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的风景小学生作文

2024-05-16

阳朔的风景小学生作文(精选5篇)

阳朔的风景小学生作文 第1篇

暑假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桂林阳朔小住几天。

我们是坐飞机去的,当飞机下降的时候,透过飞机的舷窗,向外望去,眼前呈现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稻田呈阶梯状分布,正是稻子熟了的时候,沉甸甸、金灿灿的稻穗,稻穗挤满了稻田,稻子一顺儿朝下,从飞机上看下去那铺满稻穗的稻田像一条条的金腰带,紧紧的捆着山,偶尔看见三五成群的人们在田间劳作,在田间劳作的人们的附近,有一头老黄牛,正悠闲地在田埂上吃着草,还摇着尾巴拍打牛蝇,不时地抬起头来,看看四周金黄的稻穗儿,好像在和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到了阳朔以后,我和爸爸找到了一家宾馆住下来,稍作歇息,我们租了一辆自行车,我坐在爸爸的车后,爸爸沿着漓江,在漓江的江堤上逆流而上,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们骑车来到漓江边的一个天然浴场,看到一位老伯伯正在江边钓鱼,不一会儿,老伯伯拿鱼竿的手向上一扬,几条银白色的小鱼顿时飞出水面,老伯伯笑微微的将鱼竿收起,把那几条银白色的小鱼从钩上取下来放进鱼桶,再将鱼钩放到饵料盆里晃了几晃,鱼钩就挂满了鱼食,托着鱼钩的左手一松,拿着鱼竿的右手向上一扬,鱼钩远远地飞到了江中,悠闲自得的老伯伯静静的等待上钩的鱼儿。

正当我们流连于迷人的漓江田园风景时,天色已晚,我和爸爸依依不舍地骑着自行车回到了宾馆。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山水甲桂林。”看来确实如此。

阳朔的风景小学生作文 第2篇

一、注重激趣引导

作文本来是件乐事, 可有些学生却以此为负担。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让学生乐于作文呢?对于小学生来说, 特别要从他们的心理出发, 从他们生活实际出发, 抓住写作契机, 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1. 典型引领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笔者经常向学生介绍名人大家的写作趣事, 向他们宣读身边同学的优秀作文, 逐步消除他们对写好作文的神秘感和高不可攀感。同时, 还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作文刊物, 发动学生与刊物上署名的文章作者通信, 以书信形式与他们做朋友, 请他们介绍写作经验。与此同时, 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征文和有奖写作, 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笔者还经常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树立典型, 例如, 笔者任教的五年级的班上王同学有较好的写作能力, 先后多次在《红领巾》 和 《校园文化报》 以及学校广播站发表文章。他的成长, 尤其是他的写作, 对本班同学的触动很大。于是笔者顺势引导, 广泛宣传发动,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2. 投“石”激“浪”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思维比较直观、灵活, 喜欢各种有趣的东西, 好奇心特别强。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 采取投“石”激“浪”的方法,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借助课件展示、视频播放、声音模拟等教学手段来投“石”激“浪”, 变静为动, 变无声为有声, 学生赏心悦目, 在愉快中达到作文的训练要求。例如, 指导学生写 《记一次运动会》, 笔者一会儿播放雄壮有力的 《运动员进行曲》, 一会儿播出赛场上运动员激烈夺魁的镜头, 仿佛把学生带入到紧张激烈的赛场中去。这时让学生想象比赛场上的盛况, 并请学生来当播音员, 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赛场情况, 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再加上播音员那绘声绘色的渲染,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愉快的作文教学, 他们感到有内容可写, 乐意去写。

3. 抓住机遇

写作也有机遇, 有时学生面对文题, 几日搜肠刮肚写不出好文章, 但有时候材料会突然送到你面前来。例如, 好长时间不下雨, 某一天突然天色骤变, 雷声隆隆, 下起雨来, 所有的人满心欢喜。又如, 某一天早晨, 沸腾的世界一下子被浓雾紧紧裹住了, 人们在浓雾中湿了衣服、毛发, 大白天亮着灯开车……这时, 笔者总不让机遇消失, 打破常规的作文教学方法, 及时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看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看雾中的人和物, 细致观察雾景的前后变化, 学生兴趣甚浓, 教学效果很好。

4. 活化形式

作文教学中一味地训练命题作文必然导致形式呆板、内容单调、情感贫乏、老生常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指出,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少写命题作文。笔者在教学中既让学生写“自由文”, 又写些“规定文”, 完成书本上指定的作文任务外, 还让学生进行古诗改写、章节扩写、范文仿写等基本练笔。此外还让学生写些观察日记、心得体会, 自编寓言、童话、小故事, 或者片段练习。每学期辅导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小相声等, 既陶冶了情操, 又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多样化的作文训练, 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乐趣无穷。

二、注重素材搜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在 《论写作教学》 中明确指出, 训练学生写作, 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可见素材积累、情感积淀是何等的重要啊!农村学生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说。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写些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而学生对所经历之事感受、印象不深, 主要在于心中没有充足的素材。一个儿童, 整天关在家里, 关在教室里, 什么都不去看, 不去听, 除了几本教科书外, 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感知和体验, 势必会成为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 这又如何指望他在习作时滔滔不绝、行云流水呢?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注重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习生活的校园和家园, 孕育希望的农村田野和学校组织的校内外活动。譬如社会实践活动中参观展览会、汽车工厂, 游览公园、名胜古迹等。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前、中、后, 注意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和顺序, 注重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生活中“睁大”眼睛, “伸长”耳朵,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以及说的记下来加以整理, 这样在写作时学生就有丰富的素材了,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个一”:“看一看再写”“做一做再写”“讲 (说) 一讲 (说) 再写”。比如, 班上不少学生在参加“冬季三项”活动之一跳绳比赛后写了一篇文章。班级讲评时, 大家都觉得作文写得不精彩。为此, 笔者重新组织了一次班级的跳绳比赛。赛前, 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提出具体要求;赛后, 再指导学生习作, 如何把比赛的经过写具体、写生动是这次作文的重点, 另外还要注意校级比赛和班级的比赛在场面描写上的不同点。学生一个个从比赛后的兴奋劲迅速转入了沉思回忆、分组交流汇报:突出哪些人物的哪些动作、哪些神态最能表现“使劲专心”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 往日枯燥乏味、沉闷、忧愁的习作课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比得活泼, 议得热烈, 说得真实, 这样写起作文来就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注重修改评价

