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帮教典型材料

2024-05-13

安置帮教典型材料(精选10篇)

安置帮教典型材料 第1篇

对刑释解教人员展开培训,以减少重新犯罪的发生

奈曼旗大沁他拉街道司法所王金豹

来自大沁他拉镇4委的王某曾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关押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监狱,于2009年6月27日减刑释放。

大沁他拉街道安置帮教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在与其走访谈心,做思想工作过程中得知,王某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高中毕业的他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无业可就,迫于生活压力的他最终动了邪念,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为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大沁他拉街道安置帮教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在为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积极与市(旗)司法局和劳动保障部门协调,并与通辽职业学院取得联系,使他在通辽职业学院组织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中学习了汽车修理与服务技术,经过自己的努力王某顺利拿到了结业证,现在在一家汽车维修公司上班。曾经深刻的记得在与王某交流的过程中他这样说道:“没有这个职业技能培训说不准我会重新回到监狱去”。

由此可见,针对三无(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谋生技能)人员为主的刑释解教人员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才是安置就业的长久之计。

安置帮教典型材料 第2篇

各县(市)区司法局:

为进一步宣传弘扬安置帮教工作典型,推进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发展,省厅拟将近年来总结培树的安置帮教工作典型事迹汇编成集,要求各地区收集上报已整理规范的素材。前段时间,各县(市)区司法局已推荐上报部分典型事迹材料,经过省厅、市局的初审,有些事迹挖掘不够,文字表达不顺畅,缺乏升华,材料质量不高,需要重新加工整理。各县(市)区如有新的典型,可以按要求继续申报。按照省厅的规定,现就撰写典型事迹材料提出如下具体要求:

一、典型事迹材料要聘请专业人员撰写或与专业人员共同撰写。

二、撰写先进典型事迹材料要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撰写。

三、典型事迹材料要主题鲜明、段落清楚、层次分明、文字顺畅、语言准确、鲜活感人、不落熟套、体现安置帮教工作特色和人物个性特点。

四、标题用宋体2号字加黑,副标题用楷体3号字居中不加黑,下空一行,正文用仿宋体3号字。

五、五、典型事迹材料中所有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

字表述。

六、六、典型事迹材料字数要求在3500字以内。

七、典型事迹材料要附执笔人姓名、单位、联系电话。

八、随典型事迹材料要附事迹人物五寸照片2张(工作和生活照片各一张),并附文字说明(另纸写,不超过20个字)

九、九、随典型事迹材料附对典型人物的评语,评语要言简意赅、高度概括,文字不超过100字。

十、刑释解教人员称谓不能简写为释解人员或两劳释解人员,需要细化刑释解教人员称谓的,应细化为刑满释放人员或解除劳教人员。

十一、6月5日前将典型事迹、评语、照片和文字说明等一并以电子版上报市局安置帮教工作管理处公务邮箱。

联系人:张巍电话:62046643

安置帮教典型材料 第3篇

一、详尽调查,全面了解,突出一个“博”字

要使典型材料的内容丰富、真实、全面,就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占有材料上下功夫。这一步一定要突出一个“博”字。

因为事物的发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写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情况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调查了解。凡与写作对象有关联的人和事,调查了解的情况越具体越好,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越多越好。为进行归纳概括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某单位典型材料的调查,除了要了解他们的工作过程、工作做法、工作经验外,还要掌握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矛盾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这样更能够突出典型的特点,树立典型形象。

至于对个人典型材料的挖掘,除了解本人的现实表现、主要事迹,使典型人物在作者的脑子里形成一个笼统又美好的印象外,还要对人物的成长过程、主要经历、志趣爱好等进行多方面、深入细致的了解。了解的范围一般涉及到典型人物工作单位的领导、同事及亲朋好友等等。另外,更要了解典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矛盾斗争。如果把种种真实的心理活动挖掘出来,把典型通过矛盾斗争自我完善的过程表现出来,就能看出典型成长的曲折过程和思想基础,从而使笔下的典型更真实、更丰满、更可信。

因此,详尽调查,全面了解,充分地占有材料才能获取写作的主动权,对写作对象了解得越具体、越深刻,典型材料会写得越成功。

二、认真分析,深入挖掘,突出一个“深”字

要使典型材料的内容丰富、深刻、生动,具有感召力,还应该在对材料的深入挖掘上下功夫。在典型材料写作中,挖掘的功夫下得深不深,挖掘的材料奇不奇,直接影响着材料的质量,浅尝辄止是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一般来说,写典型材料首先要在开掘其典型意义、价值和作用上下功夫。越是能够集中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典型,其指导意义就越强,价值就越高,影响就越大,给人的启迪就越深。典型的价值和作用,无疑给典型材料的写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去认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就典型本身而言,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作者站得不高,认识不深,即使典型就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更谈不上深入挖掘典型本身所潜在的指导意义了。毋庸置疑,典型的价值在于引路。也就是说,典型必须以自己成功的做法回答问题,回答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普遍遇到但又缺乏有效解决办法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各级领导十分关注,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带倾向性的问题。

因此,对典型材料进行深入挖掘,不仅要挖掘出它的一般的本质特征,还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挖掘它的价值和意义,才算拿到了典型材料写作的钥匙。

三、明确主题,精心选材,突出一个“精”字

详尽调查,全面了解,广泛占有材料是典型材料写作的基础,认真分析,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是合理选材的前提条件,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都必须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因此,我们在写典型材料时,选择材料一定要根据我们挖掘的文章主题来精心选择。

