化交流主要以文化部为主要组织机构, 并已逐步建立了对外文化交流的部际联席会议、部省合作机制、部馆合作机制、部直合作机制, 这些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表明, 中央和地方之间、国内和驻外使领馆之间的协作比较顺畅, 地方政府和驻外使领馆的支持和参与既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 也为地方文艺团体创造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除驻外使领馆积极组织举办“欢乐春节”活动外,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以及中资机构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每年都会组织阵容强大的“文化中国· 四海同春”艺术团组, 分赴各个国家及港澳地区举办演出, 为全球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送去新春的祝福, 发挥了“欢乐春节”活动以侨为桥、传播文化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各个部门, 各个机构共同将欢乐春节品牌推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但是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春节前后我多个部门组织文化活动的现象, 造成了资源浪费乃至互相冲击。鉴此, 有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积极协调,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二) 进一步加大商业化运作力度

专家普遍认为, 在政府与民间双轨制的春节活动组织方式中, 政府应当适当退后, 更多地依托民间组织、企业及基金会的力量, 自然、亲和地推动春节文化走出去。探索在市场机制较好的地区采取商业化运作方式开展交流活动, 在市场容量较小或商业化运作困难的国家和地区则以政府资助方式开展交流。应该进一步加大商业化模式走出去的力度, 加快培育国际演艺经纪人才, 同时加强成本效益分析, 建立健全出访活动评估机制, 使“欢乐春节”文化活动更有成效, 也更可持续。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文背景不同, 社会公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喜爱程度不同, 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不同, 因此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应做好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派出文艺团体。建议实施差异文化战略, 区分情况, 有的放矢地策划“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活动。

(三) 进一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宣传

每年的“欢乐春节”文化活动都规模浩大, 国内派出的演职人员涉及人数众多, 少则几十人, 多则上百人。这些人员背景不同、习惯各异, 但都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其言谈举止是否得体、直接关系着中国的形象。我们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丢掉形象, 不能顾此失彼。为了使各个派出艺术团队更加出色的完成交流任务, 应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行前培训, 编发“欢乐春节”文化活动手册, 以使相关人员全面了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了解相关礼仪和注意事项。同时, 我们还要注意到, 这些人员为推动文化交流都付出了艰辛劳动, 他们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应该得到进一步尊重, 也应该让国外观众进一步了解我国艺术家。因此, 建议在文化活动节目单上或主持人报幕时, 标注相关演职人员的姓名, 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四) 进一步拓展节日文化活动范围

上一篇:关于申辩的解读下一篇:建设五小水利夯实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