当前作文教学评改中存在着两种走极端的实际情况:一是教师拿起作文不问三七二十一随意就改, 删去这儿, 添上那儿, 用自己的意思代替学生的意思,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作文本上被改得像个“大花脸”似的;二是教师只写个笼统的总批, 诸如“语句不通”“表达不具体”“字迹不清楚”等。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前者会使学生丧失写作的信心, 降低写作的情趣;后者会使学生莫名其妙、一头雾水。

在作文讲评时, 笔者主要采取从“做示范”到“做过渡”, 再到学生“自批、互批”的“三步走”方法, 小到字、词、句, 大到文章内容、结构、语言, 培养了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能力, 真正把“改”的权利交还给学生。笔者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互相说说优点与缺点, 有哪些好的地方是需要自己学习的, 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怎样写更好。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 精雕细凿始成金。”只有会找出自己或他人习作中的不足, 既能有目标、有方向地修改文章, 又能在相互学习借鉴和修改实践中提高习作水平。

四、注重多读多练

广泛的阅读, 丰富的生活, 扎实的练习, 都可以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广泛阅读是基础

广泛的阅读就是多读, 既指读的篇数多, 广泛地吮吸知识的甘霖;也指对某些篇章读的遍数多, 能理解、消化, 甚至熟读成诵。少年儿童记忆力强, 多读一些优秀的文章, 熟读一些名家名篇, 琢磨咀嚼, 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读名篇佳作, 读经典名著, 提倡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 读整本的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必须建立完备的阅读目标体系, 在书本、时间、课程等方面予以保证。同时, 我们要注意在学生阅读理解、消化、吸收和积累上下功夫, 主张阅读分享, 共享阅读体验, 克服“积食”“独食”“偏食”的现象。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面就会变得广泛, 知识经验会更丰富, 为写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方法, 作文能力明显提高。

2.勤写多练是关键

广泛阅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勤写多练必将练出实际写作能力。正如学游泳那样, 光看书学习、背诵要领都无济于事。只有下水操练, 按照要领反复刻苦练习, 才能从不会到会, 从不熟练到熟练。写作亦是如此, 只有经常动笔, 注重说写结合、读写结合, 从易到难, 反复练习, 不断探索, 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习作能力, 从不会写到会写, 从文思苦涩、敷衍成篇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总之, 作文教学的方法各种各样, 各有特色, 只要我们教师做作文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引路人, 耐心潜心地摸索, 孜孜不倦地追求, 激发兴趣, 科学指导, 作文教学的风景定会这边独好!

摘要:作文教学的方法各种各样, 各有特色, 教师要做作文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引路人, 激发兴趣, 科学指导。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趣引导,素材搜集,修改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晓莉.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J].内江科技, 2015 (12) .

阳朔峰林 世间罕见的立体风景 第3篇

碧莲峰是阳朔的象征,它之所以在中国家喻户晓,是因为人民币20元面值纸币背面的图案,就取材于此。

柔柔的晨光、勤奋的书童、报晓的雄鸡、神灵的卓笔和幽静的读书岩,一齐倒映在涟涟的波光里,似乎一切都活了。

在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咏叹中,秀美的山与旖旎的水总是缠绵不休,闪耀着传统文化中最动人的情怀。而在长期的山水品评中,历来有这样一致的公论: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阳朔山水,是指北起兴安,南抵阳朔,沿漓江两岸绵延的山光水色。这一区域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两岸奇峰高耸,翠竹如海,全都倒映在澄碧的江面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峰林之中,条条江河曲折宛转,蜿蜒盘旋,“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咏叹,足以“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流水的雕琢与时间的打磨,营造出无数怪石、溶洞、深谷等地貌奇观,呈现出世间罕见的立体风景。

青葱如墨的山丘恬静如镜的江面

阳朔峰林以多胜、以奇胜、以秀胜。群峰连绵数十里,星罗棋布,如笋拔地,各不相倚。那座座山峰千姿百态,形象、生动、有趣:书童山远看如婷婷玉立的少女独立于江畔,近看又似一古装男童,正在倚山苦读;画山布满各色石纹,远望如色彩缤纷的壁画;西郎山潇洒挺拔,无异于儒雅的君子;象鼻山是一只贪恋漓江之水的大象,一年又一年地吸水,最终自己石化成了风景;尧山岗峦起伏,气势磅礴,以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景致而闻名,正所谓“朔风从东来,吹落遥空雪,洒向尧山顶,相看最奇绝”;月亮山石壁如屏,当中一洞穿透,宛如明月高挂碧空,有诗赞曰:“山穿月曜无圆缺,月出山辉任去留,万古不磨惟此镜,与君长作广寒游”……

蓝蓝的天,款款的水,俊秀的峰,迷漫的雾,一到阳朔就会被这些温柔的气息笼罩,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轻声细语,生怕惊动了这灵山秀水。在这片世外桃源静静闲坐,望着青葱如墨的山丘,恬静如镜的江面,倒影如画,心神已被这仙景摄去,与自然合而为一;或者也可以骑上自行车,迎着明媚阳光,在峰林与田园之间穿梭,嗅着那草地的芬芳味道,让朵朵白云从头上飘过,让心情彻底放松。