一要选择反映时代精神的材料。也就是说,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的需要选择材料。典型是时代的印记,是为促进各条战线、各项事业的进步而树立的,因此许多典型材料,是形势任务的需要。当然,从形势的需要写典型,也是在这种“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作者为了赶形势而在那里有意夸大或胡编乱造,人为地创造典型。所以,选择材料也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能选择那些已经过时或与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材料。

二要选择真实典型的事例。典型材料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其是否真实。典型材料是在绝对忠实于典型本身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真实性与新闻报道的要求是一致的,典型材料必须如实反映典型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表现,不能随意拔高,要绝对忠实于客观实际。典型材料的重要标志是事例生动,事迹感人。因此,一定要把调查研究中得来的真实而典型的事例写到典型材料中去。其方法是从我们占有的所有的事例中找出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例,再从这些事例中找出最能说明主题、最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三要选好典型情节。典型材料应运用感人的情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也可以适当地加以议论,特别是关键之处,越生动、越形象越好,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典型材料是让人看的,只有通过感染人才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如果不生动、不形象,没有可读性,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

四要选好典型语言和心理。在典型材料的关键部位,运用几句典型的语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选择典型语言时,一定要选择那些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有个性的语言,要防止公式化的语言,防止生硬呆板的语言。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最能真实反映人物的思想境界,所以,典型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上的矛盾斗争,往往能使人物更真实、丰满,特色更鲜明。

因此,写作时只选择真实、准确、典型的材料是不够的,还要精心地选择那些生动形象的情节,甚至是细节,加之典型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才能真正感染读者。

四、合理剪裁,恰当运用,突出一个“巧”字

在写典型材料时,对材料进行占有、挖掘、选择固然十分重要,但如何合理剪裁、恰当巧妙地运用材料是更为关键的一步,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材料,不一定都能写出同样优秀的作品,这是对材料的剪裁运用的功夫不同所造成的。在使用材料时,要着重从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要巧用点睛之笔的材料。能够起点睛之笔作用的材料,是指能够恰当反映文章主题思想的典型材料,没有它,文章苍白无力。毛泽东同志曾经批评说:“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在典型材料写作中,所用的材料能否与观点保持一致,能否与观点有机结合十分重要,如果能从这样的材料中自然而然地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就能够使观点得到升华和进一步的证实,有了这样的点睛之笔的材料,文章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灵魂。

二要巧用表现全局的概括材料和表现事物本质的具体材料。一些初学写作的同志总喜欢罗列个别事例,好像多举几个例子,就能凑成一篇文章。殊不知,个别事例是有或然性的,并不一定能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列宁说:“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卖弄事例更普遍更站不住的办法了。”“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由此可见,能否举出几个例子并非关键,关键是这些例子之间是否具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我们在写文章时如果能够把材料之间的必然联系概括出来,就能够既揭示事物的本质,又能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除了使用概括材料外,我们还要恰当、巧妙地使用一些极具典型性、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具体材料,因为那些具有典型性、集中体现事物本质特征的例子,无疑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说服力。二者完美结合写出的文章既详略得当,又主次分明。

三要巧用对比材料。在写典型材料时如果只是着眼当前或只是正面叙述,很难突出典型的特征,使典型立起来。但是如果在比较中写典型,就很容易使典型区别于一般。比如,正反对比、今昔对比、数字对比等材料都可以巧妙地使用到典型材料写作中,其中正反对比材料可以突出典型的优秀和先进,今昔对比材料可以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数字对比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实准确感。

当今安置帮教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第4篇

关键词:安置帮教;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

一、安置帮教工作现状

一)、近年来安置帮教工作的变化和发展

1、安置帮教工作总量逐年增加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已经成为刑满释放人员进入社会的一个必要环节,这是保证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和谐的必然要求。这要求我们针对每一个刑满释放人员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到绝不偏颇、绝不遗漏、绝不放弃。相应的,安置帮教工作的工作量必然大大增加。以新都区为例,仅2013年上半年就有138人刑满释放,近年来平均每年都有超过300名刑满释放人员重新回归社会,相比93年的每年100余人增加了两倍多。今后,这个数字将会越来越大。

2、安置帮教工作形式不断丰富

刑满释放不仅仅是服刑人员结束监狱生活这么简单,回归社会也不仅仅是服刑人员出狱这么容易。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后能否走上正途,能否重新融入社会,能否重新投入家人怀抱,这都是全新的挑战,这都需要安置帮教工作人员提供一系列帮助。随着长时间工作经验的积累,安置帮教工作的形式不断丰富,为刑满释放人员在社会融入、职业融入③、家庭融入④、社会交往融入⑤等各方面提供帮助。工作形式、工作范围相比之前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以新都区为例,安置帮教工作由区政府牵头,分配至乡政府,乡政府再联系居委会,将工作渗透到最基层,保证工作落到实处。居委会定期举行恳谈会,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持续的教育,加强引导。

3、安置帮教工作相关制度逐步完善

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也对安置帮教工作逐渐重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规章制度从安置、户口、档案、就业、社保、贷款等相对全面的覆盖了刑满释放人员在回归社会生活后的方方面面。以新都区为例,在十年前,获刑死缓和无期的服刑人员的田地将收归国有,现在通过相关手续,在服刑期间可以由亲人代耕,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予以返还。这从物质上保证了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经济地位,为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安置帮教工作的社会关注逐渐加强,社会意识逐渐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文明逐步开放,人们对安置帮教工作的关注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服刑人员不再是“废人”,即使他们的人生有了“污点”,也不能对他们进行完全的否定。尤其是刑满释放的、“改邪归正”的这一部分人,既然法律已经对他们所犯的罪恶做出了判决,他们也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承受了相应的惩罚,社会、人民就应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重新做人,绝不应该把人“一棒子打死”。事实证明,人民、社会对于刑满释放人员的态度相比从前已经更加宽容。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并努力从新的角度去看待他们,努力把他们当做一个全新的个体,平等相待。现在社会上更有不少用人单位对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他们的就业问题出一份力。这些社会意识层面的改变也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意识融入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当今安置帮教工作的主要内容

1、组织刑满释放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就业

对服刑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从狱中一直持续到狱后。在服刑过程中,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培养其职业道德意识,也为他们刑满释放后正确就业奠定基础,有效避免再次走入歧途。狱后,刑满释放人员回到所在地,仍可以接受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新都区为例,刑满释放人员回到乡镇后,乡镇为其准备了丰富的职业培训科目,包括:缝纫、烹饪、电工、计算机、制鞋、手工、种植养殖等,可以说是“需要什么,学什么”,刑满释放人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加快就业。据我们调查了解,有的学习烹饪技术后开起了农家乐,也有学习了养殖种植技术后开办养殖场并形成相当规模的,这都是安置帮教工作取得的成效。

同时,安置帮教工作还重点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企业”接收刑满释放人员在企业工作,解决了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难的问题。以新都区为例,2013年与新都区合作的安置帮教企业就有11家,他们有的是热心公益的“爱心企业”,有的是本身有过类似经历的成功创业者想要回报社会,行业涉及机械加工、建材、保洁、养殖等。

2、引导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家庭,融入社会

第一,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进行提前教育,分析邢释后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问题以及挑战,端正心态,减少出狱后可能面临的冲击。

第二,出狱前后举行家庭座谈会,让服刑人员家属与服刑人员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分担责任,增强服刑人员的家庭归属感,为重新融入家庭做好精神准备。这是安置帮教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第三,组建用专业知识武装的志愿者队伍,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教育。志愿者多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具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极高的热情,对安置帮教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以新都区为例,安置帮教志愿者分为“传统教育组”和“法制教育组”,分别对邢释人员进行教育。

二、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安置帮教工作实施者所面临的挑战

nlc202309020631

1、工作量大,人员紧缺,相关立法有待完善,制度仍需完备

近年来,安置帮教工作的工作量呈倍数增加,工作形式不断丰富,工作面增幅明显,工作时间跨度不断拉长。但是相关人员配置却远远跟不上工作量的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性跟不上工作内容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另外,工作量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安置帮教工作的关注,但相对于安置帮教工作的工作量和重要性仍有很大的差距。以新都区为例,2013年的刑满释放人员是20年前的三倍,但国家给这一部分工作的专项资金却与当年的5万元持平,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同时,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刑满释放人员仍带有有色眼光,无法做到平等相待。刑满释放人员回到社会后,自身的经历难免成为今后工作、生活的绊脚石,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自身合法的基本权益也无法得到保证,这都需要相应的法律对他们的权益进行维护,也需要相关部门从宣传层面为他们的权利谋求出路。

2、刑满释放人员就业难

就业难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大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何况是有特殊“标记”的刑释人员,更是难上加难。第一,刑释人员有着社会还不能完全接受的“污点”,承受着从用人单位、周围人群投来的有色眼光甚至偏见,这对他们正常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刑释人员由于自身原因,在技能、知识、品行等方面有缺陷,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录用。第二、刑释人员长时间离开社会,不具备连贯的社会关系,这对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形成了阻碍,更别说像正常人一样找工作。第三,刑释人员往往不具备拿手的职业技能和正常的工作经验,这也是他们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接纳度有待提高

刑满释放人员虽然已经接受了相应的惩罚和改造,但终归被打上了“有前科”的烙印,此类人员往往很难被社会大众接纳。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有前科”的人就是现行的犯罪者,不存在改过自新一说,从情感上就不愿意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这需要从上自下的改变观念。甚至在当今的领导队伍中有部分领导也抱有此类看法,这对刑满释放人员融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自上而下的意识转变,自上而下的宣传,带动人民大众意识看法的转变是提高社会接纳度的关键。同时,发动人民群众对刑释人员投予更多的关爱,全方面客观的审视他们,对值得帮助的对象予以帮助,对需要教育的对象进行教育,培养人民群众的自身责任感,这是提高刑满释放人员社会接纳度的重中之重。

二)、安置帮教对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部分刑满释放人员态度有待端正,自我意识有待明确

服刑人员进入监狱后,必将经历巨大的思想冲击,之前所形成的观念看法都将面临极大的挑战。通过监狱教育的改造,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能够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重新做人,但有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仍未能形成正确的观念,甚至负面情绪愈演愈烈。这是安置帮教工作所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

经历牢狱生活后,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端正态度,是所有服刑人员都必须思考的,站在安置帮教者的角度上,只能尽力教育他们转变观念看法,但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内心的答案。政府可以提供相当程度的帮助,但政府不是万能的,关键还是靠自己。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就陷入了精神阴影,萎靡不振、无所事事、自甘堕落,或是把自己看成是社会弱势群体,对当地部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都是是不正确的。

2、长时间与社会脱轨,融入社会存在困难

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精神和物质的极大挑战。长时间断绝社会交往,精神上一时间难以融入社会生活,意识短时间很难适应全新的社会生活。朋友的离去,家庭的冷遇,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都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入形成了阻碍,调整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再入迷途。无法面对入狱前的同事或是入狱前就没有正常的工作,自身职业技能的限制,使得刑满释放人员的物质生活也面临挑战。在当今社会,没有稳定的工作不仅无法维持自身生存,对于社会稳定和谐来说也是极大的隐患。以上也是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置帮教工作在不断的发展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和比较完善的体制,但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完善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部门和人民大众也应当对安置帮教工作投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永远都会有犯罪,不应该过于理想化的去思考。今后,在安置帮教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其他未知的变化及问题,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安置帮教工作的现实状况,用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安置帮教工作。

注释

①社会融入:具体操作化为刑满释放人员的身份融入,即社会对他们是合法公民的认可.