不过,领略阳朔峰林之美的最好方式,还是乘着竹筏,轻轻荡入那唯美的诗意之境。人在轻舟上,被险峻的山峰俯瞰,被威严的巨石环绕,与苍翠的竹海为伴,竹筏掠过涟漪,看清澈的水底一条条招摇的水草,可以真正体验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

人民币上的碧莲峰“莲峰倒映”双开并蒂莲

阳朔山水,就是一幅极具中国特色的水墨画。美景本天成,但在传统的山水文化情怀中,它们不仅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还在无穷的想象力之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动人的传说。

从桂林顺漓江而下,沿途美景次第而来:首先是半边渡、新娘岩,然后就到了浪洲村、桃源、双泉一带,紧接着是姿态万千的观音山、坐马山、虎山、锣槌山、鸳鸯滩、锣鼓滩;过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风光无限的杨堤村后,就可以欣赏到鲤鱼挂壁、荷苞山、鸡笼山等诸多山景;接下来,是号称“漓江巨壁胜景之冠”的九马画山;随后,黄布滩、朱壁滩、兴坪的“三岩五井十三山”、螺蛳山、“美女照镜”以及古色古香的渔村依次呈现;再经过山高险峻的天水寨、鲤鱼山,两岸开始出现土岭、田野和村庄,一派田园风光惹人心醉;再继续前行约20公里,欣赏美丽的碧莲峰,最后到达阳朔县城,漓江游就此告一段落。

在阳朔的2万多群峰中,最耀眼的代表景观首推碧莲峰,它在中国家喻户晓——人民币20元面值纸币背面的图案,就是取材于此。

碧莲峰平面如削,圆润光滑,从正面看很像一面镜子,所以又叫“鉴山”;船过鉴山往回看,它像一朵含苞莲花,浮水而出,倒映江中,徐徐绽开,因而又叫“碧莲峰”。登山远眺,周围数十里奇峰林立,云霞缭绕,瑰丽风光尽收眼底;俯视朔城漓水,田园村舍,美好图画如拥怀中。郭沫若先生1963年游历碧莲峰,曾赋诗赞云:“奇峰八面玉玲珑,深感吾身只二瞳。忽见观音千手眼,料应生自碧莲峰。”

碧莲峰山麓,有一条小道名为“风景道”,可看远山近水。沿着小道可以走到观莲桥——欣赏碧莲峰的最佳观景台:在碧波粼粼的江中,倒映的“莲花”向水底生长,与岸上的山体形成“双开并蒂莲”,令人叫绝。

风景道旁有许多石刻,尤其以5米多高的“带”字最为壮观。乘船靠近阳朔码头时,抬头可见巨幅“带”字,笔走龙蛇的气势和飘逸洒脱的神韵,让人惊叹。这个“带”字写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作者是山阴的王元仁。1834年他调往阳朔当县令,写下了这个“带”字。但他把这个大字刻上崖壁之后,却没留下任何注脚。不过,有人从“带”字的笔划中,拆解、揣摩出了“一带江山,少年努力”8个字;也有人认为,这8个字,还言未尽、意未穷,完整内容是“一带江山,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这样的揣摩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不远处的那道风景——书童山,就是对“一带江山,少年努力”的真实演绎。

书童山与读书岩山水如画也传神

书童山高不过100余米,远看如婷婷玉立的少女独立于江畔,近看,则发现一块高约丈许的巨石,在山腰处从主体分离而出,酷似一位宽衣拂袖的书童,正捧着书本潜心细读。

nlc202309090022

相传,曾有一位书童在这里陪富家少爷读书,但那少爷一味贪玩,所有学问之事全交书童代做,几年下来,聪明伶俐的书童学业大有长进,少爷却一无所长。适逢大比之年,书童随少爷一同进京赶考,结果自然是少爷名落孙山,而书童榜上有名。但读书不为求官的书童,却毅然决然地抛掉那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回到家乡,继续潜心读书。沧海桑田,无数年过去,书童远离了昏暗世道的宦海官场,阅尽了人间的大文章,身影早已石化为这灵秀峰林的一部分,后人有诗赞道:“青蒿点破漓江水,行舟划破万重山。多娇江山人醉眼,奇秀书童独沾光。”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书童山的周围,还分布着不少与读书有关的景致。书童山右面,有一座形如文笔倒插的山峰,人称“卓笔文峰”,有人说那是诗仙李白丢弃在凡间的“神笔”,也有人说那就是书童用过的卓笔。千百年时光过去,书童仿佛容颜未老,卓笔也依然灵气十足,那些美好的传说把阳朔的山水点缀得美轮美奂。书童山南面,有一座鸡公山,远眺酷似一只正在报晓的雄鸡,据说它每天都准时呼唤书童起床读书。在柔柔的晨光里,书童“闻鸡鸣而读书”的神韵,倾倒了八方来客。

在这里,还有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那就是晚唐诗人曹邺。他是阳朔人,有人曾仔细研究他的人生轨迹,觉得他似乎就是书童山活过来的“化身”。曹邺是唐大中年间的进士,曾官至祠部郎中,他的诗作《官仓鼠》直刺唐末社会昏暗面:“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如君口。”作为一位封建士大夫,他敢直言时弊,借官仓的老鼠来讽刺和诅咒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因此青史留名。

与书童山相距不远处的北鹅山下,有处“读书岩”,是曹邺中进士前及隐退后的读书场所。这是一个大约高6米、宽4米、深10米的岩洞,洞口被葱翠的植被簇拥,环境清幽,确实是潜心读书的绝佳之处。入口处刻着“曹邺读书岩”字样,在这清幽寂静的氛围里,显得肃穆而深远。