②刘武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论纲(上)[J].北京:2013(12)

③职业融入:主要指他们的就业、收入情况.

④家庭融入:主要指他们与家人的密切程度.

⑤社会交往融入:主要指他们与其他社区居民、朋友、同事之间的交往状况.

作者简介:廖一如,女,(1989年7月21日——),经济学学士,西南石油大学 法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安置帮教典型材料 第5篇

根据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人民路办事处成立了“人民路街道安置帮教基地(试点)”,并成立了街道安置帮教领导小组,街道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办公室设在司法所具体实施此项工作。

为加强和规范“回归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回归人员”重新违法犯罪,进一步促进和维护社会稳定,人民路街道在巩固已有帮教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初又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进一步将安置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安置帮教工作“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人,正其本”的作用。

建立健全街道安置帮教活动台帐,规范管理。台帐内含《安置帮教活动手册》、《安置帮教活动登记表》等,一人一份管理档案;对街道22名“回归人员”,每人确定一个帮教小组,每组有公安干警、帮教对象家属、社区干部共4人组成;帮教小组每周上门一次,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帮教对象的现实表现,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表扬,鼓起他们重新做人的信心。各组每周将帮教结果上报给所在地的社区帮教领导组,社区再定期汇总上报到街道,街道帮教领导组再对这些情况作出具体分析,根据实际作出相应的对策。目前,街道9个社区均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主任牵头,街道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街道综治办、司法所有关人员落实日常工作。各居委会、各企业也相应地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

对街道22名缓刑、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在公安派出所的协作下,司法所也确定了专门的人员监管,通过发放《社区矫正权利义务告知书》、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他们的行踪和思想状况,从根本上杜绝了脱管、漏管现象。

把安置帮教工作列入有关单位、社区综治工作的考核内容。通过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实行“三包”(即包帮助安置、包考察教育、包思想转化),促进安置帮教各项内容、措施的落实。落实家长包子女、学校包学生、厂矿企业单位包职工、街道(社区)包闲散人员的“四包”责任制;实行干警与帮教对象,帮教对象与家长、街道干部与帮教对象,所在单位的领导和保卫干部“四见面”制度,互通帮教对象的事实表现,共同做好帮教工作。上门时,如果帮教对象在外地打工,则通过电话了解他们的在外表现,通报家里的情况,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矮人一等的心理,用平常的心态鼓励他们。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帮教对象、矫正人员的生活困难,帮教人员还积极帮助帮教对象重新就业。目前,街道22名帮教对象都建立了帮教对象档案,帮教率100%,重新犯罪率为零,为维护辖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治安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司法所安置帮教典型事迹 第6篇

高某今年39岁,是我镇的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因袭警被判入狱服刑,因其在服刑期间遵守监规,表现良好,于2010年7月刑满释放。

镇安置帮教小组在对李某开展帮教工作过程中了解到其家有年迈的老母,还有孩子要上学,家庭负担较重,出狱后情绪低落,思想波动较大。针对高某的情况,镇安置帮教小组经过讨论决定从扶贫解困、思想帮教、引导就业三个方面着手对李某实施帮教工作。

一是针对高某较困难的家境,我镇在听取社区安置帮教小组的汇报后决定特事特办,协调民政办为其办理了困难救助,给予他一定的生活补助,并给其儿子每月1000元的补助,帮助完成学业,解决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二是安置帮教小组指定专人与李某进行沟通,在宣讲法律知识的同时,向其介绍党和政府的安置帮教工作政策,化解他思想包袱,鼓励重新做人,安置帮教工作人员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定要抵御住不良朋友对你的影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要自食其力,堂堂正正做人,希望你不要辜负这么多关心你的人对你的期望。经过多次的教育沟通,高某对自己曾经所犯的罪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表示今后一定会好好做人,不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并愿意以自己的亲身教训现身说法,帮助周围群众增强法律意识。

安置帮教典型材料 第7篇

小张(化名),出生在城关镇一个经济条件较落后的村子,迫于生活压力,法律意识淡薄的他在朋友的唆使下,走上了犯罪道路,因盗窃罪被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入狱后的小张并没有给自己判“死刑”,而是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他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前后受到表扬十次,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二次,减刑五次,近日刑满释放。

一、实地走访,初拟帮教计划

在小张出狱前一个月,我所工作人员通过河南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信息管理系统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核查。为了深入了解其个人简历及家庭情况,我所工作人员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小张的母亲已经过世,其父亲跟其弟弟张某林一起生活;其妻子于2004年改嫁,有一独子,由其弟弟张某林抚养;兄弟俩关系一直不错,小张入狱后张某林经常去探望他,待小张的儿子如同自己亲生儿子。我们对小张做了预衔接,按照监所的建议将小张纳为重点帮教对象,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制定了初步的安置帮教计划。

二、提前介入,做好衔接安置

在小张出狱前一个星期,考虑到小张之前居住的房子已经荒废,我们提前做了小张出狱后的安置工作。为此。我们又走访了其弟弟张某林的家,张某林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家里经济条件较好,我们建议小张出狱后暂时居住在张某林家里,张某林一拍即合,原来他早有此打算,并已经做好了其家人的思想工作。我们还去了村委会,交代他们做好小张出狱的衔接工作,小张出狱时,由其弟弟张某林和村治安主任一同将其接回。

三、细心引导,重建社会关系

与社会脱轨长达十六年时间,想要让小张放下心理包袱,顺利回归社会并不是一件易事。小张回来后第二天我们就对其进行走访。和他交谈的过程中,虽然他话不多,情绪有些激动,但察觉不出有抵触心理和报复社会的可能,重新犯罪的可能性甚微。我们告诉他,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相信他会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不会再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他也保证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我们告诉他,这段时间不必急于找工作,先在张某林家里安心住下,调养身体,放下心理包袱,多与他人接触交流,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们帮忙。我们还交代张某林以及村委会成员对出狱后的小张要多些关心和帮助,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生活现状,帮助其重新建立社会关系。

四、恒心帮教,顺利融入社会

再次见到小张的时候他脸色有了好转,已经开始帮张某林打理养猪场,和他儿子的关系也亲密不少。我们发现小张的话语比刚出狱时要多,基本沟通已经不成问题,张某林说偶尔会有村民来家里找小张泡茶聊天。在接下来的帮教过程中,我们坚持定期走访,并与张某林和村委会保持密切联系。小张的思想一直很稳定,守法意识有所增强,生活态度也挺积极乐观。就在上个月,他勇敢地跨出了家门,外出打工,现在在灵宝某服装有限公司上班。前两天和他通电话,小张说他儿子今年高中毕业,不打算继续读书,现在在外地某冷冻厂上班,他现在就希望攒一些钱,把原来的房子改建装修下,让儿子将来娶媳妇用。

安置帮教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第8篇

安置帮教工作掷地有声

浪子回头金不换,衣锦还乡做贤人。XX市司法局在刑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工作中,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创新工作体制,拓宽安臵就业思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昔日的大墙中人,在社会的关爱之下,奋发有为,留下了一段段浪子回头的感人佳话。截至今年10月,全市名刑释解教人员均得到妥善安臵,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

一、抓好环节,建立安帮一体化工作模式

XX市司法局的安臵帮教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已形成了衔接—建档—安臵—帮教—回访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各环节有机衔接,形成了安帮一体化的工作流程。刑释解教人员一旦回归社会,必须严格履行相关程序。首先,刑释解教人员释放回归前与其家属及户籍所在村(社区)或原单位做好沟通,指定安臵帮教责任人,要求在刑释解教人员归来后做好接收、帮教工作,及时签订《安臵帮教责任书》,抓好安臵帮教工作首个环节,有效遏制漏接脱管现象的发生。二是及时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档案,做到一人一册,对刑释解教的自然信息进行采集登记,特别是清晰地掌握刑释解教人员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进行帮教。三是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妥善安臵:对农村籍的刑释解教人员,妥善安排好其生产生活,落实责任田。对“三无”刑释解教2-

都不要轻言放弃。同时,徐所长联系北瓦村村委会主任、调解主任。面对着眼前的困难,徐所长与村干部商议后决定,送给他200元零花钱,将他带到村里的大棚工地现场,让XX在工地上干些零活,与民工吃住在一起,按月给付工资,同时,联系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低保。随后,XX、村委会、司法所三方签订了帮扶协议,确定北瓦村书记、主任、会计、调解主任、村民组长五人为帮教责任人。

徐所长暂时安臵了XX后,每日都到工地与他谈心。踏出监狱的大门,形式上回归了社会,但是内心的回归之路总是漫长而充满心酸。徐所长得知XX在监狱中学得了车工的手艺后,深感让其在工地上打零工有些可惜,XX也愿意以艺谋生。徐所长与村委会商量后,决定为他找份新工作。几天后,在村里热心人的帮助下,XX市宏元机械厂的董元良厂长向XX伸出了橄榄枝。9月16日,XX来到宏元机械厂,成为这里的一名车工师傅,自此,XX终于如愿以偿,技艺得展。

(二)把着刑释解教人员的手,为其创业提供一技之长 XX市司法局在安臵帮教工作中,将刑释解教人员的技术培训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立足实际,让刑释解教人员学会1-2门实用技术。市场经济要求公民不仅要遵纪守法,还要有自谋生路、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本领。XX在狱中掌握了车工技艺,具备了自我谋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顺利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刑释解教人员,在安臵过程中,我们要求安4-

地融入社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通过定期回访,普法教育,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教育。在回访过程中除与刑释解教人员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为他们答疑解惑外,还及时向他们宣传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充分了解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义务,为他们树立起遵章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认为细密无疏漏的安臵帮教工作制度与工作流程只是做好安臵帮教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以人为本、以情育人,帮助他们找回信心、找回尊严、找回感情才是促进他们回归社会远离犯罪的治本之策。

三、以情育人,回归者的未来不是梦

XX市司法局在刑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工作中,以情育人,用真情温暖了刑释解教人员的归途,用真心告诉回归者他们的未来不是梦。XX当了工头,在帮教人员的努力下于天命之年成了家,因为他坚信他的未来不是梦;赵屯乡郭甸村的XX建起了储藏库,年收入50万元左右,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因为他坚信他的未来不是梦。在多年的安臵帮教工作中,XX市的帮教者有付出,他们坚持空闲时上门多走走、农忙时抽空多看看、碰面时站住多问问。对刑释解教人员中那些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典型,及时给予宣传表彰,并鼓励他们为新回归人员开展现身说教,以形成群体性社会帮教效应。对那些仍有犯罪倾向或徘徊在犯罪边缘的刑释解教人员,适当延长帮教时间、加强跟踪管理,以求最-5-