从书童山到读书岩,一个是传说中有先见之明的书童,一个是历史上入世又出世的读书人曹邺。今天的我们,可以平静地走过书童山,步入读书岩,在这如画也传神的阳朔山水里,感受那一份宁静和沧桑。漓江边,柔柔的晨光、勤奋的书童、报晓的雄鸡、神灵的卓笔和幽静的读书岩,一齐倒映在涟涟的波光里,似乎一切都活了。“一带山河”的旖旎丰韵,“少年努力”的自若神态,令人遐想万千,然而阳朔峰林的精彩之旅,其实才刚刚启幕……

浅谈阳朔兴坪渔村的旅游开发 第4篇

1.1 地理位置

兴坪渔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 位于阳朔县东北部, 距离阳朔县城约25km, 距离桂林市区约63km。渔村地处漓江岸边, 是古代漓江沿岸最大的村庄, 漓江流经兴坪镇, 在此绕了一个大弯, 形成了个河湾, 名曰镰刀湾。从兴坪集镇码头沿漓江走2km, 便可到达渔村。

兴坪渔村是漓江流域的一个半岛村, 岛上地土平坦、肥沃, 倚一面山环三面水, 形成一个完整的乌龟背。村边沿漓江一线翠竹掩映, 不见民居, 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及风俗习惯。由于村庄地理位置坐落在漓江东岸, 村前漓江环绕, 故从漓江岸进村需要在兴坪镇码头摆渡过江。至今村民及游客进出村庄的主要方法仍是水路。

渔村西临漓江, 北接景点小河背、童子山, 东南为古熙平县治遗址狮子旦和五指山、天水寨, 面积约4.5hm2。

1.2 历史概况

兴坪渔村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 (1506~1521) , 从建村到现在已有500多年历史。这里的村民全都姓赵, 他们的祖先相传是宋朝赵家皇帝的后代, 于宋末大动乱中逃难到这里。他们选择漓江边上的一个河滩聚居, 地点偏僻而又幽胜, 可谓出尘入世。渔村旧名为鱼塘洲, 1950年开始改为现名。

兴坪渔村现有145户, 村民576人。村民世代以捕鱼、农耕、种植果树 (沙田柚、金桔、夏橙、黄皮果、白香果) 、饲养甲鱼等为生, 兼有部分农户开有农家客栈, 提供散客旅游接待服务谋生。

2 兴坪渔村旅游开发的优势分析

兴坪渔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特色鲜明, 是桂林山水精华之所在。渔村位于群峰环绕的一片沃野之中, 兴坪河在此与漓江汇流。这里依山面水, 奇峰林立, 翠竹掩映, 山清水秀, 景色荟萃, 风光优美, 景观迷人, 自古享有“漓江佳胜在兴坪”之说, 是漓江风景的佳绝处。加之渔村历史悠久, 民风淳朴, 民俗风情浓郁, 人杰地灵;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空气清新。可谓集山水与人文景观于一处的风水宝地。因而, 渔村对中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有着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来说, 兴坪渔村旅游开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景观优美神奇

兴坪渔村位于漓江岸边, 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 蜿蜒曲折地在渔村身边流淌。这里群峰环抱, 江水迂回, 山光水色, 茂树葱茏, 田园村舍, 处处是美丽的景色。村后奇蜂罗列, 景景相接, 五指山挺拔俊秀, 马颈山、天水寨雄奇险峻;村前漓江环绕, 江对岸一带层峦叠嶂, 鲤鱼山、金瓦山、元宝山、剑刀山、笔架山风采各异、景色如画。流经渔村的漓江水, 柔得像丝绒, 绿得像碧茶, 倒影江中的疏林、群峰、远山, 有如淡墨浑挥, 化入天际, 沉入水中。船浪过处, 又如卷动的山水画卷, 真是美不胜收, 令人流连忘返。曾经游览过渔村的叶剑英元帅有诗赞道:“青风漓水客舟轻, 夹岸奇峰列送迎。马跃华山人睇镜, 果然佳胜在兴坪。”艺术大师徐悲鸿曾写道“山水荡漾, 明媚如画, 真人间仙境也。”

兴坪渔村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古老村庄, 这里田园似锦, 江山如画, 生态优良, 空气清新, 给人以清幽、宁静、质朴、祥和、致远、康健之感。这正是厌倦了繁忙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回归大自然的现代人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具有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2.2 人文景观特色鲜明

2.2.1 保存完好的明代村落

兴坪渔村因古人是为避战、匪患而建, 村落设局比较科学, 布局也相当合理, 它恍如一个八阵图。渔村与其说它是个村落, 倒不如说是个城堡更为确切。据说这个小城堡古时外人是不能够轻易进得去的, 就算能够进得去也不容易出得来。建村几百年来, 虽经历明清战争 (战争的双方, 一方为明朝, 一方为后金即清朝) 、中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多次战乱及大的社会动荡, 这个村落迄今依然保存完整, 村落布局、民居建筑及石板路等依然古色古香, 村落古风依旧, 基本保持几百年前的格局和风貌。村中房屋与兴坪镇圩上古建筑风格相似, 青砖、坡屋面、马头墙, 飞檐、画栋, 粉墙乌瓦, 石板小巷, 结构独特, 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桂北民居特色。整个建筑群占地1.5hm2, 有传统民居48座。这里的古桥、古渡、古亭、古戏台、古庙、古寨、古树和古村落建筑群, 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 身临其境, 仍可领略“老街长长, 古巷深深”的意趣。

这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见证了渔村500多年历史的沧桑变化, 向人们展示了渔村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对研究桂北地区的古代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对研究桂北地区传统生产、生活习俗也有着相当重要的科考价值。