大限度减少重新犯罪。XX市的帮教者有回报,他们能看到回归者归途洋溢的笑脸,能嗅到回归者归途花开的芬芳,能听到回归者归途上高呼着他们的未来不是梦。

司法所安置帮教工作经验材料 第9篇

2004年以来,我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新路子,按照区司法局“四进四早”(即帮教进监狱,思想教育早感化;帮教进家庭,亲情帮助早转化;帮教进单位,安置就业早落实;帮教进社区,犯罪苗头早预防)的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对帮教对象实行人性化的帮助、教育和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我街道辖区共有刑释解教人员12人,在押人犯21人,刑释解教人员全部实现了安置,服刑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达100%,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脱管率为零。主要做法如下:

一、抓好“三个”落实

2004年初,我所新所长上任以后,以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工作制度,解决帮教经费为切入点将安置帮教工作摆上街道的议事日程,实现了人员机构、帮教制度、帮教经费三落实。首先是抓人员机构落实,我们在“街道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协调小组”和各社区工作站的支持下,构建了街道、社区、居民小组三级帮教工作网络,共成立了社区安置帮教小组22个,居民小组安置帮教工作组13个,共有安置帮教工作人员75人,其中专职人员5人,兼职人员70人。我所负责帮教工作的人员分别毕业于广东商学院法律系和广东司法警官学院,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由他们承担了指导、协调、培训街道三级帮教组织开展工作的重任,组建了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的基层安置帮教队伍。其次是抓安置帮教制度落实,我所除了对每个帮教对象建立档案,做好情况登记表、信息表、鉴定表、跟踪卡外,还把落实工作责任制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层层签订责任状,目前共签订责任状162份,共制订《一人一档案制度》、《安置帮教岗位责任制》等工作制度11项,使帮教工作有章可循、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并把安置帮教工作纳入街道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与奖惩、评优挂钩。再次是抓安置帮教经费落实,为提高保障力,我所领导在年初街道进行全年财政预算时,适时跟进,积极争取把安置帮教经费纳入街道财政预算,二年来街道共拨出13.5万元用于安置帮教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扶持培训帮教对象就业以及开展“亲情帮教”活动。

二、坚持定期探访

通过实践,我们感受到定期探访,与帮教对象面对面接触谈心可以收到切实有效的感化效果。为此,我们从2005年开始规定“对12名帮教对象每周电话跟踪一次,每月上门探访一次,每年中秋、春节组队前往‘送温暖’,为帮教对象赠送慰问品”。对21名服刑人员,我们每年都派出帮教骨干随区帮教团远赴韶关、北江等监狱开展“亲情帮教”活动,一方面和服刑人员面对面逐个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困难和要求。另一方面利用这个机会加强和监狱的联系和沟通,为人犯释放后的衔接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防止日后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曾因贪污受贿罪被判了10年徒刑的段基明刚入狱时思想抵触、情绪波动、通过帮教员的多次探访谈心及其家属的全力配合,服刑期间积极改造,受表扬9次,评为积极分子4次,减刑3次共3年6个月,今年10月10日被提前释放。我们及时做好跟踪接管,目前,该帮教对象情绪稳定,表现良好。

三、做好分类安置

针对帮教对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分类采取不同的安置方式。对无劳动能力老弱病残一类,我们积极协调街道社会事务科(民政办)和劳动保障事务所,对符合条件的两名(一个残疾,一个患病)帮教对象落实了低保待遇,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费;对有劳动能力的一类,协助其自食其力,通过就业来防止其脱管和重新犯罪。我们取得街道领导支持,通过召开社区、企业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协调会,使大家对安置帮教的意义形成共识,齐抓共管,为就业安置工作开“绿灯”。目前,有5位帮教对象被社区和企业安排当电工、保安员、司机和出租屋管理员,其余几位扶持他们自谋职业当起个体户,开起修理铺、小饭馆和出租车。家住48区的女青年刘×,因赌博解教后,感情上遭到挫折、生活无着,曾有过轻生念头,帮教员苦口婆心多次上门劝解,并从专项经费中取出1000元让其参加电脑培训,通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介绍其在家政服务公司工作,使其重获生活信心。

四、开展技能培训

针对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缺乏一技之长难以自食其力的情况,我所领导亲自出动,协调劳动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根据12个帮教对象的不同特点,安排他们免费参加技能培训班,2年来分期分批共安排了19人次参加电脑、电工、维修工、烹饪、家政服务培训。家住二区的孙建军,年过三十,因吸毒从市第二劳动教养所出来后,家人都远离他。通过探访了解到他失业在家,生活窘迫,又无一技之长,为提高他的就业能力,我所和劳动部门协商安排其参加为期20天的电工培训,考核合格。不但毒瘾戒掉了,也和女朋友组成了新的家庭。

五、注重教育转化

针对刑释解教人员情绪不稳定和自闭自卑心理,我们注重从思想上、行动上予以感化。首先是正确对待帮教对象,真情疏导,并动员其亲友家人多鼓励、少歧视。同时,为使帮教对象增强自信心,早日回归社会,我所每年为他们订阅《宝安日报》,人手一份,使他们通过看书读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社会和身边发生的大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不再重蹈覆辙。龙井社区一位年仅21岁的陈姓小青年,是干部子弟,因打架斗殴被解教后,终日不肯出门,认为所有人都看不起他。我所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针对其原来受过良好教育,因讲义气一时冲动犯下大错的特点,捕捉其思想上的“闪光点”,由同龄人携带励志书籍上门与他谈心,和他“一对一”结对子交朋友,经过几个月的交往终于解开了其心头的死结,重新振作精神自费参加深大开设的三维动漫课程培训,为日后创业学习新技术。