2.2.2 丰富多彩的名人遗迹

兴坪渔村一直被当地人视为“风水宝地”, 自建村以来, 历代将官、富绅层出不穷。明代有进士赵海吾, 清代有进士赵卫卿、赵际隆、赵儒迁、赵克进、赵日卿、赵克勤等六人, 并有多人中举。这里出了清末维新派首领康有为的弟子、参加“公车上书”的赵春台;出了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黄埔一期生赵丹瑶;这里有民国富甲阳朔的赵家堂……至现代、当代, 兴坪渔村在外任县 (知事) 、处长以上官员的达100余人。这些历史人物, 知名度较高, 影响力较大, 其德、其行、其事、其言曾影响过渔村一代或几代人, 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有魅力, 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已经成为渔村一种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2.2.3 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

由于渔村存在历史悠久, 历代村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和乡土文化。这里的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 而鸬鹚捕鱼、竹筏垂钓 (用竹筏而不是用木船作为捕鱼的载浮工具) , 是渔村不同于我国其他地方的、特有的渔猎习俗。来到渔村, 随渔民出渔打鱼, 过一回渔民生活, 品尝一下肉质鲜嫩的漓江清水鱼, 别有一翻情趣, 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此外, 渔村的风味小吃及传统的文化、娱乐和民间习俗, 使游客留连忘返。端午节, 龙舟赛是渔村传统的竞技项目, 桂剧、彩调、龙船歌、送船歌、舞“大头狗”、师公舞、舞牌灯等等, 流传几百年的原有的古风和习俗如今依然存在, 也是游人们喜爱的民间文化。这些传统民俗, 无不渗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文化, 向人们展示渔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给山光水色的自然景观增添了神奇色彩, 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2.3 渔村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兴坪渔村的奇山异水, 吸引着古今中外国内外众多的名人前来观光、游览, 留下了许多与这些名人有关的遗迹、传说及奇闻趣事, 也极大提高了渔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 比较典型的有以下方面。

2.3.1 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访

这里先后留下了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陈毅、杨尚昆、江泽民、李鹏、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 可以说是国内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多的旅游景点之一。

2.3.2 总统渔村

有两位大国总统到访过渔村, 其中一位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孙中山先生。1921年冬天, 时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 率船队三百余艘, 从广东溯而上, 准备到桂林建立北伐大本营。到达阳朔时, 孙中山作了《实行三民主主义及开发阳朔富源泉方法》的演讲。渔村人赵丹瑶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 先后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营长、团长, 直至战死沙场, 被追封为少将师长之职。所以孙中山先生在到达阳朔作演讲后的第二天就到兴坪渔村宣传他的革命思想。孙中山还在胡汉民、张猛等人的陪同下, 登上了该村的天水寨。在天水寨上, 孙中山对秀丽的山光水色赞叹不已, 当晚即在停泊村前江中的船上宿夜, 并亲笔题写“天水寨”三字, 天水寨寨名由此而得, 自此名播远扬, 常有名人慕名而来观看。此外, 据传孙中山总统不但为天水寨取名, 而且还把村中原来的祠堂改为“渔村小学”, 使渔村小学成为游客的必游之地。

另外一位是美国总统威廉·杰斐逊·克林顿。1998年7月2日下午4时, 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夫人一行, 从桂林乘船而下, 到达兴坪渔村参观访问。克林顿对兴坪渔村典型古朴的中国农村风貌频频点头赞许, 他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古老的马头墙, 漫步在幽深的小巷中, 被那些雕花门窗深深吸引, 忍不住驻足抚摸, 爱不释手。克林顿总统访问兴坪渔村, 世界各大传媒争相报导, 使小小渔村名扬天下。

2.4 渔村旅游开发区位优势明显

兴坪渔村地处世界级旅游黄金水道———漓江边上, 距国际旅游名城桂林仅60km, 从桂林市区驱车前往渔村只需50 min左右的时间。这样, 无论是桂林每年1 000多万的游客接待量, 还是漓江每年四、五百万人次的游客人数, 都能够给渔村带来充足的客源。另外, 渔村刚好处在粤、湘、桂三角地带的中心区域, 高铁开通后, 无论是广西区内最大的客源市场———南宁, 还是广西周边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湖南, 还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珠江三角洲, 到兴坪渔村都仅需3h左右的时间。这一区位优势, 无疑将给渔村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必要且可靠的客源保障。

3 兴坪渔村旅游开发的劣势分析

3.1 无序发展

兴坪渔村的旅游开发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尽管起步比较早, 发展的时间也比较长, 但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渔村旅游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一种自发性发展的阶段。既无规划, 也无规范, 缺乏一个科学的宏观引导, 村民在发展旅游中往往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经济实力来开发经营旅游项目, 盲目开发建设, 随意摆摊设点, 基本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的状态。除了少数几家旅馆, 大都经营、销售手工艺品、地方小吃、古钱币、玉器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宣传书籍和小人书等这些小商品, 规模小, 经营分散, 旅游创收能力低, 抗风险能力弱;许多项目十分简陋, 软、硬件设施不配套, 服务水准低、特色不鲜明, 卫生条件和环保意识都跟不上, 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缺乏像“印象刘三姐”这种有规模、上档次、对游客有强烈震撼力的旅游项目, 导致渔村旅游经济效益低下, 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3.2 管理滞后

目前, 兴坪渔村在旅游的管理中基本仍处于无政府监管的状态, 村民们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行业管理, 对旅游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监管制度。

渔村在旅游开发之初是由村集体与县有关政府部门联合经营、共同管理。门票收入村集体与政府五五分账, 可是后来双方出现矛盾, 致使政府撤出了渔村的旅游开发管理, 取而代之的是渔村村民散漫自由的开放式管理, 由各家自主管理经营渔村旅游, 开办民居旅馆、旅游餐饮及其他旅游项目几乎没有经过任何部门的审批, 基本都处于无证 (照) 经营的现象;同时, 每家每户轮流派人到村口收取门票, 所得收入由当天的售票村民平分, 不用缴公给村集体, 这种分配方式也使得村里的旅游公共设施近年来缺乏维护,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另外, 由于缺乏行业监管, 旅游经营中误导消费、欺客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 给渔村的旅游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3 设施薄弱

目前, 渔村到兴坪的公路还没建成, 游客及村民进出渔村的交通方式仍主要依靠水路。在旅游住宿方面, 全村只有赵家昌等2家专门提供游客住宿的民居旅馆 (且都没有招牌) , 总床位数不足30张, 无法满足游客的住宿需要。村民们的卫生习惯还是比较差, 村里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系统及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村民的生活污水及餐馆洗菜的废水污水随处可见;一些茅厕、猪牛栏建于路边, 晴天一路臭气, 雨天污水横流, 游客路过, 有伤大雅。另外, 村里公共厕所缺乏, 游客内急往往找不到能使用的厕所。

3.4 资源遭受破坏

渔村旅游的最大卖点是那些留存了500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正是这些饱经沧桑的古老建筑, 让来到渔村的游客留连忘返, 乐此不彼。然而, 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 目前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近年来, 渔村通过发展旅游, 许多村民实现了发家致富。这些富裕起来的村民, 为了追求时尚, 提高生活档次, 争相建设新房。在建设新房的过程中, 有几户村民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建房用地, 直接推倒老房子在原址上建新房子, 对渔村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实在是令人痛心;更多的村民则是弃掉老房子, 在其他地方建起新房子居住。所以, 渔村的这些古代民居, 现在除了几家游客经常去的老房子外, 其余的古建筑有相当一部分是无人居住, 里面布满了灰尘, 加上年久失修, 有的甚至已破烂不堪。

4 兴坪渔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4.1 规划是前提

规划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性、战略性工作, 是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纲领和蓝图。科学、合理地规划, 可以使旅游业得到有计划开发, 有步骤发展, 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对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规范、有序和长远发展,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有关方面应把规划的编制作为渔村旅游下一步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聘请国内权威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高起点、高标准制订《兴坪渔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要求进行, 确实避免旅游发展中原有的无规划开发、无序发展等短期行为, 保证渔村旅游得到有序开发, 合理利用, 推进渔村旅游的健康、长远发展。

4.2 管理是保障

管理出形象, 管理出效益。管理工作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兴衰成败。兴坪渔村要解决目前这种旅游无政府监管的尴尬态势, 笔者认为应该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成立专门的旅游监管机构。可在村委会下设立“渔村旅游管理委员会”, 由这个机构具体负责整个渔村旅游的项目开发、资源保护、对外宣传、市场监管等相关工作, 为渔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制定渔村旅游有关管理规定和服务标准, 为渔村旅游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依据。通过制定《兴坪渔村旅游管理办法》, 把全村旅游经营纳入行业管理的范畴, 解决无证 (照) 经营的问题;通过制定涉及吃、住、行、游、购等旅游接待各环节的服务标准, 规范旅游经营行为, 解决一些接待环节中存在的服务质量低、卫生条件差等“热点”问题, 全面提高全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

4.3 设施是基础

渔村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旅游开发价值高, 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但是, 由于资金投入问题, 目前进入渔村的公路还没开建, 旅游住宿设施不仅数量少而且档次低, 污水排放系统等其他旅游基础设施也不完善, 造成许多游客对渔村旅游望而却步。这也是渔村这几年来游客接待人数停滞不前、旅游发展难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大原因。一句话, 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制约渔村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

对渔村来说, 解决旅游基础设施问题, 资金投入是“抓手”。以前渔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主要来自于当地的村民, 政府以及内外资的投入几乎没有, 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小打小闹, 缺乏大手笔, 无法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 新形势下有必要探索建立新的资金投入机制, 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 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交通、住宿、餐饮、用水、污水处理、游乐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 作为旅游开发建设的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路、水、电、通讯等景区配套基础设施以及旅游公益性设施和旅游资源保护项目的投入, 引导、带动来自国内外的其他资金投资开发建设旅游项目。

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 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要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积极吸引外商和国内大投资商兴建旅游基础设施, 开办旅游服务项目, 推动渔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

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村民兴建旅游基础设施的积极性。继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村民投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 鼓励、准许村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 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也让更多的村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 尽可能减少旅游开发过程中因利益问题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4 保护是根本

兴坪渔村是个古村落, 村里留存了几百年的古民居、古建筑, 因其具有原创性和不可再生性, 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 是渔村旅游“魂”之所在。这些资源一旦遭受破坏、消失, 渔村旅游将失去生存之本、发展之源, 今天如此繁荣的旅游景象也将不复存在。由此, 就渔村来说, 对这些珍贵的资源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对于那些至今依然保持完好、每天供游客游览的古民居、古建筑, 要切实加强保护, 做好防腐防烂措施, 尽可能避免旅游接待对它们造成的人为破坏;而对于那些已经损坏的古民居、古建筑, 则要按照原样进行恢复和修缮, 尽可能保持古村落、古民居风貌的完整性, 最大限度还原其历史的真实性, 最大限度地还原其独具魅力的文化价值。

古民居、古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 对于这些资源来讲, 对它们最好的保护措施就是让它们继续被人使用下去。只要有人类使用, 它们的生命力便会一直存在。要在保护的基础上, 将这些古民居、古建筑作为旅馆、娱乐场所、博物馆等向游客开放, 供游人居住、观光、游览、娱乐或进行科考, 让这些古老的文明在新的时代发挥它独特的价值, 真正实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此外, 在保护好古民居、古建筑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鸬鹚捕鱼、竹筏垂钓、龙船歌、送船歌等传统生产、生活习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不仅要守住古村落、古民居这些渔村的“筋、骨、肉”, 还要传承渔村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渔村这个古老村落流传后世, 永续利用。

摘要:指出了阳朔兴坪渔村是漓江沿岸最美丽的一座古老村庄, 素有“漓江佳胜在兴坪”之美誉, 是桂林旅游一颗璀璨的明珠。自20世纪90年代初对外开放以来, 每年都有数万名中外游客到渔村游览观光, 是桂林最受旅游者欢迎的景区之一。介绍了兴坪渔村的地理及历史概况, 对渔村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 就兴坪渔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兴坪渔村,旅游开发,优势,劣势,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肇荣.关于阳朔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 2003 (99) :36~39.