安置帮教工作情况调研汇报材料 第10篇

安置帮教工作情况调研汇报材料2007-02-02 23:03:5

5区安置帮教工作情况调研汇报材料

一、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基本情况

2003年以来,我区的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和互相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全区共有列管的归正人员486名(其中刑满释放人员435人,解除劳教人员51人),帮教率达98%,安置率达92%,重新犯罪率连续二年控制在3%以内,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归正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为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坚持组织协调一体化,着力夯实工作基础

1、建立组织网络。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组长、政法委副书记、区府办主任和司法局长为副组长的安置帮教工作协调小组,小组成员由综治办、司法局、公安分局、法院、财税局、工商分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妇联、团委等职能部门领导组成,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司法局。同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8个街道、镇,也相继成立了党委、政府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为组长的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全区135个村(社区)也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小组,从而形成了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网络。目前,全区共建立安置帮教小组164个,帮教人员980人。为全区搞好安置帮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保证。

2、健全工作制度。为了使安置帮教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制定了落实安置帮教工作的九项制

度。即:报到登记制、司法所长首谈制、档案管理制、回访谈心制、了解考察制、工作目标责任制、例会分析制度、信息情况报告制、年终考核评比制度。为了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全区创建平安江北的一项工作内容,列入单位目标管理考核。

3、深入开展对归正人员的重点排查工作。每年都要对回籍的归正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摸清基本情况,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归正人员列入重点帮教对象,由司法所、派出所、村(社区)干部组成帮教小组,进行重点帮教,落实帮控措施。同时,每年对归正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分析对策,以便对今后的工作进行指导。

(二)坚持帮助教育科学化,着力提高帮教质量

1、帮教工作社会化。根据市局的会议精神,要求建立归正人员安置帮教

志愿者队伍。结合江北区实际情况,我们在四个城区街道开展了安置帮教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把热心社区帮教安置工作的离退休党员、干部等组织成帮教安置志愿者队伍,现有帮教志愿者360人,积极开展“一帮一”、“二帮一”和重点对象“三帮一”的结对帮教活动。

2、关心生活、注重实效。每年的元旦、春节期间,各镇、街道都开展了对重点帮教对象和生活困难的归正人员进行走访帮教送温暖活动。两年来共走访了237人,对82名有特殊困难的归正人员发放了22800元救济金和物品。2004年,孔浦街道归正人员鲍某,由于年龄偏大,又无其他特长,一直找不到工作,家庭生活又困难,仅靠妻子退休金800元还要供儿子上大学,情绪极度低落,司法所了解这些情况后,多次向有关部门联系,为他学习新技能提供便利条件,还减免学杂费2800元。

3、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实行司法所长对归正人员首次谈话制度。为使回

归人员顺利渡过从“大墙里”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在全区范围内对归正人员实行司法所长首次谈话制度。对刚回归的人员,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人生奋斗目标,鼓励、帮扶他们重新就业或引导自主创业。平时注重了解归正人员生活近况,对确有困难的及时给予救助。通过对归正人员定期的走访、谈心、慰问,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消除他们的顾虑,从而也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隐患。

4、开展“大墙内”的帮教活动。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帮教组,赴有关监狱、劳教所和少管所等,对江北籍罪犯开展帮教活动。向服刑劳教人员传达家乡政府和人民的问候,并发放一些生活用品,同时提出了要求他们正确把握自己,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出狱的希望。促进了服刑人员的改造,并为归正人员安置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三)坚持就业安置市场化,着力拓

宽安置渠道

充分发挥各种安置渠道的作用,拓宽安置面,①引导、扶持归正人员自谋职业,经有关安置帮教小组联系协调,尽量给予一定的优惠照顾,目前经商的共58人。我们根据兄弟单位的经验,结合我区的实际,会同财税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企事业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的通知,对安置归正人员,可按下岗待业职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②帮助回籍务农的归正人员落实责任田。已落实187人;③创办过渡性安置基地。全区8个街道、镇依托现有的市场、企业建立过8个安置基地,共安置了43人。江北永发运输公司被确定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基地后,先后共安置了6人,并对他们进行帮教和管理,无一个重新犯罪;④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归正人员,与民政部门联系给予社会救济,对符合享受最低生活标准的给予解决低保金,目前享受低保的归正人员共有95人;

⑤落实了安置帮教专项经费。2003、2004年,区政府财政分别下拨了安置帮教专项经费2万元。2005年下拨了5万。

二、存在的问题

依照中央综治委等六部委《关于做好释放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政府《浙江省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这几年来的安置帮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安置帮教工作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目前实施的《浙江省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主要着眼于归正人员的按时报到、安排落户、落实帮教等内容,对安置工作如何衔接则显得不够;安置与帮教工作两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安置工作不能及时跟上,归正人员工作无着落、生活无保障,将直接影响帮教效果,甚至导致重新犯罪。区司法局及下属司法所由于职能所限,不可能成为安置工作的主导力量。这也给帮教工作的开展带来难度。

(二)衔接管理难。归正人员的衔接管理包括监狱、劳教所与归正人员原籍街道、镇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等有关部门的衔接等,环节较多,必须做到环环紧扣,而目前对归正人员的衔接管理仍处在逐步磨合和完善的阶段,加上归正人员外出务工经商增多,以及旧城改造、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等原因,要做到不脱管、不漏管难度极大。