[2]谢雨萍, 李肇荣.乡村民居旅馆的开发与经营初探——以桂林阳朔为例[J].经济地理, 2005 (3) :418~421.

[3]吴磊.漓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及其文化变迁——基于广西阳朔县木山村和兴坪渔村的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 1999 (4) .

[5]肖佑兴, 明庆忠.关于开展云南乡村旅游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2 (1) .

[6]杜江, 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 1999 (1) .

[7]吴建华, 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

[8]唐勇, 黄俐波.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J].企业经济, 2007 (4) .

阳朔的风景小学生作文 第5篇

对我们来说,青春里最大的忧伤莫过于“失利”。是的,我就是在遇见这样的忧伤时,在父亲的鼓励下,背上行囊,和他一起踏上了前往阳朔的旅程。心里所想的,不过是让桂林那山那水,洗涤心灵里最疲惫的尘埃。

原本的暑期计划,是和班里的同学们去上海游乐园,可是我向来不喜欢那些刺激的体验。所以毕业之后这场难得的旅行,我主动错过了。捧着手机,看着人头攒动的毕业照片,在模糊的面孔中寻找着熟悉的微笑,直到夜晚的灯火倒映在我的眸子里,才浅浅睡去。

■ 洗净铅华到远方

第一站是“世外桃源”,在去之前我还在笑这名字真俗。可是在邂逅她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一直引以为豪的江南风光算不上什么。

江南的美是烟雨朦胧的,淡淡地融入水墨丹青,脚踏青石,浅踩车辙,油纸伞,旗袍段,挑灯回看。而阳朔的美是清晰的,毫不遮掩,大大落落,只求自然。

我们乘着船,河道两旁多是成片的柳树和竹,葱郁茂密,就像十五六岁的少年,生机勃勃的样子,周围还有几处低矮的白墙乌瓦。

我一直相信,无论深陷泥泞或是四面荆棘,只要无所桎梏,就可以所向披靡。年少的念头总是那么不切实际,可是却又美好得令人忍不住想象与期待。

船经过了许多桥,还有小孩在桥下戏水,把整个身子埋在水里,然后突然冒出来。当时是夏天,却在远处看见了桃花的一抹粉色。导游说这是科学种植,结果大家都起哄说就是假的,导游有点尴尬,就一直重复着是科学,科学种植。

船开过荷塘,似乎是还没到时候,只有一枝白莲凌波轻舞,平静淡然,还未展开她嫩黄的内心。岸边亭子的檐上挂着绣球,少数民族的姑娘们穿着艳丽的服装,边跳舞边亮开嗓子唱山歌,空灵渺远,经久不息。还有原住民,朝我们大叫着打招呼。

结束了水上旅程之后,看到有壮族姑娘在竹楼上抛绣球,于是也去凑个热闹,结果指尖还没碰到绣球,已经一阵排山倒海,我仰后倒去,还被踩了两脚,有人托了我一下,也不知道是谁,索性就对着空气说了谢谢。

拿不到萌妹子的绣球,我只好移步去看起来和蔼可亲的阿嫂那里,和她们一边唱着歌,一边围成圈手拉手踩着鼓点蹦蹦跳跳,好像又变成了小时候的那个幼稚的孩子。

阿嫂们的声音并不高昂,也不细腻,可就是这咿咿呀呀的简单的歌,却让我听着想要落泪。我想起了我的外婆,那个无忧无虑的老太太,在我小的时候,抱着我坐在大榕树下的懒人椅上,给我唱歌。

那是会把人带去远方,想要去感受这个自然的歌声。

想要到处走走——去听颤栗的花瓣绽开的声音,风的声音,去听这世间最纯净美好的私语,去感受阳光的温度,雪山的冷彻,感受清波拍浪的流淌;去看漂浮的白云,如海的星辰,一望无际的草原。

带着相机和草帽,哼着民谣,抛却忙碌的日程表,全凭心之所向,开始一场年轻的冒险。这世界那么大,怎么能只待在一个地方坐以待毙呢?所以走吧,去看看外面的风景,别让梦想死在了书本和手机里。

■ 遇见梦想家

兴坪古镇,灰彩墙壁,黑色瓦片,微湿的石板路边缘长满青苔。有些人家在门前贴了对联和年画,还有的挂着灯笼。漓江就在这小镇的边缘迤逦而行,像一条披着烟雨的绿色发带,绣山绣水绣古巷,绣着两岸人家。

行走在青石板上,像回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里,许多门口摆着盆栽,开着花一路攀到了屋顶上,墙上铺满了晒干的柚子皮,片砖只瓦静静躺在角落。在这里,时光似乎被拉长,午后慵懒的阳光撒在小镇上,老人聚在一桌打着牌,一路上看到了好几只趴在地上解暑的“汪星人”,对着路过的我们摇摇尾巴。

走到逼仄的小径里,几处已无人居住的房子周围爬满了绿色植物。大概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直到绿色攀附了将近一半的建筑,它们穿过门,穿过窗,穿过黑白的时光。

我们找到一家别致的小店,坐着吃东西。老板小哥很萌,人也和善。我被他桌上平泽唯的手办吸引,于是一直赖在店里和小哥唠嗑动漫。准备离开时,他招呼我们留下来吃饭。

吃饭时,他告诉我们,他并不是本地人,大学的时候和同学来阳朔旅游,喜欢上了这里,然后说要在这里开一家店。当时还没人把这话当真,结果他后来真的跑来这儿生活了。

小哥的店很温馨,挂着各种木头的手工牌子,墙上有用夹子串成一线的照片,书架上放着几本高端洋气的书。另一面墙壁上是大片顾客留下来的便利贴,我也写了一张,内容很俗,大概是希望平平安安、考试顺利。

店里有只看不出品种的“汪星人”,很干净,不认生。我把它抱在腿上,它的毛很软,特别舒服。我说我向往的就是这种生活。小哥笑着说,他在我这个岁数的时候,梦想是自由撰稿人。

“你现在也可以写啊,只要你想。”我说。

他说他的确在写些小文章,还拿来笔记本给我看。我阅完之后的评价是:小清新男青年。

但是真好啊,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

我突然想起了宋胖子的《安和桥》。六弦吉他配着手鼓和马头琴,还有低沉的男声:“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吹过的牛B也会随青春一笑了之。”

■ 漂流,结一段尘缘

早上睡到自然醒,在酒店遇见一个同样要去遇龙河漂流的北京女孩,于是结伴同行。到街上租了自行车,骑行出发。畅行在田野之中,平日里小心翼翼地游走在刹车和油门之间的双脚,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在踏板上由着性子一通猛踩,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累了,铺块地席在古桥边躺下休息。天色有些许阴沉,云不厚,但却填满了青山绿水以外的所有空间。阳朔的田园风光竟也是如此让人心醉,绿油油的一片片稻田,在山与水之间形成自己的一道风景线。没有太阳,可以放肆地直视天空,傻傻地发呆,什么都愿意,就是不愿意再起来骑车飞奔了。干脆租了竹筏,连人带车地托运到下游。

一坐上竹筏上的躺椅,遇龙河的幽静、清雅,让心情立刻平复下来,两岸山峰清秀连绵,岸上树木葱郁繁荫,河水清澈透亮,卵石可见。有时和竹筏师傅一边聊天一边欣赏周围的果园农田,有时只有竹筏触水的声音,静得出奇,时间似乎都停滞了。我们的竹筏在遇龙河上缓缓地淌过,周围是绿色掩映着的明净世界,阳光透过叶的间隙,稀稀疏疏地投影在河面上,闪烁着淡黄色的光晕,那柔和的光线似乎要照进最黑暗最潮湿的那片柔软空间里,慢慢的、轻轻的。

此刻,耳边聆听着那不知名的小鸟在丛林中发出啾啾的声音,蝴蝶在丛林中飞舞嬉戏;几头水牛在河边贪食着青草;时不时还能见到母鸭带着小鸭在河塘边游泳玩耍。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夹杂淡淡的青草味道被清晨的微风送入口鼻,甜丝丝的感觉立刻在身体里酝酿起来,很快就融入了奔流不息的血液中,伴着生命的循环,瞬间淡去了尘世间的喧嚣纷扰。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筏静悄悄地向岸边靠近,荡开的波纹也渐渐恢复了平静,河面又如同一面明镜,似乎它一直都是这样的安详而宁静,仿若我们从不曾来过,就如同风吹过河面,激起了一阵涟漪,却又不留痕迹。只有天边大朵大朵的云彩,留下了变幻莫测的身影,却始终漂泊不定。一切都像极了生命里五彩斑斓的光影,在记忆里一晃而过,不留痕迹。而自然界总能悄无声息地在一瞬间展露生命的轮回。

我把双手浸入微暖的水中,江水深锁在我的眸中。我捧起一小把水,透过阳光仔细地看,几乎没有丝毫杂质,清澈得像婴儿的眼睛。

我抬头看那干净的江水,真想躺在上面啊。

一定是睡在云上的感觉。

所有的人心如沼,暗涌如潮,都在这群峰沉碧的风光中消散开来。

■ 任岁月攀附我的青春

告别小哥,到了旅馆,陶导推荐我们晚上去西街:“不过要防丢防盗,去时得把包背在前面。”

天还没有完全暗下来,西街已是灯火通明了。游客络绎不绝,像被塞进了沙丁鱼罐头。在一家民族服饰店里,看到了心仪的波西米亚长裙,于是砍价拍下。

穿过琳琅的街市,风铃、挂表和印着阳朔风景的明信片被摆在各种店铺的摊头,还有零碎的工艺品,明知道价格坑爹,我还是买了一小袋子纪念品回去送给同学。

之后我们去了啤酒鱼餐厅吃了夜宵。我从窗口望去,回眸间尽是桔黄色的灯火,天空被洗得很干净,没有星星。

我从来没有在外面待到这么晚过,在我所生活的小镇里是没有夜生活的,连酒吧和夜店也很少见,九点之前街上大约就没有车辆了。夏天能听得到清晰的蝉鸣,冬天则是雪落的声音。而此时此刻,阳朔的西街却热闹非凡,将近凌晨,人群依旧熙熙攘攘——一座不知疲倦的城市。

我打开包,拿出刚买的明信片,想给死党写些东西,却不知如何下笔。

我应该说说阳朔的风景如何美吗?还是说说桂林米粉有多好吃呢?想了阳朔的万般好,最终还是落笔写下:“希望我是那只小店前挂着的南瓜灯,与你并肩而行,照亮你归来的路。”

上一篇:常识教案睡觉下一篇:有效教学体会