(三)安置帮教工作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社会大气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视角往往只盯在经济工作上,肩上承担的压力大,对安置帮教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与已无关论,认为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司法行政和公安等职能部门的事与已无关;二是吃力不讨好,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是工作的政绩,而抓归正人员工作是要投入人、财、物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而放松了这项工作;三是有的部门认为帮教机构设在司法行政部门,就由司法行政部门

去管,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职能和政治责任,形成了一个部门唱独脚戏的局面。

(四)安置帮教工作缺乏过硬的措施。安置帮教工作涉及思想教育、就业安置、生活保障等方方面面,甚至包括解决归正人员的宅基地、住房问题、家庭问题等。而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比较单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协调众多的部门和单位。一些单位和个人都知道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促进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的大好事,是“安民工程”、“新生工程”,但一旦需要有关部门参与,要安置归正人员,做好帮教工作,则过分强调自己的困难,不能积极支持和配合,难以形成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局面,没有过硬的措施。

(五)缺乏有关优惠政策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如何对安置帮教工作的政策的支持,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我们区的优惠政策制定是没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的力度不大,应该与民政企业的优惠同等对待。帮教活动经费问题逐渐成

为帮教工作的突出矛盾,也将直接影响帮教工作质量的提高,没有经费事情办不成、办不好。区级归正人员帮教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2003、2004年专项经费分别为2万,而街道(镇)级则几乎没有专项经费,平时以民政救助为主。

(六)城镇归正人员就业安置难。城镇归正人员一般都是青少年,他们犯罪时多数是待业或无业人员。当前企业改制、下岗待业职工增多,其本身再就业也存在困难,而作为原来就是待业或无业人员的归正人员,安置工作就更难了。目前,我区各街道、镇依托市场、企业建立的安置基地,由于优惠政策的力度不够,有的形同虚设,发挥不了作用。目前,我区各街道、镇依托市场建立的安置基地,由于优惠政策的力度不够,有的形同虚设,发挥不了作用。一方面,如何安置归正人员,无具体规定;另一方面,社会对归正人员就业的安置心理承受有限。其一,这类人员始终被怀疑是否改造好了,安置他们会不会成为包

袱;其二,下岗待业的人员尚未安置,还优先安置归正人员,岂不是遵纪守法的人反不如违法乱纪的人。正是由于上述种种的原因,归正人员回籍后工作安置难是普遍现象。这些人一旦工作得不到妥善安置,没有生活出路,游手好闲,有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甚至走向重新犯罪的道路。

三、具体对策

(一)明确指导思想,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区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网络

1、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只有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安置帮教各项工作的开展才有可能。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为指针,紧紧围绕预防、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充分认识做好安置帮教工作是落实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维护稳定的战略高度,切实做好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2、要突出两项重点工作。两项重点工作是指安置和帮教工作。这是工作的内涵和目标,必须规范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责任、规范管理。同时,要处理好安置和帮教的关系,不能只重帮教而轻安置,更不能重安置而轻帮教。

3、要做到三项措施到位。一是组织建设要到位。着重抓好指挥协调、部门配合、建章立制、检查落实和考核奖惩等工作,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区、街道(镇)村(居)企事业单位三级安置帮教工作网络。二是队伍建设要到位。这里的“队伍”是指综治办、司法、公安、检察、法院、工商、财政等主体的专业化队伍,街道(镇)村(居)干部、共、青妇社会各界组成的群众性组织。三是经费要到位,这是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基础条件。

(二)加大力度、大胆实践,把握好

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推动工作的全面开展

1、认真抓好归正人员的安置工作。归正人员回归后能否得到妥善安置是做好帮教工作的首要条件。只有“安其身”才能“安其心”,安置的重心是“就业”,使他有事做,有饭吃。在目前下岗职工较多的情况下,对归正人员的就业安置确实带来更多的困难,但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就业渠道多也是一个有利的方面。要转换概念,采取双轨运行。把以往安置工作由政府行为转变到社会行为为主,逐步过渡。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如办实体企业,依托现有企业建立安置基地等为归正人员解决就业安置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协助归正人员积极参与劳动市场竞争,自谋职业。对归正人员待业期间,确无生活来源的应予临时性救助,对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人员,办理最低生活保障。

2、强化措施,切实提高帮教的实际效果。归正人员的文化水平,知识结

构,性格脾气,追求目标及对生活的欲望,悔改的心态、决心、行为等不同,必须搞清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实行分层次管理。对一时失足确已悔改的人员由家长、亲属、村(居)干部帮教;对常有不良行为的人员由村,社区帮教小组进行帮教;对在服刑和劳教期间表现差,反复多的;社会背景复杂,人际交往混乱的;个人经历特殊、安置困难的;服刑和劳教后家庭情况变化大,表现不稳定以及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应列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对象的帮教工作。一是落实重点对象的帮教责任人。明确责任,加强工作,负责到底。建立由司法所、派出所、村(居)干部参加的重点帮教小组,对重点对象,实行重点帮教,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发生。二是落实重点对象的考察,每月至少一次走访帮教,每季进行一次现实表现考察,并记录入档。三是落实重点对象的帮教措施。针对重点对象的实际情

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帮教工作中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采取超前帮教、跟踪帮教、引导帮教、联合帮教等形式手段,教育挽救,促进转化,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3、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对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管理。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时代,计算机应用十分普遍,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归正人员帮教安置管理数据库,并组建网络,便于查询。使归正人员出监所前,住地安置帮教组织机构能够全面掌握情况,在他出监所时,及时衔接上,有针对性落实帮教措施,及时掌握归正人员的现状,行动去向,减少漏管失控。每年,对归正人员开展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并将情况输入信息系统。

4、开展综合治理,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以及归正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有效地

上一篇:环境教育的演讲稿下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